• 维摩诘经四

    维摩诘所说经第四讲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维摩诘得病了,大家都来看他,他抓住机会给大家讲法:此身是无常的,是不坚固的,是没有力量的,是速朽之法。速朽就是很快就会变灭、变坏、腐朽。是不可信的,不能执著的。可是凡夫看不到这一点,他没有心思去想这个身体是变化无常的,一直贪著,一直把这个身体当成自己。修行首先要明白的、要了解的就是:这个身体并不实有。这是初步的认识。我们深入了就会发现,其实这个身体它不属有无,它是唯心所现。就像影子一样,不是有,也不是无。你说它不有,它有这么个影相;你说它有,它又没有一个实体,它会变灭,它念念不住,随时都在变化,而且一定会归磨灭。你执着的这个身体,它一定会灭掉。再深入观察,你会发现,身体只是妄念,只是妄想,身体者,即非身体,是名身体。所以身体并不是和合而有的,而是从妄想和虚妄中有的,本来没有。为苦、为恼,众病所集。对于众生、对于凡夫来讲,我们所有的苦恼,都是因为有这个身体,都是因为身体的饥寒热渴,因为得病,有病苦,所以这个身心跟着受苦,这是对于凡夫来讲。身心受苦,其实也并不是实相,但大家迷在身心世界的时候,执着身心是自己的时候,那一定会有无量的烦恼和痛苦,所以说为苦、为恼,众病所集。我们得病了首先是身体不舒服,执着这个身体是我。哎,我病了,开始对治,开始吃药,开始去医治。冷了也不舒服、热了也不舒服;吃多了,撑着了,吃少了,饿着了;吃得油腻了,就不消化,吃得太清淡了,没营养。反正这个身体经常会有毛病,是我们苦恼的根源。但是通过修行,我们会发现这个身体并不真实,它就是一个影相而已。如果你不执着身体,不去百般地对治它,也就没有什么所谓的病。但是凡夫不了达这一点,你不通过深入的学习佛法,深入地如实地观察,你无法认识身体如梦、如幻,你一定会执着。你执着怎么办?维摩诘就方便给你开示,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不要执着、不要当真。他说,这个身体是一切苦恼的根源,众病所积聚的地方。只要你对它稍微照顾不到,就会感冒了、发烧了、发炎了、上火了、磕着了、碰着了,你都会难过。为啥?因为你把这个身体当成自己了,而它又会变,会坏掉,你肯定会难过。维摩诘借着自己得病的机会,为来看望他的人,讲这个身体不真实。维摩诘讲法,会抓住时机。他是在自己得病的时候,给大家开示无常,而不是在别人得病的时候。一般人得病的时候,身心都虚弱,你给他开示无常,他未必听得进去。就要在他身体好的时候,以身演法,你们看,我现在就得病了,这个身体太无常,是一切苦的根源。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诸仁者,是对大家的一种亲切的称呼,一种尊称。我们看维摩诘和佛一样,他日常生活中对待别人,随时随地,都有一种尊重心,一种恭敬心。这是一种觉悟、一种觉性。各位仁者,这个身体,明智的人绝不会依赖它。有智慧的人、他是不会执着、依赖这个身体。怙是依赖的意思。学到这里我们又开始要反观了。你是明智者?还是愚痴者?你是不是把这个身体当真了?你看看你每天在这个身体上投入了多少精力?你看看你现在是不是在吃药?是不是在养生?是不是在护理?是不是在吃各种的食物在补、在调?是不是有的人还要去辟谷?有的人去打坐想去通气脉?反正众生种种所为所想,都是执着这个身体。就算是老修行,也很难真正把这个身体放下。修行、不修行的人,都在执着这个身体。凡夫老百姓天天就是在吃喝,恨不得把这个身体吃得胖胖的、养得白白的,大鱼大肉各种营养都补得很全,总怕这个身体得病。吃多了呢不消化反而得病,得病就开始百般医治,吃各种的药,去各大医院去看。修行的人,身体稍微有一点的不适,就开始疑神疑鬼。哎呀!我是不是造什么业了?要不要去放放生?要不要念念咒?要不要求佛加持我赶快好。我要去寺院供养,我给师父发红包,让他替我回向,让自己不要病了。然后吃各种补品,又是调又是养,全都是对治的心。全都是把这个身体当真了。你是太依赖、太相信这个身体了,太关心这个身体了,这不是明智者的所为。要知道你得病,就是因为你用错了心思,错用了心,是你的这些执著、对治的心让你加重病变的。只要你把精力、把心思用在这个身上,你那么有一点点的关注,其实都是对这个身体最大的伤害。明智的人、觉悟的人,他是不会执着、依赖这个身体的。他根本想不到这个身体,他只是每天使用这个身体,善用这个身体,不染着世间法、不贪著食物,也不去造作,不去过度消耗这个身体。所以他的身体自然是健康的。他忘记这个身体,忘记这个身体并不是说放纵身体,不是的,忘记这个身体是不关心它,不过度关注照顾这个身体。满足身体最基本的需要,吃饱了,睡好了,然后就把这个身体放下,他的身体就会处在一种合道自在的状态。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这个身体就像泡沫一样,你都没法去搓摩它,一碰就破。这两句是形容身体是幻化、无常、脆弱的。我们身体为什么碰一下就痛呢?因为你有执着在那儿。身体就是一个妄念,一个坚固的习以为常的妄念。我们看身体好像有形有相,其实身体都是一堆念头而已,五蕴四大,全都是妄念。就是一堆念头形成的一种错觉,让我们觉得有个身体。所以身体受什么影响?身体不仅仅受外在的影响,身体最主要是受心念的影响。你心念解脱了、心念不执着了,身体就像世间万物一样处在自然正常的那种状态。变化也是自然的变化,随因缘而变,没有特殊和剧烈的变化。身体上的剧变、一切的病变全都是心念的滞着、对立、分裂导致的。滞就是瘀滞,着就是执着。对立就是自己跟自己打架。你淤在那儿了,你执着在那里了,你僵在那里,纠结在那里了,它当然会出问题。它本来是不需要关注的,你把念头、把精力都投入到那儿了,其实是障碍了它、干扰了它。其实你是在搓摩它,用妄念在伤害它,这样来理解也可以。你完全可以不去管它,你不去管它,它就非常好。不管也不是绝对的,只要基本上满足它的需要就可以了,不要过多的去关注、去增加它的压力。是身如泡,不可久立。就像泡沫一样,只要遇到点东西、遇到点缘就破灭了,它不会长久的存在。我们看,历史上所有觉悟的人,大修行人,他示现的都是和平常老百姓一样,到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也就往生了,就舍报了,离开世间了。你活得再长,你活个几百岁,还是要离开的。所以是身如泡,不可久立。法尔如是,现象世界就是这样,它不会长久。任何一种事物、任何一种现象,它都有结束的时候。就算释迦牟尼佛,也要舍报离世。这是不可违背的现象。是身如焰,从渴爱生。这个身体就像阳焰一样,是从贪爱、无明,从执着生。这里是讲凡夫众生因为贪著、因为贪爱而受身,不像觉悟的人,虽然也受身,是以大悲心来示现受生,为了度众生而假贪欲受生。佛和所有再来的菩萨,并不是实有贪欲而受生。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身体就像芭蕉这种植物,里边没有实有的东西,是空的,很脆弱,一碰就破。我们的身体也是一样,它没有一个真实性,它就是一个妄缘,虚妄的缘暂时和合出来的一个幻化相、一个幻影而已。就是有那么一个轮廓,有那么一个影子、一个躯壳,加上一堆妄想而已。它随时都在变、都在转化、都在磨灭。可是我们却把它当成真的了,不停地执着,认为这个是自己。啊,我的身体、我的寿命,我的年纪,我的脸,我怎么怎么着,所以才有种种的烦恼和痛苦。是身如幻,从颠倒起。这个身体就像幻影一样,是因为我们的无明、妄想、颠倒,才妄见有一个身体、 才妄见有一个我。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我们总会觉得,哎呀,活着感觉就像做梦一样,不是感觉,其实我们活着本身就是在做梦。你晚上睡觉做的梦还不真,就是我们每天活着,每天做的一切事,这才是真正在做梦,是在真正的梦境里。可你觉得你活着是真实的,你认为你拥有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你自己是真实的,世界是真实的,不,全都是梦,我们都活在一个如此真实的梦里。这都是因为虚妄见引起的。这个身体像梦影一样,我们都是梦里的人。你觉悟、不觉悟,这个身心都是梦里的人。你觉悟了,也会做梦,但随时会醒来,你不再执著这个梦里的人了,更不会执著梦里的事,因为你醒了,知道那不是真的。就像做梦一样,梦里边好像都有,哎呀,师父,你说我们都是梦里人?那怎么可能?活生生的,真真的,怎么是梦里人呢?怎么是假的呢?怎么是如幻的呢?难道不是梦吗?昨天的你跑那儿去了?对吧?刚才的你呢?现在的你呢?你能把握住吗?你能停下来吗?刹那刹那都停不住,对吧?都像梦一样。梦里明明有。等你醒了,你会发现,确实没有自己,一切所做也都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刚才你还生气呢?现在那生气的你呢?找不到了。刚才天上还有一片云呢?一会儿就没了。除了妄念的住著,根本找不到哪个是真正的自己。这个身体刹那、刹那都变灭,心念也是,刹那刹那不住。再过几年你就入土了,我也就看不见你了。其实从来就没有看见过你啊!你们总跟我说,很久没见师父了,是的,你老长时间没有见我,我就从来没看见过你。为虚妄见。什么是虚妄见?心意识所见,妄想所见。就是念头,虚妄的念头、分别。分别自心,把唯心所现的影相当成真的了,这就叫虚妄见。把影子当成实有的,这就是虚妄见。是身如影,从业缘现。身体就像影子一样,它是因缘假合而有,这个假合,不是实有。假合假合,其实就是没有合。为什么叫因缘假合呢?所谓假合,是方便说,是让我们能够理解。而实相非假合,非和合,非缘生,而是无生。但是无生我们不能理解,我们会理解为断灭无,会去想象无生,既然这样,佛陀就方便说,叫缘生,叫假合。我们不要被这个因缘和合骗了,其实是没有一个因缘在和合出一个东西。但是你听不懂,就给你讲是假合的,假的!不要当真。当你不执着的时候,把它忘了的时候,也就没有一个假合、不假合了,就是一个影子而已。非真、非幻;非实、非虚。所以从虚妄业缘,从自己的妄想执着而现的这么一个身体。一切法皆是如此,从虚妄见,从业缘现。是身如响,属诸因缘。就像人的声音在山谷里、在一个空旷的地方回荡一样,喊一声有个回响,这个回响是假的,并没有什么东西。这个身体就像回音一样,它属于因缘法,虚妄的因缘法暂时和合才有的。其实并没有这样一个因缘。啊!并没有这样一个因缘!我们分别,起心动念,著在了名相上,才有所谓的因、缘,所谓的和合,所谓的四大、五蕴,生灭等,其实没有一个生法的。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这个身体就像浮云一样,须臾之间就变了。刚才还是这样的,然后一会就那样了。身体也是一样,刹那刹那都不住,都在变灭,都在坏灭。可是我们总是认为,哎呀,离死还早着了。你从来就没有活过,刹那刹那都在死亡、趋于坏灭。生和死都是妄念,都是不实的观念,是意识在欺骗自己。是身如电,念念不住。身体就像闪电一样,一下子就没了。你觉得几十年,一百年很久。可是无常来时,你发现就一刹那。你经历过的所有时间都不存在了。我们的身体的坏灭一刻都不会停留。可是我们还觉得这一生时间还很长,生命也很长,其实都是一种错觉。长吗?你今天坐在这里,都六十了,想一想,你十岁的时候是不是恍惚就在昨天?甚至就在前一分钟、前一秒钟?我们不要再执着这个身体了。它确实是假的,它不真实!你再想一想,十分钟以前的你在哪里?昨天的你在哪里?去年的你呢?全都是妄想,昨天的你是一个妄想,十分钟前的你也是一个妄想,现在的你也是一个妄想。真实的没有你,刹那刹那没有你。是身无主,为如地。这个身体并没有一个真正的主人,它没有一个我,它没有一个实有的人作主。就像地一样,地就是四大之中的地大,像土一样,土它不会说:啊,我是土。身体也一样,它不会说:这是我。我,这是妄想在说,是一个妄念在妄认为这是我。所以这个身体并不是你,身体只是个妄念而已。我也是个妄念。就像土一样,人虽然有思想、有意识,能说话,但是这些都是妄想在说话,在分别。其实没有一个分别和起念的主体。我们是无我的,跟土、跟地水火风没啥区别,跟桌椅板凳没啥区别。有区别,师父!我们能够使用桌椅板凳。你觉得你在使用桌椅板凳,那我还说桌椅板凳使你呢,对吧?有什么区别?你使它、它使你,都是妄想,都是颠倒,这两者都不存在。对吧?你乘船、船度你。对不对?你度船、船度你。这里边没有一个主体说:我,有我,我是主人,没有主人,大家都是幻影,都是客体,都是从虚妄中生。你妄认为自己是主,没有主。是身无我,为如地。是身无我,为如火。身体就像火一样啊,火也不说我是火,火也不说这是我。你说这是我,这是迷魂颠倒。是身无寿,为如风。身体也没有什么寿命,从生到死,活了九十岁,全是在打妄想。没有一个人生、没有一个人死,也没有一个人活着,也没有什么寿命。是身无人,为如水,无我、无寿、无人、无主。都是在讲没有一个主体、没有一个我性、没有一个实性。就像水一样,水不认为这是水,它不会说我是水。是身不实,四大为家。我们的身体就是地水火风虚妄和合的,我们以意识心看到有个虚妄的地水火风,暂时合出来的这么一个假相。为什么说虚妄呢?当然是虚妄的了。本来只是一真如性,你以意识心、以妄想心看到有那么一个假相、有那么一个地水火风的和合,着在了一个相上,而这相是无常的,是无生的,是超意识的,你看不到。其实并没有地水火风和合。但是既然你把它当真,我就给你讲这是地水火风和合出来的这一个假相。啊,佛就给大众开示,它是不真实的,它是四大假合的。地水火风本身就不真实,由不真实的元素假和的身体当然也不真实。它会变,它会变灭、它会变化,当它因缘散尽的时候,这个身体就破灭了,就找不到了。是身为空,离我我所。它没有一个我和我所,它本性是空的,本性是不可得的、唯心所现的,是影相。这个空,不是断灭,不是说:哎,师父,这个身体在这儿呢,你怎么说没有这个身体呢?它明明在这儿呢。不是没有这个身体,而是这个身体不真实,是妄念投射的,是无明妄计出来的。说没有,是相对于你执著它有。若无有,也无无。所以说它如影、如幻、如梦、如空。如空,没有实体。用空这个词就是破你对它的执着,你认为它有,就告你空。啊,我们也不要去分析这个空,空就是唯心所现,就是不实有、不可得。它不是断灭的,不是说这个东西在这儿了,然后突然看不到它,没有这个东西了,不是这个意思。为什么说它空呢?它没有我、我所,没有实体,是无所有性,唯有真性在显现一个相而已。这样说,也不准确。实相无法用文字表达。说显现,已经是生法了,而实相是无生。这样说,大家能理解,然后对不真实的身体不再执著。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这个身体,没有所谓的知觉。圆觉经说:说有觉性,亦未离幻。有觉性,无觉性,都是幻,都是自心分别出来的。师父,我们明明有觉知。谁有觉知?意识妄认为有觉知、妄计为觉知,就是你这个觉知也不可得,觉知也是空,这叫是身无知,跟草木瓦砾一样一样的。你不要以为草木瓦砾无知,你有知,也不要认为草木瓦砾是无情,你是有情。这都是你妄计的,是妄想心分别的。本心、本性,实相中没有什么草木瓦砾、没有什么有情无情,都是我们妄自分别出来的。有知、无知,也是我们妄自分别出来的。究竟来讲,没有一个知,没有一个可得的知,没有一个能住的知,没有一个实有的知。这个知,只是一种虚妄的作用而已,是六根六尘和合出来的作用,就是我们觉得,我们觉得。这个觉得就是错觉。这个觉永远不会住、这个知也不会住,没有一个能知和所知。能知、所知俱空,俱不可得。是身无作,风力所转。师父,我们每天能够做很多事情,怎么是身无作呢?虽然做很多事情,没有一个人在做,都是妄想引导着你去做很多事情,叫妄为。我们仔细想一想就知道了,你做了什么?你做的一切不都是灰飞烟灭了吗?所有的东西,都是不可久住的,都是无常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做的一切都是妄作、妄为,是妄想在做,妄念在做。仔细想一想,你这一生到底做了什么?一件事情没有做,全都是妄想在造作,最后都回归到空,都停留到你的大脑里边。虚妄的大脑、虚妄的意识、虚妄的思想,那里边有做,真实里边没有做。你做了很多事情,什么也留不住,但是你熏修的无明,你的妄想成了习惯,成了一种业力,一种惯性,它会带着你轮回,在虚妄的生死里受苦。风力就是业力、妄想,我们每天,甚至每时每刻被一个无明的东西,被一个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牵引着去造作。我们行住坐卧,我们今天去这儿,赶明儿去那儿;今儿做这个,赶明儿做那个;今儿跟这个认识,赶明儿跟那个认识,到处去攀缘造作,像无头的苍蝇。就像风吹着一个东西在动一样,我们就是被自己的无明、业力之风,带着去做很多的事情。当然,你觉悟了,还会做,但是这个做就不是风力所转,就是一种清净的智慧和慈悲的愿力,不论做什么,不会再被你做的事拖累,不会被妄想欺骗。你做的事情不会形成你的负担,你不再执著自己所做的一切。也不会认为你做了什么。但是无明的众生,他做了一些事情,他完全是被业力所转,认为自己做了什么,而生执著,生苦恼。有时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就去做了一些事。就像风吹草啊、吹树啊,风一吹就动。我们的业力,我们的意识心一动,自己就开始去妄造善恶。这个身体就是被自己的妄想主宰,做自己的妄想的奴隶,为它奔波、为它劳累,甚至为它出生入死,为它贪嗔痴,为它多劫轮回在虚妄的生死里边,受无量的苦。是身不净,秽恶充满。身体里充满了不净之物,我们都知道,血肉之躯,除了九孔常流不净之物,再没有什么了。身体里边除了吃的,就是喝的、拉的、屎尿充满,过去古人说担屎汉。对不对?人就是一个粪尿机器。为什么有句话叫酒囊饭袋,我们都是酒囊饭袋啊!身体里啥也没有,除了吃的、喝的,没有别的。维摩诘病了,大家来看望他。其实病了对一个修行人是最好的事情。老百姓、凡夫、迷魂颠倒的人,一得病了就开始恐慌、开始执着,觉得不吉利。对一个修行人来讲,你身体病了,这是一个信号。告诉你,无常就在你身边,提醒你,不要忘了这个身体是不真实的。不要再执着身体了。放下它,别紧抓着它不放。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这才是修行。是身为虚伪,虽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这个身体,就是一个骗人的东西。不论你怎么洗它,怎么打扮它,怎么用食物喂养它,怎么保养它,它一定会坏掉,它一定会辜负你。你要把这个身体当宝贝,你一定会被它骗,被它伤害。是身虚伪,身体就是骗人的。其实身体不骗你,是你的念头骗你,你执着它,就被它骗了。身体没有骗人之心,是你自己被妄念骗了。是身为灾,百一病恼。这个身体就是灾难、众病、烦恼聚集的地方。百一就是一百零一种,无数种的病恼所聚集的地方。所有的苦恼都聚集到这个身体上。那我们为什么还执着它呢?其实你这些烦恼,这些病苦,是因为你执着才有。你不知道它是虚妄的、不真实的。你不要讲:师父,我学禅宗,不用去观想这个身体无常,直用直行就可以吧。你先看看平时执着不执着身体?你执着,你一定要去观这个身体无常,要经常思惟维摩诘给我们开示的。你要修无常想,就像涅槃经里说的,要修死想,修无常想。这是你执着。如果你根本就不执着这个身体了,你自己清清楚楚,你完全放下这个身体了,放四大,莫把捉,你要做到这一点,你不用去观这个身体无常。身体也没有什么常、无常,本身这就是一个影相。不真实,也不是断灭。就那样而已。我们学习佛法千万不要跑一边,不要落断灭。还有一个啊,就不要停留在理论上,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应对。你学禅宗虽然好像很高,但是你还执着身体,你老老实实的先把身体放下来,先把身体看破,再论别的。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丘井就是荒野中的那个井。荒野中的井已经没有什么用了,大家都弃置不用了,草都把井盖上了,也没有啥水了,里边干涸了。这个身体就像丘井一样,每时每刻都会变老,就像丘井一样,在荒冢中,无人问津。是身无定,为要当死。这个身体不真实、不决定、不永久,一定会死、一定会灭掉,一定会被埋掉、一定会被火化,最后一定找不到这个身体。你连一根汗毛、连一块肉、一块骨头也找不到。有人说:师父,我会烧出舍利。舍利也是假的,也是无常的,也不是你,跟你没有关系。舍利最后也会没的。这个世间有形有相的东西,一定都会没的。它存在时间再长,也会没。因为那个东西不真实,它没有一个自体性,一切法都没有一个真实的体性,都是性空。你姓什么?我性空。对!大家都姓空。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凡夫贪恋这个身体,每天擦啊、抹啊、涂啊的,爱啊的,臭美,每天花很多时间打扮它。你还觉得它是宝贝,是你心爱的,大错特错啊!身体就像毒蛇一样,它一定会咬你一口。你喜爱它、你执着它,最后它一定会恩将仇报。就像怨贼一样,所有让你不舒服的、难过的都是这个身体。身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挂碍,是苦恼的根源。因为我们执着身体,它就会带来苦。你不执着了,也没有这些挂碍,你也不会厌恶这个身体,你也不会去逃避这个身体,不像二乘人那样压制这个身体,入于禅定,不让它去造作。只是因为你执着它,你要用如实的知见来观这个身体,不要对它产生执着。如空聚。空聚,就像一个空城、空空的村子,空空的聚落一样,里边一个人也没有,什么也没有。这个空聚,就是空城。阴界诸入所共合成。阴界诸入就是五阴、十八界、六根、六识假合出来的一个虚妄的影相。我们学佛,第一个先要破身见。破身见就是看破这个身体,它不真实,是唯心所现,是一个影相而已。像梦里的人一样。我们梦里觉得,哎呀,有我有我。我们活着也是,也觉得有我有我。等你觉悟了、清醒了以后,就像睡醒了,你才发现梦里的那个不是自己。觉悟之后,你才发现这个身心不是你,它刹那刹那不住。诸仁者!此可患厌,当乐佛身。这个身体呀,你一定要生厌离之想,要乐佛身,不要去贪著这个假合的、并不是真实的身。当乐佛身,就是当乐法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为什么要当乐佛身呢?佛身是法身。并不是说,哦,我要把身体修得跟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一样,能够发光,有三十二相,有神通。不是这个意思,这不是法身。你要通达实相,去觉悟法身,了了见于佛性。法身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生,从慈、悲、喜、舍生,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六度生,从解脱生,从三昧、多闻、智慧诸波罗蜜生,从方便生,从六通生,从这一切善法生。这些都是我们修行过程中需要用的心,法身是从无量的功德善法中显现的。戒就是约束自己放逸的行为,定就是不取一相,慧就是般若离相的智慧,从这一切的善法,从六通、三明,三十七道品生,从止观生,从十力、四无所畏生、从十八不共法生,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从真实生。法身虽然不是因缘和合而有的,但是若见法身,就需要从无量的功德、智慧、因缘得见。从真实生,是指法身本有,非是有为造作出来的。从不放逸生,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怎么见法身?怎么去证悟法身?你要去修行,不放逸,知道约束身心。诸仁者!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你想得佛身,断除一切无明,远离一切烦恼,断一切众生所共有的贪嗔痴、老病死,种种的烦恼和疾病,你想这样的话,就要觉悟实相,要发无上正觉之心,就是要有成佛的大愿。就像六祖大师说:弟子不为别物,只为做佛。六祖说,修行是愿力法。每个人学佛,都是被一种深厚的愿力支撑着。这种愿力,就是无始以来的善根,想修行和觉悟的心,又叫善法欲。如是长者维摩诘,为问诸病者,如应说法。就是为那些来看望他的人应机说法。虽然他得病了,还要给大家讲法。为啥要讲?因为正好是机会。你看见了吗?我病了,但是我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我告诉你们,这个身体一定会得病。不仅我会得病,每个人都会得病。这个身体不真实,这叫如应说法。就是抓住机会,以身演法,拿自己亲身所感受的来说法。拿自己说法就很有说服力。如果是别人得病了,拿别人作例子,没有说服力。你说他病了,你又没有什么感觉、感受,你凭什么说无常?自己患病而为众生讲法,这才有说服力。令无数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令大众对修行生起了信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有很多层次,包括你一念向善、你一念想修行、你一念想成佛、你一念想自觉觉他的心,都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从实相上讲,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也是妄想。但是,因为这个妄想,我们才逐渐走上佛道,最终觉悟实相。

    2021-01-07

  • 维摩诘经三

    维摩诘所说经第三讲我们继续看维摩诘所说经方便品第二。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辩才无碍,游戏神通,逮诸总持,获无所畏。这时这部经的主角开始登场。毗耶离大城中有一位长者叫维摩诘,他是一名居士,他曾经供养过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辩才无碍,游戏神通,通达一切佛法,获四无所畏。这里讲维摩诘是一位已经成就的大士,一切佛法都已通达无碍。降魔劳怨,入深法门。降魔劳怨,我们之前也讲过,魔与怨就是心对外境、人、事物产生的贪爱与执著。包括因之产生的对立、抱怨、指责,执取、恐惧等。因取著自心境界,不向内反观自心,不去找自己的问题,而去执著外在的人、事物,所以就会产生一种怨恨,这是一种苦。劳怨,就是忍苦、受苦的意思。这种怨恨、抱怨、挑剔、指责、看他人的过失,对一个修行的人是最大的毒害和障碍。其实魔愿都是指心外求法、心向外驰,分别自心的境界,见世间过。 入深法门。这里深法门就是最上乘、实相的法门。 善于智度。以智慧度诸烦恼、度诸众生。 通达方便,大愿成就,明了众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久于佛道,心已纯淑,决定大乘。维摩诘大士久修佛道,早就是个成就的人了。心已纯淑,就是于实相法,决定信受而不退转。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仪,心大如海,诸佛咨嗟!这里讲维摩诘他的修行已经完全融入生活,所做的一切事情都能够不违佛道。善思量就是善用佛性,善于分别诸法相,而又违第一义谛。能够以佛的威仪示现世间。心如大海,诸佛赞叹。咨嗟就是赞叹,就是很惊讶,咨嗟是一种形容,就是这个人的威仪、修行太厉害了,太棒了,让十方诸佛都赞叹不已。弟子、释、梵、世主所敬。他的弟子,包括天人、国主,都很敬重他。释、梵就是天人。世主,是指国家的贵族、国王等等,连这些身份高贵的人都非常尊敬他。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离。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离。这是讲维摩诘示现为居士身,住在毗耶离大城,很富有,资财无量,非常的富有。以这样的富有来度化贫穷的人们。行布施、持戒、精进、禅定等六度法门,来度化众生。这是从世法、世谛讲。我们学佛、修行最后都要回归自己:你读经看论、行住坐卧、所有的用心,都要回到自己这里来。这里的资财无量,摄诸贫民,是指自己通达一切,具足了法财,而不去做穷子,不去数他人的财宝,也不羡慕别人修行怎么样,关注自己内在的修行,知道自己用功。持戒清净,摄诸毁禁。不仅自己持戒清净,来摄受自己的起心动念,而且还给他人做出表率。以忍调行,以忍辱来调伏自心,善护念。摄诸恚怒,来摄受自己嗔恚、恚怒之心。以大精进来摄诸懈怠。一心禅寂,能够安禅办道,心常安住,乐于寂定。通过坐禅,正思维来摄诸乱意,摄受自己散乱的心念。这里讲的都是实修,通过善护念,保护自己不染世间。以决定慧,决定慧是般若智慧,来摄诸无智、无明,也有摄受众生的意思,也有调伏自心的意思。佛法就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如果你一向觉他,那就是菩萨的境界;如果你一向自利,那就是声闻的境界。而佛的境界就是自觉觉他。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维摩诘虽然是在家居士,白衣嘛,就是在家居士,在家学佛修行的人。但是他能够持沙门律义,也就是持出家人的戒律,这一点很难。没有人要求他去受具足戒、持具足戒,他自觉地去行沙门的戒法,不坏律仪,为众人做表率。其实你去看一看世间大修行人,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真正想修行的人,都是自觉地持戒,自觉地修行,都能约束自己。佛在很多的经典里边点点滴滴已经介绍了一个修行人应该注意什么、要持什么样的戒律。所谓诸恶莫造,众善奉行。他学得多,学的认真,自然就知道如何去做。他在自己生活里边很用心地去行佛法,所以他就能总结一个修行人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个不需要别人讲,除非你还不想修行。真正自觉的人、真正想修行的人,他一定会自己约束自己,不是靠别人或者靠戒律来约束,他自己也就知道约束自己。所以,做为一个居士,维摩诘他能够持出家人的戒律,这就很难得。并没有人要求他去持戒,他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解脱负责,他自己就要求自己。这是我们所有人都要学习的。经常也会有人问我:师父,在家居士要不要受菩萨戒?要不要受梵网经菩萨戒?梵网经菩萨戒是出家人受的菩萨戒。你能受这个菩萨戒是最好的,这是一种觉悟、一种自律。当然这个也不是绝对的要求!靠自己的发心、靠自己的愿力、靠自己的要求。你想深入佛法,你想对自己更严格,你想有大的成就,你想发心自觉觉他,受菩萨戒是最好的!这是对自己的一种加持、警策。虽然受菩萨戒是有为助道之法,但是能增强道心,鞭策我们精进修行。受了肯定比不受要好。因为菩萨戒出家人也要受的。三坛大戒里最后是受菩萨戒。受了菩萨戒,其实对自己的整体修行是有很大的加持和帮助,让我们不去造恶,远离诸多的烦恼。能够安住佛道,为明心见性作准备。虽处居家,不著三界。虽然示现在家,而不贪著世间,不起贪嗔痴种种的恶习。示有妻子,常修梵行。虽然有妻子,有家室,但是修梵行。梵行就是不乐于世间男女欲事及一切俗事,少欲知足,能够独处无为。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讲到这里大家要注意了,我们现在学法修行的还是在家居士比较多,毕竟出家人是很少很少的。佛讲法,包括世间的善知识讲法,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觉悟众生,让大多数人通过学习佛法,能够得到解脱,能够在生活中断除烦恼,吉祥如意。佛法很大一部分作用是给世人开一扇方便之门。作为一个出家人,他本身要护持、要传承佛法,要续佛慧命,他一定要好好修行,这个也是一种责任。但是佛法它面向更多的是众生,千千万万的家庭中的成员,给在家人讲的更多。我们今天学佛的人里边,居士比较多,这部维摩诘经即是应居士身而来说法。维摩诘示现有眷属,但是常乐远离,不执著于家亲眷属。我们可以反观一下自己,就是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自己的修行。能听到《维摩诘经》,说明你对禅宗已经有了很大的信心,这样的人其实都已经接触佛法不短,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年、二十年,可是为什么学了这么长时间的佛,甚至学了很多的法门,也读过很多经典,也去参访过、拜见过、依止过很多的善知识,平时也打坐,也参禅,为什么我们在生活里一遇到事情,还是会烦恼?我们的修行提高不上去呢?经常也有人向我问:师父!为什么我觉得自己已经很明理了,佛经也读了很多,一遇到事情还是过不去?还是会有很大的烦恼?这是一个共同的问题,这是绝大多数人都有的现象。为什么会这样?不知道大家反观过没有?思维过没有?佛法是一种智慧的生活态度,它是可操作的,可实行的,是可以证实的,而不是一种空洞的学问,不是一种研究,它也不是空讲道理。它是让你去操作、去实行、去受益的。怎么实行?首先要常乐远离,先要出离。这个出离不是让你和什么什么决裂,是让你与一切保持距离。不管我们学了多少佛法,你首先要和你贪著的、你执着的人和事物保持距离。只有这个距离远离了,你的用心、你的心意识、这种习气才能得到消减。不然你一边学佛,一边去贪著,就好比如你想把一堆火弄灭了,你不去浇水,反而朝里边添柴是一样的,那火永远不会灭。修行也是这样,你学再多的道理,如果你不乐远离,天天沉迷于世间的人情、俗事之中,执著在这些琐事之中,就算你看再多的经,打再多的坐,你的贪著心,你的不善用心未消除,那你永远也得不到解脱。因为你一直在染著,在熏修无明。修行的整体是趋向于出离的。先从这个境界上,先从人、事、物上出离,出离就是保持距离。和家人保持距离,和世间的是是非非、和你贪著的事业保持距离,不要过多的去投入。有的人总会讲,要在红尘里修。因为他贪著世乐,所以他就以此为借口,不乐远离。他看到佛经里也讲到入世是大修行,便总是拿这些话当说辞。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总是以这些论调、以这些论点来为自己的贪著找借口,麻痹自己的修行,放逸自己的贪嗔痴。那你解脱不了。不管我们修行有没有成就,你都不要以我要入世、我要在世间修为借口。我们纵观历史上所有大修行人,他都是出离的状态。当然这个出离不是二乘人彻底的和众生保持距离,远离众生,不是。它是一种不染的状态,是乐远离行,他不会整天迷在世间法里边,那都是业障重的人或者是自己没法出离的人给自己找的借口。修行想得力,想透得过境界,首先你要和一切保持距离。你要和家人、世间俗事保持距离。比如亲戚、好友的事情,你都要少参加。要习惯于独处、习惯于坐禅、习惯于正思维,有时间要多读经论,一点点减少染着世间的习气,直到烦恼不起现行。维摩诘居士就给我们做出了表率,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然有很多的家亲眷属,但是不跟他们混在一起。不跟他们混在一起,不是说不跟他们见面,不跟他们相处,而是怨亲平等,他到处给大众去开示、去讲法,而不执着某个人、不执着家亲眷属。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这里刚才我们开示了,常乐远离,与世间法保持距离,不是绝对地断除。虽然穿得也很漂亮,就是很富有的样子,宝饰嘛,很多的珠宝、饰物来装饰自己,但是并没有俗气。都是为了示现富有、自在和庄严。如果你也能像维摩诘这样去修乐远离行,那你生活中自然就不会有烦恼。因为你没有近距离的去熏染你过去那些习气,谁再有什么事情就动不了你的心。你平时不关注这些人和事了,就算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变故,你也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被影响。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虽然也吃一些世人都吃的东西,吃一些美食,但是心里边没有贪著,而是以禅乐为味。就是以清净的法味,以智慧为食。我们所说的这个禅味,其实是不可思议的,是智慧上的法喜。这种禅味、这种法喜,只有自己清净自在了,以寂灭为乐,而不是以世俗的感官为乐,才能够领会。若至博奕戏处,辄以度人。到了世间的娱乐场所,大家赌博呀、玩游戏的地方,也都随缘说法度人。不像我们凡夫,过去了,就跟着参乎在里边,就迷在里边。玩着玩着就上瘾了,贪心就止不住了。他不是,他去旁观,表面上参与,但是只要有机会,就会给别人讲佛法。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这个就难了,但并不是不能做到。你心量大、不染世间,就不难。什么叫受诸异道?也跟外道在一起,异道就是外道,跟自己所学相异的法门。也跟他们接触,甚至向他们请教都讲些什么?了解他们的思想观念。受就是接受,广学多闻。这个接受并不是说我跟你学完了,然后我去实行。不是这个意思。可以听你讲,然后目的是什么呢?是找机会帮你矫正,所以不毁正信。不会因为听了外道的理论,把正信的佛法就给抛弃了,不会。其实是找机会度化外道。虽明世典,常乐佛法。很多的世典,世间的理论、世间的艺术、书籍,他也去学习。可能有人也会给我讲:师父,要不我也看一些世间的典籍?朱子百家,庄子、老子、基督教什么的。你先把佛法学透了再说!你有那个时间,看看佛经、看看祖师论。佛经、祖师论加一起没看过五部,又想学世典?维摩诘居士已经通达了佛法,为度众生,才去接触世典。所有佛法修行的法式、经典,他都已经通达。他有余力、有那个精力和时间,去了解一下世间法,也是为了度化众生。而常乐佛法,虽然他看世间的典籍,但是都不离佛法。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所有看到他的人都会心生恭敬,大家也都愿意供养他。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饶益众生。维摩诘以自己的修行、自己受持佛法为表率,来护持正法、来弘扬正法,为大家做榜样,很多人都会跟他学习。所以一个修行人,他在这个世间生活,无论做什么,都自然会表法,会影响大众。不是说我自己觉悟了,我自己没有烦恼,就完事儿了。因为众生是一体的,都是自心所现的众生,觉悟的人一定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真正觉悟的人,一定会有这个慈悲之心,会利用自身和周围所有有利的条件,随缘度化身边的人,为身边的人做桥梁,引领他们走向解脱。维摩诘就是这样的,受持正法,摄诸长幼,就是他身边的老少都去教化,尽其所能地帮助周围的人。他是在家居士,他有自己的营生和事业,有自己赚钱的买卖。一切治生谐偶,就是做买卖赚钱。虽然赚钱,但是不以赚钱为乐。反正赚不赚钱,他都不会去执着。因为他不执着,所以他能够赚钱。这个也给我们今天的很多居士提个醒,你想赚钱,别把心思放在赚钱上,可能就赚钱了。你越想赚钱,反而赚不了。赚不赚钱,其实都是一个人过去善业和福报积累的,跟你这一世努不努力,想不想赚钱没关系。好好修行,生生世世都会示现吉祥如意,示现福慧圆满。游诸四衢。就是在到处去走,四衢就是街道、巷子里,没事去溜达溜达,反正不在家里待着,不跟老婆孩子在一起,不恋眷属。所有的众生都是他的眷属,这样的话,他的用心就平等了。他就不会有什么境界过不去了,比如谁谁看不顺眼。他的心思没在某一个人那里。跟一个人或者跟某几个人在一起世间越长,一定会起执着,因为这个东西都是日久生情。你别说和人了,就和一个小宠物,对吧?和小猫小狗待时间长了,还会生情呢,还会贪染,更何况人呢。到时候无常来了,你肯定过不去。为啥?你都染进去了,你过啥呀过?你学再多佛法也没有用。因为这个东西它是习惯,它是意识的习惯。你习惯和某一个人在一起了,他有一点变化,肯定就会触动你,你肯定就受影响。所以我们没事也去游诸四衢,饶益众生。这个其实真的很难,你出去不惹事就不错了。至于说你能不能利益众生,先不要管。先让自己出去练练。你自己先乐远离,对吧?自己先出去独处,别老呆在家里,老婆孩子热坑头。你先把自己饶益了。利益了自己也是利益众生。当然这是给心量比较小的人讲的。暂时你自己还没有解脱,你先多关心关心自己,这也没错。不管你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别人,你都要常乐远离。入治政法,救护一切。这个入治政法,并不是说我修行,我觉悟了,就什么都看不惯,什么都跟我没关系了。他融合世间,如鱼得水,非常自在。他经常会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救贫扶弱,帮助老百姓解决现实问题。入治政法,就是国家法律呀、习俗啊,民生问题,他都通晓,都有能力帮助别人,这就叫入治政法。随顺世间,救护一切,方便地来救护一切。我们看维摩诘他有多么大的心量、智慧和能力,什么都通达,以自己的智慧随缘度化一切。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到一些学堂啊、讲法的地方、有人辩论的地方,找着机会就把他们向大乘、向实相上引导。后边我们看弟子品,还有菩萨品,我们就知道维摩诘经常到处去逛,看见谁在那讲法讲不对了,就引导他们入于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也会到一些年青人学习的地方,看里面有没有根基好的,给他们讲几句。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到妓院,现在来讲就是歌舞厅、夜总会等娱乐场所,去给他们讲欲望、贪欲的过失。反正老百姓嘛,就是吃喝玩乐,这些地方呢维摩诘都会去,到那个地方去示现,给大家随缘开示佛法,引导他们出离五欲六尘。入诸酒肆,能立其志。到吃饭喝酒的地方,去跟他们凑合凑合,然后随缘给他们开示,帮他们建立正念,向他们灌输正面的观念。因为爱喝酒的人一般都是无聊、消极、沮丧的人,没有什么志愿,也没有什么作为。这个世间你看去吧,喝酒、抽烟、赌博的人,都是一些空虚无聊,无所事事,懒散放逸、不务正业的人。维摩诘就抓住机会,帮这些人建立信心。鼓励他们,给他们灌输正能量,启发他们向上。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在老人之中,在岁数大的人中,他也会显出一种威严来,也很尊贵。为什么在长者中还能这么尊贵呢?有智慧,能够为他们说殊胜的、超越凡情的实相之法。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著。在居士们中,也显得很尊贵。为什么?因为他没有染着,他没有执着。他自己没有执着,心无挂碍,所以在哪里都洒脱自在。他能给大家示现清净不染的快乐。告诉大家不要染着、不要去贪著世乐。一个不染着世间的人,处在大众中那是不一样的。这个人他没有执着,大家就愿意跟他在一起。跟这样的人在一起,你不会看到他的得失之心、算计的心,所以很舒服。慢慢地就会受他影响,跟他学习。看到这个人这么通达、这么透彻,对一切都没有贪著,就慢慢地受其影响。若在刹利,刹利中尊。剎利,是印度的一个种姓,他的身份比较高贵。虽然在剎利的种姓中,身份这么高的人中,他也会受人尊重。教以忍辱。就是因为剎利身份高贵,经常会有我慢的习气。但是他在这些个高贵的人中间,不卑不亢,然后其他人会跟他学习,就能收摄自己的这种我慢心。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这个婆罗门也是一个贵族,在印度很受人尊重的种姓。一样,他在他们之间也会显出一种自在潇洒,能够除这些婆罗门的我慢之心。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在担任要职的大臣中,这里的大臣是指为国家办事的公务员,有重要职务的人。在这些人中间,也是很尊贵的,也是随缘为他们开示佛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他也和很多的王子们接触、交往。你看维摩诘这个人,他交友广泛,社会各个阶层,他都与他们交往,都能够不染其中,随缘化导,令入佛法。其实不是说他喜欢交友,而是找机会度化他们。在王子们中间,他也会随缘给他们开示孝道、开示佛法。其实佛法就是让我们在世间与一切人、一切事物的关系和谐,与一切人的关系健康,保持一定的距离,这就是佛法。佛法不坏世间法,随缘随机化导,就是佛法。并不是说你学佛了,都要出家,都要到深山老林,与一切人事隔断。不是,要随缘,要看自己的根基和愿力。至少从我们这个时代,其实每个时代都一样,娑婆世界,五浊恶世,就是这样的,大多数人都沉迷五欲六尘。大家都是迷惑颠倒,执着五欲六尘的比较多。家庭有矛盾的、有烦恼的、有痛苦的多。得各种疾病的也多。有精神问题的就更多了。所以佛法就是帮助众生去看破这些烦恼,远离这些烦恼的。佛法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健康、和谐人际关系,使家庭、使世间的生活变得美好,然后引导人们逐渐的深入实相,得到彻底的解脱。并不是说我们学佛了,反而做人都做不好了,反而和自己身边的人都起了矛盾,格格不入,好像自己比谁都好一样,并不是。先把世间法修好,把人做好,把你的家庭关系弄和睦了、和谐了,然后再找机会,再深入实相。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正宫女。维摩诘的社交范围是很广泛的,他到宫廷里接近国王贵族大臣,包括宫女们,给他们讲佛法。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他也会到平民老百姓中间。他不是说只是结交贵族、国王、大臣,他也会去接触底层的人们。庶民就是底层的人,平凡的老百姓。在他们中间,他也会受到尊重。然后告诉他们怎么修福,怎么修慧,怎么断恶修善。老百姓一般都把精力放在怎么把日子过好,怎么去赚钱,怎么去修福,你不能给他讲太深奥的东西。生存和善法是人们比较感兴趣的。维摩诘他会量根施教,看到你需要什么,然后给你讲一些东西,然后引导你,帮你在生活中培植善根。我们学习维摩诘经,不是光学佛法义理,还要学习诸佛觉悟的人他们在世间是如何用心,如何生活,如何待人接物的。维摩诘大士他的心思从来没有放在某个人或私事上面,他的全部精力都是与修行,与利益众生、慈悲众生、教化众生有关。这样的人,怎么会有烦恼?而我们为什么学佛不成就?就是因为心思天天放在一己之利,放在世乐上,放在个人的恩怨得失上。这样学法,与道相背。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这个梵天,就是天人,他也会到天人中去,跟天人在一起,给他们讲不要贪著福报。因为天人的福报大,告诉他们,不要贪图乐受,要去学习大乘法。胜慧就是大乘的智慧,实相的智慧。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帝释是天人里福报最大的人,维摩诘会给他们讲一切福德都是无常的,不要执着福报。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护世就是世间的国王、护国将军等。在他们中间,他也很受尊重,因为他能够护诸众生、摄受众生。我们看维摩诘他的心量、他的精力都用在哪里?而我们再反观一下自己,我们每天的精力都用在哪里?是不是都用在自己的那个小家?妻子、丈夫、父母、儿女上边?都用在自己对五欲六尘的执迷上。我们再看看维摩诘,一定要心生惭愧。学佛一定要懂得反观自己:你的烦恼、你的痛苦,你所有的疑惑、所有的障碍,都从哪儿来?就是因为你的心量拘泥在那么小的一点儿地方,执着蝇头小利,执着一个小的家庭。也没说一定要让你出家,就是你不要去贪著,不要把你的精力、你的目光全都放在自己那个小家庭里边,不要只是放在自己的工作、那点儿财产、那点儿物质享受上边。所以还是要常乐远离,给自己创造修行的机会、条件、环境。你说忙,大家都忙,那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抽出时间实修、诵经、坐禅呢?而有的人,今日复明日,明日又有明日的事,总是把修行向后推。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维摩诘以这么多的方式、方法、方便、手段,饶益无量众生。所有的人,各种各样的人,只要他接触到的,他都会去示现、去随缘给他们讲法。其以方便,现身有疾。为众生故,维摩诘示现身体有病。以其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诸王子,并余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这部经就是以维摩诘示现有病,作为一个缘起,来展开后面的说法。这部维摩诘所说经,就是以维摩诘得病了,他示现疾病,通过疾病这件事,为众生说法。说白了,其实不是什么示现,就是得病了,得病了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是为了给大众增加信心,说是示现得病。不管是维摩诘,还是我们自己,得病了,是告诉自己,无常随时会来,不要贪著色身。这是从世谛的角度讲。而从实相来讲,并无人得病,从这个角度来说,叫示现有疾。你得病,也不是真的,也是一种示现。只是众生执著幻身,把得病当成真的,所以受无量苦。不是说维摩诘本来没病,他示现得病,装病,演出一场病来,不是这个意思。就是因缘和合,身体不适,虽然他身体不适,但是他没有烦恼、没有挂碍、没有忧虑。包括世尊,所有觉悟的人,他得病了和我们得病是一模一样。不是说他得病就不痛苦、不难受,他也难受,但是他没有挂碍。示现不是演出来的,是因缘和合,身体经历老病死。这叫其以方便,现身有疾。为什么佛经里要说其以方便,现身有疾呢?就是给大家建立信心,让你看到这个菩萨、佛是多么的慈悲,得病了还要现身为我们说法。他患病了,因为他影响力大,很有名,大家都很尊重他,知道他得病了,国王、大臣、长者,平时他接触的这些人,他曾经帮助过的人,还有那些王子和宫殿里的人,很多很多人,全都来看望维摩诘。问疾就是看望患者。来看他的人,维摩诘抓住机会,为他们说法。不是说:哦,我得病了,太难受了,你们来看我,我很安慰。凡夫就是这样,我得病了,需要有人问寒问暖。如果没人来看,自己心里就很凄凉。你来看我了,我就很高兴,心思全都在自己那里。维摩诘不是,他并没把得病当回事,而是借自己得病,为大家讲无常之法。其往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那些来看他的人,维摩诘不忘记为他们讲法。这才是一个修行人每天所想所行的。

    2021-01-06

  • 维摩诘经二

    维摩诘所说经  第二讲同修们好!我们继续来学习《维摩诘所说经》。我们学习佛经时,一定要端身静坐,保持身心清净、安宁、专注,认真对待,不能以懒散放逸的心来听经。这样才能听清佛陀开示的法要。这也是为什么我讲经前,总是带大家先静坐几分钟,就是让大家都以一颗安静的心来听法,你才能听明白,才能铭记在心。不仅在听经时,大家在读经、坐禅、练习经行时,都要万缘放下,专心地来做好一件事。切忌人在这里,心却在别的地方。学习维摩诘经,其实应该先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维摩诘居士。维摩诘是古印度人,是与佛陀同时出世的一位在家佛。他的智慧、辩才、功德、福报与佛完全同等,只是现在家身,作为居士来弘扬大乘了义实相之法。维摩诘经中记载,他虽然现在家相,却行出家人律仪;示现有妻子家室,却离欲清净;虽营世务,不乐世法;经常出入街道、闹市、酒肆、娱乐场所,为众方便说法。维摩诘居士的出世,为当时及后世在家人学法修行示现了一个极好的典范。很多当时佛陀的出家大弟子,包括证果的阿罗汉,都会去顶礼维摩诘大士。自古以来,维摩诘的名字享誉世界,他和佛陀一样,被众人尊重、爱戴。中国古代的很多艺术领域里都有他的身影,比如诗歌、绘画、雕塑、民间故事等,都以维摩诘作原型进行艺术创造。维摩诘的神通、智慧、辩才在这部经中充分体现。我们接下来深入细致的学习就能发现这一点。尔时,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各以其盖共供养佛。经文里边比较简单易懂的地方我们就读过去,不再一一解说。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于中现。为什么佛经里经常会有这些神奇的现象?其实都是佛陀用他的智慧,用这些殊胜的景象来吸引我们的注意,让我们离开对世间五欲六尘的执着。所以在《法华经》里佛说诸佛以种种方便、譬喻、言辞为众说法,令众欢喜。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诸须弥山、雪山、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香山、宝山、金山、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宫龙宫,诸尊神宫,悉现于宝盖中。一幅非常神奇、庄严、殊胜的景象。又十方诸佛说法,亦现于宝盖中。尔时,一切大众,睹佛神力,叹未曾有!合掌礼佛,瞻仰尊颜,目不暂舍。这些殊胜的景象,皆由真佛法身威神建立。这里简单讲,就是依靠佛的威神建立,佛经里的很多地方,所用的语言,都是令众生对佛和佛法生起信心。大家的视线都离不开佛陀的庄严宝相。长者子宝积,即于佛前,以偈颂曰。这时长者子宝积菩萨在佛前以偈歌颂佛的智慧和功德。目净修广如青莲,心净已度诸禅定,久积净业称无量,导众以寂故稽首。这是形容世尊的面貌就像青莲花一样,形容世尊的智慧已经超过了禅定的境界,超越了一切有为的功行。久远劫来,以无量的功德而自庄严,所以在大众面前示现这样的寂静、庄严的景象,令众生心生尊重和恭敬。既见大圣以神变, 普现十方无量土 。大众看到诸佛威神的加持,在这种殊胜的场景中看到了无量的佛土和诸佛的神变,包括诸佛所演说的佛法。这一切都清清楚楚的显现。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财施一切。佛的功德智慧、他的法财、法力超过了群生的所有功德。时常以智慧来布施一切众生。能善分别诸法相。佛性并不是断灭的无知无觉,会起一个正用、善用、智慧用、解脱用,所以叫能善分别诸法相。而于第一义不动。虽起分别用,而不做分别想。不做分别想,即是其心不动。已于诸法得自在, 是故稽首此法王。诸佛世尊于法得自在,得一切种智,所以大众能够恭敬、合掌、顶礼于世尊。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诸大觉者、诸佛世尊说法不落两边,为众生方便讲说十二因缘法。在时机因缘成熟的情况下,开示众生实相之法、无生无灭之法、无法之法。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虽然没有我、没有业,没有受因果的实有的人和法,但是幻化的善恶之业相不是断灭的,做了就会受,执着就有生死,不执着就解脱。始在佛树力降魔 ,得甘露灭觉道成。这是形容世尊在菩提树下降伏众魔。其实是降伏自心,不再执取幻境,深悟这一点,众魔不降而退。这个世间没有外在的众魔,一切外境都是自心幻相。通过七天静坐,夜睹明星,佛陀心意意识寂灭,生灭灭矣,众魔退却,而觉悟本性,开悟见性,大彻大悟。得甘露灭觉道成。这个灭是指寂灭,生灭灭矣、寂灭现前,寂灭为乐。已无心意无受行 ,而悉摧伏诸外道。确实达到了人无我,心意识无我。证悟到人无我和法无我,了达心意意识性空不实,也没有色、受、想、行、识,深达五蕴皆空,惟心所现。所以以此智慧能摧伏世间外道的种种论说。三次说法、讲法、演法于娑婆世界、大千世界。这个三次说法是指三个时期,当然也包括三乘、三度说法。不管讲于三乘法还是一乘法,此法本净,皆是一味,解脱味,清净味,离欲味。离一切相,无烦恼、无妄想、无诸假相。天人得道此为证, 三宝于是现世间 。觉悟此心圆满无缺,具足一切万行功德。此为证,就是我所诵的这个偈子,人天都能证明,诸佛皆有如是的功德显现。诸佛世尊觉悟者,不用心意识讲法,随缘为众生说法。闻者功不唐捐,众生闻法皆能得利。如草木、如各种的植物、如地球上各种生命,得到了大雨的普润,都能够增长,众生闻法而得解脱,亦复如是。所以以此为证。三宝于是现世间。因为佛陀的觉悟和得道,才有了佛、法、僧三宝的示现。以此三乘法来普济群生。众生一旦信受了佛法,一旦与佛法结下了缘,就不会退转,能够趣向于寂灭,能够度生老病死。所以一切众生都应当礼敬具有无量功德、智慧,具有无量相好、庄严的佛世尊。佛世尊已经远离了一切相,毁誉都不能动其心,如须弥山一样。于善、不善都能够平等对待,亲人与怨家都能无二无别对待。心行平等如虚空, 孰闻人宝不敬承。佛世尊心行平等,像虚空一样包容一切,对一切众生如同一子。哪一个人见了这样的觉者、觉悟的人,能不生起恭敬之心呢?此时以世尊威神所现的宝盖和种种殊胜的景象,来显现三千世界无量佛陀所演说的诸法和诸佛的功德庄严,以此来接引众生,为众生建立信心。这些天龙、乾闼婆等等,夜叉,所有世间的现象都在此庄严宝盖中显现,大家看到了都赞叹佛的威神,所以都稽首三界中尊。大家都以清净心来观佛,没有不欣喜的。每个人都见到世尊在其面前。这是佛十八不共法,不与二乘、外道等共有的法,所以叫不共法。佛虽然以一音演说法 ,众生随其心量、随其根基、根性而各得理解、各自修行、各得解脱。大家听闻佛法,都能够信受奉行,以他们自己的角度、自己的经历、自己的状态来接受佛陀开演的智慧,并获得相应的解脱。佛以一音演说法 ,有的众生听着就会生起恐怖之心,从而弃恶向善;有的人听了就会心生欢喜,继续深入善法。原来没有生起的善法,令生起这样的善法;已经生起的善法,通过修行继续加强;没有生起的恶法断之,已经生起的恶法忏悔不再造。所以或生厌离或断疑。通过佛说的诸法,厌离世间的五欲六尘,断诸以往的颠倒用心,改恶修善,这也是佛陀的神力不共法。稽首佛的十力精进 ,稽首已经得无所畏的佛陀,稽首住于不共法的佛陀,稽首一切众生的大导师 。其实当长者子宝积在佛前赞颂佛的功德时,大家都应该明白:佛的这一切的功德智慧,一切众生都具足。只是他一时迷了,迷于世间的五欲六尘,迷于唯心所现的幻境,而不得起佛之正用。虽然不得起佛的正用,但也没有失去,随时都可以显发。只要听经闻法,如说修行,就能显发出佛的智慧和德能,和佛陀无二无别。就如同一个人家的院子里边埋有宝藏,他自己不知道,没有挖掘出来,不得受用,枉为穷人。一旦有人告诉他家里有宝贝,把它挖出来就能使用,就能做为富人。稽首能断众结缚 ,稽首已到于彼岸。这两句都是指稽首我们自心的佛、自心的佛性、自心的世尊,本师释迦牟尼佛。稽首能度诸世间,稽首永离生死道, 悉知众生来去相,善于诸法得解脱。诸佛世尊觉了实相,无我、人、众生、寿者,无佛、无众生,所以悉知众生来去相,都是虚妄相、都是自心所现相。善于诸法得解脱。所谓的善于诸法得解脱,知道本自无缚,亦无解脱。不着世间如莲花。因为知道世间的一切皆是唯心所现,了无实性,无自体性,无实有性。一切的资、财、身、心、六根、十八界,所有的诸法,都是唯心所现,都是幻影,但有其名,了不可得。所以才能不着世间如莲花。常善入于空寂行。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不能动其心,善于入空寂行,达诸法相是无相、空相、寂灭相,而无挂碍。稽首如空无所依。诸佛世尊、一切觉悟的人像虚空一样无所依倚,以无我、人、众生、寿者,无心、意、意识的智慧,以没有执着、没有挂碍,没有依托的心行活于真性、活于真实,行于世间。如空无依的人即是佛。对无依的佛性顶礼尊重,对无依的人五体投地地礼拜。众生佛性本来没有依倚,无能依、所依,只因妄想无明,以为有我,以为有能所,所以执著挂碍,依于六尘,故生颠倒,枉入生死。修行人悟到此性,默契于此性,行于此性,即得大解脱、得大自在。稽首这样的觉悟者,稽首这样的真性。稽首如空无所依。这既是一种对佛性的领悟,又包含着如实的修行。禅宗祖师都深刻领悟此旨。洞山禅师说:若欲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空里步。努力殷勤空里步,就是如空无所依。努力地去领悟空,行于空,撤消所有的抓取、依赖,让自己如处虚空。庞蕴居士说:心空及第归。心空即是心中无物。心中无物,就是如空无所依。黄檗禅师说: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又云:趋者不敢入此法,恐落空无栖泊处故,望崖而退。这里的空,不是入于空,并不是断灭,而是空除所有的能所之心,空除所有的有法,空除所有的烦恼、无明、抓取、攀援。空无栖泊处,即是对道人的心行如空的一种形容。故云十二时不依倚一物。又临济祖师云:见诸法空相,皆无实法。唯有听法无依道人,是诸佛之母,所以佛从无依生。若悟无依,佛亦无得。若如是见得者,是真正见解。古人悟道得道,皆悟得无依真性,犹如虚空,不依一物,才得究竟自在解脱。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闻得佛国土清净。五百长者子希望能够听佛开演什么是净土?希望世尊为诸菩萨说净土之行,怎么来修行成就净土?这里很关键,这个问题也能够给很多学净土的人一个明确的答复,一个如实知见,关于净土的实相。所以大家来好好学习下边所谓的净土之行。佛言:善哉!宝积!宝积菩萨,你能为大家问于如何心行才能生于如来净土。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于是宝积及五百长者子,受教而听。下边一段关于净土的论说是非常重要的。当今时代学法的人,有很多人学净土法门。西方净土是佛陀接引众生所设的方便化城。有相的清净佛国能令初学众生生起向往之心,从而信受佛语,步入修行。但是一旦我们步入了修行,应当了解佛陀的本怀,当悟实相净土。那什么是实相净土?什么是真正的净土?《维摩诘经》第一品就是佛国品,其实就是净土品。什么是真正的佛国、什么是真正的净土?净土、佛国全都是在讲心,都是唯心所现,都是各种各样的心念、菩萨之行。菩萨的心行呈现出净土的真实含义。所有的净土都是与实相相应的各种心态、心念,各种修行,各种如理如法的观念,包括所有的善法、慈悲喜舍、修行及解脱之法。真正的净土是清净心,是解脱法,是自在,是不生不灭的意思。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你不要去想我投生到哪里,我去求一个西方、求一个净土。净土没在你的头脑里、净土没在你的意识中,净土也没在其他的世界里。众生之类是菩萨净土。净土就在众生五蕴中,就在你的日常生活里,就在你脚下的方寸之地。众生即佛土,这是维摩诘经给我们的最好开示。欲求净土,先识众生。识得众生,即得净土。净土即佛性,即如来藏圆满功德,即是大涅槃,即是如来法身圆满的示现。为什么说六祖大师为大众开示,若人欲识佛性,当识众生。若识众生,即是佛性。离众生外,无别有佛性,离佛性也别无众生。众生性即是佛性。离开众生,找不到一个真实的佛性。佛性没有在语言文字里,没在身体里,也没在身体外,没在虚空里,没在心意意识里,也没在其它的地方。众生即五蕴,离五蕴无别佛性。若欲见性,不必舍此五蕴之身而别求净土,别受佛法。自己身心即有佛世界,佛净土,即有真实佛法。所以说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如果你想往生净土、你想建立净土,你就生于众生之中,你就在大众之中修练、悟道、成就。与众生和光同尘,在众生烦恼中建立净土。为什么呢?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所有的菩萨和修行的人,都因为度化众生,在自觉觉他的过程中,而修正自己的心行、转变自己的心念,长养自己的功德智慧,培植自己的善根和福德,圆满自己。这即是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最后你会发现:其实没有心外的众生,都是自己的妄想,是自性中的妄想、分别、执着,都是这些心念才显现的各种各样烦恼和众生。当你觉悟这一点,度化了自心的妄想,其实就度化了一切众生。所谓的取佛土:一是建立佛土,成就众生;二是领悟真正的佛土是自心、是佛性。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着调伏自心的妄想、分别、执着、贪嗔痴而取佛土清净,而领悟自心的清净。所以六祖大师讲迷来悟度,邪来正度,贪嗔痴戒定慧度,乃至无有邪正、迷悟,是名真度。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着众生的喜爱、他们的根基、因缘而为其方便建立佛法,演说佛法,在这种智慧的熏陶、长养之下而觉悟本性,这叫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随着调伏自心的种种妄想,看到自他的根基、看到自他的进步,而觉悟自心净土。为什么这样说?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菩萨之所以能够觉悟净土、觉悟佛国,全都是在和自心所现的众生打交道,最后发现都是唯心所现,皆是自己的心念。除自心外,无别众生。只有最后觉悟到这一点,才能够领悟真正的唯心净土。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好比如有人想在一个地方造宫殿,一定是在一个空的地方,一定是在一块地上,有地基才能造一个宫殿,而且没有障碍。如果在虚空中造宫殿是造不了的,因为没有基础。菩萨修行也是如此,以众生为基础、为土壤,以利益众生为修行的地基,通过自觉觉他的修行,才能开出诸佛智慧解脱的花果。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土。菩萨是在成就众生的过程中,在发菩提心自觉觉他的过程中发现:其实并没有利益别人,并没有心外的众生,也没有心外的佛国。所做的一切都是唯心所现的自心境界。在度化自心众生的过程中而发现实相,所以愿取自心佛国。如果想领悟自心的净土、领悟真正的佛国,不能落入断灭空,不能把自己与众生隔绝开来。小乘人、声闻乘人就趋于寂静、入于山林,也不为众讲法,也不发菩提心,得少为足,将有余涅槃视为究竟解脱,做自了汉。所谓的自了,是根本没了。最后还要从自我的境界里出来,从我相的世界里走出来,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圆满智慧和功德,才能真正成就。就像在空中建立楼阁一样,其实建不成的。声闻缘觉以其发心不同,其实不能得究竟解脱的。宝积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刚才我们讲其实净土全是指各种心念、心态,全都是从自心、自性上起的善用、佛用、解脱用、清净用。直心是净土。为什么?因为与本性相应,本性没有谄曲、没有分别,没有这么多的妄念。菩萨成佛时,指菩萨觉悟自心是佛的时候,不再会行谄曲,不再会有贪嗔痴、嫉妒、骄慢。不谄众生就是自己不再会生贪嗔痴的心念。直心就是简单直接,不拐弯抹角,不用想太多,不用那么多思虑、计较、纠结,直用直行。又有于真如性的领悟不会再有疑惑,不会再有二见二法的意思。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直行其心,直取作用,直接做佛。六祖大师云: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深心是菩萨净土,在觉悟众生、度化众生的过程中,自己会深入修行,广学多闻,深入佛法,会生起种种稀有难得之心,越来越与道相应。菩萨见性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都是通过身心的修行,如理如法真实的修行,认真的修行,才能够见自心净土、才能够见自性佛,能够成就诸佛广大之行。佛土有诸佛广大圆满之行的意思。阿弥陀佛之所以能建立所谓的西方极乐世界,其实就是比喻他圆满了诸佛的广大心行。净土是诸佛心行的圆满之意。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这里讲到菩提心、布施、持戒、六度等是菩萨净土,所以都是讲众生在修行过程中所起妙行、所发的心念,如此发心,才能助发道意,才能开显自心。这些善念具足的时候、功德俱足的时候,自然能够见其心境,建立清净佛土。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是指借外在的众生而成就了内在的慈悲喜舍之心,自己具足了四无量心。当自己的心具足了慈悲喜舍,具足了诸波罗蜜法,自然成就了自心的佛土和净土,解脱的是自心,利益的也是自己。四摄法是菩萨净土,四摄法是布施、爱语、同事、利他。四摄法概括来说是四种摄受众生的善巧方法。广义来说,有无量的方法,无量的智慧,都可以摄受众生,让众生接近自己、信受自己,来听经闻法,如实修行。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菩萨是靠摄取众生,解脱众生的烦恼,来成就自己的圆满心行。方便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于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其国;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众生来生其国。这个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合起来就是三十七道品。在涅槃经里佛陀讲,一切众生的修行,皆不离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的修行贯穿大小乘佛法,直至圆满成佛,皆不离三十七道品。众生修行了了见佛性需要二因。一是缘因,二是了因。二因不可缺一,方得见性。三十七道品和一切助道的修行,皆为见性作缘因。大家对此要有清楚明了的认知。回向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恶八难;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回向心、除八难心、自守戒心、不见他过失心,如是等心,皆是菩萨成就自心净土的正因。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争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这是菩萨在因地修行时,自己的发心相应,故得佛土相应。所谓发心,其实是久远劫来的大愿,是法身不可思议的作用。成佛的时候,命不中夭众生,是比喻自己于学法路上不会半途而废,能够持之以恒。有很多修行人学法都退失道心,退失菩提心,认为佛道难成。就是因为这些十善法的心行不具足,不能发出深心和大愿,所以导致退失。有许多学禅宗的人不注重十善业道的修行和善根的培养,导致口说般若,烦恼不断,就是因为不能完全领悟佛和祖师的开示,执著意识知解,不重实修和善根的培养。因修十善,能够大富梵行,所说的一切的语言真实可信,而且能够以软语、爱语来对别人讲话。家亲眷属呢也不会离弃,当别人发生矛盾的时候,能够去善和争讼。有所言说都能够绕益众生。也不会起嫉妒心,不会起嗔恨心。虽然在讲这样的众生来生其国,全都是讲自己在熏修如是善法,如是等心,自己受益、自己解脱、自己生在这样的净土。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这样的净土就是这样的心,这样的心就是这样的净土。不要说,到时候我能成佛,我能建立一个像西方极乐世界的国度,到时候很多众生来这样的国度生活。不要这样去理解,这样就是着相,就没听明白佛讲的。但是,当我们有了这样的心行,也一定会感召到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清净安宁。不管到哪里,心恒清净,所见一切,都庄严肃穆,清净美好,如同极乐世界一样。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直心就是真心,真心就是直心。随着直心直用,真性直用,能够起诸多善法功行,随着这些功行,能够起深心行。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着深入佛法,他的各种习气就逐渐的轻微,然后就能调伏自己种种的烦恼。随其调伏,则如说行。随着自己烦恼的减少、减轻,能够如说而行,能够将佛法用在生活里,实践解脱,就是一种良性循环。随如说行,则能回向。这个回向就是生起慈悲心,能够将所得一切善法回向一切众生的心,同体大悲的心。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着他这个心不再执着于一个我、执着于一个法、执着于一个人、执着一个事情,他就能够渐渐地入于佛道,就有了智慧和方便。随其方便,就能够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他感召的居所、他的心念、他的心态,全都清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着他的正报清净,他的依报也会清净,他说法、做事、利益众生的所有行为,皆得清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随着修行的深入,反过来又转变自己过去的余习,转识成智,让心趣向解脱清净,圆满一切功德。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想要成就净土,想要生于净土,想要觉悟本性,当净其心。当生如是心行——如上面的这些心:直心、十善心、四摄心、四无量心、调伏心、菩提心等等,当行三十七道品,当发菩提心,要起这样的心,要行如是菩萨行,这即是当净其心。当见其心本来清净。随着我们起如是无量的善法,行如是心念,自然得见清净自性。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要从两个方向来理解并修行。一是悟得自心清净,修行就会清净,少用心力。再从另一方面,具足圆满所有的正行、心念,就会悟得自心清净。如是二者,互为因果,互相作用,互相发挥。所以,这一品是讲菩萨怎么成立净土、怎么生于净土、怎么来修行净土。其实是怎样觉悟圆满自心净土,怎样生于自心、生于实相,而不是着相求净土。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这时候舍利弗听到佛开示唯心净土的时候起了一个疑问,当然也是诸佛威神加持,通过舍利弗来示现,为众生起的这样一个疑问。舍利弗想:如果菩萨随其心清净则佛土净,那世尊过去世修行,他做菩萨的时候,难道是他心意不清净才感召到娑婆世界这样不净的佛土吗?娑婆世界高低不平,众生行于十不善道,如此不净的世界,佛陀为什么会生在这里?我们也会有这样的想法:既然娑婆世界如此不净,佛陀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舍利弗起的这样疑问,其实是没有真正领悟佛所说的净土。他是在取佛土之相,在着相,所以才有这样的疑问。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佛知道舍利弗这个念头以后就对他说:你想一想日月难道不清净、不明亮吗?但是瞎子盲人却看不见。佛的意思就是说:所有的佛土都是清净的,众生心性本来清净,但是你分别,你着相,你向外看,你执着,就看不到真正的净土。就像瞎子看不见日月一样。你以意识心、颠倒见来看此清净佛土,肯定看不到。你看到的都是外境的相,是高低不平,是人我是非,是贪嗔痴慢疑。舍利弗说:不是的世尊,并不是日月不清净,而是因为盲者自己看不到,不是日月的过失。佛陀这样讲,是说,众生看不到清净国土,不是别人的问题,不是佛的过失,是众生自己被妄想无明所覆,是自己心念的问题,不是外在的问题。佛继续说道:舍利弗!众生罪故,所以不见如来国土严净。众生以他的妄想、颠倒、意识取着于相,所以不见清净佛土,并不是如来的过失,也并不是国土不清净,是众生自己的过失。舍利弗!我此土净。佛说:我的佛土一向清净,而汝不见。佛陀的意思是,我从未生于不净佛国,而是你认为我生在五浊恶世。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这时候螺髻梵王对舍利弗讲:你不要这么想,认为释迦牟尼佛的佛土是高高低低、坑坑坎坎,不像西方极乐世界那样清净,你不要这样想。为什么?他说,我看释迦牟尼佛土就跟日月天宫一样清净,跟西方极乐世界一模一样。我们看,螺髻梵王之所以看娑婆世界清净,是因为他用慧眼,用佛眼来看,他看到的是如来心,是清净本性。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舍利弗说:你看释迦牟尼佛土清净就像自在天宫一样,都是光、都是琉璃,但是我看此土到处都是丘陵、都是坎坎坷坷、都是荆棘和沙砾,还有土石诸山,充满了秽恶,有好多垃圾,各种各样不净的东西。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这里的不依佛慧,就是不依实相的智慧,不依离相的智慧,不依清净心来看。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螺髻梵王就对舍利弗说道:舍利弗,你之所以看到土不净,是你心生了分别,取了外尘相,着在了不净的观念上。心有所住,有所取著,才见秽恶充满。是仁者心有高下,是说舍利弗心生分别的意思,就是你取相了。你看到了什么,生了知解心,生了一个法相,而不是依佛的智慧去见。佛的智慧就是不分别相,不取自心的相。而你分别自心境界,见法有二,取著一边,所以看到此土不清净。就像六祖坛经里有二僧人,一人见风动,一人见幡动。二人以着相故,争执不停。六祖对二人说:风也未动,幡也未动,仁者心动。仁者心动,就是二位各自生心分别的意思。若能不取风幡动静之相,即见本心清净之相。菩萨见一切众生,悉皆平等,就是以平等性智,看不到实有的众生和佛土。菩萨都是以智慧之眼,以佛的智慧、以无相的智慧来见清净的世界。只有以佛的智慧、以无相的智慧,才能不取于相,才能见于实相。实相者,离一切相,是名实相。非实有法名为实相。才能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而不生法相。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这时候,因为佛知道舍利弗,还有很多二乘人,还有凡夫,他们是着相的,对佛的智慧不能够通达,所以如果给他讲自心净土,他听不明白。所以佛以神力把三千大千世界变现成一个众宝庄严的佛国,这样大众就相信了娑婆世界佛土也是清净的,犹如西方极乐世界一样。其实三千大千世界皆是无相,是唯心自然所现的幻相,不是什么神力变现的。但是二乘人、凡夫他不明白这个道理,佛就讲这样的故事吸引他们,让他们生信。这时候大众看到这样的景象,其实这是佛陀在讲故事,你不要去探究大家真的看到这样的世界了吗?为什么我从未看到过?我们读佛经,学习佛经,要懂得佛的用意。大家看到佛陀示现的庄严佛国叹未曾有,都能够看到自己坐在宝莲花上,自己皆生于净土,其实身并没有离开娑婆世界,大家都非常法喜,非常兴奋。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吗?你再看看:你自己是不是生在一个清净、严净的佛土?你根本就没有动地方。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是的世尊,我现在看到自己也坐在宝莲花上,三千大千世界都是众宝庄严,像西方极乐世界一样,以前是从来没有看见过、也没有听闻过。现在佛国净土都现在我面前,我终于见到了自己也是生在净土。佛告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你现在看到的才是真正的实相,其实这个并不是实相,但是佛用他的智慧、用他的方便、用比喻来引导众生见于实相。这里以佛神力所现的景象是一种譬喻,而不是实有这样境界叫实相。我们要领悟实相,并不是说佛靠他的神力变现出一个清净的世界,那个世界就是释迦牟尼佛土本来的样子——不是,这是一种比喻。佛的世界本来是清净的,非是方所,是无相的。就好比如无量宝庄严佛土、宝莲花这样的世界一样。其实这个宝庄严莲花等等,都是清净的譬喻,大家不要着相理解!我佛国土常净如此。我所处的佛土,是真正的净土,就像你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其实真正的净土并不是这样啊,但是众生不了解,他一定要看到一个相,他要看到一个清净的国土相才能够相信。所以佛就讲故事给大家听,就描绘这样的世界给大家看,就示现这样的庄严世界给众生看,让众生对佛和佛的净土生信。而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因为你看不到这样的清净的国土,你没有这样的智慧,你会分别,会取著。那我就示现一个不净的佛土,令你们心生厌离,远离颠倒妄想,去除烦恼无明,求生清净佛国。这里佛陀所讲的,都是佛的神通智慧,并没有秽恶的佛土。是众生自心分别出来的,是自心取着出来的,而不是说佛为了度你,示现出不净的佛土。不是的。佛这样讲其实就是引导大家,让大家还是要相信净土,相信佛不会生在不净秽土。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就好比如天人,天人有很多层次,不同的天人在一个宝器里吃东西,随着他的福德大小,他所看到的饭的颜色、香味是有区别的。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人们见到的景象也随着他的心而不同。就好比如说:动物见到的世界和我们所见的世界就不一样。恶鬼、地狱众生见到又是另外的样子,和人见到的不一样,人和天人见到的又不一样。同在人道之中,人们见到的还不一样:有的人生在清净的环境,有的人就生在恶劣的环境。就算生在一样的地方,有的人见到的是烦恼,有的人见到的是清净,又不一样。所以众生所见,是唯心所现,依自己的心态见到的世界不同。如果人完全领悟了实相,不再分别外尘相,不再分别自心境界,这时候心就彻底清净,能见实相世界,也即自心世界。那就能够见到此土的清净庄严之相,也即无相的世界。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这些长者子都通达了实相,证得无生的智慧。知道了,哦,原来外在的境界、外在的清净庄严净土相,都是随着自己的心感召的,其实并不真实。心净了,不管外在是娑婆世界也好,是什么世界也好,其实全都是清净的。八万四千人因听佛开示净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摄神足,佛收摄了他的神通,这时候世界又还和原来一样。求声闻乘者,三万二千诸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看到这个世界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知道佛的神通也好,皆是有为法,都是无常,都不究竟。即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知道都是唯心所现,不能执著自心境界。悟得心净,才是真正的佛土清净。  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所谓的不受诸法,是于诸法不再生心意解。漏尽者,心不外驰,是名漏尽。维摩诘经第一品,佛国品就讲完了。佛国品其实是这部经最重要的一品,但是很久以来,因为众生着相看经、听法、修行,所以不明白这一品的真实义理和开示的修行,所以不得受益。我们这次学习维摩诘经,学习第一品时,就应该领悟真正的净土,明心见性,依法修行,悟第一义,成就解脱。维摩诘经的殊胜之处,正在这里。

    2021-01-06

  • 维摩诘经一

    维摩诘所说经第一讲各位同修好!我们从今天开始学习《维摩诘所说经》,《维摩诘经》是禅宗很重要的一部经典,自古以来,学习这部经典的人很多很多,不论是出家、在家的佛子,还是世间搞文学艺术的很多的居士都知道这部经,也都学习这部经。作为学习禅宗的人对这部经应该更要了解,不仅了解,还要深入地学习。因为这部经里讲到了很多禅宗修行的见地和理论依据。过去我们看祖师的东西比较多,不管是达摩、六祖,还是临济、黄檗,这些份量很重的祖师。在他们的法语开示里,你都能找得到《维摩诘经》里很多的经典开示,它的痕迹都能找到。我们看《六祖坛经》里六祖大师开示引用过《净名经》。《净名经》就是《维摩诘所说经》的另一个名字。达摩祖师的很多论著里边也经常会提到《维摩诘所说经》,其他的祖师的法语里边就更多了,不胜枚举。所以祖师们也不是天生下来就大彻大悟,也都是通过深入学习经典之后领悟了佛所说的实相义理,如说修行、自悟自修、自成佛道,都是走的同一条路。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部禅宗经典,这个法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维摩诘所说经》。好,我们来看正文。  佛国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师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绍隆三宝,能使不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悉已清净,永离盖缠。心常安住,无碍解脱;念、定、总持,辩才不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逮无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随顺,转不退轮;善解法相,知众生根;盖诸大众,得无所畏;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严身,色像第一,舍诸世间所有饰好;名称高远,踰于须弥。此经一上来先介绍听法的大众,都是大比丘和大菩萨摩诃萨。这些菩萨、这些大修行人,都是被众人所知,所尊重,以智慧在世间修行生活,都是早已经成就的人。为护正法、为受持正法,能狮子吼,名闻十方,在世间绕益众生。众人不请,友而安之。就是主动的去利益众生,没有人请,自觉去修行,去觉他。能够绍隆三宝,使三宝绵延续而不断绝。降伏种种魔怨。这个魔怨就是怨恨之心。其实什么是众生?什么是凡夫?就是经常地会起怨恨之心,就是心向外驰、怨天尤人。凡事不看自己,自己不反省,不找自己的过失而看别人的过失,埋怨外境、埋怨别人,这就是魔怨。这个魔怨,就是怨恨、埋怨、挑剔、看别人、看外在,是所有修行人的一个通病,是修行人最忌讳的毛病。我们一定要谨记,修行最重要的就是不见世间过,只看自己,一切问题、一切烦恼,遇到的一切境界、一切逆境,都不是外在的世界、外在的人所给予的,都是自己找的,都是自己执着,自己有贪求、有执着、有对立,所以才有抱怨。不管我们学习多少经论、学习多少道理,最后都汇归到这一点:就是不向外去找原因,心不外驰。我们每天都说不心外求法,不心外求法,这个心外求法不是说你去心外求一个实相、求一个开悟,而是不去抱怨外在,不向外找理由,所有的一切都从你自己这里发出:解脱是靠你自己,看破也靠你自己,放下也靠你自己……所有问题的解决,都靠你自己。都向自己这里边找,不要去抱怨别人,不要去看别人的过失。要么就都没错,如果有错就是自己的错。这是降伏魔怨。这个是需要我们要着重要注意的!那紧接着制诸外道,其实没有什么外道,心外求法就是外道。一念心起,向外驰逐,是名外道。所以降伏魔怨,制诸外道都是指自己的心不安分,向外去分别好坏境界,去看别人过失。在《五灯会元》里边记载文殊师利菩萨有一段小的公案:文殊师利菩萨才起佛见、法见,即被贬至二铁围山。这个才起佛见、法见,从究竟解脱实相的角度来讲,也是魔怨和外道。所以禅宗有一种说法叫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只要从清净自心上生起的一切见解、执着,一切的有所得、有所求,都为魔怨和外道。所以又有一种说法,也是祖师们经常会引用的,黄檗禅师在《宛陵录》里讲:心才外游,即名歌利王向外游猎,心不向外游,心不外驰,即名忍辱仙人。所以什么是歌利王?什么是忍辱仙人?其实都不是讲外在的障碍、外在的修行的。都是讲自心。作为一个修行人,我们得明白,佛法讲的都不是外在的东西,都是心法。什么是忍辱仙人?心不外游,就是忍辱仙人。那什么是歌利王?什么是歌利王向外游猎?游猎就是去打猎。释迦摩尼佛讲经为什么要讲一个猎人去打猎呢?其实这都是比喻,是有喻意的。我们的心一念向外驰逐、去游荡、去攀缘,这就叫歌利王向外游猎,去打猎去了。那什么是歌利王肢解忍辱仙人呢?就是与本来无法可得、清净本性上妄生知见、知解,就是知解佛性,这是一种比喻。所以这里讲降伏魔怨,制诸外道,都是从心法、心地上讲。悉已清净,永离盖缠。心既然不向外驰,能够安住本心、安分守己,简单生活,自然能够清净,而且永离盖缠,也就能够安心常住、无碍解脱。从清净本性体上就会起念、定、总持、四无碍辩才等等,包括六度、布施、忍辱、智慧等,一切的方便力都一时具足,都从自性本体起用,清净无染。逮无所得,而不起法忍。逮无所得就是究竟了达实无少法可得,所以就不再起一个修法的心。法忍就是起心修法、起心去见、去悟、去求什么,这叫法忍。而不起法忍,就不起修法的一念心。祖师也讲到过:见道方修道,不见复何修?道性如虚空,是修不得的。你究竟了达道性犹如虚空,无你下手处,是修不得的、证不得的,才能够歇下妄想心、修道之心,才是真正修道,所以这叫不起法忍。已能随顺,转不退转。随顺就是随顺诸法的因缘,法性施为。知道无法可得、无众生可度而方便说法。度化众生所讲的法都是方便法。所谓度化众生,实是度化自心幻化众生,度化自己种种的妄想、执著,实无众生可度。能够善解法相,而知众生根。若能够了达自心,当然就能了达一切法皆是随心所现。了达了自心,即能了达众生的根基,众生的执着、他的妄想、他的起心动念、造业、因果,这些全都能够通达。虽然通达众生的根基,同时也知道众生如幻如梦,并不是实有这样的众生。一定要有这样的般若智慧,否则就着了众生相,着了我相、人相、寿者相、众生相。只有能够完全通达众生如幻,随缘度化,不执着度众生,也不执着有法可得,这样才能够盖诸大众,得无所畏。以智慧功德,以无所得的智慧来庄严自心、相好严身。能够舍弃世间所有的名闻利养,以智慧、以慈悲、以方便、以清净法自觉觉他,所以名称高远,踰于须弥。这里的名称高远不是世间的名利、名声,也不是虚荣,而是自然而然为众所尊重,能够身心坚固,像金刚一样不退不转、不疑不惑。法宝普照,而雨甘露。都是从自性生起的般若智慧,一切法都从自性生起,自性说法、自性开悟、自性修道、自性解脱,所以叫法宝普照,而雨甘露,这都是一种比喻。于众言音,微妙第一,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在大众中演说诸法,不仅说法乃至说于世间语言,不管是歌、词、文字,都是微妙第一。能够深入缘起,知道诸法从无生中而现缘起、缘灭。断诸邪见,这个邪见就是断见或者常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不会再落于有和无的分别知见里。演法无畏,犹师子吼,说法能够无所畏,就像狮子吼一样充满自信,做决定说,没有疑惑。其所说法,乃如雷震,无有量,已过量,说法就像雷声一样非常的有魄力、有气势,没有人能跟他比是无有量,已过量。集众法宝,如海导师。具足一切方便善巧,还有智慧,通达经典,说通及宗通,也即通经又通心,一切都通达无碍,就像一个商人,一个寻宝的商人一样,有很多的财宝。如海导师,就是像去大海上寻宝的导师一样,有很多的法宝,能够了达诸法深妙之意。善知众生往来所去及心所行。近无等等佛自在慧,趋于佛地。他的智慧就像无上正等正觉的佛一样,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能够关闭一切诸恶趣门,而生五道以现其身。就是不再起贪嗔痴这样的执着和妄想,所以能够关闭诸恶趣门。虽然不起贪嗔痴这种执着,但是为了度化众生能够方便示现。方便示现,应以何身得度者,示现何身而为说法。所以而生五道,以现其身。虽然现种种差别身而不染污。其实这里的所谓的现身并不是说一定去恶道现某一种身,比如说畜生身、罗刹身、饿鬼身,而是用这样的智慧,以这样的一种心念去接近众生、去度化众生,这就是而生五道以现其身。为大医王。这个大医王是医治众生的心病,身心的疾苦。他不同世间的医王,不仅医治身苦,还医治心苦,医治精神上的种种的疾病,能够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福行。最主要的是:种种说法,都是为了开示众生本来没有病,这才是大医王。病是幻病,药是幻药。以无病药,治虚妄病。无量功德皆成就,无量佛土皆严净。这些菩萨、这些大修行人都是早就成就的人。所有见闻到这些个大修行人、这些菩萨的,没有不受益的。按照这些修行人所开示的方法去修行,没有不得利益的。只要我们如理如法地实修,肯定会有作用,肯定会在生活中、在修行中能够解脱,所以叫功不唐捐。功不唐捐就是没有白白浪费。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佛法的功德、福慧、六度所有的这一切功德都已经具足。我们今天在一起学习这部《维摩诘经》,它不像学习祖师的法语一样,祖师在上堂开示的时候,会带一些公案,一些祖师的生活的趣事,听起来可能比较有意思,而经典呢,佛是在用他的智慧、慈悲在给我们讲说义理,讲说诸法实相。没有学习、没有读过这部经的同修应该好好地学习,来补上这一课。我们讲这部经,就像前一段时间讲《楞伽经》一样,要细讲。在关键的地方会给大家多做一些开示,多做一些讲解。虽然禅宗它是离于文字解释,包括思维、分别,但是它的前提是理通达,要通达义理。通达了,自然就不再起一个分别的知见,不在知上立知,不在见闻觉知上再别立一个法。我们先要明白这个道理,先要把这部经典学好,把这些环节和基础打好,所以我们需要学习像《维摩诘经》、《楞严经》、《楞伽经》这些经典。这些菩萨的名字有:等观菩萨、不等观菩萨。下面是经文,一边读一边解释。等观菩萨,是讲我们要心行平等,观一切法平等如梦幻,这就叫等观菩萨。不等观菩萨,虽然一切法平等如梦幻,又不妨示现种种的差别,虽然有差别,示现有差别,而又究竟平等,这叫不等观菩萨。你还不能执着一个平等,如果你执着一个平等,反而变得不平等,所以不等观菩萨又是不二的意思。不管是等观还是不等观,它都包含着二法中的不二之性。所以后边有等、不等观菩萨,就是你这两边都不要执着。      定自在王菩萨、法自在王菩萨、法相菩萨。定自在王菩萨就是六祖大师讲的: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乱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慧。所以这里边的定自在王菩萨就是通达本性,由本性生起的自性定、不出不入的定,这样的一种心念、一种智慧。法自在王菩萨,就是讲于法自在。法相菩萨,知道一切法都是名和相而不执着,这叫法相菩萨。光相菩萨,就是通达一切的法相如光如影,唯心所现,以这种智慧光来表法的菩萨。光严菩萨,以无相的智慧、无相的这种示现来庄严法身、庄严自性,叫光严菩萨啊。大严菩萨,从本性建立一切万法,像大富长者一样,做自在王、做法王,做自在人,做大富长者,这叫大严菩萨。宝积菩萨。悟得本性生起的般若智慧,能够通达一切法,就像宝积一样,就像积聚了无量的法宝一样,这叫宝积菩萨。辩积菩萨,智慧辩才无碍,这叫辩积菩萨。宝手菩萨。随时都能够给众生施以援手,能够为众生开示实相,随方解缚,能够自利利他,这叫宝手菩萨。宝印手菩萨。就是众生不成熟、疑惑、有了烦恼,能向这样的菩萨来求印证,给一个方向、给一个指引,这叫宝印手菩萨。学习佛经虽然是了解义理,了解这些菩萨、名相所表的法,通过义理的学习,能够使我们认识到内在、认识到我们的心念,改变我们的心态,与道相应,见地功夫成熟,自然得到解脱。所以学经典就有这样的一个特点:你先要明白佛用这些语言文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并不是不能依文解义。所谓的依文解义,是你迷在了文字上边,执着于就是这样讲,有了定见,这叫以文解义。而我们现在给大家开示的都是它的喻意,是它所指示我们的修行。所以这种讲解、这种开示也不是一定的,不是说这样讲就是这部经的唯一的讲解、唯一的答案,不是的。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都是从自心上、从自己的经验、自己的角度来理解。不管你怎么理解?只要你的理解能有助于你心开意解、有助于你修行、有助于你解脱,都是对的。所以它没有一个定论,没有一个你这样解是错了,或者你这样解与经文不符,所以也没有一个定解。至于怎么理解?刚才我说了,只要能够对你有所启发,对你的修行、对你的生活、对你日常的行为能够有指导,那都是对的。常举手菩萨、常下手菩萨。常举手呢,它就是从一种向上的、积极的方面来讲,能够担当、能够为众付出,能够托举众生,这叫常举手。在大众中无所畏,能够挺身而出、能够带领大众修行的人,叫常举手菩萨。常下手菩萨,就是一种谦卑,当然也可以讲,就是能去接引初学者,与其合光同尘。这叫常下手菩萨。常惨菩萨。这个惨呢有羞愧、惭愧的意思,当然也有怜悯、悲惨的意思。就不会像有的人一直都是傲慢、很得意,也不会有同情心,也没有惭愧心,不是。常生怜悯心,常能够体恤、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上去理解、尊重别人,能经常反思自己的过失,这叫常惨菩萨。其实这些个菩萨呢,不管我们讲这样的人还是这样的心念,其实都是在讲我们自己的心念,而不是讲别人的心念。这些菩萨所表之心,我们自己都有所领会、有所体悟。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接触到过这样的人,自己也都生起过这样的心,只不过呢我们不能够时常的这样。如果你时常能够的生起这样的心,你以这样的心态、心念为习惯,以这样的心态来修行,那你就是这些菩萨。喜根菩萨。就是一种从内到外都散发着喜悦的人,我们现实生活中也会看到一些人,你看他什么时候都是很开心、很喜悦的样子,你看不到他有烦恼,就是他自己能够化解任何的问题和烦恼,总是给别人一种喜悦的形象,这叫喜根菩萨。就是他的喜悦、他的快乐已经在他的心上扎了根,不会受外境影响。当然这也是一种习惯,他养成了一种习惯,这是一种生活理念、一种生活习惯,一种心态。他的心态就是一种喜悦、乐观,能够看到事物美好的一面,就叫喜根菩萨。喜王菩萨,一样的,喜悦的像弥勒一样,总是快乐,内心总是散发着喜悦。辩音菩萨。所谓的辩音菩萨,能够知道音声性空,而不执着一个所谓的音的好坏。虽然能够分辨、分别音声而不执着音声的好坏,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谛而不动,这叫辩音菩萨。当然这个辩音也是能够分辨出正法的法音而不去听闻邪法。也通达这个邪法、正法是因分别而有,究竟来讲,邪正都不可得,这叫辩音菩萨。又通过智慧分别音性空而通达六尘性空,叫辩音菩萨。虚空藏菩萨。这是表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性就像一个大宝藏一样,像虚空一样能含藏万法,含藏一切的品类。执宝具菩萨。是指菩萨通达法相,具足了法宝,就像执持着一个宝具一样。宝勇菩萨,勇猛无碍、自信,行为做事、说话不拖泥带水,不畏手畏脚,不疑疑惑惑,这叫宝勇菩萨。宝见菩萨,见地明澈、见地究竟,像拥有法宝、像拥有一个宝贝一样,像拥有一个无上的宝贝一样,自在如意。他的见地能够引领自他的修行,直到解脱,这叫宝见菩萨。其实这个宝见也是无所见,无所见是真正的宝见。帝网菩萨。从自性起用,变化多端,如帝释网一样。只要能够利益帮助众生,随缘显现,就像天帝释的宝网一样璀璨光明,这是帝网菩萨。明网菩萨,不论怎么示现都知道如幻如梦,叫明网菩萨,而不会陷到这些个有为法里边。无缘观菩萨,就是不起一个觉观之心,不起一个缘起缘灭、缘生的心,也不去分别自心的境界,叫无缘观菩萨。也即是达摩祖师所说的“绝观”。又叫“无生法忍”。慧积菩萨。智慧积聚如海一样,叫慧积菩萨。宝胜菩萨。已悟得智慧的宝藏,所以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人中都有信心,都不胆怯,都没有障碍、都没有恐惧,这叫宝胜菩萨。天王菩萨,在世间就像天人一样,示现富贵,示现福报,而不贪着,这叫天王菩萨。坏魔菩萨,能够坏诸魔怨,能够觉悟到自心所起的执着、贪嗔痴这样的念头,这叫坏魔菩萨。电德菩萨。知道一切法如电、如光、如影,刹那不住。有了这样的智慧和德能,叫电德菩萨。自在王菩萨,像国王一样自在。功德相严菩萨,不再向外去求、去执着外相,以智慧、以自心的无量妙用来庄严自己叫功德相严菩萨。师子吼菩萨。说法如狮子吼。雷音菩萨,说法没有恐惧,具足了这种气势,如雷声一样斩钉截铁。山相击音菩萨,和前两位菩萨一样,是指自信的气势。香象菩萨,像大香象一样,非常的镇定、非常的冷静,具足的气势,不拖泥带水。如香象过河,截断众流,没有窒碍。白香象菩萨,洁白、清洁、净洁,形容本性。常精进菩萨,常精进菩萨是指不起精进心、不起虚妄心、不起有为心、不起修造心,这叫常精进菩萨。居一切时都不起一个修法的心,是真精进。不休息菩萨。这个不休息是指不放逸、不懒惰。我们在学法、在修道的初期,要有一个方便助道的过程:坐禅、读经、看论,利用自己的有限时间来熏陶、来熏修佛法,精进用功。助道功夫用到一定程度,悟无法可得,即得大休息。能大休息,是真正的不休息菩萨。妙生菩萨,这个妙生就是无生,当然也包含生于世间吉祥如意,福德智慧同时具足,这叫妙生菩萨。华严菩萨,就是相好庄严,以智慧华庄严自心。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我们都知道,观音菩萨都是指通过自觉、反观自心而觉悟的菩萨,叫观音菩萨。能够常观自心,能够反观自己这叫观世音菩萨,又叫观自在菩萨。能够观世间一切音声相如梦如幻并不实有,这叫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我们平时叫大势至菩萨。怎么能得大势呢?一切的问题都自己去解决,不依赖别人,不强迫别人,不去向别人求助,自己成长、自己独立、自己解脱,这就叫得大势菩萨。梵网菩萨。是指从他的本性起无量的妙行,犹如梵网,纷繁交错,层出不穷,叫梵网菩萨。宝杖菩萨,一旦悟得本性的智慧(般若智慧),以此智慧为宝杖,能够摧灭一切的烦恼、痛苦、劳累,叫宝杖菩萨。无胜菩萨。就是世间没有人能胜其智慧功德。严土菩萨,生活的地方,他在的地方都是非常的清净、非常的庄严,福人居福地。自心清净而感召所居报土清净庄严,叫严土菩萨。当然这是从相上讲,真正的严土是心净则土净、心严则土严,心净一切净而不论方所。金髻菩萨。以种种的装饰来庄严自身,来摄受众生。珠髻菩萨、金髻菩萨,并不是说修行修到让自己变得可怜兮兮,又让自己变得邋邋遢遢,不是,就是以种种的世间的衣物、首饰来庄严自己,既不妖娆又不可怜又不寒颤,让众生喜而乐见,这都是方便示现。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我们都熟悉,又叫慈氏菩萨,一生补处菩萨,笑口常开,心量广大,以慈度众。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文殊菩萨表智慧。弥勒菩萨表慈悲喜舍,观世音菩萨表自觉,观自在,反观。所以这些菩萨都是表修行。我们读这些菩萨名字时,要提醒自己怎么去修行,怎样学习他们的精神,而不是说有这些人,让我们去执着这些人,让我们去想象这些人,不是!这些菩萨都是在讲我们自己,讲我们自性的菩萨,讲我们如何去用心去修行。如是等三万二千人,这么多菩萨其实全是指众生的心念,我们要以这样的心念来与自性相应、来与解脱相应、来与清净道法相应。复有万梵天王尸弃等,从余四天下,来诣佛所。这些天王也都是自心的众生,而为听法;复有万二千天帝,亦从余四天下,来在会坐,并与大威力诸天、龙神、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等,悉来会坐。这些名称,是指自心微细的心念、余习、习气。这些习气,像这些天龙鬼神、夜叉、乾闼婆,这些都是讲自心的习气。我们有什么样的心念,就作什么样的众生。一切都是心念感召到这样的外相,都是唯心所现的众生。这些都是我们修行需要照破、需要看破、需要转化的地方。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具来会坐,四众都来听法。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这时,佛和与会的大众都坐在一起,大众围绕着佛、围绕着世尊来听法。佛要为大家开示法要。譬如须弥山王,好比如须弥山王一样,显于大海,在大海中间屹立着,非常的庄严、明显。能够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蔽于一切诸来大众。世尊于宝座上说法,大众净心而听,然后一切大众都默然而听。 

    2021-01-03

  • 吾爱娑婆,吾爱吾乡

    吾爱娑婆,吾爱吾乡不知何时爱上了这个世界虽然它是那么无常刚才还烈日炎炎忽然间就大雨倾盆然后凉风习习忽然又漫天飘雪有时在一天里就可以经历四季风光尽现变化多端一江夜月亭亭玉兰山岚雾霭凭朝色一缕炊烟陪冬晚有时它忽然间顿失颜色有时它会振动有时它会毫无缘由的怒吼或者浑身流血千疮百孔即便这样我仍看不到它的残暴它仍是那么温柔无论它遭受了怎样的巨变、打击和伤害它总会自己治愈有人向我描述其他的佛国和净土也有人发愿往生琉璃为地的极乐可我对那些地方从来没有心生向往对我生活的这个地方反而更加眷恋无论它怎么变化不论它怎样呈现它对我从来没有恶意它还是撑托着我我爱它的无常那只是它的表面它对生长在它上的一切有着深深的爱那爱深到你无法用意识去认识而那需要你多生多劫才能体会万一它爱着我而我也爱着它我从来不把这看做轮回我在这里痛苦我在这里觉醒我在这里生长发芽开花结果对我来说不存在十方净土我的心中只有这一片土地如果我在这里觉悟我怎么可能舍此而往它如果这里有我累劫的眷属有助我成长的伴侣我怎么可能弃之而独乐我已经不再去想我来自哪里我是谁我的归宿是哪里虚空不是我的归宿那不过是意识骗人的把戏我也不再想这一切是否如梦幻我会抛弃一切概念如果我活着我爱这里的空气我珍惜和它在一起的每一瞬间青草的香味潺潺的流水安逸的阳光青椒、玉米、油条风车、稻田、群山不管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不管你对远方有怎样的憧憬有人爱极乐我只在娑婆有人望远方我只爱吾乡

    2021-01-03

  • 我之寺院

    我之寺院问:师父住什么寺院?答:我所住寺,举世罕见。直心是我寺庙,无委屈故。天真是我寺院,不修饰故。不染是我寺院,知一切空故。不滞是我之寺院,心无依止故。常自满足是我之寺院,以无所得故。我所在寺院,无院无墙,无所障碍,无门无室,不出不入。我之寺院,无晨钟,无暮鼓,无大殿,无课诵。我之寺庙,不持戒,不坐禅,不读经,不修行。我之寺院,无佛像,无香客,不见人,不见鬼。我之寺院,无住持,无僧众,无知客,无监院。我之寺院,出入自由,而无所出入。往来自在,而无往来。我之寺院,如庭院,如闹市,如街道,如公园,而常安然静谧。我之寺院,花鸟鱼虫,人畜鬼天,各住其位,互不相扰。我之寺院,不礼拜,不问讯,不回向,不忏悔。不做佛事,不求往生,不超度死者,不为众生祈福。我之寺院,无名无姓,无相无形,不供三宝,不接僧众。我之寺院,无观音、无地藏,无文殊、无普贤。我之寺院,不设佛位,不设祖室。无四大天神,无天龙护法。我之寺院,举世难识,佛亦难入。我之寺院,菩萨难修,罗汉难盖。我之寺院,非是世法,非是佛法。我之寺院,千金难买一砖,万世难盖一间。我之寺院亦有佛殿,亦有禅堂,亦有佛,亦有祖,亦有僧,亦有众。亦有天龙,亦有护法。    无烦恼,无忧虑,是我之佛殿。不见是非,不管闲事,是我之禅堂。天真自在,任性而活,是我之古佛。绝学无为,息虑忘缘,是我之禅祖。无执、无依、无畏,是我之三宝。无功可施,无课可上,是我之僧众。不起心外游,是我之天龙。善护于念,是我之护法。冷酷是我观音,无知是我文殊。放弃是我大势至菩萨,无能是我大行普贤。我之寺院,在家亦得,在寺亦得。在家心安,家即是我寺院。在寺不安,寺即是我俗家。在家无事,家即我伽蓝;在寺有事,寺院成我病院。我之寺院无吵闹,我之寺院无指责。我之寺院无争论,我之寺院无过失。是人皆可来我寺院出家。但来我寺院出家更难。是人皆可浏览我寺院,但来此者须有法眼。来我寺院出家者,不住烦恼即为你安单,歇得心即为你剃度,识得本即为你授具足戒。来我寺院修行,妄心不生,即是首座。不取于相,即是和尚。随方解缚,即是知客。不见问题,是我监院。一切不顾,是我维那。贪心不起,是我檀越。法食常饱,是我典座。寂静是我梵呗,独处是我钟鼓。平淡无奇,穿衣吃饭,是我家风。悟无所得,长卧于床,是我住持。安心是我方丈,休息是我法堂。禅悦是我坐垫,法喜是我斋堂。一心不生,是我持咒语。一物不为,是我寺功课。在我寺者,无老少,无男女。不剃头,不蓄发。无喜无忧,无爱无憎,无怨亲,无好丑。能如是安心不起分别者,是我寺常住。若安不得心,纵证四禅,亲见极乐,亦是外道,是在家凡夫,不得住我寺院。若不得安心,纵听众如云,学徒成千,德播四海,智如舍利弗,只是俗间大德,我之寺院不得梦见。你问我住何寺?有似即不住,有住即不寺。你问我寺院。我之寺院,自古上贤尚不识,造次凡流岂可明?我如是说,你如是知,是我寺院法音。我亦无说,你亦无听,是我寺院住址。识得此寺,许你成佛。住得此寺,拜你为祖。

    2021-01-03

  • 一切都会过去,而真实会向你显现

    一切都会过去,而真实会向你显现当你最痛苦的时候,不要绝望,那是离解脱最近的地方。当你身处逆境时,莫悲观,那正是你历炼和提升的时刻。当你被打压的时候,请相信,那是你变得坚强的时候。当你到了人生低谷的时候,告诉自己,前面一定会峰回路转,别有一番天地。当你认为你在黑暗之中,提醒自己,黎明马上就会出现。我们正经历烦恼时,那正是阻止你继续犯错的时候,正是你逆袭的时候。我们正经历病苦时,那是内在提醒你需要休息了。对于盲目向外驰逐的你,病苦是最好的刹车器。当我们失去什么时,真相在以一种痛苦的方式提醒你:你失去的,从来也没有属于过你。当无常来到,我们的生命衰老、即将离世,它会刺痛你,警告你:你贪爱的生命只是一场幻梦,是你将要放手生命,让它回归寂灭的时候了。一切都在向你展示:莫把捉,莫强求。随法性,放己意。不论你遇到什么,那里一定隐藏着另外的消息,让你不停觉醒的消息。别被你遇到的表象所骗。当你得到什么,莫昏了头。那里一定藏着失去。当你失去什么,莫绝望。一定会有惊喜等着你,除非你牢牢地抓着失去的不放。无论你来到哪里,那一定是必须要来到的地方。那里一定有一颗宝珠等着你发现,除非你还在留恋其他的地方。即便当你的心隐隐作痛,莫恐惧,在那隐隐作痛的深处,解脱正在破壳而出。只要你相信你是金刚不坏性,只要你知道所有的一切都不会停留。在不停留中有一种恒常,那才是唯一的真相。就像冬天所有的树叶都落光,唯剩下真实的树干。 

    2020-12-31

  • 每一面镜子上都写着四个字

    每一面镜子上都写着四个字每一面镜子上都写着四个字:看你自己。修行犹如观镜。能从万法镜中反观自心者,是名修行。拿镜照自己,是名正照。若照别人,是名见鬼。照己,则一切正常;见他,则一切问题生。照己,烦恼无由而生;见他,烦恼秒秒出现。照己,是名正修行路;照他,是名外道邪法。有人修行,终其一生,未能见己,而见他人是非好丑。若人修行,一念反观自心。若能自见,是名如来出现于世。镜照己者,即能得道;镜照人者,是名失道。会修行者,时时但看自己;不会修行者,终日看他人。会修行者,不见世间过;不会修行者,但见他人不是。古人云: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见一切法时,但见自己起心动念,莫住外尘相,即见实相。能从万法镜中见自己不是,调伏自心,不染不着,是名修证。一切万事万物都是一面镜子,那上面折射着你自己的样子。若见任何相,皆是见自心相。离于自心相别有法可见可得者,无有是处。自心相者,实无有相,实无有法,名自心相。自心相者,唯自心影像,故名为相,又名为幻,又名唯心现量。实无少法可得,是名自心相,又名如幻三昧。如幻三昧者,于中不见一法是实,不见一法可立,不见一法可除,究竟是空,是名如幻三昧。唯心现者,实无能现所现,亦无法可现,依于世谛,说名自心所现。心若不名,现是何物。现既不有,谁作分别?唯自心妄想耳。镜照物者,亦复如是。镜无心照物,不生照想,本来无物,依人而说,有像显现。众生不了此义,于本来无物无法中,妄见诸相诸法,而生取着,是名众生。若于一切法中直取作用而不取着,是名为佛。所谓众生者,于万物镜中看不到自己,而是关注于物,只见他人,评判是非,分别善恶,故迷失真性,流浪幻尘。见是见非,见好见丑,见他不是,是名众生。于万法镜中,能见心生则种种法生,于所见相不住不染,妄念不生,是名正法。见梦见影,见幻见化,不见他非,以平等智,接一切物,是名觉悟。仁者,能观镜者,能见于道。见镜而不染著,不向外求。不求于外者,须臾得道。

    2020-12-31

  • 黑白无常

    黑白无常        从来没有黑白无常要你性命,要你性命的是对善恶二法的执着。黑白无常并不可怕,分别取舍,胜于罗刹恶鬼。见有善恶,是黑白无常。分别善恶,是煎迫二鬼。执着善恶,是索命幽灵。        分别自心境界,黑白无常现。取着虚妄二法,无常恶鬼来。黑白无常非从外来,黑白无常非是命终时来。你才起是非之心,黑白无常即到。你才有得失之心,黑白无常即来。        万法唯心,万法喻心。一切事物,一切形象,皆是心画,从心而有,意识所造。法本非法,意造诸法。诸法是空,识起法生。法无怖人之心,自心妄见形象,妄生分别,妄起怖畏,所以自吓自己。法无善恶分别,自心妄起取舍,妄生爱憎,所以才见“鬼神怪异”。心外无鬼,心外无法,鬼神怪异是汝诸心,一切诸法是汝妄计,非关外境。才起分别,则法界出,六道起,地狱开。所以“分别则魔军炽,息意则佛道隆。”        若妄念不生,则阎罗休假。若分别不起,则黑白无常停工。若意想歇,则生死止。若心不住,则地狱空。但心不生,心无异想,诸鬼自灭,诸魔退,佛心出。        所以,境无惑人之心,事无害人之意。汝意先到,故有诸法。黑白无常,无形无相,实无所有。一切妖魔鬼怪,从虚妄有,从妄计生。一切烦恼忧怖,皆从心想生。心若不生,万法无咎。咎从意滋,病从心养,鬼从识育,怕从念来。心识念想皆非真实,所以诸法非真。若见诸法非法,是见真实。若见诸相无相,是见如来。若见诸物无物,即入涅槃。        见一切相,但不起心,即清凉世界。见一切境,但无分别,即一真佛国。见一切事,但无善恶,即常自在。见一切法,不生法相,即恒安乐。

    2020-12-31

  • 情爱之毒,智者远离

    情爱之毒,智者远离世间情感就像毒品,碰者难离,触者难断。迷于情感,障蔽心智,烦恼从生,枉受诸苦。世间毒品,能销人骨。情之毒害,能蚀人心。世间毒品,人皆远离。情之毒害,道人远离。世间毒品,终有戒除。情执根深,多生多劫,相续不断,难戒难除。众生恩爱情深,互相追逐,能令生死相续,能令神魂颠倒,能造五无间业,能生无量盖缠,能障真如本性,委屈真如,令不自在。情执源于我执,我执如同命根。一切执着皆从我执生。我执不断,一切诸苦,皆不能断。诸修行人,先断情执,再断法执,悟明心性,方可究竟了断生死,解脱无明。欲断情执,须知情执可怕。世间情欲,如刀尖上蜜,从无始以来习气生,根深蒂固,只把人引入颠倒、无明、生死,只将人拽入我执,起诸憎爱,生诸烦恼,衍生嫉妒、恐惧、仇恨诸苦之法。人在情欲,如行暗夜,一切不明。人被情牵,如脚被链所,行不自由。人被情困,如驴栓木桩,不得他处。人惑于情,一切智障。古人云:情生而智隔。经云:情重而堕,情轻而飞。又云: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又云:诸苦以贪爱为本。以贪爱故而生情执,以情执故而有怖畏。怖畏者,三途之异名,烦恼之汤镬。。世人贪情,如同飞蛾扑火,又如饮鸩解渴,众皆趋之若骛。唯知是苦者而规避之。情之可怕,诸佛菩萨皆远离之。情之虚妄,一切觉悟之人皆不迷恋。世间一切都不可怕,唯有情最惑人,最诱人,最是苦,最可怕。世间鬼神、深渊、火坑,乃至洪水猛兽,皆得人之一期生命,皆不为惧。唯陷情网,多生多劫被之掳获,难得出离,诸佛难能救拔。情感只会带来一时感官愉悦,迷惑头脑,灌醉心识,是无常法,是坏灭法,是不坚法,其果是苦,终无有乐。迷人逐之,智者远离。以有我之妄想,逐所爱之幻乐,故名为爱,又名为情。因情能所立,我人出,彼此害,怨憎生,一切诸苦由之而起。以有诸苦烦恼,而心性被障,不能修行圣道,不见佛性,不了空法,故轮回生死。世人修行,莫逐情爱。情爱是苦,其毒入髓。情爱不能生于常乐,除佛大慈大悲。情执泯却真性,增长无明,唯除不舍众生。诸行者,当舍情爱,生于法爱。当起慈悲,而断情执。远离情欲,起于觉心。情同幽冥,智为光照。莫贪小乐,堕于长苦。

    2020-12-28

1541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90919293949596

...

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