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好你自己的人生

    活好你自己的人生师父好,我妈妈已经八十多岁了,她爱打麻将,因为病重住院好几次了,每次身体恢复后,过不了多久,又整天打麻将,不懂得爱惜自己,然后身体又出毛病,又住院。因为我不跟她住在一起,也管不了她,只能劝她。不论我怎么劝她,她都不听,还是我行我素。她得病时,非常痛苦,我看着很难受。我不想看她受苦,也不希望她整天打麻将。我劝她,无聊了,看看电视,跟邻居大妈们一起跳跳广场舞,她不听,就是喜欢打麻将。请问师父,我该怎样劝我妈,让她爱护自己的身体,去做一些对身体有益的事?答:你确定你妈妈身体患病是因为打麻将吗?你怎么知道你妈应该干什么?干什么最好?干什么对她最有益?你知道你的痛苦并非自于你妈妈,而是来自于你在操控着你无法主宰的事吗?你妈妈要干些什么,包括得病,那是她自己要关心的事。她不需要你觉得她好,只要她觉得自己好就可以了。哪怕是得病受苦,只要她自己愿意承受,在她看来,也比无聊、孤单、空虚要快乐的多。她要怎样活着,是由她决定的,没有人能控制和决定。甚至,在她获得自觉和自主的能力前,她自己都无法控制她要做些什么,她被自己的业力和习惯所牵引。一切众生都被自己的无明和业力牵引,而活在他们自己喜欢的幻梦里,没有人能控制或改变得了他们要做些什么,除非他自己愿意改变。就练佛陀也无法阻止任何人做他要做的事,所以,佛只能帮助那些有缘人,帮助那些想改变而主动向佛陀寻求帮助的人。真正觉悟的人,不会去试图改变任何人的任何观念和行为,他会尊重和随顺他们。直到有一天,他们自己发现自己的观念和行为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并想改变自己。而你的痛苦和烦恼,并不来自于你妈妈做了什么,也不来自于她的痛苦和生活习惯,而是来自于你内心中诸多的你以为,你觉得,她应该,来自于你的操控,来自于你对自己的不觉不知和不接纳。当你了解了自己,接纳了自己,你就会真正看到你妈妈,理解你妈妈,接纳你妈妈,甚至会花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她,去爱她,而不是在这里说一堆空虚的、冷酷无情的、嫌弃你妈妈的话。我不想让我妈天天打麻将。我妈病的很痛苦,我不愿意看到她痛苦的样子。我讨厌我老公整天喝酒,我不想看到他无所事事的样子,他应该去看书,去提升自己。我不想让我儿子每天玩游戏,我希望他去学英语,提高学习成绩,将来考上好大学。我觉得男人就应该比女人承担更多,我不喜欢那些在亲密关系中不懂得付出的人,我希望我老公多关心我,而不是整天去和别人鬼混。我认为人就应该去工作,不能做一个废人,更不能心安理得地摆烂。你知道人们的烦恼和痛苦来自哪里吗?就是来自这些你不想,你不愿意看到,你想别人要怎样,你讨厌,你希望,你觉得,你认为,别人应该如何。人们的痛苦来自于自以为是,来自于不接纳现实,来自于把梦幻中的故事当成真实的去操控。放下那些你认为,把那些你觉得别人应该如何的执念扔得远远的,不要去操控你无能为力的事,尊重任何人选择他们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生活,包括受苦,你立刻就轻松解脱了。切记,每个人有每个人业力和轨道,在他不愿意改变也无法改变前,不要去插手别人的轨道,否则,你不仅帮不到他,还会错失自己的轨道,让自己的生活一团糟。色类各有道,互不相妨扰。离道别觅道,终生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若欲见真道,行正即是道。先做好自己,看好自己的心,活好自己的轨道,活出自己的精彩,再默默影响身边的有缘人,那才是我们对这个世界和身边的人最大的贡献与帮助。 

    2025-03-16

  • 你是一切的中心

    你是一切的中心每个人都是他自己世界的中心和创造者,所以,当你觉得你的生活出了问题,不要去向外在寻找原因和解决办法,回到你自己身上来,向内看,一切问题都会消失。你可能永远也无法理解,你身边的所有人,都是你的心创造的影像,他们是你自心的投影,并不是真实的。你身上发生的所有的故事,也是你自编自演、一笔一画描摩出来的,那与别人和外界无关。所以,不管你遇到什么境界,不要怨天尤人。除了接纳和随顺,对你自己创造的世界,你找不到更好的应对方式。你是你生活的中心,也是你周围人的中心。你是什么样,他们就是什么样;你紧张,他们就紧张;你焦虑,他们就焦虑;你开心,他们就开心;你放松,他们就放松;你急躁,他们就急躁;你忧虑,他们就忧虑;你踏实,他们就踏实;你安静,他们就安静。你是中心体,你身边的人,尤其你的家人,你的孩子,你的伴侣,你的父母,他们是你的表象和外在的呈现。你是什么状态,他们就是什么状态。所以,当你觉得你的孩子有问题了,立刻反思,你的孩子没有任何问题,是你自己出了问题。你的孩子紧张了,是他在你身上看到了紧张。你的孩子不自信了,是他在你身上捕捉到了不自信。你的孩子不安了,是你的不安传染给了他。你的孩子不接受他自己,是因为你没有接受你自己。当你产生了想改变你孩子的想法,立刻停止,向内看,放过孩子。你的状态调整好了,孩子会跟你完全同步。你生活中的一切就像你的舞伴,他们在被你带着舞动。你的节奏直接影响你舞伴的节奏。所有你认为对方出的问题,都是你自己出现的问题在他们身上的折射和作用。反过来,看自己,你觉醒了;向外看,认为是孩子的问题,老公的问题,你迷失了。你身边每个人的心理状态都与你的心理状态息息相关。你的一举一动,起心动念,都会无形地影响着你周围的人和世界。作为主角的你,你潜意识里的紧张、恐惧、不安,或者喜悦、松弛、自信,都会在你周围人身上影现出来。所以,一个觉悟的人不会太关注别人的状态,他会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本心,抓住根本,而不会迷失到自己创造的影像中去。就像行星围绕着恒星在转,你身边的一切人事物都在围绕着你的心行在转。你是恒星,你的世界就是那无数的行星。善护念,关注自己的起心动念,那是一个觉悟者和一个醒来的人唯一要做的事。他会与自己的心在一起,而对外境或他人不过度关注。他不关注外境,并不意味着会对别人冷漠,他依旧会爱这个世界,只是不会再迷于这个世界。他练习普行恭敬,他学习尊重、接纳、理解、信任和认同这个世界。因为他深知,那一切境界都是他自心投射出来的,他不得不那样对待自己的心。当他向外投射善意与和睦,他会收获完整与善意,那是他对自己的爱的体现。向内看,向内求,那不是一个口号,而是需要长期练习和实践的。不管你生活中遇到什么事,莫向外找原因,安静下来,息下诸所求心,莫虑于事,但安于心,护好念,诸事自然平坦顺遂。正所谓依报随着正报转。若不悟此,反向外求,怨天尤人,总想改造别人,在事上求结果,则转迷转远,背道而驰,误入歧途。当你看到这个世界出了问题,那只是一个提醒:是你自己出了问题,你的心又向外跑了。回来,回到自己这里来,不要去试图操控任何人事物,安住下来,相信因缘,知是梦幻,不即不离。你会发现,一切都很好,除了自己的担心和妄想,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事发生。

    2025-03-16

  • 当下就是你的天堂

    当下就是你的天堂离开当下,你就会进入故事和幻境。故事再美,都已模糊;幻境再真,不可挽留。如果你沉迷于故事,在头脑中扩散它,演变它,它就会消耗你的心神。当下也正在变成故事,但那是离你最近的故事,最温热的故事,最不需要你耗力的故事,最能让你安住的故事。当下也在刹那刹那过去。只要你心无所住,它就会一直呈现新的故事,源源不断,无穷无尽。所以,你不用担心放手任何事,你放手的越多,迎来的越多。无论你正在做什么,与你做的事在一起,不要进入头脑篡改它,虚化它,蔓延它。就算你卧病在床,跟你的身体在一起,跟你的床在一起。你会慢慢平静下来。当你的心静下来,疾病就会不知不觉离开你。这时,你会发现,疾病由你心想生。你本无疾病,因想成病。当你累了,躺在床上,跟你的呼吸在一起,跟你的心跳在一起,疲惫不知不觉消失了。这时你会知道,你经营的不过是头脑的风暴,紧抓的不过是识心的妄想,它们没有任何意义。就算你正经历最危急的事,注意脚下,调整呼吸,把心神收回到眼前来,不要进入猜测和预想,照顾好你当下的身体,一切都很好,除了你的妄想,不会有任何事发生。不管发生多么重大的事,保持你平静的呼吸,照顾好你的心跳,相信任何事都有它自己的因缘,你要做的就是和自己在一起,不要被头脑演绎的各种情节所骗。如果你想到不安的事,告诉自己:莫妄想。如果你在听音乐,沉入音乐的旋律里,与歌曲的节奏合拍。如果你在户外静坐,闭上眼,感受风吹在脸庞,聆听虫鸣鸟叫,闻空气中树叶、草叶或是泥土的气息。那里没有能所,没有我人,没有故事。做饭时,认真淘米,认真摘菜,认真洗菜,认真烹调,那一刻,你的世界里只有厨房和食物,只有菜香和米香。吃饭时,专注地吃饭,哪怕只是一块红薯,一碟花生米,一碗小米粥,几块咸菜,一口一口地咀嚼,一口一口地吞咽,品尝食物特有的味道,享受吃饭最单纯的快乐。除了食物的美味,不要让任何事进入到你的心里,不要让任何人影响你与自己最神圣的约会。走在路上,放慢脚步,感知脚与地面的接触,感受地面的高低软硬,全部的心神都在腿的抬起、前移、落下、停留上。那是你与大地最亲密的沟通,也是你作为生命最神奇的神通,你可以移动,可以感知,可以跳跃,可以起舞。不管你在哪里,正在做什么,不要离开当下。如果你发现你离开了当下而变得不安,把念头拉回来,回到见闻觉知上来。如果你进入妄想而未察觉,也不用因此而沮丧,进入妄想而没有烦恼和不安,你仍旧在当下。天堂不在别处,就在你的六根与六尘接触的地方,它们是看一片云,听一首音乐,身体感受温度,嗅到花香,尝到甜味,回忆起某个温馨的瞬间。在做这一切时,都没有生起烦恼和紧张之心。心随时生起而无所住,心一直在动而无所动。无论你拥有什么样的才华和能力,都不如拥有活在当下的能力,那才是生命的顶配,最高级的生命技能。谁拥有了活在当下的能力,谁抓住了自在的密码,解脱的关键,快乐的源头。 

    2025-03-16

  • 今日的修行

    今日的修行古时修行人大多在寺院,今日修行人基本都在红尘。古时修行人都身穿袈裟,今日修行人都披上了俗服。古时修行人都坐在禅堂里,今日的修行人穿梭于大街小巷。古时修行人念经看论讲法,今天的修行人都在学习接纳自己。时代变迁,佛法的精神虽没变,但表现形式与修行方式已经悄然不同。你人在哪儿,道场就在哪儿。你的执着在哪儿,你的修行就在哪儿。你的烦恼从哪儿起,你的功夫就用在哪里。你的人际关系在哪儿,你的功课就在哪儿。你在哪里住着了,在那里转身走开,那成了你最重要的修行。你哪儿也不用去跑,佛法就在你的家里,就在你工作的地方,就在你待人接物的每一个境遇里,就在你的每一个言谈举止里。恭敬父母,就是供养佛。尊重伴侣,就是供养法。接纳子女,就是供养僧。家庭和睦,就是和合的僧团。日用常行慈悲喜舍,就是正法久住。过去辞亲割爱,剃度出家,跋山涉水亲近善知识,才能求法修行,今日在家中,在邻里,在职场,在街头,在闹市,普行恭敬,心向内看,即不用远处寻师,一样修行。心平是持戒,微笑是布施,不说是非即忍辱,不起妄心即精进,心无所住即禅定,心无所得即智慧。你不用去另外的地方修行,在你眼前着手的事上历事炼心,就是大修行。你不用去寺院拜佛,你自己才是你要拜的那尊佛。你不用向观音弥陀许愿,除了你自己,没人能帮助你实现愿望。寺院里除了泥和石头雕塑的佛,什么也没有。自己是真佛,不用寺院拜假佛;自己是活佛,不需佛像前求死佛;自己是弥陀,不必声声念弥陀!佛法在世间,佛法在日用处,佛法在人情世故里,佛法在人与人之间。佛法就在你生活的每一处,看好自己的心,用好自己的心,不住你的心,你就在践行佛法,传承佛法,弘扬佛法。今日的佛法不需要有人荷担,你只需要照顾好自己的念头,不让烦恼侵袭,你就在荷担佛法。今日的佛法不需要你登上法台讲法,你只需要休息下来,认真吃饭,老实睡觉,你就是真正的讲师。今日的佛法不需要竖幢幡,立宗旨,活好自己,过好日子,不无事生非,即是阐扬宗风。今日的佛法已经褪去了它僵硬的外衣,扯下了它玄妙的面纱,变得更朴实,更接地气,更灵动,更实用,更真实。过去人们修行,太执着于佛陀的教法。今日人们都在觉醒于自己的活法,直用自己的佛法,作自己的佛。今日,真正的修行人,不再执迷于佛法的形式,不再别求成佛,不再向往他方。他们只做一种功课,那就是在烦恼生起的地方转念,在心有所住的地方转身,在言下见本心,在举手投足间成道。

    2025-03-16

  • 请尊重每一种生活方式

    请尊重每一种生活方式我不上班很快乐,但是我并不认为每个人不上班都会快乐,所以,即使我非常喜欢自己不上班的状态,我依旧尊重和喜欢那些上班的人。当一个人对不上班感兴趣,但是他不想放弃工作时,我绝不会因为自己的经验而劝他放弃工作。如果人有因看到我不工作也这么快乐,他想和我一样,那是他的选择,与我无关。我独处就很快乐,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认为有伴侣的人就不快乐。我只是享受着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也尊重每一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当有人不想一个人生活时,我绝不会因为自己一个人很轻松就建议他也一个人生活。如果有人看到我独处很快乐,也想像我一样选择独自一人生活,那是他的自由,那不是我的怂恿。我喜欢过清净、出离、隐居的乡村生活,并过得非常惬意,这并不意味着我认为所有人都应过这样的生活。我尊重每个人选择他所在的城市或乡村,住在房子里或露天生活。如果有人看到我过的生活并生起向往之心,那是你心中的热爱,与我无关。我喜欢吃茄子、土豆、粉条,不喜欢吃生鱼片、肥肠和蜾蛳粉,但这并不代表那些东西不好吃。别人喜欢吃什么,我百分之百没有意见。别人喜欢什么,那是他的自由,我没有任何理由不喜欢。至于别人看到我喜欢吃什么,也去尝试吃什么,并喜欢吃那些东西,那是因为他本来就喜欢吃那些东西,而我丝毫没有建议他去吃什么。我喜欢轻音乐、古典音乐、流行歌曲,不代表戏曲、民谣或其他风格的音乐不好听,我个人的爱好只属于我自己,我没有资格以自己的好恶标准来评价别人,更不会随便建议和推荐自己喜欢的音乐给别人。如果我正在听的音乐有人听到了,产生了共鸣,那是他的事,跟我没有关系。我喜欢在僻静的山野、树林和田间散步,不喜欢到世界各地名胜古迹去旅游,我只是因为懒而不想去太远的地方。这不意味着远方的旅游胜地景色不美,只是我自己的喜好与别人不同。我从来不会否定任何人的爱好。我选择出家修行,做一些特定的功课,比如坐禅,读诵经典,并不意味着我认为每个人都要出家才能修行和解脱,或选择某种固定的方式修行才能成就。我尊重每个人以他自己的方式修行或不修行。在我看来,修行是广义的,每个生命都在以他自己的方式修行。如果有人因我出家而产生了出离心和信心,请相信那是他内在的信仰成熟了,那与我无关。我喜欢无所事事地活着,不工作,不社交,不劳动,不创造,我接纳这样的我,我并不觉得亏欠谁什么。我虽然很喜欢自己作为一个闲人活着,但并不意味着我希望所有人都能这样活着。我尊重人们的工作,尊重他们以他们的方式获得生存的意义和快乐。我对所有人的生存方式没有评价,也对别人的评价无动于衷,那是他们的自由,但我完全不受其影响。每一个人都活在他自己认知的世界中,他是绝对的自由,也随时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他的生活状态由他的心理状态和想法构建出来的,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对他人的生活状态指手画脚。尊重生命,理解他人,不见他非,是你在这个世界上获得和平与快乐的根本原因。所以,如果你无法改变你的生活方式,请接纳它,爱上它,因为那是你自己的选择。坚定地做自己,活出自己,不要关注别人的生活和评价,过怎样的生活,你说了算。

    2025-03-16

  • 像他在襁褓里时那样爱他

    像他在襁褓里时那样爱他送给所有因孩子而紧张焦虑的父母:如果你是一位父亲或母亲,你因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而焦虑,因孩子玩游戏而不安,因孩子不聪明而嫌弃他,因孩子肥胖而担心他,因孩子的异常表现而对他有种种忧虑,请安静下来,找回你对孩子的初心,放下所有的不安和恐惧,享受和孩子唯一的链接:对他无条件的爱。想想你们刚刚怀上他时你们心里的兴奋和喜悦,那时,你们对他有要求吗?想想他呱呱坠地时你们的欣喜和快乐,你们想过要让他上多好的学校,每门功课要考多少分吗?想想你孩子在襁褓中熟睡时,你们曾对他大喊大叫怒吼咆哮吗?想想你的孩子睁开灵动纯净的眼睛望着你时,你当时内心溢满的爱,现在哪里去了?想想你孩子向你伸出稚嫩的小手抓着你的脸时,你曾经是多么的幸福。现在,那幸福哪儿去了?它被什么蒙蔽了?想想你孩子蹒跚学步时奔向你的步态,那时你的心满意足现在到哪儿去了?那满意和知足难道抵不上他的好成绩带给你的快乐吗?虚荣真的胜过孩子和你脸上的笑容吗?想想你孩子一声一声的妈妈、爸爸的叫着你们,他对你完全地信任、接纳和爱慕,你为什么对他有那么多的期许、怀疑、评判和打压?这对小小的他来说,是多么的残酷和不公!想想你的孩子不经意间一句话,逗得全家都乐了,你的孩子带给你的快乐,你全忘了吗?那些导致你和孩子远离的世俗观念真的那么重要?当你的孩子实现了你的期望,你去观察你的孩子他真的幸福吗?想想当你对孩子没有任何期待和要求时,他是多么的放松和快乐,他是多么地依恋你、爱你,信任你、维护你。想想你的孩子在没有上学时,你的家庭是多么的温馨,为什么孩子一上学,你的人生就变成了战场?你想过吗?是什么在作祟?你知道这一切导致你对孩子态度的变化,都是因为你的欲望、愚痴和攀比蒙蔽了你对他最初的爱吗?看一看生活中那些松弛和快乐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不会有要求和评判。他们深知,孩子的快乐比自己的期望要重要的多。他们更懂得享受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而完全不关心他的成绩和外在的成就。爸爸、妈妈们,请撤销对孩子所有的要求和期待,对他们无条件地接纳和爱护,想想他婴儿时的样子,他们什么也不需要成为,他们只是你的孩子。除了爱他,你不需要做任何事。你对孩子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无条件地爱他,不要用自己的狭隘和愚痴将孩子从你身边推开。天下的父母们,在你自己未成熟之前,不要总想着去教育孩子、改造孩子、培养孩子。教育的对象和重点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父母要向孩子学习,学习他们身上的一切。很多父母把精力和关注点放错了地方,父母应该更多关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当父母完成了自我的教育,孩子会自动向父母学习,会同步完成他们的学习和教育,而那,不会给父母带来任何消耗。只有一种教育,那就是无条件地爱。请像他在襁褓时那样爱他,也请你永远温柔地对待你自己。

    2025-02-27

  • 修行人常见的见地误区

    修行人常见的见地误区首先,常见,认为不管是否修行,经过无数大劫因缘变化,时节到了,自然得到解脱。第二,断见,拨无因果,认为没有六道,没有因缘果报,执于空见。昔百丈堂下一老人因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答不落,而五百世堕野狐身。后经百丈替下转语,不昧因果,方脱野狐身。经云: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第三,虽学习实相之理,以知解为究竟,认为不需要做任何功夫,可以随心所欲,放任习气,一任作为,一切无碍,本自解脱。后舍报时,见识心有去处,生前所做各种业报牵引,十交报现前,即大恐怖,无人能救。即圆觉经中所言任病。第四,执着有六道轮回,有三世因果,有六度万行,有各种果位,要修一切法,有佛可成,有菩提可证,有涅槃可得,落在有法里。以四相未除故,乃至证得如来种种境界,皆是我相,不得解脱。即圆觉经中的作病。第五,虽知实相之理,空有知见,口说般若,却行在有中,自欺欺人,自受业报,无人能救。第六,认为要修禅定才能开悟,要亲证清净的境界才是见性,要有神通才是大成就,要有身体上的觉受才是证境,此诸种种,皆不了达一切境界,皆不出识心妄计,非为实有。第七,要往生净土才能成就,要得佛摩顶受记才是证悟,要见佛见光才有保障成就,靠自力无法解脱,要靠佛力才能解脱。第八,要预知时至,身无病苦,睡时无梦,严守佛戒,丝毫不犯,才是成就者的特点。第九,认能见、能闻、能听、能嗅的为佛性,认灵灵觉知为佛性,把知解当成见性,将识心妄计作为悟处,不做转所依和心不住法的功夫,枉受烦恼,不得佛法妙用。第十,执着无为无作,着无众生可度,无法可修,执于无见,堕无为坑。诸二乘人所住境界,即圆觉经中的止病。如大通和尚开示智常,便堕于无见: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第十一,执着寂静和涅槃,住一念不生境界,堕法身清净境中,不能绝后复苏,百尺竿头不能更进一步,犹如死水不藏龙,即圆觉经中灭病。将寂灭无作当成涅槃,不知转所依才是大涅槃,不知生死即涅槃。如卧轮禅师偈曰: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以上各种修行见地都是凡夫、外道、诸二乘人的见地,皆是自心妄计作解脱。以见地错,用功方法即错,实是生死根本未除,无始无明未断,四相未灭,所依识未转,皆不出轮回。如实修行者于此种种错误的修行见解不得不知,以免堕于其中,解脱无份。所以,修行者当以明了正确的解脱知见为修道前提,多读经论,常亲近见性的善知识,阅读禅宗祖师法语,掌握正确的解脱见地,自修自悟,自证离烦恼解脱之法。若未悟谓悟,未证谓证,自误误人,实可怖畏。

    2025-02-27

  • 慢慢活

    慢慢活草籽过了很久结出了草,树过了很久长出了皮,你过了很久长出了茧,风过了很久吹到你的房子里,石头过了很久被水抚圆。慢慢来,慢慢长,慢慢地起舞,慢慢地赏。山峦的雾聚集了很久很久,等你来时,飘逸成黛。巢里的雏鸟过了很久长出羽毛,墙角的蜘蛛网一丝一丝地结网,冰河一点点融化自己,它们不急,你也不要急。慢慢地起床,慢慢地端起水杯,光着脚慢慢地在地板上划走,慢慢活。树叶徐徐飘落,你也要徐徐关窗、转身、落幕。水缓缓流动,你也要缓缓呼吸、散发芬芳。苔藓长了千年,只为等你为它吟诗,为他叹息。你牙牙学语,不过为了喊一声妈妈。你渐渐会走,只是为了踮起脚尖够到桌子上的苹果。慢慢地听,慢慢地嚼,慢慢地飘起,与云同舞,与天同阔。音符轻轻地闪耀,细雨不急着填满水沟,没有一片雪花是匆忙的,你也要把心沉下,捧着自己的眼睛,沉入万物之心。慢慢来,不要急着治愈,等一等,直到你发现你本无伤。慢慢来,不急着要答案,缓一缓,直到你发现问题本空。小虫慢慢爬,水塘慢慢地干涸又慢慢充盈,高楼慢慢平地起,羚羊慢慢地学会了飞过岩壁,你也要慢慢活。把每一个路途当成终点,把每一个风景定格成光明。不要急着到下一站,不要急着寻结果。给自己时间,给生命以变幻。慢一点来,花慢慢开,风徐徐来,月光轻洒,你慢慢踩。

    2025-02-25

  • 修行和开悟的根本

    修行和开悟的根本修行和开悟的根本是转念,是不住于心,是离执着,是走开,是从意识知解中出来,是恁么行去,是行门,而不是去见一个性,不是去求一个真,不是认定一个什么,不是知解概念,不是进入思维意识。所有那些认定一个真,有一个性可见,有一个境界可得的,心有所住的,知解出来的,都不是真正的开悟和见性。大家在这个地方清晰明白了,并且能时常做到,你就真正开悟了。请记住,当你听到有人说,见到那个空性的本体,见到那不生不灭的灵灵觉知,回光一瞥,就是见性时,或类似的描述,这不是真正的见性。这是在知解一个妄想中关于佛性的概念,而不是真正的见性,不是禅宗祖师们的见性。真正的见性完全不是这样的,它是相反的,也就是说,当你完全没见到什么或体验到什么时,当你开门时,当你坐下时,当你自然地地拿起茶杯,或正在做任何事,而没生什么想时,当你心无所住,无所思,无所评判、不分别自心境界时,你见性了。而这样的见性,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在浑然无觉中完成的,众生日用中几乎都是在这样的见性中,只是不知而已。虽不知,却整日于法性海中饮啄,从未失去。所以佛陀觉悟那一刻才会惊叹!奇哉!大地众生皆见佛性!它跟知解全然无关,跟理解了无交涉。切记:任何体感、觉受、知见上的体验和认知,都不是开悟和见性。离开这些体认,于一切法心无所住,假名为开悟,实无有法名为开悟。这是禅宗意义上的开悟和见性。禅宗学人,于此务必清楚了达,否则错认定盘星,不仅不能度人,自救不了。古人所有开悟和见性都是在这个地方大悟,在这个地方掌握了修行和解脱的钥匙。这个地方会了,就能解脱生死轮回,就能言下顿见真如本性。我们看下面几则祖师的公案法语开示,就知道古人悟处在哪里了。伏牛和尚与马大师送书到慧忠国师处。国师问:马师说何法示人?对曰:即心即佛。国师曰:是什么语话!又问:更有什么言说?对曰:非心非佛,亦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国师笑曰:犹较些子。祖师此说,彼说,总不给你指个定处。祖师说且置一边,你且作么生?药山惟俨禅师初参石头,便问: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常闻南方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未明了,伏望和尚慈悲指示。头曰: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子作么生?山罔措。头曰:子因缘不在此,且往马大师处去。山禀命,恭礼祖,仍伸前问。祖曰:我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者是,有时扬眉瞬目者不是。子作么生?山于言下契悟。我们看,石头和马祖是六祖的高足,药山去问法,两位大师就是不告诉药山一个确定的答案,这样,药山才会大悟。于岫公问紫玉禅师:如何是佛?玉唤:相公!公应诺。玉曰:更莫别求。(这回答的就是)药山闻曰:噫!可惜于家汉生埋向紫玉山中。公闻,乃谒见药山。山问曰:闻相公在紫玉山中大作佛事,是否?公曰:不敢。乃曰:承闻有语相救,今日特来。山曰:有疑但问。公曰:如何是佛?山召相公,公应诺。山曰:是甚么?公于此有省。大慧宗杲禅师对昙懿禅师说:香严悟处不在击竹边,俱胝得处不在指头上。此话道尽祖师悟道之玄机。从上以来也只恁么。但是,若也错会,又认东认西去了,百生千劫也不得。我们看上面几则祖师公案,古人为学人开示,从来不下定论,不乱指示,前说后说,只教你放下那一求证之心,直行去,自然相应。因为这个时代,大家被错误的开悟和见性观念所骗太久,见地错,不知道如何实修,导致不会解脱烦恼,不得佛法真实受用。在此,不得已才为大家指出来。虽指出不是的,怎么相应,怎样做功夫,怎样善护念,还要各位自己身体力行,不是别人为你说了,你就有了解脱的能力。饭得自己吃,衣得自己穿,功夫要自己做,方得受用。

    2025-02-25

  • 为自己活

    为自己活从古以来我们受的教育就是为别人活。不管是伦理道德,还是宗教信仰,为别人着想是一件光荣而高尚的事。如果你特别强调为自己活,你成了自私鬼。如果你特别强调自己,你成了自我中心。你处处为自己,所有人都认为你人品有问题。智者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他,不受任何观念的影响,他选择快乐地为自己活着。凡夫在乎别人的看法,他选择活在别人的评价中,他活在种种观念中而不自由。其实,不论你受什么观念影响,不论你怎么活,你终究是为自己活。为自己而活没有任何过错。有过错的是明明为自己活却声称为别人活。明明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却口口声声说为了对方,然后要挟对方回报。你没有好好地为自己活,冲突、失望、抱怨等等问题接踵而来。真正为自己活的人没有任何问题。活好自己,对自己完全满意,才能帮助别人而无所求。为自己活没有怨恨。怨恨来自那些没有活好自己而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的人。把心用在别人身上,你会很累。管理好自己,你很轻松。奇怪的是,人们宁可非常累,也要去操心别人的事,而不选择轻松地照顾好自己。一个人把自己照顾好,他会照顾好整个世界。如果你不能没有任何期待地做自己喜欢的事,你就会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别人身上。你做别人喜欢的事,那是灾难,对自己的灾难。如果你对自己的付出有所期待,你的付出成了一剂毒药。真正的付出者是甘于付出的人,对他来说,那已经不是付出,那是自然地交出自己,他没有付出的概念。他情愿做任何他喜欢做的事,做事本身就是收获,他满足于他做的事。真正为自己而活,永远伤害不到别人。只有那些声称为别人而付出的人,正是他们在伤害别人,当别人不能做到他们预设的期待时。为自己而活,是真正的秩序。就像各种道路,人走人行道,自行车走自行车道,机动车走机动车道,交通才不会出差错。走好自己的道,把自己活好了,才能真正地利益周围。如果你因为别人而痛苦,你真的是为别人着想吗?向自己内心深处发问,你是在为谁而付出?是的,为了你自己。既然为了自己,那么一切都是恰如其分。如果付出要求回报,那已经不是付出,那是操控,那是依赖。真正的付出对任何人都没有操控,没有要求。真正的付出就像蜡烛燃烧自己,没有任何目的。它是纯粹的呈现自己。太阳毫无保留地发光,它从来没有为了谁而发光。它利益万物而不居功。春雨浇灌着树木花草,它并无心润泽万物。它完成自己,它展现自己。大地承载万物,却无承载之心。它只是铺展自己,宽厚自己。玫瑰花绽放着姿态,散发着芬芳,却无绽放之心。它只是绽放着,美丽着。白云飘荡,悠然自得。白云无自在之心,无通畅之意。唯独人,做种种事,存种种心,起种种想,居功自傲,不能尽其本性,得其自在。如果不管你做什么,都是为了自己,那么,让自己纯粹地展现你的全部。向万物学习,为自己活而无自利利他想,活出自己的天性,完全地绽放真性的芳香。 

    2025-02-25

1606 篇文章

上一页 12345678

...

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