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摩诘经第十一讲

    维摩诘所说经第十一讲佛告阿难:汝行诣维摩诘问疾。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时,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我即持钵,诣大婆罗门家门下立。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难!何为晨朝持钵住此?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故来至此。维摩诘言:止止!阿难。维摩诘在毗离耶城示现得病了,世尊派遣十大弟子一个一个去看望维摩诘,没有一个能胜任,都不敢去,因为都曾经被维摩诘呵斥教育过,说不过他,心里面都怵,怵维摩诘。罗侯罗也派了,罗侯罗也不去。经典里面描述的,有时候我们觉得很正规,很严肃,跟翻译者有关,也是为了烘托佛法庄严的气氛。其实当时的一些场景如果我们能看到的话也是挺有意思的。这部经让我这样一讲,就完全不一样了,很搞笑了。几千年来,佛经给人的印象是太严肃,太压抑了,人们学佛学的走了极端,循规导矩。有的人学佛学的都变态了,不正常了,神经兮兮的,因为太把佛法当回事,太当真,学佛学的不尽人情,也不会笑了,也不懂得跟生活结合,完全与生活脱节,与身边的人格格不入,到处看人家不是,见这个也不如法,见那个也不如法。像这些声闻乘人,一个个的,全都拿着佛说过的法当真理,拿着过去一时的东西当真事,让听法的人觉得佛法太高深,太难学。这时候,佛一看这帮弟子们一个个都不去,扭头看了看,身边还有一个阿难。阿难是佛的侍者,每天与佛形影不离,睡觉还在一个屋子,一个大屋子里面,里屋外屋,一个屋檐下,这是我入禅定看见的(笑)。侍者嘛,就是不离左右,随时伺侯着,随时都可以出入佛的寝室,佛到哪他到哪。这时,佛把侍者也派上去。阿难又是十大弟子中多闻第一。所谓多闻,就是他听得多,学得多,知道的经典多,佛讲的法他都听过,不管是亲自听闻的,还是从别人那里听的,他都听过,而且都记得住。他记忆力特别好,用一个词形容他的记忆力,叫如瓶泻水。佛讲的经,他一字不差的全记住。就像瓶里水倒出来似的,一点都落不下,而且是很直接。这是阿难,声闻弟子中多闻第一。同时,阿难相好庄严,据说是三十相,还是三十一相,跟世尊只差一点。阿难是世尊的堂弟。世尊还有一个堂弟是谁呀?好几个呢,很有名的堂弟,是提婆达多。提婆达多跟阿难是亲兄弟。提婆达多有三十一点五相,跟世尊差零点五相。还有零点五相?(笑)有,那一相没长全,但是也长了,一个耳垂大,一个耳垂小,三十一点五相。你要从这面看,提婆达多三十二相;你要从这面看,提婆达多三十一点五相(笑)。多亏佛入了大涅槃,佛要入了小涅槃,听我这样讲,气的从禅定里钻出来。什么是大涅槃?就是没有佛。没有佛才敢这么讲,有佛就不敢了,吓死了。也没有提婆达多,提婆达多已经是死鬼了,不仅提婆达多,过去诸佛都是死鬼了,都是我们的妄想。如果有提婆达多,一定气的鼻涕都流出来了。阿难多闻第一,佛讲的经他都记得住。大家在一起集结经典的时候,阿难来回忆,大家来记。如是我闻,基本上都是阿难回忆。这种记忆力真的不可思议。古人的这种记忆力太好了,我们背一部经,都费死劲了。这些人如果不是再来人示现,几乎是不可能有这样的记忆力的。阿难,还有这些大弟子,示现的身份是声闻,但其实是生生世世陪着世尊来演法来的。佛派阿难去看维摩诘,阿难说,我也去不了。别以为我好欺负,派他们去他们都不去,就派我去,以为我好赚,好欺负。没门儿,我也不是好赚的,我也不去。为什么不去?我记得有一次,世尊得了小病,身小有疾,就是感冒啊,头痛啊什么的,得了一个小病,需要牛乳。我就持钵到了一个大婆罗门家门下等着,因为太早了,人还没起呢。我估计阿难一叙述这个事的时候就乐了,因为每到这个时候,维摩诘都会出现。阿难也乐了。我正等着要这个牛乳的时候,他又来了。维摩诘一出现没好事。要不是因为世尊病了,我等这个牛奶,我撒腿就跑。因为这帮弟子他们都被维摩诘教育过,这些事我早有耳闻,就我还没被教训过。我不想丢这个脸,我有智慧,对吧,将来还要当禅宗二祖呢。为了佛,我强留下来了。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难,何为晨朝持钵住此?嗨,阿难,大早上的,你起得还挺早,为什么拿着钵站在这儿?到中午才乞食,你怎么现在就站在这?昨晚干嘛去了?这么早就拿着钵到人家门前来要饭了,我这遛早,被我碰见了。我就说了,不是我要饭,世尊病了,世尊感冒了,需要牛乳,所以我来这儿帮佛陀要牛乳。维摩诘一听,这话有漏,心里乐了,说:打住,止,止,阿难,你不要这样讲。如来身者,金刚之体,诸恶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疾?当有何恼?莫往阿难。这时牛奶还没要着,门还没有敲,所以维摩诘说,莫往阿难。先不要乞食。如来身者,金刚不坏,非是色肉之身,是常住法身。但是这个事情如果放在你身上,你是佛的侍者,佛不舒服了,需要牛乳,你比阿难跑的还快,你不需要佛吩咐,自己就跑去要牛奶去了。而且碰到人,碰到你的师兄弟们,碰到同修、熟人,谁要问你干嘛去,你一定说,世尊病了,要牛奶去。所以你不要笑话阿难,如果是你,你也一定这样说。因为众生着相,众生不是指别人,阿难也不是别人,这个是说你呢,你就是阿难。十大弟子,包括后面这些菩萨,他们示现的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所有修行人共有的问题。如果你没有这些问题,你就觉悟了,成佛了。昨天法国队四比三战胜阿根廷队,太精彩了,大家看了吗?我讲经你可以不听,球不能不看,球不看,你没资格在这听经。太漂亮了踢的,最后那个几秒钟,阿根廷再踢进那个球就更厉害了,然后就可以看加时赛。加时赛再踢平,就可以看点球了。点球踢它个两小时,分不出胜负来最好(笑)。要把球员累死,怎么那么坏呢?学山师父,你怎么那么坏呢?不是我坏,我们想多看一会儿,好不容易看一次世界杯,对吧,既然踢嘛,咱就踢一个透彻的,踢一个淋漓尽致的。规定时间内,点球如果也分不出胜负,最后国际足联还有所有的裁判上来,再加一场吧。歇二十分钟,咱再踢一场。自古以来世界杯还没有这种现象出现呢,很期待,后边还更精彩。现在十六强淘汰赛,进八强的比赛,一场比一场精彩。嗯,嗯。嗯啥嗯?学着经典呢,没事净打妄想,跑足球那去了,不像话。我一说啥,就跟着往那跑是吧,没定力(笑)。如来身者,金刚之体,即法身也。报化之身就是个幻影,不实的幻影,不是真如来,是妙明真心所现的影相,和你我一样,都是无常的,那不是真正的如来。真正的如来是法身,是常住不灭的。诸恶已断,众善普会。怎么会有病呢?怎么会有烦恼呢?所以打住。莫往,不要敲门。勿谤如来,莫使异人闻此粗言,无令大威德诸天,及他方净土诸菩萨得闻斯语。我们自己关起门来,说世尊病了,需要牛乳,我不笑话你。你不要让天人菩萨们,天龙八部,护法善神,别让他们听见,人家会笑话你,有的人听你这样讲,会退失信心,原来佛也会得病。佛会得病,但那不是真佛,真佛得不了病,假佛得病。报佛,化佛得病。可是你阿难天天迷在报化佛上,那不是真佛。化佛就是变化的、虚幻的,幻化的影子。报佛就是一期果报之身,不管是谁,一落在因缘果报里,那就不真实,那就不是真如来。真如来是法身,所以不要谤真如来,不要谤佛。古代禅师,有的呵佛骂祖,不明白的人,以为那是狂妄,居然呵佛骂祖。说佛是狗屎橛,说把佛打死喂狗,认为这是对佛不敬。这都不叫谤佛,没有人谤佛,没有佛可谤。真佛如来没有人能谤得,除非你不认识真佛,假名为谤佛。不认识如来,那才是谤佛。不是说佛几句坏话,叫谤佛。凡夫不信佛,说没有佛,那都不是谤佛。你信佛,把报化佛当真,那才是谤佛。勿谤如来,莫使异人闻此粗言。这个异人指别人,不要使其他人听到这个粗言。阿难是佛的侍者,天天看见世尊,对吧?看着看着就把这个佛当真了。声闻弟子他们是著相的,他们信有佛,有法,有僧。释迦牟尼佛是佛,是如来,这个认知已经根深蒂固了。在涅槃经里,如果有人认为佛是真的,叫作声闻邪曲知见。这种见解,认为佛会生老病死,佛出世、修行、得道、入涅槃,这是一种邪见。维摩诘这样一讲,阿难就楞神了。没错啊,我明明听见佛咳嗽了,佛自己说的,他身体不舒服,难道是我听错了吗?其实是阿难听不懂维摩诘的话。阿难,转轮圣王,以少福故,尚得无病,岂况如来无量福会普胜者哉!维摩诘继续说,连转轮圣王,以他的福报都不会得病,更何况如来世尊,无量功德,无量福报,不可思议,难以测度,难以想象。以佛陀这样的福慧,胜于一切功德,怎么还会得病呢?行矣,阿难,你赶紧回去吧,别给佛和佛弟子们丢脸。行矣,就是你赶紧回去吧,不要再要这个牛乳了。因为你要这个牛乳,一定要说出原因的,说出原因让人听了笑话,人们听了对佛法,对佛丧失信心。勿使我等受斯耻也,不要使我们这些佛子受耻辱。外道、梵志、若闻此语,当作是念:何名为师?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可密速去,勿使人闻。既不让佛子听见你这样讲,更不要让外道、梵志听到你这样讲。如果外道、梵志听你说佛病了,他们就会嘲笑佛陀,讥讽信佛的人,会说,自己还有病呢,怎么能给别人治病?我们都听说佛是大医王,大医王自己都病了,还要去要牛乳,太可笑了。别让他们笑话,你赶紧回去,可密速去,不要让人知道。不要碰见人,也别对任何人说佛病了。当知,阿难,诸如来身,即是法身。再一次强调,如来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那示现的这个报身,这个化身,思欲之身,他只是一个如梦如幻的影像,不可得,不真实。怎么讲?假佛。可是我们都会迷在这样一个假佛身上,我们一提佛,就会想到二千五百年前的、在印度出生的、得道的、讲法的、无比庄严的具有无量神通、智慧、慈悲,具足一切善法的这样一位佛陀。这是大家都有的一种见解,这叫邪见、着相。而真如来是法身。你说法身,众生还是不懂,什么是法身?他不知道什么是法身,需要通过修行,因缘具足,才能真正领悟法身。你要知道有相的佛不是真佛。那无相的就是真佛吗?什么是无相?你找不到无相的真佛。你不要执着有相就可以了,能离一切相,即是真佛。你不要再去找一个无相的佛,找一个无相,还同有相。不要去求真,你认得假的,不被假的骗,不被假的迷惑,就是真的了。你不要再去找一个真,你找的都是假的,只要你找着的,你认定的,你执着的,你以为是真的,全都是假的。六祖大师在临终之前给弟子们开示了一个谒子,真假动静偈,总结的特别好:一切无有真,莫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就是你不要去找一个真的,你知道一切都不是真的,那就是真的。佛为世尊,过于三界,佛身无漏,诸漏已尽;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如此之身,当有何疾?怕阿难和大众听不懂什么是法身,维摩诘继续开示。法身过于三界,于三界不现身意,无有定相,无有定法。法身无漏,离心意识,不可以意识知,不可以思想测度。就是说,法身不会有缺陷,不会有增减,不存在病与不病。你在相上是看不到这样一个法身。法身现一切相,又非一切相。但这是方便说,其实没有什么现不现一切相。这样讲,能破除我们对相的执著,是不让我们执著任何一个相。如来身是无为身,是无漏身。所以说,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就是说,如来法身不会住在任何一个有相有为的法上。诸数就是你能看到、听到、闻到,你能想到的任何的相,就叫诸数。不会住着在这样一个相上。但是不在那些相上,又不离这些相。离这些相,你也找不到如来法身。离诸法相,别找一个如来身也找不到。只要你找到一个,认定一个,那又堕在一个相上,那一定是意识里的。它不在那儿,又不离那儿。超意识,越思惟。法身以无住而住,住无住处,是名如来。如此之身,当有何疾?这样一个无形无相,不可得,非常、非断、非有、非无,不堕诸数,又能够显现一切,又不是一切,这样的法身,怎么会有疾病?维摩诘这样讲,阿难听了肯定会懵。因为维摩诘开示的是法身,是实相,阿难想的是报化佛身。只有最上乘根基的人,才能听明白维摩诘的开示。佛身示现一切,又不是一切。它不是一个实物,没有实体,但又不是空,不是我们想象的空。这样的法身怎么会有疾病?时我世尊,实怀惭愧。当时我很惭愧,这个惭愧是,我不明白他讲的话。我不理解,所以我很惭愧。我不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讲,所以就起了疑惑。得无近佛而谬听耶?难道是我离佛太远听错了吗?难道佛真的没病吗?佛是在说笑吗?阿难还是在想一个有相佛,这就是习气。我们也一样,一看到佛字,看到佛像,看到跟佛有关的一切,马上就生心动念,就开始当真。你不信?不信你手里拿一个小佛像,你把他扔地上,踩一脚。你试试,不敢。师父你没事扔他干啥?考验一下自己是否着佛相。我没事当然不会扔佛像,就是为了试探一下自己。你一看到这个东西,你就会起心,本来它就是一个无情之物,可是你把它当成一个神圣。对佛像不恭敬了,敢紧摸着佛的脑袋,胡噜猫吓不着,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别说你,我过去和你一样,过去在寺庙里有个佛像,脑袋掉了,我说搁我屋里摆着去吧。忽然起了一念,脑袋掉了,搁我屋里摆着,不吉利。万一天龙八部看见了,看到我对佛太不恭敬了,没脑袋的佛也敢摆,还摆在厕所里,其实主要是为了除味儿。万一天龙八部看到,一生嗔恨心,把我干掉,那怎么行。坏了,完了,这一念一起,顺着这念就开始编故事,吓自己。你看,我相未尽,都是因为有我,哪是因为佛啊!不敢搁屋里摆着了。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已经破相了,本来想摆屋里,想多了,不敢摆了。还是把它扔了。这就是习气,一个信佛的人对佛的一种执着,这个东西根深蒂固,很难破掉,其实主要是自己的我相很难破除。你对一切的执著,都是因为我执和我相造成的。除非你清楚的了达实相,而且你还有修行功夫,有了功夫才能破相。不是我知道这是假相,然后你就能看破它。你已经习惯这样看待事物,这样去想了。很难一下子完全转变过来。这个就需要我们要用心去修行,先要透彻的了解这个实相,再去做功夫,收摄身心,心不外驰,假以时日,才能真正破这个相。家里有佛堂的都拆了,有佛像的全都垃圾筒里。你也别送寺庙去,哦,你不要了,送寺庙去,全都沾着你的晦气,送给别人,让别人要,怎么那么坏。别送寺庙去,扔垃圾桶里。过去有个人跟我学法,我让他把佛像扔垃圾桶里边,说什么都不敢,我逼着他,他跪下来求我,师父,我不敢扔。扔、扔,必需得扔。还是不敢。这佛像就是那个纸的、塑料的,还不是那种立体的,扔垃圾桶里不敢扔。最后还是偷偷摸摸背着我送寺院去了。佛像就是一些纸,一些墨,一些线条,里面什么都没有。如果有,都是你的妄念。是你的妄念让你恐惧,让你害怕的,不是佛,也不是佛像。没有佛。我们一开始学法,确实不需要别人教,只要信佛的,肯定对这些表佛法的法器啊、佛像啊、寺庙啊、经书啊,肯定会生起恭敬之心,生起敬畏心。但是如果你一直被这个束缚,你就不自在了,对不对?大热天的,自己有个佛堂,有个坐垫,有个禅堂,里边摆着佛像,不小心突然穿背心进去了,袒胸露背的,一进去,哎哟,对不起佛,咣,就跪那了。没跪好把腿又给崴了,对吧?本没有的事,一个假佛像,整的跟真有个人坐在那儿似的。执着,我们一般情况下礼佛,穿戴整齐、沐浴更衣,然后坐禅,然后诵经,这个都没问题,这也是修行。但不要太过份。那就是给自己修行营造一个恭敬、认真的氛围,不能当真。如果当真,你每天就会很不自在,什么都不能触碰,人家都不能进你的佛堂,穿鞋也不行,光着脚更不行。你让人家怎么进?你自己又怎么进?我戴鞋套。行,你愿意戴就戴吧。像对待神圣一样,这就变成了束缚。我们学法本来就是为了解脱了,不小心穿着裤衩进去了就进去嘛,对吧,就算佛在那儿坐着,天天看你捂这么严严实实的,如果这么活着的话,佛也替你难过,也会告诉你,脱了吧。对吧,穿个小裤衩,佛就真乐了,还会嘀咕一句,嗯,这回想通了,真好。佛要真乐出声来,还把你吓着了。所以说,真没有佛,大家不要那么紧张,不要在佛堂里面太紧张,这个我都试过的,从来没有例外的,没有任何问题。信佛的人都着佛相,根深蒂固。大家不是说光进佛殿、佛堂会起心动念,我告诉你,你就进了一个外道的寺院、大殿里,比如民间信仰,什么娘娘啊、土地庙啊,你一样会生很多心。跟你们分享一个,前段时间去了一个土庙里面,里边有好几个泥娘娘,我就睡娘娘身边。晚上,跟我一块去的,惊讶,哎,师父,你睡娘娘身边这样如法吗?那就是个泥,哪有娘娘?画的像个娘娘,要真娘娘就好了。泥,没有娘娘,你别以为听我说简单,你去睡一个试试,屋里面三个娘娘,道家的娘娘,还有护法啥的,你肯定会起心动念,这不恭敬,对娘娘不恭敬。别说佛,那个娘娘就能把你镇住,就让你打很多妄想。这个不行啊,那个不行啊。所以说,众生着相。是自己的观念,自己收摄不住心念,所以才会有这么多想法。所以我们原谅阿难,阿难迷惑了,哎呀,难道我离佛太远听错了吗?没听错。所以佛这个相不是那么好破的,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难了。所以说空容易,真空起来,很难空掉。你总是蹦出一个东西来,都是从你妄想而来。佛啊,加持我一下,让我别恐惧了。那没用,过后还是会恐惧,就得不停地念,不停地骗自己。所有的加持,都是自己骗自己,都是我相在起作用,没有。不需要加持,唯依实相能安心,才是真正的安心。阿难起了疑惑,我是不是听错了。这时,即闻空中有声曰:阿难!如居士言,但为佛出五浊恶世,现行斯法,度脱众生。这时,阿难听到空中有声音说道,这是世尊的声音,佛说:如维摩诘所说,确实,如来身是法身,并没有病。但是,佛出五浊恶世,为度众生,所以才示现有小疾,和众生一样,得病了,示现同彼。我得病是真的,示现的报化身,维摩诘说佛不会得病,也是真的。我说的,是方便说。他说的,是实相。行矣,阿难。走吧,没关系,你不要再听维摩诘讲了,他说得没错,我也没说错,我也确实感冒了,你赶紧离开他,离开他,换一家,你还是给我弄点奶来,好些天没喝奶了。原来是想喝奶了,并不是感冒了。想喝奶了,不能跟他讲,世尊还有想喝奶的时候,太没面子了。编个理由,感冒了。大家都知道,佛陀六年苦行,瘦的都皮包骨了,最后喝了牧牛女给他的牛奶,身体得到了恢复,夜睹明星,一下子开悟了,所以非常想念牛奶,每天都想喝。没办法,编个理由。行矣,阿难,取乳勿惭,继续把这个奶要回来,不要惭愧。世尊,维摩诘智慧辩才,为若此也,是故不任诣彼问疾。世尊你看,我给你要个奶,还让他半路给我搅和黄了。如果您老人家不出面的话,我这个奶还是要不到,所以他太厉害了,我不能去看他。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这几个人就让维摩诘讲了这么多。五百个弟子一个个都称诉和维摩诘的因缘,那维摩诘得说多少话,这部经得讲多久。你看这是不是故事?佛经都是在讲故事,我们不能较真,对不对?这一会就讲完了。后边更精彩,后边是菩萨们一个个粉墨登场,我们看菩萨们回忆维摩诘跟他们之间交往,怎么来演这个法。 

    2021-01-20

  • 维摩诘经第十讲

    维摩诘所说经第十讲之一维摩诘为罗侯罗开示真出家前面一会我们讲到维摩诘为优波离和两个犯戒的比丘开示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罪性不可得,二比丘听完维摩诘开示,疑悔顿除,立刻就释然了,就解脱了。我们学这部经典以及所有的经典,大家不要把注意力放错地方,你不要把心思放到两个比丘身上,这两比丘是谁呀?也不要放到优波离身上,优波离是谁呀?全都是在讲我们自己,两个比丘解脱了,其实我们自己应该同时解脱。所有经典里所有的人物都是我们自己的影子,都是佛巧设的方便,在讲我们自己。两个比丘过去做过的事情,自己没有通达实相,觉得自己有罪,惭愧、恐惧,不知道问谁,然后到优波离那里,优波离不达实相,又给他增加了罪结。通过维摩诘的开示,才解脱烦恼。我们今天学这部经,你一定要自己领悟,自己以前做的种种的事情,已经不可得了,就是你什么事情都没有做过。觉得自己什么地方做错了,一定要看破它,放下它,已经过去了,再也不要起一个我过去做了什么,我这个事情做得不好的心。已经做过去了,没有办法了,过去就完了,不存在了,存在就是你自己又想,想就存在,然后自己纠结。你不知道实相,那就罪就存在,你过去犯的过失就一直存在。一旦你通达一切皆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立刻就解脱了。你做过的一切都没有罪,不会有例外。俩比丘犯戒可以除罪,你犯的也一样能除。你不要认为,我做的有些事情不是你几句话就能给我除掉,只是因为你太执著,你才牢牢地把持过去的事。你说你犯了很大的罪过,很大有多大?你的罪过有须弥山,珠穆朗玛那么大吗?就是再大的罪,滔天的之罪也没有罪,毕竟没有罪,因为没有我,因为实相就是没有我,没有罪。所以做过一切都能当下就忏悔,恒河沙劫的罪都能够忏悔。这个忏悔不是说你去磕头,使佛加持消除这个罪业,是你要通达实相,通达实相就没有罪了。通达罪来自妄念,来自住著,从心念起,从心想生。罪从心起,还从心灭。心若不生,万法无罪。这是最上的忏悔,直接除罪的方法。那师父,以后还犯了怎么办?我们尽量避免,我们知道做这个事情我们会有想法,我们会纠结,会痛苦,那我们尽量不要去做。如果有那份业力,有那份因缘,自己还没有完全觉悟,没有这个觉性,又做了怎么办?你不要总想做了怎么样,你要想怎么修行,让自己避免去做。如果避免不了,那只能接受后果,自作自受。继续放下,没有办法,我已经做了,那你不让我做,已经做了,做了就立刻放下,放不下,就受着。苦受多了,受够了,自然就不敢放逸,不敢再造了。学佛就是要明白这一点,要会自己解脱。不管我做了什么,我都要解脱,我能不做最好,我不做一点念头也没有,一点烦恼,一点因果都没有。那我做了,做了可能会起疑心,然后提起实相,立刻放下,没有罪,就是这样。如果你掉到了念头里,掉到了分别里,掉到了实有罪这个法相里面,那是自己在给自己安罪,罪是你自己安的。你能给自己安罪,解脱也要自己解脱。实相已经给你开示了,你要消化要领会,要变成自己的智慧,我们了达这个实相,并不是说我知道这个了,为了自己将来再去犯戒,给自己放逸找借口。不是的。我们明白这一点,只是减少你再去犯罪,不再去做造作,不让你去。而不是说给你机会让你再去做,做完了再这样忏悔,那叫迷惑颠倒,那叫自寻烦恼。我们能不掉沟里就不掉沟里,别掉沟里再上来弄一身泥,染一身脏,然后洗干净,说我没掉沟里,你不是白折腾吗?佛法不是那样的。如果那样的话,佛陀就不用出世讲法了,因为这样的事大家都会,平时都是这样做的,都自己给自己开脱。你听明白了维摩诘开示的罪无实性,是让你不再去造罪,不是鼓励你造业。老老实实的在岸上走,那不小心掉沟里,没办法,再用这个智慧来洗脱。我们看下边,佛告罗侯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罗侯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时,毗耶离诸长者子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唯,罗侯罗!汝佛之子,舍转轮王位,出家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我即如法为说出家功德之利。又一个迷惑颠倒的角色,虽然都是佛在世时候的大弟子,而且这位是佛的儿子,叫罗侯罗,但都是示现为不达实相。罗侯罗也有一个第一的称呼,密行第一。平时你看不到他做什么,而且他也不爱跟别人交流,总是闷声无语的自己一个人独处,其实他都是在用功、在修行,所以叫密行第一。他不跟别人交流,不跟人分享,很安静的一个孩子,非常柔弱。但是他知道如何用功修行,这是罗侯罗。佛一看,这些人都不行了,舍利弗,须菩提,加旃延,包括优波离持戒第一都派上去,都不行了,看看自己的儿子罗侯罗,据说他功夫很好,派他去,佛是不会轻视任何众生的,都要拿他们考考,万一要行呢,对不对?万一这帮弟子里面蹦出一个大根机的,对不对?派他儿子罗侯罗去。罗侯罗也说,爸,我也不行。您外人都支使遍了,最后跑自己家里来了,我也不行。佛没有办法,只能派自己的儿子去。佛对待这件事非常重视,一定要找一个人去看望维摩诘。其实是为了让大家复述维摩诘讲过的法。为什么不敢去?罗侯罗就回忆到,忆念昔时,毗耶离城很多大富长者的儿子,长者子,大富之家的孩子们,来到我这里,来拜访我,并且给我顶礼,问我说:罗侯罗,你是佛的儿子,舍转轮王位,因为释迦牟尼佛本身就是王子,他出家之前就是王子,他父亲想把国王的王位传给他,但是佛毅然舍去,出家修道。佛不想当国王,不想管理国家,那怎么办呢?这个重任落在谁身上?只能落在罗侯罗身上,罗侯罗也是和他爸一样,他也舍掉了这个转轮王位,我也不当国王,我也要出家。现在也有不少人,把出家当成一个时髦的工作,一个职业,为啥?出家人好混,也不用上班,然后大家还供养,抱着这样的心念出家。还有一种,自己受了打击了,生活处处不如意,为了躲避世间,消极出家。这样的人很多。反正只要你出家,就会有人问,你是不是受了什么打击?我就经常被人问,师父,你过去经历啥了?怎么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你怎么出家了呢?你媳妇是不是跟别人跑了?对,媳妇跟别人跑了。你孩子是不是缺心眼?是,孩子弱智。你说媳妇也不行,孩子也不行,不出家干啥,对吧?所以咱这个出家就没啥殊胜的。罗侯罗则不然,罗侯罗就厉害,人家本来是要当国王的,你别说当国王,当个小经理,你都傻乐傻乐的,立刻就还俗。将来你们之中有谁出家的,有人告诉你回家继承二十万财产,你立刻就还俗,还国王呢,不要说国王,当一个小县村的村干部你们都不会出家。出家是因为太苦了,在这个世间混不下去了,出家吧,最后一条路,不少人有这种心理。我就是这样的心理,对吧?我是家庭不幸,所以出家的,可以理解。众生都是为了求舒服,求解脱,谁也不愿意受苦?可以理解。但罗侯罗就很难理解了,国王这么好的福报你不受,转轮圣王这样的福报都舍掉了,疯了!所以那帮长者子们都来为他顶礼,问他出家有什么好的?你连转轮圣王的身份都舍掉了,出家到底有什么好处?大家都来问。罗侯罗也很自豪,你看我,别人出家都是逆缘,都是过的不幸,我是太幸福了,我连这么好的享受都能舍弃。转轮王位,万人敬仰,要什么有什么,我连这个都舍掉了,所以出家很自豪,过去我有同修也是,出家太自豪了,其实都是自己在家里过不去了,欠债躲债。师父,你怎么把你们这个行业里边的这些丑陋现象都说出来了?有啥不可说的。您编的吧?你怎么想都好,你怎么舒服怎么想。如果你觉得我受了打击才出的家,你心里感到安慰,本来想自杀的,一看师父也不容易,又萌生了活下去的希望,那我就告诉你,是的,我说的都是真的。罗侯罗则不然,他很自豪,他觉得出家特别好。我即如法为说出家功德之利,为大家讲出家有多么大的功德,是多么殊胜。罗侯罗也不是一开始就觉得出家好,他是被人撺跺熏染出来的,谁熏染的?当然是佛,是佛渲染的。佛在很多经典里边都极力赞叹出家之功德,我也是被佛骗的,说句实话,我过去也是看了很多经典,说出家有这个好处,出家有那个好处,好处多了去了,我就信了,老婆孩子也不要了。当然我世间过的也不如意,再看佛讲那么多的功德,出家有这么多功德,咱也出家得了。不过佛确实没骗我们,现在过得也不错,一个人悠哉悠哉的,一人吃饱了全家不饿,谁也不关心,每天除了吃就是睡,闲着实在无聊了,观禅上直直播,讲讲法,挣点外块,最近生活有点负担了,又跑这儿挣钱来了。大家还是挺捧场的。想起郭德刚一句话,衣食父母啊!开个玩笑,你们能给多少,是吧?小头的看不上。咱挣钱自有别的渠道,是吧。我即如法为说出家功德。这个如法就是如佛所说,佛经里面讲的,佛每天给这帮出家人灌输,为啥要灌输啊?这帮孩子们,如果你不给他天天讲出家的功德之利,他天天都奔家跑,想还俗。你就给他讲,出家有什么功德。我们看维摩诘怎么讲。时,维摩诘来谓我言。我正给大家讲着,给这帮居士之们、大长者之子讲出家是多么殊胜,能够出离轮回,能够解脱,能够有无量的福报,正讲着,刚讲三五分,还没讲透,这个功德还没有完全表达出来,这时维摩诘又来了。维摩诘来谓我言:唯,罗侯罗!不应说出家功德之利。你甭骗这些孩子们,别再说出家功德之力了。所以者何?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什么功德也没有,也没有什么殊胜,哦,这个就确实颠覆了罗侯罗一直认为的,还有我们很多学法的人的认知。我们很多学法的人是不是有这样一个观念,一个知见,出家太好了,出家有大福报,一看到有人出家,就赞叹不已,激动的掉眼泪,立刻拿钱供养。立刻就给人家顶礼,太殊生了,太赞了,续佛慧命,一人出家,九族生天。你出家人祖上都积德了,肯定过去生你是出家人,然后你的祖宗至少三代给你积德,都做过国王,才能感召你这一世出家。讲了一大堆,本来你就没有这样想过,你一听别人这样讲,哎哟,真的吗?真这么大的福报?自己这么厉害,自己美滋滋的。我就被这些人的论调骗过,所以到现在还不肯还俗。我们继续看维摩诘怎么开示出家一点功德都没有,一点功德都没有,才是真正的出家。如果你有一个我出家了,出家殊胜,那你迷在了什么里面?迷在了我相,迷在了生死,迷在有为里面,迷在了相上。对吧?连个人都没有,连个家都没有,你出哪门子家?有家吗?家是和合出来的虚妄相,假名为家。世俗谛上有个家,第一义谛里面没有家。第一义谛里面什么也没有,无一法可得。世谛一切有,第一义一切无。家都不可得,你出哪个家?人都不真,你出什么家?你出了世俗家,入了寺庙家,那叫出家吗?不叫出家,叫假出家。所以咱知道,能从僧位,又回到世俗来,虽然回到世俗,不染世俗,这是真出家。出世家,又出出世家,是真出家。这就厉害了,一般人做不到,都执著在一个出世间家,执著出世间法上,不能舍出家人的身份。维摩诘说,出家无利无功德。无利无功德是真出家,通达这个,你就不会在别人面前得瑟了,你也不会执著自己是出家人,以出家人的身份轻视别人。我出家了,我是僧宝,哎,你见了出家人要顶礼啊,我说得对,你说得不对,你要听出家人的,出家叫师父,不能叫师傅,不能称师父名字。错了,迷了,把这些都当真了。都是假名,都是骗小孩的,都是有为法。所以说,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说有为法,在世间法里,骗老百姓,骗那些想学佛法的人,刚接触佛法的人,为了引导他,为了让他们皈依三宝,皈依佛法僧,这时候你可以这样给他讲出家有功德。但这是有为法,不是实相。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维摩诘说的很确定,斩钉截铁,不给你留有任何的疑惑,不留余地,没有功德就是没有功德。就好比如说达摩祖师来到中国,见梁武帝,梁武帝就问达摩,他造寺度僧又弘扬经典,做了很多佛门善事,有没有功德?达摩祖师就说:没有功德。半点功德都没有。怎么就没有功德呢?世法,生灭法,虚妄的。梁武帝一听就不爱听了,做那么多善事就没有功德?没有功德,后来还有人就疑惑这一点,问六祖,梁武帝真的没有功德吗?他毕竟引导很多人学法,引导了很多人修行,难道一点功德没有吗?六祖说:梁武帝心邪,他自己分别,执著有为,我相不断。所以确实没有功德。祖师没有说错,没有功德。有为法里,颠倒法里,梦想法里,虚妄法里,勉强说个功德,说个善法。无为法,实相法里,善恶不立,功德也不立,一法都不立。你要不执着这些,也不分别有没有功德,这叫真功德。维摩诘就对罗侯罗讲,有为法里面,你说出家有功德。无为法里面,无利无功德。而真正的出家,我们出家也好,修行也好,就是为了了达实相,达无为法。出家本身就是为了解脱,是悟无为法,不是执著出家这个形式,强调出家如何如何。不是说出家是为了得到什么,为了长养功德,为了求福报,这都不是出家的目的。为了求什么,为了自在解脱,为了觉悟。解脱是本有的,它不是你求来的,它是无为法。然后维摩诘继续给罗侯罗开示:罗侯罗,夫出家者,无彼无此,亦无中间,离六十二见,处于涅槃,智者所受,圣所行处。继续深入的开示什么是真正的出家。无彼无此,也就是没有一个家,没有一个出家的人,你找不到一个实有的出家法。能出三界,假名出家。见三界如幻,虚妄不实,能出三界,是名出家。三界在哪了?三界是我们的妄想,能出此妄想,是名出家。有的人说,师父,确实不用出家。但能出生死。是名真出家。生死在哪?生死不可得,也是我们的妄想,知无生死,是名出生死。所以无彼无此,没有一个生死,没有一个解脱,没有一个三界,没有一个出三界,要通达这个,才是真正的出家。不见彼此,亦不著中间,不堕边见,离于两边。离六十二见,出一切知见,是名出家。出家就是出一切知见的樊笼,出所有的观念。家就是一个概念,一个枷锁,一个法的总称,一切法都可以叫作枷,出这个枷锁,出对一切的执著,是名出家。头脑是我们最大的枷锁,当然这个枷锁也是虚妄的。要善于出离头脑,为什么叫善于出离头脑?让我们烦恼的这种意识,这种思想,这种念头,要善于出离。不是说不能用头脑,这是一些学法人的一个错误理解。师父说的,要出离头脑,要离心意识,不要动脑子,不能思惟,一思惟就错。我没有不让你动脑子。如果不动脑子,你连厕所都会进错的,对吧?脑子该动还要动,你不要迷在头脑里面,不要迷在妄念里。所以什么是出家?出离六十二见,出离一切的见网,一切的知见,这叫真出家。处于涅槃。所谓处于涅槃,是指安住无所得心,安住无所得法。这个安住也是方便讲,就是你不要再去求什么,不要再去证一个涅槃,通达一切法本来涅槃,本来清净,这是真出家。不需要你离开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或者离开一个身份,去用另外一个身份生活。你出了世俗之家,来到寺院这个家,到时候还有执著,还有烦恼,那你出家没有用。你只是换了一身衣服,换了一个地方,换了一群人。你原来是穿俗衣,现在换了这个衣服,烦恼没换,烦恼还有,那是假出家人。这身衣服表法,表清净,表没有烦恼,如果你穿着这个还有烦恼,还有无明,还有困惑,还有执着,那是骗人骗已,没有用的。你无修行受信众布施,不能证悟无生,该还多少还多少,加倍的奉还,这一点很可怕。但是我看很多出家人,每天也不修行,只知道享出家人的福,滥用信施,却一点也不担心,一点也不恐惧。这其实很可怕的。大家不要羡慕出家人,出家人得好好修行,穿这身衣服搞凡夫事,搞轮回,最后自作自受,是最可怕的。将来要还的。 维摩诘经第十讲之二所以真出家者,离六十二见,处于涅槃,智者所受。要离一切见,安住自心,是智慧的人才能领悟真正的出家。圣所行处,这个圣所行处就是离心意识,离分别、离执着,它是内在的心行,智慧的所行,而不是外在的我现一个什么相。然后我搞一些仪式,敲打唱念,怎么怎么着,那些都不相关的。但是世间人就认为那叫出家,在寺院里边撞个钟,打个坐,然后超个度,做个法会,给别人念念佛、送个往生,这就是出家人,出家人的修行生活。错了,这跟真正的出家差十万八千里呢,真正的出家全部讲的是心法,讲的心行,所以这个出家我们有没有份?有份,你在家修行,也要真正的出家。一切众生有心,有心就有份,而且你明白这个叫真出家。金刚三昧经里面讲,凡夫居士如果通达实相,都能够受人供养,而且受多少供养都不为过,只要你明理,像维摩诘一样,多少人给他顶礼,来供养他,恭敬他,都不过份,这是真出家人,真沙门。所以重点不是我剃个发,我找个剃度师,我到寺庙里怎么怎么着,那就是出家了。那就是一个方便,一个过度而已。我们到寺庙也好,剃度也好,都是为了最后通达无为法,降伏众魔,度五道,净五眼,得五力,立五根,不恼于彼,离众杂恶,摧诸外道,超越假名,出淤泥,无系著,无我所,无所受,无扰乱,内怀喜,护彼意,随禅定,离众过,若能如是,是真出家。这些全是在讲心法,都是在讲实相。降伏众魔,不是降伏外面的魔,都是降伏自己的贪嗔痴,自己的执着,一些个心念,一些个纠结的东西,一些对立的想法,人我是非,这叫众魔。度五道,也不是度外面的五道,饿鬼、地狱、畜生,修罗,全都是度自己的妄想,度自己的嗔心,度自己的怨气,度自己的抱怨,这是度五道。净五眼,也没有一个五眼,五眼即非五眼,是名五眼。你通达了,就度五眼了。五眼是假名,你不要认为实有五眼。哪五眼?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全都是假名,知道这些都是假名,叫度五眼,净五眼。得五力,所谓的五力,也没有一个实有的五力,本性上一法不立,是名五力,真五力者,无力。若能无力,是真五力。所以都是假名,所以你不要问我师父到底是哪五力?五根也是一样。五根就是五根柱子,五根柱子就是五根。不恼于彼,为什么不恼于彼?彼既是此,此即是彼。众生同体,恼他就是恼己。你不恼别人,就是不恼自己。你恼了别人,肯定自己受影响。其实从根本上讲,还是自己不要恼自己,不要跟自己较真,你跟所有人恼,一定是跟你自己恼。你不跟自己较真,就不跟会任何人较真。先是跟自己较真,起了一个念,向外驰逐,觉得是别人惹了你,再去惹别人,恼乱于彼,然后自己又反受其恼。不仅不恼别人,一切外物,一切外境,全都是自己,全都是唯心所现,不伤害一切,不恼任何的事物 ,古人所谓不违一物,一物不违。守住本心,不向外驰,你就不会刻意地去攻击或者敌对任何事物、任何人,对一切都是普行恭敬。你知道一切都是唯心所现,都是一个性,一个自己。离众杂恶,就是不去干一些非法,一些为非作歹的事。摧诸外道,首先自己不修学外道的理论和见解,看到根机好的人学习外道,也会告诉他,你这个修偏了。涅槃经里,佛陀最后度了很多外道。这是以正法摧诸外道。超越假名,超越一切名字法相,知道一切法都是假名,超越名相。出淤泥,真正出离自己烦恼的念头,出离生死,出离妄想的淤泥。无系著,通达没有一个我,没有一个能和所,如空无依无系,那才是实相。无系著,通达实相才能无系著,无我所,也没有所受,没有一个真实的人,也没有人扰乱自己,除了自己扰乱自己,没有谁扰乱自己,而自己也不可得,自己是一个妄想。内怀喜,这个内怀喜是通达实相以后,不再起烦恼,没有烦恼就叫内怀喜。没有烦恼,内心平和、法喜,叫内怀喜。并不是有什么喜事可喜。护彼意。能够善护念,能不扰乱别人,能护持别人,能为别人解缚。比如说,拿维摩诘来讲,他就是能够护彼意。护谁的意啊?护二比丘意。本来二比丘到了优波离那,优波离又给他们重增了罪,然后维摩诘又给他开示,为其解缚,这就护彼意。随禅定,所谓的随禅定,一切时一切处,自心不乱,是自性定。离众过,不再去造作,不再去贪着自心所现的境界,全是指心法,全都是心行,而不是在于你去做什么。表现在外在,在大众中,不会心向外驰,不见他人非,不犯过失,能与所有人和睦相处。若能如是,是真出家。如果你能在心法上去领悟实相,不去造作,不去贪求,不去分别,这是真出家。出家这件事情在每个人心目中,在学人学法修行这条路上,大家基本上,不管你出没出家,我们对这件事都是有自己的看法,都有自己的观点,都是心生向往的,都是随喜赞叹的。但是大家的通病是,执著出家的相,执著形式上的出家,而忽略了真正的出家,忽略了出离烦恼,出离妄想,出离生死。忽略了真实的修行,忽略了悟诸法实相,了第一义,无为法,那才是真正的出家。出家这件事情,虽然它是有为法,但是它在修行过程中是一个很难得的事情,一般人他是做不到的,因为他要冲破很多的障碍,要放下世间的亲情,世间的事业,辞亲割爱,专心去修道。会受到很多世人的质疑和否定。然后吧,为了修行,确实有很多人想出家,他又没有这种勇气,没有这种魄力,也没有这种智慧和方便,本身自己的因缘也不具足,也不成熟,他又出不了这个家,确实也很纠结,很向往那些能出家的人。所以,罗侯罗才为大家讲出家的功德和利益。但出家只是修行的开始,后面还有很多路要走。出家只是一个助道法,非是修行的关键。修行的关键是领悟实相,心行出家。所以我们对出家这个事情一定要从实相的角度来理解,这样的话,你就彻底把它放下了,你也不会执着一个出家或者不出家,出家好与不好,这个都不重要。我们学习维摩诘经,从维摩诘身上也能看到,他就是一个居士,虽然佛经里把他描绘的怎么怎么样,实际上他就是一个很平凡的人,一个在家人,也会得病。就是有点钱嘛,也不老嘛,长得也挺庄严的,然后也很有智慧嘛,除了这个那还有什么优点啊?哎哟,这已经很奇特了,一般人哪有这样的。他有他的优点,你也有你的优点啊?师父,我们有什么优点?你傻啊,你个儿矮啊,你长得丑啊,你穷啊。这怎么是优点呢?这当然是优点了。因为你这样,所以没人待见你,所以你总是被人看不起,所以处处碰壁,你不得已去修行,跑我们这里来混。所以,你也一样,你和跟他一样,你比维摩诘厉害多了,对吧,你还长仨痦子呢,对不对。你还一眼大一眼小呢,对不对?你还有小金库呢,维摩诘收入都给老婆了,你还有小金库呢。我们比维摩诘厉害。大家不要羡慕出家人,把出家这件事彻底放下,该你出家的时候,你想不出都做不到。没有这个缘,你费尽了牛劲儿,也出不了家。所以就别打妄想了,老老实实地活着就行,别折腾自己,就是最好的修行。有为法上形式的出家真的不重要,别看我是一个出家人,我都不去鼓励你,其实我早就还俗了,我曾四处通知,很认真地说,我早还俗了,但是没人信。他们非要把我当出家人,见了面就顶礼,天天师父师父叫着,我也没办法。你高兴,你当我是什么都可以。你非要出家,我也不会给你泼冷水,你得有那个志向,有出世的魄力。你真想剃度,我也不去阻拦你。真想出家,有这个缘,谁也阻拦不了,但是这个都不重要。明白实相,不在于你穿哪个衣服,我们修行明白实相,是心解脱,是心自在,跟穿什么衣服,跟你住哪儿,跟你把自当成什么,没有关系,没有绝对的关系。但是对有些人来讲,你可以方便的给他讲,他有那个缘,就给他讲出家殊胜,出了家他能离开家庭的牵绊。这是他根机因缘成熟了,可以方便给他讲。不要见了谁都跟人家讲。来个大娘,快七十岁的大娘,到寺院烧香来了,上去就跟人家讲,大娘,您出家吧,出家有功德,能超度您去世的丈夫。本来丈夫都忘了,这一提,又想起来了,丈夫没超度了,一听你这话,心里难过,当场晕倒了。这不没有的事吗。所以,不是见了谁都要劝人修行,劝人出家的。普遍讲,你不要见了谁都说出家好,没有用,他没有那个机缘,他没有那个勇气和魄力,你给他讲半天有啥用,是吧?所以这个事情我们就放下了。有些人这几年一直追着我,要跟我出家,说要出家,但是每次来道场打几天七,老公都不让出门,把身份证藏起来,还问我,师父,我去不了,身份证藏起来了。就这还出家,出什么家。通过学习这段,我们知道出家是无为法,无利无功德。度五道,净五眼,越假名,这才是真出家,于是,维摩诘跟罗侯罗交待完以后,又对诸长子讲到: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你们既然对出家心生向往,跑罗侯罗这里询问出家的功德,你们肯定是想出家。既然想,就最好来出家,正好赶上佛陀示现住世,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为什么呢?佛世难值。其实维摩诘他知道这些人出不了家,先逗逗你。然后继续给你开示,怎么就能出家了。佛世难值,你们能跟佛一块出世,跟着佛出家,多么殊胜,学法也能够精进,对自己也能严格要求。然后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问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然后这些居士就把心里的这个障碍困难讲出来,这也是我们很多人想出家,但出不了家的人根本原因,就是父母不同意,家亲眷属不同意,老婆不同意,老公不同意,儿子不同意,女儿不同意。反正家亲眷属没有谁同意你出家,一听你说要出家,就吓死了。等他同意了,你什么时候能出啊?太难找一个人出家父母同意的,太难了,过去祖师出家,父母不同意,绝食、割手指的都有。除非父母和他作伴一块来的,像过去庞蕴居士,这些人一家人全都学佛,这些人毕竟少有,几千年就出来那么一二个。绝大多数,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你要出家,父母绝对不同意,那怎么办?那也要出。但是,这些人没有这个魄力,而且佛说,父母不同意不得出家。佛法就是解决你现实问题,不要执着我一定要家破人亡,一定要弄得家里面鸡犬不宁,弄得所有人都痛苦,你非得出离这个家,也没有必要。可是如果你不出家你就活不了,那你也得出来,对不对?这个谁说了也不算,因缘说了算。而且这些东西都是梦境的事情,都不重要,别我们讲着讲着又跑这个故事里了。然后维摩诘言:好,既然你说父母不听许,佛也说了,父母不允许就不能出家,那好吧。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你们发心学法,好好在家修行,好好的发菩提心,觉了真相,是即出家,是即具足,那也就出家,也就受了具足戒。尔时,三十二长者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维摩诘最后也没办法了,既然你们没有这个魄力和勇气,你也甭跑到罗侯罗这里来问出家有多好。对吧?赚人。给你讲了有多好,你不是还是出不了嘛,那怎么办呢?让你对佛法继续生起正信,安慰你一句,发菩提心就是真正的出家,真正的受具足戒,而且比这帮出家人还要殊胜。哎,这时他就高兴,哦,好好在家里诵经,我要发菩提心,跟出家一样的。这样一讲,长者子全都开心了,也能对佛法生起信心,又对维摩诘很赞叹。可是罗侯罗就没有这样的智慧,罗侯罗讲了半天也没有用,全被维摩诘否定了。我们看,维摩诘这样一讲,为我们大多数在家人学法建立了信心。是不是?是的。我们很多人本来对出家非常执迷,越出不了家,越想出,最后成了一个大的烦恼。不去好好修行,在出家这件事上执迷。这就叫什么?这叫舍本逐末。你执迷出家的时候,其实已经完全远离了修行,忘了什么是真正的修行。你放下的那一刻,可能就开悟了。你放下对出家的执著,这才是修行。但这要自己领悟。你出不了家,在家一样能修行。出家修行有出家修行的优势,在家修行有在家的方便和优势。出家人执著戒律,执著很多条条框框,也很难看破放下。只有通经通论,对佛理完全通达,才能不被出家人的身份、各种观念捆绑,这其实很难。在家人戒律、观念束缚的少,学法相对会轻松,但是不能因此放逸。如果为自己的放逸找理由,那一样不能成就。只要能随缘,只要能安心,在哪儿修行不重要,不起烦恼,不生执著,听经闻法,如理思惟,如说修行,以平常心随缘度日,这才重要。故我不任诣彼问疾。罗侯罗说着这些过去的事,也是很赞叹维摩诘的智慧和辩才。所以我没有这个本事,我也没法看他。人家说,出家没有任何功德,我也说不过他。最后还给我来一句,你赶紧还俗吧,我怎么去看他。

    2021-01-20

  • 维摩诘经第九讲

    维摩诘所说经第九讲之一佛告优波离:汝行诣维摩诘问疾。优波离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为耻,不敢问佛,来问我言:唯,优波离,我等犯律,诚以为耻,不敢问佛,愿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为其如法解说。这一段是世尊派遣优波离去看望维摩诘,是维摩诘为优波离开示的一段法要。前边有说法第一,有论议第一,有天眼第一的等等,优波离是声闻众中持戒第一。前面一个个都派过了,大家都不去,世尊脾气好,你们都不去,就不去吧,反正不强迫你们,那我就派优波离去。然后,优波离也说了,世尊,我也去不了。为什么去不了呢?记得有一次,有两个比丘破戒,犯律行就是破戒,破了出家人的戒律。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破了根本戒,以此为耻,心里悔恨,非常恐惧。犯了律仪破了戒之后很惭愧,觉得很丢脸,也给佛丢脸,但没办法,已经破了戒了,也不敢来问佛,到底怎么来除这个罪。因为戒律里面讲了,如果比丘破戒,要堕地狱的,所以他破完了戒,心里一直住着这件事。他不是说破完了戒就完事了,因为他相信佛戒律里面讲的,自己心里面也恐慌,又觉得耻辱,又不敢问佛。所以来问我,为什么要来问我呢?因为我持戒第一,我戒律学得精通,想到我这里咨询一下,我做了这个事情,还有没有余地,能不能除这个罪。两个比丘破戒之后,找到优波离,就对优波离说:唯,优波离,我等犯律,我们破戒了,确实我们觉得错了,诚以为耻,觉得很惭愧。我们不敢问佛,希望您能为我们解疑,怎么来除掉我们犯的过失?怎么得免斯咎?然后除疑,为我们解脱罪过,免除我们的过失。你看,这个学法的人,自己犯过错误之后,都有一个习惯,他自己不去反观,不去给自己除罪,总是到别人那里,希望别人给他除罪,希望听到别人对他说一些安慰的话。本身你自己做了事情,然后你自己不去观察,你去找别人,这本身就是危险的,怎么危险呢?你知道你找的那个人他通达不通达实相?你找他给你除罪,你万一没找好,就像这两个比丘似的,找错人了,你没找好的话,非但不给你除罪,还给你加罪。我们这个事情经常会遇到,对吧?自己办了错事,其实没有对错,都是因缘法,就是自己一时迷惑嘛,做了自认为错误的事,然后愧疚不已,整天想着那件事,放不下。自己办了错事,有时是自认为很大的错事,心里边有了包袱,有了负担,放不下了这个负担。比如说有的居士在不知道因果的情况下,拿了道场的东西,后来听说了因果,心里就生了罪过感。或者欠了人家的钱没还,杀过生,骗过人,答应别人的事情没做到,在心里面形成了一种罪,这个不仅是说出家人破戒,虽然讲的是俩比丘破戒的问题,其实是给我们讲,所有人都会做一些他自认为有过失的事情,然后在心里一点点堆积,越来越重。放不下,觉得有过失,担心将来受果报。做了这个事情,久久的放不下,过去害过人,然后当时没道歉,一直想道歉,就找不到这个人。过去骗过一个人,骗过他的钱,现在觉悟了想去还,又找不到这个人。曾经谤过佛,对出家人不恭敬。有这些过失,要是没学佛,没读经,还好一点。一读到经典里面说诽谤三宝有很大的过失,听这个也讲要堕地狱的,那个也讲,要轮回的。哎哟,师父,原来没学过这些,不信因果,不懂,现在学到了,信了,那以前造的业怎么办呢?问师父去,问人去了,就像这二比丘一样。你问人可以,不是不可以向人请教。但是你得问对了人啊。师父,我们没有智慧,我们知道谁对谁不对啊?都是你自己的因缘啊,你没好好深入经论,不学实相法,不知道自己的罪、自己的烦恼从哪里起。平时又不注重修行,临时抱佛脚,出事了,生大烦恼了,这时才想起佛法来,晚了。这两个比丘问优波离,如何得免斯咎?优波离即为其如法解说。所谓如法解说,就是按照从佛那里学到的,一字不差的给你解说。你说,我正要为他们如法解说,让我把我这个理说完了好吗?还没有说完呢,正要如法解说呢,这个空儿,这时候维摩诘又出现了,不早不晚,恰到好处,这部经为啥叫不可思议解脱经呢?安排的特别稳妥,恰到好处。我正要把我学的这个戒律,花了三天三夜都背下来的戒律讲给别人听的时候。啊,这个戒律肯定是要背的,受戒的这些佛子们,在戒场都要背戒律的,我也背过,还得到奖。优波离背的最好,大家都知道,所以正好拿你们练练,看我背的怎么样。刚要讲的时候,兴致还没有完全出来的时候,维摩诘来了。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优波离,勿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诸法亦然,不出于如。维摩诘出现了,对优波离讲到,唯,优波离,不要增加此二比丘的罪过。两个比丘犯了律行,本来就觉得自己有罪,你又给他讲他确实有罪,这不是让他更加确信自己有罪吗?你看,优波离自认为如法地为二比丘讲戒,来除罪,可是二比丘听着,他们的压力更大了。为什么 ?因为你犯戒了,你确实犯戒了,你要堕什么什么的。我堕哪儿难道我不知道吗?我没学这个戒嘛,正因为我怕堕这个地方,需要你给我开脱开脱。你不给开脱,反而增加了我对自己有罪的认知,反而认定我有罪了。所以,维摩诘就在这呵斥优波离,不要这样讲,不要重增二比丘罪。他们找你来,是让你给解缚的。你非但不给解缚,还要更增加他们犯罪的心。你应当直除其罪。什么叫当直除灭?你直接告诉他实相,告诉他罪性空,罪不可得,没有犯罪的人,没有罪法。我们为什么会觉得自己有罪?妄认自己有罪。首先妄认有一个我,其次妄认为自己做了什么,然后分别自己所做的事情,才产生了一个所谓的罪。这里的妄,是起心动念,以为是真。罪从心生,还从心灭。心生即是罪生时。心本身就不实有,不可得,你信了自己的心念,信了意识,一切因果、罪过都起来了。你不要讲这些没用的,来扰乱他们的心,他们本来够害怕的,你又讲这些吓他们。你讲这些没有任何意义,你不要在这些犯戒的比丘前,卖弄你戒学的知识,把你的这种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我们看,是不是这样。我们身边也总有这样的人,你找他开解的时候,他不想法帮你解粘去缚,反而卖弄自己的佛学知识,在那里给你夸夸其谈的讲。我们为别人讲法,讲一大堆的时候,你别忘了你是给他解缚的,不是让他害怕的。你别每天光想着显摆你懂的多,显摆啥啊?我维摩诘多能说,我要是有这个心思,我光在你面前显摆,行了,你后边这几个月都甭闲着,你天天到我这来听法,我法讲的多了去了。我不是为了显摆,对不对?说法谁不会说啊,一个字就能说无量义,说恒河沙劫,听的你耳朵里边起茧子。不是说为了显摆讲法,是你有问题,有烦恼帮你除掉,直接,而且是直除其烦恼,但直除灭,勿扰其心,不要说没用的扰乱他的心神,让他烦恼上又加一重烦恼。我们看优波离就知道,这二乘人说法,根本就是胡说八道。本来人家只是一个虚妄的病,头脑一热,我身体病了,其实啥病也没有,是脑子有病,非说自己得病了。你想办法让他知道自己没病,或者方便给他治一下,让他精神恢复正常就可以了。可是二乘人不这样。病人来了,你给我开点药吧,最好的药,多开点。这大夫也不管他有没有病,就给开了一大堆药,正好卖药,一个月了,一盒药没卖出去了,终于来了个病人,还是假病人,没病。我管你有病没病,你自己要买药的,我是卖药的。太好了,终于有人来买药了,卖了一盒,一大盒。这二乘人说法,就像一个大夫,给一个没病的人开药,让人家吃药,这太可怕了。没医术,没医德。好的大夫,就该问明白了他的状况,告诉他,你没病,不用吃药。不能老想着卖弄自己的药。这俩比丘就是这样,非说自己有病,认为自己有罪。优波离还当真了,当真去给人家治了,越治病越重,就像世间的庸医一样,本来一点毛病都没有,疑神疑鬼,以为自己有毛病了,跟本不用治,不用吃药。一吃药,吃完这个药,真吃出一个毛病来。好的医生,也会给他开一幅药,什么药?假药,用面粉、或者泥、牛粪什么的,和成一个药丸,吃了就好了。为什么?心理作用,相信医生,相信这个药丸。其实根本就不是药。自己妄想得了病,又用妄想把自己治好了。一切众生烦恼诸苦,都是这样,妄以为罪,妄想除灭。为什么说当直除灭,勿扰其心呢?不要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呢?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罪这个东西不实有,心生、心住,罪即生,罪即住。就是比丘通过学习佛的戒律,佛讲戒律,是因时因地因人的根机而讲,方便说。但是比丘们把这个方便说当成了真实,认为真实有罪。然后维摩诘用智慧给他们开示,这个罪你找不到。我们知道三祖僧璨去参二祖的时候,求祖师帮他忏悔,说我有风病,请师忏罪。二祖给他开示了:将罪来,与汝忏。三祖思惟良久,然后说:觅罪不可得。二祖说:与汝忏罪竟。维摩诘这里开示的,跟二祖给僧璨大师开示的一样。你找不到一个罪,找不到一个罪,还用除罪吗?不用除。找不到罪,已经就除罪了。你还要给他说什么你要堕地狱啊,然后你要忏悔啊,你要去布施啊,你要去好好去修行啊,完了,离实相越来越远。你不告他这个根本的真相,不管他做什么,他都会想着我有罪,这个罪会不会变本加厉啊?会的。所以只要你不给他讲实相,他就在那一直打妄想,是他的妄想,整个的妄想把他给缠缚了,妄想才是罪,罪是妄想的住著。其实根本就没有一个罪。所谓的罪,是自己心念编织而成的一个巨大的、坚固的、虚妄的罪的观念。是这个观念产生的罪。观念会把人杀掉,会把人逼疯,会让人堕地狱,是自己的念头造成地狱,没有一个实有的地狱的境界,没有,全都是自己的妄想、自己的心念在恐吓自己。楞严经里说:宝莲香等,善星比丘,如是恶业,本自发明,非从天降,亦非他出,亦非人与,自妄所招,还自来受。菩提心中,皆为浮想,妄想凝结。我们看,经文里分明写到,一切罪业,一切恶果,妄想凝结,自妄所招,唯心所现,非为实有。我们看这段就能很清楚这个实相,维摩诘为他们开示了,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既不在内,也不在外,也不在中间,其实十方世界一切处去找,找不到一个真实的罪。没有罪,罪不可得,罪是虚妄的,罪是念头的住着,罪是忘计自性,忘计所为,是妄想。既然是妄想,你就别问这个妄想从哪来?妄想妄想,没有来处。冒出这个念头,知道它不真实,不要当真,就解脱了。修行的真功夫不是不起念、离念或者转念,而是不相信念头。当你不相信念头时,自然能离念或转念,自然不住于念。如果一味地离念或转念,而不知道念无实质,念无自性,念性是空,念头还会再来困扰你,让你住著,令生烦恼。因为你相信了念头,把它当真了。所以,不相信念头,知念性空,是真正的修行,是真正的牧牛。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怕优波离和诸比丘听不懂,不能说服他们,借用佛的语言,佛经里面说的,佛这样讲过,心垢故众生垢。垢是什么?垢就是罪,就是过失,你心里有了关于过失,关于罪过的这种观念,这种分别,所以你才会觉得有罪。就是罪从心起。心垢故众生垢。你心里有罪这个概念,所以就变成了有罪的众生。是不是还是自己给自己套了一个枷板?自己给自己画了一个牢?对自己设定了一个监狱?给自己贴了一个有罪的标签?是自己相信了自己定的罪,相信了自己的观念。那不是啊,是佛给我们贴的。佛可没给你贴,佛只是拿这个东西暂时约束你。并没有让你执著,让你把罪当实有。那师父我们知道了,是不是以后什么都可以做了,反正罪不是真的。不要打妄想,你如果觉得你做了任何事以后,你都完全没有挂碍,心无所住,没有疑惑,没有负担,完全通达,你自然就知道怎么办了,你也不会问我这个问题。可是你做了你会有影响,你心里会住,会生心,会放不下,做了你就会起心动念,做了就会有痕迹,你不要做。达摩祖师说,有疑即不作,做了不免轮回。除非你没有痕迹,你知可为不可为。真正知罪性空的人,他就不会去造业了,不仅罪性空,一切法皆空,空无所有,有所为皆是妄为。真正通达于此,还怎么有心去造是造非,造善造恶。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给你定罪,除了自己的念头、自己学习的观念、学的知识,学错了的见解在给自己定罪,你错解了真相。关键在于不评判,不给自己定罪。你做了以后,一定会评判,那就不要做,这也是释迦牟尼佛为众生说戒的初衷,一个原因。因为众生他一定会受世间观念、道德、伦理、法律、人言各个方面的影响,他会相信那些东西,一定会受影响。所以佛不让你去杀生,不让你去偷盗,不让你去淫欲,不让你去饮酒,做种种非法的事,因为你做了,要么受自己内心的谴责,要么受外界的谴责,你一定会痛苦,你一定会堕三恶道。其实佛所说的三恶道,就是你自己对自己的折磨,是自心妄念的摧残。从这个意义上去讲,不要去做。但是,如果你不知道这些,因缘、业力、无明使你犯了罪,破了戒,你也不要恐惧,也要看破放下。你看,这两个比丘其实他们犯戒之前,他要犯戒的时候,难道他们不知道犯这个戒有过失吗?有罪吗?他知道。为什么他还要去做?他的因缘、业力、无明、习气导致的,他控制不住,他做的时候其实也是不自在的。做完以后更恐惧了,所以何必呢?如何你知道这个东西没有罪,也没有罪性,就不去做了。正是因为他不能确定,又控制不了自己,反而纠缠在里边。如果清清楚楚知道这个东西啥也没有,啥也没有,就不会起贪心,起嗔心。是不是?所以我们修行千万不要去问别人,这个东西该不该做?你不知道,你就最好老老实实的约束自己。反正你做了,你就要受果报,受自己妄想评判这种摧残。这两个比丘破过戒之后,他们住著在这件事上,放不下,所以罪就产生了,果报也产生了。我们学涅槃经,阿奢世王杀父以后,他是很恐怖的,很恐慌的。就算你没有听过佛法,你杀一个人还是有愧疚心,有恐怖心的,你会打种种妄想。而且你杀了人,世间法律你也逃脱不了。但是这个都是在生灭法里,在世间法里讲,首先你逃脱不了世间的法律制裁。所以,不管你是怎么样的境界,先要告诉你,先要约束你,先要持戒。既然因缘使你破了这个戒,不是一定要你给定个死罪。我们人活着,一定要解脱自己,先要自己有能力有智慧解脱自己,实在不行再去找别人,而且还要找对的人,找不对人就是自己没修行,不好好修,因缘不好,那没有办法。不过这一切都是在梦境中,你虽然找错了人,你看,维摩诘蹦出来了,你找错了一个人,又蹦出来一个对的人,所以这里面因因果果都不定。我们跳出来看,就不会有困惑。那佛也说过,心垢故众生垢,你心里有了过失、罪的概念,所以才会起一个我犯罪了的心。心净则众生净,如果你心里没有一个是非的这种执着,这种强烈的分别,那就没有一个所谓的罪。志诚问六祖大师,什么是戒定慧,神秀大师给他讲的就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里面就有善恶,有垢净,有这样的分别。六祖大师说,你师父说的这个戒定慧只能接大乘,我说的这个跟他不一样,我说的这个接最上乘人。我说的戒是什么?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非自性戒,就是维摩诘这里讲的,心净故众生净,心垢故众生垢。你分别是非,就有罪了。心性没有垢净的分别,没有有罪无罪的分别,所以叫自性戒,叫究竟戒,叫清净戒,叫不可得戒、解脱戒,叫实相戒,叫无所有戒,无为戒,空戒。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这是分别的时候,有一个垢,有一个净,目的是让你不分别,不住分别。维摩诘继续给开示到:诸法亦然。一切法也是清净的,本来没有什么法,因人而说法。罪垢是因世俗,因事宜而方便说,有个垢,有个罪,有个过失。我们天天也说,这个不对,这个是对的,这都是世俗谛,我们虽然这样讲,并没有执着。但是一旦在某些事情上你定了一个是非,就变成了一个牢固的锁链,就把你锁住了,把你吓着了,你就会很烦恼。这个时候就需要解脱,需要智慧。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诸法亦然,不出一如。如就是清净,不可得,无法可得,无有少法可得,没有一点法可得,芥子许、沙尘许的法可得。一切法都不可得。这个罪亦不可得。所有的法都是从心妄计出来的,心生则种种法生。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你优波解脱了,是不是心解脱?难道心解脱了,心还会有垢的概念吗?宁有垢不?这是反问优波离。优波离就说:不也。我解脱的时候,心里没有垢的,没有罪的概念。那既然解脱心里面没有罪的概念,你为什么给别人讲的时候,让别人觉得他有罪呢?所以优波离还是没有真正通达,他是有对立的,有能所的,法相是有差别的,他不知道一切众生都同一个心性,你没有罪,你心解脱,你持戒清净,别人也是清净的。可是他在相上分别,我持戒,他没持戒,自己清净,他不清净,他没有在实相上看,他落在了假相上。假相上面,我解脱了,你没有解脱。实相上没有我,也没有你,心性本来解脱,众生心性都是清净的,不管我们做什么,都不真实,不要把自己做过的事情当真,你持戒也不清净,他破戒也没有过失,也没有罪。这个一般人不敢讲,要这样的话大家不都一样了吗?那还需要修行吗?本质上确实都一样,本来就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因为你不了解实相,不知道众生的本质,所以妄造诸法,妄为善恶,妄受因果。也就妄自分别,所以叫众生。 维摩诘所说经第九讲之二维摩诘言: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不仅你优波离心相清净而且解脱,一切众生心相也都清净,也都无垢。唯,优波离,妄想是垢。什么是垢?什么是罪?做了什么事没有关系,做完以后在上面住着、妄想、分别这个是垢,正是因为你做了以后,你会起妄想,所以他不让你做。但是既然做了,就要放下。通达了,觉悟了,放下了,罪就不住了。罪的根本,垢的根本,是心念的分别,是念头的住着。无妄想是净。你不打妄想,你直用其心,用过就清净,用过就空掉,没有任何痕迹,没有任何执着,就会清净。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所谓的颠倒,是没有如实见一切众生心性清净,心相无垢。见到有我、人、众生、寿者,有我相,有能所,这叫颠倒,这叫垢。而这垢也不是真实的。虽然你这样见,但这个见本身并不真实。无颠倒是净。你不起这样的分别,那就是净,不管你分别不分别,都本来清净。不清净,也是暂时的,是暂时迷。一旦通过修行,明白这个理,透得过事和境,一切都是清净的。所以这个净也不是真实,也不可得,都是方便讲,都是对治你的错误认识,对你的烦恼来说的。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所以说,如果你认为有罪,我会堕三恶道,我不能解脱,我要修行,要证悟,要开悟等等,都有一个前提,就是有一个我。这些全都是迷的状态。我要修行也是一个迷的状态,我开悟了,有这一念,就没开悟。没有我,谁修行?没有我,谁求解脱?没有我,谁畏惧堕三恶道?我犯戒了,我做了错事。谁做错事?谁犯戒?好好我们领悟一下,到底有没有一个人犯错、破戒,要堕三恶道?所以取我是垢,执著有我,才是垢,才是罪。只要认为有我,执着有一个我,这就是垢,就是不净。不取是净。通达我不真实,不住于我的观念,不著于我的想法,知我从念生,从想生,从住生,从虚妄有,没有一个实有的我,唯一真性。而此真性也没有我、人、众生,也不是佛,也不是心,也不是物,也不是什么,也不是不是什么,无可定义,是名佛性。所以真正的罪是执着有我,执着我才是罪。但是这个执着也并不是真的,所以永远没有一个真实的罪。你再怎么去找,也找不到一个真实的罪,所以罪永远是佛的方便说。迷,暂时迷,妄认为迷;悟,也是一时悟,悟不住悟。妄迷的一种状态,形容叫罪,叫苦,叫烦恼,叫无明;一旦觉了,都不可得,连觉都不可得。所以烦恼也找不到,觉悟也找不到。你再怎么执着,也不可能永远执着,因为本性它就是一个不执着的状态,只是我们习惯了,以为有个自己,才有了执著。一旦听经闻法,知我不实,知一切法不住,如理修行,就能解脱。所谓众生,就是一种错觉。我们习惯了,习惯了认为有一个我,认为自己是众生,认为自己没有解脱,认为自己有烦恼,认为自己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开心了,悲伤了,快乐了,喜悦了,全都是自己妄认为,都不真实。优波离,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维摩诘继续开示,好让两个比丘彻底的解脱罪过,解脱自己妄认的有罪的错觉,包括也给优波离讲,优波离也没有通达。反正是大家在一起演法,演戏,为众生开示实相。维摩诘继续说到,优波离,一切法生灭不住。这个生灭不住,其实就是不生不灭。你不要落在一个生灭不住里边。如梦如幻,它不实有,就是找不到任何一个东西是实有的,会停留,会住的。这个罪,也是一个错觉,我们做了一个事情,然后给它定了一个不对,这是一种错觉。根本就找不到一个不对的东西。所以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什么叫诸法不相待?不相待是指不独立存在,没有二法,一切法都是不二性,非有相待的二法存在。若有一法,则有二法。一尚不有,何有二法?这是不相待的意思。就是无生法,非因缘法,非和合法的意思。有人不懂什么是诸法是常,认为诸法是无常的。说诸法无常者,是让你能理解。说诸法是常,那是实相,是不让你理解,是让你直接去用,直接解脱,是让你悟无生法,悟不二性,所以说诸法是常。任何一个法都是如梦如幻的,都是唯心所现。没有一法会停留。又待有停的意思。这个事情发生了,它会在这停着,这叫待。而实相是没有待,没有法停留。这叫诸法不相待。你就找不到任何相待的二法,任何一个有自体性的独立的法,这么一个因素,这么一个事物,你找不到。连最微小的一个事物,一个法性,一个实有的东西都没有的话,怎么会形成一个大的和合的事物,怎么会形成一个罪呢?一切都是这样,一切法都是念头妄计所为。你用智慧观察,找不到一个实有的因素,一个法,一个因缘,一个和合,一个罪,所以乃至一念都不住。我们说念头,念头也是一种妄计,本来没有念头,方便说为念头。我们用世间法,用世间人能够理解的概念,说我们脑子里想的东西,所念所想,能想所想,我们把它叫念头。其实那个念头,不是念头,是名念头。念头不念头的,不是我们自己定的吗,是我们自己妄计的,是吧?你不起一个那是念头,哪有什么念头不念头的,是不是?啥时候,你又起了一个妄念,一个妄想,把这个状态,这个暂时迷的状态,这个作用,我们给它安个名字,叫做妄念。但这个妄念是什么?有没有实质?没有,它什么也不是。所以叫空。这个念根本就找不到,就是妄想,乃至于一念都不住。你找不到一个念会停留,是实有的,除了妄念还是妄念,你这个念头还是念头,到最后这个念头根本就找不到,这叫念性本空。那一切法皆是如此,诸法皆妄见,一切法都是妄想见到的,都是妄想计着的,都是妄计所执,都是空。这一点是最关键的。而我们因为习惯了,起了妄念,就相信了妄念,住著在妄念上,自己评判了,不知道,随着自己的妄念就流转了。没有在起妄见,一分别的时候,立刻就觉察,然后不住,不信,不随。所以不觉悟。你只要一起了执着、分别,让自己有束缚,有烦恼,有妄见的时候,自己就能够觉察到,自己就能觉察到它是空,它不可得,它无实质,那当下就解脱了。那你就把自己解缚了,那你就是维摩诘,那你是真持戒,你不用再去问其他人,这个事情我做得对不对?你能如实观察到诸法皆妄见,你就是一个成就者。只要你立一个法,这一定是妄见,一定是妄想,一定是分别才有这个法。为什么说本法无法,本来没有法,因人而立法。如梦如焰,如水中月,就像梦,像火焰,像阳焰一样,像水中月一样,全是假的。一切无有真。以此为比喻,一切法就像梦,就像阳焰,像水中月一样,只一个影像,如幻如电,如镜中像,以妄想生,不真实。是因为妄想分别才错误的以为好像有什么。我们看到的事物,觉得这些东西清清楚楚,你忘了一个最关键的一个问题,你是在用眼识看,用妄想看。我们自己想想,眼睛像不像一个镜头,是不是,像一个镜头拍摄外面的虚幻的景物,是不是?眼睛就是摄像机、投影仪,这个虚空就像一个银幕,虚空中种种的事物投放在银幕上,变成了影像,一点都不真实。投射上去的是一个和合的表相,是意识投射过去。意识就是妄想,所以都是妄想投射的,是阿赖耶识里虚妄的影相,它并不真实。阿赖耶识也是如来藏真如性的一个假名,迷时称识,悟时称性。如果能够完全了达于此,是名奉律,能够完全通达于此,是名善解。根本就没有一个实有的戒律,也没有一个实有的过失,一切法都本来清净,诸法毕竟清净,毕竟解脱,毕竟圆满,这才是善解,才是真持戒。不解脱、不清净、不圆满、有罪,全都是我们自心的妄想分别,对这一点,我们越清楚,越不会去造作。可能有的人说,师父,你讲这个,我们能明白,这个理我们也能明白,但是我们还是会去犯一些过失,会去造业,那怎么办?所以这就是我们修行的内容,正因为这样,你才需要歇下心来,好好亲近善知识,听经闻法,如理思惟,如说修行。你不能只停留在听闻的阶段,你不能一边贪著世乐,一边造作,一边想没有烦恼,想得解脱。首先你要与你贪着的事物保持距离,要能善护念,不要过多的去熏染,去贪着。这样你的妄念,这种分别心自然就减少了,这种习气就会减弱。这才是我们的修行。你不能说,我知道了,知道了,我该干嘛干嘛去,干完又纠结,又难过,又烦恼。那你学的理和修行就脱节了。既然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诸法如梦如幻,是唯心所现,镜中相,水中月,你就不要再去捞摸了,对吧?如果你真知道那是水里的月亮,你就不会去捞那个月亮。一切法都是这样的,你就看着,欣赏就可以,哟,有月亮,月亮现出来,你就欣赏。别总是想占为己有。一切法,一切世出世间法都是这样,是被我们所用的,不为我们所有。我们使它,而不是被它使。如果我贪著,反而被它们系缚。它是为我们所用,不是被它障碍。学到这里,有的人会问,这二比丘到底是破的什么戒?犯的什么律?这两个比丘破的是根本戒,一杀,一淫。好像是在其他的经典里有出处,此二比丘因为先犯了淫戒,后起了杀心,又破了杀戒。永嘉大师证道歌里说:有二比丘犯淫杀,波离萤光增罪结。维摩大士顿除疑,犹如赫日销霜雪。淫杀是比丘四重戒中的二种,按照戒律因果来说,是重罪,要堕地狱的。所以这两个比丘破了根本戒之后,非常恐惧。找到优波离,本来是想让他给解缚的,听优波离一讲,更恐怖了。还好,遇到维摩诘。维摩诘为其开示实相,一听,言下解脱。维摩诘给优波离、二比丘这样开示之后,于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优波离所不能及。真是大智慧啊,优波离没法有这样的智慧,他赶不上维摩诘,所不能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说。持律第一,都不能讲这么究竟的戒律。这两个比丘说,经维摩诘大士这么一讲,我们当下就解脱了。真好。还有一部经,也是讲究竟持戒的,叫佛说决定毗尼经。大家有时间可以去看看,我也讲过这部经。能直接除掉众生罪过的法,只有像维摩诘这样通达实相的人才能做到。当时我在维摩诘面前也很没有面子,我答言:自舍如来,未有声闻及菩萨,能制其乐说之辩。优波离发自内心,情不自禁地赞叹维摩诘,他说:除了如来,没有任何一个声闻弟子还有菩萨能够比得上维摩诘的智慧和辩才。没有人能和他相提并论。其智慧明达,为若此也。维摩诘的智慧,他的通达,大家看得清清楚楚,也听得明明白白。通过这样的叙述,大家都能看到,时二比丘疑悔即除。一听,优波离也都承认了,是吧?维摩诘确实有智慧,知慧太深,直除其虑。时二个比丘疑悔即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作是愿言:令一切众生皆得是辩。这是他们的一个善愿,自己解脱了,希望大家都能有这样的智慧,有这样的觉悟,都能从烦恼疑悔中直达解脱。故我不任诣彼问疾。最后,优波离说到,所以我也不能去看望维摩诘。这个事他记得很清楚,一辈子的耻辱,怎么能忘。是吧?当时弄的我挺没面子的,维摩诘就爱奚落人,调侃人,调戏人,我持戒第一的大名从此毁于一旦。我们这些弟子都是一本正经的,我们都很严肃的,我们修的就是严肃法门。以维摩诘为代表的禅师,他们修的是不严肃法门。我们看,佛陀的这些大弟子,为了维摩诘讲这部精彩的实相经典,大家演的都非常精彩,到位。优波离说,以后就别再提这件事了,别老是揭我们的短处。有些人就爱拿别人的短处开玩笑。活着吗,就是拿别人找找乐,也给人机会拿自己找找乐。时间到了,优波离的故事也讲完了,这一会就跟大家学习到这里。 

    2021-01-16

  • 维摩诘经第八讲

    维摩诘所说经第八讲佛告摩诃迦旃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者,佛为诸比丘略说法要,我即于后,敷演其义,谓无常义、苦义、空义、无我义、寂灭义。佛这回又换了一位,换了一位迦旃延,让他去看维摩诘。迦旃延是佛陀弟子中论义第一的,什么是论义呢?就是大家在论法、辩论,你辨不过他。现在有的地方会举办辩经大会,像过去玄奘大师在印度,他的辩才无人能胜。佛说法三藏十二部,三藏,指经、律、论。论就是论证、论说、论义。比如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专门论说大般若经里的义理。这是从正面来说。从世俗来说,论义就是抬扛,没理能狡辩出理来,谁也说不过他,他抬扛第一。但是你抬扛再第一,你没有天津人会抬扛,天津人抬扛大侠好几位呢,对吧,马三立、郭德纲,对不对,还有这位,这位也很能抬。反正生活里几乎没有人能说的过我,你们谁都别和我抬扛,就算我最后抬不过你了,我还会骂街呢、骂人呢,是不是?咱有最后的杀手锏,脸皮厚嘛,对吧,脸皮厚,我骂人我不怂啊。对吧,我一骂你,你就脸红了,就难过了、委曲了。眼睛开始红了,掉眼泪了。那还行,你还想跟人抬扛?要想抬扛,先学脸皮厚。这个世界上啥专业擅长的都有,都是重量级的,没练好不要在江湖里混,练好了再出来混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什么人你都会碰见,尤其现在学佛的里面人才辈出,到处都是奇葩。所以你先把你的小心脏弄得坚强一些,再来听法,不然真把你吓着了。这个迦旃延是佛声闻弟子里面论义第一,声闻弟子里边,如果说是菩萨弟子里边,那肯定文殊师利是第一了。维摩诘也是挺厉害的,也挺会论的,你看跟这么多人论,没有人能论过他。迦旃延说:世尊!我也看不了这个维摩诘。为啥不能去呢?迦旃延说,记着有一次,佛给诸比丘略说法要,说苦、空、无常、无我、寂灭之义。佛讲完了以后,比丘有的听不懂,来问我,你找对人了,我全记住了,我再给你讲一遍,对吧?我即于后,敷演其义。敷演就是再次给比丘开示,苦、空、无常、无我、寂灭义。这个就是声闻乘法里面最重要的论点。无常、苦、空、无我、寂灭。声闻乘他不知道世尊所讲的苦、空、无常、无我、寂灭是不真实的。当然,如果一个觉悟的人,佛讲的方便法,他一听就能懂,不会被佛的话转,他会知道佛讲法的真正用意。迦旃延在给比丘复述、复讲苦、空、无常、无我、寂灭义的时候,他把佛的方便法当成了真实法。他讲到一切法都是无常的,都是变灭的,都是和合的,然后是苦的,没有一个我,也是讲没有我,但是他看不到真性。我们看维摩诘他怎么教育迦旃延的?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迦旃延!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佛虽然也讲苦、空、无常、无我,但是你错解了。我们学六祖坛经,大家可能有印象,有个弟子去问六祖,好像是张行昌,后来叫志彻,希望六祖给开示常无常的意思。他读涅槃经,不知道佛讲的常和无常是什么意思。六祖给他开示到:无常者是佛性。一切诸法,善恶之法,一切有为法,一切我们修行的,发菩提心啊,这些法是常。而佛性是无常。这一讲,这个志彻迷糊了,好像您讲的和佛经里讲的不一样啊?涅槃经里好像不是这样讲的,涅槃经里讲的是一切善恶诸法是无常的,佛性是常的,您怎么正好给讲颠倒了,讲反了,您是不是讲错了?他问六祖。六祖说:我没讲错。我传佛心印,怎么敢讲错了。过去无尽藏比丘尼给我诵过一次涅槃经,我听得清清楚楚,我没记错,我也没说错。这个志彻就问,为什么说无常者就是佛性呢?而一切善恶诸法反而变成常了的呢?六祖说:如果一切善恶诸法是无常的,那是不是给一切善恶诸法本身立了一个法?是不是每一个法都有一个自体性了?都有一个自性了?那佛性跑哪去了?佛性就不是遍一切处了。如果你说佛性是常的,那它就变成一个死物了,死物怎么还能够现一切相呢?现一切万法呢?如果这个东西是常的,谁去发菩提心?谁去觉悟实相呢?志彻就问:那为什么佛经里面会讲佛性是常呢?一切善恶诸法是无常呢?六祖说,那是为了对治声闻人执著一切法无常、无我、苦、空,而看不到诸法真性。声闻乘他认为一切诸法是无常的,他不知道是唯心所现,他不知道诸法本来不生不来,非法非非法,非常非无常。佛为了破斥他们的执著,所以佛又说常乐我净之法。那佛性怎么又变成无常了呢?也是破你的知见,破斥什么知见?外道、二乘会认为,在头脑里妄记一个有常的佛性,他把这个佛性变成一个死的东西,一种概念。那六祖,包括佛,就会告诉你,这个佛性是无常。它是会变化的,它不是外道妄记出来的一个佛性、常的佛性,死常。为了破你对佛性一个常的知见,才讲佛性是无常的。你看六祖,他就没有掉入一个定论里边,他没有执著佛的语言文字。这就叫活法。去理解活的佛性,理解活的法。一切法皆是佛法,诸法是常,一真一切真。这才是六祖开示的佛性是无常义。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十二因缘,即是佛性,不断不灭。这是从实相的角度讲。没有什么是无常的。这里维摩诘给迦旃延开示的正是和六祖给志彻开示的是一样的道理。声闻乘人一听佛讲无常、苦、空、无我,他就奔一边理解,他就真把一切法当成无常的了,把一切法当成苦的,把一切法当成无我的,把一切法当成空的,要去证一个寂灭。那我们看维摩诘,维摩诘给迦旃延讲的:唯,迦旃延!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你不要用你的生灭心来领会佛所说的这个苦、空、无常、无我的意思。迦旃延!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就像我刚才讲的,一切法是唯心所现,本身就没有变化,没有生灭。生灭和变化,是妄计出来的,是妄想所见。所有的无常和变化,是我们的妄想心看到的。这个凳子、这个桌子,原来没有,现在有,好像是无常的,其实从来就没有过,它是妄想心所见。这个身体最后会死,身体无常啊,大家不要执着。这是方便说。你先看到了一个身体,原来是小时候,现在长大,生老病死,这全都是自己的妄想,全都是我们的妄想所见。而什么是实相呢?实相是从来都没有一个实有的身体,它没生过,没老过,没病过,也没死过。从来都没有,它没有生过,也不会有灭。它就是个影像,影像就是不真实,不实有。不实有,就不断不灭,不生不出,它是不生不灭的。这个不生不灭才是佛所说的真无常义。有人问了一个问题,影像从哪里来?影像是唯心所现,就像空中花,没有这个东西,它能从哪里来吗?我们刚讲了,没有来,它不是出生之法,它不是从哪里生出来的,而是从妄想见到的。它不是缘起法,说缘起,说和合,说无常,是方便说。而诸法的实相是无生,是无出,是无灭,是无断,是常。就像眼睛冒金花,看到空中有金花像,过一会儿再看,金花像消失了。你不应问,金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了?没有金花,你的眼睛出问题了,于无中妄见金花像,一切法亦复如是。这个东西不实有,看上去像有,真实没有。你以妄想看到这个东西,执以为实,而称诸法。如果你执着有个影像,那我就会告诉你,影像也没有。是从你妄想里面才见到影像,才说名为影像,影像也是方便说,都是方便说。什么是影像,没有来处,没有去处,不可思议,不生不灭。有来有去,还是生灭,是生灭心测度、思维。诸法实相是唯心所现,现无所现,又叫如幻三昧。一切诸法都是如幻三昧,都从真实生,都是无生。楞严经里讲,一切法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但是如果你用生灭心领会,思考,那就看到的都是生灭相,就无法理解真正的空义、无常义、无我义、苦义。你自己再反观一下,你是不是在用生灭心?从哪来?从你妄想来。从妄想来那就不真实。所以影像非影像,是名影像。这一点你这样领会,就到了关键的地方。就像楞严经里面,阿难问佛:什么是他的真心。佛怎么给他讲,他都是在用生灭心去理解这个真心。所以他的问题不断,为啥?他没有离开心意识。而维摩诘这时候破斥的正是声闻乘人用生灭心行来理解实相法。就是你总是因妄想而立法,你老立一个东西,维摩诘就帮你破。佛也是,佛就是破二乘人所立的法,立的知见。所以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才是真无常义,也就是六祖所说的佛性无常。无常者即佛性也,无常者即真常也,无常者即不生不灭也,不生不灭才是佛所说的真无常义。然后维摩诘继续开示到:五受阴,通达空无所起,是苦义;那佛早期所讲的苦,包括声闻乘理解的苦,人生八苦,他先立了有一个人,五蕴之身,假名为人。五蕴这个法,他先立了有这个五蕴。然后这个五蕴当然就会苦啊,对吧?生老病死,这个八苦。他认为五蕴实有,然后苦实有,然后再去断这个五蕴,离这个五蕴,再除这个苦,这就是声闻乘他理解的苦义。而佛所说的真正的苦是什么?就是通达五受阴毕竟不可得,空无所起,就是没有一个真正的有自体性的实有的这么一个色身。这个色身是如梦如幻的,没有这么一个实有的色身,不是断灭,还是影像。既然是影像,就不生不灭、不可思议。你不要问这个影像从哪里来,不生不灭,唯心所现,不可思议。你别一说影像,你又立了一个影像。影像就是你没法去测度它,是方便比喻而已。如果你想一个影像,那就是生灭心。你执着一个影像,那这个影像又变成一个法了。所以能够真正通达幻化空身即法身,本身这个身它不实有,又不断灭,不生不灭。我们会看到这个身会变化,会死会老,这是妄想心见。你离开对这个身体的观察,不要去投入,不要去把念头放在这上边。放四大,莫把捉。你把这个身体生命,我们说忽略了,忘失了,并不是说你不去吃饭,不去长养它,而是不要关注它。你的心念不要频繁落在这个身体上,这时候,其实没有一个所谓的身体不身体。对吧,你比如说,当我们完全专注投入的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根本就不会感觉到你的身体,你不会起一个心,唉,我这个身体是变化的,我这个细胞一直在变,那是你打妄想。所以通达五受阴空无所起,没有实有的色身,也不要去灭这个身,也不要离这个身,这才是佛所说的苦义。本身这个身就是唯心所现,这是真正的苦义。其实这个苦已经不苦了,已经没有苦的味道了,因为你已经忘失它了,你不再关注它,你不再执着于这个身体,你既不执着有这个身体,也不执着无这个身体。你忽略了它,忽略了它,并不是说你冷待它,或者说你摧残它,不是这个意思。就是你不执着它。该吃饭还是吃饭,冷了还是要穿衣,虽然冷了穿衣,饿了吃饭,就是不执着。所以这一段,给迦旃延开示这一段,包括六祖坛经里面讲佛性是无常的,一切诸法是常的,你用生灭心无法理解,它是一种活的智慧。维摩诘给大家开示的,就是让你离开生灭心行,就相应了,就默契了。其实说默契,你还是会想,默契是什么意思?没办法,你的思惟停不住,谁都帮不了你。我们再看维摩诘怎么开示的空义,已经给迦旃延开示完了这个无常和苦义,再看什么是空义?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二乘人他怎么理解空的?他是分析出来的。他是以无常的心,以生灭的心来分析这个东西,先立了一个桌椅板凳,然后他去观这个桌椅板凳,发现他们都是因缘和合的,都是地水火风和合的,他又落到了一个地水火风上边,地水火风又无常的,再分析,他分析出一个空来。他是用意识心、思维推导出一个空来,他是因为看到了无常而看到了空。而诸法的实相是什么?是本身就没有立一个东西。你立一个东西,就是意识心、妄想心,心生则种种法生。而实相是,心不生法,法无有生。但是为什么有所谓的法?是众生妄想心而建立的法。实相是没有一个法,不会立一个法。只要立了法,都是因人而立,方便立,没有实有的。所以这个空,它是实相。你不需要观,你观不观,它都是空,它都是唯心所现。二乘人他要起心,他要去入定,他要自己去领受、领悟、体悟一个空。包括那些入禅定的人,他会突然发现身心都没了,身体也没了,念头也止息了。就好像有一个灵灵觉知,其实也没有灵灵觉知,灵灵觉知也是你的妄想。他要去证一个空,而实相是不管你证不证,不管你怎么打妄想,不管你怎么执着,你怎么轮回生死,都没有一个实有的法、实有的人、实有的心。本来是空,毕竟是空,你找不到一个实有的法。这个不需要你去证,所谓的证,就是你明白了,你确实领悟了,这个叫证。你真实领悟了,这个叫证。你不领悟,你就是妄修妄证。你不领悟真正的空,你一定在空上又加一个空的概念。所以诸法毕竟无所有,毕竟不可得,毕竟没有一个自体性。一切法都没有自体性,都是唯心所现,这叫空义。我们前段时间给大家分享过,这个佛藏经里面讲到的,包括文殊师利讲到的摩诃波若波罗蜜经里面都有这样的讲说。空是本来是空,你不要生一个空见,你不要生一个空想。如果生了一个空想,那是妄想,而不是空。真空是离于一切心、意识、分别的。就算你分别,分别亦空。分别也是空,所以它不是修证出来的、寻觅出来、思维出来、推导出来的,甚至它都不是观出来的。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二乘人他一听佛给他讲无我,他就执着一个无我。什么都没有,堕入一个断灭的无我义里边。一切法都没有我,都没有,这样,佛性就变成一种断灭了,佛性也没有了。他不知道当他起了一个无我的心的时候,是谁在立一个无我?谁在立一个一切都没有?是吧?所以他这个无我是边见,是断灭见。是违背了实相的无我,实相无我是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而这个无我本身就是真性,真性无我是不二的,于我和无我而不二。当佛在讲无我的时候正是在讲我,在讲真我。不是离无我外别有一个真我,无我就是真我。所以于我、无我而不二。我、无我,都是从这个不二性里边妄见出来的,是我们妄立的。但是佛也会用无我这个词,佛用无我这个词其实讲的是真性,讲得既不是我,也不是无我,讲的是真性。而众生就容易随言生解,去想象一个无我,然后就去求一个无我,他不知道本来无我。这一点你悟不到,你一定会执着一个无我,你就不自在。我相本身就是虚妄的,你有我相,别住就是无我了。如果你执著除我相,在意识中思惟无我相,那还是我相。你不生这个有我相、无我相,不起有我、无我心,这就是真无我。所以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这个寂灭,不是断灭。没有一个东西,你先立了一个东西,然后再说什么也没有。我们知道外道说,什么也没有,包括凡夫、二乘,他所落入的寂灭,全都是自己妄想出来的。他都是一个相对待的,先对待一个有,然后才没有。佛讲的无、佛讲的寂灭,都是指本性。既没有生,也没有灭;既没有有,也没有无。它不会立一个有,然后再去对治这个立的东西,它不是二法。实相不是对待之法,它是从来没有生,也没有灭。法本不然,今则无灭。就找不到一个生处,也找不到一个灭处,这是寂灭义。说是法时,彼诸比丘心得解脱。心得解脱,解脱于什么?解脱于他们过去认为的边见。苦、空、无常、无我之义。对自己过去所修的法,完全明白了,是颠倒的,错误的,不再执着那个法了,心得解脱。故我不任诣彼问疾。所以迦旃延就说,维摩诘讲的跟我自己领悟的,和我给别人讲的,完全不是一个境界,完全不是一个意思。所以让我去看他,很难胜任。我这人爱讲,万一到他那儿,我又控制不住自己,又要多说两句话,当着这么多人,又让他给我说落一顿,我忒没面子了。您还是给我留点面子吧,我还要靠面子活着的啊,佛啊,人是要靠面子活着的,你给我留点面子好吧?佛说行,我给你留点面子。这个都有录音的啊,前两天我得到一份资料,过去佛陀讲法时代的录音,被翻译成现代汉语,佛讲法是很搞笑的,只是被阿难他们整理成很严肃的样子。赵州禅师说,佛有烦恼习。看样子,瞎说居然说对了。所以当我这样讲的时候,你看看你自己,前面须菩提那段,你听明白了吗?我还得给你找补找补,不然的话你又开始琢磨了。佛怎么还有烦恼习?佛有烦恼习。你的烦恼习就是佛的烦恼习。我们看下边一段:佛告阿那律:汝行诣维摩诘问疾。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一处经行,时有梵王,名曰严净,与万梵俱,放净光明,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佛派完了前面几位弟子啊,又派阿那律去看望维摩诘。阿那律是佛弟子中,天眼第一。你看佛派的这些人,都是有代表的,都是个个的第一:舍利弗是智慧第一、须菩提是解空第一、迦旃延论义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大迦叶头陀苦行第一、这里边又请到阿那律,天眼第一。把第一的都请去看维摩诘,第一的都不行,你就知道维摩诘他的境界了。然后阿那律说,世尊,我也不行。我并不比那几位师兄们好哪去,您太抬举我了。为啥呢?我也给你讲讲我那段历史,讲讲这点丑事。过去我在一个地方经行,这时候呢,梵王,梵王就是大梵天王,叫严净。严净大梵天王和一万梵天人一起放着光就来了,来到我这。所以我们看出家人也挺厉害,天人,这么自在的天人都会来给他顶礼。你别羡慕,没用,全都是讲笑话呢。稽首作礼问我言,给我顶礼,然后对我说到:几何阿那律天眼所见?阿那律尊者,听说您是天眼第一,我想问问您,您这个天眼第一,能看多远?几何是多远的意思。我即答言:仁者!吾见此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这个天眼挺厉害的啊,三千大千世界我们可以想象,像银河系一样,大了去了,是吧?咱们有过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银河系里面的空间和星球本身就无量无边,但是阿那律用他的天眼看释迦牟尼佛三千大千世界佛土,如观掌中庵摩勒果,如同看手里的一个苹果一样这么清楚。那你就想他能看多远了,那银河系也好,三千大千世界也好,用科学的术语讲,他的距离已经就是光年的距离了。光要走一年才能走到,那对于凡夫来讲这个距离就是太远太远了,这个神通、这个天眼看得太远了。其实阿那律这样讲的时候本身正得意着呢,这样讲很得意,我能看这么远,一般人是看不到的。和严净梵王这样讲的时候,还正在想着得严净梵王一个赞叹呢。严净梵王站在旁边正要赞叹还没赞叹的时候,这不缺德吗?维摩诘又来了。求一个赞叹都这么难,是啊,你没真本事你能得赞叹吗?对吧?维摩诘净坏别人的好事,其实这些人在给众生讲法,在建立自己的粉丝群,他不让这帮人建立粉丝群,捣乱。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那律!天眼所见,为作相耶?无作相耶?假使作相,则与外道五通等;若无作相,即是无为,不应有见。这一句话就把阿那律问懵了。刚才还得意着呢,哎呀,我见的多远。维摩诘就说了:阿那律!你天眼所见,是有相见还是无相见?如果有相,你和外道五通没啥区别,外道五通也能看很远,是吧?能看到你肚子里边的蛔虫,如果是有相的,你和外道五通没什么区别。如果是无相呢?无相就是什么也不用看啊,无为法嘛,根本就不用起心意识,根本不需要用眼睛去看,因为没有眼,无眼耳鼻舌身意。没有眼,你拿哪个天眼?如果是无为的,如果是无相的,你不应该看见什么。你还看见三千大千世界,那跟外道有什么区别?你这个天眼如观掌中庵摩勒果,到底是有作相,还是无作相?有相还是无相?若有相和外道一样,若无相你不应该有见,所以你这天眼所见,不成立。你自己说这个话,就没修行,最多是跟外道一样,有点神通而已,而你却认为这是修行。阿那律被维摩诘当头这一盆凉水一泼,也清醒了。世尊!我时默然。我当时就没话讲了。彼诸梵闻其言,得未曾有!其实维摩诘并不是挑事来的,就是给你开示,让你知道你自己所见的是虚妄的。这帮梵王们,梵天众们,一听就听明白了,得未曾有。即为作礼而问曰:就是听明白了一部分了,比以前要更明白了。就顶礼维摩诘,问:既然阿那律他不是真正的天眼,你把他虚妄的地方给揭露出来了,这个世间谁有真正的天眼?阿那律不是真正的天眼,那这个世间谁有真正的天眼?维摩诘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见诸佛国,不以二相。你不要认为,哎呦,维摩诘说了,佛有天眼,而且佛常在三昧,会见到什么?佛这个真天眼,我们看维摩诘是怎么开示的啊。世尊有真天眼,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这个常在三昧,是常以智慧,常以无心意识,以无相的佛眼,能够了达一切诸法唯心所现,不需要再见,不需要更看见什么,没有一个能看见,以此无相、无能、无所的智慧悉见诸佛国。这个诸佛国是清净的意思,就是无所见。无所见,你不要以为是什么也没见到,生断灭想,而是见而不生见想,见一切都如,都是它本来的样子,这是悉见诸佛国。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人是人,见物是物,这是悉见诸佛国。怕严净梵王,这些梵天众听不懂,后面又补充了一句,非常重要,不以二相。就是不以有为心、生灭心去见,不执著所见的相。什么叫不以二相?就是不以分别心,不取著自心所见,不执著能见所见。并不是说我有一个能见、所见,有能见所见,这就是二相、二法。能所俱泯,没有能见所见,这叫不以二相。所以我们知道了,世尊这个真天眼那是智慧,他没起一个见的心,他于知见不更立见法,他见一切万法,但是没生一个见心。他不会认为,这个东西是这样的,离我有多远、大小,不生这个心,叫常在三昧,不以二相。所以,这里所说的真天眼,其实是慧眼,是佛眼,是法眼,是见实相的智慧。于是严净梵王及其眷属五百梵天,他们一听维摩诘这样开示就明白了,原来十方佛土,本来就清净。一切法本来清净,不以二相见。只要不分别自心就可以了。这才是真正的天眼。而这天眼,一切众生本来具足,不待修证。大家一听明白,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然后礼维摩诘足已,忽然不现!我们就知道这个梵王、梵天众们也是搭台唱戏,作配角来的,演戏来的。你不要问,师父,他们突然不现,跑哪去了?就没有他们从哪来,你问他们跑哪去了?所以阿那律这台戏又被维摩诘给拆了。当然,拆了他这台戏,演出了一出更精彩的实相的戏,所以我不能去看望他。

    2021-01-16

  • 维摩诘经第七讲

    维摩诘所说经第七讲昨天我们已经给大家开示到,维摩诘经在中国历史上,不仅是禅宗的历史,在中国文化历史上,都很有名。它的影响非常广泛。尤其在唐朝,在过去的百千年里,学习这部经的人非常多,作为禅宗的一部根本经典,我们大家一定要深入地学习这部经。昨天我们学习到,须菩提回忆自己跟维摩诘之间的一段经历。从他们之间的对话,从维摩诘对须菩提的开示,我们可以看到,文字本身是没有什么实义的,文字皆解脱相,一切诸法皆解脱相。这部经也有另一个名字,叫净名经。净名就是一切名相本来清净,只是我们用自己的妄想给它安了种种的意思。不仅名字没有实意,一切诸法也没有实意,都是如梦如幻,都是唯心所现。都是我们自己妄心之笔画的。不仅名字、语言、文字,一切法,包括我们看到的,六根接触的色声香味触法,都不实有,都是唯心所现。你也不用离,你也不用取,你离也离不开,取也取不到。你也不用破,你也不用立,你立也是妄立,破也无所破。因为一切法不是谁立起来的,生心即有,息心即无。它就像一个影像,取即有,不取即无。它是影像,非有非无。是幻影,影子,如梦如幻,不生不灭。它不是从哪里生出来的,它也不会灭掉。所以是唯心所现。如果你通达一切诸法皆解脱相,一切文字皆解脱相,你就不再执著文字,也不会害怕文字,不会被文字缠缚。文字就不会障碍你,诸法也不会障碍你。过去祖师们的法语里面经常会有一些话语,我们根本看不懂,不知道祖师在说什么,云山雾罩的。甚至说一些完全和我们学的相违背的东西。比如云门禅师,他就讲:佛出生的时候,四方各走七步,然后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我当时要看见了,一棒打杀他,然后喂狗吃。可能有的人就觉得,这个说法太狂妄了,是不是疯了?这就是祖师通达了文字即解脱相,他不会被文字所束缚。维摩诘最后给须菩提开示到:一切言说,不离是相。不离什么相?不离解脱相。至于智者,不著文字,故无所惧。这一段昨天因为时间也到了,我们没有完全讲透、讲细,今天再给大家稍微讲一下。我们学法最后一定要明白,一切万法、一切诸法都没有自体性,都是唯心所现。这个东西它不是谁造出来的,它没有生处,也没有灭处,所以我们无法对任何法,用任何的心力,做任何的处理。你做的一切都是徒劳。明白这一点,也就得自在了。也没有法执,也没有其他的执着。但是你一定是完全领悟了这一点,通过休息,转变了自己过去取着自心境界的习惯,熏修的时间到了,这种习惯转过来了,自然就解脱了。好,我们看下一段。佛告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富楼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大林中,在一树下,为诸新学比丘说法。佛派遣了前面几位大弟子去看维摩诘,大家都说不能去,胜任不了这个责任。那佛只能再派遣其他的弟子,这次佛陀派遣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是佛陀声闻弟子中说法第一,代佛宣言,说法非常厉害,除了佛以外没有人能说过他。这在法华经里面提到过。不仅如此,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还是过去诸佛,所有佛出世时,他都会做佛的弟子,而且都是说法第一,经典里是这样讲的。派完其他几位都不能去,然后又派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这个名字好长,又比较拗口,然后我们多说几遍,就说溜了。然后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就对佛说了,佛啊,我也去不了。怎么去不了呢?记得有一次我在林中,给新学比丘说法。就是刚出家的比丘,给他们讲法,这个时候维摩诘来谓我言,维摩诘又来了,出现得真是时候。我正要讲法,他又过来捣乱。其实那几位呢,舍利弗、目犍连、还有大迦叶他们都打招呼了,说你讲法的时候一定注意,有个可恶的人,可能过来会捣乱,你躲着点儿他。但是没用,到时候他就来了,这时候维摩诘就过来了,我正等着呢,对我说到:唯,富楼那!先当入定,观此人心,然后说法。这个先当入定,观此人心,这件事迷惑了无数的学人。有人要和你讲,能入定能观出你过去生,能入定能观出你根基,那是骗人的。那佛经里面为什么这样讲?为什么明明维摩诘吃多了,拉肚子了,病了就病了吧,佛还要说,示现有疾。因为众生对佛法还没有完全生信,这时就用一些故事骗你们。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说法,说的道理是真实的。他不说示现有疾,说他拉肚子,这佛你还学吗?你就不学了。原来维摩诘也拉肚子,注意!注意!学佛法一定要有借鉴,一定不要贪吃,贪吃拉肚子,你得病没人看你啊。你又没有威德力对不对?你别说在贵族面前,在要饭的跟前,你都直不起腰来,是不是?声音小戴耳机,昨天都说过了,都配耳机去,配五千元的耳机,肯定能听到。我告诉你,死之前你口袋里肯定会有五千元,你说你早干嘛去了,对不对?你留那五千元带到棺材板里面有什么用?还不如买一副好耳机。对吧,这大热天的,弄个耳机听观禅,小音乐一放,茶水一喝,本来这么枯燥的经典,让这个师父给讲得那么搞笑。他不像讲法的,像搞笑的。讲到入定这个事,如果有人和你讲我入定能观到什么,你不要信他。或者说谁谁谁,他禅定功夫特别深,入禅定能观到什么,你不要信。不管他是否真的能观到什么,都是假的。那为什么佛经里也这样写?这是让我们对维摩诘生起信心,对这些诸佛菩萨生起信心。先当入定,观此人心。其实这个入定,就是用智慧来观这个人的根基,然后说法。你富楼那给别人讲法的时候,先用智慧观察他的根基,看他平时的表现。这个入定是一种智慧,从般若生。有些人就有疑惑了,到底入定能不能观到一个人的过去生?我们想一想我们学法是为了什么?我们学法是为了知道实相,还是为了探究幻相,在故事里打转?如果你执著入定啊,宿命通啊,你就掉到了故事里面,你掉到了幻境里面,没完没了。那我们假如说,这个事情成立,能看见你过去生,你过去生有多少?有一个尽头吗?你最早的那一生是什么时候?就像法华经里面讲,佛陀过去无量久远劫以前早就成佛。如果说有一个释迦摩尼佛成佛,那佛最初的那念心是谁?他是从什么时候轮回?他从什么时候开始修道的?才修成了今天这个佛?或者说他过去久远劫早已成佛,那久远劫以前他在干吗?你倒啊,你一倒不就不成立了嘛,对吧?观这个人的过去根基,过去有没有根基?他过去的再过去之前是什么根基?这个人到底是谁?有这么个人吗?你观他根基,所以我们不要较真,不要矫情。所以说观一个人的根基是方便讲,说入定观他的过去生,这都是方便讲。所以再有人跟你讲,他有神通,他知道你过去生跟他什么关系,他为了和你套近乎,对你有所求,说你过去生跟他是姐妹,是兄妹,是他儿子,是他父亲,都是骗你的。如果不明白实相,一下子就会被人骗了。明白实相的,谁也骗不了你了。佛经里面嘛,佛陀用他的慈悲和智慧,摄受初学,会讲一些让你惊讶,让你不得不信的事情。所以我们不要把重点放在这个地方,要放在后面维摩诘怎么给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开示实相上。无以秽食置于宝器。当知是比丘心之所念,无以琉璃同彼水精。汝不能知众生根源,无得发起以小乘法。维摩诘又开示到,不要把污秽的食物放在宝器里。什么是污秽的食物?就是你讲的法,你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讲的法。什么是秽食?比喻你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就是你给这些新学比丘所讲的法,就如同污秽的食物一样。本来我们这几个刚出家的比丘,是大根基的人,是宝器,你把你那点垃圾放在宝器里边。富楼那,就三个字吧,简称富楼那。无以秽食置于宝器。这几个新出家的是大根基的人,可是你给大根基的人讲小乘法,这叫以秽食置于宝器。当知是比丘心之所念,你要知道这些比丘们他们想干嘛,他们都是想要开悟见性的,想要得大自在的,他们过去早就发了菩提心,都是想要成佛的人。想像鸟、像鱼一样,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你却给他们弄个笼子。无以琉璃同彼水精,本来这些出家的比丘,他们的根基非常好,就像琉璃一样是宝贝,可是你却把他们当成水精,当成玻璃一样对待。汝不能知众生根源,这个众生根源就是我刚才跟你讲的,你寻思去,你找不到一个初始的众生。你倒了半天后来发现没有众生。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的妄想,所有的众生都是他们自己的妄想。众生没有一个根,没有一个体,没有一个初始。所以你要知道众生根源,众生根源就是没有众生。没有众生就是善根,就是大根基。所有的众生都是大根基的,因为所有的众生都不实有。既然不实有,那他这根基就大到就没有边了。如果有量,有大小,那就不称为大。如果没有这个东西,那就大了,那就没有边界了。所以你要知道众生的根源,众生的根源就是没有众生。就是你找不到一个比丘,你要和他讲,你过去生怎么怎么着,你找不到。所以不要发起小乘法,不要给这些要成佛要见性的人讲小乘法。彼自无疮,勿伤之也。本来这些比丘也好,这些新学的人,本来是没有烦恼、没有障碍的,他们不需要学佛法。他们本来没有问题,然后你给他们加了一大堆问题。他们本来挺清净的、挺自在的,在树底下几个人唠唠嗑、磕点瓜子,对吧,反正就是悠闲的在树底下乘凉。这时候你过来了,给人家讲一堆没用的。彼自无疮,勿伤之也。他本来没有伤疤、没有病、没有烦恼,本来是解脱的,不需要你给人家讲那么多。你过去给讲一堆,刚才还很清净的,一讲你们不好好修行,要堕三恶道的啊,要转畜生道的。完了,吓着了。这叫彼自无疮,勿伤之也。他们没有问题,都是清净圆满的,你不要给他们增加负担,不要吓他们。我就遇到过这样的事,过去在我住的寺院,有个人都剔度了。一位老师父给他讲了一堆出家人要守的戒律,这个人听了之后,有了很大的压力和烦恼,三天之后,就还俗了。先别急着给他讲戒律吗?等过几天再讲。过几天再讲,还是会把人吓到的。这个沙弥也太脆弱了,听了几句戒律就吓到了。但也有可能是大根基的,如果不先给他讲这些戒啊,规矩啊,慢慢地引导,可能过几年,能成为一个好僧人,能够弘法利生也说不定。欲行大道,莫示小径。如果这个人他根基大,他能够修行大乘佛法,你不要给他讲一些枝节末节的,讲一些小节。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所以欲行大道,莫示小径。如果一个人想走大道,你不要给他指示小路。对吧?我们也知道,你弄个小胡同,你赶个驴可以,你弄个大象,就过不去了。所以你赶大象,尤其是你赶一群大象,你要找一条大路,你不要把大象往胡同里赶。无以大海,内于牛迹。这个内也通纳,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要把大海放在牛走过路的那个泥坑里面,那是放不开的啊。牛脚走过的路,踩过的坑,那么点小的地方,能盛多少水,对吧?你把大海想放在牛的脚印里边,那是找乐。这是比喻啊。给这么大根基的人,讲一个小乘法,就相当于想把大海水倒在牛迹里边,不般配。就形容富楼那所讲的法就像牛迹一样,而众生的根基,众生应该受用,应该所学的法就像大海一样。虽然我们学习佛经,好像在看他们这帮人在表演,讲的都是他们的事,其实你自己反观一下,想一想,是不是都在说我们自己呢?我们天天是不是彼自无疮,总是伤之也?天天伤害自己,又伤害别人,用那些知见吓唬别人。我们本来没有任何问题的,自己吓唬自己,又被别人吓唬,对吧?我们本来根基都是同一佛性,但是天天都是枉做穷子,是不是?我们本来根基也都挺大的,天天净学一些个世间法、小乘法,学一些旁门外道。是不是全在说我们自己了?你不要看这是别人。不要光看故事了,要知道这都是在警醒我们呢。天天执着一些个蝇头小利,执着一些小法。无以日光,等彼萤火。不要把萤火虫那点光明和太阳相比。二乘人他所得的法,他的解脱,和究竟的解脱,和见性成佛那是没法相比的。二乘人他修行的境界,和佛的境界,和真正觉悟的人的境界相比,就如同萤火虫那点微光和太阳的光芒相比,甚至还远远不及。当维摩诘这样讲的时候,富楼那的自信心立刻就没了。什么说法第一。讲到这里的时候,富楼那已经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了。已经开始琢磨了,我家里有没有绳子,我家里房梁够不够结实,想上吊了。自己寮房啊,别自己家里,家是回不去了。我们学佛法就应要像维摩诘这样,这个气势要摆出来。对不对?那还是个在家人。你们之中肯定有不少出家人对吧?别天天弄得跟自己欠了别人多少钱似的,犯了啥大错似的,总是唯唯诺诺呢,直不起腰板来。你没有问题,你谁的也不欠,你没有错。我们看看维摩诘这位大乘菩萨,和二乘人,完全不一样。气势和自信都不一样。你要活出你的本性来,不要委屈了你的本性。你不比任何人差。每一个人都是圆满的,都是佛,都是活生生的佛。还没完,维摩诘这气势太盛了啊,还没完,好不容易又逮着一次机会,又看见一个声闻乘弟子,我得好好得数落数落你们,你们把众生都教坏了。富楼那!此比丘久发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导之?我观小乘,智慧微浅,犹如盲人,不能分别一切众生根之利钝。维摩诘对富楼那说到:这些新学比丘,早就发大乘心了,这个早就发大乘心了,里面是有一种隐喻的啊。我们还是要看到实相,什么隐喻?众生本来是佛。久发大乘心就是本来都是佛。只不过自己忘失了,自己忘了自己是佛。中忘此意,就是他忘了自己是佛。你怎么能够用小乘法给他开示呢?我观小乘,智慧微浅,智慧太微浅了啊,像盲人一样,什么都看不到。所以讲法一定要观,用智慧去观察,先要了解听法人的根基利钝。时,维摩诘即入三昧。我们看即入三昧,这个是三昧了,就不是禅定了,即入三昧啊。其实就是入于实相,令此比丘自识宿命,让我们觉得这个维摩诘本事真大,对,他本事很大。能够让这个比丘知道自己的宿命,让他反观自己的根基。曾于五百佛所植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哦,你过去生于五百佛所植众德本,已经久修佛道,根基是很大的,不是说这一世刚出家,刚学法。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哦,他突然明白,自己在过去五百佛所植众德本,我本来就是佛,早就植众德本,才能够即时豁然。这个豁然,就是忽然明白,好像忘了什么,忽然记起来一样。突然发现了自己的真实面目,这叫还得本心。这个比丘即时豁然,还得本心。还得本心,就是识自本心,知道自己本来是佛。我们看维摩诘,他不仅能给这些个声闻弟子开示,还给很多在场的其他听法的人随缘开示,也为我们后人上演了一部非常精彩的经典。这就是大乘菩萨,觉悟的人,他的影响力是非常深远的。他不妄说法,他观众生根基而说法。如果你没这根基,他也不会跟你讲。讲一堆你也听不懂,也听不进去。于是诸比丘稽首礼维摩诘足。这时候很多在场的比丘一听,富楼那说法第一的,都被维摩诘讲得直冒汗,满脸通红,太赞叹了,赶紧就给维摩诘顶礼。一帮出家人给居士顶礼。说到顶礼,我们可以多讲几句。等哪天有出家人给你顶礼,你也别害怕,坦然接受。你比维摩诘厉害,维摩诘早死了,你还活着。你还腆着脸活着呢,是不是?要坦然接受一切人给你的顶礼,为什么?人人是佛,怎么就不能接受别人顶礼?我们看永嘉大师见六祖,到那之后,锡杖一杵,也不顶礼,直接就跟六祖较上劲了。为什么能这样?人家自信是佛,完全平等。礼也可以,但先得把这事说明白了,我和你一样。然后再礼,那就完全不一样了。咱们不要求、不强迫别人给你顶礼,要是哪天刚好碰见有人给你顶礼,你也别害怕,坦然接受。我曾经在下板城,给一居士顶礼,我是真心实意地想给那位居士顶礼,我还没弯下身去,刚要做一个礼拜的姿势,那个人就吓得哐当先倒地了。不行,根基还是不行。我还看见有的善知识,出家人也有,在家人也有,有人一给他顶礼,他就把身体转过去,说,别礼我,礼佛。这人没法要了。礼你就礼你呗,你不就是佛吗?还别礼你。应该别理你就对了。这我相重的。不礼自己,本来是为了除我相的,但这样一来,我相更重,大家说是不是?就考你呢,看你着不着相。礼你时,不动心,不生礼与被礼想,就不会有我相。如果人家礼拜你,心里美滋滋的,出家就是不一样啊,被人尊重、顶礼的感觉真棒,那完了。那是我相。可人家一顶礼你,就让人家礼佛,就把脸转过去,是不是也是我相啊?过去我一直修的就是顶礼法门,每天都到大众前为居士们顶礼。为什么我这人这么谦虚、这么谦卑,就是看见谁都顶礼。有的人可能笑了,这样夸自己,还这么严肃,这是谦卑吗?你看你这人又较真了。我就跟常不轻菩萨似的,看谁都顶礼。然后有几年没顶了,怕生疏了,想拿那位居士练练,没想到还没练,就把他吓着了。不用害怕,你我完全平等。我还没你白呢,是不是?这时候,诸比丘稽首顶礼维摩诘足。不是说像法达禅师一样,到了六祖那,磕头还不置地,心里不情愿。这些比丘礼维摩诘足,是整个身体倒下了,非常恭敬,真诚地顶礼维摩诘,被他说的法所折服。时维摩诘因为说法,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退转。就是这些新学比丘,本来是富楼那的学生,因为听了维摩诘所说的法,全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且于此心不退转,再也不学声闻法了。这时候,富楼那总结了一下,我念声闻不观人根,这个声闻就是他自己,也是指我们当下发不出大乘心的人。我念声闻不观人根,不管听法人的根基,随便就把小乘法、无常法、生死法讲给别人听。本来那是宝器,我倒给你一些垃圾,对吧?本来人家没有病,我还给人家开药,吃完了药反而得病了。所以不应说法,就是不应根基说法。是故不任诣彼问疾。所以我不能去看望维摩诘。学到这里,我们想想自己平时,是不是也经常这样,给一些新学的人讲一堆吓人的东西,人家本来对佛法还有些向往,这我们这一讲,吓得都不敢学佛了。或者,有的人,善根深厚,领悟能力很强,你却总是给他讲怎么打坐,要学哪些经典,每天做多少功课,让他觉得学法非常有压力,退失道心。这都是不观众生根基而说法。而这些人,可能根基非常好,如果你能给他开示实相,那他对佛法和修行可能会立刻建立起信心。

    2021-01-16

  • 维摩诘所说经第六讲

    维摩诘所说经第六讲之一维摩诘开示大迦叶佛告大迦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迦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佛已经派遣了两位大弟子,舍利弗和大目犍连,两个人都说不能去看维摩诘,他辩才无碍,每次我们去都会被他呵斥。我们太没有自尊心了,也没有信心,在他面前,我们完全没有信心。这时候,佛又请大迦叶去。迦叶也是佛的一个大弟子,迦叶也是一样的回答:世尊!我也不能去。您不要以为我比舍利弗、目犍连强哪去,我跟他们一样,怂着呢。为什么我也不能去呢?我跟您讲讲原因。忆念我昔,于贫里行乞。过去出家人都是乞食,佛也好,他的弟子们也好,都是去乞食,也就是说去要饭。迦叶说,我来到穷人住的地方行乞。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迦叶!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从贫乞。这是迦叶的一个习惯,迦叶过去发了一个愿,就是我要乞食,就去那些贫穷的地方,去贫穷的老百姓中间乞讨。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贫穷,我要给他们种福田,希望他们来世变得富有。其实迦叶他这样去乞讨也无可厚非,也是一种善意,对吧?去贫穷的人那里边给穷人去种善根、种福报。但是,我们知道,其实这都是迦叶的分别和妄想。贫穷啊、富有啊、福报啊,这些都不是真实的。如果说世间法那倒是可以,但是你迦叶,你是佛的弟子,你修实相法,你将来是禅宗的鼻祖啊,还有这样的分别,这让维摩诘知道,肯定要说你的。维摩诘多聪明,你天天到穷人那里去乞讨,你肯定有分别。到了富人家就过去了,不进去。维摩诘就对我讲:唯,大迦叶,你有慈悲心,去贫穷的人那里给他们种福田,这是一种慈悲心,但是你不能普及,你这慈悲心还是有局限的,还是狭隘的,而不能普及到富人那里。富人就不需要种福田了吗?也需要啊!你舍豪富从贫乞,你舍了那些有钱的,富贵的人家,这可不平等。迦叶,住平等法,应次行乞食。怎么才是真正的乞食呢?要住平等法,要依次行乞食,随缘行乞。走到哪家是哪家,不要刻意地去挑三拣四。因为你行乞是刻意的,是有求的,你起了分别心,这就背道而驰了。佛法完全是讲随缘的,是无心的。如果你是无心的,你碰巧进的都是穷人家,你没有刻意的去乞食,这个没问题。那也有可能过一段时间你再去行乞,走的都是富人家里面,都有可能,只要是无心的就好。所以这里不是说,不可以去贫穷的人家里去行乞,而是对治你的执着,对治的你刻意,你的有为心。你有心这样去做,这不是一个修行人应该用的心。所以住平等法,如果你想了达实相,住于平等法,你应该次第行乞,随缘行乞。为不食故,应行乞食。去乞食你不要说我为你去种福田。为什么你要去乞食?为不食故。不食,不贪着世间饮食。涅槃经里讲到过修十种想,其中一种就是厌离食想。众生的贪、嗔、痴很大程度上是从对食欲的贪著而来,因食欲长养贪爱,因贪爱长养情欲,因情欲造种种生死业。过去佛经常对他的弟子们讲,你们在乞食的时候,当施主给你们饭食,你们要观这个饭食如己子肉想,如自己孩子的肉一样。你们要观食不净,把食物观成粪便,观成非常讨厌的样子,这个食是不净的。为什么佛要告诉他的弟子这样观食呢?就是为了让弟子们不贪世间的食物。这里的观其实是一种正念。如果你没正念,完全随着自己的贪心,你就会总想多吃一点,想吃得好一点,想吃得油腻一点,想吃得香一点。如果我们吃饭时想着这是吃自己孩子的肉,我们还会吃得那么兴奋、那么开心、那么喜悦吗?不会。这是佛陀对声闻乘人的要求,因为他们要清净,要证禅定,要证涅槃,他有他的修法。所以对这些人要求很严。其实这不只是对声闻乘人有这个要求,对我们也是一样的,我们也不能对食物贪著。不管你是谁,你想修行解脱,对世间的食物都不能起贪着。你每天只想吃好的,能有心思去修行吗?所谓饱暖思淫欲,对吧。你还有心思去了达实相吗?贪心不知不觉的就长养起来了,就会覆盖我们的真性。不是说绝对的,一点的贪心都不能起,而是说你不能养成贪吃的习惯。我经常看到有的同修,一天到晚嘴里总是在吃东西,就像牛和马、猪一样,他的嘴歇不下来,天天就想吃好吃的,那就坏了。所以为什么要去乞食,乞食就是为了不食,为了不增长对食物的贪著。为了不熏修识食。这是为不食故而行乞食。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抟食。所谓的抟食,就是固态的食物,用手能拿得住的,像米团啊、饼啊、面啊的。一切众生有四种食,哪四种食呢?抟食、思食、触食、识食。抟食就是有形象的,我们看得到的,能够吃到我们身体里,能够消化,能够长养我们色身,这叫抟食。思食就是我们想的,触食就是身体接触的觉受,这个身体总会贪着一些触受,这是一种食物。还有识食,就是意识,我们经常会起心动念,想这想那,这个是不会断的。就是这四种食。行乞就是行乞抟食,抟食就是有形质的,流质的,要么是喝的,要么就是吃的这种食物。为什么要行乞吃这种食物?为坏和合相故。你乞食,你吃饭的时候不要忘了色身是无常的,是假和的,非实有的。这是佛对他的弟子们的要求。就是在吃饭的时候,也要提起正念,为坏和合相而乞食。僧人乞食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就是坏和合相,因为乞食需要谦卑的心态,需要放下自己的身份,需要向人乞讨,这种行为能破除对自己的执著。我们很多人都不愿意去乞讨,为什么?太没面子了,太寒碜了。我记得有一次我带着六七个人去行脚,路上让大家去乞食,一个师父向人家饭馆的老板乞食,人家没给他,他实在不好意思,就说,其实我们有钱。你看,他的自尊心无法接受别人的拒绝,不能从心底完全接受乞食这个行为,不能把自己的身份放下来。什么是和合相?就是这一期色身,四大假合的肉身。为坏对这色身的执著,叫为坏和合相。其实是告诉我们,不要贪著因缘生灭和合的色身相。如果你每天只想吃好的,就会长养对这个色身的执著。乞食可以断除这些贪心。这是为坏和合相、为坏缘起相,而行乞食。要以这样的一个智慧、觉悟去行乞,去吃东西。而众生呢,他会贪着世间的食物,他完全是用无明来吃饭,没有节制,天上、海底,一切能吃的东西,他都要罗列,都要去吃。以食物长养色身,贪种种乐。贪着食物其实就是贪着自己的色身。贪着色身那是坏和合相吗?那是巩固、坚固、执着和合相。和合相是假象。那你如果乞食的时候,没有这个觉悟,没有这个先知先觉,没有这种正念,那你会什么?你会:哎呀,多给我来一点,来点肉吧。这个菜不行,大姐给我换一份行吗?肯定会有这样的人。如果我当时在,我肯定就是这样的情况。我比较贪这个食物,所以到今天还轮回呢。我是例外啊,禅师吗,总是跟别人不一样。当你有这个心的时候,你是不是在长养自己的贪心、无明?你还会想到这个身体是假合的吗?不管你给什么,随便来点,吃了能够喘气,能够讲法,能够修道就可以了。这才是一个道人的心。能够抬头看看月亮,低头看看草就可以了。这才是一个道人的样子,是吧?过去肯定是这样的,现在未必了。现在条件太好了,乞食的人也很少了。你去乞食,说你是假僧人,可能还会打110。如果你一味的想去吃好的,你长养的是坚固的妄想。长养的是和合相,而不是坏和合相。维摩诘就讲,你乞食时别只想那些小事情,什么这家乞啊,那家不乞的,你要正思惟,要为坏和合相而行乞。为不受故,应受彼食。虽然接受施主给你的施舍,为了什么?为了不受诸有,不受轮回,不受烦恼,不贪食物,而去行乞。这叫为不受故,应受彼食。以空聚相,入于聚落。虽然到聚落里去乞讨,你要知道没有什么可乞讨的,你只是入了一个空聚落。凡夫就是想到热闹的地方,心里想到的全是有。而一个出家僧人,一个道人,不管到哪里,都要像入空聚落一样。佛陀时代的出家人,平时是不到聚落里去的。乞食是唯一和大众近距离接触的时候,不要被世间的景象所骗,又开始贪恋世间。那里没有什么我、人、法可得。你不要行着行着乞,就自己打妄想,落在了世法的有里面。所见色与盲等,所闻声与响等,所嗅香与风等,所食味不分别,受诸触如智证,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则无灭。应该这样来乞食。其实我们要真学明白了,我们就会发现,维摩诘也真够啰嗦的啊。人家要个饭嘛,你看你讲这么多,要个饭还上纲上线的啊,讲得还头头是道的啊,咱也佩服维摩诘。所以大迦叶,未来的禅宗祖师,就是不一样,也不理他,让维摩诘说吧,他好几天没说法了,又犯病了。这就对了啊,就让他说说吧。我们本身要个饭,也没有那么多想法,我了解大迦叶,迦叶是示现的。让维摩诘逮着机会了,就让他给大伙讲讲吧,迦叶旁边还有其他声闻弟子呢,让他给这帮声闻的弟子们讲讲。其实我们要个饭就要个饭,他好家伙,说我分别,他分别的更厉害。这个饭应这样要,那个饭应那样要。咱们也调侃调侃维摩诘啊。怎么来观这个食,也就是通过乞食来观法?应该是所见色与盲等,就是看见这个东西就和没看见一样。明明是看见了,你非要说没看见。明明那就是麦当劳、肯德基,你还非要我看着和土豆、白菜一样,那可能吗?你要有这种智慧,所见色与盲等。所闻声与响等,你听见什么和跟没有听见什么一样,只是一个听而已,不要执着于听,听是不住的,色也是不住的,只是一个见和听而已。所嗅香与风等,知香不可得,别落在香上。所食味不分别。受诸触如智证,不管是你接触了什么样的触受,风吹到你了,冷了,热了,如智证。智证是什么?和没触到一样。知道触性空,知道触法不可得,这叫如智证。通过触受,见法见道,也可能就开悟了,见性了。当你摸杯子的刹那,知一切法空,就见性了。不要贪着诸触。知诸法如幻相,一切法唯心所现,非真非虚,非假非实。如幻相、如水中月、如镜中花、不可得,非有非无,没有自性,没有他性,没有一个实体性,也不是其他因缘假合的。本来也没有起,当然也不会有灭。迦叶!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脱,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可食。你虽然可以去乞食,但是食乞来了,你还不能吃,你得先想想这个实相,然后才能吃。这也是够难为这帮大弟子的,因为提前都讲好了,我们是给众生演戏的。其实就是那么回事,你明白了就不会想这些了,你已经形成了正念。以正念乞食已经成了一种功夫,就不需要再这样观了。维摩讲讲这些,都是给那些还执着声闻解脱的人们讲的。如果你能够不舍八邪,就是你行八邪法,这叫不舍八邪,而入八解脱,你行于非道而通达佛道,就是你示现一个一点也不正的样子,但是其实你没有起那样的心。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这叫不舍八邪,入八解脱。以邪相入正法,看上去总是坏坏的,明明不喜欢吃肉非要吃两口,明明不喜欢喝酒非要喝两口,明明根本不喜欢女色,非要调戏调戏,这叫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你知道这个食遍法界,眼根遍法界,一切法遍法界,一切法是空,所以能施一切。而不执着这个世间的布施、持戒等等,然后以此智慧来供养诸佛。有的人执着,我要供养三宝上等的饮食、衣服,那你不如往那一坐,一念不生,什么都不供养,这是最上供养。你能如是供养,你才能够乞食,才能够吃这个饭。如是食者,非有烦恼,非离烦恼;非入定意,非起定意。你这样去乞食,去吃饭,哎呦,这个太麻烦了啊,吃个饭真麻烦。师父,你说这个维摩诘经是禅宗的经典,我怎么觉得好啰嗦啊?感觉不像禅宗的。对,禅宗也不是一向你理解的那样,这么啰嗦就是禅宗。所以没有定法,不要下定论,有时候简单,有时候复杂。你一向的简单也是忒无聊了对吧,我们没事也搞点复杂的东西,这叫禅宗。所谓的禅宗就是把你给缠住了,只要有个宗,你就会被缚,所以我们任何的宗都不要执着。你不要说禅宗怎么怎么样,净土怎么怎么样,教下怎么怎么样,天台怎么怎么样,都是方便安立,不要执着。所以这样食是一种智慧,这是一种智食,假名为食,假名禅味,以法喜为食、禅悦为食。这样的食,没有烦恼,非离烦恼,非断烦恼,也不是有烦恼,也不是没烦恼,根本就和烦恼不搭界。也不是入定,也不是出定,也没有什么禅定出入。也不住世间,也不住涅槃,也不住生死,也不住解脱。生死涅槃,都不可得。这其实都是针对二乘人所讲的。他们认为有法可修,有道可证,有道可灭,有苦可断。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你这样乞食,虽然有人布施给你食物,但是也没有人得福报。也没有大福,也没有小福,布施给你的人也没有福。就像梁武帝一样,没有功德。你不要说,福德总有吧。梦里有,不还是没有吗。我们学法就是学实相,不是学假相,不是学到梦里去。迦叶他乞食,他认为,他到贫穷的人那里去乞食,能给这些贫穷的人种福报。如果以智慧来看,没有福田,也没有谁给别人种福田,也没有大福,也没有小福,其实就没有福。不为益,不为损。也没有功德,也没有福报,也没有损害,也没有增益。好像这个人供养你了,他就有福了。别人正赶上他不在家,哎呀,你看,这个人真没有福报,我到你这乞食来,你还不在,真没福气。世间就有很多这样的法师,这样的人,会这样讲,你供养我,你有福报。都是骗人的啊。但是我这个人嘛,你可以多供养点,这个不是骗人的。供养这个人就有福了,真有福。所以你们看,有时候直播间里面大家玩命的供养,都是有智慧的人。不为益、不为损。就是你不要起一个供养出家人、供养佛就有福报的心,不要起这样的妄想。对于凡夫,对于贪恋的众生,你方便讲是可以的。但你自己不能认为这是真的。你供养我、供养佛、供养阿罗汉,有大福报,如果你真起这样的心,就不是阿罗汉,就不是觉悟的人。是为正入佛道,以智慧来面对你所谓的乞讨,行乞,包括别人给你的供养,才是真正的修行。而不是说你打妄想,你在帮助别人,你帮谁啊?你乞食也好,包括目犍连给别人说法也好,都是帮助你自己而不是帮助别人。小乘、二乘人他总觉得自己能够修出个什么来,好像能够利益别人。迦叶,若如是食,为不空食人之施也。如果你这样来行乞,才不是空食别人的布施。时我世尊,闻说是语,得未曾有。我听维摩诘和我这样讲,我也是挺开心的,就是维摩诘他没有明白我,其实我就是示现。唉,你说,乞个食弄出那么多事来,维摩诘真会讲,他讲这么多都不累,我都累了。得未曾有,就是以前没听过。好像佛也没有和我们这样讲过,他这样讲太有智慧了。维摩诘给我们开了眼界了,听到了未曾有法。即于一切菩萨,深起敬心。以前我总觉得菩萨们就是徒有虚名,今天看见维摩诘这种智慧,我就对菩萨起了深深的敬仰之心。复作是念:斯有家名,辩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像维摩诘这样的一个在家人,能有这样的智慧,谁还不学佛啊。斯有家名,就是一个在家人,他的身份是一个在家人。一个在家人,能有这么大的智慧和辩才,有这么深的智慧,能够达到像他这样子的心境,谁还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呢?谁还不修行呢?这样多自在啊?这样多爽啊?对吧?我们看迦叶啊,也是很有觉性的一个人。其实我们看这些大弟子的话,包括舍利弗、大目犍连、迦叶,后面的阿难,他们都没有否定维摩诘的意思,全都是在赞叹维摩诘。只不过是自己好像达不到这样的智慧,够不着,感觉很高,维摩诘很高,只有赞叹的份。也怕被他呵斥,被他数落,被他否定,所以都不去。我自从听到维摩诘开示真正的乞食,从这以后,我再也没有劝人以声闻辟支佛行来修行。所以这个维摩诘太厉害了。我看不了他,您还是另请高人吧。 维摩诘所说经第六讲之二维摩诘为须菩提讲法佛告须菩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其舍,从乞食,时维摩诘取我钵,盛满饭,谓我言。这更有意思了啊,这一段非常的有意思。派了三名大弟子都不能去看维摩诘,其实我们也看出来了,佛也是在演戏,佛明明知道这些人都去不了,还要让他们去。就是让他们来叙述与维摩诘交往的时候,维摩诘是怎么给他们开示的?让大家能够听维摩诘的精彩说法,能够看他们精彩的表演。那佛就让须菩提去吧,须菩提说我也去不了。为什么去不了呢?过去我到维摩诘那里去乞食,又是乞食,迦叶是到贫里去乞食,这个须菩提更倒霉,不长眼,跑维摩诘那去乞食。你说你到他那,这个饭是那么好要的吗?我们都知道,其实觉悟的人,包括祖师,他都不是一本正经的人,他会找机会调侃你、调戏你、调服你,给你开解,让你活得别那么较真,别那么严肃、刻板,所以会调戏你。尤其对那些执着的、认真的、死板的、较真的人,他一定会找机会来化解你这种执着、这种死脑筋、刻板。他一定会调侃你。须菩提既倒霉,也是幸运的,倒霉就是你要经得住维摩诘的呵斥、棒喝。幸运的就是,他一棒喝,你就开悟了。如果你有智慧,你在这个世间活着就太开心了,你跟任何人在一起,不是说感觉高高在上,就是看一切一点障碍都没有,一点恐怖、一点忧虑、一点那种担心都没有,完全的自在无碍。给谁都能讲,想讲就讲,不想讲就不讲,没事就逗你开开心,顺便再把实相告诉你。因为大家都有执着嘛,觉悟的人他没有执着了,他也没有挂碍。凡夫有些东西你是碰不了的,你一碰他就得死。觉悟的人他没有任何东西可执着可挂碍的。你把他命拿走,他都无所谓,反正活着也就那样了,生死早就在自在了。对于觉悟的人,生死本来就如梦一样。生死早就放下了,都看破了,他在任何地方都是很潇洒的。我们看维摩诘面对这些声闻弟子,他的这种心态、这种智慧,你就知道一个觉悟的人多潇洒。一个解脱的人他的状态、他的心念、他的心态,是多么自在。这个时候呢,须菩提乞食乞到维摩诘家里来了。怎么就这么巧呢,怎么就冤家路窄跑到他这来要饭来了?维摩诘一开始也是把钵拿过来,给他盛了满满的饭,刚要给还没给的时候,其实就是这个手都递出去了,须菩提刚要接,维摩诘的手又缩回来了。我们看,祖师开示后人的时候经常用这招,正要接而接不到的时候,祖师会忽然问:是什么?有的学人一听,就开悟了。维摩诘正要把一钵饭给须菩提时,把手缩回来,其实早有预谋了,说:唯,须菩提,若能于食等者,诸法亦等。其实我们看到这里,觉得很搞笑,但是我们要严肃,因为我们学法嘛,要学理,我们要明白为什么这么搞笑,为什么这个维摩诘这么啰嗦,他到底想干嘛?我们要看看这一幕,这个戏剧。能把维摩诘经讲得这么不严肃的,可能也少了。你维摩诘敢调侃我们这些大弟子,我们当然也要调侃调侃你了。我们看看维摩诘他是怎么调侃,怎么吓唬须菩提的?唯,须菩提,若能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于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就是你到我这儿乞讨,你为什么到我这乞讨?因为我是富人,对吧?须菩提和大迦叶正好相反,大迦叶是专门挑穷人去乞讨,而须菩提是专门挑富人去乞讨。你看你这就不平等,如果你能够于食平等,你乞食持一个平等心乞讨,才可以取食。不仅于食等,于诸法也等。通过乞食而修平等心,你如是行乞,乃可取食。可是你想一想,你奔我这取食来,你是不是因为发过一个愿,一定要到富人那里面去乞讨,给富人种福田。若须菩提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不坏于身,而随一相;不灭痴爱,起于解脱;以五逆相而得解脱。后面比较多了,我们先看到这里。你须菩提不断淫怒痴,不断贪嗔痴,佛讲法你要断贪嗔痴,你要远离贪嗔痴,不要起贪嗔痴的念。而维摩诘说你要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不断并不是要你贪着,哦,贪嗔痴就对了,不是。既不断也不与俱,不坏于身,而随一相。声闻乘人他就是要灭这个身,他不起这个身的身见,让自己的身心彻底寂灭,没有任何的活动,入一个寂灭定,认为这样是解脱。而维摩诘在这里给他开示:你不要起一个我要坏于身,也不要起一个这个身是障碍的想法,不需要坏于身,就能解脱。而随于一相,随什么相?随于实相。幻化空身即法身,这个幻身就是实相,你不要去关注这个身,不要坏身,不要灭身,而随于实相。不灭痴爱,你也不要去灭贪嗔痴爱,而起于解脱想。于贪嗔痴爱性看到真实性。不住贪嗔痴,亦不离贪嗔痴而得解脱。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什么是五逆相啊?五逆就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你要敢于以五逆相而得解脱,这个就吓人了,这个太吓人了啊!须菩提一声不吭,那时候胆战心惊,佛一直教我们不要造五逆罪,要远离五逆罪。要忏悔无始劫的五逆罪还来不及呢,你还要我再去造五逆,吓死人了。亦不解不缚,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也没有什么解脱不解脱的,没有什么缠缚。为什么声闻乘听维摩诘和他们讲这些害怕,其实就是不了达实相。他不知道没有一个我、人,没有一个须菩提,没有什么五逆啊、父母、佛啊这些相。他以为有我,有法,所以他会害怕。不见四谛,非不见谛,你不要见到有什么苦、集、灭、道,虽然不见也不是不见。这就把他搞迷糊了。又要我不见四谛,又不是不见,到底是见还是不见?非得果,非不得果,你不要说我证阿罗汉果,你不要让我得果,也不是不得果,到底得不得果?搞懵了。非凡夫,非离凡夫法;既不是凡夫,也不是说不是凡夫。非圣人,非不圣人,听着,不要打妄想啊,不要打妄想。非圣人,非不圣人。你不要做圣人,不要认为我证果了,就成圣人了,这叫非圣人。但也不是不是圣人。也不是让你去做凡夫。虽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通达一切法,又不着一切法,乃可取食。这个饭太难吃了,真要把我说明白了,我估计我也饱了,我也不需要你这顿饭了。我们替须菩提可怜啊,后面完了吗?没完。这要是吓唬你。只是吓唬到这个地步那就不叫维摩诘。若须菩提不见佛,不闻法,彼外道六师:什么富兰那迦叶、一直到尼犍陀若提子等,这六师是汝之师。因其出家,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哎呀,我天天跟着佛学法,跟着佛听法,又在僧人里边修行,我早就离开了我那个外道六师,现在你又讲我的过去,哪壶不开提哪壶,那都是过去的事了,你就别提了。你还说,不让我去见佛,也不听法,然后又要我跟着这些外道六师去学法,他们要堕落,我跟着他们一块堕落。本来我都学了正法了,我已经离开外道了,你现在又要我去学外道,跟着六师去学,他们出家我跟着他们出家。让我离开佛陀,学他们的出家法。这个外道也有出家的仪式啊、戒律啊什么的,就是跟他们一起出家、学法。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这个做不到,这个饭真是不好乞啊。若须菩提入诸邪见,不到彼岸;住于八难,不得无难;同于烦恼,离清净法;汝得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有异;于一切众生而有怨心,谤诸佛、毁诸法。高潮了,逐渐的听着越来越邪,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这个维摩诘他讲法,层层的深入,然后继续对须菩提讲到:如果你须菩提能够入诸邪见,你要学邪见,不要学正见,要入诸邪见,不到彼岸,不要去求解脱,没有彼岸可到。住于八难。八难全都是不好的东西啊,八难当然经典里有经典的解释啊,我给你讲什么叫八难啊:瘸子、瞎子、聋子啊什么的,然后生于秽土,生于这些个恶劣的人之中,全是黑社会,在那里面投胎,自己又聋又瘸又哑,生于八难,住于八难。不得无难,你全身全都是不吉利的东西,你住的村子里面经常死人,你接触的人不是愚痴就是聋哑,这是不得无难。同于烦恼,离清净法,你要经常的烦恼,你要常常的烦恼,离清净法,你就一刻都不能清净。你不是说你须菩提得了无诤三昧吗?你要得无诤三昧,那一切众生都应该得这个三昧。如果有一个众生不得这个无诤三昧,你都不能取食。维摩诘讲的是不是实相?是实相。一切众生是不是得无诤三昧?是得无诤三昧。一切众生都在法性海里穿衣吃饭,当然都得无诤三昧,但须菩提听不懂。其施汝者,不名福田。所有布施给你的人,堕三恶道。供养你不名福田,供养你一点福都没有。供养汝者,堕三恶道,凡是供养你的人都会堕恶道。佛明明讲出家人是众生的福田,鼓励我们乞食,要给众生种福田,布施给我们的人都会有福报的啊,都会往生三善道,你这里边讲凡是供养给我的会堕三恶道,还要和众魔共一手,要天天跟魔在一起,作诸劳侣,天天跟他们去生活。你就是示现了整个一个烦恼相,也解脱不了。于一切众生而有怨心。佛怎么教育我们的?要对一切众生起慈悲心。维摩诘说你要对一切众生起怨恨心,要讨厌这些人。你要谤诸佛、毁于法,不入众数。你要谤佛啊,佛是最坏的人,佛就是魔,大家都不要学佛,不要学法,而且不入众数,众数就是僧数,你再也不要去寺庙里住了,不要和僧人们在一起。僧人们都是魔眷属。终不得灭度,你怎么修行都灭度不了。我们听着维摩诘讲的,确实很吓人啊,这讲的啥啊?谤佛、毁法、不入僧处,而且永远也得不到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你如果能够这样,这个饭才能吃。你看我这个钵端半天了,我端了一个小时了,我维摩诘也不容易啊。我为了供养给你这碗大乘饭,这碗解脱饭,这碗般若饭,我端这么半天了,你得听明白了,才能取这个食。我们看维摩诘讲错了吗?没有。无论你怎么修,你能灭度吗?从来就没生,哪有灭度?有佛法僧吗?没有。那谤佛、谤法、谤僧对吗?对啊!跟本就没有佛法僧,是名佛法僧。你著什么,就要谤什么。所以维摩诘所讲的一句都没有错,全都在讲实相。时我世尊,闻此茫然,不识是何言。当时他给我这碗饭把我吓得,到现在我还没好呢,我这还病着呢。佛啊,您让我看他去,谁来看我啊,对吧?我很茫然,我不知道他到底说的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以何来回答,我便置钵欲出其舍。吓得我就把钵放那了,我不要了,这饭你自己拿着吃去吧。过去我看这段我就会乐,每次我看到这段都会乐。我就把钵放那,就要离开他们家。这是不是走错地方了,本来惦记着去富人那,没想到来他家了。这给我吓的啊,然后就把饭扔那了。维摩诘就说:唯,须菩提。别走别走。须菩提,取钵勿惧。不要害怕啊,这饭你拿着,不要害怕。于意云何?为什么?你听我跟你讲。我这么富,并不是布施给你饭造成的。大家都以为福报是布施造成的。布施带来的福会有尽,太有限了。智慧,通达实相,如理地修行,那带来的福才会永久,才会生生世世示现吉祥如意,一切不乏。像佛陀、维摩诘这样。如来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诘,宁有惧不?如果我是如来变化的一个化人,化人就是假人,我以这些事情来诘问你。诘是什么?诘就是来责难你,来问你,来吓你。一个化人说这些话来吓唬你,你会不会害怕呢?你看你为什么会害怕?你首先把我维摩诘当成真的了,其次把我刚才说的东西当成真的了。如果你知道我是一个化人,变化的人,而我说的法也是戏论,那你会不会害怕?我言:不也。当时我就说了,你这么讲,我就不害怕了。可是你说的就和真的似的,那到底你说的是不是真的?维摩诘言:一切诸法,如幻化相。一切诸法,当然也包括我维摩诘,我维摩诘也是幻化的,我讲的也是幻化的。我是一个化人啊!化人不是假设,我本来就是幻化相,一切诸法都是和合幻化相。哦,你这么讲我就不害怕了。汝今不应有所惧也。为什么?一切言说,不离是相。一切诸法都是幻化相,那一切言说也是幻化相,都不离是幻化相。至于智者,不著文字。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他就不会被别人讲的东西吓到。所以那天我写了一篇文章,就是别人说什么,你也别信,一看一听就完了,别当真。连佛说的都别当真,更何况凡夫所说。今天这个人这样说,赶明那个人那样说,你谁都信,最后你变成啥了?你都不会活了,是吧?讲法的人太多了,你听就落个听,别当真。维摩诘也是这样,我就这么一说,你别害怕。智慧的人,他不会执着文字所说,他知道文字性空。其实佛讲的一切法都是这个意思,都是让我们破相。你不当真,你就真正明白佛所讲的法了,就解脱了。故无所惧。智者他不执着于文字,所以你讲啥他都不会害怕,他知道都是音声相。若有恐惧,肯定是自己起心、自己分别、自己编故事,著在了音声相、语言相、文字相上,才会有恐惧。如果通达了实相,没有法可得,都是自己起心妄计才有,哪还有恐惧。文字性离,无有文字,是则解脱。文字本身都是和合的,叭叭叭嘴一碰,嘚,文字就出来了,假的。你找不到一个实有的字,你也找不到任何真实的意思。性离就是性空,它的本性就是不真实。所有的意思,都是妄想赋予的,本来没有意义。无有文字,是则解脱。本身就没有什么文字,文字本身就不真实,它是解脱相。一切法都都同文字一样,是解脱的。当维摩诘这样和我讲的时候,我的心,我那紧张跳动的心脏才得到了平复,但是我也怕他。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法眼净,故我不任诣彼问疾。法眼净,就是把法听明白了。知道什么是正法眼了。这一段最精彩,已经给大家分享完了。 

    2021-01-12

  • 维摩诘经五之二

    维摩诘所说经第五讲之二维摩诘为目犍连说法 佛告大目犍连:汝行诣维摩诘问疾。目连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佛又对大目犍连说,维摩诘病了,你去看看吧。舍利弗不敢去,你可能敢去,你胆子大。然后目犍连就对佛说,世尊啊,我也去不了。这人太厉害,我没法胜任此事。这帮废物啊,二乘人真是废物,焦芽败种就在这了。胆小,先不管修行对不对了,不就看个病人吗是不是,有啥可害怕的。为啥?为啥害怕?担心自己出丑,出洋相,怕被别人说。二乘人,处处注重自己的威仪,自己的颜面,自己的形象,不能给佛丢脸,所以就要处处小心谨慎,都要有礼貌。不像维摩诘,维摩诘没啥挂碍,你送天女来,行,给我,我用。你送啥,行,我要。二乘人不行,这非法,那非法。释子不能收这些不如法的礼,到处受限,所以一点也不自在。于生死有所畏惧,所以于解脱就不自在。为什么不能去呢?目犍连就说了。忆念我昔入毗耶离大城,于里巷中,为诸居士说法。过去,我在毗耶离城的巷子里边为居士说法,正说着起劲的时候,这时维摩诘来了,他说,唯,大目连!你这样为居士讲法不对的,不应该这样讲。看,维摩诘多有自信。人家讲法讲得好好的,他过来插一杠子,我们看他是怎么插这一杠子?夫说法者,当如法说。真正说法的人,要说实相法,要如实际而说。说法不能离实际,不能偏离实相。你不能自己编,你也不能说瞎话,你不能说假法。要如法说。什么是如法说呢?就是说实相。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所谓的实相之法,就是没有众生。你起了一个众生相,在这个虚妄的观念上,你再怎么说,也是虚妄的。而你自己还不知道。你还在执着我在给居士讲法,谁给谁讲法啊?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众生是一个相,你见有众生可得,有众生可度,这就叫众生垢。不是不能给众生讲法,讲法先要不著众生相。法无众生,也不是断灭,而是没有实有的众生。为众生开示此实相,让根基好的人,一听就能开悟,众生是幻化的,我也是幻化的,一听就心开意解。不能一迷引众迷,自己迷昏颠倒,还教化别人。自己眼盲,还要引导别人,那就错了。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我是一种虚妄的见,是一种错觉,而实相里边没有我,没有一个实有的我。这个没有我,不需要你去修、去造、去证、去找,本来就没有我。不管你怎样,都是没有我,没有一个实有的我。没有我并不是没有真性,有真性也不是你想象的有,有也不可得。法无有我,离我垢故。如果认为有我,这是一种垢、一种病、一种执着。如果认为有我,再去除这个我,这就是二乘。认为有生死,再求出离生死,再去证涅槃,这就是二乘。知道没有生死,也没有涅槃,不需要用心,也不需要动念,一悟便了,更无别法。接下来的修行就是保任、保护,莫染污。怎么不染污?别再动错念,修错法就可以了。就是这么回事,这就是菩萨的境界,大乘的境界。所以法无有我,离我垢故。如果觉得有我,那就是一种垢,一种妄想。法无寿命,离生死故。也没有时间,没有生死,没有寿命。所以你不要给居士们讲,要好好的修福报,要多去放生,要去行一切善法,然后让自己健康长寿,得无量福报。你不要给大家讲,去追求寿命、福报,这些都没有用,这些不能代替解脱。你寿命再长、你再健康,你福报再大,到时候还是轮回。转轮圣王的福报、帝释的福报很大,到了最后还是要堕落,还要在六道轮回枉受生死。所以法无寿命,离生死故。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也没有一个实有的人,你在那给居士讲法,还讲得振振有词,还讲得要这样修、要那样修,连你目建连都是假的。你要知道实相,你就不会讲这些了。你会引导他去觉悟实相、觉悟本性、觉悟一切圆满,觉悟一切不可得,不需要起修,也不需要去证什么,也没有一个人修行,也没有一个人要解脱,也没有解脱的法,但自无缚,即本解脱。要这样为众生讲法。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前后就是时间,过去未来现在都不可得,没有一个时间。没有时间,当然也就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人存在于世间。如果你通达没有一个我,没有一个人,没有寿命,这时候一切法都解脱了。虽然也有这个相,但是我们不会执着这个相。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法常寂然,就是法本来是寂灭的,本来涅槃,本来清净,本来解脱,所以不需要你去再用功,再去修、再去觅、再去证什么。一旦你领悟了,就不需要你再去执着一个觉啊,观啊。所以诸法常寂然,法本寂然。那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有法呢?会觉得有生死呢?那是我们的妄想,我们的习气使然。我们执着自己的意识心,执着在我相、人相、我见、人见、知解上面,落在了思维分别里面,才有所谓的法,才有种种的相,种种的执着。而法的实相是本来寂灭,本来清净。离一切诸相,灭诸相故。法离于相,无所缘故。一切法,都没有自体性,法离于相。《楞伽经》里讲,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现,就是你找不到任何一个实有的法,乃至于微尘,乃至于像汗毛一样那么细微的法你都不可得,它都没有自体性,没有实性。法离于相,无所缘故。和合、所缘,都是妄计出来的,它的因素就不存在,当然这个和合体就不存在。我们有时候也会说,佛也会说,诸法是因缘合和而成的,这并不是实相,这是方便说。所谓四大五蕴假合成。四大五蕴都不可得,所以这个缘就不真实,那它和合出来东西就更不真实。所以法离于相,无所缘故。能缘与所缘,都是妄想,是妄念。但有一法可得,皆是妄念,从妄想生。你只要立一个法,都是从心意识里面出来的,都是心意识,是你起心动念才有。离开心意识,一法都不可得。所以古人就讲,目前无法,意在目前,它不是目前的法,非意之所到。又讲,设有一法胜过涅槃,我说必是梦幻。是一个意思。梦幻就是意识,就是思想,就是妄想,所以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心生才有个法。那心生了吗?心生也是我们妄记的,没有什么心生与不生。法无名字,言语断故。法本来没有名字,名字是意识安立的,人给立的,佛给安立的。是觉悟的人施设的假名。这个世间法也是,圣人出世造字,先要造世间的文字,造文字后你明白了世间的现象,这些因果,然后才知道满字,才知道第一义。通过半字而认识满字,通过世间的名相而入于第一义。所以说,一切法都是名字。本无一切法,所以名字是空的。所以法无名字,言语断故。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用言语来表达来实相,是达不到的。实相离于文字、离于描述、离于语言。你只要用一个名字来定义、形容这个实相,来形容法,那一定是假名。一旦有名字,一定没有实意。只是名字而已,比如说,我们说佛,佛只是一个名字,没有一个实有的法叫佛。之所以运用名字,是不得已,是引导我们离名字。我们说无上正等正觉叫佛,无上正等正觉也是个名字,它只是对实相领悟的形容而已。什么是无上正等正觉?本来就觉,本来就圆满,这个觉也不可得。如果你认为有个觉,有个佛,那是妄觉,不是真佛。当然,我们可以方便讲,叫佛,叫觉,但是不真实。你找不到一个法,一个实有的法叫无上菩提。它是不可得,是无住,是无所有,是性空,是不可思议,是无相,是无为,是清净,是解脱,是离苦,是灭烦恼火等等的代名词。对这样一种状态,一种无法形容的实相的描绘,佛给它安一个名字,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金刚经》里面就讲,实无有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说没有一个法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把这个没有一个实有的法,把这种状态,这种觉悟,假名叫做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无上正等正觉也好,佛也好,觉也好,圆满也好,都是名字,而这个名字都不真实。为什么这部经叫净名经,又叫无垢称经。就是说名字性空,文字里什么都没有,法无名字。名字所代表的一切法不可得,所以叫净名经。净名是维摩诘居士的名字,维摩诘在印度语里叫净名,又叫无垢称。我们看佛经里很多人的名字都是表法的,包括佛陀的很多弟子,比如须菩提是空生的意思,大迦叶,有饮光的意思。这些名字都有喻意。如果这部经的经名你明白了,你也能开悟。法无有说,离觉观故。真实本性它不说法,当然也不会听法。也没有一个能说,也没有一个所说,也没有一个能听,也没有一个所听。为什么呢?离觉观故。它没有一个实有的心,实有的我,实有的法,那你要它如何说法?它也没有一个觉,也没有一个观,那你如何让它领会,让它觉,让它观?那师父,我们现在不是在听,在领会吗?听和领会刹那都不可得,都没有一个听相,都没有一个领会的相,没有一个能住的觉,没有一个能住的观。也就是说,觉并没有一个实有的觉,观也没有一个实有的观。这叫无觉无观,又叫绝观。法无有说,离觉观故。《金刚经》里面就说,不要认为如来有法可说,若认为如来有法可说,是为谤佛。所以,法无有说。佛也不说法。说法是我们妄认为有一个人在说法,妄认为有个法。所以叫方便说法。也有一种说法,禅宗里讲,无情说法,法身说法。所谓无情说法,法身说法,就是法无有说,离觉观故。法无形象,如虚空故。真法没有一个固定的形象,它能现一切相但是又离一切相。能现一切相,这是方便讲。没有什么现一切相,不现一切相,但怕你理解为断灭,著在一个无相上,所以讲唯心所现。一切法都没有一个固定的形象。有些人执着某一个相,执著佛相,执著僧相,执著法相,你执着一个东西是真的,是定的,那就错了,佛告诉你,法无形象,法无定相。如虚空故,就好像虚空一样,你看不到虚空有什么相貌,有什么形状,有什么大小。当然了,如虚空故,这个是一个比喻,虚空本身就是一个相,就是我们意识中的一个妄想。没有什么虚空。以虚空中无物,所以引虚空为喻。我们看见好像有个空间,其实这是看见的,不是真实的。你不要认为实有一个虚空,但是你也不要认为没有虚空,这个虚空、佛、一切法不可思议。法无戏论,毕竟空故。你说再多,讲再多,也是戏论,但有言说,皆无实意。所以法离戏论。那为什么我们还要讲,佛还要讲?方便讲,那不是真实说法。真实说法是你去听风声,你去听鸟叫,你去听大街上的叫卖声、汽车声。鸟叫那就是真法吗?要你去听,不是要你去分别那是真法假法。你一听就开悟了。师父我听也开不了悟,开不了悟也是开悟。你自己去悟。有的人说我讲法声音小,你把手机媒体播放器的音量调大一点,或者你戴个耳机。可能会比以前声音稍微小一点,为什么呢?这个镜头放得离得远一点,但是不多,就远了一点点,可能还是你手机的问题。最好换个手机,为了听法,换个好点的手机。其他人呢,听得怎么样?是都声音小吗?对啊,你看,他们都是戴耳机子听,你也去找个耳机。你在鼓岛手机的时候,怎么声音这么小?一下子就能开悟。你知道自己声音小的时候,一念回心,烦恼脱落,当下开悟。开悟随时都在,在不经意中,在无心的时候。有心反而迷了。所以法无戏论,毕竟空故。如果你执着语言、执着文字、执着讲法,这个不是真法,那是戏论。我们在听经,你觉得声音小,这时你开始摆弄手机,什么也没听到,这才是顿悟的好时机。是不是?什么都没听到,或者说听了跟没听见一样,这是法身说法,也是法身听法。我们修行有一个通病,爱戏论,爱争论。你观察,你看你自己爱不爱和别人争论,爱不爱进那些探讨佛法的群,然后讲啊讲,每天讲,到处和别人讲。不注重实修,不做功夫,不关注自己的起心动念。老是去讲,老是去和别人辩论。不是说不能讲,但是执迷于讲,讲法我就能解脱,我就能见性,那整个错了。口说般若,穷劫不能见性。我们讲法也好,听法也好,要听明白了,要入中道,要注重把听懂的去运用,去实修。不要跑边,不要去争论,不要争论对错。所以法无戏论,毕竟空故。因为毕竟是言语,并不真实。法无我所,离我所故。二乘人他认为有一个涅槃,有一个我证的涅槃境界。而诸法实相是没有我,没有我所,没有涅槃可得,没有涅槃可住。你给居士们讲那些都是虚妄的,包括你修行所证得的果,这些都是我所,都是虚妄的。法无分别,离诸识故。这里的无分别,是不妄分别,不住于分别。善于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你也不要执着无分别,你也不要认为我不动念,我什么都不想这叫无分别。而是直接用见闻觉知而不生执着。不在见闻觉知上再起一个分别。离诸识故,诸识是虚妄的。我们所有的分别心都是建立在意识心,建立在识上,这个所谓的识就是头脑、思想、意识,是八识的总称。头脑、思想、意识它不真实。它是假合的。我们有了这个身体,然后逐渐长大,接受了教育,才有了这些所谓的思想、观念、意识、意识形态等等。所以这些东西不是一直就存在的、从来就有的,而是合和才有的。我们的意根,包括我们接触的这些语言、名字、法相都不真实,那他合和出来的这个意识心,这个思想也不真实。法无有比,无相待故。六祖大师也引用过这一句话,薛简代替京城的禅德和皇帝向六祖请法,然后就问,要用智慧来灭无明,六祖就和他讲了,用智慧来灭烦恼,这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若是大乘,则不如是。何以故?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我们看到六祖大师也引用维摩诘所说经里面的经文:法无有比,无相待故。也就是说,没有一个明和暗,没有一个愚痴和智慧,没有一个对治的东西,没有二法。愚痴智慧、明与暗这都是我们妄立的,是我们分别、妄见的一个东西。所以都不真实。真实之法里面没有明暗,没有无明,也没有愚痴,也没有智慧,也没有禅定,也没有解脱,也没有戒定慧,也没有贪嗔痴。也没有我、人、众生、寿者,没有凡夫、没有佛、没有修行、没有证悟,没有解脱、没有菩提涅槃,没有烦恼,一切都从妄想生。没有一个实有的法,所以就没有一个对立的东西。一尚不立,更何况二。所以法无有比。这个比就是比对、对立、相待。真如自性绝妙不待,一尚非真,更何况相待之法。相待就是生灭法,就是有为法,就是有相的法。法不属因,不在缘故。凡夫就执着于生死、执着于世间的五欲六尘。二乘他执着于一个缘起、缘生、无常,执着有一个,他会妄见有一个生死,妄见有涅槃。然后生合和见、生缘起见,生修法见,然后再去灭除。而诸法他没有一个实有的因,也没有一个实有的果,也没有一个实有的缘。这个因缘果报都是妄见。法同法性,入诸法故。一切法的实质就是真性,真性就是无所有性,就是性空。永嘉大师讲:一性便含一切性,一水便含一切水。就是说,任何法它的实相都是空性,都是佛性,都是唯心所现。一切法没有自体性,没有自体性就是真实性,真实性就是没有自体性,就是没有我性,没有我性就是真性。法随于如,无所随故。随于如,就是随于实相,随于解脱,随于无所有性。虽然随于如,随于解脱,而没有一个随、没有一个如,也没有一个解脱,无所随故。法住实际,诸边不动故。法住于实际,没有生灭相,没有解脱相,没有烦恼相,没有涅槃相,这是法住实际。此实际者,非有实际可得,是名实际。任何边畔,边见都动不了这个实际,叫法住实际,诸边不动故。法无动摇,不依六尘故。不管我们的心识如何起灭、造作,而诸法的真性是不会受到干扰和动荡的。它不会受影响。受影响、有动荡的都是我们的妄想,是我们的心识在起波动。而诸法的实际是不动的。六根、六尘、六识都是唯心所现,并不实有。诸法实相不会依六尘而变化。那什么会依六尘呢?我们的六根,我们的妄想会捕捉六尘,然后才有个所谓的动荡,才有起心动念。法无去来,常不住故。法没有去来,它是常住不灭的,没有一个来去相。所以你不要想:师父,我们学禅宗,死了以后去哪?我们本身就不真实,就是一个妄想,去来都是妄想,没有去哪。你这念一动,就已经在投胎,在轮回了,你还问去哪。所以学禅宗学实相法,难就难在这里,你总是起妄念而不觉。你无法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你就不起一个我到底怎么修、我去哪的念。一切时,一切事,过去就完了,不执着,这还勉强可以。如果你要是执着我去哪,你这一念心就迷了,无明就起来了。而真性是不会有一个我去哪?真性没有一个来去。那你起一个我去哪的念?那不就是我相吗?你又住在了上面,那就变成了生死烦恼,成了无明。我们修行就是为了觉这一念,不住在这一念上,就解脱了。那师父,我总起这一念怎么办?能离则离,离不了就起,也没有办法。总起就总起,总起也不会住,你忽然之间遇到什么事情,就离开那个想法了,你不可能整天都在想我死了去哪儿,对吧。你儿子放学回来了,说考试不及格,你一下子哪儿也不去了。是不是?你看,我们随时都会被另外的事拉走,这也是一种牧牛,是法性牧牛。所以你老老实实修行,现在好好做功夫,功到自然成。所以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不会再执着了。法顺空,随无相,应无作。法顺空,法的实际本来就是与空相应,与无相相应,与无作相应。法离好丑、法无增损,法无生灭,法无所归。我们平时总会觉得有个好丑、有个境界,然后有增有损,我要修功德,我要修福报,我要累积。法无增损,你累积什么?我要断烦恼,法无增损,你断什么?我要改自己,法本来圆满,没有增损,你改什么?改也是妄改,修也是妄修,完善也是妄完善。你明白这个道理,你不起心,你不去执着,你放松下来,这个叫真完善。所以你不要去白费劲,师父,我还是要求往生。没有生,没有灭,没有生灭,你求什么往生?谁在去求往生?本来没有我,谁在去求往生?那我求往生。你求往生,你就轮回。有往生就有轮回,有我就有轮回,就有六道。你通达无我,不执着一个我,那就是解脱,就是净土,就是无生。法过眼耳鼻舌身心,法无高下,法常住不动,法离一切观行。过眼耳鼻舌身,就是指你不要住着在六根上,没有眼耳鼻舌身意,没有一个有自体性的,实有的眼耳鼻舌身意。法也没有高下,常住不动,就是你起的任何心念,是白起,妄起。法离一切观行,你用的一切心都是白用的,不是说不可以用,别执著观行,用也是白用,如果你明白这个,你用就不执着了。禅宗讲无你用心处呢?一上堂,大众请祖师讲法,祖师就说:散了吧,讲什么讲。无你用心处。法离一切观行,你的一切的觉、观、修行、起心妄动,都是妄想,都是徒劳无益的。唯,大目连!法相如是,岂可说乎?最后维摩诘总结到:实相如此,你怎么说?这人真霸道,他自己说了一大堆,不让别人说。没办法,谁让人家通达呢!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祖师和开悟的人就是这样,他自己怎么说,怎么做都没问题,你一说就错,你一抬眼,棍子就过来了。诸法实相是这个样子,怎么能讲出来呢?包括我讲了半天也是在废话,你难道还没听明白吗?目犍连?废了我这么多唾沫。法相如是清净,如是不可说,如是不可思议,你还在那给居士讲,我还在这给你讲,佛还在那里给我们讲,一群傻瓜,对不对?对的。知道自己是傻瓜就离不傻不远了。如果你不知道这一点,你就会一直在那讲,今天给这些人讲,大家说你是导师,你美滋滋的;明天到另一个地方讲,大家又称赞你,讲得真好,你又美滋滋的,就把你送地狱去了。现在全世界讲法的人不都是这样吗?听众上万,哎呀,到处都是大师,都是导师。自己还在无明中,天天给这个讲法,给那个讲法,办班,办学,开课。为什么?赚钱啊!众生太好骗了。维摩诘继续开示: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就是我什么也没说,你们也什么也没听。这叫说法。其听法者,无闻无得,真正会听法的人,师父,你讲完以后,我听着挺好的,可是我什么都没记住。这就对了!什么都没有记住就对了,你这个就叫做真正会听法。师父,你讲的这个我没有听清楚,你再说一遍,我记下来。好的,记完了还是要扔掉。什么也没讲,最后把什么也没讲总结出来这就对了。所以听法者,无闻无得。会说法的人不执着说法,会听法的人也不执着听法。那我们说法就是说这个不执着的法,听法就是听这个不染着的法。这叫说法和听法。今天讲讲就忘记时间了,头一次忘记了时间,因为这一段很精彩。我们尽量把它讲得完整一点。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当建是意,而为说法。真正说法的人就像一个幻化的人、一个表演魔术的人,一个幻士在为另外一个假人说法。  当了众生根有利钝,善于知见,无所挂碍,以大悲心赞于大乘,念报佛恩,不断三宝,然后说法。要知道众生的根基,不要拿过来就把你那个二乘的境界跟别人讲。有的人他是大乘根基,你不要给他讲二乘法。禅宗是最上乘根基,你还给他讲什么修禅定,证须陀洹果,证涅槃。这是不对机说法,错了,你不了众生根基。所以要善于知见,通达无碍,然后以大悲心在一切处都赞于大乘,为众生开示佛性,然后报佛恩,不断三宝种性,然后说法。维摩诘给目犍连开示真正的说法,这一段很精彩。当维摩诘这样讲法时,八百居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说,听大目犍连说法的这帮居士们,全都倒戈,倒向维摩诘这边来了。维摩诘说法说得更精彩,而且大众全发大乘心,甚至有的可能当场就开悟了。我无此辩,目建连说。我被他讲得只能在旁边听,我没有他的辩才。所以我没办法去看他。

    2021-01-10

  • 维摩诘经五之一

    维摩诘所说经第五讲(一)维摩诘为舍利弗说坐禅法大家打开维摩诘所说经的弟子品第三。所谓弟子品,是指佛陀的声闻弟子们各述自己与维摩诘交往的经历,他们在讲法时,都曾被维摩诘呵斥过。维摩诘借机为声闻弟子开示大乘实相了义之法,令声闻人舍小向大。学习到第三品弟子品,维摩诘经中最精彩的部分开始了。其实前两品也很精彩,但是从故事性,从趣味性,从修行见地和方法的开示上,维摩诘经讲到弟子品时,就开始精彩纷呈了。希望大家注意听,认真学习。尔时,长者维摩诘自念寝疾于床,世尊大慈,宁不垂愍?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这时候,长者维摩诘就想到,我病在床上,世尊慈悲,难道不来问候我一下吗?维摩诘是和佛陀生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地方的再来人。这是从世法的角度讲。两佛同时出现于世,两个觉悟的人,一个示现出家,一个示现在家。有的人可能说:师父,好像佛经里写到过,没有两佛同时出现于世。经典里的东西,大家不要执着,不要盲信。涅槃经说,佛所说法,都是因时、因地、因人而说,不可执著。有时佛说无十方佛,有时说有十方佛。佛只是一个相而已,圆满报身佛只是一个相,并不是真佛,不可执著。真正的佛是觉悟,是觉性,是智慧。觉悟的人都是佛。世间不只有佛陀、维摩诘是觉悟的人,还有很多觉悟的人,他们的身份、名字可能我们并不知道。我们今天学习禅宗,关于佛法僧的相不能再执着了。我们都知道,真佛是无相的。但是觉悟的人,可以方便把他叫作佛。维摩诘病了,自己动了这样的念:我病了,难道佛陀不派人来问候我吗?佛知道他的意思,为了配合他演戏、说法。于是就派舍利弗去看望维摩诘。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舍利弗一听佛陀让他去见维摩诘,他就说:不行,世尊,我不能去看维摩诘。我不敢去。我不能胜任这事,这人太厉害。为什么呢?我们看下面,到底为什么舍利弗不愿意去看维摩诘。忆念我昔,曾于林中宴坐树下。肯定要说理由啊,为什么我不能去看他呢?过去我在树林里面打坐,这时维摩诘出现了。维摩诘哪儿都去,哪儿都有他。维摩诘出现了,就对我说: 唯,就是喂的意思,嘿。平时我们喊一个人,不太有礼貌时就这样喊。为什么会这样?维摩诘不是大修行人吗?对人普行恭敬吗?怎么一上来叫喂,怎么不称乎个上人啊,大师啊的。大家想想,为什么维摩诘一上来叫唯,舍利弗!佛陀的这些声闻弟子,平时被众生,被居士们恭敬惯了,被尊重惯了。维摩诘知道他们并没有真正觉悟,还差很远,而他们却得少为足,认为自己成圣成贤了。维摩诘为了破他们的执著,破他们的见地,故意示现轻视、嘲讽、看不起他们。维摩诘可不像其他人,其他人可能见了这些个声闻弟子,先合掌先问讯,礼拜,顶礼。维摩诘不是,他一过去,像对小孩说话一样的:嘿,舍利弗!不要这样坐着嘛。不必是坐,为宴坐也。你这样不行,你这样不是打坐。你这样一本正经地坐着,闭着眼,像个死人一样,这哪儿是打坐啊。不要这样打坐!那怎么打坐呢?我们看维摩诘怎么开示的啊?下面的开示非常重要,禅宗修行最最关键的地方就在这里了,也可以说,整个修行的眼目,正法眼,就在下面的开示里。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宴坐就是坐禅的意思。真正的坐禅,是不于三界投放心意识,不住在心意识中。真正的坐禅,不在于你是行、还是住、还是坐、还是卧,而是在于你于一切处,一切时,不现身意。所谓不现身意,就是自己的心意识没有住著在任何事情上,没有向外投射,也没有住著在任何法上。就是金刚经中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没有一个执着的心显现出来。没有一个我在做什么的心显出来。就是以一种无心,无执着心,无住着心,以这样的一种心态,一种状态来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宴坐。真正的坐禅不拘泥于形式,站着也可以不于三界现身意,躺着也可以,甚至是和他人讲话,做事情都可以不于三界现身意。所谓的不于三界现身意,并不是说没有念头,而是于一切法,没有执著和妄念。现身意,就是有一个我在执着什么,我的心住在了一个地方,这叫现身意。其实,维摩诘呵斥舍利弗,不是说舍利弗打坐的姿势错了,而是指责他的观念,他的用心,他修行的理念错了。只要能无所求,无所证,不漏心意识,坐着也好,站着也好,都是坐禅。整个禅宗,或者说实相的开示,这一句话就说完了。谁会了这句话,谁就会修行了。但是,光是理解、懂了这句话,而内心有执著和挂碍,还是没用。能把这句话用出来,活出来,行出来,真正的心无挂碍,那才是真的会这句话,也就真的开悟见性了。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不于三界现身意是真正的打坐,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也是真正的坐禅。后面所说的这些,都是一个意思,都是和于三界不现身意一样的意思,都是明心见性的话。什么叫不起灭定?(喝茶)会吗?注:这部书是讲法音频转成文字而成。括号里的文字是讲法现场喝茶的动作和声音。(大笑)不会,好再来一次,(再次喝茶)还是不会。不会我们继续讲。不起灭定。声闻乘人都是有禅定的,他们所谓的证果,比如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都是证到禅定,通过禅定而思惟佛理,认识到相对的解脱之理,住在一个虚妄境界中,而认为自己解脱了,事实并未究竟解脱。如住于四禅,乃至于灭尽定,证到灭尽定,以为那就是涅槃的境界。灭尽定已经是定里面最高的一个定了。灭尽定就是寂灭,完全的没有心意识。这个没有心意识其实并不是究竟的,是自己妄以为没有心意识。真正的涅槃,也即大涅槃,并不是断灭心意识,而是知心意识空,不住心意识,不取心意识。大涅槃不需要在任何禅定或特定的境界中证得,而是随时随地,在平常心中以智慧就可以看到。大涅槃时时显现,众生以烦恼故,不可得见。也即是六祖所说的,言下即得见性。只是声闻人不觉悟这一点,也不知道如何默契于大涅槃。所以这两者,也即声闻人所证涅槃和大涅槃,在认识和修证上就完全不一样。声闻人所证的涅槃,其实是压住了心意识,令之不起,以为寂灭。他自以为没有心意识了,只是心识这个时候被自己所起的一个妄念给遮住了,而自己不知道。他被心识所经历的一个虚妄境暂时覆住了。我们学《楞伽经》就知道,声闻人虽然没有心意识,但是自己的习气,自己的妄想,我相,俱生我执、法执还存在,只是他暂时覆住了心识,他以为没有心识了,以为寂灭了,以为证得涅槃了,以为解脱了,而实际上并未解脱。这是声闻乘入的禅定和所证的涅槃,他以为是涅槃的境界,以为是解脱的境界。楞伽经云:诸声闻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之相,一切皆是妄分别有,无所有故,妄计未来诸根境灭,以为涅槃。不知证自智境界,转所依藏识,为大涅槃。维摩诘这里讲的,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与楞伽经的开示一样,只须要转识,就能证大涅槃,不是灭识。不起就是不需要在这个灭尽定中,不需要入这个灭尽定,也不需要从这个灭尽定出来,平平常常,该做什么做什么,才是真正的坐禅,而且当下即证大涅槃。不起就是没有出入灭尽定。而现诸威仪,就是该干嘛干嘛,行住坐卧四威仪,都在定中,而不用起一个出入灭尽定想,这叫不出不入,这才是真正的宴坐。我们看,通过维摩诘的开示,我们对禅宗的修行,对实相就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对修行的见地和方法的理解也就更加明确,就不会再怀疑禅宗,也不会对禅定产生执著。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我们看维摩诘开示的微妙的地方,也即是禅宗修行的特点。什么叫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呢?就是说,我们做一切事情,从形式上你看不出他是否在修行,只有行者自己知道。这叫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外在表现得和凡夫众生没有区别。现凡夫事,但是心行道法,心行般若,心念没有离开修行。他是密行,是心行,是自悟自修,是内在的修行,但是你从外在看不出来。你像二乘人,一看就知道他是在修行,看不出他放逸,看不出他每天在懒散。他基本上都是在坐禅、经行、诵经、持咒,观、觉,你从外在上看他是在修行,看不到他现凡夫事。但是真正的坐禅是现凡夫事而不舍道法,一切都平平常常,你看到的就是一个凡夫。这就是心法,这里讲到的是心法,而不是外在诵经、坐禅、行道、持戒、忍辱。表面上看是凡夫行,做凡夫事,但是内在不舍修行,不舍道法,念念都在道上,善护念,不染万境。这叫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这才是真正的坐禅。而不执着于一个外在的、固定的修行形式。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什么是真正的宴坐?维摩诘看到他在那打坐,就教他,说:心不住内,就是没有一个心可得,不用去想心性的事,不用去思考什么义理啊、开悟啊、见性的事。亦不在外,也不向外驰逐,不逐六尘。既不执着有心,也不执着无心。既不住心法,也不住心所法,当然也不住中间,也没有什么中间。心无所住,是为宴坐。所以,心无所住跟你是否坐禅,跟你干什么没有关系。你干一切都可以心无所住。你一边洗着衣服,一边做着饭,一边吃着饭,都可以不住,都可以宴坐。虽然做这些事情,但是念念不住,这是真正的坐禅。心里边没有一个挂碍,没有一个执念、执着,不会想着一个烦恼或者是执着某些事情。不住内、不住外,内不住道法,外不住世间。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道品。虽然也修法,但只是保护,善护念,于所修法中并无所求,以无所得心而现修法的相,外现修行的相,内无所行。于实相的见解无所动,也即于诸见不动。因为还有无始以来的习气,所以虽现行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行、七菩提分、八正道分等等,但是不取证声闻缘觉的果报,于解脱的见地清楚明确,不再被其他见而动。于诸见不动,也可以理解为不再被所见的一切境界动,于诸相而无相。不分别自心境界。不会于知上立知,没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叫于诸见不动,这是真正的宴坐。不是说,我修三十七道品,我想证涅槃,我想达到什么境界。什么境界都不在期求,没有了这些知见和所求,于实相的见解不再疑惑动摇。这是真正的坐禅。这也是针对小乘,声闻乘,执着解脱,畏惧生死,贪著涅槃,为了破除二乘的见解,维摩诘如是开示。这部经能破除二乘人的很多知见,专门破除二乘这些出家人的习气和邪见。当时佛的很多弟子,听过佛讲四圣谛、讲四念处、讲四禅八定、讲无常法、讲无常、苦、空、无我这样的法,都当真了,都精进去修证,证得了有余涅槃,以为究竟解脱了。后来,佛陀讲了很多大乘了义经典,一些声闻人听不懂,也不再信受。如法华经里就有五千比丘退席。这部经其实就是讲真正的涅槃,讲什么是究竟的解脱,也是引导二乘、发菩提心,继续修行,要成佛、要见性。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这个和二乘所领悟的,所学的完全不一样。二乘人,声闻乘人,不觉悟的人,他是生了烦恼,再断烦恼,他一定要断烦恼、要离烦恼,要对治烦恼,再去证取涅槃。没有通达烦恼性空,烦恼不可得。他无法了达烦恼不生,烦恼无生,烦恼不实,烦恼不住,烦恼即菩提。所以他要断烦恼,他要离生死,他要离开众生,他要远离一切世间法,不敢染着、不敢接近,而去求取涅槃。他不知道生死即涅槃,非离生死而有涅槃。他忌惮生死和烦恼,所以急急地去修证,去取涅槃寂静,去证灭尽定。而大乘,乃至于禅宗,它的宗旨是:烦恼性空,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这是禅宗,也是维摩诘经所开示的修行见地,所开示的实相之法。所以不断烦恼,而入涅槃。就是通达贪嗔痴性空,烦恼性空,一切法性空。知烦恼涅槃都不可得,这叫不断烦恼而入涅槃。就是说,现实生活中,一切相即解脱相,一切相都是涅槃相。我们学六祖坛经也学到了,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涅槃相如是。一切现象本自解脱,本来清净,包括有情无情的一切显现,包括一切众生的所有行为,都是涅槃相。只要你不分别自心境界,不取著自心境界。一切烦恼、无明,都是自己妄自执着,妄自缠缚,本来没有缠缚,也没有烦恼。他错以为有个我,有个执着,有个生死,又错见解脱,错见涅槃,然后去执取解脱和涅槃。不知道一切法本自涅槃,一切法即是解脱,非别有解脱。自己在那缠缚自己。其实并没有一个自己。这即是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声闻乘他是很难理解不断烦恼而入涅槃,因为他把佛陀讲的方便法当真了,得少为足,不知进取。所以他需要破除原来的知见,深入大乘,了达实相,才能真正解脱。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维摩诘说,如果你能领悟我所说的这种宴坐,这种完全没有形式的宴坐,这种心法,那才是真正佛所印可的坐禅。也就是说,于三界不现身意,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不住于内亦不住外,虽现修行而于诸见不动,不断烦恼而入涅槃,如果你能这样坐禅,那才是真正的坐禅。这种坐禅,才是佛法唯一的正修行路,显现了佛性的自在、无拘、通透。不再执著一个坐着的形式了,而是一切时、一切处、一切行为都可以坐禅。这是心的解脱,心上的修行。如果你着相的话,你看不出这是修行,是坐禅。时我世尊,闻说是语,默然而止。听到这个话以后,我没话说了,为什么?因为以前我的修行和这不一样啊,佛不是这样讲的啊!以前我是按照佛教给我们的,观苦、空、无常、无我,修苦集灭道,证四果,断三结,来修行的。一切世间都是苦的,一切世间都是因缘所生法,都是无常的,要修、要证、要去解脱,要远离生死,要断烦恼。现在维摩诘和我讲,不需要打坐,也不需要起灭尽定,也不需要二六时中经行,也不需要断烦恼,就能证取涅槃,好像很简单似的,我不能领会。我完全搞糊涂了。所以我不能和他说什么,他说的我一句话都听不懂。我没办法和他辩论,他太能说了。我不能理解他这个境界,不知道怎么能来回答他。您让我去看他,他一见我,又要教训我。说他错吧,也找不出错的地方,但是他和我以前所学的,和世尊给我们开示的不一样,但是他还这么自信,这么振振有词,对我也一点都不尊重。一上来就唯,舍利弗!不必是坐为宴坐也。弄得我一点面子都没有,伤了自尊心了。当然,这是我们开玩笑啊,人家怎么也是阿罗汉,对吧。就算你是阿罗汉,也挨不上边,也了无交涉。小乘人嘛,你伤没伤自尊,都是小乘人。我管你有没有自尊心,反正你那样修行不能解脱。这些二乘人给我们做了反面教才,我们不能向他们学习。舍利弗继续说,所以我不能去看他,我不是不能,我是不敢去看他,我去看他,我还没说话,他就给我挡回去了。对了,所以私底下你们谁也不要给我发微信啊,发微信不理你是最好的,梆梆给你来两句,让你特别难堪,让你一整天都不高兴。有的人看到好文章发给我,师父,跟你共享。滚,都是垃圾,什么好文章!迷昏颠倒的发什么发?整天就知道发文章,所以别没事找事啊,你老老实实呆着是最好的。这帮人也是,一提维摩诘,一个个脑门子都要出汗,都害怕,因为也没招他惹他,他过来就给我们来一顿,是吧。对的,这就是大乘,菩萨境界、佛的境界,和二乘和凡夫的境界完全不一样,也不是故意瞧不起你,也不是故意给你难堪,看你修行走错了方向,这是在救你,在提醒你。还管你什么自尊心不自尊心的,拿过来就数落一顿。看到这段我们就开心了。以前总觉得佛法怎么永远也修不成啊,那是你修错了,你的见地出问题了,修行的方向方法全错了。现在维摩诘给我们开示的很清楚,我们只要善护念,好好地牧牛,别做错了功夫就行了。你觉得修四禅八定难,你根本不用去修,那是给声闻乘人讲的方便法,是他们当真了,你不能当真。真正的大乘法,不断烦恼,不起于坐,便证涅槃。你听着好像很神奇,这不是神不神奇的事,这是根基,是本来就是这样。你本来就没有病,本来就是圆满,是你自己妄加系缚、妄认烦恼。你不了解真实,你不了解实相,所以错修于佛道。维摩诘对舍利弗的开示就完了。

    2021-01-09

  • 无依与独处

    无依与独处如果你能独处,你就能和一切相处。当你能够独处,你才能发现,你不用做什么,你不用拥有什么,一切都已做成,一切都是现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能够独处,你才看到只有一个心,一切都是这心的影子。真实认识到这一点,你将不再执迷于心所法,也不再执着心。独处并是不仅仅指一个人,而是心的无依。有时一个人生活未必是独处,如果你的心到处攀缘粘着。即使你一个人待在山里,而手里拿着手机,心里想着是非,嘴里馋着美味,那不是独处。你只是将有依的生活从一个地方换到另一个地方。有时与某个人在一起,未必不是独处,如果两个人互不控制与干涉,各自管好自己,心常自在。心能够无依,自在无碍,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处。心无依时,它才会真正的安宁和自在。心无依是一种智慧和能力。心无依与和谁在一起或不在一起无关,不执着和谁在一起,离开谁都能安心,和谁在一起都不乱,那才是独处。心无依与在这儿或在那儿无关。在哪里都不贪恋,在哪儿都安心,在哪儿都是独处。心无依与做或不做什么无关。做或不做什么,都不攀缘,不造作,不执迷,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处。心如虚空,无依无倚,无所趣向,那才是独处。心不再去抓住什么,它就会适应从而喜欢独处。心不再去控制什么,它就会放手一切,任一切自然呈现。心退出主导,真性便获得自由。心与性本来不二。心随性舞,心即是性。性被心使,性即成心。心性都是你。从心,即是凡夫,即是众生。随性,即是觉者,即是圣人。从心,你会不停地交友,寻觅伴侣,追逐所爱。你无法无依而独处。你依靠六尘境界而安心,不悟心自无心,心本无依,就不能真正自在解脱。随性,你会活在自心境界中,不逐外缘,随遇而安,随缘待物,不偏不倚。你会独处而安心。你不依六尘而自安,自然受用身心即与世界,而不住身心受用。世人若欲独处,先从身独处开始练习,再练心独处,最后任心无依。身独处者,找一僻静处,独自一人,不赖伴侣,或经行,或读经,或坐禅,或做简单事情,久而久之,则能独居。能独居,是独处的前提。心独处者,不论所居何处,不贪五欲六尘,不赖外境,令心安静,观于诸法实相。心无依者,于一切法,一切境,一切相,不做法想,不做境想,不生心动念,不生一切想,不即不离,圆满周到,自在无碍。独处,每一个修行者所必须的经历。独处,心无挂碍,直行佛道,直获菩提。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

    2021-01-08

  • 我所说家

    我所说家问:师父您好,您说修行在寺能得,在家亦得。六祖大师也这样讲过,在寺亦得,在家亦得。在寺庙里修行障碍少,挂碍少,修行易得,这个我能理解。在家庭中障碍多,牵缠多,修行很难,经常会起烦恼,而且有没完没了的事等着你去做,心思很难专注,很难安心办道,怎么易得呢?答:我所说在寺庙能得,此寺庙非彼寺庙。我所说在家亦得,此家非彼家。寺者,从上从寸。方寸之间,喻之为心。心地之名,是名为寺。庙者,从广从由,出入自由,天地广阔,是名为庙。一寸之土,安得心者即寺;出入自由,一切无碍即庙。能安得心,自由自在,是我所说之寺庙。家者,从屋从豕,人畜相安为家。庭者,从门从廷,日用万行为庭。于方寸之中相安无事,于万行之中彰显本性,是我所说之家庭。又寺者,似也。似者,性也。有所似而不定,有所喻而无实,是我所说寺。庙者,妙也。妙者,法也。微妙难知,绝妙难言,是我所说庙。寺庙寺庙,唯妙唯肖,是我所说寺庙。如是寺庙,非人能住,唯智能居。家者,佳也,佳者美好,一切皆佳,不见不佳,是我所说家。庭者停也,停于贪着,止于营求,无求无得,常自知足,是我所说庭。家庭家庭,佳人知停,是我所说家庭。如是家庭,唯觉者能居,无求能行。所以在寺得者,识得心地,居之安然,了然无事,是名在寺亦得。在家亦得者,能安于心,知止知休,居之无恼,是名在家亦得。心不外驰,是名在家亦得。不扰于物,各得其所,是名在家亦得。不见他过,离于争论,方能在家亦得。随所住处常安乐,不离当处常湛然,是名在家亦得。我所说在家亦得,万事不关心,是非与我迢。常伸两脚卧,日日恁么过。我所说在家者,其家空空荡荡,唯有一床。空空荡荡者,空诸有法。唯至一床者,唯是一心。我所说家,常自寂静,常自满足。若能如是安家,是名在家亦得。我所说家,虽然空荡,亦有眷属成群。虽然寂静,亦有歌舞和鸣。智慧是我父,慈悲是我母。善巧是我兄,方便是我姊。法喜是我妻,开心是我女。无为是我儿,无事是我祖。懒散是我家佣人,不管是我家管家。不往来是我家表亲,不相识是我之邻居。无缘是我朋友,不攀是我同事。无作是我工作,无愿是我大愿。我之家庭,行畜牲行,不问世事,唯吃与睡,是我家法。退缩逃避,以败为美,不思进取,是我之家风。一切人闻之,嫌弃厌恶,掉头便走。唯具慧眼者,识得我家,是智人之宝宅,诸佛之道场。我家园苑常有诸佛来游,我家屋户常有天龙护卫。维摩是我之法侣,文殊是我之上宾。达摩与我互通书信,六祖带我同游性海。我之家庭,日夜常有法音和鸣,时时常有天女起舞。妄心不起,是我之琴瑟;不住烦恼,是我之舞女。能离于念,是我之教师;不取于相,是我之善友。我家亦有无量娱乐。天真是我之花园,诚实是我之浴池。深心为我上服,惭愧为我饰物。理解为我花蔓,尊重为我美颜。常行恭敬,是我园中小径;谦卑不轻,是我苑中坐椅。心平是我之卧榻,直行是我之作务。常自开心,是我之波罗蜜;常不放逸,是我家柱梁。不逐六尘,是我之禅定;不见愚痴,不求智慧,是我之般若。不见善恶是非,不分高低贵贱,一切平等如幻,是我家住址。世人以欢聚为乐,我家以独处为美。我家广大,无有边畔。四摄法是我之四门,四无量心是我之院墙。我家常有无量众生来参,我以三十七道品为馈赠,以常乐我净为嘉奖。以诸苦灭尽为利诱,以涅槃解脱为酬偿。住于根本,是我所说家。不舍万法,是我所说家。我所说家,沙门尚难得居,天人不得其门。我所说家,高高山顶建,深深海底施。我所说在家得者,难于出家。出家者,不复入我所说家,不得名为真出家。出得彼家,入得此家,行得此事,安得此家,是真正居士,是真出家者。我所说之家,又名曰如家,如家如来家,不自套锁枷。谁闻此法音,不生此家中,除彼不肖者,痴顽无智人。若能住得此家,在得如是家,许你在家亦得。不如是住得家者,是以烦恼为家,以贪爱为家,是缠是缚,是苦是恼,非是我祖所说在家亦得。若不如是识得真家,还须出烦恼家,方得入我之本家。还须依佛所说,乐远离行,不乐世家,方得入于如来之家。故知吾祖所说在家亦得,非是让我辈贪恋世俗之家,而是识得本心之家,见得本性,不离于坐,不出家门,便证涅槃。

    2021-01-08

1541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89909192939495

...

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