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逃避,是唯一的困境
逃避,是唯一的困境师父好,我有一个烦恼一直放不下。我有一个常年卧病在床的父亲,我一直在照顾他,但是常年照顾他,我心力交瘁,我总想逃避,想把父亲交给我弟弟照顾。但是我担心弟弟照顾的不细心,让父亲受苦,我良心上又过不去。我也想按照师父提供的方法做功课,专心修行,学习经典,实修打坐和练习一物不为,但是我大多数时间都在上班和照顾父亲,没有时间做功课,我心里很苦恼,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请师父开示我该怎么做?答:你的困惑来自于你对功课的错误认知和对修行的错误理解。真正的功课和修行是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境遇时,我们敢于面对和承担,而不是逃避和改换境遇。功课是内在的,修行是心性上的转变。打坐,读经,听经闻法,只是外在形式上的功课。形式上的功课为内在的功课服务,内在的功课需要通过认知的彻底改变才能达成。什么是内在的功课?在你的执着、抗拒和逃避的地方做功夫,转化你的执着,放弃你的对抗,勇敢地面对和接纳自己的境遇,这才是真正的功课,才是真正的修行。六祖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又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你目前的困境不是生病在床的父亲,也不是你工作和照顾父亲的劳累,而是你在照顾父亲的同时还夹杂着修行的妄想。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的境遇,那就改变自己的心态。是你的心态出了问题,你的生活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你把修行看做是另外一件事,而不知道心甘情愿地照顾父亲才是你的功课和最重要的修行。并没有一个外在的困境,世界上唯一的困境,就是逃避。当你直面,任何境界都会消失。当你接纳,所有的困难都会不见。对抗和逃避创造了逆境,而境界本身不是境界。讨厌和消极创造了烦恼,而事情本身并不创造烦恼。自我与争执创造了压力,人际关系本身并不会带来任何压力。如果你在照顾父母这件事上认头,任劳任怨,一心一意,心无旁骛,照顾父母就会变成一件幸福的事。如果你在抚养孩子这件事上没有要求,没有期待,无条件地陪伴和接纳,抚养孩子就会成为一件轻松的事。如果你在生活中处处都能随顺和接纳,勇于面对,积极处理,不去逃避,生活将不再是一件苦恼的事。这个世间永远没有沉重、劳累、痛苦的事,有的只是想要更多的贪心和杂念。当我们一心一意做一件事,以无所求、无所得的心态欢迎一切的到来,不与发生的相抗衡,我们就不会有苦受。苦受来自心的分离和妄想,来自对抗和逃避。所以,真正的修行就是安住当下,接纳现实,不分裂自心,不患得患失,直用直行,随用随空,随所行处恒安乐,便是最好的修行,最重要的功课。
2025-05-06
-
自我与真我
自我与真我这是一个追求自我和灵魂独立的时代,也是一个崇尚自由,展示个性的时代。追求自我和独立,尽现天真自然的本性没有错,但是什么是真正的我,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和真实的本性?人们常把无明和自我当成真我,把放纵当成自由,把本能当成天性。所以,很多人看似在追求自我和真理,追求自由和解放,实际上是在追求迷茫与痛苦,追求荒芜与刺激,追求轮回与懵懂。那什么是自我?什么是真我?自我与真我非一非异。自我是真我的作用,没有真我就没有自我。如水与波,灯与光,体是一故。所以自我即是真我,自我与真我非异。自我执迷于自己,取着于自己,不认识自己,认为实有自己,缠缚于烦恼,纠结于得失,覆盖于真如,故自我与真我非一。自我只是一些不实的念头,并没有实质,没有实体。执着于自我会带来苦,觉悟于真我则不再执迷于自我,则解脱一切诸苦。执着于自我,会处处以我为贵,以我为尊,以我为胜,轻视他人,人我对立,是非竞起,增长我慢,坚固己见,受种种苦。那些标榜成为自己,为自己而活,世界上只有自己的人,不要错认主人公。你要成为的自己,是成为自我,还是真我?为自己而活,是为我执而活,还是为真性而活?这里不可疏忽,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真我无我,清净无染,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真我无执取,无造作,无得失,无骄慢,无嗔恚,无对立,无胜负,无谄曲,无住着。真我离于苦乐,离诸对待,离诸盖缠。真我善于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觉悟真我,则自我力弱,烦恼远离,痛苦不生。不悟真我,则自我力强,处处执取,造种种业,烦恼缠身。实相中本无二我,但于迷妄众生方便引导,离诸执着,假名自我与真我。经云:我与无我,其性不二。不二之性,是名佛性。自我不执取自己就是真我,真我执着于自己就是自我。觉悟者既不执着于有我,亦不执着于无我。于我与无我中但去取着,不断作用,是名真我智慧。只有认识真我,默契真我,方得真正自由。一切以执着自我为前提的个性和自由都是莽莽荡荡招殃祸,有智者所不为。诸仁者,你在坚持的是自我,还是努力默契于真我?你在突出的是愚昧的个性,还是自在的真性?你在追求的是自我的牢笼,还是天性的自由?先认识真我,再化解我执,消融自我,实现真正的自在与解脱。
2025-05-06
-
爱为佛性
爱为佛性佛说无我,只是对治众生我执的方便说,非是究竟。若人执着苦、空、无常、无我之法,不能真实见于佛性,不得解脱生死。经云: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又云:有病以空得医,空病无药可医。若人执空,生于断灭见,则生命易流于枯萎,了无生趣,亦于世间毫无利益,如同死灰,不复起于一切佛法。涅槃经云:无我者名为生死,我者即是如来。又云:若人修习如来密藏无我空寂,如是之人,于无量世在生死中流转受苦。又云:甚奇世尊,我等流转无量生死,常为无我之所惑乱。很多修行人被无我、空寂、断灭、虚无、无意义所困惑,堕入消极厌世的悲观情绪中,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或修于小乘自了,或逃避世间,守于寂灭,皆不能于广阔的生命中得大自在。这是因为不了解实相,堕入了断灭无我的空见中。所以,真正觉悟之人,不会堕入空灭法中,认为世间一切皆苦,一切皆为虚无,一切皆无意义。而会于众生中生起大悲,妙用如来自性,爱一切众生如同己子,即是生命最神圣和真实的意义。世间一切皆空,唯有如来性不空。世间一切皆空,唯有爱不空。爱即真我,爱为不空,爱为佛性。空只是觉悟之路上的化城,不空才是实相中真正的宝所。无我只是没有一切我执、烦恼、诸苦、无明,非无如来真实之性。如来真实之性有我,有常,有乐,有净,有一切清净解脱智慧功德,这才是实相。生命恒常,无有断灭,以爱为体,示现慈悲喜舍,这才生命的实相。所以,如果你感到生命虚无,没有意义,就去爱你身边的人吧,在爱中褪去自我,净化烦恼,断除一切虚无,彰显如来真实本性。慈悲喜舍,普行恭敬,布施爱语同事利他,将一滴水融入大海,在整体中,在众生中,圆满自己真实的本性。
2025-04-22
-
虔诚问自好
虔诚问自好所有人际头系中的冲突与矛盾都源于自我的执着。谁先看到自己的我执,并低下头来,不再坚持自我,谁便会在关系中解脱。在关系中解脱不一定是离开对方,而是在与他相处的过程中不再坚持自己的认为。就算你逃离一种关系,你内在的问题未必得到解决。所以,伤害你的永远不是外在的攻击和意见的不同,而是自己对自己深深的执着与保护。自我是对真实自性的无明和关闭。每一个自我,都欠它自己一个折服。折服你的,永远不是外在的权威和对抗,而是你本性的柔软,自心的空无和内在的真实。你顶礼的可能是一个石像,一棵树,一座山,一个符合,一个人,你顶礼的不过是你自己内在的谦卑与柔和。每一个亟待解脱的灵魂都欠自己一个退让和伏软。没有谁需要你的认输,你高高的头颅和我慢需要一个跪拜来解脱它自己。当你向自己低头,你与真实融汇。古人云:退步原来是向前。一个抗拒外在力量的人,事实是在坚守内在的自我。没有任何外在和权威会控制你,除了你自己。尤其在亲密关系中,认输、服软是解决矛盾冲突的一剂良药。看到自己的过错,一个真诚的道歉,可以化解所有的怨恨。当自我低下它强硬的头,它便解脱了。它臣服的不是某个个体,而是真实的自性。当自我不再要求被看到,被凸显,被认可,被推举,它回归到无限中。让你低下头的永远不是外在的力量或人,而是你自己完全的破防。让你放下自我的永远不是外境的打压,而是你领悟到自我的虚妄与空无。防御和怀疑造就了坚固的自我,当你不再坚持自我的想法,撤消防卫,你会消失在圆满的爱里。一个人翻山越岭,去见不同的人,去经历一切,去与外在的一切摩擦和交战,不过是为了看到是自我在制造痛苦。除了疲惫,它终将一无所得。当他停下自己与自己的交战,他便能在完全的空无里与自己握手言和。一切都是你自己,你遇到的都是你内心光明的使者。你看到的所有引起你不适和烦恼的,都是融化你强大的自我的一道光。它带着爱来到你面前,那可能是一个痛苦,也可能是一个疑惑,可能是一个恐惧,也可能是一个忧虑。领悟那裂痕产生的原因,重新回到完整中。在所有的冲突中去看到自我的虚无,不要被自我蒙蔽在荒原。万物皆松软,一切都可爱,回心归自性,虔诚问自好。
2025-04-22
-
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
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通达因果,又不被因果所束缚,是一个觉悟的人重要标志。如果太执着于六道生死、因缘果报,就会堕入世间善法和有为法,还在生灭里转,无法真正出离生死轮回。如果完全忽视因果,不在意因果,没有真正转所依识,达到心无所住,不取着自心境界,又会堕入断灭空,枉受诸苦。尤其禅宗修行,不讲持戒,不强调因果,就会让很多人误以为学习禅宗可以不拘小节,不用去考虑因果的问题。这是大错特错的。禅宗的修行和持戒是从每一个心念上入手,在最细微的地方防范,而不是执着于外在的持戒或犯戒。虽不注重相上的行为,但是你的每个起心动念,每个不善用心,每个住着心都会对自心产生相应的作用,不会有丝毫差错。所以,禅宗的持戒更严,真正的禅宗学人对因果的领悟更深。大家不要觉得自己学了禅宗,学了个空理,学了个无所有、不可得、毕竟空,本来无一物,就可以什么都不在乎。你平时的每个起心动念,每个贪嗔痴念,每个住着心,每个不善用心,每个对立心、怨恨心、嫉妒心、恶毒心、欺诈心、谄曲心、骄慢心、狡伪心,都会在你的心上形成业力,第一受害者就是你的身体。如果你放逸、纵容你的习气,它们就会变成一种惯性的力量不停地作用在你的身心上,等待机缘成熟,便在你的身心和境遇中显现出恶果来,反噬你的心。那时,你只能自受苦报,无人能救。所谓领悟诸法空理,只是为了不取着一切自心境界,于一切法无所求、无所住,能够随时放下过往的不善用心,而不是为了让你继续贪著和造业。维摩诘经云: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涅槃经云:众生业行不常不断而得果报。虽念念灭而无所失。虽无作者而有作业。虽无受者而有果报。受者虽灭果不败亡。达摩祖师说:有疑即不做,做了不免因果。又说:有人拨无因果,炽然作恶业,妄言本空,作恶无过。如此之人,堕无间黑暗地狱,永无出期。故学法人,于自己日常每个行为起心动念,不可不慎!切不可堕入空见中,任意胡为。古人云: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弃有着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故学法人应当念念善护己心,相信因果,不昧因果,切不可任意妄为,拨无因果,放逸而行。否则,受殃有日在。
2025-04-22
-
在你的痛苦上做功课
在你的痛苦上做功课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所谓世间,即是人际关系,离开人际关系,没有世间。所以修行就是解决人际关系中产生各种的问题,从而觉悟实相。在人际关系中产生的问题,也可以被称为课题或功课。没有单独的课题。所有的课题都是双向的。因为没有单独存在的人,所有的人都是息息相关的。你的一生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你遇到谁,和谁产生什么样的交流或链接,就会在你们之间呈现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问题折射出我们内在没有完成的功课。只是有的人看到了自己的课题,而大多人迷在了别人的课题里,或者完全看不到自己的课题。只要在人际关系中产生痛苦,那里一定有你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只要它显现出来,就有它显现出来的意义。当一个矛盾或痛苦出现,迷人只会不停地想对方有问题,评价和指责对方,企图改变对方,而觉者一次次地回到自己这里来,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挖掘,看到自己哪里出了错,并改变自己。当一个课题或问题出现在我们生命中,那一定是在提醒我们内心中还有存留的没有解脱的自我,佛法中称为俱生我执。我执深藏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当产生你烦恼时,那就是自我在起作用。所以,当你因为某件事痛苦时,要敢于直面自我和烦恼,直到你发现自我并不存在,痛苦也会慢慢消失。如果你畏惧烦恼和痛苦,想通过逃避来解脱烦恼,你会步入歧途。佛法中的声闻乘人就是无法面对在与众生接触时反射出来的无量烦恼而选择了暂时的清净和少分解脱。自我为了保护自己,它会穿上各种隐身衣,以各种各样的借口来回避自己的问题,让自己误以为自己是清净的、解脱的、没有烦恼的。而实际上,它只是把自己没有解决的我执隐藏起来了。你逃避的会永远出现,直到你勇于面对。面对是人生最高的智慧。如果你逃离,你只是暂时没有了痛苦和烦恼,痛苦和烦恼会一次次地来找你。我们总是讨厌痛苦和烦恼,却不知道,它们是真相的使者,是自由的信号,是通往真理的大门。面对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对真相的忠诚。没有烦恼并不一定是真正的解脱。声闻乘人虽然暂时没有粗的烦恼,但是他们内在中压抑和潜伏的烦恼还有无量无边。只有勇于面对烦恼,透过烦恼,看清烦恼的本质是空,自我是空,无明是空,才是圆满和究竟的解脱。怎样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实相?怎样才能真正解脱生死烦恼?去认识更多的人,在众生中修行。你遇到的人越多,越能在那些人身上看到自己各种各样潜藏的问题,从而认识自心整体。这也是大乘佛法中发菩提心的重要作用。发菩提心,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够遇到更多的人,在各种人际关系的碰撞中看到自己的我执,去除自己的我执,从而圆满真正的自己。
2025-04-22
-
凡所发生的必有利于我
凡所发生的必历练于我你无比担心一件事会发生,你怎么认为它就是不好的呢?如果一件事要发生,谁能阻止得了它?你生命中该出现什么,就会出现什么;你需要出现什么,它才会出现。凡所发生的,一定是你需要的,即使那是一个烦恼,一个痛苦。当一件事来到我们面前,不要被它表面的不好所惑,欣然接受它,发现它的意义,它一定是要告诉你什么,所以才会发生。凡所发生,必有利于我。凡所发生,必有警醒于我的作用。凡所发生,都是一个考验。凡所发生的,都是我未完成的功课。我一次次在某件事发生时没有领悟到什么,它便会一次次地来到我面前,继续提醒我。直到我完成了那个功课,它便不会再来找我。当我们的生活中发生一些糟心事,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讨厌,就是想将它推开,而不能静下心来反思为什么会经常发生这样的事?这些事频繁出现在我的生命中,它要告诉我什么。凡有所发生,必是我需要的。凡我烦恼的地方,一定是提醒我做错了什么,而不是别人做错了什么。生命中任何一个痛苦只有一种意义,那就是让你看到你自己,看到你的执着,看到你的心放在外面,而没有回到自己这里。只要你能反思自己的过错,烦恼就会消失。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六祖大师说: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无奈,人们总是看别人的错,事情发生后总是在抱怨别人做错了什么,所以烦恼不断,而又找不到解脱之路。让你烦恼的,一定是你牢牢执着的什么。让你困惑的,一定是你向外寻找什么。让你痛苦的,一定是你的紧张和对抗。凡有发生的,必是提醒你向内看的。把每一个事件当成一次考验,当成一个功课,当成一次反思的机会,当成一个觉醒的契机,当成生命中的一个礼物,当成一种恩赐。当你拥有这样的心态,你将不再畏惧生命中遇到的任何困境和烦恼。你会欣然接受它们,珍惜它们,甚至感恩它们。如果你走路摔倒了,不要去抱怨地面高低不平,要反思为什么自己走路不小心?当你被人诽谤和伤害,不要去怨恨对方是多么可恶,要反思,我是否同样诽谤或伤害了对方,而自己完全不觉察?当你跟任何人产生了对立和矛盾,不要急于去否定对方。安静下来,好好想一想,自己真的完全无辜吗?当你反思到是自己先起了一念对立或厌恶之心,才感召到对方如此对你,你的内心就会平静,甚至会产生出愧疚和歉意,并提醒自己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反思的意义不是沉浸在自责中,而是提醒自己,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让自己活在没有对立和抗拒的真相世界里。不论已经发生的,还是正在发生的,还是将要发生的任何事,那一定是我们生命中必须要经历的,不要抗拒和讨厌它们,它们是来唤醒你的,请驻足在那里聆听,你一定能听到爱的声音。
2025-04-16
-
活在自己的轨道里
活在自己的轨道里师父好,我老公出轨了。我虽然表面很平静,但内心还是很难过,眼泪不知不觉地流。我经常看师父的文章,也知道不管外界发生什么,回到自己这里来就会清净。我也知道老公做了什么,那是他的自由,我无法操控他,我也有离开他或继续和他生活下去的自由,但是知道这件事后,我控制不住自己,特别伤心和委曲。我根本不知道该做什么选择,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他,请问师父,我该怎么办?答:每一个痛苦都在提醒我们内心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的执着。但即使如此,大多数人还是更愿意选择痛苦,而无法放下自己的执着。因为不了解实相,因为一直把幻梦当真,我们一直活在一个虚妄的世界里。当我们认为自己的另一半出轨,我们从来没看到自己每时每刻也一直在出轨中。我们离开了自己的轨道,把精力和生命都寄托在另一条轨道上,而你对那条轨道完全不了解,也无法操控。不守自己的本位,离开自己生命的轨道,才是最可怕和最危险的出轨。然而我们绝大多数人对此却全然不知。只有当对方的生活出现了变故,不在我们掌控之中,我们才发现自己活错了轨道。然而,那时已经晚了。因为我们把那条轨道当成真实的,我们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虚无的幻境,用在了不可操控的别的人生里,我们把别人的故事活成了自己的故事。在我们未了解真相前,没有人能不受苦。所谓痛苦,只是用心的偏执。什么是偏执?所有对虚妄的执着,对不可操控的事物的操控,都是偏执。每一个痛苦后面都有一个偏执。我们都不愿意接受自己突然间患了重病,都不想接受老公出轨,都不想面对自己的至亲离世,都不想接受不幸和打击。但是,我们却不想放下自己的执着,不想放下追求快乐的贪心。只要你还有执着和贪爱,就一定会有苦受和恐惧。你要快乐,就必须要痛苦。你无法只要一个而不要另一个。就像你买一双鞋,你必须两只都要,因为它们无法分开。所以,当不幸降临于你,不要去问别人该怎么办,不要去求助于任何人,那都毫无意义。安静下来,反思自己为什么会受苦,老老实实为你的贪爱和执着买单,重新回到自己的轨道上来,哪怕你对自己的轨道完全陌生,也要回来。拿回自己的功课,认真地面对自己的功课,认识你自己,了解自己的轨道,在自己的生命轨道上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如果你不回到自己的轨道上来,只想通过佛法或其他神奇的力量让痛苦消失,那是不可能的。佛法的作用是在事前,是在烦恼未生起的时候做好准备。当事情或烦恼来时,再求助于佛法,犹如下雨时才想起盖房子,为时晚矣。如果你不想有任何不幸和痛苦发生,那么,就事先了解实相,慢慢地放下自己所有的执着和贪爱,经营好你自己的轨道和人生,那是唯一的离苦得乐的途径。
2025-04-16
-
认知决定世界
认知决定世界一间监狱只是对于想从那里出去而出不去的人才是监狱。当一个人的心已经彻底休息下来,不再向往外面的世界,当他接纳了监狱的生活,改变了对自由和监禁的认知,监狱对他来说不复存在。一个男孩要做一个僧人,他的父亲为此痛苦无比。很多年后,这个僧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他帮助了很多人,获得了无数人的尊重,他的出家生活也非常快乐,父亲看到他过得无比幸福,他慢慢地转变了自己的认知,他不再为儿子是一个出家人而痛苦。如果他从一开始就没有认定出家是一件不幸的事,他就不会受苦。一个母亲因为孩子辍学而痛苦不已,在她的认知里,孩子只有上了学,有一份好工作,娶妻生子,才是幸福的,所以,当他看到孩子不上学,就非常焦虑,心神不宁。同样,她朋友的孩子也辍学在家,然而她的朋友却非常开心和快乐,一点也不忧愁。因为在她朋友的认知里,快乐并不来自某件特定的事,而是来自儿子自己内心对快乐的感知能力,而那,与他获得多少知识、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以及在哪里生活毫无关系。一个人因为意外伤害,身体下肢残疾了。为此,他痛苦了很多年。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佛法,他接受了自己身体的残疾,不再在意别人的眼光,他开始了解自己的内心,明白了一颗积极、乐观、光明的心才是真正的健康。慢慢地,残疾在他的世界里消失了。当他完全接受自己的状态时,他才发现,他那么多年的痛苦完全不是身体残疾带来的,而是自己内心的不满和残缺带来的。当他改变了认知,他的世界重返健康。一个人身无分文,一无所有,然而他却非常幸福、快乐和知足。他的幸福不是物质带给他的,而是他对幸福和快乐的认知。在他的认知里,没有烦恼,就是最大的快乐。少欲知足,就是最大的财富。心中无事,是最高贵的享受。他的快乐,完全是由他的认知决定的,而与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别人如何看待他毫无关系。一个行将离世的人没有丝毫的恐惧和不安。那是因为他完全领悟了生命只是一场幻梦,从来就没有一个真正的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也没有一个真实的自己离开这个世界。生与死只是一场幻梦,当他清醒地持有这样的认知时,他不再留恋生命,也不再畏惧死亡。所以,监狱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外部的存在,僧人过的生活快乐与否也不是由他人认定的,是否辍学完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生命质量,身体是否患有残疾也不能决定一个的世界是否充满光明。世界是什么样,他的生活过得如何,是由每个人的认知决定的。世界并不是外在呈现的世界,快乐不由环境决定,一个人的成就不是由别人的看法决定。一个人真实的世界是由他内心的感受决定,由他的认知决定。所以,人类最高的认知并不是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而是对自己内在和实相的认知。去改变和提高自己的认知,让它接近实相,默契于实相,那样,你的世界就会充满光明和永恒的快乐。
2025-04-16
-
那很好
那很好有一天,我的猫死了。我安心地看着它最后闭上了眼睛,没了呼吸。我很爱我的猫,猫死了,我一点也不难过。我爱它,为什么要难过?我爱它,为什么要希望它在该走的时候留下来?竹子忽然间破裂了,继而倒下了,它的躯干已经枯萎了,没有什么能阻止它破裂、倒下。竹子破裂、倒下,那真的很好。它难道一定是翠绿并挺拔地站立才美吗?不,它怎么都好。有一天,我二十岁的儿子对我说,爸爸我喜欢上了一个男孩。我说,是真的吗?儿子认真的点了点头。我说,那很好。我父亲已经去世好几年了,我母亲有一天对我说,儿子,妈妈遇到一个男人,我想和他结婚。我高兴的问,真的吗?妈妈说,是的。我说,那太好了。为了看日落,我很早就起来了。我花了一个小时爬到了视野开阔的山顶,天却下起了雨。我没看到太阳,却一点也不难过。我迎来了一场雨,那一样很好。我干嘛要劝任何人做或不做什么?我干嘛要建议别人如何?我怎么知道别人需要什么?怎么才是对他好?我又如何知道什么事情该发生,什么事情不会发生?我的快乐不是建立在那上面,而是建立在无论发生什么,我都接受生活难道一定要给我们希望发生的我们才快乐吗?不是。如果你爱生活,那么让它按照它的意志发生而不是你的意志。生命一定由我们操控我们才幸福吗?不是。如果你爱你的生命,让生命自己决定它的选择,而不是按照你的意志选择。事情一定按照我们想象的发生,我们才满足吗?不是。如果你希望一切美满,撤销你的意志,让事情自己去发生。你的不幸真的来自你的家人吗?不是,你的不幸来自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如果你爱你的家人,让他们自己决定自己的人生,你奉献理解和祝福就好。不管什么来到你面前,那一定是该来的。除了敞开心扉地迎接它,你不可能有更好的办法让自己幸福。除了顺从那发生,你再也找不到让你更安心的方法。抗拒是所有痛苦产生的原因。操控是所有纷争产生的原因。干涉使所有的爱变成怨恨,使所有的善意变成伤害。自我意志的安排和把控使我们的生命局限在一个瑕疵的小世界里。撤销自我,你迎来的是无限的可能和美好。若人不信自己意,天意会带着惊奇光顾你。若众生心不生,则佛心现。若自我意识退居幕后,则般若的光明现前。
2025-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