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本折慢幢

发表时间:2025-05-06

浏览量:89

礼本折慢幢

修行人第一障碍即是我慢心。心存我慢,是最大障道因缘。古人云:法水不流慢心田。以有我慢故,于善知识前不得受法。

许多学法之人,心存我慢,或于善知识前恃己所能而心存骄慢,不能信受善知识教法;或于众人前,傲己所能,轻视末学,不能折服自我,与道相乖,而不自知,纵有多闻智慧,总不成道。    

真性无我,以有我之心求道学法,犹如煮沙成饭,永不可得。

六祖大师云:若轻人,有无量罪。

法达禅师去见六祖,礼拜时头不至地。六祖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法达说: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六祖说: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修行人学法亲近善知识,先须除却心中我慢、观念和知见,具足恭敬心,降服自尊心,方可求法。善知识若见学人心有我慢,一定会严厉指出,因为此乃修行大忌。若心存傲慢,就算学习再多佛法知见,我相不除,空有道理,不得解脱。

六祖大师说: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永嘉大师来见六祖,振锡而立。六祖大师说: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永嘉只是外现我慢,实则为法而来,非实有慢心。古人求法,不管是何方大德,只要来善知识处拜见,先要伏下我慢心,顶礼善知识。虽然永嘉大师一开始没有礼拜,但是几番对话之后,纵然在禅机智慧上并未输却六祖,以世间礼仪来说,他还是具足威仪,恭恭敬敬礼拜六祖。此是求法之人必须要具备的恭敬心。修行既不能拘泥于威仪细行,也要在细节处看到自己的真功夫。礼拜本身不仅仅是尊师重法的一种形式,更是降服我慢的一种方式。

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见到四众,会一一礼拜,并告诉对方,我不轻视于你。这种恭敬心正是去除我相和我执最好的修行方式。

六祖一直告诉大众要普行恭敬。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处、每件事、每个细节都可以修恭敬心会修行者,只修此恭敬心,即能成就无上佛道。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便是礼敬诸佛。诸佛者,一切众生是。

行于恭敬,才是真修行。行于尊重,才是大智慧。礼敬他人,才是真功德。若轻人,有无量罪。

阅读三藏十二部,讲法天花乱坠,证得百千三昧,不如一念恭敬他人之心。

佛法智慧、功夫、功德,无不从恭敬中来。自古以来,得道之人,无不从恭敬中生一切慈悲智慧解脱三昧。

恭敬即是一体,一体即是实相。不行恭敬,能得一体者,无有是处。

佛法的道理和知见可能三五月,三五年就学会了,恭敬他人,真正去除我执,是我们一辈子的修行和功课。

学法之人到善知识面前求法,起师父棒喝与责骂不论师父如何教训呵斥,都不得反驳辩解,更不可心生怨恨。若违逆师父,要及时反省,求哀忏悔,否则与善知识因缘当面错过。

永嘉大师云:应当博问先知,伏膺诚恳,执掌屈膝,整仪端容。晓夜忘疲,始终虔仰。折挫身口,蠲矜怠慢。不顾形骸,专精至道者,可谓澄神方寸矣。

学人恭敬礼拜善知识,并不是善知识需要你的恭敬和礼拜,而是学人自己需要恭敬和礼拜来折服自己心中的我慢。

故修一分恭敬,去一分我执,少一分无明,灭一分我见,得一分清凉,享一分柔软,证一分解脱。修十分恭敬,少十分我执,去十分无明,灭全部我见,得十分清凉,享十分柔软,证十分解脱。

恭敬别人,不是迷于别人,高推别人,崇拜别人,重视别人,而是降低自我,降服我相,捐除我执,去除我见

尊重,礼拜,恭敬,是所有人的必修课。

让我们在普行恭敬中亲证佛法的智慧和解脱,而不是在语言文字中议论高超的道理和知见。让我们在恭敬心中共享一心的平等,而不是在争论中被自我耍得团团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