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他在襁褓里时那样爱他
像他在襁褓里时那样爱他送给所有因孩子而紧张焦虑的父母:如果你是一位父亲或母亲,你因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而焦虑,因孩子玩游戏而不安,因孩子不聪明而嫌弃他,因孩子肥胖而担心他,因孩子的异常表现而对他有种种忧虑,请安静下来,找回你对孩子的初心,放下所有的不安和恐惧,享受和孩子唯一的链接:对他无条件的爱。想想你们刚刚怀上他时你们心里的兴奋和喜悦,那时,你们对他有要求吗?想想他呱呱坠地时你们的欣喜和快乐,你们想过要让他上多好的学校,每门功课要考多少分吗?想想你孩子在襁褓中熟睡时,你们曾对他大喊大叫怒吼咆哮吗?想想你的孩子睁开灵动纯净的眼睛望着你时,你当时内心溢满的爱,现在哪里去了?想想你孩子向你伸出稚嫩的小手抓着你的脸时,你曾经是多么的幸福。现在,那幸福哪儿去了?它被什么蒙蔽了?想想你孩子蹒跚学步时奔向你的步态,那时你的心满意足现在到哪儿去了?那满意和知足难道抵不上他的好成绩带给你的快乐吗?虚荣真的胜过孩子和你脸上的笑容吗?想想你孩子一声一声的妈妈、爸爸的叫着你们,他对你完全地信任、接纳和爱慕,你为什么对他有那么多的期许、怀疑、评判和打压?这对小小的他来说,是多么的残酷和不公!想想你的孩子不经意间一句话,逗得全家都乐了,你的孩子带给你的快乐,你全忘了吗?那些导致你和孩子远离的世俗观念真的那么重要?当你的孩子实现了你的期望,你去观察你的孩子他真的幸福吗?想想当你对孩子没有任何期待和要求时,他是多么的放松和快乐,他是多么地依恋你、爱你,信任你、维护你。想想你的孩子在没有上学时,你的家庭是多么的温馨,为什么孩子一上学,你的人生就变成了战场?你想过吗?是什么在作祟?你知道这一切导致你对孩子态度的变化,都是因为你的欲望、愚痴和攀比蒙蔽了你对他最初的爱吗?看一看生活中那些松弛和快乐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不会有要求和评判。他们深知,孩子的快乐比自己的期望要重要的多。他们更懂得享受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而完全不关心他的成绩和外在的成就。爸爸、妈妈们,请撤销对孩子所有的要求和期待,对他们无条件地接纳和爱护,想想他婴儿时的样子,他们什么也不需要成为,他们只是你的孩子。除了爱他,你不需要做任何事。你对孩子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无条件地爱他,不要用自己的狭隘和愚痴将孩子从你身边推开。天下的父母们,在你自己未成熟之前,不要总想着去教育孩子、改造孩子、培养孩子。教育的对象和重点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父母要向孩子学习,学习他们身上的一切。很多父母把精力和关注点放错了地方,父母应该更多关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当父母完成了自我的教育,孩子会自动向父母学习,会同步完成他们的学习和教育,而那,不会给父母带来任何消耗。只有一种教育,那就是无条件地爱。请像他在襁褓时那样爱他,也请你永远温柔地对待你自己。
2025-02-27
-
修行人常见的见地误区
修行人常见的见地误区首先,常见,认为不管是否修行,经过无数大劫因缘变化,时节到了,自然得到解脱。第二,断见,拨无因果,认为没有六道,没有因缘果报,执于空见。昔百丈堂下一老人因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答不落,而五百世堕野狐身。后经百丈替下转语,不昧因果,方脱野狐身。经云: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第三,虽学习实相之理,以知解为究竟,认为不需要做任何功夫,可以随心所欲,放任习气,一任作为,一切无碍,本自解脱。后舍报时,见识心有去处,生前所做各种业报牵引,十交报现前,即大恐怖,无人能救。即圆觉经中所言任病。第四,执着有六道轮回,有三世因果,有六度万行,有各种果位,要修一切法,有佛可成,有菩提可证,有涅槃可得,落在有法里。以四相未除故,乃至证得如来种种境界,皆是我相,不得解脱。即圆觉经中的作病。第五,虽知实相之理,空有知见,口说般若,却行在有中,自欺欺人,自受业报,无人能救。第六,认为要修禅定才能开悟,要亲证清净的境界才是见性,要有神通才是大成就,要有身体上的觉受才是证境,此诸种种,皆不了达一切境界,皆不出识心妄计,非为实有。第七,要往生净土才能成就,要得佛摩顶受记才是证悟,要见佛见光才有保障成就,靠自力无法解脱,要靠佛力才能解脱。第八,要预知时至,身无病苦,睡时无梦,严守佛戒,丝毫不犯,才是成就者的特点。第九,认能见、能闻、能听、能嗅的为佛性,认灵灵觉知为佛性,把知解当成见性,将识心妄计作为悟处,不做转所依和心不住法的功夫,枉受烦恼,不得佛法妙用。第十,执着无为无作,着无众生可度,无法可修,执于无见,堕无为坑。诸二乘人所住境界,即圆觉经中的止病。如大通和尚开示智常,便堕于无见: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第十一,执着寂静和涅槃,住一念不生境界,堕法身清净境中,不能绝后复苏,百尺竿头不能更进一步,犹如死水不藏龙,即圆觉经中灭病。将寂灭无作当成涅槃,不知转所依才是大涅槃,不知生死即涅槃。如卧轮禅师偈曰: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以上各种修行见地都是凡夫、外道、诸二乘人的见地,皆是自心妄计作解脱。以见地错,用功方法即错,实是生死根本未除,无始无明未断,四相未灭,所依识未转,皆不出轮回。如实修行者于此种种错误的修行见解不得不知,以免堕于其中,解脱无份。所以,修行者当以明了正确的解脱知见为修道前提,多读经论,常亲近见性的善知识,阅读禅宗祖师法语,掌握正确的解脱见地,自修自悟,自证离烦恼解脱之法。若未悟谓悟,未证谓证,自误误人,实可怖畏。
2025-02-27
-
慢慢活
慢慢活草籽过了很久结出了草,树过了很久长出了皮,你过了很久长出了茧,风过了很久吹到你的房子里,石头过了很久被水抚圆。慢慢来,慢慢长,慢慢地起舞,慢慢地赏。山峦的雾聚集了很久很久,等你来时,飘逸成黛。巢里的雏鸟过了很久长出羽毛,墙角的蜘蛛网一丝一丝地结网,冰河一点点融化自己,它们不急,你也不要急。慢慢地起床,慢慢地端起水杯,光着脚慢慢地在地板上划走,慢慢活。树叶徐徐飘落,你也要徐徐关窗、转身、落幕。水缓缓流动,你也要缓缓呼吸、散发芬芳。苔藓长了千年,只为等你为它吟诗,为他叹息。你牙牙学语,不过为了喊一声妈妈。你渐渐会走,只是为了踮起脚尖够到桌子上的苹果。慢慢地听,慢慢地嚼,慢慢地飘起,与云同舞,与天同阔。音符轻轻地闪耀,细雨不急着填满水沟,没有一片雪花是匆忙的,你也要把心沉下,捧着自己的眼睛,沉入万物之心。慢慢来,不要急着治愈,等一等,直到你发现你本无伤。慢慢来,不急着要答案,缓一缓,直到你发现问题本空。小虫慢慢爬,水塘慢慢地干涸又慢慢充盈,高楼慢慢平地起,羚羊慢慢地学会了飞过岩壁,你也要慢慢活。把每一个路途当成终点,把每一个风景定格成光明。不要急着到下一站,不要急着寻结果。给自己时间,给生命以变幻。慢一点来,花慢慢开,风徐徐来,月光轻洒,你慢慢踩。
2025-02-25
-
修行和开悟的根本
修行和开悟的根本修行和开悟的根本是转念,是不住于心,是离执着,是走开,是从意识知解中出来,是恁么行去,是行门,而不是去见一个性,不是去求一个真,不是认定一个什么,不是知解概念,不是进入思维意识。所有那些认定一个真,有一个性可见,有一个境界可得的,心有所住的,知解出来的,都不是真正的开悟和见性。大家在这个地方清晰明白了,并且能时常做到,你就真正开悟了。请记住,当你听到有人说,见到那个空性的本体,见到那不生不灭的灵灵觉知,回光一瞥,就是见性时,或类似的描述,这不是真正的见性。这是在知解一个妄想中关于佛性的概念,而不是真正的见性,不是禅宗祖师们的见性。真正的见性完全不是这样的,它是相反的,也就是说,当你完全没见到什么或体验到什么时,当你开门时,当你坐下时,当你自然地地拿起茶杯,或正在做任何事,而没生什么想时,当你心无所住,无所思,无所评判、不分别自心境界时,你见性了。而这样的见性,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在浑然无觉中完成的,众生日用中几乎都是在这样的见性中,只是不知而已。虽不知,却整日于法性海中饮啄,从未失去。所以佛陀觉悟那一刻才会惊叹!奇哉!大地众生皆见佛性!它跟知解全然无关,跟理解了无交涉。切记:任何体感、觉受、知见上的体验和认知,都不是开悟和见性。离开这些体认,于一切法心无所住,假名为开悟,实无有法名为开悟。这是禅宗意义上的开悟和见性。禅宗学人,于此务必清楚了达,否则错认定盘星,不仅不能度人,自救不了。古人所有开悟和见性都是在这个地方大悟,在这个地方掌握了修行和解脱的钥匙。这个地方会了,就能解脱生死轮回,就能言下顿见真如本性。我们看下面几则祖师的公案法语开示,就知道古人悟处在哪里了。伏牛和尚与马大师送书到慧忠国师处。国师问:马师说何法示人?对曰:即心即佛。国师曰:是什么语话!又问:更有什么言说?对曰:非心非佛,亦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国师笑曰:犹较些子。祖师此说,彼说,总不给你指个定处。祖师说且置一边,你且作么生?药山惟俨禅师初参石头,便问: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常闻南方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未明了,伏望和尚慈悲指示。头曰: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子作么生?山罔措。头曰:子因缘不在此,且往马大师处去。山禀命,恭礼祖,仍伸前问。祖曰:我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者是,有时扬眉瞬目者不是。子作么生?山于言下契悟。我们看,石头和马祖是六祖的高足,药山去问法,两位大师就是不告诉药山一个确定的答案,这样,药山才会大悟。于岫公问紫玉禅师:如何是佛?玉唤:相公!公应诺。玉曰:更莫别求。(这回答的就是)药山闻曰:噫!可惜于家汉生埋向紫玉山中。公闻,乃谒见药山。山问曰:闻相公在紫玉山中大作佛事,是否?公曰:不敢。乃曰:承闻有语相救,今日特来。山曰:有疑但问。公曰:如何是佛?山召相公,公应诺。山曰:是甚么?公于此有省。大慧宗杲禅师对昙懿禅师说:香严悟处不在击竹边,俱胝得处不在指头上。此话道尽祖师悟道之玄机。从上以来也只恁么。但是,若也错会,又认东认西去了,百生千劫也不得。我们看上面几则祖师公案,古人为学人开示,从来不下定论,不乱指示,前说后说,只教你放下那一求证之心,直行去,自然相应。因为这个时代,大家被错误的开悟和见性观念所骗太久,见地错,不知道如何实修,导致不会解脱烦恼,不得佛法真实受用。在此,不得已才为大家指出来。虽指出不是的,怎么相应,怎样做功夫,怎样善护念,还要各位自己身体力行,不是别人为你说了,你就有了解脱的能力。饭得自己吃,衣得自己穿,功夫要自己做,方得受用。
2025-02-25
-
为自己活
为自己活从古以来我们受的教育就是为别人活。不管是伦理道德,还是宗教信仰,为别人着想是一件光荣而高尚的事。如果你特别强调为自己活,你成了自私鬼。如果你特别强调自己,你成了自我中心。你处处为自己,所有人都认为你人品有问题。智者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他,不受任何观念的影响,他选择快乐地为自己活着。凡夫在乎别人的看法,他选择活在别人的评价中,他活在种种观念中而不自由。其实,不论你受什么观念影响,不论你怎么活,你终究是为自己活。为自己而活没有任何过错。有过错的是明明为自己活却声称为别人活。明明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却口口声声说为了对方,然后要挟对方回报。你没有好好地为自己活,冲突、失望、抱怨等等问题接踵而来。真正为自己活的人没有任何问题。活好自己,对自己完全满意,才能帮助别人而无所求。为自己活没有怨恨。怨恨来自那些没有活好自己而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的人。把心用在别人身上,你会很累。管理好自己,你很轻松。奇怪的是,人们宁可非常累,也要去操心别人的事,而不选择轻松地照顾好自己。一个人把自己照顾好,他会照顾好整个世界。如果你不能没有任何期待地做自己喜欢的事,你就会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别人身上。你做别人喜欢的事,那是灾难,对自己的灾难。如果你对自己的付出有所期待,你的付出成了一剂毒药。真正的付出者是甘于付出的人,对他来说,那已经不是付出,那是自然地交出自己,他没有付出的概念。他情愿做任何他喜欢做的事,做事本身就是收获,他满足于他做的事。真正为自己而活,永远伤害不到别人。只有那些声称为别人而付出的人,正是他们在伤害别人,当别人不能做到他们预设的期待时。为自己而活,是真正的秩序。就像各种道路,人走人行道,自行车走自行车道,机动车走机动车道,交通才不会出差错。走好自己的道,把自己活好了,才能真正地利益周围。如果你因为别人而痛苦,你真的是为别人着想吗?向自己内心深处发问,你是在为谁而付出?是的,为了你自己。既然为了自己,那么一切都是恰如其分。如果付出要求回报,那已经不是付出,那是操控,那是依赖。真正的付出对任何人都没有操控,没有要求。真正的付出就像蜡烛燃烧自己,没有任何目的。它是纯粹的呈现自己。太阳毫无保留地发光,它从来没有为了谁而发光。它利益万物而不居功。春雨浇灌着树木花草,它并无心润泽万物。它完成自己,它展现自己。大地承载万物,却无承载之心。它只是铺展自己,宽厚自己。玫瑰花绽放着姿态,散发着芬芳,却无绽放之心。它只是绽放着,美丽着。白云飘荡,悠然自得。白云无自在之心,无通畅之意。唯独人,做种种事,存种种心,起种种想,居功自傲,不能尽其本性,得其自在。如果不管你做什么,都是为了自己,那么,让自己纯粹地展现你的全部。向万物学习,为自己活而无自利利他想,活出自己的天性,完全地绽放真性的芳香。
2025-02-25
-
关于灵灵觉知的误导
关于灵灵觉知和一真法界的误导大家看下面这段开示,这是典型的知解佛法,认一个意识里的灵灵觉知为一真法界,如是见解,既不能真正解脱生死,更不是真正见性,恰恰是根本无明,生死之本。如是见解,只能诓骗无智之人:怎么见到一真法界呢?就是当你不思善、不思恶,一切妄念不起时,回光一见,这个一念不生, 了了分明又非同木石的是谁? 现在大家可以当下试验, 一念不起时, 看这时是不是了了分明? 它是不是像石头一样无知无觉?显然不是,它还是了了分明(听得明明白白, 看的清清楚楚)像镜子照东西一样的朗照,只是不起分别(没有纤毫的爱憎之心和取舍之念)这个不起分别的了了灵知, 就是我们的本性——一真法界——摘自某某注:很多学法之人全都停在这种见解,把妄想当成了佛性而完全不知,立了一个灵灵觉知为自性。这样的见地只会让我们进入心识,而不能转身出离极微细的心意识。不知解脱烦恼的关键是出离妄念,而不是进入知解。所以,虽然自认为已经见性了,可是又总是有疑惑,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又不肯面对自己,自欺欺人,以盲引盲,大家不可不知。真正的见性非常简单,一切时中,直用直行而不生用想,不要那回光一见,亦不立一念不生、灵灵觉知、非如木石这一见,就相应了。只得言默契,不可言哪个境界是。古人云:菩提无是处。不起这念妄想心,恰恰是应生无所住心。佛性和一真法界只是诸佛觉悟之人自证解脱不得已而立的一个假名,并非实有法名为佛性,亦实无有境界为一真法界。正因为多了这一回光一见,便成了知上立知,即无明本。古人云:回趣真如,法还不净。三祖云:归根得旨,随照失宗。作为善知识,在这里不可随便指认,模糊笼统,毫厘有差,天地悬隔。古人云:切忌道着,道着则头角生。有人说:不起那回光一见,又怎么知道直用直行即是?虽直用直行,常用诸根用,不可生即是想,若生即是想,还是妄想,还是知解。只得言默契和相应,言默契,早已不默契了。所以云:古佛过去久矣。若于用处,立一个灵灵觉知和一念不生,岂不是天大的妄想和知见。那如何知道相应呢?正用而不生用想时,相应而不生相应想,心无所住,妄想烦恼无所存,言下解脱,故云诸佛自证圣智境界,又云千圣亦不识,非思议所能知之。大家可以去翻阅所有禅宗祖师的开示,几乎没有任何一位祖师会给你指示什么是一真法界,更没有回光一见,灵灵觉知一说。六祖虽然说过不思善,不思恶,阿哪个是明上座父母未生时本来面目,这是六祖引导学人当下息心,去默契自证本来面目,并没有指认一个叫佛性东西。佛性只能默契和自证,不可以识识,不可以智知,不可向他证明,一但产生知解,能所就出来了,那就不是佛性了。洞山禅师云: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只有独自往,也就是该干嘛干嘛去,完全不起那一念返照甚至觉悟之心,才得逢渠,也即默契相应也。大家再反复阅读传心法要,黄檗禅师一次次说,直下无心,默契而已。绝诸思议,默契而已。就是说,你不用起一个觉,一个知,一个认领的念,不用起任何念就相应了。只要起一念想见性的心,想认定什么是实相、什么是自性的心,就是头上安头。有很多时候,我们都歪打正着,傻乎乎什么都没想,该做什么就做什么时,那时都在见性之中,却不知道。故圆觉经云:一切众生皆证圆觉。而那些以为自己见性了的人,反而并没见性。这里大家只能去自行自证,说再多,都只能是引导各自息心默契,不可执着义理的对错。若一味在道理和意识中争论,则一样了无交涉。
2025-02-25
-
知解佛法,了无交涉
知解佛法,了无交涉师父,究竟什么是诸法实相?我问这句话就不是了吗?不问就是了吗?纠结就不是了吗?不纠结就是了吗?答:佛说诸法实相,或说佛性,或说不生不灭,或说第一义,只是为了让我们不去执着生灭有为之法,非实有法名为实相,亦无有法名为佛性,更没有一法为是为非。所以,即使是第一义,即使是不生不灭,即使是佛性,亦不能执着。诸法实相只是对不生住着心的一种形容,对自心不取幻相,于一切法不即不离的一种形容,是诸佛方便安立的假名,而没有固定的法叫诸法实相。你可以继续问,求一个是难道就不是了吗?不求是难道就是了吗?执着就不是了吗?不执着就是了吗?如果你陷在这样的问题中,就背离了修行的目的,只会陷入更深的意识悖论,完全背离了“诸法实相”,忘了怎么去解脱,变成了一种意识的自我诡辩和戏论。只有一颗执迷的心才会陷入这样的问题,执着于一个答案。所以,时时警觉你的心,不要进入这样的问题,不要被带入这样的问题。即使很多老师和教授师,也经常会被学人带入这些问题中而完全不自知。故云:弟子与师俱陷王难。佛法与修行不是为了解决意识的问题或者求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为了回到没有问题和没有答案的清净本来状态,那才是有效的修行和真实的解脱,那需要离心意识,需要练习从妄念中转身,而不是执迷于头脑游戏去证明什么。就算我告诉你,你的这些问题和状态都是诸法实相,那又如何?你真的就没有烦恼和执着了吗?不是的。你会解脱吗?你不会,你的烦恼和执着还在。所以修行和解脱的关键不是进入问题或寻找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如实地转所依识,看到自己妄念生起,而被不被它所骗,真正断除自己的无明、执着和烦恼。有的人一辈子修行都迷在这种意识的知解中,把这种思维修当成修行,不去正面自己的烦恼和习气,自欺欺人,不得受用佛法。所以,修行者只需要做好一个功课:看好自己的念头,不要进入头脑去修行和找答案。一旦进入知解,立刻转身而不住,不被任何问题和确定的答案所骗,那才能真正出离无始生死轮回。
2025-02-25
-
改变认知,烦恼将无处存在
改变认知,烦恼将不复存在师父好,刚看过您昨天发的文章,你执着的一切都是梦。作为一个醒过来的人,确实能随时了知一切如梦如幻。但是还在沉睡的人,还有各种执着的人,生活中的那些烦恼都是很现实,很真实的,他们无法一下子醒来。请师父开示,怎么做才能远离那些烦恼,让自己醒过来呢?有没有具体的方法?答:这个世间绝大多数烦恼都是认知和观念造成的,只要能改变认知,烦恼就不复存在。所以,修行首先是认知的改变。通过静心的训练,让自己看到那些习惯性的认知,不被它带走。比如你买的房子小区各种配套设施不好,如果你不能改变现有的居住环境,那么,你要做的是,不去关注物质生活条件,改变自己的心态,发展一些精神上的乐趣和爱好,减少自己对外境和物质的依赖,小区简陋的条件就不再成为烦恼。这是认知的一种改变,原来你以为物质条件很重要,但是它们是无常的,而你积极的心态,接纳的智慧和对真相的了达,那才是恒长的。老公又抽烟又喝酒什么也不愿意干怎么办?接纳他,尊重他,他有他的世界,你有你的爱好。婚姻和家庭就是求同存异,相安无事,搭伙过日子,谁也不是谁的主人。这样想,就不再有烦恼。妈妈卧病在床常年需要你照顾,怎么办?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对于做不到的,不要强求。经常提醒自己,就算是妈妈,也不是真实的;照顾的好坏,不要太执着。如果你抓住这个根本的认知,就会随缘照顾,没有照顾好也不会自责了。照顾妈妈这件事也不会有压力了。你的公司老板很抠门经常克扣你们工资,不要总是盯着别人的缺点,做为公司的老板和负责人,他比员工担负了重多的责任和压力,他要为每个人的工资负责,要心存感恩。实在接受不了,可以换工作。如果离不开这个工作,就学习接纳和欣赏。你的孩子不结婚也不上班,那是他的人生自由,他有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果你无法理解他的三观,那就完全尊重他。当你把他当成一个独立自主的生命体,不受任何人控制,对他完全放心,你就不会烦恼了。你帮助了别人得到的却是抱怨为此你非常气愤,你要的奖励不是别人的赞叹,而仅仅是当初的发心。那报答在你帮助他时获得的快乐中就已实现了。你努力工作多年却不被同事尊重,你不需要被任何人尊重,你自己尊重自己就好。你孤独无依担心老年没人照顾,好好练习活在当下,学会独立生活,你根本不需要任何人照顾。你丢了工作不知道未来如何生存,没有未来,只有眼前。眼前需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有什么,就用什么。没有了,自然就会去找,找就能找得到。上天既给了每一个生命存活的能力。结婚多年却无法怀上孩子,为什么一定要孩子?没有孩子,一样能快乐地活着。你一直想买一幢大房子却没有钱。没钱买,就放下这个梦想,有多大房子就住多大房子。知足才能快乐,心安才是真家。我们总以为负重来自生活,却不知道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妄念和要求。当你觉得你不好时,你对自己和生活的要求太高了,你离开了当下,进入了头脑。你没有保持对每个当下正在做的事的觉知。放低对自己和生活的要求,不要对生活有任何期待,它发生什么,就接纳什么。它给什么,就接什么。生活给予我们的永远是礼物和历练,没有例外。不要关注任何人的想法和对你的看法,尊重他们,把心收回到自己这里。面对现实,不要总想改变现实。任何事懂得随顺因缘,让事情自己运转,别用自己的想法去操控现实。过好每一个平凡、琐碎、甚至一地鸡毛的瞬间,让感恩知足的心遍布你生活的每一处。常见己过,莫见他非。别老想着要什么,得到什么,领悟付出本身就是回报。只要你还活着,就是老天对你最大的眷顾。就算有一天你要离开,也保持这样的心境,对一切都敞开,都微笑,都说谢谢。不管生活中出现任何问题和烦恼,只要改变认知,或及时提醒自己一切如梦,或减少需要和欲望,降低要求,不评判自己,再多做息虑忘缘和静心的练习,所有的烦恼都不再成为烦恼。你会在世间觉悟,会在红尘中自由,会在烦恼中证悟菩提。
2025-02-25
-
你执着的一切只是梦
你执着的一切只是个梦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一切都会过去,你还在执着什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还在追求个什么?你以为自豪和优越的一切,都是沙子上盖的房子,随时会倒掉。你还得意什么?就连你的生命都只是一个影子,你还把捉贪恋个什么?你追求的亲情、财富和存在的意义也只是心识编织的一个谎言,你还营造个什么?一切都不会留,也不会住,所有的纪念和赞美也都是沙雕,你还把持个什么?你正经历的一切不幸只是一个幻梦,你还痛苦个什么?你获得的一切只是暂时的奖赏,它随时会被收走,你骄傲个什么?你为之死去活来的爱人,不过是水中的一个倒影,你迷醉个什么?你那患病的孩子和离世的妻子都是你内心深处的无明,你还牢牢地抓取个什么?你的聪明才智和成功的事业不过是你午睡时做的一个美梦,它们瞬间就会消失,你还高兴个什么?你买的房子小区配套设施不好,你的老公又抽烟又喝酒什么也不愿意干,你的妈妈卧病在床常年需要你照顾,你的公司老板很抠门经常克扣你们工资,你的孩子不结婚也不上班,你帮助了别人得到的却是抱怨为此你非常郁闷,你努力工作多年却不被同事尊重,你孤独无依担心老年没人照顾,你丢了工作不知道未来如何生存,你结婚多年却无法怀上孩子,你一直想买一幢大房子却没有钱,你被这种种烦恼所困。醒来吧,这一切都不是真的,这一切只是一个个童话故事,是一个个零星的碎梦,真实的你从来完好无损,真正的幸福与这一切毫不相关,真相的世界什么都没发生。如果你领悟了实相,你还烦恼个什么?忧虑个什么?恐惧个什么?美好不在你做了什么,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你得到什么,而在你醒过来,再也不被幻梦所骗。安乐不在你建造了什么,持有着什么,体验了什么,而在你清楚一切法无生,一切法如梦。请停下来,把心向回收;请安静下来,不再被境所迷。请练习觉知,不再被妄念所骗;请立刻醒来,醒来不需要渐次,不需要时间。了知一切如幻不是为了让你消极无趣地活着,只为了不再让你受苦,不再进入更深的迷梦。静下心来不是为了让你变得麻木和冷漠,而是为了了解生命的真相,无忧无虑地活好每一天。醒过来不是为了活在单调冷淡的世界,而是为世界创造平静、温暖和自在的梦。善知识,从你执着的各种幻梦中醒过来,知幻即离,离幻即觉。觉悟,才能离一切颠倒苦厄。
2025-02-25
-
如何练习活在当下
如何练习活在当下问:师父,听说您以前上台讲话很紧张,后来有机会公开登台演讲,你不再紧张和害怕,您是怎么克服紧张和恐惧的?答:以前的紧张和恐惧来自于我还没上台时,我的心就跑到了台上。当我还没演讲时,我就开始打各种妄想。后来,通过练习行禅和觉知,我学会了让自己的心安住在眼前和当下,我人在哪儿,心就在哪儿。在上台前,我的心就在座位上,我仔细地听着别人讲些什么。当轮到我发言的时候,我抬起脚步走向讲台的时候,心在脚底下。到了台上,我的心就跟着上了讲台。这样的话,我就没有了紧张。问:听说您经常一个人半夜去坟地打坐,您是怎么克服恐惧的?答:同样,在我还没到坟地那里,我的心就在我所在的位置。当我起步走向坟地,我的心就在脚底下。一路的黑夜对我并不存在,因为我的心一直在我的脚步上。当我到了坟地,我只是来到了一些水泥堆砌的石块前。从始至终,我的心里都没有坟地,所以,我并没有任何恐惧。恐惧来自你内心的念头,而非外境。紧张来自你内心编织的故事,而非讲台或黑夜。练习活在当下,把心安住在眼前的事上,护好自己的念,一切不安和忧虑都会消失。问:师父好,您经常带学人去行脚,我记得有一次你们走了将近六个小时。您是怎么教大家行走那么久而不累的。答:道理和前面是一样的,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远方和下一秒,把心安住在每一步上。人生只有一步,世界只有方寸。千里之行,永远在足下。这样,你身心就不会有过多的消耗。如果你总是想路途有多遥远,系念着什么时候能走到,那会分散你很多的精力,使你在刚开始时就会感到疲惫。万仞高山,只有一米。行脚秘密,无它稀奇。一步走好,步步安好。一步不牢,步步失招。招招内耗,没到便倒。问:生活中怎么安住当下,守好本心呢?答:同理。吃饭时,认真吃饭。穿衣时,专心穿衣。说话时,好好说话。睡觉时,安心睡觉。坐时知坐,立时知立,走时知走,卧时知卧。不贪多,不贪快,不贪结果,享受过程。不要轻视任何一件小事。每件小事上都带有觉知,放慢速度去做。一件事没做好,不要想另外一件事。做好了一件事,就放下那件事,再随缘做另外一件事。如是在每一个动作,每一件事上,带着觉知,让心安住。若心无妄,不需起觉;觉上生觉,是为妄想。生活中,降低需求,减少需要,不要关注别人,也不要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把精力收回到自己这里来。一切时中,心向内收。护好自己的每一个念头,一进入妄想和烦恼,就要看到,把念头拉回来,继续专注在眼前的事上。只有少欲知足,才能看得到自己的起心动念,才能学会牧牛。如果心中欲望太多,要求太多,心就会一直向外驰,很难看到自己微细的念头,随时都会掉在妄念中而不觉知,白白受苦。如上几件事,都是训练自己安住当下的最好功课。希望大家把修行落到生活中,把调心落到事情上,不要只说不练假把式,最终自己不能受益。
2025-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