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享受寂静,人生至乐
享受寂静,人生至乐还有什么比寂静更美的?你以为你活在混乱的念头中,活在繁杂的事情里。而实际上,一切都如此寂静,什么都没有发生。除了你自心的低语,没有任何外在的声音。除了你相信自己的念头,哪里有什么吵闹?除了你沉入梦识,哪里有任何不安与慌乱?只要你不相信心识编织的梦境,你就活在寂静的天堂。不用离开纷乱别寻寂静,纷乱即寂静。不要以为有不寂静的时刻和事物。一切都是寂静的。寂静不是没有声音,而只是没有被任何声音影响。寂静也不是静止,而只是思虑的止息。你可以在听鸟时感受到寂静,也可以在菜市场中听到寂静。你可以在花香中闻到寂静,也可以在酸臭腐味中闻到寂静。当你奔跑时,你在寂静中奔跑;当你跳舞时,你在寂静中舞动。当你微笑时,你在寂静中微笑。当你悲伤中,那悲伤中什么都没有,它全然是寂静。你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境遇里见到寂静。看到寂静,享受寂静,那是世间唯一的快乐,恒久的快乐,不灭的快乐。不用寻找寂静,你就是寂静。不用感知寂静,让寂静与你重叠。就算你进入惊涛骇浪的梦境,你仍然是寂静的。就算你掉进烦恼的洪波,你仍然寂静安全。劫火烧干海底,风灾撞击两山,那不过是大象眼中的飞絮,狮子耳边的虫鸣,真常寂灭之乐,分毫不相舍离。当你烦恼时,停下来,走出故事,跨出识心,忆起寂静,聆听寂静,沉入寂静,享受寂静。当你不安时,环顾四周,嗅一嗅花香,动一动手指,看一看天花板,寂静写满你的房间。去和寂静在一起,一分钟,五分钟,半个小时,循序渐进,逐渐加长。当你无聊时,去见寂静,像你年轻时去见你的恋人,像你委屈时扑到妈妈的怀抱。安静下来,陪伴寂静,寂静如此美妙。当你不快乐时,马上告诉自己,因为你离开了寂静,又去别处寻欢而找不到快乐,所以才不快乐。哪里有什么不快乐?不过是你离开了寂静的屋子,去荒漠中寻找绿洲罢了。回来,回到寂静的屋子,那才是唯一安乐的地方。当你失眠时,不要想着睡着,去敲寂静的屋,到它空荡的房间里坐下来,专注于呼吸,身临于空寂。当你来到寂静的屋宇,睡或睡不着觉已经毫不重要。忘记寂静而别寻快乐时,请呼唤自己回到寂静中来,请歌唱寂静的诵歌:寂静真好!我爱寂静;无事真好,我爱无聊。寂寞真好,我爱寂寞。除此寂静,更无一物可追寻;唯此安心,更无一途到安宁。就算你经历所有的美好,如果你没有发现寂静,你永不知足。就算你做了一切事情,如果你不停下来与寂静在一起,你永远不安。发现寂静,爱上寂静,陪伴寂静,那才是世间最浪漫的事。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境遇,不要忘了寂静一直笼罩于你。你就是寂静,寂静就是你。
2025-04-02
-
关于实相
关于实相诸位同修,学法修行既不能执理废事,亦不能偏事废理。既不可贪空,又不能着有。理事兼行,空有不住,见地与功夫并行,生活与修行一如,随缘应用,自在无碍,自成佛道,亦能觉他。平时静坐或无事时,不可流于昏沉麻木,守个寂静,堕于无知,还要活出法身,绝后复苏。当常思惟如下实相之理,烂熟于心。方可在烦恼现前,无常来时,般若为导,实相现前,默契修行,行出佛法,亲证解脱,自觉觉他,方是无上菩提正修行路。关于实相及修行理事,若广而论,穷劫不尽。简单归纳,凡有三种。有心者,常思念之。一,实相之理:一切都是不真实的,然而一切又不是断灭的。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并没有一个实有的我,也没有任何实有的法。万法唯心,万境唯心,心即是法,法即是心。心不异境,境不异心。心法不异,心境一如。诸法无相,唯是一心,然心亦不可得,非有非无,不可思议,假名唯心,假名唯性,假名唯佛。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诸法虚妄发生,虚妄灭却,以心生灭故,法随生灭。本来无生,本来无灭,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寂灭相者,不生不灭之异名也。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二,如何修证?如何默契?本无修证,以妄想故。覆盖真如。但无妄想,本自清净,不假修行。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心不住法,道即流通。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本无一切法,离即是法,知离者是佛。但离一切烦恼,是无法可得。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六根虽有见闻觉知,而不染万境。真性常自在。二六时中善护念,才起烦恼,便转心念,令无所住。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熄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身心不起,是第一牢强精进。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妄心若不起,精进无有虚。不于三界现身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着。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三,生活中如何践行?心行平等,普行恭敬。生活中的每个行为举止,言语动作,要慢下来,带着觉知,不被妄念习气牵着走。知法因缘生,理解他人行为。不评价他人,不见世间过。减少所依,少欲知足,多独处,不操控,不抓取,不越界。色类各有道,互不相妨扰。离道别觅道,终生不见道。珍惜身边人,以彼为镜像,互相照见,共同成长。不思过往,不望将来,安住当下,做好每一件小事,在琐事中炼心。相信一切法,一切事,一切人,自合道。随顺因缘,相信因缘,放弃自己的观念与干涉,不需要用力,让法自行运转。虽知诸法空寂,不可沉空守寂,堕于无为。要广学多闻,和光同尘,随方利物。
2025-04-02
-
本自圆成,不假修造
本自圆成,不假修造你的自由不在于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由在于,当你无法主宰境遇,你可以主宰对境遇的态度。所以自由无关形式上的活动,它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感受和认知。健康并不是不得病,而是当你身有不适时,你完全接纳自己的不适。你的心并没有给自己贴上疾病的标签。你拥有了这种积极的心态,所有的病苦只是一种病苦,而不会变成困惑与烦恼,那才是真正的健康。富有并不是拥有很多财富,而是心上无忧无虑,无烦恼,无重负,无是非,无得失,无人我,无胜负,心中无一切挂碍,心如虚空,容纳一切,那才是真正的富有。什么是智慧?智慧并不是我知道什么,我掌握什么,我明白什么,而是发现没有任何真实的事物需要明白,智慧不是知道或不知道什么,而是心不住法,心不附物,不住于知,不住不知。什么是慈悲?慈悲不是给予什么,而是不害,不对抗,不与物违,不与境逐。慈悲不是对别人好,而是于一切无害。知道自己与外物皆不真实,不执着自他,妄心不生,是真慈悲。无论发生什么,都知道一切无生,这才是慈悲。快乐是什么?快乐不是有什么事让我开心,而是没什么事需要我操心。快乐不是有所得,而是无所得。快乐不是感官上的乐趣,而是内心的寂静和安宁。快乐不是拥有的多,而是需要的少。快乐不是达到什么目的才会快乐,不是在将来快乐,不是做成了什么才会快乐,而是在每个当下,每个步骤,每个过程,每个阶段,什么都不做,都会立刻快乐。什么是成就?做成什么,达成什么,那不是成就;悟无所有,心无所行,心无所为,一功不施,是真成就。有我有事,有做有为,是世间成就;本来无我,亦无一事,谁去成就?成就什么?本无发生,焉有结果?故成就者,实无所成,假名成就。什么是解脱?解脱不是离开什么,脱掉什么,解开什么,回避什么,放下什么。解脱是发现本来就没有束缚,没有障碍,没有被困,没有负担,并没有一个真实的自己。不需要离开,不需要逃避,不需要做任何事,连一个念都不需要动,本来就是解脱的。什么是开悟?有迷才有悟,有睡才有醒,有闭才有开。发现本就没迷,本就是醒着的,本自开放的,本来就是悟,不需求悟。了于本觉,不需更觉,不需更悟,是名开悟。什么是修行?起心修行,是妄非修。若有所成,可名为修。本来无成,故无所修。若言有修,修成还坏。本自无坏,不需更修。有破有成,方有修造。无破无成,何用修行?妄心不起,假名修行。实无所修,亦无修成。什么是菩提?因有烦恼,假立菩提。本无烦恼,焉有菩提?因于幻病,假立幻药。幻病既无,幻药亦消。菩提者,实无有法名为菩提。但离一切烦恼,是无法可得,假名得道,实无所得。故从上以来,只说浊边过患,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修行若悟得如是根本,识得真相,不动妄念,便证菩提,非关修证。
2025-04-02
-
佛法早已改头换面
佛法早已改头换面佛法在今天已经不仅仅表现为传统的佛陀教法,而渗透在许多领域,比如物理学、心理学、精神分析、社会学、文学、瑜伽、柔道、太极、音乐、舞蹈、绘画等等几乎所有领域里。所以,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不能执着传统教义下佛法,认为学习佛经,在寺院诵经坐禅,依教奉行就是修行,而排斥或轻视以其他形式承载的佛法和真理。佛法早就脱去了它固有的外衣,而换上了新颜。如果一个修行人还执着以佛教的形式来修行或学习佛法,那说明他还停留在佛法的表象,根本没有深入修行,完全不了解佛法。一个大修行人在今天的社会里可能是一个数学老师,一个快递小哥,一个农民,一个商人,甚至一个酒鬼。经云,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有人看不懂佛经,却能听得懂心理学相关的内容,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断除烦恼,获得解脱。那么,对这样的人来说,心理学的应用就是佛法,就是修行。有的人不愿意打坐,但是却能在做事中安住,那么,对这个人来说,劳动就是修行。有的人从来不持戒,但是内心却不分别别人的是非对错,虽然他只是个厨师,但他却是个真正的修行人。有的人在赚钱中修行,他虽然能赚很多钱,却从不执着于金钱,而懂得布施。那么,对他来说,经商就是六度,就是修行佛法。有的人做律师,却能圆融地协调各种诤讼,那么,律师的工作就是他的佛法和修行。维摩诘经云:善和诤讼,此之谓也。有的人做老师,能够把佛法转换成通俗易懂的故事讲给学生们听,并引导学生们开发自己本有的天赋,那么,课堂上就是他的道场,为学生讲故事就是他的修行。有的人做食品检测和监督工作,那么,他工作时认真负责就是在利益众生。他的工作间就是他修炼佛法的地方。有的人唱歌,用他的歌声向大众传递佛法的理念,虽然歌词中一句佛法没有提,但那就是他的弘法方式,他在唱歌中修行,听者也会在他的歌声中觉醒或悟道。有的人借助基督教、道教、儒家思想、老庄思想而传播究竟的真理,而他们的思想中根本找不到任何佛法的名相和概念。有的人在街头行乞,但却是大修行人。如布袋和尚。有的人示现饮酒,如济公,酒仙遇贤禅师。如果你只看他们外表,你根本不会相信他们是大修行人。寒山拾得在国清寺,整个寺院的人都认为他们是疯子,但是他们是文殊普贤再来。船子和尚在江边垂钓,你看到的却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渔夫。高沙弥是药山的得法弟子,他一个脚是跛的,走路一瘸一拐,你看到他,以为就是一个瘸子。二祖晚年进妓院,你以为他在破戒,而他只是调心。你看到一个在战场杀敌无数的将军,他杀生时无比冷酷,却不知道他是一个大成就的再来人。华严经中的无厌足王对待他国家的犯罪人员非常残忍,但他却是一位大善知识。正所谓大修行人不仅有菩萨的心肠,更要有雷霆的手段。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见的那些老师,虽然示现为各个阶层,从事不同的职业,但他们都是大修行人。甚至你看到的一个愚痴凡夫、一头水牛、一棵树,都是法身不可思议的示现,都是无情在说法。佛法广大,甚深难解,不可思议,不要以分别心取相分别一切境界。一切境界都是如来境界,一切法皆是佛法。虽言佛法,即非佛法,佛法亦不可执着。佛法会显现在任何一个领域,乃至六道之中,只要众生因此可以入道,诸佛菩萨就会于其中现身说法。所以,诸位善知识,当以慧眼观世间一切,无不清净,无非修行,无不解脱。
2025-03-16
-
以智慧心应对变化的世界
以智慧心应对变化的世界 当你想到什么不开心了,转个念,换个角度想这件事,你可能会豁然开朗,烦恼立即烟消云散。不要总想着自己没有多少钱,要想着自己没有负债。不要总是想着寂寞和无聊,要想着自己心中无事可忧虑。不要总想着你没有什么聪明才智,要想着你没有任何烦恼。不要总想着没有什么高兴的事,要想着你没有什么痛不欲生的事。不要想着你父母不爱你,要想着他们也没操控你。不要想着你的人生没有意义,要想着生命本来就没有意义。不要想着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要想着生命会以另外一种形式继续存在。不要想着病苦多么难受,要想着病苦能让你休息下来,不再向外驰逐。不要想着你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要想着他快快乐乐地活着就好。不要想着你的老公总是抽烟喝酒,不求上进,要想着他过得很松驰,一点也不焦虑。不要想着人世间那么苦,活着那么累,要想着无欲无求就会很轻松,少欲知足就会快乐。不要总想着亲人离世,离了婚,孩子不在身边,或者没有孩子,自己孤独无依,要想着亲人早晚都要离开,所有人都要面对孤独,无依才是生命的实相。不要想着自己住的房子那么小,要想着自己可以打开心量。不要想着你的工作那么繁重,要想着就算你长时间不工作,躺在床上也很累很疲惫。不要总想着生活的一地鸡毛,要想着它们就是你的天伦之乐、烟火人间。不要总想着你的生活单调重复,要想着生命的本质就是重复单调,寂静无聊。六祖大师说: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不论你想到任何让你难过或不舒服的事,都可以通过转变观念让自己开心和放松下来。你的开心和痛苦不取决于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事,而取决于你怎么去看待它。当你的认知变了,你的世界才会发生真正的改变。以一颗喜悦、乐观、幽默、灵动的心来面对无常的世界,世界将褪去痛苦的面纱,向你袒露绝美的容颜。打开你的心,粉碎那些你坚持的观念和想法,跳出固有的认知,以一颗完全空无和善变的心应对一切的发生,一切痛苦都不复存在。
2025-03-16
-
活好你自己的人生
活好你自己的人生师父好,我妈妈已经八十多岁了,她爱打麻将,因为病重住院好几次了,每次身体恢复后,过不了多久,又整天打麻将,不懂得爱惜自己,然后身体又出毛病,又住院。因为我不跟她住在一起,也管不了她,只能劝她。不论我怎么劝她,她都不听,还是我行我素。她得病时,非常痛苦,我看着很难受。我不想看她受苦,也不希望她整天打麻将。我劝她,无聊了,看看电视,跟邻居大妈们一起跳跳广场舞,她不听,就是喜欢打麻将。请问师父,我该怎样劝我妈,让她爱护自己的身体,去做一些对身体有益的事?答:你确定你妈妈身体患病是因为打麻将吗?你怎么知道你妈应该干什么?干什么最好?干什么对她最有益?你知道你的痛苦并非自于你妈妈,而是来自于你在操控着你无法主宰的事吗?你妈妈要干些什么,包括得病,那是她自己要关心的事。她不需要你觉得她好,只要她觉得自己好就可以了。哪怕是得病受苦,只要她自己愿意承受,在她看来,也比无聊、孤单、空虚要快乐的多。她要怎样活着,是由她决定的,没有人能控制和决定。甚至,在她获得自觉和自主的能力前,她自己都无法控制她要做些什么,她被自己的业力和习惯所牵引。一切众生都被自己的无明和业力牵引,而活在他们自己喜欢的幻梦里,没有人能控制或改变得了他们要做些什么,除非他自己愿意改变。就练佛陀也无法阻止任何人做他要做的事,所以,佛只能帮助那些有缘人,帮助那些想改变而主动向佛陀寻求帮助的人。真正觉悟的人,不会去试图改变任何人的任何观念和行为,他会尊重和随顺他们。直到有一天,他们自己发现自己的观念和行为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并想改变自己。而你的痛苦和烦恼,并不来自于你妈妈做了什么,也不来自于她的痛苦和生活习惯,而是来自于你内心中诸多的你以为,你觉得,她应该,来自于你的操控,来自于你对自己的不觉不知和不接纳。当你了解了自己,接纳了自己,你就会真正看到你妈妈,理解你妈妈,接纳你妈妈,甚至会花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她,去爱她,而不是在这里说一堆空虚的、冷酷无情的、嫌弃你妈妈的话。我不想让我妈天天打麻将。我妈病的很痛苦,我不愿意看到她痛苦的样子。我讨厌我老公整天喝酒,我不想看到他无所事事的样子,他应该去看书,去提升自己。我不想让我儿子每天玩游戏,我希望他去学英语,提高学习成绩,将来考上好大学。我觉得男人就应该比女人承担更多,我不喜欢那些在亲密关系中不懂得付出的人,我希望我老公多关心我,而不是整天去和别人鬼混。我认为人就应该去工作,不能做一个废人,更不能心安理得地摆烂。你知道人们的烦恼和痛苦来自哪里吗?就是来自这些你不想,你不愿意看到,你想别人要怎样,你讨厌,你希望,你觉得,你认为,别人应该如何。人们的痛苦来自于自以为是,来自于不接纳现实,来自于把梦幻中的故事当成真实的去操控。放下那些你认为,把那些你觉得别人应该如何的执念扔得远远的,不要去操控你无能为力的事,尊重任何人选择他们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生活,包括受苦,你立刻就轻松解脱了。切记,每个人有每个人业力和轨道,在他不愿意改变也无法改变前,不要去插手别人的轨道,否则,你不仅帮不到他,还会错失自己的轨道,让自己的生活一团糟。色类各有道,互不相妨扰。离道别觅道,终生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若欲见真道,行正即是道。先做好自己,看好自己的心,活好自己的轨道,活出自己的精彩,再默默影响身边的有缘人,那才是我们对这个世界和身边的人最大的贡献与帮助。
2025-03-16
-
你是一切的中心
你是一切的中心每个人都是他自己世界的中心和创造者,所以,当你觉得你的生活出了问题,不要去向外在寻找原因和解决办法,回到你自己身上来,向内看,一切问题都会消失。你可能永远也无法理解,你身边的所有人,都是你的心创造的影像,他们是你自心的投影,并不是真实的。你身上发生的所有的故事,也是你自编自演、一笔一画描摩出来的,那与别人和外界无关。所以,不管你遇到什么境界,不要怨天尤人。除了接纳和随顺,对你自己创造的世界,你找不到更好的应对方式。你是你生活的中心,也是你周围人的中心。你是什么样,他们就是什么样;你紧张,他们就紧张;你焦虑,他们就焦虑;你开心,他们就开心;你放松,他们就放松;你急躁,他们就急躁;你忧虑,他们就忧虑;你踏实,他们就踏实;你安静,他们就安静。你是中心体,你身边的人,尤其你的家人,你的孩子,你的伴侣,你的父母,他们是你的表象和外在的呈现。你是什么状态,他们就是什么状态。所以,当你觉得你的孩子有问题了,立刻反思,你的孩子没有任何问题,是你自己出了问题。你的孩子紧张了,是他在你身上看到了紧张。你的孩子不自信了,是他在你身上捕捉到了不自信。你的孩子不安了,是你的不安传染给了他。你的孩子不接受他自己,是因为你没有接受你自己。当你产生了想改变你孩子的想法,立刻停止,向内看,放过孩子。你的状态调整好了,孩子会跟你完全同步。你生活中的一切就像你的舞伴,他们在被你带着舞动。你的节奏直接影响你舞伴的节奏。所有你认为对方出的问题,都是你自己出现的问题在他们身上的折射和作用。反过来,看自己,你觉醒了;向外看,认为是孩子的问题,老公的问题,你迷失了。你身边每个人的心理状态都与你的心理状态息息相关。你的一举一动,起心动念,都会无形地影响着你周围的人和世界。作为主角的你,你潜意识里的紧张、恐惧、不安,或者喜悦、松弛、自信,都会在你周围人身上影现出来。所以,一个觉悟的人不会太关注别人的状态,他会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本心,抓住根本,而不会迷失到自己创造的影像中去。就像行星围绕着恒星在转,你身边的一切人事物都在围绕着你的心行在转。你是恒星,你的世界就是那无数的行星。善护念,关注自己的起心动念,那是一个觉悟者和一个醒来的人唯一要做的事。他会与自己的心在一起,而对外境或他人不过度关注。他不关注外境,并不意味着会对别人冷漠,他依旧会爱这个世界,只是不会再迷于这个世界。他练习普行恭敬,他学习尊重、接纳、理解、信任和认同这个世界。因为他深知,那一切境界都是他自心投射出来的,他不得不那样对待自己的心。当他向外投射善意与和睦,他会收获完整与善意,那是他对自己的爱的体现。向内看,向内求,那不是一个口号,而是需要长期练习和实践的。不管你生活中遇到什么事,莫向外找原因,安静下来,息下诸所求心,莫虑于事,但安于心,护好念,诸事自然平坦顺遂。正所谓依报随着正报转。若不悟此,反向外求,怨天尤人,总想改造别人,在事上求结果,则转迷转远,背道而驰,误入歧途。当你看到这个世界出了问题,那只是一个提醒:是你自己出了问题,你的心又向外跑了。回来,回到自己这里来,不要去试图操控任何人事物,安住下来,相信因缘,知是梦幻,不即不离。你会发现,一切都很好,除了自己的担心和妄想,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事发生。
2025-03-16
-
当下就是你的天堂
当下就是你的天堂离开当下,你就会进入故事和幻境。故事再美,都已模糊;幻境再真,不可挽留。如果你沉迷于故事,在头脑中扩散它,演变它,它就会消耗你的心神。当下也正在变成故事,但那是离你最近的故事,最温热的故事,最不需要你耗力的故事,最能让你安住的故事。当下也在刹那刹那过去。只要你心无所住,它就会一直呈现新的故事,源源不断,无穷无尽。所以,你不用担心放手任何事,你放手的越多,迎来的越多。无论你正在做什么,与你做的事在一起,不要进入头脑篡改它,虚化它,蔓延它。就算你卧病在床,跟你的身体在一起,跟你的床在一起。你会慢慢平静下来。当你的心静下来,疾病就会不知不觉离开你。这时,你会发现,疾病由你心想生。你本无疾病,因想成病。当你累了,躺在床上,跟你的呼吸在一起,跟你的心跳在一起,疲惫不知不觉消失了。这时你会知道,你经营的不过是头脑的风暴,紧抓的不过是识心的妄想,它们没有任何意义。就算你正经历最危急的事,注意脚下,调整呼吸,把心神收回到眼前来,不要进入猜测和预想,照顾好你当下的身体,一切都很好,除了你的妄想,不会有任何事发生。不管发生多么重大的事,保持你平静的呼吸,照顾好你的心跳,相信任何事都有它自己的因缘,你要做的就是和自己在一起,不要被头脑演绎的各种情节所骗。如果你想到不安的事,告诉自己:莫妄想。如果你在听音乐,沉入音乐的旋律里,与歌曲的节奏合拍。如果你在户外静坐,闭上眼,感受风吹在脸庞,聆听虫鸣鸟叫,闻空气中树叶、草叶或是泥土的气息。那里没有能所,没有我人,没有故事。做饭时,认真淘米,认真摘菜,认真洗菜,认真烹调,那一刻,你的世界里只有厨房和食物,只有菜香和米香。吃饭时,专注地吃饭,哪怕只是一块红薯,一碟花生米,一碗小米粥,几块咸菜,一口一口地咀嚼,一口一口地吞咽,品尝食物特有的味道,享受吃饭最单纯的快乐。除了食物的美味,不要让任何事进入到你的心里,不要让任何人影响你与自己最神圣的约会。走在路上,放慢脚步,感知脚与地面的接触,感受地面的高低软硬,全部的心神都在腿的抬起、前移、落下、停留上。那是你与大地最亲密的沟通,也是你作为生命最神奇的神通,你可以移动,可以感知,可以跳跃,可以起舞。不管你在哪里,正在做什么,不要离开当下。如果你发现你离开了当下而变得不安,把念头拉回来,回到见闻觉知上来。如果你进入妄想而未察觉,也不用因此而沮丧,进入妄想而没有烦恼和不安,你仍旧在当下。天堂不在别处,就在你的六根与六尘接触的地方,它们是看一片云,听一首音乐,身体感受温度,嗅到花香,尝到甜味,回忆起某个温馨的瞬间。在做这一切时,都没有生起烦恼和紧张之心。心随时生起而无所住,心一直在动而无所动。无论你拥有什么样的才华和能力,都不如拥有活在当下的能力,那才是生命的顶配,最高级的生命技能。谁拥有了活在当下的能力,谁抓住了自在的密码,解脱的关键,快乐的源头。
2025-03-16
-
今日的修行
今日的修行古时修行人大多在寺院,今日修行人基本都在红尘。古时修行人都身穿袈裟,今日修行人都披上了俗服。古时修行人都坐在禅堂里,今日的修行人穿梭于大街小巷。古时修行人念经看论讲法,今天的修行人都在学习接纳自己。时代变迁,佛法的精神虽没变,但表现形式与修行方式已经悄然不同。你人在哪儿,道场就在哪儿。你的执着在哪儿,你的修行就在哪儿。你的烦恼从哪儿起,你的功夫就用在哪里。你的人际关系在哪儿,你的功课就在哪儿。你在哪里住着了,在那里转身走开,那成了你最重要的修行。你哪儿也不用去跑,佛法就在你的家里,就在你工作的地方,就在你待人接物的每一个境遇里,就在你的每一个言谈举止里。恭敬父母,就是供养佛。尊重伴侣,就是供养法。接纳子女,就是供养僧。家庭和睦,就是和合的僧团。日用常行慈悲喜舍,就是正法久住。过去辞亲割爱,剃度出家,跋山涉水亲近善知识,才能求法修行,今日在家中,在邻里,在职场,在街头,在闹市,普行恭敬,心向内看,即不用远处寻师,一样修行。心平是持戒,微笑是布施,不说是非即忍辱,不起妄心即精进,心无所住即禅定,心无所得即智慧。你不用去另外的地方修行,在你眼前着手的事上历事炼心,就是大修行。你不用去寺院拜佛,你自己才是你要拜的那尊佛。你不用向观音弥陀许愿,除了你自己,没人能帮助你实现愿望。寺院里除了泥和石头雕塑的佛,什么也没有。自己是真佛,不用寺院拜假佛;自己是活佛,不需佛像前求死佛;自己是弥陀,不必声声念弥陀!佛法在世间,佛法在日用处,佛法在人情世故里,佛法在人与人之间。佛法就在你生活的每一处,看好自己的心,用好自己的心,不住你的心,你就在践行佛法,传承佛法,弘扬佛法。今日的佛法不需要有人荷担,你只需要照顾好自己的念头,不让烦恼侵袭,你就在荷担佛法。今日的佛法不需要你登上法台讲法,你只需要休息下来,认真吃饭,老实睡觉,你就是真正的讲师。今日的佛法不需要竖幢幡,立宗旨,活好自己,过好日子,不无事生非,即是阐扬宗风。今日的佛法已经褪去了它僵硬的外衣,扯下了它玄妙的面纱,变得更朴实,更接地气,更灵动,更实用,更真实。过去人们修行,太执着于佛陀的教法。今日人们都在觉醒于自己的活法,直用自己的佛法,作自己的佛。今日,真正的修行人,不再执迷于佛法的形式,不再别求成佛,不再向往他方。他们只做一种功课,那就是在烦恼生起的地方转念,在心有所住的地方转身,在言下见本心,在举手投足间成道。
2025-03-16
-
请尊重每一种生活方式
请尊重每一种生活方式我不上班很快乐,但是我并不认为每个人不上班都会快乐,所以,即使我非常喜欢自己不上班的状态,我依旧尊重和喜欢那些上班的人。当一个人对不上班感兴趣,但是他不想放弃工作时,我绝不会因为自己的经验而劝他放弃工作。如果人有因看到我不工作也这么快乐,他想和我一样,那是他的选择,与我无关。我独处就很快乐,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认为有伴侣的人就不快乐。我只是享受着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也尊重每一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当有人不想一个人生活时,我绝不会因为自己一个人很轻松就建议他也一个人生活。如果有人看到我独处很快乐,也想像我一样选择独自一人生活,那是他的自由,那不是我的怂恿。我喜欢过清净、出离、隐居的乡村生活,并过得非常惬意,这并不意味着我认为所有人都应过这样的生活。我尊重每个人选择他所在的城市或乡村,住在房子里或露天生活。如果有人看到我过的生活并生起向往之心,那是你心中的热爱,与我无关。我喜欢吃茄子、土豆、粉条,不喜欢吃生鱼片、肥肠和蜾蛳粉,但这并不代表那些东西不好吃。别人喜欢吃什么,我百分之百没有意见。别人喜欢什么,那是他的自由,我没有任何理由不喜欢。至于别人看到我喜欢吃什么,也去尝试吃什么,并喜欢吃那些东西,那是因为他本来就喜欢吃那些东西,而我丝毫没有建议他去吃什么。我喜欢轻音乐、古典音乐、流行歌曲,不代表戏曲、民谣或其他风格的音乐不好听,我个人的爱好只属于我自己,我没有资格以自己的好恶标准来评价别人,更不会随便建议和推荐自己喜欢的音乐给别人。如果我正在听的音乐有人听到了,产生了共鸣,那是他的事,跟我没有关系。我喜欢在僻静的山野、树林和田间散步,不喜欢到世界各地名胜古迹去旅游,我只是因为懒而不想去太远的地方。这不意味着远方的旅游胜地景色不美,只是我自己的喜好与别人不同。我从来不会否定任何人的爱好。我选择出家修行,做一些特定的功课,比如坐禅,读诵经典,并不意味着我认为每个人都要出家才能修行和解脱,或选择某种固定的方式修行才能成就。我尊重每个人以他自己的方式修行或不修行。在我看来,修行是广义的,每个生命都在以他自己的方式修行。如果有人因我出家而产生了出离心和信心,请相信那是他内在的信仰成熟了,那与我无关。我喜欢无所事事地活着,不工作,不社交,不劳动,不创造,我接纳这样的我,我并不觉得亏欠谁什么。我虽然很喜欢自己作为一个闲人活着,但并不意味着我希望所有人都能这样活着。我尊重人们的工作,尊重他们以他们的方式获得生存的意义和快乐。我对所有人的生存方式没有评价,也对别人的评价无动于衷,那是他们的自由,但我完全不受其影响。每一个人都活在他自己认知的世界中,他是绝对的自由,也随时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他的生活状态由他的心理状态和想法构建出来的,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对他人的生活状态指手画脚。尊重生命,理解他人,不见他非,是你在这个世界上获得和平与快乐的根本原因。所以,如果你无法改变你的生活方式,请接纳它,爱上它,因为那是你自己的选择。坚定地做自己,活出自己,不要关注别人的生活和评价,过怎样的生活,你说了算。
2025-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