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自见己过

    常自见己过,即与道相当如今学人学禅,开口便是空,闭口便是禅,知见甚高,德行甚劣。将佛法变成文字禅,多做容易会。殊不知,见地越高,所要求的品德与行持越高。世间不见楼高而无深厚地基者。修行道理不难解会,属头脑游戏,意识知解。行正为难,改过甚难。何以故?以执着自心境界习气多时积累,少时难消故。俗语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又云:病去如抽丝。今学道学禅人,如稻麻竹苇,遍地都是。能见自己无始习气诸多过恶,肯做功夫,真实愿改能改者,千万之中也难觅得一个半个。多见有学法多年之人,与家人相处,与师长相处,与同修相处,与邻里相处,但有小摩擦,小事情不合己意,即争论不休,唯见对方不是,不见自己过失。乃至心生愤恨,耿耿于怀,嗔心自闷。如是之人于此烦恼我执正起时不知转身放下,更把什么叫修行?多年以来,更学了什么佛法?可见众生我见我执,潜伏诸根,难察难觉,更何况改正。六祖大师云:改过常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众生者,以妄有我故,处处护己短,而夸大别人非。以执我故,所以烦恼愈盛,我见愈强,是非心炽,自伤伤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但知内省,是名觉悟。向外抱怨,是名悖道。古人以农民种稻插秧来比喻修行和道人之心。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田。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以插秧时做低头状,做退步状,做谦卑状,故喻修道者能见自己不是,能修退让之行。如是修行,才是真正道人。今日学人身心情状大多眼高手低,高高山顶立,空空高处行。所以愈行愈险,愈走愈危,以无根基故。实际理地,但见空法,万行门中,但见空门。愈修愈偏,愈行愈虚无缥缈。所以邪见炽盛,德行脆薄,危如累卵,不得佛法精髓。古圣云:小人之过也必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更也人皆仰之。若能虔仰卑伏,心如大地,状如婴儿,以如是心,于善知识师友边,撑起炉鞴,挫折自己身口意种种不善,常见己过,普行恭敬,方得入道之妙门,不负祖师之深意。

    2021-09-22

  • 戒,第一孝顺之道

    戒,孝顺第一之道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虽早亡,此属天意,不可逆也。但是颜回对待孔子的态度,他的仁爱赤子之心一览无遗,不敢先于老师而亡,是因为怕老师为自己伤心难过。曾子有疾,召门人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曾子一生谨慎,以致临终露出胳膊大腿让门人弟子们看,身上没有伤口和疤痕。他爱惜自己,不是因为迷恋自己,而是孝顺父母,不想让父母为自己有任何担心。乐正子春下堂而伤其足,伤瘳,数月不出,犹有忧色。门弟子问曰:夫子伤足瘳矣,数月不出,犹有忧色,何也? 乐正子春曰:善。如尔之问也。吾闻之曾子,曾子闻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可谓全矣。故君子顷步之不敢忘也。今予忘夫孝之道矣,予是以有忧色。 故君子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一举足不敢忘父母,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也;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于己;然后不辱其身,不忧其亲,则可谓孝矣。以此推之,为人子,不可行于不善,至于险境,恐遭患难,使双亲忧惧难过。故君子不临深渊,不行邪径。行不伤身,事不损德,处处不敢造次,是名为孝。为人父母者,亦不可行于不善,逞强好胜,倚老卖老,以忧患遗于子女也。父母行合于道,顾念子女,是名为慈。为师者,严身护意,行为有度,方可不令弟子忧惧,是为师之慈也。为弟子者,不可伤德行,损品质,行于不正,造于诸恶,使师难过忧虑。若能行师教,承师德,是名弟子之报恩。佛言:持戒,第一孝顺慈悲之道。故知防护自身,不犯诸业,于己于人,皆是慈悲,故名第一大爱也。故父善自护持,子不忧。子善自护持,父无忧。师善自护持,弟子无忧。弟子善自护持,师无忧。兄弟和睦,父母欢喜。同修相让,为师欣慰。邻里和睦,一城无忧。四海之内皆兄弟,一世界无忧。天下人若果能各个自律自持,自守道德,自觉自度,何有苦厄也。以不能自持,不知保护身口意,多造恶业,故父子相忧,亲戚相怨,人民相责,各看他人非,不见自己过。以不见己过,则众恶喧扰。若能各见己过,即与道相当。则普天之下,无为而治,一片祥和矣。 

    2021-09-19

  • 只有自己可以救自己

    只有自己可以救自己除了我们自己简约,谁能给我们真正的戒律?除了我们认真实修,谁能给我们真正的定力?除了我们放下心中执着,谁又能把智慧放入我们心中。除了我们自己对的起自己,谁又能对的起我们?修不修行,是自己的事。烦不烦恼,是自己的事。觉不觉悟,是自己的事。爱自己,还是折磨自己,还是自己的事。你自己永远是你留给自己的一道题。你无法回避自己而能永远处在某个状态。无论你对这个世界做了什么,那都是假象。你自己收获了什么,那才是最最要的。无论你面前出现谁,那都不重要。透过他认识你自己,那才重要。整个世界的事,只是你自己的事。你若无事,世界晴天。觉悟之人,善用其心,为的是爱自己。由爱己而推之于人,故名智慧。智慧能化人,非习气妄想执着能化人也。善恶是非对错都在你这里。善,善自己。恶,恶自己。正,正自己。邪,邪自己。直,直自己。曲,曲自己。一切都在你之所为,一切都因你之用心。用心纯正,顿登涅槃山。用心不违,立至解脱门。用心无杂,即渡生死海。用心不外,即生清凉地。涅槃、解脱与外境他人何关?唯你用心耳。生死轮回,还是觉悟解脱,莫问别人,但向己求。是否有修行,是否无疑惑,不须向别人求证,但问自己内心深处。做什么,会立刻回到你自己那里。别人从旁用力,用处甚微。做什么,总是自己受报。别人说三道四,没有任何意义。老天不会管你,诸佛菩萨只给你方向。只有你自己可以度自己。智者但自怀中解垢衣,努力卸除自己身上的执着和挂碍,没有时间看别人。一个人在多少地方争论和执着,就会在多少地方受苦受难。一个人有多少习气毛病不知不觉,就会在多少地方受阻被宰。地狱非从他人来,只因自己不放手。三途从来无明生,一念回心成正觉。诸同修,善护念,看好心,莫被境骗,莫被己瞒?

    2021-09-19

  • 我亦善之

    我亦善之子路说:人善我,我善之。人不善我,我亦不善人。颜回说:人善我,我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子路的做法,是大多数人的做法,而颜回的做法,被人们看作是愚钝。子路和大多数人真的有智慧吗?还是颜回更有智慧?对我们不善之人,我们以善还是不善对之,这件事的重点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我们以不善对之,收获不善的不仅是别人,更是我们自己。而以善对之,善的是我们自己。所以真正的智者,一定不会伤害自己。他深谙自己对待别人如何,第一个反馈到的是自己。他们看到这一点,所以,不管别人如何对待自己,都不会改变自己善意的用心。佛陀过去生被提婆达多屡次伤害,佛陀皆以慈悲对之。佛陀为什么无数次地原谅提婆达多,甚至还慈悲救度提婆达多?因为佛陀要帮助和圆满的不仅仅是别人,更是自己。耶稣说:如果有人伤害你七次,你要原谅他四十九次。舜帝的哥哥象多次要杀害舜,舜并没有因此怀疑过象,而是象难过时,舜也难过。象高兴时,舜也高兴。舜只是以自己的诚心对待象,又何曾想象过自己的哥哥会害自己呢?就算有一天他发现了象一直在暗中害自己,他还是不会伤害他的哥哥。因为他善用其心已经形成了习惯,他喜欢自己善良地对待别人时的用心。有人送了条活鱼给子产,子产让管理鱼塘的校人把鱼养在池塘里。校人把鱼煮着吃了,却对子产撒谎说,把鱼放到池塘里,它游得可欢快了。校人的伪善之心,难道会替代子产的慈悲心吗?各自所用的心,都回归自己那里罢了。有一个人假装乞丐去向一个行者乞讨。大家都知道那个乞丐是个骗子,年纪轻轻,游手好闲,好吃懒做,装成乞丐,到处骗人。人们劝告行者,不要布施给那个乞丐。可是行者,还是向乞丐布施了很多东西。有人说行者太傻了。行者自己知道他布施给乞丐,重点并不是乞丐获得了什么,而是自己获得了什么。他看中的是自己的用心,自己收获的善意。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孔子的话是何意呢?同样是沧浪之水,水清时洗头发,水浊时洗脚。是水自身招致的,跟头发和脚没关系。用心纯善,自获纯善。用心邪曲,自获邪曲,与他人有何关系?如神会见六祖,未悟真性,逞于知见,冲撞祖师,被祖师呵曰:吾见自知,岂代汝迷?汝若自见,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故知一切行人,不论所遇何境,但一切时中看自用心,莫向外迷,亦不必诤论辩解,亦不管他人如何待你,而以真诚之心待人,自知即可。总是自己受用,自得究竟真实之道。

    2021-09-19

  • 发愿立志

    发愿立志除了愿力,你很难找到一个词来形容法身。除了愿力,你很难理解佛之十力。古人云:神通敌不过业力,业力敌不过愿力。众生修行不成佛道者,以有深重无明业力故。能消众生无始劫重业者,唯有诸佛无上大愿。诸佛无上大愿,诸佛已发,故已成佛。我等未发,或发之不明确,发之不坚固,发之不长远,行之不真切,行之不长久,所以至今不成就。如果没有志愿,我不知道我们靠什么来修行成道。愿力,那是久远劫以来就种在我们心里的善根种子,它需要我们生生世世熏修长养,方得开花结果。佛说,那份挥之不去,生生世世永远跟随我们的,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无始以来成佛觉悟的愿望和梦想。忆念它,熏修它,长养它,成熟它,实现它,是一切众生唯一的责任和正业。正是它,带着我们生生世世得遇佛法,生生世世受用佛果,生生世世证得法身功德。菩提心,是无量生世都不会磨灭的金刚善法道力种子。它遇缘即发,触境即熟,是诸佛菩萨成道的初因和最原始的动力。五祖大师说: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诸佛皆有大愿。地藏愿,观音愿,文殊愿,普贤愿。十方诸佛舍诸大愿能成佛者,无有是处。倘诸佛发愿能成佛,我亦能成。倘诸佛能行诸难行,我亦能行。发如是愿,若不成佛道,无有是处。一切众生,若欲成佛,先当发愿:不为自己而成佛道,但为一切众生而发愿成佛。当发愿:生生世世不退转于菩提道,生生世世不舍此愿,生生世世随于诸佛学,生生世世遇善知识,生生世世得遇最上乘,生生世世不舍于众生。能发如是愿,退转于菩提心,无有是处。又六祖带众发愿文:自性众生无边誓愿度,自性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此亦是我辈今人之发愿文。我们生生世世带着自己的大愿来到世间,才不会在世间迷失,才不会忘记自己的本来面目,才不会随无明妄业流转。才能发地藏愿,行普贤行,履诸佛路,践诸佛道。忆念自己无始劫来大愿,使之相续不断,才能绍隆佛法,续佛慧命,报四重恩,尽未来际,随逐众生,不舍众生,成就众生,与众生同住法性,永不断灭。

    2021-09-19

  • 诚与专

    诚与专无论世出世间,若欲成就大事,有摄受众生的气质和能力,皆须二种品质,一是自信,二是定力。有定力,方得于一切境界中无畏,无动摇。于诸善恶境界无畏,无动摇,方显自心之定力和智慧,即自信也。如何养成定力?定力当于一心中养成。所谓一心者,专一用心。古人所言诚心也。大学正心诚意者。如何得正心诚意?须立志,须发愿。六祖云:常念修行是愿力法。诸佛菩萨,皆因大愿成就。如地藏,文殊,普贤,阿弥陀佛,乃至释迦佛,各有大愿。如六祖见五祖,五祖问:汝来何求?六祖云:不求余物,唯求做佛。如石头禅师见佛像,云:若是佛,我亦做得。愿即志,志即愿。有愿即有前行动力,如汽车之发动机,如桥之梁柱。有动力才有行持。有行持才是真修行,非口说意想而已。愿力在心,故能专一抱精,心不外驰,所做皆办。志向在心,故心无旁骛,一切不顾,而能惟精唯一,允执其中。心得至诚,何事不办?故修道唯在养志,养志贵在养心。养心者,用心专注,行住坐卧,皆在于斯,唯此一事实,余二皆非真。念念不离此心,心心不忘此志,收摄六根,令不放逸。如是行得,即得定力。定力成,如何没有自信?定力须在日用中养成,非唯在坐禅行道中养。于动中养出定,是真定。与众人中若无人,是真无相。日用存诚养定,须行时知行,住时安住,坐时觉坐,卧时安卧,不可杂用心也。存诚养定,正在言语动作中提起觉知,念念不失,念念不愚,处处不大意,时时摄五根,方得心复性,神复本,气养志,志成力。存愿力,养定力。发志愿,存正气。如孟子之养浩然之气,如曾子之养志,如苏武之存忠诚,如愚公之守志向,故舜孝之感天,如佛诚能动天。是知诚者,定之本。专者,能生慧。定慧具足,如何不有自信。自信者,非信外物,但信自心具足一切功德智慧慈悲善巧,而于实相无所动。自信者,善于分别诸法相,而于第一义不动。故修道人无诚不通,无专不成。无诚无定,无专无慧。定慧即无,如何得道。学人若欲得定慧,于日用生活中具足自信,摒除杂念,少欲知足,用心专一,于众人中从容不迫,悠游一如,须向脚跟下发愿立志,存诚用专,久久方得如来之定慧,繁兴永处那伽定也。

    2021-09-19

  • 人能弘道

    人能弘道唯有人秉天地之精华,生而有灵,长而有智。生而能觉,长而能知。从生到死,可以修道,可以觉悟,可以了悟诸法实相,可以利益有情无情。人有佛性,所以能够知法学法得法,可以爱己爱人爱物,可以自利利他利物。故天地间,以人为贵,以人为本,以人为重,以人为法器,以人为难得。人若只求自度,则有违法性。人若只求自觉,则违人心同体大悲之本,亦逆本有无缘大慈之性。人不能爱人,何以为人?人不助人,以何区别于无情?人不能觉人,凭何存世立世?人不能度人,复求何复?道在人弘,人能弘道。人不弘道,道不自道。人不说法,瓦石岂能说法?以人能知法,悟法,说法后,方知瓦石亦能说法。天地无情尚能化育万物,人若不能感化周遭,何以为尊贵?故菩萨者,又名觉有情。以能觉有情故,说名为人。若只为己,与畜牲恶趣众生何异?祖云: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善能分别意,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又说: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是知一切佛法,因人而有。说生不生,说真说幻,说凡说圣,皆因人说。诸法为人建立。一切教门,皆是诸佛圣人为有情解脱无明妄想而方便建立。唯人有灵知正念般若之力,熏而成佛,故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唯人乃六道中修行最利,故诸佛倾其心力,为人说法。唯人能发慈悲喜舍,广宣法要,传承未来,灯灯不尽,故名无量寿。唯人可以立志发愿,行普贤行,默契诸佛法印,绍隆三宝,使不断绝,又令众生,出离无明长夜。所以诸仁者,今世为人,不可蹉跎生命,得少为足,自堕二乘声闻之境,当发大心,不愧为人,不负己灵,成人中大雄,成就法身,方为真实永恒之道。

    2021-09-19

  • 古训

    古训背诵最近一段时间,道场每天要求大家背诵一两段古训开示,为了增加大家如理思惟和理解文字的能力。不能前来道场的在家同修,也建议大家背诵这些段落,把祖师开示的法要铭记在心,融为己有,时刻鞭策自己用功修行,莫把佛法停留在知解上,最后贻误自己。下面是节选的背诵段落,供大家参考背诵: 志诚慕道永嘉大师云:然而正道寂寥,虽有修而难会;邪徒喧扰,乃无习而易亲。若非解契玄宗,行符真趣者,则未可幽居抱拙,自谓一生欤。应当博问先知,伏膺诚恳,执掌屈膝,整仪端容。晓夜忘疲,始终虔仰。折挫身口,蠲矜怠慢。不顾形骸,专精至道者,可谓澄神方寸矣。 勤行勿倦圣贤之学,非造次可成,须在积累。积累之要,惟专与勤。屏绝嗜好,行之勿倦,然后扩而充之,可尽天下之妙。《禅林宝训》 发心向道古人最初发心。真正为生死大事。决志出离。故割爱辞亲。参师访友。历尽艰辛。心心念念。只为己躬下事未明。忧悲痛切。如丧考妣。若一见知识。如婴儿得母。傥得一言半句。开导心地。如病得药。若一念相当。胸中了悟。如贫得宝。捐身舍命。陆沉贱役。未尝惮劳。若二祖之安心断臂。六祖之坠腰负石。百丈之执劳。杨岐之供众。凡名载传灯光照千古者。无不从刻苦中来。乃至过去诸佛。求无上菩提。舍身命如微尘数。无一类而不受身。无一身而不苦行。百劫修因。故感天上人间。无量供养。乃至末法儿孙。犹受用白毫光中一分功德不尽。岂有天生弥勒。自然释迦者哉。《憨山梦游集》 雪堂曰。学者气胜志。则为小人。志胜气。则为端人正士。气与志齐。为得道贤圣。有人刚狠。不受规谏。气使然也。端正之士。虽强使为不善。宁死不二。志使然也。《禅林宝训》 美成在久物暴长者必夭折。功速成者必易坏。不推久长之计。而造卒成之功。皆非远大之资。夫天地最灵。犹三载再闰。乃成其功。备其化。况大道之妙。岂仓卒而能办哉。要在积功累德。故曰欲速则不达。细行则不失。美成在久。遂有终身之谋。圣人云。信以守之。敏以行之。忠以成之。事虽大而必济。昔喆侍者夜坐不睡。以圆木为枕。小睡则枕转。觉而复起。安坐如故。率以为常。或谓用心太过。喆曰。我于般若缘分素薄。若不刻苦励志。恐为妄习所牵。况梦幻不真。安得为久长计。予昔在湘西。目击其操履如此。故丛林服其名。敬其德而称之。《禅林宝训》 恁么不恁么总不得药山惟俨禅师初参石头,便问: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常闻南方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未明了,伏望和尚慈悲指示。头曰: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子作么生?山罔措。头曰:子因缘不在此,且往马大师处去。山禀命,恭礼祖,仍伸前问。祖曰:我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者是,有时扬眉瞬目者不是。子作么生?山于言下契悟,便礼拜。祖曰:你见甚么道理便礼拜?山曰:某甲在石头处,如蚊子上铁牛。祖曰:汝既如是,善自护持。侍奉三年。《禅灯集》 无心尽同谤初参石头。头问:哪个是汝心?师曰:见言语者是。头便喝出。经旬日,师却问:前者既不是,除此外何者是心?头曰:除却扬眉瞬目,将心来。师曰:无心可将来。头曰:元来有心,何言无心?无心尽同谤。师于言下大悟。《禅灯集》 白云端禅师。有逸气。少游湘中。时会禅师新自杨岐来居云盖。一见。心奇之。与语每终夕。会忽问曰。上人落发师为谁。对曰。茶陵郁和尚。会曰。吾闻其过溪有省。作偈甚奇。能记之否。端即诵曰。我有神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会大笑而去。端愕然左右视。通夕不寐。明日。求入室咨询其事。时方岁旦。会曰。汝见昨日作夜狐者乎。对曰。见之。会曰。汝一筹不及渠。端又大骇曰。何谓也。会曰。渠爱人笑。汝怕人笑。端因大悟于言下。《林间录》 潭州东明迁禅师乃真如喆公之嗣。天资雅淡。知见甚高。晚年逸居沩山真如庵。有志于道者。多往亲炙之。一日。阅楞严经。至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有僧侍傍。指以问曰。此处佛意如何。迁曰。释迦老子好与三十棒。僧曰。何故。迁曰。用按指作什么。僧又曰。汝暂举心。尘劳先起。又作么生。迁曰。亦是海印发光。僧当下欣然曰。许多时蹉过。今日方得受用也。《林间录》 夫出家者,为厌尘劳,求脱生死。休心息念,断绝攀缘,故名出家。岂可以等闲利养,埋没平生?直须两头撒开,中间放下,遇声遇色,如石上栽花;见利见名,似眼中着屑。况从无始以来,不是不曾经历,又不是不知次第,不过翻头作尾,止于如此,何须苦苦贪恋?如今不歇,更待何时?所以先圣教人,只要尽却今时。能尽今时,更有何事?若得心中无事,佛祖犹是冤家。一切世事,自然冷淡,方始那边相应。你不见隐山至死不肯见人,赵州至死不肯告人,扁担拾橡栗为食,大梅以荷叶为衣,纸衣道者只披纸,玄泰上座只着粗布,石霜置枯木堂与人坐卧,只要死了你心。投子使人办米,同煮共食,要得省却你事。且从上诸圣,有如此榜样,若无长处,如何甘得?(芙蓉道楷示众) 古人云:衣食可去,诚信不可失。惟善知识当教人以诚信。且心既不诚,事既不信,称善知识可乎?易曰:惟天下至诚,遂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而自既不能尽于己,欲望尽于人,众必绐而不从。自既不诚于前,而曰诚于后,众必疑而不信。所谓割发宜及肤,剪爪宜侵体。良以诚不至则物不感,损不至则益不臻。盖诚与信,不可须臾去已也明矣。《禅林宝训》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论语》 余昔游塞上。同健儿乘马夜行。道傍一石。马忽见而大惊。几堕地。尔乃顿辔。奋力鞭策。绕石周行数十匝。仍引熟视良久。方纵逸而去。马自是而后。遇物皆不惊。余因是知道。人游生死险道。历境验心。必如是而后已。是故华严以善财表证。其所历百城。参多知识。至于刀山火聚。亦迟回。待劝而后入。及入之。果得清凉大解脱门。此其策马绕石。令其熟视之谓耶。由是观之。佛祖殊无他长。盖能熟视世间相者耳。《憨山梦游集》 水庵谓侍郎尤延之曰。昔大愚。慈明。谷泉。琅牙。结伴参汾阳。河东苦寒。众人惮之。惟慈明志在于道。晓夕不怠。夜坐欲睡。引锥自刺。叹曰。古人为生死事大。不食不寝。我何人哉。而纵荒逸。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一旦辞归。汾阳叹曰。楚圆今去。吾道东矣。《禅林宝训》 水庵曰。古德住持率己行道。未尝苟简自恣。昔汾阳每叹。像季浇漓。学者难化。慈明曰。甚易。所患主法者不能善导耳。汾阳曰。古人淳诚。尚且三二十年方得成办。慈明曰。此非圣哲之论。善造道者。千日之功。或谓慈明妄诞不听。而汾地多冷。因罢夜参。有异比丘谓汾阳曰。会中有大士六人。奈何不说法。不三年。果有六人成道者。汾阳尝有颂曰。胡僧金锡光。请法到汾阳。六人成大器。劝请为敷扬。《禅林宝训》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为学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诗经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论语》 月堂曰。建炎己酉上巳日。钟相叛于澧阳。文殊导禅师厄于难。贼势既盛。其徒逸去。师曰。祸可避乎。即毅然处于丈室。竟为贼所害。无垢居士跋其法语曰。夫爱生畏死。人之常情。惟至人悟其本不生。虽生而无所爱。达其未尝灭。虽死而无所畏。故能临死生祸患之际。而不移其所守。师其人乎。《禅林宝训》 雪堂曰。死心住云岩。室中好怒骂。衲子皆望崖而退。方侍者曰。夫为善知识。行佛祖之道。号令人天。当视学者如赤子。今不能施惨怛之忧。垂抚循之恩。用中和之教。奈何如仇仇。见则诟骂。岂善知识用心乎。死心拽拄杖趁之曰。尔见解如此。他日谄奉势位。苟媚权豪。贱卖佛法。欺网聋俗定矣。予不忍。故以重言激之。安有他哉。欲其知耻改过。怀慕不忘。异日做好人耳。《禅林宝训》 师从兹领旨,顿息万缘。性好辛勤,少亲言论,更不寻经讨论,放旷任情。夜则山野头陀,昼则倍加执役。后随佑禅师,同创沩山,则十数年间,僧众犹小。师乃头头耕耨,处处劳形,日夜忘疲,未尝辄暇。沩山见而语曰:安,汝少劳役。师云: 待和尚观五百众,安则休也。不久之间,僧众果至五百。师乃劳心顿摆,或坐房廊,凝如株杌;或入灵洞,月十不归,如痴似狂。三十余祀,夜在第二第三座间。有同流私睹其身,焰尔通光,众人佥曰:定光佛矣。(长庆大安禅师法语)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 是知信向此段大事因缘。能操久远之志。持毕竟之怀者。从古为难得。历观前修。捐舍身命。亲师择友。动则三二十年。乃至尽形毕寿。不以穷达改心易虑。以极愿力所持。穷劫而不化。千载如一日者。所以光明广大。一发则为人天师表。非苟然也。禅人以夙习般若闻熏之力。不忘所先。今幸为佛子。历事法门。殷勤若是。苟能执金刚心。尽此形寿。乃至周遍恒沙。以极究竟菩提。不退初心。将布法云于火宅。圆智种于觉园。未必不以今日为因地也。《憨山梦游集》 老人初住五台龙门时。万丈寒岩之下。冰雪堆里如埋死人。彻骨严寒五内俱透。唯有微微一息。视从冰中出入。至此返观。觅自心一念起处了不可得。此境正是助道之缘。又大风时作。万窍怒号。日夜不休。及雪消涧流。响若奔雷。又如千军万马奔腾之状。如此杂乱境界。初最难当。因思古人有言。听水声三十年不转意根。可许入道。老人遂即发愤于独木桥上坐立。终日听水声。始则聒聒难消。久则果尔忽然寂灭。自此一切境界皆寂灭矣。所谓万境本闲。惟人自闹。此又是道人住山第一著工夫也。禅人记取。毋忽。《梦游集》 世之士绅有志向上留心学佛者。往往深思高举。远弃世故。效枯木头陀以为妙行。殊不知佛已痛呵此辈。谓之焦芽败种。言其不能涉俗利生。佛教所贵在乎自利利他。乃名菩萨。梵语菩萨。此云大心众生。以其能入众生界。能断烦恼。故得此名。菩萨舍世间无可修之行。舍众生无断烦恼之具。所以菩萨资藉众生。以断自性之烦恼。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耳。烦恼者。乃贪嗔我爱见慢种种恶习。而为自性光明之障蔽。非世间众生一切逆缘境界。不能磨砺以治断之。《梦游集》 老人因谓禅人:四大病身,非病魔不能治;禅病刺心,非众生不能治。从今日去,只将身如大地等,则病魔潜踪。心与众生等,则我见不立。我见不立,则禅病自消。以心不自心,则本不生。不生,则一法不立。苟一法不立,又有何法而作知见障碍哉?古人云:舍情易,舍法难。禅人舍身即舍情,舍见即舍法。情法两忘,岂不为大无碍解脱之人哉。《梦游集》 昔人云。割发宜及肤。翦爪宜侵体。言其切也。故学道之士。先须办长远不退之志。下一分笃实苦切工夫。如登万仞高山。不至极顶不已。步步努力。心心不退。不为毁誉倾动。不为是非摇夺。不为困横抑挫。如一人与万人敌。小有退怯。前功尽弃。又岂可以不坚固心。而至不退安乐之境界耶。《梦游集》 夫道人之心,质直无伪,无背无面,无诈妄心。一切时中,视听寻常,更无委曲,亦不闭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从上诸圣,只说浊边过患,若无如许多恶觉、情见、想习之事,譬如秋水澄渟,清净无为,澹泊无碍,唤他作道人,亦名无事人。时有僧问:顿悟之人更有修否?师曰: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时,修与不修是两头语。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不可别有法教渠修行趣向。心自圆明,不居惑地。纵有百千妙义,自解作活计始得。以要言之,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若也单刀直入,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沩山禅师)

    2021-09-19

  • 背诵之妙用

    背诵之妙用问:师父好,佛法重在实行和妙用,为何您督促大家背诵古人开示。这和禅宗直用直行的宗旨有无矛盾?答:为了让大众深入学习古人法语开示,融入自心,化为己用,随时鞭策自己用功修行,并引导自己的修行方向,不把佛法停留在知解上,故摘出古人法语开示,供大众反复读诵,直至背熟。古人云: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古人说得,亦悟得,亦做得。不像今人,只说得,却悟不得,更做不得。古人亦染习浅,正用多,福德深厚,定慧力强,故一闻而千悟,顿悟而顿修,不须善知识巧设诸多方便,百般锤炼,而能自悟自觉,自律自度,自解作活计,自稳脚跟,不被自心妄想习气,诸虚妄境界所转。所以不离日用,即是修也。穿衣吃饭,皆是功夫。不似今人,染习深厚,道德浅薄,福慧稀少,故业重障深,须种种善巧引诱,方得入道。借之读诵一法,远离种种颠倒用心。今人所谓直用直行,但直用烦恼,直行贪嗔。直用无明,直行谄曲。直用习气,直行虚妄。直用妄念,直行懒散。诸所直用,皆背觉合尘。诸所直行,但熏生死,不转妄识。故嘴上说禅,心里行缠。识里解禅,行上纠缠。表里不一,自欺欺人。只学少分佛法,看些禅书,便谓为悟,却不知真实解脱功夫,半点未得。以他先圣诸祖自证所行境界为己境界,蒙蔽自己,贪图享乐,不舍世法,美其名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复言:烦恼即菩提。如是之人,放逸懒惰,又复无明覆心,诸佛出世,难以救拔。若能知非,除却诸不正知见,真能放下世间一切享受,专心实修,方知自己无始习气潜伏,若欲净除,非是易事。始知以前用心,愚痴可笑。以今日之人学法时,用心浮躁,投机取巧,无明习气深重,未能真正领会古人示教本怀,有人学法多年,连金刚经一四句偈都无法复述,可见平时用心,何其散乱。所以才设此方便,教之反复读诵,乃至背诵古人开示,鞭策大家用心学法。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辈不求为师,但能时常温习背诵古人修行见地和方法,学习古人智慧和品质,即不负自己所用功夫。此外,背诵古训,熏修妙理,乃至专心记忆本身,也是直用直行,与其无事妄想不断,不如专心背诵。与古人参话头,一心精进,持咒念佛有同等作用,何乐不为?今人平时用心散漫,放逸懒惰,习以为常,而不知读诵的妙处。尚未开始,就望而生畏,自设种种障限,便放任自己不去尝试。宁可昏昏以终日,不愿惺惺以正念。宁可无聊与人闲话,不愿静心沐浴圣智。可不哀乎。以见今人今日种种习气弊病,故劝导大众每日读诵古训,既长养专注的能力,又真正深入领会古人的法语,将学法一事落实,而不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只做样子。背诵学习之时,亦能使我们如在古人身边聆听教诲,时时近亲。又体为己用,熏为自己妙行。既可自觉,又可利他。读诵古德训诫,是名真正践行佛法,传承佛法也。

    2021-09-19

  • 你别无选择

    你别无选择 诸佛善巧诸佛善巧方便无非是让众生彻底死掉诸有所得心,将心中贪着挂碍放得干干净净,将俗心死的彻彻底底,方得绝后复苏,大机大用。若不然者,自尚不能觉了,如何觉他?若不业尽情空,自在泥潭,尚须善知识度,又如何度他。只言本自具足,用却一分无有,知解禅宗而已。故学人学法,当自知自明,心中还有物否?若有,则须种种磨练,直至尘尽光出。不可因循懒惰,侥幸苟且,自欺欺人,于自心种种贪着,避而不见。当于善知识和师友边,撑起大炉鞴,百般锤炼,直至通身如脱胎换骨,粗重烦恼及所知障断,方到小休歇处。不可得少为足,自堕无为,须奋勇精进,一展全身,磨尽尘沙细惑及无始微细习气,一朝挺身,顶天立地,方为佛祖之梁,堪为法器也。 找到你喜欢做的事所谓智慧,找到一件你喜欢的事,全身心地投入,把它做到底,享受做这件事的过程所带来的快乐,而不期待结果。自觉觉他,行菩萨道,这是诸佛所走的道路,所从事的工作。而且至今还在走的路,还在做的事,乐此不疲,从未停歇。我不知道这个世间还有什么事比这件事更有意义,更快乐,更久远。 种子或许你现在无法做任何事,你也不知道什么是菩提心,也无法发出菩提心。但是,如果你生命深处有愿意为众生服务的热情,有那样的愿力,你可以先在心中种下一颗种子,那种子其实就是菩提心,就是一种愿望和理想。为此,你可以等待因缘,你可以积蓄力量,你可以做好准备。将来有一天,种子会在你心里发芽、成长、壮大,你一定会找到能为众生服务的一片天地。你那样做,不仅是为了帮助众生,也为了圆满自己。 你别无选择怎么度过这一期的生命,是你的选择。怎么度过无量劫无尽的生命,那就不仅仅是你的选择,还有真相的选择。真相迟早会降临到你身上,引领你过饶益有情的生活,过闪闪发光的生活,过奉献付出的生活。虽然你现在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或贪图世乐,或贪图寂静,或不愿与人接触,或无心做任何事,你还无法选择像诸佛觉悟者那样过牺牲和奉献的生活。但是,你内在深处的真实本性一定会把你引导到那样的生活中去。你迟早要过那样的生活。那才是真实而有价值的生活。那才是生命唯一的意义。那是每一个生命和灵魂的归宿。也是每一个迷失而被困的自我走向解脱的唯一道路。佛菩萨有人问我,什么是诸佛菩萨?能放下一己的私心,心无挂碍,心甘情愿不求回报而为众生付出的人就是佛菩萨。 在奉献中活着人们宁愿在自我的抑郁中消沉而死,也不愿在利他的奉献中快乐而活! 人们宁愿在自我的泥潭里沉沦挣扎,也不愿在菩提心的大愿中烈火重生! 解决问题的根本修行之所以难,是因为我们平时处理事情,总是用生灭心,用得失心,用习惯了的观念来处理。这些颠倒用心已经用惯了,不知不觉以为是对的,从来没有一次用过实相的智慧,从根源上一下照破问题的虚妄,从来没有养成过这种力量和习惯。所以,每一次遇到同样的问题,都是被意识和妄想带到幻境中去,即使把问题解决的再好,那不过是暂时的,真正的问题的根源被你的无明巧妙地遮掩了。问题的根本没得到解决,把事情解决的再好,有什么意义?问题的根本,也就是你的无明没铲除干净,所有的问题还会卷土重来。而你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新面对换了个样子的问题,如此反复,无有止尽,故名轮回。

    2021-09-19

1616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65666768697071

...

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