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何资格恨你的父母

    你有何资格恨你的父母现在关于如何指导父母对待孩子的说教铺天盖地,而如何教育孩子怎么去对待父母的箴言却少之又少。传统文化的教育并不能解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根本问题。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从古以来一直到今天,都是社会关系中最核心的问题。人们迷在这个关系中,无法解脱。父母对子女过多的期待,导致很多孩子出现各种程度的精神问题,有的已经演变成抑郁症。这个结果容易使人单方面看到是父母对孩子施加的压力太大导致的。然而,人们却看不到儿女对父母的态度也是他们自身患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开心、内心有结打不开,甚至患有轻度抑郁,都是跟讨厌父母有关。他们之所以讨厌父母,跟他接受的狭隘的教育和观念有关。有的子女对父母的厌恶,仅仅因为父亲或母亲有过婚外情。对女儿来说,父亲出轨,就像自己的老公出轨一样难以接受,很有可能,十几年都因为这一件事情憎恶父亲,不与父亲说话。儿子对母亲也是如此,如果知道母亲与别的男人有染,就会对母亲厌恶至极,甚至到死都不能原谅母亲。我想质问这些孩子:你有什么资格憎恶你的父亲或母亲?你可能会说:是他们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既然把握带到一个家庭里来,为什么还要破坏这个家庭?有本事别生我!孩子,有一个根本的事实你搞错了。不是你父母要把你带到这个世界来的。是你自己投胎寻找到他们,拼命要来这个世界的。当你明白这一点,我想,除了感激你的父母,你没有任何理由憎恶他们。他们和你一样,都是无明世界的众生,都是被自己的无明带到这个世界。无论他们做过什么,都不能成为你憎恶他们的理由。因为他们,而有了你的生命。因为有了这一期的生命,你才遇到佛法,才有可能修行并觉悟。如果你因学法而觉悟,你第一个要感谢的是你的父母。如果没有他们,你还是一个无家可归的幽灵。理解你的父母,就像理解你自己的无明与投胎一样。外遇,婚外情,出轨,在外面搞女人,被女人搞,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你是他们第一次乱搞的结果,甚至都不是第一次。如果你拒绝接受他们彼此之外的性行为,你应该也拒绝你自己来到这个世界。娑婆世界就是无明世界的代词。不仅我们的父母,任何人有任何的行为,在地球上都是正常的。如果你不接受这些现象,你就没办法生活。你会非常痛苦,你会一直心向外驰,你会不停地关注别人做了什么。你会评判,挑剔,指责,怨恨,憎恶。你自不自杀,已经完全不重要了。因为你早就掉进了地狱。有太多的二十几岁,三十多岁,甚至四十几岁的年轻人,因为从来不懂得体谅父母,理解父母,对父母做过的一些行为耿耿于怀,心中积下太深的怨恨与憎恶,导致自己性格扭曲,生活极度不幸。你迷在幻境里太深了。他们和你一样,还是孩子。他们和你一样,还在无明之中。而你,已经接触到佛法,你正在醒来。你要理解与包容你的父母。那是你修行的第一节课。当你真正理解并原谅了他们。你会重新爱上他们,那个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来,让你完成觉悟的最重要的人。

    2021-07-16

  • 善与恶

    善与恶    善恶从意识生,从观念有,俱无定论,非有实义。善是伪装的恶。人被教育接受善的思想,那是人性的要求。人性只是真相的部分要求,并非全部。真相之中,并无善恶。过度的善行只会助长人们的索取之心和不劳而获的惰性。与人们想象的相反,你越是行善,越背道而驰。天无行善之心,四时行焉,万物生焉。道无惩恶扬善之心。惩恶扬善的观念来自狭隘的人的思想。短时间的行善会让我们快乐,那是因为自我得到了虚荣和肯定。时间长了,自我就会暴露出它并不想助人的本质。助人并不是恶,没有觉悟的助人才是恶。助人的思想非常肤浅,除非你能通过助人泯除对自我的执着。有为之善来自于头脑,而真正的善行来自一颗觉悟的心。成熟的善由心而发,那是一种自觉的行为,而不是被头脑驱使,去做心本来不愿意做的事。为别人活是最悲哀的。因为你永远解决不了任何人的问题,你自己的问题比任何人的都多。真正的善行是解决自己的问题。自己没有任何问题,那才是对所有人的慈悲。善与恶是梦幻世界如影随形的一对双胞胎。你若讨厌恶,也应远离善。因为它们都会把你拉入无明。佛陀说,功德天,黑暗女,有智之人,二俱不受。一个觉悟的人不会致力于善行。他唯一可能会做的事是拆穿所有善行后面的虚伪。觉悟的人也不致力于否定善行,而是否定对善的痴迷。我们从一生下来就被教育要做好人,要行善。这是恶魔撒给人间最隐蔽的毒品。而为自己活这个珍宝却一直被掩埋在大地的深处。只有觉悟的人才能把它挖掘出来。善行只能迷惑那些脆弱的灵魂。你只能帮助那些不想独立的人。一个自立的人并不会拒绝所有的善意,但是,在最关键的事情上,在涉及自己人性成长的重要环节,他会坚决地拒绝别人的帮助和干涉。所有的可怜和不幸都是从不能自立衍生的。而不能自立,是从社会中大量衍生的行善思想产生。有了行善的思想,就有了索取的土壤。为别人付出,剥夺了人们自立的可能。自立,自助,并不是绝对的,极端的。当一个人实现了自立后,他助人的行为变成了自发,而那已经超越了行善的概念。在那样的助人后面没有自我的支使。允许我的存在,但又不助长自我的膨胀,这是佛法的精要。过度地关注别人,那正是恶的另一种形式。当你学会如何快乐的对待自己,你已经完成了对所有人的影响。 

    2021-07-16

  • 学山禅戒第二十讲

    学山禅戒第二十讲    学山禅戒讲到上面那一讲,本来已经结束。最后这一讲,是最早整理学山禅戒时跟大家分享的一个心得。现在放在这个讲义后面,大家了解一下。这二十八条禅戒,是我昨天晚上整理出来的。这些戒律关系到我们对修行整体的认识,以及如何解脱生死、如理如法地修行。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二十八条戒律的目的、意义和作用,好好地持戒修行,也为自己的修行和解脱保驾护航,最近一段时间和大家共同学习这二十八条禅戒。涅槃经里有句话:“于乘缓者,是名为缓。于戒缓者,不名为缓。”这句话对于修行的次第作了明确的开示。这几年的修行经验,就是这样过来的。看了涅槃经之后,更加确定了修行方向和带众修行的方式。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于乘缓者,是名为缓。”是说学习正法、学习无上佛法,最根本的是先要明理,知道修行的方向,掌握正确的解脱知见。乘是大乘,是实相,是见地,是第一义谛,是实际理地。首先,要明白修行的见地和修行的方向,这个不能缓!不要一开始就执着于戒律、打坐、诵经、持咒、念佛、拜忏、回向等有为的方法,这些是佛陀为初学者所设的一时方便之说。对于修学大乘、最上乘、禅宗的学人,应当先悟佛理、先悟佛的知见,掌握宗门的见地,以这个为要。修行方向别弄错,才不会走弯路。我们修学大乘,坐的是大法船,把实相、第一义谛搞清楚了,再做实修功夫。这叫于乘不能缓。“于戒缓者,不名为缓。”就是对于戒律、坐禅、打坐这些修行方法,往后拖一下没关系,这不算破戒。但是如果于大乘的见地领悟迟缓了,没有先去明理,没有掌握正确的解脱知见,而是执着于持戒、做功课,这是破戒,是名为缓。大家注意,于戒缓者,是说可以把戒律往后缓一下,并不是说不持戒。就像盖大楼一样,要先设计图纸,把框架建起来,然后再去填充其他的细节。如果不填充细节,房子还是不能入住。也就是说,修行是两个步骤,第一是建立乘,建立正确的见地、解脱知见和方向,第二是实修。前几年弘法,主要是讲禅宗的见地,讲经论比较多。最近一年来,我带大家实修,做五门功课,行脚、读论、独处、练一物不为,持楞严咒,最近又开始坐禅共修。现在,大家一起学习戒律,这就是于戒先缓,把学戒放在后面,虽然缓,虽然放在后面做,不代表不做。所以,在讲二十八条戒律之前,我把持戒的意义、次第、内容、方向、方法跟大家交代一下,使大家对受持二十八条戒律更加有信心,知道为什么要受戒。也就是说,当我们着手持戒和实修的时候,修行要来真的了。要实干了,不是谈谈蓝图,谈谈理想,口说般若,而是要实际地去填充修行的细节,这样你才能够有解脱烦恼的能力,才能真正出离生死无明。就像你房子盖好了,根本不能住人,因为还没有装修,只是个土坏房,很多措施还没安置好。没有实修,你见地再好,也是纸上谈兵,讲一堆道理没有用。你不坐禅、不持咒、不去息虑忘缘、休息身心、不持戒,成就不了。所以这个时候学习二十八条戒律非常重要。我们先建立宗乘的宗旨、义理、方向,理解佛法的实相,然后就要去实践佛法,就要强调持戒、坐禅、实修的重要性。这里的持戒和我们以前了解的佛陀所说的戒律不一样,是因为针对的根基和所求的结果不一样。最主要的是,时代和环境背景不一样,佛陀时代的戒律是针对那个时代、那个国度的人所设的,而这个时代社会背景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借鉴的是佛陀戒律的精神,而戒相方面,主要是起到保护我们的修行这个作用。甚至与历代祖师大德,比如百丈清规、伪山警策、禅林宝训等也不完全一样。持戒的精神一样,但戒相、戒条、具体的操作有区别。毕竟时代环境不一样了,众生的烦恼和障碍表现不一样了,需要的方便和手段就不一样。不管你能受持多少,希望大家把二十八条戒律的精神、宗旨、意义全部掌握,明白持戒的真正用意。这样,才能持好戒律,才能保护好你的实修,才能善护念,才能长养、保任你的修行功夫。修行是非常现实的,非常有针对性,不是泛泛而谈。否则,说明你还没有入门、还不知道实修的重要性。这二十八条戒律涉及修行的方方面面。如果你想受持这些戒律,你的见地、行持、方法、修行细节都要有一定的提升,这些戒律是基础。比如吃什么?吃多少?几点钟睡觉?平时接触什么人?这些古人都能做到,不需要多说。现在外部的环境不一样了,我们面对各种诱惑、困境更多。有些人并不了解二十八条禅戒是什么意思,不知道为什么要制定某些戒律,跟我讨价还价,问我某某戒律怎么持?这两条我不持了行不行?你持戒是为自己了脱生死,不是跟我做买卖。比如,戒文发出来了,有几个人提出关于养宠物的问题。这说明大家平时心一直有所依、有所抓取、有依赖。你养宠物跟养一个人有啥区别?宠物是你一个特别大的依赖,它会分散你的精力,障碍你的修行。有个老菩萨说她养的狗有病,放了又于心不忍。你这个不忍,那个不忍,所以才有生死轮回。狗不忍、人不忍,什么都不忍,你就变成了忍生死,忍无明,忍烦恼,忍轮回了。你的不忍造就了你的无明、造就了你的生死。你就永远不能无生法忍。如果你自己能把握好,到时间给狗喂点食,它死了、病了,你不会起心动念,随缘照顾,这没什么问题。还有工作的问题,包括经营商店企业等,如果你完全知道怎么在工作中保持觉知和正念,会在动中修行,你的工作影响不到你的修行,反而让你觉得是更好的厉练,那保持你的工作就可以。但是,如果你的工作让你得失心特别重,让你无法安住每个当下,让你特别的身心憔悴,你就要考虑是否减少工作时间或改变工作环境,甚至不去工作。在家修行,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很重要,要创造专门的时间和环境深入修行,深入经论、深入佛法、深入观察实相。如果世间的事太多,你是没办法进行深入的实修。这也是为什么要制定这二十八条禅戒的原因,就是帮自己创造一个在家安静实修的环境。我把这二十八条戒命名为在家出家戒,是因为现在很多人没有魄力、没有因缘出家。那只好把要求降低,让大家身在家里而不恋家,尽量去做出家人能够做到的功课,从心上践行出家的精神,不是一定要辞职,不去工作。如果已经没有工作了,又想深入修行,那先保持这样,利用这段时间好好用功。有工作的,尽量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修行之中。这二十八条戒律每条都是很有针对性的,都非常重要,要是再详细些,其实能整理出三十条,五十条。但是这二十八条是最重要的。这是目前这个时代学习禅宗的一个前方便,一个基础,进行实修的一个前提。它是一个框架,把这二十八条持好了,后面的实修就容易了。受持这二十八条戒律有四个基本条件,条件具足,就能考虑全部受持。第一要有大量的时间。不工作或者虽然工作但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家人不会障碍,这样的人可以考虑受持此戒。你如果有工作,就很难受持,有工作就得应酬,就有各种来往,会分散你的精力和时间。比如说干销售行业的,你要担心业绩,要考虑营销方案。这些会分散你的精力,你不能一心一意地学法。有人说在世间修行也可以历事练心。你练啥心呀?都练到烦恼里、练到生死里去了。这是借口,这些借口只会长养你的无明。禅林宝训里说了,利和道不可兼行。如果能兼行,古代祖师大德何必出家呢?做买卖的,整天钻营世间法的,有成就的吗?几乎没有!就算做宰相、做大事业的,他真正明白了,世法肯定都放下了,不可能既顾这个又顾那个。所以,受持此戒第一个条件就是有大量时间,最好不上班,这样后面的很多戒律你就能持了,每天可以打几坐、读经论、独处,不去挣钱、投资、高消费。这个戒律是在家出家戒。虽然我们放不下家人,没办法离开家庭,但我们尽量和他们保持距离,能够像出家人一样在家里开辟一个安静的环境认真修行,一边哄着自己的家里人,一边用功办道。没有时间,就等待因缘。你说特别想持这个戒,就是工作太忙,你这不是开玩笑吗?工作太忙就先忙工作,就忙轮回,忙烦恼,忙生死!忙的苦受得差不多了,你自然就会考虑受戒了。明明自己在火坑里了,还一边想着买房,一边想着修行,想着开悟见性。修行是实打实的,轮刀上阵,不是开玩笑的。你没办法夹杂用心。第一条不具备,整个戒就不要受持了。第二条是要知道禅宗是怎么回事,对禅宗要有信心。首先要明白,你如果学这二十八条戒,是为了学习禅宗所做的准备。我明确的告诉你,禅宗的修行难的超过你的想象。你觉得这二十八条禅戒难,那我告诉你,后面进入更严格的实修,比这二十八条禅戒要难一万倍。你还要不要学?禅宗是见性成佛的法门。什么概念?是要成佛的,你的智慧、见地和修行功夫,是和佛一样的。这个难不难?你自己想一想。第三条非常重要,受持二十八条戒律就意味着学禅宗了,就不要再去学其他法门了,比如净土、密宗、天台、心中心、奇迹课程、各种灵修等。还有南传啊,阿含啊、奥修、克里希那穆提、儒家、道家、催眠、量子力学等,这些都不要再去学习。我并不是否定这些法门对其他人修行的作用,而是如果你想学习禅宗,这些法门不宜再继续学习。这是受持二十八条戒律的第三个条件。因为这些法门的解脱知见和修行方法与禅宗不一样。如果受持二十八条戒,这些法门统统要禁止。比如心中心法门,它的见地有问题,看起来和禅宗差不多,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大家祖师法语看得太少了,心中心的打坐和我们的打坐的目的就不一样,对见性的理解也不一样,怎么做保任的功夫也不一样。禅宗的保任,是不让你染污,不是让你保一个灵灵觉知,没有什么可以保的,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明确。灵灵觉知、一念不生,不是佛性,那是你妄计出来的,把识神当成了佛性,那就变成有法可得了!心中心重视坐禅,重视做功夫,这没问题。但是它见地上有明显的错误。这个错误对很多不了解禅宗的人,他看不出来。所以导致很多人以为心中心跟禅宗一样,甚至认为比禅宗还有殊胜,这都是无知的表现。这是第三条。第一是全职,有大量的时间,不能有世间的应酬往来。第二对禅宗要有深入的了解,对禅宗有信心,而且要知道,禅宗是非常非常难修的,难的超过你的想象。第三不得学其他法门。第四,身体要正常,脑子要正常,首先得会做人,要尊师重道。你不能神神道道的,不能神经病,不能总是疑心重重,对师父要具足信心。这是受戒的四个基本条件,这还不是戒文,这是条件。受持禅戒,就是改变大家不认真实修的劣习。如果大家都沉迷在知解、见地,口说般若,看文字上,不把修行落实到生活中,那你在烦恼现前时,根本解脱不了。古代全职出家的修行人,成就都很难。我们在家人不动真格的,怎么能成就?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些戒律不尽人情、太严了,不让我们接触任何人。尽人情,可以啊,轮回是尽人情,烦恼是尽人情,受苦里有人情,你去尽人情吧。这二十八条戒律,只在同见同门中去实行,大家知道就行了,别到处向别人说,别人可能会因此诽谤。这个戒里还要求不关心子女,有些人更接受不了。我写过一篇文章,儿子那不是你的儿子。孩子学习的事交给老师,你给他交学费、做饭、照顾生活就行了。他学成啥样,是他的因缘果报,跟你没关系。这是很难的,很难也得做,不做你解脱不了!孩子上学的问题,如果你执着,你就会焦头烂额,孩子也有压力。你的精力都放在他身上了,你哪有心思去打坐,就是打坐,你也坐不住。他考上哈佛,又能怎么样,不是照样轮回生死?他考得越好,你跟他轮回得越紧。还有养宠物的事,你以为那是小事。你不知道,你的家亲眷属过去生都是猫、狗、老鼠,都是你喜欢的东西。不让你养,就别养。养了到时自己还债去。这些戒律如果你已经自然而然地在做了,你早就没有烦恼了。你所有的烦恼、你不长进、你没成就、不开悟、修行没有功夫,就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在这些方面为自己的修行保驾护航,所以才导致自己的无明烦恼从来也没减少过。你如果不贪心多买房子,就不会有这么多压力上班挣钱。你如果按照戒律做,少欲知足,少接触人,你就不会被人骗,生存就不会有压力,有饭吃就行了。制定二十八条戒律,就是给大家减负,创造好的修行环境。至于你自己放不下工作、家人,就要调整。有条件的,自己在家里弄出一间小屋,干干净净,安安静静的,能够在里面读经、打坐、发呆。在家中给自己创造一个小伽蓝,过寺院的生活,身体出不了家,心出家。今天我们先对整个受戒的精神、目的和意义有初步的了解,然后我们再一起学习。大家有时间一定把二十八条戒律多看几遍。你为什么有疑惑?因为你根本没仔细看,你没看到制定这些戒律后面的用意。所以,想学戒、受戒,先把戒条看熟了,每天读一遍,不然就忘了。这二十八条戒律都是填充修行的细节,保护我们没有烦恼,不受染污,增强道心、出离心、增强解脱生死的信心。烦恼断尽,自然见性。 

    2021-07-11

  • 学山禅戒第十九讲

    学山禅戒第十九讲第二十五条,不得蓄养猫狗等宠物,不得从事杀生、屠宰、造酒等行业。已经养宠物的适当照顾,减少接触,最好送人。没养的不要去收养、领养,家里不要养鸡养鸭。不要去卖烟、卖酒、卖肉,不从事屠宰及有欺骗色彩的行业。为什么不养猫狗等宠物?因为猫狗这些宠物,你养它,时间长了会产生感情,你会有执着、有依赖。它们跟人差不多,有人对猫狗的执着比对人的执着还厉害。人死了,她都不一定哭,但她的宠物死了,她就会很痛苦,而且痛苦很长时间。真正的独处是什么?有的人一个人生活,但她养了一只猫,这不是独处。有的人一个人生活,也不养猫,但是她依赖手机,每天看手机上的电视电影。这不是独处。独处是无依,无依是对一切都无依赖,只对最简单基本的生存资料有依赖,而对其他的奢侈品,有也可以,无也可以,随缘取用,而无贪着。无依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处。你在家庭之中,有家人在旁边,如果你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对他没有执着,从精神上根本就不依恋他,在一起也是那样,不在一起也是那样。这叫独处。独处是精神上的独处,不是形式上的一个人。家人们在一起生活,你不知不觉会产生依赖。我们尽量保证自己身体上、生活上独处,精神上减少依赖。即便我们有配偶有伴侣,也少互相控制,减少关注,只是做个伴、做个邻居而已。同在一个屋檐下,尽量少去干涉,一起做个饭,偶尔交谈一下,别过多地投射,别过多地关注对方怎么样?这几天他去哪儿了?他跟谁接触了?他跟谁交往?你关注自己就行。色类自有道,互不相妨扰。你控制不了他。如果你想控制他,就是自寻烦恼,就是自寻死路。你想帮他,也是自寻烦恼。如果你想帮他,要等待时机,等你成熟了、圆满觉悟了,让他来找你。宠物很容易让人产生依赖,有的女人特别爱养宠物,为什么呢?她依赖不上男人,就把这个依赖之心转移到动物身上。最主要的是动物听话,不跟她争吵。动物越是可爱,她依赖的心理就越别强。第二十六条,每天坚持练习觉知至少二十分钟。这二十分钟是最低的要求了。我们在禅院的功课是每天三次,一次二十分钟,一共是一个小时。练习觉知是我们修行中最重要的一课,就是通过小犯围行禅这样的一种方式,专门来做牧牛、觉知、正念的训练。觉知就是活在当下的功夫,不思善,不思恶,直用六根,而不生用想。过去心不思,现在心不思,未来心不思。“众生心灭,则佛法生”。一切交给因缘,把自己照顾好,把我们的心念照顾好,把当下的现实生活过好,其他的事全都交给因缘。什么事都不用你去操心,操心也白操心,没有任何意义。所有的事情过去的就过去了,没来的不去想,不去控制干涉因缘,让法性自己去运转,我们只是作为法的一个因素,随顺法性因缘,不需用力。因为你的一切用心都没有意义,你操控不了因缘。因缘是不可思议的,因缘就是佛性,变化的是佛性。这种变化不是你能操控的,你随顺它,是最好的修行。有人说佛性不变,不变的是脑袋中不变。真正的不变是变。这个变,也是一种方便说。是从你能理解的角度来讲,但是怎么变,它超越了你的意识和思维。既然你没法理解佛性的变化,那怎么办?放下对佛性、对因缘的理解。活在当下的见闻觉知中,直用直行就行了,少去琢磨什么。过去的就过去了,未来的你不用去预测、设计、安排。预设未来,永远是妄想。也别有万一,没有万一!别总是如果,没有如果!万一是大脑里的万一、意识里的万一,安排都是自己瞎安排。众生心灭则佛法生。众生心生则佛法灭。你总是生心,总惦记着,放不下,去控制、去计划、去把控,真性就被这念心覆盖了。你启动,它不启动,你不启动,它启动。我们要法身活,不要用意识去活法身,让真性主导我们,我们别去主导真性。每天坚持练习觉知、活在当下,这个功课很重要,这是你独处、自悟、自修的最好时机。你没办法见性,就是因为总是进入头脑的干涉控制,没有好好活在觉知中,没有活在当下。没有撤销自己的管控。不管你想什么,你端起杯子的刹那,回到喝水上来,什么都不用想,直接用本性来生活,就是最好的修行,是最好的活法,是最合道的生活。关于练习觉知的视频和文章,我在微信公众号里发了很大。大家可以去阅读,把练习觉知的目的和要领掌握了,然后勤加实修。第二十七条,发愿护持正法,传承正法,自觉觉他,利乐有情。这一条对我们每一个人是更高的要求,这是在你烦恼断除,一切执着放下,自在无碍的情况下,才能真实有效地发出这样的心。佛法需要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付出。不然,法就会断,众生就无由出离轮回。修行不仅是你自己觉悟就完了,停止在自觉上,只是自了汉。自觉觉他,觉行才能圆满。如果你想得大自在,想真正的明心见性,需要你发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只有发出这个心,才能与真性相应,才能与实相相应。所谓,发心相应,果报相应。因地不真,果遭迂曲。你以为发个小果的心就能解脱了,那是自欺欺人。成佛要走的路,你一步也少走不了。从哪儿逃开的,还要重新回来,把内在的问题解决了,才能心量广大,犹如虚空,与道相应。其实这个心,我们本来都有,只不过被个人的、自我的、自私的、狭隘的个人意识、私欲、贪嗔痴、对世间的执着和无明覆盖着。一旦你真正看到实相,看到自己的真实面目,不再被幻心幻我所骗,自然地就会发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自然就能够视一切众生犹如已子,自然冤亲平等,自然会发自觉觉他的心。你就不会老想着我要修成什么样、我得住哪间房、这本书我得先看,就不会想的全是自己。慢慢你的心量、智慧、真性就显现出来。这是我们来到道场,慢慢地扩大心量,对我们修行最宝贵的东西。平时我不讲发菩提心,因为那不现实。因为你还很幼小,还很脆弱,自己还有那么多烦恼,还自顾不暇,说发菩提心,纯粹是唱高调,是自欺欺人。但是通过修行,我们放下了自己的执着,这时,心中的慈悲喜舍会随着我执的减少而自发地显现出来。我们能逐渐地从自我狭小的心量中走出来。心开意解,自然就会为众生做事。心根本就没开,怎么会解呢?怎么会悟呢?在座的来到道场都是为了觉悟,出离生死,解脱烦恼,但如果仅仅是为了自己,那还不能与究竟的解脱之理相应。究竟的解脱之理是大愿无尽,悲心无尽,菩提心无尽。自己解脱之前,我们也不要唱高调:“我从来没想过自己的解脱,我一直就想着帮助众生。”你帮谁呀?自己解脱的同时,我们打开心量,才能觉他。真正放下一己的私心和执着,放下情执,放下世间的种种,修行也走上了正轨,这时,你不能老停滞在自觉上,随你的能力、随你的智慧、随你的愿力,能多做一份利他的工作就多做一份。我们不执迷一定要帮助谁,把事做多大,我们都是随缘,随着自己的功夫,随着对实相的领悟程度,自然的去做,为有缘的众生引路,放松的去做这个世间最有意义的事。这是见地。不能光满足于自己,光想自己,变成自私鬼。佛门讲自觉、自悟、自证圣智、自修、自成佛道,并不是让你执着自己。你真正自觉了,你就发现,其实所有的人都是自己,没有自他。你怎么对待别人,你就会怎么对待自己,你怎么对待自己,也就会怎么对待别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国须栋梁,法要传承。国家富强,人人有责。正法兴盛,佛子担当。莫着小情,当为大爱。莫贪己乐,心向太宇。无我为真,大愿无尽。悯众生苦,成无上道。自古以来,祖师悟道之人,都是心怀众生,大愿成就。但为众生出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希望所有学法的人,都能断尽烦恼,发菩提心,续佛慧命,传佛正法。这一条是二十八条禅戒中最重要,也是最难做到的一条。梵网经菩萨戒中不忘失菩提心,是根本戒。佛说决定毗尼经中,一切戒中,不忘菩提心,是根本戒。你做不到这条,不要妄想见性成佛。末法时代,禅宗理好悟,事难修。正是因为发菩提心的少,只为一己修行的人多。这是第二十七条,发愿护持正法,传承禅宗,自觉觉他。这是在自己有了觉悟、有了修行功夫、心量逐渐打开的情况下,不是强为的,强为没有用。你强迫自己发菩提心,你都不知道菩提心是什么。当你还没有自然地发出慈悲喜舍心时,也不要妄想发菩提心。先好好把自己搞定,能真正觉悟了,菩提心自然而然就会显现出来。我们道场也有一些人,发心护持道场,但时间长了,都退失了菩提心。因为他自己的烦恼现前。他只是形式上的发心,不是心甘情愿的,根本就不理解所谓的发心,时间长了就暴露了。所谓菩提心,其中包含着一个更重要的信息,就是成佛的心。就像六祖去见五祖,五祖问六祖:你为何所来?六祖说:弟子唯求作佛,不为别事。只求成佛,一切都不为,这本身就是菩提心。我们有太多的人学佛并不是真正想成佛,只是发一个得小果的心,想改善生活,或者希里糊涂地学佛,也不知道为什么。那菩提心对他来说就没有任何意义。他根本没有真正想大彻大悟,不知道对自己负责,没有认真地想解脱无明,想利益众生。所以,光形式上的发心没有用,一定是你功夫到了,心量自然就打开了。第二十八条,经常温习此戒本一遍,直到烂熟于心,以提醒自己好好受持戒律。有时候我们记不住这么多。我们只记住一些关键的戒条,比如说独处、减少世缘、常住道场、不看电视,做好四门功课,坐禅、练觉知、一物不为,诵经等。有些细节,我们可能记不了。所以我们要时常温习。这些细节对我们进行实修都非常关键。而实修对我们获得如实的解脱能力又至关重要。大家一定不要轻视这二十八条禅戒,它是禅宗入门的重要基础,没这个基础,别说行入,就是连禅宗的解脱义理你都没办法搞懂。没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理论的熏习,你根本无法信受禅宗。禅宗的解脱理论你学不明白,后面的牧牛功课,你就无法操作。理论不明白,实修的时候,你会经常起疑惑,这样,你就无法做好功课。二十八条戒文,还有这每一讲的开示,要多听,要经常地温习,时间长了就会记住。在生活中你会更谨慎一些,就会少犯错,少让自己白白地受苦,少生烦恼,不障碍修行,少走弯路和歧路。学山禅戒是对道心坚固的人、非常清楚想要什么的人的要求,是自觉遵守。只有高度自律,自制,自省的人才能受持。他不需要师父天天提醒。不是看别人精进,别人在练一物不为,自己才会跟着练。是自觉地去做功课,是先知先觉的人,走在别人前面,让人家跟你学。自觉地精进,是对你自己的解脱负责。我们一开始要有这种发心,随着功夫的长养,修行步入正轨,就很轻松了,只是一开始比较难。大家通过长时间的坐禅、练习觉知、独处,一个人的时候就很轻松了。有的人随时可以去坐禅。有的人就坐不住,二十分钟都坐不住,因为他平时没练过。学习禅戒,是为了对修行的整体了解清楚,为了实修做坚实的基础,它本身也是实修的一部分。虽然它属于有为,属于方便助道,但它和实相、和我们的解脱息息相关,方便和究竟不能割裂,是不一不异的。修行就像盖楼,我们不可能直接盖十楼,必须先建九楼、八楼、一楼。修行也是,只有缘因、了因同时具足,才能见性开悟。这些前行、准备活动非常重要,学山禅戒的开篇我已经讲很多了。所以这些戒律要常温习,哪些方面容易疏忽或者做的不够,要经常提醒自己,慢慢养成了习惯,你就不会犯错,就轻松了。这二十八条禅戒,最好全部受持,不能全部受持的,能受持多少就受持多少。哪怕受持一条,对你的修行都有帮助。毕竟每个人的修行程度不一样。有些人刚开始,有些人已经练了一段时间了,有些人都学了很久,所以受持多少条、受持的力度,还有灵活性和变化性,由大家自己掌握。有的人领悟到禅戒的精神,自己懂得随时保任,时时用功,又会调整,他有可能直接超越这些戒律,不用特意地去持戒。如果不领悟禅戒的根本精神,受持起来就会死板,那样对修行的作用也不大。学戒也好,修行也好,一定要灵活,先要明理,它不是死的,它会变化,这需要自己去理解和调整。这二十八条规范是对真正想出离生死的人的要求。你没有这个发心或者你的发心不真实,不强烈,不明确,就不会重视这个戒,也持不了这个戒。它相当于对出家人的要求,一些戒条可能出家的戒律都没有这么严。有些戒你生活中可能涉及不到,但是戒律的精神你要把握,你领悟了禅戒的宗旨会对你的修行有很大的帮助。戒乃近道之浮囊,修行之护航,觉悟之基石,成道之桥梁。涅槃经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希望大家谨记。学山禅戒是我个人的修行经验,也借鉴了历代祖师的精神,他们的行持和出世本怀就是为了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清楚为了什么?这样我们才能把事情做好。

    2021-07-11

  • 学山禅戒第十八讲

    学山禅戒第十八讲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践行不对治,不使用或者少使用养生的药品、补品,减少对自身、对身体的执着,以去除身见。如果你总想着把身体弄的特别好,这本身就是一种执迷。对待身体要顺其自然,饿了吃饭,冷了穿暖和就可以了,别用过多的心思和精力去对治身体。第二十条,深居简出,多静少动。在照顾好家庭,得到家人支持和理解的情况下,以家居为寺院伽蓝,以读经坐禅独处为要务。息缘虑,度清时。一年不得超过一次外出旅游,参学求法除外。不管你在道场还是在家里,如果不能做到深居简出,也要多独处,少做事,多静少动。动肯定有动机、有妄念,肯定有想法牵引你去做这个、做那个。如果我们做单纯简单的事情,在寺院服务大众,没有利益心,没有得失心,没有烦恼心,做这些事情还好,但是也不能总是忙忙碌碌的。即便你为大众服务,也不能太执迷,也要有独处的时间,要随时能静下来休息,不能忘了自己的修行。当然,如果你的修行功夫高,在做事的过程中很安心、很专注,没打妄想,像六祖舂米时的用心,这是没问题的。可是,我们有很多的习气,自己动了妄念,起了妄想,然后又执着,被有所得的心牵引着去做很多事,总是忙忙碌碌。如果你是这样的状态,你就要注意多静坐,多独处,多练习无依,多做一物无为的训练。在寺内,多去禅堂坐禅;在家里,就去水边林下静坐。闭着眼、睁开眼都无所谓。只要你减少做事的习惯,减少做事的心思,就会与道相应。在家里我们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但是也要尽力为自己创造这样的一个空间独处和静修。在照顾好家人的前提下,每天抽出一段时间来专心做功课。找一间静室,专门用来打坐、独处、读经、持咒、练习一物不为。家人如果不理解,你要有智慧争取他们的理解。如果家人完全反对,你也不能被他捆绑,你得想办法给自己创造修行的环境。如果你有智慧或者你的道心非常的坚定,没有人能妨碍你修行,你总会想出办法。你可以把自己的工作环境当成道场,在工作中练习专注和觉知。如果你会修行,行住坐卧,做事不做事,都很专注地活在当下,那才是最高级的修行。在寺院,这种外缘干扰会少很多,相对来说,修行的逆缘减少了。家庭的琐事、家人的影响会少很多。我们做功夫会容易很多,障碍会少,时间会多。到寺院听经闻法的时间也多,每天跟师父熏修的时间也多。这是一种优势。在家里呢,修行的难度增加了,自我的约束力和控制力对你的要求提高了。平时不管在家、在寺院都要有做功课的时间。你如果理论不透彻,独处的功夫、无依的功夫、牧牛的功夫不成熟,那么,每天你一定要抽出时间听经闻法、打坐、练习独处,少与别人在一起,少交流、少说话。这一条的精神和宗旨就是息缘虑、度清时。什么叫息缘虑、度清时?就是干巴巴的呆着,好像是发呆,其实又不是,生活简单,一切简单,就是用更多的时间在生活中练习牧牛、训练觉知,活在当下。古人叫延时度日,说白了就是什么也不干,就那么无所事事地打发时间。我们以最少的活动、最少的消耗、最少的需要来度日。凡夫不行,他们迷惑颠倒,要靠很多的娱乐、很多的快乐迷惑心识来度日。他们要有依、有抓取来度日。他有抓取,有梦想,有希望,以这些心来度日,就觉得安心,感觉过得挺充实。但他不知道那些东西都是假的,都是虚幻的,那些让他们充实的感觉将来都会消失的。他越觉得生活有意思,将来受的苦就会越多。日子过得越好,他越执迷于生死。度清时就是日子过得简简单单,干干净净,尽量减少对六尘的染着和迷恋。古人都是这样过来的。你想得道、你想悟道,必须要做大布施。所谓的大布施,不是让你去卖房子、卖地供养三宝或别人,真正最难的布施的是六根对六尘的贪着。布施六根是大布施,布施一切法,布施所有的观念,是真正的法布施,它与道相应。古人都是兀兀延时,看上去也不机灵,一个人在那无为、发呆,无所事事,有点像傻子一样,生活简单到极点,就这么打发时间过日子。我们真的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你有事可做,就是功夫不到家,偷心不死。什么样的偷心?总是惦记去干点什么、抓点什么的心。学道者如恒河沙,得道者如凤毛鳞角。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独处、无依、无为,都不愿意练习一物不为,不肯老老实实呆着,都想攀缘六尘。总惦记去娱乐,去喂养我们的识心。识心不停地想吃东西,而我们又没力量阻止它,总是去满足它,不知不觉就掉进了虚幻的我相里面。这就要求我们深居简出。你在家里、在道场都要减少外出。世间人搞科研的、搞学问的,都会有很长的安静的时间专门做一件事,都很少与世间人来往。如果你每天的心思都用在跟这个交往、跟那个交往,你哪个领域也取得不了成就,也不会深入,也不会有一个好结果。何况我们学习无上佛道,想了了见于实相,更需要我们有极度安静的心。安静的心就要减少事缘,减少做事。有些人在家里呆久了,工作压力大一些,想到外边去旅游、散散心。外出旅游、散心要尽量减少,一年最多一两次,不去最好。为什么你会觉得烦躁、有压力?是你内心有太多的贪求。你总是想有所得,想挣更多的钱,想去见更多的善知识。为了参学,我们去亲近善知识,你认准一个地方,你觉得这个人挺好,就跟他学,不要多跑。你跑到这儿不行、那儿不行,其实哪个地方你也呆不住,最后你的心就散了。有些人学法很长时间了,还是喜欢游山玩水,这与自己修行没有意义。跑这跑那,妄情不止。诸达道人,所做皆息。有一天,当你这些心都死了,你真的明白世间万法如梦如幻,虚妄不实,你就哪儿也不愿意去了。你还想去这儿玩玩儿,那儿转转,在一个地方不能安住,就是俗心不死,贼心不死。你真的明白了,心就会安静下来。一般学法人,都经历过各种求法的曲折,跑过一些地方。最后,他会发现,跑再多的地方,都是劳累心神,心跑得越来越散,越来越不能安住。只有明白法理,老实修行,功夫提高上去,俗心才会死,最后才心甘情愿,自然而然地歇下这颗妄动的心。正所谓,妄心一歇,歇即菩提。第二四条,家中有至亲离世,不得哭嚎,不得请人助念,不得为其诵经超度。大家都是学佛的,亲人离世,不要像世间人那样悲哀嚎哭。不要迷信,去做超度。除了妄想,你什么也超度不了。如果你想度人,先要超度你自己。改变观念,接受现实,是最好的超度。你迷了,就跟去世者一样,立刻变成鬼,不是死了变成鬼,当下就作鬼。你明白了,觉悟了,看不到有人死去,你和死人一块儿超生。死亡,只是一个幻想,一个错觉,一个无明世界里的现象。深深地明白这一点,活在实相中,这才是真正的超度。觉悟实相的智慧,才是我们一生最大的事。家人去世,如果找人助念,给他送往生,这是佛法没学明白。因为大家全都这么干,所以从来不质疑,也跟着这样干。真的能把人送极乐世界吗?家人去世,这对我们的修行、见地、领悟实相,是很大的考验。因为至亲都是我们心爱的人,都是我们心里特别执着的人。他们离开,如果我们没有修行功夫,见地上迷糊,精神上、心理上肯定会有很大的起伏,肯定会很痛苦。六祖去世的时候,身边的弟子学了很多年了,还会哭泣,还会掉眼泪,还会悲伤。只有神会当时还很年轻,神情不动。这个不动,是指不执着生灭有为相。不是说风刮来,特别冷了,还在那儿坚持着不动。下雨了,还在那坚持着不动。房子快塌了,还在那坚持不动,那不叫不动,那叫犯傻。境界来了,你会不会执着?你会不会生烦恼、生苦受?这才考验我们的修行。你说你修行好,可是一有风吹草动,你心里就起波动,就难过。境界来了,我们随缘就应了,没有苦,这叫如如不动。六祖坛经里的卧轮禅师,他有个偈子:“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六祖说这个偈子没有见性,如果按照这个偈子修行,就修呆了,为什么?对境心不起,人本身就是活的,怎么可能像石头一样麻木没反应。你得分什么样的境?不起什么样的心?如果着火了,你还对境心不起,你都修成啥了?大家都在斋堂里面一块工作,问你碗盘在哪?你也对境心不起?那就成了执着和愚痴。对境心不起,是不起执着心、不起烦恼心、不起无明心,不是让你变成傻子。六祖大师说:“慧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么么长”。这句话有人又理解错了。不断百思想,那我什么心都起,什么妄想都打,又错了!六祖大师说的不断百思想,是不断正常的思想,待人接物,六根见闻觉知,这些想法正正常常,不会升起烦恼。如果你认为烦恼,贪心,痴心全都可以随便起,那就错会了六祖大师的意思。对境心数起,人家说句话你不爱听,就起嗔心,就跟别人对着干了。这不叫对境心数起,这就被境转。问你什么,你应什么;饿了就吃,困了就睡,该说就说,该论就论,直来直去,无住无着,这叫对境心数起。六祖大师的对境心数起,是起平常心,而不是起烦恼心。我教大家在父母临终的时候、家亲眷属临终的时候,不动心,为什么?那个时候你一动心,就会生烦恼,就会生大苦,就会迷进去,就会起执着。家人病了,我们送医院,难过一会,立刻回心观照,让自己变得平静,这才是道人的本色。这叫如如不动。该如如不动就不动,该对境起心就起心。父母去世,家人病了,我们该怎么照顾她怎么照顾她,该做什么做什么。不让你去做超度法会,是因为那是迷信,徒增无明,起不到任何的作用,不是不让你去干活。该干嘛干嘛,把家人的后事安排好了,以一颗平静的心、冷静的心、安宁的心,陪伴家人度过最后的时刻。为什么不做超度、不诵经、不哭嚎呢?这是对自己和死者最起码的尊重、真正的爱护。只有这样,才是对亡灵最好的超度。我们要明白,亡灵都是我们的妄想。他有没有亡灵?他有没有神识?他轮回不轮回?是他自己的业力和修行使然。他不好好修行,没人能超度他。他自己有修行,自然得解脱。我们帮不了他!如果你真想帮助那个“亡灵”,安静点,比一切都有效。你唯一能帮的,就是你当下不堕入幻境,你不迷到妄念上、生死上。你念头不动,就看不到有人去世,就看不到一个真实的家亲眷属离开你。你一动全都出现了。亲人去世,她到哪一道了?我怎么帮她?要不要给她诵经?要不要到寺庙供养、立牌位?帮他提升一下,别堕三恶道?这全都是妄想。当家人得病或离世时,心不妄动,这对一个修行人是非常高的要求。你做不到,就是你没有领悟实相,你功夫不够。已经讲到这儿,你能领悟多少,你就做多少。以平常心、以实相的智慧送我们的亲人离开这个世间,这其实是非常自然,甚至美好的事,接受这样的现象,离开本身就是生命的一部分。亲人离世时,不得有丝毫起心动念、妄想和无明升起。亲人离世时,你能做到这一点,将来自己临终时,才能做得到保持内心的平静。如果内心升起无明,是你自己在跟自己游戏而已,打妄想而已,自己骗自己。家里有人突然得了重病,对我们的修行是最大的考验。其实我们自己也都或多或少都经历过患病,有个同修家里有人检查得了尿毒症,突然休克。这个同修就做的很好,没有生心,在病人突然发病的瞬间,他很平静地站在那里,没有慌,也没有乱,没有立刻采取任何措失,更没有升起恐惧心,他只是让对方保持平躺在地面,过了几秒钟,他才冷静地给医院打电话。就是因为他的冷静,有实相的智慧从心中升起来,他没有急忙地对治,给了病人休息和恢复的机会。很不可思议,病人很快就好了,医生还没到,病人就恢复了。不管病人好与不好,你在那一刻没有掉到幻境里面,你收获的是自己的安定和智慧。家人已经病了,你再怎么乱,再怎么急,再怎么恐惧,对他没有丝毫的利益,而且也损害了自己的安宁。我们能做到的,就是你先定下来、安静下来,不要慌乱,别用你所谓的好意去伤害对方。首先俩人之中,有一人先得救,别一起沉没。可能因为你跟他之间的默契,你没有慌,给他一个正面的作用,他接受到了你安静的加持,就好了。本来他没有到达最危险的状态,如果你慌了,急于去处理对治,反而打乱了他,把他直接推到了更危险的境地。可能当时他只是身体突然发作,只是暂时的,你很安静,过了一会,他自己又恢复了。但是,你去帮他,你急,你乱了方寸,反而加剧了他的恶化,被你这一对治,一下子就死掉了也说不定。就好比一个人不会游泳,掉到水里拼命挣扎。这时如果另外一个人去救他,不能急于施救,一定要让对方别乱动,放松身体。如果乱动,连救他的人也会非常危险。救人需要镇定和智慧,如果没有把握,宁可不救,也不要把自己也搭进去。我们是大夫,也不是救生员,很多处理方法未必合理。如果有人突发急病,你大哭大叫,急急慌慌的,对于病人没有任何的帮助。你最大的智慧就是平静,不能慌,不能急,打急救电话也好,求人帮助也好,你的心是定的。你定他就定,众生都是一个心。心念的投射不可思议。有时候我们在外边走路,来一只狗或者来一个动物,蛇也好,狗也好,虫子也好,你不生心,它就不生心。这就是心念的互相干扰,互相作用。你和你遇到的人,遇到的事物是一体的,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然你不会遇到。你一动念,它就会动念。你一紧张一防备,它跟你同时紧张,同时防备。你一害怕,它就会吓到,它就会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就把你咬了。你迎面来一条大狗,甚至狮子、虎狼,你不用害怕,安静的走过去,或者停下来,它绝对不会伤你。你千万别跑,别乱了方寸,更不要做出保护自己伤害对方的行为,那样,你是在伤害自己。想要做到临危不惧,平时就要知道如何做功夫,如何安住当下。平时养成了定力,那一切问题都消失了。因为你根本不会动念,身边出现的一切对你没有任何影响。当我们无心,没起心动念的时候,你跟外境是一如的,是不分裂的。虽然你是有情,但是你没有生心,你没有去投射,你没有起心动念,对方就不会伤害你。他和你一样,他是你内心的折射。你恐惧,它就恐惧。你无心,它也会无心。你和它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你千万别起两个心,不要起保护自己的心,更不要向对方投射它会伤害你的心。狮子、虎狼不会去咬一根柱子。如果你的功夫不够,你也要站在那儿别动,你千万别跑。你一跑,它一定会扑上来。你别害怕,你站在那儿,不动就行,或者扭过身去,别看它,你不看,你念头不动,恐惧就没了。你把自己交给它,它爱怎么对待你就怎么对你,你完全信任它。其实只要你不起念,它就会视而不见。一个刽子手用刑前问即将被杀的犯人:你害怕吗?犯人冷静地说:你不害怕,我就不害怕。刽子手冲他会心一笑,刀起头落。这是我知道的人类最伟大的默契和友谊。人们之间根本不懂得相敬、相处与相爱。能够互相信任,互相默契,互不生心,那才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与智慧。动物也好,狗也好,野兽也好,疾病也好,坟地也好,黑暗也好,阴湿的天气,恶劣的环境,这些对你的影响,对你的伤害都是虚无的,它们完全没有害你之心,都是你自己的妄念在伤害自己,是你自己升起的极快的念头在伤害你,而不是外境。我们只有对实相有很深的领悟,平时在生活中经常保持觉知,才能在对境时不被境吓到。才能最快地看到一切的外境都是你的投射,根本没有真实的外境。你没打妄想的时候,你走着走着路,突然一个东西掉下来,不会吓到你。但是,如果你心不在焉,走路想着事,突然一个东西掉到你面前,就会吓你一跳,心会一直跳。很多事情都不会伤到你,因为你在觉知中,你处在没有对立的状态、放松的状态、一如的状态,你的心神没有分离,所以不会被吓到。所有伤害我们的,都是我们自己的执着,是我们头脑中编织的妄念,是自己虚妄的投射。你被突然发生的一些事伤到了身体,伤到身体并不是伤害,只要你不执着。我们思想意识的恐惧、紧张、对立、抗拒、无明、烦恼,远远超过我们的身体的变化对我们的伤害。在生活中有一些逆境,你害怕的一些事物出现,如果你平时训练有素,有了觉知和定力,要用实相来对待,第一念升起的实相,你就不会慌乱,心也不会受苦。如果第一念不是实相,你随着幻相、随着自己的妄念流转去了,后面就很苦、很烦恼,甚至有恐惧,各个方面的烦恼都出来了。

    2021-07-11

  • 美好属于你自己

    美好属于你自己以前我以为自己喜欢女人。后来我才发现,我并不是喜欢女人。而是我喜欢自己的心像女人那样柔软。我喜欢自己内心作为女性那部分的存在。以前我以为自己原谅了别人。后来我才发现,我才不是原谅别人,我的原谅跟别人没关。我想要的是原谅带给我的安心和放松。我不想伤害自己,所以我选择了原谅。我不想和自己较真,所以我放过了自己。我知道一切都是我自己在跟自己相处,这一切都与他人无关。因为我爱自己,所以我选择了原谅。以前我不爱诤论,是因为我不屑和那些不同频的人理论。现在我才知道,我不争论,不是因为别人是否与我同频,而是因为根本没有别人。我不想跟自己的妄念诤论,不想自己在幻境中与自己吵个不停。以前我去帮助别人,我以为别人需要我的帮助。现在我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并不是那样。真相是,我在做让我的心快乐的事情,我在帮助我自己完成心想要做的事。我为谁做了什么,那才不是真相。真相是,我做了什么而获得的那份快乐。以前我尊重别人,出于一种教育和观念,我会强迫自己去尊重别人。现在,我同样尊重别人,是出于自发。我发现,当我自觉地尊重别人,快乐的是我自己,而与对方无关。哪怕对境是草木瓦石,如果我以柔软心对待它们,它们也会回馈我一份柔软。我知道,其实那是自我的回馈。以前我也爱身边的人,但总是有所保留。因为我以为是我在爱别人。现在我爱身边的人,毫无保留,毫无遮掩。现在我知道,不是我在爱别人,而是心在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自己。是心在享受那种全然爱自己的幸福。当我知道,我起的一切心,做的一切事,都立刻回到心这里,我不得不让自己变得美好。因为美好不属于别人,它属于你自己。

    2021-07-10

  • 活在当下,需要训练

    活在当下,需要训练被妄想欺骗,总是离开当下,渴望着种种美好的生活,是人的通病。离开当下最简单的穿衣吃饭,离开此刻最没意思的时光,没有更好的生活。如果有,那一定是一个骗局,是一个妄想。我们总是被自己这一念不安分的心带走,带离眼前最平凡的事情,在妄念中编织更美的故事,错失了当下最珍贵的时光。无论你在哪儿,你过什么样的生活,如果不能活在当下,活于平凡,活于无事,那都是妄想惯用的手法,是意识的幻梦,如果你相信了它,它就会带着你去奔波,去抓取,去寻觅。无论你寻找到什么,你发现它不会让你满足,它无法带给你安心,除非你能立刻回到当下,回到妄念没生起的状态。佛陀全部的教法都是为了引导我们回到当下,活在当下。种种的法门,种种的修行,种种的方便,无非是让我们休息身心,息虑忘缘,活在当下简单无妄的世界。这个道理可以通过现代的媒体瞬间传给百千万人,但是能真正活好当下的人,却寥寥无几。为什么?因为没有深入修行,没有经过训练。心识可以瞬间接受这样高妙的理论,但同样瞬间又回到它习惯性的轨道上去了,继续攀缘、抓取、造作。以无始以来习气深重故,需要修道,转所依识。转所依识,就是转变依于识心生活的习惯。实现这一点,需要从许许多多方面入手,比如生活简单,减少需要,独处,读经,坐禅,学习解脱的理论,实修解脱的能力。而这些方方面面的细节,只是为了在生活中的任何环境下都能回到当下做准备。经过实修和训练,才能转变识心攀援自心境界的习惯,而能活在简单无苦、寂灭常乐的世界。而那样的世界,不过是柴米油盐,穿衣吃饭,种花养草,延时度日。带着觉知走路,带着觉知拿放,起卧相随,心无妄求。平平淡淡,没有丝毫的光鲜,被所有人所忽视,唯有诸佛达道之人,视之为珍宝。训练回到当下最好的方法,就是带着觉知生活。妄心一起,便拉回到六根的作用上来,回到当下的动作中来,不被识心和妄想欺骗。回到当下的瞬间,你会看到,心识为你编织的所有艳丽的景色,不过是一团妄念的死灰,它除了骗你入轮回,没有任何意义。它为你勾画的景色越美好,你越要警觉,那是一个骗局。回来,回到当下来,它便消失了。如是训练,不停地训练,直到妄念无法再欺骗你。不经过训练,无论你用多少妄想和幻境来喂养心识,你都无法真正安心,你永远是一个流浪儿,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人,是一个迷茫而受苦的人,虽然你可能正在洋洋得意,正在意气风发,正在开怀大笑,但下一个瞬间等着你的可能就是地狱的深渊。朋友,从觉知开始修行,从觉知开始每一天的生活。活在当下,将会变成一个现实。

    2021-07-10

  • 爱的秘密

    爱的秘密爱是一种教育,但这种教育远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他人,而是自我教育。这种教育只能来自觉悟者和他的传承。个体在没有觉悟之前,他不可能会爱,也无法教导别人去爱。如果一个人不能带着觉知生活,他的身心的分裂的。身心分裂的人,不可能爱自己。不会爱自己的人,就没有能力去爱别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爱是一个人类还很陌生的领域,虽然人们天天谈论爱。当我说觉知和理解才是爱的本质。有的人以为我说的觉知和理解是针对外在的人事物。不,觉知和理解是指觉知你的身体,理解你的念头,而不是别人。这样的觉知要时刻陪伴着你,以至于你不会让任何烦恼和问题进入你的生命,这才是爱的本质。爱的本质一定是自爱,不可能有别的爱。你永远无法爱自身以外的事物。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你内心的投射。你如果因为爱外在的事物而让自己难过,那不是爱。如果你无法让自己活在平静和喜悦中,你还不具备爱的能力。除非你在爱外在的人事物时,内心获得快乐和幸福,那才是爱。而那,跟外境无关。当你完全理解了一切人事物都是你的投射,你不得不去爱你的投射,你不得不用爱去投射,因为那才是你,那才是你的生活。你不再去用任何观念和觉知以外的东西伤害自己。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心里发生了什么。你心里发生的,才是你真正的人生。如果你沉浸在“痛苦”中,那所谓的“痛苦”,一定是变了形的头脑里的痛苦,而不是痛苦的原貌。你一定没有和最初的痛苦在一起,而是想抛弃痛苦。你没有去觉知那痛苦,你没有理解并发现痛苦对你的意义,你只是一味地让讨厌那痛苦,而不是单纯地去感知痛苦。痛苦的意义是把你叫回到自己,使你身心合一。感知痛苦是最好的疗愈,是最秘密的爱。它比所有的拍打、热敷、推拿、刮痧这些外部治疗要好一万倍。觉知是唯一一种不用任何外部的手段去破坏身体的疗愈方法。它所用的方法是理解、融合、在一起。除了你自己之外,没有人可以真正感知到你的身体和念头。如果你以前用头脑和观念禁锢了它们,用外在的事物对治着它们,那么,放开它们,温柔地对待它们,也只能由你来完成。你只有真正爱自己,你才懂得如何把这种自爱传达给别人而没有丝毫错误。爱,是自行境界,是以最温柔的方式对待自己的一种智慧,跟别人毫无关系。只不过,当你学会爱自己,你会自然地以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别人。人们因为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存在,而不得不爱你,不待你教,就会主动地向你学习。去觉知自己的身体和念头,随时随地。那里有爱的全部秘密。

    2021-07-10

  • 学山禅戒第十七讲

    学山禅戒第十七讲第二十二条:践行不对治。不去医院体检,不使用任何养生的药物食材补品等。除了极重的重病,不去医院看病。得病时,以调心为主,以改变自己的心态为入手,少吃药或不吃药。有病不治,也不是说绝对的,也是根据自己具体的因缘,自己修行的状况,你领悟多少就可以减少多少对治。你领悟的越深,你对治的越少。不对治是一种智慧,是不执着对治,也不傻傻的一切都不对治。比如说身体被弄破了,流血了,该去医院去医院,该贴创口贴贴创口贴,该抹药打药。我们学法不是说学成一种偏执、一种迷信、一种执著,不是。干活不小心把腿弄破了,该上药上药。感冒了迟迟不好,该打针打针,该吃药吃药。但是,如果你对自己的修行有把握,你完全不在乎自己的身体,你不打针,不吃药,也没有任何问题。这都是你自己的行为和选择。但是有一些疾病那不是你对治就能治好的,包括我们身体哪不舒服了,颈锥啊,牙疼啊,皮肤病啊,一不舒服了,脑子一不舒服了,胃一不舒服了,后背一不舒服了,立刻就去医院,就买药、吃药,开始治,然后又治不好。身上哪痒痒了,起红点了,起斑了,开始玩命地治,你治不好,那是你自己用心用错了,心态出了问题,你去治标,不去治本,有什么用呢?这个不对治要看个人的根基和悟性。你对实相悟的越透越深,你践行不对治越灵活,越彻底。你知道自己身体的问题是心的问题,你就有信心不去管它。因为你对自己的身体、生命不再执著了,你真正能做到“放四大,莫把捉”。我们看古代祖师,在《灯录》里边记载很多,到了晚年,到了一定时候,他们身体也会出毛病,弟子们就会拼命地劝师父去治病,甚至给师父拿来药,没有一个祖师去看病的,去吃药的。真正的祖师都是开悟的人,开悟的人他不再执著自己的肉身,只是示现轻微的一个疾病而已。佛陀在世的时候,也示现头疼、背疼,疲惫的时候,也会坐下来躺下来休息。佛陀的弟子像阿难,看到佛身体不舒服时,就着急了,会去帮佛要些牛乳,要些东西给佛调养身体,这是作为弟子的一个职责。但是作为祖师,作为佛陀自己,他们对身体早就都放下了,也是随缘来适当地照顾好它就行。不像我们凡夫一样,身体只要出现一点毛病,一点点的不舒服,就开始担心,怕这怕那,总是特别执著自己的身体。买各种各样的养生保健药物,食疗、理疗、各种疗法,全都是对治这个身体。不管你这个身体调的好与不好,治好没治好,你增加的是无明,你熏染的是生死心。不对治,其实是为了从实相上锻炼你的智慧,考验你的用心是否合道。如果你对身体不是特别执著,而是道心特别强,那生活中出现一些问题,你就不会太在意。你越不在意,其实你的身体恢复的越快,出现的问题越少。即便出现一些小问题,因为你不执著它,不关注它,不对治它,它会越来越轻,很快就恢复正常。其实身体它肯定会有一个变化,有变化才正常,而你在这个变化上加了太多的执著,加了太多的对治,导致本来很正常的无常变成受了干扰的不正常。我们每个人身上体出现的普通病变其实是正常的,这就是正常的不正常。这种不正常是自然的,是正常的。但是,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一点,把身体的变化当成不正常,而开始对治,反而加重了它的“不正常”。这就是真正的疾病的由来。疾病不是身体出现变化,而是对这变化的不认识,对它过度的对治。一开始感冒、发烧,其实是对你的一个提醒,提醒你的身体用过度了,它会出现一些变化。谁都一样,我们来到世间不可能一开始就按照觉悟的人那种心态去生活,我们都有用过度的时候,有迷的时候,有执著的时候,那身体出现变化很正常。这时候通过学法修行,我们了解了这个道理,不再去错用心,不再去对这个幻身投射更多的妄想,它慢慢就又恢复正常了。就算有的人不修行,人家就是对这个身体不太执著,身体上出现一些变化,人家就放下不管,身体也很健康,很多病不治而愈。世间有很多这样的人,他根本不管身体,过一段时间自己就好了。可能是人家自己经历过这么一次,发现了这个规律,发现身体上一些毛病不去管它,反而就好了,人家掌握了这种智慧,所以身体现“病”的时候,不去管它,反而好的特别快。关于不对治,希望我们也多加练习,勇气地拿自己“开刀”。要能够“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因为有时候我们只是身体不舒服,通过修行,通过对实相的领悟,我们能够做到不对治。但是如果说你身体本身有一种信息提供给你,你知道你身体得了重大的疾病,因为你太痛苦,太难受了。这个时候再不对治就非常非常难了。这时,你要自己选择如何应对?是去医院治病,还是放弃治疗。不要去医院体检。不体检,不知道结果,还能多活几年。查出绝症,一个月就吓死了。有很多绝症病发的时候,其实已经晚了。这时你对不对治,它都好不了。除非你彻底转变自己平时的用心,不生气,放下一切,保持内心的平和,改变饮食习惯,最主要是改变思想和行为习惯。一般情况下,你很难在极短的时候改变这些根深蒂固的习惯,除非是觉悟了。如果不从心性上下手,就是神医也治不好你的病,因为是绝症。这就是为什么不让大家去医院,去了也没用。这跟世间人的伦理道德观念正好相反,人们会觉得我这是邪说,怎么会禁止人们去医院体检呢?身体病到一定时候就得去体检呀。为什么说叫凡夫,叫愚痴众生,叫可怜愍者。去医院体检,其实后边有一个隐藏的东西,就是“完了”。你肯定会得病,但是你内心根本就不接受变化,你心理没有准备。所以,只要你查出什么病,对你的打击都很大。尤其是绝症,你精神上一下子就崩溃了。现在这个凡夫众生谁没有病?你不知道就是没有病,心生则种种法生。我们平时不去医院检查,我们处在心灭的状态,没想这个事,没想到身体。但是因为单位安排也好,因为别人劝的也好,或者自己不知道听信了谁的话也好,无端的神经病就去医院检查了,一检查准有毛病。你说二十三十的年轻小孩,身体健康,谁去体检,一般都不会去体检。除非单位里边例行的,一般那个岁数也没有什么大的疾病。去医院体检都是上了年纪,或是身体有点不舒服,那你一查,十有八九会查出一些糖尿病、高血压、这个炎、那个炎的。现在的疾病种类太多了。最后一查,这些病都没有,医生看你的状态,不对,你这个人不像没病的,你抑郁症。现在患抑郁症的人太多了,如果身体什么病都没有,你还不舒服,那就是抑郁症。现在十二三岁的小孩就有患抑郁症的,自闭症,焦虑症,七八岁都有得自闭症的。这种精神疾病越来越普遍,而且这个东西有时还很难界定。你去医院查,其实就意味着你已经相信自己要得病了。我们去医院体检会有一个流程,有个体检报告,不是检查完了立刻就给你结果。最可怕的就是等待结果的这段时间,万一要查出个啥来呢?这几天等的时间就要命了。尤其是刚检查完了,大夫看到你有几个指标不正常了,再加上一句,说你这个可能有点问题,也不跟你说清,因为还不能确定。只是让你心理有个准备。这是心理准备吗?这不就是折磨人吗?完了,这几天都不舒服了,开始胡思乱想。而且还有一种就是误诊,就是给你弄错了,你这个癌症弄错了,让你白白地难过一个星期。一个星期后,告诉你是误诊,这精神损失怎么弥补?一个星期,有的人能坚持下来,有的人就直接吓死了。我们家的一个亲戚,前一段时间检查出肺癌,难过了也不知道多长时间,后来一复查,没了。但是那段时间真的是很煎熬,很痛苦,吓死了,全家都跟着紧张。后来过段时间复查又没了,也算有点福气吧,有点福报,但是那几天真是要命了。我们说万法如幻如梦,哪个东西你能相信它?哪个东西也不是真的,也不是固定的。就看你信不信,你信就完蛋了。你信什么,什么就变成真的了。生心就是信,心信则一切都变成真的了,心生则法生,你信就有。我们如果拿最先进的仪器来观察自己的身体,谁没病?那里边全是各种各样可怕的病,你不看不就完了么,不知道最好,不知最亲切。你一知,全都有了。因为头脑它会演绎,它会夸大。别人我们不管,我们说这个,他也不信。我就对你们讲,因为这么多年我就是这样做的,我相信佛与祖师也是这样做的。一些皮外伤,身体的外伤,用药抹一下就能够缓解的,这个都没问题。尤其是内伤,看不见摸不着这些,脑子观念的问题,导致身体出现毛病,你去治身体,身体得多么无辜啊!明明知道治不好,你还玩命去治,这个对治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极大的痛苦。希望大家都能够勇敢地去践行实相和真理,首先拿自己来开刀,开头脑的刀,开观念的刀,所有坚固的观念粉碎了,所有的疾病不治而愈。这么多年了,我没去过医院。我要求你们做的,或建议你们做的,首先我得做到。希望你们不要去体检,包括也不要使用各种保健品、养生品。过去我刚到杭州时候,有人给我送这药,送那药,都是很贵的冬虫夏草,人参什么的,不知道干嘛的,全都扔垃圾桶里了。都是养生的。大家也是关心我,觉得我好像也步入中年了,每天讲法写文章,补补身体。但是我真不需要。送的东西据说还挺贵的,全都扔了。连送人都不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扔的东西,我就觉得它对我没有任何的好处,别人认为对他有好处,我也不给他。多好的东西,你哪怕花几万块钱买的一个养生品、补品,你别觉得贵就是好东西。得想想你到底需不需要那些东西。不需要,你吃几百万元的东西,累的是五脏。当今好多的养生材料都是骗人的,你用了只是一时舒服而已,最后都会变成瘾。我们都知道吃安眠药能睡好觉,是,你这一晚上舒服了,那你就永远要靠安眠药才能睡觉。吃完安眠药它是有副作用的,如果我们吃完安眠药,只是单纯的让我们睡眠质量提高了,没有任何副作用,那谁不吃啊?它是有副作用的。它伤害你的五脏六腑。你只要不是自然而达到的一种良好的状态,而是通过一个东西对治出来的,它一定会在这个对治的作用后边又衍生出一个副作用来。它不会单独地起这个作用。世间万物就是这样,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它不会单独存在。十分药,七分毒。它有这方面作用,一定就有跟它相对的作用。吃安眠药,你会胃不舒服,虽然你睡着了,其实你是非常的昏迷、昏沉,就跟个死人一样,而且醒来以后,头也是昏昏沉沉的。大家平时千万不要买保健用品,养生药,你觉得对自己补,其实全都补的是你的无明和我执。在座的我提醒一下,有些人经济条件特别好,你说偶尔沏杯枸杞茶,偶尔的,这都没关系。你要天天补枸杞,那可对身体没什么好处。我虽然不是医生,但世间一切法都离不开实相之法,明白实相了,世间所有的事物,其中的道理都很简单。身体好不是靠补枸杞补出来的。少用这些补品,我们学法就是调心,把心调的跟实相相应了,身体自然健康,没有副作用。身是心的附属品,身是依报,心是正报。心就像灯体一样,身只是它散发出来的光,就像镜子一样,你老惦记改变镜子里边那个影相,你不改变这个人,有什么用?人变了镜子里的相就变了。所以你调心身体自然就调了,自然正常了,根本不用去对治。任何的对治都不需要。可是你迷在了一个相上边,把这个本忘了,你再怎么改这个相都没用,一时的改变而已。你怎么改回来的,还怎么改回去,它自然就变回去了。这就是为什么不让大家去买这些东西,你既然买了,就有一个心在那,就是对治的心。你买这种养生品也好,保健品也好、药品也好,你这一念就落入幻相中,落入生死里边,落入无明。你把这个身体当真了,把这个身体当“我”了,就是执著了,太执著这个身体。我们身体特别不舒服,去医院看了,开点药,那是没办法的事。如果不停地反复地对治,平时没那么重大的疾病,就是听这个说,听那个说,就开始买营养品开始补,说明你对身体太执著了。还有一个就是洁癖的问题。有些人爱得病,就是因为太爱干净,水至清则无鱼。我们都知道莲花是从淤泥里长出来的。很多农民工,他们的生活起居饮食没有我们城市的人这么讲究,但是他们身体的抵抗能力很强,他们的孩子都很健康,为什么?没那么在意身体。你越执著这种干净,你越想保护这个身体,这个保护的念反而是对身体最大的伤害。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你就尽量多接受,你越接受,你的抵抗力越强,你整个人的承受能力、状态就越好。而不是把自己养在温室里,什么都不能碰。你越干净就越脆弱。这里有一个例外,就是极重的重病,身体已经受不了了,已经痛苦的不行了,那也只能去医院了。所以这一条虽然是这么讲,但是怎么操作、怎么运用,就看你自己对实相领悟的程度,还有你自己对自己执著的程度。我说的这条除了极重的重病去医院,也不是对所有人说的。如果是我自己,就算我突然间昏倒了,自己一个人在家里或在哪,或者自己还有知觉,我也不会去医院。就算患了绝症,我也不会去医院,我会等着生命自然地死去。不管是多大的病,这是我的一个信条,我不会去医院,因为我早就生无可恋了。我要说厌恶这个世间,好像有点消极,我不说厌恶,也确实不厌恶,但也没什么爱恋。我可以说无恋,对这个世间没有眷恋,没有一丝一毫的眷恋之心,随时都可以走,如果走了,那太好了。这是一个人的领悟程度,这个我没办法要求所有人,但是对自己是很清楚的,就是再大的疾病也不会去医院。谁也不要碰我,不要把我奔医院搬。你们谁把我奔医院搬,就不是我的徒弟,我跟你势不两立,死了也得找你报仇。尤其是我好的情况下,你还给我奔那搬。有的人,像慧林这智商,他看到你有一点状况,就会当真。你跟他说话他听不懂,你说不对治,他听成送我去医院了,拿过来就搬。所以这一条是考你的修行,你修行的程度越高,越减少对自己的执著,其实就是减少受苦。你再怎么治,治完了,不还是在生灭里边轮回受苦吗,不如一下子顺势就去了。你错用了心,确实身体病了,这个时候你就得提起正念来,多听经闻法,靠智慧来调心来缓解自己、改善自己身心的状态。过去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次佛陀身体不舒服了,叫阿难给他读经,读一部关于无常的经。这是一种表法,我们身体不舒服的时候,要用智慧来调身,不要老去想着用药物来对治。用智慧来调身就非常快,而且不会增加你的无明。调的好调不好都是其次的,为法而来,不是为药、为身而来,不是为床、为饭而来,不是为了南边、北边而来,也不是为了男而来,为了女而来,我们为了实相而来。什么时候都是把实相放在第一位的。你平时不做准备行么?一来点事你就慌了,就掉到幻相里去了。吃药本身就是一种执著,所谓三分药七分毒,它能够对治你身体的一些东西,它得有多强烈的毒性作用。药不是我们身体自然需要的,是我们妄念需要的。身体需要的就是一些食物,一些空气阳光,一个放松的心情,一种对它不施加压力的态度。而药物,都是合成提炼出来的,对我们身体只起一时缓解的作用,你越吃,越熏修根本无明。我们讲这些,是在提醒大家注意修行过程中的一些容易被忽略的东西,我们之所以修行不得力,没有效果,就是因为这些细节。这不是一种偏激、一种极端的行为,它是有很深的理在后边。也就是说你修行为了什么?如果你只是为了养生,为了把身体照顾好,你不是为了解脱,不是为了见性,那这个话就跟你没关系,我不是对你讲的,你该治治,该去保养身体去保养。但是有很多人能够为法忘躯,这些为法忘躯的人,佛经里、祖师的记录有很多很多。他们根本就不会贪恋这个色身,更不会百般地对治这个身体,不会把心思都用在它上边。“幻化空身即法身”。你对治它就迷了,尤其过分地对治,那就迷的更深了。这个不对治对大家有一个要求,就是你要领悟实相,你对实相领悟的越深,你对治的越少。其实减少对治你受的苦就越少。你知道一个人治病的时候,他是很苦的。首先他有一个期盼,希望病赶紧好,这时,他每天都活在未来心中,离开了当下。事物的因缘不是你的意识能控制的,你抱的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我们说半天,这些规范也好,助道的前行也好,其实都是一个核心,一个精神,就是你别著在幻相上去修行,别向外去取著,心不外驰,向内看。“但得本,莫愁末”,是让你抓住根本。抓住根本,所有的事情都顺了。昨天有人跟我分享:“师父,我要回家一段时间,把一些东西都理顺了”。大家都在枝叶上修,在家庭的琐事里转,在人际关系里痴迷。因为无明的根太深了,一下砍不断,所以没办法,只能先从枝上做些功夫,做到一定程度再砍。“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咱别光从边边沿沿去理,你再怎么理,理清了又乱了,这个摁下去了,那个又起来了。我们直接从根上把握,提纲挈领,抓住领子,下边全都顺了。修道就是这样,抓住心这个根本,其它的事情,就好办了。你别一个一个放,你觉得一个一个放挺好的,那没用。你又相信自己的意识、妄念了。你要知道,这个放下了,它会变,变到那边,那边又起来了。斩钉截铁,如香象踏河,截断众流,才是修行人的本色。

    2021-07-10

  • 学山禅戒第十六讲

    学山禅戒第十六讲咱们来到寺院,我平时就会经常提醒你,天天熏修禅宗的解脱知见,又有功课一直在做,能收摄身心,功夫和见地不知不觉就养成了。这是我们到寺院道场来共修的一个优势,比你在家里能更多地受到师父的提醒。我们在家里很难自觉地提起正念,老老实实去修行。比如说我们在道场,我们吃饭,我们走路,我们干活,师父在旁边看着了,首先对你就是一种督促、鞭策、提醒。而且我也会经常会提醒你:走路带着觉知,干活要专注,吃饭不要匆忙。这就跟孩子一样,如果父母家长不管,孩子就很淘气,有时候会做出一些过分的事来。他自己不懂得约束自己,甚至是做出一些危险的事情,他觉得都很正常,因为他是孩子。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不知道有些事情该不该做,是有利于你的修行,还是有害于你的修行,是障道,还是促进你的修行。所以这时候有师父在旁边,会经常地提醒你,一次次地提醒你,你最后就养成习惯了,就知道在生活中如何应对,怎么把修行融入到生活中。平时可能没人说你的时候,你走路很匆忙,吃饭狼吞虎咽,一边打着电话,一边吃饭。走路时也会左顾右望,心不在焉。如果有人提醒你,一次一次提醒你,你走路就会专注一些,这个步子就放慢了。包括你做事,平时做事可能我们都是一边做事一边打妄想,在道场你天天熏,天天练,我们每天有专门训练觉知的课程。师父天天在你耳边讲,最后你就入心了,你再干活的时候,甚至我就在你旁边看着,你自然地就专注了。我这一天就是在院子里溜来溜去,不管我有意无意看你,对你都是一种警策。你知道师父在旁边,不能放逸,最后慢慢就变成一种习惯,这是来道场修行对你帮助大的一个地方。我们继续来学习《学山禅戒》。昨天我们学到你要练习晚上去黑暗的地方,最好到墓地,到一些古屋、破屋里去打坐。有些人就问了:“师父,那会不会很危险啊?万一要碰到坏人呢?”黑屋子、坟地里什么都没有,所以不存在危险,只是你自己想的很危险。还没有发生的时候你别打妄想。没有发生的你打妄想,如果、万一、也许,那样的话,人都不能活了,什么都别做了。出门万一被车撞了怎么办?尤其像我,每天总是念叨被车撞了,到现在不是活得好好的吗?就是真撞了,是你想的念叨的吗?肯定不是。你有那个缘,躲也躲不了。所有的不好不在事情上,在你心里,在你的执着里。晚上去的一些地方,你白天可以先过去看看,自己观察好,房子不是危房,周围的环境也很正常,那就安全。那个地方肯定没有鬼,没有你想的那些东西。危险的事我不会让大家去做,能够伤害到你身体的不会让你去做。比如说这房子是危房,我不会劝你到危房里边去打坐。它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房子,只是在黑夜中你投射了可怕的故事,你被你的头脑欺骗了,是你自己在吓唬你自己。我们要抓住机会,尤其到寺院来的机会。我们寺院是在山里边,在农村,这边墓地特别多,围着寺院,到处都是墓地。我们有这样的条件,可能你在城市里边,想找一块墓地都很难。有墓地,也不像在山野里这么可怕。我们都知道过去佛陀时代,佛陀的很多弟子,他的修行中有一个重要的修行方式,就是“冢间坐”。这个冢就是坟地的意思。而且都是在晚上,每天晚上在坟地度过,也是打坐,其实都是对自己身心的历练。到坟地打坐,不是我独创的,自古就是一种修行传统,古代我们祖师很多都是在破庙里边、在坟地里边打过坐,修行过。我们看第二十一条。这个二十一条到现在有些人还是很难做到。减少淘宝、京东等网上购物。减少消费,生活简单,淡泊寡欲。坚决禁止再买房、买车、买贵重的生活用品。我们有些人都学佛很多年了,看过学山禅戒之后,一下子傻了。之前还以为自己对自己要求挺严格的,认为可以跟我学法,做我徒弟,看完之后觉得自己连门都找不着了,没办法当学山禅师的弟子了。为什么?这些条里边好像真正能做到的没有几条。这一条在座的大多数都做不到,因为这一条关乎到女人,就是淘宝买东西。道场在杭州时,每天进杭州禅堂最多的就是快递,就是快递员,上来下去,我总以为是来参学的,特别兴奋,来这么多人,真好,买卖要好干了,禅宗要兴盛了。定睛一看,每天都是这个人,就是送快递的,上来一个人,就是送快递的。盼着全国各地参学的多来两个,但是每次都让我失望,这一天跑快递的上来下去有好多次,禅堂就十几个人,却买这么多东西。你就知道网上买东西是我们每个人的习气,因为现在购物太方便了,什么都有,不用出门,在家里拿个手机全办妥了。主要它也省事,也便宜,满足了你的需要。有些东西是必须品,一定要买的。但是你仔细想想,真的需要那么多么?在杭州那边,毕竟还不算是偏远山区,毕竟还是在景区里边,大家玩命买。搬到荐福寺了,我觉得会好一点,因为快递送不上去,但是一点也没减少。虽然送不上去,我们奔下边拿去,三天两天开车就拉一车上来。而且大家还比,看到她买这个了,自己没有,也要买。看到她买禅服了,挺好看,也买。她本来没想买的,一看这个东西挺好用,都想也买,就互相传染。女人就是这样比。一个人买一身衣服,穿着好看,你也买,她也买。别人穿好看,你穿就不好看了,不知道吗?一个个的也没身材也没年纪,禅服是给你们穿的么?过去佛陀时代都是穿坏色衣,粪扫衣。一个个穿的,从背后看,二十米之外看着还有模有样,再也不能走近了。你也别回头,人家那一回头叫百媚生,你这一回头吓死人。衣服再好看跟你有关系么?我们都说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有人说:“师父我们达不到心灵美,我们只能取其次了。”我们很有自知之明,心灵美永远达不到,我们没办法用智慧来装点自己,只能用衣服来打扮一下了。好吧,看到你这么谦卑,就不说你了。减少淘宝购物。淘宝购物是个深渊、无底洞,无止无尽,你看去吧。这个我也经历过,不是说我凭空想象的,光这淘宝你上边刷,你上边找,俩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那上边商品太全太多了。本来是买这个东西,啪,蹦出来那个,又想那个去了。男人有时候都很难抵挡它的诱惑,更何况女人。如果让一个女人把手机淘宝、京东类似这些软件卸载了,她就甭活了。那是世间人需要的一个平台,他需要。我们也需要,但一定要适可而止。虽然需要,要有自制力,要减少。你买一个东西,真的用吗?我们平时有句话叫“三思而后行”。 三思而后行,在别人那里是比较大的事,我们买东西要三思而后行。你想想这个东西,没它我活的了活不了,没它活不了了,那就买。能活,能活一天,往后错一天再买。错这一天,你就发现这个东西不需要了,甚至错俩小时,拖延俩小时,你再想这个东西都可以不买。我自己有经验,我也买,但有时想想,其实根本不需要。咱得有自制力,一个月只是买个三四次就行了。不管是谁,修行好的人也难以抵制这种诱惑。因为现在是商品极度丰富发展的一个时代,大家都不愿到商店跑,各种网上购物都很方便,一天两天就送到了。而我们稍不注意就被自己的妄念、这种贪欲、欲望给骗了。你尽量减少购物的欲望,做到了一定会对你有帮助。不仅减少网上的消费购物,还要减少其他方面的消费。除了网上买东西,尤其是在大城市生活,几乎隔三天两天就要去一次超市,这个超市也是对我们有极大的诱惑力。有时候没事干了,惦记去超市溜一圈,琳琅满目的商品全都是你妄念的投射,是你欲望的投射。哪个东西存在,只要你眼睛过去,你被吸引了,想去拥有它,那就是你的投射。眼睛过去,注意力被吸引到那了,然后就开始打妄想,盘算着要不要买这个东西。好了,你被你的妄念骗了。佛陀时代修行人生活很简单,佛陀的弟子三衣一钵而已。我们达不到这种简单,但是我们尽量简单可以吧?在这方面男人稍微好一点,需要的少一点,男人在物质方面可能需要的比女人少一点。但是男人有男人的问题,在这儿就不论男女问题了。大家有这个习惯就改,没有最好。少去超市、商场买衣服,少买化妆品、奢侈品。长养你贪欲的这些东西都要少买。还有就是奢侈品,使用奢侈品,跟我们简单的生活完全不相应,纯粹就是一种虚荣,或者是习气。比如家里已经有一个挺舒服的椅子,还不嫌舒服,再买一个摇椅,摇椅还不行,再买一个躺椅,我以前也干过这些事。所以贪欲谁都有,但是你能不能看到你的贪欲,能不能改变自己,让自己活的越来越简单,这才是修行人要关注的问题。这个道理都很显然,可是如果要做到就需要什么?需要我们有修行,我们平时功夫做的越多,息虑忘缘的功夫做的越久,你在自己起贪心的这些时刻就能看到,就能制止住。你不好好做功夫,你的生活、你的一生就被各种各样的妄念骗了,带走了。等于你这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自己的妄想里,被自己的妄想耍的团团转。你没有多少时间生活在实相中,而且你根本就发觉不到自己的这种贪、这种愚痴。等到你烦恼现前的时候,你也找不到原因。其实那些因早就种下了,而等到结果来时,你还在那儿怨天尤人。你生活不如意的原因都是在这些细节上种下的——吃的口味过于重、过多、用的过多、需要的过多,贪心过重,欲望过重。自己的工作压力大是因为自己的需要多,一减少需要发现很多问题都解决了。可是你就从来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不买奢侈品,生活简单,清心寡欲,过淡泊的生活,这是入道的基础。虽然我们是在家人,也可以过出家人的生活。精神上、实质上过出家人的生活,外在是带发,穿着俗衣,也过居家的日子,但是心不染著世间,像维摩诘居士那样,虽处居家,心常在道,心是出离的,心是无染的这样一个状态。我们看第二十二条。其实这二十八条禅戒,是我用了好几天,废寝忘食,也不睡觉,晚上不停地总结自己这么多年修行走过的路,哪些方面自己曾经犯过傻,犯过愚痴,犯过病的,然后给自己带来了很多烦恼,再对照佛陀的戒律,祖师们的行持,总结出来的。所以每一条都很关键,每一条都是我们盖房子的框架。我们要装一个电灯,前期的准备工作,你哪一点没做好,这个灯都打不开。有些人觉得禅宗是顿悟的法门,不需要注意这些细节。比如说看到人家的灯特别漂亮,回去自己就买灯买开关,不知道买线,也不知道跟哪儿连。就以为也能打开漂亮的灯。线埋在里边他看不见,也没人告诉他。他直接买灯炮、买开关就装上了,摁了好几天也不亮,找不到原因。为什么?你不懂得安灯的整个过程。修行没有效果,禅宗的理学了一大堆,还是烦恼现前,不知道为什么。是因为你不了解修行是一个整体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你没有做功夫,没有把整个修行的环节全都做到,光弄一个顿悟,光明一个理,或者是学一个知见,没有用的。那理不是你的理,那是你学来的、趸来的、盗来的、偷来的。我们到人家窜门,看人家灯漂亮,装修的好。那是人家费了多少功夫——雇工人、刨墙、埋线、买线、安装等,需要一整套安装工序,最后灯才会亮。你光买个灯、买个开关,你就能把灯打亮了?你光学些知见,就开悟见性了?这些东西全都得注意到,而且全要做到,修行才能有成效。多少人学佛很久,都无效,就是不知道细节。《涅槃经》里边讲:见性需要无量因缘。佛性虽然人人本有,见也是顿见,但这个顿见前边需要无量的原因,最后见性只是一个了因而已。下面这一条又是一条很难的规范,应该是最难的。因为涉及到我们最执著的,就是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生命。人生在世,生老病死,谁不会得个病?谁都有老的时候,病的时候,谁也没办法逃离死亡。因为我们执著这个生命,执著自己,所以我们的身体出现一点问题一点毛病,我们第一个的反应是什么?就是治病,是对治。不管是大病小病,我们第一念——任何人都是,除了觉悟的人。只要他身体出现毛病,他第一个想的就是要去治,去治病,把身体当真,把病当真,把治病当真,这就是对治。所以践行不对治就非常非常难了。一般人来理解的话,就是觉得太疯狂了,不可理喻,他们会想,这些人居然有病不治,他们认为我们疯了。

    2021-07-10

1541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63646566676869

...

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