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山禅戒第十五讲

    学山禅戒第十五讲 半夜坟坐坟茔夜坐趣寂寥雨打石桌更增悄宁愿孤坟听夜雨不愿人间有伴聊山雾非明亦非暗心光何曾有实虚松黑不是夜太漆只因冬雨润多余下边这一条相对来讲对一些人就更困难了。有的人生活在大城市里边,很少一个人在夜里到荒郊野外去坐禅。更别提晚上去坟地里打坐。别说你确实没这个胆,有这个胆你也找不着坟地呀。第二十条:一个月至少一次夜晚独自一个人到户外打坐,次数越多越好,每次不少于四十五分钟。最好是到墓地打坐。“师父,我们那地方没有坟地。”你那儿没有坟地,我们这儿有啊,咱寺院里里外外,出门进门全是坟地。我没有开玩笑,荐福寺新庙老庙院里院外都是坟地,而且是很大的坟。现在新租的道场周围也全都是坟地。这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好的户外修行环境。人们一听坟地这个词,就会投射太多负面的东西。绝大多数人都会相信有鬼,平时你跟他讲鬼神的,他不相信,带他去坟地溜溜,他就信了。大家自然地会对坟地投射出很多的东西,什么阴气呀、场不好呀、不吉利呀、会有什么上身呀、不干净呀,反正都是妄想。我们随着对实相的领悟,知道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现。心外无法,都是心的投射。坟地也好,黑屋也好,鬼屋也好,就是地水火风,就是石头、水泥、土、瓦片,什么都没有。就连石头、水泥,你不生心的时候有石头水泥么?地水火风是个什么东西呀?你奔那一坐,正常的呼吸,正常的见闻觉知,听鸟叫,感受风吹,闻闻四周的草香,你一听一闻,不折射,不投射,什么地水火风?鸟叫就是鸟叫,一个声音而已。你单纯地听,不会生出这是鸟叫的心,你只是听到了一个单纯的声音而已。声音者,即非声音,是名声音。连声音都是个概念。所谓的觉知,你不起心时什么叫觉知?觉知也不可得。过去就完了,一听就完了,一看就完了,一受就完了,风一吹过来,霎那都不住,这叫“觉知”。真的没有任何法叫“觉知”。它不过是佛性的一个妙用,一个解脱用,一个转身用,一个直用,一个不住的用而已。若有法,即从心生,那就是住,而不是觉知了。心生则种种法生。只是平时我们这个心生的太快了,你看不见而已。你看我现在讲,大家都觉得理特别清楚,甚至以为晚上自己一个人去坟地也行。真让你晚上一个人去了,还没到那儿,就开始害怕。还没去呢,就离开了脚下,心飞到坟地去害怕了。根本没有活在当下见闻觉知的能力。所以,说都会说,境界来了,还是会生心。大家要不要练习?得练。练着练着,你就知道一切确实是自己的妄念,根本没有什么黑夜啊,鬼啊,无形啊,阴气啊这些东西,都是自己的妄念。有个破灶堕和尚,一天晚上,他带着几个人去一个破庙里边露宿。他看到很多人都拜那个灶神,向那个灶台顶礼。灶台上放着牛肉羊肉,还供了很多东西。然后这个破灶堕和尚拿他那个禅杖敲了一下灶台,说:“这就是一堆泥土,地水火风暂时假合的,你干嘛牺牲这么多的生灵来供养你?”这一敲,因为这个灶台已经旧了,一下子就塌了,这个灶台就坏了,然后就现出一个青衣人来。其实破灶堕和尚就说了这么几句话:“你就是地水火风暂时合和的假相,本质什么都没有,你在这干嘛装神弄鬼的。”寄居在这个灶台里边的神识、神灵,其实就是灶神,鬼神也好,一听,就知道原来自己只是一个执念,一念无明才,才有这个“灶神”。其实并没有一个真实的自己,他这么一听,就明白了,就得度了,解脱了。我们先不管这个故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它说明了实相之理。灶台坏了之后,现出一个青衣来,赶紧给这个破灶堕和尚顶礼,他说:谢谢禅师给我开示,不然的话,我一直困在这个地方,把这个灶台当成自己。我们都知道守尸鬼,就是有的人死了之后,把尸体当成自己,一直守着尸体,不得解脱。那个青衣说,您这一开示我就明白了。当时这个青衣就消失了,解脱了。其实这段故事,说明了所有的生命都是因为执着自己才有,一旦他了解了生命的本质是空,就解脱了。解脱了不是形体消失,而是妄念和执着没了。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青衣,守着自己这个四大的假身,然后造作一切的善恶是非,沉迷在六道中,不知道醒来。为了这个假身,为了一念无明之心,生了无量的烦恼。我们用财、色、名、食、睡来不停地供养它,供养我们的身体,永不知足。为此造了无量的业,受了无量的苦。我们贪迷色身,不就像是世人给这个灶神供养牛啊羊啊的,不就是这种比喻和象征么。禅师这样一敲打它,说:你就是地水火风,你啥也没有,他一听明白就解脱了。其实哪有这么个人?哪有这么个青衣?就是给众生说理呢。坟地也好,佛堂也好,寺庙也好,那里什么都没有。一个人明白实相和不明白实相,自不自在,完全是两种境界。你不明白实相,做过的事,被人一说有问题,你就会天天想着它,心里不舒服。到寺院里边吃了顿斋饭,没给钱,本来都过去三年了,一直没事,都睡得着。后来有人跟你讲了:“在那吃饭你得供养,不供养将来你做牛做马得还。”完了,这不倒霉吗!从这开始,老想去那个寺庙把那顿饭钱还上。还不上了,利息极高。再怎么还也还不上了,比高利贷还高多少倍呢?那怎么办呢?等着披毛戴角还吧。这回更吓人了。必须得还,顷家荡产也得把那顿欠的饭钱还上,有的人还在给他吹风。可是那个寺庙已经找不着了,当时不知道怎么去的,找不着了,怎么也供养不了,完了,这辈子就毁在听信这句话上了。怎么也还不了这顿饭了,天天睡不着觉了。这还真被佛说中了,只不过提前就受了果报,没等死后就堕了地狱了。别人一句话就把你骗到地狱里去了,你不明白实相行么?所以晚上大家去黑暗的地方,我先问你什么叫黑暗?有黑暗这种东西么?都是一个地方,就那么个地方,有太阳没太阳而已。没太阳就叫黑暗了?黑暗就叫黑暗呗,假名为黑暗。可是地方还是那个地方,它一点也没变。为什么白天你去就不害怕?因为白天你没加入概念,晚上你去加了一个黑,加了黑之后就变黑夜了,我们对黑夜就会生出种种的妄想来。所以你一旦明白什么是黑夜,黑夜是你的妄想和无明。你明白没有黑夜的时候,你所有的观念都没了。同样一个坟墓,白天你还能待五分钟,到了晚上连五秒钟都不敢待,跟那个坟墓有关系么?没有。跟你的概念和投射有关,跟你的妄念有关系。你认识到这是妄念,不相信这个妄念,知道并没有鬼,就没有恐惧了。再加以练习,慢慢转变这种习惯,不向外投射,不相信自己的妄念,恐惧就消失了。说再多,不练也不行。不练也只是停留在知解的状态。大家在城市里居住,没有办法,找不到庙,找不到古庙呀、坟墓呀,那就来寺院。咱们荐福寺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院里院外到处都是坟,这个地方真好。整个被大大小小上千座坟围着,我们住在庙里非常的安全啊。庙里边据说发生了很多诡异的事情,反正烧水烧不开,做饭做不熟,而且没有人往里边填柴火,那火就烧的很旺,一直烧。后边的问题就更严重了,我还是少跟你说点吧,不然的话真的都不敢来参学了。荐福寺水有问题,真的,那个水里有声音,妈呀!……你看,什么叫众生?你说什么他都信,说什么著什么。大家晚上去户外练习的时候,一个月至少一次,每次不少于四十五分钟。时间不是绝对的,反正就是你尽量给自己创造这样的机会,到黑夜里,到一些你平时会觉得陌生害怕恐惧的地方去静坐。验证一下自己对黑夜和陌生的环境是否会生心。你也别怕别人绑架你,抢劫你什么的,或者对你起什么坏心,这个大家都不用考虑,出去之前照照镜子就知道了,肯定不会发生这种事情的。你不用保护自己,这个人他得多愚蠢,才会看上你。你不用担心自己被别人伤害,那是不可能的。只要有条件,有机会,我们都要去练。练过和没练过是不一样的。道场在座的同修都练过了,没有一个没练过的,胆子再小的都练过了。因为寺院周围有这样的条件,又有这样倒霉的师父,天天逼着我们去。有些学法的人,就是因为听说学山禅院有时晚上还要一个人到坟地去打坐,吓得不敢来参学。是的,没错。不是经常去,但是你来了,去的频率就多了。就算没有坟地,晚上一个人,注意,是一个人,到黑暗的偏僻的那些破屋子里边,站一会儿,或坐四十五分钟,也可以。也可以达到考验自己有没有心不外驰的功夫。你待五分钟没用,至少要待到四十五分钟。为什么?待四十五分钟才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有一些脚步声,有一些影像——白的、黑的、灰的在你面前飘过。你一定要给自己一个这样的时间和机会来验证自己对实相领悟的熟不熟。放心吧,一定会有声音出现的,别担心吓不到你。不然坐那什么事都没发生,也很没意思。掉块瓦片也好,房后边窣窣窣总像有脚步声也好,这才刺激,对你才有点考验。有时候我们真的太会投射了,明明是松鼠的脚步声,你非得想成有人要来偷袭你。吃饱了撑的,谁偷袭你?要什么没什么,要智慧没智慧,要钱财没钱财,要色相没色相,要年纪没年纪,什么都没有,谁去偷袭你呀。但你就会骗自己:“他可能要来找我来了”。人就是这样,都执着自己。没练过的人、没经历过的人他是没法体会的。我有切实的体会,因为我晚上去这些地方太多了,我无事的时间多,所以经常找这些坏旧的老屋,墓地去坐禅。一旦你坐住了,各种各样的声音都来了。尤其在山里,一个人都没有,旁边有溪水,半夜万赖俱寂,这时水流声越来越大,像一群人朝你跑来。不是一个人的脚步声,哗哗哗像一个军队一样的声音,有时候还像有马蹄声,嗒嗒嗒就来了。后来我一想不对呀,我这么一个人不值得一个军队来呀,何必弄一个军队来偷袭你,来一个就够了,怎么这么多的脚步声呢?哦,一定是妄想,其实是旁边有流水哗哗哗,流水声。所以这个世间没有偶然的事情,没有没理由的事,只要有现象发生,一定是有理由的。不知道真正的理由,你就会打妄想。事情就是有个前因后果,但是我们就爱给这些现象投射太多的自己的想法,就把自己给骗了。比如晚上我们看到一个东西特别像个人,你怎么看怎么像个人蹲那儿,白天一看是个树桩子,一根枯木。还有种种的现象,我们都会投射出一些怪异的故事来吓自己,其实你仔细去钻研它,都有一个物理的现象。比如这个地方一直会有声音,你找不到任何一种声音跟它像,真的去研究把它抛开了,这里边一定是很正常的,要么是流水声,要么就是有个动物在那鼓捣什么,绝对不是你想的那种怪异的东西。它一定是有一个正常的现象发生,只是你自己没搞清楚而已,你投射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来吓唬自己。任何现象一定有一个理在那,才有这个现象,但有时候因为我们没有仔细地去勘验它,就会投射自己的一些想法。所谓皮裤套棉裤,必定有缘故。你不知道,那是你不知道,这个人他今天怎么这样了?你不理解,你当然不理解,他有他的动机原因。我们这帮人在这里天天神神叨叨的也不知道干什么,别人不理解,当地的一些信佛的看我们在寺庙里也不上早课,也不敲打唱念,也不做佛事,也不给大殿供水果,什么都不干。这些信众开始起了疑心了,他们是学佛的吗?这些人到底是干什么的?但是我们自己很清楚在这干什么。我们刚到荐福寺的时候,也不上早课,也不念经,也不干什么,一帮人住在上边。山下的老居士就在猜:“这帮人天天在这干嘛呀?也不念佛,也不放生,也不超度,他们是学佛的么?”他们就纳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知见、一个想法,有自己行为后面的动机。你不要拿你的想法来评判别人。让我们恐惧的是自己编织的妄念,而不是事情。猫狗跑坟地那待着它不会恐惧,因为它不会投射。你把婴儿放那它也不会害怕。就是你多了一个意识心,多了一个我执而已。万物皆无心,为何你却有心?实相的道理领悟的越深,不管在哪都不会恐惧。让你恐惧的一定是自己的妄念。不知不觉时间也到了,我们这一条也跟大家学习完了。 

    2021-07-10

  • 学山禅戒第十四讲

    学山禅戒第十四讲同修们下午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学山禅戒》。咱们上午学到了第十八条,就是不见他人过失,不评判世间的各种事情,大大小小的事情。也不与人发生争论,不管是家庭的、世俗的事情。同见的就同行,不同见的,拱手道弥陀,也不跟他争,争是争不出结果的,大家各执己,谁也不会听谁的。牛有牛道,马有马道,谁也说服不了谁,见不和扭身就走,你说服不了他。如果是跟我们学的这个法门有缘的,有时候一句话就相应了。你不用多讲。费了半天都没说明白,不是他弱智,是你弱智。这个需要我们对法理,对佛性有一个透彻的认知,要知众生根基。为什么佛法里边讲因缘?因缘不具足,你又看不到这一点,你就在那费劲瞎忙活,最后把你累得半死,他还是坚持他那一套。什么是佛性?十二因缘就是佛性。佛性是无常,你别认为佛性是常。佛性是常,那是你自己妄想出来的一个常。世间那些事里边,就能考验你的智慧,考验你有没有佛性。有好多人都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他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不知道,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唯独他自己没有佛性。现在有一些人,这段时间经常在道场听我开示,每次禅七都参加的人,逐渐领悟到:“师父,我现在越来越清楚了,其实修行真的跟别人没啥关系,没有别人的事,全都是自己的事。”不管你以任何原因、借口,你的心还在向外驰逐,还在关注外在的人事物、对与错、善与恶,不管是什么,只要你关注的不是自己,那都不是修行,不是一个道人。道人只关心自己的心态、自己的起心动念、自己的想法、念头。看得见自心的分别和烦恼。起了烦恼不去找别人的原因,而是找自己的原因。昨天自己待着的时候,就想起石巩慧藏禅师牧牛。有一次他在厨房坐着,马祖就问:“你干嘛呢?”“我在牧牛。”“你怎么牧?”“一吃草我就给它拽回来。”“子真牧牛也。”慧敏一天坐那儿坐着,“你干嘛呢?”“看孩子。”“你怎么看?”“嘘,别吵。”“你真会看孩子。”你得知道怎么修行,我们天天说善护念。随便来个对境,你就不护念,就随境跑了。天天说长养圣胎,天天说牧牛,你根本就不会牧,你俩眼老盯着这个对,那个错。好多事情并不是表面现象,跟事实都是反着的,你看到的东西跟实相是反着的,为什么?你投射的东西一定是倒影,你迷在了投射上的东西,它一定是颠倒的。反过来看自己,不会有人做错事。会修行,永远看的是自己。外在的一切,你看不见。有智慧根本就不会往外看,你看见了,住著了,评判了,自己马上察觉,然后转念,离开那个相。不然就是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分别外境就是分割你自己。六祖大师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句话是我们在道场修行和在世间生活的座右铭。你见世间过,就是见自己过,是你自己有问题。这是修行的一个核心。除了你的念头,你不可能跟外在的任何人事物在一起。人,是你的念头;事,是你的念头,物,是你的念头。看清这一点,你只需要跟你的念头和谐相处,在引起你注意的地方看到自己在外境上的投射,别被这些念头困惑,你的世界就清凉无比。当你在心里评判某个人的某个行为而为此感到不舒服时,这时你需要立刻看到,是自己的妄念在那个人那件事上投射,告诉自己,那只是你的猜测和想法而已,事实并不是你想的那样。你看到的只是你心上生起的幻象与错觉,你捕捉到的一切都只是你自己的妄念,而跟外在的人事物无关。当你能够这样面对生活中的人事物时,一切烦恼都会消失。因为烦恼是由你的念头编织的,而不是外在给你的。收回你心里的投射,烦恼就会消失。我们不论在哪,你都得看得到,除了你的妄念,没有外境和诸法。其实外境也好,什么也好,其实都是你的念,你的分别。只不过,这个念太快了,以至于你不知道是自己先有个念,先投射出去的分别。你以为直接有个境,所以你才会迷到有个境中去。你以为有个我,有个心,有个法,所以才会分别。这中间有个很快的妄念在起作用。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练习独处,练习无依,练习活在实相中,要识得本心,不识本心你就著相。所谓的本心,不是你意识里想出来一个内在的东西。什么叫本心?不向外看就叫本心。什么是真心?不被假的骗就是真心。你找不到真心。什么是实相?别迷在幻相里就是实相。你老找实相,用识去找实相,你找不到。你找的一定都是幻相。咱们都做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就是不向外看菩萨。师父,我怎么总观不了自在呢?我也不知道什么是观自在。自在自在,你别他在,就是自在。你别掉到他境界里那就是自在。没有自在,没有一个实有的自在,别掉到他境界里就是观自在菩萨。你别掉到你投射的作用里边就行。或者你知道这是你投射的作用,不即不离、观赏、游戏,就没问题。你别执著一个内,也别执著一个外,说是观自在,你不执著外就叫观自在。你别不执著外了,又去执著一个内,有个内跟执著外又一样了。所以要不即不离。我们看第十九条:每天至少一次不少于半个小时的发呆。前半年,具体多长时间忘了,我在学山禅院官网上发过两次,一次就是学山禅院四门功课,后来又补了一个五门功课,里边有一个“一物不为”的功课。就这里写到的“一次不少于半小时的发呆”,就是一物不为的练习。用“发呆”这词很难来形容这个功课怎么做,只能找一个接近的词叫“发呆”。它并不是一种发呆的状态,他很清楚自己在干什么,但又没生清楚想。既不是无记,也不是昏沉,也不是系念、时刻盯着它,都不是。是一种千圣亦不识的状态。这个只能靠你自己对实相的领悟,然后自己一点点去练习。到底怎么个一物不为,怎么来牧牛,我没事的时候奔这一坐,怎么与实相最相应,这个需要实修的,需要自己去操作,去练习。所以说,佛法是自行圣智境界,非是言语分别意识境界。大家也要自己去领悟。有一个公案我们可以参考,就是一段关于药山禅师如何做功夫的记载。这一段我们都反复讲了很多次了,就是有一次,他在石头上坐着,石头禅师就问他干嘛呢。两个人来来回回有几段对话。其中药山禅师提到了“一物不为”的说法。如果你对一物不为还不太清楚,还不知道怎么来练这个一物不为,那么,这段公案你要好好看看。说是练,其实不是练,就是你会修,你会用,跟它相应。不管是坐着也好,走路也好,躺着也好,你都可以去做这个一物不为。只不过坐着的时候,你的妄念会更少一些,你的困难会少一些。其实我们讲到一物不为,我们平时会有很多状态跟一物不为相似,或者是用不同的名词来形容它。关于一物不为有时候我会说独处、无依、不思善不思恶、不抓取,心无所住,于三界不现身意。等等,这都是和一物不为理事相应的状态。甚至说发呆、觉知,讲的都是一个言下解脱的状态。就是让你减少对幻尘、幻境的贪著、依赖、抓取,减少识心的造作,减少识的熏修,减少对识的喂养。所谓喂养,就是它需要抓,你就满足它,然后它不停地需要,你就不停地满足,你永远无法安心。这就是一物不为的作用,通过形式上的无为,来减少识心的抓取习惯。我们可能虽然没有完全悟到无为的佛性,但是我们可以先从外边去做,去练习一物不为。慢慢去适应它,去熟悉它。就像鸡蛋孵小鸡一样,孵小鸡有两个作用,一个就是小鸡从里边往外啄,还有一个就是母鸡用热量来孵它,从外边给它施加力量,让蛋壳破出来。小鸡从里边的,我们可以说是自己自悟的东西,自己领悟的东西;母鸡从外边来孵这个鸡蛋,让它破,这就像我们练习独处,练习无为,练习不依六尘,它也会起作用。佛法不可思议,不是你想的那样。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你不好好学祖师禅,很容易就跑一边去了,忘失了另一边,或者是执著一边,而疏忽另一边。一物不为非常非常的重要。我们有时候会看到很多人,几乎所有的人现在都是这个样子,就是他必须要做事情。世间再少欲知足的人,再淡泊的人,再有智慧的人,很少看到他一个人只是坐在那里静静地坐着,很少很少。也有,但是他一般的情况下都是在那里干嘛?思考,沉思,说白了,就是打妄想,思虑他的工作下一步怎么做,或者是想某个人、某件事,再有一个就是,实在太累了,坐那歇了一小小会。你会问,思考也是做事吗?当然,所有的做事都是从思考这个意上说的,一个人在洗衣服、开车、纺织,如果他只是专注于他做的事,没有胡思乱想,甚至都可以说他没有做事。做事主要是从头脑的活动这个层面来讲的。当然,一般人不管做事,还是不做事,头脑都在做事,都在开小差。如果他学会在做事或不做事时都休息头脑,那么,他一定是个觉悟的人。对于现代人而言,头脑彻底的休息,不论以任何方式,这一点越来越难。尤其现在有手机,下至孩童,上至七十岁的老翁,每个人手里有一部手机。手机就象征了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有了这样一个现成的随时可以打开的虚拟世界,人们一刻都不愿休息大脑和神识,贪婪地汲取着。我见过很多七十多岁,八十几岁学法的老人,他们特别喜欢禅宗。但还不能歇下求佛求法的心,每天看到什么,着什么。为什么?年轻时没做过休息的功课,没进行过长时间的实修,所以头脑意识活动的习气根深蒂固,很难改变。我们现在有些五六十岁的人,还不肯歇下来进行实修,将来越老越难休息下来。修行要趁早,早早地养成习惯,最后把休息变成一种享受,余生诸苦断尽,只剩涅槃寂静为乐,为此付出多少都值得。年纪大的学禅宗的也有很多人,你不用再去研究经论,执着戒律,甚至考虑要不要皈依这些问题,只要能老老实实歇着,是最好的修行。如果不会练习觉知,也搞不懂怎么练习,为什么练习,也不要练了。咱就穿衣吃饭,坐那儿等死,这个简单吧。简单是简单,可是人啊,多老都不老实,不想那么简单地活命,不想坐那儿等死。你不想这样不行啊,禅宗的修行就是生活简单到极致,就是每天无所事事,就是等死。你都七十几岁,八十多岁了,还不认命等死,那我们这些二十几岁,三十几岁,四十几岁的人,我们都等死好几年了,我们也是这样过的。禅宗不是谁都能学的。这个法门里没什么玄妙和让你抓的东西,谁歇的干净、彻底,谁就能得道。你年纪大没关系,最重要的是你甘不甘心等死。如果不甘心,那就继续轮回,没有休止。有的人觉得生活很美好,家庭很美好,夫妻感情很美好,孩子很美好,这一切美好都很长久,甚至以为永远都不会结束,不知道这一切都是在梦里,而看不到如影随形的无常,梦随时都会破灭,而且必然会破灭。无论你经历了多久的美好,破灭来时,都是一瞬间的事,而那时,你根本无法接受美梦破灭的现实。当无常真的来时,你才发现,原来的贪着是多么的愚痴,那些美梦是多么的虚幻和无意义,它们来到的速度如此之快,而你却久久无法接受这种失落。因为你用一生所有的时间都在熏修神识的抓取,你不停地在幻境里打捞,你已经没有任何能力停止那种因丧失美梦而带来的空虚和痛苦。地狱就是这样来到你身上的。醒醒吧,还沉浸在世间美梦里的可怜悯者。在一篇文章里我写到,在这个世间,不管你学不学法,修不修行,有一个人他能自觉地坐在湖边,或是坐在田边,坐在溪边,坐在院子里,甚至坐在床上,什么都不做,也没有想什么,就只是坐在那静静地坐着,这个人一定是个觉悟的人。当一个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坐着,而不是恰好处在了那种没做事也没想事的状态,我们说他是一种自觉的“觉悟”的状态。虽然这样的休息和修行未必代表已经有所成就,但是他已经趋向于觉悟和解脱,他已经觉醒了。别说只是坐在那里静静地坐着,就是能够一个人在户外打个坐,自觉休息身心而不生一切想,只是在那里打坐而不做打坐想同,你要看到这么个人,这样的人都很了不起了。这个世间,尤其是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物质极大的丰富,娱乐极大的丰富,人们可以极大地满足六根的享受,谁愿意找一个地方静下心来休息,反其道而行呢?但是呢,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们确实六根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满足之后呢?是什么?极大的空虚。所以抑郁症出现了,各种精神疾病出现了。有很多人得的病根本就查不出来是什么病,查不出来。医学现在已经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难题,根本就解决不了,克服不了,攻克不了。再怎么研究也攻克不了,它都是众生神识妄念编造出来的。如果会了修行,所有的绝症都能够攻克,只是人们不会而已。万病的罪魁祸首都是妄念的住着对身体的消耗。为什么说佛是大医王呢?他能医治众生一切的身心疾病。身心疾病是我们自己妄念创造出来的,我们的念头能投射天堂,也能建造地狱,六道也是它建,三界也是它建,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念头——识,意识的识,是它造的。既然我们了解了这个实相,我们要不要从识的沉迷中出离?要不要远离对六尘的贪着?要不要保护自己的这个识、这个念头?对于没有训练过的人,也没有学法修行过的人,甚至说见解偏差的人,他很难去做这个一物不为。我们都知道世间有一些现象,有一些退了休的人,不管是干各种行业,退了休,这个人就开始得病,甚至很快就离世了。其实就是因为他无聊,闲的难受,不适应突然什么也不做的状态。他不知道该干些什么。他找不到活着的意义。我不得不提起一部电影,叫《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里有好几个人离开了监狱之后,他们到了保释期,十五年二十年监禁到期了,提前保释出来了。从监狱里出来之后,有一段时间要给他们安排在一个超市、类似社会福利机构这样的一个地方,因为他们都是有犯罪记录的,到外边很难找工作,政府就给他们安排一个工作,到那个地方。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去了之后没过几个月都在一个地方上吊自杀了,为什么?孤独、寂寞、无聊、不适应社会节奏,他离开了原来的环境。原来在监狱里边他适应了监狱里慢节奏的生活,监狱里的生活也是可以完全适应并满足的,只要你愿意。大家在一起,有很多伴,他不寂寞,那样的生活喂养了他的识心,让他一时之间能够满足。所以他就习惯了,他有那么个依。出来之后他就一个人,跟世间人格格不入,他想再去建立新的友谊就很难。所以没过多久,他就不适应外边的生活了,最后全都上吊自杀。你看人的这个意识多么可怕,这里边有一句话就是:对于这个监狱,一开始你恐惧它,慢慢地你适应它,最后你依赖它。我们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件事物,对于一个环境,也会经常起这种依赖的心。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练习一物不为,练习不依六尘,练习独处、无依的生活。其实说无依,说不为,只是相对的,并不是说让你孤零零的真的什么都不干,什么都不依靠。我说的这个无依、独处不是说你成仙了,你不吃饭不吃不喝了,不是。就是减少自己的依赖,尽量多的去减少,这样你的苦就会减少,你的苦和烦恼就会越来越少。你依赖什么,什么最后就会成为你致命的弱点,就会让你很痛苦。为什么?因为依赖的东西是无常的,它是不真实的。你依赖着一个虚妄的东西,那多危险啊。众生其实真的非常可怜,为什么叫可怜悯者?每个人都拼命地抓取虚幻的东西,为它要死要活。直到死,仍不知道他一生经历的那些事都是假的,都是幻境,是一场梦。我们有时候看世间人,过的都不错,都挺好,他都是有依,暂时的。你觉得他生活美满,他暂时挺开心,都是有依。那个依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它一定会破灭,它破灭的时候地狱就现前。所以说不修行,等待每一个人的一定是三涂,一定是经历自心创造的这种觉受上的反差,反差越大,越恐怖和痛苦。谁也躲不了,除非你修行。你别羡慕那些人,觉得他现在挺好,生死无常绕过谁?我们有时候正经历这段无依,正不适应的时候很痛苦,每个人都要经历这个不适应,这个无依,并且要知道为什么会无依,怎样习惯无依,才能解脱。你别觉得你吃亏了,你学法你就傻了,你是先觉醒的人。别人先依着一个东西,他早晚都得长大,早晚都得面临着觉醒,谁都要走过这一段黑漫漫的路,才能够完全觉悟和独立,谁也绕不开。这是第十九条,每天至少一次不少于半小时的一物不为,也就是什么都不做,只是坐在那里休息身心。我们给大家定的五门功课,做功课的最佳的时间是四十五分钟。这个时间是相对的,它能达到一定休息识心的作用,时间太短作用不够;时间太长,对于很多人做不到。我们不像一些出家人,有很多时间来坐禅,来做一物不为的功课。在家人,毕竟还要工作,还要养家糊口,所以能抽出四十五分钟闲坐、发呆、什么都不干,已经很奢侈了。再加上其它的功课,还要打坐四十五分钟,还要读经,还要行禅练习觉知,那就需要更多的时间了。这一条,得向道的心非常强烈才行。还是那句话,我们这二十八条学山禅戒,不具有普遍性。只是为了想真实解脱,想走出世这条路,走的绝决而彻底的人而设的,大家自愿去学去做。如果你只是想通过学法和修行,改善一下世间的生活,协调自己的人际关系,那你完全不用学这个戒律。它是对想真实解脱的人的要求,你做得到就做,做不到就放弃。这个东西不是我发明的,佛与祖师都是这样过来的。你想学法有大成就,这些都是过来人的经验。祖师的语录里边、经典里边记载都有相关的记载,只不过时代不一样了,出世的精神是一样的。在佛经里边,独处和无依叫自悉檀,也叫自证圣智境界。就是你得自己勤加练习,你得真正去练。它不是说我头脑里想着一个无依、无为,你想的那都是有为。 

    2021-07-10

  • 学山禅戒第十三讲

    学山禅戒第十三讲同修们上午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学山禅戒。昨天我们讲到少参加世间的娱乐活动。娱乐活动,比如唱歌跳舞,不是说绝对不能碰,这个娱乐活动不像前边的赌博、吸毒、嫖娼这些,那是绝对不能碰的。像看电视电影、体育活动、旅游、表演节目,偶尔为之可以,但是不要沉迷。我们都是在家人,家人肯定会看电视的,有时候我们跟他们在一起,为了缓和一下气氛,让家庭关系和谐,陪他们看会儿电视,偶尔看场电影,这个都不为过。但是不能以这个为消遣,沉迷于这些活动而忘失了修行。第十五条:每日精读禅宗经论至少半个小时。第十六条:每日坐禅至少四十五分钟。这两条在学山禅院的共修课里都有。不仅在寺院里要做这些功课,在家修行也要做这些功课。除了读经论、坐禅,道场还有读诵楞严咒和练习觉知的课程。另外的两种实修课,希望大家也能够自觉去做。我们不做功课,就会抓取六尘。修行不是说让你天天发呆,一物不为,打坐,那样又修偏了。其实学法修行最重要的是获得智慧,领悟实相的智慧,把解脱的能力带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我们自己不能领悟,我们就学习古人,学习佛陀经历过的修行经验,叫智慧,或者叫见地。也就是说如来的知见,正确的解脱知见,如实知,如实见,对实相有一种正确的认知。虽然不是我们自己证悟的,自己领悟的,我们通过学习把这些智慧和见地变成自己的。学习多了,可以把这种认知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慢慢消化,最后变成自己的。我们每天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时间不给大家定,你说十分钟、二十分钟,那就太少了,怎么也得半个小时、四十五分钟,就跟打一坐一样。时间到了才能起作用,你说你每天读个五分钟,十分钟,还没怎么看呢,心就散了,那不会起作用的。一定要沉下心来,去学习经论,让经论里的见解和思想能够影响你生活里的行为,起到指导你修行和生活的作用,这个是读经论。第十六条就是每天要打坐。根据个人的情况,你的时间多少,自己选择坐禅多长时间。坐禅最主要的目的是休息六根,息虑忘缘,减少六根贪着六尘的习惯。有的人可能工作比较忙,他换不了工作,他的工作一天十个小时,还要照顾孩子,照顾父母。有的人修行时间特别少,那你也要打一座。稍微多一点时间的打两座。工作时间短,自由职业,或者不上班的人,你可以增加三到四坐。但是你要知道为什么要打坐,咱们刚才讲课之前也跟大家分享了一个关于“禅定是大妄想”的文章。一些学法的人,他不理解为什么禅定是大妄想。他认为见性,证法身必须得入定,入定才能突破肉身,才能够达到高维的境界。我们刚才已经给大家开示了,肉身并不真实,肉身如影如幻,不需要突破,你不著就已经突破了。永嘉大师说“幻化空身即法身”。至于说高维境界,也不存在什么高维境界。有境界就是你从意识生的,多么神奇高超的境界,都不出识心。你如果不起心,哪有什么高维境界?你生心动念了,才有这个境界,那个境界。那一定是意识定义,意识定义的一定是虚妄的。平常穿衣吃饭就是最高维的境界,不生心的刹那,直用直行的时候,就是最高维的神通境界。所以平常心是道。有人问:打坐不是为了修定,不是为了突破肉身,那是为什么?没有为什么,打坐就是休息。因为众生执著在事情上,要不停地做事,不停地去依于六尘,所以给他一个方便,让他通过坐禅来休息身心,而不是通过坐禅去进入一种妄想,进入一种幻觉,进入一种殊胜的境界。我也教大家坐禅,我教大家坐禅其实就是没有什么禅可坐,无法可得,只是休息身心而已。只是不去抓取六尘,不缘世间的俗事,让自己能够转所依,转掉种种的习气,通过坐下来休息,来息虑忘缘而已。如果你不知道为什么坐禅,那你肯定会迷于坐禅,误入歧途。如果你抱着一个目的、一个有所得心来坐禅,有境界可得,那你修行的方向就偏了。我们也给大家定功课,一物不为呀,坐禅呀,训练觉知啊,但是它都是在明理的前提下进行。你要知道为什么坐这两座?是因为你生活中,如果不打这两座,你会一直不停地去攀缘六尘境界,去做事,去跟别人聊天,去吃东西,去看电视,去玩,去打妄想。别说初学,就是你打坐很久的,修了多长时间的,每天没有一两个固定的时间来打坐,你的心还是会不知不觉地去抓东西,去散乱用心。这个大家都有经验,都有体会,所以我们这个坐禅一定坚持。一旦你能够坐上坐下都身心一如,身去身来本三昧,你达到这个一行三昧,你自己清清楚楚,坐上坐下都一样,都没有烦恼,心都不散乱,那个时候你可以减少坐禅。所谓减少,就是不用再刻意地要求自己坐多久了,没事的时候就坐那休息,有事就做事。其实这个做事也不是说世俗的那些事情,只是穿衣吃饭而已,就是简单地生活。关于为什么来坐禅,坐禅的目的、意义,我公众号里已经发了很多这样的文章,还有音频,大家可以去阅读和听音频。其实《六祖坛经》、《维摩诘经》里边都有什么是真正坐禅的开示。什么是真正的坐禅?什么是真正的禅定?古人都讲得非常清楚。只是我们不深入学习,以自己的经验和见解来盲修瞎练。坐禅不是其他人所说的那种四禅八定。佛经里边也讲过四禅八定,那都是方便说,都是针对不同根基的人,一时的权教而已。我们看第十七条:勇于对任何人说“不”。自己对自己的一切作主并负责。无论发生什么事,不抱怨别人和外境。前边打坐也好,读经论也好,它毕竟是形式上的东西偏多,就是你操作起来还是很容易把握的。第十七条其实是你修行的一个成果,是你对佛理的一个运用,是需要你的功夫,需要你有智慧才能够做到。我们为什么修行呢?修行就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通透、更自在、更无碍、更自立,更有智慧,就是我们的生活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现在有个词叫“达人”,什么才是真正的达人?世间的那些成功的人不叫达人。真正明白实相,在世间得大自在,一切无碍,什么事情能看得破,看得透,也放得下,这才是真正的达人。这个达人表现在很多方面。我们总觉得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好像就应该做大事,其实他只是在一些小事的处理上,和别人不一样。众人都认为他这样做太偏颇,不正常,但是有智慧的人他会非常果断地这样做,他不会太在意别人的评价。这一条:“勇于对任何人说不”,也就是要学会拒绝别人,是很多人最不擅长的。这个就跟我们前边讲的借钱一样,有人向你借钱了,关系不错,同学,甚至是哥们儿兄弟,亲戚,兄弟姐妹,向你张嘴了。你不好意思,那他的债就变成了你的债。就是因为不懂得说“我不借你”,也没那勇气。我们现在都使用微信,大家都有不少朋友,有的人没事就骚扰你。他还很委婉的联系你,就是让你无法拒绝,总是给你发东西,然后约你或怎么着,你不好意思就会被他牵缠。有的人就是不敢拉黑别人。“师父,我从来没有拉黑过任何一个人,我不敢。”你不敢,所以才会被人欺负。你微信里随便哪个人都能让你不好意思拒绝。明明骚扰你了,还不懂得拒绝,还不敢把他删除拉黑。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有人求你帮助,有人向你借钱,有人骚扰你,有人拉着你跟他一块去做这个做那个,让你投资,你为什么不知道断然拒绝,甚至永不联系?他其实是把你奔火坑里拉。就是因为你不懂得拒绝,不懂得说不,你就一次一次地就范,一次一次地被人牵着鼻子走。这还是好一点的,那些人毕竟不是家亲眷属,不是至亲,到忍无可忍的地步,你还是会和他断绝关系的。还有一种骚扰、控制,还有一种更可怕的联系,是打着爱的名义,对你进行没完没了的操控、要求,你根本无法拒绝,这就是我们的至亲,我们的家亲眷属,我们的父母、子女、还有伴侣。他希望你做很多事情,打着爱的名义,拿责任和道德来逼迫你做,你不得不做。很少有人能挣脱亲情、父母、至亲对我们的捆绑和控制,还有道德的约束,很少很少有人能挣脱这层层的捆绑。如果你不能从精神、人格、思想、观念上独立,你根本就没有达到独立。只是经济上的独立,远远不够。因为你的思想和行为不自由,你还要受别人观念的操控,就像被强奸一样。他用他的思想和观念强迫你,强暴你。你本来不愿意,但是因为你依赖他,因为他强势,因为他用种种爱的借口来诱惑你,导致你总是说:行,好吧,可以。虽然你一百个不愿意,但最后还是答应了。不懂得拒绝,不懂得说不,你会一直被欺负。工作、搞对象、成家、很多的大事、上什么学、学哪门功课、走哪个方向,你都会受家人的控制,受别人的干涉。包括学法修行,有多少人因为家人的阻碍、捆绑、阻止而不能够来到道场,不能够亲近善知识。还有一种强迫,是社会道德的强迫,是一种非常粗野的干扰。比如一个人坐在路边喝水,水还没喝完,一个捡垃圾的大娘径直走过来,连话都不说,直接把那个人手里的水瓶拿过去了,把水倒掉,装到自己的袋子里。面对这种情况,应该呵斥,上去把瓶子抢过来。对方之所以能这样肆无忌惮地做出这样的事,就是因为有些人软弱,她们抓住了对方谦让的毛病,变本加厉地欺负你。对这样的毫无礼貌的强盗行为,坚决说不。绝不允许这样的行为,你不要管她是不是老人,更不要同情她,为不是一个矿泉水瓶子的小事。这是典型的道德绑架。是关系到你人身自由的大事。这样的小事你姑息了,你在其他的事上还是会软弱。还有在公共汽车上,有的老人逼着你给她让座儿,这样的行为,也要坚决说不。甚至可以公开呵斥教育他,让他先学会尊重别人。还有工作上的约束、捆绑,受制于领导和权威,种种场合都不能说不,不懂得拒绝。你无法拒绝,其实就是不自在,不自由。“师父,我愿意像您说的这样独立。”你愿意有什么用?关键时就怂。你愿意受苦,你愿意被别人操控,你根本从来都没愿意过想解脱。你问问你自己,你明明不想做这个事情,但是别人要挟你,控制你,你不得不做的时候,你舒服吗?但是你没有勇气,你不了解实相,你是被自己的无明吓到了,而不是被外人。你越是独处,就越少依赖外境,少依赖家人,少依赖感情。你依赖越少,需要越少,你越自在,你越能够对任何人说不。当你能够对世间任何一个人说不的时候,你已经趋近于解脱了。我们所谓的捆绑、不解脱,都是别人对我们的要求,都是和我们关系密切的人对我们的捆绑。他就黏着你,他赖着你,其实你也黏着他,也赖着他,互相的。勇于对任何人说不的一个前提是,你要能够对自己做的一切负责。你得自己能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你能够自己独立,你不给我零花钱,我要饭去,我自己挣去可以吧?我打个工,我少花点,手机人家用三千的,我用一千五的,我用一千的,甚至不用行吧?我用诺基亚,一百多块钱的手机这总行吧。如果我拉黑所有的朋友,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我要电话干嘛?我曾经没有朋友过了十几年,直到现在一个朋友都没有,我仍活得非常快乐。减少需要,钱就可以少挣一点,别人对你的控制就少了。其实别人的控制还是其次的,六尘境界、世间的享受对你的控制更加无形,是你自己的贪心一直控制着你,这一点你要明白。对于一些成瘾的东西,吃喝玩乐的东西,已经形成习气的,要勇于说不,果断地把它切断。“切不断怎么办?师父。”你来道场参加共修,来道场就切断了。我的眼睛天天盯着你们,又有功课约束你,把你的注意力转移掉了,慢慢就切断了。修行需要有个过度,有个缘,为什么说修远离行呢?所谓的远离行,就是给自己改变习气转变思想一个过度。拒绝别人的时候真的特别潇洒,但是你能够坚持一直都拒绝别人么?你别刚拒绝完,人家就拿你要命的东西威胁你,你就傻眼了。光看前边这一小段挺威风的,后边一看又不行了。得自己能够对自己负责,能够独立,独立你就能够说不。跟师父学完了,到领导那里小试一把。领导布置任务,“我不干。”想好了再说。辞了我,我也不干。得有这个本事再说不。你没这个本事,敢跟人家说不么?不敢。自己心里边就开始嘀咕了,我要在领导面前稍微有点不和颜悦色,估计他都得给我穿个小鞋,得扣我点奖金,让我加班。做不到拒绝,就从独立开始,从减少贪嗔痴开始,自己依赖的人事越来越少,你才能够说不。不管发生任何事情,但求诸己,向自己问,不要抱怨环境,抱怨外人。不管发生任何事情,你觉得是一个好事,你也不用高兴,都是你自己种的善因;在你身上发生了灾难也好,恶事也好,恶果也好,你不用抱怨外境和别人,也是你自己感召的,都是自作自受。好事你也不用太开心,为什么?都是假的,瞬间就没了;坏事可就没那么简单了,有的坏事可以助你成道,有的坏事,你耿耿于怀,看不破的话,就如处地狱。坏事是因为你执著,你执著就会住,住就会苦。你要尝受一段时间,没那么容易就过去。所以因果不可思议。你说吧,快乐和痛苦,高兴和烦恼应该都是假的,它们给我们的感觉应该是一样的。但是快乐总是刹那间就过去,而痛苦总是绵绵不断,苦总是非常的漫长,难熬,要熬很久,也未必过的去。你就知道了,要不要为了贪图瞬间的快乐而受这么长时间的痛苦?养成凡事不求人,不帮人的习惯,这样,你受的苦就会少很多。这条能做到几分就做几分,减少需要。有砖盖房,就住砖房,没砖就住茅草房。五百块钱的工资就过五百块钱的日子,一千块钱就过一千块钱的日子,五千块钱就过五千块钱的日子。你别一千块钱总惦记过五千块钱的日子,总去找别人借钱过好日子。你要想过好日子,自己去挣。这些都是细节,一般人想不了那么多,但是你要想到。想到了,再做什么,就会心安理得,理所当然。你内心也不会纠结,也不会受别人影响。你再做什么不尽人情的事,别人说一个什么,你也不会理他。你不会心里嘀咕:“哎呀,我这对么?人家都看不起我,人家都觉得我有病,我还是跟大家差不多一样得了。”这样,你才能活出自己的人生。这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独立,尽量少去求人。你少求人,别人自然就不求你了。大家各自管好自己,把成长和独立的机会交给自己,把别人的生活交给别人,不要互相插手干预。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去麻烦别人。因为你不求别人的时候,你是没有弱点的,你是没有缺点的,别人也抓不到你的任何弱点,他想抓也抓不到。其实所谓的黏着、关系、缠绕,都是互相的,你黏他,他就黏你,你需要他,他就需要你,都是互相的。你斩断了依赖,就没有人能黏得上你。可是这种独立,这种无依,你不通过学法修行能做到么?太难太难了。谁在世间活着不得抓点什么?不得依点什么?不得有点乐趣。像我们整天除了打坐,就是在乡间没有人的地方每天这样溜来溜去,谁能做到?一天的生活极其简单。一个人没有对实相的领悟,没有一定的修行功夫,他是很难坚持的。时间长了他就该害怕了,该抑郁了。我们看第十八条,不见他人过失,不与任何人发生争论,不评论世间俗事,大小诸事都不予以评论。这个倒不是说我们清高、傲慢,只是跟我们学法,跟解脱没有关系。我们学的这个法门,是上从诸佛,下到达摩、六祖、黄檗、临济传下来的禅宗,是自行圣智法门,祖师以心传心,以心印心,单脉相传,悟后起修,自悟自修,自成佛道。所谓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学这个法门,这一条是最重要的一个准责,做不到这一点,你没办法学禅宗。禅宗就是向内看,不见他人过失。这个其实很难,这个是从实相的角度来讲的。得明理才能做到这一点。明什么理?一切法都是自心投射。你见他人过失,就是自己心里有这些东西。分别外境,就是分别自心,分割你自己,是你自己难受、不舒服,是你着相,都回到你自己这里。心外无法,一切法唯心所现。哪有心外的人事、对错、是非、善恶?都是自心在分别。外境无好丑,好丑起于心。所有的善恶、好丑、是非都是从你内心的分别才有的,只是你看不见而已。你忘了你才是造一切善恶的根源,你老到相上去说这个不对、那个不对,奔这问,上那儿找。都错了。一切好的坏的都在你自己这里。一个会学法的人,会修行的人,不会去关心别人怎么想、干了些什么,他全部的注意力都会放在自己这里,看好自己的起心动念。为什么有的人同样看到一个现象,人家能够淡定地走开,就算不走开,人家心里也不会动。而你却在这里说三道四,这个对了,那个错了的。为什么?你没有功夫,你没有活在实相里,你没有察觉到自己的投射。我们在道场院里坐着,或者在寮房里呆着,旁边邻居家装修,咔咔咔响,人家装修,白天装修很正常。住的地方周围有噪音,你能跟这个噪音去玩命么?天气连着阴了好几天,你能跟老天爷去讨理吗?你的心思别落在那个噪音上就行,别落在天气上就行,它就是个单纯的、客观的、纯粹的现象而已,你不要投射。如果哪里有问题,问题永远出在你这里,而不是外境。如果你甘心活在平常中,活在简单中,你为什么嫌那个噪音?你想求安静,你要干点什么事,你才不希望有噪音。你什么都不干,把自己的需要放到最低,就在这么呆着,心无所求,有噪音还好听呢。有噪音它还是一种伴奏呢。所以当你心无所求的时候,你就能接受一切,你就可以做到不见世间过。你能无为,无心,就什么都接受了。你讨厌这个噪音,跟噪音较真,没了这个噪音,你就安心快乐了吗?就算你通过坐禅,心里感受到一种特殊的寂静,你跟它一如,就永远安静了么?还不是一下座又不静了?一会心里起了执著,还是享受不了平常生活里本有的寂静。所以说你的快乐、你的安心、你的安宁跟有没有噪音没有关系,跟你内心有没有执著有关系。心里没有了挂碍和执著,它一天都在吵,天天打雷,天天下雨,你也没有关系。心里有执著有挂碍,这个才要命。大家想一想是不是?你心里有执著有挂碍,有分别心的时候,给你放在极乐世界你也不开心,你每天都住在清凉世界,你还是不满意。当然,这也不太可能,心里有执著有挂碍,也到不了那么好的地方去,就算有那样的地方,那儿也不收你。我们想一想,就是给你造一个五星级、八星级的皇宫宫殿,所有的设施都给你弄得特别好,你没修行,住在那儿你也不满足。给你搁那个地方,就让你一个人,你是不是一样恐惧?是不是一样烦躁?修行要抓住核心,别执著外境,也别见他人过失。这是一个基础,就是你自己能够达到无依、无为,能够习惯这种无事,你就不在乎谁谁怎么怎么样,一切都没问题,因为那都不重要。你不会因为别人做了什么事情更开心,谁做了什么事而烦恼,因为你抓住了最根本的东西,你抓住了一颗摩尼宝珠:你自己。当你抓住了根本,就是你自己,而不是别人和外境,你就不在乎吃什么,住哪,谁谁怎么怎么着了,这些你全都不在乎。因为你知道自己才是你唯一需要关注的人。这是“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不见世间过,就不会著世间相,不迷于世间。也不会去跟别人发生争论。诸法无争,争即失道义。争就有我相,有人相。不知不觉被自己的一念我执、法执、我慢给骗了。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这种习气,说着说着两个人就在那矫情起来了。还不是为了大事,都是一些小事——这个活怎么干呀,那个应该那样啊,就会争执。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随时都考验我们的修行。你别觉得修行一定要有大事考验。在每件小事上都能考验你有没有修行。就是给人倒个水,有的人也是带着尊重和觉知去倒水,而有的人散心地去倒水。我们在生活中尽量不与人发生争论,争论也得有智慧,也得看在什么事情上。偶尔争争也行,但是别因为一些小事在那矫情抬杠。我们在微信上互相评论就能体现这一点,有时只要有一个人评论你的一条消息,你就受不了,一定要回他一句。你回他一句,他也不干,又给你回一句,你们俩来回来去,七八个来回都停不下来。有些人就这样,他总觉得要把话说清楚才行,要让对方无语才行。这里就有诤的心理。还有一个,就是对世间的很多事情,我们也尽量不要去评论,因为我们是学法之人。少去自寻烦恼,明明帮不了这个世界,非要一副愤世疾俗的样子。或者看到一些善事,激动不已。“这个事情太好了,太让人感动了。”玩命地去吹捧,去宣扬。“这个事情太可恶了”,就开始攻击。善恶分明,特别较真,其实这个跟看世间过是一样的。世间人没学法,没修行,会迷在善恶里边,他有这种行为、这种反应都很正常。我们学实相,要的是一颗平等心、平常心,是一种包容心,是一种大慈悲的心。什么都能包容,什么都能看得惯,没有看不惯的事情。看得惯,不代表支持恶,贬损善,而是不去执着。要超越善恶。超越善恶并不代表你否定善而支持恶,只是不执著善恶而已。大家有一颗善心,这个善是自然而然的,从心里发出来的。恶也是自然而然回避的。但是都别太执著,你别见到世间有恶人,有恶事,就玩命地抨击,在那里谴责,生闷气。然后太过于推崇善举,天天迷在做善事上边,见不到实相。这个世间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如果你去关注评判这些事情,那是没完没了。它也没有定论,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祸福善恶都不真实,互相为条件。这个事情在这个环境、这个时间段、这个人身上发生了,你看是个善事;它换一个地点,这个就不叫善事了,就变成了恶。我们对孩子的爱,对家人的关心,我们都觉得是善事。但是过度了,或者是用错了心,就会变成恶,变成一种溺爱,变成一种摧残、控制、捆绑。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没有一个究竟的准则。这个事情只是以你自己一个暂时的、不定的角度来说。人家有人家的角度,而且事情往往还只是显现在一个表面上,事情真正的缘由,它相关的一些方面你看不到。你只是暂时看到了这么一个片段而已,那你凭什么去评论它?世间被人误解的事还少吗?白隐禅师被人误解跟女人生了孩子。别说误解,就是真的跟女人生了孩子,关你什么事?谁说和尚就不能生孩子,谁规定的?有人说,是佛规定的。佛从来没有规定过任何行为准责,他只是建议大家做什么,不做什么,从来也没有说过必须做或不做什么。你说和尚不能和女人生孩子,就有和尚生孩子的。不能?谁有那么大的能耐敢对任何人说能或不能。不能,那是你的妄想。能不能,人家做了,你能把人怎么样?你要想自寻烦恼,就去评判别人,你评判了一溜够,人家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有些人愚痴到什么程度?他认为他这个事情说了,别人就会听他的。谁听你的?这个世间所有人都是听自己的,没有人听别人的。听你的,那是他愿意,不是你让他听的。大家一定要用智慧生活,多关注自己的心灵状态,关注自己内心的安宁,不要去关注外境。外境发生再大的事情,一旦影响了你的安宁,立刻斩断。根本就不去看它,不去关注它,也不相信它,这就是智慧。我们学佛就是为了获得智慧,有了智慧才能够解脱,才能够自在,才能够常乐我净。

    2021-07-10

  • 学山禅戒第十二讲

    学山禅戒第十二讲第十四条。少看电视电影,少参加各类的娱乐活动,远离戏论,少与别人说闲话。远离争论、游玩和闲聊,这对修行来说很重要。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和别人闲扯中浪费了。还有打电话,有时候我经常看到有的人即使在寺院在道场里也会跟别人闲聊打电话,一说起来就没完没了。有特殊的事情、重要的事,简单扼要,几句话就讲清楚了,根本不需要没完没了。再重要的事情,也用不了说一个小时。如果这个事情重要到非得讲一个小时,你赶紧回家去说,不用在道场里说,不用在电话里说。家里死人了,家人出车祸了,家里房塌了,你打几个小时电话有用吗?师父,您怎么一讲就把人讲死了,非要讲的这么狠?这是现实,无常就是这么狠。这些事谁没遇到过啊?早晚都要经历的,我只不过提前告诉了你而已,让你心里有点准备。其实我确实希望你家里多出些事儿,让你醒一醒,别在做梦了。你用电话解决,家里一家人全都中煤气,全都送医院了,你电话解决的了吗?除非你真的放下这一家子人,他们死活跟你没关系,你成就了。你解决不了,肯定得回去,对吧?那赶紧麻利儿的回去。能用电话解决的肯定不是大事儿。不是大事儿,就少罗索,你打那么半天电话干嘛?是不是习气?是不是习惯?都是不知不觉,没有正念。什么事儿到我这儿,三句话一定把他解决。不超过一分钟。什么事儿都是不超过三句话,真的特别简单。这就是戏论的习气,自己不知道,没有修行功夫,更不知道觉知和正念是个什么东西。打电话多舒服啊,终于有个抓头了。打电话是因为什么?因为无聊,没事做,终于有个事儿做了。去哪儿溜达溜达,干点什么,吃点嘛,这个心总是无法安放。对吧,正找着呢,忽然间来个电话,呵呵太好了,正等着你呢。这都是我们的习气。有所依,要做什么的习气。真正把这些都断掉,你也就成了。慢慢断吧,你得知道这些事你要少参与,少染污。看电视啊,看电影啊,打牌呀,打游戏啊,购物啊,美容啊,这些都少做。现在的娱乐活动太多了。现在这个时代流行的娱乐活动多得让我们眼花缭乱。好多娱乐活动我从来都没玩过。估计会玩了也会上瘾,所以生活环境和修行环境也很重要。你不要经常接触那些爱玩儿的人。什么东西,少学一点,省很多事。世法里,会的东西越多,越有存在感。修行人,会的越少越好。少会一点,多好,整天只剩下老老实实呆着。我连车都不会开,不就省得买车到处乱跑了吗?是省事儿对吧?省得找停车位,省得开罚单,省得被警察说,省得闯红灯,省得违反交通规则。还省得去修车、加油、年检,省了多少事儿是不是?后来一琢磨,明白了,就不去学开车了。也学过一次,不及格,一上车,一打开钥匙门儿,刚一踩刹车就灭火儿了,一下就完蛋了,哈哈哈哈,就再也不想学了。其实那次学开车的经历特别好,学的时候很痛苦,总觉得浪费时间,总觉得哪儿不对劲儿,后来才知道,内心深处根本就不想学。当时完全出于好奇,想尝试一下,后来觉得特别麻烦,连考试都闲麻烦,是心里抵触这件事,不愿意做这件事。你不想做这件事,肯定不成功。当你内心真正想做什么的时候,你非常明确,没有做不成的。真想明白,就不想再学开车了。太好了,太开心了,终于不用去浪费脑子了。现在谁怎么劝我学开车,我都不去。有什么用?你劝一个懒人做事,这太难了?学会开车只能让你到处跑,到处驰骋六根,放逸动荡。我找着一个地儿一呆,多闲啊,多安静,美滋滋的。跑来跑去,最后从哪儿走的,还得回哪儿去。这就跟学有为法一样,劳累身心,空赚两眼,奴役心识,欺骗大脑。我有两个腿儿,想看看就在附近走走,走几步就完了,何必到那么老远的地方。以前迷惑颠倒的时候,也会干这干那,明白全都是一场梦,这个心就渐渐歇下来了。其实修行人事情越少越好,你的生活越简单越好,跑来跑去,只是赚你的眼睛和心识而已。对不对?不仅赚你的心识,还影响你的修行,你想玩儿,就不会老老实实牧牛,不愿意做功课。你跑太远,赚你眼睛,赚你的腿,赚你的六根,最后还得回到原来的地方老老实实呆着,一物不为是吧。这个你要想明白了,你就心安了。你会的东西越少越好,越无能越好。这和世人的观念正好相反,世间人以无能为耻,会的东西越少,越没有存在感,越沮丧。以会的东西越多越好,越有能耐越被人尊重,被人看得起。人们需要意义,需要存在感,所以拼命做事。道人就是一个无能的人,就是一个废物,你越废物,你会的东西越少,你越简单,你受的苦越少,越合道。六祖大师说: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这看上去是颓废,其实是一种大智慧,是需要极大的勇气。有一句话叫能者多劳。你啥都会,啥都能干,你就干去呗,哼哼。不干,你心里就痒痒。你不会,那就有福了。像咱们道场里的人,都是无能的人,啥也不会,但大家都会快乐,都会休息,都休息的下来,也都休息的心安理得。没人逼你非要干什么。你遇上好师父了,没人逼你,不会就不会,会活着吧,会喘气就行。不自己烦自己,不烦别人就行,那就是最好的人,多简单。我们不擅长的就放弃。其实我们也并非一无是处,我们最擅长的是什么都不会。那就保持什么都不会,这多简单。你头脑越简单越好,你越无能越好,你越失败越好。如果不失败,你会学佛吗?你会走这条鲜有人走的快乐之路吗?我们这儿没有成功的人。成功的人全都干世间的事儿去了!全都搞家庭啊,搞事业,搞爱情,搞享受去了。我们其实全都是失败者,我们虽然失败,但决不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我们是真不想吃葡萄。我们有芒果,有西瓜,有荔枝,有各种各样的水果,干嘛非要吃人家院子里的葡萄。我们有为不行,我们无为行。我为什么非要和你比有为?咱们比无为,比不做事。有的人虽然一开始是因为失意而不求进取,开始修行的。但其实这些人从骨子里就喜欢过清净简单的生活,他们通过修行,发现少欲知足,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他们真的对世间的一切没有兴趣了。我们是对世间没有兴趣,而不是因为失败才遁入空门。我们在空门里找到了信心,发现这里才是我们的天空,我们的天堂,我们的大海。我们可以像鱼,像鸟一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活着。没有任何压力,没有任何人约束,自己管好自己,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当我们终于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没有比这更美的日子了。我从来也没想到,自己可以带着一帮比我更失败、更无能的人,大家一起在安静的山村里享清福。哼哼,修行就是一种习惯的养成,我们习惯这种少做事,少娱乐,吃个西瓜就能乐得要死的生活。我们都习惯了,就是享受这种自然清净,简简单单的日子,我们已经爱上了这种很宁静安详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对我们的心识没有冲击,不会迷失在苦乐之中。我们不求苦,不求乐,也就自然地就离开了苦。大家都想离苦得乐。你不求乐,才能离苦。求乐之心彻底死掉,才能真正离苦。你离乐,才能得常乐,得真乐。离于苦乐,才能得真乐。可有的人觉得,我们过的是苦日子,太寂寞,太清苦。我妈就觉得我天天关在庙里边,多难过,多寂寞,什么好吃的也吃不上。她不知道我们过的是神仙的日子。那是她心里认为的寂寞,她用她的思想意识来揣测我过的日子,她用她的习惯来想象我的生活。她不知道,我们已经我们享受这种寂寞,享受这种寂静,我们过得很舒服,很知足。你过的是什么日子,你心里是否快乐,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何必要向人证明什么呢?只是,有时我们实在抑制不住这样的快乐,我们就像唱歌一样,不知不觉就唱了出来。希望这份快乐也能感染更多的人,影响更多的人。安享寂静就是因为习惯的改变,你慢慢习惯这样的生活了。这也是修行的作用。谁也不能一上来不经过训练就过这种无依的简单到极致的生活。但是通过实修,通过对实相的领悟,你发现,这是你唯一可以选择的离苦得乐的生活,你不得不这样做,是你自己选择的这种生活。而且,你发现,当你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它才不枯燥,不寂寞,而是非常快乐。它是唯一彻底离苦,没有负作用的常乐生活。以前我们都爱看电视,都爱购物对吧,都爱买这买那,慢慢的知道这些东西只是骗我们的感官而已,只是得到一时的迷醉而已,通过修行、做功课,那些爱慕虚荣的心渐渐地息了,就再也不会乱买东西了。越来越喜欢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在家里养养花儿,画些画,写写字,看看书。买多少东西,发现最后还是空虚,买再多东西,也满足不了自己,最后还是空虚对吧?买多少化妆品还是黄脸婆对不对?它改变不了你已经五十五岁的这个现实,也改变不了你这个框架,就是做了整容,也不能管一百年。你的底子本身就不行,对吧,你的体积摆在那儿了,那脸盘儿,没办法,定型了。那最后只能走学法这条路了。走修行这条路,在这上面找点儿信心。但是你找对了,这个信心找的是太对了。我们的这个色身你再怎么经营它有用吗?没用。你花再多钱保养它,生老病死你还是避免不了。在身体上做文章,只能骗自己,骗傻子对不对?骗那些特别傻的人。娱乐也好,世间的享受也好,你要逐渐远离。当然,得是大根基的人才能一听就明白,一明白了就能放下。一时放不下的,要逐渐远离,一点点放下。通过训练觉知,练习独处,让自己逐渐习惯这种清静淡泊、简单宁静的生活,每天打打坐,散散步,读读经,然后找一些不会上瘾的事儿,很简单的事情去做,让你的生活变得有规律。就是不要迷在这种感官的享受中,觉悟一切世间如幻。神识喜欢的东西都是虚妄的,实质都是它自己的念头,也即自心取自心。因为神识本身就是虚妄的,所以它在和自己毫无意义地玩耍,就如同猫不停地去抓自己的影子,永远也抓不到,它带来的结果当然是苦。识心需要无止尽的快乐来满足自己,而又永远都无法满足,因为它是巨大的无边际的虚妄和空虚。所以,它的本质不是快乐,而是苦。如果想得到真正的永恒的安乐,应该是朝另一个方向,也即是以寂灭为乐的方向去修行,它的表现方式是,不再自心取自心,不再被自己的念头所骗。当你再贪着什么,如果你能立刻觉察到,你贪的不过是自己的念头,而根本不是外在的那个事物,你的贪心会立刻减弱,甚至消失。有人问我,如果贪心起了,明明觉察到了,还会贪怎么办?没有办法。但你要知道原因,就是你平时保护的不够,你远离的不够,实修的不够,觉知训练的不够。不经过严格持久认真的实修,出离妄念和烦恼永远只是你的一个妄想。就算你看再多实修的文章,你不去练习,你只是在头脑中想象佛法,真实的佛法与你无关。因为你没有通过实际的练习获得解脱的能力。见地,方法可以传授,功夫需要自己练习才能达成。出离妄念,在妄起的时候转身的能力是通过严持戒律,认真实修才能实现的。这一点,也希望那些懒散放逸的人深刻认识到。好了这一会的时间又到了,不知不觉时间总是过得很快。跟大家在一起学习很开心。我们虽然远离了世乐,但是我们有法乐对吧?我们以禅悦为食,以法喜为乐,以解脱诸苦为最大的收获。大家在一起很开心,这开心都是免费的,都是唾手可得的。我们的笑声经常在这个道场里传遍,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实修,越来越开心,越来越自在,无忧无虑。有些人的笑声有点夸张,去去吧,夸张就夸张点,我们心里什么挂碍都没有了,自然就会开怀大笑。首先我就带头,笑得比较夸张,没办法,心地无私天地宽。有时候真是太开心了,实在控制不住,哈哈。我们这些被世间遗忘的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天空。这些找乐的人的存在,他们的存在本身,就在给别人讲法,就能影响无数人。这是同频共振,这是共修的力量。 

    2021-07-10

  • 学山禅戒第十一讲

    学山禅戒第十一讲这条是关于学习理论的,有一个很关键的地方要注意,你有时间拿手机看这个微信,看那个链接,不如静下心来好好看一部经典。现代人写的东西大多是迎合大众心理的,并没有深入修行。有几个能赶上祖师的见地?祖师们都是在一个地方一住就是十年八年,专门深入经藏,潜心坐禅,认真实修。既然你在生活里找不到这样的人,那有现成的,佛经和祖师开示都给我们留下来了,我们书也有,各种资料都有。你为什么不深入?你还去手机上找现代人写的那些假修行的文章,找那些心灵鸡汤,那些都是骗你神识的东西,根本就没有什么智慧。有点像现在卖的垃圾食品,放着原生的土生土长的绿色食物不吃,非要吃那些零食、小吃。我们放着古人的东西不学,非要学习这些快餐文化。每天沉迷在这些东西中,其实就是吸收垃圾食品,对你的灵魂,对你的思想,对你的修行没有任何益处。可是因为它简单啊,因为它夹杂了很多的味道,迷惑你啊,让你觉得这个东西好吃,你就舍难而取易。容易得来的东西能宝贵吗?有价值吗?我们好好想想这个问题。我们看第十三条。不参加任何的放生、超度、拜忏、祈福、送往生等法会。其实这些活动对于很多初学佛法的人,是一种方便。这些事情,我想大家都参加过,放生啊,送往生啊,拜忏啊等等,反正这些我全都做过。我刚学佛的时候也接触的是净土,时间不长,就开始自学大乘经典了。也参加过一次助念。是一个老居士,念佛的老居士,我们以前在花园里经常聊佛法,我和他是在花园夜市认识的。后来他往生了,他们家里人给我发消息,让我送他一程。我过去帮他念了一晚上佛。那时我念的很认真,真的希望老居士能往生净土。还有一次,那时我已经出家了,而且离开了自己的寺院,到戒兄的寺院去住了一段时间,正好赶上人家请寺院的法师去做超度,我也随众去参加了。那次我基本上已经不信任何法门了,我明白佛法是怎么回事了。人跟着去了,人站那儿,嘴上虽然动动,但心里什么都没想。我这个人还是跟着去了居士家里,因为咱毕竟到人家寺院挂单,人家让去,咱就随顺,就跟着去了。那时候,知道什么死啊,生啊的,全都是妄想,往生啊,极乐啊,全都是骗人的。你不了解实相,就徒受辛苦,在那儿打了半天妄想都不知道。明明佛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你非得有来有去,有来有去就轮回。无去无来,就证悟。非得要发愿到一个地方。明明说无我,非要我去哪儿。来去的肯定是你的妄想,哪有一个实体来去?有人说放生不是挺好的嘛?可以长养慈悲心。慈悲心不是靠放生长养,慈悲心要靠智慧,要靠领悟实相。放生本身就是一种违背自然,违背法性,违背实相的行为,是一种愚痴、残忍的行为。我这里讲的放生是指刻意把它演化成一种形式,把放生变成一种痴迷的行为,而不是我们随缘看到一个动物把他放了。这里指的不是自然的随缘的放生,而是刻意化、形式化的放生,加入了很多妄想和知见的放生。甚至说变成了一种组织活动,很多人都是疯狂地去放生,花很多钱,去逮很多的鱼呀虾呀,鸟啊龟啊这些小动物,然后折磨他们,不知不觉,还美其名为放生。我们好好想过没有,这些小动物真的愿意被我们捉来,又被很多人放掉,再捉来,再放掉吗?如果是你,你是不是更愿意一刀被杀了就了结了,也不愿意被别人捉来放去。你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动物身上,还认为自己慈悲。这是残忍,是无明,不是慈悲。为什么说不让大家去参加放生,你如果为自己培福,买一条鱼放生了,心里油然生起一份悲心,那我不否定你,这是一种善举,是一种善行。但是,善行也要有个尺度,要在自己心里打个问号,什么是真正的善行?你每次都是定点去买鱼,一买就买十斤,还一帮人一起去,这个太刻意太痴迷了。这个行为跟我们领悟实相,跟真正的修行没有什么关系。非但没有关系,还会让你背道而驰,让你心向外驰,看不到一切都是唯心所现,没有什么外境是实有的。自然界的万物,包括我们人,都是各行其道。色类各有道,互不相妨扰。你去放生,你能改变什么?有人说,我放生,是为了让动物重获生命和自由。它有它的命运,有它的道,你放了它,你觉得救了它吗?别说是鱼,别说这些动物,就是人,你帮了他,救了他,你真的救了他吗?什么是真正救了他?你得让他明白实相,你有这个智慧,帮他明白实相,那才是真正的救人。不然的话,你捐一些钱给穷人,帮他改善生活条件,给他找了份工作,甚至让他活到了两万岁,他生活中的烦恼解决了吗?他出的了轮回吗?有的人还执着于已经过世多年的父母,久久放不下,请僧人去给唱念,找人问父母在哪道。学禅宗好多年了,还在做这些事情,后来终于明白了,放下父母了。你要看到,一切都是自己的妄想分别,是自己的妄念在要求你做这些事情,法界中并没有一个生灵需要你放生,需要你去超度,需要你去救助。除了放下自己的妄想无明,你没有什么需要救助的。你要放的是自己的妄想和无明,要度的是自己的妄念。要丢掉的是自己的种种不善之心,这叫放生,这叫度众生,这叫法会,这是拜忏。拜忏千万不要拘泥形式。知道自己这念心错了,与道相违背了,知道自己起了一个不善心,自己发现了,发誓一定要改正,不再起这一念不善之心,这是真正的拜忏。比如你因为见境起了贪心,起了嗔心,自己看到了,当下一转念,不住在这念心上,这叫真正的拜忏。你拜了半天佛,忏悔时哭的跟泪人似的,回头该干什么干什么,该贪嗔痴还是贪嗔痴,这样的拜忏有什么意义?你确实在佛像前礼拜了一夜,哎哟求佛菩萨加持,原谅弟子错了,发誓再也不犯。第二天就忘了,过去的罪没忏干净,新罪又加上了,你那叫什么拜忏?有什么用啊?大家都看到了,这个人真精进。他忏悔的心真是至诚,一边儿唱着忏悔词,一边儿流眼泪儿,膝盖都跪破了,他这个罪忏的不错。就是没称罪的秤,有这样的秤,让他称一称,罪更重。忏悔不是这样忏的,拜忏不是形式。如果你确实以真诚心在拜忏,忏悔之后也能改,这样去拜佛是可以的。你真的看到了自己的错误用心,看到了自己的习惯,然后你去佛像面前很郑重地忏悔,去拜佛,为了让自己铭记在心,誓不再犯,那当然是好的。重要的是你是否真正意识到自己错用了心,是不是真正能够发誓改掉习气。过去贪嗔痴,痴迷于世间五欲,对什么都执着,非常的苦恼,你看到自己的这些行为,看到自己这些思想观念给自己带来了许多的烦恼和痛苦,你发誓想转变,想好好学法修行,不想继续受苦,而且立即付诸行动。以前懒散放逸,不愿意打坐,今天师父一讲,或者是突然看到祖师的开示,忽然间就醒了一下子,就开始去坐禅,去经行,去读经读论,这就是忏悔。这是真正的拜忏。只要你在行为上有所改变,这是真忏悔。在思想上有真正的改变,那是拜忏。祈福也是一样,不是去求心外的佛菩萨加持。你自心正了,这个加持力就立刻显现。所以说,佛是自心做的,一切法都是自心做,除自心外,无别境界。加持是自己加持自己,福也是心感应到的,福祸无门,唯人自招。谁也不能给你送福,谁也不会加罪于你。都是你自作自受。当我们没有明白实相的时候,我们总觉得求求佛菩萨,他能帮我们办成什么。以前我在寺院的时候会做一门功课叫回向,这是每天的必修课。回向虽然比烧香拜佛,比求佛保佑稍微高级一点,但实质是一样,都是迷惑颠倒,都是心向外驰,天天非常的可笑。现在想起来太愚痴了。开法会,没电了,回向让它来电,哗,真来了,巧合而已,那时怎么也不相信是巧合。后来总用这招,不灵了,但还是骗自己,说自己回向的心不真诚。人们总给自己的迷信找一个非常好的理由。这两天举办讲经法会,下雨了,回向给天龙八部,求您别下雨,千万别下雨,不然大家都不来了。还认为自己有这本事能呼风唤雨,能鬼使神差。当时真的以为自己可以调动天龙八部,可以指使观音菩萨,甚至随时都能给阿弥陀佛发信息,大家都相信了一句话,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所以一点怀疑都没有。但是有时候真是挺巧,一回向就不下雨了。你说这个东西真的挺蛊惑人的对吧,还真以为有天龙八部帮你。其实就算真的是佛菩萨帮你实了种种愿望,那仍是假的,仍不是佛法,都是幻化相,都是引我们入轮回的。你想一想,佛菩萨能帮你办成任何事,你能觉悟自己是假的,这一切事都是虚妄的,不能。你不了解这个实相,有佛菩萨帮你实现了一切又如何?你还是在轮回里,而且轮回的更深了。因为你迷到了有为幻相上去了。现在想来,当时迷的太深了。我们仔细想一想,如果什么事都求佛菩萨办,一求就灵,这个世界早就乱了套了。大家可以不用种地,不用上班,不用做饭,不用走路,什么事一求佛,佛就应了。简直都是痴心妄想。求二十次,有一次灵,那是不是巧合?不是每次求都灵,你要每次求都灵,那这个东西就真邪门儿了,是不是。自己丢钱了,找不到了,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啪,一会儿找到了。你不念也找得着,是不是?但是这个东西呢,因为你念了,你觉得是你念找着的。我过去还为念观音菩萨有感应这件事写过文章,证明这里面有不可思议的力量。现在才知道,这些都没意义。灵不灵,都不是佛法要教我们的最重要的部分。那都是引导初学,让人们对佛法生信的。越是灵验的东西,越增长你的贪心和无明,与你解脱没有任何关系。你找到丢的钱就能开悟吗?你求菩萨保佑别下雨,大家来听法,听的都是迷信,听的都是有为法,能出轮回吗?解脱生死轮回,与神通感应,没有任何关系。别说没有佛,就是有佛,佛也决不会这样来引导众生迷于外相。我问问大家,解脱生死,出轮回,跟你修多少福,跟你这个事情多顺有丝毫的关系吗?我们学回向法门,把所有的事情都回向顺了,都解决了,但我们的烦恼一点也没减少,贪嗔痴一点没减少。但是大家就是迷到这些事里面,谁要有点儿神通,谁要有点特异功能,谁就成了导师,成了善知识,全都蜂拥而去。谁要有宿命通,说你前世怎么样,说得有来道去的,你一下就迷到里面去了,出不来了。宿命通,你知道六万大劫前的事儿,跟开悟见性有关系吗?你不知道根本就没有你这个人,这能开悟吗?明明无我,无人,无众生。无我,谁跑六万大劫之前去了?还不是你的妄想。有人跟你讲你前三世是个宰相,前五世你出过家,你心里倍儿开心。你是谁呀?有你吗?还前三世后三世?所以不明理真是太可怕,你会做出多少愚痴可笑疯狂疯癫的事情,都是因为你的一念妄心,一念无明。所以我们的行为是思想为主导,思想要有问题了,见地偏了,用邪知邪见去修行,就把你带到歧路上,你会越来极端,越来越偏离正道,会让你受无量的苦。真的,我们平时生活中经常会不知不觉迷到这个好坏事里边。这个事情解决了,又去解决那个事,没完没了的事等着你去解决。哎呀,这人特别厉害,这个人是大师,帮我解决了这个问题。解决了你什么问题?帮我把病看好了。帮你把病看好了,你以后就没病了吗?你是脑子这儿得病了,不是身体得病了。谁能帮你把脑子里看不见的病治好?只有佛陀,只有实相,只有正修行。是靠神通吗?靠种种的异能吗?靠一些求福啊,求阿弥陀佛接引啊?不是。这些有为的修行改变了你的身体,改变不了你的贪嗔痴,除了增加你的痴迷,什么都改变不了。改变了你的生活,改变了你暂时的处境,但都不究竟,心不改,一切都改了,也不是最终的解脱。所以说古人说生死事大,福不可救。福不能救你出离生死,出离轮回。要想出离生死轮回,只能靠见性。唯论见性。所以我们不要再去参加任何的放生、超度、拜忏、祈福、送往生等法会,这些都没有意义。以前我们不知道这个理,都参加过很多这样的法会。现在我们知道这些没有意义,自然不会去劳民伤财,去做这些自欺欺人的事。但是,这只对学禅宗的人的要求。你觉得放生好,你继续。佛法是因人而异,因根基而有不同的引导。佛也讲因果,也讲修福,也讲十善业道,但这都是摄受初学,如果你停留在这里,不能见性。好比如你都要上高中了,给你小学五年级的课程,你肯定不愿意。快上高中了,你还用学小学五年级的课程吗?我没有否定小学五年级的课程,只是对你而言,你不要再看小学五年级的课程了。对于想觉悟实相,究竟解脱的人,这些有为的放生祈福就要放弃。佛门里类似放生、做法会的活动还有很多,只要跟了悟心性没关系的修行方式,大家都不要参加。你只有深入经教,了解实相,找到怎么解脱烦恼的有效方法,再进行实修,那才是佛法的目的。

    2021-07-10

  • 学山禅戒第十讲

    学山禅戒第十讲这个助道规范有二十八条。多少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了在平时生活中修行中注意到这些细节对我们整体修行的影响,然后保护好我们的修行。这些准备的工作做好了,修行才会有效果,这个是我们学习学山禅戒的一个根本的宗旨。第十一条:退出其他不实修的学法群。在当今网络的时代,有各种各样的学佛学法的渠道,还有一种就是学法群,有各种各样的禅七共修活动,有很多讲座,各种各样的灵修组织,非常的多的学法形式,这些群铺天盖地。我看见好多学人给我看他们手机时,都是几十个群,排一大长队。学习禅宗,其实是以佛陀大乘经典为依据,是依佛教而学,依祖师传承的开示来修行。这些东西都是经过了时间的验证,经过历代实修者的证明,一直流传至今,所以能够确保我们的修行不会偏差。以祖佛的教导为我们修行的理论基础,不用担心自己走错路。至于说其他的法门也好,交流群也好,网上的共修组织,共修机构,共修活动,都不要去参加。有人会有疑惑,这是不是太极端了?虽然说不让你去参加,你如果一定要去,谁也管不了你。但是我讲出来了,有的人就会相信,不会到处乱跑了。禅宗是无为法,它是绝学无为闲道人,就是你要减少所知障,佛法是用善巧方便把你引导到最终的实相门口,外道跟本就不了解实相是什么。所以,就算他们有方法,也会把你领到另一个方向,解脱不了。不是佛陀正法的话,你了解的越多,最后形成的都是种种知见,是所知障,会越来越迷惑。多知多解,翻成拥塞。如果说你还有其他一些学法群,比如学楞严的,学天台的,学密宗的,学心中心的,学奇迹课程的,还有很多灵修的,你还在参加这些学法群,学奥修的啊,甚至学占星的啊,催眠的,很多很多都,如果你还学这些,就和学禅宗很难相应。有人认为心中心,奇迹课程,跟禅宗一样,认为奥修也是开悟的人,怎么不能学呢?那是你不了解禅宗,你从来就没深入到禅宗的解脱见地,所以看到什么你都以为跟禅宗一样。禅宗是佛法中最高的法门,是其他一切法门无法比肩的。这些课程其实之所以吸引人,其实它里边加杂了一些佛法,他把佛法的一些精华的东西夹杂到里边,和泥和水,让人们觉得也很究竟。但它没有有效的方法,都是照搬佛法的知见,不能引导学人实修,都在识心里打转,无法真正解脱生死。他们借用佛法的观点,也是他们的一种智慧,他们知道世间人对佛陀的教法都很信受,所以从佛法里边窃取了一些东西,然后揉到自己的教法里边,就是为了让信众生信。就像,你在中国上学,没人把你当回事儿,到国外留了三年学镀了层金再回来,人就高看你一眼。他这个教法里只要夹杂一点点禅宗佛法的东西,那很多人就会迷到里边去。所以大家一定要小心。过去佛陀时代就有九十六种外道,现在外道的各种知见已经变形,渗透到当今社会的各个思想领域里面。其实涅槃经里边早就讲到这件事情,也就是末法时代有很多的外道,都改头换面了。把佛陀的经典一再的去肢解,去分裂,去分离,断章取义。就像纯的牛奶,经过一次次的加水稀释,最后奶味非常的稀薄,只有一点点奶味儿。其实外道的很多东西,包括现在各种的灵修,各种法门,都是夹杂了一点点佛法。纯奶加水后,稀释了很多。但是佛陀说了,即便是这样,它里边还是有奶味儿,还是远远超出了世俗的智慧。也就是说,他在怎么稀释佛法,它里边哪怕有一点点佛法,它还是会吸引人。甚至有些人,学习这些东西也会有对他有所帮助,也比不学要强。现在很多的灵修,我们并不是完全的否定它,它作为一种方便接引有它存在的价值,可是如果你迷在那些教法里边,你是无法见到实相的。因为它没有把真正的实相揭示透彻,也没有好的方法,不能有效地引导你去实证实相。盗取佛法的精华夹杂在自己的教法里边,所以就不纯了。就像醍醐一样,是非常纯的。醍醐是纯的,但是经过一次次稀释就没有奶的味道了。而我们依佛所教,依祖师这一门来学是纯粹的,是纯一无杂的,为何祖佛的教法是纯一无杂的?因为自古以来有无数人按照它所教的见地和方法实证了真正的解脱。但是如果你夹杂了太多的灵修,知解佛法,靠嘴讲说,是无法引导学人解脱的。这一点在佛陀时代就得到了证明。许多学习外道的人,在佛陀入涅槃时,信受了佛的教导,很快便证得了圣果。祖师的法语开示全都是依照大乘方等了义经典来引导学人实修的。并对如来的文字教法有一个超越,其实佛和祖师是一个鼻孔出气,只不过在经典里面你看不到超越的地方,你也不懂。这就是为什么我建议大家退出所有的学法群,你就一门心思学习大乘佛法,深入学习禅宗的原因。还有一些人学习净土,他想禅净双修。你别禅净双修,我们这儿不收双修。你要学净土就学净土,要学禅宗就学禅宗,你到我这儿跟我学法要把以前所学全倒干净,一丝一毫都不能留。要倒得干干净净。你一边学着其他法门,一边学着禅宗,你哪个也学不成。一心不能二用。如果你贪得无厌,就惦着多学,你自己时间长了你就知道了,对你解脱没有任何的帮助。禅宗本来就已经博大精深了,够你多少生世都学不完的,只是禅宗的见地和理论方法,你学几十年都未必学得明白。你再去学习其他的什么周易啊,中庸啊,大学啊,老子啊,庄子啊,弟子规啊,王阳明啊,奥修啊,什么基督天主啊,你根本没有那些精力,你没有那么多时间兼学这么多东西。最主要的是,那些东西都不究竟。如果学那些都可以解脱,佛法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以前其实我不愿意讲这些,好像在诽谤其他法门似的,但是现在因为你想深入禅宗,你就必须放弃其他法门的学习。我只对想学禅宗的人讲这些。对于那些对净土、心中心、天台有深厚信心的人,无论我怎么讲,他们也不会认同,我也影响不到他们。所以,这一条只是对想学禅宗这个法门的人来讲,别人我们说不着,人家也不信你。这是一种助道方便。为什么叫助道方便呢?因为你学的太杂,学的太多,你的精力不够,你的时间不够,而且你的心也不会定,所以劝你放下那些法门。佛法讲一门深入。学的太杂,你的心思就是散的。而且你不知道谁说的对,有些人可能会疑惑,那你怎么就认定禅宗讲的就对呢?我没有认定,我们相信这个法门。我们看到了古人的修行经验,对这个法门有了信心,我们愿意去实证它是否正确。你愿意学就学,不愿意学拉倒,我不是为了说服你才劝你学的。凡是能够信受禅宗这一门,能够认真修行的,都是他自己的因缘,是他无量劫来所种的善根,这个强求不得。我讲这个,是给大家增加信心。如果你实在信心不够,你愿意去学什么就去学什么。这个就是我们第十一条。虽然说建议大家退出各种各样的学法群交流群,还有共修群,并不是诽谤批判人家,不是。只是,如果你想深入禅宗,我建议你割舍其他法门。第十二条:以大乘方等佛经和六代祖师、唐宋时期禅宗祖师法语为学习法本。少看,最好不看近现代人讲说的佛法和修行开示。这条是以大乘方等佛经和六代祖师及唐宋时期禅师的论著为阅读法本。他们留下的法语开示为我们学习的法本,我们的修行就是以他们的理论为依据。如果学理的话,光这些开示,我们就出了很多书对吧?有诸佛集,经典集,祖师集,祖师禅。经典集是将近六十部大乘方等经典的节选,每一段都不长,最多的是一两页,有的只是一段两段,是从三藏十二部里边摘的重点开示。六十多部佛经里边摘的一些讲实相了义的段落。这是经典集。还有诸佛集。诸佛集是二十部与禅宗修行直接相关的大乘方等佛经典。几乎有百分之八十都是全文节选,除了涅槃经,还有一两部从里面挑出了很多重要的部分,其他都是全本选的。因为篇幅的原因,有些经不得不节选。不是断章取义,因为篇幅不够。这本书已经很厚,将近一千页了。二十部佛经集在一起,我们都很熟悉的,是非常经典的,在中国历代都很流行的大乘了义经典,犹其经常被禅宗祖师们经常引用的经典,都在诸佛集中能找到。比如六祖坛经、金刚经、维摩诘经、圆觉经、法华经、楞严经、楞伽经、涅槃经和华严经的节选,还有诸法无行经,法句经,金刚三昧经,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密经等等,整二十部经。这二十部呢,是祖师们在讲法开示时,经常引用的。像金刚经,维摩诘经,达摩、六祖、黄蘖禅师,他们经常会引用这些经典里边的句子。我们学习禅宗不能光看祖师的东西,祖师只所引用的文字只是佛经中极少数的部分,而他们读过大部分的经典,你可能根本不知道。比如在大珠慧海禅师的论著里,你就能清晰地看到他读过了太多的经典,比如思益梵天所问经,观世音菩萨授记成佛经等。再比如永嘉大师证道歌里,你能看到有很多地方都是出自佛经。达摩祖师的血脉论、悟性论、绝观论、四行观,也都有很多地方出自佛经。祖师们的法语开示很多都是来自佛经,当然都是自己亲自领悟了的,但都是被佛经印证过的。经典的意义就是可以给我们作印证。佛说的法,是初中后善。什么叫初中后善?佛不管是方便说,还是究竟说,最终都会给我们带来好的影响,对我们整体的修行都会起到至善的作用。它一定是有效的,佛不会空口虚发。佛说的话,就算是一个方便,是一个故事,也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一定会对我们修行有帮助。只是你没看到那句话,没领悟而已。现在没领悟,不代表以后某个时机你不能领悟。为什么我们要常读诵经典?就是某一天,可能我们突然想到一句佛经里的话,突然就有了领悟,让我们对面临的事情和境遇有了新的看法,不再执迷。佛经里随便一句话你都可能悟道,只是你的用心没有用对。或者用心不够专注而已。当然祖师留下的法语也是非常浩瀚,非常精僻的。也有很多很多。这个都需要我们花时间去深入学习。为什么说我们一定要远离世缘,远离世事,来到道场,来到寺院,来亲近善知识。善知识会给你指导,会告诉你怎么学习。只有来到道场和寺院,世俗的干扰才会变小,我们才有时间有条件有精力去读这些大乘方等经典和祖师法语。我们看世间有很多大善知识。他们为什么讲理这么透彻呢?给我们一种信心,为什么?因为他们都远离世事,都认真地深入经藏,看了很多经典。都放弃了世乐,潜心修行,才有这样的能力。没有一个这个世间大善知识是不通宗通教,没有息虑忘缘,就能智慧如海的。我们都知道六祖大师,他本来是不识文字的,但是它的六祖坛经里面处处都是经典。他虽然不识文字,不代表他不去听不去学。别人会给他读这些经典。六祖坛经里记载,法达给他读法华经,无尽藏比丘尼给他读涅槃经,智通向六祖问楞伽经,六祖也引用过维摩诘经里的文字。所以这些经典,可能他自己不看,但是他都了解。我们看二祖,在二祖的生平记载里,他没有遇到达摩之前,是三藏教法全都学过,包括儒加和道家的经典,他都学过。还有临济,德山,这些祖师们都是深入经藏的。还有永嘉大师,在他们的法语里面已经透露了他们都曾经广学多闻,学识渊博。我们当然也要学,为什么我们修行的理不透彻?就是缺少学习经典这一环节。我们的修行总是不稳,心总是浮,你连学习经典的决心都没有,这种专注力都没养成,你怎么觉悟实相?我们坐在那儿看半个小时佛经,心就烦燥了,总是看不下去,要么就是头脑发胀,要么就是迷糊昏沉,就是看不下去。这是你多生多劫养成的懒散的习气。你一直都不爱看佛经,就养成了到这一生还是这种习惯。要不要改变?当然要改。修行其实就是从当下,从今天,从这一世,从这一生,从这一刻开始有所改变。既然我们有这么多可以学习的法本,我们哪还有时间烦恼、空虚、无聊,要死要活的。这么多的大乘经论,二十部最了义的佛经,都给大家整理出来了,不用你去阅读大藏经。还有祖师集,祖师禅等等,现在我们又出了一个禅宗法本。为了让大家更省事儿,我们又精选了一些经和论,也就是这个禅宗法本。里边一共是四部经六部论,加起来是十部。把禅宗法门所需要学的最重要的经论都集在一起,方便大家平时多翻多读,多去领悟。这么多东西等着你去了解,去学习,你哪还有时间去看俗人的那些开示?近现代人,当代的那些导师、善知识,他们的开示太潜薄,你要少看。你先把古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先看透看熟,才知道怎么用功修行,才不会盲修瞎练。这是第十二条。

    2021-07-10

  • 以觉知来陪伴,让现象只是现象

    以觉知来陪伴,让现象只是现象这个世间真的有一种药是万能药,它能治愈一切身心疾病。这个药就是觉知。无论你在任何境地中出现任何问题,只要你的觉知足够快,在你没有进入意识住着的瞬间,有了觉知的参与,一切问题都会消失。所谓觉知,就是将一切自然、正常的现象保持在只是一个现象的状态,而不是让它变成一个问题。比如,当你身体的某一部位疼痛时,保持觉知疼,让疼只是疼,而不是让疼上升为问题。持续地觉知疼,它就不会变成一个问题。这时,觉知就是最好的对治,是最灵的妙药。一旦你离开对疼痛的觉知,你会烦躁,你会紧张,你会认为身体有了毛病。除非你根本没把疼痛当回事,而它完全不影响你,你可以不必觉知疼痛,你可以继续正常地做其他事情。一旦疼痛让你难忍,一旦你忘了觉知疼痛,你想通过其他方式对治疼痛,它就会从单纯的疼痛变成一个问题,从而让你陷入烦恼。当一个现象上升为问题时,那一定是头脑使然。头脑将一个自然的现象变成问题的刹那,一定是没有觉知的。有了觉知,它会立刻还原为现象,问题在觉知参与的瞬间消失了。现象中一旦产生了问题,它会带来苦。现象本身不会带来苦。疾病不会带来苦。生老病死不会带来苦。成住坏空不会带来苦。无常不会带来苦。刮风下雨,自然灾害,见闻觉知都不会带来苦。在这些现象中加入观念并产生问题,苦产生了。觉知就是让我们回到现象的原初,也即问题没有产生之前的状态。那个状态是佛的状态,是无生心的状态,是涅槃的状态,是开悟的状态,是解脱的状态。觉知经常会被无明,也即心识和头脑的分别习气覆盖住,而无法在问题产生的瞬间显现出来。所以,我们需要练习觉知。练习觉知是修行的最核心也最难的部分,因为我们从出生熏修的就是头脑产生问题和对治的习惯。练习觉知有许多方式,但是它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与现象在一起,而不是与头脑和问题在一起。谁能在问题产生的刹那带入觉知,谁就抓住了全命的秘诀。以觉知来陪伴,让现象只是现象,你将活在无苦的世界。

    2021-07-05

  • 觉知,是为了息虑忘缘

    觉知,是为了息虑忘缘我们训练觉知时要清楚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觉知只是帮助我们息虑忘缘,除此之外,它没有任何意义。觉知是一个修行的工具,不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目标。如果你训练觉知为了一直保持觉知,这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妄想,这不是我所说的觉知。只有你没安住在当下,吃饭时没好好吃饭,走路时没好好走路,坐禅时没好好坐禅,读经时没好好读经,这时,你才须要提起觉知,借助觉知,不停地从妄念中出离。如果你很认真地做好当下的事,你不需要刻意地去觉知,因为你从来就没离开过觉知在做事。练习觉知时,不要迷到这个工具上,不要去研究觉知,莫琢磨觉知怎么练,直接去觉知,它立刻就消失了。如果打妄想,再回到觉知上来,它又消失了。觉知没有任何可以把握、形容的特点,它唯一的特点是不住,是空,是单纯的,是无境界可得的。它的意义是引我们离开妄念的住着。大家在练习时,一定不要忘了这一点。如果你一边练习觉知,一边研究怎么觉知,思维觉知是什么,你没有真正在练习觉知。你做的与练习觉知正好相背,你忘记了或者根本没明白觉知的意义。借助觉知息虑忘缘,是觉知唯一的意义,对这一点,你要非常清楚。否则,你无法正确练习觉知,就算练习,对解脱也起不到任何作用。了解觉知是为了息虑忘缘,并去练习,才是真正的修行。借助觉知而离开妄念的住着,这是所有修行中最关键,最重要的部分。佛说一切法,都是把我们引到这个地方:息虑忘缘。这个地方的修行,是最有力的修行。也是开悟、见性、解脱生死,断尽无明最关键的地方。古人所谓的牧牛,一物不为,保任,长养圣胎,善护念,都是在做这个功夫。除了息虑忘缘,任何的修行都不是真正的修行。我们在坐禅,行禅,诵咒,读经时,所做的功课都是这一个原理和用心,也即借助觉知来远离妄心的住着。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走路,吃饭,做事,带着觉知,我们会随时回到当下,出离妄想,息虑忘缘。如是修行,二六时中,都在用功。这样修行,会突飞猛进,一日胜过散心修行一年。有些人自认为根基好,不用练习觉知,不用去做实修的功课,每天该干什么干什么,这大错特错。众生无始以来的习气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方法去克服,是无法改变的。此外,练习的时间要比你想象的长的多。有所依的习气,只有通过长年认真地练习觉知、牧牛,才能彻底转变。如果你想跳过实修这一环节,能得究竟解脱,无有是处。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修行多年,佛经和学法的文章看的比谁都多,但烦恼丝毫未减的原因。以未如实修行故。在坐禅、行禅的过程中和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不有意地加入觉知,不进行训练,我们更多的是做一件事,就是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我们就会不停地打妄想,想着想着,就会想到烦恼中去。即使觉察到在打妄想,离开了这个妄想,又会立刻转移到别的妄想中去而无法觉察。通过觉知的训练,我们可以经常地做另一件事,也即,居一切时,不起妄念。这里的妄念是只是非心,得失心,烦恼心,人我心等。只要这些妄心一起,回到觉知上来。功夫纯属了,妄心起时,自然看得见,直至不起。而对于生活中待人接物、正常的起心动念,则直用直行,不必刻意加入觉知去做,甚至可以打妄想,编故事,只要不被其困惑缠缚即可。就像晚上睡觉,做了很多梦,醒来不会计较当真,则梦境即真如境,心若不住,自然无碍。有了觉知这个工具的辅佐,圆觉经所言: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才能如实做到。经云:理虽顿悟,乘悟并销;事须渐除,因次第尽。理虽顿悟,乘悟并销者,不住妄念,觉知亦空,悟亦不得。事须渐除,因次第尽者,要经过长久地训练,认真地实修,方能转无始以来识心住着的习气,获真实解脱。

    2021-07-05

  • 寂灭之乐

    寂灭之乐人们总是认为快乐是一种感觉,一种感受和经历。在我看来,真正的美和快乐是感觉不到的,是不能经历的。这就像一种悖谬,你感觉到它时,它已经消失了。真正的快乐无法捕捉,它不是头脑和意识所能触及的,什么能触及它?奥,什么都不能,除了它本身。而它本身根本不须触碰它自己。寂灭也是如此,你无法体会到寂灭,你无法触及它。凡有体会,必是生灭。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寂灭之乐,难以言表,超越思维,不在头脑,远离觉受。当人们到了山林旷野之中,或是寂静的山谷,或是在黑夜里,远离了喧闹,人们会体验到寂静,并说寂静真美!不,那不是寂静,也不是寂静之美。能体会到的不是寂灭,不是寂静之美!那只是相对于声音和杂乱的一种无声和安静而已。你永远找不到一种你能感觉到的寂静之美,但凡你能捕捉和形容的一定是头脑刹那间经历的幻象,它转瞬即逝,而且还会带来失落和痛苦的错觉。你越是不停地希望再次经历它,你就越痛苦而找不到它,而被头脑的错觉引领到歧途。真正的寂静不是安静,不是任何觉受上的舒适,而是造作的止息,动荡的缓慢,执着的远离,苦恼的熄灭,贪取的停歇。虽然你无法把握寂静,无法感知它,但是寂静又无处不在,它根本用不着你去把握和寻找,它完全不需要大脑和体会。一盏茶杯放在茶几上,炉火上烧的水滋滋地响着,被风吹动的水上的涟漪,音响里飘来的曲子,窗外孩子们玩耍的声音,我坐在这儿或是发呆或想着什么事情,厨房里飘来的饭香,这一切都是寂静,它毫无遮掩地铺展在你面前,就像母亲在孩子面前。你的六根无时不经历它们,而你根本不用去想什么或捕捉什么,更不须让它们停留下来,它们无穷无尽,不间不断。这样的美,这样的寂静,这样的清凉,这样的快乐,不劳心力,不费思想,不用寻求,不须证明。以智慧眼看到这样的寂静,是唯一的解脱,是唯一的快乐,是唯一的真实。除非你的心还在造作和求取之中,除非你还以为有别的快乐可得,否则,你一定不会看到这份真正的寂静,你一定还在生灭的烦恼里升沉漂浮。当有一天,你真的看到一切生灭所带给你的只是虚妄的错觉,除了幻灭和苦,你一无所获,你不再被那感觉所骗,不再被大脑习惯的力量驱使去捕捉那完全的空洞,你便能安于并永享这随处都在的寂灭之乐。

    2021-07-05

  • 党的生日感言

    党的生日感言一佛法从来不压制一切美好的感情。它只是提醒我们远离执着和痛苦,避免为了一己私情而深陷烦恼。爱国之情是一种大爱的表现,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佛法鼓励我们拥有这样自然、天真、胸怀坦荡的大爱。这种爱和佛陀的慈悲是相通的,是一种为之可以牺牲自我,奉献生命的信仰。有人说,佛教徒把修行搞好就可以了,发什么爱国感言。这样的人就像一个人每天住在房子里遮风挡雨,却说,这房子有什么好的。每天吃着活命的粮食,却说,这东西有什么好吃的。走着大路,却说,没这条路我也能行走。忘本的人,不可与语。 二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爱国洗礼。今日幸福不易,我辈自当奋起!陈延年牺牲时才二十九岁,刘胡兰就义时不过十五岁。大爱无疆,心为苍生。中华出英雄,英雄生中国。所以苍天必眷顾中国,中国也不负苍天。华夏有最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中国有最智慧的佛法和禅宗。何其幸哉!为中国人;何其美哉!生在中国。 三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经历,鼓舞人心,百感交集。党之所以愈行遇强,愈走愈坚,因为心中有人民,愿中为百姓。所以民推之,天佑之,缘促之,福向之。修行觉悟何不如是?披荆斩棘,与烦恼作战。心中有众生,发菩提心,大愿随伴。悯众生苦,不为自己求解脱。南无普贤王菩萨!南无十方为众生者!南无历代国之护佑者!南无为国牺牲的仁人志士!愿吾国强盛,人民安乐。 四所有的爱都是一种爱,那种灵动的,为之无法抑制的奉献和付出。心是一颗心,爱是一种爱。爱国,爱己,爱人,都来自那颗饱满无限的心。爱只会让我们幸福,当你不幸时,去爱吧。愿我们都沐浴在祖国母亲的大爱之中,把自己汇入这爱的洪流… 五只要你爱自己的国家,你就会爱自己。你懂得爱自己,必爱国家。爱国者,必自爱。自爱者,必爱国。自爱者,自信。自信者,自强。自强者,自立。自立者,自觉。自觉者,觉他。自觉觉他,与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完全一致。 六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国须栋梁,法要传承国家富强,人人有责正法兴盛,佛子担当莫着小情,当为大爱莫贪己乐,心向太宇无我为真,大愿无尽悯众生苦,成无上道

    2021-07-05

1541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64656667686970

...

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