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切由你而定

    一切由你而定真理和解脱的标准不在任何人那里。烦恼与苦的结果也不是由任何人决定的。这一切都在你自己那里。你如何用心,有没有贪嗔痴,这才是烦恼与解脱的关键所在。所以,你根本不用把心思放在任何人身上,也不用盯着别人做的事是对是错。那都毫无意义。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动机与行为买单。正所谓,因果绕过谁?你只需要记住自己用了什么心,做了什么就可以。与任何人比较没有任何意义。羡慕、嫉妒、批判、诽谤、嘲讽、轻视别人也一样,毫无意义。因为每个人做的一切都会反射到他自己身上。关注你自己的起心动念,那才是你需要永远关注的重点。 无缘真正的道人,在这个世间不再有任何一个亲人,是绝对的孤单无侣。但同时,又能视世间所有的人都为亲人。如果一个修行人心中还有某个亲人记挂,还有某些人是他额外亲近的人,那些人的安危好坏还能直接影响到他的内心,那他离真正的觉悟还很遥远。佛法的觉悟体现在对无缘的慈悲,对家亲眷属的执着彻底地放下,是冤亲平等的,所以叫无缘大慈。用这一条,你就可以参照出自己的心境和修行的成果。 装听不见佛一再讲世间无常,只有那些想觉悟的人才会听到。而那些睡的正酣,或者不想醒来的人,他们虽然听到了,但都动作娴熟地捂住了耳朵。这些人当然也包括很多完全相信佛陀的教导和无常理论的人,他们之所以巧妙地避开了这些声音,是因为他们还有贪爱的东西无法割舍。 那是你的理论吗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看到关于出离、实修、用功办道的文章和开示,至于发菩提心,弘扬佛法,那就更别提了。而只喜欢看那些无修无证,不需要修行,当下就能成道,不需要放弃任何世间之物就能解脱的文章。后者的理论没有任何问题。而问题是,那是你亲身实证的理论,还是别人的理论?那是伴随着实修实证得来的理论,还是意识里知解的理论?是能抵挡的住任何烦恼的理论,还是在现实和烦恼中立刻溃败的理论?行者当慎思之。若不是你的理论,当大努力去觉悟与实践自己的修行和理论。毕竟说食不饱,数他人钱自己半文也无。 莫到这里茫然古德道:若不安禅习定,到这里总须茫然去。多有学人,知解个即心即佛,或于法少有悟处,便自以为佛法原来不难,即放过,茫然不知所为。或每天因循度日,或懒散无为,放逸六根,大事未办,生已做想,自欺欺人而已。此皆古人所云茫然者。不知古人真正悟后,皆仔细保任,如护胎儿,安禅习定,则一处安静之所,息虑忘缘,严护身口意三业,待人接物,以简为则,不务世缘,布施六根,涤除无始来习气种子,方是正修行路也。 出必善你是你自己绝对精准的标尺和答案。出于尔者必返于尔。故智者善出之。不出则已,出必善。 世界与他人无关人们只是被关系迷住了心地法眼,所以看不到事实的真相,总是心向外追逐、算计、执取、贪爱、抱怨,不知那一切都是心识的幻梦和投影。一旦独处并安静下来,你才会发现,这个世界与任何人都无关。世界,是你自己内在的投射。所以,想要让自己的世界安宁,管理好你的内心,看好自己的投射,那才是一个智者所看重的事。越是向外看,离实相越远,问题越多,无明越多,烦恼越多。一念返回自心,一切问题消失。 主动还是被动自觉主动交出,还是被动剥夺,哪一个更痛苦,可想而知。主动布施,还是被迫交还你从世界偷盗的一切,智与愚,只在这里见分晓。

    2021-10-23

  • 持久的格斗

    持久的格斗修行就像是一场持久的格斗。跟什么持久地格斗?跟烦恼、贪欲、习气持久地格斗。我们经常会败给自己的烦恼。为什么?因为不能坚持,因为没有力量,因为没有做好准备。因为对自己不负责任。因为你不了解烦恼,更不了解真实的自己。在世间,不论什么样的比赛和战斗,你都要知此知彼,才能战胜对方。不仅如此,你还要经过高强度严格的训练。修行中知己知彼者,知烦恼性空,知真性不灭。如是名为修行中的战略方向。具体比赛或战斗时能否胜出,则需要战前的训练和其他充分的准备。任何一场战斗都是对参战人员整体素质的考验。对比赛者而言,实力相差太过悬殊的比赛则毫无意味。越是高手,越希望碰到强大的对手,这样比赛和格斗才有意思,而胜利的果实也一定丰盛而巨大。与烦恼的格斗也是如此。轻微的烦恼永远无法击荡出解脱的力量和大涅槃的智慧。正所谓烦恼即菩提。水涨而船高。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唯有在巨大的打击和挤压下,人的精神才会得到完全的历炼和转化。有些人在烦恼面前退缩,或者不堪一击,是因为他渴望的结果太小,所以他很容易知足并退缩。修行的成果有两种:一种是自了,一种自觉并觉他。自了者,对治烦恼的能力极其微弱。而觉他者需要发菩提心成就佛果。成佛是一个真正的修道斗士所要的唯一结果。想成佛就一定会遇到极大的阻碍和痛苦。譬如高原平地不生莲花,低卑湿泥乃生此花。遇到的境界越多,得到的历炼越大,修行的成果也越大。好比如拳击手,如果陪练不堪一击,那么就很难打败真正比赛中的对手。如果陪练本身就是一个高手,那么训练出来的拳击手也一定是个高手。修道之中,烦恼亦复如是。轻易降伏的烦恼还会化了妆再出现。只有从根本制伏烦恼,它才不会再危害于人。制伏烦恼没有捷径,就是不断地训练转念与离念。当然,前提是,寻找一个不受打搅的环境,暂时放下一切世缘,如实地操练降伏烦恼的方法,把它转化成一种熟练的能力,那就是定慧之力。因为烦恼起因于无始劫以来的无明习气,所以每个人在修行的过程中都会受到烦恼的打击。就是在这样刻苦地训练中,修行人才能逐渐地了解烦恼的习性,才能以智慧来降伏烦恼,从而在这场格斗和厮杀中彻底胜出。当你有烦恼的时候,不要气馁。首先,不要忘了,烦恼只是心识的错觉,它没有实质,而你只需要挨到烦恼自己消失,那时,你拥有的就是定力和般若智慧。在与烦恼斡旋斗争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碰撞,还要懂得迂回、绕开、休息、回避、不对治,只是单纯地消耗。而有时又要突然袭击,勇猛精进,打它个措手不及。再加上辅助一些方便之法,通过远离六尘和保护六根,让心识的习惯得到彻底的转变,并和烦恼做长久地拉锯战,最终将烦恼和习气耗尽。修行这条路上,你会看到无数比赛者退出比赛,而你,却像一个孤独的英雄,一直走在空旷的大道上,一直坚持,坚持…直到将烦恼拖死!修行就是看谁能坚持到最后。只要你自己不退缩并投降,靠坚定的信心和实战的智慧,坚持走在这条路上,最终,你一定能赢得这场比赛。

    2021-10-23

  • 躲的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虽然猎人还没有离开他的小屋,但是树林里还在觅食的动物,早就已经是猎人枪下的猎物了。一切众生虽然还在他们的世间森林里活动,但是他们早就成为死亡猎师枪下的猎物了。只有那些高度警觉的动物才有可能逃脱猎师的捕杀。而那些毫无警觉的动物,随时都会死在猎师的枪口下。也只有那些依佛陀教导如实修行的人才可能躲避死亡的猎杀而获得如来法身常命,而那些醉生梦死不知修行的人,完全不知道死之猎师就在一旁窥视,随时会猎杀他们。人们贪着生之快乐,不知死之在旁时时窥伺。每天浑浑噩噩,得过且过,以感官的快乐来麻痹自己,欲逃避死亡和自己欠下的业果,就像一句谚语一样: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活一天,算一天,一时苟延残喘罢了。但是不要忘了,我们这期生命,不过是一念无明而借来的幻壳,本来就不属于你,到时要归还的。而有的人,以为生命是真实的,是属于自己的,要还的时候不肯还,所以受无量的苦。每个人最终都要面对自己一生因果结账的时刻。愚昧的人,以这一期假身不停地造业欠债。只是一味地贪图快乐,一味地欠债,不务植众善法资粮,却妄想在生命的终结逃脱最后的结算。真正的智者,绝不会坐以待毙,而是努力奋起,逆生死流,专心办道,割舍贪爱之毒瘤,止息过去之恶习,累积善法功德,还清往昔业债,于茫茫生死中,久久修行,以定慧之力,独脱轮回之苦!佛遗教经云: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此是应舍之身,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生命如同泡沫,须臾破灭。一息上不来,即隔世去也。而此生所遇善法因缘,忽然断灭,欲得人身,百劫千生,未必能得。是故同修,当猛然醒来,止息平日懒散放逸贪爱之习,亲近善友,皈依三宝,一心修习善法,早日做好打算。莫待临渴掘井,堕落求升,为时晚矣。

    2021-10-23

  • 善友者,数数清于耳目

    善友者,数数清于耳目你所处的环境和接触的人会对你的一期生命,甚至无量劫的生命产生很大影响。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一个人的生活环境,他交往的人,他从事的工作,造就了一个人的品格与性情,直接影响他的生命内容和生活品质。沩山警策云:远行要假良朋,数数清于耳目。住止必须择伴,时时闻于未闻。故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亲附善者,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狎习恶者,长恶知见,晓夕造恶,即目交报,殁后沉沦。人之所交,可不慎乎?人之所习,可不察乎?如一个人每天看恐怖片,他的大脑中就会植入凶残的信息,就会不知不觉疑神疑鬼。一个人每天看悬疑小说,就会经常陷入虚幻的逻辑推理,而对身边的人和事容易产生怀疑的心理。一个搞经济学的学者,会处处把经济问题放在首位。一个人总是跟精神病患者或抑郁症患者在一起,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也有精神病。一个人如果从小就经常和赌博的人在一起,很容易染上赌博的恶习。而一个人如果经常跟善知识在一起,每天熏修善法,学习古人高尚的品德和博大的心胸,那么他每天的心态都是积极的和阳光的。就算他遇到困境和恶劣的环境,已经熏修的品格和性情都很难再改变。这就是熏染和习惯的力量。孟子说:性相近,习相远。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有一个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三次搬家。而陆亘以南泉为师,苏轼亲近佛印,裴休侍奉黄檗,皆亲近善知识的典范。雪峰与玄沙、仰山与沩山、德山与岩头,皆师徒相友,互相发明之典范。而阿奢世王以提婆达多为友,遂致害父。华歆贪财,管宁不肯与之为伍,遂割席以明志。阿难陀言: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办。得善友故,远离恶友,以是义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佛言:阿难陀,勿作是言,善知识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识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离恶知识,不造诸恶。常修众善,纯一清白,具足圆满梵行之相。由是因缘,若得善伴,与其同住,乃至涅槃,事无不办,故名全梵行。善知识和善友在我们的人生之路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选择良伴和有利于自身德行长养的地方生活,对每一个人这一生过的是否快乐解脱至关重要。孔夫子云: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有智之人,善思念之。

    2021-10-23

  • 第一波罗蜜

    第一波罗蜜人们为什么拥有了反而会恐惧?因为那些本来就不属于你。你的恐惧来自于本能和直觉。来自于原始初心对拥有的驳斥。当你拥有之后,你反而不安。它就像幽灵一样潜藏在你的内心深处。无论你怎么欺骗自己,你都无法真正让自己安心,除非你老老实实地交出你攫取的一切。原始初心,曾不拥有一物。忘了这一点,是最大的过失。所以,整部金刚经只讲了两个字:布施。对于布施的理解,人们有各种各样的差别。你悟道的结果,直接跟你对布施的理解和布施的程度有关。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无为法者,不过布施而已。涅槃经云:王位布施、妻子布施、头目布施。佛说如是三种名为大施,名极妙施,得无生忍诸菩萨等,应修如是三种布施。是故金刚经云: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第一波罗蜜者,布施波罗蜜。连布施的念头也布施掉,是名第一波罗蜜也。如果你想得到解脱,还清你从这个世界获得的每一样东西。你曾经借了多少,就要还回多少。包括你的孩子、老公、妻子、父母和你珍爱的一切。直到把你借用的一切完全还掉,你才能解脱。在所有需要还的东西中,有一件最重要的东西不要忘了还,那就是你自己。还清的过程就是修道的过程,就是布施的过程。你所做的一切布施,本来就不属于你所有。把它们还清,那是你必须要做的。我们经常会误以为自己来到这个世间,只向这个世界借了身外之物,把身外之物还清了就可以没有烦恼了。不,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东西,你更要还清。就是你的生命。没有任何贪恋地把你的生命还掉,把你对自我的深深的执着还掉。那才是你欠的最大债务。你的生命和跟它有关的一切,才是你向这个世界借的最贵重,而你又最不愿意还清的东西。把它还掉,你才还清了所有的一切。对于人们来说,生命不过是六根接触六尘的世间。达摩大师说:布施六根,是大布施。佛说诸佛以三法而究竟得道:定,慧,舍。舍有平等义,有空义,有等持义。如是诸义,不过布施而已。经云:舍诸所有,具一切智。古人云:心空及第归。又云: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又云:但有一法不空,无上真实不能胜出。

    2021-10-23

  • 愿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愿望?因为那是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就有的。不论是贪爱和无明,还是觉悟与智慧,那都是心久远以来从事的结果。我们今世的每一个愿望里都隐藏着生命过去的记忆。我们此刻的每一个行为都是过去的行为留下的习惯。我们以为那记忆被一期的生命截断了。事实则不然。那愿望,那愿力,那习惯,那兴趣,那爱好,那志向,它一直存在。在所有的愿望和力量中,有一个愿望是最久最远的,它和我们的心同步,它和我们从未分离。那就是心认识它自己,觉悟它自己的愿望。这个愿是所有愿中最持久而有力的。愿者,原心也。原心者,即初心原心者,即本心。当我们忘失了这个愿,我们会被无明遮蔽,我们的愿望开始改变,它变成了执取自己,变成了贪嗔痴慢疑。我们今世遇到的一切,都是你久远劫来遇到的。我们今世做的事,是你无量劫来一直熏修的。我们今世的善根,是你无量劫中从事而养成的。我们今世的恶业,也是你无量劫来积累的。我们今世所求的觉悟,是你多生多劫一直想要的觉悟。同样,当我们迷失本心时,我们会忘记自己最初的愿望,我们会忘记初心,我们会在执取和贪着中生起无数个虚妄的愿。我们忘记了原心,便开始了一段无明的幻梦之旅,它同样久远,仿佛与原心同步。从今天起,恢复自己最初的纯净的原心,还是继续做着无明的大梦,那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如果你不能回忆起自己过去的善法的愿力,那么,从这一生,从今天,从这一刻,发下觉悟的愿,发下找回原心的愿,发下成佛的愿,发下利益一切众生的愿。它会深深地种在你的心田,会在未来无量生世中跟着你,提醒你,督促你,成熟你,长养你,直到你完全实现自己的愿望。六祖大师说,常念修行是愿力法。又说:悟此法门,由汝习性。发佛的愿力?还是众生的愿力?发觉悟的愿力,还是轮回的愿力?那是你生生世世的选择,也是你未来生命的因。愿你我都发诸佛之愿、觉悟之愿、慈悲喜舍之愿。愿这颗无比美好的愿力的种子深深地植入我们的心田。愿它能穿越时空和宇宙来与你相见。愿它在你的行动和串习中生根发芽。愿它在你的心之大地上开出美丽的诸佛之花。

    2021-10-23

  • 先放下家亲眷属

    先放下家亲眷属师父好,一直在看您的文章。我真的感觉佛法很好,我怎么影响家人学?他们毕竟是我缘分最深的人,他们还在做着贪嗔痴的事,种着六道轮回的因。请师父指点。答:无始劫来,众生轮回六道,不过是家亲眷属而已。六道轮回的因虽然来自贪嗔痴,但贪嗔痴恰恰来自我们对家亲眷属及我和我所的执着。亲人对每个人来说,是最深的无明的外显。所以,如果你想真正学佛和修行,先放下家人,管自己,不要管家人。每个人的因缘不一样。有的人可能再过无量劫也不会信佛学佛。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和家人并不是真的,而是虚妄识心所见的幻化相。所有人都是一心所起的妄念而已。如是甚深的道理,恐怕你自己用尽这一生也未必真正领悟透彻,又如何能帮的到别人。所以,无论如何,先要把家人放下,才能一心用功办道。越是重要的人,越必须放下,否则,会双双轮回。修行人要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自己学法悟道上,等自己成就了,再去帮助真正与你有缘的人,而不是仅仅去帮助家人。至于家人学法的问题,要看他自己的因缘。如果他真的跟佛法有缘,跟你有法缘,他一定会受你影响,主动跟你学。但前提是,你必须先放下他,先成就。放不下的话,你自己首先会轮回,自己尚在轮回中,又如何救的了家人。

    2021-10-23

  • 这条路

    这条路生死是一种假象。世人迷在这个假象中,无法参透真相,所以多生多劫轮回生死。两千五百年前,印度的佛陀,辞亲割爱,六年苦行,最终在菩提树下静坐,夜睹明星而悟道,参破生命的玄机和万物的真相,并为沉迷在生死黑夜中的无穷众生开启了一条真实的解脱之路。从此,黑暗的世界才真正出现了明灯。从此,有无数的学人,按照佛陀的教法用心修行,也都参破了生死的谜团,觉悟了宇宙人生的实相。词曰:人天长夜,宇宙黮黯,谁启以光明?三界火宅,众苦煎迫,谁济以安宁?大悲大智大雄力,南无佛陀耶。佛陀觉悟的这条大道,至今还有无数人在孜孜以求。这条路,未来还会有无数生命探寻。因为这是众生唯一一条从无明长夜中觉悟的大路。这条路,是唯一一条究竟离苦得乐之道。这条路,是生命存在的唯一意义。这条路,是三界六道幻梦中的一道光芒。这条路,是常乐我净之真实大道。这条路,唯有具利他之心者能行。这条路,唯有志愿高远,百折不挠的人所能行。这条路,唯有植众德本,善根具足者能行。这条路,是诸佛觉者无量劫来布施头目脑髓,无量劫来捐身舍命,历劫勤苦修行所换来的法身常住之路。这条路,自古以来少有人行。因为它需要行者布施最亲爱的一切。所谓:王位布施、妻子布施、头目布施。佛说如是三种名为大施,名极妙施,得无生忍诸菩萨等,应修如是三种布施。如是三施者,王位,世间财富受用最贵重者,喻一切我所。妻子,世间一切情爱之中最亲爱者,喻贪爱。头目,自我生命中最珍贵者,喻自我。能施我与我爱及一切我所,是名最上施。能如是施者,方得佛道。无数众生欲行此路,皆中路退失,因为此路长远,幽深难达,路途艰辛,困难重重,难于布施自己最亲最爱。所以修道者多,退失者更多。欲行此路者,应发无上菩提心,应发普贤行愿,应为利益一切众生而行佛道。欲行此路,应亲近善知识,听经闻法,如理思维,如说修行。欲行此路,应难舍能舍,难行能行,为法忘躯,至死不渝。此路是诸佛之路,此路是大乘之路,此路是觉醒之路,此路是离苦得乐之路。

    2021-10-23

  • 公案与疑情

    公案与疑情    世间司法部门会留有多年以来悬而未决的各类案件。禅宗祖师以世间司法悬而未决的案件作比喻,把古人留下的一些让人起疑的法语开示当成公案,供时人和后人参禅使用。所谓公案,就像司法公安机关办理的案件一样,侦查人员需要对整个案件的细节了如指掌,侦查时须细致入微,才有可能勘破案件的可疑之处和破案的关键点。在重要的地方生起疑情,是勘破整个案件的核心之处。参公案亦是如此,也是要在明白公案表述的基本情况下,生起疑情,才可参寻探究,体察领悟。就像公安警察破案一样,如果对案件的基本情况都没有详实了解,又不用心去观察相关细节,又如何找出真凶,勘破案件呢?之所以把古人留下来的一段对话或一个故事称为公案,是这段故事给人留下悬疑,从古至今,少有人知道公案的答案。即便有些人给了答案,还是模糊不清,让人们更加生疑。人们无法对公案下定论,给不出一个标准的合理的答案,令当时和后来无数人迷惑不解。这正是公案的魅力之处,也是千古以来吸引人去探究参寻的地方。看公案者,越能生起疑情,公案本身对他的修行就越会有帮助。只不过,在没有参破真正的答案之前,人们无法领会这一点。当他领会到疑情的作用时,在关键之处,参禅已经结束。而那一刻,就是伴随着极大的疑情而实现突然的领悟。就像公安人员办理案件时,在生起极大的疑情后,日夜咬着案件,随时随地想着疑情,时时刻刻专注在案件的细节里,在可能的任何一个因缘时节事情会遇的刹那,办案之人会忽然发现答案。这边是破案的整个过程。破案整件事中,需要具足很多因缘。要了解案情,要认真调查,要寻找证据,要起疑情,要耐心参究,直到参破答案。参禅亦复如是。参禅者首先万缘放下,一心放在公案上,了解公案本身的背景和涉及的所有人员事迹,能够咬住公案的可疑之处,用心参究,时节因缘会遇,才有可能忽然契悟。在整个参禅的过程中,了解修行的目的,具备正确的解脱知见,是前提。但只有知解,不能悟道。须对公案的重要之处起大疑情,然后真正置心一处,心不外驰,日夜参究,细细提察,丝毫不放过,才有可能忽然明白此一大事因缘关钥之处,一碰即开,一悟永悟。世人学法参禅,只因事缘太多,用心太杂,也想参与无上禅法,只可惜心力散乱,时时被杂事分心,于古人一则公案前后事迹、相关事宜尚看不明白,也不用心去看,又如何参得直接关系悟道之绝妙公案?所以学法之人,欲参禅看公案者,先学世间侦查人员破案的精神,将世间一切挂碍带累万缘万事统统放下,一心办此件大事,如同办案人员,要将家中世俗琐事,一齐放下,专心办案。不破此案,茶不思,饭不想,睡不着觉,也没心思做任何事。不破此案,誓不为人。参禅者,亦当如此,白天想它,夜里念它。走也是它,坐也是它。昏睡中是它,清醒时也是它。一切时中,心中总是它,如念丢失的珍贵宝贝一样,必寻到方得安稳。

    2021-10-23

  • 一念住着即迷,一念方下即悟

    一念住着即迷,一念放下即悟临济被黄檗三次棒打,后到大愚那里参学。大愚问临济:从什么处来?临济说:黄檗处。大愚问:黄檗有何言句?临济说:我在黄檗处,三次问佛法真实之意,三次被打。不知某甲有过无过?大愚曰:黄檗这么老婆心切,为汝说的太明白不过了,你却在这里问有过无过?临济于言下大悟。乃曰:原来黄檗佛法无多子。看他临济,只因原来抱着个有过无过而不悟,到大愚那里,被大愚轻轻一弹,先前一切覆盖,一时脱落。一念放下,即大悟也。又严阳尊者问赵州: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州云:放下着。严阳云:一物也无,放下个什么?州云:就知道你放不下。严阳一听赵州恁么说,言下大悟。言阳不悟时,不过担取个一物不将来放在心里。听赵州恁么说时,不过忽然将一物不将来放下了,便言下顿悟,有何难处?黄龙慧南参慈明。慈明见黄龙在丛林中颇有名气,先是恭敬招待,询问之后,才知黄龙并没有领悟云门宗旨,便几次垢骂黄龙。黄龙不堪辱骂,向慈明道:某甲因为不解,故来问和尚。善知识宜施方便,和尚不为学人开示,只是骂人。这难道是从上以来祖师授徒的法式吗?慈明听黄龙这样讲,很惊讶,说到:南书记,我以为你是个有悟性的人,没想到你居然认为我在骂你。黄龙闻慈明这么讲,汗如雨下,忽然大悟。黄龙以前见过很多丛林名哲,大家都认可他,唯有他自己知道自己没有透彻。到石霜处,被石霜看到他确实大事未明,经慈明几番打击,而黄龙不悟,以为慈明只是骂他,住在了一个被骂上。被石霜一语挑明,放下那一念无始无明,当下大悟。原来佛法恁么容易,大悟不难,只是学人尽在不知不觉中长时辛苦端着一物,后被他善知识一棒敲碎那物,现出原型而已。又白云守端见杨歧方会禅师。杨歧问白云剃度师茶陵郁悟道偈,白云依实复述,杨歧听后大笑而去。白云心中起了大疑,不知是先师有过,还是自己有过,一夜未睡。第二天,疑心不去,复去见杨歧。杨歧举年会中伴舞演戏者,讥笑白云守端还不如他们。白云疑团更大。待他询问杨歧:为何不如演戏者?杨歧说,他喜人笑他,你怕人笑你。白云一听,立刻放下那念疑着守着的心,忽然大悟。六祖大师云:一念迷即众生,一念觉即佛。此之谓也。佛法精妙处,只是在大执着处,忽然放下。在大疑处,忽然开朗。在大背道处,忽然转头。在大苦痛中,忽然知非。在大轮转时,忽然知止。在大寻觅中,忽然知歇。在大端持处,忽然放手。在有所得处,忽然不求。在大住着处,忽然释然。故古人云:大疑方得大悟,大精进方得大休歇。此是参禅津钥之处,亦是学人深自省悟处。切忌向一边倒,要么胡乱寻觅,起邪精进。要么懒散放逸,不知用功。若欲相应,但看担取了什么!若也看不到,即放下着。嗯,云门说,到法身边,己见犹存,放不下是病。透过法身,放过亦是病。同学!大须努力,自赚不得。

    2021-10-17

1541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51525354555657

...

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