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一步,海阔天空

    退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海阔天空。手把青稞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苦海无涯,回头是岸。诸法无诤,诤即失道义。有求莫若无求好,进步何如退步高。所有人都争先,唯有大智人向后。事欲称情常不足,人能退步便无忧。向前者,多费力;能后者,可省力。向前者,心有所得;向后者,悟无所得。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但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反者,道之动。反者,倒也、退也、返也。能返于己,无路不通。小人求诸人,君子求诸己。退者,反观自己。能观心者,无法不达。故迷时怨天,悟时观己。关键时候,能退一步,死处得活,绝处逢生,化干戈为玉帛。求胜者,人我炽;求败者,人我薄。人我炽者,苦之根;人我薄者,乐之根。后退者,须转身。能转身者,须有大力。迷途知返。返于何处?返于无求无得,无我无人。向前即茫茫荒漠,无休无止;向后即一片绿洲,稳坐归家。于一切事上,向后退者,是真胜利人。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修道之人,常于“退一步,海阔天空”为座右铭,时时提斯,念念在斯,则一切无碍。 

    2022-06-22

  • 接受什么,什么就消失

    接受什么,什么就会消失你接受什么,什么就消失。你反对什么,什么就存在。两个人同样坐牢十年,一个完全接受了牢狱的生活,一个怨恨牢狱的生活。对于完全接受牢狱生活的人,牢狱消失了。而在心里不接受却又不得不在牢狱生活的人,牢狱出现了。一个拒绝接受自己残疾的人,是真正意义上的残疾人。一个接受了自己残疾的人,“残疾”消失了。一个讨厌夏天的人,夏天越来越热。一个接受了夏天的人,“夏天”消失了,虽然他依旧被热辣辣的太阳晒得满头是汗。当你讨厌虫子,你会发现,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会有虫子跟着你。当你不再讨厌虫子,就算虫子把你围起来,“它们”也并不存在。真正的虫子不是“虫子”,而是你的讨厌。你心里的虫如果不消失,大地上就会永远有“虫子”出现。一个被执行死刑的人,在临刑前,全然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他在心里以微笑接受死亡。正在那一刻,死刑消失了。而一个已经不能改变死亡命运的人,却挣扎着不想死。双重的痛苦将加在他身上,使他陷入地狱。身体的疼痛和对死亡的恐怖。你接受什么,什么就被融化在你的接受里。你抗拒什么,什么就被你的抗拒建立起来。接受就像巨大黑洞,它能吞噬一切的存在。接受就像虚空,它会允许一切的发生。一个人身患绝症,每天想的全是对治。“绝症”在他的对治中不知不觉生根发芽。绝症非绝症,对治成绝症。若人离对治,绝症无处存。你的老公酗酒,你整天骂他,讨厌他,他喝酒喝的更多了。有一天,你买来了好酒,陪他一起喝。你倾听他内心的孤独和苦闷,像对孩子一样完全接受了他,你不再讨厌他喝酒。有一天,他不再喝得酩酊大醉,他更愿意陶醉在你的理解和陪伴中。你讨厌的、恐惧的、对立的就会存在。你接受的、理解的、欢迎的就会消失。你儿子学习成绩不好,被很多老师认定为智商太低。你一味地指责孩子,对孩子实加各种压力,期望他有所改变。孩子非但不能改变学习成绩,反而陷入痛苦之中。当你接受你的孩子的“低智商”,他开始变得活泼可爱起来。你发现,你的孩子根本不是“低智商”,那纯粹是胡扯。他聪明极了。你自己和那些老师才是“低智商”。并不是你的孩子真的有什么巨大的改变,而是你定义“聪明”、“可爱”的标准变了。你自己变了,一切都变了。你接受了什么,什么就会变得可爱。不是事物本身变得可爱,而是你看它们的角度改变了,它们随之而发生了神奇的“改变”。当你遇到什么人或事而无法回避时,接受是唯一的选择。不管那是贫穷、监狱、疾病、衰老,还是死亡,当你接受它们时,它们就会消失。有时,当你面对困境,能够轻松回避或转身,那也是一种接受。接受不是偏执和刻意。在你不能接纳的时候,选择放下、离开,那同样是接纳。你对你的心越了解,越敞开,越放松,你越知道如何接受。接受发生在一颗觉悟的心里。打破我见、我执,内心不再有任何坚固的思想和观念,你才能接受更多,直到完全的自在。

    2022-06-22

  • 苦从心生,非从境有

    苦从心生,非从境有痛苦是自我的选择,如果你不选择痛苦,没人能给你痛苦。就算有人对你拳打脚踢,恶意相向,他或许会使你身体遭受难过,但无法让你痛苦。除了你选择痛苦,任何外在的人与事都无法给予你痛苦。同样出了车祸,有的人淡然处之,有的人怨天尤人。同样被人讥讽,有的人毫不在意,有的人恨之入骨。痛苦不是外在加之于你的,而是你自己加于自己的。一场大雨淋到你头上不会使你痛苦,那为何一杯冷水洒到你身上就会让你痛苦呢?你在自己编织的故事里选择了磨难和痛苦。境由心造,非关于境。有心则有境,无心即无境。苦从心生,非从境有。心生境生,心灭境无。一根柱子倒在你身上,你只是疼了一下,你并不痛苦。有人撞了你一下,你为何怒气冲冲?不依不饶?是你对自己的执着让你痛苦。痛苦是自我的对抗和反击,而与外境无关。亲人去世了,有的人悲痛难过,庄子却鼓盆而歌。痛苦是你的视角、观念造成的,而与谁离开你毫无关系。有的人一无所有而陷入抑郁,而有的人一无所有却快乐得像个国王。痛苦与你拥有多少无关,而与你是否接受你拥有的有关。哪怕那是零,如果你接受,你也无法痛苦。痛苦与你是谁无关。一个失去了所有亲人的人可能并不痛苦,而一个所有亲人都还在世的人会生无可恋。痛苦与你怎么看待这个世界有关,而与世界无关。如果你不想痛苦,全世界所有的暴力和灾难一同指向你,你仍然不会痛苦。如果你陷入执迷之中,一双筷子、一件衣服、一个眼神、一句话,会使你堕入地狱。我见过有的人因为小事而疯狂,也见过有人在生死前镇定自若。如果你看到一切都是幻影,你怎么可能会痛苦。痛苦来自于对真相的忽略,来自于进入梦幻。善知识,痛苦真的来自你的看法和选择,而与其他无关。愚痴的心选择痛苦,它喜欢折磨自己。智慧的心想尽一切办法爱护自己,让自己解脱。你是否会痛苦,一切在于你的选择,而于万事万物无关。 

    2022-06-15

  • 除了我们的妄想,没有人痛苦

    除了我们的妄想,没有人痛苦师父好,我从小就很难分别自己的痛苦和别人的痛苦。我看不得别人受苦。看到别人痛苦,就像那些痛苦发生在自己身上,总是想怎么去帮助那些痛苦的人。我自己的生活过得还算如意,就是会看到身边的人有各种各样的不幸。所以长大后,会经常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希望他们都能过得很好。请教师父,这样是不是利他?答:我们经常在看到别人不幸和痛苦时,心生同情和悲伤。甚至认为如果自己不难过,就是不对的。其实我们永远无法感受到别人的痛苦。所有我们以为的别人的痛苦,都是我们的投射和妄想,甚至连我们自己的痛苦都是假的。痛苦是一种表象,没有人在痛苦,就算他在那里挣扎喊叫,你仍无法确定他是否真的痛苦,那痛苦是不是他迫切需要的。如果痛苦能让他感受到他还活着,就像需要空气一样需要难过,他会选择痛苦。他需要那样,而我们却经常想去干涉别人的痛苦。利他并不是感受别人的痛苦,而是用喜悦来融化掉对方的痛苦,用智慧启发别人看到痛苦来自执着和无明,来自坚持和观念,而绝不是陪同对方一起痛苦。两个同时痛苦的人怎么可能是恩惠和慈悲。除非你用慈悲照破对方的痛苦。所谓无明,是以难过来陪同难过,以不幸来要挟不幸,否则,那就不是爱。这是颠倒的爱。真正的爱看上去就像袖手旁观,就像无动于衷,它完全不进入对方的“痛苦”,它根本看不到痛苦。它看到的是全然,是真实。它不进入自心投射的故事。用真实的心与对方在一起,而没有任何同情的妄念进行阻隔。只有这时,疗愈和慈悲才有可能发生。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帮助到别人?当我们自己完全喜悦,没有任何痛苦时,我们身边的人就会受到感染,从而觉悟。一个看到众生受苦而沉浸在同样痛苦中的人不是一个觉悟者。觉悟者是安宁而喜悦的,他用喜悦和宁静陪伴一切,而不是用同情和悲悯。众生心灭则佛法生,撤销自我的幻想和干涉,直接与一切在一起,那才是真正的“利他”。而那时,自他的分界越来越模糊。利益的心也逐渐消失。那时的爱是你不得不那样,而不是为了什么而那样。让自己一直活在实相和喜悦中,那才是我们能回赠给这个世间最美妙的礼物。

    2022-06-15

  • 普行恭敬

    普行恭敬一切福慧善法皆从恭敬中来。行得一分恭敬,便有一分觉悟。行得一分恭敬,便有一分喜乐。行得一分恭敬,便有一分心安。恭敬一法,是入道安乐妙门。学人往往追求高妙见地,求玄求妙,而于此最平常行履处不知用心,更不践行,虽名修道,转修转远。以不脚踏实地故。佛见易得,我慢高山难铲。诵经坐禅此等功课易做,觉察我执我慢,能自见己过难修。若一念知非,谦卑退让,是名修行得力处。若能常常于与人诤论处、计较处,指责人处、见他不是处,回光返照,后退一步,让善于人,推过于己,是学人真正做功夫处。诸佛种种说法示教,不过为除众生我慢高山。我慢一除,人我相泯,佛自现前,不劳施功。恭敬即是觉悟,离此更于何处觅觉悟。心有高下、彼我、胜负,即心无恭敬。见一切人事物,不见善恶好丑,心常觉悟,即恭敬心自然而发。恭敬心一出,诸恶、争吵、过失自然消除。恭敬者,非刻意造作而来,从戒定慧来,从觉悟中来。若形似恭敬,心中不敬,此是自欺,徒自受苦。能恭敬人者,即平等心、善意心、尊重心、觉悟心现前。能行恭敬,即自无我。若有我者,能敬别人,无有是处。常行恭敬,即不见他非,不见他非,即是得道,无别有道可得。见他是非者,能行恭敬,无有是处。恭敬别人,自润心田,非关他人。不行恭敬,自污心地,与他无关。智者心行恭敬,常自法喜,是名自悟自修,自成佛道。愚人不行恭敬,常自损伤,是名堕落泥潭,苦不堪言。六祖大师说:常自下心,普行恭敬。若轻人,即有无量罪。此是入道要门,悟道之机。常行恭敬,心自觉悟。 

    2022-06-11

  • 观雨听禅

    观雨听禅雨声滴滴答答正如诸佛宣法声声熄灭心火颗颗勒住意马大颗大圆大润小颗小圆小满万物受其滋润亦能万般变化清风从中发来戒定因其滋生智慧岂在读字一音说罢玄旨从上以来一路不出曹溪一滴说玄说妙万千至简总在这里观雨即可入道听风即是逍遥久旱忽逢甘霖多劫曾被念扰一朝打湿面门新人只是旧人邀你雨中共坐聆听菩提清音肉眼可见佛性耳根亦能见法昼夜不停宣说广长舌相不假妙音岂须远觅直下即达玄旨小雨如佛付嘱大雨似祖棒喝雷鸣如同狮吼闪电恰如禅机一串串却千七一滴顿忘玄机晨雨可懒床上暮雨披灯看经春雨捉笋而归冬雨凭枝嗅梅雨中江边独坐只影浩淼烟波赤脚雨里散步激起水花四处世人皆被雨恼我见雨落便笑如同老友来访对膝清谈终日称性而来不期尽性而去不留狂风不动心树妙雨怎摇性海任其来去敷扬也是不增不减无事来我廊下栀子茉莉开敷此门法雨常降不劳施功神通一坐坐穿佛魔一音广奏八极当知耳根遍满方悟尘尘清新听雨来,凭君唱一曲无生妙歌闲者即是知音来观雨,来听禅此中妙意总难宣为奏宫商角徽羽也须将鼻弹伊

    2022-06-11

  • 你先安心,才能让别人安心

    你先安心,才能让别人安心下面是同一个居士在不同时间问来的三个问题。几个月前:学山师父好。我有问题要请教您。我老公不是太上进,或者说笨手笨脚,导致我总是很烦躁,对他态度也不好。请问师父,怎么才能让他对生活有上进心?一个月前:学山师父好[合十]我朋友的父亲八年前因为中风,自己提前结束了生命。当时她因为怀孕,出葬也没有去送。她一直无法释怀,愧疚感和思念藏在心里这么多年,每每想起就非常难受。请问她该怎么做才能释怀,才能放下[合十]昨天:学山师父好。我家丫头学习压力大引起焦虑抑郁。她觉得学习就应该成绩优秀。现在高一有点力不从心了,就放弃学习了,三个月从前十掉到了倒数一名。我对她学习不抱什么要求,但是她内心那道坎,那个结要怎么打开呢?有师父建议带她到寺院住一段时间。有朋友建议带到精神病医院看病吃药。我还想带她去闭个黑关,十天左右。朋友说别耽误了孩子,该治疗就治疗。我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请师父帮我。答:你前后的问题都是在讲别人,一会儿是你朋友,一会儿又是丈夫,现在又是女儿。你知道你自己的问题更大吗?我前面已经回复过你了,不要去插手别人的事。否则你会自寻烦恼。朋友和亲人,我们只要聆听、理解、陪伴就可以了。如果你想干涉他们的生活,你自己也会沦陷。如果你自己还在无明和烦恼中,你怎么能帮的了别人。孩子和他人可以去管,但只是随顺因缘,尽心尽力,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心里无愧就可以了。而结果不是你能控制的,所以,你要做的只是用清醒的心去接受一切结果。你想去做些什么,怎么帮女儿,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要安静下来,好好地鼓励女儿,看到她的优点,而不是盯着她不足的地方。当你能放松下来,不再要求外境人事改变,而是随顺因缘,用一颗无求的心来面对这一切,你的命运才有可能发生改变。你永远无法替任何人分担他的因果。但你可以为自己种善因,结善果。你只需要注意自己能做什么,不要做什么,照顾好自己的那颗心,那是你生活的基础。如果你希望你的家人或朋友过得好,先让自己好起来。如果你想帮助别人,自己先从烦恼和痛苦中解脱出来。努力培养自己的生活乐趣,既不造恶,又不着善,让自己能够即使不依赖任何人,都可以幸福。只有这样,你才不会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任何人身上,也不会因为别人的行为而影响自己的生活。你可以为他们做一些事,但不要抱着太多的期望。你做了那些事,只是为了让自己安心就可以了。不要有求,有求就会痛苦。陪伴与理解,那是你能对家人所做的唯一。多发现你爱的人身上的美好,忽略那些被冠以的“不好”,粉碎自己的分别,用一颗纯净的心对待他们。当你能这样做时,首先被治愈的是你自己。当你用这样包容理解的心对待他们时,他们就会接受到你的信息,从而跟着你一起安静下来,也会被你的平静治愈。而这时,你也不再去关心丈夫是否有上进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如何,只要他们开心、快乐,你就非常满足了。虽然道理听上去并不难懂,但是要做到的话还是很难,所以需要实修,需要静下心来。每天坚持读经和打坐,再把家里的事做好。至于结果,一定不要有任何期望。只要你对的起自己的用心就可以了。你先安心,这个世界就没有问题了。

    2022-06-11

  • 美丽的珍珠

    美丽的珍珠师父好,最近我经历了一件事,它让我非常痛苦,不能自拔。我发现自己平时的修行毫无力量,我对修行没了信心。请教师父,我该怎样让从痛苦的泥潭中解脱出来?答:修行不是为了获得痛苦。痛苦不是觉悟的结果,但是它可以作为觉悟的因。就好比一块磨刀石,它本身并不是一把刀,但是它可以打磨出一把锋利的刀。痛苦和烦恼也是如此,它毫无可爱之处,但是它可以让你看到你本来是无辜的,只要你放下它。当你正处在痛苦中,请珍惜这无上至宝。你在哪里痛苦,就在哪里修行,就在哪里放下。在哪里放下,你就会在哪里得到解脱。当你烦恼时,解脱来找你了。痛苦,不过是自我坚持某种观念的结果。如果你喜欢痛苦,你可以一直坚持某种观念。直到你不能忍受那痛苦,你会放下它。你还到哪里去找善知识?去找修行的方法和门径?当你正好痛苦时,你的善知识来找你了,解脱的大门正向你敞开。所以,痛苦和烦恼就像觉悟的影子,觉悟就潜伏在烦恼的身边。或者说,就在它的背面。如果你坚持痛苦,那说明它还不是真正的痛苦,至少还不足以使你放下。当你手握着烧红的碳,你会立刻扔掉那碳,因为它让你疼痛难忍。如果你还一直抓着那碳,说明它还不够炽热。人们往往一直卡在一个他极度坚持的观念里。这种卡住所形成的阻力,使他在很多事上都会紧张,所以无法获得自由。一旦他不再坚持某种观念,那种放开的力量可以让他在几乎所有事中得到放松和解脱。这就是顿悟的力量。修行就是不停地发现你在哪里卡住,你在什么地方持有坚固的观念,你在哪里痛苦,然后放掉那观念,痛苦也将随时消失。所谓的智慧,并不是头脑中存有哪些固有的观念,正好相反,它是放开了那些牢牢把持的观念。善知识,如果你此时正在痛苦的深渊中,不管因为什么,恭喜你,你正握着所有宝贝中最珍贵的宝贝。因为你离解脱非常非常近。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在极度的痛苦中迎来顿悟,只要你松开那紧紧抓着什么的手。解脱从来不是发生在快乐中,而是发生在极度的疲惫和痛苦中。快乐只会使我们沉迷和贪着,而痛苦能让我们警醒。烦恼即菩提,无明实性即是佛性。学一万种修行的理论,不如经历一次痛苦的打击。有的修行者渴望经历一些挫折,但却遇不到。因为痛苦和挫折,也需要极大的因缘和福报。除非你已发无上道心,再去认真实现自己的愿望,否则老天还不会送给你一份足够让你顿悟的痛苦的礼物呢。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一只蚌感到心中越来越疼,它不知道,在它的心中正长出一颗美丽的珍珠。

    2022-06-11

  • 云门公案

    云门公案今天我们学习一则跟云门禅师有关的公案。因为这则公案有很强的代表性,也即显示了禅宗这门修行的向上一路、绝妙超拔之处,所以我们用一些时间跟大家一起来学习。公案的原文是:云门到江州,有陈尚书者请斋。才见便问:儒书中即不问,三乘十二分教自有座主,作么生是衲僧行脚事?师曰:曾问几人来?书曰:即今问上座。师曰:即今且置,作么生是教意?书曰:黄卷赤轴。师曰:这个是文字语言,作么生是教意?书曰:口欲谈而辞丧,心欲缘而虑忘。师曰:口欲谈而辞丧,为对有言。心欲缘而虑忘,为对妄想。作么生是教意?书无语。师曰:见说尚书看法华经,是否?书曰:是。师曰:经中道,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且道非想非想天,有几人退位?书无语。师曰:尚书且莫草草。三经五论,师僧抛却,特入丛林。十年二十年,尚不奈何。尚书又争得会?书礼拜曰:某甲罪过。这则公案本来是陈尚书问云门一个很严厉的问题,却被云门禅师不动声色地反转过来,反而连续问了陈操同一个问题三次,陈尚书都没有很好作答。接着,云门禅师又问了一个更玄妙的问题,陈尚更是无语,完全不能作答。从这个公案的结局,我们就看出学法修行,不得草率,不能得少为足。 就算学人能回答出云门的两个问题,也有可能只是鹦鹉学舌,更何况回答不出。    好,现在我们从头儿来看这则公案到底讲了些什么,它到底在哪些地方体现了禅宗修行的见地和功夫。云门禅师到江州来。陈操尚书在江州任职,他也是一个修行人,而且对禅宗很感兴趣。他知道云门禅师来江州,就去亲近和供养。请斋,就是去宴请云门禅师。在禅宗的灯录里也有一些地方提到过陈操尚书。似乎在禅宗史上,每个祖师都会和当时一些有名的大官员有很多的交往,这些官员一般都是向祖师请法,比如韩愈去见大颠禅师,白居易去见鸟窠禅师等。陈操和云门禅师也是这样的一种关系。陈操一上来就问了云门一个很刁钻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什么是衲僧行脚事?有点像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如何是佛?什么是第一义谛?类似这样的问题。不会的人就会一下被这个问题给问住了。我们看云门是怎么回答的?云门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云门非常巧妙的把这个问题避开了。你不要小看这一避开。所有的修行见地和功夫,都浓缩在这里了。这一避开,可能需要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佛陀无量劫来的修行,不得授记,到了燃灯佛那里,才被授记成佛,也不过是会了这一“闪”。云门问他:你这个问题问了多少人?这里大家不要错过,千万不要忽略这简单的一句话“这句话你问了多少人了。”这句话是整个公案里的第一个绝妙处,转折就在这里悄无声息地完成了。如果把陈操和云门之间的对机问答当成一场博弈的话,胜利在也这时就奠定了。陈操就说,我只问了您一个人。原文是“即今问上座。”云门暗度陈仓,神不知鬼不觉地把对方的老巢给挖了,而陈操这时还全然不知。一句简单的“这句话你问了多少人”就从守变成了攻,则时也端掉了对方的老窝。陈操说:我只是问过您一个人。云门然后说:即今且不问,这个事我们先放下。然后他问了陈尚书一个问题:作么生是教意?也就是说,经教是什么?这个问题看似很好回答,但是在真正的大善知识那里,你很难草率应付。大家仔细,这里有点像柔道一样,你出拳来,我很轻易的就给你拨开了,一两拨千斤,而且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又给了你一记重拳。这里还不是最重的拳,真正的重拳在后面。我本来是被动的,然后神不知鬼不觉,一个小问题,就把自己从被动变成了主动。本来是陈操问云门问题,云门很巧妙地把问题转移了,反过来问了陈操一个问题。云门禅师说:我们先把这你问的放一边,我问你什么是教意?看见了吗?你跟一个真正的高手过招的时候,他不仅闪开了你的问难,还不知不觉把你带到他设的语境里。如果陈操也是高手的话,他就不会忘失自己的第一个问题,也就是什么是衲僧行脚事。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陈操会的话,当云门问他什么是教意?陈操会说,您的问题也很好,但是我们也先放一边,您还是先回答我的问题吧:什么是衲僧行脚事。这一句话,战斗结束。两方打成平手。如果陈操能这样问,那云门有可能是哈哈大笑,或者转身离开。或者直接拿起眼前的茶杯,喝一口茶。这个公案可能就这样结束了。虽然这样结束,但是作为学人和读者,可能并不知道他之间就在刚才那一刹那,发生了多么激烈的战斗。但是陈操显然并不会禅宗的修行,也就是说,他完全不懂祖师的境界。他没有这个功夫,也没有这个觉悟。凡夫就是这样,一念不觉,就随着自己的无明掉到妄念和幻境中去了。讲理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念念都是披枷带锁,自己还不知道。他谈着谈着就落入了云门的问题里去了。云门巧妙的给他设了一个境,他“唰”地就进去了。云门问他:即今且不论,什么是教意?陈操一下就被带进这个问题里去了,像被某种巨大的魔力吸引到一个幻境中去一样。他顺着什么是教意这个问题,就进入了自己无量劫来的“识心”习气中去了。教意表面上就是经典的意思!云门的意思表面上就是经典是什么?经教都讲了什么?陈操就说:黄卷赤轴。古时候的书就是黄卷赤轴。其实他回答的也没错。但是,我们看云门的辩才和智慧。他说:黄卷赤轴,那是语言文字,我问你什么是教意?非常的犀利,毫不留情,他的问题像泰山一样重,你根本无法回避。就是一点都容不得你在我这里混水摸鱼。我就问你什么是教意?问这个问题时的口气肯定是非常有气势的,不可能轻声细语地问“什么是教意?”那样就搞笑了。你别给我讲“黄卷赤轴”模能两可的东西,我问你什么是教意。如果云门不是一个大彻大悟的禅师,不是一个有实证功夫的人,可能就被这么一个“黄卷赤轴”弄得也无语了。后边就不知该问什么了。云门是眼里不揉沙子,你给我回了一个“黄卷赤轴”就想蒙混过关吗?云门说:黄卷赤轴,那是语言文字,我问你什么是教意?这时候陈操没办法,他只能说:口欲谈而辞丧,心欲缘而虑忘。我想讲什么而忘了词,我一想什么就忘了要想什么。他这个回答也没大毛病。经典里所讲的就是让我们息虑忘缘,离言绝虑,没错啊。陈尚书的这个回答,一般的法师挑不出毛病来。如果对方不是一个高手的话,他可能就会说:“嗯,你说的不错。”我们看云门是怎么应对的。云门还是没有肯定陈尚书的回答,他说:口欲谈而辞丧,为对有言;心欲缘而虑忘,为对妄想。你这些都是对治法,不究竟。我就问你什么是教义?云门还是死死地咬住这个问题,继续严厉地问陈尚书,你只须把这个问题给我清楚,老老实实回答出来。陈操回答的出来吗?当然回答不出来。在禅师面前,就算是佛经里的话,也会被斥为魔说。你会不会?你不会!你根本就不会修行!你没开悟,当然就不会修行,也就无法解脱。我一切都不问,就问你什么是教意?你回答得出这个问题来,就罢了。回答不出来,一点修行都没有。别说陈操,佛也回答不出来!手机是怎么造的?“那棵柱子歪了!”这样回答还有几分相似。就算你找出了所有标准答案,你告诉我这个手机是怎么制造的。你讲再多,我不满意。你把所有跟造手机相关的信息都告诉我,我说这不是。你讲再多都没用,我就问你什么是教意?你再怎么回答什么是教意,我都不认可。这就没办法了。你怎么办呢?你没办法!你已经掉进云门设的机关陷阱里去了,粘住了,出不来了。你甭跟我讲什么口欲谈而辞丧,心欲缘而虑忘。听上去很高大上的,对吧?但在我这里,在生死面前,这些回答都没用。禅宗是最实际、最真实的法门,容不得半点儿虚假。会就是会,会就能解脱。不会就是不会,不会就轮回。最后,尚书被问得无言与对,书无语!云门为了彻底折服陈操尚书的我慢心,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继续拷问他。下面才是重重的一击,真正的灵魂考问。因为陈操是一个很有名的大官,又是一个修行人,据说还是个挺有修行的人。云门也知道他的一些事。云门就说:听说尚书在读法华经,是吗?陈操说:“是的,我在读法华经。”过去很多人都以诵法华经为日课。所以云门就引用了法华经里的一句话。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禅宗祖师都是广学多闻,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法华经有一句话:“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原文好像不是这句,但大意是这样的。“资生业等,皆顺正法。”《法华经》原文有这句话。治生产业是什么?就是世间人的工作,不管你做买卖,还是干什么工作,其实都不违实相!但是你得会修。云门要讲的重点,并不是《法华经》里这句话,这是虚晃一枪。如果只是问陈操这样一句话是什么意思,那和前面“什么是教意”没什么区别,就无法显示出禅宗的高妙之处。云门在说了法华经里这样一句话之后,马上问了另外一个问题:“非想非非想天,有几人退位。”这个问题跟前边的所讲的“一切治生产业,不与实相违背”完全没关系。这时候尚书又无语,他当然无语。不仅他无语,一切人天菩萨听了这个问题,都要去撞墙,甚至口吐白沫。所以这时候云门就抓住机会,开始教育陈操,这时火候到了。如果只是问是“什么是教意?”陈操不会答,还无法彻底折服他。那我就再问你一个问题:“非想非非想天,有几人退位?”这个问题,如长剑击山,碎如粉末。陈操听了这样的问题,当时一定是立刻傻掉。不仅陈操,我想大家在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公案和问题时,也都一样的感受。夸张一点,就像五雷轰顶一样。这是什么“鬼问题!”苍天!这才是真正的脑洞大开。我们为什么要学这则公案。这则公案的这个问题,它的绝妙,它的高深,它的美妙,没有什么可以跟它媲美的。它压倒了世间你能想到的最深、最难懂、最诡议的问题。好了,这时云门看到陈操彻底懵掉,就知道可以收兵了。其实祖师问学人问题之前,早就预料到这种结果。所以云门就说:“尚书切莫草草。对修行这件事,你不能大意啊。师生特入丛林,出家人来到寺院出家修道,十年、二十年都不能把这个事情办好,你读了三五本经论,就觉得会修行了?千万不要这样想。这个问题,出家人放弃一切世间之事,专门来思考这件事,用十年、二十年都未必会,你又怎么能会呢?因为在家人很多事缘都没放下,用心不专,心思会被很多事干扰,所以对于思考诸法实相来说会有很多障碍,这也是一种普遍现象,当然不是绝对的,但大多如此。当时云门两个问题一问完,陈操全都是无语。尤其最后一个问题,非想非非想天有几人退位?这个问题就更加让人抓狂了。别说陈操,就是观音普贤、十地菩萨听了都会哭掉,甚至当场昏倒在地。你问天下人,除了真正明心见性的人,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大家了解了吗?我不是问你们会了吗?我是说,大家了解什么是禅宗了吗?为什么叫禅宗啊?这个问题就代表了禅宗。你能问出这样的问题,才表明你会佛法,会修行,能问就能答。这就是禅宗向上一路,千圣不传的宗旨!也是末后一句的特点。所以最后陈操只能说“某甲罪过,是我的不是。我太草率了。您说的让我心服口服。”这就是整个公案的来龙去脉,大致的一个故事情境。我刚才只是给大家复述了一遍,我并没有明确讲解云门的问题和所谓的答案。大家要想学公案,首先你要能很清晰地把这个公案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当然是背出来。因为这里的每一句对答都包含着修行的妙理和功夫。一问一答,你都要知道祖师的用意在哪儿。在哪里就体现了禅宗修行的妙处?不管他是巧妙的转开,还是主动的出击,都有它超越其他法门的地方,所以才会变成千古疑案,来让大家参询。整个禅宗的修行,可以浓缩在这么一个小小的公案里。其实这个公案对于现代人来说,算是稍微比较长的了。我们一开始学公案,比如学南泉斩猫啊!百丈野鸭子飞过啊!药山一物不为啊,几句就完了。但是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我们早期学一物不为那个公案的时候,只是石头和药山简短的几句对白,大家都记不住。我记得在杭州带大家行脚的时候,我让大家复述这个公案,很多人都复述不出来,不是少一句,就是多一句,要么就是中间两句颠倒了。说明众生心一直都是浮着的,没有真正静下心来学法。但是现在,在道场呆久了的人,再背古人的公案,能背下来了。回头再看看一物不为那个公案里的对话,会觉得很好背了。为什么?因为你在道场修行久了,每天都在实修,都在做功课,都在息虑忘缘,对佛理有了更深的领悟,再想那几句话就很容易了。看这则公案,首先你要记得陈操问云门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什么是衲僧行脚事?然后云门是怎么回答他的。你对这些非常清楚,说明你的心都用在学法和修行上,没有杂用心。祖师们说话讲法,问问题,都没有乱问瞎问的,都是有它的用意。这是专业啊!专业的修行大师!不是带引号的“大师”是真正的大师。古人这样专心修行,我们也要这样专心办道,因为你自己选择了修行,你就要深入,就要非常专业。“师父,这也太枯燥了吧?”我问你在世间,哪个不枯燥?你想干好哪件事你不深入就能成呢?你以为世间那些有大成就的人,一天两天就干成的吗?都是废寝忘食,十年如一日的钻研他那个领域,才有了一定成就。别人都在玩的时候,他在那刻苦钻研。有了付出和努力,才有成就的。学法也是这样,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你只看到祖师们自在了,没看到他们是如何精进用功办道,为法忘躯的。所以修行一定要静下心来,才能深入。一开始,我也讲祖师的东西,讲禅宗公案,但是我发现,大家学法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众缘不具足!给你讲那些东西完全没有用,没意义,导致最后你只学了个样子,口头禅,没有实修,没有功夫,解决不了任何现实的问题。但是你在道场时间长了,心沉淀下来了,静了下来,我会逐渐的把禅宗的精华,宗门修行的特点给你指出来!让你看到,修行还有这么一回事,而且是所有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然后你自己再去悟!再去参!再去练习转身和离念!先做好前期这些善巧方便,再领你入实相门。这个公案大家一定把背下来,反复地参究两人之间的对话。每句话之间的关系,它的用意到底是什么,把它参明白。参禅本身就是修行,不要太执着结果。功夫做到了,结果自然出来。首先第一个问题你就得记住了,什么是衲僧行脚事?这就跟什么是祖师西来意一样。然后你再记云门是怎么回答的。为什么他要那样回答?你都要去悟,去思惟。云门那样回答之后,陈操不知不觉就被云门牵着鼻子走,是怎么发生这种转换的?这种转换的意义在哪里?这些我们都要去想。这有点像下围棋,本来你是被对方攻击的,你是后手,他是先手。他下了一步,你放弃了,没有跟他,而是转移到了别的地方。你选择的地方会让他担心,无法割舍,所以他不得不放下自己刚才那一手,跟着你下了一着。这就是一种转换,转被动为主动。有智慧的人下棋,不是你每一手我都跟着你下。我会随时离开你这手儿棋,另辟奚径。会下棋的人,他会下一步,想好几步,甚至十几步都要想出来。我是在我这儿布局,还是随你一步,他都会考虑。没智慧的人,人家奔哪儿走,你就跟着去哪儿,永远是后手。禅宗祖师们对机就这么厉害。他不会按常理出牌。有时候你觉得是常理,但那是渗透,突然之间就没有常理了。听说你在家里修法华经,我问你,经里有一句话:一切治生产不违实相,这是常理。但是他马上就来一句:非想非非想天有几人退位?大家这个公案好好看,每天提起来一遍,把它在脑海里复述一遍,然后你才能参!你要是连参什么都记不住,那参禅就变成笑话了。非想非非想天有几人退位?你身高一米五吧。你也会这么转,但你得知道为什么这样转?你在关键时刻,能转的过来。在现实生活中,一有烦恼,你就能想起某某一米几。转身是骗不了人的,要活泼泼的,特别的快。非想非非想天有几人退位?阿罗汉有三毒?本来阿罗汉已经没有三毒了,怎么成了有三毒了。佛还有没有烦恼?有!为什么有烦恼?因为鸡没有烦恼!当然,下转语,回答这样的问题,得看跟谁讲,刚开始学佛的,你知道没那个根基和悟性,就别这么转了。就正常说人话,说正常人的话,别学着学着学神经了,见谁都非非想有几人退位?今天我们这则公案就学到这里。 云门公案续    昨天我们学习了云门禅师和陈操尚书的一段公案。这段公案的原文我在讲解时落下了两句。这两句在这个公案里还是很重要的,所以今天我把这个公案补充几句,跟大家再把这个公案温习一遍。陈操尚书,他与裴休、李翱是同一时代的人。陈操与云门,裴休与黄檗,李翱和药山,他们都是很好的师生关系。陈尚书当时也是一个爱好禅宗的人,凡见一僧来,先请斋,顺便勘辨僧人。一日云门到江州,陈操也是请斋,想借机勘辨云门,便有了下面这个公案。昨天我在复述陈操问云门的问题时,落下了两句没有讲解。这两句是:“儒书中即不问,三乘十二分教自有座主。”昨天我直接就讲到“作么生是衲僧行脚事。”是我大意,在给大家开示时,忘了交待前两句话。为什么说陈操所说的这两句话也很重要呢?是因为后面云门问的问题和这两句话有关,正是因为陈操的问话中有这个细节,才导致了云门禅师后面第一个很尖锐的问题。陈操前面的两句话,一是“儒书中即不问”,然后是“三乘十二分教自有座主”。什么意思呢?儒家的东西我不问了,言外之意是儒家我都通了。他对自己的学问很有自信,也很骄傲。我们看第二句:“三乘十二分教,自有座主。”三乘十二分教,佛经里讲的东西,这个我也不问。我知道你是禅师,你不会回答我这个问题。教下我也都懂了,我也没兴趣问,我只想问您禅宗是怎么修行的。所以,当他这样讲后,云门后面才会提到:“即今且置,我问你,什么是教意?”你不是说三乘十二分教你不用问吗?好像你都懂了。那我就问你:“什么是教意?”在这等着呢。其实陈操尚书的问题也是很尖锐的。要知道他为什么问衲僧行脚事?也就是说,这三句话所含的内容是递进的。儒家是一个境界;教下是一个境界,也就是法师讲的经教、佛经是一个境界;然后衲僧行脚事,就是祖师门下,真正的禅宗,这又是一个境界。通过他这三句话,你就知道他是留心禅宗的,对禅宗非常感兴趣。陈操一下就问到了禅宗学人最关键的问题:禅宗怎么修行?他说,儒家和经典讲的什么,我都不问了,我只想听听禅师说宗门是如何修行的。  云门禅师是禅宗五家之一的一位祖师,在禅宗史上名气超大。慧觉禅师在《禅林僧宝传》中这样记载:“偃契悟广大,其游戏三昧乃如此。”“偃”就是云门文偃禅师。又赞曰:“余读云门语句,惊其辩慧,涡旋波险,如河汉之无极也。公之全机大用,如月临众水,波波顿见,而月不分。如春行万国,处处同至,而春无迹。盖其妙处,不可得而名状。所可知而言者,春容月影耳。”通过慧觉禅师的描述,我们也能看到云门禅师的悟境和功夫。云门禅师听到陈操问他什么是衲僧行脚事,他很淡定。祖师的解脱智慧、见性功夫、转身表现在哪?处处都能转身,处处都能不染,都能不住,又不滞于不住。他很巧妙地在陈尚书的问题里摘出了一个也很刁钻的问题,你不是说你不问教意吗?我还是问问你,“作么生是教意?”吧。就像法达去见六祖,六祖知道他的名字叫法达,先不问他经教里的事,先用他的名字来说教。六祖说:“汝名法达,何曾达法?”你叫法达,你达法了吗?再比如玄机比丘尼去见雪峰。一见面,雪峰就问:“从哪儿来?”玄机比丘尼回答:“从大日峰来。”雪峰问:“日出也未?”你从大日峰来,那太阳出来了吗?喻义是你见到本性了吗?玄机比丘尼也很厉害,因为雪峰禅师的名字里有“雪”字。她就说:“如果太阳出来了,你这雪峰怎么办?”你这雪峰不就被太阳融化掉了吗?这一轮对机,玄机比丘尼略占了上风。但雪峰并没有着急,他还有后招。就是最后离开时,袈裟拖地,大好一丝不挂那段。我们看古人在对机时,会在对方的名字、住处、谈话中找一些机关,来为自己辩论作辅助,草木皆兵,随机运用。祖师们的智慧,他们的辩才和禅机是非常快的。所以,云门这个时候说,你不是说三乘十二分教自有座主吗?那好,我问你:“作么生是教意?”这是昨天给大家开示落下的内容,今天补上。这样再看这个公案,就更完整了。“儒书中即不问,三乘十二分教自有座主”这两句忘了讲了,所以就没强调云门问这个问题(作么生是教意?)的缘起,他问的问题跟这个是有关的。其实云门的问题也含有这样的意思:你问的太高了,咱先别问衲僧行脚事,咱还是回到教下来。你不是说教下自有座主吗?我问你作么生是教意?这个时候,陈操也是大意了,他觉得这个问题不难啊,他就很从容地说:“黄卷赤轴。”如果云门没有修行的话,这一句话下来,就不知道接下怎么应对。云门说:“黄卷赤轴,那是语言文字,我问你什么是教意?”云门这一句,始终紧扣他的问题。犹如须弥山,谁也搬不动这个致命的问题。他知道这个问题,你谁来了都回答不出来。不管你说什么,我都能给你驳回去。因为禅师不按照常理出牌,他不会给你说出一大堆道理来。说理自有佛,说禅那得是禅师。就像仰山和沩山,沩山问仰山:“你看涅槃经看得也挺熟的,我问你,涅槃经里边有多少卷是佛说,多少卷是魔说?”涅槃经里确实有一卷在讲佛是怎么说法的,魔是怎么说法的。沩山就拿涅槃经里这个事来问仰山:“多少卷是佛说?多少卷是魔说?”仰山回答到:“全是魔说。”云门问什么是教义,你怎么回答,他都能给你驳回去,只要他想反驳,他就有这个能力和信心。这就是辩才无碍。云门说,你这黄卷赤轴不行,我问你什么是教意。陈操说:“口欲谈而辞丧,心欲缘而虑忘。”云门说:“口欲谈而辞丧,为对有言。心欲缘而虑忘,为对妄想。我问你什么是教意?”这时候,就算是佛站在云门禅师面前,如果按照佛经里的回答,云门一样不认可。就像我们读维摩诘经里面论不二法门那一章,诸菩萨再怎么论,都不是真正的入不二法门。问到维摩诘,他默然不答。文殊才说:这是真入不二法门。虽然维摩诘什么也没讲,只是默然,但那才正是默契和相应。所以就算是佛来,如果按照佛跟其他菩萨讲法的那种境界,祖师都不会认可。所以说:“佛来佛斩,魔来魔斩。”祖师这一门超出其它法门的地方就在这里。千佛也耐何不了他。你这个口欲谈而辞丧,心欲缘而虑忘,那都没用。在关键的时候,你解脱不了,都是文字空理,毫无意义。陈操被云门两次逼拶,知道再怎么说也不行了,理屈词穷了,该讲的也都讲了,最后只能无语。这时候,如果说这则公案到这就结束了,其实从心里来讲,云门的回答未必能让陈操信服。云门只是问了一个什么是教意的问题,衲僧行脚这件事,陈操还搞不明白呢。好,你不是想搞明白什么是衲僧行脚吗?后面就让你搞搞,看你搞的明白吗?下面就引出了云门第二个,也是最绝妙的问题。这个问题,虽然是一个问题,但也是真正回答了陈操的问题:“什么是衲僧行脚事。”只不过,云门的回答,尽大地人都不会。若会,也得脑浆蹦裂。陈操宴请云门,云门肯定要打听了解一下陈操这个人。他是尚书,当时又是很有名的佛教徒。云门知道陈操是一个修行人,知道他在家读法华经,所以就问:“听说你在家读法华经,是吗?”陈操如实回答:“是的,我在家读法华经。”云门说:“法华经里有一句话: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说到这儿,陈操还不知道云门的问题,下面突然间这个问题就来了。“非非想天,有几人退位。”如果云门只是问陈操法华经里那句话什么意思,这个好解也好讲,就像我们常说,佛在一切处,一切法皆是佛法。这都是教下的理论,都是把你奔识心里带的,不能解脱,都是知解的,是佛说的方便法,为了将来把你带入如实法,也即真正的自证圣智境界,禅宗的境界。所以说,云门这时突然之间就把问题转折了,后面这个问题跟前面那个完全不相干。我在公众号里写观音普贤、十地菩萨看到这个问题都得口吐白沫,一下就撞墙去了,他没有办法不撞墙。你就知道为什么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百千大众都在那瞪眼,不知道为什么正法眼藏就传给你迦叶了,都在那里瞪眼,没有一人会。云门接着说:“非想非非想天有几人退位?”哇,这个问题,宇宙第一问题,所有的公案,禅宗最精深的地方,就在这个问题里。你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一点都含糊不得。你拿这个问题去问所有修行人,只要对方在那里跟你吱吱唔唔,他就不会。就像迦叶说:“倒却门前刹竿著。”所有人都不知其义。像佛陀告诉央掘摩罗:“我从贤圣法来未曾杀生”这句话一说出来,难产的婴儿就生出来了。为什么一讲这句话,孩子就生出来了?这是千古奇案,公案就是这么来的。像南泉禅师提着猫对大众说:“道一句,道得即救得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天啊!道哪一句啊?这什么跟什么啊?道哪一句就救了这猫啊?所有人看到这个问题,都会一头雾水。我们就知道禅宗修行是那么简单的吗?不是。你就知道,非想非非想天有几人退位?当时这一问,陈操立刻蒙掉。不像前面那两次还能对上话。这个问题一问,当时就无语,就懵了。我文章里写口吐白沫,直接昏倒在地。这时候,云门见机,就可以呵斥教育他,修行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他就心服口服了。云门说:“尚书且莫草草。”修行别那么草率。“三经五论,师僧抛却,特入丛林。十年二十年,尚不奈何。尚书又争得会?”出家人扔掉世间那些经论,来丛林道场里出家修道,十年二十年都搞不清楚这个事,你又怎么能会呢?这时候云门就可以斩钉截铁地说你不会。陈操就会心服口服,说:“某甲罪过。”我们学禅林宝训,讲黄龙慧南去见石霜楚圆禅师。黄龙慧南当时也很有名,在丛林里被大家赞叹,认为他是个大修行人,已经开悟的人。大家都都这么传他。他到石霜楚圆这里,石霜楚圆也听说过黄龙慧南禅师,一开始很恭敬他,尊重他,因为大家都传他是个得道的人,石霜楚圆当然很看重一个人的修行,想要跟他同坐。黄龙慧南问法,石霜楚圆就说:“你也蛮有名气的,你不要给我礼拜,也不要这么恭敬,咱们有什么事就坐下来商量,不要提问法,我不敢当。”黄龙慧南当时已经名声大噪了,被人传得很厉害,石霜很谨慎,不能大意。万一人家真开悟了呢。后来,谈话之中,他问了黄龙慧南一个问题,想考验一下他是否真的开悟了。就是洞山末后一句,洞山和岩头禅师的一个公案。这么一试,黄龙慧南完全不懂,石霜楚圆就哈哈大笑,确信黄龙未悟,这样我就可以当你老师了。后面几天,再见黄龙慧南时,也不恭敬,也不热情款待了,还经常骂他。因为他徒有虚名,确实不会末后一句。这是今天我把昨天落下的一些内容补上,希望大家对这个公案有个全面的了解。每则公案,我们都可以有自己的领悟。有人觉得云门禅师说的“曾问几人来?”有他实际的想法,才那么问的。这个我们不得而知,这不是要点。从整个公案的禅机和对话来看,曾问几人来,就是一种智慧和方便,我说过,它的作用是一两拨千斤,不声不响地把被动转为主动了。是暗度陈仓,在你完全没发觉的情况下就把你老窝给端了。这一句话就决定了这次论法的胜负。本来是你问我问题的,我就这么一句,就把你给问了。胜负在这一句就已经定下了。只要你顺着我这问题回答,不管你怎么答,你忘了自己的问题,而是跑到别人的问题里,你不会修行。只要你进入我的问题里,就已经输了。如果陈操当时就能转过来,“您这问题也放一边,我就问您什么是衲僧行脚事?”这样的话,就厉害了。他没有这样,那云门心里就有数了。那只能是枉称陈尚书,宗门这一门还没有入门。公案我们从头到尾要仔细看,哪儿哪儿别落下。好了,这个公案就跟大家学到这里。

    2022-06-02

  • 谁才是那个需要被救助的人

    谁才是那个更需要救助的人我的弟弟在国外工作,他只身一人,家人不在身边,现在身患重病,非常严重,已经送进重症监护室,处于昏迷状态。现在他身边只有他的同事在护理。我怎样才能帮助他?我心里很乱,所学的佛法竟一点用不上。求助师父,求助佛菩萨,我该怎么办?我打算立刻飞去看望他。答: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亲人发生一些变故和问题。我们从来没有认真反思过到底是亲人发生了什么问题,还是我们出了什么问题。在我回复你的求助前,希望你能静下心来,把你的心先从弟弟那里收回,收回到你自己这里来,然后再听我的回复。只有这样,才真正能帮到你,或许也能帮到你弟弟。首先,你要知道,这件事的中心并不是你弟弟,而是你。并不是你弟弟出了什么事,而是你。你弟弟现在处在昏迷状态,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发生了什么,而且,他并未向你求救。现在痛苦、烦恼、焦虑的是你。从你向我发来的求救信号来看,所有的问题都指向你。不幸发生在你身上,而不是你弟弟身上,虽然你很难相信这一点。但这才是事实:现在更需要被救助的是你,正患重症的也是你,更可怜的也是你。而不是你弟弟。如果你无法理解并相信这点,你不但无法帮助你弟弟,你还会把自己送进深渊。众生之所以会痛苦和烦恼,正是因为他们被表象所蒙蔽,而不能看到事情的实质。这件事的实质是:你弟弟只是经历他人生中一定要经历的事,没有人能改变他的命运,连诸佛和上天也无法帮助他,除非他在他病痛前已经觉悟。你却不一样,你可以选择平静或痛苦,你可以在此刻改变自己的经历和命运。你现在求助于我,而我会按照佛陀所教我们的方法告诉你如何去面对这件事。你要做的事,只需要明白没人能帮助你弟弟,并且,这对他来说并不一定是真正的灾难或不幸,除非他现在和你一样焦虑,而这,仍然没有人能改变。接受这件事的发生,是你对你弟弟最好的帮助。你甚至可以用微笑和喜悦来祝福自己的弟弟躺在重症监护室,即便此时他可能非常痛苦。如果是我的弟弟或父母,或者我非常爱的人发生了这样的事,我只会送给他一份平静的等待,等待那不可逆转的事情按照它的因缘去发生,而不是用痛苦或担心来期望这件事按照自己想象的去发生。我们凭什么认为按照我们期望的去发生就是好事,而按照因缘发生,就是坏事呢?每个人都会死去。怎么死去,完全不可怕。带着恐惧和抗拒死去,那才可怕。如果是我的亲人发生了这样的事,我可能会坐飞机飞到他身边,安静地陪着他,我不会大哭大叫或者向他投放任何负面的信息。我也有可能立刻把这件事放下,只是做好自己眼前的事,但我唯独不会去痛苦和焦虑。那毫无意义,并且非常愚蠢。我知道,我的焦虑和痛苦会传递给亲人,而你竟以为难过才是为他好。你的状态直接影响你关心的人的状态。这就是我要告诉你的。在救你弟弟前,先救你自己吧。当你自己真正从这幻梦的泥潭中拔出来时,你会发现,根本什么都没发生。你弟弟,他的重病,你,还有你的焦急,这一切,都是一个笑话,一个梦而已。 

    2022-06-02

1654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50515253545556

...

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