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诵金刚经

    背诵金刚经道场大众每人每天各背诵金刚经一段。背诵经文,即能专注一心,又能深思其义,心不缘事,事不入心。是故定慧双修,理事不二,是最好用功办道之方便。世人读诵佛经,多止于读,而少有人诵。读者,见文而读,不费力,边读边打妄想,易行之。诵者,熟读而背诵,无文可见,须心记之,多用心力,心无旁骛,故难行之。读之者,以随读随忘,故于佛说义理,随学随忘,其义难明。义既不明,焉能行之。诵之者,以心力凝聚,不外奔驰,用心其一,故所诵佛义能入心,记忆不忘,念念心行,化为己用。故欲深学经法者,不得止于读,当习诵,乃至脱口而出,不假思忆,是真受持也。道场大众,每天坚持背诵此经,作为定课。希望各位在家同修,也能发心背金刚经,自我监督。多有学人,不能理解背诵的意义,故不愿发心背诵。又以懒惰故,以无明习气故,心力分散,无心背诵,不愿背诵,故于诸佛深经妙义,不能发明。只愿数他财宝,不愿亲开宝藏。又有学人,自谓根基大利,仿效古人,常伸两脚,懒散放逸,三毒未尽,习气未除,妄言无修,轻视背诵,堕在无事牢里,宁蹉跎光阴,也不愿背诵一句一偈,是为自欺,可怜悯者。其不知古今人之根基不同。古人非不背诵金刚经,亦非不学而终日。不提此事,只因背经对古人来说,非是难事,故不提也。今人能背大悲咒,心经就已不错,背金刚经者,则需要布施大量时间和享乐,故为之难也。背诵虽难,有心背者则不难。背诵虽难,深知背诵有益于深入理解实相者,则不难。背诵虽难,信背诵此经,所熏修般若力,世世为道种者,则不难。背诵虽难,信佛语者,依教奉行者,则不难。背诵虽难,笃信之,肯为之,勤行之,坚持之,砥砺之,自策之,誓为之,则不难。背诵虽难,不贡高我慢,无我人众生寿者见者,则不难。背诵虽难,信之依此做牧牛功夫,而能转一切识心习气,成就解脱力者,则不难。每日积累,从少而多,日日不辍,其功转身,难而为易,行者自知。今劝大众受持读诵此经,先从读开始。待熟读之后,转而背诵。若能背诵,可随机缘,为他人说,自利利他。背诵者,可先一品一品背。此经昭明太子分为三十二品。每天一品,三十二天即可背诵一部金刚经。若一天两品,则十六天可背诵一部金刚经。一遍背下来,莫停莫废,继续从头再背,如此循环持续做功夫。重点不在背诵的结果,而在背诵时的用心。历事炼心,是修行的真正目的。万事不为难,事在有心人。

    2021-11-04

  • 读诵金刚经

    读诵金刚经金刚经所言信者,有十一处。所言受持者,有十三处。所言读诵者,有九处。所言福德者,近十处。所言为他人说者,有六处。所言布施者,近二十处。所言无所住者,近十处。言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者,有十几处。言无有法可得名无上菩提者,近十处。言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处,九处。言持戒修福者,一处。言消业者,一处。言非相与离相者,有十几处可见此经以福德为基础,以信得入,以读诵为通利,以受持为日用,以为人演说为深解义趣,以离相为万行,以无法可得为得佛菩提,以此诸主要环节为修行要领。而如是等环节,以读诵为中心。如何以读诵为中心?以读诵为实修,以读诵为修福,以读诵为持戒,以读诵为布施,以读诵为无所住而生其心,以读诵为离四相,以读诵为消业,以读诵为庄严佛土,以读诵为供养承事诸佛,以读诵普行恭敬,以读诵为如法安住,以读诵为降伏其心,以读诵为思维其义,以读诵为发菩提心,以读诵为无法可得。故末世众生,受持此经,以读诵此经而做修行方便,当以读诵为重,以读诵为要。世尊殷勤教导,反复劝说,其深意自现。所有经中,唯此部经,佛如是繁劳殷勤咐嘱,劝大众读诵此经。可见读诵此经必有不可思议的作用。其作用微少者,唯不信耳。若能一念生信,功不虚施。以受持读诵此经,能布施三毒,能舍世乐,能以法自娱,能以读诵为筏,能转所依,能如法安住,能度自心妄想,能竭爱欲习气,能清口齿,能定心神,能一心不乱,能熏修般若,能思维经义,能如说修行。以要言之,读诵此经,即是布施,即是持戒,即是忍辱,即是精进,即是禅定,即是智慧。读诵此经,即不染六尘,于法无住。读诵此经,即不念过去心,不念现在心,不念未来心。读诵此经,念念清净,念念行般若,念念度众生,而实无众生得度。读诵此经,即是须陀洹,即是斯陀含,即是阿那含,即是阿罗汉。所言四果者,即非四果,是名四果。读诵此经,即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如实观于法。读诵此经,即是尊重诸佛,即是礼拜如佛塔庙,即是以诸花香而散其处。读诵此经,即行诸佛路,即是燃灯佛前受记。读诵此经,即于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前供养承事,无空过者。即读诵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法。所言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读诵此经,即是第一波罗密。第一波罗密者,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所以末世众生修道,以读诵此经为安心法门,为最上第一稀有微妙之法,为入道安心之要。其有信者,谁不读诵?其有福者,谁不受持?其有苦者,谁不仰赖?其不安者,谁不依怙?唯读诵者,亲证其妙。唯读诵者,必获其利。其实践者,皆得法喜。其实修者,皆得成佛。乃至读诵一四句偈,如来说此人功德,无量无边,不可具说。是故于今劝请同道、同修、善友、善知识,一切大众,每天坚持读诵此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常诵不辍,是为最胜菩提因。

    2021-11-04

  • 每一个样子都来自同一本源

    每一个样子都来自同一本源你只需要一个理解。有的人能力拔山兮气盖世。有的人能一声歌喉穿云霄。有的人心算的能力超过计算机。有的人记忆的能力过目不忘。而你,可能什么都不会,但是你有一双可爱的酒窝。而他,可能笨笨的,人多的时候,连话都说不出来。但是,他却能在沙坑里一跳,跳出一个世界冠军。世间每个人都不一样。世间每个人都有他特殊的能力。世间每个人都有一副可爱的模样。世间每个人的每种能力都是他的习气所致。善星比丘虽然邪知邪见,但是却能背诵三藏十二部经典。提婆达多虽然恶心害佛,但是却相好庄严,处地狱如在三禅。有的人能提前知道自己何时死去。有的人能几年不睡觉,而身体没有任何难过。有的人坐禅入定能几劫的时间。有的人可以离地而行,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这一切,都是佛性不可思议的作用。这一切,都是众生业力不可思议的显现。每一个人身上所显现的,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人的每种能力,都来自同一个力量。如果你想在某方面有突出的能力,那么就多花时间去练习它。如果你想成为某方面的好手,你要爱上你从事的工作。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通过你做的事,去发现真正你超越了这一切的形象。透过种种的差别相,去发现那无差别性。那才是诸法之源,万物之母。当你理解这一点,你会变得包容。当你发现这一点,你会越来越接受一切的存在。当你知道万法从缘而起,你会平等地看待一切。当你知道一个人的天性是习惯使然,你不再刻意地去改变他人。当你知道修行,学道,解脱,需要因缘,你不再去“度化”别人。你越是领悟佛性的作用从缘而起,因修而异,因用功差别而结果不同,你越有智慧。你越是能领悟众生乃心识,当处出生,当处灭尽,你越能谦卑恭敬,与人无诤。看到每个人每个行为背后都是业力使然,你会生起大悲心。看到每个人的每个样子,都来自同一个本源,你会生起大慈心。了解无明即是佛性,你不再讨厌任何的存在。觉悟众生即佛,你会与众生同居止,共沉浮。爱,来自理解。智慧,来自觉悟实相。透过诸法的样子,去观察它的实质,你将不再有任何疑惑。通过发生的事情,去发现那不可思议的佛性,你将向一切低头,把自己汇入无限。当你理解了自己,你就理解了一切的生命。如果你爱自己,你不可能不爱别人。

    2021-10-30

  • 受持金刚经

    受持金刚经一直以来想和大家深入学习金刚经,但是因缘不熟。佛法从缘起。今天有缘跟大家在一起再次学习金刚经。二零一五年我讲过一次金刚经,那时讲的比较简单,主要是从金刚经的义理方面讲的,关于实修,没有讲到。后来又写过一个金刚经大义的文章,把金刚经的整个义理梳理了一遍。那篇文章在公众号上可以搜到。这次我们学习金刚经会更加深入和详细。主要会从实修的角度来讲解。我们先看这部经的经名。以前我讲经,几乎从来没有仔细讲过经名,一般都是直奔正文,经文都是一带而过。古代讲经法师讲法的时候则不一样,一般都会详细讲解经文。比如智者大师讲妙法莲华经,九旬谈妙。用九十天,才讲了妙法莲华经经题的一个妙字。这次讲金刚经则不一样,一定要先开示经名,而且不是从正文第一句来讲,是从第十三品开始讲。这部经的经名是: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我们看经文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密。这段经文说的非常明白,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从究竟来讲,上上根基的人,一看到这里,就知道,根本没有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名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这一点跟这部经里的关于实相的另一个表述完全一样:实无有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部经只是一个名字,金刚经什么也没讲,没有任何法可说,没有任何实法可得。所以说经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如果有人能够从这个地方一下子看到这部经所讲的核心,可以悟道。所以过去有个禅师,读到金刚经这个地方“以是名字,汝当奉持”,一下就开悟了。这部经所讲的是万法都是空名。就像维摩诘经有另一个名字,净名经一样。看净名经这三个字,也可以悟道。又涅槃经云:善男子,如汝所言,若人闻我说《大涅槃》一字一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汝于是义犹未了了。汝当谛听,吾当为汝更分别之。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大涅槃》一字一句,不作字相、不作句相、不作闻相、不作佛相、不作说相,如是义者名无相相,以无相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空无相法受持此经,是名究竟受持读诵。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亦是此义。又六祖坛经云: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庞运有一段关于金刚经的精彩开示。居士见僧讲金刚经,至无我无人。居士问云:既无我无人,是谁讲?谁听?座主无语。居士乃与颂曰:无我复无人,作么有疏亲,劝师休历座,不似直求真。金刚般若性,外绝一纤尘,我闻并信受,总是假名陈。主闻偈,欣然仰叹。又梁武帝请傅大士讲金刚经。士才升座,以尺挥案一下,便下座。帝愕然。圣师曰:陛下还会么?帝曰:不会。圣师曰:大士讲经竟。这是从诸法空相,一无所有的角度讲金刚经。诸法空相与佛性常住是同一个意思。如同无心和真心是同一个意思。这一点,是很多人弄不明白的地方,需要注意。这也是为什么说金刚经是究竟了义,直说第一义谛的根本经典的原因。所以这部经用金刚这个名相,来表法身常住不灭的意思。自古以来,讲金刚经的人非常多。金刚经也是中国人学法受持最广泛的一部经。据说达摩祖师传法于二祖,是以楞伽经印心。一直到五祖弘忍大师,都是传楞伽经以印法。到了五祖传法给六祖,是以金刚经来印心。六祖坛经里记载,五祖亲自给六祖大师讲金刚经大义。六祖大师也讲过金刚经,有《金刚经口诀》流传于世。这是古人讲金刚经中非常精彩的论述。将来有机缘,也会和大家一起学习。六祖和金刚经的因缘非常深。他在家时,因为到客店去卖柴,听客诵金刚经,就触发了他宿世的般若缘,然后到五祖那里求法。在六祖坛经里,六祖也和五祖一样,常劝大众读诵金刚经,即能见性。这也是为什么禅宗向来把金刚经作为修学的根本经典的原因。关于金刚经的经名,六祖大师的金刚经口诀中讲到:如来所说金刚般若波罗蜜,喻法为名,其意谓何?以金刚世界之宝,其性猛利,能坏诸物。金虽至坚,羖羊角能坏;金刚喻佛性,羖羊角喻烦恼。金虽至坚,羖羊角能碎;佛性虽坚,烦恼能乱;烦恼虽坚,般若智能破;羖羊角虽坚,镔铁能坏。悟此理者,了然见性。涅槃经云:见佛性不名众生,不见佛性是名众生。如来所说金刚喻者,只为世人性无坚固,口虽诵经,光明不生。外诵内行,光明齐等。内无坚固,定慧即亡,口诵心行,定慧均等,是名究竟。金在山中,山不知是宝,宝亦不知是山。何以故?为无性故。人则有性,取其宝用,得遇金师,錾凿山破,取矿烹炼,遂成精金,随意使用,得免贫苦。四大身中,佛性亦尔。身喻世界,人我喻山,烦恼喻矿,佛性喻金,智慧喻工匠,精进勇猛喻錾凿。身世界中有人我山,人我山中有烦恼矿,烦恼矿中有佛性宝,佛性宝中有智慧工匠,用智慧工匠,凿破人我山,见烦恼矿,以觉悟火烹炼,见自金刚佛性,了然明净,是故以金刚为喻,因为之名也。空解不行,有名无体,解义修行,名体俱备。不修即凡夫,修即同圣智,故名金刚也。何名般若,般若是梵语,唐言智慧。智者不起愚心,慧者有其方便;智是慧体,慧是智用。体若有慧,用智不愚,体若无慧,用愚无智。只为愚痴未悟,故修智慧以除之也。何名波罗蜜,唐言到彼岸。到彼岸者,离生灭义。只缘世人性无坚固,于一切法上有生灭相,流浪诸趣,未到真如之地,并是此岸;要具大智慧,于一切法圆满,离生灭相,即是到彼岸。亦云心迷则此岸,心悟则彼岸;心邪则此岸,心正则彼岸。口说心行,即自法身有波罗蜜;口说心不行,即无波罗蜜。何名为经?经者,径也,是成佛之道路也。凡人欲臻斯路,当内修般若行,以至究竟。如或但能诵说,心不依行,自心则无经;实见实行,自心则有经。故此经如来号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六祖大师说:心不依行,自心无经。空解不行,有名无体。解义修行,名体俱备。不修即凡夫,修即同圣智,故名金刚也。所以,这部金刚经其实并不是完全空谈般若,空讲第一义,而是从修福、持戒,功德的角度,把实修和第一义完全结合起来,非常圆融地开示了诸法实相和解脱之道。如经云: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又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云:如来灭后,后五百世,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乃于无量千万佛所而种善根。洪觉范禅师在《林间录》中云:金刚般若经以无住为宗。以无住为宗,则宜其所谈皆荡相破有,纤尘不立也。而经赞福胜者半之。持戒修福者,有为事耳,而世尊答能于此经生信心者,必此人。何也?此处禅师是提醒学人,受持此经,需要无量的善根功德,非是少因缘少福报而能受持此经,深解义趣。所以,这部经有一半的篇幅都在讲受持此经的福报和功德。说明佛法不是空谈第一义谛。第一义谛与持戒修福紧密相连,不能割裂。我们这次学习金刚经,是应缘而学。这个时代大众学法,实修的环节非常薄弱。而金刚经里又提供了非常明确的实修方法,就是读诵,书写,为人讲说。这次学习,我们会把金刚经作为一个实修法门来讲解和学习,也会把读诵金刚经当作一个必修课。

    2021-10-30

  • 从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从观念的牢狱中解脱出来人的执着体现在哪儿?观念和想法。所谓放下,不过是放下坚固的观念和执着的想法罢了。除了坚固的信念和想法,没有什么外在的东西需要我们放下。并不是所有的观念和想法都会带来烦恼与苦。佛说,实无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法唯去执着,不去我见。佛法唯去执取,不去诸法。坚固的执着,执取自心幻境的信念和想法才是我们要放下的。一时无法放下怎么办?改变生活圈子,教育环境,接触的人和从事的事业。亲近善知识,听经闻法,接受新的事物和新的想法。改变观念和想法,需要修行。修行,就是改变固有的无明的观念和想法。一切修行,都是为了改变生灭的和有为的观念与想法。佛把这种改变和学习称为入佛知见。知见转变过来,观念和想法就变了。观念想法变了,世界和人生就变了。为什么?诸法唯心所现。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外境,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就会过什么样的人生。以佛陀诸觉悟者的智慧与观念看待世界,世界就是清净美好的。以贪嗔痴的观念、众生的观念看待世界,世界就是不净的痛苦的。如何看待世界,可以通过修行,彻底转变过来。诸佛世尊示现世间,不过是将实相的智慧和如实的知见传达给众生,令众生从颠倒妄想中解脱轮回之苦。只是知道一切烦恼和执着从观念生,这并不是修行,也不能改变什么。切实地做一些事来真实改变自己固有的想法和坚固的信念,那才是修行,那样,你的人生才会发生根本的转变。你愿意改变自己的观念,从自立狭隘的世界中解脱出来吗?亲近诸佛教,闻法善思维,方便如实修,渐渐得解脱。

    2021-10-29

  • 唯是一心

    唯是一心学法之人,若信自心遍一切处,神通灵觉,无物不及,出之与返,无有间隔。则怎敢错用一念心?即念念不敢自欺!念念不自愚。念念不敢自伤!念念不敢自害!古人云: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所以,除了你自己,没有第二人。除了你自己,没有人接受你的心念。除了自心,没有人响应你的信息。除了回来,你的念头无处可去。除了退还,你布施的无处收留。所以,你是你自己绝对精准的标尺和答案。出于尔者必返于尔。故智者善出之。不出则已,出必善。故修道之人,善用其心。知心空寂,一法不寄。知心无物,一物不移。知心非心,心亦不持。古人云:但莫瞒心,心自圣灵。僧问法眼:如何是曹源一滴水?法眼云:是曹源一滴水。经云:法同法性。是故万法一心,一印印之。但有差别,无非妄想。众生清净本源,愈施愈有,愈用愈勤。反之,愈执愈塞,愈拘愈壅。其有智者,谁不放心而任运之?古人云:会万物唯一己者,其唯圣人也。圣人者,非执有人为圣。但觉一心,故名为圣,又名同体大悲。以觉一心故,所以不起异心,不起有无心,不起善恶、是非、人我、高下之心。心不异起,是名本尊。才有是非,纷然失心。才起一念,波波浪走。古人云:守一,则万事毕。修道亦复如是,但了心源,无物不通。法王经云:于一心外,更无他求。若作他求,即为颠倒。何以故?一切心法,无由外请。于外请处,即名为他。若求他处,即名虚妄。是故学道之人,若能识心,便是究竟。

    2021-10-29

  • 付出

    付出当你从内心深处懂得付出并能享受付出所带来的快乐,那时,你才是真正长大了。人类的幼稚与成熟与年龄无关,而与是否主动地付出有关。 人类所有美好、持久、让人快乐和充实的东西从来都与付出有关。正是因为付出,我们才变得越来越丰富、圆满、安宁、理智和幸福。而那些恐惧、焦虑、纠结与不安,从来都与执取和获得有关。幸福与快乐非常简单,给出你能给予的一切… 抓取与获得,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认识到真正的自己。贪爱与占有,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认识到一切本来就属于我们。紧张与恐惧,是因为我们以为自己是贫乏的。抗拒与逃避,是因为我们以为自己是孤单与分裂的。当你觉悟到真实的自己,一切的抓取与贪爱,抗拒与对立都会消失。因为那一切都会在你里面汇合、圆满、重逢。你什么都不用担心,也不用求取。一切都在那里源源不断地涌出… 如果拥有一切还不能让我快乐,而交出一点点就能让我幸福,我为什么不选择尝试后者?是因为我怯懦没有勇气吗?绝不是!只是因为我没有尝试付出。只是因为我对付出还很陌生。只是因为我在付出的同时,还有东西紧紧地抓着不放。 你无法一下子长大,你也无法一下子把自己全部交出去,但是,你可以试着把你拥有的先给出一点点。你可以试着逐渐忘了自己。 付出的意义就在于忘我。而忘我是为了解放自我对自我的囚禁。 有人说,我很穷,我没有什么可付出的。当你认为自己一无所有时,你可以给予这个世界以休息,以宁静。还有什么比宁静和休息对这个世界更好的奉献吗? 牺牲并不是为了有所得,而是无所得。无所得才是付出,才是牺牲。若有所得,求回报,那并不是付出,不是牺牲。 人们一听到付出和牺牲,就认为那是吃亏,是傻瓜才去做得事。才不是。那才是真正的智者所为。因为那是唯一成全自己,成为自己的方式。

    2021-10-29

  • 金刚经讲了什么

    金刚经讲了什么金刚经是安心法门。读诵金刚经能安心。为什么?因为金刚经全篇只讲了两个字:布施。为什么布施能安心?因为有所得,有物有东西放在心里,所以才不安。全都布施了,布施的干干净净,连布施的念都布施了,自然安心。所以,布施是一切修行的核心与全部,从起到始,皆是布施。最后通达无少法可得可布施,是名波罗密。如是通达,正因布施而致。以布施默契法性,故行于布施即是行道。一切众生以贪爱我与我所,故覆盖真性,轮回生死,不得解脱。是故佛说布施,先从财布施,身外所拥有的布施开始,再到布施贪嗔痴,布施情爱,布施名闻利养,布施身体、觉受、精力、六根和一切乐受而深入。再到不住不染一切万境,即真性得自在。最后还要法布施,发心自觉觉他。佛说六度,皆是布施波罗密。布施者,布施对一切财物家亲眷属我所的执着。持戒者,布施一切贪嗔痴慢疑等诸恶。忍辱者,布施对身体生命、我见、法见的执着。精进者,布施懒散、放逸、昏沉,以及对睡眠、饮食、衣服、卧具等的贪着。禅定者,不是散乱、取相、分别、住着。智慧者,布施一切二法,布施智慧愚痴、善法恶法、佛与众生,乃至一切皆施。布施之念亦布施。涅槃经云:有三种施,为上妙施。所谓王位,妻子,头目。如是六度,唯一法度,布施波罗密也。佛言:布施波罗密,即非布施波罗密,是名布施波罗密。何以故?若心住于布施,即非布施,即是非住。是故布施亦布施,乃至得无所离,是名真离一切相。不见释迦牟尼佛为求道,布施王位,妻子,儿子。过去生,为求半偈,布施头目髓脑。庞居士为求无上佛道,散尽千万家财,苦居茅屋,吃野菜,穿粗衣,舍世间乐,换取法身常乐,真乃大智慧人。二祖慧可为求法,断臂明志。药王菩萨燃身供佛,自言:我舍两臂,自当做佛。此皆是古今布施典范。经云:一切具舍,求一切智。今人学法,亦当从布施起,终于布施。乃至身心上不得一物,身心亦不得,本身乃现,方成佛道。

    2021-10-23

  • 如何降服其心

    如何降服其心师父,平时心总是慌,会莫名的不安,如何降伏其心?答:常诵金刚经,能降伏灭度一切烦恼诸不善心,令心安住。经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何安住其心?如何降伏其心?佛言: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服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而实无众生灭度者。如何是我应灭度一切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正读诵金刚经时,一切妄念不生,则念念灭度无量无边无数诸不善心,念念转恒河沙无明习气,念念不住于法,念念不住色布施,念念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是故能降服其心,令心安住。正诵金刚经时,念念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念念度尽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念念令无数诸不善心息止,念念止息一切妄想分别,直用佛心,直行佛行,是故得名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而实无众生得度。如是一心读诵,是名受持读诵金刚经,又名度众生,又名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名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提。正读诵金刚经时,若生妄念,若起心觅法,则如古人牧牛者,立即拉回来,把心念拉到眼见经文,舌念经文,耳听经文上来,是名度众生,而实无众生得度。正读诵金刚经时,心不住法,不住非法,乃至无有少法可得,如是降伏其心,故名金刚般若波罗密,又名安心法门。何以故?正读金刚经时,若心取相,若作读想,作持法想,作非持法想,作清净想,作度生想,则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是故正读诵金刚经时,应离一切相行于布施,所谓布施眼耳鼻舌身意,布施色声香味触法,布施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如是布施六根、六尘、六识,而实无法可布施。是故经云: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金刚经云: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不可思议。读诵金刚经能念念灭度如是无边妄想烦恼,是名菩萨如法教住。读诵时如是用心,生活其他时中,行住坐卧,亦如是用心,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是名受持金刚经。如是自读诵,亦教他人读诵,如是为人讲说,是名自觉觉他。是故读诵此经,念念能度众生,念念安心,念念能竭无始以来爱欲种子,念念能断贪嗔习气烦恼,即念念度尽自性一切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口说读诵容易,真实读诵受持难。一日一月一年读诵容易,终生受持读诵难。若欲究竟降服其心,当发长远心,受持读诵此经。是故一切学人,欲得安心,欲得消业,欲得持戒,欲得修福,欲得发菩提心,欲得成佛,应遵佛教,受持读诵金刚经。经中世尊殷勤咐嘱,处处叮咛,用心者自行自证自悟自得,不用具说。

    2021-10-23

  • 持戒

    持戒世人生活有法律约束。修行人有戒律约束。此理对比可知。犯法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犯戒要受到因果的制裁。此理可想而知。不懂法就可以犯法,免除法律的裁定吗?不是,一样要承担后果。不受戒就可以什么都做,从而不背负因果的惩罚吗?不是,心识会记录你的每一个用心和行为,你一样要对自己的每个过失承担结果。有太多的佛弟子不受戒,不学戒,不持戒,以为自己就不会破戒,没有罪。这是多么愚痴的想法。受了戒,才可以学戒,才知道什么应做,什么不应做。从而保护自己不被烦恼侵袭。戒律是佛陀所定,是一切智者所说,是正遍知者所讲。学法之人,不持戒律,能得见性,无有是处。越是受戒,学戒,了解戒律,你才不会破戒,你才能真正地保护好自己。每个人在这个世间最牢固的保护伞不是钱财、势力、家人、关系,而是你自己的自律。不造诸恶,才是每个人真正的金刚体。防非止恶,才是真正的最有效的修行。做了错事,破了戒律,能够发觉,深刻反省,真诚忏悔,及时改正,所造业果即会停止。若前念忏悔,后念续犯,则旧业未除,又造新业,无有了时。持戒犹如渡海浮囊,丝毫不能破漏。修道之人,若不持戒,放逸懒惰,口说般若,拨无因果,最为可怕。修道不持净戒,犹如在世间无视法律,胡作非为,难逃法网。所以佛陀于楞严经上开示一切众生四种清净明诲,所谓: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此四种过失能令众生造无量众业,堕在苦海。所以修行之人,不论受不受戒,都当严持四种清净明诲,善护诸根,护持自己,直达菩提。

    2021-10-23

1541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50515253545556

...

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