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颗安静的心

    一颗安静的心一颗心安静下来可能需要无数劫,也可能在一瞬间。无论多久,无论这颗心经历了什么,安静下来就好,安静下来才最重要。安静的心贵于黄金。安静的心历劫难得。一颗安静的心,胜过心上的一切包裹。一颗安静的心,才是一颗解脱的心。心若不静,纵拥有三千大千世界,亦是自欺,亦是狂惑。心若不静,经历再多,总是空中捞摸,幻梦一场。安静的心,不过是觉醒的心。安静的心,不过是回到原来的心。我们一生都在追寻的快乐,到头来才发现,停下来,你才能拥有快乐。我们一生都在寻找不寻常的事情,到头来才发现,平常,才是你要找的不寻常。我们一生之中见了很多人,去了很多地方,做了很多事。当你静静地坐在床边,你才发现,能安静地坐下来,胜于一切地奔波和造作。当你走了很远的路,放一盆洗脚水,水流缓缓地滑过脚面,静静地泡着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若你心无挂碍,一盘青菜,一个馒头,一碗米粥,静静地吃着,菜、面、米的味道没有被妄念淹没,那才是获得快乐的方法。一把椅子,早晨洒满阳光。晚上坐在上面看月亮。快乐的生活,一把椅子就足够了。心安静下来,哪里都是乐园,哪里都是净土。净土不是外在的庄严,而是内心的满足与安静。心安静下来,不用诵经,不用坐禅。只是坐在那里,坐穿春夏,坐穿阴晴,坐穿人来人往,坐穿一切沉浮变化。心安静下来,风声变成了乐曲,月亮美仑美奂,一杯清水,可以从早喝到晚。心安静下来,一切虚假都自行褪去,露出真实。心安静下来,它不再追逐自己,不再奴役自己。它静静地陪伴自己,心照不宣。一颗安静的心并不是一颗枯寂的心。一颗安静的心雅致、有趣而灵活。心安静下来,只是不再追逐浮夸,并不是不享受它自己的光彩。一颗安静的心自娱自乐,自乐乐他。一颗安静的心始终认得自己,不再迷于自己的幻影。

    2021-11-22

  • 关于见性的误区

    关于见性的误区师父,我失眠。外面月亮很亮,正看月亮时,我明白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见性是指明白了六根是心的作用吗?觉性,觉很清晰,犹如虚空,觉是本来面目。抬头正看月时,无想只清清爽爽一了了觉知当前,这算是吗?吃饭穿衣心无杂念清清楚楚,算是吗?这能觉之心,在无想之时,即便是想,也在清清楚楚,这算是吗?答:这都不是见性,而是你的妄想。祖师明明说,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又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你却正用之时,妄想不断。明明刹那刹那一切已经消失,你又有所住而生心,做种种分别,知解佛性。不是妄想是什么?古人云: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又说:觅即知君不可见。正恁么时,不恁么想。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学人于此处有所悟,但不可住于悟,于所悟处亦不得生见生解,才是入手处。学法之人,不得见性,多以为有性可见,将意识知解妄想分别当成见性。能所不断,妄念不歇,故不得相应,转寻转远。正是从头脑妄念中出离,是名见性,实无佛性可见。佛性乃佛陀不得已对实相的一种表达。而见性是对不住一切法,直接解脱状态的一种形容,超越有无,非法非非法。经云:实无有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性亦复如是,实无有法名为佛性。佛性非法,非非法,不得以有无佛性计。说无实法名佛性,只为破有佛性可见。不可因此便认无佛性。若认无佛性,同于认有佛性,皆是边见。祖师云:尽属情所记,六十二见本。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学法之人,以无始以来分别妄想不断,迷于心意识,于妄想中琢磨实相,将心待悟,求佛求道,求见性求境界,求解脱,求开悟。如是心行,皆是妄想,分别觉性,思维佛性,知解佛性,是名入泥潭,又名搬粪入,又名自带枷锁。当于如是正分别时,不住分别,转身出离,方是修行。祖师云: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应常处那伽定。如人正低头思考着什么,这时旁边一把笤帚倒了,忽然打断他的思维而大悟。又如一个人正陷入烦恼之中,忽然一场大雨从天而降,他扭头就跑,刚才的烦恼,也随之无影无踪。如是种种从头脑妄念中出来,不论主动还是被动从自己的妄想中出离,方是悟道解脱的契机,也是行人下手的地方,而不是向意识思维窠臼中埋没自己。学人种种关于见性的见解都是出于心意识,若不离心意识,则无法见性。若执离心意识,亦堕边见,仍不出心意识,亦不可见性。此是见性之难思议处。

    2021-11-22

  • 关于六祖的偈颂

    关于六祖的偈颂问:师父好,您认为六祖大师的偈颂“本来无一物”,已经见性,学人有一事不明。五祖看过六祖大师的偈颂之后,用鞋擦掉,说亦未见性。请问师父,为何当时五祖说六祖亦未见性?请师父慈悲开示!答:你要结合当时的情境来看五祖所说的话。当时五祖会下有很多人觊觎五祖的衣钵,如果五祖公开说六祖见性,六祖会有性命之忧,而衣钵也很难再传给六祖。问:很多人说六祖偈子只识得本体,还没认识到自性的妙用,所以五祖说他未见性。等到六祖后来说出五个何期自性后,尤其是自性能生万法后,认识到妙用了,所以五祖印证他见性了!答:识得本体即是见性,见得本性自然使得妙用,所以六祖刚到五祖那里,就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常生智慧,即是妙用,不可别有妙用。识得根本自然能起妙用,若将识得根本与妙用分做两截,即不见性。何以故?见性者,一切时中自见分明,把得便用,离此日用万物之外,如何更起妙用?所以,你所听到的那些说法,自是他们自己不见性,不知一切妙用福田不离自心,非我祖师不见性。六祖后来所说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只是对以前所悟更加确信和深入而已,并无根本区别。复有人问:师父好,您说六祖悟到身心俱幻,即是见性。可是永嘉大师却说:幻化空身即法身。又有人说:山色无非清净身。金刚经云:一切法皆是佛法。又说:一真一切真。如是说者,是否与六祖所说矛盾?答:说身心俱幻,是从一切诸法无实性的角度讲实相。所以永嘉大师云: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说幻化空身即法身,一真一切真,一切法皆是佛法,是从真性遍一切处的角度,但令众生见性,非说一切法为实有。角度虽不同,实相并无两种。何以故?一切皆幻即是真性,本来无一物即是法身,无我自性即是真如佛性。悟道前,身非菩提树。悟道后,身心俱从性起,说身是菩提树亦无过,说明镜台亦无不可。无论说真说幻,都是方便说,不可执以为实。若执以为实,则真亦不真,幻更成幻。若执文字,则横说竖说,总是妄想,并无实义。故知佛法不得着于文字言说,但悟其理,明其修行,从心而行,亲证解脱,非为嘴说。若执文字,则一切自然不通。若悟于心,不待分别,一切自知自通,不用文字证明。故悟道之人,顺说逆说,正说反说,皆顺佛道,说邪法亦正。不悟道人,祖说佛说,皆是魔说,说正法亦邪。悟道之人,知法法皆器,法法皆筏,法法皆指月之指,无有实法,所以纵横妙用,变化多端。如六祖说佛性是无常,赵州说如来有烦恼,仰山说涅槃经是魔说,维摩诘云谤诸佛、毁诸法、不入僧数,乃可取食。章敬云:汝无佛性。如是说者,非但不是谤佛谤法,反而能起佛法,令无数学人顿悟本性。此是见性之人通天手段,非是凡夫着法相者所能了达。故知诸佛祖师所说法,只为去众生种种执着,随立随破,解粘去着,并无实法与人,亦不将法系缚于人。经云:实无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说:亦无定法如来可说。所以,古人一言半句,皆是不得已方便说,但能去众生执着,心自了知,不论别人如何看待,都自有主张,毫无疑惑。而做为学人,则不可于祖师诸佛言句上生种种解,做种种妄测,以己之狭见,论他之圣智有无。 

    2021-11-22

  • 时时勤拂拭与本来无一物

    时时勤拂拭与本来无一物师父吉祥!我有一个疑问,如何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如何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平时就觉察念头,算是时时勤拂拭吗?请师父慈悲开示。答:你的疑惑也是很多人的疑惑。如果单单从这两句“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来看神秀大师的偈子,没有太大问题。但是,这两句话的前面还有两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把这四句连起来,它的意思是在身心上时时做功夫,勿令本性有所染污。这样的见解与实相违背,所以被五祖大师斥为未入门内。我们一开始修行,不能悟得本性,都会错在身心上用功。而一旦悟得本性,则知身心俱幻,从妄念生,从分别有,虚妄不实。若能彻悟于此,了心不实,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再观以前,于虚妄的身心上所做的种种功用,一切的拂拭和修造,都徒劳无益。这就是五祖大师说神秀的偈颂未见性的原因。神秀以身为实有,以心为实有,以为有道可修,有法可得,与实相相违背,不了本心,是见地出了问题。以这样的见地修行,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未破,我法二见未除,穷劫用功,皆不得道。而六祖大师悟到自性本来无法可得,身心俱幻,本不实有。所以六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即是身心皆幻的意思。身心既幻,则一切法皆幻。故云一切无有真。既悟到身心是妄,则不须于虚妄身心上做任何功夫,只须保护自己不染万境,不妄修道,善护六根,假名修行。此保护的功夫,只是一种方便,非实有法可修可保护。以众生无始以来有种种贪爱染着的习气,就算了知自性无法可得,还是会被习气带走,被无明牵引,去造贪嗔痴业,所以为了防止继续染着六尘,才需要方便做功夫,即所谓的修行。如发出离心,修种种助道法,诵经安禅等,如是修行,并不是有妄可断,有真可求,而是了达妄本空,真亦不可得,以如是见地,如是智慧,勤加保护自心,不再取自心幻境,说拂拭亦可,说保任亦可,说牧牛亦可,说长养亦可。如是修行,与神秀不达实相所说的时时勤拂拭,完全不同。神秀所说的勤拂拭,是有为的修行,比如执着持戒,打坐,除妄,就算功夫做的再好,人我相不除,法相不断,根本无明未破,于妄念中妄修菩提,妄证道果,故不得道。而六祖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悟到诸法实相,抓住了修行的根本。纵然有习气,不足为碍。只要平时多注意善护念,多做不染的功夫,就可以念念顿证菩提。何以故?以不失根本故。六祖的偈颂,是顿教法门,顿悟顿修,念念保护,言下成佛,为最上乘根基的人所说。小根之人,以贪爱覆蔽,业障情牵,既无法领悟,又狐疑不信,不能悟入。若欲修此最上乘法,须在平时勤做功夫,不能有丝毫懈怠及放逸,比之其他法门要求更高、更严格。于自心上不得染一物,一念不染不住即佛,一念染污住着即众生。一念觉即般若生,一念迷即愚痴覆。如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是修也。若能前念后念不愚迷,心不住于法,亦可名为“勤拂拭”。然此“拂拭”非彼“拂拭”。何以故?以无法可除可拂拭故。但不住着一切法,当体清净,假名拂拭。故知禅宗所说修法者,实无法可修。禅宗所言得道得菩提者,实无道可得无菩提可证。若了此意,才是修行根本。以悟得根本,才好修行,实无法可修。古人云:但得本,莫愁末。正是此意。

    2021-11-22

  • 转语

    转语所谓转语,即是能够表达出对古人所设语境及时转身离开,不被其困惑与束缚的语句。此语须是活语,虽名转语,不妨涉入,但须有随时抽身的本领。又能不被对方牵着鼻子走,而有反扑的能力。所谓既能抽机,又能设机。勇猛无畏,能出能入。能夺饥人之食,能欺童叟。有雪上加霜,毒人活人的手段。无有定式、定论、定法,融修行见地、智慧与功夫于一身。相对于转语,古人所设的问题和语境,又被称为公案。转语隐含的智慧和对实相的表达,又被称为向上一路,末后一句。古人以所设公案来勘验学者是否真正见性,是否真正会得祖师禅。善知识勘验学人,往往能够从学者所下转语,便会对其修行便可见一斑。自古以来,有很多大德法师,在禅师面前,因对所问的问题下不出一转语,便被勘出修行未到家。从其所答,便可知其修行方向和见解有种种过失和漏洞。如德山被婆子一问,如纸衣道人被曹山一问,如太原孚上座被禅者所笑,如陆亘大夫听不懂南泉所说,如玄则禅师错会丙丁童子来求火,皆是道眼未明,不会末后一句所至。不会末后一句,多是因为知解佛法,只会死句答话,而不会活语接人。没有领悟佛法的修行是自行自证解脱境界,非言语意识所能到。囿于意识知解,此正是所有修行人的通病。永嘉云: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识。龙牙禅师云:临机一句下口难。临济祖师云:若有意,自救不了。香严智闲禅师悟道后,几次做偈,皆不被仰山认可,原因在于仰山认为香严禅师所做的偈颂只达到如来禅的境界,是意识知解佛性,非是对佛性的真实了达。直到香严禅师说:吾有一机,扬目瞬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仰山才说,恭喜师弟会得祖师禅。香严禅师最后所说的偈颂到底好在哪里,被仰山认可为会得祖师禅。大家有兴趣可以参一参。对祖师和善知识所考的问题能下一转语,不是靠猜测,不是靠安排文字,不是靠妄想,更不是靠胡说乱说。也不是学习古人下转语的模式,而是用自己所领悟的智慧对实相给予巧妙的注解和说明,使他人及后来者因自己所下的转语而对修行的关键之处有所领悟。有些人,并不理解禅宗参禅是需要见地和功夫的融汇,对此茫然懵懂,一无所知。不知不为错。但不能因为自己对参禅完全不得要领,就否认有向上一路,或自行退缩,回避参禅。应深自反省自己平时的修行和用功是否有问题,亲近善知识,勤加询问,去除我慢和种种邪见,以至诚心问道学法,求真正见地,最终明白此一大事。古人云:纵然说得三藏十二部,若不会这最后一句,总是惘然。大众齐努力,此事不等人。须将自己通身内外执着妄想情见放下,参得他末后一句,方不辜负自己平生。

    2021-11-22

  • 采一茎草给你

    采一茎草给你当我看见夕阳,我会立刻想到,如果跟你一起看夕阳有多好。当我吃到甜甜的桔子,我会想到,如果你也能尝到这甜甜的桔子有多好。当我走在树林里,听着悦耳的鸟声,我在想,如果你就走在我旁边有多好。当我一个人坐在池塘边度过一个静谧的上午,我多么希望你也能静静地坐在湖边或公园里度过一段仅仅属于你的时光。当我心中的愁云散去,开心地扫着地,或者仅仅是坐在板凳上剥豆子,我多么希望你也能过这样的生活。按照佛陀的教导如实而行,烦恼与痛苦渐渐离我远去。我多么希望你也能认识佛陀,按照他的教导去生活,收获内心的安宁。秋高气爽,阴雨绵绵,烈日炎炎,所有的日子,都想和你一起度过。鸡鸣鸭叫,白鹭红柿,枯藤黄叶,这一切,我都想与你分享。朗朗的诵经声,寂静的安禅时,行禅走路时,我们总是在一起。虽然我们没有过促膝长谈,但是我们有不言而喻的默契。虽然我们没有浓情蜜意,但是我们有着远古同发的道心。每一次我徜徉在田野或是水边,像蝴蝶一样自由自在地玩耍,我都希望你在,他在,你们都在。每一次我看到智慧的文字,听到优美的音乐,拍到秀丽的风景,第一时间就想要分享给你。独乐不如众乐乐。独上高楼,不如众在平川。自乐自觉,一身安静,不如利乐有情,净佛国土。每一次当我坐在青草之畔,我都会情不自禁地为你摘一叶青草,把它的清香带回到你身边。每一次我看到路边隽永的小花,我都会携下一朵,带回去,放在我们共用的书案上。你买来了花瓶,她采撷了花朵。你淘来了杯子,她添加了果汁。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共产的生活,众乐乐的生活。没有彼此,不分你我。共用一把摇椅,共浴一片阳光。没有隔阂,没有争吵,共用一把铁锅,共用一个碗钵。我一分一秒都不想离开你,亲爱的同修。我一分一秒都不想再与你分隔,亲爱的战友。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世间亲属,只陪你一段时间。同修道友,生生世世同来同住。诸兄弟,亲姐妹,此时,我虽一人独坐塘边,青山就在眼前,雏菊在风中摇曳。我会携一茎草回到廊下,将我的歌带回到你们身边。诸同修,各位法眷属,此时,虽然你我天涯海角,心却同沐佛恩,千里同风,万里同气。

    2021-11-17

  • 愚蠢的心

    愚蠢的心愚蠢的心,它总是被自己欺骗。愚蠢的心,它总是戏弄自己。愚蠢的心,它总是不愿意去了解真相,而被自己弄出的影子吓到。虚妄浮心,多诸巧见。画地为牢,杯弓蛇影。心自取心,非幻成幻。以有心故,容受生死。复执无心,同于有心。佛说无心,非是断灭。但无执心,非无心体。说心体者,假名真如。若执真体,即是不如。是故说如,转转不如。经云:恒河沙众生心,如来悉知悉见。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一切众生心,皆为非心,皆是妄心,非实有心。是故,众生若以心为有,以为有我,总是愚智心,无明心。众生以为有心故有我,以为有我故,贪爱取境,受诸幻梦愚弄,是名愚痴。愚痴心者,非实有愚痴心,以不了实相故,假名愚痴心。幡然醒悟,愚无住处。众生虽执有我,真实中实无有我。故经云: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又云:众生众生者,实非众生,是名众生。如来亦说心,如来说心,即是非心,是名为心。如来亦说有我,如来说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凡夫以有我故,于无我法性中,妄见生灭去来之相,是故轮转生死。看到自心上生种种心,不被心上之心瞒,即名为智。看到万法唯心,诸法心生。心若不生,法即不有。如是了达,即名不愚。心自愚昧,心自神解。心自弄影,心自醒悟。心自落尘,心自悟空。心自生灭,心无生灭。心自幻妄,心自觉明。心本无智,痴从何来?心自无病,妄用幻药。愚痴的心,梦里的心。愚痴的心,醒来的心。本是一心,妄分愚智。本是一心,才动成三。心经历一切,心忘记一切。心到处游走,心终于知归。心四处寻觅,心终于歇脚。心触碰一切,心叫醒自己。心愚弄自己太久。心终于识得自己把戏。心不想再欺骗自己。心要剔起眉毛,看清自己。

    2021-11-17

  • 学古人云:不折我,无以学。故知学者,必捐其我。能挫其我者,必因学。学者,必舍其乐,忘其贪,而志于道。有我者,贪爱尘境,而怠于学。以学损其世乐,触其惰性,逆其放逸,故不为也。是知,肯学者,逆其生死,转其贪爱,步道之由,入道之径也。其谁知道者而不学也?古“学”字通“觉”。以学而觉,非不学而觉。岂有天生弥勒、自然释迦者哉。古人云: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你道无为不必学。若不必学,则天生可知无为乎?非也。后天学而知之,学而悟之,学而成之,学而行之。无为者,非为非不为,而以学贯始终。是故,一切贤圣皆从刻苦勤学中来。由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既云差别,是知无为者,非是定相,其心是一,用功不同而。故云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是知,学者,未必读文字是学。六祖腰石舂米是学。大安执役服众是学。善财五十三参是学。永明十万佛号是学。赵州二六时中不杂用心是学。慧藏牧牛是学。药山一物不为是学。西贤舜终日诵金刚经是学。彦上座时时唤自己“惺惺着”是学。又古人云:绝学无为闲道人。如是闲者,但闲于世间得失,闲于世间攀缘,闲于奔波劳累,闲于人我是非,闲于一切虚妄,非于真实而堕断灭闲也。此之闲者,非一切闲。若一切皆闲,则饭不必吃,衣不必穿,气亦不必喘,犹如死狗。既若不能,当抖擞精神,活出法身,以勇猛剑,断涣散心,运大施为,自利利他,绍隆佛种。不可被无为无学锁住,堕断灭空,一生空过,徒废身命。若执空执惰,以无为为闲者,此是昏庸无智,病入膏肓,无人能救。学人最忌以绝诸佛法,而染世法为绝学。以绝诸精进,而习世法为绝学。以绝诸大悲,而练世乐为绝学。以绝诸圣心,而近三毒为绝学,如是错解绝学,能得圣道,无有是处。故今劝学。学人或诵经,或坐禅,或读经,或看论,或参他古人公案,或持咒,或卧禅,或一心做事,但万缘放下,心不附物,总是学也。如是学者,是名绝学。绝学有二义:一,学成而至无学。二,绝妙真学。绝学复有何义?绝诸妄想尘劳,学习解脱圣道。是名绝学。绝诸习气无明,发挥本有智慧。绝诸攀缘分别,长养圣志大愿。绝诸凡小二乘之学,回心向于大乘。如是学者,是名绝学,亦名真学,亦名为觉也。

    2021-11-17

  • 法如筏喻

    法如筏喻问题即是答案。疑即是悟。无明即是佛性。船即是彼岸。脚即是路。起点即是终点。你正疑时,就是那不疑的在起疑的作用。你正问时,就是那知道一切的在发起问题。正起无明的,即是佛性。此岸彼岸因渡者而存在,渡者创造了船筏。所以说,筏,才是真正的彼岸。悟此者,即悟道。道,原来就是工具,工具,方法,方便,才是真正的道。佛把它称为乘。只可惜,人们错解了道,以为道独立存在。脚与路相依存。没有脚,路是不存在的。行走的每一部即是终点,所以,每一个瞬间,每一个脚步,每一个地方,都是你觉悟的契机。关键是,你要动起来,才有悟道的机会。真相是活的,它并不是在终点或目标那里。它在每一处等着你终结它。每一个细节处都暴露着整体。一根毛发中拥有一个生命的全部信息。一滴大海中拥有整个大海所拥有的一切。一微尘中有十方如来。歇即菩提。人们一心想歇,却歇不下来。是因为他没有觉悟到歇是跟走,跟累,跟消耗相辅相成的。如果你想歇下来,你必须劳累。如果你想大休息,你要用尽所有的力量去行走。你会在耗尽你的力量的那一刹那,达到大休息。你想过河,必须通过筏。所以,彼岸不是一个单纯存在的事物。彼岸是一个整体。它由此岸,河水,筏、彼岸及渡者组成,缺一不可。而问题的关键全都在渡者这里。事实上,他不仅创造了筏。连河,此岸和彼岸,也是他创造的。当他明白这一点,他自己成了渡河的真正的筏。当他通过自己把自己度了,他自然会放下自己。因地倒者,还因地起。他自己这个工具,就是道本身。他这幻身就是法身。佛种从缘起。诸法从缘生。缘起即佛,十二因缘即佛性。生死即涅槃,法同法性。金刚经云: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人们读金刚经,把注意力都放在了舍法,舍筏,舍非法上。而忘了筏才是法的真正核心与灵魂。筏者,喻法。法,如筏喻。金刚经者,即法也,即筏也。既诵此经,不过为明其义而已。不明此义,筏未用之,诵之不勤,故悟之不透。故诵此经,当以悟此筏字为要。当我们读诵这句经文时,应不停地念:知我说法,如筏喻者。知我说法,如筏喻者。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如筏喻,这是佛法的最妙部分。它却经常被还没有渡河的人忽略、轻视和放弃。这是最可笑的事。当你领悟了筏真正的意义,你会利用好这个工具而悟道。那时,你不用背诵这句经文: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你会自然放下筏。而你如果没有明白筏的意义,不利用筏,却一直背负着彼岸的妄想之筏在此岸原地踏步,你将永远在此岸流浪。你就是你要寻找的。这虽然是一个真理,但你必须抬起脚步。因为你并不是一个死的概念,而是活生生的工具和脚步。可能,你正抬起脚步的刹那,你就会发现你。你是筏,你是彼岸。你是工具,你是道。你是脚步,你是你要寻找的。法如筏喻,请记住这最美妙的比喻。法如筏喻,请读诵这世间最美的咒语。法如筏喻,请领悟这世间最深妙的智慧。

    2021-11-04

  • 一次只做好一件事

    一次只做好一件事每次只做一件事。养成每次只做一件事的习惯,你会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安心,越来越充实。每次只做一件事,你会把这件事做好,并且能够享受做这件事带来的快乐。坐在那里吹风,就只是吹风,你会沐浴在风里,你会与风在一起。如果你一边吹风,一边听音乐,你可能两件事情都做不好,既不能全然地感受风,也错失了最美的音符。听音乐,就是一心地听音乐,不要一边打扫卫生一边听音乐。不管是舒缓的轻音乐,还是肃穆的交响乐,都全心地进入每一个旋律。你可以听到作曲者的心声,你可以和每一个旋律交流。在阳台上晒太阳,就是单纯地晒太阳,不要再捧着本书,或者看着电影。如果在太阳最好的时候,你看书或做其他的事情,你会错失那最暖的阳光,虽然阳光照在你身上。走路就是走路,一心专注地走路。不要东瞧西望,或者捧着手机看,那样,你可能会走错路,或者撞到电线杆上。如果走路时单纯地走路,你还会不经意间收获更多,比如阳光、微风拂面,花香扑鼻。而这些,是你全然专注和放松时自然来到你身上的,它们是你专注于一件事所获得的礼物。当你站在一片小水塘前,去欣赏眼前的这片水塘,它一定有它的美。不要再祈盼远方的大湖。而当你有一天遇到一片大湖,希望你也能放下自己的心事,与那大湖真正在一起。做好一件事,你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件事带给你的快乐,你收获的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使你在做任何事时都能专注,都能投入,都能安住。有太多的人,为了效率做事,为了功利而做事,所以事情做的多,但并不快乐。那是因为他们收获的只是外在的成功,而错失了内心的平静和安乐。把一件事做好,再去做另外一件事。一本书读完,再去读另一本书。把当下过好,你才能过好整个人生。一次,只做好一件事,你会活在今天,活在当下,活在佛国。吃饭,只是吃饭,放下所有要考虑的事,安静地咀嚼饭菜的味道,把它们吃到胃里。扫地,只是扫地,放下所有你认为重要的事。扫地才是最重要的事。不要越少尘越多。一次,只做好一件事,不管大事小事,一次做好一件事,那里有黄金,那里有如意,那里有神奇。

    2021-11-04

1541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49505152535455

...

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