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精进总结:禅宗的无修无证

发表时间:2022-05-21

浏览量:1451

一日精进总结:禅宗的无修无证

今天的一日禅七我们举办得很成功。不管你今天这一天的功课做得效果如何,你肯定是有很多的感受和体会。有了这个实际的感受和体会,你再去理解禅宗法门的修行特点就特别地深刻了。

我以前总讲,禅宗这一法门是无修无证。为什么是无修无证呢?为什么金刚经一直在讲“实无少法可得,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实无少法可得”也包含着实无少法可修,就是没有什么可修的。其它法门的都是有法可修,有境界可得。而禅宗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法可修,无法可得,无法可证。没有法可修,为什么我们还要每天做那么多功课?我们的实修也搞得这么丰富呢?禅宗讲无修无证,可是禅宗的祖师们、大德们用功最多。对,只有无法可修,你才好用功,你才会用对功。

怎么用功啊?没有功可用。怎么用力啊?你一用力就错了。你就知道什么叫保任了。保任、保护、善护念、长养圣胎,它的特点就是不用任何的力气、力量和方法。古人有一句话叫“切忌用力”,拟心即错,动念即乖。

禅宗说无法可修,它有没有修行方法?有。但是它所谓的法已经不是法了。释迦牟尼佛悟道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如果你执着“法本法无法”,你还有一个无法,那还是法。所以连“无法”的概念也要去掉。

禅宗修行的特点是什么?其实就是休息,息虑忘缘,保护和保任。保任什么?保任不修;保护什么?保护不染。你一起修法的心,你一有我什么时候能开悟的念,就要看得到,就要离。离即是法,知离者是佛。你一动念:我怎么才能深入一步,离实相再近一点?”要看得到这是妄念,这都是有法可修。看到这一念,拉回来,这叫保任。哇,六尘境界无障无碍,修得差不多了,回世间也许能在红尘里边再染染?染不了,你这一染又偏邪了。所以一起这个心:修差不多了,赶紧回来。师父说了修好还能回到世间继续生儿育女,继续什么?又染了,赶紧拉回来,这叫不染这叫善护念。

为什么叫保任呢?因为它是一个长时间的保护和保持,所以叫保任,任就是让它一直这样。为什么要一直这样?因为我们的习气太难拔除,我们无始以来的颠倒、无明根深蒂固,所以需要长时间正念的保任和保护,才能把它转变过来。

所以禅宗的修行,是无为法,是无修之修。说是修行,其实全都是围绕着休息,不染,息虑忘缘,不求真,不除妄,围绕着这个来做功课的。我们诵经,打坐,其实都是围绕这个关键点来用心。我们这一天做的几门功课,它的特点都是一物不为。形式上的不为,还有心行上的无为,无你用心处。心行上的无为只有个人去亲证,外在上大家都在坐禅,在牧牛,但你是否真正在牧牛,只有你自己知道。你自己不为了多少,不为了什么,只有你自己知道。但是不管怎么着,如果你把握了离念的要领,认认真真在做这些功课,你都会有很长时间处在休息六根的状态。

“一物不为”这个概念来自于药山和石头禅师之间的一个对话。药山禅师一次在石头上坐着。他只是表面上看上去像在坐着,具体他心里在干什么,没有人知道。就是你找不到他的心在哪。他不仅身体处在一种无为的状态,最主要的是当时没有人知道到底他的心在干什么,他自己也不去琢磨它干什么,就是他的心处在一个无住的状态。我们的实修和训练,就是为先从形式上减少做事,减少所为,形式上什么也不做,然后达到心无所住,心无所为,心无牵绊,心无挂碍,心无抓取,逐渐达到这个最终的目的和作用。

所以无法可修和无法可得是相应的,佛法的终极目的是无法可得。但是你得先知道怎么修,怎么跟它默契,才能无法可得。

而且禅宗还有一个特点,在什么情况下它要修?不是说绝对不修,为什么?因为我们还有习气啊,还会迷啊。当你立一个法,当你有所得的时候,当你又迷了的时候,又起贪嗔痴的时候,这个时候要借助一些方法来远离,假名为修。你不立的时候,就不修。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你自己一念不觉,或者是一念没有守护好,你又去染了,这个时候要通过一些对治法,要拉回来。所谓的要做功课,要修远离行,所谓的布施,所谓的亲近师父、读经,这些都是针对你立法,有执着,或者世法里还有有所得心,佛法里还有法执。当你立一个东西的时候,这时就要破。禅宗只是破而已。不立就不破。所以如果不妄修即不妄离。如果你没起这念妄想心去修证,你也不需要离。着才离。着即离,起即息。你有着,就离,你一起心你就息心,就是它所谓的修行。

而这就是牧牛的修行方式,也即是禅宗所讲的保任和保护。保任不修,保护不染。若学人有粘、有附着,如果自己知道在哪粘了、在哪附了,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一离这个粘、这个附,又恢复清净了,也就没有什么修了。针对这个粘和附,自己能够解缚,这个解假名修行。一解了,一离了,一安住了,就不需要修法了。如果自己做不到,有善知识帮你指出来,你哪用错心了,回到自己这里,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但自怀中解垢衣,假名修道,假名修证。

我们今天这一天精进的时间所做的一切功课,都是围绕无修来做的。这其实就是禅宗最根本的修行,禅宗的用功要点就在这了。我们前期做了很多很多的功课,都是为了能够长时间这样来生活,来保任,来修行。前期我们诵经,打坐,持咒,布施……做了很多形式上有为的修行,都是为了能够像今天这样处在一种无为心中。过去古人叫:水边林下,长养圣胎。真的是没有什么可做,没有一法可修可破、可求可除。长伸两脚卧,善恶不关心。

药山禅师在石头上坐着,石头禅师问:“你在干嘛?”“一物不为。”“那你就是闲坐了”“闲坐即为也。”药山说,我并没有闲坐。如果说是闲坐,闲坐也是为。“那你不为个什么?”“千圣亦不识。”没有什么为不为的,你非要问我在干什么,诸佛都不知道我在做什么。假名叫一物不为。我都不知道我在干什么?不仅我不知道,千佛也不知道我在干什么。所以你也甭问我在干什么。这就是禅宗修行的整个特点。

有人可能就说了:“师父,这样就能开悟见性吗?”你看,你就没有好好这样。如果你真的会这样了,你就不会起这念心。你起这念心的时候自己知道:哎呀,我又打妄想了。离开这念心,你开悟了,你见性了。如果非要给你一个方便说,如果你能够这样,每次你都能自己看到自己的妄念,不住在妄念里,回到当下,这其实就叫解脱。你还要奔哪找解脱?解脱是言下!当下!你一念在这个状态,那就是一念解脱啊。一念觉即佛,一念迷即众生。你一念没起这个心:哎呀,师父,我什么时候才能开悟?只是做好眼前的事,分别一切法,没起分别想。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正那么时,假名开悟啊。为什么叫假名开悟?你不能住在一个你开悟了的念上,若有所住,那又迷了。离此之外,你还去哪里找开悟?

当然,相对来讲,你自己能经常安住于这样的状态,不迷的状态,所有的理你自己融会贯通了,这也叫开悟,这叫功夫成就了,它是更深的觉悟,是证悟。刚才我讲的那个是一念不起,它是一个理悟,是顿悟,这个理你终于明白了,你偶尔也能做到,但是你还有很多习气,你还经常会住在妄念和烦恼里,还会被习气带走,你不能每天大量的时候一直处在直用直行,念念不住的状态。你还要做事,还要服务众生,还要与众生打交道,还会烦恼现前,这就需要你进行更深入的实修,长养更深的功夫,才能保任,才能不染。所以声闻趣寂,菩萨多慧。因为菩萨要度众生,会示现烦恼习气。但只要有足够的条件,进行深入的修行,菩萨的定力会迅速地增长,而在做事过程中长养出来的定力,才是真正的定力。

当你做事的时候,当你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你可能还会有习气,有烦恼。这个时候如果你能及时回来,这才是真正的功夫,而不是一味地逃避外境和人事。你回不来,那一念,又迷了,但是没关系,你不想烦恼,怎么办?逼着你一定要提高,要实修。所以说,修行不是说我坐一天两天一物不为的练习就能成就,还要在对境中练习不染。

师父这样一讲,哦!好像我就成了。远远不够。那得通过长时间的熏陶,长时间的长养,最后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在任何境界面前,该做什么做什么,不即不离,不会迷失,不会染污,那才是真正的成就。你的功夫变成了一种稳固的状态,那才是真解脱。不论面对多少人和事,都不会随着过去的习气去流转。

有了真正的成就后,在弘法过程中,可能需要一些善巧,一些方便,你要跟众生打交道,外在看上去,可能你会做一些不如法的事,但你自己心里有数,你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去破戒。但是成没成就,你自己很清楚,有没有这个功夫,你自己知道。会不会迷失,你自己很清楚。在真正的成就之前,大家都好好地善护念,保护自己,不要去染污。我们就是这样长时间地通过各种功课来保任自己不去造业。

今天咱们做的一个核心方法就是牧牛。这样在静中,在坐禅,在立禅,在行禅时,在练习一物不为的时候,你基本上没有做什么事情,这个时候你就能很好地看到自己的念头。如果是初学者,他练习的时间短,他的心还很粗、还很浮,就很容易看到自己的不安,妄想纷飞:哇,这么多妄念;哇,时间怎么还没到呢?就会焦虑,或者不安,一直不能安住,总打妄想。有这样的反应,就是因为没有进行实修。而有的人,平时就懂得这样训练,打坐也多,行禅也一直在练习,这样做功夫时间长了,那今天的这一天的精进,他就很容易,他就没有那么躁。

今天这一天,大家做得都非常好。没有人说话,大家都很安静,整个道场的氛围非常宁静、安详。随喜赞叹大家。其实我早就想带大家做这个一物不为的练习,但是因缘一直不太成熟。这次因缘具足,道场所有的人经过一年来长时间地做功课,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实修基础和做一物不为的条件。大家每天没事的时候都能自然而然地歇下来,什么都不干,就能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呆上很长时间,不是强压在那里,而是把不做事变成了一种习惯。

这是咱们今天这个一日禅七的回顾,我给大家总结一下。以后我们还会经常举办这样的禅七。这次精进虽然只有一天,但是修行的力度和效果非常大。如果这一天,你都能认真进行,一直处在牧牛和心无所住的状态,这对于培养定力和独处的效果,会比其他七天、十天的禅七效果更明显。

修行最难的地方在于保任和持之以恒,不能得少为足,更不能半途而废。希望大家能够在平时继续做功课,把修行融入到生活中。

包括你平时生活中,课下的时候,你没事也坐个十分钟,二十分钟就这样发呆,或者就是练觉知。课间休息的时候,你找个地方立禅,站一会儿,没有今天这么长的时间都没关系。你就不停地去感受,不停地去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