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姐做主

    姐做主阳春三月百花苏,我姊灵觉亦腾出。一声惊雷诸邪裂,旷世烦恼顿空无。今日事,最尊贵。今日身,无比珍。莫因在世多劳累,便谓自己少真如。春光好,杨柳拂,水光潋,燕叫暖。诸姊亦得离尘闷。与我同来陌上歌,不负韶华,怎埋佛心?灵照叉手,霸气天真。心似水,性如山。一肩能挑万般难。道从汝出,力唯汝坚。谁说母人不丈夫?怎可将身论智昏!菩提同伦,法财等分。莫因长发飘花前,便谓我妹少三昧。分毫不欠,性无痴颠。一颗圆光,透地透天。今日事,今日了。今日身,证法身。莫因柔脆,便让须眉。龙女八岁得成佛,胜鬘其智胜诸雄。向氏点播其丈夫,末山也能戏灌溪。若欲香象出淤泥,须听无生一只曲,莫做攀枝墙上草,便能无物可为拘。不能自立,便被夫欺。但能无依,三界睥睨。不为他人做牛马,但向性中成祖母。达磨眼掉,赵州弯腰。只因我姥,得王库刀。谁能昧此一摩尼,尽日为他做嫁衣。收拾干净成富婆,要用便用无穷尽。春日来,芳草开。石放光,溪异彩。为此一事斩流俗。我命由我不由他,我行我速谁能阻?能息一切诸攀附,十米小屋一间足。能度寒暑,明月同住。问我今生谁为美?姐立法则姐做主。 

    2022-03-11

  • 善解人意,推己及人

    善解人意,推己及人每个人都无权评论他人的选择。你选择你认为是对的,他人选择他人认为是对的。当我们站在一旁评论别人的是非曲直时,那是最可笑和野蛮的事。你凭什么认为对方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当别人在干“坏事”或“讨厌”事,那只是你的标准和认为而已。而你自己做了同样的事,你却无比享受。你为什么不反思到自己呢?你在干“坏事”或“令人讨厌”的事时,为什么不攻击和阻止自己。你阻止不了自己干一些在别人眼里不正当的事,为什么你要阻止别人干什么?你阻止的了么?事实是,他做他选择的事,他自己承担结果。你做你自己选择的事,你自己承担后果。仅此而已。每个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你在旁边做出任何的反应,都是多余的。评价或干涉,纯属徒劳和自寻烦恼。一个真正独立的人,首先是一个尊重他人的人。能尊重他人的选择和行为,才有可能被他人尊重。那时,才谈得上独立和自由。和谐也因此才得以存在。所有的冲突都来源于不尊重。而不尊重来自于不平等。厚己而薄他。重己而轻人。当你不尊重别人时,你怎么可能善待自己。当你不尊重别人的心生起时,那是你自己对你自己最大的报复。你享受的并不是别的什么可爱的事,仅仅是不尊重带来的气愤和憎恶而已。如果一个人特别霸道,并以此来对付别人。为什么别人就不能霸道地反击你?凭什么只有你有霸道的权利?而当别人稍微霸道一些,就会被你贯以凶残和罪恶的骂名?你能保证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毫无瑕疵吗?如果你是一个流氓,就不要怪我比你更流氓。如果你允许自己虚伪,别人的虚伪你也要接受。如果你允许自己撒谎,当别人撒谎时,你不要一副真诚圣洁的样子。当你经常讽刺别人并以此为乐的时候,也要接受别人对你的讽刺。如果你是一个瘸子,你不再去轻视一个腿有毛病的人。你经历很多痛苦与存折,不是为了让你去怨恨和评价别人,而是更多的感同身受和理解别人。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甚至所有的生命和存在都是平等的。你不比任何人多任何的特权。善解人意,被滋养的是自己;尊重别人,提升的是自己的心境。允许自己做什么,也要允许别人做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之,推理于人。若能如是,世间何来矛盾冲突,又如何有紧张对立。平等与尊重,不是世界的口号,这是每个人的修炼。友善与理解,也不是冷漠的文字,它是每个心灵的养份。

    2022-03-11

  • 小诗几首

    野游小赋七八法侣寻冬塘畔黄草为褥太阳为毡微风扶光水波潋滟曲肱天地与尔负暄返老还童流连忘返斧声伐伐忆彼柯烂山中一日人间万年 一场颠纵有千斤事,不过一场颠。徒劳赚心识,至死不肯休。不如到水边,与我踏青山。昨明不用计,今日亦不黏。抬脚吹口哨,背手歌杨柳,朝沾露与云,晚看霞与烟。 老灵魂日暖春风寒梅花倚竹竿镇日无别事低头复看天檐下钻茉莉窗台开水仙一杯白开水从早喝到晚来往参学人如船过江岸唯有诸懒赞于此抱青山自古多老朽苟延且残喘我今正年少裹袄度余年 二大士有不思议二大士一个不动一个迁山悦性来水怡心修行何必向祖言

    2022-02-24

  • 如何参禅

    如何参禅问:师父,想请问您,坐禅时需不需要参我是谁?还是只要按照您教大家的坐禅方法,只是息虑忘缘即可,感恩师父。答:对于不同的人,坐禅有不同的作用和目的。如果你不清楚自己是谁,你不仅要参自己是谁,更要在平时一切处参悟有没有心外之境?悟得自己是谁和有无心外之境,是我们修行的根本目的,是一个学法之人的终极目标。如何参自己是谁?参者,如理观察和如理思维也。座上身心安静后,首先观察,身是不是自己。我们的身体每时每刻都在衰老、变化、消失。身体四大假合,了无实性。如是深入观察,知身非我,毕竟无人。复参心与思想是我吗?心是无常,随时变化,念念不停,了不可得。思想犹如浮云,倏忽而变,念念迁流,刹那不住,究竟无所有。故知心亦非我,亦无实性。复观察一切法,皆从心意识而生,法本无法,因心有法。如是观察,如是参寻,如是渐渐深入体证,是名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照见五蕴皆空。如是内观,可悟诸法实相,无我无人。心存这样的目标修行,更要为自己参禅创造种种条件和助道的修行。不仅在坐禅时要参自己是谁,在一切对境中皆要参自己是谁。确定了知人法二俱无我,是一切行人参禅的目标。如果你已经悟得自己的真实面目,唯是一心,更无外境,亦无别法。心者亦是假名,究竟无心可得。那么,坐禅则仅仅是坐着,是息虑忘缘。保任如是真实知见,于行住坐卧不复起观,更不须一切参究。即是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若因习气,偶尔复起观照,则知幻即离,不复更观,离幻即觉。古人者,离即是法,知离者是佛。如果你已经了达心外无物,心外无法,心外无佛,那么,坐禅就不再有任何目的和意义。或者说,坐禅的目的和意义早就在你心上实现。那时,坐禅则不再拘泥于任何固定的形态,不限于坐着或者站着,行或者卧。坐禅将融汇在你生活的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事中。经云: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也。多有学人,并没有觉悟真正自己,也不是非常清楚为何要坐禅,以及真正的坐禅是什么,就放弃了参悟和内观,而效仿古人一物不为,则坐禅变成了呆坐。或者只是悟得诸法空,而不悟不空佛性,沉空守寂,堕入声闻缘觉境界,则是枯木禅。那样,久而久之,则会陷入昏沉、无计和无明。若学人不知于座上如何观照自心,更不知如何是自心,也很难在生活中去观照自心。所以,对于不同的学人,不可一概而论于座上是否参禅用功。若能于座上时常内观身心如幻,四大假合,身本无主,心亦非实,则能于座上顿悟人无我。又能于座上所观察的诸法实相延伸到座下,继续去深入观察诸法因缘和合而有,虽然和合而生,毕竟无有实性,本来无生。生唯心生,灭亦心灭,本无生灭。如是观察,则见一切法皆从心想生,心若不生,万境皆如。境本无境,心亦不心。如是渐次如实了达诸法实相,是名内观。于座下亦不失此理,于一切境一切事中,不失本心,心不颠倒,不取自心幻法,离心心意识,行住坐卧,皆合法性,是名最上坐禅,又名第一义禅观。如是参禅,如是悟道,如是转识,如是实修,如是解脱,方得不负一期生命,亦不于座上座下空过,于现身中得大自在。

    2022-02-24

  • 真正的安心

    真正的安心你没事的时候就是坐着。在院子里发呆,坐在藤椅上,听听鸟叫,吹吹风,晒晒太阳。就算你坐在那里打个盹,都很好,很惬意。不用生懈怠和不用功想。用一切功都是为了最后睡在躺椅上。如果你能直接在那里打盹儿,那很好。你可以跳过一切休行。如果你无法用如是最简单的方法安住,你就坐禅、读经、行脚,甚至做一切有为的修炼,来让自己安心。经常能够这样最简单地坐着的人,能坐得住的人,习惯于这样坐着的人,会逐渐地发现,发现一个妙处,最妙最妙的妙处,就是最平常最平淡的日子是最美的日子。经常这样坐着的人,一定会有这样的感受。我们为什么会烦恼?为什么叫凡夫?他不接受平凡。他不希望过平凡的日子,他无法过平淡的日子。他无法过这种无滋无味的日子,他要为自己创造一些不平凡。他不知道平淡的妙处和好处,他误以为在平淡之外还有更好的东西,他被自己的感官和心识骗了,被自己过去的习惯和骗了。他总是惦记着找点刺激的,找点乐子。他的心识一直向外攀缘,攀缘六尘。他不甘于这种无所事事,无法享受这种“没滋没味”儿的生活。人心不习惯于寂寞,人的俱生我执总要抓一个东西,它才觉得安稳。但这是一个错觉。这种安稳,是有条件的,是无常的,一定会破灭。所以它接下来的不安是必然的。真正的安,是无依倚的,是无条件的,或者说是极其简单的条件就能完成的。如果你把你的需要减少到最少,把你需要做的事减少到最少,把你依赖的减少到很少,你很快就能达到这种安心。所有的觉悟之人,所有的解脱之人,都是能够安住于平常,安住于最简单的生活。他不可能再去奔波,他不再向外找东西来满足心识。人如果不受制于心意识,是不会去奔波的。奔波就是奔波于头脑,就是在意识中奔波,在意识里颠倒、寻觅和轮回。如果我们通过修行,通过训练,通过约束自己的身口意,少去做事,不再执取六尘境界,随缘做最简单的事,你的心自然就休息下来了。而需要外缘,需要外在环境来安心的习惯,就渐渐地减弱,甚至消失了。你会慢慢地习惯于无事。甚至忽然有一天,你发现,哇,心里什么事都没有,太美了;什么都不用做,这样真的太棒了!没有任何事能够让你去牵挂,让你去操心,去计划。没有任何事能影响你,让你去消耗,让你难过、纠心,这才是真正的自在,才是佛的日子,神仙的日子。没有任何事等着你去做,去处理。没有比这更妙的了。除了享受阳光,除了听雨声,看雾,看湖,看山,看雪,看水,看树,除了这些唾手可得的事,除了这些坐享其成的事,你不再需要费心费力经营任何事,你所有的享受都是天然的,都是天赐的,你完全满足于此。那时,你就会享受到诸佛寂灭之乐,而这是永恒的。这个内在的寂灭之乐,不会再反复,不会再消失。它就像金子从矿中提炼出来,不再为矿。那我们最后只剩下什么?当你一切都不再执取时,还需要修行吗?你的生活里还剩下什么?只剩下穿衣吃饭。你只剩下坐着,吃饭,走路,躺着,睡觉。冷了添衣,饿了吃饭。就剩这么点事了。你心里彻底地摆脱了对于无常虚妄世界的依赖,你可以继续说笑,你可以继续去玩,你可以重新享受生活,但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你的心里不再有任何负担,你不再为了什么而去享受,你只是随缘接受一切际遇。如同白云,出没太虚之中。如同流水,自然回曲于弯弯河道。你已经不会再染着自心境界,知其如幻,诸幻不再困惑于你。你已经不会再被那些无常的东西欺骗了。你不再去经营无常。所谓修行,就是从有所依、有所为的安心,转化到无所依、无为的安心而已。当你真正的相应于这种无事,无为、无欲无求的安心之后,你再也不喜欢任何无常的、变化的、感官的刺激了。其实当你喜欢这个了,那个自然就不喜欢了。它对你越来越没有吸引力,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对你没有更多的吸引力了。因为你知道那个是不长久的。但是这种最美的日子,平淡如水的日子,是需要你不停地熏修,训练,转变,适应才能享受。需要你放下识心的习惯和欲求,需要如理如法的修行才能真正达到。首先从减少做事情开始,从独处开始,从听经闻法开始,从如说修行开始。当你拥有了无所依的安心的能力,天地都动不了你,鬼神也动不了你,一切无常都动不了你。没人能改变这种安心,它是究竟的安心。但是这个很难。它难在哪儿?难在我们不习惯。因为我们一直以来都是靠外在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识心。识心就像一个永远饥饿的巨人,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智慧和定力,就永远满足不了它。我们一直靠意识中的、头脑中的食物来喂养它,我们给它扔了一个东西来让它安心,结果,它越来越不满足。也就是说,靠感官上、觉受上的东西安心,那是一种错觉和错误的生活方向。你能感觉到的安心,不是真正的安心。真正的安心,是超越于感官觉受的。你很清楚,你不再依赖一些东西,你在何地方,做什么事都好,一个人也好,与别人相处也好,吃什么,住的怎么样,你都很安心。这种状态能持续很久。当你能这样生活,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安心。世间凡夫的安心,是要时时觉得安心,需要有家庭、房子、亲人、财产,他才会觉得安心。有一件东西破碎了,他就会不安。他要住在这种觉得安心里,才认为是安心。而通过修行和觉悟所获得的安心,只是一种比喻,是对我们不再恐惧,不再颠倒,没有不安的一种状态的形容。我们把这个状态叫做安心。它不是我经常觉得,时时觉得的安心。它是一个实修者观察和体证到的安心。有些人会有某些感触:这段时间我很清净,我很安心。不,真正的安心不是这样的安心。它不是某段时间某种状态下的安心,而是随所住处恒安乐,是超越了时间和感受的寂静和满足。可是这个寂静和满足的状态,我们太不习惯了。它让我们大大的不安。因为我们不知道、不了解这是实相,我们不习惯于这种无法描述,无滋无味的安心。我们连一丁点儿力量都无法把控它,所以对它完全的陌生和恐惧。一旦付诸语言和意识,这种安心就变了,就变成了一种感觉上的东西,会让我们产生错误的认知。究竟的安心,没有心可安,没有法可得,没有物可感受,没有任何东西可把握,可体悟。默契于这个根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安心。

    2022-02-24

  • 爱出者必返

    爱出者必返你很爱自己的父母和孩子。你会同样爱陌生的老人和孩子吗?你经常向熟人或朋友微笑。你会经常向陌生人微笑吗?你愿意帮助你喜欢的人。你会帮助一个你讨厌的人吗?想认识一个人,不仅要看他对待亲人如何,还要看他对待陌生人,对待邻居,对待老人、孩子,对待残疾人、病人,对待各行各业的服务人员,对待他的下属、员工,对待劳动者,对待乞丐、流浪汉,对待怨恨他、与他敌对、甚至伤害他的人如何。如果他能对待陌生人如对待亲人一样友好、尊重、喜乐,对待敌人就像对待恩人一样充满悲悯,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高贵之人。一个对待别人,能像对待自己的父母或孩子的人,这个人一定有一颗真诚之心。一个一直用善意和美好看世界的人,一定有一颗童真赤子之心。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不论他有没有财富,是什么样的身份,他长什么样子,请珍惜他。因为即使他一无所有,即使他什么也给不了你,他有一颗无比尊贵的心,他有一个真正的宝藏,可供你永远学习和爱戴。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不如学习如何去爱自己和别人。认识一切事物,都不如认识自己和实相。拥有任何财富和朋友,都不如拥有一颗慈悲智慧的心。去成为一个爱者,这比什么都重要。成为一个仁人,这比什么都更迫切。我们不是不想去做一个爱者,只是我们还不习惯,还没有感受到做一个有爱的人的幸福。爱与慈悲不是只爱别人而不爱自己。既能好好爱自己,又能无偿地为别人付出的人,才是真正的慈悲。拥抱世间所有的美好,不如拥抱自己那颗温柔的心。训练自己敞开心扉,比打开所有的门更能让你的家敞亮透彻。接受更多的人,比你付钱给更多的人更会让你幸福。做一个有爱的人,比什么都更富足。做一个给予的人,你会越来越富有。一个人只能给出他拥有的。所以,一个付出的人,越付出,拥有的越多。一个有爱的人,不是为了拥有更多而去爱。而是因为,爱会让他快乐和幸福。爱者的报偿不是别的,正是它自身。爱出者必返,给予者必足。 

    2022-02-17

  • 回心便是佛,莫向外头看

    回心便是佛,莫向外头看    无论你去哪里,你都会回到原点。你停下来的地方,那里就是你的家园。能待在卧室里,不需要去客厅。能待在客厅里,不必走到走廊。能溜达到走廊,不必来到门口。能在门口张望,不必走到院子。能在院中散步,不必走到户外。能在户外散步,不必游到田野。能在田野行走,不必走到山上、河流中、大海或荒漠。能做一件事,不需做两件事。能做两件事,不需做三件事。能做三件事,不需要做更多的事。能简单,不需要复杂。能安于已有,不需要经营未来。能安心于此时,不需要到五秒钟后安心。带着目的行走在一切处,不如无目的的安心在脚下。安住一隅,胜于驰骋万里。满足于一间小屋,胜于在一间豪华宫殿中嫉妒、不满、焦虑和不安。去再远的地方,都要停下来休息。心休息的地方就是净土,就是佛国。造作一切期望愉悦自己,不如让自己从有为梦中醒来。行一切法,不如悟诸法无行。鸟倦飞而知栖,人何以奔波而不知归返?日向西而得息,人何故奔逸而不知止足?演戏的伶人涂抹胭脂口红,用彩笔来再现美丽和丑陋,很快歌舞结束、好戏散场,那些美丽和丑陋哪里还会存在?下棋的人争先恐后,执着高低胜负,计较棋子着落,一会儿棋局结束,收起棋子,刚才的胜负又在哪里呢?老子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牗,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若欲悟道,言下即可。若欲修行,行住坐卧中处处都是道场。若找寺院,你的院子就是寺院。若觅上师,你的身体的每一个觉受,就是最近的上师。若欲成佛,回心即是佛,莫向外头寻。诸同修,寻觅即是苦海,奔波即是轮回,向外即有世界,休息即是涅槃。诸仁者,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2022-02-17

  • 爱上别人,不如成为自己

    爱上别人,不如成为自己。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明星。他们太过明亮、优秀,以至于我们经常只顾盯着他们,而忘记了自己。如果我们自己不够闪亮,就很容易去追逐那些闪亮的明星。如果我们不认识自己,就很容易迷失在别人的身影和世界中。我们很容易爱上别人,因为那很容易。我们不愿意面对自己,做自己,因为那很难。羡慕别人很容易,成为自己跟难。当一个各方面都符合我们审美标准的人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会爱上这个人。我们会爱上佛陀,爱上自己的上师,爱上电影明星,爱上各种各样的偶像,我们唯独忘记了爱上自己。有时并不是我们不想爱上自己,而是觉得自己太过平庸,太过无趣,太普通,而没有什么值得自己去爱自己。你还不了解自己,所以才不爱自己。你还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所以才去追逐各种各样的偶像。你还不知道平庸与无趣,本来就很可贵,如果你能接受并安住于它。你还不了解所有的偶像只不过做了他们自己,以你恰好看到的并喜欢的方式。你看不到他们时的样子,他们同样平庸、无趣,甚至更糟,然而他们并不觉得那样糟糕。他们更多地了解、关注并接纳了自己。即便所有的人都没看到那些明星或大师,他们依然会关注自己,喜欢自己,做自己。他们不是为了成为别人喜欢的样子,他们并没有追逐别人的模样而做什么。而你却不一样,你喜欢别人的样子,而忘了自己同样可爱。你一直讨厌自己,看不到自己,不知道呵护并爱自己。你找不到爱上自己的方法。你追随善知识去学习,你去修炼,你经历种种坎坷,就是为了学习如何认识自己,并照顾好自己。所有偶像、明星、上师、觉者、佛陀对我们的唯一意义不是羡慕或成为他们,而是启发你认识自己,成为自己,爱上自己。你完全可以从任何人身上吸取力量并好好地跟他们学习,但是别忘了把那些养分带回到你自己身上来,别忘了把自己叫回到自己心上来,别迷失在老师和明星身上。你完全可以享受羡慕那些明星和高手带给你的启发,但是,别忘了你同样优秀和可爱。爱上别人,不如成为自己。去见佛陀,不如见自己。好好地做自己并爱上自己,这才是所有明星对我们的意义。

    2022-02-17

  • 发生的一切都是对的,是吗

    发生的一切都是对的,是吗?发生的一切都是对的。发生的一切都是必然。一切的发生都不可更改。现在,这样的观点和说法充斥在各种各样的说教里。似乎人们都喜欢这样教导别人,而作为听众和学习的人,也更喜欢接受这样的观点。这是一种非常模糊的观点,佛陀从来不这样教导众生,因为这样的说法会误导众生,堕入外道无因论。如果从逻辑和是非对错的角度看这样的观点,是的,它没有问题,因为就是那样。但是,觉悟诸法实相并使修行者达到解脱,并不是头脑分别对错就能达到的。作为一个修行者,如果错解了这样的观点,它就变成了一种外道自然论,变成一种无因论,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苦和更大的无明。发生的一切都是对的,因为那是因缘所生法。如果有了这样的想法,能让我们放下对过去苦和无明的执着,并告诫我们以后不要再做,而期求觉悟和解脱。那么,受持这样的观点,这是佛陀所教导的佛法。如果有了这样的想法,让我们对做一切事都毫无顾忌,认为做一切事都是对的,都没问题,都可以去做。而不能约束自己,不去做一些事。那么,这不是佛陀所教。比如,你做过一件事,受了很大的苦恼,因为信了“发生的一切都是对的”这样的想法,你不去反思自己的行为,不去忏悔,不去改正,而告诉自己,发生的就是对的。你被这样的想法蒙蔽,又去做同样的事,又让自己受苦。那么,这是一种典型的自然论、宿命论、拨无因果论,这不是佛陀所说的实相和真理。如果你持有发生的一切都是对的观点,在你做过一些事后,你能立刻放下。说明你做过的那件事,你并没有带着强烈的执着和无明,所以有了诸法因缘生这样的智慧,你能够放下自己的烦恼,这才是我们要学的正法。如果你做过一些事后非常痛苦,再用这样的观点去安慰自己,而自己根本无法解脱,认为根本无法改变未来。这是自欺欺人,是愚痴。比如阿奢世王杀父后一直恐惧不安,导致身体上长了疮,既恐惧,又痛苦。很多外道大臣劝慰大王,都无法解除他的痛苦。只有耆婆告诉阿奢世王,佛陀可以解除他的恐惧和痛苦。阿奢世王去见佛陀后,佛陀为阿奢世王讲了真相,阿奢世王才解除恐惧,得到解脱。实相是阿奢世王杀父的行为,是出于无明、妄想和颠倒,虽然这样的行为虚妄不实,但是能让众生烦恼受苦。虽然这样的行为是业力、因果所致,但不是不可以避免。在了解实相之后,我们可以避免受这样的无明之苦。诸法实相是,虽然没有杀者,没有杀法,没有杀业,但所做之业果不会消失。从佛陀为阿奢世王的开示中,我们就知道:虽然一切的发生确实已经发生了,从逻辑的角度看,确实是对的,已经无法更改。但是它并不能成为我们继续无明、颠倒、让自己受苦的原因。它不代表我们无法改变未来,不代表我们完全是无主宰的,不代表我们会一直处在妄想和轮回中,不能出离。如果发生的一切都是对的,而你又错误的理解了它,你就可以认为,不需要修道,不需要了解诸法实相,不需要听经闻法,一样能解脱。因为你认为发生的一切都是对的。佛陀正是为了破斥这样的观念才说法,而不是鼓励我们什么都可以去做,然后再骗自己说,发生的一切都是对的。知道了为什么会烦恼和受苦,就要好好反省自己,好好修行,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观念,转变心识的习气,不要被无明和妄念带走,让自己一次次地受苦。发生的一切都是对的。只是让你放下对过去的执着,而不是鼓励你什么都可以做。诸同修,当依如来教法如实见诸法实相,如实解脱,莫习外道自然无因论者,受苦无穷。

    2022-02-17

  • 自律与持戒

    持戒与自律自律在佛法中即是持戒。对于一些修行人来说,他们有一种心理,想直接跳过戒律而达到自由和解脱。这种想法正是佛法中所说的无明和颠倒。你不可能跳过戒律而达到解脱,就像不可能行走在空中。人们一想起戒律,就会觉得那是一种约束和不自由。人们并没有认识到持戒的真正意义和重要性。恰恰相反,戒律是真正的自由。一个能自律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自在人。自在并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想不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自由不是胡作非为,为所欲为,肆意妄为,这些恰恰会还我们带来苦,带来不自由。自由是有所不为,远离偏执,远离极端,远离妄为,远离疯狂,远离过度,远离颠倒,远离无明。如是远离,非是不自在,而是自在。何以故?以保自己不受苦故,因之得安稳故。自律者,适度也。能适度者,即不落两边。不落两边,即是中道。中道者,佛法也。能行于中道,故远离一切执着。佛言,戒是诸善梯航,是诸善根本,是诸功德之聚。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要因持戒而得见之。又说:一切善法,以不放逸为根本。持戒有两种:一是有为之戒,乃助佛道法,二是无为之戒,摄心为戒。有为之戒,是指不行杀盗淫妄,不嫉妒,不两舌,不恶口,不行十不善道。此摄初发心者及有极重恶业者,亦是如实修行者所持之戒。无为之戒,乃如实修行者所持戒律,以心无所犯为持戒。如是持戒,更为精细,更为困难。能持有为戒律者,方可持无为戒。世间没有不能持有为戒而能持无为戒者。无为戒者,从心而持,又不见有心可得。不分别自心境界,心不妄起,是名究竟持戒也,亦名心戒。又何者是心戒?不见他人非,不见实有善恶诸法可得,不取于相,心不住法,于一切法不生定解。能如是于一切法不生心,是名究竟持戒。又究竟持戒者,善护于念,心无染污。又究竟持戒者,知一切法从心而起,还从心灭。本无所起,亦无所灭。心生则戒生,心灭则戒亡。分别则是破戒,无分别则是持戒。持心戒者,不见戒相,不见持者,不见破者。又持心戒者,不见凡夫相,不见声闻相,不见菩萨相,不见诸佛相。不见有声闻戒、菩萨戒、诸佛戒、外道戒、凡夫戒。如是持心戒者,不坏世间戒,亦不坏诸佛戒。能持息世讥嫌戒,复能坚持四重性戒。持息世讥嫌戒与持性重戒等无有异。复持戒者,能转自心所依习气,能转八识成四智,能化贪嗔痴为戒定慧。故知能持戒者,能立一切法,复能破一切法。如是持戒者,能以诸佛涅槃为般涅槃,复不住于涅槃。如是持戒者,虽持有为戒,而不以为重。虽通达诸法实相,而不以为高。虽能教化众生,而不见我人众生寿者相。虽能自律,而不以为傲。虽能有所不为,而亦有所为。能于诸法得自在,不堕声闻缘觉及外道境界。诸修行人,一切修行,以持戒自律为基础,以善护诸根为功德之母,以不放逸为解脱筹码。

    2022-02-13

1541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44454647484950

...

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