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没理由对这个世界怀有不善

    我没有理由对这个世界怀有不善我受过伤害,那不是我报复别人的理由,而是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去伤害别人,不要让别人经历与自己同样的伤害。我被别人攻击过,那不是我怨天尤人、攻击别人的借口,而是提醒自己,要设身处地地去谅解别人。我被人欺骗过,那不是我欺骗别人的理由,而是提醒自己,不要去欺骗别人。我被人轻视过,那不是我轻视别人的理由,而是提醒我,不要轻视任何人。我没有理由对这个世界怀有恶意,即使我曾经到处碰壁,屡遭失败。失败和失意不应成为我厌恶这个世界的理由,它们让我看清了我持有的梦想毫无意义。当我放下那些梦想,一切都变得容易。如果我因为受到某种痛苦,便以这样的痛苦回应世界,我太愚痴了。别人如何对我,那是别人的事。我如何对别人和世界,那可是我自己的事。选择善意还是选择恶心,完全在我自己。如果我爱自己,我有何理由不布施快乐和喜悦。人们喜欢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只为图一时之快,却为自己种下无边业果。冤冤相报何时了?以怨报怨,不如以德自洽。我被人嘲讽过,那不是我情绪低落的理由,而是提醒我,自信并非来自于外在的肯定,而是来自于内在的满足和觉醒。当我对一切都降低要求,没有什么东西再让我怨恨。我曾以为自己被生活愚弄过,我一直以为有一个外在的事情在愚弄我。后来我才发现,生活不会愚弄任何人,别人也不会伤害我。是我自己的想法、无明、观念在愚弄自己,在蹂躏自己。我被别人误解、不公平对待过,我一直以为自己有多么不幸,多么可怜。我越是以为自己被虐待,我就越痛苦,越不幸。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是我对自己的执着在惩罚自己,世界何其公正!何其无心!如果我遭受不公,那一定不来自世界。怨天尤人毫无意义。被责备的应该是我自己的观念和想法。不幸的境遇,不应是我怨恨这个世界的理由,而是提醒我,如果我想爱自己,应该永远以真诚、公正对待这个世界。我经历过种种遭遇,遇到过各种各样的人,那些经历,无非是让我看清自己,放过自己。除了我的心念,哪有什么外在的事情发生?不论我经历什么,那都是唤醒我的工具,而不是成为我怒视世界的理由。无论我遇到什么,那都是我自己的心勾勒出来的。如果我不喜欢我画的世界,我应该改变我的笔,而不是改变纸张。

    2022-04-26

  • 你只负责真诚

    你只负责真诚风暴自风暴你只负责温柔你用心的,便是你收获的谎言自谎言你只负责真诚你付出的,便是你存储的猜忌自猜忌你只负责坦荡你所行的,便是你拥有的我们无法左右别人如何用心,如何待人,如何行事。但是我们可以控制自己怎样待人,怎样种植,怎样收获。你只负责善良老天自会回报你善良。你只负责付出老天自会把最好的回馈于你。混乱从来不来自世界。如果你无法停下内在的疑惑,混乱就会发生在你内部。伤害从来不来自别人。如果你无法停下你的对立,痛苦就会发生在你的心里。万物从没有心来吓你,你总是用妄念和惯性来恐吓自己。转变你内在的运行,你将收获安宁。改善你心影的投射,你将看到美丽的梦幻。机巧自机巧,你只负责直心你所做的,便是你播撒的。愤怒自愤怒你只负责平静。你践行的,便是你的命运。嗔心自嗔心你只负责柔和你发出的,自会回到你这里。我们无法改变外在的世界,无法控制事情的发生,无法主宰无常的变化。但是,我们可以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善用自己的心智,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那样,无论世界发生了什么,我们都会收获和平,盛满惬意。重要的不是别人做了什么,而是你心里发生了什么。你心里发生的,才是你的人生。智者只是让更多的美好发生在心里,即使外面是狂风暴雨。你什么都不用担心,这个世界一定好好的,永远不会有任何差错,只要你看管好自己的心地,打理好自己的园子。你什么都不用忧虑,你的世界完全是你心的运行。你只负责照顾好你的心,你的世界一定风和日丽,满目青山。把你的心用好,其他的一切,全然放手,全然交出,全然信任,全然接纳。你只负责真诚,虚妄自虚妄。你所用的心,即是你的人生。

    2022-04-26

  • 最美的监狱

    最美的监狱我住在一所世所稀有的监狱里。我的窗外有许多树,还有许多的鸟。我经常躺在床上听鸟叫。我经常透过明亮的窗户看墙外的树叶和青山。风与鸟是我屋里的挂件,云与山是我床榻的帷幕。我有大量的时间躺在床上看窗外的树叶黄了又绿,绿了又黄。我经常想象自己是一个囚徒,被囚禁在这样一所宁静的监狱里。我住的监狱在青山脚下。我的院落里开满紫藤花。墙外的溪水昼夜奔流。山野里开满了紫云英。十里樱桃送红彩,百口池塘带鹭飞。宝石清水湿我脚,一片青绿染我心。我并不是一个人住在这里。我有很多狱友,他们也像我一样,每天自愿被关在自己的屋里或院子中。我们一起在院子里踱步,像极了监狱里的人被从房间里放出来。他们的窗外也有同样的树和同样的鸟、同样的青山,同样的溪水。我们共住在一个大院里,蜗居于此,不愿出门。监狱的前面是村落,后面是田野,四周是群山,远处是人间烟火。我们的起居一致,作息有规律,大家把自己关在这里,一关就是一年、两年,甚至更久。经常有人问我们,你们为什么要把自己关在这里?我们把自己关在无事里,关在清凉里。我们把自己关在悠闲里,关在寂寞里。我们把自己囚禁在简单里、宁静里、无争里。我们把自己囚禁在静美里、安好里、无忧里。我们把自己安置在无是非、无谄曲、无机关、无操劳里。我们把自己照顾在行云里、流水里、竹林里、布谷鸟声里。这是一所美丽得出奇,无量人都想进而进不来的监狱。这是一所没有人看管,没有狱卒、探照灯和惩治的监狱。这是一所通向真正自由的监狱。这是一所微妙绝伦的城堡。这里练心淬志,放逐自我。这里涤除尘垢,任性天真。这是一所休息身心,滋润心智,长养洞察力的监狱。这是一所锻炼菩萨、成就觉者的监狱。进来的人,从来没感到束缚和窒息。住在这里的人,不再想去任何地方。人们偶尔会到外面溜达溜达,大多数时间都在院子里散步,在房间里静坐。大家安静地吃饭,整齐地诵经,带着觉知走路,真诚待人,宽容接物。我们像极了监狱里的人,唯一不同的是,我们的脸上有无法掩饰的满足和喜悦,有无法藏住的自在和安宁。这里像极了监狱,也有围墙和大门,但是它们从来不限制我们自由出入。它们把贪嗔痴隔离在外,把戒定慧迎接进来。把机巧名利扬弃,把淡泊平常迎来。把是非烦恼滤除,把和平喜悦种植。这是一所美丽的监狱,是一个只有童话里才有的城池。鸢飞鱼跃,树动云生。无妄无灾,直耸天外。你相信世间有这样美丽的监狱吗?我就住在这里,但能放弃执着和挂碍,欢迎你随时入住。

    2022-04-22

  • 禅诗十首直解

    禅诗十首直解下面这十首禅师写的诗,看上去很简单,其实这十首诗都是非常非常难懂的。懂嘛,也不是说完全不懂,也能理解,也能懂一些。但关键之处,这些诗的妙处,其中涉及实修的地方,就不容易懂。大家读诗,尤其读禅师写的诗,不能像读一般诗,读出个意境,读出个美就完了。禅师写的诗都跟修行有关,跟究竟的见地有关,跟证悟有关。每首诗都有对见地的描述和功夫的描写。真正的禅诗并不是仅仅流露出一些禅机,它还有更多更丰富的修行内容。世间也有一些文豪,偶尔之作,也会有禅机显发,但大都跟悟道、证道、修行没有深入的关系。而我们今天所学的这十首禅诗,都是祖师大德悟道的诗偈,是祖师们历经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生的修行而顿悟的心得,在看似简单的诗偈里凝结了佛法的智慧和功夫。禅诗最精妙的地方,是它用词精练,意味深长,直指人心,默契宗乘。祖师留下的偈颂或诗句,不仅有非常高的见地,最可贵的是,有很深的修行。所谓高高山顶立,见地高;深深海底行,行持老到。能说出来,也能够做到。说出来还好,行到就很难了。这些禅诗里有很多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地方。所以,我们今天用一段时间和大家认真地来学习下面这十首禅诗。我们先看第一首,雪峰的诗偈:万里无寸草,迥迥绝烟霞。万劫长如是,何须更出家?这里的前两句“万里无寸草,迥迥绝烟霞”,是用一个世间的意象来做比喻。先描写一个意象,很空旷的一块地方,一望无际,一点野草都没有,也没有烟雾,也没有云霞。形容一个道人,一个好的修行人,心里干干净净的,什么都没有。他放下了世出世间所有的法,所有的观念,所有的执着,所有的依赖。也不执着世法,也不执着佛法。最近我们一直在学寒山的诗,在学石屋的诗,他们的诗中也都体现了“迥迥绝烟霞”的境界。古时候的过来人,已经成就的人,他们都是生灭心灭,以寂灭为常乐。就是“万里无寸草,迥迥绝烟霞。”《涅槃经》里面就讲:烦恼断尽,一无所有。六祖大师:本来无一物。心里边一点疑惑、一点执着、一点挂碍都没有了。所谓的“寸草”和“烟霞”,各有所指。“寸草”可以理解为三毒啊、烦恼啊;“烟霞”可以理解为智慧、佛法,连智慧和佛法的概念都没有了。更何况世间的起伏,都干干净净的。其实一到了“万里无寸草,迥迥绝烟霞”这个地步,就是一种常乐我净,它不会再改变了。“万劫长如是”是一种坚定持久的安心状态。我们这段时间天天读《圆觉经》。《圆觉经》云:一旦成金,不复为矿。“万劫长如是”,就是会一直这样,再也不可能执迷于世间的生灭有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好好修行?觉悟了之后你就不再为矿,不再做凡夫了。你再怎么来这个世间示现,经历多苦的事情,你这一生不论有多坎坷,你一定会觉悟的。因为你觉悟的种子早已经种在阿赖耶识里了,它已经成为金了,它的力量已经含在你的阿赖耶识里边,这个力量会大于烦恼,大于无明,遇缘即熟。它一定会破壳而出。只要你这一世修成了,未来无穷劫中,永远不再作凡夫,一得永得。寒山诗云:争似识真源,一得即永得。与“万劫长如是,何须更出家?”的境界一样。这时候也就不论修不修行,出不出家,剃头不剃头,是男是女,是老是少。只要你心里放下一切执着和所依,真如本性自然显露,一切修行都是为了让我们放下对幻境的贪着,一旦没有了我执,一切苦就停止了。那时出不出家,修不修行,都已不重要。修也是修,不修也是修。出家作佛,在家也作佛。但关键是,我们得真行到这个地步。真的放下一切,像寒山、像古人那样,其实是很难的。讲理都是这么个理,可是真正去行,你就得真的能舍,一切俱舍。这个舍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一生,都未必能舍干净。用一生时间,你能放下所有,万里无寸草,迥迥绝烟霞,你能达到这个境界,就已经相当不错了。那就等于成佛做祖了呀。有几个成佛做祖的?自古以来能行到这个境界的人都很少。但再少,它也是我们修行的目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要达到,也能达到的。我们对自己要有信心。我们再看第二首,南台守安禅师诗偈: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不是息心除妄想,都缘无事可思量。这个“一炉香”,表面的就是一坐香。古时候坐禅就是点一支香来计时,这一支香烧尽的时间一般就是一个时辰。南台守安禅师没事的时候,也会坐禅。虽然禅宗不讲修禅定,但是不代表不坐禅。坐禅和修禅定是两码事。禅师坐禅只是休息,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要修出个什么。“一炉香”就形容坐禅。“终日凝然万虑亡”,一整天一整天没事,凝然,形容很清净,了然无事的样子。“终日凝然万虑亡。”当一个人心中了然无寄,自然就会到达一种凝然万虑亡的境界。心中什么执着和挂碍都没有了,当然也就没有事需要考虑了。这时的修行已经成就了,也历练过了。包括行菩萨道也好,发心度众生也好,已达理事无碍,这些都是经历过的。不是像声闻乘一样是自了的,或者说贪图寂静,而是随缘度日,任运自在。禅宗祖师的偈颂所描写的境界和阿罗汉、声闻的不一样。但是阿罗汉、声闻的境界祖师们都有,都是从那个境界过来的,都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是全身。他不会守在一个寂静里,遇缘还会有所施为,还会利益众生。佛是无事人,无事是贵人。“凝然”是形容心里没有任何可想,全然一个无事人的样子。“万虑亡”,所有的思虑自然地就不起了,起也只是一些念头而已,念头不代表执着,也不是贪欲,也不是任何的东西。它就是一些正常的自然的念头:冷了,热了,该吃饭了,该溜达溜达这些。“不是息心除妄想”,为什么他不需要去除妄想啊?“都缘无事可思量”,是因为没有事可考虑,没有妄想和烦恼,当然就不用息心除妄了。有的地方写的是“只缘无事可思量”,是一个意思,“都”是“只”的意思。就是因为他心里没有事情要去挂碍,要去考虑,所以他不用息心,也不用去牧牛,也不用再除一个妄想。就算他有妄想,那个妄想也不是烦恼,所以他也不会去除那个妄想。永嘉大师说: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妄和真都已经不执着了,他不会住在任何念上,所以他不会去息心除妄。除只对住来说,对执着来说,无住无执,当然不需要去对治了。不像我们刚学佛的时候,还要修对治法,要修远离行,要牧牛,要离念,要做很多功课。还得跟家人,跟很多事保持距离,还得坐禅、经行、诵经,还得转念,还得玩命地奔回拉念头,拉,拉。南台禅师这时已经修成了,拉都不拉了,为啥?他没有可跑的,就不拉了。念头老奔外跑,老想去造作,这个时候就得奔回收。人家自然地大白牛现前了,他就不拉了,他不需要奔回收摄了。他已经不再染着六尘,已经变成了露地白牛,整日光迥迥地,赶也赶不走。像寒山诗里的那六兄弟,意识已经被智慧降伏住了,跟它商量好了,也能时时看得住它了:你甭再作了,你作的弄得全家都不安宁,你自己是最痛苦的。人疯了都是因为意识、意根疯掉的。所以说把意根调伏了,跟它商量好了,也把它骂了,也把它打了,也把它呵斥了,整个身心就安静了。就天天跟它干,到了一定程度,有一天它听话了,就安生了。就像牧牛似的,开始这个牛是很狂野的,你扽不住它,要玩命地打它,慢慢慢慢地它调伏了。“不是息心除妄想”,并不是一味地压制心念,而是善护念,转念,时间长了,它自然调伏,与汝和睦相处。能看到自己的妄念,能看到自己的妄心,然后能把它收摄住,这个是多年的功夫。你看他四句话很简单,人家可能修了二十年、三十年,才到这种境界。所以“不是息心除妄想,都缘无事可思量。”这个理大家都知道,但是“都缘无事可思量”,做到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大家想一想,我们心里有没有事儿?大家都对照一下自己的实际情况,家里、家外的,世间的工作啊、身体啊、父母啊、儿女啊,还有孙子啊,还有家里的股票啊,存折啊。赶紧都上交吧,让我替你保管着。说心里话,家里有多少存款,都是负担!一个好的修行人,他的欲望减少到最低,只剩穿衣吃饭,根本没花钱的地方。你把钱搁我这,我也不会要。所以说真的,当一个人一切看破、一切放下的时候,多一物,不如少一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好事不如无。有这个东西让别人去花,让别人去做,你就在这守着就行,你就在这享受天成的、自然的快乐。有智慧的人,都会把财散出去,福就来了,心就安了。留财就是留祸。你想想那个财到底能干啥?除了贪嗔痴,那个钱到底能干啥?你吃、喝能花几个钱啊?只是一吃、一喝、一穿,能花多少钱?一件衣服能穿好几年。所以说,这个钱除了用在弘法上面,其他地方真没地方花。盖庙都不盖,让别人去盖。我们就是日常维持,除了需要活命这点钱,多余真的没有用。你想吧,那个钱要么你就是吃喝玩乐,要么你就是不知道干啥去了。你也不可能给家里人,你给家里人,你不造业,你让他造去?他更不懂了,你都收摄不住,你都不知道那个钱是坏东西,他更以为那是好东西。所以你越学到后面就越知道,古人为啥都是安贫乐道。纵有千斤金,不如林下贫。他不傻,哪个悟道的人也不傻。悟道的人都是绝顶聪明的人,最最精明的人,他怎么可能傻呢?他一点点都不傻。他只不过被世人看作傻。我们看第三首,云门文偃禅师诗偈: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己灵犹不顾,佛祖为何人。这四句诗里有一个《法华经》里的典故,就是“衣珠法上尘”这句。咱们先把这个典故简单讲一下。有两个人在一块吃饭喝酒,一个人是另一个人的亲戚,非常富有,在他喝醉的时候给了他一个宝珠,这个人把宝珠放在了他的衣服里面,缝好了,怕他掉了。可是这个人他当时喝醉了,他不知道他的亲戚给了他一个宝珠。两人分开之后,这个人为了活命,到处去干活,卖苦力,还被人雇用,四处流浪,受了很多苦。挣了点钱,也只够吃喝的。过了多少年之后,自己变得很憔悴,邋邋遢遢的,衣衫褴褛,看上去就是个要饭的,穷得不行了。他正好碰上他这个亲戚,就是给他宝珠的那个人,那个人很惊讶:你怎么过成这样了?我当初给你的宝珠可是无价之宝啊,你卖了的话一辈子都吃不尽、用不尽的,你怎么过成这样了?他说:我不知道有个宝珠啊。那个人就赶紧从他的衣服里把宝珠翻出来:你看,就在这呢,宝珠一直在这里呢。他就拍大腿:哎呀,这么多年我白受苦了,我怎么就忘了这个宝珠呢,我是记得你给了我什么,当时迷迷糊糊就忘了。这个故事中的宝珠,就是比喻一切众生都有的佛性,每个人都有,但是众生忘失了,没有人告诉他拥有佛性宝珠。给他宝珠的人比喻善知识,众生遇到善知识告诉他有宝珠,把它卖了,就会有很多很多钱,就会成为大富长者。佛性也是如此,通过修行,一旦了了见于佛性,不再认色身、意识是自己,认识到真如本性了,就不再为衣食卖命,不再为五欲之奴,就可以得自在,可以成为大富长者了。这是“衣珠法上尘”这个典故。“金屑眼中翳”,“金屑”是最宝贵的,世人都爱金子。但是这个东西再宝贵,别说金子了,就是钻石,弄一小块儿放你眼里,你舒服吗?也不舒服。所以再贵重的东西搁眼里也不舒服,再贵重的东西放在本性上也是多余的。就算是金子,放眼中也会成为病。不管什么东西,放眼里,眼睛都会疼,会看不清东西。这叫在眼为翳。那“衣珠法上尘”呢?刚才我们讲的那个故事,衣里的宝珠是形容佛性,那佛性怎么变成法上尘了呢?大家得想一想,这句话与禅宗修行有什么关联?这里的法上尘,是指知解佛性。就是所谓的“自心是佛,自性是佛”等见解。这些见解都是祖师的一时方便言说,不能成为知见和定论。现在学禅宗的人似乎都知道,每个人都是佛,自心是佛。大家一讲,都说自己是佛,本来是佛。慢慢的,“自心是佛”就变成了一种知见和妄想,就是这里所谓的“衣珠法上尘”。虽然知道有佛性,但是这个佛性是知解出来的,不得受用。知道山里有宝藏,知道自己身上有佛性宝珠,但是他不开采,不实修,只是知解,等于没有。所以说即便知道自心是佛,知道不去向外求佛了,知道自己有个佛,但是这个如果只是知解,只是理解,只是解,没有行,解行不相应,那一点用都没有。也只是个“法上尘”。你讲得再好,就算你是神会,圭峰禅师,包括那些讲经的座主,那些大法师,都是在知解佛性,与真正的解脱了无交涉。都是法上尘。所以说“衣珠法上尘”。你只知道自心是佛,自性是佛,即心即佛,没有用的。这个跟真正的会了即心即佛的人又不一样。大梅法常禅师他也会即心即佛,人家一听就听懂了,人家就行去了,直接做佛去了,和那些知解的不一样。所以真正识得衣里宝珠,和知解宝珠,是两种境界,是两种情况:一个是知解的,一个是真会了。真懂了衣珠法上尘了,衣珠就不是法上尘了。这里主要是破除知解宗徒的观念,别老守着一个我是佛,自心是佛,这样的观点。他那个“我”,那个“自心”还是一个妄想,“我是佛”也是一个妄想,他不是佛。那你生我是佛想时,早就不是佛了。“己灵犹不顾,佛祖为何人。”“己灵犹不顾”和第二句“衣珠法上尘”是紧密相连的。所谓“己灵”不就是自心吗?还有,现在很多人讲的灵灵觉知,了了常知,知之一字,众妙之门,都与这里的“己灵”是一个意思。哇,有个灵灵觉知,我证到那个灵灵觉知了,我见性了,那个就是。那个不是佛性,你见的也不是佛性,是妄想而已。哇,那个很清净的,一念不生的时候,前念不生后念不灭,奔那一坐,光透透的,灵灵光光的,什么都知道的,那个就是佛。大错特错!跟本就没那个,认了个“那个”很多人都被“那个”骗了,没有那个。这叫认错定盘星,又叫认贼为子。你一说那个,早就不是那个了。那是你脑子里的那个,真正的那个,佛都讲不出来,千圣不识,意识触碰不到。那为什么佛还会讲自心是佛,佛性是佛呢?先破你对外面的有相的佛的执着,最后还要破“佛性”、“自心”的概念,破意识里的佛、所谓内在的佛。外佛没有,内佛亦不可得。先破相,再破法。其实法和相都一样,都是你起心动念。你一动念,一分别它,就已经不是了。所以你来个己灵,灵灵昭昭,觉性,佛是觉。佛不是觉,佛是迷。你得知道为什么讲佛是迷。六祖也说佛是觉,佛有时候也说佛是觉,那个觉是方便说。你不能咬住一个觉,咬住一个觉,那个觉跟迷是一模一样的。《圆觉经》云:菩萨未离觉。觉和迷是二法,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你说出来一个觉,早就不是觉了。所以这个“己灵犹不顾”,连自己的觉性都不顾,其实是知道,根本没有一个法叫自己的觉性,都是妄想而已。不会动一个念:哦,这个灵灵觉知就是自性。连这一念都没有。连自己的心都不会认为是本佛。说自心是佛,这是方便说,是过来人的自证境界,是真正会的人,一时的形容而已。真正的过来人,连这一念都没有了。自己的心都不认了,他还会认外面的祖和佛吗?更不会执着外在的佛或祖师了。第四首,鼓山神宴禅师诗偈:直下犹难会,寻言转更赊。若论佛与祖,特与天地隔。这首诗跟上面那首有点接近,但是这首诗写得更妙。什么叫“直下犹难会”?(师跺脚),这个方便讲叫直下。你问我什么是涅槃?你把那个橘子递给我,我想吃桔子了。这个东西可以这样说,但是我后面只要一加话,一解释就完了,就露尾巴了,就不是它了。这个世间露尾巴的人太多了。这个“犹难会”不是说他不懂,是这个不是。言下一讲它就不是言下了,所以直下犹难会。直接点醒你,你都很难领会,这叫“直下犹难会。”你根本就不理解怎么就是言下呢?哪儿就是言下了?点你的时候,你根本就领会不了,总是错过。像慧忠国师三次喊侍者,这就是言下让他顿悟的,但是他不明白嘛。你把那个东西给我,就是不会。沩山问仰山,我昨晚做了个梦,你帮我圆个梦。仰山从东到西走过去了,这是直下。但是人们不懂这个。直下都很难默契,你再寻文字,逐语言,就差得更远了。你再去追逐文字,离实相就越来越远了。“赊”是远的意思。这里其实就是描写祖师禅的境界,真正与之相应的人太少了。首先这个见地他就到不了,他就不能理解,他听不懂,他也不知道为什么非要把橘子递给我。是因为我想吃橘子。“寻言”就是寻他文字语言,执着佛经文字。洞山禅师说:学者恒沙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寻言,与寻他舌头路一样,知解文字去了。包括自己起心动念,起了一个疑惑,起了一个问题,就去追自己的问题去了,都是“寻言”。就像经常会有人问我,师父,什么是于念离念,觉知到底和觉性有什么区别。这都是寻言。“言”不一定是说出来的叫言,一动念就是言。早期好多人都会问类似的这些问题,前几天有人问我张拙秀才悟道偈中的几句到底是什么意思。怎么叫“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这个“趣向真如”跟这里的“寻言”是很接近的。你一动念就邪了,就不是它了。就是这里的“寻言转更赊”。你起了一个言下“哇,这个就是”错了!寻言那就更远了,就是意识上再加意识,就不停地转了。所以这一念首先得自己看到,然后保任,牧牛,完了。佛法就这么点东西,但是这个东西可能你要修三大阿僧祇劫才能领悟。“直下犹难会,寻言转更赊。”这个“转”是更加的意思,它不是什么转身啊,转念啊。它是更加的意思,是反而的意思。所以“若论佛与祖,特与天地隔。”“直下”和“寻言”都不是,再论什么“佛与祖”就差得像天地之间的距离了。你就知道为什么祖师经常说“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念佛一字,漱口三天”了。他论不到。佛都论不到,什么西方极乐世界,禅净双修,更论不到了。都是了不相关的,是迷人才会讲的。你郑重其事地讲出一个字来,都让人感到可笑。可是为啥有人会讲呢?因为他修不上去了,功德不具足,他到不了,他修不了这个法门,就只能去修有为法。一起心动念,就不相应了,所以才转修净土,念他佛与祖去了。因为那个容易,有所依。这叫“若论佛与祖,特与天地隔。”五,泰钦法灯禅师诗偈:永日萧然坐,澄心万虑亡。欲言言不及,林下好商量。“永日萧然坐,澄心万虑亡”,这跟前面“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是一样的。所谓“萧然”,就是看上去这人可能挺消瘦落寞的,也没那么红光满面,干巴巴的。可能屋子里也没啥东西,一片萧条的景象。这对道人来讲是好事。如果一个道场里,每个人天天都是红光满面的,一定吃了猪头了我跟你讲。天天道场就跟办喜事似的,出来进去哗哗的,那是世间的大家庭。道场就是安安静静,就是没事,就是永日萧然。你们别以为道场的人气越高,天天吵吵闹闹那是好事,那不是好事,那是人心浮躁。出来进去,虽然有人上课,跟没有人似的,就是萧然。“澄心万虑亡”,这个“澄心”也是心里自然地就没什么事可想了。“欲言言不及”,想说啊,根本说不到。想表达什么,全都是妄想。总觉得没有用,也说不到它,干脆就不说了。“林下好商量”,还是直接到林下静坐吧,比你说再多都有用。这里的“好商量”不是商量商量,就是老老实实林下长养圣胎去,做实修的功夫去。林下水边一物不为,那才是真功夫。你不用多讲,你去做。六,示襄禅者·慈受怀深:古人得后便休休,茅屋青灯百不求。遮眼谩将黄卷展,不风流处却风流。“古人得后便休休”,这个“得后”就是悟后,真正的开悟见性之后,只剩下休息了。休休,是彻底地休息,再也没有任何的造作和有求之心。他一切的心都死掉了。他没办法不死掉,因为他看得清清楚楚,真正地悟无所得。这是真正的开悟。只有真正的开悟才能真正地死心。差一点你也死不了心,你死不了心,也开不了悟。就那么回事。所以说开悟之后这个心就彻底死下来,谁再怎么劝你、怎么诱惑你,你也不会动摇了。因为你已经从矿石变成金子了。再怎么奔屎坑儿里扔,金子都不会改变了,你的本质已经显露了,就怕你没有真悟。“茅屋青灯百不求”,咱们现在虽然不是茅屋青灯,但是到了晚上十点半十一点的时候,每个人屋里边也会燃起一盏昏暗的小灯,跟这个时代绝大多数世间人相比,也算是一种“青灯”了。我们的生活也几乎算是“茅屋青灯百不求”了。大家都离开自己舒适的生活,聚在一起,认真办道,发菩提心,护持正法,利益众生,世间最最稀有难得之人。毕竟每个人在家里都是一百多平米的房子,在这儿呢,十多平米,还是两个人挤在一起。在家里吃的都是自己喜欢吃的,可以随便做,还可以经常去饭馆吃。在这里,每天只有笋啊笋啊笋啊的,都快吃成熊猫了。笋之又笋,故几于道。茅屋青灯百不求,他知道一切都是幻影,没有实有的,还求个啥呀,求啥都是镜花水月,都是幻影,都是不实的。所以他悟得越深,越不会去求。“遮眼谩将黄卷展”,为什么是“谩”将黄卷展呢?因为这个时候他再看经就多余了,“谩”的本义有骗人的意思,但在这里是无心欺谩谁,却又不是真的在做一件事,所以用“谩”。这个“黄卷”是指经书。为了遮眼也好,为了有个东西拿着也好,为了看看闲书解解闷也好,娱乐娱乐也好,手里拿着一本书,装做在读,实际上可能睡着了。就像临济在禅堂表面上是打坐,其实在打呼噜。虽然是在打呼噜,其实又是真正在坐禅。会吗?这里虽然是假装看经,其实才是真正在看经。会吗?“谩”有点小欺诈的意思,因为他本身没有真正在看经,却拿本书在那里做看书的样子,老远处一看,以为他在看书。所以就叫“遮眼谩将黄卷展”。也有漫不经心的意思,也有欺骗人的意思,他本来没有欺骗人,但是他不是真正在看经,让别人一看还挺精进的。遮眼,只是为了遮眼。药山禅师不让他的学徒去看书,他自己捧本经一天到晚的看。有人就问他:你不让弟子看经,你自己为什么看啊?他说:如果你能将牛皮看穿,就可以跟我一样看经了。言外之意就是说,你得看得懂无字天书,才能像我一样不看经而看,看经而不看经。你得有这功夫和见解,才能看经。药山虽然拿着书,十方诸佛也不知道他看了个什么。所以说“牛皮也看穿”才可以看经。“不风流处却风流。”其实就是一种很简单,很平淡的一种生活,也没有什么风流不风流的,但为什么又说却风流呢?是说这样的生活跟心境太自在,太潇洒了。世间那种风流完全没法跟这种风流比。因为这是一种寂灭的快乐,是恒常的快乐,是永远无苦的乐趣。第七首,李遵勖居士诗偈: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趋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道理一旦你真弄明白了,不要犹犹豫豫,瞻前顾后,藕断丝连的。就好比如说世间那些创业的人,一旦知道一个好的项目,非常有前景,市场上没有这个东西,他会不会非常果断地投入精力和时间经营这个项目?一定会的。他知道这个产品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他就会咬住这个项目不松嘴,他的目标很明确,那这个时候他会牺牲一切。如果需要资金,他会把房子、汽车全卖了,也会投资这个东西,因为他知道这个东西太有价值了。学道也是这样,一旦你明白了世间所有都是镜花水月,都不真实,而佛法的智慧,能让我们永劫出离生死无明,得常乐我净,一旦你认定了这一点,你会不顾一切,你会斩钉截铁,你要做的事没有人能阻拦你。就像铁汉一样果断。着手心头便判,形容果敢,下手快,出离快,不拖泥带水,逮住了就不撒手了。咱们道场有几个同修很不错,来道场一次、两次,最多两次,心就定在这里了,就发了无上道心。目前看上去很好,不知道能坚持多久。坚持一天是一天,大家一起坚持吧。这叫“着手心头便判”。就是心里认定的东西,判定的事,不再犹豫不决,直接结案。这首诗是借用世间法官判案的事情来写修道。着手心头便判,一下就给你定案了。所以“直趋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那些俗事啊,有为啊,那些梦幻的东西立刻全部放下,不要去管,都没用。第八,流水下山·宋此庵守净: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这首诗意境比较美,写得也很生动。流水和云它都是无心的,无意识,无情说法。我们要经常向无情学习,学法之人应该向无情之物去学,学它们的无心和自然,学它们不造作,没有是非取舍。你看流水从山上流下来,它没有一个选择,就是顺势而为。片云归洞,云飘到洞里面,它并没有心要飘到洞里,而是随缘任运,缘把它带到哪儿,它就在哪儿安住。其实我们学法修行,就是要达到这样一种心境和智慧,撤销自己的主宰,随缘任运,做一个无心的人,没有我执,去除强烈的得失心。远离种种执取的心、贪着心,把这些心去掉,像云和水一样,就自由自在了。其实意识也好,心也好,你不用把它灭掉、把它杀掉,跟它商量好了:你别造作,别胡作非为,你该干嘛干嘛,我还支持你。看看花啊,赏赏草啊,听听溪水啊,行行脚啊,这些都没关系。你哄这个意根,别让它去造作,别像声闻乘一样把它压住,压也压不住,你看好它,别让它染污即可。让它自然地运用,该做什么做什么,只是不染。这叫“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如果你活到了一个像云水这样的心境,那你哪里不是春天?哪里不是好时节?铁树都能开花。也即随所住处恒安乐。铁树开花,是一种比喻,就是到哪里都吉祥如意。九,兴教洪寿禅师诗偈: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扑落”有很多意思,比如说树叶落下来啦,杯子掉在地上了,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扑落”。生活中你六根碰到的任何东西,你眼睛所及,都不是心外之物。目前无法,意在目前。扑落非它,皆从心起。你一起心,好像有那么个境界。你没有心,它就是它,都在一个大圆镜智里面。迷的时候叫轮回,叫生灭,觉的时候,不生不灭尚不可得,何况生灭。“纵横不是尘”,不管怎么生灭变化,劫火烧海底,涅槃相如是,所以不管发生了什么,都不是心外之法,都是幻心在起生灭之相。尘从心起,纵、横也都从心起。心若不起,也就没有纵横,假名为纵横。尘也不是尘了,境也不是境,也没有尘也没有境。这是“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当你妄心未生,分别未起时,该干什么干什么,正恁么时,未做恁么想时,你和山河大地还有分别吗?无二无别。只是起心才有个山河、有个我,不起心时谁是山河?谁是我?起心时候有庄周、有蝴蝶、有梦,不起心时候是蝶梦庄周?还是庄周梦蝶呢?所以一切外境都是人分别出来的。第十,长沙景岑禅师诗偈: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所谓“百尺竿头不动人”,这个境界已经很高了。就像卧轮禅师那个偈子,他觉得他到了一个很好的境界。“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他都没有妄想了,甚至连一个念头都没有了,他往那一坐,就入定了,心特别静,这是百尺竿头不动人的一种。还有一种不动,就是世间所有的烦恼都断尽了,自己也确实没事,但是还有法执没有断尽。这是“百尺竿头不动人”。在一个地方停住了,自以为到家了、成就了,不知进取了。这个“不动”是一种境界,是修行的过程,但是还没有到达圆满的时候,不能停滞在这不动地。就算你证得了涅槃,如果有证有得,有住有取,皆是我相,非是究竟。所谓的佛不住涅槃,涅槃也不住佛。“虽然得入未为真”,你只是刚入门,说个入门都算勉强。百尺竿头不动地,你爬到顶了,事情还没完。就像耍杂技的,爬竹竿爬到顶了。这时候观众肯定给你掌声,但是动作还没表演完,还有后边向前面一跃,更精彩的。修行也是,你只是没有烦恼,只是粗的烦恼断了,只是刚断了事上的惑,理上还有尘沙惑,还没断。希更审除微细惑。你要不停地去反观自己,还有很多微细的烦恼和无明,需要你更进一步,才能圆满。“百尺竿头须进步”,这个“须进步”,说得更明确一点,要在大众中磨炼,要历事练心,要发菩提心,要度众生,要弘法,要续佛慧命,要行诸佛菩萨所行之道。满足本愿,恢复无始以来的愿力,与众生同居止,共进退。这几天我一直又再重复发菩提心在我们修行中是多么重要。为什么这么多人对修行有疑惑?因为这条路要求牺牲很多个人的、世俗的东西,包括亲情啊、享受啊。要牺牲很多,你才能发起这个心愿来。这就是“百尺竿头须进步”。你不能停在一个涅槃寂静、清静无为里。不能堕无为坑,那样圆满不了。“十方世界是全身”,你要和光同尘,要跟众生打成一片,甚至说要无尽地往来于生死,往来于众生之中。你不能生心:哎呀,我就干这一辈子了,就来这一世了,我再也不来了。这一念你都不要起,就是起了这一念,也别信以为真,这只是个念而已。你不会真的有疲厌心,如果你有疲厌心,说明你还没了解实相,说明你着在了众生相上面。但是如果你完全没有度众生的心,你又着在了一个空相上面。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很多人到了不动地就停滞在那里了。要么他觉得众生难度,要么就是他没有这个愿,那说明他学法的根基和因缘还不成熟。今天这十首诗就和大家学到这里,希望大家把它们都背下来,把这些见地和修行方法透彻地掌握,运用在生活中,获得解脱。

    2022-04-14

  • 笑一笑就有逻辑了

    笑一笑就有逻辑了问:禅师好,一直看您的公众号文章。您也讲过很多实修的方法,比如练习觉知,读诵楞严咒,一物不为,牧牛等。今天又看到您写的文章“禅师什么也不教”。我有些疑惑,感觉您说过的话很矛盾,让我无所适从。您明明教了很多人很多方法,却说自己什么都不教。请禅师帮我解惑。答:我的文章禅师什么也不教里落了一句话,就是单日子什么都不教,双日子教一些东西。问:感觉您在调侃我。就算您说了单日子什么都不教,这还是自相矛盾啊!不教也是教啊。您说禅师无法与人,这也是一种教导啊。这又如何解释?答:自相矛盾有什么不好,如果自相矛盾让我开心快乐。人们讨厌的其实并不是矛盾,而是矛盾带来的困惑。如果矛盾能让我们不再矛盾,那矛盾就不矛盾了。就算我左手拿着一把矛,说它是世界上最锋利的矛。右手拿着一把盾,说它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又如何?我又不想当一个逻辑评判家,我只想做一个快乐的人。我在乎的不是我说对了什么,而是当我那样说,我很快乐。再说,我说的真的矛盾吗?矛在哪儿了?盾又在那儿了?我手里压根儿就没有矛盾。只要我放松,有趣,开心,说话有理亦可,说话矛盾亦可。如果我不快乐,说的话一点都不矛盾,又有何意义?人不能找死理,找死理,就没办法活了。好比如一个人病了,医生给他开了药,他只要服用就好了。但是如果他非要搞明白药的成份,从哪里来的,谁运来的,用什么东西盛的,谁接触过它,如果他一直问这些问题,而不去服药,可能还没问完,人就病死了。佛法也是如此,但能帮你解脱烦恼的,就是好法。你不要去管这个法到底是不是真理,是不是定论,是不是所有人都承认,是不是符合逻辑。往往越是符合逻辑的东西越让我们烦恼和痛苦。这话听起来很没逻辑,笑一笑就有逻辑了。你看孩子,他完全没有逻辑,他就很少痛苦。你看水牛,它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逻辑,它照样在那里吃草。你看亚当和夏娃不知道善恶美丑是非之前,住在伊甸园里。当他们有了分别心时,被逐出天堂。这个世界上就没有绝对的真理,更没有固定不变的道理。理因事有。若不执事,理亦不存。一棵大树,因为长的很弯曲,木质又差,既不能盖房,也不能做船,完全没用,所以人们不去砍它,它得以保存。一只驴,因为瘦弱多病,完全没用,反而被杀吃掉。从世俗的观念来看,得以保存是好事,被吃掉很悲惨。但从道人的心态来看,得以保存,未必是好;被杀被吃,未必不好。你不能因为没用好,就执迷于没用。也不要因为有用好,又执迷于有用。到底有用好,还是无用好,不在空洞的道理中,而在实际的境遇里。有人问我:禅师,手里有手杖,给你手杖;手里没手杖,夺你手杖,怎么理解?你理解不了,我也理解不了。我从来就没想要理解它!为什么要理解它呢?如果你想理解它,你会发疯。你不去理解它,你会快乐。我确实每天写很多东西教别人,但我也确实什么都不教。你不去在我的话里寻求快乐,非要认为我说的话矛盾,那就辜负了我的一番心意。

    2022-04-14

  • 安居于平常的宝岛

    安居于平常的宝岛最平常的日子,才是最美好的日子。越是那些暗淡无光,让人枯燥烦闷,无聊至极的时刻,越是人生最珍贵的时刻。耐不住寂寞,所以才会去创造各种事物;识不得平常,才会去追逐快乐,沉溺于诸苦而不能自拔。却不知,所有的一切都会回归于平常、单调和寂静。单调和清明,才是万物的本色,人生的底板。当一个人习惯了平常,才能活在道中。平常心是道,唯有平常,简单,无聊,才是大道的色彩。执着于快乐和艳丽,就会有痛苦和暗淡。安住于平常,才是真正的光明。坐在廊下观雨,躺在长椅上打鼾,抄抄经书,读几行古诗。屋子里扫扫地,抹抹灰尘,擦擦桌子,放正椅子。卫生间洗洗毛巾,刷刷布鞋,清理清理马桶,倒倒垃圾。厨房里淘淘米,剥剥竹笋,亲手烧一顿饭菜。超市里买买东西,挑挑产品。路边吃一串糖葫芦,骑个单车。停下来看看探出栅栏的小花,蹲下来看看蝴蝶,赏赏新树。如此简单地活着,如此朴实的时光,还有什么比此更美?有了这样的心态和智慧,阴天,可以待在屋子里读书;晴天,可以在院子里弄花;夏天,可以到弄堂里吹吹风;秋天,就可以到野外看红叶。正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道人只是识得这样的时刻,过得了这样的日子,别无神奇。智者只是安于这样的时刻,挨得这样的无聊,更无异功。若能满足于这样的生活,一步即至佛地;若能安心于这样的平凡,步步脚踩寂光。枯燥无聊再不好,也好于负债累累,身患绝症,担惊受怕百千万倍。但是愚痴无智者,宁可要头破血流,神魂颠倒,受尽折磨,上刀山,下火海,万劫不复,也不愿安守一刻清贫无事的快乐。等到有一天真的跌落悬崖,体无完肤,千疮百孔,再想回到从前的平凡,已经渺然无望。百千万人,难耐一个“寂”字;一切众生,度过不了一刻“静”时。何以如此?不知向佛,不早修行,积重难返,自暴自弃。若能过得寂字,度得静时,诸佛赞叹,天龙共守。正是那些寂静时刻,才是神圣觉者安住守护的时刻。正是那些平庸无彩的日子,才是诸佛菩萨庆祝的节日。耐不住寂寞和平凡,就会不守本心,向外游猎,一去不复返。等到想回来时,已经身在烦恼大海,欲罢不能,迷失久矣。莫轻视那一念不安分,万丈红尘从此起,无量尘劳竟是生。百千劫中受沉沦,都从一念不了知。莫错过最平常的生活,那里是无量珍奇汇聚的宝岛,等着慧眼者发现并安居。度得一生中最平庸的日子,就完成了无量劫中你所有的功课。

    2022-04-14

  • 禅师什么也不教

    禅师什么也不教你到一个禅师这里来求法,禅师说,我这里无法与人。你到另一个禅师那里求法,禅师说,先把它放在那儿吧,你说:我什么也没拿啊,禅师说:那就拿回去吧。你非常疑惑,但有时,你也会醍醐灌顶。你又来到一个禅师那里学法。禅师说,你来做什么?你说,我向禅师求法。禅师说:你那里全都有,还四处乱跑。你非常疑惑地问:我这里有什么啊?禅师说:既然没有,不求也罢。你到所有的大师那里去求法,大师都会教你一些方法,给你讲一些道理。唯独你去禅师那里求法,禅师什么都不教你。既不给你讲理,也不告诉你如何修行,如何用功。当你问禅师,如何是佛?禅师会问你,你从哪里来?你如实回答之后,禅师说,很好。你继续问,您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呢。禅师说,我早就回答你了。你问禅师:如何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禅师指了指天空。你说:您是说要像天上的白云一样无所住吗?禅师又指了指地。你非常困惑。但是有的人在一旁看到此景,或听闻此事,豁然有悟。所有的善知识都给你指出一道修行的门,唯独禅师不给你任何指示。在禅师的眼里,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你没有的,禅师不给你加什么。你有的,禅师会帮你指出来,那是多余。学人志诚来见六祖,问:未审和尚以何法教人?六祖大师说:我若言有法与人,即是诳汝。随方解缚,假名三昧。禅师对学人的意义只是拔钉解黏。你若无钉,即不斧凿,恐伤你本有天真。你若无黏,亦不给你涂抹,恐更加点污。经云:无以秽食置于宝器,无以琉璃同彼水精。彼自无疮,勿伤之也。禅师心知肚明,众生个个天然是佛,唯有迷人暗自穿凿。所以,禅师既不讲法,也不授徒。拿书,只是为了遮眼;聚众,只是为了众乐乐;建寺,不过为了怡情山水;坐禅,只是打发时间。禅师什么也不教,因为你一切都会。你不会的,没有必要去会,已会的,不须更会。一个人来禅师这里求法,问:怎么才能开悟?禅师问:你以前来过吗。学人说:没来过。禅师说:喝茶去。又一个人来禅师这里求法:学人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禅师说:你以前来过吗?学人说:来过。禅师说:喝茶去。寺院的管事者在一旁问禅师:师父,为什么来过的人问您佛法,你说喝茶去,没来过的问您佛法,你也说喝茶去?禅师说:喝茶去。对于有些学人,你就是威逼利诱,禅师也绝不吐露半字。禅师并非吝法或故作玄虚,而是他确实什么都不知道。禅师有一次问一个到处行脚的人:行脚的意义是什么?学人无法回答,说到:不知。禅师说:不知最亲切。你以为禅师会告诉你什么,不,禅师什么也不告诉你。如果告诉你什么,你听了也会觉得耸人听闻,完全无法理解。有人问禅师:您死后去哪里?禅师说:到山下做一头水牯牛。又有人问禅师:如何修行?禅师说:行畜牲行。有人问:如何是佛?禅师说:披枷带锁。学人问:如何去枷锁?禅师说:本自无缚,谁求解脱?你问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禅师说:你手里有手杖,我给你手杖。你手里无手杖,我夺你手杖。你去见一个有名的禅师,他刚刚给你打开门,你正要进去,他立刻把你推了出去。你永远不知道禅师在干什么,为什么说那些话。但是当你有一天懂得了禅师的话,你会大叫:苍天!苍天!去禅师那里求法,费力不讨好。若不去禅师那里问法,穷劫也不知此事。

    2022-04-14

  • 性爱有问题吗

    性爱有问题吗师父好,请问您,两性之间的爱一定会导致轮回吗?性爱在修行中有没有问题?佛陀一直在告诫弟子们远离爱染,性爱真的那么可怕吗?您怎么看待性爱?答:佛陀只是告诫弟子远离爱着,小心爱染,警惕无明,避开执取。并没有说性爱有问题。导致轮回的是无明,不是性爱。在性爱中可能引起无明与烦恼,也会引发修行与觉悟。如同人摔倒在地,又从地而起。倒是因地而倒,起亦因地而起。地没有问题,人摔倒了怨恨地,对地的误解带来了问题。性爱没有问题,人们在性爱中各种无明的用心带来问题。性爱不仅仅是肉体的结合,也包括两性之间的欣赏、爱慕、理解和尊重。而后者才是性爱的基础。若后者能够完全实现,前者就不是必须的。如果两个人不能达成内在观念上的和谐,两性关系不可能长久。不仅两性关系不能长处,关念的冲突导致所有的关系都不能长久。通常的两性关系,缘于无明和贪爱,在无明和我执的驱使下,人们容易产生控制、占有、嫉妒等烦恼,这是佛陀告诫他的弟子远离性爱的原因。但并不是所有的人在性爱中都会产生问题。性爱既能产生操控和烦恼,同样也能促进自我的觉悟和提升。性爱没有问题,面对性爱时的用心和态度会带来问题。若性爱有问题,这个世界就不该有生命诞生。若性爱有问题,一切和合的东西都有问题。如果你在性爱中产生问题,你也会在其他一系列的事情中产生问题。问题来自于你的观念和执取,而不是来自于性爱本身。若性爱有问题,树叶落在溪水上,苍蝇趴在牛背上,雨浸泡在菜叶上,种子种在土壤里,都有问题。若这一切都没问题,性爱有什么问题?不仅性爱没问题,一切存在和发生的事情都没问题。问题来自于观念,而不来自于事物。问题来自于我们的紧张、对立和评判。性爱本身如此纯粹,如此自然,能有什么问题?有问题的是亲密关系中的紧张、猜忌和不专一。有问题的是性爱时的粗暴、专横和冷漠。如果你能处理好两性关系,你也能处理好和一切之间的关系。问题产生于无明与过度,而不来自于生命和本能。如果你能在两性关系中一直保持温柔和理解,保持放松与真诚,保持清醒与觉知,你会在这样的爱里觉悟,而不是迷失。如果你能在两性关系中把握好分寸,你会在一切关系中把握好分寸。性爱看上去是你和别人的关系,实则是你和自己的念头、无明、自我的关系。所有的关系中都有实相,只要你不紧紧地抓着那关系。从一段狭隘的关系中看到整体,觉悟你与一切的关系,这是性爱关系的真正意义。不即不离,不贪不惧,不取自心,是你与一切关系的尺度。有问题的是你的执着和误解、评判和抵制、掌控和纠缠。除了这些,没有什么是有问题的。天空能有什么问题,如果你不把阴霾写进天空。蝴蝶游戏于花朵有什么问题,如果你不用观念去摧残蝴蝶,不用恶意去诋毁花枝。公马和母马交配,男人和女人和合,这有什么问题。有问题的是你为这些现象贴上各种标签,并深深地被这些标签困惑与缠缚。有问题的是你在交合之后产生种种的控制和占有。有问题的是你因爱欲而陷入的沉迷。有问题的不是性爱或身体,而是你内心的紧张和狂暴。一切都没有问题,只要你的心不制造问题。不要把问题转嫁给事物或性爱。不要把问题推诿给黑与白、贫与富、大与小、男与女、阴与晴。不要把问题指向性爱或神交,独处还是同居。那些都不是问题。怎么看待那些事物,才是你的问题。有了问题,勘破问题,就没问题。把问题转掉、化掉、就不再有问题。而这,才是修行的目的,佛法的意义。

    2022-04-13

  • 我爱你

    我爱你我爱你,并不是因为你多么热烈,多么绚烂,让我一直盯着你。而是当我在你身边,我会忽略你,全身心地放松。我爱你,是因为在你身边,我的思绪全消,毫无压力,我能看到星辰,感受到和风。我爱你,并不是被你的特点吸引,你几乎全无特点。我喜欢你,是因为在你身边,感觉你和万物一样宁静。我喜欢和你在一起,并不是你身上有醉人的芳香,而是你能让我像婴儿一样酣眠。我喜欢坐在你身边,并不是因为你有多么高超的见地,而是你完全没有逻辑的童心。我喜欢你的灵魂,它对别人的行为和思想从来不吃惊和干涉。我喜欢你,不是因为你多么欣赏并崇拜我,而是不论我是什么样子,你都爱我。我喜欢看着你,不是你的目光明亮,而是你的眼睛真挚无邪,从不躲闪。我喜欢你,并非因为你整天把心思用在我身上,而是因为你把自己照顾的很好,也相信我能照顾好自己。我喜欢你,不是因为你的身材和相貌,性别和年龄,而是因为你真实如你。我爱你,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难以描摹,不可思议,绝妙神奇,这是我爱你的原因。你不系缚我,对我的黏着也从不批评,你给我天空一样的自由和空间。你经常让我自惭形秽,我不得不努力提升自己,好与你匹配。我没理由不爱你,虽然你全无异彩,平庸无奇。我从来没担心爱你有什么不对,就像喜欢一只小鸟,喜欢一只小羊,喜欢一朵樱桃花,我完全无法抑制自己去喜欢你。爱一个人可能需要很多理由,我爱你,只因你来到我身边。爱一个人可能需要互相了解,彼此吸引,我爱你,只是因为与你相遇。我爱你,根本不需要知道你的名字、你的过去、你的年纪、你来自哪里、你有什么爱好,我完全不关心那些。我唯一关心的是,我们坐在一起,天空是否湛蓝,夜色是否静谧,风是否柔和。哦,谁说我爱你一定是跟你有关?哦,谁说爱一个人一定要拥有她?哦,谁说爱一个人要与她长相厮守?爱一个人如此幸福,如此甜蜜。你如梦似幻,如光如影。我完全不懂你,看不清你。但我不在乎。我只在乎我爱你时心间淌过的那份纯粹。我只在乎因为你的存在,爱如期到来。

    2022-04-13

  • 蛇在汝心

    蛇在汝心问:师父,如果晚上去河边或野外打坐,万一遇到蛇怎么办?一想到有蛇出现,就会害怕。答:没有万一。你永远遇不到蛇,除非你想到它。你遇到的,一定是你的妄想。问:如果真的有蛇爬到身上怎么办?答:没有真的有蛇。没有真的有蛇爬到身上。真的有蛇爬到身上,这同样是个妄想。蛇不从外面来,而是来自你的妄念。古人云:心外无法。又云:目前无法,意在目前。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皆说此意。故若不欲见蛇,但心中不起蛇念,既起蛇念,亦不信有蛇,蛇自不现。问:我是说假设,这种情况总有可能发生吧?答:这种情况绝对不会发生。除非是你起心动念。当你动念,心里的蛇就出现了,它开始吓你。吓你的永远不是外物,而是你自心。由此可知,怕亦来自于你自己的妄心和观念,非是外物吓你。念头永远先于任何事物出现,在它们出现之际,照破它,它便消失。如果这样的事发生,那一定是你的妄想。问:我无法理解您说的话,总觉得您说的好像不是真的。答;实相非意能测,唯有亲历和自证方知。你未生心时,十法界一微尘尚不可得,何更有蛇?蛇从心起,还从心灭。蛇不自蛇,因识故蛇。万法唯识,识总是幻。知幻不住,法即无法。古人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这个世间根本就没有蛇,不仅没有蛇,任何事物都不存在。你看到的是自己的念头创造的蛇和自己的念头创造的一切法。蛇是不存在的,除非你在心里创造了它。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本来不法,生心而起法相,恍然有物。所以,蛇非外来,生于汝心。心不起蛇,毒蛇自灭。蛇尚不有,怕从何来?法理如是,若能深悟,默契而行,即除恐惧。我们一开始在野外或陌生的地方静坐,或者在生活里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时,比如病苦现前,爱别离等,自然地会起很多妄念,无法做到不生心、不动念。更会不知不觉就被妄念所骗,会联想到很多危险和可怕的境界。这时,正好训练我们的定力和对诸法实相的领悟。没有这样的外境,你很难看到自己是如何投射和创造这个世界的。一开始,你无法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但是没关系,一次次地深入观察实相,可以通过到户外静坐,到坟地坐禅等方式训练自己对境不生心,运用实相的智慧来照破所起的妄想,让自己安住在实相中。久而久之,你心中的蛇和一切的执念就会消失,直到你能完全不被自己的妄念所骗,享受户外的打坐,并且在生活中出现任何逆境时,都能照破那些境界的虚妄,让自己生活在安宁之中。蛇在汝心。心生则蛇生,心灭则蛇灭。认真思维、领悟并运用这个实相,一切恐惧和无明都将离你而去。

    2022-04-13

1541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41424344454647

...

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