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嘉大师证道歌直解四

    永嘉大师证道歌直解四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悟道之人,心如虚空,于一切都无执无碍,独超物外,无我无人。所以行事难免被学其他法门的人诽谤,或遭误解,或被否定。这一切诽谤指责,可以完全不顾,因为悟道者不再执着于自我。那些诽谤者就像拿着火烧天一样,天无心被烧,故无怒恨。悟道者亦复如是,不会和诽谤的人诤论计较。所以,诽谤者只是自己在那里生闷气,疲劳而已。 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那些诽谤之言,对一个真正的道人来说,正是锻炼,可以帮其去除我执,考验修行,修行无我。所以好的修行人,听到自己被人诽谤辱骂时,非但不会生气,还会心里庆幸,助其成道,就像饮用甘露一样。立刻将其音声,化入空无之中,不以为是。 观恶言,是功德,此则成吾善知识。一个好的修行人,对于辱骂和诽谤,会把这些恶言当成逆增上缘,助己行道。把骂自己的人视为善知识,来砥砺自己修行。 不因讪谤起怨亲,何表无生慈忍力。不会因为有人诽谤自己、诋毁自己,就怨恨他们,也不会对那些说自己好话的人,像对待亲人一样。若是诽谤自己就怨恨,夸赞自己就亲近,这又怎么能表现自己所证的无生正理和忍辱般罗密呢? 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宗,指宗门,又指如实法;说,指教下,又指言说法。宗门和教下,是如来的二种教法。楞伽经云:大慧,三世如来有二种法,谓言说法及如实法。言说法者,谓随众生心为说种种诸方便教。如实法者,谓修行者超度一切心意意识,于自觉圣智所行境界,离诸因缘相应见相,一切外道、声闻、缘觉堕二边者所不能知,是名如实法。六祖大师云: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这里的心通,就是永嘉大师的宗亦通。只有宗亦通,经亦通,才能像太阳在虚空中光明照耀,利益万物。为什么一定要有说通,说通,是指通达佛陀所说的经论。世间也有很多外道,灵修者,到处宣扬自己开悟,但是没有经教的印证和基础,没有善巧方便,不能引导众生见到诸法实相。所以,说通对一个学习正法的修行人,是非常重要的。悟道者,不仅宗说俱通,而且定慧等持,不偏不倚,不离中道,圆融无碍。不住于无为和空法。《维摩诘经》云:不住无为,不尽有为,随缘说法,利益众生。 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不但我现在如是通达此二种法,得见佛性,恒沙如来,皆通达此二种法,了达诸佛本性。禅宗祖师,亦复如是,皆是了了见于佛性,故名恒沙诸佛体皆同。 师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如来所说法,皆为一佛乘故,种种言说方便,皆为引导众生入于实相,故名狮子吼,又名无畏说。种种外道听闻,皆心惊胆颤,失却威风。何以故?以外道所说所修之法,皆不了义故,非实相故。又师子吼,名决定说,究竟说,是名第一义。《大般涅槃经》云:善男子,如师子王自知身力,牙爪锋芒,四足踞地,安住岩穴,振尾出声。若有能具如是诸相,当知是则能师子吼,真师子王。晨朝出穴,频申欠呿,四向顾望,发声震吼,为十一事。何等十一?一为欲坏实非师子诈作师子故,二为欲试自身力故,三为欲令住处净故,四为诸子知处所故,五为群辈无怖心故,六为眠者得觉寤故,七为一切放逸诸兽不放逸故,八为诸兽来依附故,九为欲调大香象故,十为教告诸子息故,十一为欲庄严自眷属故。一切禽兽闻师子吼,水性之属潜没深渊,陆行之类藏伏窟穴,飞者堕落,诸大香象怖走失粪。诸善男子,如彼野干,虽逐师子至于百年,终不能作师子吼也。若师子子,始满三年,则能哮吼如师子王。善男子,如来正觉,智慧牙爪,四如意足,六波罗蜜满足之身,十力雄猛,大悲为尾,安住四禅清净窟宅,为诸众生而师子吼。摧破魔军,示众十力,开佛行处。为诸邪见作归依所,安抚生死怖畏之众,觉寤无明睡眠众生,行恶法者为作悔心,开示邪见一切众生,令知六师非师子吼故。破富兰那等骄慢心故,为令二乘生悔心故,为教五住诸菩萨等生大力心故,为令正见四部之众,于彼邪见四部徒众不生怖畏故,从圣行、梵行、天行窟宅频申而出。为欲令彼诸众生等破骄慢故欠呿,为令诸众生等生善法故,四向顾望,为令众生得四无碍故,四足踞地,为令众生具足安住尸波罗蜜故,故师子吼。师子吼者,名决定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善男子,声闻缘觉虽复随逐如来世尊无量百千阿僧祇劫,而亦不能作师子吼。十住菩萨若能修行是三行处,当知是则能师子吼。诸善男子,是师子吼菩萨摩诃萨,今欲如是大师子吼,是故汝等应当深心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又祖师说法,句句不离自性,处处指示众生真心佛性,种种手段,皆名狮子吼。 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就像狮子一吼,百兽散去,大象听到,也会吓得到处乱窜,失去原来的威风。比喻世间各种外道的智慧和说法,没办法与佛陀所说法相比。《涅槃经》云:一切禽兽闻师子吼,水性之属潜没深渊,陆行之类藏伏窟穴,飞者堕落,诸大香象怖走失粪。天龙者,天龙八部,一切护法善神,天人、阿修罗众等,他们听到诸佛宣说第一义谛,心生欢喜。 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我曾经游走江海,翻山跃岭,长途跋涉,为了寻找善知识,参禅学道,受尽辛苦。以不了本心故,心向外驰。 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自从见过曹溪六祖大师,经他印证,悟得心法,识得本性,才知一切有为功用,生灭之法,与道了不相关。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悟道之后,外不取相,内不动心。行也是禅,坐也是禅。说话或者沉默,做事或者无事,内心安然自在,没有任何挂碍。 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因为了悟无生之理,故知生死皆幻,一切诸法,皆不可得,故于一切无所畏惧。就算遇到锋利的刀剑架在脖子上,也坦然无畏。即使被人投毒相害,心中也一片悠闲,毫无恐惧与挂碍。 我师得见然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我师释迦牟尼佛遇到燃灯佛之前,未悟本性,所以多劫修行,未得然灯佛授记。以悟得本性,于法无所得,所以得燃灯佛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佛。我本师释迦佛自从见到燃灯佛后,于法实无所得,故能于多生多世,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行忍辱波罗蜜,生生世世不失本智。 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我未见性前,无量生世在生死中虚出虚没,出没六道,没有定止,枉受辛苦。 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自从顿悟无生之理,于世间一切荣辱顺逆境界,不再有任何贪着和抗拒,不生忧喜之情,随顺世缘,无欲无求,全然接纳。 入深山,住兰若,岑崟幽邃长松下。优游静坐野僧家,阒寂安居实潇洒。对世间财色名利全然看破,到深山里去居住,在阿兰若去修行,在僻静的山谷或幽静的松树下经行、坐禅。我无忧无虑,在山水之间自在游荡。有时去拜访深山的高僧,随便找一个安静无人的地方就能居住。 觉即了,不施功,一切有为法不同。修行但能顿悟自心,一念相应,不假施功,即能成就无上菩提。若不能言下顿见真如本性,而执着一切有为生灭之法,则成歧路,穷劫修行,不能成就。就像世间执着各种法门和修行的人,因为不能悟得本心,着相修行,与道总不相关。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着相布施,人我不除,虽然能获福生天,然而终是无常。就像对着天空射箭,到了最后,没了力量,箭还是会坠落下来。着相布施也是一样的,虽然获福,然而只是暂时的。福满势尽,到了来生,还会堕落到三恶道受苦。 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怎能像禅宗无为实相法门,一悟即超越菩萨阶位,至于佛地。六祖大师云: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又云: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 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得本者,明见佛性,末者,一切智慧神通妙用。五祖大师云: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为佛。识得根本,方为修行。识得根本,才知一切修行,皆是自性自用,自然而起,不用安排,亦非造作,故不费心力。就像琉璃宝珠上面所映的月光一样,自然而然,不需施功。 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如意珠,比喻真心本性。既能了了见于自心,不再逐物为己,一切智慧方便自然而生,可以利生益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022-10-26

  • 佛语中最美的诗句楞严咒

    佛语中最美的诗偈    在佛所说的经典之中,有一部咒语,被称为佛顶光聚,无上神咒,咒中之王。这部咒语是所有佛语中最美的一首诗偈,完全超心意识,是人类诗歌作品中最绝妙的一部作品,无有其上。学习楞严咒,读诵楞严咒,是每一个修行者很难避开的一门功课,除非他善根因缘不具足。读诵楞严咒,可以转识成智、消除重业、断除淫欲、戒除种种恶习,能够转所依识,摧灭心识分别外境的习气。对于禅宗实修和做功夫者,更是一门无比殊胜的功课,是息虑忘缘效果最好的一部经咒。学习禅宗,最重视的是出离心意识,直用本心做事和修行,不分别自心境界。而读诵楞严咒,正好贯彻了这几个最重要的修行宗旨。同时读诵楞严咒,也能作为牧牛最好的功课,靠持诵楞严咒来长养圣胎,保任功夫,不染六尘。在读诵楞严咒的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专注,安住声音、文字中,楞严咒的文字本身就会发挥它不可思议的作用,可以清净我们的口齿,清理我们的身体,净化我们的意根,削弱识的分别,长养定力,提升觉知,增强不思善、不思恶、直用直行的习惯和能力。读诵楞严咒有无量的功德和利益,佛在楞严经中具说。希望大家一定要对学习并读诵楞严咒生起信心。读诵此咒需要很深的因缘和极大的福报,能够发心学习读诵楞严咒,也需要我们放下很多世间的享乐,需要刻苦的精神和坚定的毅力,需要长期不懈的学习和反反复复地读诵。有太多的学法者,看到楞严咒,因为咒语较长,读起来又难念拗口,所以望而生畏,不愿意去学习和读诵,不肯牺牲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来潜心修行。楞严咒其实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难读难学。大家之所以认为楞严咒难读,是心没有安静下来,心浮气躁,被感官和心意识所蒙蔽。一旦发心学习读诵楞严咒,每个字跟着范本的音频读,多听多念,一个星期就能读熟。如果每天能读一到两遍,一般情况下,半年就能背诵下来,所以背诵楞严咒又称为“楞半年”。此咒又称佛心,又称无见顶相,又称佛顶光,又称秘密伽陀。佛言,十方诸佛,皆乘此咒,直了成佛。又云:读诵此咒,无量劫来五无间业,瞬间消除。纵饮酒、食肉、淫欲,读诵此咒,所做罪业,顿时除灭。读诵此咒,所有烦恼业障,如风吹尘,瞬间消失。读诵此咒,十方诸佛所有功德,全都给予此人。对每一个修行者来说,能够学习和读诵楞严咒,读时不做读想,不做咒想,不做修行想,不做一切想,只是恁么读去,则读诵本身,即是最上乘修行,顿超一切阶位,不历诸地,直了成佛。长期读诵楞严咒,对每个人的整体修行都会有一个明显的提升。如果你错过了读诵楞严咒,你错过了最快的成佛的法门。如果你还没读诵楞严咒,你错过了最快的消业方法。如果你还没读诵楞严咒,你很难享受那种专注一境的寂灭之乐。诸同修,佛语诚谛,真实不虚。楞严咒是佛语中最美的诗篇,完全超心意识,读诵起来有它自己的节奏和美感,能让我们瞬间回归本然的清净世界。 

    2022-10-26

  • 爱出者必返

    爱出者必返你可能会用一辈子的时间在各个人物事件中寻求本来在童年时应由父母给你而却由于父母的疏忽而缺失的那部分爱。因此,作为父母,理解、鼓励、接纳孩子,而不是指责、抱怨和提出各种要求,给孩子造成各种无形的压力,那才是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永远要考虑的最重要的事。对孩子的爱,不仅仅是精神和心理上的理解与接待,包括身体上的亲近和爱抚,都是必须的。身心都能得到父母的认可和亲近,那非常重要,那是将来形成孩子健康人格最最重要的部分。不要因为你的父母在童年没有给你那份爱,也冷漠和无知地对待自己的孩子。如果那样的话,你的生命和世界将一直在恶性和冷漠中轮回。受苦的最终是你自己。一个未缺失爱的童年,可以温暖你一生。而缺失爱的童年,那份匮乏会一直存在你的潜意识和记忆里,它会影响你一生,使你在长大之后,变得越来越自私,不停地索取、抱怨,不知满足,没有感恩心,爱指责和批评别人,对别人有过多的要求。因为那是你父母曾经用他们的行为和身体力行灌输在你心灵上的,你认为那是对的,你也应该如此。即便在你长大后获取再多的关爱,仍无法代替在你孩童时父母所给你的爱。因为那份给予和付出的爱,才是你完整灵魂的真实面目。如果它被忽略,你需要用一生来补足仍旧远远不够。如果你是一个父母,不论你的孩子还在襁褓中,或者他们已界中年,请反思自己有没有给到孩子真正的理解、鼓励和接纳,有没有经常拥抱或亲吻他们。如果没有,请改变自己,重新在心灵和肉体上拥抱他们。请反思自己这么多年来,有没有用无形的教条和各种说教给他们压力,有没有对他们有过多的期望和要求,有没有把你们认为重要的东西强加在他们身上。如果有,请立刻撤销那些愚蠢的期待和要求,他们会如释重负,而你们也将重新得到孩子的爱。如果你恰好没有孩子,那么,对待你的伴侣和身边人,也多一分理解、包容和友爱,你一样能收获甜蜜的幸福。爱,哪有什么区别。在付出的过程中,你会弥补曾经缺失的爱。因为,它们从来都在你这里环绕和流淌,从未有一刻停止。爱出者必返。付出并不是一味地照顾别人,而是享受那份来自心中满溢的爱。

    2022-10-22

  • 真正的修行

    真正的修行诵经容易,把一句经文用在生活中难。持咒容易,用持咒时的专注力做好每一件事难。坐禅容易,做一切事,都心无挂碍难。说一句佛法容易,去贪嗔痴难。看别人过失容易,见自己过失难。自以为有理容易,每日三省吾身难。求胜之心易生,认输之心难起。诤论容易,无诤难。劝别人放下容易,自己放下难。说教容易,心行难。坐在众人之中高谈阔论容易,面对每一个人能谦卑柔和难。慈爱自己的父母容易,关爱陌生的老人难。疼爱自己的子女容易,视别人的子女为自己的子女难。原谅自己容易,包容他人难。什么是真正的修行?一切佛法在你内心中运行,内心发生了转变,而不关你做了什么,不做什么。心行佛法,在家中,在庙堂,都是真修行。心不行佛法,在家中,在寺庙,都是假修行。什么是真正的修行?以无所得心,行诸佛行,见贤思齐,即是修行,而不关你学了什么,不学什么。什么是真正的修行?常自见己过,不见他人非,在哪里,做什么,都是修行。只见他人不是,看不到自己不足,学一切佛法,与道相乖。什么是真正的修行?常能利他,诵不诵经,坐不坐禅,都是真修行。心唯念己,持咒吃斋,持戒行禅,都是假修行。佛法是心法。心与道通,纵现贪嗔痴慢,亦是修行。心与道违,勤修戒定慧,亦成增上慢。佛法是利他。心能无我,杀盗淫妄,尽是妙法。心存自我,五戒十善,尽是邪行。什么是真正的修行?但自问心,心不欺人。心中常生满足喜乐,做一切事都是修行。心中常起抱怨忧虑,做一切事又有何益。欲得真修行,须识得真性。识得真性,不被幻瞒,一切都是修行。不识真性,在幻中捞摸,纵经尘劫,历诸地位,皆是徒劳,不是修行。什么是真正的修行?但用此心,无染无着,无住无碍,无非修行,无非道场。在一切事上行一直心,无二无分别,泯除对立和人我,即是真修行。

    2022-10-22

  • 永嘉大师证道歌直解三

    永嘉大师证道歌直解三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摩尼珠者,众生佛性,人人本具,天生即有,埋在五蕴身中,藏在八识里头。时时用之,从来未失。只是众生不能识得此性,迷己为真,妄中奔波,故流转六道,枉受诸苦。若悟此性,即知万法虚妄,一切不执,即得菩提。 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六般神用者,六识也。六根与六尘和合,生于六识。此六识终日于六根门头出入,放光动地,皆从一真性自然而出。此性无形无相,非色不色,非法非非法。悟此一真性,则转见闻觉知为成所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不悟此一真性,则造贪嗔痴慢疑,成三途之因,轮回六道。不论悟与不悟,离此六根八识,无别佛性。悟即是佛,不悟即是众生。 净五根,得五力,唯证乃知难可测。五根者,有二义。一者,信根,信佛教法;精进根,勤修佛法,不懈怠放逸;念根,常念愿力,不失正念;定根,心不散乱,心常在定;慧根,常生智慧,没有邪见。二者,指眼、耳、鼻、舌、身。这里指前一种信等五根。此五根者,指有了信、精进、念、定、慧的根基和愿望。相对于信等五根的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五力是指拥有了信等五法的真实力量。此五根、五力,是修行的基础,成就解脱的必要条件。唯亲证者得知,唯实修者可证,唯心行者晓了。故云“唯证乃知难可测。” 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形象并不难,能透过镜中的影子见到镜外的真人却很难。在水中看到月影很容易,在水中捉得真月却不可能。此两句比喻修行见一切法虚幻不难,若觅其实性,了不可得。诸修行人只见空,不见不空佛性,故落断灭。万法虽无自体性,非无法性,虽有法性,却找不到。故真性无性,真法无法,难测难知。古人云: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水中可以尝得到盐的味道,油漆里也可以看得到青的颜色,肯定有使水变咸的盐,也肯定有使漆变色的颜色,但是因为化在水中,融在漆里,盐味和青色就找不到了。 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悟道之人,了无牵挂,心无所依,如狮子,常独行,无伴侣。虽无伴侣,因生灭心已灭,故能同游寂灭涅槃之乐。看似无伴,却以万物为伴,无处不邻。 调古神清风自高,貌悴骨刚人不顾。修道之人,以内在的道德修养为重,不重外在形象,大多瘦骨嶙峋,看上去颜色憔悴。却个个神清气爽,风格高迈,超凡脱俗。世人看到却以为是病态,没有人注意,看到了也像没看到一样。我们想一想永嘉大师、寒山大师、石屋禅师、懒残和尚、船子和尚这些禅宗祖师,他们在生活中,一定都是调古神清,风格高迈,行事不拘小节,天真自然,任运不拘,没有那么多礼节俗套。得道之人,只重道德修养和内心智慧的熏陶,不注重外在形象的装饰。现在条件好了,人们丰衣足食,有些修行人吃得满面红光,看上去精神饱满,实则诸病藏身。有人看到这样的修行人,认为他们的身体很健康,就会以为他们修得好。而事实未必如此。那些真正有修行的人,因为生活简单,饮食清淡,又不注重养生和修饰,看上去反而像不健康一样,很消瘦,又不修边幅,脸上也没什么光泽。所以我们观察一个人有没有修行,不能只从外表去看,主要看他内心是否安乐,生活是否快乐无忧。 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作为出家人,虽然没有任何财产,甚至还要乞食。被人称为穷和尚,而内在的精神世界却非常富有,是真正的大富长子。众生颠倒,认物质色身为实有,执身心世界为真实,故爱憎取舍不断,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种种颠倒。而修道之人,身无一物,悠然自在,反被人认为愚蠢疯颠。 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物质生活虽然贫乏,只有三衣一钵,所穿的袈裟也是粗布所做。甚至还要破了再补,补了再穿,所以俗称百衲衣。但是内心却藏有无价的珍宝、解脱的智慧,以及洞察实相的见地。 无价珍,用无尽,利物应机终不吝。因为一切俱舍,所以心如虚空。一切都不拥有,反而可以用而无尽。就像一只空拳,什么也没有握住,反而随意可以去握一切。若执着于某样东西,紧紧握住不放,这只手就被这一样东西束缚住,再也无法去握其他东西。众生只认自己为我,不知佛性真我,广大无边,无我我所,故不得利生益物,被自我所困。悟道之人,识得自心无价珍宝,离我我所,不执任何东西为自己所有。外可布施财物,内可布施慈悲喜舍,以种种善巧方便,度生利物,接引各种根机的学人,毫无吝啬。 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三身者,法身,报身,化身。四智者,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八解者,八正道,又八解脱。六通者,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他心通,漏尽通。六通者,眼不着色尘,名为天眼通;耳不分别善恶是非音声,名天耳通;知足常乐,快乐无忧,名神足通;知无过去,亦无未来,现在不住,名宿命通;知心非心,无自无他,名他心通;烦恼不生,妄念不起,名漏尽通。若悟得本性,一念具足三身四智、八解六通,真正从性起用,非是有为造作而得。故黄檗禅师说,三僧祇劫修成佛道,皆属声闻道,谓之声闻佛。唯直下顿了自心本来是佛,无一法可得,无一行可修,此是无上道,此是真如佛。临济祖师云:据经论家,取三种身为极则,约山僧见处不然,此三种身是名言,亦是三种依。古人云:身依义立,土据体论。法性身,法性土,明知是光影。大德!你且识取弄光影的人,是诸佛之本源。一切处是道流归舍处。 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此法门唯接引最上根基人,所以上上根基人,一闻便悟,不用多言。中下根基者,孤疑不信,转求转远。三祖云:小见狐疑,转急转迟。夹山善会禅师云:上根之人,言下明道;中下根器,波波浪走。金刚经云:信心清净,能生实相。 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修行之人,最忌向外求玄求妙,见是见非,看他人过失。六祖大师云:各自观察,莫错用心。又云: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修行人,不悟道故,皆分别外境,看他人不是,而错失改变自己的机会。黄檗禅师云:尔且将物照面看,莫管他人。解垢衣者,解除自心烦恼、障碍、三毒,非有外法可修可证。纵二六时中,精进行道,内心三毒不去,人我是非不除,只是徒劳,不是修行。有人终日用功,开眼便见他人不是,说别人是非,不省自己过失,此非真修行人也。

    2022-10-22

  • 永嘉大师证道歌直解一、二

    永嘉大师证道歌直解一所谓证道歌,是指永嘉大师悟道、证道后所写的一部关于修行宗旨的诗偈。这部诗著,篇幅虽长,但见地透彻,宗旨明确,句句珠玑,环环相扣,朗朗上口,是一部引导禅宗学人彻见本性,直取无上菩提的经典之作,自古以来,被无数修行人奉为珍宝。 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证道歌开头这两句诗,可以做为整个禅宗修行的宗旨和心要。尤其是“君不见”三个字,非常妙,但经常被读诵者忽略。一个禅宗学人,或者是一个修道人,只要识得真性,悟得根本,便可以直取无上菩提,不假修证。穿衣吃饭,行住坐卧,直用直行,无道可求,无法可学,无功可为,无事可做,故名闲道人,又名最上乘。开头三字:君不见!其义有二。一,永嘉大师提醒我们,你难道看不见,自古以来悟道之人,都是悠然自得的闲人吗?都是无事无为的自在人吗?都是无忧无虑的天真佛吗?其二,永嘉大师感叹,道如天空,如太阳,光明无碍,清晰可见。只因众生被妄想浮云遮盖,不能得见。世人本来是佛,枉做众生。本一真性,沦溺三途。但能内悟,不假外求,须臾得道。只可惜世人沉迷自心幻境,不识自己本来面目,故成轮转。为什么有的人一闻佛法,便乃绝学?非偶然也。六祖大师云:悟此法门,由汝习性。你不要看禅宗祖师那么厉害,每一个人都是一闻千悟,那都是因为无量劫来,修此法门。今生因缘会遇,即得菩提。永嘉云:我早曾经多劫修,不是等闲相诳惑。可见每生每世,一个修行人都要珍惜时光,深入修行,不可蹉跎光阴。六祖大师云: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世人若悟得一真灵性,直用直行,不假功用,不需学法,直成佛道。黄檗禅师云: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着。世人修行,总不成道,是因为总在枝叶、有相、有为上用功,不达根本。心中执着挂碍不除,所依未泯,纵然勤苦修道,只是学道,并不是道。道者绝学,道者无为,道者无求。为何绝学?道非有法,不从学得,是故绝学。为何无为?道本圆成,不属修证,是故无为。为何无求?道无所得,本来无物,是故无求。修行之人,若能悟道,即不需修道。以不悟故,妄想修道,却不成道。故徒劳奔走,向外求觅,枉受辛苦。若悟无法可得,即是绝学无为闲道人。又绝学者,非着于无学,非学非不学。若为利益众生,以无所得心,学一切法,亦名绝学。诵经坐禅,心不妄求,亦名绝学。六祖大师云:不可沉空守寂,应当广学多闻。无为者,非住于无为,非为非不为。做一切事,心无所求,亦无人我,随缘任运,和光同尘,亦名无为。闲者,非住于闲,非闲非不闲。若为利益众生,终日做事,不生做想,于一切事中无所求,无所得,安闲自在,不被事缚,是名为闲。 不除妄想不求真道由心悟,不从外得。修行之人,以悟得真性本有故,所以不须求真。以了达妄想烦恼本空,故不断妄。若达此二者,即是正法眼,一切修行之宗旨。三祖大师云:不须求真,唯用息见。息何见?息一切求真之见,息一切知上所立之见,息一切我人众生寿者之见,息一切偏见。六祖云: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佛祖立真,因众生迷妄,故立真名。若达妄空,真亦不存。 无明实性即佛性无明者,众生妄想执着之异名,三毒五欲之所作。众生不了身心世界,皆是幻化,其性是空,所以爱憎取舍,枉受诸苦。若了无明三毒,其性本空,即明佛性。佛性者,即是空性,无少法可得,空一切法,无少许物。永嘉大师云: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又云: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六祖悟道偈:本来无一物,不过是悟得真性无法可得而已。如是悟一切法空,即显不空之佛性也。空即是性,非是空外别有不空之性。此处不明,永不见性。黄檗云:若有一法不空,摩诃衍不能胜出。《涅槃经》云:空者,二十五有,一切烦恼、无明、妄想。不空者,常乐我净,诸佛解脱,天真妙性,不生不灭。故修行人,若不达诸法空相,空名亦空,即不明佛性。多有学法之人怕空,不知空本是空,非有空法可得。又恐落于断灭,不知自性真空,本无一切法,常用常空,非意能测,非言能宣。以为妄见一切法故,佛说空名。若悟真空,空法亦空,唯一真性而已。以了无明本空,即是佛性。故有下文:幻化空身即法身。 幻化空身即法身以了无明、三毒、妄想、一切尘劳皆空故,是知众生幻身亦空,幻心亦空。一切皆空,即是法身。非离空外,别有法身。法身空者,非空其体,但空其一切法。涅槃经云:佛性犹如空瓶,瓶中无水无物,是名一切皆空。瓶内虽无物,瓶体不空,故名不空。此空与不空,不一不异,非空外别有不空,亦非不空之外,别有空也。众生身心生命,亦复如是,本无所有,妄想所见,颠倒而成。以不了达故,而生执取,受种种苦。若悟身心皆幻,即了一切皆空。若了一切皆空,即见不空真性。圆觉经云: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此中“非幻不灭”,即显法身也。故名幻化空身即法身。又云: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垢相永灭,十方清净”者,即是悟得身心皆幻,清净本然即现。又云: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又云: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所以,若悟此一句诗,即能放下身心世界,不再执着于身体的觉受,亦不在身体上下功夫。即知修禅定者,修脉轮者,修明点者,修神通者,修光明者,皆是不了身心是幻,故于幻中造作,永不成道。若能一念悟得身心是幻,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即明法身无物,妄想尘劳顿歇,歇即菩提。 法身觉了无一物此一句与上一句紧密相连。一切皆幻,一切不可得,一切无有真,是名法身,又名佛性。所以下面有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诸修行人以不悟人法无我,诸法空相,所以不了真如本性。若悟一切法空,即了佛性。了佛性故,知无一切法,无一切法亦无。所以永嘉云: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修道之人唯恐落空,不知空是实相,本来是空。金刚经云:实无少法可得,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黄檗禅师云: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一切悟道之人,皆悟诸法空相,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故云:法身觉了无一物。 本源自性天真佛若悟无法可得,即是一真心。真心即显,一切妄即灭,直用直行,无染无着,不假修证,成天真佛。自在无碍,故名如来。本来圆满,故名为佛。 五蕴浮云空去来所以五蕴幻身,皆识心妄想计度,本无所有,空里来去,了不可得。能所俱泯,法性施为,即得解脱。 三毒水泡虚出没贪嗔痴三毒亦复如是,其性本空,了不可得。以颠倒妄想故,妄见有法。声闻人不达三毒本空,以妄想心对治除灭,修戒定慧,唯证人无我,不达法无我,故其解脱非为真实。何以故?修道之心及所证之法未空故。见性之人,达三毒空,幻里出没,非实有法,故不假断除,但能不住,即与道相应。 永嘉大师证道歌直解二证实相,无人法实相者,无我无人,无能无所,一切俱无,无法无非法。能所既泯,故无罪无报。无人法,又指人无我,法无我。人无者,四大本空,无蕴非有,空无实体。法无我者,一切诸法,皆无自性,从妄想生,从诸识有。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悟此二无我,即见实相。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烦恼皆来自自我。人法不空,都是自我在作怪。修行就是要在一切境界中,都能放下自我的偏执和挂碍。不是学会一些名相,或懂一些理论,更应把佛法贯彻在生活中。 刹那灭却阿鼻业。罪从心起,还从心灭。心若空时,罪亦不得。以心不空,故取诸有,妄见罪报。若悟心空,即诸业不造。诸业不造,三途自空。众生之所以会受各种果报,皆因为有心。以有心故,而有我。有我,故妄见六道,枉受轮回。但能无心,一切境自除。何以故,境不自境,因心故境。心若不生,万法无咎。 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达摩祖师云:若见性,一切业自除。此是诸佛无上妙法,众圣所证真理。何以故?性自证知,觉心自明,人我既除,更有何法可安可立。若不如是,我即欺诳众生,自招拔舌地狱,受无量苦。 顿觉了,如来禅这里虽用“如来禅”,并不是禅宗祖师们所言的“如来禅”,而是指如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只能顿悟,不从学来,不从修得,不假功用。一切诸圣庄严不得,一切众生染污不得,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修可证。 六度万行体中圆一旦识得真如本性,六度万行、一切助道之法,自然圆满。何以故?六度万行皆是生灭有为之法,从体起用,遇缘即施,随用随空。悟道之人,不再执迷于生灭有为的修行,以达根本故。众生修六度万行,只为去除我执,明见佛性。若能见性,方知一切法,皆虚妄不实。不悟道者,执着修六度万行,以为功用,不知皆是虚幻,故永不成佛。黄檗禅师云: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以来,无次第佛。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又云: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缘即施,缘息即寂。若不决定信此是佛,而欲着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与道相乖。又云:设使恒沙劫行六度万行得佛菩提,亦非究竟。何以故?为属因缘造作故。因缘若尽,还归无常。所以云: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但识自心,无我无人,本来是佛。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众生未悟一心,执着自心幻境,犹如在睡梦中,妄见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认身心为真实,以六道为实有,造种种业,受种种苦。一旦觉悟本性,方知万法从心而起,因识而有,大千世界,只是妄念;恒沙诸佛,皆是妄想。一切佛国,并皆为空。诸佛菩提,了无所得。所以云:觉后空空无大千。众生未修道力,未具法眼,终日在梦中行,说梦中话,做梦中事,生活在一大梦之中,不肯醒来。以不觉实相故,不见真性故,妄见我人,妄见父母妻子儿女,妄见国土山河大地,妄见是非取舍得失,妄见能所,妄见烦恼,妄见菩提,妄见三途,妄见六道,妄见戒定慧,妄见贪嗔痴,妄见生死,妄见涅槃,妄修妄证,妄缚妄脱。不知一切皆是梦中妄见,故成轮转。一旦觉悟真相,方知一切皆梦,一切皆无。古人云:设有一法过于涅槃,我说亦是梦幻。 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既已觉悟实相,方知万法皆空,罪福皆空,善恶皆空,得失皆空,损益皆空。故能于寂灭性中随缘任运,无求无着,不寻不觅,不再执着于任何生灭有为之事。是故达道之人,生活简单,穿衣吃饭,直用直行,不染万缘,本无烦恼,亦不修法,看似不修行,实则真修行。 比来尘镜未曾磨,今日分明须剖析。永嘉感叹道:很久以来,以无明故,众生迷在尘劳妄相之中,不知用功办道,究明此一大事因缘。多生多劫以来,迷物为己,错失真性,所以枉受诸苦。今日终于有缘遇到正法,应当努力修道,认真参究,勤作功夫,一定解决生死大事,把真相弄明白。 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永嘉大师问:“谁无念?谁无生?”是一种反问。也即是根本没有持有“无念”和“无生”的主体。性空名为无念。性无所住,是名无念。念不可得,是名无念。是性无念,性无生,非有心执为“无念”和“无生”。若有心生“无念”、“无生”,即为有念,非为无念,亦非无生也。修行人都知道无念,但是并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无念。有的人强令念不起,执无念为无念,认不起一念为无念。此非无念。无念者,非有念,非无念,念性空故,是名无念。终日起念,念念不住,是名无念。行住坐卧,但用一直心,不思前念后念,念念不滞,是名无念。无诸妄念,是名无念。念不可得,念无所住,念念空寂,是名无念。无生亦复如是,非有无之无生,乃无生无不生。无生者,非有生,非无生,生不可得故,无生亦不可得。生性空故,是名无生。生尚无有,何来不生,是名无生。若悟无念,及与无生,实无念与不念,实无生与不生。六祖大师云: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若人不见性,即不能解了真无念,强令念灭,犹如机关木人,只被机关主宰,方能动弹,而无自动灵觉性,如同死物。若不悟真无念,自以为没有念头,入诸禅定,心无所想即是无念,恰被心意识主宰,反成僵硬,犹如机关木人,被死物和机关主宰,不得自由。强令无念,如此修行,穷劫不得成佛。卧轮禅师云: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六祖说其偈未得见性,以偈对曰:慧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诸声闻二乘者修道亦复如是,入诸禅定,如饮醉酒,穷劫不醒,住于涅槃,实不得真实涅槃。 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四大本空,五蕴非有,修行人先要放下身见,莫贪着身体的安养和快乐,随顺身体之道的自然运行,少干涉身体的变化。把注意力从对身的关注转移到对心的观照,念念不愚,常行般若,一切无执,才是道人的用心处。六祖大师云:性使化身行正道。非我人行正道,觉悟之心行于正道,自然于一切境,不取不舍,随缘饮啄,无欠无余。若能身心不住,于寂灭一真性中举手投足,待人接物,无不是道,无不解脱。 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经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矣,寂灭为乐。以见一切法无常,而悟真常性。以见一切法空,而悟不空性。不空性,即如来大圆觉。大圆觉中无一切法,一切皆空。此圆觉性不空。故能生一切法。虽生一切法,而实无所生,故名无生。修道之人多害怕落空,惧无所依,不知空本无空,道本无依,唯一真性而已。不见空性,故与道不相应。道者无能无所,无空不空,无依无住。若能悟道,即所求俱息,所作即止,唯剩慈悲喜舍,方便度生而已。 决定说,表真乘,有人不肯任情征。决定说者,又名了义教,又名究竟说,又名如实法。离心意识,超诸有为,唯示一真心,更无别法。若有人不能信服,任你征询求问,我可以随时为你方便解答。 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但是,我不会给你讲那些生灭有为、枝枝叶叶的东西,而只是指示你本有真心,一切俱足,不假外求,引导你顿见本性。禅宗修行,最难的是彻见本性,顿悟自心。众生被心意识所主宰,起心动念,无不被其蒙蔽,所以念念错失当下,念念不见本真。头上安头,知上立知,以佛求佛,将心用心。直截根源者,即是言下了了见于佛性。见性须是言下,言下不见本性,穷劫不能见性。多有学人,总是起心动念,自谓不悟,将心待悟,求将来悟,或住于悟,自谓已悟,被它妄念所带走,错失言下。关于言下见性,大家难以理解。因为我们被头脑和心意识骗了,不知见闻觉知本来是佛,非离见闻觉知别有佛可得。言下者,即一切时中,一切处所,一切所为,无不是悟道的时机,无不是悟道的因缘。只因我们被妄想遮蔽,时时错过,而不自知。一旦悟得言下,觅心了不可得,即顿见真如本性。见性即是佛,不见性,修一切法,只是有为,不名为佛。故名佛所印可。摘叶寻枝者,尽是生灭有为功用,以此为修行,永不成道。

    2022-10-22

  • 什么是菩提心

    什么是菩提心有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菩提心,也不知该如何发菩提心,不知道自己的发心是不是菩提心。菩提心者,又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名道心,又名佛心,又名佛种,又名觉悟之心。道心、佛心、菩提心、觉悟之心者,慈悲喜舍之异名,无我利他之同义。如天地日月,虽然无心,却能利物,故含道义,人能学之,即能成道。人能向道,远离妄想、执着、颠倒,自觉觉他,拔诸苦恼,予之安乐,是名菩提心也。我们都能回忆起自己最初学佛的动机,都是为了离苦、解除困惑、让自己变得更好、了解生命的真相。这些动机和初心,都是菩提心。不仅让自己变得更好,还有让他人变得更好的心,即是无上菩提心。佛言: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即菩提心也。菩提心不仅仅是一个名相和概念,它是诸佛实践解脱,证悟真理所经历的心路历程,是佛性的最美好的展现。发菩提心不是抽象的在头脑中发菩提心,而是有切实的愿望和行动。当你的心愿能带动你从自我的执迷中走出哪怕半步,比如对别人说一句爱语,为别人牺牲自我的利益,放下自我的观念,体谅别人,谦让别人,帮助别人,那都是实实在在的菩提心。佛的无上菩提心正是这些点点滴滴无我利他的精神汇聚而成,从一滴水,到一条河,最后,变成慈悲喜舍的海洋。菩提心来自每一个向善利他的心念和对实相真实的领悟,而不是在意识和知解中思量什么是菩提心。有人问:为何要发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因为众生处处执着自我,故需要发菩提心来对治我执。发菩提心,表面上是发利他的心,实质上,是为了去除自我的种种贪爱和执着,最终是为了圆满自己。众生无始劫来被自我和无明所缚,轮回六道,不得解脱。佛知众生轮回之因,故劝修行者发菩提心,以对治众生各种习气和烦恼。众生所有烦恼和痛苦都来自于自我。由执我故,而有种种不如意事。自他对立,执我我所,爱憎交织,造种种业,故成三途。若悟无我,修行利他,转化识心,了无所依,则烦恼无由得生,一切诸苦不除自息。在每一个对境中,能够放弃自我的偏执,那就是发菩提心。在每个人面前,都能看到自我的影子,善待众生,犹如善待自己,那就是发菩提心。在大众中共住,当利己和利人发生冲突时,更多地选择利他而心无怨悔,即是发菩提心。在对待身边的人事物时,都能己所不安,勿加于物,那就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那是对佛性的真正领悟,是践行无上菩提之路的真实妙行,非是造作和炒作。你问我如何发菩提心?领悟如是心,发起如是心,行于如是心,用无我的心展开自己的生命,同时启发其他的生命,实现自他觉悟,即是发无上菩提心。

    2022-10-16

  • 大悲行愿,祖佛无异

    大悲行愿,祖佛无异师父好,经常看您的文章和开示。您在弘扬禅宗,但同时您一直又强调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自觉觉他。我知道佛经中有很多关于菩提心和发愿的记载,但就我所知,禅宗祖师门中,唯论见性,直指人心,示第一义,并不强调发菩提心,圆满六度,自觉觉他。比如永嘉大师云: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黄檗禅师云:无始以来无次第佛。修六度万行而得成佛,只是声闻佛。请师父开示,如果学习禅宗,要不要发菩提心,祖师门中,有没有关于发菩提心的开示?答:禅宗一门,虽不强调发心及六度万行,不代表不具足菩提心和六度万行,就能见性成佛。从古至今,发菩提心,具足大悲行愿,是入宗门的必要条件。佛言:若诸众生,直下便能悟得无生,即不需修道。以不了无生之义,故须修道,以方便法引导入于如实法,令悟无生之义。圆觉经云: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祖师一门,虽不着重强调有为及种种方便法,并非否定有为助道法及菩提行愿。大多禅宗行人皆是已经具足六度、满足功德,因缘会遇之时,闻一句半句佛法,便顿悟菩提,彻见真如本性。如六祖大师云:常念修行,是愿力法。又云:于同见同行中发愿受持。又云:时当弘法,不可终遁。又云: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永嘉大师云: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又云:无价珍,用无尽,利物应机终不吝。又云:震法雷,击法鼓,布慈云兮洒甘露。龙象蹴踏润无边,三乘五性皆醒悟。长芦慈觉禅师:幸诸禅友,三复斯文,自利利他,同成正觉。大慧宗杲禅师:自利利他,绍圣种族。圆悟克勤禅师:行常不轻行,学忍辱仙人,遵先佛轨仪,成就三十七品助道法,坚固四摄行。到大用现前,喧寂一致,如下水船,不劳篙棹,混融含摄,圆证普贤行愿,乃出世世间大善知识也。古人根利,一闻佛法,便发无上道心,理事兼修,行解相应,具足一切佛法,非不发也。过去祖师皆是愿力身再来,弘扬正法,非无愿力也。又有悟道禅师,初时只图清净,不务出世弘法利生,被他同参道友或善知识提醒鞭策,最终出世弘法,利益众生。又有祖师已能生死自由,可以随意随时舍报身而往生,以未完成弘法之事,而自舍清净涅槃,长久住世,利益众生。你提到佛经中多有劝发菩提心的开示,而宗门无。佛心和祖意岂有二耶?宗门和教下岂是二法?只是众生根基未熟,佛先以种种言说方便之法引导之。待善根因缘成熟,再示以如实法,引入宗门。众生修道,诸佛成就无上菩提,从始至终,贯彻菩提心,不断大悲佛种。岂有佛说菩提心,祖师否定菩提心之意?纵观历代禅宗祖师,上至达摩慧能,中至沩山黄檗,下至圆悟大慧,哪一个不是将此身心奉尘刹?于弘法利生之路上,受尽艰辛,乃至粉身碎骨,亦不退缩。如是精神,如是志愿,岂非菩提?以众生我执未去,种种习气未除,故佛劝一切行人发菩提心,示以三乘教法。二乘行人,虽得道果,非是究竟。此是诸佛巧设化城接引,非真实解脱。未具菩提心,只图自我解脱,只是佛法的初级目的。利他,为一切众生修佛菩提,才是佛法的终极目标。自觉只能解脱分段生死及贪嗔痴粗重的烦恼。觉他才能解脱变易生死和无始以来微细的烦恼。为自己修行,能改善自己的人生。为众生修道,能圆满自己的佛性。自觉,就像在一条长远路上的驿站,有些人走累了,需要休息一会儿。自觉自利的修行,就像驿站和化城,只是众生修道暂时的休息和歇脚处,而不是最终的目的地。自利的修行,把这个暂时解脱的驿站和化城当成了最终的目的地,不知道圆满究竟之处,还在前方。而那一段路,只能通过觉他,才能完成。维摩诘经云:生死无数劫,意而有勇;观佛无量德,志而不倦。又云:大慈悲故,不住无为;满本愿故,不尽有为。华严经云: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菩萨智慧花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故修道之人,先发大愿,为利益一切众生而修佛道,是名成佛正因,亦名菩提正路。

    2022-10-16

  • 菩提之花在众生中盛开

    菩提之花在众生中盛开诸道友!你们来道场修行,是只为自己修行而来,还是为了护持道场、利益众生而来?反观自己的内心,看一看自己修行的动机和初发心。到底是为他和为己?反观这两种心,就看出了你的根基和对佛法的领悟。诸法眷属!你留在道场,是为了自己的修行?还是为了护持道场、服务大众?反观自己的用心和动机到底是哪一种?就能看出你的根基和对佛法的领悟。诸同参!你来善知识这里求法,是仅仅为了解除自己的困惑和烦恼而来?还是抱着也能解除他人烦恼的心而来求法?反观自己的用心和动机,看看自己是哪种心,你就会知道自己的根基和修行的方向。你可以抱着为自己修行的目的一次次来道场,你也可以为自己的解脱而一次次亲近善知识。毕竟,没有人一开始就有利他的觉悟和心量。但是,如果你总是为了自己而来道场,总是为了自己而修道,总是考虑自己的得失而留在道场,总是无法理解诸佛菩萨的悲心,而选择利己,以断灭空见,不见众生苦。这样的心,不能与无上菩提相应。你以为把自己修好,不去管别人,在家里或自己的精舍、三五个人的小道场修行,不用去想更多的人,是一条简单易行的近路,而实际上,你在背道而驰。许多人还在这条背离正道的狭小路上行走,越走越偏,却不自知,甚至自以为是,沾沾自喜,自作聪明。你以为自己可以一直回避利他,你以为自己可以一直住在自己的茅棚、山里的小屋,小资的禅堂、茶楼、装满佛像的精舍悠闲地度日,你以为你可以一直享受这种无为和自在。你忘记了无常和生老病死,你忘记了你还有根深蒂固的我执未除,你忘记了你还有父母恩、众生恩,佛恩,国土恩未报。你忘记了你还有恒河沙烦恼惑未断。你忘了你的厚重的我所执未除。你忘了你还有贪爱未断。你忘了你还有懒惰、自私、冷漠未灭。你忘记了你所拥有的一切都不是凭空而来,你还有债未偿。你忘了你的安乐只是暂时的,诸佛常乐我净,你还没有获得半点。而你这一切习气和无明,只有在觉他的过程中才能逐渐断除。你狭隘的见解和放逸的习惯只有在众生中才能打磨干净。佛言:不发无上菩提心,而能成佛,无有是处。能发无上菩提心,才是真智慧。能发利他心者,才是真佛菩萨。莲华不生于干燥高硬之地,乃生于低卑湿泥之中。请谨记诸佛无上教诲:佛乃于众生中成,菩提之花乃在烦恼中盛开。

    2022-10-16

  • 偏见

    偏见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你看到一个人做了什么,在没有更进一步了解事实的情况下,你已经在心里认定了他是什么样的人。你会在一个人身上看到各种缺陷,你以为那都是真的,而大多数时候,那都来自于你的偏见和想象。你会在一件事上看到各种负面的信息,你以为事情一定是那样的,而大多数时候,那都是你的偏见和猜测。偏见深深地藏在我们心里,那是无数观念的固化,是无数僵硬的教条,是出自狭隘角度的看法,而几乎与你看到的事物无关。偏见会让你和所有的人事物分离。偏见像一个巨大的屏障,把你和真相隔开。偏见就像在门缝中看事物,看不到全面。偏见就像一把剑,插在你和别人的心上,伤己伤人。偏见来自于你的臆想和猜测,那是你的自我在作祟,而你毫无察觉。偏见是我执和无明的显现,而你却把它当成真理。偏见产生于机械的头脑,让你我的心灵越来越干涸。偏见里满眼全是自己,根本体谅不到别人。偏见会产生偏激和固执的行为,迷失在自我之中。同样是一颗西红柿,有的人认为吃了它可以保护胃,有的人认为吃了它会伤害胃。当人们谈论西红柿的时候,很少有人能站在客观的角度去分析西红柿的作用,全都立刻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评判西红柿是好是坏,而否定别人的观念。只有心里没有太多关于西红柿观念的人,才会以平常心对它,对它既不偏爱,也不讨厌。古人云:一切二边,良由斟酌。但莫赠爱,洞然明白。当你离开爱与憎时,你会明白什么?明白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明白万境无辜,心造万物。明白你看到的一切,都是心识的妄计和编织,真实之中,未曾发生过一件事。所谓偏见,非善即恶,非此即彼,非是即非,由取舍爱憎两边故,心即不如,故受种种苦。看到早就存于心里的偏见,而不被它所骗,粉碎那些观念,就是修行。批评别人之前,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那个人换成是你,你会如何。有这样的心,即是慈悲。再看任何一件事时,想一想,你心中的想法是来自偏见,还是来自理解和包容。能停下来想一想,这就是止和观,定和慧,觉知和正念。再遇到令你愤怒的事物时,反问自己,是不是又是偏见在激怒你。当你能反观自己,那即是解脱。不要被自己的偏见蒙蔽,虽然它总是披着美丽的外衣,对你百般游说。放下心中的偏见,让理解与接纳占据你的心,你的世界将变成净土。发现偏见,你开始觉醒。远离偏见,你已经觉悟。

    2022-10-12

1654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43444546474849

...

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