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者的禅院

    行者的禅院我所在的寺院里没有佛像,没有香客。那是山谷里的一所平常的房子。还有一个院子。从四面八方会一直有微风和花香袭来。从天南海北会一直有佳人不期而至。那是一所忘忧的寺院。那是一片无苦的山野。它平常的就像一间农庄。它简单的如同农家乐。它深远和宁静。它淡泊而充实。我爱这里共住的佳人,虽然他们经常来来走走。这座寺院并没有主人,谁在这里居住久了,自然就成为这里的主人。驻进这座寺院里的人会变成孩子。生活在这里的人会返璞归真。来这里的人会欢喜,离开的人会留恋。这里有池塘,有炊烟袅袅;这里有香榧,有樱桃;这里有水牛,有萤火虫。这里有金色的稻田,有白鹭;这里有银杏,有梅花,有桂花,有栀子花,有山茶花;这里有桔子树,有竹子,有雏菊,有三角梅,有古樟树;这里有无数种鸟,有蝴蝶、老鼠、公鸡、母鸡、鸭子、大黄狗;这里有紫藤,有玫瑰,有山坡,有溪水。这里一树动而百树动。这里一雨来而岚蔼聚。这里云淡风清,天蓝水亮。这里种菊插篱,围火烹茶。随便走在哪里,你都会呼吸到宁静的空气。无论你在院子里还是院子外,你都觉得那是你的家园。这座寺院没有围墙,没有大门,没有标志,它只是一个普通的院落和几间房子。它欢迎一切疲惫的旅人在此休息。它为一切不安的灵魂提供住所。流浪的人会在这里安家落户。受苦的人会在这里找到快乐。迷失的人在这里终于找到了方向。绝望的人在这里终于获得了新生。到达这座寺院,一切所做俱息。留在这座寺院,犹如倦鸟归巢,百川到海。它向所有的赤子招手它为所有的行者铺路。这里有无数的佛法宝藏。这里有各种的以法自娱。在这里不需要劳作,只需要捐弃烦恼。这这里不需要担心未来,只需要过好今天。在这里可以行禅、观雨、坐断妄想。在这里可以水边林下,独享幽静。这里有很多寒山拾得、懒残鸟窠。这里有周利盘陀伽,有各种各样的婆子。这里时间越来越模糊,这里远离了老病死苦。这里尘尘是宝,这里光光相照。这里慈心相向,这里同心同德。欢迎你,亲爱的法友,久远劫来的同参。欢迎你,奔波的身体,疲惫的灵魂。来这院子里,到这山谷里。这里有幽香,这里有清凉。

    2021-12-26

  • 圣诞节

    圣诞节今天是圣诞节,人们都知道,这是耶稣基督诞生的日子。耶稣是西方的圣人,他把爱的福音传遍了世界。在以他诞辰之日命名的节日里,全世界人都沉浸在快乐温馨的气氛中,这真是一件美好的事。但是,在我看来,圣诞节,还有更加美好的意义。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的圣诞,比如默罕默德圣诞,孔子圣诞,释迦牟尼佛圣诞,甚至还有一些民间贤圣诞辰的节日。如果你觉得以圣人诞辰日为节日就是圣诞节的话,这只是一种狭隘的圣诞节。佛陀的圣诞日又叫佛欢喜日,基督诞生的前夜叫平安夜,一切圣人来到世间,只是想告诉我们这两件事:平安和欢喜。如果你自己不欢喜,如果你自己内心还没有获得平安,这两个节日有什么意义?如果你不开发自己的圣心,只是一味地沉浸在人们烘托的节日气氛与快乐中,当你撤除圣诞树、蜡烛、长明灯、鲜花和音乐时,那样的快乐转瞬即逝。如果你只是在一些身份、名相、人名及形式上去认识圣诞,你辜负了圣人道成肉身的悲心,曲解了圣诞朴实平凡的意蕴。如果你还在分别基督教节日和佛教的节日,厚此而薄彼,自是而非他,你就是驱逐耶稣的法利塞人,是歌利王割截佛陀的身体。四海之内皆兄弟,一切众生我手足。佛陀倡导的是平等、喜悦、爱与慈悲!基督倡导的也是平等、爱与慈悲!你为什么只看到了他们穿着的衣服和语言的不同,而看不到他们的用心完全一样呢?不管是佛教徒,伊斯兰教徒,还是基督徒,我们每天念的经文里充满了“平等”、“原谅”、“慈悲”的字眼,更要把这些精神投入到生活中的每一处。圣人施教,只是为了引导我们出离生命的执着和无明,不陷入痛苦与迷茫。如果你信奉耶稣,就要赞美佛陀;如果你信仰佛教,也要向基督徒合掌。如果你内心中有平等、慈悲和喜乐,你在哪里都看得到圣人。如果你真的信仰基督,你更愿意成为基督。如果你是一个好的佛弟子,你会默默践行佛的教导。我从来没觉得今天是西方人的节日。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新年,是所有新的一天中的又一天。新的一天,新的心性,心的慈悲,心的温柔,愿我以这样的一颗新心来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息却了心中的愤怒,摒却了心中的狂乱,改变了旧时的习气,你就会默契圣心,此时耶稣又一次诞生了。佛是常住,一切圣人从来没有离开过世间,你也一样,万古而常青。一切圣人的生日都是你的生日。圣诞节并不是别人的节日,只是你的节日,如雪洁白的节日。

    2021-12-26

  • 诸法如义

    诸法如义金刚经云:如来者,诸法如义。此处所言如来者,非是人,非不是人,非是一法,非不一法,乃一切法如其本来者,故名如来。一切法如其本来者,不生心取相即是。本无一切法,亦无本来,假名一切法,复名本来。若能见如是如来,是见真如来。诸法如义者,知一切法如本来义,本来义者,实无有意。凡所有意,皆是妄计,假名所陈,并无实意。若于一切法之假名上,不更生义,即是诸法如义,即是如来也。故经云: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所言涅槃者,但于一切法上不更起见即是。古人云:悟道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悟道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正是此义,即诸法如义。虽云山水,不更别立他义。虽言世界,知非世界,是名世界。虽说有我,知无有我,是名为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山水,有世界,有我。我说凡夫者,即非凡夫,是名凡夫。又经云:诸法唯心所现。唯心所现,即并无实法,唯是一心,即一切法皆如,即诸法如义。又经云: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但有其名,并无其法。一切法皆是佛法者,即诸法如义。如何义?如无实意义,如实相义,如空义,如不可得义,如真实义,如一心印义,如不可说义,如非法非非法义。法华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是法住法位者,即诸法如义。世间相常住者,即一切法皆如。所言如者,但有其名,非有实法可如也。古人见一句经文“诸法如义”,即得悟道。何以故?诸法如义故。又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即诸法如义。六祖大师说: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作凡圣见,不起涅槃解。何以故?以知诸法如义,不更起意故。诸法如义者,即楞伽经“圆成实性”,即法华经“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即金刚经“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即涅槃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大涅槃一字一句,不作字相、不作句相、不作闻相、不作佛相、不作说相,如是义者,名无相相,以无相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法如义者,即维摩诘默然,即达摩对梁武帝言不识,即寒山我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即慧思目视云汉,即李翱吾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即傅大士不起于座,便证涅槃。即洞山我今独自往,处处逢得渠。诸法如义者,即“劫火烧海底,涅槃相如是”,即狮子捕杀羚羊时,即老公懒在沙发上,老婆在那里大喊大叫时,即你学佛,他学外道,即雾霾、饥饿、疾病正起时,即地狱、饿鬼、畜牲道,即是三界,即一切众生是。所言劫火、疾病、地狱、外道、三界者,俱是空名,实无其法,故云诸法如义。若有一法是实,即不如义也。故经云:若微尘众实有者,如来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故知诸法如义者,即你我正在吃饭时,正说话时,正看书时,正走路时,正听声时,正闻香时,正睡觉时,正打妄想时,正摸东西时,正恁么而未生恁么想时,即诸法如义。所言诸法如义者,于此不应生心动着。若动着,即头角生。是故经云:若心取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起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如来所说诸法如义,若实有所如,如来即不说如也。古人云:道个如如,早是变了也。是知此事不在口说,唯行人默契而已。

    2021-12-26

  • 爱上现实

    爱上现实什么是现实?你每时每刻六根接触的一切,无不是现实。你对身体的每一个部位的觉知,无不是现实。你所起的每一个念头,都是现实。不论你是男是女,高矮胖瘦,贫穷富有,身在何处,你都爱自己正过的生活。我所说的现实,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一个空洞的说法,而是具体的事物,具体的感受,具体的时间发生的具体的事情。我说的爱上现实,是爱上你每时每刻的生命。安住一天之中的每个时刻,满足于你正在做的每件事,接纳你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境遇,是我所说的现实。爱上这样的现实,你的生命将变得丰满充实。除了爱上现实,你别无选择。我所说的现实,它们是很具体的事情,甚至很琐碎,在平常人眼中,它们微不足道、枯燥无聊。你收起晒好的衣服,把它们放在沙发上或床上,你非常专注地把每一件衣服叠好,整齐地放在柜子里。不管这时外面是车水马龙,还是隔壁家传来装修声,都影响不了你此时叠衣服的安宁和满足。吃过饭,你开始收拾厨房,你的心完全安住在所洗的碗筷上。洗好碗筷、锅盆,你用干布又把它们一一擦了一遍。你完全不急于去做另外一件事,你甚至都找不到另外一件事要去做。此时的厨房,就是你的天堂。当你走在去学校接孩子的路上,或是在去医院看家人的路上,或是去公司上班,你的心都安住在脚下。你的事,孩子的事,还是父母的事,你很少去操心。你陪着他们,并不代表你会介入他们的世界,你相信他们的命运会有自己的运行轨道,你根本无法干预任何一个人的生命轨迹,即使那是你的至亲,那是你的骨肉。你唯一要做的事就是把当下过好。每天你做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时,你都非常享受。你非常清楚,除了眼前六根接触的世界,并没有什么现实生活。在很多人眼中的现实生活,不过是种种计划和妄想罢了。你被那样的现实欺骗了很久。你发现了真正的现实,那并不是什么大房子,老公升职,你的工资升高,每年有几次出国旅游。你此刻眼前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到、知道的一切,即使只有一间五十平米的小屋,你都无比热爱并满足于它,那才是你的现实。坐在阳台上晒太阳,喝一杯菊花茶,自己动手包一顿素水饺,看几页古书,摘几片树叶插在花瓶里。你的现实如此简单,你的生活如此丰富有趣。你爱这样的现实超过任何人承诺给你的任何美好生活。你爱这样的现实,因为这样的现实能给你绝对的安宁。你爱这样的现实,因为这样的现实唾手可得,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拥有。发现这样的现实,爱上这样的现实,那才是常乐我净,才是诸佛解脱之道。

    2021-12-20

  • 把修行融入生活

    把修行融入生活:六到口诀详细开示我们每天在道场所做的这几节功课,还有在家人在家里做的功课,对于一个想成就的人,想真正安心的人,想最后达到无依,一切无碍的人,这些功课是远远不够的。那怎么来补充呢?怎么来把这个不够的部分补足了呢?只有在生活里修行,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把修行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修行,你会发现,你有的是时间,你用来做功夫的时间非常充足,多到你无法想象,只是看你会不会修而已。看你自己是不是能经常提起觉知和正念,能不能回到当下。看你心里有没有一个特别大的执着挂碍,导致你总是随念流转,离开当下。 如果你心里有事、你有烦恼、你有病苦,你就很难提起正念,你很难在生活里随时随地带着觉知去修行、去生活。我经常也观察大家,有的人会好一点,有的人就特别毛躁。从他的动作、从他的语言、从他的神态,你就能看到其实他很多时候都不是在当下,都是在未来心里或者是在过去心里,就是心太急,做事太匆忙。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有想做成什么的心,还有就是习气使然。如果你心里总是有所得,总是想做成什么事,你很难活在当下,也很难把觉知和修行带入生活。当你来到道场,或者想通过修行来改善自己的身心状态,把修行带到工作和生活中,你就要勤加观察,时常地反观自己,你心里所求为何?你是以有所求心来修行,还是以无所求心来修行。你内心的执着、挂碍和所求越来越少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心也会跟着慢下来。虽然你的心会慢下来,但是多生多劫养成的习气,使你在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上还是很急躁,还是经常心不在焉,一边做事一边打妄想。心虽然并没有特别强的执着和挂碍,但身体慢不下来,还在习惯性地抓东西,做事情,不停地做事情,想以此来安心。如果你不能立刻减少做事以达安心,那么,修行先从所有的动作都慢下来开始。我们这个时代生活条件太好了,大家在道场生活、修行,也没有太多的事儿需要我们去做。做做卫生,打扫打扫房间,去厨房、斋堂帮帮忙,其它就没有大的活动。我们也不需要种地、出坡劳动、盖房子、盖庙、装修,这些都不需要,所以我们有大量的时间来把心安住在当下简单的生活里。我们大量的时间干吗?就是慢下来。道场非常清闲,就算有的人在家里,也并没有太多着急要做的事,不需要你急慌慌、风风火火地去干一个事情。不管做什么事,你一急,就很容易错失当下。为什么会急呢?因为你住在未来心里了,你想很快地干成一件事情,你才会着急。如果这个事情不是说一定马上就要把它做成,你不会急,你就会慢下来。大伙都打开这个手机,看一下我刚才发的一条关于六到口诀的文章。所谓六到和六道轮回那个六道发音相同,但是你要做到这个六到,就不堕那六道。我简单给大家讲一下这六到。我们这一天做的最多的无外乎就这么几件事:穿衣、吃饭、走路、说话,就这几件事情,那我们就在这几件事上修。把这几件事做好,你的一生修行就有了保障,你的生活也会变得越来越简单、轻松、惬意。 我们先看第一个,吃饭。直接来讲,吃饭虽然在我们的生活中所占的时间不是最多的,但是是最重要的。间接来说,与吃饭相关的事情最多,在吃饭这件事上花的心思、精力和时间也是最多的。世间之人,从一早起来,到晚上睡觉,一整天都在奔忙,不过是为食奔忙,为了嘴里能吃一口香香的食物。吃饭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只要你身体健康,你心智正常,吃饭是每个人最喜欢做的事儿。大家都喜欢吃饭,因为你不吃就会死掉。那吃饭这个事情就非常非常重要。可是这个饭你怎么吃呢?你怎么才能把这个饭吃好呢?就是简单地把饭送到嘴里,就是吃饭吗?咱们斋堂每个桌子里面都有一个过斋仪,有的人看了,入心了,有的人看完,就扔脑后边去了。你们天天都有人在斋堂外边吃饭,为了给大家创造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过斋氛围,我没有阻止大家在斋堂外面的廊下吃饭。我虽然不说这件事,就希望你们在吃饭的时候能够自觉不去讲话,就像在大众中吃饭一样。可是我天天看你们总是有那么两三个人在那儿一边吃饭,一边讲话,我就不得不说了。你这一讲话,粒粒咬到,你就做不到。首先,吃饭的时候,你要做到粒粒咬到。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看有多少利益。粒粒咬到,你需要细嚼慢咽,这个食物你就会把它嚼得很碎、很细,你的五脏消化它的时候就会减少很多压力。吃菜的时候,要吃到菜的味道,知道自己吃的是罗卜还是白菜,而不是食而不知滋味。如果你不专注吃饭,一顿饭吃完了,吃的什么都不知道,可见心一直都没在饭菜上。细嚼慢咽,知其滋味,首先对身体就是一个极大的好处。一般都是老人,都是身体器官不行了,得了重病的人,医生才会强迫他吃饭一定要慢,或者让他吃流食,让他吃得特别慢,就是为了有助于他消化。全世界的人每天都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吃饭,真正能把饭吃到肚子里,而不是吃到脑子里,能粒粒咬到的人,就太少了。有一句老话叫:食不言,睡不语。吃饭的时候不能说话。因为吃饭这件事对于我们身体来讲太重要了,你必须得认认真真对待,你要一心一意地吃饭。要比我们玩游戏时候那种专注、比我们读经时候那种专注还要专注。也不是说你在那儿细嚼慢咽,吃饭吃得慢,你就是在认真吃饭了。慢只是外在的现象,最重要的是你心里要慢,不能急,不要打妄想。你虽然饭吃得慢,动作也很慢,但是你妄想打得快啊。为什么吃饭时会打妄想,没有经过训练,心里还有东西没放下,还挂碍着一些事。不论什么事,吃饭的时候,一切放下。把饭吃好,所有的事都会变好,要相信这一点。所以说这个粒粒咬到是要训练的。每次吃饭,你都要带着觉知刻意地去体会每一次咀嚼的动作,让自己的身心放松,一切都放下,交给因缘,整个世界只剩下你和眼前的那碗饭。首先得慢下来,如果慢不下来,那就很难粒粒咬到。吃饭慢下来,这是从一般的情况下,特殊情况下除外。比如说道场有事,或者有一些特殊情况,你稍微吃快点,去做那个事情,这种特殊情况除外。我们平时过斋一定要慢下来,不要出声音,不能交头接耳、东张西望。除了必须的交流之外,比如说你端东西上来的时候旁边有人,你需要提醒对方或请求对方帮助,除此之外,要保持整个过斋过程的安静。坐下来开始吃的时候就不要再讲话,也不要东张西望,一定要安住在吃饭这件事情,把心安住在每一次咀嚼的动作上面。你做得越细,觉知越多,你的心越安。也就是说,你在吃饭这件事情上所练的觉知和安住能力,可以延伸到生活的其它方面。这六个生活的细节你练出来,它们彼此是会互相影响的,它是一种良性循环,这是关于吃饭。包括吃饭前后的拉凳子、坐下,吃完饭收拾碗筷的时候,都要带着觉知,专注地做这每一件小事。我偶尔会听到有些人的筷子掉到桌子上或掉地下了,这都是在那一刻没有觉知。道场很多人和以前比确实进步了,甚至和其他一些人比已经好很多了。大家在过斋的时候,因为整体力量的加持,几乎所有的人在吃饭时做得越来越好,每个人都很安静,都很专注地在吃饭。这就是共修的力量。虽然我没有每天都去要求这个事情,但是大家现在越来越自觉,基本上做得都挺好,比我们以前好很多。我们也没有唱供养偈,也没有做这个形式上的东西,但是大家做得都很自然,这是修行功夫提高的表现。只是有个别人会忘这件事情,一般是刚来道场的,还会东张西望,出声音。吃饭时,你的筷子,你的碗,尽量不要出大的声音,起来坐下,别咣当咣当的。起来的时候,凳子轻轻地拿出来,这都是要带着觉知去做的;站起来收碗筷的时候,把凳子轻轻地放进去,然后走到斋堂去洗碗。这一路,都要带着觉知。拿饭的时候也要轻,不要把汤洒了,不要撞到别人;去洗碗的时候也要轻,别把水弄得哪儿都是,也别大家挤在一起闹哄哄地洗碗。洗碗跟吃饭时一样,慢,带着觉知,不要着急洗完它。你洗完碗干吗?洗完碗还是这样无所事事,还是要在修行中,你这一天其实都离不开修行。我们就是为了降服我们这个一直都在动,一直都在攀缘的这颗心,像猿猴一样的心。这个是关于吃饭粒粒咬到。第二到:步步踩到。我们这一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走路,只要你两条腿是健康的、正常的,你都要走路,而且要走很多路。那你这个路要不要走好?人们为了生计,上班、工作、挣钱,娱乐,到处走,哪儿哪儿都去,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被人走遍了。大多数人走路时都是匆匆忙忙的,没办法,时代如此,每个人为了过上舒服的生活,都越来越忙。能像鸭子、像鹅、像鸡那样走路的人几乎找不到了。就算偶尔在公园里或湖边看到漫步的人,要么是六神无主的抑郁症患者,要么是想自杀的人。我们在道场,每天有专门的行禅课,除此之外,我们还去行脚。都是为了训练走路,把路走好,把觉知带到我们生活中最多的一件事上。我们那天去爬山,那条山路有的地方是很滑很陡的,你不步步踩到的话,随时都会把你摔倒,或者一不小心就滑倒了。我们要把自己训练成走平路都要像走山路一样,甚至像走独木桥一样,那样,你就永远不会把脚崴到。我刚才坐这儿想半天了,咱们道场不是有长凳子吗?我惦着摆二十个、三十个,让大家都在上面走,练习带着觉知走路,就像涅槃经里所描述的,有个人端着一碗油,从城东走到城西,旁边有拿刀的侍卫监督,不得掉一滴油。如果走路的过程中,左顾右看,掉一滴油,就会被杀。这样,走路的人就会非常警觉,不敢放逸。我正筹划这件事情,还是专门儿买那种小窄木,就在这个窄木上让大家练习走路。据说,古代皇宫里选妃时,为了训练宫女和嫔妃的礼仪,也会让他们在高凳上走路。就是逼着你必须得带着觉知走路,你不专注,不认真练。就会掉下来、摔下来。走路是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它直接关乎你的性命。我们都知道有多少人在爬山,在游玩的时候,不小心落入山崖或掉入水里,或被车撞到。走路虽然如此平常,但却关乎生命,只是大多数人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尤其又关乎修行、正念、觉知和解脱,我们能不重视吗?走路和我们前面所说的吃饭一样重要。为什么?因为你稍不注意,你上台阶、下台阶的时候,你淋浴洗澡的时候,或者你去哪儿玩的时候,地一滑你就崴脚了。崴脚你就得伤筋动骨一百天,崴轻了还得疼好几天,崴重了就得几个月。你走路的时候,不小心就把人撞上了,把贵重的东西撞坏了,还得给人家赔。所以为了东西,为了你都好好的,你走路要小心,要步步都能踩到。所谓踩到,你要知道你脚和地接触的时候,那种触受。比如说你走五百步,你至少有四百步要知道你的脚下的觉受,你的觉受和心念要在脚底下,不要离开脚下。一离开脚下,就拉回来,如此反复训练。如果要求每个人一步一步地每一步都踩到,每一粒米都咬到,那也不现实。但是你要多地去踩到、去咬到。也就是说你越多地觉知,说明你越在当下,你活在当下的时间越多,活在当下的力量越强。你越能在正念里,越是用根在生活,而不是用识在生活。这就是“常应诸根用,而未生用想。”你就能用觉知生活,用觉知在做事。如果不这样高强度地练习,我们根本没办法改变三心二意,做事不专注的习惯。你上几节课,来道场几天,就能把久远劫来的习气改变了吗?不可能。每个人修行的机会同样多,生活是个大道场,就看你是不是把握得住机会,你是否重视自己的修行。我们在道场只是形式上的修行机会多一点,如果论穿衣吃饭、行住坐卧,那大家的机会一样多,你自己不把握,没人能帮你。你对自己没有要求,最后浪费的是你自己的生命。所以走路一定是步步踩到。反正我每天都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不管我在哪儿,就是在屋里边上个厕所,我也是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走到卫生间。这是一种习惯,需要积年累月重复地练习,修行难就在这里。这是走路,是很重要的一条。因为我们每天都要走很多路。第三,声声听到。声声听到就挺难了。难虽然难,但是我们每天有很多时间要诵经。我们上午诵四遍金刚经、下午三遍血脉论,有时中午或放香的时候还会加诵五遍楞严咒。也就是说,你在读经咒的时候,要听得到自己所读的声音。你要经常地听到自己读诵金刚经、血脉论和楞严咒里自己的声音,包括这个木鱼的声音,包括其他同修读的声音。就是尽量多地去听到,用声音来摄受耳根,让自己心不外驰,不打妄想,一打妄想,就拉回到耳根和声尘上来。我们坐这儿歇着的时候,甚至说话的时候,你要经常能听得到鸟叫,听到自己所说的话。咱们院子里每天,没有一天没有鸟叫的,而且会有大量的时间有鸟叫,有很多的鸟不停地叫,这是因缘赐给我们的一个极好的修行环境。是一个特别好的训练耳根的机会。所谓反闻闻自性,你要听得到声音,只要听到就行,不要去分析听,不要去在听到上面加任何的知识、理论。你不用去分别这个声音,你听到就可以了,修行在那一瞬间就结束了,所有的领悟、解脱在那一刻也都完成并结束了。声音再起的时候,再打妄想的时候,再听,再结束。每一个当下都是寂灭,都是空,而又不入断灭。佛性会不间断地起用,心虽然会一直随它起,但是念念不住,念念不入知解,听只是听。不管是任何声音,只要你一听到,并不住着,也不分别这个声音,就说明你没有在意识思维里。你没有听到,基本上就是在打妄想。打妄想分两种:一个是你确实是在打妄念,在想烦恼,想是非。还有一个,就是真如自性起念,是自己阿赖耶识积累的记忆和一些无关紧要的妄想,就是圆觉经里所说的“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这个妄想,是没关系的。我不知道大家到底有多少时间是真如自性起念、是本性正常地起用。还是在想事,消耗自己。大多数时候,你可能是在想烦恼,在想那些没用的,在想财色名食睡,在想自己怎么快乐一点,通过有依的东西让自己快乐一点。而没有处在一种觉知的状态里,或者是正常的思惟活动,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意根正常的使用。如果说我们更多的时间能够听到外在的声尘,透过听来转移思虑,透过闻性来不住烦恼,那你这个正用的时间就多了。本来我们在道场也没什么事儿,需要你考虑的、需要你去思维的事就很少,你要尽量减少思维活动。除了看经的时候、听法的时候,处理正常生活起居的时候要思维、要理解它,这是正思维,其他时候,放空心识,听只是听。这是声声听到。当然,我们自己说话的时候,你最好也要能听到。你听到自己说话,你就会慢下来,你说话就会更有条理,听你说话的人就会听得明白。你就知道自己说话的口气、速度等等,你就会有机会调整它,这是声声听到。下边是字字吐到。这个和声声听到是相辅相成的。字字吐到,也就是我们每天诵经、诵咒、包括说话,你要字字吐清,不要含糊。你的声音、用词、吐字,要清晰、要清楚。看经文念诵的时候,不仅要字字吐到,还要字字看到,你得知道你念的是什么,你要表达的东西是什么。前后的逻辑,事情的轻重,说话的场合,你都要注意。说话时,不要急,慢下来,调整好心态,带着觉知去表达,去读经,去读论,去读咒,去跟同修交流。这是字字读到,字字吐到。第五,手手捉到。这个可能大家练的少,我每天要求自己拿放东西都要慢,要带着觉知。这个习惯养成快十年了,不管拿杯子,还是开门,关门,拿书,放书,拿衣服,拿扫把、碗筷,都是带着觉知去拿放,一直这样要求自己。关门、开门、拿杯子、倒水、端杯、喝水都是这样,这叫手手捉到。就是你用手去摸东西的时候,你一定要知道。你关门,上车、下车,拿东西、扶东西,你都要知道。你的手和物体接触时,你要有感知,要能觉察得到。你把椅子搬过来的时候,这个手触碰到物体的时候,你要知道。这些细节,这些环节,是把你从妄念里拉出来的一个很好的工具,这样绵密细腻的觉知,是把你从是非,从烦恼里拉回来的最好的工具。因为这些事你每天都要做,而且是一次次反反复复地做,在这上面加入修行,那你的修行就成片了。你要做的事情只是在这些日常行为上加上一个觉知,你的生活就变成了修行,这是手手捉到。包括我们每天叠被子,穿衣服,刷碗,凡是用手和物体接触的时候啊,你都尽量去觉知。步步踩到,是觉知脚;手手捉到是觉知手。手和脚是我们一天用得最多的,所以在这上面去觉知,越多越好。就是你手碰到物体的时候,你知道你在碰到它,这个时候越多越好。最后一个就是物物看到。我这里讲的六到,主要就是六根里的眼、耳、舌、身、意根与外尘接触的时候,要觉知,用根生活修行,在识产生的刹那,不住于识,这时的识就空了,就转成了智。这里没有提到鼻,没有闻,但其实也可以加入闻香,闻大自然中的一些草、树、花、泥土等的气味。因为这个用的不是太明显,就略过。眼,耳,舌,身,是我们用的最多的地方。尤其是眼睛,我们从早晨一起床,一直到晚上睡觉,眼睛几乎一直都是睁着的。这六到,我们主要是从眼、耳、舌、身这四根上来训练。意呢,就是你五根见闻觉知,你在做事的时候,你清楚,你知道,这就是意根的正用。比如说我说话,我知道我在说话,我知道要表达什么,这就是意根的正常用。最后一个就是物物看到。我们每天用的最多的无外乎就是眼根。眼根的使用可以助我们修道。我们可以通过看来悟道,来修行,来训练觉知。这里的关键是:你要看得到你看的东西,看只是看,不于看上生种种心。比如我们坐在这里发呆的时候,如果说你是闭目养神,那就是休息六根,关闭六根,不用六根。如果你睁着眼坐着,你就会看到周围有很多东西,你会看到离你最近的东西,一个杯子,一张桌子,地板,地板的颜色什么的。当你看到一个东西的时候,你能真正看到他。比如说我拿水杯倒水的时候,我一定要看得到杯子,看得到水壶,你的手要够得到这个茶具。如果我看的时候没有看到,那就有可能会把杯子打翻。我这儿手倒着水,心里想着别的事,眼睛并没在杯子上,然后别人跟我说话,我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水就倒洒了。这就是你看的时候没有在看,你在打妄想,你在一心二用,或者是在散用其心。乃至于你坐这儿发呆的时候,你都能看得到你身边有谁,有什么景物。比方说,现在在户外,你看得到地上的这个砖,你眼睛落到这个砖上了,而且也确实看到它了。如果你妄想太多,不能安住,你眼睛虽然落在砖上了,但你未必能看得到砖。看到砖,只是看到,没在看上再加东西,只是单纯地看到了,这就是觉知,就是安住。我们眼前的这些瓶子啊,用具啊,都可以用来作观察和看的对象,但切记,看只是看。这些用具映入你的眼帘,你不是熟视无睹,不是视而不见,而是视而见之。就是你确实看见了,但你不会住在你看到了什么上。你不用说,你看到树了,看到花草了,看到瓶子了。看只是看,它结束在看的那一瞬间。有时候我们要训练自己专注的时候,你也可以盯着一个东西看,一直盯着它看。比如过去打坐时,有专门观香头的修法。点着一根香,眼睛一直盯着燃着的香头,以此来收摄心念。比如打坐的时候,我以前教大家睁眼打坐,看着手里的掌纹或手指。打坐昏沉的时候,把眼睛睁开,看着你一米左右的地方有什么东西,一直看着它。这时候你是有意地去盯着一个标志性的东西,一块儿砖,或者一块儿斑纹,或者一个什么东西,不管什么,你盯着它,它只是看着它,这就是用根没有用识。再比如诵经的时候,你忽然昏沉了,或者打妄想了。这时赶紧把心拉到眼根上,把注意力转到每个字上,盯住你要读的字,每个字都不要放过。你就会警觉,就会安住在所读诵的经文上,这是字字看到。我们的眼睛一天看的东西太多了,但是你看的时候,是不是生染着了?是不是贪了?是不是打妄想了?是不是不专注了,这个你自己得清楚。怎么使用眼睛,又自在,又合道,又不呆傻,又不沉空守寂,这个就需要你对法性的了解,和平时用功的积累。如果说一切东西你平时都能看得到,你在使用的过程中,就不会损害东西。因为你看见了,你就不会打失它。你不会踢桌子上,不会撞到柱子上,不会拿错东西。因为你看到了。这个看和听和很多都是联系在一起的,这叫物物看到。为什么说有些人,他的观察能力特别强?比如说画家,他能观察到很多别人观察不到的细节,是因为他专注地去看了,他心无旁骛。他把心都用在了看上,用在了眼根上面。一般人捕捉不到的,看不到的,他能看到。还有警察,破案的时候,他会看到很多细节,他用心地去看了。他在看的时候没有打妄想。如果说在看的时候打妄想,很多细节就看不到了,这是物物看到。关于这六到的解释,我又给大家讲了一遍,本来是写了一篇小短文,但考虑到这六到对于实修非常重要,我又详细地讲了一遍。大家私下有时间再把这个音频听一听,然后再把这段文字反反复复看看,然后从当下就开始练。一定要把修行带到生活里面。包括扫地啊,刷碗啊,做饭啊。上班时你做的每一件事,复印文件,打字,加工产品,开车,做每一件事,都可以带着觉知去做,你会发现,你的心比以前安稳很多,充实很多。做任何事情都带着觉知去做,你的妄想会越来越少,未来心也会越来越少。刷碗的时候,你要知道手跟碗的接触;扫地的时候,你的手臂接触笤帚时的感受、你用力多少、你移动手臂的速度,这些都要尽量多地去觉知,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修行。走路的时候,你的脚抬起来时,在空中移动时,踩到地面时,你都要绵绵密密地去觉知。当你能这样去修行去生活的时候,你还有什么烦恼?你那个心自然就降服了,就安了。你一打妄想,一想那些过去的事,你就立刻拉回来,回到动作上来,回到觉受上来。包括你身体不舒了,就一直感知那不舒服,不要离开身体的觉受。慢慢的,觉知和安住的功夫就养成了。你的整个人的状态就变得特别稳,基本上你的生活就不会出现错误。所谓错误,就是丢三落四、瞻前不顾后、虎头蛇尾,毛手毛脚,看上去不稳重。你的状态就不会这样。不然的话,你总是这儿出点差错,那儿出点错。希望大家把这个六到高度重视起来。我前面写了很多关于觉知的文章,都是讲的六到,有些人看完了,当时觉得很好,就像自己已经拥有了觉知的习惯,可是自己不练习,发现生活里自己还是老样子,毛毛躁躁,心不在焉。就把那些文章扔到脑后边去了,从来不练习。或者练了一段时间就不练了,就放逸了。那样的话,你的功夫就无法养成。修行需要刻苦,没有什么乐趣,要久久坚持,才能有所成就。理大家一听都能听明白,剩下就是刻苦地训练了。包括今天上午我在外面讲了几句,你们也都听得很入心。诵经课和坐禅课之间的那二十五分钟,一定要利用起来,要么立禅,要么行禅。因为每个人修行的进度不一样,所以我不可能把所有的时间都变成定课。但也有些人都在很自觉地做功课,就不用刻意给他定那么死的功课。刚来的或者功夫不行的人,你就得严格要求自己,到点就去立禅,去练习觉知,去行禅,这个没办法,没有捷径,你看那些身心安稳,觉知强的人,大家都是练过来的。就是苦修苦练。你不练,就坐在那儿打妄想,无聊,自寻烦恼,白白地烦恼。好像人们都觉得我这个时间就应该干点别的找乐的事,不然的话,生命就浪费了。如果我不找点儿乐,我不做点儿快乐的事情,我的生命就浪费了。你要知道所有的快乐都是有副作用的,功德天、黑暗女如影随形。你一辈子追求快乐,会有五辈子的痛苦等着你,五倍的烦恼、五倍的不安等着你呢。你最好把这件事情搞清楚了,就甭想那个快乐了。最后,我们就是很平常、很简单地这样活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离苦得乐。没有痛苦就是快乐。累了,我们稍微放松一下,但一定是有度,不能放逸。修行累了的时候,功课做多的时候,我们踢踢毽子,打打羽毛球,玩一会儿。我们稍微做点简单的游戏,这个就是最快乐的事了。别的你就甭再找了,你再怎么找,你再怎么玩儿,最后也是无聊。没有任何一件事,一个东西可以永远满足你的识心。你的识心会不停地找,不停地动荡,不安,不守本分,你只能歇下来,安住寂寞,心才能真正地安住。你越找东西,越抓东西,越无聊,你必须得歇下来。越无聊,越说明你功课做得太少了,法理不明白,不肯老实修行。说道者如恒河沙,实修者如龟毛兔角。功课做得多的人,这个无聊感会越来越轻,甚至就没有无聊了。 

    2021-12-18

  • 修行但治于心,不治于境

    修行者但治于心,不治于境师父好,看到您的文章里写到,若专注认真地读诵楞严咒,世界一切灾难疾病即时消灭。又说一时度尽一切众生。可是我一直在读楞严咒,还有很多人读都在读诵楞严咒,世界上的疾病和灾难并没有消灭啊?众生也没有一时度尽啊?请师父答疑解惑。答:你正诵楞严咒时,心未住法,善恶未生,你于哪里见世间、灾难以及疾病。正读诵时,只有虚妄文字、音声相,而于此虚妄相亦无分别,假名一切众生同时解脱。不仅正读诵楞严咒时能灭一切灾难疾病,正读经典,正吃饭,正走路,正看、正听、正嗅、正触、正见闻觉知而未生住着妄想时,皆得消灭一切灾难疾病。故知,世界灾难、疾病种种烦恼及一切法,皆从自心生,从心想生,是自心境界,非关外境。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心若不生,万法无咎。佛法并不是解决世界和外境的问题,而是解决一切修行者自心世界的问题。自心若无问题,则世界即无问题。世界及外在的一切事物,皆是幻境,本无善恶好丑。善恶好丑,皆从心生,从妄想生,从分别生,从住着生,从取相生。一心不生,万法无咎。若心不取境,不取于相,则世界山河大地、十方佛土、地狱天堂,一切人事境界,瞬间化为乌有,同虚空相,了无生相,即寂灭相,即涅槃相。故知解脱非关外物,觉悟只是自心,非有外众生可觉可度。问:如果修行解决不了世界和外境的问题,只解决个人的问题,那么佛法岂不是意义不大?答:佛法的主要作用本来就是指向个体,它是自证圣智所行境界,只对善根因缘福报具足的人有意义。佛法的意义大小,有无意义,只是就众生迷时而说,随顺世谛,说有无意义。依于实相,本无佛与众生。一切诸法,皆是假名,不可执以为实。佛法犹如幻药,治众生幻病。以众生有执着烦恼种种虚妄病,故有佛法种种不实之药。若众生烦恼断尽,即不名众生,亦无须佛法幻药。所以修行者当时时关照自心,莫向外驰,莫分别外境。外境唯心所现,虚幻不实,犹如镜中相,本无实体。幻无所有,非可治也。若欲改境,犹如治幻,徒劳无益,唯愚人从事之。智者知境不实,但息诸心,一切境净。修行者当知,心才暂起,法界虚妄相即现,一切妄想尘劳随之而起。所言灭罪除病净佛国土者,但灭自心妄想耳。自心妄想不起现实,是名成就净土。故佛言:汝暂举心,尘劳先起。若欲尘消,一心不生,即无尘无净,假名一时度尽一切众生。故知所言境随心转者,非实有境可转,乃是心之转变而不见境之好丑也,是名转境。行者于此处不可着境取相,但当治心,一切皆办。

    2021-12-16

  • 法离见闻觉知

    法离见闻觉知顶礼师父!见闻觉知,做到精神内敛,回光返照,不住声色。即是反闻闻自性、反观观自心,即是明心见性。我这样理解对吗?答:不要去定义什么!于心莫有所住。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所以,见性跟你上面的认知与表述正好相反,是出来,不是进去。你的习气就总是进去,总是去见什么!问:行住坐卧唯有一精明!师父,我明白任何有住心都是妄想,只怪我法执太重!但也算了正思维吧?答:那不是正思维,是打妄想。经云: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一切众生,不成佛道,皆是不老实,总是无端起知见,将意识心头知解之法当成佛法。古人云: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识。维摩诘经云: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我所说见闻觉知,为离见闻觉知,非是知上立知。反闻闻自性,亦复如是,闻处即空,了无所得,非是于其性上复增知解,更非别有性可见可闻。

    2021-12-16

  • 六到口诀

    六到训练口诀在生活中进行禅修有六到口诀:粒粒咬到步步踩到声声听到字字吐到手手捉到物物看到大家每天在生活中都要以上面六到口诀来练习觉知。所谓粒粒咬到,是指一日三餐正吃饭时,尽量每一口饭都带着觉知去吃,每一次咀嚼,每嚼一次饭都知道。所谓步步踩到,是指走路时,每一脚步都有觉知,都能感知到脚和地面的接触。所谓声声听到,在读诵经论咒时,每一句音声都能听到。在坐禅时或户外休息时,能经常地听到鸟鸣或周边发出的声音,借助声音,把自己从妄念中拉出来,回到见闻觉知上来,又不去思维分别见闻觉知。所谓字字吐到,是指在平时说话或读诵经典时,自己的吐字要清晰,遣词造句,条理要分明,字字都能听到,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在表达什么。所谓手手捉到,是指在拿放东西时,要觉知到手指和物体的接触。在起坐躺卧时,能感受到身体与桌椅床具的接触。所谓物物看到,是指平时看身边的景物时,看只是看,要看得到眼前的东西,而且看得很清楚。而不是眼睛虽然在看,脑子却在打妄想。大家每天以这六到口诀来严格要求自己,时时用觉知来修行和生活,养成在动中具备觉知和定力的能力。

    2021-12-16

  • 苦乐

    苦乐所谓苦,是与乐相对并存的一种心识上的感受。如果你现在觉得自己痛苦,那不过是你心识上所体会的快乐感受丧失之后无乐状态的一种错觉。你痛苦的程度越大,并不是真的有什么痛苦之事,而是你失去了曾经以为特别快乐的事情的错觉。快乐越大,快乐失去后的痛苦越大。一切快乐都是无常的,它必然会消失。快乐消失之后留在心里的就是空虚和痛苦。所以告诫那些正在快乐和还在期待快乐的人,快乐不是单独存在的。快乐必然消失。快乐消失之后,迎接你的将是失落、空虚和痛苦。而那,要比你曾经感受的快乐要长久得多的多。只有愚痴无智之人,才会放弃涅槃寂灭常乐,而投身感官无常的快乐,为此还要付出三途的苦受和无止尽的轮回。问:师父,您说乐是无常的,它早晚会结束,而会带来苦。既然乐是无常的,那么,苦也是无常的,总是会过去的。就像春夏交替一样。这样理解,是不是就不会惧怕苦了?答:苦乐皆幻,虽然都会过去,但是如果不止息求乐的心,不通过修行转变无明和习气,苦虽然会结束,但它还会来。如此苦乐交替,即是轮回,那才是真正的苦。我所说的重点,是警告人们不要沉迷快乐,因为快乐与痛苦相伴,要及时修行,不再去造苦因,也即迷于快乐,真正地终止苦乐交替与生死轮回。并不是说,苦乐会自然地结束。若那样,佛法即成外道自然论者。若如此,则认为不修行苦也会结束。并非如此,不修行,则苦永远不会结束。它只是暂时结束,而苦的根本,也即无明没有断除,所以苦并没有结束。而是通过修行,自觉地终止求乐之心,达到诸佛无苦无乐的涅槃常乐,真正从苦乐无常幻化相中出离。

    2021-12-16

  • 因果如何产生

    因果如何产生顶礼师父!释迦族人因口腹之欲捕杀鱼,而小时的释迦牟尼佛,当时也报以了一个微笑,我想那些族人当时在捕杀时根本就不懂因果,也没有考虑到因果,不是说心若不生,万法无咎吗?既然这样,为什么他们杀鱼时没做杀想,甚至连幼儿一个好奇的笑容,都还仍会受因果报呢?请师父开示。答:杀鱼之心,本就是无明,虽未做杀生心想,但正杀鱼时,已生害彼益我之心,生损伤物命之心,生无明贪欲之心,种种不善用心,皆是颠倒心,非不生心也,故感召如是果报。生如是种种心,虽然此种种心皆不住,亦无实体,却因未觉悟诸法实相而成习惯,并未真正断除如是用心,即为无明,故感果报。乃至佛陀所用之心与众不同,故报亦不同。所言果报,皆自己习惯所用之心所感,非从外来。虽然感召如是不同果报,皆是自心所起幻化之相,不得执以为实,亦不住着染习。若染习,未果虽不实,却枉受果报,同实无异。故一切众生若不修道,转所依识,永断无明,虽知诸法空相,无明无实体,依然受报,惑于自心,轮回受苦。

    2021-12-16

1541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47484950515253

...

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