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辞君莫怪归山早

    辞君莫怪归山早只有未曾独处过的人才害怕寂寞;只有未曾了解过自己的人才害怕孤独。一个真正独处过的人,一定是一个了解自己的人。他知道,天地万物,无不是他的朋友,所遇尘尘,无不是他自己。只有这样的灵动的,不局限于任何一种存在的事物,才是他永远的伴侣。这样的人,当他一个人时,又怎么会感到孤独呢?一个能与自己,与万物为伴的人,当他和另外一个人在一起时间久了,才会有孤独感。这种孤独感是因为他被某种人为和刻意的东西限制了。他渴望快些回到自己的山村里、小屋里、溪水边、竹林里,乃至任何一个地方。大自然对他来说,更像一个永恒的恋人。我想起大颠禅师送给韩愈的一首辞行诗:辞君莫怪归山早,为忆松萝对月宫。台殿不将金锁闭,来时自有白云封。大颠禅师去见韩愈,没待多久,就怀念起自己所住的山寺,那里有绿萝和月宫,有台殿和松树,有白云和凉风。他宁愿独自一人坐在无门的台殿上看月亮,也不愿意和世间俗人叨叨呾呾说个没完没了。一个能够独处的人,恰恰不会寂寞,更不会孤独。他能够以心为友,以智为伴,以天真为趣,以自由为乐,以天地为家园。去发现那些能永远陪伴你,对你又没有期望和要求的朋友吧,不管他们是人是物,哪怕是一株花草,一只小虫,一条小溪,一口池塘。与他们在一起,你可以绝对的放松,你可以无忧无虑,你可以敞开心扉,你可以开怀大笑。和那样的人在一起,你不用担心自己哪里做错了,你不用害怕自己是个小丑。你无须为了对方而失去自己,你不用在乎自己幼稚或天真。你不用担心自己被他批评,你不用害怕对方会用种种标准改造你。去寻找那样的环境,那样的人,那样的存在。与他们为邻,与他们做友,与他们为伴。去过那样的生活,去做那样的修行。去习惯那样的独处,去享受那样的自在。那时,孤独对你来说会变得陌生,寂寞会成为一种罕见的幻觉。你会被喜乐包裹,你会被满足充盈。你将体会到真正的自由,而你可能只有一间小屋。你将会得到真正的快乐,而你可能只是独自在月光下漫步。

    2022-08-25

  • 超度

    超度师父好,我有个问题一直很困惑。每年到了七月十五,我都会在寺院写疏超度逝去的亲人,不单是七月十五,每逢佛教的重大节日都如此。从开始听您讲法到现在,改变了之前的识知。不想再做佛事了,又纠结犹豫中,这几天尤甚,渴望您看到后,有空给予开示。答:在做超度之前,先要了解什么是真正的超度?你要超度谁?你拿什么做超度?佛言:无明为父,贪爱为母。如果我们想超度自己累生累世的父母,你要明白这些“父母”的真实含义。那不过是自己无量劫来无明和贪爱折射出来的幻象而已。你无法照破这个幻象,那么无量劫来的“亲人”就永远无法超度。一旦你看到这无量的“父母”只是自己的一念妄想和无明、贪爱和执着,那么,一念就能度尽三世一切父母亲人,而这,根本不需要做任何佛事,不需要做任何的超度法会,不需要请任何的法师念诵经典。什么是“超度”?超脱诸有,度尽妄想,是名超度。照破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名超度。此言自性自度,非言度他。又超心意识,度有所住,是名为度。超诸观念,度一切想,是名超度。超度只关乎自心境界,非关外境。六祖大师云:度尽自性中一切不善之心,是名超度。超拔自性中一切烦恼尘劳,是名超度。达摩祖师云:超贪嗔痴为戒定慧,转六识为六波罗蜜,是名超度。戒定慧与贪嗔痴,六识与六度,皆无体性,本无实法,但用处不同,受于自在与烦恼,非实有法可超可度。什么是七月十五?七月十五不是什么鬼节神节,它只是无数平常日子中的一日而已。因为你内在的“鬼”的观念不停地编织和上演,它变成了鬼节和超度的日子。就像坟地上的一把土,它只是无数土中最平常的一把土,而你却用心里无数的“鬼”念赋予了这把土种种“不吉利”的意义。谁是你真正的亲人?你自己又是谁?世间法中,你父母生你。佛法中你生你父母。而真相是,你们彼此,都是梦幻和虚妄,并没有一个真实存在的你和你父母。如实觉悟于此,父母不度而度,诸鬼不超而超,六道不灭而灭,三途不除而除。若达此理,行于智慧,有何可忧可虑?有何可纠结可疑惑?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此事只与心有所住有关,与“鬼”无关。“鬼”即是念,念住即是“鬼”。知念性空,“鬼”即超度。故知以有我故,我相未除故,我所未灭故,我执未断故,有所求心未息故,无始无明翻涌故,才有亲有鬼有灵需要你超度。欲度汝“亲”,先度自己无始以来妄想无明。妄想无明不度,能度人者,无有是处。妄想无明若度,则不见我、人、众生、寿者,亦不见有生有灭,又何来鬼神亲人生死?是故一切鬼在你心里,一切“亲人”亦在你心里,唯有你心里的“鬼”和“亲人”的概念灭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超度。金刚经云: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故,若欲行超度事,读诵金刚经,明其义理,以般若智慧,悟无我人众生寿者,心无所住,一念相应,是名超度一切众生,而实无众生可度也。

    2022-08-25

  • 你是擦镜子,还是擦自己的脸

    你是擦镜子,还是擦自己的脸我们经常希望我的孩子怎么样,我老公怎样,别人怎样,这个世界怎样。你的希望毫无意义。当你希望别人应该做什么事,就像你希望公鸡能下蛋,狗会吃草,牛会说话一样。当你生起希望之时,也是你堕入烦恼之时。当你对别人寄与希望和要求时,你生命之车开错了车道。不要让事情按照你希望的发生,让事情按照因缘的力量去运行。他人和这个世界有他们自己的运行因缘与法则,不会按照你希望的去发展和变化。当你希望什么会发生,而那大多数都不会发生,失望和痛苦就会找到你。我希望我的孩子学钢琴,而你的孩子只对玩积木感兴趣。我希望我老公有上进心,但你老公只想随遇而安。当你希望外在如何而外境达不到你所期望的,你会紧张、焦虑和愤怒。放弃你希望的,你所有的烦恼都会消失。你能管好的只是你自己。当你试图去改变一个人,就好像你看到镜子里你的脸上有一个黑点,你想抹去这个黑点,你需要擦自己的脸,而不是镜子里的人。如果你擦镜子,你永远无法擦掉这个黑点。改变别人,就像擦除镜子里的人一样。因为一切外境,都是我们自己的影像。你自己不变,外境的人和事就不会变。就算是你最爱的人,你只能在一旁陪伴和照顾,你丝毫干涉他不得。一旦你心里产生怨恨和难过,反思自己是不是又对他人生起希望和要求之心。把你希望别人和这个世界如何抽掉,回到自己该做的事情上,把他们还给他们,把自己叫回到自己身上。他们会快乐,你也会解脱。

    2022-08-05

  • 我是谁

    我是谁我是谁?一个对自己生命负责的人,会一次次地问自己。没有比这个问题更迫切和重要的。我们来到世间,不论你经历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感悟了什么,如果你不知道你是谁,你的生命毫无意义。修行佛法的目的就是觉悟并求证我是谁的过程。我是谁?你有多少次思考这个问题?我是谁?你有勇气去思考这个问题吗?我是谁?你参透了这个问题吗?怎么去参悟这个问题,如何去思考我是谁?难道只是坐在那里抓耳挠腮想了一会儿,想不明白,就放弃吗?若不学习佛法,你不仅无法弄清楚你是谁,你甚至从来都没思考过这个问题,你觉得那不重要。佛陀提供给我们两个重要的方法,那就是止和观。止与观并不是分开进行的,它可以在禅修时同时完成。坐禅并不是把自己坐成一棵枯树,而是在没有外缘干扰的情况下思考我是谁。所以坐禅又叫内观,也叫静虑。我是色吗?我若是色,则应是常,不应从少变老,直至死亡。我是受吗?我若是受,热时应常热,冷时应常冷,痛时应常痛,痒时应常痒。若我不常热、常冷、常痛、常痒,我不是受。我是想吗?我若是想,想一事时,应常想一事。此时想此,彼时亦想此。若我时想时不想,此时想此,彼时想彼,则想不实,须臾变化,则想不是我。行是我吗?我的思想像流水一样,念念流动,时刻不停。我无法截取任何一段思想观念,令其止住,故知思想观念所行,念念不可得,念念不是我。识是我吗?眼识,耳识,乃至鼻、舌、身、意识因色因眼,因耳因声,乃至因触因身,因尘因意和合而有。六根坏时,六识亦坏,了不可得。故知识不是我。地水火风四大是我吗?四大无体,刹那变化,从妄想生,故知不是我。若四大非我,则世界山河大地,皆无实性。如是观察十八界一切法,皆无实体,从识而有,并皆非我。我是谁?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波罗蜜者,止观之力,定慧之称。以此定慧之力,照破此身毕竟无我也。我是谁?我不是谁。若有所是,皆是妄想,不出识心。我是谁?我是空相,我是名字,我是妄想,我是虚妄。既达无我,亦知我无所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若知无我,谁知无我?反思知无我的,虽不可得,必竟非无,不落断灭。故知诸法空相中有非我非无我之妙性,湛然常存。故云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此不二性之形空也,非空非有,亦空亦有。是涅槃经言:众生若不悟诸法无我,又岂能觉有我之性?此“妙性”者,佛亦言我,乃诸法真实之性,万法之根,不生不灭之理体。我者,常乐我净,不住之智,众生悟则成佛,用则自在。我者,诸佛法身,大般涅槃,众生佛性,不变不易。众生若不达无我之妙义,又怎会觉有我之深理?古人云: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自古圣贤犹不识,造次凡夫岂可明?洞山云: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他者是谁?觅又是何物。疏与谁疏?我往哪里?于哪里逢渠?渠又是谁?谁又是我?是又是什么?不是又如何成不是?如是问题,学人若不安禅静虑,到这里岂不茫然。此事不明,如何每日蹉跎光阴?前途暗淡,三途召唤。一息不来,又被它无明覆盖,轮回去了。我是谁?这是你的问题,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所有生命中最重要的问题。

    2022-08-05

  • 我为法王,于法自在

    我为法王,于法自在世间之事,没有定论。公看公的道,婆看婆的理。既无定法,若执己见,岂不愚顽?苏轼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古人云:当时若不登高望,谁信东流海洋深。众盲人摸象,有言象如壶,有言像如柱,有言象如墙,有言象如斗。众人非不言象,然所言皆非全象。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如来以芥子纳须弥,一微尘而容法界,握泥土为黄金,搅黄河为酥酪。鱼以为是水把鱼煮了,所以鱼怨恨水。树叶以为是风把树叶吹落在地,于是树叶便憎恨风。我以为是你伤害了我,所以一直对你心怀怨恨。鱼不知道,不是水伤害的它,而是火。树叶不知道,不是风伤害的它,而是季节。我不知道,不是你伤害的我,而是我自己的执念。我们看到的现象,往往并不是事实,而只是无数环节中的一环,一条线的一端,冰山的一角。纵然看全了事实,亦不是事实。何以故?识心妄取故,一切法不住故。故知火亦不烧鱼,季节亦不摧残树叶,我亦不害我。所见既非全貌,亦不真实,即不可执着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若执成颠。一切都是幻梦中事,一切都是自我编织的故事。从幻梦中醒来,鱼游川上,叶从阳光中透出,我遍虚空,无处不在。从故事中出来,鱼在潭卧,叶摇枝上,我与你坐在山头看流云。善知识,一切境界,皆因心造。一切美事,皆因慧生。一切烦恼,皆因颠倒。一切自在,皆因不住。世间万法,迷人执于一角,悟者常睡大觉。故事中人,妄说吉凶祸福,在那里死去活来。看故事者,在那儿捧腹大笑,转身离去。越是在精彩之时扭头便走,则越能在寂寞时安然自在。诸法眷属,我为法王,于法自在,不断我见,唯断取着。一切在我,把柄在我,旋转在我,定夺在我,自由在我。莫于大富,枉为穷子,莫于宝所,于外流浪。换一个角度,则海阔天空。回过头来,则柳暗花明。

    2022-08-05

  • 善,善自己;恶,恶自己

    善,善自己;恶,恶自己当你愤怒地谴责一个人做了什么恶事时,你都不知道,你已经比那个人更可恶。为何如此?他非非他,干你何事?如果他的行为损害到你了,那也是你过去的业果,你再去攻击他,只会遭来同样的反击。冤冤相报何时了。更何况,大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自己片面的角度,而对那个自己谩骂的人完全不了解。我们被无明和习气带动,毫无觉知,只看得到别人的不是,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六祖大师说: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要知道,别人善,善他自己。别人恶,恶他自己。他善,善不能到你身上。他恶,也恶不到你身上,你为何盯着别人的善恶是非紧紧不放呢?祖师说:他非我不非,我非即是左。他如果做了恶事,自有他的因果。我不去做恶就是了。如果我指责别人,和那些犯了罪的人有什么区别呢?当你说别人不是,恶就来到了你身上。凡夫没有觉知,不知遇事反观自己,亦不知万境都是自心所现,只是一味地分别指责外尘境界,不知一切问题都出在自己这一念心。怨这怨那,怨天尤人,非但于事无补,还增加了自己的无明和业力。恶狠狠地谴责这个人,谩骂那个人,不仅自己气大伤身,还伤害别人。每天住在对别人的怨恨中,容貌气质变得越来越皱巴紧张、面目可憎。本来是别人可恶,自己却为别人的过失买账,可不愚乎?如果想不随着自己的习气开口便说人不是,只有好好修行,学习内观,返照自己,练习觉知。无事静坐,三观己身。内察己过,外恕他人。于事于境,心恒随顺,不起冲突,不妄论天下之事。以智慧眼,观万法空,自然心中明净,心地无非,自己收获诸佛净土矣。古人云:静坐常观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又云:吾日三观吾身。一个好的修行人,自己身中无量过失习气还看不过来,哪有时间整天盯着别人的过失。诸善知识,善,善自己。恶,恶自己。我们的一切起心动念,非干他事。你看到的什么,都是你内在的积聚。心中常存善念,看世界自然清澈;心中常存抱怨,看世界处处污残。好坏在你,不关他境。各造世界,与他无关。各自观察,莫错用心,是诸佛教。如果只知道批评世界,指责他人,内心积聚的都是怨气,长久以来,就会罹患各种病症,遭受各种灾难。这都是自己平时怨此怨彼,诸恶存心所至。可不戒乎!可不慎也。

    2022-08-05

  • 你是去看病,还是去挑刺

    你是去看病,还是去挑刺你到善知识处求法,你关心的应该是如何向善知识请教去除烦恼的方法,而不是盯着看善知识有什么毛病,说话声音是否好听,每天干些什么。如果你一直盯着善知识外在的缺点和毛病,而不去倾听善知识开示的法要,你自己的问题永远也解决不了,还会因为盯着善知识的缺点生出更多的烦恼。到善知识那里求法,就像你病了去看医生。你关心的应该是自己的病以及医生开给你的药方,把所有的精力用在好好治疗自己的疾病上。医治你的病才是你最应关注的,而不是盯着医生的脸看他长了几颗痣,看他这个人的气质如何,看他这个人是高是瘦,在那里挑他的毛病。这些都与你求医治病毫无关系。如果你一直盯着医生看,寻找他的过失,你不但永远也治不好自己的病,还多了一层烦恼。如今学法人,到善知识处,善知识一句批评或不顺己意的话,就心生嗔恨,开始盯着善知识种种的过失,抱怨不已,而忘了自己来这里的初衷是为了医治自己的烦恼病。如今自己的烦恼病不治,整天盯着师父的缺点,对师父全无信心,可谓迷惑颠倒到了极点。如果你去一个医生那里看病,他给你开的药方,你服用了一段时间,没有效果,你认为这个医生没有能力,可以另选医生,另寻就医之路。但如果你已经离开了这个医生,还一直在那里抱怨这个医生长得这么丑,挑剔他走路的样子。这就太搞笑了。如果你向外看,全世界没有任何人是完美的,没有人能如你的意。就算是佛陀,你也会看出毛病来。我就遇到一个人跟我讲,佛陀的耳朵为什么那么大,丑死了。佛陀的肉髻隆成一个个包,好恶心。佛陀抛弃自己的妻儿,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是个好人?凡夫总是到处看别人的问题,而忘记了自己还有一堆的问题。自己到老师或师父那里不想着怎么解决自己的问题,整天看老师的问题,这样的人又如何解脱烦恼呢?没烦恼,也会自找烦恼。善知识一言一教,一举一动,并不是为了合你的心意,而是为了去你的执着,帮你看到你的无明和我执。你不去体察善知识的良苦用心,却还在那里怨恨善知识,整日见善知识不是,这样的话,穷劫也无法解脱。去看病,你要做的是谨记医生开的药方,遵医嘱,好好服药,记住该忌讳的是什么。而不是寻找医生的过失。来求法,你要做的是怎么学习转念的功课,依善知识教,好好修行,心莫外求,而不是来看善知识的不是。见善知识过,为诸过中最。六祖大师云:善知识有大因缘,一切善法,皆因善知识发起故。《华严经》云:学善知识行,不应疑惑;闻善知识演说出离门,不应犹豫;见善知识随烦恼行,勿生嫌怪;于善知识所生深信尊敬心,不应变改。何以故?善男子!菩萨因善知识,听闻一切菩萨诸行,成就一切菩萨功德,出生一切菩萨大愿,引发一切菩萨善根,积集一切菩萨助道,开发一切菩萨法光明。《付法藏经》云:善知识者,诸修行者得道之全分因缘也。诸求法者,切记!切记!

    2022-08-05

  • 道向柔弱者那里流淌

    道向柔弱那里流淌强而易折,柔可久存。牙齿先坏,舌头后烂。生活中,我们大多数的痛苦是来自一颗强硬、敌对和抗拒的心。不知委曲,则不得全。若能退让,则成全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你的强硬和抗拒,不会作用于任何外在,它只会回到你自己这里来。你用多大力量对立于外境,你就用多大力量伤害自己。因为没有心外之境。施于什么,回馈于什么。万法一心,万物一体,皆是汝自己。除你自心外,法界别无一物。所以松开紧绷的心,那是对自己最大的爱护,与他人和外境无关。你看刀能割石,能割铁,却无法斩水,斩空气。做一个柔弱到底的人,那才是真正的强大无敌。你的刚强和韧性应该用在面对逆境、烦恼上,而不是用来攻击你身边的人和物。古人云: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又云: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知柔弱胜刚强,能退者,是真丈夫也。佛云:着柔和忍辱衣。柔和者,能化一切,能蕴育一切,能长养一切。当你深陷在烦恼和痛苦中,不要迷到事情中去思考痛苦的原因。反观你的心是否如坚硬的石头,如一把利剑,如一根木棍。是不是你强硬的心在让你难过。柔软下来,放松下来,撤销你的防御和敌对,你会发现,你立刻开心快乐起来。让你难过的并不是什么外在的敌人和势力,而是你一直紧绷的心、强硬的心、想要赢的心。放下那念执拗的心吧,它才是你所有苦难的原因。卸下自己坚硬的铠甲吧,除了你自己的投射和恐惧,没有什么需要你去防御和斗争的敌人。观想自己的心像水一样,像大地一样,像空气一样,完全地放松和敞开,你所有的难过都会消失。治愈你伤痛的,在你自己这里。人们都争胜利,我向后退者致敬。人们都愿强大,我向柔弱者献礼。谁柔弱如春风,谁柔弱如空气,道就向谁那里流淌。

    2022-08-05

  • 你能放过你的孩子吗

    你能放过你的孩子吗有太多的人跟我倾诉自己的孩子如何让她生烦恼,孩子的问题似乎成了现代父母们焦头烂额,永远也解决不了的问题。理由无非就是学习成绩不好,各种技能课程都不想学,爱打游戏,笨,不愿意学习,不听话,调皮捣蛋等等。孩子有这些问题你就认定他不是一个好孩子吗?你拿什么观念和标准来评价孩子是好是坏。你质疑过那些观念和标准吗?如果你真的爱你的孩子,你怎么可能看到他有一丝一毫的不好?如果你爱你的孩子,你一定会看到他身上各种的可爱和好。如果你爱你的孩子,你给予他的也应是欣赏和认可,而不是指责和讨厌。有人说,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自己在亲戚朋友和其他家长面前太没面子了。你的面子有那么重要吗?甚至可以换取孩子的健康?你真的忍心用孩子的闷闷不乐和抑郁来换取你可怜的虚荣心?放过你的孩子吧。扪心自问,如果你再逼他做他做不到的事,你是不是太残忍、太可恶了。好好看看你的孩子那张无辜的小脸被你骂得满脸困惑,你不觉得孩子太可怜了吗?如果你的孩子得了绝症,突然又好了,你会怎么样?这时你还计较他那些“毛病”吗?你不会计较。永远把你孩子当作大病初愈,死里复生时的样子,你就不会再逼他做任何事。千万不要时间长了,又开始对孩子提各种要求,又去折磨他。所以,造成你烦恼的永远不是你孩子是什么样子,而是你对他的期望和要求完全的不切实际,那只是你的一厢情愿而已。你的妄想缠绕着你,而你却把你烦恼的责任推卸给孩子。如果你把对孩子的期望降到最低,只要他健康,只要他不傻,甚至只要他活着,你就知足了,你还看得到他的缺点吗?你还会烦恼吗?不会。如果你换一个角度,换一个标准,换一种观念再去看孩子,像看一朵花,一片云,一株树,像任何一个能取悦你的存在,你还有这些问题吗?没有。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去发现你孩子身上属于他独有的美好。当你的眼光变化了,你曾经的地狱就会化为天堂,而你的孩子还是从前那个孩子,他不需要有任何改变。只是你看他的角度变了,你对他的要求和期望变了。如此简单的道理,为什么天下父母都不懂得,而不停地用自己愚蠢的观念摧残自己的宝贝呢?只是因为天下的父母自己还处在无明壳中,还是没有长大和觉悟的孩子。不修行,不觉悟,能爱人并爱己者,无有是处。生活如此神奇,生命如此奇妙,快乐如此简单,天堂如此纯粹,这些美好就在你面前,唾手可得,不费吹灰之力。只要你改变自己的看法,放过你的孩子,而不是去改造你的孩子。

    2022-07-30

  • 把我希望你好,变成你很好

    把我希望你好,变成你很好“我希望他好”。多少人因为这句话,让自己和他都变得不好。“我希望他好”,那意思是“他不够好”。那只是你认为他不好,他觉得他很好。同样,你觉得的好,只是你觉得,他并不觉得。他觉得不好,而你觉得好,然后逼着他按照你觉得的好去做。这是什么思想和行为?粗暴、强迫、猛兽。就算你是他的至亲,也没权利把你认为好的强加给他人。你要去了解他觉得好的,试图去理解那好,然后给予他帮助或认可。如果你无法理解并认可他,那就尊重他,接受他。如果你实在无法接受他,就放下他,离开他。“我想让他按照我的想法去做。”你的想法真的那么好吗?夜深人静的时候,你反思过你的想法真正给你带来好了吗?还是你已经过得千疮百孔,在无明中兜售自己不堪的生活经验?先醒一醒,看看自己过得是否真的好。自己过的不好,应该着手处理的是自己的问题,而不是老公、孩子、家人。“我这是为他好。”你好了吗?先把自己搞定,再去看别人。你只能给予你拥有的。你足够安稳,才有能力为他人安心。你自己还在那里七上八下,你如何安别人的心?如果你没有真正从根本解决自己的问题,永远不要相信自己认为的好。四十二章经云:未证阿罗汉,不可信己意。证得阿罗汉,还有沙尘惑未破,还有微细所知障未除,我们只是烦恼障重的凡夫,道眼未开,自己还在烦恼大海中饮苦食毒,你拿什么资本去说:“我是为你好。”先整自己,再去整人。自己整不好,去整人,最后变成害己害人。自己没搞明白自己,先修身养性,圆满自己。然后再看任何人,都无不好。当你好了,如果谁觉得他不好,找到你,这时再告诉他:你很好。你完全不需要改造他,不需要帮他做任何事。你只需要让他看到自己很好。你越是给对方肯定与认可,他就会越好。你越是否定他,削弱他,指责他,他就越不好。用智慧的眼去发现所有人的美好之处,真诚地赞叹他,没有比这更好地爱了。把“我希望你好”,变成“你本来就很好。”把“你可以更好”改成“你已经很好。”你的生活会发生神奇的变化。你会变成一股春风,化物于无形,润物于无生,利人于无迹。

    2022-07-30

1541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33343536373839

...

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