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离偏见与自负

    远离自负与偏见不要去揣测和定义别人的想法。你永远不知道对方心里的想法,你唯一知道的只是你自己的心理和想法,但是,即便是你自己的想法,它们也随时在变。自以为是和自负是我们每个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我们经常站在自己的角度,依凭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评判他人,否定他人。看到一个人做了什么事,往往根本没有认真观察,也没有弄清前因后果,就轻易地在心里勾勒对方的用意,百般猜测对方的想法。我们特别容易对一个人的行为进行自我心理的解读,包括对某个人无心的一句话,一个眼神,说话的口气,某个肢体动作。看到这些时,我们内在存有的那些观念会立刻对眼前的这个人进行分析和描画,其速度之快,难以想象。有时我们会不假思索地反击对方。这种评判折射出了我们内在的匮乏和狭隘,也勾勒出了我们固执的心境。正是因为我们的内心没有理解和包容的能力,存有太多自己的想法,没有足够的慈悲,对人性也没有更深的了解。所以才会用自己偏执的思想观念去看待他人。对他人的偏见也很容易带动其他人产生同样的偏见。有时偏见比任何东西都更有伤害性,狭隘的观念比刀剑更能刺痛别人。所以,当我们再抨击别人时,请停下来反问自己,对方真的是那样的吗?还是我误解了对方?愿我们的心里有春风,愿我们的嘴上有阳光,愿我们的身体跳动出理解,愿我们的脸上绽放出体谅。看到自己的角度和观念,不执有它们,接受他人的角度和观念,理解和包容所有的思想,这是一个人获得真正的自由的前提。自由不是外界赋予你的,它来自于你的心境的清明。自在从来在你这里,不要随意接受任何人的批评,不要轻易认同任何人对你的打击。批评和打击,那属于他们。而你,一直完好无损。清空你内在所有固执的想法吧,带着觉知和理解生活在人群中,多用善意和美好去看待这个世界。要知道,你如何看待别人,那正是你内在自我的写照。 

    2023-04-13

  • 家中开出一朵莲

    家中开出一朵莲家本来是最温馨的地方,但因为我们没有提高自己的修行,导致在很多时候,家庭成了亲人之间的战场。家中虽然烦恼多多,但是会修行的人,会在家中这烦恼淤泥里开出美丽的莲花。学佛的人经常会与家人和身边的人格格不入,一般有两种原因。一是,家人没有学佛,不信因果,不理解修行人的思想观念,认为他们孤僻、偏执、脱离现实,所以会误解甚至讨厌他们。二是,学佛者自身法执太重,轻视身边的人,不懂得随顺世缘,更不懂得恒顺众生,不愿意向下兼容。经常拿自己的观念要求家人,高高在上,认为自己有了佛法的见解,看不起他人,所以无法以德感人,以智化人。无法赢得身边人的信任与尊重。作为佛弟子,我们不期望别人理解我们,也不关注身边的人怎么看待我们,但是我们要注意怎么对待身边的人,尤其是跟我们有甚深因缘的家亲眷属。他们都是长久以来陪我们来这个世间修行的。这些人看上去不信佛,不修行,跟我们思想观念不同,那只是表象。他们的真实身份是我们的陪练。我们一定要珍惜好他们,不要辜负了他们生生世世陪我们来世间的那份恩情。我们要借助于他们来圆满自己的布施波罗蜜,忍辱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如果我们无法选择出家修道,就在家中建立自己的寺院,各自在家中恭敬、尊重、善待好家中的几尊佛。家中有父佛,母佛,公公佛,婆婆佛。有夫佛,妻佛,儿媳佛,女婿佛。有儿子佛,女儿佛,兄佛,弟佛,姐佛,妹佛。把这些佛敬好,待好,关爱好,胜过供养十方诸佛。六祖大师在家修行偈说: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家中的佛供养好了,身边的朋友佛,同事佛,上司佛,下属佛,邻居佛,陌生人佛,老佛、少佛,自然都能供养好。在家人修行,家庭就是他的道场,亲密关系和人际关系,就是他的功课。待人恭敬,就是坐禅;谦卑有礼,就是诵典。微笑就是持咒,爱语就是唱诵;理解就是行禅,尊重就是精进。不争就是慈悲,退让就是喜舍;赞叹就是回向,随喜就是福田。对待父母,和颜悦色,极尽孝道。对待伴侣,相敬如宾,互相谦让。对待子女,慈爱体贴,不控制,不干涉,不强迫,只是陪着他们成长,做他们的后盾。对待兄弟姐妹,以身作则,反求诸己。当仁不让,宽以待人。功推于人,过揽于己。家人如果都不能尊重爱戴,能爱人者,无有是处。家人都不能和睦相处,能与众生和睦相处,无有是处。离开家人,别求道场,别化众生,是名舍近求远。在家修行,不要把自己所学的佛法和理念强加到他们身上,只是改变自己习气和心态。假以时日,对方一定会被我们感化。想起大舜以德感化他的父亲、后母和哥哥,真是让人感动。他的至亲几次要加害于他,他都用至情至性对待他们。当他悲伤难过时,他就会忆念生母的慈爱和上天对他的恩德,所有的难过都瞬间消失,从来也不会怨恨父母亲和家人。我们拥有这宝贵的生命,因这生命而获得了觉悟的最好时机,纵然遭受再多的苦楚,又有什么值得难过的。一切不过是来历练我们,让我们觉醒的,尤其是我们的家人和每一个来到我们生命中的人。无论他们怎么对我们,我们都要相信,他们是我们的恩人。对这一切因缘际遇,心存感恩,莫怨天尤人。对待家人,像对至爱一样濡慕不舍。如果能用这样的心态对待他们,还有什么怨恨不能融化的。愿所有的家人们都互爱互敬,愿天下人都能拥有美好的亲情。愿自己心的被慈悲喜舍包围和感化,愿每一个家中都能开出一朵美丽的莲花。

    2023-04-13

  • 以仁存心

    以仁存心我们都曾经怨恨过别人,也被别人怨恨过。当我们抱怨、批评和指责时,难过和受损的是我们自己。而被我们批评指责的人,如果不是大修行人,通常也会因为我们的指责而伤心难过,情绪低落。所以,怨恨、见别人的不是,于己于人,是最不明智的行为。六祖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君子,智者也。何为智者?善用其心。为何善用其心?以其自爱,而爱人。自重,而重人。心中有爱之人,发言用心,起心动念,皆善也。何以故?善者,善自善之。心中常善,故不见他人不是。所以,你无法要求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只能要求自己怎么对待别人。你怎么对待别人,才是你快乐的关键。愚人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怎么对待他上,被别人的评价所影响。而智者只是善用其心,在怎么对别人上下功夫。他收获的是自己付出的,而不是别人给予的。智慧的人借助于他人,耕种自己的心田。所以,他从不抱怨别人怎么对他。诸佛菩萨借众生而成佛,所以对众生从未抱怨、嫌弃和冷淡。有人问:如果我们被别人抱怨和指责,又该如何应对呢?无论别人怎么批评我们,我们都不会受损害,除非你认同了那批评,住着在别人的评价中。一旦修行有了觉知和智慧,没有人可以伤害到你,除非你对自己过于执着,认为自己真实存在。人与人接触的地方,就是道场,就是考试,就是修炼。珍惜所有来到你生命中的人,珍惜每一个站在你面前的人,那些人都是来考验你的修行。稍有不觉,你就会把自己和他们隔开。你需要做的,只是善待他们,而不要苛求他们如何待你。因为眼前接受考试的是你,而不是他们。他们自有他们的时节因缘。颜回说: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孔子评价说:颜回说的,是把所有人都当成亲人对待了。

    2023-04-13

  • 如何戒除恶习,培养善习

    如何戒除恶习,培养善习戒除恶习,做出第一个停止的动作难,也就是开始停下难。一旦有了第一个停下的念和停下的动作,剩下的就容易了。培养善习,做出第一个进行的动作难,也就是开始行动难。一旦有了第一个开始的念和行动,剩下的就容易完成了。关于恶习,比如淫欲,刷小视频,贪吃东西,爱说杂话,乱买东西。当我们发现这些习惯和行为已经让自己过度消耗,应该立刻停止,一刻也不要延缓。所以戒除恶习,要在第一个念头和行为的停止上下功夫。只要察觉到恶习的危害性,就要果断停下。平时生活中,注意保护自己的第一念,事情还未发生时,不要去想那些事。想到那些事,马上开始转念。不要让它开始。恶习一旦开始,再停下来就很难了。而一旦察觉,戛然止住,再进行下去的力量就会大大减小。好的习惯,比如坐禅、阅读经典、早睡、恭敬他人、谦卑、努力工作等。这些习惯是相对于懒惰和其他恶习的,难的是开始这些行为。一旦第一个动作开始了,后面的就比想象的要容易多。所以养成一个好习惯,从开始第一个行动着手。拿早睡和坐禅来说,一旦你想要做这些事情,应该立刻就去做。早睡是立刻放下手机、上床、息灯,就算睡不着,你已经结束了其他的行为,剩下的只是在床上躺着。不想坐禅是因为你不想丧失玩乐的机会,一旦你坐到禅凳上,玩乐的机会就没有了,而且你很快就体验到坐禅带给你的安静和享受。许多有益的事情,一旦开始做了,你会发现它们并非想象的那么难,甚至,当你开始了一会儿,你会享受它。那些我们理智上认为对我们有益,但我们还没开始做就不想做的事,是我们的识心和错觉在欺骗我们,让我们认为那些事情枯燥、无聊。当我们真的去做时,你会发现,完全不是那样。所以,千万不要被自己的念头欺骗。真正做了,你才知道自己会不会喜欢。戒除坏习惯,从果断停止开始;养成一个好习惯,从立即进行开始。希望大家都培养更多的好习惯,戒除那些消耗我们的坏习惯。

    2023-04-13

  • 天道好还

    天道好还世间唯一永恒的实相是交换。你怎么理解都可以,交换也好,付出也好,交流也好,流动也好,都是一个意思。所以古语云:天道好还。宇宙不会错误的分配任何东西给任何人。它给你的,从来都是你给出的。从哪儿来,回哪儿去。你现在给出的,是你将来得到的。你现在得到的,是你曾经给出的。人非一生一世,而是一直存在。认识到这一点,是生活的关键,劳作的关键,修行的关键,收获的关键。认识到人并不会真正死掉,你就会珍惜你的每一个行为和积累,就会信因果,而不会妄为或存有侥幸之心。所以,越是抱持什么,越失去什么,也就越贫穷。越是给出什么,越积累什么,那才是真正的存有。存在自己这里,是死物。存在宇宙中的,是活财。当你觉悟于此,你不得不付出,不得不工作,不得不利他。因为你深知,那不是为任何人,只为你自己。所以,打开你的仓库,发现那里的丰盈。当你足够丰满和富足,你会去与人分享。如果你一直不愿与人分享,说明你还不够富有。就算你拥有几百亿的资产,如果你无法与人分享,你仍是穷人。如果你愿意与人分享,就算你只有一个苹果,你仍旧是个富人。贫与富的区别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分享多少。你不必等到你的田地里种满果实,再去布施。你可以把你手中现在拥有的一半分给别人。或者全部。你会发现,当你给出之后,那只手中神奇地又会出现新的更多的苹果。这并不是什么神迹,而是真理。你永远无法给出你没有的东西。这个世间,人人都想变成富翁,而却不能实现。为何如此?不知何为富翁,不知如何去成为富翁。变成富翁太简单了,不去占有,你就会变成富翁,立刻。什么都不拥有,那是唯一的富足。当你什么都不占有,你立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富翁,那是唯一真正意义上的富有。你一直想求开悟,求解脱,求明心,求见性。如果你一直在找,一直在抓取,你用错了方向,用错了方法。撒开所有紧握住的手,你立刻拥有这一切。 

    2023-04-13

  • 持续地做好一件事就是修行

    持续地做一件事是最好的修行你每天坚持做什么,时间久了,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你每天坚持看书,是否成为一个学者和理论家,那并不重要。时间久了,因为看书,你变得安静而爱思考,变得稳重而儒雅,那才是最重要的。你每天坚持练习书法,你未必一定要做一个书法家。长时间坚持写字,你的心变得更加专注而有耐力。心越来越安静,借助于写字,你变得少欲知足,这比成为书法家更有意义。你每天坚持跳舞,你可能永远也成为不了一个舞蹈家。但是在跳舞的过程中,你了解了自己的身体,用更多的时间和动作感知自己的身体。借助于舞蹈的动作,你体会到了全身心与自己在一起时的快乐。那比什么都重要。你每天坚持徒步远行。你不一定要参加竞走或任何比赛,你只是喜欢徒步远行时与大自然近距离接触时的生机,你喜欢脚步接触地面时的感受。通过远行,让自己活在微风的吹拂里,活在河边旖旎的风光里,活在烦恼找不到你的地方。每天坚持做一件事,不论它是什么,哪怕仅仅是扫地、做饭、洗衣这样的小事。专注地去做这些事,安心享受这些事。当你只是单纯地做这些事而安住当下时,你发现它们比看电视,逛商场,吃饭,聊天更让你安宁。每天坚持做一件小事,它可以是写作,养花,种地;是打坐,朗读,瑜伽;是立禅,行禅,持咒。任何事都可以,只要能安静地陪伴你,找到这样的事情坚持做下去。经常去做一件事,你会真正理解你所做的事,对它越来越熟悉,越来越热爱。直到有一天,因为这件事,你看到了自己,认识了自己,这才是所有收获中最大的收获。不要轻视任何一件小事。任何一件小事中都有神奇。长期坚持做一件小事,那就变成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佛道旷远,坚持为贵。修行就是不断地重复一件事,借助于这件事,从妄念中回到当下,从故事中回到现实。专注地做事,没有比这更好的修行了。六祖大师八个月舂米,长庆坐破二十个蒲团,药山只是坐在石头上坐着,石巩慧藏长年坚持牧牛。他们做的事都不值一提,却因此成就了解脱生死的功夫。事本无大小,品格的锻炼,毅力的培养,安住的熏陶,那才是我们坚持做一件事所看重和收获的最宝贵的东西。

    2023-04-13

  • 人一烦恼,上帝就微笑

    人一烦恼,世界就会微笑当我们向自己信任的人说出自己的烦恼时,你希望看到他为你难过,还是看到他为你高兴!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希望对方为我们难过。那意味着他站在我们这边。但是你忘了,你这边是烦恼。如果他忽然大笑,非但不劝解你,还嘲笑你,在你伤口上补刀,唯恐你伤的不重,你会很恼火。但是他的大笑如果转移了你的烦恼,你还会恼火吗?如果他有意让你看到自己的烦恼是因为太过执着,希望你换个角度看待自己的烦恼,他在淡化你的烦恼,你能看到他那份睿智和善意吗?如果你向之倾诉的人有大智慧,当你向他吐苦水时,他可能不会跟着你难过,而是非常开心。他会用开心治愈你的难过。如果对方是你真正的挚友,他不会纵容你掉进烦恼中。你们会用幽默让你忘记你的不愉快。拥有这样的一个朋友真好。在任何时候都不给你雪上加霜,而是帮你解构遗憾。如果你不那么执迷于自己的烦恼,看到他在嘲讽你,看到他开心的样子,你也会破涕为笑。去做那个所有人跟你倒烦恼,你都哈哈大笑的人。你无需认同他的烦恼,用你的快乐直接融化他的烦恼。所谓幽默,就是把一切忧伤转变为快乐的能力。我想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上帝,不是你一思考,他就微笑。而是你一难过,他就会微笑。他的微笑里并没有任何恶意,相反,那是他能在那个时刻给你的最大的关爱。只是,你不要辜负了那份深深的爱意。

    2023-04-01

  • 把生活过成诗

    把生活过成诗诗不在远方。诗也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心中无有尘累,触目皆诗。眼中无有是非,尘尘是歌。一把木椅可以坐忘天地万事。一只秋千可以晃动大海星河。换个念,刚才的烦恼就没了;坐下来,先前的不安消失了。心中没有狂躁和颠倒,诗就会跃然纸上。诗歌不是宣泄情绪。诗歌让你安静下来,与自己相拥。诗也未必一定是绚丽多彩的。黑白色的底调也可以写出绝美的诗来。鹭蝶齐飞,牛鱼共游;溪跳石卧,苇耸草伏。雨落塘上,雁过山岗;鹧鸪满天,云裹夕阳。安静的心与诗同住,温柔的心生活在画里。平常的日子更能散发着诗意。简单的生活到处蕴寓着禅趣。平淡如水的心上可以跳动许许多多的小诗。风动而心舞,山黛而歌来。提衣而踏水,回眸而望波。信手拈来,唾手可得,与汝朝朝,同尔暮暮。一只小虫可以是整个花园的灵魂,那是因为我滤过了所有怒放的鲜花,唯独看到了你。一片秋叶可能在整个森林里耀眼,因为我看惯了参天的大树,今天却想和你独自交谈。每个人都可以把生活过成诗。只要你放慢脚步,把心收到眼前,收到脚下。只要你不追寻故事,不向往奢华。只要你能活在当下,不跌入妄想。诗不在远方,不在风景,而在于心的底色一片空白。它可以尽情描摩,随意而歌。头脑虽然可以创造华丽的言辞,但诗歌是心的流淌,言辞无法装扮它。你不必创造诗歌,你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只是你一直向外寻觅新奇。你不必学习写诗,把你心中的感受和愿望如实倾述,那一定是最好的诗歌。回到自己的身体上来,回到觉知上来。那里有最珍贵的诗歌:安详与平静。回到平常中来,微风扶麦叶,新雨润禾苗。春来草自青,妄息心自宁。你不必寻觅诗歌,你的每一缕呼吸,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脚步,每一次触摸,每一个眼眸,每一个微笑,都是绝美绝美的诗。你不必追着光明走,光明一直在你身上。你不必爱慕柔和的风,柔和的风视你为骄傲。你不用描写青山绿水,你的眼睛里映澈出青色。你不用歌咏树木与鲜花,你的掌中开出真正的花蕾。静下心来才能看到诗。心不定静,看到的只是句子和文字:情绪和张扬。回到自己这里来,宁静中有诗的泉水涌出。回到座位上来,宝座周围自有天女散花。我心不平,用诗何为?我心宁静,何必用歌。 

    2023-04-01

  • 生命的意义由你来决定

    生命的意义由你来决定有的人因为修行,堕入更加空虚的人生观,认为生命毫无意义。当你感到消极时,你发现的并不是实相和真理,你的修行偏离了正道。真相充满了无限的意义,只是你还没有看到。你可以赋予人生和世界没有意义,你也可以赋予它们美好的意义,一切在你。生命没有绝对的定义,它既不真实,也不空虚。它是什么,由你来认定和谱写。当你了解生命的篇章无穷无尽,你不得不认真谱写你每一期的生命篇章。佛法和修行并不是我们消沉和空虚的理由,而是正好相反,佛陀的教法让我们积极地审视生命,面对生活,并创造出有意义的人生。有的人宁愿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刷短视频上,也不愿意静下心来读一部大部头的经典,比如华严经,大般涅槃经,去了解生命的实相。有的人在不知不觉浏览声色中浪费着大好的人身,却把自己的生死大事搁置一边。有人宁愿把大量时间用在刷手机各种垃圾信息上,也不愿静下心来做一件利益别人的事,比如去寺院、养老院、孤儿院做义工,或者发心校对经典,流通经典,利用自己的特长弘扬佛法。有人宁愿把大量时间用在无聊、抑郁、懒惰上,也不愿意学习坐禅、经行,训练觉知与专注,带着别人一同修行。有人每天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捕捉六尘的乐趣上,却不愿意静下心来去练习独处和无依,少欲知足地活着。有人宁愿把大量时间用在摆烂躺平,终日无所事事上,也不愿意安静下来认真学习一门技艺,比如书法、绘画、跳舞、瑜伽,园艺、种植等。有些人终日奔波劳碌,追求金钱,而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亲近善知识,参学修道。或者发心建道场,引导别人修行和学习佛法。善知识,你的生命用在哪些事上?此时你正在做些什么?你每天的生活是宁静、自在、充实的,还是空虚、颠倒、混浊的?你的生命是整天围绕着自己狭小的家庭、妻儿子女、是非恩怨,还是提升自己的生命,也帮助别人提升生命。你的生命是在逐渐萎靡不振,还是充满生机与活力?你每天的生活是充满了光明和喜悦,还是充满了阴霾,看不到希望,万分沮丧?生命属于你自己,你的生活和世界也需要你自己去打造和经营。除了你自己,没有人会赠送你快乐的生活。除了你不断地学习和历练,没有人能帮助你丰富你的生命。把自己和众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你会有更长久和广阔的人生。把自己和万物融合在一起,你就会有更好的平台与景观。善知识,你的生命就在自己手里。不要辜负它,它无限的宝贵。发心,准备,行动。有意义的人生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善知识,如果你看到这篇文章,请发心改变自己的生活,不要让它一直沉闷无聊下去。练习阅读,深入经藏,听经闻法,如实修行。为了未来更好的生活,为了每生每世都有良好的生命习惯,请珍惜你现在的生命,让它健康发展、日渐成熟,从而完全觉悟。当你离开这个世界时,你会毫无遗憾,你会告诉自己,你并没有虚度人生。

    2023-04-01

  • 你会了吗

    你会了吗有婆子问禅师:婆子乃五障之身,如何免得?禅师答:愿一切人升天,愿婆子永沉苦海。大家参一参,禅师的回答是什么意思?给大家打个比方:你是一个男人,从一个人身边走过。他叫住了你,对你说,你掉了一个发夹。你看了一眼那个人,你知道那个发夹根本不是你的。这时,你直接走掉是最省事的。不要觉得直接走掉是很容易的事。就算你想到了要直接走掉,你也可能会停下来解释:那不是你的发夹。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会停下来说:那不是我的。如果你停下来解释说,你不是女人,根本没有发夹,那个发夹不是你掉的。你说的并没有错。但是,当你解释的时候,你已经逐渐把自己变成一个丢失发夹的人。禅师那样讲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人对我说,哪有什么婆子、五障之身、升沉,你发现没有,你和那个被喊的男人一样,你停了下来。你已经变成了婆子,你已经有了五障之身,你已经在升沉了。任何公案,都像路边那个喊你停下来,告诉你掉了发夹的人。他在骗你进入一个跟你无关的世界。而你需要做的是什么?不要以为你知道怎么做了。知道和做到有天壤之别。你会说:直接走开。当你说“直接走开”,你又停了下来。你没有走开。如何直接走开?有如何,即走不开。我们再反观自己平时是怎么修行佛法的。我们所有的修行都停在了理解上,都变成了那个只要有人叫我们,我们就会停下来,即使我们跟他毫无关系,我们也会立刻进入他的世界。我们还是回到你在路边走过的情境中。这时,有个人喊你,说你掉了一个发夹。如果你确信发夹不是你掉的,你会直接走开,根本不会去解释什么。但是,当类似的事情发生时,你却经常会停下来。如果这个比喻你看懂了,你就知道,当你说无我的时候,你在说我。当你说空的时候,你还在有里。当你说佛性的时候,其实你是在说妄想。当你讲不二的时候,你掉进了二法里。当你形容真的时候,你的形容全是假的。当你在讲解脱的时候,你已经被你讲的解脱束缚了。当你在描述智慧的时候,你不过在上演知识,而那,是最愚蠢的,除非你知道你在为别人表演愚蠢。当你在表达不可思议时,你正在思议之中。当你在述说美丽的春风时,你会错失春风。当你在讲说鸟儿的叫声有多么动听时,你的内在全是语言的噪音。你可以解释什么是智慧,但那永远不是智慧。智慧是自行自证境界。你可以描述月亮,但那永远不是月亮,除非你是月亮。佛法的真正意义是成为它,而不是解释它。然而无数人都迷在了解释上面。看到自己进入知解,巧妙地从中出离,在一切事、一切境中,都如是出离,你便学会了修行。你可以用任何方式表示你终于会从语言和知解中出离,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声叫喊。当然,也包括沉默。但是,当我问你如何出离时,不要告诉我:沉默。当你说出沉默两个字,代表你没有沉默。当我问你如何出离时,不要告诉我:喝茶。当你说出喝茶时,你并没有在喝茶。禅师说:愿一切人升天,愿婆子永沉苦海。到底是什么意思?你会了吗?

    2023-04-01

1654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31323334353637

...

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