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圣亦不识

    千圣亦不识药山禅师一日在石头上坐。石头禅师问:你在干什么?药山答:一物不为。石头云:那么就是闲坐了?药山云:闲坐即为也。石头云:妆道不为,不为个什么?药山云:千圣亦不识。我们也可以像药山禅师那样,将一物不为当成功课来练习。练习一物不为时的用心如何?就要看他们之间的对话,药山禅师最后所说的“千圣亦不识。”此处千圣亦不识,与梁武帝问达摩:“对朕者谁?”达摩云:“不识”是同一个意思。如何识别你在练习一物不为时的用功对不对,你反观一下,你在练习一物不为时的状态是不是:“千圣亦不识”?如果是,那就相应了。如果你知道自己正处在接近“千圣亦不识”的状态,然后又不住在这个知上,说明你一物不为的功夫做对了。如果你心有所住,有所想,有所思,你被你自己知道在干什么了,就是露出了心意识,于三界现身意,被他“鬼神诸圣”识得了你的心行,那就是为了。大家在练习的时候,好好体会“千圣亦不识”,明白了什么是“千圣亦不识”,就这么做下去,把这个明白也放下,就相应了。若会“千圣亦不识”,亦行得此,即知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维摩诘经“于三界不现身意”是诸佛所行境界,非在言说思虑知解。有的人可能会问:这里的千圣亦不识,会不会是无记。“无记”是什么?无记仍是妄想,是概念,是知解,住着才有。但生无计想,即被他千圣识也。故知“千圣亦不识”,真是不可思议,如大火炬,拟心即错,动念即乖。故知从上诸圣,无不从此证得本有真如佛性,非是心意识知见所能明了。洞山过水偈云: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但恁么去,恁么行,不做恁么想,无不相应也。“千圣亦不识”是自证所行境界,离心意识言说,默契而已。是故所言见性、开悟,非是起心有所见,非意识思惟中见,而是回心歇意、息虑妄缘而已,非知非不知。今时人将见性视为玄妙或做种种知见解,皆因未修如实法,未行诸佛自悉檀。所谓自悉檀者,练习一物不为,亲践“千圣亦不识。”从生转熟,从他归己。不仅在练习一物不为时这样用心,一切时,一切处,都如此用心,那就是亲证真如心,觉悟心,解脱心。临终时,也是这样,就能证得无生法忍、不生不灭,也即大涅槃。此是诸佛心要,修行关键,望大众勤加练习,努力努力。

    2022-07-02

  • 和万物在一起就是和自己在一起

    和万物在一起,就是和自己在一起你发现没,有时你在浇花,你的心却在想别的。你和朋友吃饭,你却拿起手机看淘宝。你在听音乐,却完全没听到音符。你在扫地,心却离开了地面。和花、朋友、音乐、地在一起,你才能和自己在一起。真实的自己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不是一个妄想,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举目所及、耳朵所听、身体所触,无不是你。只是你经常钻到意识、思维和妄想中,离开了你自己。一次做好一件事,你会发现,关于存在的全部秘密都在那一件事中。关于实相、上帝、爱和安宁,都在那一件事、一个东西、一念心中。人在哪儿,心就在哪,你就不会迷失自己。手在哪儿,心就在哪儿,你会发现,你的手覆盖了一切,你的心遍及了所有,虽然你只是拿起杯子。脚走在哪里,心就跟到哪里,你发现,走路变成了世界上最快乐的事。眼看到什么,心就跟着到哪里。你的眼睛就会看到佛国,你的肉眼就变成了佛眼。耳听到什么,心就在那里。父母所生耳,变成了观音菩萨的耳朵,能听到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音声,不可思议。闻到什么,心就安住在那里。父母所生鼻可以闻到戒定真香。十方世界香水海,一同灌入汝鼻。把眼前的事做好,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所有离开当下的事,都是意识的陷阱,骗你离开清净之地。清净不在他方,解脱就在眼前。心回来,就是净土,心跟着身体,脚下就会有莲花涌出。息虑妄缘,佛在现前。回心即佛,莫向远寻。古人云:会万物为己者,其惟圣人乎!又云:唯是一心,更无别法。为什么你会身心分离,离开当下。你有太多的欲望和无明,你有未经转变的习惯,所以四处驰骋,错失安心的家园。心跟着身,身不离心,需要训练,需要修行。如何训练?如何修行?慢下来,停下来。走路慢下来,未来心停下来。吃饭慢下来,妄想停下来。开门慢下来,逐乐停下来。说话慢下来,贪嗔停下来。从原来到处乱跑,到找一个地方坐下来。从看闲书说无意语,到看佛经诵祖言。从无意识地干这干那,到带着觉知做好每一件事。如果你正在浇花,从胡思乱想中回到花上来,浇好花,你就管理好了你的世界。如果你正在扫地,从大事上回到笤帚上来,扫好地才是你的大事。如果你正在看湖,从手机淘宝上回到湖边,湖上的风景,才是你真正需要浏览的风光。不论你现在身在哪里,在干什么,把心收回来,收回到那件事上。与你眼前的万事万物在一起,你会安心,你会回家。

    2022-07-02

  • 将一物不为延伸到生活中

    将一物不为延伸到生活中当我们每天做好三十分钟的一物不为功课时,你会从座位上起来,走动,继续去做事。这时,你要把做一物不为功课时的安静和觉知延伸,把那种缓慢和休息的心带到行走的动作和待人接物中去。禅修要遍及一切时、一切处、一切物。练习一物不为是为了训练觉知,长养觉知,恢复觉知。如果你从座位上起来,继续躁动、不安,那么,就像进行减肥一样,当减肥结束,你又毫无节制地吃东西,那么你无法达到减肥的效果。在做过一物不为的训练后,除非你能继续克制自己,在生活中一直保持觉知,否则,一物不为也只是一种形式的练习,它不会对我们的觉醒起到真正的作用。怎么在生活中,也即离开座位时仍保持觉知?在练习一物不为时要高密度地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像猫伺机捉老鼠一样,时时善护念,把自己的真如白牛看好,不让妄念有任何可乘之机。同时,还要深入学习佛法,了解练习一物不为的目的和意义。当你做功课时,你越是理解它的意义,你越能高质量地练习,你离开座位时,那种惯性的力量越会延伸的更长、更广。你越是在生活中慢下心来,提起觉知,在下一次练习时,你越会熟练,越会简单,而不是妄念纷飞。这时,你的功课就变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甚至变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最后,成为法性施为,完全不需要任何的方法和技巧,是自发进行的。一物不为,是世界上最简单的禅修,最轻松的禅修,最惬意的禅修。人们不愿意坐下来休息,就是因为它和我们平时的生活状态反差太大,无法忍受那种无聊和寂寞。练习一物不为的功课是为了生起觉知。生起觉知,是为了在对境时我们能安静下来,能用智慧处理一切问题,不被带到烦恼和诸苦中去。为什么要选择什么都不做这样的方式来进行禅修?因为我们平时太过于造作,心识一直在扰动和驰逐中度过,而忘失了自己本来清净的天性,所以需要适当的休息来对治我们狂躁的心。有些人问我,师父,我们这样练习一物不为会不会变成执着空寂。我回答他说:你还没练习一物不为,就开始打妄想。你离执着还差十万八千里呢。我们看,意识总是用各种诱因引诱我们起心动念,不让我们去休息。它以极其巧妙的方式不停地把我们带到妄想和诸行中,阻止我们安静地休息下来。一物不为的核心和宗旨是通过身体的休息来休息心识,转变识心抓取六尘境界,在幻妄中轮回受苦的习惯。最后,再将一物不为渗透到生活中的一切处,而不再拘泥于安静地坐在那里。在你行动中仍能纯熟地保有觉知前,请安静地坐在那里吧,越久越好…转变心识妄动这个习惯,需要我们依照佛陀的教法,逐渐深入修行,看破世间如幻,最后彻底解决一切生死问题,自利利他。那才是我们练习一物不为的最终目的。

    2022-07-02

  • 想弄明白什么的心是轮回的心

    想弄明白什么的心正是轮回的心我们总以为弄明白什么,才是修行和觉悟。恰恰相反,想明白什么的心正是无始以来引我们入生死、进轮回的心。为什么?为什么?我们会不停地问问题,然后自己或别人给我们一些答案,我们认为这就是修行。这不是修行,这是意识和自我的把戏,骗你进入幻梦。我们总是不停地问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往往这些问题还被冠以“生死大事”或“开悟见性”这些重大的标签,所以,这些问题就更加具有欺骗性和蒙蔽性。被问题带进头脑,对修行者来说,这是完全的颠倒,也是所有修行人的通病。人们认为,我明白了什么才要去做什么,我明白了道理才要去修行。这大错特错。想弄明白的心正是一切众生的俱生我执和根本无明的表现,那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气,一切的烦恼和痛苦都由此而生。十地菩萨不能彻底断除,所以只名菩萨,不名为佛。人们不知道,想明白道理的这念心,才是制造一切问题和烦恼的根源。没有什么需要被弄明白,一切本来清清楚楚,一切现成,看到问题,从那里走出,才是真正的修行,也是唯一的修行。直接去做,直接休息这颗心,不要问为什么这样做,你才会明白实相。当你不再问问题,一切如此清晰和安静,没有任何事情需要我们去做和解决。一个问题生起,所有问题随之而来。一个心念生起,真相被这念心遮蔽;一个问题息灭,真相顿时呈现。直接休息,不是明白之后再去休息,是修行中的关键,也是修行最难的地方。不要活在问题里,放过所有的问题,从问题里出来,就是开悟和解脱。修行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不停地看到生起问题的心,放下那些问题,从问题里出来,熟练它,直到任何问题都不再欺骗你。你现在还有什么问题吗?无论那些问题看上去多么重要和重大,对一颗真实和纯粹的心来说,那都是毫无意义的。真实的心上不生起任何困惑和问题,明白这一点,就是觉悟,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觉悟。你可能会觉得这非常简单。是的,我这样讲,你这样听,你会觉得非常简单。但是当你从我这里离开,你的心上会继续生起各种问题,会继续被这些问题困扰并迷惑,然后产生无数烦恼。这就我们要做功课的原因。如果你无法停止生起问题的心,就好好地练习一物不为,好好牧牛。安静地坐在那里,什么都不做,不仅身体不做事,头脑也不做事,你会发现,修行原来如此简单,解脱如此简单,觉悟如此简单。只要你能真正安静地坐下来,一坐,即至佛地。

    2022-07-02

  • 倡导练习一物不为

    倡导练习一物不为对现代人来说,即便不论修行,只从健康的角度,一物不为的练习也是一种最好的身心修养方式。它可以根治我们各种烦恼和疾病,包括:不安、恐惧、焦虑、多疑、抑郁、狂躁、烦闷、悲观、厌世、自闭等。所有这些心理疾病都与现代人过度地感官享受有关。当外在不再能满足人们的识心抓取时,人们便陷入各种不安和抑郁的状态,这些症状便逐渐显发出来。所以,练习不依倚一物地独处和一物不为,就像强制戒毒一样,对每个现代人都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练习一物不为时,除了心识不习惯,没有任何负面的作用,它只是最大程度地休息身心过度的活动,恢复自己的元气和心神,保养自己的体力和精力,收回过度消耗的心思和妄想,让我们重新回到生命最健康和适度地状态。通过一段时间地练习,慢慢地,各种疾病,因为没有了存在的养料(识心的抓取),便不治而愈。现代人对科技、网络、手机、食物地过分依赖,也导致各种身心疾病的出现。一物不为的练习,可以使我们逐渐摆脱对手机和声色的依赖,在最大限度内过简单、健康、淡泊的生活,减少生命的负担,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一物不为的练习非常简单,每天抽出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只是什么事都不做,在一个地方安静地坐着。可以是在屋里,也可以在户外。可以在安静的公园,也可以在热闹的广场。只要我们是坐在那里休息,那就是一物不为最简单的修行方式。唯一困难的就是在练习一物不为的过程中,会觉得很无聊,难耐寂寞,不能坚持长时间练习。有的人练习一个月就再也坚持不了了,有的人只练了一个星期就停止了,有的人练习三天就无法坚持。所以,想练习一物不为,要有坚定的意志力和布施精神。布施什么?布施五欲六尘,布施感官享受,布施做事的妄想,布施存在感和价值感。如果想长期坚持和进行,取得很好的效果,达到无依就能安心,则需要我们深入学习佛法解脱的见地和修行,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一物不为。不论你想改变自己的身心状态,不药而愈身心的疾病,还是想了解诸法实相,解脱生死轮回,一物不为的练习都是当今时代最好的修行方式。善知识,万事开头难。来,加入一物不为的练习,让我们一起逐渐摆脱物欲和无明的锁链,活在无苦的自在和安宁中。想发心参加共修群,练习一物不为的同修,请加学山禅师微信:hz2017sxs 他会亲自带领监督大家练习一物不为,希望越来越多的人离苦得乐。

    2022-07-02

  • 你的孩子本来是天使

    你的孩子本来是天使居士:师父啊,请问您之前是否写过有关于男孩子玩电脑游戏的开示?孩子们要在游戏面前,能做到自控太难了。大人们的处理,太难了。答:你觉得孩子打游戏有什么问题?为何要自控?大人们又想控制什么?你可以认真地问自己,然后看看自己的答案。你会看到,那根本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你的问题。你的答案可能是,孩子沉迷于游戏,如果不控制的话,会学习成绩下降,会视力下降,等等。而你无法改变孩子却执意要管他的结果是,孩子逆反,被你逼得做出更糟糕的事,甚至精神出现问题,而你也同样快要疯掉。你希望孩子最多只是学习成绩下降,还是你和孩子各自疯掉?你为什么要控制孩子打游戏?你无法控制任何人做任何事,除非你想受苦。做好自己能做到的事,那才是家长们的第一要务。当我们想插手别人的事时,不停地反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求别人按照我的想法做事?我真的希望对方做什么吗?还是我们被一股无明的力量控制而不能解脱?对方如我们所愿,我们就会快乐吗?还是正好相反,当对方做了我们想要他做的事,我们却停不下来,我们会要求对方更多。如果你认为孩子玩儿游戏有问题,你也会认为孩子走路太快有问题,孩子不好好吃饭有问题,孩子不写作业有问题,孩子吃零食有问题。你会看到孩子的无数问题,而无法自拔。在看到任何人有问题之前,先看自己是否出了问题吧。自己的问题比孩子的问题还多得多,又怎么能解决孩子的问题?孩子玩游戏真的不对吗?还是你觉得把孩子和大人逼疯才对?人们经常舍本逐末,弃重捉轻,折磨完自己最亲近的人后,才知后悔。但是对方已被我们伤得百孔千疮,甚至对我们产生了畏惧,我们再去补救,为时已晚。如果我无法改变自己的孩子玩游戏,我会鼓励他玩儿游戏,陪他一起玩游戏,告诉他,适当的玩游戏会增长智力,提高反应能力,开发大脑的潜能,还能学习很多的知识。我会在陪他玩游戏的过程中灌输他更多更有意义的事。孩子之所以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玩游戏,是因为没有更好的事情陪伴他们。人们得不到身边的人足够多的关心,才会迷于外物。大人们经常既不想陪伴孩子,又想孩子自己就变成天使。那怎么可能!要么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做事,包括玩游戏。要么不要去管孩子,让他做他自己喜欢的事。你无法既不管他,又操控他。最后,你会看到,问题出在你这里,而不是孩子。完游戏本身不会衍生任何问题,作为成年的我们还处在幼稚期,不能管理好自己,无法用智慧和一颗开放的心陪伴并引导孩子,那才是问题的根源。放下孩子的问题吧!反思自己是怎么了。在解决好自己的问题之前,不要妄想去改变任何人。当你自己没有问题了,你再看一切,都完美无缺。你的孩子不论做什么,在你眼中,都是天使,而不再是被你摧残的对象。

    2022-07-02

  • 退一步,海阔天空

    退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海阔天空。手把青稞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苦海无涯,回头是岸。诸法无诤,诤即失道义。有求莫若无求好,进步何如退步高。所有人都争先,唯有大智人向后。事欲称情常不足,人能退步便无忧。向前者,多费力;能后者,可省力。向前者,心有所得;向后者,悟无所得。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但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反者,道之动。反者,倒也、退也、返也。能返于己,无路不通。小人求诸人,君子求诸己。退者,反观自己。能观心者,无法不达。故迷时怨天,悟时观己。关键时候,能退一步,死处得活,绝处逢生,化干戈为玉帛。求胜者,人我炽;求败者,人我薄。人我炽者,苦之根;人我薄者,乐之根。后退者,须转身。能转身者,须有大力。迷途知返。返于何处?返于无求无得,无我无人。向前即茫茫荒漠,无休无止;向后即一片绿洲,稳坐归家。于一切事上,向后退者,是真胜利人。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修道之人,常于“退一步,海阔天空”为座右铭,时时提斯,念念在斯,则一切无碍。 

    2022-06-22

  • 接受什么,什么就消失

    接受什么,什么就会消失你接受什么,什么就消失。你反对什么,什么就存在。两个人同样坐牢十年,一个完全接受了牢狱的生活,一个怨恨牢狱的生活。对于完全接受牢狱生活的人,牢狱消失了。而在心里不接受却又不得不在牢狱生活的人,牢狱出现了。一个拒绝接受自己残疾的人,是真正意义上的残疾人。一个接受了自己残疾的人,“残疾”消失了。一个讨厌夏天的人,夏天越来越热。一个接受了夏天的人,“夏天”消失了,虽然他依旧被热辣辣的太阳晒得满头是汗。当你讨厌虫子,你会发现,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会有虫子跟着你。当你不再讨厌虫子,就算虫子把你围起来,“它们”也并不存在。真正的虫子不是“虫子”,而是你的讨厌。你心里的虫如果不消失,大地上就会永远有“虫子”出现。一个被执行死刑的人,在临刑前,全然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他在心里以微笑接受死亡。正在那一刻,死刑消失了。而一个已经不能改变死亡命运的人,却挣扎着不想死。双重的痛苦将加在他身上,使他陷入地狱。身体的疼痛和对死亡的恐怖。你接受什么,什么就被融化在你的接受里。你抗拒什么,什么就被你的抗拒建立起来。接受就像巨大黑洞,它能吞噬一切的存在。接受就像虚空,它会允许一切的发生。一个人身患绝症,每天想的全是对治。“绝症”在他的对治中不知不觉生根发芽。绝症非绝症,对治成绝症。若人离对治,绝症无处存。你的老公酗酒,你整天骂他,讨厌他,他喝酒喝的更多了。有一天,你买来了好酒,陪他一起喝。你倾听他内心的孤独和苦闷,像对孩子一样完全接受了他,你不再讨厌他喝酒。有一天,他不再喝得酩酊大醉,他更愿意陶醉在你的理解和陪伴中。你讨厌的、恐惧的、对立的就会存在。你接受的、理解的、欢迎的就会消失。你儿子学习成绩不好,被很多老师认定为智商太低。你一味地指责孩子,对孩子实加各种压力,期望他有所改变。孩子非但不能改变学习成绩,反而陷入痛苦之中。当你接受你的孩子的“低智商”,他开始变得活泼可爱起来。你发现,你的孩子根本不是“低智商”,那纯粹是胡扯。他聪明极了。你自己和那些老师才是“低智商”。并不是你的孩子真的有什么巨大的改变,而是你定义“聪明”、“可爱”的标准变了。你自己变了,一切都变了。你接受了什么,什么就会变得可爱。不是事物本身变得可爱,而是你看它们的角度改变了,它们随之而发生了神奇的“改变”。当你遇到什么人或事而无法回避时,接受是唯一的选择。不管那是贫穷、监狱、疾病、衰老,还是死亡,当你接受它们时,它们就会消失。有时,当你面对困境,能够轻松回避或转身,那也是一种接受。接受不是偏执和刻意。在你不能接纳的时候,选择放下、离开,那同样是接纳。你对你的心越了解,越敞开,越放松,你越知道如何接受。接受发生在一颗觉悟的心里。打破我见、我执,内心不再有任何坚固的思想和观念,你才能接受更多,直到完全的自在。

    2022-06-22

  • 苦从心生,非从境有

    苦从心生,非从境有痛苦是自我的选择,如果你不选择痛苦,没人能给你痛苦。就算有人对你拳打脚踢,恶意相向,他或许会使你身体遭受难过,但无法让你痛苦。除了你选择痛苦,任何外在的人与事都无法给予你痛苦。同样出了车祸,有的人淡然处之,有的人怨天尤人。同样被人讥讽,有的人毫不在意,有的人恨之入骨。痛苦不是外在加之于你的,而是你自己加于自己的。一场大雨淋到你头上不会使你痛苦,那为何一杯冷水洒到你身上就会让你痛苦呢?你在自己编织的故事里选择了磨难和痛苦。境由心造,非关于境。有心则有境,无心即无境。苦从心生,非从境有。心生境生,心灭境无。一根柱子倒在你身上,你只是疼了一下,你并不痛苦。有人撞了你一下,你为何怒气冲冲?不依不饶?是你对自己的执着让你痛苦。痛苦是自我的对抗和反击,而与外境无关。亲人去世了,有的人悲痛难过,庄子却鼓盆而歌。痛苦是你的视角、观念造成的,而与谁离开你毫无关系。有的人一无所有而陷入抑郁,而有的人一无所有却快乐得像个国王。痛苦与你拥有多少无关,而与你是否接受你拥有的有关。哪怕那是零,如果你接受,你也无法痛苦。痛苦与你是谁无关。一个失去了所有亲人的人可能并不痛苦,而一个所有亲人都还在世的人会生无可恋。痛苦与你怎么看待这个世界有关,而与世界无关。如果你不想痛苦,全世界所有的暴力和灾难一同指向你,你仍然不会痛苦。如果你陷入执迷之中,一双筷子、一件衣服、一个眼神、一句话,会使你堕入地狱。我见过有的人因为小事而疯狂,也见过有人在生死前镇定自若。如果你看到一切都是幻影,你怎么可能会痛苦。痛苦来自于对真相的忽略,来自于进入梦幻。善知识,痛苦真的来自你的看法和选择,而与其他无关。愚痴的心选择痛苦,它喜欢折磨自己。智慧的心想尽一切办法爱护自己,让自己解脱。你是否会痛苦,一切在于你的选择,而于万事万物无关。 

    2022-06-15

  • 除了我们的妄想,没有人痛苦

    除了我们的妄想,没有人痛苦师父好,我从小就很难分别自己的痛苦和别人的痛苦。我看不得别人受苦。看到别人痛苦,就像那些痛苦发生在自己身上,总是想怎么去帮助那些痛苦的人。我自己的生活过得还算如意,就是会看到身边的人有各种各样的不幸。所以长大后,会经常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希望他们都能过得很好。请教师父,这样是不是利他?答:我们经常在看到别人不幸和痛苦时,心生同情和悲伤。甚至认为如果自己不难过,就是不对的。其实我们永远无法感受到别人的痛苦。所有我们以为的别人的痛苦,都是我们的投射和妄想,甚至连我们自己的痛苦都是假的。痛苦是一种表象,没有人在痛苦,就算他在那里挣扎喊叫,你仍无法确定他是否真的痛苦,那痛苦是不是他迫切需要的。如果痛苦能让他感受到他还活着,就像需要空气一样需要难过,他会选择痛苦。他需要那样,而我们却经常想去干涉别人的痛苦。利他并不是感受别人的痛苦,而是用喜悦来融化掉对方的痛苦,用智慧启发别人看到痛苦来自执着和无明,来自坚持和观念,而绝不是陪同对方一起痛苦。两个同时痛苦的人怎么可能是恩惠和慈悲。除非你用慈悲照破对方的痛苦。所谓无明,是以难过来陪同难过,以不幸来要挟不幸,否则,那就不是爱。这是颠倒的爱。真正的爱看上去就像袖手旁观,就像无动于衷,它完全不进入对方的“痛苦”,它根本看不到痛苦。它看到的是全然,是真实。它不进入自心投射的故事。用真实的心与对方在一起,而没有任何同情的妄念进行阻隔。只有这时,疗愈和慈悲才有可能发生。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帮助到别人?当我们自己完全喜悦,没有任何痛苦时,我们身边的人就会受到感染,从而觉悟。一个看到众生受苦而沉浸在同样痛苦中的人不是一个觉悟者。觉悟者是安宁而喜悦的,他用喜悦和宁静陪伴一切,而不是用同情和悲悯。众生心灭则佛法生,撤销自我的幻想和干涉,直接与一切在一起,那才是真正的“利他”。而那时,自他的分界越来越模糊。利益的心也逐渐消失。那时的爱是你不得不那样,而不是为了什么而那样。让自己一直活在实相和喜悦中,那才是我们能回赠给这个世间最美妙的礼物。

    2022-06-15

1541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36373839404142

...

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