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怨天尤人,烦恼之源

    怨天尤人,烦恼之源佛法最终解决的不仅仅是自己的问题,还有与你有缘的众生的问题。仅仅是自己的解脱,这并不是佛法最终的目的。如何通过修行佛法引导众生解脱,那才是佛法最重要和珍贵的部分。同时,那也需要修行者有更大的智慧和耐心。这就涉及到如何与人打交道。你终究是活在人群之中。就算你逃到山林,你永远无法彻底避开人们。六祖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所以,佛法的终极目标是怎么处理人际关系。但是因为无明和俱生我执,我们经常在人际关系中滋生很多烦恼与痛苦。人类绝大多数的痛苦都来自人际关系的不和谐。而所有的不和谐是没有照顾到双方彼此。要么过度关心自己,要么过度干涉和依赖对方。声闻阿罗汉们因为无法堪负与众生在一起的重担而选择了有余涅槃的修行,要么躲到山林之中,要么沉入禅定之中。就算度人,唯用神通。而神通,无法帮助人出离轮回。在关系中,尤其是亲密关系中,当我们对对方有过多或过高的期待时,就会有烦恼产生。对方可能由于有种种原因无法满足我们的期待,而我们在那一刻却忘了这一点,还在执迷对方应该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回应。我们得不到那样的回应,自然就会立刻烦恼起来。她应该这样对我,但她为什么那样对我?一旦你心里有了这样的抱怨和猜测,你会变得抓狂。没有她应该怎么样,只有你应该如何。你的心用对了,一切都没问题。当你开始抱怨,地狱立刻现前。烦恼的源头是对他人有不合理的期待。当你认为是别人错时,你开始惩罚并虐待自己。永远不要怨天尤人,那是打开地狱的钥匙,百试不爽。在你足够爱自己和关心自己之前,这个世界上没有谁一定要关心你或爱你。你什么时候足够爱自己,你就会理解任何不够关心你和爱你的人。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比你更重要的人要照顾,那就是他自己。每一个人都有一份比照顾你更重要的责任,那就是照顾他自己。当你能理解这一点,你就更愿意好好爱自己,这件事本来就是应该由你自己完成的。如果你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身上,你就不再抱怨别人不关心你,你也不再依赖任何人一定要照顾你。当你能够做到这一点,你才刚刚开始长大。长大不是身体变高,头发变白。有的人活到八十岁,依然没有长大,只是因为不会照顾自己。当你能够照顾好自己,你才有能力照顾别人,用智慧和善意,而不是用你以为好的方式强加给对方不愿意接受的帮助。如果你可以完全照顾好自己,为什么一定期望别人来爱你。如果有人主动来关心你、爱你,而你也愿意接受,那很好。如果有一天,不再有人关心你,而你早就活在满满的自爱中,对于那份无人关注的缺失,你完全不在乎。一切从自己这里出发,你会豁然开朗。如果你去抱怨别人,那么,所有的不幸立刻降临到你身上。切记,除了你自己,这个世界没有谁一定要爱你。当你足够爱自己,你会发现,所有的存在都在爱你,而那,是自然发生的。善知识,用智慧先好好爱自己,再把如何爱自己的经验延伸到你身边的人,多一些理解和反思,少一些抱怨和责怪,这个世间便是天堂。

    2022-07-17

  • 如何练一物不为

    如何练习一物不为对于现代人来讲,练习一物不为有太多的益处,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尤其是练习一物不为的理论来源于禅宗最上乘的修行。药山禅师和石头禅师他们之间曾有一段对话,一物不为的概念就是来自药山禅师。他有一次在石头上坐着,石头禅师就问他:“你在干什么?”他说:“一物不为。”一物不为的概念就是在这里提出的。石头禅师考他,看他所谓的“一物不为”和禅宗的修行相不相应,是不是默契。所以就问他:“你说你一物不为,那么就是闲坐了?”石头禅师诱导他给坐着定义一个法、一个概念。如果药山禅师没有真正领会所谓的“一物不为”,可能这一问,他就会说:“嗯,我是在这儿闲坐。”这个“闲坐”就变成有为了,其实就是有心在那里坐着。但药山不是。所以药山没有被骗,没有被石头考到,他说:“若是闲坐,即为也。”言外之意,我虽然在这里坐着,但并不是“闲坐”。石头就问:“你说你不为,你不为个什么呢?”石头禅师非要问出一个什么来。药山回答说:“千圣亦不识。”石头禅师看药山这样回答,知道他会了,所以就默认了药山禅师。最后,石头禅师就说了一个偈子:“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自古圣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可明?”这一段对话和达摩祖师见梁武帝的那段公案也非常相似。梁武帝问达摩祖师:“如何是圣谛第一义?”达摩说“廓然无圣。”梁武帝问:“对朕者谁?”达摩说:“不识。”我也不知道你面前站这个人是谁,也就是说我也不知道我是谁。理是没有一个实在的我,事是什么?你考我,我没有被你的问题所骗,就是诸佛来了问我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我是谁。当然,如果你问的是禅师,他转身就走开了,这个转身走开,也是一物不为的内在应对。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维摩诘经讲“于三界不现身意”,都是在践行真正的一物不为。这是我们练习一物不为的理论指导,就是最后我们靠做一物不为要达到的解脱境界。不管你是坐在那里,还是干什么,你都是于三界不现身意,都是心不再做事,都是心无所住,心无所依,没有被妄念所转,没有住在前念、今念、后念上。若念念有住,烦恼尘劳就出来了。这是关于练一物不为理论和见地上的一个讲解。你想参加一物不为的练习,首先要了解它最终的一个目的,它导向的是一个什么结果。我文章里也有多次开示什么是一物不为,怎么练习一物不为。这次专门提出这个功课,所以再详细地讲一次如何练习一物不为。练习一物不为不仅能让我们了达诸法实相,更有很多现实的、世俗的意义。比如说对身心健康,让我们安下心来做事情,转变我们的一些坏习惯,都起很好的作用。这也是一物不为最粗浅、表面的一个作用。它最深刻的作用其实是能让我们开悟,让我们解脱生死。今天好多人刚加入这个群,还不太清楚具体怎么操作一物不为。一物不为这种修行方法需要极高的悟性,本来它是禅宗最上乘修行,是悟后起修的功课。现在把它提出来,大家都可以尝试练习。悟性好的,一看这四个字,就知道怎么练习了,就是什么都不做嘛。你没有悟性,说的多明白就是不懂,因为这里有很深的理论依据。形式上的练习并不难,真正达到祖师“一物不为”的境界,那就看每个人的根基和悟性了。坐在那里什么都不动,就是它的方法。总是有人问:“师父,到底怎么练一物不为?”坐在那里什么都不做,就这么练。“怎么什么都不做呢?”坐在那里什么都不做,我会一直这样告诉你。问问题的人不知道,他这一动念,一问问题,就开始在做什么了,就不是在“一物不为”了。一物不为,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确实不简单。我建这个群,哇,在文章里把一物不为的效果描写得特别好,把所有的利益都给挖掘出来了,大家知道了,都一窝蜂地要加这个群,以为进了这个群就解脱了。我心里想着:“这是一般人能学的吗?”但立刻就跟上一个念头:“不能轻视初学。”万一人家是大根基的,前念还迷呢,后念就觉了。“师父,您一物不为的文章我句句都能印心,我看得特别明白,我现在就能给别人讲。”你明白不代表你能做到,你不练,说再多都是口说般若。虽然你能讲出来,境界来的时候你一点都使不上劲儿。平时我们的用心都是心向外驰,有所依的习惯从来没转过,所以你懂的这些道理是听来的,学来的,跟你没关系。今天早上我发了一篇文章,就是——想弄明白什么的心正是轮回心。这一点我们经常忘失,我们经常随着无始以来妄想习气受苦。明白不是一个死物,不是定义出来的,而是无所住心。真明白的心已经是不住的了,而不是你问问题时候的那念心:“师父,我想知道,为什么转身就能开悟。”你这一想明白什么,你就住在问题里边了,你就转不了身了,就轮回了。这是一个关键,你不明白的时候,你做很多事,你觉得没动念,你觉得你没动心,其实后面都有一个有所得心,这个有所得心完全地把你蒙蔽,你根本就没看到。你会不停地做事,不停地求一个东西,不停地去想弄明白一个东西。为什么?因为你没有真正地去修行过。我这里讲的真正的修行是指牧牛,出离妄念。只有做到这个才是真正的修行,其它的一切修行都是在门外。一物不为,顾名思义,就是什么都不做,包括都不能生一个不做想:“哦,我在这里什么都不做。”你那还是做。就像石头对药山说:“一物不为就是闲坐了?”药山说:“闲坐就为了。”这是一物不为的一个理论宗旨。我们刚开始练习的时候,谁也甭跟我讲讨价还价:“师父,我立禅,站桩行不行?”不行!“师父,我躺着练行吗?”不行!“师父,我开车的时候专注地开车,什么都不想,能算练一物不为吗?”不算!“师父,我在那执勤站岗,做保安。反正也没事,我站在那站着练一物不为可以吗。”不行!为什么?因为做保安是有职责的,你在那做事呢。一物不为是没有任何事可做,完全地放松,坐在那里就像一滩烂泥一样,像一个快要死掉的人,奄奄一息的人一样。要全都放下,这才能够叫一物不为。“师父,我一边听您讲经,一边坐那什么都不做,那行吗?”你自己想想,那行吗?不行。刚进群的问各种问题的都有,我在这里统一答复,你们自己想出来的那些方式,都不可以。一定是按照我的要求去做:坐在那里,睁着眼,什么都不做。打妄想时,能拉回来就拉回来,拉不回来,就让它打。“师父,我一开始练,我不躺,但我也不坐,我是斜坐行吗?我歪在那里,那样比较放松。”一开始你还是坐着,稍微坐正一点。身体虚弱的人,你可以坐个椅子,坐沙发上,有靠背的。如果想认真练习的,最好就坐一个板凳上,没有倚靠的东西,不容易昏沉。你别买个躺椅,那样太不认真了。一躺就睡着了。睡着了就是睡着了,那就不是练习一物不为了。一物不为在形式上,是最接近什么都不做的一种修行方式,也是最省力气的修行方式。只不过,我们的心念太狡猾,总是出来干涉我们,提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来非常简单的修行方法,总是被意识心干扰,变得好像很复杂。为什么一开始练习不要躺呢?也不要站呢?做功课时,你要告诉自己,我在练习无事地坐着,我在做一物不为的功课。这个功课要求这样做,坐着是最适中的一个身体姿势,既有站的优势,又有坐禅的优势,所以选择坐在那里。你能很好地牧牛,你能够高效率地牧牛。一物不为和牧牛是紧密相连的,甚至是一个东西。一物不为的功课形式是坐在那里,然后是通过牧牛的方式来做。关于牧牛,有一个公案,描绘得非常生动。一日,石巩慧藏禅师在厨作务次,在那里坐着。祖问曰:你在做什么?慧藏禅师曰:牧牛。祖曰:你怎么牧?慧藏禅师说:一回入草去,便把鼻孔拽来。也就是说,一打妄想,就拉回来。祖曰:子真牧牛。妄念一来,分别心一来,未来心一来,你首先要看到,然后才能拉回来。坐在那里,说是一物不为,并不是真的什么都不做,而是要牧牛。这是从两方面讲的。什么都不做,是指不要打妄想。打妄想了怎么办?拉回到当下来。牧牛是什么?牧牛就是妨止心去做什么,实质上就是什么都不做。你做了,起了什么心了,看到了,回来。练习一物不为这个方法、方式简单至极。为什么简单至极?它就是坐在那里休息,不需要任何的方法。但是这个功课又变成了一个最难最难的功课,比登天还难。难点有两个:一个就是你坐在那里什么都不做,这跟我们平时每天的习惯相差太大了。我们平时一定要做些什么才能安心,突然让我们什么都不做,全完无法适应。除非已经练习过,或进行过禅修的人,相对会容易些。平时我们就是活在心意识的活动中,念头一起,就会有种种的习气生起来。不做什么,心就会躁,会不适应。绝大多数人会不适应。不适应什么?不适应独处,不适应无聊,不适应寂寞,这种不抓取六尘的状态很不适应。这是一个难点。还有一个难点就是不能坚持。有做三天的,有做七天的,有做十天的,有做一个月的。我了解的,最长都没有做到半年。做着做着就不做了,除非你建一个共修群,督促大家练习,可能会长久些。这个功课能做多久,完全看每个人自己的发心和对修行的重视。看谁对自己的修行认真负责,也要看每一个人的悟性,对一物不为这个功课的理解。你对它的意义认识越深刻,你就越愿意花时间去做。其他功课太多,没时间的人,我建议大家先放下其他的一些功课,把一物不为练起来。如果你自觉能力特别强,每天你都会要求自己做,这个群不加也可以。有的人没加,你反观一下自己,是不是因为懒?有可能是因为懒,而这个功课又难做,你才不愿意练习的,这个只有你自己清楚。为什么我们要选择坐在那里不动的姿势来练习一物不为?因为你身体不动,你的念头动得就少。身心是一个东西。大家一定要明白,身体和心大多数情况是一致的。一个觉悟的人,有功夫的人,他的身心是合一的,是协调一致的。古人云:“协于身体,布于四肢。”即是此义。坐在那里,心意识虽然也会动念,但是因为身体静下来了,就会看到自己的念头,会很快回来。而凡夫迷人,他的身心经常是分离的,人在这,心不知道在哪。到处乱飞,像无头的苍蝇,到处乱撞,不知道干些什么好。为什么到处乱飞?因为身本一直在动,动着动着把你的心给迷住了。所以身体要先静下来。身体静下来,八识里面身识一静,带着其它的识,眼识,耳识,鼻识,意识,阿赖耶识,都趋于安静。然后整个人慢慢就静下来了。这个时候你就能够看得到更多的起心动念,看到在自己在生贪心?还是在生未来心?还是在生人我是非心?这些通过静坐下来,你都看得很清楚。这是一开始我们做这个功课,有这个要求,一定是坐在那里。不要贪舒适,别总想躺着。最好弄个小凳子,小椅子,或者是一个木椅,找一个地方,没人打扰,安静地坐在那儿,什么都不做,什么也不想,让自己彻底放松和休息。如果想什么,就想自己是绝症患者,重病患者,听医嘱咐,必须静养,否则有生命危险。家里如果安静,你就在家里边做。可以在小区里找个地方坐着,或者是公园长椅上,水边,湖边都可以。如果你出差,等火车飞机的时候,会有一两个小时的时间,不要看手机,就可以做一物不为。火车站人来人往,没关系,你不要受环境影响,一静下心来,那些东西都是幻梦,根本就影响不到你。等火车,等飞机,看病挂号,排队,不要看手机,别人爱怎么着怎么着,你就坐在那里边坐着,都可以练习一物不为。实在累的时候稍微微闭眼睛,闭目养神。现代人有太多的事情可做,一个手机就把大家全给骗了,每天就是不停地看手机,不停地看手机,眼睛很少有休息的时候。现在一个人能老老实实坐那儿闭目养神,都变成了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别说半个小时,五分钟什么都不干,那已经是极高的觉悟了。自己能想起:“我坐这儿五分钟什么都不干。”那已经是一个很高的觉悟了。所以如果不发起,不倡导,不组织建群来共修学习,督促大家练习,我想没有几个人能够长期坚持每天都去练习一物不为。前一段时间我们道场经常举办一日精进。一日精进中上午打两座,一节一物不为课。下午打两座,一节一物不为课。还有一次是晚上也加了一节。就是专门练习一物不为的课程,我们已经进行三到四次了。虽然只有半个小时,我感觉效果特别好。前期我们也练习过,但没有坚持。我们在道场有很多空闲的时间,有心的同修可能一直在练。就算有时大家不是在做功课,但是我们的状态就是没什么事干,坐在那里发呆,每个人无意中都在练习一物不为。因为你不可能一直都在做事,你总有没事儿的时候。这时,加上你禅修的力量,你已经习惯安静地坐着了,一物不为就不是一件难事。下雨的时候,自然你就会在廊下看雨。这都是一物不为的练习和延伸。所以我建议想练习一物不为的同修,为了加持自己练习,最好还是要进这个群。你的心里会有一种明确的目的:“哦,这是共修群,我要做这功课。”这是对自己的一个要求。你不进群,除非你自觉能力特别强,你已经习惯了每天都做这功课,这个是没关系的。我们还有几个功课群,坐禅群、读经群,楞严咒群,觉知经行群,立禅群,五个群。早期很多人加这些群报数,后来养成习惯了,每天都在坚持做这个功课,这个时候就可以不报数了。所以说,群里报数的人少,不代表做功课的人少。大家都在坚持做功课,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不做这个功课,反而不自然了。如果功课做到自然地在做,这个数就可以不报了。一开始它是一个助力,助你起跑,助你做这个功课,最后变成良性循环,自动地在做。我们建群就是给大家一个加持,一个约束,督导,帮助那些初学者养成实修的习惯。我再讲几句练习一物不为最快的作用和效果。比如我练几个月,我练三十天,我甚至就练三五天,只要你认真地按照我讲的要求去做,你练习三天,身体就会有变化,你跟以前对比,会发现你安心了很多。你想想看,练习三天,就会有这个效果,如果你练一个月,练一年,这个效果会怎么样?一定非常明显,你身体各种疾病会不治而愈。为什么?一物不为其实就是在修养身心,在修复你的身心,在休息你无始以来动荡的心识。我们的身体和生命就像一个机器一样,这个机器不能一直不停地转。一辆汽车,它的发动机不能天天二十四小时不停地转。这辆汽车的寿命是八十年,你不停地转可能三年就完蛋了。你要是转转,歇歇,转转,歇歇,它能开五十年。你要经常歇,它可能能开七十年。练一物不为,并不是让你一天总坐在那儿什么都不干,你这样的话,你家里人也不干。你只是练习半个小时而已。这半个小时,就会转变你有所依的习惯,慢慢地你就会习惯独处,你的生命状态就会储存更多的能量,恢复健康那是必然的。为什么我们要刻意地强调练习一物不为?大家在这个时代,我们的生命都是过度地运转、消耗,不停地转,导致身体和心理出现各种疾病。一物不为就是自觉地去看病,自觉地去戒毒,自觉地去疗养院休息。当你做一物不为的时候,你在哪做哪就是你的疗养院。你身边的人就是你的陪护,不花钱,也用不请人。你坐在公园里,游人就是你的陪练。你在家里练习,家人就是你的陪练。你要告诉自己,你已经病入膏肓,再不练,就来不及了。无常就在我们身边,一息上不来,又隔一世,是否能投胎做人,完全没有保障,更别提修行佛法。练习一物不为极其简单,还能听到鸟叫,还能看到雨,还能看到花。你不练习的时候,这些东西每天就在你的周围,你就是看不见、听不到。再好的食物你也吃不到味道。为什么?因为你的心没在那里。你的心从来都没有休息过,你一直心不在焉。你练完一物不为,再坐下来吃饭都不一样了。这是练习一物不为对我们身心起到的最明显的一个效果。我以前讲立禅的时候,说立禅是“收魂大法”,一物不为是“收魂最上法”,比立禅还要厉害。因为立禅还要立着,腿会累,你站二十分钟腿会麻。站着站着身体会晃悠。体力不好的,晚期的,他站不住。立不住,就坐下来,再不行,再晚期,就躺着。只要你掌握这个方法,明白它的理论,根据自身的条件来练习。这是一物不为的作用,对身心的恢复,恢复你的元神,恢复你的体力,恢复你的精力,甚至恢复你的智商,都会起到一个明显的作用。恢复你的智商很难,但是也会有提高。现在有了手机,我们用眼消耗耗太多。眼睛看东西看多了,不仅眼累,身体其它地方也会出毛病。眼睛使用过度了,整个身体都会有病变。六根不停地在用的时候,其实你的意识都是在转。为什么脑力劳动者消耗得特别多?就是意识在消耗身体。修行就是息虑忘缘,少做事,减少消耗,恢复生命的本然状态。坐在那里什么都不做就非常地相应,从形式到心行都是最默契实相的。这比各种养生、看病都要强不知多少倍,既没有负作用,又有利于修行。做一物不为切忌三分钟还没做,生起了一百个问题。“师父,一物不为就是当下契入空性吧?”“师父,我理解一物不为主要是心不为吧?”你先做,这些道理不需要你现在就讲。我现在是没办法,为大家指出这么个方法,但你要去练习。你不做,你老是问我这,问我那,你是非要把我给拉下水是吧。我这一边教你做,你老是问我,我又禁不住诱惑。你问我三次我就回答你了。前两次我都不理你,我也在练习一物不为。你问第三次,我就动心了,忍不住了。所以咱们不要互相干涉,别总是问问题。你无量劫来轮回生死,就是因为问问题的心歇不下来。一物不为就是让你不要生起问题,生起问题的时候你能看破它。一物不为最重要的作用,是跟觉悟有关。如果不能觉悟,其实它跟世间的善法,跟那些养生没有什么区别,只是选择了一个比较省事,比较舒服的方式而已。它的一个最根本的作用就是能提升我们的修行功夫,能够与实相相默契,能够解决生死大事,能够开悟见性,转识成智,自利利他。这个就需要你深入地学习禅宗,才能把这个功课一直做下去,把它更深的意义和目的搞清楚。如果你能一直坚持做一物不为,保你临终的时候会正念现前,一心不乱。你就是在一物不为的状态就走了,就坐在那里,没有任何的恐惧,没有任何的忧虑和挂碍,非常安心,就像睡着了一样,就离世了。为什么呀?因为你的心处在无为中已经形成习惯和常态了。你心里的恐惧、忧虑、挂碍早就在做功课的时候消失了。要知道,一切的烦恼,从生心有,从动念有,从住着有。你的功夫都做成了,你已经习惯坐在那里不起这些心了。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这些心早就没有力量了,哪里还有那些问题?那些问题都是从心念里有的,从不觉有的。功课做到一定程度,觉知时常现前,妄念不生,我所心灭,自然与道相应,根本不会起心打妄想。所谓的凡夫,其实就是止不住念头,随念流转。一去坟地,哇,好可怕啊。坟地不可怕,你不停地动念可怕。哇,看到一条蛇吓死了。看到一条大黄狗,吓得就不行,紧张。狗不可怕,是你自己吓自己。为什么?你不停地在投射,在动念,你从来都没有练习过止息妄想。我们身体的各种疾病,都跟你过度消耗有关,你不停地动念分别,是非常消耗你的精力的。一说你这个人不行了,快走了,吓死了,开始自怜自艾,哇,想起这一生受的苦,种种难过的事,情不自禁就开始流眼泪。没修行。“我这一辈子好可怜好辛苦啊,这一辈子也没享福,刚到学山禅院享几天福,又要走了。”念念不停,眼泪止不住地流。这是没有修行,没有好好练一物不为。路上看见死个小动物,就开始悲伤,念没止住,止住了这些反应就没有了。包括早晨起来照镜子的时候,也不会吓到自己了。为什么?念头能止住了,不投射了,看不到自己那么丑了。每天坚持半个小时,一定会养成习惯,而且这个力量是非常大的。它跟坐禅不一样,坐禅休息的更彻底,但它容易昏沉,约束身心的灵活性。但为什么还要坐禅呢?因为它休息的力度比一物不为强。活着不是单单地为了休息,休息是为了对治你的妄想、执着。当你休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还要活出来,变成一片活水,不是死水。不是说我奔那一坐,坐成一个石头你就成了,那成不了,那又跑另一边去了,跑二乘,跑自了去了,沉空守寂去了。所以一物不为是睁开眼睛,你可以看。眼前有什么,自然地去看。出现什么声音就听,有什么气味就闻,有风吹来就去感受。它和坐禅不一样,坐禅容易昏沉,容易入定,容易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一物不为有它的特点,和行禅、立禅都有区别,这些特点你练习过程中就知道了。今天讲的这些内容,我以前的文章里基本都提到过,有些人不认真看,那我只能再讲一次。公众号里边写了好几篇文章,包括群里也在发,你一定先静下心来看,别急着问怎么做。这篇长文,大家一定好好看。你加了这个群,不练没有任何用。你不坚持练,我把这个事情讲得再好,跟你半毛钱关系都没有。所以你一定要静下心来先把我那些文章看懂了,再练。我所写的所有好处是来自于你把心静下来,真正去练习。你得布施,布施时间,布施享乐,布施跟家亲眷属在一起的时间。你要独处,你要无依,这个非常难。一定静下心来再去练习。在练的过程中自己再去体会,再去总结,再去形成自己的经验。练的同时再看文章,看完文章再练,这样同步进行。你光在那傻练也不行,要发愿,为了解决自己更深层的生死问题,这样你的练习才会长久。再有有问题的,私底下跟我联系,反正我基本上是不理你的。你别以为不理是坏事,我三次不理,你可能就开悟了。你悟性好,我三次不理你,你:“哦,原来这就是一物不为啊。”自己一懂,不就是悟了嘛。 练习一物不为补充练习一物不为就是要看到自己生起问题的心,然后不被心识所骗,减少诸行。所有的行为都从心有。妄心不生,诸行寂灭。为什么要减少诸行呢?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怎么叫觉悟?怎么叫悟道?你看到一切烦恼尘劳,一切痛苦,一切无明都从一念妄想生。也就是说,一念心向外驰,起疑惑,分别幻境、生起问题的心一起来,你没看到,就开始在念头中不停地流转,转到一定程度,行为就会跟上,行为跟上,五蕴生起,十法界就起来了。如果你起这一念,看到了,没有被它骗,你就能安住在无为中,这个无为不是断灭的无为,该干什么干什么,但你心中没有一个特别的执取。这时候你就没有进入轮回。看到生起问题的心,不被它骗,回到未生心之前,该做什么做什么,这是修行的核心。问题是我们经常生起问题,问题是我们经常起这一念心而看不到。道场经常有人问我问题,他自己看不到自己起心的惯性,他会不停地生起问题,我也会随机随缘解答。但有时候我就会说:“别问这没用的。”有时候我就走开了。有的人不知道为什么,有的人可能一下就明白了。到底在哪个地方修行?什么是修行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生起问题的刹那,看到它,能拉回来。这是修行最关键,而且是最难的地方。我们无始以来轮回生死的心就是这念心,这个习惯转变了,修行就成功了。练一物不为是最好的训练自己从妄念中出离的方法。因为你坐在那里,也没有闭眼,也没有昏沉,也没做打坐想,你是灵活的,但又在一个静态中。你什么都知道,但又没有动。就像一只青蛙一样,蹲在那里,看上去就像一个雕像,但只要你一接近它,它就知道,而且立刻走掉。就像一只猫在盯着老鼠一样,猫不会乱动,它伺机观察老鼠,非常地警觉,但又没有消耗。老鼠就是你的妄念,你的疑惑,你的种种问题。生起问题的心一起,你内在的猫就会看到,一看到,老鼠就回去了,妄念就没了。一看到,心一收,解脱了。就在这里解脱。再起心,再拉回。一念觉即佛,一念迷即众生。道理每次一说,哇,好简单。为什么还经常掉进去呢?没有练习!你不练一物不为,就没有力量!你没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就不会下苦功夫去练。有一段时间,我经常练习一物不为。我发现这个修行方法太重要了。有一天我晚上做梦,梦里就对自己说:“这个事情非常非常重要。”我在梦里就催自己赶紧醒来,醒来之后好把这件事告诉有缘人,让他们练习,这个力量太强了,修习无依的效果太好了!然后第二天,就开始带着大家练一物不为。它像坐禅又不是,像发呆也不是,像冥想也不是。说它是无所事事也不是,因为你打妄想的话,还要牧牛,还得会把念头拉回来。说它简单,是人皆可修练。说它难,十地菩萨搞不清楚。说似一物即不是。所以它是最好的动中禅修。它是长养圣胎、保任最常用的修行方法。这个修行习惯养成了,你永远不会再问问题。你会起念,但你能看到,自己就能拉回来。大家对练习一物不为一定要高度地重视,要有一个透彻的认识。高度地重视你才肯练。大家不加群没关系,但是你练不练,那就是你的事了。我已经苦口婆心地,一而再再而三地讲了这么多了,我自己看着都嫌啰嗦。练一物不为,不是这几天才讲的。三四年前,就开始带大家练习了。现在过去那么久了,为了督促大家认真练习,我只能建群。有一些老人,一上午就坐在墙角儿发呆,最后走的时候也是坐着走的,没有任何的痛苦。有些人到老了还拼命地造作,还这跑那跑,还跟别人去计较,去矫情,所以临终有各种病苦现前。如果你平时就养成了在哪儿都能安静地坐着的习惯,首先获益的就是你身体。我们一定把练习一物不为养成一种终身的习惯,你一天只要能够坚持练习半个小时,时间长了一定会有明显的作用。超过半个小时那更好,练习一个小时那是最好的。你说我坐四五个小时可以吗?偶尔尝试一下可以。你有大量的时间没事干,可以坐两三个小时,也不用太久。不用每天都坐几个小时。修行精进当然是好事,但要保存力量,长久地把功课做下去,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修行是自己不断地练习,不断总结属于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它是实践出来的一种力量。 

    2022-07-11

  • 参禅

    参禅我们看公案一定要认真仔细,就像筛米,一粒都不能落在地上一样。要进入古人当时的情境,非常清楚公案中的人对话哪里是世语,哪里是问法,哪里是给学人敲打,哪里是设机关,哪里是启发学人悟道,哪里是让对方起疑,哪里是直指,哪里是给答案,哪里是考理,哪里是考事,这些来龙去脉都要看清,才好参禅。不能草草了事,没看懂就放过。公案自有其绝妙处,只是你不知他古人如是施设,用意何在。便以为没滋味,或懵懵懂懂,认为它玄妙,高不可攀。此事既不是没滋味,亦不是高难不可就,只是学人自己心虚,总怕被赚,又怕现丑,露出自己不是。自己不会,又不肯亲近善知识,向自己这里勘辨是否有修行,自生退却而已。若欲直面自己,咬着一两则公案,日夜参究,不放不停,念念在兹,如丢了最贵重的东西,时时寻思一样。若能如是用功,不辍不废,必有领悟处。那时才相信古人所设机关善巧,绝非戏论,而是吐露心肠,为你老婆心切。我们经常看到古人一则公案后会有诸方禅师和学人跟着下转语,来表明自己对这则公案的领悟和透露自己的修行见地。所谓转语,既可以表达学人对古人所设语境能够及时转身离开,不被其困惑与束缚,又可以表达出学人对整体修行的一种深刻认识。此语须是活语,虽名转语,不妨涉入,但须有随时抽身的本领。能不被对方牵着鼻子走,而有反扑的能力。所谓既能抽机,又能设机。勇猛无畏,能出能入。能夺饥人之食,能欺童叟。有雪上加霜,毒人活人的手段。无有定式、定论、定法,融修行见地、智慧与功夫于一身。所谓公案和参禅,考的是大家的见地和修行同步。只有见地,没有修行,如说食不饱。只有修行,没有见地,如哑巴告密,没人能懂。今天我们和大家分享几则公案和学人对这几个公案的认识。咱们先看《法华经》龙女成佛这个公案。公案原文:法华经云:时,舍利弗语龙女言:汝谓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佛道悬旷,经无量劫勤苦积行,具修诸度,然后乃成。又女人身犹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尔时龙女有一宝珠,价直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龙女谓智积菩萨、尊者舍利弗言: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当时众会,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大家参一参,龙女所成佛者,为是报身佛?为是见性成佛?其献宝珠,又是何意?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我们参这个公案时,有几处要点需要了解。一是舍利弗有一种观念和知见,他也是从经典里面学的,他不知道这是佛的方便说。就是说,女身有五种障碍,一不能做梵天王,二不能做帝释天王,三不能做转轮圣王,四不能做魔王,五不能做佛身。你不要一听魔王就觉得多可怕,魔王是有极大福报的,他是他化自在天的天王。龙女说我现在就能成佛,然后她做了一件事,表明他成佛比这还快,还简单。这件事情如果放在禅宗祖师那里是一个特别好的公案,只不过在佛经里边,佛为了引导三种根基的众生,只能把它讲得更委婉一些,包装得让人看不出它是一个宗门施设,好让后人对佛经生信。龙女做了一件什么事呢?非常平常、简单的一件事,龙女献宝珠给佛,一个很简单的动作,就像宗门竖拂、举椎一样。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宗门教法,只不过历来不为学人所知,人们不知道这是禅宗的一个手段,只能说给最上乘根基的人。就像楞伽经里讲,或有佛土瞪视显法,或现异相,或复扬眉,或动目睛,或示微笑、嚬呻、謦欬、忆念、动摇,以如是等而显于法。但这个得需要你自己去领悟,人们往往于此处错过,不知这是成佛的法门。所谓成佛的法华,并不是指其他。不过是龙女成佛而已。龙女献完这颗宝珠之后,就跟舍利弗还有另外一个菩萨说:“你们看,我把这个宝珠献给佛,是很快的,我成佛比这个速度还快。”言外之意是什么?大家想想:你把那个板凳递给我。说完之后,龙女就到他方世界示现成佛,宣说妙法去了。这是这个公案的一个原型。我问的问题是:龙女成的是报身佛?所谓报身佛就是释迦摩尼佛那样的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成的是这样圆满的报身佛?还是禅宗所讲的见性成佛?这个公案本身其实就有这个意思。我早期看《法华经》时候,就有这样的疑惑,很多人也有这样的疑惑,龙女成的是什么佛?那个时候,我们都搞不懂这个问题。公案的疑情一直在那里,等着有人真的把它搞明白。这个公案发过之后,有很多回复。我们看一个例子,这是我和一个学人之间的对话,我把它稍微整理了一下。我问:龙女成佛是成报身佛还是化身佛?还是见性成佛?学人说:若论成佛,多此一举。我问:那如何成佛?学人这时停顿了一下。我代学人回答:多此一举。我们看,他既然知道龙女成佛,献宝珠是多此一举,那我就再考他。怎么才能不多此一举?也就是,必竟如何成佛?如果他会的话,他就会立刻回答我。他不会的话,就会在那里愣住。我这一问,果然他不是真明白这个多此一举,或者说,他前面所说的,只是很浅的一个悟。我问:如何成佛?如果他会的话,一转身走开了,或者说:多此一举(何必再问)。我这个问都是多余的。这才是禅宗的手段和特点。有些人不知道我们两个人在说什么,那说明,他还不知道真正意义上的成佛的见地是什么?怎么才能做到言下见性,言下成佛。如果我们俩人的对话看明白了,至少他知道成佛的见地是什么了。至于怎么用,要看自己平时做功夫纯熟不纯熟了。这是一个典型,一个关键的地方。我们再看另外一个公案。问:人不假绳索工具,如何出得千尺井?自答:汝耐我何?这句转语一出,很多人就开始在那里胡思乱想。这一句就形成了公案,能让看公案的人起疑情,是公案施设的目的之一。“汝耐我何?”这这样说,到底是什么意思?是说我在井里呆着,就不出去了吗?还是别有其他的意义?公案的语境就是引你起妄想。一句转语或回答,有无量的意,让你起很多的疑情,这就是它的妙处。谁要能知道“汝耐我何”是何意,就能出这口井;不知道,就老老实实在井里呆着。这个公案昨天就发过了。当时有一个人下了一个转语。问:如何不假绳索工具,出得千尺井?答:有志者事竟成。我觉得这个转语下得非常好。她下这个转语时的用意是不是我觉得那种妙,我不知道,反正这句话能同样让人既从井里出来,又让其他看到的人不知道他的意思,这就是转语的妙处。“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很容易让人想:我慢慢爬吧,总能爬出来。是不是?我们的第一念,就会随着这句话和这个问题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展开联想。但是,你要知道,人家没说这些,人家只是说“有志者事竟成”。我不管她是学来的,还是自己突然有这么一个领悟,这就是所谓的一句活语,妙语。还有人下了一句转语,也很不错。问:如何不假绳索工具,出得千尺井?答:大丈夫儿,当顶天立地。这些转语都是我们学习、参究和思考的地方,也是我们悟道的契机。所谓悟道,不过是会修行的开始。我们再看婆子请赵州转经的公案:有一婆子令人送钱,请赵州转藏经,师受施利了,却下禅床转一匝,乃曰:传语婆,转藏经已竟。其人回举似婆,婆曰:比来请转全藏,如何只为转半藏?问诸人:如何转得全藏?(全部大藏经)有人答:赵州转得,只是婆子不识。有人答:已转。有人说:再拿半文钱来。自代:你骗我太久,我忍你多时。昨天上午我在那边,问大家,怎么才能转得全藏?我下来又走了一圈。今天看到学人们回答的,我觉得这一圈都太累。这里,如果你知道怎么转得全藏,就知道什么是见性了。为什么说不起于座,便入涅槃啊?一念都没动,这个事情就全办了。“转了”。怎么就转了呢?停囚长智。有人又摇头说不知道了。一句转语,可以有不同的层次和境界。所以,有时一个公案能考出不同学人不同的境界。 僧问:劫火洞然,大千俱坏,不知道那个坏不坏?大随答:坏。问初学禅宗的:“那个”是什么?就会回答:那个是佛性。这是最典型的知解佛性。大随答:坏。“坏”是什么?很多人答:妙用。这些都是在意识和知解里做活计。有些人一看我发公案,就说:这都是挖坑,师父变着花样让我们犯错。公案不是给你挖坑,骗你玩儿的,而是考你真实的见地和修行。我问你的所有问题,目的都是引导你怎么从这个语境中解脱出来,而不是让你掉到这个问题里。是你自己怕掉到问题,或习惯性地掉进去,所以才有种种的妄想和知解,不知不觉进入妄念的轮回了。纸衣道人与曹山“不借借”的公案。最后纸衣道人道珍重,便化去。我问:纸衣道人解脱没有?你如果能下一句转语,就说明你对如何真实解脱了如指掌。如果在这里你不明白,说明你对什么是涅槃和解脱还不明了。一句话一说出来,就能代表一个人有没有智慧,他对怎么见性,怎么解脱,怎么证涅槃,什么是真正的不生不灭,有真实的领悟和操作。而不是说,只回答一个不生不灭,你就能证不生不灭了。问:六祖灭度后去哪了?答:不生不灭。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你这个回答,跟生灭有什么区别?不过是意想而知。你得用行动,用智慧如实地表达六祖去了哪儿。你自己知道将来你去哪儿,就知道六祖去哪儿。你不知道,当然就回答不出来。一动念,一住,生灭心就出来了,所以真正的不生不灭是什么?包子都快凉了,赶紧吃吧。问:不假绳索,如何出得千尺井?有人答:师父,您在哪?其实他这个回答,既回答了上面的问题,又把另外一个问题扔给了我。我可以不回答他,这个公案就了结了。因为就他回答的来看,他会转身了。但是,他既然可以反过来考我,我就可以继续考他,看他转身转得是不是真的,熟不熟。我说:你问取茶杯,茶杯如果告诉你了,再来告诉我。如果告诉不了你,下井去。她回答:茶杯且置,冰水等着我呢。不论你如何回答,你别被人家一句话给陷在那里动弹不得,被一句话给捆在那里动不了,或者想半天也不知道怎么抽身。我们有太多的人被一件事,一个问题,一念心束缚住,白白地烦半天。所以参公案,下转语,转身,跟我们生活中遇到各种境界怎么转身,怎么出离,怎么处理息息相关。你生活中遇到事情了,你粘在那里,你想再好的办法,不如立刻转身。当然这个转身是属于高的境界。有智慧的话,你在里边跟它和稀泥,你能和好也行。就跟我昨天发的那个公案一样:一脚向东走,一脚向西走,怎么走?我昨天和了一个稀泥,好多人反而把我和稀泥那句话当成妙语。我说:世界如此广阔,为什么跟东西较劲。这是和稀泥的,在生活里,我有的选择,就可以进而不迷,在而不染。这是能选择的。不能选择,转身走掉。如下面这个公案,有学人回答的就非常干脆利索。有僧自洞山来,石霜问:和尚有何言句示徒?僧曰:夏安居结束后,师上堂云:秋初夏末,兄弟或东去西去,直须向万里无寸草处去。良久曰:只如万里无寸草处作么生去?石霜曰:有人下得转语否?僧曰:无。石霜曰:何不道:出门便是草?僧回,把石霜说的话说给洞山听。洞山说:此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识语。诸位,石霜一句“出门便是草”有何奇特,被他洞山说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识语?”又洞山问:万里无寸草处怎么去?你如何答?上面是公案和我问的问题。有人问答:告辞!此“告辞”甚妙。大众参:妙在何处。大家还是要知道禅宗最后的精髓是在参禅这里,而不是在我们前面学习的那些知解。前面学习的东西当然很重要,没有前面学习那些,到这里就一片茫然。这几天我们参公案参的热火朝天,很多人还都不知道我们在干吗,他不知道这里边有真正的佛法和修行。同样是疑心,我们看到一些人事物,遇到一些问题,会一直在那里住着,久久放不下,疑来疑去,疑神疑鬼,胡乱猜疑,让自己如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不得安稳清净。却不能把心思用在好好学习一则公案上。为什么我们提起烦恼能提很久,而一个公案,一个话头,一则佛法因缘,却提不起来,疑不起来?连一分钟也住不了,参了几秒钟,没个消息,自动就放下了呢?可见我们虽然口口声声说学佛,心中重视的并不是佛法和解脱,而是世间烦恼俗事、人我是非。要知道,公案所设之境,何尝不是学人日用所遇之境?我们日常所遇烦恼诸境,又何尝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公案?于古人公案情境中出得身来,方能于现实生活中种种幻境中出得身,那才是真正的修行。于现实中能随时从各种妄想执迷境中出得身来,又何尝不会祖师公案所设之境?此无二无别。若能将住着烦恼,对人对事,疑神疑鬼的心用在古人一则悟道因缘公案上,不用太久,每天提起十分钟,日久天长,总是念念不忘,一定会摸到他祖师出身之处,受用佛法。功夫用不到,说他修道难,悟道无期望。若能拿出十分之一的生死心,用在道上,再笨之人,亦得成就。大家努力!我有一公案,大家参!

    2022-07-11

  • 努力殷勤空里步

    努力殷勤空里步如果你在做事中没法安住,试着放慢速度,带着觉知去做事。如果带着觉知做事还不能安住,试着去读诵经典。如果读诵经典还是不能安住,试着练习行、立禅和坐禅。如果行禅、立禅、坐禅还是不安,试着什么都不要做,练习一物不为。如果什么都不做,还是不安,试着躺下来只是保持平静的呼吸。如果躺下来都无法平静的呼吸,说明你的心识一直在剧烈的攀缘和深深的无明中转动,而无法休息下来。如果你一直无法安心,那么在上面带着觉知做事到一物不为的修行功课中,随便选择一种或多种形式来进行无所依的强化练习。如果你不愿意去练习,你只能忍受着随时会来突袭你的不安和有依之后巨大的空虚,以及临命终后的三途之苦,而那是无穷无尽的,直到你肯歇下来进行转所依识的训练和实修,解脱才成为可能。没有人可以在不实修无依的情况下出离轮回。同样,你在做你认为重要的事中能安心,试着在做极简单的事中也能安心。做简单的事可以安心,试着读诵经典或者做完全无聊无意义的事也能安心。做无意义的事也能安心,试着在行禅、立禅和坐禅时也能安心。如果坐禅能安心,试着什么事都不做,能否安心。如果什么都不做可以安心,那么,在无事可做时,尽量多的时间什么都不做吧,或者仅仅是躺在那里平静地呼吸,那是你真正的皈依处,安身立命处。在这个巨大的通过长久练习而获得的安心处,你可以立刻从床上跳起来,随缘做一切事,而无染着与迷失。如果你想修行和解脱,你修种种法,走条条路,最后都要来到无依这里。如果你在这里退却,便只能在生死海里沉浮。依靠有依所得的安心只是暂时的,而那未曾熟悉和安住的巨大空虚会在无常来时,立刻吞噬你,让你受尽一切苦。你余生的修行就是练习无依。离开无依的修行,只会导向有为和生灭,导向不安和恐惧。犹如靠药品维持的健康,一旦失去药物,则立刻病发。余生你所做的一切功课都是歇下你的妄心,转所依识,在无住中觅得出身之路。努力殷勤空里步,祈首如空无所依。这是修行者一生的座右铭。让我们一起勤加练习,直到掌握无依的本领,那才是一切珍宝中最无价的珍宝。

    2022-07-08

  • 你开悟见性了吗

    你开悟见性了吗由于没有真正具法眼的善知识教导,自己又不能深入经藏,导致绝大多数学法之人不知道如何是开悟。要么对开悟见性一片茫然,要么对之充满无限遐想,要么索性放弃这个问题。还有的人以为经历了什么特胜的空无的清净的法喜的境界,并且要保持在那样的境界里,就是开悟。一旦无法保持那种经历,就开始迷惑、茫然,不知修行趋向,自既烦恼现在,更不知何者是悟,如何进一步修行。或者有的人认为没有开悟这件事,古人说个开悟,不过是方便说,诱引学人。如是之人,皆由不知一切境界和觉受都是识心计度,落在五阴之中,被它妄念主宰。楞严经中俱说分明,所有胜境,不出五十六种阴魔。所谓开悟,是从意识妄想住着心转身和出离的刹那,而非进入心识,假名开悟。此须心行,不在知解。若觅此一刹那,即不可得。一念不住,一念觉悟。若求念念不住,反被法缚。故圆觉经云:得念失念,无非解脱。又云: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若心住觉,即非觉也。若有觉可得,亦非觉也。所以不明此理者,妄想于睡梦中亦修得念念明觉,守此“灵知觉心”,不知此“灵知觉心”正是妄想,法眼不明,穷劫不得真正开悟。此不住亦不住于不住的功夫,非是口说得,亦非文字妄想中猜得,更不是胡猜乱想中得。须是恁么人,方可恁么说。故学法之人,若不明理,穷劫不得见性。实际理地,一尘不得盖覆。故经云:十地菩萨见性如隔纱,由理事未透尽也。只明此理,尚不究竟。更须于功夫门中,久久打磨旧时习气。只理透彻,犹有无始劫来习气种子未能顿净,故须多年功夫转变,教它尽净,方名得道。古人所谓保任、长养圣胎、牧牛者是。香严做此功夫四十年,云岩做此功夫三十年,船子和尚三十年只做此事。经云:理须顿悟,乘悟并销。事须渐除,依次第尽。若能于此处识得邪正,把得住关键,方可入我祖师门下,具正法眼,为他学人解黏去缚。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何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有如何,即有所住也。故知此一问,佛也要哑口,祖师也哭泣,人天罔测,尽大地人若向这里看,皆瞎却眼镜,裂掉面门。于此伫立沉吟,欲觅得一字抵对,自救不得。你开悟见性了吗?诸修行者,时常问自己此一句,或问“如何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稍有所疑,向他意识六根门头探取,即入水入泥,与它“开悟”,了无交涉。此事犹如饮水,冷暖自知,向他人道不得,亦骗不了他人。诸学法人,自若有疑不会,须下心谦卑,发大誓愿,求见真正善知识,时时亲近,方能行得无上菩提正修行路,不入歧途。他日摸到面门,才知从上诸佛祖师,不欺人也。

    2022-07-08

  • 如何安心

    如何安心多有学人不知修行修到什么程度是入门,是修对了,是上路了,便向思维意识中讨答案,在知解中做活计。意中思讨得来终是生死心,骗人入轮回,不是出轮回。但问自己于一切时,一切处,安得此心否?降伏得烦恼妄想否?若得安心,便是成就。心有不安,诵经,持戒,做种种功课,终是有为,不是修行。若心无依而得安住,则不用学他佛法知见,亦不用起一切行、修种种法、用种种功,无住心即是佛,心安即是法,无别有法修行。如何安心?有所依而得安心,不是真正安心。有所为而得安心,不是安心。有所得而得安心,不是安心。于诸行中所得安心,非是安心。但有一法不空,所得安心,非是安心。于寂静死水中所得安心,非是安心。欲得真正安心,须拆掉一切所依,努力殷勤空里步。欲得真正安心,须不做一切事,仍得安心,是真安心。欲得安心,随缘应世,利益世间,无所障碍,无拘无束,是真安心。欲得真正安心,须转所依识,悬崖撒手,十二时中,不依倚一物,亦得安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住凡圣,不住解脱,如此得安心,是真安心。上无片瓦,下无锥地,无丝毫滋味,亦不生无滋味想,度得过如此时节,心亦安稳如山,是真得安心。欲得如是安心,须知世间如梦,万法如影,心无所趋,不被境扰,方得安心。佛法世间法,一齐放下,乃至终不生于一念,我得法得道开悟见性,能如是心不住法,即得安心。安心者,实无心可安。若有心可得,即不安也。安心者,知心无住,知心无我,离分别想,一切时中,但用此心,不生心想,即得安心。欲学如是安心,须大丈夫能行,小根小叶之人,闻之望而生畏,转学有为,修种种法去。以心不安,故胡乱抓取攀缘去了。欲学如是安心,须发无上菩提之心,乘大智愿,依诸佛教,善修方便,勤学不辍,舍人所不能舍,行人不能行,心不退转,不行有依,便得成就。

    2022-07-08

  • 穷,最美妙的存在

    穷,最美妙的存在人们都怕穷。穷真的可怕吗?你真的那么不喜欢穷吗?你还不了解穷,不认识穷。是穷使你觉得可怕,还是拥有之后怕失去让你害怕?不是穷让你害怕。是你有了什么,紧紧地抓取着它,你才变得可怕。穷怎么可能让人生起畏惧之心呢?只有不停地占据和拥有才让人感到畏惧。穷,只会让你感到无限的惬意与安全。谁能偷得了一个穷人的东西?他什么都没有,所以不会担心任何东西失去。在我看来,穷是世间最美妙的存在。我们总以为自己知道什么是穷,什么是富。穷者,从穴,从力。在空无中徒劳用力,是名为穷;没钱,没地,什么都没有,那不是穷。于此诸无中,不能识得无,不能安心于无,不能满足,是名为穷。富者,一家一口田。能满足于一口饭而自得其乐者,是名富有。拥有一切,而不知足,不名为富。散尽一切,还复来者,是名真富。俗语有言:“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光脚的没什么可担心的,穿鞋的怕鞋子弄脏了或丢失了。禅师说:好事不如无。在一个悟道者那里,拥有一切,不如一无所有。“穷”是什么?“穷”是空无一切和一无所有。空无一切、一无所有,那是诸佛的境界,是觉悟者的心。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大愚良宽禅师所住的寺院空空如也,别说没有什么钱财,就是连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一次小偷来他住的寺院偷东西。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什么,只能沮丧地离开。大愚良宽把他叫住,脱下自己的外衣,送给了小偷。赵州禅师晚年生活在破庙里,窗户漏风,又冷又饿,一个人坐在荒凉的屋子里,在世人眼里,这是穷酸到极点的境遇。但是在道人心中,清贫胜过富贵,无胜过有,寂静胜过一切繁华。一次,第欧根尼在一只破木桶里休息。国王亚历山大正好打仗胜利归来,见到第欧根尼,说:第欧根尼先生,不论你需要什么,我都会赐给你。第欧根尼说:请你站到旁边,别挡住我的阳光。庞蕴居士家里本来也很富有,后来将所有财产扔到湖里,在山上盖茅棚,带着一家人过起了农耕生活。你看不到任何一个悟道者还会贪恋世间财物,他们安贫乐道,以贫为美。财富无法使你获得真正的安心,它只会让你更加紧张和恐惧,除非你早已放下对金钱的痴迷。人可使钱,不可被钱使。你能转物,不可被物转。你从赤条条中来,亦从赤条条中去。你从一无所有中生,又回到一无所有中。穷,是真实之道,行于此道,有何不乐?有何不喜?穷,一穷到底,可以见本真,可以生万法。只要有一丝不尽,则真实之相,不能胜出。

    2022-07-08

  • 安居清凉山

    安居清凉山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我们看这个世间,人们各自活在自己的热恼里。你觉得谁谁活得多么洒脱,多么清凉。那只是你觉得,不觉悟,哪有活的真正好的人。今好,明儿就坏了。好了五十年,一秒钟,一切好处,冰消瓦解。刚才还春风得意,立刻大惊失色。刚才还兴奋狂喜,忽然身心俱焚。这就是世间人的众生相。正临夏日炎炎,酷暑难耐。人们四处寻找清凉之地。这个世间哪有什么清凉之地?五台山清凉,夏天也很凉快,但是待在那里的人同样烦恼重重,每天想的是怎么把假和尚当好,怎么骗到钱。这个世间,只有一条路,能获得真正的清凉,就是认识你自己,摆平你自己,放过你自己。安得了自心,降伏得了烦恼,不管住在哪里,都是清凉地。临济禅师说,你想去五台山见文殊,文殊不在五台山。你自己是个活文殊。什么是活文殊?智慧心是。有了智慧,刀山火海,瞬间化成清凉宝池。一切外境,不能侵扰。所以普门品里说,刀剑段段坏,地狱成莲池。能伏灾风火,灭除烦恼焰。何以如此?心不逐物,妄念顿消,三界无踪迹。活文殊,真观音者,自在心是,无恼心是。你不把自己搞明白了,你以为自己可以找到一个清凉之地。没有永恒的清凉之地,你带着一团火,走到哪里,哪里都是三途八难。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你不出三界,心还在三界,就算你证得四禅八定,你仍免不了无明之火的焚烧。就算证得阿罗汉,三界烦恼灭,仍是小果声闻。一位年轻的僧侣说过,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你心里有事,把你放到西方极乐世界,你会发现,那里立刻成了娑婆。娑婆与极乐,不在方所。清凉与火热,不在土地。放下着,就是清凉界。放不下,担取去,便是火宅枷锁。去这避暑,去那避暑,不如坐下来,深观诸法实相,觑见真清凉。如何是真清凉?一切法从心想生,心若不生,一切寂灭。心中无事,心无不满,心无所向,是真清凉。安住不动,妄念不生,不被识使,是真清凉。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若是生灭,即有成坏,非是究竟。如何是究竟?究竟不问如何,如何即不究竟。善知识,莫东走西走,今年这里经冬,明年那里过夏。走不出自己的妄念,到哪里都是囚牢。停不下自己的妄想,到哪里都是火宅。放不下自己的有求之心,到哪里都是枷锁。识得清凉山,做得活文殊,免得三界火,是明净安居。

    2022-07-08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观水可以悟道。水流刹那刹那不住。一颗觉悟的心,就像一条流动的河水,没有任何东西在它上面停留。一颗真实的心,什么也不阻碍,它让一切流经它。在它那里发生的一切,它都说yes,都说好的,都说没问题。当它说,这个应该,这个不应该,它便被自己阻隔,它开始难受。当它说,好吧,就是这样,让它过去吧,它便放了自己。看到在你心上生起的一切,不要去阻碍它,让它发生,让它过去,不要让它在任何一个地方停留,让它按照自己的力量去运行,心就不会受苦。一颗受苦的心,只是一颗不允许的心。心之所以会难过,是意识和分别在旁干涉,在说是说非,在旁边阻挠。从分别和阻挠的地方走开,心就会得到解脱。没有任何人让你难过,除了你滞留的心。你的心滞留在哪里,哪里就让你难过。你的心在哪里看到不应该,不圆满,不好,哪里就会让你痛苦。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一句语,是一切诸佛心,是一切入道之门,是一切修行根本。行遍所有佛法,不会让心无住,即不会修行。谁会得无住心,谁就见到了真实心。谁行得无住心,谁就作佛成佛。佛心只是不住心。不住心非关有心无心,非是思维分别所能知之,唯行者相应,自证方知。觉悟心就像流水,水一直在,但没有一滴水能住能留。心一直在,但没有一念心能住能留。无数的水滴就是常住的水。无数不住的念头就是常住的心体。金刚经又云:若心有住,即为非住。当你的心念住着在某处,你就会难过。放过它,让它过去,它就会解脱。不让它过去,就是在虐待自己,折磨自己,与自己角斗。那是世间最愚蠢的事。没有人能阻挡佛心、无住心的流动,除了接受它,让它过去,你别无选择。不管你接不接受,让不让它过去,它早晚会接受,早晚会过去。你所住着的一切,只是白白受苦而已,除此之外,它毫无意义。赵州禅师说:有佛处急走过,无佛处莫停留。莫停留,莫停留,观水悟道有来由。我看它时已非它,不看它时自悠悠。

    2022-07-02

  • 你在哪里满足就在哪里解脱

    你在哪里满足,你就在哪里解脱你的亲戚朋友可能都比你有钱,你的工资勉强够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但是,你非常知足。当你满足于你的收入,你立刻变成了富人。而你身边的人,因为不知足,早就沦为金钱和物质的奴隶。你的孩子没有别人家的孩子聪明,但是你很满足,你并不在意他的学习成绩,而是只要一看到他那圆圆的小脸,无限的爱意就充满了你的心里。你非常清楚,你的爱是无条件的,哪怕你的孩子是一个痴呆儿,是个残疾人,你都会爱他,都会发现那仅仅属于他的可爱。这一切,都来自你那时刻满足的心,时刻接受的智慧。你并没有汽车,也没有宽敞的房子,也没有能干的老公,你唯一拥有的就是一颗满足的心。如果你能对你目前的一切全都满足,包括那些人生的遗憾,你都接受,你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你既不聪明,也无任何特殊的技能,相貌平平,你唯独容易满足。这才是让无数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真正的才能,拥有快乐的才能。当你不停地想到前方去获得什么,有一天你停了下来,你才发现,你想获得的一切,早就在你身边,只是你被自己的贪婪蒙蔽了双眼。你想要的诗和远方,面朝大海,你的院子里,你母亲的眼睛里,你父亲的背影里,你的花园里,你的阳台上,你常散步的湖边,那里一切应有尽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清凉法殿,满足者居。你在哪里满足,你就在哪里解脱。你为什么会痛苦?有求之心腾腾燃烧。求之不得是苦,求而得之想要更多。停不下有求之心,就会一直受苦。包括求成佛,求开悟,求智慧,求善法,那都是苦的根源。有求皆苦,有求皆阻。你在哪里有求,你就会在哪里被羁绊,受折磨。看到自己的有求之心,看到那是苦的起因,停下来,放弃那所求,解脱就在那里发生。解脱哪有那么困难?修行哪有那么玄妙?你在哪里停下,你在哪里解脱。你在哪里满足,你在哪里圆满。满足,满足,你何时不是满足的呢?满足怎么可能来自外境的填补?满足早就在你的心上,只是你被自己的妄想欺骗,被眼前的幻影捉弄。回到眼前,回到当下,安静地坐下来。回到你已经拥有的上面来,哪怕那是你最后的一次呼吸,最后的一次心跳,满足于此,那里就是圆满的地方,那里就是解脱的圣地。

    2022-07-02

1541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35363738394041

...

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