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嘉大师证道歌直解三

    永嘉大师证道歌直解三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摩尼珠者,众生佛性,人人本具,天生即有,埋在五蕴身中,藏在八识里头。时时用之,从来未失。只是众生不能识得此性,迷己为真,妄中奔波,故流转六道,枉受诸苦。若悟此性,即知万法虚妄,一切不执,即得菩提。 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六般神用者,六识也。六根与六尘和合,生于六识。此六识终日于六根门头出入,放光动地,皆从一真性自然而出。此性无形无相,非色不色,非法非非法。悟此一真性,则转见闻觉知为成所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不悟此一真性,则造贪嗔痴慢疑,成三途之因,轮回六道。不论悟与不悟,离此六根八识,无别佛性。悟即是佛,不悟即是众生。 净五根,得五力,唯证乃知难可测。五根者,有二义。一者,信根,信佛教法;精进根,勤修佛法,不懈怠放逸;念根,常念愿力,不失正念;定根,心不散乱,心常在定;慧根,常生智慧,没有邪见。二者,指眼、耳、鼻、舌、身。这里指前一种信等五根。此五根者,指有了信、精进、念、定、慧的根基和愿望。相对于信等五根的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五力是指拥有了信等五法的真实力量。此五根、五力,是修行的基础,成就解脱的必要条件。唯亲证者得知,唯实修者可证,唯心行者晓了。故云“唯证乃知难可测。” 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形象并不难,能透过镜中的影子见到镜外的真人却很难。在水中看到月影很容易,在水中捉得真月却不可能。此两句比喻修行见一切法虚幻不难,若觅其实性,了不可得。诸修行人只见空,不见不空佛性,故落断灭。万法虽无自体性,非无法性,虽有法性,却找不到。故真性无性,真法无法,难测难知。古人云: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水中可以尝得到盐的味道,油漆里也可以看得到青的颜色,肯定有使水变咸的盐,也肯定有使漆变色的颜色,但是因为化在水中,融在漆里,盐味和青色就找不到了。 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悟道之人,了无牵挂,心无所依,如狮子,常独行,无伴侣。虽无伴侣,因生灭心已灭,故能同游寂灭涅槃之乐。看似无伴,却以万物为伴,无处不邻。 调古神清风自高,貌悴骨刚人不顾。修道之人,以内在的道德修养为重,不重外在形象,大多瘦骨嶙峋,看上去颜色憔悴。却个个神清气爽,风格高迈,超凡脱俗。世人看到却以为是病态,没有人注意,看到了也像没看到一样。我们想一想永嘉大师、寒山大师、石屋禅师、懒残和尚、船子和尚这些禅宗祖师,他们在生活中,一定都是调古神清,风格高迈,行事不拘小节,天真自然,任运不拘,没有那么多礼节俗套。得道之人,只重道德修养和内心智慧的熏陶,不注重外在形象的装饰。现在条件好了,人们丰衣足食,有些修行人吃得满面红光,看上去精神饱满,实则诸病藏身。有人看到这样的修行人,认为他们的身体很健康,就会以为他们修得好。而事实未必如此。那些真正有修行的人,因为生活简单,饮食清淡,又不注重养生和修饰,看上去反而像不健康一样,很消瘦,又不修边幅,脸上也没什么光泽。所以我们观察一个人有没有修行,不能只从外表去看,主要看他内心是否安乐,生活是否快乐无忧。 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作为出家人,虽然没有任何财产,甚至还要乞食。被人称为穷和尚,而内在的精神世界却非常富有,是真正的大富长子。众生颠倒,认物质色身为实有,执身心世界为真实,故爱憎取舍不断,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种种颠倒。而修道之人,身无一物,悠然自在,反被人认为愚蠢疯颠。 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物质生活虽然贫乏,只有三衣一钵,所穿的袈裟也是粗布所做。甚至还要破了再补,补了再穿,所以俗称百衲衣。但是内心却藏有无价的珍宝、解脱的智慧,以及洞察实相的见地。 无价珍,用无尽,利物应机终不吝。因为一切俱舍,所以心如虚空。一切都不拥有,反而可以用而无尽。就像一只空拳,什么也没有握住,反而随意可以去握一切。若执着于某样东西,紧紧握住不放,这只手就被这一样东西束缚住,再也无法去握其他东西。众生只认自己为我,不知佛性真我,广大无边,无我我所,故不得利生益物,被自我所困。悟道之人,识得自心无价珍宝,离我我所,不执任何东西为自己所有。外可布施财物,内可布施慈悲喜舍,以种种善巧方便,度生利物,接引各种根机的学人,毫无吝啬。 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三身者,法身,报身,化身。四智者,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八解者,八正道,又八解脱。六通者,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他心通,漏尽通。六通者,眼不着色尘,名为天眼通;耳不分别善恶是非音声,名天耳通;知足常乐,快乐无忧,名神足通;知无过去,亦无未来,现在不住,名宿命通;知心非心,无自无他,名他心通;烦恼不生,妄念不起,名漏尽通。若悟得本性,一念具足三身四智、八解六通,真正从性起用,非是有为造作而得。故黄檗禅师说,三僧祇劫修成佛道,皆属声闻道,谓之声闻佛。唯直下顿了自心本来是佛,无一法可得,无一行可修,此是无上道,此是真如佛。临济祖师云:据经论家,取三种身为极则,约山僧见处不然,此三种身是名言,亦是三种依。古人云:身依义立,土据体论。法性身,法性土,明知是光影。大德!你且识取弄光影的人,是诸佛之本源。一切处是道流归舍处。 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此法门唯接引最上根基人,所以上上根基人,一闻便悟,不用多言。中下根基者,孤疑不信,转求转远。三祖云:小见狐疑,转急转迟。夹山善会禅师云:上根之人,言下明道;中下根器,波波浪走。金刚经云:信心清净,能生实相。 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修行之人,最忌向外求玄求妙,见是见非,看他人过失。六祖大师云:各自观察,莫错用心。又云: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修行人,不悟道故,皆分别外境,看他人不是,而错失改变自己的机会。黄檗禅师云:尔且将物照面看,莫管他人。解垢衣者,解除自心烦恼、障碍、三毒,非有外法可修可证。纵二六时中,精进行道,内心三毒不去,人我是非不除,只是徒劳,不是修行。有人终日用功,开眼便见他人不是,说别人是非,不省自己过失,此非真修行人也。

    2022-10-22

  • 永嘉大师证道歌直解一、二

    永嘉大师证道歌直解一所谓证道歌,是指永嘉大师悟道、证道后所写的一部关于修行宗旨的诗偈。这部诗著,篇幅虽长,但见地透彻,宗旨明确,句句珠玑,环环相扣,朗朗上口,是一部引导禅宗学人彻见本性,直取无上菩提的经典之作,自古以来,被无数修行人奉为珍宝。 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证道歌开头这两句诗,可以做为整个禅宗修行的宗旨和心要。尤其是“君不见”三个字,非常妙,但经常被读诵者忽略。一个禅宗学人,或者是一个修道人,只要识得真性,悟得根本,便可以直取无上菩提,不假修证。穿衣吃饭,行住坐卧,直用直行,无道可求,无法可学,无功可为,无事可做,故名闲道人,又名最上乘。开头三字:君不见!其义有二。一,永嘉大师提醒我们,你难道看不见,自古以来悟道之人,都是悠然自得的闲人吗?都是无事无为的自在人吗?都是无忧无虑的天真佛吗?其二,永嘉大师感叹,道如天空,如太阳,光明无碍,清晰可见。只因众生被妄想浮云遮盖,不能得见。世人本来是佛,枉做众生。本一真性,沦溺三途。但能内悟,不假外求,须臾得道。只可惜世人沉迷自心幻境,不识自己本来面目,故成轮转。为什么有的人一闻佛法,便乃绝学?非偶然也。六祖大师云:悟此法门,由汝习性。你不要看禅宗祖师那么厉害,每一个人都是一闻千悟,那都是因为无量劫来,修此法门。今生因缘会遇,即得菩提。永嘉云:我早曾经多劫修,不是等闲相诳惑。可见每生每世,一个修行人都要珍惜时光,深入修行,不可蹉跎光阴。六祖大师云: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世人若悟得一真灵性,直用直行,不假功用,不需学法,直成佛道。黄檗禅师云: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着。世人修行,总不成道,是因为总在枝叶、有相、有为上用功,不达根本。心中执着挂碍不除,所依未泯,纵然勤苦修道,只是学道,并不是道。道者绝学,道者无为,道者无求。为何绝学?道非有法,不从学得,是故绝学。为何无为?道本圆成,不属修证,是故无为。为何无求?道无所得,本来无物,是故无求。修行之人,若能悟道,即不需修道。以不悟故,妄想修道,却不成道。故徒劳奔走,向外求觅,枉受辛苦。若悟无法可得,即是绝学无为闲道人。又绝学者,非着于无学,非学非不学。若为利益众生,以无所得心,学一切法,亦名绝学。诵经坐禅,心不妄求,亦名绝学。六祖大师云:不可沉空守寂,应当广学多闻。无为者,非住于无为,非为非不为。做一切事,心无所求,亦无人我,随缘任运,和光同尘,亦名无为。闲者,非住于闲,非闲非不闲。若为利益众生,终日做事,不生做想,于一切事中无所求,无所得,安闲自在,不被事缚,是名为闲。 不除妄想不求真道由心悟,不从外得。修行之人,以悟得真性本有故,所以不须求真。以了达妄想烦恼本空,故不断妄。若达此二者,即是正法眼,一切修行之宗旨。三祖大师云:不须求真,唯用息见。息何见?息一切求真之见,息一切知上所立之见,息一切我人众生寿者之见,息一切偏见。六祖云: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佛祖立真,因众生迷妄,故立真名。若达妄空,真亦不存。 无明实性即佛性无明者,众生妄想执着之异名,三毒五欲之所作。众生不了身心世界,皆是幻化,其性是空,所以爱憎取舍,枉受诸苦。若了无明三毒,其性本空,即明佛性。佛性者,即是空性,无少法可得,空一切法,无少许物。永嘉大师云: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又云: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六祖悟道偈:本来无一物,不过是悟得真性无法可得而已。如是悟一切法空,即显不空之佛性也。空即是性,非是空外别有不空之性。此处不明,永不见性。黄檗云:若有一法不空,摩诃衍不能胜出。《涅槃经》云:空者,二十五有,一切烦恼、无明、妄想。不空者,常乐我净,诸佛解脱,天真妙性,不生不灭。故修行人,若不达诸法空相,空名亦空,即不明佛性。多有学法之人怕空,不知空本是空,非有空法可得。又恐落于断灭,不知自性真空,本无一切法,常用常空,非意能测,非言能宣。以为妄见一切法故,佛说空名。若悟真空,空法亦空,唯一真性而已。以了无明本空,即是佛性。故有下文:幻化空身即法身。 幻化空身即法身以了无明、三毒、妄想、一切尘劳皆空故,是知众生幻身亦空,幻心亦空。一切皆空,即是法身。非离空外,别有法身。法身空者,非空其体,但空其一切法。涅槃经云:佛性犹如空瓶,瓶中无水无物,是名一切皆空。瓶内虽无物,瓶体不空,故名不空。此空与不空,不一不异,非空外别有不空,亦非不空之外,别有空也。众生身心生命,亦复如是,本无所有,妄想所见,颠倒而成。以不了达故,而生执取,受种种苦。若悟身心皆幻,即了一切皆空。若了一切皆空,即见不空真性。圆觉经云: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此中“非幻不灭”,即显法身也。故名幻化空身即法身。又云: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垢相永灭,十方清净”者,即是悟得身心皆幻,清净本然即现。又云: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又云: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所以,若悟此一句诗,即能放下身心世界,不再执着于身体的觉受,亦不在身体上下功夫。即知修禅定者,修脉轮者,修明点者,修神通者,修光明者,皆是不了身心是幻,故于幻中造作,永不成道。若能一念悟得身心是幻,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即明法身无物,妄想尘劳顿歇,歇即菩提。 法身觉了无一物此一句与上一句紧密相连。一切皆幻,一切不可得,一切无有真,是名法身,又名佛性。所以下面有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诸修行人以不悟人法无我,诸法空相,所以不了真如本性。若悟一切法空,即了佛性。了佛性故,知无一切法,无一切法亦无。所以永嘉云: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修道之人唯恐落空,不知空是实相,本来是空。金刚经云:实无少法可得,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黄檗禅师云: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一切悟道之人,皆悟诸法空相,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故云:法身觉了无一物。 本源自性天真佛若悟无法可得,即是一真心。真心即显,一切妄即灭,直用直行,无染无着,不假修证,成天真佛。自在无碍,故名如来。本来圆满,故名为佛。 五蕴浮云空去来所以五蕴幻身,皆识心妄想计度,本无所有,空里来去,了不可得。能所俱泯,法性施为,即得解脱。 三毒水泡虚出没贪嗔痴三毒亦复如是,其性本空,了不可得。以颠倒妄想故,妄见有法。声闻人不达三毒本空,以妄想心对治除灭,修戒定慧,唯证人无我,不达法无我,故其解脱非为真实。何以故?修道之心及所证之法未空故。见性之人,达三毒空,幻里出没,非实有法,故不假断除,但能不住,即与道相应。 永嘉大师证道歌直解二证实相,无人法实相者,无我无人,无能无所,一切俱无,无法无非法。能所既泯,故无罪无报。无人法,又指人无我,法无我。人无者,四大本空,无蕴非有,空无实体。法无我者,一切诸法,皆无自性,从妄想生,从诸识有。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悟此二无我,即见实相。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烦恼皆来自自我。人法不空,都是自我在作怪。修行就是要在一切境界中,都能放下自我的偏执和挂碍。不是学会一些名相,或懂一些理论,更应把佛法贯彻在生活中。 刹那灭却阿鼻业。罪从心起,还从心灭。心若空时,罪亦不得。以心不空,故取诸有,妄见罪报。若悟心空,即诸业不造。诸业不造,三途自空。众生之所以会受各种果报,皆因为有心。以有心故,而有我。有我,故妄见六道,枉受轮回。但能无心,一切境自除。何以故,境不自境,因心故境。心若不生,万法无咎。 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达摩祖师云:若见性,一切业自除。此是诸佛无上妙法,众圣所证真理。何以故?性自证知,觉心自明,人我既除,更有何法可安可立。若不如是,我即欺诳众生,自招拔舌地狱,受无量苦。 顿觉了,如来禅这里虽用“如来禅”,并不是禅宗祖师们所言的“如来禅”,而是指如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只能顿悟,不从学来,不从修得,不假功用。一切诸圣庄严不得,一切众生染污不得,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修可证。 六度万行体中圆一旦识得真如本性,六度万行、一切助道之法,自然圆满。何以故?六度万行皆是生灭有为之法,从体起用,遇缘即施,随用随空。悟道之人,不再执迷于生灭有为的修行,以达根本故。众生修六度万行,只为去除我执,明见佛性。若能见性,方知一切法,皆虚妄不实。不悟道者,执着修六度万行,以为功用,不知皆是虚幻,故永不成佛。黄檗禅师云: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以来,无次第佛。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又云: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缘即施,缘息即寂。若不决定信此是佛,而欲着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与道相乖。又云:设使恒沙劫行六度万行得佛菩提,亦非究竟。何以故?为属因缘造作故。因缘若尽,还归无常。所以云: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但识自心,无我无人,本来是佛。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众生未悟一心,执着自心幻境,犹如在睡梦中,妄见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认身心为真实,以六道为实有,造种种业,受种种苦。一旦觉悟本性,方知万法从心而起,因识而有,大千世界,只是妄念;恒沙诸佛,皆是妄想。一切佛国,并皆为空。诸佛菩提,了无所得。所以云:觉后空空无大千。众生未修道力,未具法眼,终日在梦中行,说梦中话,做梦中事,生活在一大梦之中,不肯醒来。以不觉实相故,不见真性故,妄见我人,妄见父母妻子儿女,妄见国土山河大地,妄见是非取舍得失,妄见能所,妄见烦恼,妄见菩提,妄见三途,妄见六道,妄见戒定慧,妄见贪嗔痴,妄见生死,妄见涅槃,妄修妄证,妄缚妄脱。不知一切皆是梦中妄见,故成轮转。一旦觉悟真相,方知一切皆梦,一切皆无。古人云:设有一法过于涅槃,我说亦是梦幻。 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既已觉悟实相,方知万法皆空,罪福皆空,善恶皆空,得失皆空,损益皆空。故能于寂灭性中随缘任运,无求无着,不寻不觅,不再执着于任何生灭有为之事。是故达道之人,生活简单,穿衣吃饭,直用直行,不染万缘,本无烦恼,亦不修法,看似不修行,实则真修行。 比来尘镜未曾磨,今日分明须剖析。永嘉感叹道:很久以来,以无明故,众生迷在尘劳妄相之中,不知用功办道,究明此一大事因缘。多生多劫以来,迷物为己,错失真性,所以枉受诸苦。今日终于有缘遇到正法,应当努力修道,认真参究,勤作功夫,一定解决生死大事,把真相弄明白。 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永嘉大师问:“谁无念?谁无生?”是一种反问。也即是根本没有持有“无念”和“无生”的主体。性空名为无念。性无所住,是名无念。念不可得,是名无念。是性无念,性无生,非有心执为“无念”和“无生”。若有心生“无念”、“无生”,即为有念,非为无念,亦非无生也。修行人都知道无念,但是并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无念。有的人强令念不起,执无念为无念,认不起一念为无念。此非无念。无念者,非有念,非无念,念性空故,是名无念。终日起念,念念不住,是名无念。行住坐卧,但用一直心,不思前念后念,念念不滞,是名无念。无诸妄念,是名无念。念不可得,念无所住,念念空寂,是名无念。无生亦复如是,非有无之无生,乃无生无不生。无生者,非有生,非无生,生不可得故,无生亦不可得。生性空故,是名无生。生尚无有,何来不生,是名无生。若悟无念,及与无生,实无念与不念,实无生与不生。六祖大师云: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若人不见性,即不能解了真无念,强令念灭,犹如机关木人,只被机关主宰,方能动弹,而无自动灵觉性,如同死物。若不悟真无念,自以为没有念头,入诸禅定,心无所想即是无念,恰被心意识主宰,反成僵硬,犹如机关木人,被死物和机关主宰,不得自由。强令无念,如此修行,穷劫不得成佛。卧轮禅师云: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六祖说其偈未得见性,以偈对曰:慧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诸声闻二乘者修道亦复如是,入诸禅定,如饮醉酒,穷劫不醒,住于涅槃,实不得真实涅槃。 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四大本空,五蕴非有,修行人先要放下身见,莫贪着身体的安养和快乐,随顺身体之道的自然运行,少干涉身体的变化。把注意力从对身的关注转移到对心的观照,念念不愚,常行般若,一切无执,才是道人的用心处。六祖大师云:性使化身行正道。非我人行正道,觉悟之心行于正道,自然于一切境,不取不舍,随缘饮啄,无欠无余。若能身心不住,于寂灭一真性中举手投足,待人接物,无不是道,无不解脱。 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经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矣,寂灭为乐。以见一切法无常,而悟真常性。以见一切法空,而悟不空性。不空性,即如来大圆觉。大圆觉中无一切法,一切皆空。此圆觉性不空。故能生一切法。虽生一切法,而实无所生,故名无生。修道之人多害怕落空,惧无所依,不知空本无空,道本无依,唯一真性而已。不见空性,故与道不相应。道者无能无所,无空不空,无依无住。若能悟道,即所求俱息,所作即止,唯剩慈悲喜舍,方便度生而已。 决定说,表真乘,有人不肯任情征。决定说者,又名了义教,又名究竟说,又名如实法。离心意识,超诸有为,唯示一真心,更无别法。若有人不能信服,任你征询求问,我可以随时为你方便解答。 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但是,我不会给你讲那些生灭有为、枝枝叶叶的东西,而只是指示你本有真心,一切俱足,不假外求,引导你顿见本性。禅宗修行,最难的是彻见本性,顿悟自心。众生被心意识所主宰,起心动念,无不被其蒙蔽,所以念念错失当下,念念不见本真。头上安头,知上立知,以佛求佛,将心用心。直截根源者,即是言下了了见于佛性。见性须是言下,言下不见本性,穷劫不能见性。多有学人,总是起心动念,自谓不悟,将心待悟,求将来悟,或住于悟,自谓已悟,被它妄念所带走,错失言下。关于言下见性,大家难以理解。因为我们被头脑和心意识骗了,不知见闻觉知本来是佛,非离见闻觉知别有佛可得。言下者,即一切时中,一切处所,一切所为,无不是悟道的时机,无不是悟道的因缘。只因我们被妄想遮蔽,时时错过,而不自知。一旦悟得言下,觅心了不可得,即顿见真如本性。见性即是佛,不见性,修一切法,只是有为,不名为佛。故名佛所印可。摘叶寻枝者,尽是生灭有为功用,以此为修行,永不成道。

    2022-10-22

  • 什么是菩提心

    什么是菩提心有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菩提心,也不知该如何发菩提心,不知道自己的发心是不是菩提心。菩提心者,又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名道心,又名佛心,又名佛种,又名觉悟之心。道心、佛心、菩提心、觉悟之心者,慈悲喜舍之异名,无我利他之同义。如天地日月,虽然无心,却能利物,故含道义,人能学之,即能成道。人能向道,远离妄想、执着、颠倒,自觉觉他,拔诸苦恼,予之安乐,是名菩提心也。我们都能回忆起自己最初学佛的动机,都是为了离苦、解除困惑、让自己变得更好、了解生命的真相。这些动机和初心,都是菩提心。不仅让自己变得更好,还有让他人变得更好的心,即是无上菩提心。佛言: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即菩提心也。菩提心不仅仅是一个名相和概念,它是诸佛实践解脱,证悟真理所经历的心路历程,是佛性的最美好的展现。发菩提心不是抽象的在头脑中发菩提心,而是有切实的愿望和行动。当你的心愿能带动你从自我的执迷中走出哪怕半步,比如对别人说一句爱语,为别人牺牲自我的利益,放下自我的观念,体谅别人,谦让别人,帮助别人,那都是实实在在的菩提心。佛的无上菩提心正是这些点点滴滴无我利他的精神汇聚而成,从一滴水,到一条河,最后,变成慈悲喜舍的海洋。菩提心来自每一个向善利他的心念和对实相真实的领悟,而不是在意识和知解中思量什么是菩提心。有人问:为何要发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因为众生处处执着自我,故需要发菩提心来对治我执。发菩提心,表面上是发利他的心,实质上,是为了去除自我的种种贪爱和执着,最终是为了圆满自己。众生无始劫来被自我和无明所缚,轮回六道,不得解脱。佛知众生轮回之因,故劝修行者发菩提心,以对治众生各种习气和烦恼。众生所有烦恼和痛苦都来自于自我。由执我故,而有种种不如意事。自他对立,执我我所,爱憎交织,造种种业,故成三途。若悟无我,修行利他,转化识心,了无所依,则烦恼无由得生,一切诸苦不除自息。在每一个对境中,能够放弃自我的偏执,那就是发菩提心。在每个人面前,都能看到自我的影子,善待众生,犹如善待自己,那就是发菩提心。在大众中共住,当利己和利人发生冲突时,更多地选择利他而心无怨悔,即是发菩提心。在对待身边的人事物时,都能己所不安,勿加于物,那就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那是对佛性的真正领悟,是践行无上菩提之路的真实妙行,非是造作和炒作。你问我如何发菩提心?领悟如是心,发起如是心,行于如是心,用无我的心展开自己的生命,同时启发其他的生命,实现自他觉悟,即是发无上菩提心。

    2022-10-16

  • 大悲行愿,祖佛无异

    大悲行愿,祖佛无异师父好,经常看您的文章和开示。您在弘扬禅宗,但同时您一直又强调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自觉觉他。我知道佛经中有很多关于菩提心和发愿的记载,但就我所知,禅宗祖师门中,唯论见性,直指人心,示第一义,并不强调发菩提心,圆满六度,自觉觉他。比如永嘉大师云: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黄檗禅师云:无始以来无次第佛。修六度万行而得成佛,只是声闻佛。请师父开示,如果学习禅宗,要不要发菩提心,祖师门中,有没有关于发菩提心的开示?答:禅宗一门,虽不强调发心及六度万行,不代表不具足菩提心和六度万行,就能见性成佛。从古至今,发菩提心,具足大悲行愿,是入宗门的必要条件。佛言:若诸众生,直下便能悟得无生,即不需修道。以不了无生之义,故须修道,以方便法引导入于如实法,令悟无生之义。圆觉经云: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祖师一门,虽不着重强调有为及种种方便法,并非否定有为助道法及菩提行愿。大多禅宗行人皆是已经具足六度、满足功德,因缘会遇之时,闻一句半句佛法,便顿悟菩提,彻见真如本性。如六祖大师云:常念修行,是愿力法。又云:于同见同行中发愿受持。又云:时当弘法,不可终遁。又云: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永嘉大师云: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又云:无价珍,用无尽,利物应机终不吝。又云:震法雷,击法鼓,布慈云兮洒甘露。龙象蹴踏润无边,三乘五性皆醒悟。长芦慈觉禅师:幸诸禅友,三复斯文,自利利他,同成正觉。大慧宗杲禅师:自利利他,绍圣种族。圆悟克勤禅师:行常不轻行,学忍辱仙人,遵先佛轨仪,成就三十七品助道法,坚固四摄行。到大用现前,喧寂一致,如下水船,不劳篙棹,混融含摄,圆证普贤行愿,乃出世世间大善知识也。古人根利,一闻佛法,便发无上道心,理事兼修,行解相应,具足一切佛法,非不发也。过去祖师皆是愿力身再来,弘扬正法,非无愿力也。又有悟道禅师,初时只图清净,不务出世弘法利生,被他同参道友或善知识提醒鞭策,最终出世弘法,利益众生。又有祖师已能生死自由,可以随意随时舍报身而往生,以未完成弘法之事,而自舍清净涅槃,长久住世,利益众生。你提到佛经中多有劝发菩提心的开示,而宗门无。佛心和祖意岂有二耶?宗门和教下岂是二法?只是众生根基未熟,佛先以种种言说方便之法引导之。待善根因缘成熟,再示以如实法,引入宗门。众生修道,诸佛成就无上菩提,从始至终,贯彻菩提心,不断大悲佛种。岂有佛说菩提心,祖师否定菩提心之意?纵观历代禅宗祖师,上至达摩慧能,中至沩山黄檗,下至圆悟大慧,哪一个不是将此身心奉尘刹?于弘法利生之路上,受尽艰辛,乃至粉身碎骨,亦不退缩。如是精神,如是志愿,岂非菩提?以众生我执未去,种种习气未除,故佛劝一切行人发菩提心,示以三乘教法。二乘行人,虽得道果,非是究竟。此是诸佛巧设化城接引,非真实解脱。未具菩提心,只图自我解脱,只是佛法的初级目的。利他,为一切众生修佛菩提,才是佛法的终极目标。自觉只能解脱分段生死及贪嗔痴粗重的烦恼。觉他才能解脱变易生死和无始以来微细的烦恼。为自己修行,能改善自己的人生。为众生修道,能圆满自己的佛性。自觉,就像在一条长远路上的驿站,有些人走累了,需要休息一会儿。自觉自利的修行,就像驿站和化城,只是众生修道暂时的休息和歇脚处,而不是最终的目的地。自利的修行,把这个暂时解脱的驿站和化城当成了最终的目的地,不知道圆满究竟之处,还在前方。而那一段路,只能通过觉他,才能完成。维摩诘经云:生死无数劫,意而有勇;观佛无量德,志而不倦。又云:大慈悲故,不住无为;满本愿故,不尽有为。华严经云: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菩萨智慧花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故修道之人,先发大愿,为利益一切众生而修佛道,是名成佛正因,亦名菩提正路。

    2022-10-16

  • 菩提之花在众生中盛开

    菩提之花在众生中盛开诸道友!你们来道场修行,是只为自己修行而来,还是为了护持道场、利益众生而来?反观自己的内心,看一看自己修行的动机和初发心。到底是为他和为己?反观这两种心,就看出了你的根基和对佛法的领悟。诸法眷属!你留在道场,是为了自己的修行?还是为了护持道场、服务大众?反观自己的用心和动机到底是哪一种?就能看出你的根基和对佛法的领悟。诸同参!你来善知识这里求法,是仅仅为了解除自己的困惑和烦恼而来?还是抱着也能解除他人烦恼的心而来求法?反观自己的用心和动机,看看自己是哪种心,你就会知道自己的根基和修行的方向。你可以抱着为自己修行的目的一次次来道场,你也可以为自己的解脱而一次次亲近善知识。毕竟,没有人一开始就有利他的觉悟和心量。但是,如果你总是为了自己而来道场,总是为了自己而修道,总是考虑自己的得失而留在道场,总是无法理解诸佛菩萨的悲心,而选择利己,以断灭空见,不见众生苦。这样的心,不能与无上菩提相应。你以为把自己修好,不去管别人,在家里或自己的精舍、三五个人的小道场修行,不用去想更多的人,是一条简单易行的近路,而实际上,你在背道而驰。许多人还在这条背离正道的狭小路上行走,越走越偏,却不自知,甚至自以为是,沾沾自喜,自作聪明。你以为自己可以一直回避利他,你以为自己可以一直住在自己的茅棚、山里的小屋,小资的禅堂、茶楼、装满佛像的精舍悠闲地度日,你以为你可以一直享受这种无为和自在。你忘记了无常和生老病死,你忘记了你还有根深蒂固的我执未除,你忘记了你还有父母恩、众生恩,佛恩,国土恩未报。你忘记了你还有恒河沙烦恼惑未断。你忘了你的厚重的我所执未除。你忘了你还有贪爱未断。你忘了你还有懒惰、自私、冷漠未灭。你忘记了你所拥有的一切都不是凭空而来,你还有债未偿。你忘了你的安乐只是暂时的,诸佛常乐我净,你还没有获得半点。而你这一切习气和无明,只有在觉他的过程中才能逐渐断除。你狭隘的见解和放逸的习惯只有在众生中才能打磨干净。佛言:不发无上菩提心,而能成佛,无有是处。能发无上菩提心,才是真智慧。能发利他心者,才是真佛菩萨。莲华不生于干燥高硬之地,乃生于低卑湿泥之中。请谨记诸佛无上教诲:佛乃于众生中成,菩提之花乃在烦恼中盛开。

    2022-10-16

  • 偏见

    偏见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你看到一个人做了什么,在没有更进一步了解事实的情况下,你已经在心里认定了他是什么样的人。你会在一个人身上看到各种缺陷,你以为那都是真的,而大多数时候,那都来自于你的偏见和想象。你会在一件事上看到各种负面的信息,你以为事情一定是那样的,而大多数时候,那都是你的偏见和猜测。偏见深深地藏在我们心里,那是无数观念的固化,是无数僵硬的教条,是出自狭隘角度的看法,而几乎与你看到的事物无关。偏见会让你和所有的人事物分离。偏见像一个巨大的屏障,把你和真相隔开。偏见就像在门缝中看事物,看不到全面。偏见就像一把剑,插在你和别人的心上,伤己伤人。偏见来自于你的臆想和猜测,那是你的自我在作祟,而你毫无察觉。偏见是我执和无明的显现,而你却把它当成真理。偏见产生于机械的头脑,让你我的心灵越来越干涸。偏见里满眼全是自己,根本体谅不到别人。偏见会产生偏激和固执的行为,迷失在自我之中。同样是一颗西红柿,有的人认为吃了它可以保护胃,有的人认为吃了它会伤害胃。当人们谈论西红柿的时候,很少有人能站在客观的角度去分析西红柿的作用,全都立刻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评判西红柿是好是坏,而否定别人的观念。只有心里没有太多关于西红柿观念的人,才会以平常心对它,对它既不偏爱,也不讨厌。古人云:一切二边,良由斟酌。但莫赠爱,洞然明白。当你离开爱与憎时,你会明白什么?明白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明白万境无辜,心造万物。明白你看到的一切,都是心识的妄计和编织,真实之中,未曾发生过一件事。所谓偏见,非善即恶,非此即彼,非是即非,由取舍爱憎两边故,心即不如,故受种种苦。看到早就存于心里的偏见,而不被它所骗,粉碎那些观念,就是修行。批评别人之前,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那个人换成是你,你会如何。有这样的心,即是慈悲。再看任何一件事时,想一想,你心中的想法是来自偏见,还是来自理解和包容。能停下来想一想,这就是止和观,定和慧,觉知和正念。再遇到令你愤怒的事物时,反问自己,是不是又是偏见在激怒你。当你能反观自己,那即是解脱。不要被自己的偏见蒙蔽,虽然它总是披着美丽的外衣,对你百般游说。放下心中的偏见,让理解与接纳占据你的心,你的世界将变成净土。发现偏见,你开始觉醒。远离偏见,你已经觉悟。

    2022-10-12

  • 以无我人众生寿者相修一切善法

    以无我人众生寿者相而修一切善法问:师父好,最近一直在家受持读诵金刚经。您一直在强调发愿,而金刚经中却强调无相布施。发愿和修一切善法都是有为和有相的修行,而解脱需要悟到无相的智慧。那我受持金刚经,还要发菩提心,发利益众生的大愿吗?答:金刚经主要是讲第一义谛,但是,金刚经在开示如何与第一义谛相应时,也讲到受持、读诵、持戒、修福,包括发愿,明明是一部开示最上乘的经典,为什么还要讲这些有为法呢?可见,第一义谛并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不能与世谛完全割裂开来。佛法中的发愿是从世谛和有为法的角度讲的,是实实在在利益他人的愿望。这是修行最重要的助道法。佛法是为了引导众生入第一义谛,但是如果没有世谛,不经过有为的修道,不发菩提心,不发利益众生的大愿,对于任何修行人,都无法完成对第一义谛的真实领悟,更不能真实解脱。所以,六祖大师说:常念修行,是愿力法。金刚经亦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法不说断灭相。又说:以无我人众生寿者,修一切善法,即成无上佛道。无相,与修一切善法,如鸟二翼,缺一不可。如果一味地把佛所说法理解为第一义,着于无相空理,理事不同,那是断灭相。自利利他的愿望,是实实在在的愿望。修行人成就之路,必须依靠利他的历炼,才能断除自己无始以来的习气和俱生我执。没有人可以跳过这个环节而成就。如果不发利益众生的大愿,不管你如何精进修行,都是与道相违。为什么?道者,无我无人,无主无执。而众生修道,之所以不成就,都是为了自己。永嘉大师云:二乘精进没道心。为什么二乘精进,却没有道心呢?道心者,利益众生之心,无我利他之心,慈悲喜舍之心,如是之心,与道相应。故发如是之心,方得成就无上佛道。二乘之人修行,只想自己解脱,畏惧生死,害怕烦恼,急急求于涅槃,厌离世间,以为己故,虽精进修道,却并无真正道心,与道相乖。所以被佛呵为焦芽败种。何以故?以不生佛法,不能利益众生故。若修行人皆只发利己之心,佛法则成断灭,众生不能出离苦海。所以佛言:宁堕地狱受苦,不学声闻人法。金刚经虽讲无相布施,若不发愿,不在众生中去我执、除习气,则空说无相之理,无明无由得去,我执无由得除,浑成断灭,自欺欺人而已。我见有太多人受持金刚经,或着持诵有为功德,或着无生可度之理,口说般若,解行不相应,皆是不了佛义,受苦有日在。问:感恩师父指点。再请教一下,随缘去做一些实实在在利益众生的事呢?这是发愿吗?感觉这个会容易些。还是找到自己特点和学习一些方便法门去利益众生呢?答:自我放下的越多,慈悲心和愿力就越大,利益他人的事做的就越多,就越容易看到自己的习气和不足,我法二执放下的越彻底。自己反观自照,没有定论。虽发大愿,但不得忘失实相之理,不可着于善法,自恃有功。或虽做利益众生之事,而无智慧,着众生相,起爱见烦恼,不契无相布施之理,堕于苦海。此皆是未明经义,非真受持金刚经也。

    2022-10-12

  • 以待己之心待人

    以待己之心待人在家庭和人际关系中,我们大多数烦恼来自看到对方的种种行为,认为那样“不好”,要求对方变成符合我们心中好的标准。当我们产生这样的心念时,我们就会指责对方、攻击对方、怨恨对方。这时,你的心再也难以平静,你会一直盯着对方的“缺点”,期望对方改变,或者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对方一般都会执着自己的想法,你和对方就会陷入痛苦之中。很久以来,我们被各种各样所谓的“缺点”、“错误”、“过失”的观念所围绕,从来没有质疑这些“错误”的标准是真的吗?你真的那么好?而对方真的那么不好吗?你确定你的标准里的好是真正的“好”吗?你确定你眼中对方的“缺点”是真的缺点吗?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这些标准都不经推敲和质疑。你没那么好,对方也没那么差。古人云: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所有的好坏,都是你内心的观念制造出来的假象,而那,并不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所有相遇并长期在一起相处的人,他们一定是在同一种大的认知中。不冲破这个认识,谁也不会比谁更聪明。既然你能接受自己不那么好,为什么不接受身边的人不好呢?当你再看到谁而觉得他不好时,先定下来,给自己一个觉知。反问自己:你是圣贤吗?如果不是,你凭什么去指责对方,甚至想改变对方?你应该理智地想到,你和对方一样,有各种毛病、习气和缺点。只不过,他在这方面差些,而你在那方面差些。你只是每次看到谁做了什么,由于没有觉知,习惯使然,忘记了自己的不足,而把注意力都投入在对方的不足上了。回到你自己这里来,反观自己,你会惊讶,原来你自己还有那么多缺点未加改变。你怎能有时间整天看别人不是。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圣贤。圣贤看不到谁不好,也不会随便指责别人。六祖大师云: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为什么修道人不见世间人的过失?因为你的过失不比任何人少。你自己的“缺点”和“毛病”一大把,都还没有改一分一毫,却总是花时间看别人的毛病,整天想着怎么改变别人,不是太可笑了吗?我们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那只是从你的角度和认知所得的结果。而你身上显示的缺点也是如此,是某一部分人和社会观念的认定。这两者都并不真实。当你明白这一点,你既不会在意别人怎么看你,你也不再随意评判别人。不要再把自己的观念、认知和标准投放到别人身上。“它们”很可笑,在智者那里,“它们”就像沙子上画出的形象,一股风就吹掉了。那些观念和想法只能蒙蔽愚痴和狭隘的人,使这些人活在自我思想的牢笼中和伤害别人的反作用中,饱受痛苦。用敞开和接纳的心对待别人,回馈给你的也将是被接受和尊重。曾子曰:夫子之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矣。用对己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任何人,你和他们,便生活在天堂。

    2022-10-12

  • 证量与证悟

    证量与证悟有人说,修行有理悟和证悟,证悟又被称为证量。他们说:身体亲自体证的空性和觉受到的清净,包括各种禅定和三昧中的境界,就是证量。只有亲自证到的空性和清净,才是开悟和成就。如是说者,理既未悟,何谈证悟。此正为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但有丝毫身体上的体悟和觉受,皆是识心计度,妄想所证,非真正意义上的证悟,也不是什么真正的证量。如此说者,以能证所证未泯,故非真正证悟也。真正的证悟是转所依识为无所依智。真正的证量是六根常用,而不染万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真证悟。心不住法,亦不取境,如是自证功夫,是真证量。心性从贪嗔痴转为戒定慧,是名证悟。内在的无明习气转为慈悲喜舍,是名证量。我、人、众生、寿者相转变为无我利他,是名证悟。不在生死,不取涅槃,是名证量。悟无所得,证不生灭,是名证悟。烦恼之量减少,是名证量。悟人法无我,是名证悟。若以身体感受与体证为证悟者,阿罗汉应该是佛,却被佛呵。若以身体所悟寂静、清净境为涅槃,舍利弗在林中宴坐,应是证悟,不应被维摩诘呵。就算你证得无量百千三昧,我相人相不除,俱生我执不破,仍是凡夫,何关取证?楞伽经云:彼声闻人,妄计未来诸根境灭,以为涅槃。不知证自智境界,转所依藏识,为大涅槃。维摩诘经云:亦不灭受而取证也。又云:若有得有证者,则于佛法为增上慢。永嘉大师云: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牛头法融禅师云:设有一法过于涅槃,我说亦是梦幻。黄檗云:不可以心更求于心,不可以佛更求于佛。祖佛如是说者,皆指示众生言下当体是佛,无关向外求觅。故知认体悟为证量者,以己微证境界同于如来知见,皆是不识真心相貌,妄取自心幻境,以为究竟,依此修行,永不成道。祖师门中不论禅定、境界、证量,唯要你有真正见地。若能一念不生,不起于坐,便证涅槃,何关各种身体觉受体悟?四大五阴,从识而生,皆是众生妄计所见,本不真实,于不真实之身体中妄取空境,迷于觉受,此是迷中复迷,与真正证悟了无交涉。故修行人,学法修道,见地若错,方向即偏,即入迷途,非但不能出离妄想烦恼,却增人我,与道相乖。 

    2022-10-03

  • 没有人可以替代你

    没有人可以替代你别人可以给你指出你要去的地方怎么走,但不能代替你走到那里。别人可以为你倒水,但是没人可以替你喝水。别人可以为你洗衣做饭,但没有人能替你穿衣吃饭。别人可以送你去医院,日日夜夜照顾你,但是没人可以替你承受病苦。别人可以给你刷马桶,但拉屎撒尿你要自己来。别人可以为你做一切事,没有人可以替你放下你内心的执着。老师和师父可以教你怎么修行,但是不能代替你修行。别人什么都能帮你,选择做什么,怎么做,那一定是你自己的事。别人什么都可以给你,唯独一颗自在的心,要你自己获得。别人可以装饰你房子、身份,为你打扮你的面容,但是你自己的心只有你自己可以打扮。一切事,都是你自己的事。没有人要为你负责,即使是你的至亲,你的伴侣。他可以一直照顾你的生活,没办法照顾你的心、你的观念和想法。你的观念和想法才是你的重要部分。它直接关乎到你是否幸福快乐。就算全世界人都在帮助你,你拥有挑剔、狭隘、自私的心,你也无法快乐。哪怕是系鞋带这样的小事,也要你自己做才更自在,更开心。没有人对一定要为你做什么,除非他愿意。有一天,曾经愿意为你做事的人不在了,或者不再为你做事,你会突然间陷入恐慌。所有的事你都要亲力亲为。否则,你会变得越来越懒,越来越依赖别人,越来越无能,越来越幼稚,越来越脆弱,越来越不安。有人问我:如何是佛?我回答说:没人可以替你做佛。又有人问:怎么修行?答:饭要自己吃,路要自己走。经常有人问我这,问我那。仿佛我这里有标准答案一样。不,我这里没有任何准则。我所有的准则,都是自己经历和实践出来的,它们仅仅适用于我。我所有的事很少去问别人,无论多难,都自己想办法解决。尤其是内心的问题和烦恼。所有问题真正的答案一定在你自己那里。为什么总是去问别人?别人为什么要为你的问题负责?那是你的问题,来自你自己的内心、欲望和要求。向你自己的内心去寻找,那里一定有答案。所有的善知识绝不是把他的答案给你的人,他一定是指引你回到你自身那里找答案的人。所有的事,你自己做过了,答案会呈现在每一个瞬间和现实中。如果你不做,它们只在你虚妄的大脑中,永远无法显露。饭要自己吃,路要自己走,佛要自己做。人生,如此简单;觉悟,如此简单。

    2022-10-03

1541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30313233343536

...

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