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镜子延伸的问题的对话
关于镜子延伸的问题的对话居士:请问老师,老公家暴,自私,撒谎等等诸多毛病,也是我内心的投射?也是我自己的问题吗?答:你反思一下,你难道对一切都温柔吗?有的人身体使用暴力,而有的人内心冷漠、批判、粗暴,从来没有温柔地对待过别人,这不是一种暴力吗?这往往比身体上的暴力更可怕。为什么一件事情唯独发生在你身上?为什么他不是以另一种方式对你?这都跟你如何对待他有必然的关系。同样,你不自私吗?你只是忽略了自己的自私,而放大了对方的自私。这就是我们的习惯,我们总是盯着别人犯的错误,而从不反思自己做过什么。就像你只看到镜子里的污渍,而忽略了自己脸上的污渍。你不撒谎吗?你可能比很多人都更爱撒谎,只是你没有觉察到而已。男人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毛病,但女人呢?同样,如果男人挑剔女人的话,也一样可以放大很多女性的毛病。这些毛病,我们自己都有,为什么却总是盯着老公和别人?如果你对他从来都没有过恶意,也从来没有伤害过他,他怎么可能粗暴地对你?他对你使用身体上的武力,而你可能曾经一直从心里就厌恶他,没有完全接纳过他,那是他发自本能的对你对他的冷漠的绝望反击。你们是夫妻,他一定爱过你,而且现在可能还爱,不然他早就离开你了。他虽然伤害你的身体,但是你真的同情过他家暴你时的那种无助和绝望吗?当一个人使用暴力时,那是最可怜的。他是在伤害自己。他是自己无明的困兽,而你又是他的困兽。他为什么独独在人群中跟你相识而不是别人?不是你和他之间的因缘、业力互相的感召又是什么?所以,他一定是另一个你自己。而你从来没有真正去看过他、观察过他、理解过他、爱过他。你们都是各自的困兽。如果你同情自己,你也可以同情他。去用另一种角度和心态对待他吧,要么逃离他,再去认识另一个同样的自己。要么重新认识他,重新认识你自己。居士:其实我知道我找了这样一个老公是我的问题,可是我不敢承认是我的问题。刚才看到您这么直接指出是我的问题,我还是有点接受不了,我看到了我的愤怒与恐惧!不过冷静下来,我还是接受了这个事实,我的内心确实是冷漠的、评判的、看不起他的。我们现在还在冷战中,我希望他能给我道歉,我就会原谅他。可是他为什么不给我道歉呢?就是和我冷战。他可能没有力量道歉吧,他害怕我对他的追问。其实我也可以主动和他联系,但是我又害怕惯他这些毛病。答: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先行动,而总是期望对方先行动呢?除了你自己积极的行为,没有人能改变你的处境。居士:大家都说家暴和出轨只有零次和无数次,如果我改变了,他是不是也就不会家暴出轨了?答:你要尝试才知道。居士:我自身还有很多问题,我没有信心能改变自己。答:你自己永远有选择的权利。但同时,也要承担你选择的结果。比如你可以选择一直冷淡他,也可以选择分离,也可选择在这两者之间犹豫和纠结。纠结,也是一种选择。往往它是最容易的选择,但也是最不幸的选择。因为你要受的苦会更多。从理性上说,看到自己过去心态上的冷漠,改变自己对他的态度,这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方式。但是如果你没有信心改变自己,先一小步一小步地来改变,不要急着让自己发生巨大的转变。只要你真心想改变现状,在对他的态度上逐渐好转,只要心变了,然后持续地付出行动,相信你变得越来越好时,你的老公也会随着你一起变化。居士:感谢老师开导,我知道方向了,谢谢老师!
2023-05-14
-
老公是你的一面镜子
老公是你的一面镜子居士:师父好,我有一个烦恼,一直也没有解决。我很讨厌老公毛手毛脚,做事粗心大意,干什么都没个样子。也没有上进心,每天吃吃喝喝,不求进取。我尝试了很多办法,也没办法改变他。我越来越讨厌他的样子,甚至生出要放弃这段婚姻的念头。请问师父,我改怎样帮助老公改变他的这些毛病?怎样解决自己的困惑?答:首先你要认识到,我们生命中出现的每个人都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你每天遇到的人,和你在一起时间最长的他,或她,都是我们自身观念的部分或全部折射。尤其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亲人,他们更是我们自身的影像。当你看到对方的不是,而想改正他时,你迷失了。你永远无法改变他,因为对方是你的影子,影子没有任何问题。如果有问题,一定是你有问题,因为你才是那个影子的源头。就好比你站在镜子前,看到镜子里的人脸上有一块污渍,你想擦掉这块污渍。你应该擦站在镜子前的你,而不是擦镜子。如果你不停地擦拭镜子,镜中相不会有任何变化。当你觉察到要擦自己时,你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你脸上的污渍擦掉了,镜子里的脸随之而干净。在生活中,我们看到亲人乃至任何人的不是,而生起讨厌之心时,你要觉悟,让你讨厌的并不是对方,而是你自己心里存有的各种观念和评判。看上去,你和对方是两个人,是对立的,而实际上,当你讨厌或抱怨对方时,你在和自己分离,你在和自己为敌。如果你想改变和对方的关系,你要关注的不是对方,而是你自己。你要改变的不是你面前的人,而是你心中的观念。当你知道对方只是你无数观念评判出来的一个幻象时,你不再执迷于对方,你会把心收到自己这里来。当你把心收到自己这里来,对方消失了,他与你合而为一。你越是关注你的至亲,你越与他分离。你越是关注自己,你越与外在的一切影像合而为一。当你对自己足够的满意和接纳,你也就能接纳身边的任何一个人。因为你深深地了解,他们与你并非是分裂与隔离的。你是什么样,他们就会神奇地跟随你变成什么样。了解一切人、一切境、一切是非,都是从你这里投射出去的影子:观念的影子、价值观的影子、评判的影子、分别的影子、想法的影子,除了这些观念和想法外,你面前永远不会有一个真实的人。所以你要做的不是去改变你面前的影子,而是改变或接纳从你这里投射出去的观念。这是一种对实相的洞见和最深刻的智慧。运用这个智慧,你将不再看到世界有任何问题,也看不到有任何讨厌的人。当你发现一切的问题都在你那里,你不再徒劳地去解决外部世界和他人的问题。当你接纳投影源投射的一切观念,你就会接纳一切影像。你会发现,原来你的老公这么可爱,甚至比你刚爱上他时还可爱。因为你的内心装满了允许和可爱。你的心变了,外境就变了。而你老公,外面的世界,还是那个人,那个影像。你完全没有必要离开老公。如果你因讨厌而离开他,你还会遇到另外一个让你讨厌的人。因为你要离开的不是外在的老公,而是你心里的讨厌。祝你在心里建立一个无比可爱的老公,那个老公就会神奇地出现在你面前。
2023-05-14
-
若能具慈爱,无忧亦无怖
若能具慈爱,无忧亦无怖慈爱是生命的本质,万法的根本。每一个人也都在万物的慈爱中孕育和成长。离开慈爱,生命就会干枯。就像离开土地,树木就会死掉。然而,本性的慈爱,稍错用之,就会变成抓取与控制,变成批判与矛戈,变成恐惧与自虐。慈与爱,悲与悯,善发扬之,扩充之,正用之,即能觉悟有情众生,成就诸佛菩萨大慈大悲。不善用之,自私、狭隘、偏执,即成冷漠、怨恨和伤害。经云:诸佛如来所有善根,慈为根本。慈者,无我而利他,常住而不灭,即是诸佛法性,一切众生之佛性也。众生皆具慈之本性,因于无明,于虚妄身,种种贪爱对立熏之,故成无始轮回种子。本为大慈,变为情爱。本为广大,而成狭小。本为无尽,而成有限。若能自觉,悟自他不二,冤亲平等,等视一切众生犹如己子,则得复本归源,成就无量无边慈爱功德。佛言:由爱而生忧,由爱而生怖。若能离于爱,无忧亦无怖。此所言爱者,贪爱与无明,黏着与颠倒,干涉与操控。非是慈爱。众生因妄执于我及与我所,受无量苦,诸佛菩萨悲悯之,假诸贪爱,而受生死,劝诸众生离于贪爱。众生修道,若舍贪爱,发明本心,于一切众生发大誓愿而救度之,以种种善巧方便而教化之,则能令彼舍于贪爱,成就诸佛智慧,即大慈悲是也。修道之人,虽舍于爱,不可堕于无爱。若堕无爱,则堕声闻缘觉境界,不能利益一切众生。众生修道,凡情灭尽,方出轮回。亦不得止于情尽,贪恋解脱。转凡情变为慈悲,回入尘劳,度脱众生,方得圆满究竟。故修道人,虽忌贪爱,不恋轮回,亦不得畏惧有情,厌离轮回。不可以畏苦故,远离众生,逃避世间,不愿受生。当知忧悲苦恼非来自于爱,而来自自我与控制,来自占有与无知。若人欲离恐惧与忧悲,莫离于爱,而当离于对爱的执着。当心如虚空,具大慈爱。恭敬他人,谦卑忍让,不与世争。待人接物,不见他非。多起随喜心,赞叹心,认同心,鼓舞心,积极心,善软心,体谅心,接纳心,理解心,尊重心,礼敬心,包容心。不起嫉妒心、骄慢心、诳妄心、谄曲心、狡诈心、损害心、诋毁心、自是心、独尊心、狠戾心、冷漠心。以有诸善慈爱心故,一切自他、对立、烦恼、恐怖无由生起,而能和光同尘,利他同事,成就慈悲喜舍,广度众生。故说偈曰:由慈而无忧,由爱而无怖。若人具慈爱,无忧亦无怖。善知识,愿你我都能活在大慈爱中,以大爱而化解一切小怨,以大慈而救度一切劳苦,以大悲而拔除一切不幸,以大喜而度脱一切烦恼忧愁。
2023-05-14
-
带着觉知、爱和理解行动
带着觉知、理解和爱去行动一个男孩和他的妈妈,还有他的姥姥,三个人正在吃早点。孩子不小心把豆浆弄洒了,洒到桌子上和衣服上到处都是。孩子的妈妈冲孩子大发雷霆,孩子的姥姥也跟着一起批评孩子。年仅七八岁的孩子满脸委屈,想辩解又无从辩解,眼泪围着眼圈转。他在妈妈和姥姥的指责声中毫无抵抗力,只能默默忍受。妈妈一边用粗暴的动作帮孩子擦拭身上的豆浆,一边继续数落孩子。十分钟过去了,那对母女还在喋喋不休地说着孩子,仿佛孩子犯下了滔天大罪。孩子弄坏东西,打破杯子,弄脏衣物,这是孩子的天性,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如果一个孩子从很小做事就很谨慎,从不出错,这未必是好事。要么他天生太过谨慎,要么被教育得不许犯错。孩子的天性可能被压抑。长大后选择轻生的孩子大都是从小被管教得太严,而心里有一大片空缺没有被爱和认同填满。这对母女的举动也是很多家长面对孩子时经常会有的态度。他们如果不经过学习和反思,可能到死都不知道那种呵斥和批评根本不是教育,也不是为了孩子好。那样的行为只是无明和愚昧,自我在完全无知的状态下的条件反射,那也可以说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举动。因为打坏东西已经被“整个世界”普遍认为是一种错误的行为。从这一点来看,这些父母没有过错。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犯错。从这一件小事上,我们可以看到自己对待身边的人何尝不是如此。什么是无明?完全没有觉知,没有理解,没有接纳和包容地面对他人。这就是无明。什么是习气?看到一件事发生了,不能冷静地想一想到底怎么应对,才能对双方都不造成伤害。而是立刻发脾气,立刻产生很大的情绪,立即做出毫无意义的评价和指责。这就是习气。什么是觉知?看到孩子豆浆洒了,先问一下:宝贝,烫到没有,去摸摸孩子的头,或者轻轻地抱一抱他。然后再安抚孩子说,没关系,我们再要一碗,妈妈以前也经常把都浆弄得到处都是。什么是智慧?妈妈会立刻说一些话,做一些事,转移孩子对打翻豆浆这件事的关注和自责,并让孩子认为这件事根本不是一个错误。什么是幽默?有人问你,你孩子有什么优点?答:学习成绩不好,磨磨蹭蹭。你的孩子最可爱的地方是什么?答:从来不听我的话,总有自己的主意。为人父母,有这样的心境和眼界,孩子就会少受太多的痛苦。什么是慈爱?带有觉知、理解和允许的心去说话,去做事,就是慈爱。从不指责、批评和抱怨他人,就是慈爱。不仅对待孩子如此,对待一切人,一切事,都要如此。带上觉知、理解和爱,去面对生命中的每一个发生,每一个故事,每一个情景。那样,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灾难。尊重,并不仅仅发生在成年人之间。成年人对孩子也要有足够的尊重。你越是尊重他,他就会越放松,不会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而事实上,他也不会做错什么。所有的错误,是人们狭隘的认知和自我的观念。孩子的世界和观念是纯净的,但是经常被他的父母加以各种罪名。发生什么,哪怕是车祸或是灾难,那都不是最可怕和最不幸的。最不幸的灾难是我们心中投射出去的打击和伤害。内心的完好无损和被呵护,远比损失的一碗豆浆,一身漂亮衣服,一套家具,甚至我们的生命,比一切的一切更重要。没有任何外在的东西能损害到我们,只有我们的无明和冷漠,隔阂与自我,那才是制造痛苦和不幸的唯一原因。愿你我都从无明中觉醒,不要再去指责和抱怨任何人。对自己也不要太过苛责,以爱来照破一切的发生。
2023-05-14
-
一个人的世界
一个人的世界每次一个人散步的时候,我都非常珍惜那段时间。我会放下所有的人事物,只与自己在一起,与脚上的觉知在一起,与一路的风景在一起。每次无事一个人独坐在屋中时,我都会无比的珍惜那段时间。我会放下所有的思虑,倾听自己的心跳,与自己的呼吸在一起,与自己的身体在一起。就算有妄想和念头生起,我也不会被它们干扰,继续坐在那里,享受寂静和无事。当我和其他人在一起,我依然会很珍惜那段时间。我知道,那也是与我自己在一起,只不过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我会真诚地与对方交流,希望自己更加投入,更加专注地享受那段时光。当我走在一条僻静的田间小路上,我会找一个土坡或石块边停下来,我会坐在路边。看着远处的树和庄稼,我会让自己沉浸在稻田的颜色和温柔的和风里。我会一再地拖延回去的时间,有时直到黄昏。有时我会选择夜晚一个人到树林或野地里散步。那时,我更加专注于夜色,我不得不专注,因为小路黢黑,杂草丛生,稍不注意,就会走到沟壑中。我会惊动一些飞鸟,会听到虫鸣和蛙声。同样,我会随便坐在一处高地,或直接坐在田埂上。夜里的树更加肃穆庄严,天上有乌云出现,有时月亮忽然透出云层。在我与夜进行深入交流时,所有的事情自然消退。那也是我享受独处的最妙时光。孤独,或者独处,那是你面对真实的自己的最佳时机。自在,就是自己与自己在一起。与自己在一起,面对空虚无依的自我,那是你终将面临的一种生命状态,一种恒常的状态。你无法回避。久久地安静地一个人待着,你会发现,所有的问题渐渐消失。时时一个人独处,你会发现,所有外在的所依不再重要。你越是回避孤独,你就会越恐惧独处,你越会感到不安。你越是直面孤独,越是去与它相处,你越会发现它的寂静和纯粹。独自一人,你更容易看到真相。我们过度关注的人事物把我们与真相隔开。其实并非事物在蒙蔽我们,而是我们的贪婪。而大自然中的一切,并不会消耗我们的精神,它会向我们展示生命本有的样子,让我们看到更真实的自己。去看一棵树,或一面湖吧。去观摩一朵小花,或拍摄一把椅子。你会发现,它们如此静美,如此纯净,如此超脱,如此可爱。与它们在一起,那些都是你。与自己在一起,不再去追逐幻想和未来。从妄念中迈出脚步,从故事中跳跃出来。不要被思维捆绑,不要被念头吓到。直接生活,直接感受,直接面对你自己。面对真正的自己,根本不需要任何对话。你只需要静静地坐着,静静地看着,静静地听着,静静地那样着。
2023-05-14
-
最深的祝福
最深的祝福居士:师父好,我明天就要做手术了。希望得到你的祝福。答:把身体交给因缘,接受一切的发生。居士:我想得到祝福,不想接受指导。答:众生之苦,来自我想要什么。而真正的快乐,来自我的接受。如果我们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我们可以想要财富,想要赞赏,想要美貌,想要健康,想要长寿,想要长生不老,想要一切。我们可以不劳而获,我们变得越来越贪婪而没有止境。而这一切并不会带给我们快乐,相反,痛苦正是由此而生。你想要祝福。接受现实,这是我给你的最好祝福。手术的结果,没有人可以主宰,除了你的心态。你越是放下心中那根操控的绳,你就会越放松,那对你越有利。你的健康,没有人可以赠予,除了你对现实的热爱。所谓现实,不仅仅是治疗中发生的事,包括你现在做的一切。不要离开此时,活在现实中。那么,手术几乎是不存在的。发生什么,就接受什么,还有比这更美的祝福吗?你无法决定因缘为你做什么,但是你可以对因缘做什么。放下企图和期待,那是你给自己最好的祝福。最好的祝福永远来自于自己,而不是他人。佛陀从来不教导众生怎么去求福或祝福,他只教导众生去种植,去播种美好。当你认真播种,收获是必然的。祈求神佛给我们祝福,那是一种迷失,是丢下自己的心田不去耕种,却总是期望别人的施舍。那是我知道的最愚蠢的事。佛陀教我们一切向内去求。福祸无门,唯人自招。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今天你向我求祝福,我并没给你祝福,相反,而是给了你一堆教导。你想要祝福,我偏偏给你一通说教。我虽然至诚,而你却不想要。这本身就是一个教训。你想要什么,凭什么就一定能得到什么?如果你的生命行将结束,而你还要祈求上天再给你几年寿命。上天没有给你,你变得非常痛苦、愤怒和和绝望。你的痛苦并非来自死亡,而是来自对它的抗拒。一切事都是如此。接受一切因缘的发生,是你对因缘最好的助力,你收获的不是健康,而是心智的通达。而那,才是永恒的。那不是指导,而是发自我最深的希望。我希望你在进入手术室时,把自己完全交给病床、医生和手术刀。手术的结果真的不重要。在那一刻,放下对生命的抓取和控制,那才是最重要的事。你因此而可以获得真正的生命,永恒的觉悟。
2023-04-26
-
你的爱人的真实身份
你的爱人的真实身份我们看着自己的孩子和爱人在自己面前,内心无比幸福和快乐。但是,当他们遇到困难,陷入困境,发生不幸,我们会跟着一起担惊害怕,一起受苦。我们总觉得有个孩子在眼前,有个老公陪伴自己,有个父母可以依赖。却不知道他们到底是谁?他们为什么会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为何对他们如此牵挂和执着?孩子、伴侣、父母,并不是孩子、伴侣和父母,那是你内在深深的无明和贪爱的折射。他们之所以会出现在你面前,是因为你的内心中还有无明未除,还有贪爱未断。所以他们生生世世被你的无明吸到面前,而你,生生世世被他们锁住。所谓六道,不过是家亲眷属的代名词。生死轮回,不过是贪爱与恐惧的交替循环,无始无终。想一想,为什么你的孩子出事了,你会无比恐惧和心慌?为什么你的爱人离世了,你会如此痛苦?为什么他们发生一点小事,你都会牵肠挂肚?寝食难安?因为他们是你内在最深的执着,是你的无始无明,是你轮回的根芽。不看破亲情的虚妄,不放下贪爱与无明,能出轮回,无有是处。没有人逼你放下孩子和挚爱,那是你的选择。但同时,你也选择了轮回,选择了担惊受怕,选择了恐惧和不安。由爱生于忧,由爱生于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无论你学法多久,功课做的多少,如果你心中没有看破贪爱,还在执着一份感情,还有一个东西依赖着,你都无法真正出离生死轮回。这份依赖会一直跟随着你,让你永远不得自由。圆觉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如何从亲情和家庭的贪恋中解脱出来?保持与他们的距离,看清他们只是你自心的一个幻影,放手他们,让他们做自己的梦,不要担心或操控他们。相信他们有自己的一段因缘和路程,而你,只须要先觉悟,然后再化身任何一个形象,来到他们身边叫醒他们。
2023-04-26
-
空虚的意义
空虚的意义在生活中的很多时刻,一旦我们安静下来,什么都不做的时候,我们心里会升起一些无名的烦躁、空虚和不安,我们的情绪会感到低落。安静非旦不能给我们带来宁静,相反,我们会觉得孤独、伤心、恐惧,悲观,不踏实。同时,心里会升起各种妄念。这时,我们很容易被这些妄念所骗,认为自己出了什么问题。所以想立刻向别人述说和求救,或者急忙寻求各种对治。情绪低落时,最好的应对方式是坐在那里不要采取任何行动,继续安静地坐着,或者躺下来闭上眼睛,关注自己的呼吸,看好自己的心别被妄念所骗。给这些“低落”的情绪和“负面”的念头一个自行活动和变化的空间,只要你不压抑和驱赶它们,它们会自己流过,从而消失。人之所以会不安和难过,是因为你从未正视自己的念头和情绪。你一直在回避这些负面的感受,你在厌恶它们,并一直想逃离它们,而从来没有理解过它们,没有接纳过它们。当你情绪低落,内心感到空虚、郁闷和无聊时,千万不要用吃喝玩乐,找人倾述、或者吃药看病这些外在的手段去转移那些负面情绪。那样的话,它们好像消失了,但那只是暂时的。其实,它们被成功地转移和潜藏到你的意识深处,等到下一次你遇到什么事,或者忽然遇到一个缘,一个念头就会把你心里藏起来的这些情绪引发出来,你还会再次经历上一次的空虚和不安。而且,你感受到的空虚会一次比一次严重。然后你又在无明的驱动下,在习惯的驱使下,继续选择忽视它们,讨厌它们,驱赶它们。你会立刻选择感官享受来麻痹自己的心识,选择不停地做事来填补空虚和无聊,那便是苦的轮回,恐惧的周而复始。静静地看着自己那空虚的心,与空虚的感受在一起,不要逃避,那是消除空虚的唯一方法。如果你不能直接面对和接纳空虚,你可以选择一些有效的方法,使自己接近它。比如练习独处,比如读诵经典,修习坐禅,练习行禅,训练觉知等。先从减少心识依赖六尘开始,慢慢练习无所依,时间久了,就能逐渐降伏自己的恐惧和不安。一颗空虚的心,它的真正意义是提醒你正视它,接纳它,既而满足于它。因为空虚,才是实相。当你真正看着空虚,并满足于空虚时,空虚的任务和意义就完成了,它会在你的妄念中消失,回到真实中去。请带着爱和理解去看着你心上升起的所有念头和情绪吧。那些低落的念头并不是让你受苦的,而是来唤醒你,让你安静下来,与真实在一起,不要再去向外寻找。不要再依赖六尘填补空虚,而是回到空虚中来,成为空虚,然后,那些情绪和不安才会真正被治愈,从而消失。空虚、无聊、寂寞,那才是实相。而人们却从不正视它们,从来不去适应它们,而是一直误解、讨厌、归避它们。你越是对立什么,你越无法摆脱它。你越是理解并接纳什么,你才能真正消融它们。讨厌什么,什么就会一直存在。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摆脱一件对立的事,除非你成为它。成为它,它才会消失。
2023-04-26
-
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你是听从世界的声音,还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你是一直向外获取别人的认同和支持,还是发掘自己内在的宝藏?如果你一直做别人希望你做的事,你就无法快乐。如果你想做自己想做的事,你就要独立自主,不能依赖别人。我们太过于执迷外在对我们的评价,以至于都忘记了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我们太过迷恋别人带给我们的快乐,却忘记了自己同样能带给自己快乐。看看孩子们,他们大多自娱自乐,他们活在自己美好而和平的世界里,从来没有纷争。而我们,进入到别人的世界,也轻易地被别人侵袭自己的世界,然后在彼此的世界里交战。不知道自给自足,不了解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不知道如何爱自己,你就会一直向别人那里获取认同和爱。当你向外寻觅安全感,你永远会不安。当你回到自己这里,你开始真正安全。一开始,你不习惯于独处和自立,慢慢你会发现,当你能和自己相处,你会赢得一切人的友好与尊重。一旦我们把快乐建立在别人身上,我们的心就会和自己分离,我们会处处受制于人。一旦得不到对方的认可,就会惶恐不安,不知所措。所以力量弱的,拼命讨好别人,取悦别人;力量强的,用力去控制别人,批评别人。不论强与弱,都是愚痴无明的代词。当你不认识真正的自己,你就无法了解别人。你和所有人相处,都会带来问题。没有自知之明,又不懂得自保,就会以自己狭隘的思想观念肆意干涉和操控他人的生活,同时也被他人粗暴地干涉着,导致人们活在兵戈与怨恨之中。那样的讨伐比所有刀剑的战争更加触目惊心。从别人的世界里走出,回到自己这里来吧。从他人的评价那里转身,回到自己这里来。了解自己,改变自己,接纳自己,取悦自己,满足自己。当你完全满意于自己,别人的意见对你已经毫不重要。当你真心地接纳自己,你会接纳一切人。有一天,你发现一切人都在做他们自己,你将放过他们,回到你自己的轨道上来。当你回到自己这里来,你将不再受制于任何思想、任何观念、任何操控、任何指责。你会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而且会把这种自在和惬意传递给你身边的人,影响他们,帮助他们活成他们自己真实的样子,不再倾听世界的声音,不再做那个别人眼光里的牺牲品。
2023-04-13
-
我不知道
我不知道人们以为知道的越多,越能了解这个世界。恰恰相反,知道的越多,无明越多,烦恼越多,障碍越多。当你说,你知道什么,你什么也不会知道。当你说,你不知道,你得道了。多知多解,翻成壅塞。知识磨灭天性,毁坏直觉,覆盖真如。文殊菩萨才起佛见法见,即被贬至二铁围山。楞严经云:知上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从上以来得道者,皆不在知解中做活计。平田普岸禅师云:入此法门,莫存知解。罗汉桂琛禅师云:不知最亲切。你无需知道任何事。因为除了妄想,没有任何事真实存在。法者,念也;物者,相也;知者,妄也。一切法从知解生。心若不生,万法无咎。当你觉悟到能知所知俱是虚妄,你不再追求任何知识。修行只须知道一件事,也就是没有任何事是真实存在的。你只需认识到一件事,没有什么需要你知道的。没有什么需要你知道的,你知道了一切。当你明白一切都是空,你不再想知道任何事。你知道的一切,都为无知做准备。你学习的一切,都为认识到真实中无知者,无所知。当你知道万物都没有实体,就连认识万物的主体都不存在,你知道了唯一的真相。除此之外,你对一切都不必去知道。冷了穿衣,饿了吃饭,困了睡觉,这些你不用知道,因为它们不必思考,这是你的本能。爱一个人,喜欢一件东西,学习走路、说话,使用肢体语言,这些都是我们的天性,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少量的知识,就足够在这个世间生活得非常幸福。而绝大多数人生活的不幸,就是因为学习了太多的东西。这些东西给我们带来了虚荣、自负和偏见。知识只能带给人们复杂和混乱,直觉才能让我们生活得简单与充实。爱不需要知识和技巧。大道杜绝造作和算计。如果你追求知识,你会背道而驰。如果你领悟到没有任何事物值得去探寻,你会悟道。悟道,你会活在真实之中。真实之中,什么都没有,只有一颗无所是,无所住,不捉取,无把控的心。朋友,你还在学习那些金融、管理、经济、文学、历史,甚至哲学和宗教知识吗?它们无法带给你真正的智慧,只会让你越学越呆滞,离你的天性越遥远,越学越我慢、愚昧和狭隘。放弃这些知识的积累和获取,去学道吧。道不用学,天生就会。道不用找,本来就有。道不用记,直用直行。道不思考,拟心即错。道非文字,超心意识。道不属知,不属不知。道最亲切,无知知要。修行和成道多么简单,放弃学习任何知识和技巧,直用其心,直行大道。
2023-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