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觉修行

    自觉修行修行是自己的事,只有自己时时提起正念,时时警告自己:生命无常,道业未办,应当收心摄念,努力精进,转业力为戒定慧,化烦恼为菩提,如此者,方是自己真正善知识。师父再好,善知识再慈悲,诸佛再有智慧,也度不了懒惰放逸,不肯自觉修行的人。修行要靠自觉,自觉才是道人最宝贵的品质。自觉是主动放舍世间享乐,主动用功,主动修行的一种觉悟和能力。对自己要做的事目标明确,态度坚决,方法清楚,充满信心,是名自觉。围绕着核心的具体的事情,每天都做一些,持续进步,循序渐进,从不懈怠,是每一个自觉者所行。自觉是内驱动力,时刻不忘记目标,时刻不忘记努力。修行除了自觉,谁能经常督促你、提醒你、砥砺你、鞭策你、打磨你?没有人。只有自己带动自己,那才是源源不断的动力,才是自我解脱最大的保障。无论在寺在家,修行都要自己做自己的监院,自己做自己的维那,自己做自己的护法,自己做自己的教授师,自己做自己的阿阇黎,自己做自己的证明师,自己做自己的和尚。自觉远离五欲六尘,自觉减少营营造作,自觉断除贪嗔痴三毒,自觉亲近诸善知识,自觉用功老实修行。自觉诵经,自觉坐禅,自觉阅读经论,自觉做务劳作。自觉息虑忘缘,自觉持戒精进,自觉看破世间如梦如幻,自觉成办一切助道之法。此事除己之外,无人能替。修行除了亲力亲为,谁能为你保证?修行之人,若无自觉心,犹如车无马,箭无弦,懒散放逸,一事无成。培养自觉心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从安住当下做起,从走好路,吃好饭,说好话,拿好东西,关好门做起。从每日按时起床、睡觉、诵经、坐禅开始。修行就怕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自觉持续用功,干干这,玩玩那,将此一生糊里糊涂荒废过去。将他一期大好人生,白白浪费。明白修行的道理,做好修行的功课,每天自觉做这一切事,修行即如同骑牛归家,不至而止。诸同修,你在自觉修行吗?还是经常要靠别人鼓励,靠师父提醒,靠同修督促?若那样,离道远也。古人云:迷时师度,悟后自度。自度者,即自觉修行也。 

    2023-08-06

  • 改过之法,实修之道

    改过之法,实修之道师父好,看到您文章里经常提到,修行要常常反思自己的过失。请师父具体开示,要经常反思哪方面的过失,才能更快入道?又佛经说无我无人,既然无我无人,为何祖师又说,常自见己过,才能入道?见自己过失,不还是有我吗?答:学人当常反思自己是否还有贪、嗔、痴、慢、疑、嫉妒等心,是否还有杀生、偷盗、邪淫、恶口、两舌、绮语、邪见等不善之行,是否还不孝父母,不重师长,不敬他人,是否还见别人不是,是否还随意指责批评别人等种种行为。首先反思,自己还有没有贪心。于诸顺境、财色名食睡,还有没有贪爱取着之心。若有,当勤觉察,精进修行,殷勤忏悔,当少欲知足,于一切贪爱之境,常知其幻,不取不着。第二反思,自己还有没有嗔心。于诸逆境、怨怼之人、不合己意的否定和批评是否还有嗔恨之心。若有,当勤觉察之,精进修行,诚心忏悔,当起大慈之心,悟人法空,努力改之。第三反思,自己还有没有迷惑颠倒之时,还有没有愚痴呆滞的时候,还有没有词不达意,颠三倒四,糊涂混乱之时。若有,当勤觉察之,常诵经典,广学多闻,诚心忏悔,提升心智。第四反思,自己是否还有贡高我慢,是否还自以为是,轻慢他人。若心中还有我慢,则常于佛像前礼佛忏悔,观诸佛功德,见自己无知,起平等观智,消除我慢。第五反思,自己是都还对佛法僧有疑,对善知识有疑,对自己的亲人有疑。若心中经常起疑,当时常反照此疑来自何处,有无实体,毕竟是何物?正起疑时,精进用功,观疑性空,则疑心自除。第六,反思自己是否还有嫉妒之心。若心中对同修、兄弟姐妹、同事,乃至陌生人,经常怀有嫉妒之心。当勤觉察,殷勤忏悔,当起同体大悲之心,好归他人,恶向自己。嫉妒便可逐渐消除。第七,反思自己身口意是否还有不善?是否常常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口、两舌?若有之,当殷勤忏悔,坐禅经行,独处牧牛,读诵经典,提高觉知,远离此诸恶行。第八,反思自己是否不孝父母,不敬他人。若有,当于父母身边勤加侍奉,柔和软语,尊重爱戴。对他人要普行恭敬,不得轻慢。视一切众生如同佛菩萨。第九,反思自己是否常见他人不是,而不见自己不是。常说他人,不反思自己。若有,当勤觉察之,时时反观,多坐禅,多礼拜,多忏悔,精进修行,不见他非。第十,反思自己是否还有邪知邪见,是否真正彻悟本性,修行圆满。若心中于法不彻,于理不明,于心不识,当勤忏悔,读经看论,亲近善知识,识自本心,达诸佛理,荡除邪见。以上略说修行人应常反思自己的种种过失,有则改之,无则不令再犯。若繁说,则无穷无尽。愿诸同修,善思念之。古人云:深深拨,有些子。没有,只怕拨的不深。六祖大师说: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狂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有人大言不惭,自称无过,不须改也。只此自称无过,我执我相毕露,过已显矣。真无过者,不言无过。言无过者,早是过矣。如须菩提言,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圣人尚不敢自称无过,更何况凡夫俗子,妄言无过,是大罪过。众生学法,只爱口说,贪图空想,见他非易,见己过难。不愿实践,不务实修,沉迷空理,犹如说食不饱。有人言,无我无人,何来过失?却不知见自己过失,正是无我无人之真实功夫。若不见自己过失,如何去除我执?如何觉悟无我?可见,真正的无过与无我,不是口上说来、意识知解,而是实实在在看到自己的过失,改正自己的过失,而达到真正的无过,实现无我。学法应当务实,行得一寸,胜过说得一尺。莫只图口快,只见他人不是,看不到自己烦恼恶习如须弥山,未动丝毫,却言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只是自欺欺人而已。六祖大师云:改过常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正视自己的过失,勇于改变自己的过失,方是修行正途。常常反思,老实改过,才不辜负自己法身,不枉受轮回之苦。觉悟之道无他,但见自己过失。解脱之道不难,但能改过即得。 

    2023-08-06

  • 不怨人,诸佛之秘钥

    不怨人,道人珍宝,诸佛密钥百病从怨起,诸苦从恨生。嗔心,怨心,指责,批评等心最伤精神,是修道者第一之戒。所有的疾病都来自内在的不善之心,内为因,外为缘,故有和合之病。内心若无怨恨、毒害之意,外缘只伤其表,难伤其里。一直认为是别人错了,怨恨藏于心中,一直不能原谅别人,对身心是最大的消耗和分裂。长期以此,身心不知不觉遭受自己恶念的毒害,所有疾病都跟此怨恨有关。不怨人,看自己,是安乐之宝,平安之符。经常反思是自己错了,改变自己向外找原因的习气,反过来回向自己,则心性逐渐柔软、内敛,怨就不发于心,诚自内出,对身心则是一种滋养和收摄,身心自然康泰,诸病不侵。所以六祖常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古人常云:静坐常思己过,闲谈勿论人非。又云:吾日三省吾身。古之圣贤,皆以反观自心为修道之要务。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观自在,即是观自己,莫观别人,莫怨别人。此一句,道尽一切修行之关键。又云: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行深般若者,深刻反省,常常反观。六祖说:学道常于自性观,即是行深般若也。五蕴者,色,受,想,行,识。色者,我慢,受者,贪爱,想者,妄想,行者,恶行,识者,恶念。此五蕴实质,从无明起,从怨恨生,从迷境有。以妄见人我,故有对立,五毒怨起。若能时常反观自己,深入观察,常见己过,则此五蕴怨毒自然不生,是则名为“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故学法之人,坐禅及一切时中,当常思过往所行,待人接物是否有怨人之心,是否经常见别人过失。心中是否还有不能原谅的人事物。若有,应诚心忏悔,乃至发大誓愿,痛改前非,化解怨气。不是表面上做忏悔的形式,而是静下心来,泯除所有怨恨和指责之意,将心收回来,融在一片柔和大化之中,好好做一番内省治愈的功课。若能日日如此,常观自己,则正心诚意的功夫自然增长,不但心性愈来愈平和,身体的众病也会消除。诸同修,真修行是做内观,自省,改过的功夫,而不是执迷知解道理,或做其他表面上的功课。做所有的功课都是为了让我们安静下来,看到自己的用心,改变自己的用心,常观自己的不是,不再怨天尤人。什么是开悟?开始反思自己的不是,就是开悟。什么是见性?开始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不再分别外境人我是非,离一切相,即是见性。古人所说所行,我们经常做奇特想。而事实上,佛祖教言平实无奇,只是我们错会,做玄妙想。以错会故,不去践行,故与道转行转远。六祖说,常自见己过,即与道相当。愿我们不仅常忆此语,更当常行此语,践行古人言教,自然解脱身心诸苦,吉祥如意。 

    2023-08-06

  • 认知决定世界

    认知决定世界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矛盾,那就是观念的矛盾。接受更多的观念,你会接受更多故事和人生。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战争,那就是认知的战争。打破认知的屏障,接受新的认知,这世界上将不会再有战争。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隔阂,那就是思想的隔阂。质疑思想的真实性,允许各种思想的存在,世界就不再有冷漠与墙壁。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冲突,那就是见解的冲突。放下自己的见解,尊重别人的见解,所有的冲突都会化为友好。你与别人所有的不快都建立在对事物的认知不同上。不能理解和认同对方的观念,是一切对立和敌视的根源。你对别人所有的否定,都建立在你无法接纳对方的行为、思想和观念,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于是,本来很友好的你们,忽然犹如仇敌。当你想要反对什么,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也许你的反对就不那么强烈,甚至还会理解他。当你要批评什么,请反思一下,你真的了解事情的真相?你确信对方做的是错的吗?你的观念、认知、角度和思想构成了你的世界,你的界限和你的维度。如果你允许自己的观念,那么,也试着接纳其他人的观念。有什么样认知,就看到什么样的世界,就活在什么样的世界。三恶道并不是外在的,贪嗔痴即是三恶道。天堂极乐也非外在,心地无非、无乱、无痴,即是天堂和极乐。你的世界是由你内在的投射建造的,而不是由城市、小区、街道、花园和人组成。生活在同一个小区里的人,有的人在地狱,有的人在天堂。一个球,左半边是黑色,右半边是白色。站在左右两边的人坚信自己看到的颜色是对的,并因此而争吵起来。当他们发现,对方看到的颜色并没有错,只是因为自己站的角度而误解了对方,他们发现自己很愚蠢,居然坚信着一个假象而从未怀疑过自己。你有多少时候只是站在你自己的角度看世界,看他人,评判世界,评判他人?你有多少时候是在盲人摸象?你有多少时候因为看到了什么而自己在那里编织故事?如果你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你看到的永远是片面和狭隘的。如果你只用自己的观念看事情,你看到的只是善恶是非对错,你无法看到圆满。打破固有和陈腐的观念,用更广阔的视角,更高的认知去看待别人,你会看到一个个新颖而美丽的人。角度有了变化,认知有了提升,思想有了灵动,你的世界才会变化,你的人生才会丰富,你与他人的共鸣才会更加精彩。所有的痛苦都是观念带给你的。观念变了,痛苦就会消失。所有的分裂和对立都是思想和知见的差异造成。提升认知,了解实相,再看事物,无不圆满,无不究竟。再看人,无不可爱,无不绝妙。

    2023-08-06

  • 什么是爱自己

    什么是爱自己并不是给自己花很多钱才是爱自己,爱自己是让自己减少欲望,不做物欲和虚荣的奴隶。并不是买高级化妆品,食用贵重养生品就是爱自己,心地纯净,简衣素食,感恩知足,那才是爱自己。并不是到处旅游,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才是爱自己。找一个地方休息下来,静观万法如梦,不再随物流转,那才是爱自己。不停地追逐感官的刺激,那不是爱自己,而是毁掉自己。真爱自己的人,了解自己的本性,放慢生活的节奏,宁静淡泊,心不附物,那才是爱自己。放逸、造作、追求生灭的价值和意义,那不是爱自己。静下心来,了解诸法实相,悟人法无我,那才是真正的爱自己。别人都在识心的波动中颠簸躁动,你歇下来,在寂静中安住平淡的生活,不再被识心所奴役,那才是最爱自己。最爱自己的人知道什么会伤害自己,什么才是对自己有利。追求五欲,那是愚人爱自己的方式。不染六尘,那才是智者爱自己的方式。消耗身体,尽情享受生活,那是疯子爱自己的方式。自律守身,深居简出,栖心寂寞,那是觉者爱自己的方式。贪慕虚荣,聚众娱乐,歌舞升平,那是无明者爱自己的方式。不求名利,独处无依,坐禅诵经,那是觉醒者爱自己的方式。朋友,你爱自己吗?你是怎么爱自己的?爱自己,却让自己受苦,这是愚痴之爱,可悲之爱。爱自己,应当让自己远离危险,不被烦恼所噬,解脱诸苦。如是爱者,才是真爱自己。爱自己是你一生唯一的责任。没有人能真正爱你,或者替你来爱自己。爱自己,是你的本分、天职、要务。只有你自己是自己的桥梁、渡船和守护者。你可以不爱任何人,但唯独不能不爱自己。爱自己,需要清醒过来,需要安静下来,需要反思和觉悟。不觉悟,能爱自己,无有是处。爱自己,是改变那些让你受苦的习惯,改变那些让你不安的行为,改变那些让你不快乐的观念。知道什么是真正爱自己,努力践行,自己才会变得越来越好。自己好了,不再受苦,不再惶恐,不再不安,那才是爱自己。 

    2023-08-06

  • 静心铭

    静心铭愚人逃境以安心,心静才是道人亭。常读此篇静心铭,不需换他南北境。静能生幽兰,静可起山谷。静能造凉棚,静能淌流泉。若人心得静,大地一时平。心静境自宁,心静诸法净。静者能生光,静者万虑亡。静是法王根,静是万相主。静心以澡浴,静生诸神通。心若静者,处暑天而不热,在炎夏而不烦;宅三伏而清凉,于当阳而不炙。心若得静,居山谷而不寂,卧闹市而不乱。混人群而不杂,离物外而不孤。在在处处,恒常安乐;于一切时,不骄不慢。一颗安静的心,千金难买,万劫难求。一颗安静的心,无拘无绊,万般不换。一颗安静的心,不染万境,久久习成;一颗安静的心,历经幻境,知水中月。心安静下来,诸苦自息,诸恼自灭,诸邪自远,诸难自消。心安静下来,诸兽见之不惊,诸天见之恭敬。贪嗔痴渐薄;狂慢疑渐消。心安静下来,即便身居红尘,出入街市,也是山水人家,世外桃源。心安静下来,就算一间陋室,家徒四壁,也是满屋福祉,蓬荜光华。心静,无关形式、动静、相貌、作为,只关乎心安与否。心若安之,行亦静,坐亦静,起亦静,卧亦静,独亦静,众亦静,作亦静,止亦静。扫地搬运亦静,出言吐气亦静,与众交流亦静,室中独坐亦静,七月流火亦静,寒风刺骨亦静。心静,世界静;心静,佛国生。心静,只因见到世界是心识的影像,万般如幻;心静,那是心识转所依,不再认奴作主。悟万法唯识,心不附物,心自安静。悟唯心无境,境即成心,心自安宁。做一个安静的人,悟一颗安静的心,成一道安静的光。

    2023-08-06

  • 无聊的真实面目

    无聊的真实面目每个人都有无聊的时候,而且会有大量的无聊的时间。当你无聊的时候,你应该坐下来休息,让头脑歇下来,而不是去找刺激头脑和消耗身体的事去做。无聊是身体和念头给我们发送的一个宝贵的信号,它告诉我们,你需要休息了,你需要停下来陪伴“无聊”了,你需要坐下来了解并观察“无聊”的真实面目了。只可惜,几乎所有人都没有理解这个信号,而是错过了它,以为它需要持续的刺激和快乐,却不知,持续的快乐是对身体和心神最大的消耗与伤害。你又感到无聊了吗?如果是的,请放下正想做的事,放下影视、音乐、饮食、闲谈、四处闲逛、与人聚会以及任何娱乐活动,请坐下来,睁眼或闭眼都可以,请静静地与“无聊”在一起,好好地陪着它,好好地认识它。无聊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无聊对我们的意义是什么?它一次次地来找我们是想告诉我们什么?这些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你将永远被“无聊”所惑,而永远被动地“无聊”下去。当你能够坐下来,每次坐三十到四十分钟,一次,两次,三次地坐下来,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与你关系最亲密的并不是任何人或事,而是无聊。可是你却忽视了它。你成年累月地厌恶它,总是用一些替代物来驱赶它,压制它,消灭它。你越是压制它,驱赶它,它越会潜藏在你的意识深处,与你死死地粘在一起。除非有一天,你愿意正视它,陪伴它,了解它,与它为友,那时,你才发现,无聊——也即寂寞,那是上天的礼物,诸佛常处的地方,是世间最美的存在。世人以生灭感受为乐,诸佛以寂灭平淡为乐。请觉悟无聊的真正意义吧!接受无聊,陪伴无聊,享受无聊。不要再畏惧它或推开它。所有的修行都指向无聊,所有的觉悟都指向寂灭。无聊的真正面目是安宁、清净、自在、无苦。怎样与无聊相伴?你只需要安静地坐下来陪着它。你只需要安静地走在任何一条小路上。你只需要坐下来诵一部金刚经或任何经典。你只需要站在那里听听鸟叫或蝉鸣。你只需要坐在窗边看着大街上车来人往。你只需要在公园里或湖边独自散步。你也可以专注地洗衣服、擦地、剥菜、洗米。你可以安心地做好任何一件小事。这些都是陪伴无聊,也即陪伴你自己的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多独处,减少所依,不染六尘,你会越来越喜欢无聊。认识无聊吧,它没那么无聊,它才是最有意思的。你即无聊,无聊即你。无聊是你的本来面目,不要再推开它,或者寻找别的东西来替代它。它是不可替代的,你终将要与它在一起。 

    2023-07-10

  • 如何从精神内耗中解脱

    如何从精神内耗中解脱居士问:顶礼师父。最近我做了一件自认为正确的事,却遭到了身边亲人和朋友的严厉指责,让自己万分痛苦。与他们争辩很累,也没办法向他们解释,就是自己内心想做一件事,却得不到他们的认同和支持,相反,却遭来种种非议。时间长了,自己越来越没有自信,感受到了“精神内耗”和“自我否定”带来的抑郁,毕竟他们对我来说都很重要,我又不能完全不在乎他们的想法。请问师父,要如何面对这些评价和心里频频生起的挫败感?答:被自己最在意的人否定,似乎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事了。但这仍不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人生中最痛苦的事是不了解实相,把自己和他人当成真实的,把别人的评价当成真实的。这才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其他所有痛苦都与此有关。为什么会有精神内耗?是因为相信了自己的念头,那些批评看似来自他人,其实是来自自己。他人的指责引起了内在自我的强烈共鸣,导致自己也在强烈地谴责和怀疑自己。这种连续地否定自己,会让自己陷入一种巨大的消耗和痛苦之中而无法自拔。如何避免精神内耗和自我否定给自己带来的伤害?了达万境唯心,离心无境。永远不要去关注任何人,因为任何你关注的对象都并不真实存在,而那,仅仅是你的念头和妄想。觉悟到并没有一个真实的外在的人在与你对立,也没有来自外在的评价,这是解脱烦恼最有效的方法。然而,这需要深入的修行。只要坐在那里心不妄动,通过坐禅、诵经、行禅、牧牛等方式来练习息虑忘缘,不要相信你的念头,就不会有任何东西能伤害到你。所有伤害到你的,并不是外在的攻击,而是你对那些攻击的认同和回应,是你自己停不下来的念头。你回应了那些评判,就接受了那些伤害。而评判你的人可能早就忘记了对你攻击,你自己却还在那里不停地舔舐自己的念头带给自己的伤口。你不回应那些评判,那些东西就留在了评价者那里。不管对方是否一直关注评价你,那些评价都不属于你。何以息谤?无辩。辩,则是伙同对方攻击自己。何以止怨?不争。争,则是联合对方消耗自己。所有抑郁症、焦虑症、心理疾病患者都是相信了自己的念头,不停地用一种无休止的否定来消耗着自己身心的能量,直至耗尽为止。我们无法控制别人的心念,但是却可以控制自己不相信自己的念头,质疑自我的真实存在。当你不再相信念头,也不再相信自己的真实性,心念对你就无能为力。不管那是些什么样的念头,就算是极其疯狂和可怕的念头,当你照破它的实质,它们将仅仅是一些念头而已,就像云一样,不管是白云还是乌云,在心的天空中飘来飘去,丝毫影响不到虚空。一个没有经过训练和转化的心是很难质疑念头、看破念头、出离念头的。是念头伤害的我们,包括所有抑郁症患者、地狱众生以及所有正在经历巨大痛苦的人,无一不是自我念头的受害者。认识到心并没有一个自我,念头也没有任何实质,不要住在念头里,你就会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包容和安全,那就是真实的力量,无所有的力量,空的力量。

    2023-07-10

  • 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不可思议金刚经除了它的义理究竟,直指人心,长期读诵受持者,能够了悟实相,它更殊胜的地方在于通过读诵可以成为最有效的实修和解脱法门,可以转无量劫来的生死习气,可以最快获得安心的力量,可以消除无量劫来所积的重业。金刚经云: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又云:信心清净,能生实相。是故大众应对此经生起信心,并如说修行。读诵金刚经是最好的实修法门,只要克服懒惰放逸,静下心来,每读一部,有一部的作用。每读一节,有一节的作用。每读一句,有一句的作用。读诵金刚经不可思议的果报,唯有读诵者乃知。此法唯有实践者方知,行动高于思惟,实修胜于知解。读诵此经,是最快的安心法门。读诵此经,能言下见性,识自本心。六祖在坛经中高度赞叹此经。整部六祖坛经,也都是发挥金刚经的妙义。金刚经云:应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应如是住。怎么住?以读诵金刚经来安住。读经时,六根不攀援取着六尘,故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以是安住。应如是降服其心。怎么降服其心?读诵金刚经,即能降服其心。读诵时,心念兹在兹,身心一如,神不向外游猎,回归本位,故能降伏其心。眼看经文,耳听声音,嘴诵文字,三根同用,六根敞开,收摄身心。心才外游,即回到经文上。才起妄想,再回到经文上。如是一心读诵,不必有心思惟其义,其义自现;不必起心安心,其心自安。一切烦恼、业障、诸病,妄念,即得消除。金刚经解其义不难,如理如义读诵难。以众生妄心难歇,六根不停向外驰逐,所以明知此经功德不可思议,还是不肯去读。唯独宿世曾重善根者,能深信此经,读诵此经。经云: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诸善知识,读诵金刚经获得无量善果乃至开悟见性者,自古以来,不胜枚举。望大家对金刚经和读诵金刚经生起信心。每天至少读诵一部到两部,日积月累,烦恼障除,开悟见性,不求自得,乃至究竟解脱,皆不离此经也。

    2023-07-10

  • 禅师的样子

    禅师的样子禅无固定的形态,禅师也无固定的样子。禅不死气沉沉,禅师也一样灵活多变。禅无住处,禅师也一样,心无所住。禅师可能是一个老人,也可能是一个孩子。可能是一个男人,也可能是一个女人。禅师可能是个力气很大的人,也可能是一个孱弱的人。禅师可能是一个身体健康的人,也可能是一个残疾人。禅师可能是一个教授、老师、医生、歌星,也可能是一个农夫、小贩、清道夫、乞丐。同一个禅师,也有可能同时是上面所有这些人。禅师有千面,但每一面都出自天真的心,自由的心,自觉的心。禅师有时铁骨铮铮,有时柔情似水。有时天真烂漫,有时道貌岸然。有时庄严肃穆,有时嬉皮笑脸。有时夸夸其谈,有时沉默寡言。你无法在一种固定的形态中看到禅师。禅师识得了禅,他认识了真实,而对所有的幻象都不再执迷。你看到的禅师可能是一个持戒精严的居士,也有可能是一个破戒的比丘。你看到的禅师可能是一个地痞流氓,也有可能是一个怪物和傻瓜。但这些都无法改变一个禅师的自在和独立,无法改变他活在实相中的清醒,无法改变他一直做他自己。他偶尔也会在大家面前表演一些角色,放弃做他自己,但那只是暂时的。他大多数时间,活在自己本真的世界里:他显现什么样,就接受自己什么样。如果你想接近一个禅师,首先要打破自己所有对禅师的想象和定义。带着一个空心去见禅师,你会在他那里认识你自己。只要你心里对禅师还有一丝一毫的限制,你都无法真正接近一个禅师,当然也无法从他那里有任何的领悟。领悟来自谦卑和虚心,来自虔诚和接纳。事实上,一个禅师也没有什么东西教导你。他只是以身演法,打破你内在所有的坚固观念。你本来是什么,就还你本来的样子。这是所有禅师的心法。你在哪里有束缚,他在哪里帮你指出,帮你解开。这是所有禅师的智慧。你去找一个禅师,不要被他显现的样子所迷惑,而要去倾听他教你的获得自由的方法。你去跟一个禅师学法,不要关注他做了什么,你要关注的是他怎么面对事情,怎么处理问题,怎么出离烦恼。禅师并不神秘,甚至非常简单。不论他显现出什么样子,那都是一颗单纯的心映射出来的样子。只是你看那些样子时编织了太多的故事,给予了太多的想象。在禅师那里,你看不到太多的轨则。你站在他面前,会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包容和接纳。那种包容一切的心态,才是禅师身上最珍贵的东西。禅师的心永远是天真、灵动而透明的,他很少关注别人怎么看待他。他唯一关心的事,自己是否被妄念和故事所骗。从一切虚妄之中出来,活在纯粹的世界里,活在是非无法到达的地方,那才是一个禅师的天职和本色。禅师是谁并不重要。你是谁,你怎么面对自己,怎么认识你自己,那才是最重要的事。永远别忘了,你也是一个禅师,天生的禅师,自由的人。

    2023-07-10

1654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27282930313233

...

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