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痛苦是如何产生的及解脱的契机

    痛苦是如何产生的及解脱的契机当我们身心生起痛苦和恐慌时,大多数的人第一反应是恐惧、拒绝、和对治。当他因为恐惧而心中频频生起这些对治的心念时,他被虚妄的自我捉到了。三途就在此时建立,生死轮回因此而成。这时,如果是一个好的修行人,它会在此烦恼及苦受来临之际,不急于应对,而是深入观察苦的实质,从而实现解脱。一个人不论受到什么样的苦受,都是自我抓取的反应。当他经历外境的变化再也抓不到什么时,它开始恐慌,它习惯性地再去抓取,当它什么也抓不到时,它会去抓取自我。这是自我最后,也是最坚固的堡垒。对治和寻求解决办法由此而生。而这是痛苦维持下去的机密,一切众生被此而瞒。不论身心生起何种痛苦的觉受,比如疾病引起的痛苦与恐惧,此痛苦、恐慌及烦恼来时,最好的办法是不采取任何处理办法。静静地坐在那里或躺在那里。让自己保持足够地安静,身心都不要动。别急着对治,别相信那些可以让它消失的办法,别相信痛苦,别相信它是真实的。那都是我执在诱骗你,其实它是想以你对治的方式让自己(苦)继续存在下去。这种自我运行的机制,就是众生无始无明和俱生我执的存在方式,它非常狡猾而且根深蒂固,难以察觉,唯有久久修行,有大力菩萨方能观察到它的无常和虚妄,而不被它瞒。通过不对治,让它自己消失。不去对治,痛苦看上去似乎会存在,而你也是那样认为的。不,别相信你认为的,别被自己骗。你的一切想法都是自我的伎俩,都在骗你,好维持自我的存在,虽然有时当你相信了自己的想法,采取了一些对治的方法,缓和了苦受,但那只是暂时的,其实它藏得更深了。当你不去对治它,其实它才会虚弱,才会真正消失。只是静静地呆在那里,只是看着,不是看着什么,而只是静静地呆着,冷眼旁观,陪着你的痛苦,接受身心的苦受,直到那苦受先是加剧,然后到顶点、然后不再加强,然后减弱,最后消失。在这个过程中,只要你保持足够的安静,只要你相信不对治才是治愈一切苦的唯一方法,坚持不对治,它一定会自己消失。若起一念对治心欲令痛苦消失,其实是在不知不觉地增加虚妄的用心,而令虚妄的痛苦继续存在。事实是,继续存在的不是什么外在的病苦,而是你的错误用心,是自我的执着。根本没有什么外在的痛苦,只是心的自我执着和投射增强了,导致了痛苦的错觉。没有什么痛苦,是自心取着自心产生了痛苦的幻觉。一切众生皆因取着自心,而住着于妄念中,是此妄心造诸三途及地狱之苦,而且似乎永无止境。一切外境,本来无有,只因妄念,自造自见诸可怕境。妄念若息,地狱自除。诸修行人,于一切苦及烦恼来时,不对治须有放舍生命的勇气,须有大智慧,是大修行,是真正地觉悟,唯觉者能行。经云:烦恼即菩提。于烦恼起时,真正看穿,不被它瞒,不去对治,烦恼才是菩提。若被烦恼骗,急急对治,则自造三途,无人能救。 

    2020-07-21

  • 安住寂寞,得道须臾

    安住寂寞,得道须臾修行的关键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修行永远离不开当下。   不论你认为自己的修行方法多妙,离开了当下,那都不是真正的修行。   当下永远是简单、平常、无味的。当你觉得自己的生活或修行有了神奇,有了玄妙,有了不平常的境界,你一定是进入了头脑,离开了当下。   修行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什么是大处着眼?   就是修行见地要清楚,方向要明确。   所谓见地,觉悟自心本自圆满,一切现成,不待修与证,直下便是,直用即了。若起修道心,不住即相应。   修行的方向是不离当处常湛然。解脱不在未来,不在头脑中,不在妄想里。但能离诸妄想,菩提道果自现。   若能觉悟如是见地,即是正修行路,方向不谬,不会错用功夫。   什么是小处着手?   以有妄想分别自心境界习气的缘故,虽具如是修行见地和方向,以从他闻此见地,非是亲证彻悟的缘故,需要做转识成智的功夫,即于眼前当下小事细节处练习出离头脑分别诸法的妄习。   一切众生以耐不住寂寞,不守本分故,逐于心识感官境界,妄见我人诸法,所以轮回生死。   觉悟者了达一切境界自心所现,无一法是实,故能安住简单、寂寞,随缘任运,着衣吃饭,从小处着手,用功办道。   虽然如此,小处着手,常被一切修行人忽视错过,总以为最上乘佛法有其玄妙神圣之处。却不知,最圣神处最平常,最玄妙处最简单。   扫地时专注于扫地,每扫一下,都是悟道的契机。   上台阶时专注于每一脚步的移动,每上一阶台阶,都是悟道的契机。   开门时缓缓扶住门把手,慢慢拉开门,慢慢关上门,每一个动作的刹那,都是悟道的机缘。   坐在椅子上的瞬间,放慢动作,身体在空中变动并接触椅子的刹那,都是悟道的因缘。   拿起筷子加菜,筷子碰到菜,胳膊抬起来将菜送到嘴里,开始咀嚼,这每一个动作都是用功办道,顿悟本心的契机。   下床,穿衣,手碰到杯子,眼睛看到窗户,风吹过来,饭香进入鼻子,这一切的瞬间和刹那都是顿悟的契机。   为何你却频频错失这些机缘,而将开悟见性视为比登天还难?因为你不安于简单,不习惯于寂寞。如同骑驴觅驴,以道找道,做佛寻佛。   真正的修行就在这简单平常到极致的刹那,觉悟也在这一个个刹那。   一切众生以追寻不平常的缘故,错失了这真正圣神的平常。   众生迷于幻尘,故不安于简单寂寞的生活,在生死大海诸多彩相里轮回沉溺。   道人于此简单平常之外,别起妄心,而妄求道,妄见生死,妄证涅槃,背离实相,永不成道。   唯觉悟自心圆满,不增不减,不妄除法,不妄修道,安于简单,透得过平常者,恰恰与道相应,虽无修道之心,反默契于大道。   诸同修,诸法侣,你在如何修行?你在以何为修行?   如果你离开当下进入不平常境界,被头脑所诳,你偏离了大道。如果你安住在当下的呼吸、扫地、刷碗、吹风、听鸟鸣、穿衣、吃饭等最平常,最无味,被所有人视为无聊的生活,恭喜你,你正走在诸佛涅槃大道上。  大道无别神奇,触目耳听菩提。离此别处觅道,穷劫修行难了。  古人云:平常心是道。   若能真正安于简单、寂寞、平常,不悟道者,无有是处。   成佛做祖有何难,易如翻掌弹指间。安于扫地,满于呼吸,透得过平常,过的了寂寞,自然得道须臾。

    2020-07-21

  • 宗门所说的不除习气

    如何是宗门所说的不除习气师父好,您说禅宗的修行不对治,不除习气。但是祖师所谓的做牧牛功夫,不就是除习气吗?答:宗门亦有除习气,亦有不除习气。不可执于文字,茫然趣于一解。宗门的牧牛是除你修法、住法的习气,除你一念厌凡欣圣的习气,除你见净见秽的习气,除你欲成佛道的妄心。如是所言“除”及“习气”者,亦只是于此诸念正起时一转,无痕无迹,亦非实有法可除。正是六祖大师所言,若于转处不留情者是也。故善学法者,不可于除或不除及“习气”等妄起法相,自迷自缚。如果觉悟自心圆满无缺,不修法,不住法,不起凡圣见,直用见闻觉知,随用随空,自然无习气可除。宗门所言的不对治,不除习气,是指你看不到实有习气和妄念可除。是不除那些本不是习气,而你妄认为习气的东西。即古人云一个都不须对待。比如你只是起了一个贪念,起了昏沉心,起了无记心,此一念贪心,乃至无计无明,非实有体,刹那不住,则不必对待除却,不必以之为患。其本是妄,若对治欲除,反成烦恼,是名知上立知,即无明本。又经云“住妄想境,不加了者。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者,即此不须对治及除却者。众生日常所起贪嗔痴用,本来清净,不可留住,只因众生念念当实,妄生住着,起得起失,妄上加妄,故佛方便呼为无明,实无此无明也。此贪嗔痴,非是宗门所用功对治的习气,恰恰是不对待之,而你却把它当成了习气,对治并除这念贪心。这就错用心,错用功夫了。如同欲追影而除影,影空无性,实不可追,但歇除心,其影自灭。何以故?影是虚妄故。若欲除影,影反成实。修行人之所以不得入门,皆是于此不实烦恼习气诸幻影法以为真实而百般对待,欲除却之,劳心迷性,所以不成佛道。

    2020-07-21

  • 法语

    法语最难过的生活是最简单的生活。最惬意的生活也是最简单的生活。人们最难忍受的是青天白日。总要在这青天白日上加点色彩,然后被色彩迷惑,忘了青天还是青天,白日还是白日,其他什么都没有。人能过好青天白日的日子,虽也不乏粉饰些色彩,总不被自己瞒,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成就。 法语你看路边的雏菊、架子上的豆角,它们何曾有异议?何曾有不满?何曾有苦叹?天地昭昭,愚人不见。本来无缚,画地为栏。

    2020-07-21

  • 你关注的是什么

    你关注的是什么师父好,戒律里对性和淫欲有不同的认识和对待,您怎么看待关于性的问题。答:比如你要去商场买一件急需的东西。你进了商场,是立刻去找这件东西,还是看到了别的,又去买别的东西,而把最重要的最急需的东西忘掉了?愚蠢的人会忘记买最需要的东西,而旁顾于其他。众生修道亦复如是,总是旁顾其他,而不直奔根本。修行也是如此,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关心什么是真的,而不去关心假的。你会问,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六祖大师说,一切无有真。全是假的。你能说出来,能想到的,没有一件不是假的。天地万物,都是自心影像,所以没有什么是真的。觉悟这一点,一切无有真,这是唯一的真实。站在这个唯一的真实上,一切问题不复存在,一切事情不决而决。众生修行之所以不能成就,皆因关注一切虚妄事上。行者,你关注的是什么?这才是你应该关心的最重要的问题,而不是“性”或“淫欲”。任何事都没问题,也不会影响你,你把它看重了,它才影响你。淫欲本来虚妄,它不会伤害你,是你对它的态度,是你对它的厌恶和敌对伤害的你,是这念心影响的你。所谓众生,就是过度关注虚妄的事物,以为真实,所以在幻中捞摸、打造、钻营,终无所得,徒自劳苦。如同要盖一间大楼,设计图还没画,地基还没打,框架还没盖,就开始盖厕所,装修厕所,对厕所精雕细琢。修行人未悟真性,而执着善恶之法,修禅定,断烦恼,除习气,断淫欲,证四果,修加行,持禁戒,读经论,等等,皆是本末倒置,心外求法。如同盖楼,整体框架还没盖,先盖厕所,装修卫生间,把厕所盖的极漂亮,最后发现大楼还没盖,是名愚痴。经云:于戒缓者,不名为缓。于乘缓者,是名为缓。乘者,觉悟本心,了了见于佛性。如盖楼,先要盖整体框架。戒律犹如细节,是虚妄生灭之法。如大楼中的厕所、走廊、阳台等,应当延缓。如是延缓,不名延缓。不盖框架,不悟宗乘,是名迟缓,修行人当戒。修行先要悟真达妄,再做细处功夫。若一开始便在细节处执着,犹如盖楼,先着厕所。六祖大师说:不论禅定解脱,唯论见性。有人说,那是对上乘根基的人说的。此言差矣。一切人修禅定能得真实解脱,无有是处。何以故?禅定如梦,虚妄不实。于虚妄物而生执着,欲成佛道,南辕北辙。所以,六祖大师所说,不论禅定解脱,唯论见性,乃是对一切修行人说。达摩大师说:不论淫欲,唯论见性。何以故?淫欲本来空寂。此语多被人做理上知解看,不知理事一如,而终日被淫欲苦恼所缚。你问我如何看待性与淫欲。我看不到有一法是实,性与淫欲亦复如是。我不见实有法名性、名淫欲,故无看法。我见“性”、“淫欲”但依世谛而有假名,非有实性,故从不将之特殊对待。六祖大师云:淫性本是净性因。经云:淫怒痴性即是解脱。复有人说,此语唯为上上根基人说。此言亦差。一切众生不悟淫怒痴性空而得解脱者,无有是处。淫怒痴法于十方求,皆不可得。于无生法中妄见淫怒痴者,是名增上慢者。复欲除之对治,故名无明。所以经云:分别贪嗔痴,是人获重罪。不见贪欲实,此人获解脱。诸行者,修行但悟一切无有真,莫于假上着,是名第一真实。离此之外,无别真法。

    2020-07-13

  • 最美的陪伴

    最美的陪伴   答:这个世界上,谁是你最亲爱的?   一定是你的爱人、父母、子女吗?   未必。   除非他能安静地呆在你身边。   对方若不安静,你如何安宁?   对方若不安静,陪在你身边不如不在。   如何才算安静地陪在你身边?   少说话,静静的,就是安静吗?   不是。   心中无是非,外不现戈矛。是为安静。   心能如虚空,包容一切相。是为安静。   纵然静如小鹿,默如花草,而心中还存观念之剑,乃至其剑细如针,亦能刺人骨髓。   故知安静者,心无知见之芥蒂,无评判之戈矛,如此者,是真正知音,是最美之陪伴。故知音难觅,以安静难得故。   唯能安静,可做终身伴侣,是我真正爱人。   以安静无意见之姿,而觅佳人。则此伴者,非限人耳。   真正知音者,未必有知,未必有语。   挺拔松木,是我之陪伴。它从不对我评头论足。   青青湖水,是我之亲爱。它从不对人有丝毫不满。   趴在我脚下的黄狗,是我之陪伴。纵然它终日乱叫,对人对事,总无半点意见。   墙角之茶几,是我之亲爱。你对它纵然好久疏忽,它依然陪你如初。   乃至桌椅、台灯、盆景,静如处子,安如尊圣。哪个不是我最美陪伴?   天地万物,皆可为我亲爱,做我终身伴侣。何以故?以安静故,以无心故,以无意见故,以手不握剑戟故。故能伴我地老天荒。 唯人难以为伴。何以故?不得安静。何以不得安静?以有我故,以心存意见故,以执己故,以掌控故。虽终日无语,以有意见,喧闹如雷。   人因心存意剑,故难以为伴。纵然世间至亲至爱,若不能去除心中意剑,不知接纳尊重,虽初心是善,愿与君天长地久,但以我见故,难容难洽,难以维系,事与愿违,不能长久。即使勉强在一起,也每日矛盾重重,吵声震天。而互相避厌,唯恐不及。正所谓不能善始终。 纵有佛陀圣人现于面前,以一己之见,见是见非,着于表象,而不能识,当面错过。如眼中一翳,而蔽浩天。   所以,若有尊重爱戴之人而欲陪伴左右者,不论夫妻、父子、师徒,当先去心中意见,持尊重,具包容,方能在子之侧,与子长久。   若心无所系,得与天地为伴,何必另寻佳偶?天地是常,而人不过一电一沫。纵得可人,亦是光影,不可痴迷留恋,徒生悲叹。

    2020-07-13

  • 关心,关闭虚妄,打开真心

    关心,关闭虚妄,打开真心关心,是最愚痴的爱 你关心谁,你在伤害谁。    你关心时,真心被你关掉了,识与妄被你打开了,你放出去的是一把无形的箭。    你关心谁,你的识心射向谁。    你的关心加重了对方认为有他自己的错觉。你自己也在熏修无明。    觉悟的人不需要任何人的关心。就算有人关心他,对他来说,那关心也不存在。他已经化自己于无形,所以任何心识,射他不到。    世人以被人关心为幸福,以被爱为快乐。他不知道,所有的关心后面都带着一支箭,所有的需要被爱后面都带着一个巨大的我。而他的自我,则是靶子,必被射中。    他需要多少关心,就等于需要多少箭射向他。    谚语说的好,母亲是老虎,疼谁谁受苦。    人们只是总结了这个现象的结果,却不知为何如此。以不知故,依旧心疼那个最不好的子女。越是心疼他,他越不好。为什么?在关爱他之前,你已经认定他不好了。    疼爱即是关心、关注。关注就是无中生有,将虚妄坐实。 你疼爱、关心一个人,其实是不放心他,其实是在暗示他不好。是在向他投射你不希望他发生的事。你在促使那事发生。    你不希望他怎样,他就会怎样。    为什么?一切法不二。    你躲避的,是你欢迎的。    你抗拒的,是你逃不掉的。    你讨厌的,是你执着的。    一切都来自于你,还返还于你。    你如果真正爱谁,希望谁好好的,对他放心,收回对他过度的关心。你可以在旁看着他,但不要投射自己的意识、干涉和操控。    没有干涉的陪伴,那才是最有智慧的关心,那才是真正的爱,    把你对某某的关心放入对因缘和法性的相信里。    你越觉悟,你越相信因缘,越不会加入自己的意见。    不执着自己的想法,你是阿罗汉。    不相信自己的意见,你是觉悟者。    不再关心外境的变化,你是佛。    让一切如梦如幻地发生,觉悟一切实无有生,那才是你唯一需要关心的。    如此之关心,关闭一切虚妄,关闭自己意识,打开本有真心,是真关心。    正所谓,众生心灭,则真法生。众生心生,则真法灭。 师父好,人们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您怎么看待世间伴侣的陪伴?

    2020-07-13

  • 意见,意剑

    意见,意剑世间刀剑,伤人一时,再重皆可治愈。意之刀剑,伤人多劫,其伤难愈。   你持有多少意见,就持有多少刀剑。意见者,实乃意剑。   你持有意剑吗?   意能自害,亦能害人,愚人不觉,多害己害人。智者觉之,谨言慎用。你持有的意见越多,伤人越重,害人越多。 你不必对人横眉冷对即可要人性命,只要放出你的意见。   你不必对人愤怒暴跳即可让对方心惊胆战,只要你心里存有意见。 你想做一个心中持有意“剑”让人无法接近的人,还是丢掉心中的“剑”,做一个让人如沐春风的人。你想用你心里的无数看法、意见、观念“爱”你最亲爱的人,还是带着尊重、理解与接纳,“裸露”在你爱的人身边,让他们对你完全放心。 你想做一个刺猬?还是想做一个毛毛熊?心中持有各种想法和意见的人,就像一个刺猬,人人避之。而没有坚固意见和想法的人,就像一个毛毛熊,人们都喜欢。 如果你想让更多的人讨厌你,就亮出自己的意见,掏出自己的尺子,你立刻就能达到目的。 如果你想大家喜欢你,从心里卸下你的利剑,做一个没有意见的人。 只要你没有意见,你可做我的老师。只要你没有意见,我可以到处宣扬你。 只要你没有意见,我愿意为你做牛做马。 只要你没有意见,你可做佛,做世尊。   佛只是一个没有意见的人。觉者只是一个剔除了心中种种知见的人。    然而舍命容易,舍见难。一个不拿武器的战士,要么他疯了,要么一定是一个高手。 所以世间佛与觉者少之又少。 无我的人无见。   无见等同于无我。   所有的意见都代表着大大的自我。   把你的意剑挂在墙上,它除了伤己害人,没有任何意义。   把你的想法交给虚空,它除了愚弄自己,没有任何意义。 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以有如是等见,不得见于实相。如是四剑,障蔽了天眼,法眼、慧眼、佛眼。只留下肉眼而见是见非,见善见恶,见凡见圣,见得见失。   有僧来见马祖。祖问:汝来为何?僧答:求佛知见。祖呵曰:去!佛无知见。知见属魔耳。知见者,非见闻觉知,乃于见闻觉知上别生种种见解是非对错。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于本性见知上复立于知,是祖所呵之知见。亦是无数学人所求之知见。此知见从识而生,念念分别,覆盖真性,故云魔也。   古得道者曰:老僧平生百无所解,只是日日一般。   无上佛法原来恁么简单,但无知见所解,日用一般即得。众生不得,只是于此平常日用上复加种种计较分别、意见知解,故与道相远。   知见虽微,能害慧命,故学人不可不慎。切忌于心中学得种种知见,以为佛法。佛性圆满广大,若堕意见知解中以为佛法者,如春池拾瓦砾,遗落于摩尼。   善知识,意见者,能杀能活。住于知见,自堕坑阱。以无定见而具佛眼,洞观实相,是佛真见。以此慧见,亲见本来,是名活人,亦名慧剑。   手握何剑在仁者,杀活予夺凭智慧。善知识,手中之剑当慎用。

    2020-07-13

  • 把日子过好

    把日子过好老百姓有一句话,把日子过好了,那才是最重要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你学的佛法是高谈阔论,空洞不实,还是真正服务了你的日子,你的生活?你把自己的日子过好了吗?每个人都希望把自己的日子过好。这似乎是人们对自己最低的期望。可是,能把日子过好了的人,那得真是把好手。怎么才能把日子过好?过好日子的人都是不作的人。过好日子的人都是惜福的人。过好日子的人,都是过的简单,过的平常的人。过好日子的人,都是知足常乐的人。把日子过好,要透得过无常。不然,无事时勉强过得去,来事了,就慌张、忧虑,过日子立刻变成了熬日子。把日子过好,更要有一份定力和睿智。定力和睿智从清闲和安静得,从天真得,从淡泊得。人若不知足,就会造作,会钻营。一旦人掉到了头脑的钻营里,自然就错失了春之百花,夏之凉风,秋之高月,冬之白雪。人不安于简单寂寞,颠簸于得失,追逐于名利,再好的日子也过不了。日子从来是好的,不珍惜日子,不过好当下的人,就没有好日子。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事。只是人不满足于今天,为明天忧虑,为未来操心,错失了好日子。圣经上说,你看,田野里的百合,也不打扮,却比所罗门王穿的袍子还要华丽。你看,天上的鸟儿也不种,也不收,从来不忧虑吃什么,穿什么,老天尚且养活它们,你们不比鸟儿聪明贵重的多,为什么却忧虑明天?田野里的百合和天上的飞鸟知足,所以能过好每天的日子。人只因不知足,连最好过的日子都熬不过去。古人说,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相逢有几人?此语道出世人都欲清净淡泊,无奈贪爱幻境,因袭太久,不修圣道,徒生欣叹。若人发心向道,复本清闲,不必辞官,亦不必一定林下相逢。但能减少几分欲望,少些虚荣,去些挂碍,自然也能尝得几分淡泊的滋味,就算身居闹市,也能享受半日林下的清净。只是世人心中,但见财色,终日营营,忧虑百年,过它头脑中的虚妄日子,而错失了日月之馈赠,天地之纯然。又古人云:本色住山人,且无刀斧痕。住山人者,不必一定松萝涧旁,采菊篱下,枕石块上,煮火烹茗。即便于红尘俗世场中,少欲少求,任运自然,过得天真日子,挨得寂寞时光,更是世间大匠,不留斧痕也。把日子过好,须得知道如何是好日。既知好日不离当下,何愁过不上好日子?

    2020-07-13

  • 三玄三要

    三玄三要临济祖师说,大凡演唱宗乘,一语须具三玄门,一玄门须具三要。有权有实,有照有用。临济祖师所言一语者,非诸方所言一句死语也,而指对众临机之际一句活语,乃至语默动静,举手伫思,一棒一喝,乃至转身,或良久,或藏机,或全无施设,或拖延至明日施设等,一切所为所现,无非此一句也。此一语是祖师演法示教之根本,从性海流露之萨婆若智,有主有宾,有权有实,有照有用,有理有事,有语有默,有动有静,有全有偏,有满有半。或兼带实权照用,或偏指理体事功,或兼带偏,或偏带兼。或兼里藏兼,或偏中有偏,不必一端,不必求全。但能指示学人,对其有所启发,则虽一句语,应机而设,变化多端,无所不具,实乃随机而用之活法也。故此一句语,具三玄门。每一玄门中,复具三玄,又称三要。玄要一义,后人错会,以为玄有玄义,要有要义。此三玄者,古人云:第一,体中玄;第二,句中玄;第三,意中玄。每一玄门中,复具三要,也即三玄也。即体中玄里具体、句、意中玄;句中玄里具体、句、意中玄;意中玄里具体、句、意中玄。祖师云:第一句,是体中玄,是祖师示法之一种,以接最上上根机之人,临济所说出格的人。即直接以全体作用而示学人本真,此称全提,或称全隐,皆是未发机语前之浑然无说无示,真正法身说法,或云无情说法。此中之玄,最难领会。是谓:三要印开朱点窄,未容拟议主宾分。善知识见学人来参,还没正式打照面,本来无说无示,学人于此即得顿悟玄旨。如云门见陈睦州尊者,三次被拒,被门伤到脚忽然契悟。又临济问法于黄檗,三次被打,而顿悟。如六祖听客无意中诵金刚经,顿悟玄旨。如高亭简隔江见德山,顿悟本心,掉头而去。如香严闻竹破声而悟道,以及于各种情境下会得无情说法者,此临机一句中,具三玄。是名体中玄。善知识,乃至无情,于未说法之最玄之际,已示本体,故名为玄。若学人在此之机,即顿悟玄旨,即体中玄也。时人于此情境以言语记之,或互相传唱,以觉悟学人,即此体中玄亦具句中玄。弟子既未问法,师亦未说法,临济而能于被打之际顿悟奥意,是谓意中玄。又于宾位而登主位也,故名意中玄。第二句,句中玄,亦祖师示法学人之一种。此一句,祖师多以言语扣问,或以情境施加,或指物示法,句中有玄旨。又古人云“句中无语,是名活句”者。即,妙解岂容无着问,沤合争负截流机。如学人刚一发问,师便喝。或僧问:如何是佛,师云:庭前柏树子。或几番发问,师几番回答,最后转身回寮。善知识于对应学人时,或喝,或言,或良久,或转身,有迹可寻,有答可见。是名句中玄也。后人于此一喝,或一句“庭前柏树子”,或掉头就走,忽然识心断处,亲见本来,是名于句中亲证玄旨。此语亦接上根之人。若学人于此错过,穷其思虑,亦不知祖师真正用意。故名为玄。此一句中,亦具体中玄,意中玄。即说庭前柏树时,从本体起用,含藏妙体,学人少会,是名体中玄。此一句虽为言语,暗含机锋,不失宗旨,学人于此领会玄旨,即是意中玄。若学人于此一句生定解,住言思虑,即失玄旨。第三句,意中玄。此祖师示学法人之一式。如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西来无意。或祖师开示大众云:“即心即佛”,或言:“非心非佛”,或言:“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或言:“汝若反照,密在汝边。”或举拂竖指,故意唤学人名字等等,以语中带意,直示学人本源真性。即,但看棚头弄傀儡,抽牵全借离头人。此一句,虽是祖师直指,但毕竟流于文字,有迹可寻,有意示之。但意解之中,亦具体中玄,句中玄,意中玄。学人正于祖师开示之际,会得善知识用意,即示即用,当下便了,则亦得顿悟本心。此语不论根机,皆能会入。如大梅禅师一闻马祖“即心即佛”即大悟。大珠和尚,一闻马祖开示“自己本有,不须外求。”大珠便会。又临济所说,识取弄光影的人,是诸佛之玄旨。无奈,多数学人,于此正示之际,住于文字知解。正所谓“无始劫来生死本,只为从来认识神。”不论祖师以何法开示学人,此一语中皆含三玄,一玄中复含三玄。若学人于直指之下,或反照时,停思住想,完全不知所措,当下错过,则失祖师玄旨。正所谓于体中、句中、意中错失玄旨。又此三玄三要,在临济祖师开示三玄三要时,表现得淋漓尽致。即,正开示之刹那,即含妙体,正所谓三要印开朱点窄。学人若于此三句未看之际,便知临济言外之意,即顿悟体中玄也。第二玄,句中玄,即此三句一一道来,令学人有所领悟。第三玄,临济示此三玄三要之真实用意,即此三句之意中玄也。此三玄三要,是真实见地与功夫的自然显发,非意识妄测所能知之。或于正示未示之际,体中玄隐,而句中玄显;或句中隐玄,而意中显玄;或意中玄隐,而体中玄显。非有定式,不可执于定解,更不可将为死法,否则,曲会祖师活意,徒劳无益。学法之人,会得此三玄三要,则具正法眼,可明辨天下善知识,亦可示学人正修行路,不至歧途。

    202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