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行的秘诀

    修行的秘诀 有一部经里记载有个人来到佛前对佛说佛陀,您哪里都好,就是耳垂有点大。还有,您的徒众虽多却和我知道的一个外道比还少了一点您应该在努力一些现实生活里我们何尝不是这样的人自己都在火坑里还看这个不足那个不是到处给人提意见什么是凡夫整天见别人不见自己什么是觉悟管好自己而不管他人不关心别人,则近道矣! 有人问我,修行的秘诀是什么修行真的很简单很简单没有烦恼修行就结束了怎样就没烦恼了呢?所有的人和事你都别去管别参和人可以在那里意见在自己这里别放出去放出去意见就等于放出去争执和是非你有意见不过是想出头大家都想出头谁会让着你所以智慧的人都从来不去过问别人的事更不会给别人提意见不管是谁你说出自己的意见你们的关系就危险了切记切记看管好你的意见意见就是知见就是意剑那是世间最可怕的东西所以古人说佛无知见。无知见,无意见者即是佛。看不住自己的意见放出意见等于你在迎接烦恼有人的地方注意别交出自己的意见古人说留与三分给自己切勿向人全道出这就是秘诀没了意见就没了冲突没了冲突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烦恼找不到烦恼谁去修行谁去成佛再成个佛还得被人说你耳垂长太大

    2020-08-05

  • 突显自我有问题吗

    突显自我有问题吗有人总怕突出自我认为那样我执就轻了我相就弱了未必如此掩藏自我和突出自我都是我执的表现只不过当一个人掩藏自我时自我非但没有消失可能会藏得更深 所以一个好的修行人他不会刻意地掩藏自我他也不会太招摇而显示自我他知道什么时候自己突显自己什么时候掩藏自己他于此清清楚楚而不会迷失在这两者中 我们会看到很多人都在突显自我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很自信唯我独尊这些人有时确实很讨厌但是这些人往往很快乐很乐观做过的事很容易放下其实,大多数人不会因为这些人的自我而讨厌他们只是有时他们身上的勇敢和张扬触碰了自己一直不能接纳的观念才让我们心生厌恶其实在很多人心里深处对自信的人都羡慕和向往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更喜欢那样的人而不太喜欢那些藏的太深的人和扭扭捏捏的人大多数人的我执其实不是表现在自我的突出上而是表现在胆怯、内疚和自责中这样的我执隐藏的更深更难拔出所以这样的人更难快乐 没有真正觉悟的人都有自我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呈现本性这其实没有任何问题除非他太过执迷于自己当一个人过度地执着自己他只会给自己带来痛苦就像一个人身患绝症他身体里的脓包要显发出来越显发出来痛的也越强烈但同时也越有可能痊愈一个人太突显自我他吃了苦头自然会放下对自己的执着而那些掩饰自我却没有完全放下自我的人就像自己身体有病却一直掩盖着病痛症状不让它显露出来这其实更可怕对自己伤害更大 一个身心健康的人自然地展现自我或者羞怯地掩饰自我只要不过度这都很美好我们喜欢那些自信而不自负的人同样我们也喜欢那些羞涩但不胆怯的人佛陀的教法并不是一味地泯灭自我或宣扬自我它不断灭天性而是让本性自然而然地显现佛说我者是不灭之本性佛说无我者是无真实之自我个体这两者并不矛盾能随性者,自然不执自我执自我者,很难显现天真本性佛法不除一切唯除过度与执着佛说不断我见唯断取着我见者名为佛性

    2020-08-05

  • 安静的力量

    安静的力量一个安静的人你看不到一个安静的人但是他可能就在你身边。他有可能是你每天都看到的父亲也有可能是邻居家的一个小孩或者,是一个水管修理工。一个安静的人未必是一声不响的人他们对人没有说教、意见和要求他从不过问和干涉别人的事情他只是照顾好自己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帮助那些需要他帮助并信任他的人他们看上去那么普通以至于经常被人忽视他们也确实从来没想过引人注目安静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是他们的座右铭在那样的人身边,你总会觉得很安心。他的安静好像有神奇的力量能传播到周围能转染给你不论发生怎样的事情有这样的人在似乎天大的事都不再重大了他们也会说笑但是那言辞声音中全是理解和信任是友好和体谅一个真正安静的人他尊重每一个人而从不对别人有要求如果说有那么,就像他对待别人那样请也对他尊重别过问干涉他太多别向他索要太多这是他对别人唯一的要求一个安静的人他懂得接受现实而从来不会抱怨发生了什么更不会无端地指责什么如果他是你的朋友而有一天你忽然整了容,或是怀上了谁的孩子甚至想出家他都不会疑惑和干涉而如果是我们发现自己身边亲密的人发生了什么事可能会刨根问底会大惊小怪百般指责然后乱发意见让人觉得那并不是你的朋友而是烦人的冤家还有什么比做一个安静的人更美好的?还有什么比一个安静的人更能启迪心灵?还有什么比一个安静的人能给予别人更多的?还有什么比安静是更好的理解和尊重?有什么交流胜过一个理解的眼神一个人无论多么优秀当他开示控制一个人或一件事时他变得不再安静他开始变成了魔鬼他开始计划、钻营他立刻变得疯狂一个安静的人则不是这样他对一切都放心都放手都理解都不管制就像一束光像一股和风像温柔的拥抱那里是全然地允许和敞开虽然你可能与他从未谋面一个安静的人之所以可贵是因为他只满足于他的安静他的安静衬托了一切他的安静给了你无限的自由他除了陪在你身边对你没有任何要求安静没有什么不回归到那里安静没有什么不被它吸引安静那是摄受一切的力量做这样一个人或者发现这样的人向他学习成为这样的人那是你获得幸福的通道

    2020-08-05

  • 关于参公案

    关于参公案昨天发了一篇圆悟克勤“看脚下”的公案。大家就此公案有很多理解和评论。佛鉴慧勤,佛眼清远与佛果圆悟克勤与五祖法演于一亭上说话,归方丈时,寺院的灯已经灭了,周围一片漆黑。五祖法演禅师乃于暗中曰:各人下一转语。佛鉴慧勤对曰:彩凤舞丹霄。佛眼清远曰:铁蛇横古路。圆悟克勤云:看脚下。五祖法演云:灭吾宗者,乃克勤尔。大多数人都认为圆悟克勤所说的“看脚下”是指路黑,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脚下,把路走好,不用说其他的玄言妙语。有的人说,“看脚下”比喻一个修行人,要保持觉知,安住当下,等等。如果我们要解释圆悟克勤所说的:“看脚下”,无非就是大家说的这些意思,不可能再有别的意思。如果有,那就有点故弄玄虚了。毕竟,这个公案的语境就是如此。它不像其他公案,如僧问云门:如何是佛?云门云:确。僧问洞山:如何是佛?洞山云:麻三斤。“确”是何义?“麻三斤”又跟佛有什么关系?就是诸佛出来,也说不出个所以然。这也是公案的魅力所在。圆悟克勤的“在脚下”,在故事背景上与“确”或“麻三斤”有不同之处。但是古人下得转语所想指示学人的智慧和用心却是一样的。可是大家在参公案的时候,却不明白古人的用心不是让你解释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而是让你去悟他到底让你干什么。如果你明白这层意思,就知道自己对“看脚下”的解释,完全是颠倒、无明和打妄想。大家却义正言辞,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堆又一堆的评论。那不是公案所蕴藏的真实之义。大家一味地去想古人所说话语的意思,那对你的修行有什么帮助呢?你要看他说那句话是想让你干什么,而你真正领悟了以后,你要做的是什么。这才是参公案的价值和目的。“看脚下”就是把路走好?是吗?古人只是想让你知道“看脚下”是什么意思吗?圆悟克勤的一句“看脚下”到底能给我们什么影响和启迪。这才是最重要的。公案如果就是大家所回答的那样,它怎么能让人开悟呢?你参透了公案,就开悟,就会修行了,就随时都能解脱,不被一切困惑了。或者也可以反过来说,你觉悟了,才真正明白公案原来是这个意思。同时,祖师留下所有的公案,你全都明白了。为什么古人不给学人说破?因为说破了,那是别人的智慧,你只是知道了一个答案而已,而这个答案里蕴藏的修行和功夫对你来说是没用的。下次遇到同样的境界和问题,你还是会迷惑。你自己参透了,觉悟了,自己就知道怎么修,怎么出离烦恼。可是大家所给的各种解释,那跟到底怎么修行有什么关系?跟你解脱烦恼又有什么关系?既然没关系,你为什么不能发现那些论说是毫无意义的。参公案是选佛选祖师的考验,不是你一句走好路就行的。但是,如果你真明白,也可以用一句话就表明你觉悟了。大家再努力,继续参。

    2020-08-05

  • 你什么都不用做,就能解脱

    你什么都有不用做,就解脱了一天傍晚,一个人不小心走到一片森林中。他迷了路,而天色越来越黑。他不停地到处乱跑,想找到一个出口,他想赶快逃离这黑暗的森林里。他玩命地奔跑、挣扎,加上恐惧和慌乱,他摔倒过好几次,身体受了很多伤。他听到森林里有各种动物的叫声,他担心碰上野兽,所以内心非常恐惧。他只想着赶快跑出森林,但是,他越跑越觉得掉进了一个迷魂阵。他跑了快一个晚上,最后变得精疲力竭,他倒在森林里…而一个智慧的人,虽然同样迷失在森林里,但是他并不惊慌,而是停下脚步,找一个相对安全和舒适的地方坐下来,在那里等待黎明的到来。他知道,天一亮,他就能找到出口。一切众生在无明的黑夜中轮回,如同一个害怕黑暗而迷失在森林里的人。虽然他已经知道轮回的可怕和痛苦,想出离生死,但他选择地是对治,是抗拒,是不停地挣扎和奔跑。他想找到一个最快的办法出离生死轮回,所以他不停地寻找捷径,当他寻找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变得更恐慌,更痛苦了。在这恐慌和痛苦中,他越来越迷失,自己不停地吓唬自己,最后倒在了自己的妄想和对治中。而一个有智慧的修行人,当他迷失在无明的生死轮回里时,他选择的是停下来,他不急于对治和出离,而是在静中观察生死的实质,在止息中等待觉悟的机缘,在安静中看到妄想和对治的虚妄。犹如那个在黑暗的森林里选择坐下来的人一样,他毫不惊慌。他知道自己从未迷失,黑暗的森林和无明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给自己制造的恐慌的黑暗气氛,自己给自己增加的逃离的压力。他觉悟到只要坐下来,只要内心安静下来,一切境界都会消失。他知道,那一切都是自己没有安静下来所看到的幻境。一旦他静止身心,一切都会在他面前现出原形,犹如天亮一般。他深深地觉悟到,森林和黑夜从来不在心外,而在心里。他越挣扎,越对治,他越在给自己创造无明和黑夜。如果他的内心止息,黑暗的森林,不复存在。他甚至不需要等到黎明,就可以走出森林。对他来说,森林已经不复存在。善知识,你的修行是到处寻觅生死的出口,还是静静地坐下来什么都不做?你的修行是对治烦恼和妄想,还是歇下对治的心,只是安静地坐在那里什么都不做?你的修行是想得到什么,想从某个地方逃离,还是发现根本就没有什么东西束缚、捆绑、压迫你,除了你自己的挣扎与对治。那些看上去在不停地厌世、修道,为出离生死想尽一切办法的人,他不知道,那样只会在生死的幻梦里越陷越深,犹如那个最后昏倒在森林里的人。你是做那个在生死幻梦中不停挣扎和对治的人,还是做那个冷静地坐下来休息的人。修道最捷之法,并无奇特。停止修行,妄心一歇,歇即天亮。

    2020-08-03

  • 痛苦来自对自我的执著,而非外境

    痛苦来自自我的执著,而非外境痛苦来自于抱怨和对立。烦恼来自于见他过失。每个人都感受过家庭带来的种种不幸和烦恼。有的人终身被父母的操控、管制和批评折磨,已经形成了阴影,深深地印在了心里,挥之不去。果真是家庭带给我们的伤害和阴影吗?就算父母确实一直在操控自己的孩子,他们真的能伤害到孩子吗?都不是的。伤害到我们的,永远不是外境,不是原生家庭,不是父母,而是我们深深的我执,无始以来的无明和自我控制。是虚妄自我的执着伤害的你。除此之外,没有人伤害你,即便他向你投来愤怒的目光,用利剑刺向你的胸口。那都无法伤害于你。如果你真实觉悟到你并不是你。如果你自己不控制你自己,不对立你的处境,不抗拒你身边的一切,没人能伤害并控制的了你。即使一个小孩从小就被父母严加管教,乃至扭曲了性格,那都不是痛苦真正的原因。痛苦是自我执着的产物。没有谁可以真正为另一个受苦的人负责。也没有谁是有罪的。世间的战争和灾难伤害不到任何人,如果他真实觉悟到并无自己。它们伤害的只是幻梦中熟睡的人。真相是,永远没有任何外境和外人伤害德到你。如果说有,那么只可能是自我。然而,自我是一个幻象。自我并不真实。自我并不存在。所以,究其根本,自我也是无辜的,因为它根本没有实体。就像影子一样,那里空无一人。所以,一切痛苦是虚幻的自我搞的把戏。当它执着于自己,它就会为自己创造出外境、人物、是非、爱憎,并加以取舍和贪着。所有的痛苦来自于妄以为有我和有他的存在。在此之上,是己而非他,认己而否他,一切善恶诸法因之而生。以有我故,有善有恶。有利于人者,称为善;有害于人者,称之为恶。然而,人是不真实的。从不真实的存在那里出来的一切观念同样不真实。古人云:若真修道者,不见世间过。为什么真正的道人不见世人的过失?以不见真正的世人,所以不见过失。人尚不真,何有过失。若见实有人,则必见是非过失。若执我人,执父执母,执取执有,自然是非分明,爱憎炽然。以如是人我是非之心,必见伤害及诸痛苦。世人活在人我是非恩怨情仇之中,纵然多劫诤论,亦论不出谁对谁错。何以故?梦中人论梦中世,哪有真实。于无真实中妄论是非,可不愚痴?你还在因父母、男女朋友、丈夫妻子或好友同事对自己做过的事而心生怨恨,耿耿于怀,痛不欲生吗?醒一醒。入梦太深,无底深渊。一念醒来,是自在人。诸同修,如果你还在怨恨自己的父母或曾经伤害过你的人,请从怨恨中醒来。没有人伤害过你,是你太执着于自己,而伤害的自己。如果你以为怨恨可以让你快乐,你可以一直坚持你的怨恨。但你迟早会发现,你怨恨的对象只是一团空气,一个幻影,而你自己,也不过是一团空气。

    2020-08-03

  • 圣人孤独吗

    圣人孤独吗圣人孤独吗?圣人孤绝于世,却无孤独想。圣人只是自在,却无自在想。自在者,非孤独。“自在”不住于情想,那是本来的样子。“孤独”是一种情绪、感受,加之人的妄念和想法。凡夫住在想里。圣人于虽有想而不住于想。若以为圣人及觉悟者孤独,那是凡夫情见。觉者虽无依倚于世间,却并不孤独。修道圣人不独孤,不是说他有知己,有朋友,有所依。圣人之不孤独,非但无友,亦无自己。所以,对他来说,既无友谊,亦无孤独,全然超脱,如空无依。他超越于世情俗想之上,攸攸自在,于三界内,不现身意。既无身意可现,于何处觅孤独及孤独者?若修行人因摒绝世缘,而入道修行,有一念孤独寂寞想,此世间俗心未断。无始以来情识种子未灭。孤独,那是世人的写照,以幻心而捉幻物,如猴水中探月,才是无比的孤独;可怜,那是迷者的身心。以妄己而求妄法,妄中迷妄,妄妄相扣,永无出离。道人心心流入空寂,念念不着人我。既无人我,孤独自灭。古人云:任运犹如痴兀人,他家自有通人爱。通人爱者,但通于理,通于道,非有情谊知见可通,亦不必互递消息。只把明月与青天,是道人之爱。又云:有缘不是余朋友。缘者,世间生灭有为。以生灭心而觅知己,总是我心不死。以孤独心而寻证明,总是法执未断。真觉悟者总不如是。宁可将词寄与云,不向人中觅子期。终日对花喃喃语,胜过滔滔绝妙音。修道者,先透的过孤独寂寞,方始修行。若还在情感知觉见解上有着落,背道远矣。过得了寂寞关,是入道之前提。不能独处寂寞,混列修行,自欺欺人。古人云: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世人妄想情执不断,爱憎交织,都来修道,如见利一般趋之若鹜,似疯似狂。虽云修道,无奈门也未找对,如泥牛入海,直到今天,不知去哪了。大道虚旷,从来无人。人自生执着,故有爱怜。如见水中倒影,以痴迷水中影故,上前捉抱,落水而亡。孤独,那是世人吟诗放逸者的藻饰。道人不见己故,行于人间,游戏人间,山林亦住得,笙歌亦卧得。如吃饭睡觉相似,都是闲家具,没有那么多说法。

    2020-08-03

  • 在安静中如实了知

    在安静中如实了知当我开始静坐在那里,我的心越趋于安静,我越能如实了知一切。我如实了知:如果我没有想起什么事发生过,一切真的没有发生。如果我没想起某个人,任何人对我不再有主宰力或影响。如果我没有想起此时此刻是什么时候,时间不复存在。如果我只是坐在这里,没去想任何问题,真的就没有任何问题存在。如果我只是安静地坐着,不关心自己的身体、生死,那么,没人可以伤害到它。如果我能坐在那里没有去想什么,我发现,根本没有我或者无我。如果我能自然地什么都不去想,关于法的问题也不复存在。一旦我心里生起了什么,一切法、概念、人物、名相、情绪因之而生。如果我能经常看到这一点,就不会被自己所骗。如果我内心中没有生起什么,我会一直这样安静地坐着。就算我起来,在房间里踱步,我还是会保持这样的安静。一旦有什么在我心里生起,而我开始执着那件事,安静就会被打破。如果我发现了这点,不再相信那件事,我又会恢复平静。所以,保持平静最重要的是看到内心生起什么,而知道那不是真的。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坐下来更容易观察到这一点。不论在我心里生起怎样的快乐、兴奋或喜悦,我都更喜欢平静。那些感官和情绪上的快乐再也欺骗不了我。当我开始静坐在那里,我发现自己至少在正坐着的那一刻,我什么都不需要,甚至连呼吸都不需要,如果我不再执着自己一定要活着,如果我发现活着本身就是一种错觉。我不仅可以在静坐时如此,也可以把在静坐时观察到的这一切延伸到生活中的其他时刻。只要我能保持足够的专注和觉知,我会让自己在更多的时候获得静坐时的那种安心,那种安静。只要有什么东西打破那种安静,那一定是我的心念。是我自己打破了它,没有任何外在的事物可以打破那种安静。如果我的心没在寻求什么,我就不会被什么束缚。这一点,我越来越清楚。让我长久以来不安的正是我依赖的所有事物。不再依赖它们,那是获得安全的唯一途径。如果把需要降低到最低,烦恼也随之减少到几乎没有。这一切都是我在安静中观察到的。尤其在静坐的时候,你会观察的更清楚。时间久了,你也可以在一切处、一切时如实了知这些实相。就算有毒蛇、猛兽向我逼近,我也丝毫没有恐惧。因为猛兽已经在我心里消失。或者说,它们不再生起。我知道,一切不安和痛苦来自紧张、抓取和对立。当我放松地坐在那里,一切都那么安好。那时,就连开悟、解脱、寂静,都已消失。

    2020-08-03

  • 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

    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顶礼师父!师父在《觉知的意义》里开示学人做一切事都要了了觉知,如喝水时整个过程要了了分明,这和“常应诸根用,而不做用想”,也即喝水不做喝水想怎么圆融?我们在生活中是时时提起觉知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什么,还是要常常忘了自己在做什么?请师父慈悲开示!答:常应诸根用,而不做用想,是指你做过之后,就别再执着,想来想去了。而觉知是做的当下,自性自知自觉,随觉随空,不生住着。此觉知乃自性般若观照之智,觉用同时,非是意想思维所知之知。你不可能在本觉的当下加上任何觉知,那不过是另一种妄想而已。只不过,众生很难直用其心,直用其性,于处处所做,而生执着。于见闻觉知处,而生种种妄想知解。所以佛说四念处,说正念,说觉知,以妄除妄。以此来转移对世间的执着。真正的觉知是从本体起用,用而不着,不住于知,亦不住不知。直用其心,正用之时,自性自知,于此知上不复起妄念,不住过去、现在、未来,正是常应诸根用,而不做用想。众生不通过闻法修行,很难做到六根用时,不生住着、忆恋、取舍和分别。比如你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如果不是觉性现前,很难看只是看,一切众生都是在看、听、闻、知的同时,在打妄想。这正是常应诸根用,而生于用想。只有觉悟的人,眼睛正看物时,仅仅在看,而没在看的同时生出种种妄想分别,那才是看而不做看想。正喝茶时,知茶冷热,知其味道,随知而不住,不生知想,是名喝茶,亦名觉知。而一边看,一边说,我看到了。一边端起茶杯喝茶,一边向别人说,我在喝茶,喝茶就是修行,喝茶就是禅,这已经不是在喝茶,而是讲茶,是妄想和无明。或者正在看的同时,又起一个心,说我正在看。而看到的那一瞬间早就过去了,你却还在起心做看想,那并不是觉知,那同样是在打妄想,正是知上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众生修行,当悟本觉。本觉不悟,于无明妄念中,徒生种种有为心行,起种种对治修练,只增无明,徒劳辛苦。纵多劫修行,终难成就。 

    2020-08-03

  • 息心铭

    息心铭三界无事,心生事起。求事觅寂,理所乖离。心寂事无,一切顿空。十方得道,息心一路,方便多门。故息心,是入道妙门,涅槃同旨。息者,上自下心。知息者,能见自心,得做自心。能息心者,诸佛自在人也。诸佛祖师,种种言说教导,不离息心。有因吃苦而知息者。有因无路绝望而知息者。有因无所得而知息者。有因善根激发而知息者。有因善知识提醒鞭策而知息者。种种知息,皆因空无捞摸处,一无所得。不知息者,皆不悟诸法但从心而有,从念而生,虚妄不实,诳人眼目,害人心识。使入地狱恶鬼畜牲,而不以为苦。纵令多劫火烧,而不知苦痛。若不烈火淬身,阿鼻亲现,无由恐怖,不知休息。昔时央掘摩罗追佛,欲害于佛。佛在前徐行,央掘在后追佛,久追不上,乃唤佛:住,住,瞿昙。佛回首告央掘曰:我住久矣,是汝不住。央掘顿悟,忽然止住,无始无明,忽然冰释。于是弃刀,从佛出家。央掘摩罗所悟者,无始以来妄想无明,不知休息。所住者,向外求觅奔波之心,止住而已。佛虽徐行,其心早住。央掘奔逐,妄想难停。以佛旁敲侧击,激发自己宿世善根,忽然顿悟,妄想停息。妄心一歇,歇即菩提。今世人所难歇者,亦是妄心垢重,难以顿止。故依善知识种种方便,劝令止息,乃至和泥和水,装妖作怪,老婆心切。或说地狱,或说无常,或说功德,或说果报。或说持戒,或说念处。或说涅槃城,或说甘露门。或纯说理,或纯说事。或理事齐说,或偏一就一。如圆觉经,或单修奢摩他,或单修三摩钵提,或单修禅那。或先修一种,后修两种。或先修两种,后修一种。或三者全修。种种开示,皆为一事,引出火坑,出三界宅。时时提醒,念念善诱,令其于佛法幻城中稍做休息。于后时因缘会遇,彻底将其一切妄心,全部打尽,令入无得涅槃大路,不变此身,不离当下,即是大自在人。息心者,非仅息世间心,息一切心,是名息心。一切所求所得之心,乃至成佛成祖,觉悟圣道,亦得休息。起心即见,息心不见痕迹,是名息心。若有丝毫心不息,即不得见本心。若学人久植德本,早已成就,则闻一而千悟,不历阶级,亦无次第,无修无证,未张口时,即得大休息去,知他向上一路,原来真是息心始得。不得者,偷心未尽。故佛陀先以三车游戏,呼唤诸众生,引导出火宅。复以无上宗乘,开示:原来火宅内,才是法中王。达摩祖师说:息虑忘缘,佛自现前。心难止息,以诸缘未忘,诸乐难舍故。众生修道,杂心懒散,放逸投机,平日不知善护念,随离随染。止一念,而起百念。静一刻,而亡全功。所以修道者如恒河沙,悟道者如凤毛麟角。如白居易侍郎出守兹郡,因入山谒鸟窠禅师,见师栖息树上。问曰:“禅师住处甚危险。”师曰:“太守危险尤甚!”白曰:“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师曰:“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以白侍郎身居要位,福禄不乏,又多聪明才智,尚不知自己于火宅中,识心煎迫,多劫久矣。更何况世间俗人,迫于生计,养家糊口,被六根五蕴所绑,纵多佛出世,竟不知何者是火,何者是险。今诸同修,善根发生,植佛正法,亦凛然警醒,早知止息,以备将来解脱之力。莫贪梦中华丽,醒来原是深渊,求出晚矣。

    20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