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刻

    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刻你可能无法想象,我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刻是在削茄子的时候。以前,我以为人生最快乐的时候在看佛经、坐禅、与人说法时,在助人的快乐里,在禅悦里,在法喜中。但后来我才发现,那些喜悦背后还藏着执着和无明,那些法喜背后还有妄想和得失,而当我专注地削茄子的时候,那时一切都不复存在。我,只是单纯地在削茄子。那一刻,正恁么时,人法、喜乐、得失、生灭,一切的一切,都不复存在。我才明白,那才是真正的禅悦和法喜:无喜无乐之大喜,无人无法之真乐。你无法相信,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候是在随便一条路上缓慢地走着的时候。带着觉知,清清楚楚地踩在大地上,没有妄想,没有所求。人生最快乐的时刻是把做好饭菜放在饭桌上,不急着吃,安静地看着它们的那一刹那。然后拿起筷子,安心地吃饭,慢慢地咀嚼。那快乐的瞬间便延续了下来,不会消失。人生最快乐的时候是抽出餐巾纸的那个瞬间心无一切妄想的时候。带着觉知,将餐巾纸从纸袋离抽出,然后拿在手里,或是放在桌上,人生中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事。你根本无法相信,人生最幸福的时刻居然是端起杯子的刹那带着觉知停顿了一下。别小看那一停顿,无始劫来的妄想和无明、烦恼与尘劳在那一瞬化为灰烬。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刻居然是走路时侧过身看到了一只飞蛾。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刻居然是将一片碎纸捡起的刹那。我们总以为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是那些高瞻远瞩、姹紫嫣红。那些不过是欺骗心识的幻境。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是没有烦恼、挂碍和恐惧。就算你身无分文,你没有烦恼,你才是世界首富。就算你一事无成,你了无牵挂,你是人生的真正赢家。人生的最大的快乐不在别处,就在你妄想休息下来的地方,在你触手可及的地方。善知识,如果你的快乐不是在这些最平凡的时刻,而是别有快乐。那么小心了,你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它们还会消失。它们不仅会消失,在它们消失的时候,还会带给你无尽的痛苦和失落。

    2020-09-03

  • 离开当下,便入骗局

    离开当下,便入骗局问:师父,我以为我已经明理了,也每天做功课。但公案还是参不明白。才知道自己还差的很远很远。若没见性,都还是在有为里面用功。最近练习觉知,烦恼是比以前少了很多,但能不能真正领悟实相我一点都没信心。想到腊月三十日来临若还是不能看破生死,我就很担心。觉悟实相是否也要因缘具足才行?不能强求。请师父指点...很抱歉跟师父学法这么久还有这种问题,但我就是想要弄明白。答:你说你每天都在做功课,在练习觉知。那你现在在做什么?你在打妄想。你离开了当下的觉知。觉知的练习并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和容易。它需要持之以恒地训练和多年的积累。所以,你并未像你说的,好好练习觉知。而是一直在练习妄想。就好比一个人种豆子,每锄一下地,就停下来,心想,我这豆子什么时候长出来?如果他这样来种庄稼,那庄稼恐怕永远也长不出来。做功课,训练觉知,也是一样,不能停滞,不能间断,不可夹杂。要真正去练习,久久练习,但只管做,莫问收成。专注而行,花果自熟。真正领悟实相无法离开当下每一刻的觉知和安住。离开当下,想象着领悟实相,就好比如自己要去一个地方,而一直没有迈开脚步,只是在那里想象着目的地,永远无法到达。同样,参公案是为了我们顿离妄念,回到当下的觉知中来。而人们却总是掉到公案的语境和故事中无法出来。公案的意义不是引我们到头脑,而是拉我们回到当下。“腊月三十”是个骗局。当你一念想到腊月三十日临命终时,你已经离开了当下的觉知,提前进入了腊月三十日,提前进入了幻境,提前经历了临终。所以真正让你恐惧的并不是所谓的“腊月三十日”或“临终”而是你此刻进入了妄想。恐惧永远来自妄想,而不来自外境。腊月三十日永远不会到来,如果你没进入“腊月三十日”这个妄想里。如果你一直练习觉知,你就永远活在当下,把临命终时永久地向后拖延,以致“腊月三十日”彻底幻灭。当下,不是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它超越了时间,它是实相的异名,它是出离妄想执着的一种形容。没有别的实相,也没有别的开悟,从头脑的妄念中出离的刹那即是实相,即是明心见性,即是开悟。回到当下的觉知上来,当下出离生死轮回,言下顿见本性。一念进入妄想,一念轮回。一念出离,一念觉悟。轮回不在下一世,就在此时此刻。开悟与成就也不在将来,就在言下。所以,菩提只可顿悟,谁能向后做功。心离现前觅法,穷劫难到彼岸。一念出离妄念,心珠慧日明圆。不用六度三学,不须将功用功。但能心不住念,顿超三世无难。心不住法即真,无别有真可得。觉知当下假名,不可意中取住。回到脚下勤行,大道无迹无踪。亦无明心见性,亦无腊月三十。生死无明非实,开悟解脱亦幻。直用直觉直知,一切置之莫管。

    2020-09-03

  • 心陪伴着它自己

    心安静地陪伴它自己每个人都有一双法眼。在你坐下来之前,你什么都看不到。你看到的是心的光影。当你坐下来,你才能看到心。有人说,心的光影就是心。是的,心的光影就是心。但是如果你不坐下来,你就不知道这一点。就算你知道这一点,你不坐下来,你坐下来的时间不够,次数不够,你会迷在心的光影中,而看不到心。心并不是什么可以看到的东西。心什么都不是。当你安静下来,那就是心。当你休息下来,你会拥有一双法眼。你能看到心。当你静静地坐在那里陪着自己的身体、呼吸、每一个动作的起伏,那每一个都是你的心。看到心并不是用头脑,而是离开头脑的刹那,与存在在一起。心是安静的。心不需要去抓取什么、去看什么。想去看什么、抓取什么的,那是妄想,那是心的浮尘。如果你一直在动,你很难看到念头是怎样蒙蔽心的。心安静地在那里。你安静了,你就看到了心,你就成为了心。心不需要创造,不需要故事,不需要情节。创造和生产,故事与情节,那是头脑和念头的工作。心只是安静,什么都没有发生。我们经常误把念头当成心。念头来自于心,但它不是心。心无法捕捉和认取。当你放弃一切的努力和寻觅,你会默契于心。心只能在安静中会遇。安静并不是一定要坐在那里。你可以在喝茶时安静,在走路时安静,在拿东西时安静,在吃饭时安静,甚至在说话时安静。安静是指你陪着此时此刻的身体、动作、桌椅、茶杯、藤蔓、草地和天空。只是单纯地陪着它们,而没在那里加入妄想和分别。你可以为心编织故事,但安静和觉悟的心不再被那故事蒙蔽。它安静地陪伴着它自己。安静是指你没被头脑编织的故事带入恐惧。安静是指你没相信念头推销给你的任何信息。安静,你会发现念头并不是真实的。虽然安静不是一定要坐下来才能获得。但是,当你能随时坐下来,那是你获得安静的第一步。你以为身体和心是分离的?不,身体就是心,心就是身体。只不过,当你迷于头脑和念头,你的身体就会变成念头的奴隶,而忘记了它的本来面目。当你坐下来,先让身体安静,你会更容易观察到念头的虚妄,从而让身体重新回归心的状态。禅师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禅者,静也。静者,心也。行也安心,坐也安心。心得安静,体自安然。坐下来,自觉地坐下来。坐下来不需要理由,它只需要一次觉悟。坐下来,那不是一个要求,而是它原来的样子。一天之中,一次次地坐下来,让头脑休息,让心回到安静之中。当你的心在坐下来时重新回到安静中,带着这份安静呼吸、起来、行走、做事。放慢速度,再慢些,再慢些。在任何一个时刻,自觉地坐下,让心安静,放松身体,放慢呼吸,习惯并培养这样的安静,再起来、行走、做事、呼吸。如此反复,如此练习,只需要心的陪伴,只需要安静伴着自己。

    2020-09-03

  • 有规律的修行生活

    有规律的修行生活大家一定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一天。每天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这样,你每天都会过的很踏实,不打妄想,而且可以坚持做功夫,不会间断。我大家训练觉知,每天要给自己安排定课。每天至少两次,与打坐并在一起进行。每次经行四十五分钟,然后立即打坐四十五分钟。如果状态好,经行和打坐也可以增加到一个小时。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有条件的,晚上也可以一次。这样,你每天的修行密度就增加了,这样连续的做功夫,用不了多久,功夫也就逐渐养成。只有这样真正用心去修行,不偷懒,不放逸,严格要求自己,不再向以前那样对修行抱有侥幸心理。再也不被修行的氛围和假象蒙蔽,懂得真正向自己脚跟下站稳、求解脱,你才能在众人之中独自超脱。觉知的训练越正确,密度越高,你的身心状态就越轻安,越愿意独处,越喜欢无事简单的生活,越趋近寂静解脱。希望大家根据自己的切实情况安排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每天的时间在有规律的简单和平静中度过,不染万境,又不至于死气沉沉。让自己慢慢习惯甚至享受这无依独处的生活。独处的时间一定要多。平时不是不能和别人接触,但要有节制,给自己留下时间和空间来练习觉知。除了共修除外,练习觉知最好没有家人或其他人干扰。对共修和外界的一切不要执着。不论怎样共修,参加多少次共修,都是为了独处、无依和自修打基础。没有人能永远陪伴大家修行,最后我们都要独自解脱,独自上路,走过生死之路。在共修时,认真对待,掌握要领,听明白细节和注意事项,然后每天自己在家里勤加练习,这才是关键。毕竟,我们自己独处的时间是最多的。大家从今天,从当下,就带着觉知去做每一件哪怕是极其微不足道的小事,把以前所有加诸在事情中的目的心和得失心彻底抽调。不再被自己的妄想欺骗。只是活在每一个平凡的时刻,发现平凡寂灭之乐。以前大家都迷在了共修的氛围里,忘了共修的目的是为了养成自修自主自立的习惯,获得在任何环境都能解脱的能力,不再依赖外境和师父。平时也不知道密集用功,所以一旦离开集体,就会恐慌。从现在开始,大家要把时间多用在平时的自修上,要在平时的生活里多用功,带上觉知,安住当下,别被外境和任何事情所影响。自境界才是你要关注的。如果平时不用功,只是共修时参加,那远远不够。到了无常和困境来时,没人能幸免烦恼的冲击和折磨。到那时,呼天不应,呼地不灵,没人能帮你。训练觉知的方法我已经讲了很多次,也不停地在给大家示范,希望大家一定把功夫在平时养成。毕竟,只有你对你自己的生死负责。没人为你的生死负责。你们自己平时多练习,把功夫养成了,觉知成为一种习惯,第一个受益的是你自己。你的生活会发生本质的改变。拥有定力和智慧,正念随时现前,烦恼无有可乘之机。一切越来越简单,越来越清净。大家一定要对修行建立信心。只要不偷懒,不投机取巧,每个人都能成就。每天在家里,无论是喝水,走路,还是上厕所,做饭,洗碗,切菜,扫地,写文章,坐禅,听音乐,就算是在屋子里来回走动,都非常专注,认真,缓慢,每个动作,每件事都不错过,都带着觉知去做。享受现在这简单到极点的生活。希望大家能这样把修行融入生活中的每个瞬间。

    2020-08-29

  • 内在的觉知是你的善知识

    内在的觉知是你唯一的善知识大家应该发现自身的觉知是你唯一内在的老师,每一刻的觉知是你真正的善知识。每一个教导来自于你的觉知,每一个修行来自于当下的正念。离开自己的观察,即是心向外驰。心向外驰,是认贼为子。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人的说教和知识,在你实践并观察、验证它是有效的之前。即使是你非常信任的老师,对他的教法,也要通过实践来信任,而不是一味地迷信。听信任何人的说教,哪怕是佛陀的教法,都不可能把我们领向解脱。只有自身的实践和观察,才是最安全最直接的教导。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时刻提醒你,回到你自己那里,回到实践中去。真正的佛法在当下的觉知和观察中。其他所有的言说教导都是把你领到这里。然后放下一切的思维和想象,回到觉知上来。觉知的训练,又名自行圣智境界,非关言说戏论。如果你还沉迷于说教或学习言论与说教,你还没有进入真正的修行。如果你执著外在的善知识,他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你无法学到佛法的精髓。有时,你会被他迷惑,不知所措。你要从外在善知识的说教和引导那里跳出,到自身中去寻找真实的佛法。佛法的精髓在你自己那里。真知灼见在你自己的身上,在你每一刹那间的觉知陪伴里,在你冷静的观察中,在你妄念止息的瞬间,只是你还没有发现。带着无功利心活在每个平凡的时刻,以无窥伺和探寻的心度过生命的每个瞬间,以寂静的心在每件细小的事中陪伴着生命走完它的历程。众生所有的烦恼是因为离开了自心而掉到了别人的世界里。因担心、挂碍、妄想着别人种种事的发生,而生出无量的烦恼和恐惧。一念心落在别人身上,产生执着,即是着魔。一念心回到自己这里来,即是解脱。通过训练觉知,而练习独处。因为独处,而减少所依。因为无依,而心智明朗,照见五蕴皆空,即得解脱。

    2020-08-29

  • 与自己多呆一会儿

    与你自己多呆一会儿一杯温热的茶能陪你多久?当你手握一杯温热有余的茶盏时,你的心能在那温热上停留多久?还是你连一霎那都没有觉知到那温度,而被不知什么的妄想带走?一把湖边或花园里的椅子能留住你多久?还是你坐在那里,手里依旧浏览着手机,四处张望,不知在寻找什么。或是坐在那里胡思乱想,无法安住?甚至,那把椅子从来都没吸引过你的注意,使你匆忙的脚步停留下来。一首音乐,能让你专注在多少音符里,与它完全地在一起?还是你一边放着音乐,一边心事重重,浮想联翩,完全听不到那流淌的旋律?一条小径,能吸引你多少步伐与它同在。你以为是小径的清幽吸引的你?不是。当你安下心来,任何一段路都可以吸引你,让你的脚步真正踏到它。当你无意中抬起手臂,你的手臂能在空中停留多久?你是否注意过那纤细美妙的手臂,你是否注意过它在空中划过的样子,你是否感受过手臂与空气的摩擦?放慢你的心和你每一个无意中的动作,去觉知并体验它们。不是为了别的,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心休息下来。不知为何,你总是如此匆忙?不知为何,你总是心不在焉?不知你从什么时候成了头脑和妄念的奴隶?不知从何时起,你丢失了生活。找回觉知,放慢节奏,减少需求,发现寂静。在寂静中一切幻梦都会现出原形。在寂灭里,所有的欢乐都变得丑陋不堪。不论你身处何处,不论你正在做什么,与它多待一会儿,与你手里的筷子、笤帚、茶杯、扇子、甚至一片树叶多待一会儿。与脚下的路,床头、厨房或是阳台多待一会儿。在身下的椅子,窗旁,雨声中多停留一会儿。借助这个停留,让自己出离所有的妄想和贪求。借助觉知当下,活在当下,在任何事中再慢些,更慢些,继续慢些,粉碎所有的梦幻,清除所有的妄想,打破所有的枷锁。

    2020-08-29

  • 禅茶一味

    禅茶一味大家现在有时间的,可以坐下来泡一壶茶,通过沏茶、喝茶、坐着来训练觉知、独处和安住。先借助喝茶这件最普通的事来训练自己。只是,这次训练,每个动作都了了清楚,要放慢速度。现在是上午,我们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来做喝茶这件事,来借此训练觉知。看到这个消息的,可以开始准备做水,沏茶,然后坐下来静静地一个人练习喝茶和觉知。以后喝茶的时间可以逐渐加长,一次喝茶可以用两个小时或三个小时,什么茶不重要,通过喝茶来安住并觉知更重要。今天正好下雨,一边喝茶,一边打开六根,听雨,品茶,觉知自己的每个动作和心理的活动。用正念照破妄想,以觉知出离妄念。我们练习喝茶是为了训练觉知和独处。在喝茶的过程中会有间隔,你不可能一直在喝茶。你停下来的时候,就是坐禅的状态。喝茶的时候,就是觉知的状态。在家里随便找个地方坐下来练习喝茶。一定是独自一个人,不可与人为伴。伴侣会分散你的觉知力,会使觉知的训练打折扣。喝茶是为了训练觉知和安住、独处,在喝茶的过程中觉知和安住的程度会带给你相应的寂静,这才是喝茶的意义。而不在于喝茶的外部条件和因此获得的感官与情绪上的快乐。真正的禅禅一味,是无味。以寂静为茶盏,以觉知为茶味,以正念为茶托,以正定为茶座。大家把上午过好了,下午还是这样过。把一天过好了,天天都是这样过。活在简单有规律的生活里,活在觉知中,活在正念中,定力为陪伴,智慧为前导。透过喝茶,远离颠倒妄想,与一切烦恼绝缘。生活和修行连成一片,既简单又轻松,觉悟复有何难?修行并不是为了体验快乐和寻找乐趣,而是习惯寂静和无趣。如果在修行的过程中你总是寻觅感觉上的快乐,捕捉那些让你喜悦和兴奋的东西,你还会因为这种快乐而陷入失望和难过。并且,当这种失望和难过来临时,久久挥之不去。所以,在坐禅和行禅、喝茶及生活中的每一处修行,都要带着警觉心,不要被念头带到对快乐的体验上,不要去重复那些识心的虚妄感受,莫著在觉受的快乐上,而是要以冷静的心面对诸法空相和寂静涅槃,并且习惯这种寂灭。单纯地训练觉知,就是从种种法乐和生灭之乐中离开,从味道而趣向无味,习惯那无味的寂静。这样的训练叫七觉分。真正的寂静超越了感觉,它不是感觉和觉受上的寂静,而是一切烦恼诸苦的寂灭,不再贪着于识心快乐的习惯。满足于单纯的觉知和一切法的不住。我们在坐禅或经行、做相应的功课时很容易观察到这一点,也容易安住在寂静中。但是一旦离坐或离开专门的修行,回到生活中,便经常忘失,从而再度陷入烦恼和对快乐的寻觅。这就是平时我们在做事时不知提起正念带上觉知,心无定慧,经常被无明和习气牵走。如果想在生活中像在座上和做功课时那样保持正念,就应该在生活中提起觉知,将修行延伸到生活的每一次,加大修行的力度和延长修行的时间,扩充修行的维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自己在整体的生活里不被烦恼抓获。 

    2020-08-29

  • 妄想与觉知

    妄想与觉知活在想里,就会有有意思、没意思,有意义、没意义,开心、不开心,好与坏、得与失等一切妄想分别和烦恼。活在觉知里,不再有有意思、没意思,好与坏,开心与不开心,得与失等一切烦恼忧虑。活在想里,你永远无法平静。你会被妄念的波浪带走,直到完全迷失。活在觉知里,你立刻平静。所有的妄念都不能欺骗你,也无法把你带走。活在想里,你会为自己描绘出地狱、饿鬼、畜牲三恶道;活在觉知里,那里只有寂静、清明、安宁。活在想里,你会不停地住着、缠绕、思辨、沉迷、分别、消耗。所以,你会低落、难过、痛苦。活在觉知里,你无法住着,你无法沉迷,你不用思辨,不用分解,没有消耗。你只是流经,经过,经过。活在想里,你把自己当作猎物,不停地折磨自己。活在觉知里,你放过了自己。活在想里,你就像被拴住的驴,绕着磨盘不停地走啊、走啊、走,当你想停下来,妄想的习气之鞭又会抽打你,让你继续绕着自己执着的磨盘继续走,不知道休息。活在觉知里,你像一只飞鸟,没有束缚,没有约束,没有强制,自在无拘。觉知需要训练。觉知需要一个契机来让你发现并领会它。觉知需要疼痛、烦恼和苦的刺激。一个一直生活在感官世界里还没有遭受无常的人很难训练觉知。他完全无法理解觉知的重要性,因为他还没有经历六尘的幻灭。只有经历幻灭痛苦而无力解脱的人,才被迫发现觉知,提起觉知,训练觉知。训练觉知从当下开始。从你读到我这篇文章开始。从你读到现在这句话开始。从“从”这个字开始。把心念停在这个“从”字上。带着觉知去看这个字,放慢速度去看这个字。观察这个字,看看和以往有何不同?如果你看的足够专注,带着足够的觉知,你会看到“从”字,由两个“人”字组成。而以前,你从未看到这个细节。你只是看到了“从”字。你甚至连这个字也没看清。觉知,永远从你当下正在做的任何事开始,因为你无法离开你要做的事,为何不带上觉知呢?那又不费丝毫力量?从慢慢地读这篇文章开始训练觉知。以前你可能三分钟就读完一篇文章,很多字都错过了。这一次,用五分钟或十分钟来读这篇文章,真正读懂我要说的。然后记在心里,时时练习。带着觉知去读文字,那会完全不一样。如果你还在那里难过、妄想不停,立刻去做一些简单的事。如果你连简单的事也不愿意做,那就与自己的难过、妄想在一起。它同样会消失。如果你一直跟难过在一起,你不愿意离开那痛苦,说明你需要那痛苦。痛苦是无常的,即便你非常执着它,它同样会消失,而你也会疲惫,然后,你会自动地起身,去做你想做的事。这一切有什么问题呢?你越是觉知,你越发现,一切都好。觉知本来就在你身上,它遍布你的一切,你无法不安心,除非你从来也没发现觉知。

    2020-08-29

  • 头脑无法解决问题

    头脑无法解决问题我们遇到问题,第一念总是想通过头脑和妄念来解决,而不知道安住和觉知。通过头脑非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还会夸大并制造更多的问题。而透过觉知和安住当下,你会发现,根本不存在任何问题。问题瞬间消失了。只不过,我们习惯了头脑的计谋,而不相信觉知的力量。我们习惯了相信头脑会解决问题,而不相信单纯的觉知能解决任何问题。训练觉知的能力就是训练无论发生任何事,都有足够的定力和智慧,看到任何问题都是因为自己被带到妄念中并相信念头制造的问题和气氛,而不是所发生的事。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破了你喜欢的茶具。如果你没有觉知,你立刻被带到这件事带给你的妄念。你可能会骂孩子,可能会生气,可能会打孩子。你会夸大这件事,而进入幻境。如果你对正念和觉知训练有素,你立刻会告诉自己,只是一件茶具而已。它已经打碎了,再怎么生气、责怪孩子都于事无补。你会很镇定地把孩子叫到一边,小心地收拾好碎片,然后冷静地对孩子说:没关系,下次小心一点。你没有因为这件小事而伤害到自己和孩子。如果你没有觉知,你会责怪孩子。本来只是单纯地碎了一个杯子。但如果你没有觉知,碎的可能是你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一次碎不了,几次,频繁地责骂,你们的关系就会破碎。不论现实生活中发生任何事,提起觉知和正念,别急于应对,保持冷静。先把问题放一边,单纯地觉知,安住当下,你会发现,那事情不再可怕。再继续保持觉知和冷静,你会找到更好的应对方法。如果一时找不到解决办法,就先把问题放到一边,等待因缘和时机成熟,再去解决。回到当下的现实中来,继续带着觉知,过好眼前的生活。凡夫因为无明,没有这样的正念和智慧,所以一旦发生什么事,就会手忙脚乱,急于对治,反而使事情越来越糟。但是对于一个智者,他深知,冷静和觉知,置事情于不顾,没有比这更好的解决一切问题的办法了。当头脑一时无法解决问题,它开始担心、忧虑、恐慌。一切负面情绪随之而来。透过觉知和安住,所有的问题都显现出原形:那不过是头脑勾勒出的幻境,是念头编织的想法,担心的事情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一定会发生。就算发生了,也不能保证你那个时候的你会难过、恐惧,就一定像你现在想象的那样。要相信,安住当下,比你头脑中的忧虑、挂碍、担心更能解决问题。相信这一点,你才肯安住当下。不通过长时间的强化训练,你无法习惯于觉知的生活。没有觉知,你就不可能活在当下。不活在当下,你一定被烦恼抓获。我们被自己的妄念害得惨不忍睹,是该觉醒的时候了。是该看清妄念的本来面目,不再被它欺骗了。透过觉知,通过如实地观察,透过观智,觉悟只有当下,只有寂灭,只有无生,那才是实相。靠任何东西来安心,都是不长久的、危险的。只有靠觉知来安心,那才是绝对安全的。

    2020-08-29

  • 内疚,自我的伎俩

    内疚,自我的伎俩师父好,我过去曾经伤害过一个人。那个人对我很好,是我对不起他。都过去很多年了,那种愧疚还深藏在心里,挥之不去。请师父开示,怎么才能解除心里的愧疚。答:伤害和内疚,那都是自我意识编织的幻梦。自我需要这样的信号来维持它的存在,然而,那不是真的。内疚,是自我的把戏,它专门愚弄折磨那些我执深重的人。你无法伤害到任何一个人,除非那个人有一个强大坚固的自我。是他坚固的自我让自己受苦,而那与你无关。如果一个人非常执着自我,从楼上掉下来的一个塑料杯子也能伤害到他,让他怒火中烧。而如果一个人没有坚固的我执,就算无缘无故用刀去刺伤肢解他,他也不会受伤害。他虽然会痛,但不会有被伤害的痛苦。因为他没有我执。如同释迦牟尼佛被哥利王肢解身体。佛陀没有丝毫的嗔恨,所以,伤害之事只发生在哥利王身上,而没有发生在释迦牟尼佛身上。受痛苦的表面上是佛,事实却是哥利王。他要尝受伤害别人的愧疚。除非有一天他和佛陀一样,觉悟无我,他的愧疚才会消失。所以,你永远无法伤害一个人,除非他执着他自己。同样,也不会有任何无辜的人让你产生负罪感和内疚的心理,除非你对自己有同样深的我执。负罪感和愧疚感从来不来自于你对谁做过什么,而来自于对自我的执着。同样是杀害一只鱼,一只老鹰没有负罪感,也不会内疚,因为它没有罪的意识。而一个人因为相信了罪的观念,并执着自我,所以才会产生内疚的心理。你伤害过谁,这只是一个幻梦;谁对你怀有怨恨,那同样是一个幻梦。愧疚或怨恨,那发生在一个无明者的世界里。只要你不觉悟诸法实相,你无法解除内心深处的愧疚。而被你伤害的人,如果不觉悟无我,同样无法解除被伤害的怨恨。用智慧的心观察一切的发生不过是幻梦,实无发生。所有的现象中既没有你,也没有被你伤害过的人,更无伤害之事。除非你牢牢地执着自己。众生执是,会产生傲慢。众生执错,会带来愧疚。傲慢与愧疚都来自自我。执着自我,一切烦恼由之而生。觉悟无我,观法如梦,伤害自除,内疚自空。

    2020-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