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帮人的智慧

    不帮人的智慧我记得有一次在苏堤散步,迎面跑过来一个三岁的小女孩儿,就在我面前半米的地方摔了个大马趴!差一点儿就摔到我的脚上。小女孩立刻就哭起来了。她的家长在很远处的地方。我并没有去扶这个小女孩,并不是担心惹上麻烦。她哭了几嗓子,然后站了起来,看了看我,立刻就不哭了。谈到这件事,我只是用这件事说明一个修行中的道理,并非想把它当成一个道德伦理问题来讨论是非。我没去扶这个小女孩,是因为习惯了不去帮助别人。或者说,我习惯了不去干涉别人,把别人应该自己做的事交给他自己。我在旁边看着,不代表冷漠如石头,除非我觉得必要并认为能帮助到对方,并且对对方真正有益,我才会伸手相助。大家听到我说这件事,认为看着别人在那里有困难而不管,这不太好吧。这真的非常好。当你看到别人自己解决问题的时候,你会替他感到高兴。还有的人认为不帮助别人很简单。是的,对一些自私鬼,凡事只想自己的人,不帮助人确实很简单。但是对一个心地善良,普通人,不帮助人,那就很难了。帮助别人已经成为一种惯性和业力,虽然很多人帮助别人,也没想太多,但是探究他的行为动机,那些帮助别人的动作和行为背后,是有很深的世俗道德伦理观念。我们大多数人的烦恼,恰恰来自那些道德伦理观念的绑架。除非你帮助了别人,转身就忘,真的忘掉,即使你作为他的父母,扶养了他一生,在你生命中的大多数时候,你也要忘掉,那个生命是来帮你觉悟的,而你,从来也没有帮助过他。大家想一想,如果是你碰到了这样的事,第一反应就是立刻去扶孩子!我在这里没有评论扶孩子起来是对是错的问题,只是就修行而论,我们大多数的行为都是随着习气和无明而出现的。你遇到事,下意识地就去做了,生死无明就是这样产生的,这就是平时没有好好修行的结果,既没有觉知,也没定力,更没有智慧的表现。我并不是说你不假思索地去扶孩子就一定会轮回,但是如果你遇到任何境界,都并没有警觉,没有觉知,没有提前做好准备,而是急急忙忙,慌里慌张,草率地对待,那么,你在临命终时或突发事件来时,就会措手不及,循境界而去了。而当你不论遇到任何事,不论做或者不做什么,都带着觉知,带着对实相的观照,或者,你对实相的领悟早就融汇于胸,根本不用去观照,而是随时都不会迷失。这时,你就给内心生起的智慧留下了空间,虽然这之间的间隙只有一刹那,甚至是同时生起。

    2020-07-26

  • 莫被开悟迷

    莫被开悟迷大家修行都把开悟见性的事放下,彻底的放下。我们通过坐禅,学法,改变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安心,提高觉知力,没有了烦恼,对生死没有恐惧,就已经达到了修行的目的。能够心安,没有烦恼和恐惧,如果能够做到这些,开悟和见性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可是大家现实生活里的烦恼和挂碍还没放下,本来压力就够大了,够苦的了,又成天想着开悟见性的事,等于是自己又给自己加上一个重负。弄这么个事搁心里,自己又没那魄力,连根针都放不下,还想着开悟见性,当然会崩溃,会分裂,会扭曲,变成精神病。现在这样的精神病多的满地都是。到你这里来学法、参学,连句正常的人话都不会说,神神叨叨、神经兮兮、神神秘秘、神里巴乎、神出鬼没的。总之,就俩字“神经”!连人都不会做了,怎么学佛啊?连最起码的礼貌、恭敬心都没有,上来就要学禅宗!禅宗是神经病能学的吗?先去神经病院把病治好了再来学法。所以劝大家还是清醒一点,把开悟见性的事扔到九霄云外吧。先想想怎么把人做好,先正常一点,遇到人先说人话。老老实实地活着,想着怎么少去作,怎么减少烦恼,怎么减少贪嗔痴。等这些烦恼都没了,一切不求自来。而带着这些挂碍和烦恼,连做为一个正常人活着都费劲,还谈什么开悟见性?可见,人的欲望大的可以无边无际。这边一直在火海里烧着,还一边打着妄想,还得再来个三室一厅,然后又打一个妄想,我快开悟了吧。开你姥舅爷毛悟!

    2020-07-26

  • 觉知的意义

    练习觉知的重要性现在流行一句话:“活在当下”。这似乎成了当今时代一个时髦的话题,最前端的生活方式。不管是佛弟子,还是学心灵法门的人。不管是工薪阶层,还是佛系青年。不管是企业老板,还是小资生活者,大家全都在传唱“活在当下”,探讨“活在当下”,解说“活在当下”。甚至教导“活在当下”。然而,真正能“活在当下”的人,亿万人中,少有一人。为什么?不去实践活在当下,没有好的方法做到活在当下。活在当下并不神奇,只是我们缺少锻炼。有的人就算练习,朝三暮四,时断时续,不能持久。加之心里挂碍太多,就算练习,也心不在焉,收效甚微。活在当下,从练习觉知开始。怎样练习觉知?就从你早晨醒来的第一个动作开始,从起身穿衣开始,从下床穿鞋开始,从走到厕所开始,从蹲到马桶上开始,从刷牙开始…从你现在正要起身,或者坐下,或者走路,或者说话,你正做的任何微小的事开始。怎样练习觉知?起床时,起身的每一个动作,都要带着觉知。手拿衣服,系扣子,下床,这每个动作,都要了了觉知。从卧室走到卫生间,脚底能够感受到每一步踏到地面,只是单纯地感知。妄念想法来时,觉察之,然后回到脚面接触地面的觉受上来。这时,你就是活在当下。开门时,手接触到门把手,觉知门把手的热度。手关门时,感知门被手推动的过程和你所用的力度。当你的觉知一直放在开门和关门的动作上,你不可能不安心。然后打开水龙头,开始洗脸。水接触手、接触脸部,都要去觉知。牙刷接触牙齿,在口腔里转动…这一系列的动作,都要觉知。当你带着觉知做这些事时,你正“活在当下”,你正专注地做着只有佛陀和觉者才做的事。你正做着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喝水时,觉知自己手伸向暖壶,端起暖壶,然后缓缓地把水倒进杯子,放下暖壶,拿起杯子,将杯子送到嘴边,嘴唇碰到杯子,水进入喉咙,水的冷热湿滑…这一系列的动作和觉知,都要了了分明,不要错杂和漏失。在这过程中,一旦自己离开了对这些动作和感知,立刻觉察,然后回到喝水的这个简单的事上来。喝水简单吗?喝水不简单。喝水是世界上最难的事,难得超过你的想象。所有人都在喝水的时候干着别的事。人们每天喝水,却一直错过喝水,一直不会喝水。会喝水者必是觉者。知喝水重要者,必是大修行人。把水喝好了的人,能把所有的事做好。吃饭时也是如此,端起碗来,手拿着筷子,把饭送到嘴里,慢慢地咀嚼,尝到食物的软硬、味道,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吃饭这件事上。古人云:粒粒咬着。到户外散步,感受到微风吹到脸上,觉知草的气息,看得见蓝天和白云,听得到鸟叫。多用六种感官同时生活,而不要总是使用大脑去思考。有僧问大珠和尚:您如何修行?大珠回答:饿了吃饭,困了睡觉。僧云:一切凡夫皆是如此,岂不是都会修行?大珠云:他吃饭时不好好吃饭,百般思索;睡觉时不好好睡觉,胡思乱想。我吃饭只是吃饭,睡觉只是睡觉。赵州禅师说,我除了两次吃饭的时候是杂用心,其他一切时中都在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龙树菩萨说:就算你去干一件坏事,如果能带着觉知去做,你都是一个大修行人。好坏是别人赋予的。正在干“坏事”的人,他沉浸在自己做事的当下。我们看古人得道者,他们的修行没有什么神奇之处,不过做好当下的每一件小事而已。带着觉知把每个当下,每个平凡的小事做好了的人,一定是觉悟诸法寂静的人。能带着觉知过好简单生活的人,一定是看破了世间种种皆是虚妄的人。能带着觉知活在当下的人一定是觉悟头脑空虚,诳惑于人,引人沉迷,贪恋生死,而从中出离的人。你想离一切苦,做一个真正的觉者吗?从带着觉知做好眼前每一件事开始。即使你正在剪指甲、扫地、给花摘掉叶子这样的小事,也带着觉知去做。滚动电脑鼠标时手指和鼠标间的摩察,不要错失。正回头时、手整理衣角、说话的瞬间,都带着觉知去做。还有什么修行比这更广泛、更绵密、更精纯的?乃至你做任何事的过程中,每个觉受,都尽量不要错过。不要觉得这很简单。这非常难。做一次这样的觉知练习很容易,每天重复这样的生活和练习就会很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练习,把自己从头脑的幻城中一次次拉回来。佛陀把这样的练习叫做“四念处”修行法门。修学“四念处”就是练习活在当下,活在觉悟中。带着觉知生活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妄想,觉知是提醒我们专注地活好现在,从头脑的幻境中出来,从烦恼的淤泥里拔出。当我们有一天不再执迷于头脑和妄想,自然地安心于当下,连“觉知”都不必刻意生起,你会自然地专注于当下的生活。当你带着觉知临在你的生活时,你会发现,生命中哪有什么大事和光辉璀璨?这点点滴滴的平凡,才是真正的灿烂。 

    2020-07-21

  • 坐禅的意义二

    坐禅的意义(二)到现在有太多的人学佛都好几年了,还根本不想打坐,就是坐了,也妄想纷飞,根本坐不住。这样怎么解脱呢?有更多的人天天学这讲座,那讲座,天天用意识心学一大堆空洞的概念、理论和知识,把这当成修行。真正的修行是倒过来的。是休息头脑,直用本性,不是学知识,学道理。而是放弃一切道理,直用真心本性。可是,我们已经用意识头脑执取世间幻尘早就成了习惯,行住坐卧之中,念念不离五欲六尘,时时都是颠倒用心,一刻也不愿休息身心。好像自己的六根是租来的,一定要把它用尽用光为止。正是这个原因,我们才要练习坐禅,学习坐禅,坚持坐禅。通过这样一个形式,强迫自己身心止息下来,在安静中看清诸法实相,不再迷于幻梦。从世间大梦中醒来。坐禅不是最终的目的。但是,身心不能真正安静下来,想出离生死轮回,那根本不可能。通过静坐的方式,我们可以改变抓取外境人事的习气。正是这些习气使我们生出了无量的烦恼,覆盖了我们的真性,产生了各种颠倒无明和恶知见觉。所以,通过坐禅,休息身心,涤除尘劳,转识成智,一切学人,由此修行,由此解脱。如果现在你还不愿意坐禅,不甘心坐禅,还在患得患失,放不下世间享受。那只能说你在这个世界吃的苦,上的当还不够。那你继续在这个空虚的世界里寻觅吧,看你最后能找到什么。大家在坐禅之余还要辅佐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练习觉知,每件事,每个动作都尽可能地去觉知。练习觉知是最好地使我们回到当下的方法。见闻觉知是本有的,但我们经常因为妄想、执著而忘失了自己最本来的样子。当你带着觉知生活,即便不在座上,你的心也不会向外驰,不会慌张,会很安心。你的一切不安,是因为心刹那刹那地离开当下,失去了觉知,跑到了头脑和意识中去了。平时不打坐,也没有特别重要的事要做的时候,尽量什么事都不要去做,别因为耐不住寂寞和无聊,去没事找事。让自己刻意地练习发呆、独处和闲坐的状态,不要对任何事情产生依赖。当你能一个上午什么事都不做也不觉得烦躁不安的时候,当你已经养成了不再依赖做什么而心安的习惯时,你就不会再得任何心理和精神疾病了。而你所有的疾病也自然痊愈。所有的精神疾病和身体疾病都是大脑对幻境的过份贪着和依赖又得不到满足,身心随之而起的剧烈变化导致的,所以才会产生精神疾病及抑郁等症状。如果你现在对六尘幻境的贪婪还不知道止足,还在不停地刷抖音,看手机,吃美食,熬夜喝酒,沉迷声色,那么,下一个得抑郁症的一定是你。建议大家把自己手机里经常使用的娱乐软件,比如抖音、这个视频那个视频、游戏,和与修行没关的公众号都删除了。还有一些讨论佛法的共修群,也一并退出。别再看那些对我们实修没有任何帮助的骗人文字。过去佛陀时代和中国古代,人们在山林或任何一个地方看到一个人在那里打坐,都会肃然起敬,知道那一定是一个好的修行人。今天这个时代,你不用非得坐在山里或河边打坐。你坐在任何一个地方,手里没拿着手机或没看着手机,而只是坐在那里什么都没想的坐着,若有天龙八部一切诸神,他们看到你,会前来为你顶礼散花。你能这样做,和佛陀当年菩提树下静坐一样难能可贵。为什么?今天我们生活的时代不同了,诱惑太多,声色犬马,而你能独自觉醒,超脱凡俗,一物不为,定会于人天大众中脱颖而出,独放光芒。十方诸佛出广长舌赞叹于你。有的人还是不明白坐禅时的无所得心。比如坐禅时会昏沉、瞌睡,然后开始焦躁不安起来,开始求清醒,心跟着动了起来,非要坐得特别舒服。这一念心,就是有所得心,烦恼是因为这念心而起的。如果昏沉的刹那自己觉察到了,随顺昏沉,让自己放松,就在坐上休息瞌睡一会儿,没有任何问题。或者起来活动活动,调整一下,洗洗脸,床上躺一会儿,再坐禅。那么,昏沉就不会有问题。在打坐和做其他任何事的时候,我们都要觉察到是这念有所得的心让我们烦恼和不能安住的,而不是昏沉或瞌睡。能看到这一点,你就会修行了。这也是我们坐禅的目的,就是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一切问题都是自心所起的问题,心若不生,一切无错。大家在坐禅的过程中和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最重要的一件事,坐禅和做事都不重要,透过坐禅和做事让自己的心安住下来,这才重要。重要的是安心。透过坐禅或诵咒以及其他一些简单的事,我们摆脱了对六尘的执着和迷恋。坐禅的状态接近于什么,是否昏沉或打瞌睡,这都没关系。我们坐禅时是最接近一物不为,什么都不做,如果在这样一种状态中能持久地安心和安住,那么六尘和世间的一切就对我们没有诱惑力了,就再也不能骗我们去执迷了。这才是坐禅过程中你要时刻不能忘的宗旨。我们建这个坐禅共修群的宗旨就是为了让大家死心塌地的来坐禅,你就别想别的了,你的后半生把坐禅的功夫养成了,解脱就有了把握。现代人就是坐不下来,因为娱乐活动太多,物质条件太好了,他舍不得这个世间的快乐,所以他不愿意坐下来。达摩祖师说,布施六根,是大布施。我们如果把坐禅这个功课做好了的话,对这个世界便不再贪着了。解脱的能力就具备了,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关键。如果不是太累的话,每天坐的越多越好,其实就是达摩祖师说的息业养神,就是息虑忘缘,黄檗禅师说的息缘虑。什么是息缘虑呢?缘是外缘,是因缘法,生灭法,一切世事。虑呢,是思虑、识心、分别心、妄想心。我们坐禅就能同时达到这两个目的,一个是减少世俗琐事,减少你起心动念,减少你有求的心。还有就是息止思虑分别,止息因意识生灭心而起的所有烦恼。你的这些妄想情绪,都是因为大脑思维太多造成的,不知停止,也停止不下来。所以我们要坐禅。通过坐禅,就能达到这两个作用。死心塌地的把坐打好了,一天两座或三座,甚至四座。无事的时候,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这是你余生最重要的一个功课。世间其他事,就别抱着什么希望了。对生活,对这个世界也别抱什么幻想了。一切都没有意义。古人和所有觉悟的人早就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水边林下,或街市村巷,深居简出,挨时度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无量劫来染著生死的惯性中解脱。佛陀也好,祖师也好,给我们频频示现。最后都是无事人。只剩下穿衣吃饭,没事儿了就跟那儿打坐。没有一个成就者还对这个世界抱有任何想法。大家也一样,想成就无上佛道,就别再想别的了,别的都没有用啊,都是骗你入生死的。如果你这刚开始练习坐禅,或者是时间不允许,还有工作要做,那你就坚持两座。如果时间富裕,每座可以增加时间,或者再增加一些次数。每座一个小时也可以,这样坐两座就很好。如果还有还有富余的时间,再看看经论就可以了。大家一定要清楚,我们所有的烦恼,不安的心思,不安的情绪,都是你平时身心妄动,起心动念造成的错觉。身体在活动的时候就容易产生很多的想法和情绪。你坐下来,整个身体一坐下来,你会很清楚地看到你的妄念,不会轻易被它骗。然后慢慢你的心就安了,可是时间如果不够的话,你比如说一天就坐一座,那就没什么用。下座后,你又不知不觉地去做一些习惯性的事情,然后在做的过程,不知不觉又开始起生灭心,起贪嗔痴的习气,识心又开始去抓取什么。所以坐时间少是没有用的,大家能够多坐就多坐。我们用要多年的时间来养成坐禅的习惯。总之,坐禅是我们将来余生最重要的一个功课,是实修。这和天天谈论道理,讲说佛法,听经闻法不一样,是行于佛法。坐禅是实际的修行。古人所说的息缘虑,息业养神,面壁,宴坐,牧牛等等,都是通过大量时间的坐禅来实现的。包括佛经里面所说的止观,奢摩他,定慧等持,都是通过坐禅这个最好的方法最好的方式来养成的。一旦你几十年的功夫养成下来,自然就不惧生死,身心安定了。一切都清清楚楚的,就会一心不乱,自然功夫就成片。这个需要长时间才能养成。所以大家一定把这个修道的心放长远,道心要坚定。那些还不肯坐禅或没有因缘坐禅的人,等将来自己遇到事情了,吃到苦头了,就会乖乖地坐下来,老老实实地补课。没有人绕的过去。

    2020-07-21

  • 坐禅的意义一

    坐禅的意义(一)大家具备了正确的见地,不再妄求妄证什么,这时再去坐禅,没有了功利心和有所得心,只是休息身心,坐禅就变得容易,甚至是享受了。希望大家慢慢习惯坐禅,息虑忘缘,真正安住于寂静,不再执迷于六尘境界。当身心寂静到一定程度,我们对禅宗解脱的见地自然越来越清楚,从知解,变成领悟,最后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一旦建立了正确的解脱知见,剩下的就是改变六根攀缘六尘,依赖识心的习气。转变这个习气最好的方法就是静坐。古人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静坐。识的习气转过来,大部分生死烦恼就不再生起。然后再密做功夫,将功夫延伸到二六时中,生证无生,死时心不颠倒,入无余涅槃,解脱就不再是一个妄想,而能够真正实现了。坐禅有了功夫,六根真正休息下来,觉察力、专注力和安住的能力自然增强。行住坐卧都会更安稳,也能看得到自己的妄想和习气,这时自然地做到于念离念。打坐时没有任何规定和要求,手随便放哪里都可以,不需要结手印,什么都不要去求去想。只是休息身心而已。妄念来时随它来,不用管它。烦恼来时,看见念头,于念而离念,不住于念。烦恼自然没有藏身之处。打坐的功夫要自己亲自去实践,时间久了,就知道怎么调整自己,让心安静下来了。心真正安静下来,再去观察诸法实相,就非常清晰。现在这个时代有这个时代的特点,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静坐,每天散用心的时间较多,所以无法像古人那样终日宴坐。但是,只要我们见地透彻,用功不谬,每天有两到三次专心静坐的时间,于座上抓住修行的关键,也即息虑忘缘,于念离念,绵密不断,不求胜境及开悟,只是平常心,减少对外尘境界的依赖,过时过日而已。熏修长养无所依的功夫,并把坐禅时的用心扩展到日常生活中,于解脱生死也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希望大家对坐禅的目的和宗旨有明确的认知,并建立起信心。这对于我们的修行和解脱有很重要的作用。对坐禅的意义和方法还不太清楚的同修,可以上学山禅院网站搜一下关于坐禅的开示。其实我们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的烦恼和修行中的问题,比如恐慌,不能独处,对死亡的恐惧,焦虑、抑郁,失眠、依赖手机,歇不下大脑等,都可以通过坐下来,真正静下心来解决。只不过,我们没有经过练习,我们的身心一直随着妄想在不停地奔波,无法真正安静地坐下来,所以,恶性循环,受无量的苦,而无办法出离。越是依赖于识心,越是不愿意独处和静坐,以至于没有多少人愿意花时间坐禅实修。再加上见地不对,对坐禅抱有太多的想法,即便坐了很久,也徒劳身心,没有意义。甚至越坐离正道越偏,出现更多的问题。这都是没有认真深入修行导致的结果。而更多的修行者学法几年、十几年,还停留在看佛法文章,听各种讲座,说佛法,讨论佛法,发朋友圈,耽着世乐,每天根本静不下心来坐禅这样一个杂用心的状态。以这样的状态来修行,修无量劫也成就不了。这些人还没有真正步入修行,就算有再高的见地,那都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学来的,只是过过眼瘾,过过嘴瘾,错把别人亲证的智慧和见地当成自己的了。等烦恼来时,就会发现一点用处没有。古人云,如是等辈,过阿僧祗劫,还在三途。 

    2020-07-21

  • 觉悟,从这点滴开始

    觉悟,从这点点滴滴开始。再好的事,你能留住刹那吗?再美的时光,你能停止在那里吗?唯一停留的是你的执着和妄想,是你识心的记忆,而那记忆里除了执着、迷失和痛苦,什么都没有。有的人宁愿活在痛苦的记忆里,不愿活在轻松的现实中,不愿从头脑和记忆里出离。有的人还愚昧地贪着那记忆,不愿意出离,而大多数人已经尝到那苦了,想出离,却无法出离。正是对这念识心的贪着,让你经历了刹那的美好,而经受多劫的苦。人们之所以会痛苦,就是一次次地捕捉意识经历过的幻觉。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这意识的妄习,包括对生命的贪着,对家人的执着,对自己身体和想法的执着,对我所拥有的物质的执着。这种对过去的记忆的贪恋,策使身心疲劳奔波,受尽苦楚。得到了,还想要更多。没得到,想尽一切办法得到。当人陷于生灭与得失的妄习,就像猎物被猎人完全逮到。人被贪心捕获,欲罢不能,做其奴隶,受其驱使。为什么佛陀会因人因事制定戒律?就是为了帮助众生戒除对贪嗔痴的执着,戒除那种一次次地熏染。从食物,到生活用品,到感情,到对自己身体的贪爱,佛陀一一制定了保护自己不受染污的戒律,从而清净身心,如法修行,觉悟实相。除非一个行者有自觉自律的能力,能够善护诸根,不染万境。否则,他一定会被六根六尘六识境界所骗,贪着幻境,轮回生死。你看到自己一次次贪着识心的记忆了吗?那就像毒品。当你又想经历那记忆而做着同样的事时,告诉自己,那是虚妄的深渊,无明的深坑,生死的幻境。莫再被它骗,莫再随它去。坐下来,读一段经文。或者静闭双眼,观照自己的呼吸。或者起身去散散步,去看看户外的花草,听听鸟叫。休息一下大脑,用用其他的感官。或者,干脆躺在床上休息。觉悟,从发觉自己又想买衣服开始,从停止这个习惯开始。觉悟,从发现自己又开始贪吃开始,从停止这个习惯开始。觉悟,从发现自己又拿起手机不停地刷屏开始,从果决地放下手机那一刻开始。觉悟,从发现自己不想睡觉,还在看电视开始,从练习哪怕五分钟一物不为开始。觉悟,从发现自己又在找人陪你聊天开始,从停止给任何人发消息开始,从哪怕只有五分钟独处开始。觉悟,从发现自己不再寻找异性伴侣,企图建立空中阁楼开始。觉悟,从发觉自己又开始抱怨别人开始,从发现与别人诤论开始,从扭身走开,反省自己开始。觉悟,从发现自己不安分守己,跑来跑去,总想找事做开始,从坐下来,闭上眼睛开始。觉悟,从发现自己开始担心明天开始,从过好今天,过好此时此刻的生活开始。觉悟,从发现自己又开始反观自心,寻找自性开始,渴望开悟开始。从离开那一念求觅之心开始。觉悟,从看到平凡,接受简单,安住寂寞,不再重复追逐记忆中的美好开始。你经历多少美好,就要成倍地经历多少灾难!切记!切记!觉悟,从这点点滴滴小事真实做起开始。这很难,但并不是无法做到。难,是因为自己从未开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开始了,就到达了。就怕你从未开始修行,从来不想觉悟。 

    2020-07-21

  • 面壁报恩

    面壁报恩有人看到祖师九年面壁,看到禅师二十年不出方丈院,看到道人心如死灰,了无生机,独守寂室,无友无伴,生于怜悯恻隐之心!呆子!以汝生灭俗心,见于无生寂静,故生妄情!不但祖师,十方佛皆如是面壁,一切觉者,皆如是面壁。你亦如是面壁,方得休息无始劫来身心。此是你修行之必经,出生死之关卡!侥幸避此,能得解脱,无有是处。自己火烧险境,黑暗熏心不怜不叹,不怖不哀,却见他圣人可怜!岂不是真可怜悯者!如白舍人见鸟窠禅师居于树上,叹其危险,被禅师呵斥讥讽!自己险境不觉不知,却忧他道人出生死游戏三昧者。岂有不止息妄情而轮转止乎!不见经云: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是故汝等,便生三惑。三惑者,三途别名,妄想情垢,深难消磨,故如牦牛爱尾,无人束缚,自做自受。众生修行,终日奔波,心何止乎?身不知止,意能止者,无有是处。诸行人,于己空中幻楼,诸有法中,居之可危,可不觉乎?可不惧乎!当早醒悟,面壁止息!今日不面壁, 他日躲不开。今日心得止,何惧大限时。身心具止力,何惧于日用?如矿出于金,不复重为矿。身心知寂止,动静自如如。古人云:了却今生须努力,谁能累劫受余殃。劝汝面壁,非是诳你害你!自是由此出牢,解脱唯一必行。佛祖慈悲,以身演法,佛子奉行,是真孝道,报四重恩!

    2020-07-21

  • 平时有功,不畏来时

    平时有功,不畏来时你做好随时离开这个世界的准备了吗?有人会说:哪有来去?我干嘛要准备离开这个世界?说这话的人大有人在,他们动动嘴皮子,把别人的本事当成自己的,把自己根本做不到的事当成一句漂亮话,随口就说了出来。就像一个乞丐看到国王,然后说,当国王有什么了不起,我也能当国王。可他还是个乞丐,永远当不了国王。又像一个人看到画画的,说,画画有什么难,这涂几笔,那描几笔,不就行了,我也会画。可事实是,他根本不会画画。这些人看着别人做成了一件事,觉得很容易,有时会觉得自己也可以不费力把同样的事做成。可是当他真正想做的时候,还没开始,就放弃了。就好比如修行。有些人听觉悟的人说,没有生死,没有轮回,没有六道,地狱本空,他也这样说,以为自己可以逃脱生死。他虽然这样说,可是并没有真正这样认为,也没有做相应地准备,改变自己的心行,减少自己的执着,而是继续贪着生死,迷于幻境,不肯止息妄想,却口说菩提,遑论无生。真的生死来时,恐怖逼身,地狱境现,受大苦恼。才知自己原来所说六道皆空,竟是自诳自害,无人能救,悔之晚矣。如同穷人,妄称国王。被官捉拿,经过审问,方吐真言,原是乞丐,不是国王。众生修道,亦复如是,终日学他祖佛真言,不行祖佛道法。口说般若,行在有中。口念经论,妄贪诸尘。生死大限无常来时,手忙脚乱,入地狱如箭射。如同数人财宝,不能济穷。学他般若,自无有份,终不能出生死。今日学人,虽然终日学道,只是说道、听道,不肯行道,不舍外尘,终日熏染无明,取着幻境,殃咎随身,可不慎乎。古人云:受殃有日在。每个人来到世间,都好比与无常阎老签了一个生死契约。少则三五十年,多则百年。此期刹那便至。若能悟道,则约期到时,阎王老子,不将拷打,不送三途。有人迷于尘世,著于幻尘,将此大事抛诸脑后,待大限来时,一吸不来,即被索命,直入三途。谁贤智人,肯愚己乎,不将生死大事,提前准备好应对?若是智慧人,听明佛祖语,必立刻践行,远尘离垢,将修行落实。而不是手里百般抱着世间所有,嘴上频频念着佛法。做做修行样子,心里念念贪着。我们整天读诵着觉悟者的名言: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真到无常来时,妄念纷飞,来来去去,患得患失,平时执着的一件也放不下,平时的妄心一刻也没有收拾。还说什么不来不去?且问你今天精力旺盛、神志清醒时,能否将身家性命、钱财妻子、一切所有,断然放下,无有丝毫贪恋。此时若有不舍之心,老死神昏,贪恋成瘾,如何放下?所以真修行人,当时时警问自己:我做好随时离开这个世界,放弃一切所有的准备了吗?如果此时做不到,为何还不觉悟,还紧紧抓着世间种种,不肯放下?殊不知,现在越抓越牢,却期望将来老死时放下,不更难吗?就算如今不能立刻放下,也当觉悟,从今天开始,做好准备,减少需要,莫再贪得。所得越多,贪心越炽,离此世界时,越被我所缠缚,不能解脱。人疏忽怠慢了一切,莫辜负己灵,别把自己害了。每天不停地问自己:我做好随时离开这个世界的准备了吗?如果今天我的呼吸会停止,我的妄心会不会止息?世间还有比这个问题更严重而不加以优先考虑的吗?扪心自问,死亡来临时,你做好放下一切的准备了吗?如若不然,你此时还想什么?换一个大些的房子?给孩子找个好学校?呜呼哀哉!自投罗网,谁人能救?

    2020-07-21

  • 关于消息

    关于消息师父好,看过去的一些祖师法语开示里似乎开悟是有很真实的悟境和特征,也即会有一些“消息”来临,以此为证。可是看您的开示里似乎从来没提到一个修行人开悟时的状态,反而一次次地提醒我们,安住平常,不求殊胜,菩提自现。我也按您说的去做了,我相信也有很多人认可您所说的,也照做了,但是真正开悟的人又有几个呢?答:你真的如你所说的安住平常了吗?此刻你提的问题,恰恰说明你离开了最平常的当下,又跑到妄想中来寻觅答案。修行最难的是安住平常,稳于当下,不求消息。无消息处,是名消息。若有消息可得,亦是无物无法无得之消息,于此消息刹那不住,是名为悟。若有所得,有所住,有丝毫消息,皆是识心种子,意根下事,诳汝进无明,引你入轮回。所以经云:佛不住涅槃,涅槃不留佛。问:那为何也如您所说很长时间不起有法可得的心,也确实安住于平常,还是有烦恼,有妄想,不能像开悟的人那样自在无碍呢?答:不起有法可得的心,及安住平常,不是你感觉上认为没起这般心,而是真正觉悟无法可得,如实不起如此妄心。日久功深,自然妄心不起。若起此心,以真实履践平常,转所依识心故,自己能觉,不住此心,亦是不妄起心。非是强压此心,时时压迫,此是错用心也。但无执取,其心自灭。若平时散用其心,而不知于二六时中日用之时安住一心,只于座上、读经、念咒之时以为修行用功,纵经尘劫,亦无用处。何以故?杂用其心故。喻如以火煮水,时煮时停,水无开日。过去祖师及开悟者,皆明此事,知其非是一日片时之功,故远离世缘,善护一心,专于道业,不杂用心也。此功年深日久乃成,少则十年八年,多则三四十年。我辈之人,今时世缘太多,俗情牵绊,办道日短,难于相继相续。杂用其心,烦恼障故,生死无明力大,虽精进修行,故不见成效。又以不识本心,错用功夫,念念以有所得故,不自觉知,以期消息,而被消息瞒。以寻悟境,而被悟境赚,越来越偏离大道,步入歧途,却以为是在修行。可不悲哀!莫小视“平常”二字,亦莫疏忽于“无所得”。人不得道,总有所得。真悟无得,自然得道。平常者亦复如是。不死心者,总有“不平常”事放在心上。若能甘于平常,无有不得道者。非我故意隐瞒悟道境界及悟道者心行。实无境界可得,亦无心行可得,亦不是不动,非是死物,亦不造作。只是着衣吃饭,经晨过午,一心直用,不必曲求。若一念起心驰求,即背道而驰。能觉于此,离于妄求,是名道人。经云:实无少法可得,名阿耨菩提。佛岂诳人乎?佛语真实,实无芥子许法可得可悟。如慧明问六祖大师,离此之外,更有密法乎?六祖大师说,若有密法,即是诳汝。汝若反求,密在汝边。学人多错会“汝若反求,密在汝边。”以为密秘不在师那里,而在自己这里,又向自己这边找。错错错。汝若反求,息心即是;在汝边者,不觅即是向己这边。若见于己,复更求之于己,何异于六祖边求?故佛法大难,将相难为,天人叵测,十地脑裂,妙觉退心。经云: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何以故?可不脑裂!欲办道者,不可将为容易,生草率想。以如是有所得心修道,道之边事,尚梦不得,何况入得门去!当努力,勿着文字,勿倒用心。

    2020-07-21

  • 一段关于身体觉受的对话

    一段关于身体觉受的对话居士:有人说,他已经彻证空性了。是这样的吗?先测试一下,让他站在火堆里,如果能够不被烧着,就同站在水里一样,没有了火与水的分别,我们也许可以相信他。且不讲火堆,就说现在的三伏天,你如果没有了酷执的觉受,没有了凉与热的太大区别,也算具有了某种程度的空性正见了。我们学佛法,首先要明白的是,外在的冷与热,其实并不真实,都是由我们的知见造成的。所谓“心静自然凉。”即是此理。可是,要彻底转变累劫以来形成的顽固知见,又是谈何容易啊!它不仅要转变我们的表层意识,更要转变深层意识,要将我们的分别心、将无量业力带给我们的知见转变得干干净净。到那个时候,我们才可能超越冷与热,超越苦与乐,才可能不受一切的影响和束缚了。学山:因为你曾经问过我一些如何修行的事,也在转发我的文章,所以看到你发的上面的文字,我想和你多说几句。证悟空性的人对冷热的觉受和凡夫完全一样。大家对证悟空性都存在错误的认知,以为那很神秘,是很高的境界,不是的。那是最平常、最普通的境界,碰到火会痛,冬天会冷,一切和你此时此刻的觉受一模一样。若离开众生日用见闻觉知而别觅空性和功夫,就大错特错了。居士:如何理解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学山:空性不是一个空洞的道理,而是我们每天都在用它,每时每刻都不离此空性,只是因为我们不认识它,而妄生取着和对治,所以离道越来越远。普门品的那段话是比喻,不可依文解字。就算有人修出神通,遇火不烧,那多是外道修行,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不离心性而说实相法。火坑者,众生炽盛烦恼与无明。观念力者,智慧力与专注力,一念不住,烦恼成菩提。真正的清池非是温度低的池水或是“极乐世界”的七宝池,而是自心般若智慧。身体的一切觉受自然升起,随起随空,不是断灭。通达此者,是名念观音,非称“南无观音菩萨”为念观音也。又佛为初学法者设此方便,以增加信心,令入佛道,不可执迷。我们只要认清这一点,不执著并对治身体就可以了。如果没了觉受,那就成了植物人或石头了。居士:难道冷热的觉受,不是由我们的业力和知见造成的,不是虚妄的?学山:冷热觉受是佛性自然显现,是虚妄的,然而非离冷热觉受之外别有佛性,亦不得执冷热为觉受。若执无觉受,即成断灭见;若执有觉受,即是凡夫。只是悟道者不再执着于身体的变化和觉受,不执著不意味着全无觉受。居士:有冷热,但不受冷热的影响,不是吗?学山:不受影响是不受其困惑,不因其烦恼,不是没有觉受。疼依然要疼,冷还是冷,热还是热。所以说,悟道者根本不会去踩火。若是不小心踩了,还是会被烧到的。说他入火不烧,那是说你根本找不到一个真实的人被烧,也找不到真实的火,当然没有能烧与被烧了。居士:请教法师:照见五蕴皆空,怎样才叫做空掉了受蕴呢?学山:照见,不是空掉。若想空掉,那是颠倒用心,是妄想心,非是照见。照见者,见其本空,不作空想。以本有智性,洞见看到五蕴者,即非五蕴,是名五蕴。以智慧力观察到五蕴者,只是假名,非实有五蕴。一念妄想分别起,即五蕴生,实无有生也。觉悟五蕴本来空寂,是名照见。非无色受觉知而为空也。虽有觉受,而觉悟其了无实性,是名五蕴空也。这才是真正的实相。经云:不待灭受而取证空。若灭受而取空,此是声闻人知见和修行,不得成佛道。学法如果光学些知见文字,而没有真正领悟心地,越学越偏。修行不是一日一时之功,你要重新审视自己以前的知见和修行了。居士:几年以来,我的觉受和情绪变得越来越平和,很少起大的波澜了,并非和以前一模一样。这不是灭受,是受的自然转变,自然平和。如果明知受相无实,在受上却依然如故,其实还是执着的表现,不是吗?学山:你是心里的感受,也即感官上的感觉变平和了,不是觉受本身变平和、甚至消失了。你可以试着用火烧一下自己,看看疼痛减轻了吗?如果减轻了,那一定是大脑或身体出了毛病。而不是你修行的结果使然。居士:再谢!居士:学山法师好!我喜欢看佛经,喜欢听开示,也乐意将自己的体会写出来,供大家批评指正,从而提高自己,并且在心行中时时验证。这是我一直在采用的修行方法,感觉效果比较好,谢谢法师!下面是我结合您的指正改过的文章,请您继续批评!现在到了三伏天,而且气温异常,我们的身体又是骨肉做的,自然会感受酷热,这个也是业力使然,因果不虚。但是,身热心不热,心静自然凉,我们能不能做到呢?应该是可以的。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空不是没有热受,而是要照见这个热受是身体和气候的因缘和合,它是虚妄不实的。既然如此,我们的心就不要受它的影响,要保持如如不动。热受是这样,其他的感受也是这样,来了让它来,去了让它去,不要抓住不放,不要加上知见、情绪,允许它出现和通过就是了。可是,要彻底转变累劫以来形成的业力及顽固知见,又是谈何容易啊!它不仅要转变我们的表层意识,更要转变深层意识,要将我们的分别心、将无量业力带给我们的知见转变得干干净净。到那个时候,我们才可能超越冷与热,超越苦与乐,才可能不受一切的影响和束缚。学山:苦乐只是一些识心分别的概念,我们可以改变苦乐的观念,但是没办法改变苦乐的觉受。苦乐本身不真实,究其实质,实无苦乐,不需要对治和改变,但能觉悟其无实性,一功不施,自然超拔。身体对冷热的感受无法超越,更不需要超越。那更不是什么业力使然。业力,这是佛陀对执着和观念的认定的一种形容,当你执着一个观念和知见时,那才是佛说的无明与业力。而我们身体对冷热的感知,它本来就是不住的,是虚妄的,是不真实的,它只是我们的错觉,我们执著时就有。若能不住,自然不被它所困。觉悟苦乐、冷热、是非、善恶、因果的不真实,这才是唯一的实相,也是顿超一切有无善恶的唯一方法。所以,你上面这段文字,从根本的认知上来说,还是有背实相。骨肉,冷热,身体、意识,这一切在楞伽经里,被佛陀称为妄计所执。也就是说,根本就没有什么真实存在的骨肉、身体和意识。只是我们的一念妄心妄计出来的概念。这些事物本身就是影像,在这些影像上生起的一切觉受和感知,都不用去执着和对待,看到它们无实性,真正地照见它们空无实体,修行就完成了。除此之外的一切,包括各种知见和对治,都是我们的妄想分别,那才是你需要对治的“业力”,而不是身体的冷热和觉受。还有,身体并不是业力,从根本上说,我们没有业力。因为根本就没有我们,也没有真实的身体。佛法不像世间其他学问,可以自学自悟,除非特殊的因缘并且有真正善知识的开示,否则很难相应,多数会偏。你能虚心向我请教,这很好。但是,论到真正学法和修行,这还远远不够。善思念之。

    202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