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己的召唤

    自己的召唤我这一生很多事都没做过。我没吃过水果。没喝过茶。没和家人好好呆过哪怕一分钟。我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这怎么可能?这是真的。我不喜欢吃水果。所以,每次吃水果的时候,我都在想别的。我没有一次真正吃过水果。我对茶一点兴趣也没有。人们给我各种各样的茶,大家都说这茶好,那茶好。我喝不出有什么好。每次喝茶时,我都在想喝完茶去做什么。我从来没有一次真正和茶呆在一起。再好的茶,我也无法品尝到。我没爱过我的父母、妻子、女儿,甚至任何人。我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我总是心不在焉。仿佛我来自另一个世界,被寄养在这里。我时时在想着什么时侯离开他们。直到现在,我仍无法和任何人在一起。我和任何人呆上半个小就厌烦了。我习惯了在生活中的每一时刻都开小差。仿佛总有更重要的事等着我。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事能满足我。我也没有认真地吃过一次饭。每次吃饭,我都狼吞虎咽,根本不知吃到嘴里的是什么。我吃饭时的急躁,仿佛有十万火急的事等着我赶快去做一样。可是,什么事都没有。吃过饭,我还是焦虑地在那里踱步、不安,不知所措。我一直活在未来心里。一直活在头脑的世界里。一直活在妄想中。今天,我头一次在淋浴的时候看到了玻璃门上滑落的水珠,并用手去摸了摸它们。我像一个病人似的去看盘旋在房顶的水蒸气。然后我低下头,看到了自己脚上的泡沫。我生平第一次在认真地洗澡。今天我回到家门口,第一次抬头看到了自己家门牌号上的字迹、数字和字体:“花园街56号”。我第一次看到门牌上的宋体字好漂亮。我在这里已经生活的十年,居然第一次看到这个陪了我十年的门牌号。我也第一次看到小区墙角的路灯,那像火焰一般的颜色直接照到我的心里。我不知道自己这几十年是怎样生活的。我做一切事都是急匆匆地。我从来没有活在现在这个“时刻”。除了和自己的头脑、无明、妄想在一起,我没有跟任何事物在一起过。正是这个习惯,让我从来也没有爱过这个世界和任何人。我也从来没有真正快乐过。我没有好好有过路。没有好好地坐在草地上吹过风。我没有乖乖地坐在家人面前听他们认真地说过一句话。那是我痛苦、不安、焦虑的唯一原因。我没有活在此时此刻地觉知中。虽然长着眼睛、耳朵,我从来不会看,也不会听。我连一天都没有真正生活过。不论你正经历什么,那让你痛苦的一定不是当下,即便是你被车撞德头破血流,还是失去了最亲爱的人。那都不会让你痛苦。让你痛苦的是,你进入了头脑和妄想中。如果你一直跟你的见闻觉知在一起,即便你被车撞飞,你不会恐惧和痛苦。让你恐惧和痛苦的是你对一切事的想象和抗拒。不论你正经历着恐惧、厌恶还是痛恨,那是头脑和意识的陷阱。你只须伸手摸一下自己的脸。如果你真的能摸到自己的脸,一切痛苦都会消失。获得那样的觉悟和能力,随时能摸到自己的鼻孔,随时看得到自己家的门牌号,随时能趴在窗边看雨水从玻离窗上滑落,回到现实中来,回到觉知上来,回到当下来。这就是你的极乐。这便是你的净土。回来,回来,回来。这是你对你自己的召唤。

    2020-08-03

  • 觉知与住妄想境

    觉知与住妄想境师父好,最近您一直在讲觉知的练习。学人有一处不明。圆觉经中说。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熄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您所讲的觉知练习和佛经里的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是不是矛盾。答:练习觉知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从妄想分别和烦恼里出来,回到目前正做的事中。以无妄想烦恼故,则得正念,而能以智慧观察诸法实相。诸法实相无觉与迷。人无法刻意念念觉知自己正在做的事,那是妄想上所加的妄想。事实上,根本就没有觉知或不觉知。诸佛祖师,乃至一切觉者,都无法找出一个实有的觉知。诸佛觉者只是帮助众生以妄除妄。若人根机猛利,知无妄者,亦不住着一切善恶诸法,亦不必以觉求觉。则常应诸根用,不染一切境。练习觉知,只是作为修行的一种辅助,是助道之法,不可执着。经云,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事实上,这也是一种“觉知”,只不过,它住于意根妄想中而不加了知,只是分别法尘,却无执取,如日常生活中我们天马行空地打妄想,又或者在那里做白日梦,或者遐想连篇。我们正打这些妄想时,非常专注,我们是专注在意根上。这时,你没必要再去觉知,因为它已经在自知自觉中。这是佛经里所说的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此不加了知者,正是觉知,故无矛盾。而我们正吃饭,正做事时,总是爱浮想联翩,爱计较得失,想这想那,让自己本来很轻松的心情,因为忽然想到什么,就立刻烦恼起来。这时就要提起觉知,回到正在做的事情上来。此时的提起觉知,正是圆觉经中所说的“居一切时,不起妄念。”起了妄念怎么办?觉知,拉回到当下。练习觉知,就是练习居一切时,不起妄念。它和住妄想境,不加了知,都是真性自然所用,故无矛盾。若于此处亦提起觉知,那是知上立知,反成枷锁。我们不要看到“觉知”两字,就依文解义,就认为有觉,有不觉的时候。自性无觉知无不觉知,若说又觉,亦不离幻。练习觉知,并不是要所有的时候,做所有的事都要提起觉知。觉知本身也是妄,但是,如果以这个妄而能除另外的妄,何尝不可?只有当我们陷入头脑的分别和烦恼中,这时才需要通过觉知,离开妄想,回到当下,获得解脱。

    2020-08-03

  • 紫磨金身,现身说法

    紫磨金身,现身说法一切病苦,皆是大善知识,功超诸佛,智过诸祖。何以故?以苦引其觉知故。以痛召其回到当下故。以苦受令其出离种种妄念故。苦虽难受,毕竟是空。安住于行苦,知苦受苦,觉苦不实,一切妄想尘劳,皆得止息。以一苦而救众苦,以一机而泯全机。谁有智人,于正苦时,而不觉悟?众生不识苦受是大善知识,是诸佛导师,是来觉悟诸人,所以当病苦来时,急急对治,急忙躲避苦之觉受,不愿观察苦之生起与熄灭,错失开悟良机。苦之大善知识,见世人迷失本心,于三界之中不知醒来。故频频以各种苦痛而觉悟之。若不知醒,便以地狱之苦而针砭之、敲骨刺髓、逼迫心识,令其知苦、觉苦、受苦,从而息妄知止,不再造恶。若人能于正病苦时,息心当下,与苦同步,念念觉知,如亲爱子,片刻不离。便能于一切外境、人事而得止息。以止息故,诸缘消散,能除余苦。复以智慧眼,观苦无常,观苦是空,观苦无我,观苦非实,令心缓缓,动作徐为,虽有苦受,转转薄弱,即得安住。以不背离苦故,与苦同在,而能毕竟化一切苦。世人之所以苦受绵绵,以对治故。苦非实有,以对治故,对治之心,反成苦受。以不对治苦故,其心纯一,心物一如,虽有苦受,不更增强。加以少时,不治而愈。苦是良药,是真善友,是汝之师,是汝父母,是汝路标,是汝灯塔,是汝警钟,是汝桥梁,是汝阶梯,是汝真经。世间无有一人、一法如身体苦受之大善知识,日夜垂唱,时时提醒,令我觉悟。苦是真正大觉之师。谁能亲见此师,胜遇诸佛。苦时时唤汝回到当下,回到头脑之外,回到不对治中来。苦如欠债,受之即还。心生对治,用种种法,治而愈之,非为治愈。病根犹在,它时还来,变本加厉。一切诸业,亦复如是。受之则了,治之还生。犹如欠人钱财,躲避不免其债,将来遇时,连本带利,一分不少。及时还清,无欠无余,身心安泰。善知识,不论何苦来加你身,莫急急躲避,莫寻求对治。此是你无始劫法身父母,是你多生多劫大善知识。须具慧眼,方得识破。能识破此善知识,此人一步登天,功德难伦。何以故?身体觉受,整日与人相随,世间万法,亲近莫过于身。以身觉知,其法最利最捷。身受不止一次来敲你门,苦受不止一次来唤你看它、专注于它、感受于它。佛陀过去世眼睛被割,身体被肢解,以忍辱波罗蜜力故,身体神奇般地痊愈、复合。佛正受苦时,观苦受念念不实,是名忍辱波罗密。以忍辱波罗蜜故,其身还复如故。其身复原,乃喻不对治而见法身。世尊涅槃时,二十四次殷勤劝请一切众生瞻佛紫磨金身。十次劝请之后,复告大众:我今时至,举身疼痛。从来少有人知佛于涅槃之时普示紫磨金身真实深意。有将紫磨金身做法身解,有将金身做不生不灭解。如是等解,皆是意识知解,非是智慧。徒有其说,于修行者无丝毫利益。或言以三十二相摄受初学。若摄初学,佛则不必十次深心劝请观佛。佛现紫磨金身之后,举身疼痛。乃示一切众生,当观自己无常危脆之身,念念打磨,处处叮咛。从生到死,以诸苦磨厉,时时警觉。二六时中,常常提醒。昼夜说法,无间断时。行人于四念处,念念观察,知苦觉苦,了苦无苦,是名观佛金身。故六祖云:无常者,即佛性也。若能于苦中单纯受苦,不生对治,安住身心,其苦自灭,还我清净原身,是名紫磨金身现身说法。

    2020-08-03

  • 带着觉知会干坏事吗

    带着觉知会干坏事吗师父好,您说带着觉知去做“坏事”,也是大修行。那带着觉知去偷东西,难道也是修行,没有因果吗?答:当你真正带着觉知去做一件事,哪怕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或被人认为很坏的事,那是你生命的一次觉醒。只有这一次觉醒,你还不算会修行,还不能出离“因果”和“好坏”。我说的带着觉知去做事,觉知已经成为一个人的习惯。这时,不论你做什么,你都能安住在做这件事本身的状态里,而出离了做事的目的和对事情结果的期待。当你一念想到要做成什么,你已经离开了你正做的事,你失去了当下。所以,根本不存在真正的带着觉知去做坏事,那只是一种比喻和形容。当一个人能安住在做每件事的当下,让他满足的已经不是心对未来的期望,不是他要把事做成什么样子,而是认真专注地把眼前的一刻照顾好。做事时的专注、安心、清净已经远远超过了达成这件事带给他的快乐。一个人去偷东西,或者做坏事,几乎都是因为无明。众生种种行为、习惯,皆因无明,非是觉知。若有觉知,则不会去杀盗淫妄。何以故?觉知者,念念清净,念念安住,不离实相。杀盗淫妄者,以妄见诸法,心生取着,离于当下,被识所牵,故造诸业。一个人去偷东西的时候确实可以带着觉知。但是,他第一次带着觉知去偷东西时,他会发现,他偷东西的欲望已经减弱了。如果经过正确地引导和开示,第二次,第三次,他会发现,做事时的安心已经让他忘记了对所偷东西的贪婪。偷盗已经没有意义。如果他越偷越熟练,那不是觉知增强了,而是他对物质的欲望增强了,导致他专注地在偷东西。一切众生能专注做事,并不是因为会修行,而是未来的功利有所得心在支撑他。若无利益,无兴趣,总不会专注。觉知不是这样。觉知是在专注中带着智慧,在每个刹那带着觉醒,在每个动作中觉悟无明,在每个觉知的当下领悟空性。带着如此的觉知,才是真正的专注与觉醒,而并非只是单纯专注地做事。如果单纯专注地做事,那么一切凡夫认真地执着,认真地贪求,专注地谋取,安心地享乐,应无烦恼。而事实是,他们的专注长养的是贪嗔痴,带来的是诸苦。所以,一个真正带着觉知生活的人,不会去真正地干坏事。他既没有干坏事的心念,也不会有干坏事的行为。但是,无明众生可以从听经闻法,训练觉知,减少妄想上开始修行,然后进入真正的觉知。小偷若时机因缘成熟,亦可因听闻圣道,训练觉知,妄念顿除,成自在人。正是因此,凡夫虽有根深蒂固的习气和贪欲,皆可因为听经闻法,训练觉知,而悟道解脱。如石巩慧藏禅师以前是猎人,后遇马祖,被马祖反问,扔下弓箭和马祖出家了。修行人,越是带着真正地觉知活在当下,越能看到自己的无明和习气,越能转变、减弱甚至断除自己的习气。觉知力越强,越能看到诸法虚妄,但诳识心,徒劳无益。带着觉知生活,那是你生命的真正觉醒,是你一次次蜕变的开始。

    2020-08-03

  • 头头逢归路,处处达故乡

    头头逢归路,处处达故乡开车,画画,写毛笔字,做饭,扫地,缝纫,搬运,走路,整理衣物,这每件事都是修行觉知觉悟的最好时机。当你正开车时,手握方向盘,脚踩油门,眼看路况,时时觉知,莫打妄想。若打妄想,可能就会违规,可能就会错过高速路的出口,可能就会出交通事故。一念专注,一念佛国,一念成圣。圣人是做得,非是头脑思维所得。开车需要高度的专注,是用功练习觉知,出离妄想的好时机。画画、写毛笔字也一样。手握毛笔,每一笔落下,笔在空中徐徐落下,笔端在纸张上滑动,手腕的运动,眼睛看到线条和笔画的形成,写成什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安住在每一笔画的动作和觉知中。一念安住,一念作佛,一念解脱。佛是当下做得,非是想得、修得、未来得。削土豆时,每削一下,刀子落在土豆上,慢、稳、准,把所有的注意力专注在手、刀和土豆上。此时此刻每一刀,都如上战场打仗一样,事关生死。古人云:轮刀上陈,亦得见之。此一刀能杀能活。一念走失,离开刀柄,是名自杀。一念握住刀子,虚空粉碎,大地全失,活汝法身。见性须是眼前,做佛须是握刀,开悟不在头脑,此刀利根能拿。走路时,步步踏着,念念在道。每走一步,向涅槃城,登解脱岸。步步不失,六度齐修。步步安住,成佛做祖。步步出离妄念,心心汇入智海。涌泉真是涌泉,一切尽在脚窝。一念走失,脚踏虚空,堕落悬崖,粉身碎骨。一念踩到涌泉,忽然顿悟前愆。原来一切现成,只因舍近求远。众皆向上求索,未曾踏到石板。诸方皆认上流,我引众人下看。吃饭时,筷子到哪里,眼到哪里,心到哪里,觉知在哪里,心安住在哪里。心虽安住,无安住想。只是往日不安,一时灭却。饭进到口里,口口嚼着,粒粒咬到。筷筷如工刀,下手如探灯。夹到饭菜时,识得归家路,不再迷本乡。善知识,头头归路,处处家乡,本来现成,不必思量。古人云: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优波离在给别人理发的时侯忽然悟道;阿难从床上起身的时侯证得阿罗汉果。古人开悟,别无其特,皆是因缘会遇,忽然出离妄念,回到当下而已。只不过,此事只许自知,他人说的无益。如香严禅师因土块击竹,听到竹子爆裂而开悟。如灵云禅师看桃花而悟道。如洞山过河睹水悟道。如临济被打悟道。如佛陀夜睹明星而悟道。古人悟道,多被人认为有奇妙秘密之处。实无奇特,反而是极其平常,此“玄妙”事,实不玄妙。只是学人终日被妄想欺骗,于真佛日用之时,频频错过。祖师百般引诱学人向自己脚跟底下觑得,胜读三藏十二部。无奈学人不知祖意,偏向他意根下寻觅,如入无底洞,越寻越远。德韶禅师云: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山外无法,满目青山。法眼云:只此一偈,可起吾宗。此偈因何可起吾宗?此事说得解得容易,行得大难。解行相应,名之为祖。

    2020-08-03

  • 只看自己,莫管他人

    只看自心,莫看他人师父好,弟子心里一直在想,禅宗当前修行感觉挺消极似的,重点在自我解脱,较少看到有慈悲喜舍的。师父除外,在师父身上是看到慈悲指导,在弟子和学法人身上比较少看到发心广大的。请师父见谅,我的初心不是只为自己解脱而来,所以有这个困惑。答:自己不能觉悟,又怎么能帮助别人呢。我之前学法,也像您这样打了很多年妄想,也一直发心要度众生,修行一直没有任何改观,还增添了很多烦恼。感觉自己的愿力、发心,都是空话,非常可笑。后来把这些妄想全放下,才知道佛法是另外的样子。修行不仅要有愿力,更要有智慧,要身体力行,脚踏实地,不能停留在空想上。利益众生,是要靠行的。自己成长,断尽烦恼,方有资格,有能力帮助别人,否则不是说笑吗?自己双目失明,总想给别人指路,怎么可能?至于别人不慈悲,不发大愿,不度众生,都只为自己修行,咱自己不也是那样的吗?又有什么资格去说人。您光指着别人发心弘法,修行,慈悲,您自己怎么不出家,不弘扬禅宗呢?对吧?凡事得反个个,自己做不到,不能期望别人去做。作为师父,我除了在非常疲惫的时候,偶尔发发牢骚,我没有真正抱怨过任何修行人不发大愿,我弟子之中,至今没有任何人真正发大愿,抛家舍业,为利益众生而修行的,但是大家又都确实在认真修行。我从没有对他们失望过。为什么?众生各自的因缘和愿力使然。这个时代,能发心修行,放下世间,真正自己解脱,就已经很不错了。我知道您是好意,但是这都是错用了心。好好反省一下,自己没有亲自做到的事,怎么能要求别人,寄希望于人呢?您若果真如自己所说的,是为了众生,那么,自己先发心,自己先慈悲喜舍。今生你我相遇,也是因缘使然,自己身体力行,能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永远不去管别人修行,弘法怎么样。如果自己有大愿力,自己发心,成女禅师,将来广度众生。指着别人,或者看别人不是,太容易了。其实每个人都不容易。我有说错的地方,说过分的,您莫生烦恼。但如果我不批评您,您这念心总会起。记得上次在车上,您跟我谈的也是这个问题,对现在学法的人很失望。当时我不太清楚您要表达的是什么,现在我才知道是您自己的问题。末法时代就是这个样子,能为自己解脱已经不错了。我不是也为自己解脱吗?自己解脱之后,发现没事可做了,自然就会去帮助别人了。毕竟大家都是凡夫。最主要的,还是要看自己,莫看外境和他人。居士:学法我也是很谨慎的,不希望为了自己解脱变得自私自利,没有人性。师父讲了,弟子现在明白了,会记住师父说的,感恩师父。答:对,只管自己,莫管别人。自己做到了,更不会去说别人,也看不到众生的过失了。众生是幻化的,别当真。当真就完蛋了,当真首先自己就是个大坏蛋,天底下又哪有一个好人!您说呢?天下谁不自私?佛不自私?您从哪里认定他就不自私了?他还不是住了精舍,占了别人家的田地,每天不干活,还悠哉悠哉的?哈哈!若着于相,天地难容!居士:自私是众生具有的,学会跳出自我,不自私,才需要修行。答:着相,就会看到自私和无私。修行不是为了无私,也不是自私,而是看到这一切都不真实,不能执着。居士:是的,刚才是我执着了,着相了。答:这是修行人的大病,也就是看别人,着相,看不到自己。仿佛自己已经是一个无私的人。就算真的是一个无私的人,也狗屁不是。为什么呢?连人都是假的,上哪儿找无私去啊?您明白了吗?所以佛法不是您想的那样,是另外一个样子。别再想这些问题了,好好修行,早日觉悟,从梦里醒来,这一切都不复存在。

    2020-08-03

  • 无病莫吃药

    无病莫吃药尊敬的师父好!因为不能参加共修就没申请进群,但是每天不止两坐,坐上坐下,惜时用功,老实歇着,病怕了,不敢放逸。师父指点后,信心大增,本来无病,无老死,背得很熟,之前就是没勇气实行,这几日打开心胸,不当病人,只是用功安住当下,也不求开悟了。患处确有变化,之前打药后变小后就停止了,现在又在变软变小。就看自己随着妄念流转,还是放舍四大身心!谢谢恩师揭示惊天之密,原来正那么时,打住,无那么时!身心一如,心境一如,常处觉知,练习无住生心。但是看到师父说的二十八条戒律,还是动念了,毕竟有身相,愿闻其详,恭敬请戒,以助息缘虑,穿护身符。答:以助息缘虑?息缘虑就是直接恁么息了!还有助息缘虑。越助是越增缘虑!你目前就按照每天的打坐、觉知,安住身心,妄念不起,起了妄念不信它,而深信自己无病。无病,则不需吃药。再好的药也不得贪。所有的病症,正是妄念不停地投射产生的结果,并不是真有其病。既然你已经下定决心,不再贪生,随时舍命。若真的不求生,焉惧死?不惧死,焉惧病?欲治病者,必贪生。以贪生故,妄见死而心生畏惧,遍入幻梦,轮回颠倒。修行是觉悟无病无法,而不是贪图修法,妄求有法,这几天你状态挺好,正是因为妄念和诸多有求之心休息下来了,可是一个二十八条禅戒,又把你骗了。本来无缚,妄加束缚,可不愚痴!戒律和法,是给需要的人。你现在就在临门一脚了,生死都要舍的人,快上岸了,怎么还恋起船来了呢?若见了戒条,再生出种种妄想,又会动念,身心又会受到影响。是不是无事生非,自寻烦恼。可见众生生死之根,深之又深,难拔难除。立刻回到你没看到我发消息的状态。好事不如无。打坐也是一个道理,只为休息身心,息缘虑,息业养神,不得有任何求法之心,不得有任何拟向,不得有任何用心处。能歇到妄想情尽,自然明白。平时妄想多,烦恼多的人,多练习觉知,练习专注和独处,好好持戒。已经不犯的人,就老老实实打坐,死掉无始劫来的习气和有所求之心,过一天少一天,了此残生。若还对这个世界抱任何期望,即便是解脱的期望,都解脱不了。死了一切心,自然解脱了。

    2020-08-03

  • 四念处

    四念处四念处有事四念处和理四念处,即有为四念处及无为四念处。所谓事四念处者,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四念处者,又名四念住。佛以此念住法,令众生心念有所专注处,转移妄想情识,令心安住,故名念处,又名念住。是佛陀为众生修行,离诸妄想尘劳,远离忧虑思计,转移识心计度所设的方便之门。修身念处者,行者于身体一切动作,如举手放脚,回头转身,乃至扬眉动目,起身卧身,皆心念觉知,了了清楚,安住于此,是名身念处。受念处者,行者于二六时中,感知空气冷热,凡与身有所接触处者,如手摸门,脚落地,风吹脸,身触床,于此心念觉知,或软或硬,或冷或热,或痛或痒,了了清楚,安住于此,是名受念处。心念处者,行者于行住坐卧,凡起心动念,思维分别,计较判断,念起念灭,了了清楚,知其来去,观其生灭,恒时观察,安住于此,是名心念处。法念处者,行者知身知受,随知随空。知念所起,不随妄念,于念离念,令心安住,是名法念处。此四念处法,虽是有为,然能以幻治幻,涤除众生无始劫来妄想情垢,是助道之妙法,安心之甘露。故学人于此练习纯属,以不住妄想烦恼故,远尘离垢,心得清净,能生定慧,入于实相。理四念处者,又名第一义四念处。《大般涅槃经》云:阿难,如汝所问,佛涅槃后,依何住者?阿难,依四念处严心而住。观身性相,同于虚空,名身念处;观受不在内外,不住中间,名受念处;观心但有名字,名字性离,名心念处;观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名法念处。阿难,一切行者,应当依此四念处住。此四念处者,悟四大空,五蕴幻,不生对治,是名身念处。观受不实,无我无主,是名受念处。观心是妄,起心即有,息心即寂,觅心了不可得,是名心念处。观法本无法,从心念而起,毕竟是空,是名法念处。又《大般涅槃经》云:如来乃至不住般若波罗蜜,云何愿言如来常住娑罗树林?又无住者名修四念处,如来若住四念处者,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不住住。故知,佛说四念处法,乃是令众生先得心安住,后悟无心及无所住。即是究竟安住,非有法可安可住。故四念处者,有理有事,有权有实,有顿有渐,因机施设,不可偏废。以众生妄想情垢粗重故,佛以有为事四念处法令众生心得初住,以心安住故,能离烦恼,能修圣道,悟第一义四念住法,住无所住,理事不二,获大涅槃。《涅槃经》云:善男子,譬如国王,安住己界,身心安乐,若至他界,则得众苦。一切众生亦复如是,若能自住于己境界,则得安乐,若至他界,则遇恶魔,受诸苦恼。自境界者,谓四念处。他境界者,谓五欲也。

    2020-07-26

  • 不可认贼为子

    不可认贼为子若灵灵觉知是佛性者,佛性则有不是之处。若认一念未生前是佛性者,正起念时难道非佛性吗?何故圆觉经云:得念失念,无非解脱。若灵灵觉知是佛性者,住妄想境非佛性吗?何故经云: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若灵灵觉知是佛性者,是知上立知,即无明本。若灵灵觉知是佛性者,何故佛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又云:不断烦恼,即入涅槃。又云:贪嗔痴性即是佛性。故知“灵灵觉知”者,众生妄想所计,实无“灵灵觉知”之法,不但灵灵觉知不可得,一切诸法,但有言说,皆是妄计,非实有法,不可错认,不可住着,不可拟向,不可思虑。古人云:切忌道着,道着则头角生。又云:思而知,虑而解,是鬼家活计,日下孤灯,果然失照。佛性者,诸佛方便假名安立,实无有法名佛性,亦不可住于无法。故佛云:无有定法可得,是名菩提。以无定法名佛性者,故一切法皆是佛法,只是不可计着。若计着,是妄非真。古人云:真不立,妄本空,了知二法无实性。故,不可将妄计灵灵觉知认为佛性,若计灵灵觉知是佛性者,此正是无始以来神识无明颠倒种子。若认此为佛性,则佛性成有法可得,成为意根下事,正是无始以来诳汝入生死者,则佛性有所是处。经云:实无有法名阿耨菩提。夫善知识者,只是为学人去其妄想情见,解粘去缚,无实法与人,更不教学人错认定盘星,认贼为子。沩山禅师云:从上诸圣,只说浊边过患,若无如许多恶觉、情见、想习之事,譬如秋水澄渟,清净无为,澹泊无碍,唤他作道人,亦名无事人。临济云:山僧无一法与人,只是治病解缚。你诸方道流,试不依物出来,我要共你商量。十年五岁,并无一人,皆是依草附叶竹木精灵、野狐精魅,向一切粪块上乱咬。又道:若道向上有法有事,真椀鸣声,涂糊汝,系罩汝,古人唤作系驴橛。若将实法与人,土亦消不得。” 六祖大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又六祖曰: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若认灵灵觉知是佛性者,何故沩山曰:会取不会的好!法眼曰:不知最亲切!若无人,谁计“灵灵觉知”。又草木瓦石,山河大地,皆是妙明真心,无非佛性,可有灵灵觉知乎?若有,亦是众生妄想自计。本非有无也。学人修行,见地要真,方向要正,不可于无所有法中妄执一法,以为珍宝,更说什么保任此灵灵觉知,照顾此真性,真是骑驴觅驴,好肉剜疮,将它瓦砾当做黄金,真是盲人指路,共入深坑。学法之人,可不慎乎。

    2020-07-26

  • 觉知的练习

    觉知的练习关于觉知的练习,我们经常会忘失。所以每天抽出一段专门的时间或在经常的动作上训练觉知,就变得很重要。这对培养自己安住当下会起很好的作用。我还没出家的时候,曾经在河边经行,专门练习四念处和觉知。那时每次经行一个小时,就是专门感知双脚从抬起到落在地面的觉受,也即身念处和受念处。在进行这样的训练时,念头一离开当下,就拉回来,这是法念处。心因此获得了安宁,这是心念处。与经行同步的是在河边打坐。打坐时如果妄念多,就观呼吸,这仍是觉知的训练。平时走路时要么觉知脚下和地面的接触,要么就觉察呼吸。通过这样专门和有意的训练,觉知会变成一种习惯。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都在坚持四念处的修习,这和祖师所说的牧牛、于念离念是一样的。所以就算做事很快,平时也很少出错。这就是觉知的作用。不会活在头脑和妄想里,什么事过去了,自然就放得下,因为习惯了活在当下。练习觉知虽然很难,很枯燥无味,但是要想转变所依,养成活在当下和出离妄想的功夫,必须经过长久地练习。想出离烦恼,就从觉知练习。这里的“觉知”和其他人教的二六时中提起一念觉心,时时觉照,起念就觉,是两码事,不可同日而语。后者是错认了修行的目标,以妄为觉,头上安头。而我所说的练习觉知是培养专注力和定力,正是教你从妄想和意识中出离,回到见闻觉知的当下,直用本性,舍识用根。他人所谓的觉照,是多余的,是知上立知,是法执和束缚。正是古人所言:“随照冥蒙”、“随照枉迁流”。若通达法性,则纵横无照,最为微妙。大家不要搞混了。大家在练习觉知的时候,有几个动作和时刻可以提起注意,着重训练:一,接手机电话或拿起手机要看消息的刹那,停三到五秒,再去接看手机,而且带着觉知去做。二,开门的时候,刷房卡或把钥匙插到钥匙孔里的瞬间,停下来,过三到五秒,再刷房卡,或把钥匙插到钥匙孔里,慢慢打开门。三,出门关门的时候,关门的瞬间停下来,提起警觉,慢慢地关上门,看着门缓缓地关上,看得清清楚楚。这样也避免了很多人都犯的毛病,明明关上了门,总是忘了到底关上没有。四,下车的时候,不论是出租车,还是公交车,抬起屁股要离开座位或车门的瞬间,回头看一下座位,看看是否有东西落下。如果是出租车,关车门的时候,一定带着觉知,用力适度地把车门关上,不要嘭地一声关上车门。当你在这样几个类似的关键点都带着觉知去做的时候,再有小孩儿在你面前摔倒或有什么东西突然掉到你面前,或突然间有一声巨响出现的时候,你就不会慌张地去扶去躲被吓到了。而是会很镇定做出最快的反应,并且一点都不惊慌。正所谓古人“鉴在机先,风尘草动,亦照其端倪,况日常应酬扰扰哉?”故古之觉者,智性峻捷,过于雷光,生杀予夺,皆在一拳,是真得佛祖之风,不动眉毛,疑煞天下。

    2020-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