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勇者
孤勇者你手里并无任何武器,然而,你却是一名战将,无声无息。你走在人群中,出入在红尘里,却如狮子,沉吟孤寂。你看上去孱弱无力,却是一位勇士,无人能匹。你并无任何敌人,却骁勇善战,能灭千敌。 你没有任何旗帜,却威风凛凛,所向披靡。你没有任何技巧,却直达人心,善解人意。你没有任何工具,却能随方解缚,变化无极。你没有任何身份,却为众人之友,危中救急。 你是一位行者。行走在生死险路上。你是一朵莲花,开在低湿的烦恼泥中。你是一位孤勇者,荡除人我,空里漫步。你是一位无畏者,烦恼中洗浴,烈火中烹炼。你是一位菩萨,混迹在众生中,服务在尘劳里。你是诸佛使者,往返于生死河岸,穿梭于三毒之间。 你是道人之先锋,冲在所有险境的前面,为众人开路,替众人挡险。你是众生之善导,在每条岔路口,提醒同伴莫行岐路,小心邪见的羁绊。 大海干了又满。大地升了又沉。你的志愿匪迁,你的信心不变。小虫化成了龙虎,青草变成了古藤。山石上裸露出美玉,大树上显现出红脂。你还是形单影只,独步独履。穿梭于众生的心中,滋润于干涸的心田。 你是一位孤勇者,你是一位寂灭人。战胜了所有的外境,不能成为勇士。降伏了自心的烦恼,才被称为孤勇。打败了所有的敌人,不能成为大人。出离得自心的妄念,才被称为世尊。安住在涅槃寂静中,并不是一位解脱者,引领众生出离轮回,才是真正的自在人。 你手无拄杖,慈悲喜舍是你的手杖。你身无披挂,无上菩提是你的铠甲。你一无所有,众生的快乐是你全部的财富。你无名无字,赤诚之心是你的坛城。你随逐众生,犹如小牛随逐母牛。你爱世人,犹如赤子爱恋母亲。 你虽有无限的热爱,却永远独自一人。你虽然扶千助万,却总是不露痕迹。你虽然活在太平盛世,一样要踏过无明的荆棘。你虽然拥有摩尼宝珠,却依然不能放逸。你虽然也有战友,却须各自防慎。你虽然志愿坚定,也须谨慎前行。 众生是你的重负,你欢喜承担,甘之如饴。六道是你的道场,你精勤往来,从不疲厌。 菩提萨埵,菩提萨埵,真实洒脱,逍遥快乐。 你是孤勇者,你是曼陀罗。你是生命的金刚,你是无限的宝藏。
2022-11-13
-
永嘉大师证道歌直解八(完)
永嘉大师证道歌直解八在欲行禅知见力,火中生莲终不坏。欲者,五欲,贪爱。虽在五欲之中,而心不染。《维摩诘经》云:示受于五欲,亦复现行禅。令魔心愦乱,不能得其便。火中生莲华,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或现作淫女,引诸好色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诸法无行经》云:若人欲成佛,勿坏于贪欲。诸法即贪欲,知是则成佛。复云:贪嗔痴如幻,幻不异三毒。凡夫自分别,我贪我嗔恚。 如是愚痴人,则堕三恶道。实相无贪恚,痴亦不可得。 悟道之人,不见有一法是贪是嗔是痴,以不可得故,于法自在。又为利益众生,而现贪嗔痴,而心实无所贪所嗔所痴。《维摩诘经》云: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圆觉经》云: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何以故?以其空故,不可得故,性平等故。《血脉论》云:问曰:白衣有妻子,淫欲不除,凭何得成佛?答曰:只言见性,不言淫欲。只为不见性,但得见性,淫欲本来空寂,自尔断除,亦不乐著,纵有余习,不能为害。何以故?性本清净故。虽处在五蕴色身中,其性本来清净,染污不得。以通达如是法故,常在生死,而无染污。虽在五欲之中,而能行于佛法。不坏世间相而得菩提。不断烦恼,而得菩提。此是大乘教的核心思想,又是禅宗超越诸宗的智慧力。以如是见地智慧力,纵入地狱三途,无量劫中在于生死,亦不迷失。火中生莲者,比喻永不坏失,恒常不灭。 勇施犯重悟无生,早时成佛于今在。《佛说净业障经》云:尔时勇施,闻彼命终,心生大悔,作是思惟:今我所作,是大重恶,何名比丘,受行淫法,又断人命?我今如是,当何所归?生大忧恼:我若命终,当堕恶道,谁能免我如是之苦?以是事故,从一精舍,至一精舍,惶怖驰走,衣服落地,作如是言:咄哉,怪哉,我今即是地狱众生。时有精舍,名曰酰无,中有菩萨,名曰鼻揉多罗。勇施比丘即入其房,举身投地。时彼菩萨问勇施言:何为以身自投于地?答言:大德,我今即是地狱众生。又复问言:谁乃令汝为地狱人?勇施答言:我作大罪,犯于淫戒,又断人命。时彼菩萨语勇施言:比丘莫怖,我今力能施汝无畏。尔时勇施闻彼菩萨施无畏声,心生欢喜,踊跃无量。尔时鼻揉多罗菩萨,实时从地接起勇施,牵其右手,将至异处,坐林树中。时鼻揉多罗菩萨涌身虚空,高一多罗树,语勇施言:今汝于我,生深信不?勇施实时,叉手合掌,而答之言:我见仁者,如遇大师,亦如世尊。尔时,鼻揉多罗菩萨实时入于诸佛境界大乘妙门如来宝即三昧。入三昧已,即于身上,出无量佛身,皆金色三十二相,遍林树间。尔时诸佛实时同声,说是偈言:诸法同镜像 亦如水中月 凡夫愚惑心 分别痴恚爱......种种分别法 实无分别者 凡愚计诸阴 而实无有生我观一切法 性相无所有 无生亦无灭 未曾有聚散诸法性解脱 寂静无处所 无能悕取者 解此名为智尔时林中万二千天子,诣鼻揉多罗菩萨来听法者,闻说是偈,实时皆得无生法忍。勇施比丘见诸化佛,神通变现,于诸法中,思惟选择,离诸盖缠,得无生忍。文殊师利,汝莫生疑,尔时鼻揉多罗菩萨岂异人乎?今弥勒菩萨是也。勇施比丘岂异人乎?宝月如来是也。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勇施比丘已成佛耶?佛告文殊师利:今已成佛在于西方,去此佛土恒河沙数诸佛世界,有国名常光,宝月如来于彼成佛。文殊师利,汝观是法能令众生离诸业障,受行淫法,断人命根,能令现身得无生忍,所以者何?能观三界如影响故,犹如幻师观于幻人,无有障碍。文殊师利,诸凡夫人,于无有法,妄生分别,堕诸恶趣,受于无量百千万苦。勇施犯重悟无生的典故就是出自这部经。文殊师利问佛,勇施现在是否已经成佛。佛言:已成,名为宝月如来。比丘勇施犯淫杀二重罪,因了达诸法无生,无我无人,而能现生成佛。这也是大乘佛法的威力,以实相智慧,能除一切深重业障,言下解脱。 师子吼,无畏说,深嗟懵懂顽皮靼。如是说者,名为狮子吼,无畏说。而那些外道和不解实相的人,听说这样的开示,都会心惊胆颤,大呼小叫,不能信受。 只知犯重障菩提,不见如来开秘诀。他们只知道勇施犯比丘重罪,障碍菩提,却不知如来有实相法门,能除重罪。此处的秘诀是指大乘菩萨持戒,有开遮持犯。《佛说决定毗尼经》云:优波离,声闻乘人虽净持戒,于菩萨乘不名净戒;菩萨乘人虽净持戒,于声闻乘不名净戒。优波离,云何名为声闻乘人虽净持戒,于菩萨乘不名净戒?优波离,声闻乘人不应乃至起于一念欲更受身,是则名为声闻乘人清净持戒,于菩萨乘最大破戒,名不清净。云何名为菩萨乘人虽净持戒,于声闻乘不名净戒?优波离,菩萨乘人于无量劫,堪忍受身,不生厌患,是则名为菩萨乘人清净持戒,于声闻乘人最大破戒,不名清净。又优波离,菩萨乘人持不尽护戒,声闻乘人持尽护戒;菩萨乘人持开通戒,声闻乘人持不开通戒;菩萨乘人持深入戒,声闻乘人持次第戒。优波离,云何名为菩萨乘人持不尽护戒,声闻乘人持尽护戒?菩萨乘人持戒之时,于诸众生及与他人应当随顺,声闻乘人不应随顺。优波离,以是义故,菩萨乘人持不尽护戒,声闻乘人持尽护戒。优波离,云何名为菩萨乘人持开通戒,声闻乘人持不开通戒?优波离,菩萨乘人,以日初分有所犯戒,于日中分思惟当得一切种智,菩萨尔时不破戒身;以日中分有所犯戒,于日后分思惟当得一切种智,菩萨尔时不破戒身;以日后分有所犯戒,于夜初分思惟当得一切种智,菩萨尔时不破戒身;以夜初分有所犯戒,于夜中分思惟当得一切种智,菩萨尔时不破戒身;以夜中分有所犯戒,于夜后分思惟当得一切种智,菩萨尔时不破戒身;以夜后分有所犯戒,于日初分思惟当得一切种智,菩萨尔时不破戒身。以是义故,菩萨乘人持开通戒,声闻乘人持不开通戒,菩萨不应生大惭愧,亦复不应生于悔缠。优波离,声闻乘人数数犯罪,即时破失声闻戒身。所以者何?声闻乘人应当持戒,断一切结,如救头燃,所有深心,为涅槃故。优波离,以是义故,声闻乘人名持不开通戒。优波离,云何菩萨乘人持深入戒,声闻乘人持次第戒?菩萨乘人于恒河沙劫,受五欲乐,游戏自在,受诸乐已,未曾捐舍发菩提心,菩萨尔时不名失戒。所以者何?菩萨乘人有于后时,善能护持菩提之心,乃至梦中一切结使,不为其患。菩萨乘人不应一时于一身中尽一切结,应当渐渐尽一切结,善根成就,非不成熟。声闻乘人如救头燃,乃至一念受身不应生喜。以是义故,大乘之人持深入戒,声闻乘人持次第戒。菩萨乘人持开通戒,持不尽护戒;声闻乘人持不开通戒,持尽护戒。所以者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甚为难得,具大庄严乃可得成。大乘之人于无量劫往来生死,不应生于厌离之心。优波离,如来观察筹量,为大乘人不应一向说厌离法,不应一向说离欲法,不应一向说速疾法,常当为说发欢喜心相应诸法,常应为说甚深无难无悔缠法,常应为说无聚无碍空无之法,闻此法已,常乐生死,不生忧悔,亦能满足菩提之行。菩萨持如是不尽护戒,开通戒,深入戒,菩提心戒,是名如来开秘诀。我们为什么要多看佛经,深入佛理,广学多闻。就是因为我们在修学大乘菩萨道时,也会经常陷入犯戒、毁戒的烦恼中。这时,为了更长远的修行,为了不退失菩提道,不丧失利益众生之心,就要用佛的智慧,照破烦恼结使的虚妄,懂得为自己解缚,而不能陷入烦恼之中。经云:“常乐生死,不生忧悔,亦能满足菩提之行。”此之谓也。 有二比丘犯淫杀,波离萤光增罪结。二比丘犯淫杀,出自维摩诘经。此二比丘犯重罪后,找优波离除罪。优波离以声闻法而教化之,不仅不能为彼二人除罪,还增加了他们的负罪感。 维摩大士顿除疑,犹如赫日销霜雪。优波离为此二比丘说法时,维摩诘听到了,呵斥优波离不当如是说法,反增其罪责,当直除其罪,令其解脱。《维摩诘经》云:优波离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为耻,不敢问佛,来问我言:唯,优波离!我等犯律,诚以为耻,不敢问佛,愿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为其如法解说。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诸法亦然,不出于如。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我言:不也。维摩诘言: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唯,优波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优波离!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于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优波离所不能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说。我即答言:自舍如来,未有声闻及菩萨,能制其乐说之辩,其智慧明达,为若此也! 不思议,解脱力,妙用恒沙也无极。见性之人,智慧不可思议,于一切法中解脱亦不可思议。以不住一切法故,能除无量劫来无明和重业,能起恒河沙妙用。 四事供养敢辞劳,万两黄金亦消得。四事者,饮食、衣服、卧具、医药。悟道之人,堪受一切人天供养,何以故?以能利益一切众生故,为众生开示实相故。如是之人,日消万两黄金,亦不为过。若不悟道,滴水难消,还须还他业债。所以修行之人,不可不慎。不可看到万两黄金亦消得,就大肆浪费施主信施,以为自己有此本事。此是真正大自在、大解脱之人方堪消受。 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若于善知识所得悟本性,识得本心,不仅四事殷勤供养,就算粉骨碎身,都不能报达师恩。圆觉经云: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临济祖师言:假使百劫,粉骨碎身,顶擎绕须弥山,经无量匝,报此深恩,莫可酬得。何以故?因善知识一句一偈一法一教开示,得见真如本性,除去无始以来无明,超度百千万亿恒河沙烦恼,永出轮回,故有如是深恩。 法中王,最高胜,恒沙如来同共证。永嘉大师证道歌写到这里,重新点明这部证道歌的主题,再次提醒众生修行要处是要识得本心,见法中王,识得本有佛性,才是最最重要的。法中王者,众生真如佛性,一切如来觉心。此心绝妙,此心常住,此心妙明,此心清净,此心高胜。此心本来无染,本自解脱,具足一切万行功德,能生诸佛智慧及波罗蜜,能成十方诸佛国土。达摩祖师云:法即是心义。自心是菩提,自心是涅槃。黄檗禅师云:世人闻道诸佛皆传心法,将谓心上别有一法可证可取,遂将心觅法。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不可将心更求于心,历千万劫,终无得日。不如当下无心,便是本法。恒沙如来,不过悟得此心,而得成佛。历代祖师,亦不过识得此心,而得作祖。 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应。我今能够悟此本心,识得本性,解此如意珠,一切悟道之人,亦复如是,皆信受此心,相应此心,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此心无相,无作,无为,无染,无受,无能所,无见无不见,无一物,无佛无众生,一切皆无,唯本心荡然独存。 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恒河沙世界,都是众生一念妄想,本来不实。十方诸佛,一切贤圣,亦皆是幻,本来非有。圆觉经云: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就算堕入地狱,铁轮在头顶上悬挂,觉悟所获得的定慧圆明之力也不会丧失。圆觉经云:一旦成金,终不为矿。 日可冷,月可热,众魔不能坏真说。太阳会冷却,月亮可以发热,众魔都不能破坏如来正法。如来正法者,宗门的见地和解脱,无人能毁坏。《涅槃经》云:解脱不尔,不可破坏。不可破坏,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又云:如来身界不可坏故。所以者何?以无身聚,唯有法性,法性之性,理不可坏。是人云何能坏佛身?如来法身不可坏,真实之相,决定之说,亦不可坏。 象驾峥嵘慢进途,谁见螳螂能拒辙。悟道者的见地和功夫,透彻清晰,深厚扎实,了无疑惑。就像大象走路一样,威武深沉,步踏稳重,缓缓而行。谁见螳螂能挡住大象所拉的车?比喻悟道之人所悟的实相之理,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挡和毁坏。 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就像大象一样,走在大路上,不会行于小径。大悟之人,行事直来直去,无牵无挂,不拘小节。 莫将管见谤苍苍,未了吾今为君诀。宗门的见地和修行高深莫测,不是世间学习其他法门的人所能窥测和了解。告诫学法之人,不要用自己狭隘的思想观念来诽谤禅宗。那样的话,就像用一根细细的管子测量天空的宽广一样。如果你不明白,就好好地读诵这部证道歌,我已经把实相之理说得很清楚了。
2022-11-09
-
永嘉大师证道歌直解七
永嘉大师证道歌直解七 栴檀林,无杂树,郁密深沉师子住。狮子住在旃檀林中。此林无杂树,树林浓密,异兽远离。狮子独居旃檀林,比喻大乘法要中,容不得外道和二乘人的邪见夹杂。法华经会上,五千人因不能信受大乘佛法,而退席。佛言:退亦佳矣。此众无枝叶,纯是一贞实。比喻大乘根基的众生,信心坚固,纯一真实。 境静林间独自游,走兽飞禽皆远去。狮子总是独自一个在安静地林间游走,走兽飞禽看到狮子出没,都吓得跑开。比喻外道二乘之人,听到有人宣讲佛陀正法,都害怕并远离,不敢与之面对。 师子儿,众随后,三岁便能大哮吼。《大般涅槃经》云:如彼野干,虽逐师子至于百年,终不能作师子吼也。若师子子,始满三年,则能哮吼如师子王。师子子,即是狮子儿,比喻大乘种性的众生,一旦顿悟如来知见,见地透彻,就算功夫未成就,烦恼未除尽,仍可以替佛宣法,作狮子吼。 若是野干逐法王,百年妖怪虚开口。而声闻和外道种性的众生,如彼野干,就算跟随佛陀无量阿僧祗劫,以发心不正,与道不相应,终不能宣说如来正法。《大般涅槃经》云:师子吼者,名决定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善男子,声闻缘觉虽复随逐如来世尊无量百千阿僧祇劫,而亦不能作师子吼。 圆顿教,没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达摩见梁武帝。梁武帝问达摩:我造寺度僧,有无功德。达摩说,并无功德。达摩并没有因为是皇帝问他,就照顾他的自尊心,卖人情给他,说好话,说有功德,而是如实而讲,并无功德。因为造寺度僧,都是有为功行。若不见性,心存吾我,做再多的有为事业,都并没有功德。六祖说:功德在法身中,见性是功,平等是德。若觅功德,须是见性。我们看到祖师接引学人,也是如此,并不会因为怕伤害到对方的自尊心,就不批评他。如果对方见地有误,或修行方向偏差,祖师一定毫不留情地予以指出。如来最上乘圆顿之顿,不讲世俗人情。有疑便可与之辩论。不能为了照顾对方的面子,明明看到对方修行见解有误,而不予指出,如果那样的话,反而是害了对方。修行之人,以道为则,唯道是命,一切以真相为准则。不会因为人情亲疏而有所忌讳,一味地随顺对方。对于解脱知见和修行的见地,该论则论,该斥则斥,该争则争,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退让。 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并不是山僧我逞强,故意抬高自己,而是为了不让学人落入断常邪见。所以在特定的时候,为了震慑外道邪见之辈,祖师不怕担有诤论的恶名,也要和对方一争到底。过去有很多禅师都会和法师或一些修行人论法,把他们呵斥得心服口服。既障显了禅师的辩才无碍,又让对方能够看到自己的不是,从而回归正路。这正是祖师的智慧和慈悲之处。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里。修行的见地非常重要,差一点点,就会犯很大的过失。三祖大师云:毫厘有差,天地悬隔。学法的见地是错的,还是没错。是对的,还是不对。这对每一个修行人都很重要。不怕千年不开悟,只怕一时走错路。 是则龙女顿成佛,非则善星生陷坠。如果见地对了,那么就可以像《法华经》中的龙女一样,须臾之间,他方世界成佛去了。如果见地错了,就会像善星比丘一样,生身陷入地狱。 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吾过去用很多年在经典文字上用功,积累了很多佛法知识,也曾经看很多注释佛经的书籍,一直在末节上用功。 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研究名相概念,理解佛法知见,不知休止。就像到大海里数沙子一样,被困在名相概念中无法出离。 却被如来苦诃责,数他珍宝有何益。如是学法,早就被佛呵斥为错用功夫。看的都是别人的语言文字,未曾有一点智慧从自心中流露。就像数别人的钱财一样,于自己半分利益都没有。 从来蹭蹬觉虚行,多年枉作风尘客。这么多年来,一直在生灭有为中虚度光阴,徒受尘劳,如今既自觉悟,方悔前非。本来是佛,枉为众生。众生学法,总嫌过早。一切丧灭,方知是空。法眼文益禅师云:何必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种性邪,错知解,不达如来圆顿制。种性邪,是指非如来种性,亦特指外道及声闻种性。二乘及外道种性的众生,不能领悟佛陀正法的真实含义,或执断灭为涅槃,或执自我为真如,故云错知解。以见解偏颇错误的缘故,不能修学并了达如来教法,所以自不得解脱,亦令众生不得解脱。 二乘精进没道心,外道聪明无智慧。二乘修行人虽多劫勤苦修道,尽名有为,不能得道。以不发菩提心,不度众生,故虽然精进,不名道心。道心者,无上菩提之心,利益众生之心,自觉觉他之心。二乘无此心,故与道不相应。外道虽然聪明,但无智慧。以其不能如实了达诸法实相,只在心意识中做活计,自缚缚人。 亦愚痴,亦小騃,空拳指上生实解。二乘和外道的精进和聪明和真正的大乘智慧相比,只能算是愚痴小智。不仅二乘和外道如此,世间修道之人,亦多有无智小根之人,在文字意识上生实解。这里的空拳比喻文字及一切心意识,并无实法。即便是佛所说法,亦皆是假名,修道之人不可执为真实。若执以为实,则为空拳指上生实解。何以故?如来以种种文字之指,引导众生了达实相,非文字语言即是实相也。 执指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虚捏怪。若执着经论和文字为真实,则会落入法执。比如认为佛陀所说三大阿僧祗劫修成佛道是真实的,就算用尽功夫,也是白白修道,永不成道。三僧祗劫修成佛道,是如来秘密说,方便说,非为真实。真实者,唯见性成佛,自性是真佛,离此性外无别有佛。六祖大师云: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若执文字和如来所说法为真实,是为执指为实,永不见所指之物。金刚经云:若谓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此之谓也。文字语言,皆从心意识中出,虚妄不实,故云根境法中虚捏怪。楞伽经云:大慧,譬如有人以指指物,小儿观指,不观于物。愚痴凡夫,亦复如是,随言说指,而生执著,乃至尽命终,不能舍文字之指,取第一义。大慧,譬如婴儿应食熟食,有人不解成熟方便,而食生者,则发狂乱。不生不灭,亦复如是,不方便修,则为不善,是故宜应善修方便,莫随言说,如观指端。大慧,实义者,微妙寂静,是涅槃因。言说者,与妄想合,流转生死。大慧,实义者,从多闻得。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善义者,不随一切外道恶见,身自不随,亦令他不随,是则名曰于义多闻。欲求义者,应当亲近。与此相违,著文字者,宜速舍离。 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不见一法为实有,即见如来。黄檗禅师云:若有一法不空,摩诃衍不能胜出。《大般涅槃经》云: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名大涅槃。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大涅槃中,不见一切诸法性相,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有所得者,名二十五有。菩萨永断二十五有,得大涅槃,是故菩萨名无所得。复云:一切菩萨住九地者,见法有性,以是见故,不见佛性。若见佛性,则不复见一切法性。以修如是空三昧故,不见法性。以不见故,则见佛性。复云:善男子,汝言见空,空是无法,为何所见者?善男子,如是如是,菩萨摩诃萨实无所见,无所见者,即无所有,无所有者,即一切法。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于一切法,悉无所见。若有见者,不见佛性,不能修习般若波罗蜜,不得入于大般涅槃。是故菩萨见一切法性无所有。 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夙债。若能于此佛性真实了达,无有丝毫遮障疑惑,无我无人,能所俱泯,则能断除无量劫来一切业障。若未了达真实本性,则过去所造之业,遇缘即发,以不了真实性故,取妄为有,堕于因果,故云受报,亦名还债。 饥逢王膳不能餐,病遇医王争得瘥。众生以业障重故,虽遇无上佛法,不能生信。犹如饥饿之人,虽遇国王设宴,以畏惧故,不能食之。又好像重病之人,病入高肓,纵遇到大医王,亦不得治愈。涅槃经云:善男子,如我先说若遇不遇,俱不瘥者。是义云何?有人命尽,若遇不遇,悉不可瘥。何以故?以命尽故。如我先说若遇善友、诸佛菩萨闻说深法,若不值遇,俱不能发。是义云何?善男子,一阐提辈,若遇善友、诸佛菩萨闻说深法,及以不遇,俱不得离一阐提心。何以故?断善法故。法华经引穷子譬喻,以明其理。穷子走失,在外伶俜辛苦五十年。虽遇其父,以不信故,不得受用本有家财,二十年除粪,待业尽情空,方得信受自己是大富长者之子。众生修道亦复如是,虽然本有佛性,以烦恼障故,不得见之。待烦恼断尽,方见佛性。
2022-11-09
-
第一义空和佛性妙有
第一义空,即佛性妙有涅槃经中讲到福庄严和智慧庄严。狮子吼菩萨对佛说:您讲福庄严,慧庄严,这是二法啊。世尊你错了,您怎么还有个慧庄严,还有个福庄严,这不是掉入二法里了吗?大家仔细看,是他掉入了二法,还是佛陀掉入了二法?他是自己掉进二法里了。为什么?我们看后面,就知道他这样问,是一种诡辩和质问,其实不是正问。有些人就会犯这个毛病,有些人会想:佛怎么还在这分别?还有个慧庄严,还有个福庄严?如果具足这二种庄严,不应该问一种二种,不应该问什么是福庄严什么是慧庄严,可是佛现在明明在给我们讲这个福庄严和慧庄严。“云何世尊说言能答一种二种?”为什么还要给我们讲这两种庄严?你不是说诸法是不二的吗?怎么在这又给我们分别了呢?“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无一二种”狮子吼在解释自己为何这样讲。一切诸法没有二相啊。为什么呢?一种二种也就是二相、二法,常与无常、有与无、色与空,一切诸法的一种二种是凡夫相。我们看他这一句,如果是单说,没有问题。但是他在这里这样问佛陀,就有替众生来发问的意思,有问难的意思。我们看佛怎么回答的。“佛言:善男子,若有菩萨无二种庄严,则不能知一种二种。”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二种庄严,不懂得福慧双修,你就不知道什么是不二。你也不知道怎么善于分别诸法相,怎么方便讲这两种。“若有菩萨具二庄严,则能解知一种二种。若言诸法无一二者,是义不然。”如果你一上来就说:“诸法没有二。”那你这句话是从哪来的?你这一句话都二了多少次了,是不是?“何以故?若无一二,云何得说一切诸法无一无二?”你说不二,你本身就用了一个二字,大家看是不是这么个道理?你说诸法不二,不二之性,这句话的前提就是假立了二法。你已经用了二,你已经二了!所以这个不二也不能住,也不能知解,也不能执着。这就跟有人告诉大家:“不许说话!”他先要说话,才能告诉大家不要讲话。有人说,有了文字,就不是禅宗了。执着禅宗不立文字,那这个观点是不是文字?你已经立了文字了!那我请问你:“不立文字”是不是文字?你可以立文字,但不要着文字即可。为什么你可以立文字,别人就不能立文字?所以说我们对佛法的理解千万不能变成一种悖论,变成一种戏论、争论、抬扛。它是智慧的体现,是为了解除烦恼,而不是为了确定什么真理。是为了断除众生对虚妄的执着,而不是强求一个真法。不被幻迷,就是真法,并没有实有的真法可得。禅宗倡导“直指人心,不立文字”,但是禅宗留下来的文字是所有法门中最多的。它留下的文字很多,它仍然可以说不立文字。因为这些文字就是为了让你去明白:没有实有的法,没有实有的文字。如果你执着了一个“不立文字”,你就会被不说所缚。别人一问,我就不说。你爱说不说,谁管你?这个大家现在听懂了吧?就是他问的问题其实是一种问难,本身是不合实相的这样一种状态,虽然他假以这种不二的、实相的口吻来讲,但是他自己反而堕入了二法。佛就说了:若无一二,若没有这两种,若没有世间的二法,你怎么知道不二呢?“善男子,若言一二是凡夫相,是乃名为十住菩萨,非凡夫也。”如果说二法是凡夫相,凡夫会分别二法,凡夫自己知道这个东西吗?不知道,他不知道这是二。世间人也说二,但他那个二跟我们这里的二是完全不一样的。它那个二就是二百五、二二乎乎的、糊里糊涂的,一会儿就犯混、犯扯、犯傻。这里的二是指一切的对立的法。凡夫也不管什么对立不对立,而如果你知道这是二法,慧庄严和福庄严这是方便分别的二法,如果你清楚这个东西,你知道它是不二之性,这就不叫凡夫了,这是十住菩萨的智慧。只有十住菩萨才能够清楚地了达所谓的二其实是不二。“何以故?一者名为涅槃,二者名为生死。”就是善于分别诸法相。这里的“一”是不二。涅槃名为不二。“二者”就是二法,二法就是生死。这里的一二不是第一是涅槃,第二是生死,不是这个意思。这里的“一者”就是不二,也就是不异。异就是区别,不异,就是一的意思。“二”呢就是不一,就不是一,就是异,那二其实就是生死,就是我们凡夫所有烦恼、无明的因,就是因为他着了一个二法。狮子吼菩萨问这问题的时候着了一个不二,其实着这个不二和着二是一样的。如果住在了一个不二的概念上,这还是二法里面的一个边见,还是两头。所以真正的不二是非常难的,一定是离心意识,离住离分别的。最后到维摩诘那里也只能默然。到了诸佛那里,也只能哑口无言,到了祖师那里,也只能竖拂、回寮、今天头疼。“一者”就是不二,名为涅槃;“二者”就是二法,有为,生灭,名为生死。“何故一者名为涅槃?以其常故。”因为它不二嘛,因为它常住嘛,因为它不在两边嘛,所以是涅槃。那我们怎么去领悟这个大涅槃?其实就是领悟不二之性,领悟佛性。佛性就是中道,中道就是不二。“何故二者名为生死?”为什么二法就是生死呢?“爱无明故。”二法里边就有我和我所,爱无明就是能和所,就是贪,就是导致一切的颠倒的根本。所以说,所谓“生死”就是因为有爱,有无明,有能,有所,妄见一个能,妄见一个所,所以叫生死,所以叫二法。“常涅槃者,非凡夫相”。“常涅槃者”也就是不二之法,非凡夫相。“生死二者,亦非凡夫相。”为什么?凡夫他不知道生死二法,他不知道一切对立之法、对治之法、一切二法是生死相。如果知道生死相是二法的话,就不会着生死了,就解脱了。生死二者,也是非凡夫相。这里的一二并不是第一第二的意思,是不二和二法的意思。“以是义故,具二庄严者,能问能答。”所以,只有具这两种庄严才能如是问,才能如是答。我们看狮子吼菩萨问的问题也不是凡夫所能问的,凡夫是根本没有这样的智慧去发问的,而佛如果没有这样的智慧也是没有办法回答这样的问题的,一下就会被狮子吼的问题给搞懵了。就像有些人会反问:“禅宗不是说不立文字吗?你怎么天天还在讲经啊?”禅宗不是无为法吗?怎么还带人大拜,搞那么多有为呢?这种问难本身就是自己不明白,着在了一个无为和无文字上。如果你自己不通达的话,被人家一问就问傻了,你就没办法回答了。我们看下面这一段关于第一义空的开示。“善男子,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好,刚才课间我就问了大家这个问题,什么是“第一义空”?为什么这里要讲一个“第一义空”?平时佛不是只讲一个空吗?为什么这里要讲“第一义空”?后面的经文里就有答案。我们看答案,后面都写了。“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这里的“空”是指什么?这里的“空”是佛方便所讲的一个空,对治有的一个空,声闻乘所理解的空,不见空与不空的空。我们看后面的一句话,就知道这里的空,不是佛所讲的真实空,空性的意思,而是对治法里的空。后面一句是,智者见空与不空。所以如果见空就可以了解诸法实相,佛就不需要再引用一个“第一义空”的概念了。那“第一义空”其实是见空与不空,见常与无常。什么意思啊?不跑两边。不跑两边的意思是不茫然趣两头,就叫“第一义空”。所以有个第一义,其实是中道空,是佛性空,是无所有空,是真正的空。是中,你又不能执个中。这一句话“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如果你不了解,不真正了解“第一义空”的话,这一句话就把你弄懵了。这个空,明明写着不见空与不空,很容易引起歧义。也就是有人会把它理解为:见到真正的空的人,不见空相和不空相。如果这句话不在这里,放在另外一个地方,没有上下文的联系,这样理解也没有问题。但是联系前后文,就不是这个意思了。不然,后面怎么会有智者又见空与不空呢?这就是很多声闻乘人,不见性人完全迷惑的地方,他根本没办法理解,因为他着了一个空相。着了一个空,就看不到不空性,或者他只能见空,或只见不空,他不是同时见空与不空。所以叫“不见空与不空”。“所言空者”就是断灭空,或者是说知解里的空,他要么只见空,要么就见有,他一定是跑两边的。“第一义空”是不跑两边的,就是智者所见的。智者既能见空又能见不空,既能见常又能见无常,既能见苦又能见乐,既能见我又能见无我。但这里就是善于分别诸法相,而于第一义不动了。这里并没讲不分别,而是详细地分别什么是“见空与不空”?哪个是空?哪个又是不空?“见空”是指什么?“见不空”,哪个又是不空?这里有这么细的分别,有这么具体的内容,而不是一下子全都空了。这里所说的“智者见空”。什么空啊?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槃”,什么是不空啊?常乐我净,解脱,智慧。这是见空和不空。后面包括“常与无常”,什么是常啊?佛性是常,什么是无常啊?一切诸法是无常。“苦之与乐”,什么是苦啊?无明、颠倒、烦恼是苦;解脱、智慧这是乐。中间就省略了啊。直接就是“乃至无我者”。什么是无我?“无我者,即是生死。”什么是我者?“我者,谓大涅槃。”“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你只是见一切空,见诸法全是空相,会落入断灭,你不知道还有一个不灭的佛性,还有一个不空的,所谓大涅槃。声闻人或邪见者,容易堕入这个空。那你就不叫中道,你就没办法见性。“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者”,这个“我者”是佛性,常住的佛性,一切诸法所生的根源。如果说一切法都无我,连这个涅槃都不存在的话,这本身就不成立。你这是妄想,这是语言意识中的无我,非佛性无我。你这个一切的作用从哪来的呢?所以说一定是有一个不空的,一定有一个真实存在的。所以“我”又叫真实,叫常住,叫妙有。妙有并不是诸法有叫妙有,而是不思议性叫妙有,佛性是妙有,诸佛常乐我净是妙有。妙有又叫不空。所以涅槃经里所说的不空,跟我们平时理解的不空,完全是两个概念。涅槃经是从佛性有的角度讲不空同,这个要跟其人所讲的不空区别开。“我”并不是指心意识里边的一个跟我有关系的,跟你这个人有关系的我,那个不是“我”,那不是涅槃中所说的真我。真我是指真实,是指实相,是指涅槃、大涅槃。 “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易,无明覆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声闻缘觉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你就知道只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能见性。“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于我。”亦不得见性。凡夫正好是颠倒的,该见空的时候,他见不到空,他见一切有我,他见不到无我。该见不空的时候,他更见不到,他见的不是佛性,而是幻有。凡夫他见一切都是有,但他见的有,并不是佛性有,而是以幻为有。外道也是这样,都是颠倒的。所以“以是义故,不得第一义空。不得第一义空故,不行中道,无中道故,不见佛性。”我们就知道了第一义空和空的区别,它是能见空与不空,能见我与无我,能见常与无常,能见苦与乐,不颠倒。我们再看下一段:“善男子,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有因者,即十二因缘,因因者,即是智慧。有果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果者即是无上大般涅槃。”这几句呢也很难懂。但是如果你确实明白了,你对佛性完全领悟了,这一段也不难懂。“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我们看什么是“有因”?佛性的“因”是什么?这里面讲到的是“即十二因缘”,这个“即十二因缘”其实是十二因缘的观智,简单讲叫十二因缘。也就是你能观察十二因缘,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也就是这十二因缘,它是没有实体的,它也是佛性的一个用,佛性十二因缘,每一个都是佛性的因。一切法其实都离不开十二因缘,一切法都离不开人,离不开意识,那对于人来讲,其实就是十二因缘。这里“有因者,即十二因缘”,这是佛性的一个因,因因是什么?也就是十二因缘前面还有一个因,就是智慧。你看其实这智慧又回到佛性这来了,因为智慧也是从佛性起的。这里就是从因和因因上来认识佛性,也就是说我们本性本来就具有这样的智慧,只是被无明盖住了,你不能生起智慧。你生起智慧,就能见十二因缘,见十二因缘性空就能够见佛性。这是因和因因。我们看果,佛性它处在一个中道的位置,它前面有因和因因,后面有果,有果果。其实这是善巧分别。佛这样讲,是帮我们对佛性有一个比较直观的理解。也就是佛性是中道,它前面有因,有因因,后面又有果,有果果。那它直接的果是什么?直接的果就是得无上正等菩提,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果者是什么?见佛性,得大涅槃。因是佛性,果就是见性。通过修行你见性,见性是其中的一个果,这个果后面又有一个果,那就是常乐我净,大涅槃。大家听得懂了吗?其实见性就是大涅槃,但是方便分别它就是两个状态,好像有两个状态,其实是一个。见性了就能够得常乐我净,就能够解脱,就能够入大般涅槃。这是果和果果。其实你要说因和因因都是一个因也没有问题,因为十二因缘和智慧它是一个,你甚至说它们都是佛性,所以说就是方便分别。继续再分别还有因因的因呢,还有果果的果,可以这样无限地分别下去。这就是为什么佛说声闻乘人他只是知道很粗的一个意思,而佛能分别出无量义来。你只有在完全见性的情况下才能够解说,才能够知道这些意思,才有这个智慧。你不见性,不了解佛性,是没有这个智慧的。你也不知道还有个十二因缘,还要去观十二因缘,还要去观十二因缘是空的。为什么观十二因缘空呢?你不观十二因缘你就不知道原来一切都是从无明起的,原来有爱,有取,有有,才有生老病死,才有这些个苦恼。你知道了,观察到了,在这个地方你不再执了,不再执取,取断了,无明就没了,名色也没了,这些一下全都脱落了。刚才课间有人问了我一个问题,什么是不放逸?以前她的理解的是:观诸法苦就是不放逸。其实真正的不放逸就是实修。在你对佛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信受的情况下,你真正去做这个不放逸,就是远离六尘。自律也是一样,自律就是收摄六根,不去染六尘,不去贪染这个虚幻的六尘境界,不去熏修识心,这就是不放逸。你只知道一个苦、空、无常、无我,它的力量是远远不够。如果你的习气不转,识心的习惯不转,只知道这个理远远不够。你知道一切都是不生不灭的,并不能真正得无生法忍。不放逸才能得无生法忍。一定是牧牛,收摄六根,不犯苗稼。所以说,具足了福庄严、慧庄严你才能问,你问了就有这二庄严了。你不仅是为自己问,你还为很多人问,不仅是你有这个问题,有些人他很害羞,他不敢问,有些不知道问啥,但是你一问了,他会说我也有这个问题。后面:“无明为因,诸行为果,行因识果。以是义故,彼无明体亦因亦因因,识亦果亦果果,佛性亦尔。”所以佛性如果我们用世间的一个词来讲,用哪个词特别接近它?它是一个客观的,它是一个中性的,它不善不恶,它也没有觉也没有不觉。就是你得认识到它,你认识到它你才能解脱,才能入大涅槃。你不认识它,就跟它相背,就叫无明。相违背就不在中道里边,就不是客观的,不是一个中性的,不是男就是女,不是阴就是阳,反正你就是跑两边。跑两边,就被十二因缘所缚。十二因缘,就变成了生死。见到了佛性,同样在十二因缘中,但不会迷,在十二因缘中成就解脱。
2022-11-07
-
快速读诵的意义和发起
快速读诵的意义和发起学山禅院近来推出了很多经论读诵的课程,而且都是快速读诵。为什么要推出这么多功课让大家读诵呢?而且是快速读诵呢?学法的过程永远无法避开理论的熏修和学习,而读诵是学习理论的最好方法。在佛陀讲的每一部经里,几乎都有“受持”、“读诵”、“为人讲说。”这些,都是深入掌握实相最好的方法。可是平时,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愿意读诵经论,;也无法长久地坚持读诵。一读经论就昏沉、打瞌睡、烦燥、焦虑,读不下去,也不愿意静下心来认真阅读经论。如果我们跟着木鱼的节奏,跟着录制好的大众快速读诵的音频来读诵,这时,就会有一种加持力。快速读诵既可以练我们的觉知和定力,又能督促我们学习经论。时间久了,我们熏习了经文的义理,也养成了专注的能力。因为快速读诵要求我们要特别警觉,就好像旁边一直有人在监督我们读诵一样,稍微走一下神,就跟不上大家的节奏了。过去祖师们没有不统宗通教的。六祖大师说: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永嘉大师说: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我们看到每一位祖师的智慧和自在,游戏三昧,辩才无碍,没有一个不跟深入学习经论有关。要知道,人们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有业已形成的思想观念在支撑。禅师们各个无为潇洒的行径都跟他们对实相透彻的了达息息相关。学山禅院以后会把快速读诵各种禅宗经论当成一个重要的修行法门,会着力推荐大家训练这门功课。以前我们在家读诵的经论一般都是传统的经论,比如地藏经、无量寿经、法华经、心经、大悲咒等。读诵和学习的经论比较单一,内容和禅宗的见地关系不紧密。现在学山禅院推出的禅宗读诵系列经论都是学习禅宗的必读经论,内容丰富、全面,见地透彻、清晰。这些经论自古以来皆被祖师大德推崇。比如维摩诘经,传心法要,证道歌等。这些经论是我们学习禅宗的理论依据。有了这些见地的熏陶和学习,我们修行的方向再也不会偏颇,也知道如何正确的做功课。剩下的,就是认真把各门功课做好。而快速读诵本身,就是最好的保任和做功夫。读诵就成了一举两得,一事双效的功课。学山禅院到目前为止已经推出了下面这些经论的快诵版,已经全部上传到学山禅院讲法音频目录下的经论跟诵目录下,大家可以随时下载跟读。快诵目录:金刚经,十五分钟。每次读诵可诵两遍。圆觉经,分两部分读诵,每部分读诵各近三十分钟。六祖坛经,分三部分读诵,每部分读诵各近三十分钟。维摩诘经,分四部分读诵,每部分读诵各近三十分钟。楞严咒,七分四十五秒。血脉论,十九分钟。传心法要,二十九分钟。临济语录,分两部分,每部分读诵近三十分钟。证道歌,六分半。可连诵三遍到五遍。六祖偈颂,六分半。可连诵三遍到五遍。信心铭,两分半钟。可连诵七遍到十遍。禅宗经典诗偈,十六分钟。可连诵两遍。大家在读诵这些经论时,最好能跟上禅院的读诵速度。当然,有些学人一开始读的会很慢,练习久了,就会越来越快。快诵的目的我已经说过,是为了提高警觉,训练觉知。 除了这些经论,禅院将来还会推出佛经重要偈颂,禅宗经典诗偈二等读诵课程,这些也是我们学习禅宗见地重要的学法资料。我们很多人学法多年,然而扪心自问,真正深入学习经论的时间有多少?又认真读过几本经论?书名一提,大家都知道,然而几乎每部经都没有认真地通读过几遍。快速读诵,可以弥补我们修行上的这个重大缺失。愿我们都从自身开始,从今天开始,认真实践读诵大乘经论这门功课。不要再把修行当成口号,愿我们每个人都成为正法的传承者和护持者。预祝大家在读诵经论的过程中,摒诸外缘,定慧双修,制心一处,转识成智,直了成佛。以下引用古人相关的开示,我们可以对读诵生起更大的信心:师子尊者云:正说知见时,知见俱是心。当心即知见,知见即于今。涅槃经云:不断我见,唯断取着。我见者,名为佛性。维摩诘经云:言说文字,皆解脱相。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是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是解脱相。永嘉大师云: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壅塞。达摩祖师云:一切言语无非佛法,若能无其所言,即尽日言而是道;若能有其所言,即终日默而非道。是故如来言不乖默,默不乖言,言不离默。悟此言默者,皆在三昧。若知时而言,言亦解脱;若不知时而默,默亦系缚。是故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著相,默即是系缚。夫文字者,本性解脱。文字不能就系缚,系缚自来就文字。
2022-11-05
-
如何供养善知识
如何供养善知识布施的真正意义并不是给对方什么,也不是期待对方能为我们做些什么,而是对治自己的悭贪和我慢,放舍自己的我执。非但不能对接受布施者心存高慢和各种要求,还要以谦卑心和感恩心来行于布施,那样的布施才是修行,才有功德。布施的重点并不在使对方如何,而在自己因为布施的行为变成如何。因为对方给了我们布施的机会,所以要心存感激。如果能以无我的心来布施,不见施者、被布施者和所施之物,那才是布施波罗蜜。大家在供养出家师父时,你对接受供养的人不能有任何要求。你只能以恭敬心、尊重心和感恩心来供养。至于受供养的人如何使用供养,那是接受布施的人自己要考虑的事,他如何用心,那是他的功课和修行,因果也是他自己要负责的,跟布施者没有任何关系。布施者甚至都不能提醒被布施的人小心因果。因为你要提醒的恰恰是你自己的因果,你每时每刻的用心。布施者要以清净心布施,才会增长善根和福报。作为凡夫的我们,之所以遇到佛法,步入修行,直到真实解脱,都与诸佛菩萨,善知识息息相关。诸佛菩萨本来已经得度,不必来此世间受生,于寂灭法身中,永受清净快乐。但是为了度众生,自舍清净报业,生生世世来此世间,受尽辛苦,无怨无悔,不求回报,唯求众生出离生死烦恼,离苦得乐。面对这样的佛恩、善知识恩,我们怎么能不尽心供养,怀有至深的感恩心呢?圆觉经云:应当供养,不惜身命。临济祖师言:假使百劫,粉骨碎身,顶擎绕须弥山,经无量匝,报此深恩,莫可酬得。永嘉大师云:四事供养敢辞劳,万两黄金亦消得。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以善知识因缘力故,我等能超百千万亿恒河沙烦恼,出离轮回生死。所以其恩宏大,粉身碎骨,亦难报答。又怎能以轻慢心和有所求心来供养善知识呢?如果你带着一点点的要求来期望接受供养的人如何如何,这就不是供养,而是收买和贿赂,甚至是一种强迫了。那么,你的供养对自己不但没有半分功德和利益,还会损坏自己的修行和福报。没有人愿意接受这样的布施,就算乞丐,也会拒绝你。有人在供养三宝时,不知此深意,虽多作布施,并无利益。故修布施者,于此当善思惟,不能不知。当我们供养善知识和出家师父时,要知道,善知识不是一定要接受你的供养。在很多时候,善知识之所以会接受信众的供养和布施,是为了给布施者种福田。我们对善知识应当怀着极其恭敬和感恩的心来供养,怀着无比的善意来布施,祈求善知识法体安康,一切安好,感恩善知识不辞辛苦,大悲救拔。以这样的心来供养和布施,才会清净,并成为功德,永不坏失。
2022-11-05
-
你什么都不用做,就能很快乐
你什么都不需要做,就能很快乐我不需要寻找什么刺激,就能快乐。只要我时时提醒自己当下没有烦恼。我不用一定要做些什么才会充实,只要我经常能够提醒自己,佛是无事人。我不用非得想到什么开心的事就能开心,只要我能时常提醒自己当下身无病苦。我不用和谁在一起才能感到安心,只要我经常提醒自己,我不用为任何人负责,也不依赖任何人。我不需吃的多么好,喝的多么好,身体多么健康,就能很满足,只要我能想起,我没有债务,没有纠纷,没有身陷困境。我不需要住多么好的房子就能睡好觉,只要我没有忘记,我心中没有任何压力,没有任何必须要做的事。我可以只是坐在那里,或站在那里,就很幸福。只要我提醒自己,今天我没有做任何伤害别人的事,也没有伤害自己。我可以只是躺在床上睁着眼就很安心。只要我能立刻想起没有任何人会对我有任何约束和要求。我可以什么都不做就很快乐,只要我能时时提醒自己,没有什么事能比什么都不做更快乐的了。我可以随便做什么都很知足,都不贪着,只要我能立刻想起我做什么都是一场空。我看着窗外的树,听着鸟叫,读着没有任何意义的文字,就很快乐,只要我想起,诸佛过的都是这种生活。我根本不需要任何快乐的理由就能快乐,只要我满足于眼前的一切。我根本不需要任何条件就能无比幸福,只要我眼前没有自寻烦恼。我根本不用寻找什么,就能立刻无比喜悦,只要我能立刻回到当下,安住寂寞。人们都以为要做什么才能快乐,事实上,什么都不做,就能无比快乐。人们以为做有意思的事才会快乐,事实是,没有意思,那才是最快乐的事。快乐如此简单,只要你不去寻找快乐。幸福近在咫尺,只要你不离开当下。人生如此圆满,只要你不紧盯着残缺。解脱如此容易,只要你松开自己。
2022-11-05
-
满足,那是你爱自己的唯一方式
满足,那是爱自己的唯一方式我满足于还能躺在床上。我满足于能够坐下来休息一会儿。我满足于桌前有一杯茶,或者,仅仅是一杯白开水。我满足于自己的手和脚还在灵活地运动。我会不停地告诫自己,就算有一天,它们变得迟钝,我还是要满足。我满足于我的生命还在延续或者正在衰亡。我满足于眼前的饭桌上有一碗饭和一盘菜。甚至,仅有一碗饭,我也会让自己满足。我不想让自己受一点点苦。我深知那苦根本不来自饭桌上有没有可口的菜肴,而来自于我的不满。我满足于自己还有一间小屋我满足于孩子在我身边或不在身边。我知道,我的快乐与孩子在或不在没关系,而与我是否和我自己在一起有关。我满足于自己能吹到风,能嗅到香,能抬起头,能迈开脚步。这些都是多么简单的事,然而我视它们为神奇。因为即便如此,有很多人都不能这样。我满足于这些最基本的快乐。我所有的快乐都来自于满足。我所有的安心都来自于接受。我接受我现前拥有的一切和丧失的一切。我满足于每时每刻每个状态的我。满足,那是我爱自己的唯一方式。如果我想让自己难过,只要不满就可以了。我所有的烦恼来自于不满足。我所有的痛苦来自于不接受。当我不满足于我的身材,我会受苦。而那苦,跟我的身材有什么关系?它只跟我的不满有关。当我不满足于我的收入,我会难过。而那难过,跟我的收入有什么关系,它只跟我的贪欲有关。当我不满足于我的相貌,我会自卑。而那自卑,跟我的相貌有何关系?它只跟我的不接受有关。我满足于我还能感受这个世界。我深知,就连这个感受,可能下一秒就会被剥夺。被无常剥夺,被死亡带走。我满足于自己正受的背疼、头疼和任何病苦。如果我对它们不满,那会是雪上加霜,我只能更难受。我满足于自己正在变老,眼睛变花,皮肤变干,智力下降。我不需要记住任何事物,我只需要满足。就算我忘记了一切,我只要记住满足,我就可以超脱一切痛苦。让我痛苦的并不是生老病死,而是我对发生的一切的不满。啊,满足,一个多么美好的事实。满足,那是我与自己相处唯一的准则。满与足,是因为你从来都是圆满,都是具足。你不需要再增加任何一点点就能圆满,就能足够。你不需要再改变一点点就能完美。因为你的本质就是满足。除了满足,你无法是别的。因为它们从来如此,不增不减,无欠无余。
2022-11-05
-
诸佛才是一无所有的人
诸佛才是真正一无所有的人居士:师父,我离了婚,孩子跟了父母,我的工作也刚刚丢掉。现在我已经一无所有,也不想上班,每天在家里躺平,成了孤家寡人。虽然每天也看您的文章,但是我还是非常恐慌,难以真正的安心。您一直在讲无依,在讲诸佛之乐,在讲什么都不拥有才会获得永恒的快乐。请问您,为什么我现在一无所有,却无法感受到您所说的诸佛之乐?为什么我的心会这么难受?答:悟道者并不割舍任何东西,他们只是割舍对一切的执着。诸佛不放弃任何事物,他们只是小心自己会不会被事物缠缚。觉悟的人什么也不用丢掉,他们只是丢掉对一些事物的依赖。你现在只是暂时没有了亲情和物质基础,而内心对这一切还存有向往,所以当你失去它们,心里才会恐慌。可见,你所谓的一无所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无所有。只有从内心深处斩断对一切事物的错误认知,才会自然失去对它们的执着。那才是无依,才是真的一无所有。而那样的无依,并不代表你不拥有什么或被什么围绕。古人云:若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对所有的东西不再把控,亦不占为己有,那才是诸佛的无依。诸佛和所有证道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无所有。诸佛不仅不拥有物质、财产,诸佛也不拥有贪嗔痴慢疑。诸佛不仅不再拥有对任何个体的执迷,也不对整体产生执着。诸佛不仅不把控自己的身体,也不拥有任何固有的观念和无明。诸佛虽然不拥有这一切,但他们对众生拥有慈悲,拥有觉悟的智慧,拥有无我的精神,拥有无量的善巧方便,拥有无限的耐心,拥有生生世世来此世间救度众生的勇气。诸佛虽拥有这一切,却并不做拥有想。因为他们是在了达无我的基础上行这一切善法。而诸佛所拥有的慈悲和智慧,恰恰是我们没有的。我们之所以不能拥有诸佛的智慧,正是因为我们拥有了太多的虚妄和烦恼。我们拥有的一切,只是无明、妄想和颠倒。我们失去了,不觉得庆幸,反而还难过。就是因为我们长久以来认幻为真,不务修行,被妄想控制,不得解脱。如果你想体会诸佛之乐,那重点不在于你是否没有了亲人和工作,而在于你内心是否还有执着。如果你内心还有贪爱和无明,就算你穷如乞丐,你仍是自我的奴隶。没有了贪爱和执着,就算你拥有整个国家,你仍然能体会诸佛的快乐。维摩诘居士并不贫穷,但是他对一切并不执着。所以,他才是真正一无所有的人。永嘉大师云: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存无价珍。无价珍,用无尽,利物应机终不吝。虽一无所有,却又能将自己的智慧布施一切,才是诸佛的一无所有。所以,居士,让你恐惧和难过的,并不是失去了家人和工作,而是你内心对这个世界的依恋和对自我的执着。你当然可以选择新的工作和重组新的家庭,重新拥有一些东西。但是,拥有佛法的智慧更重要。以般若智照破一切的虚妄,放下对这一切的抓取,将自己彻底交给因缘,积极生活,随缘度日,才能迎来诸佛的一无所有。
2022-11-05
-
永嘉大师证道歌直解六
永嘉大师证道歌直解第六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佛性之中,圆通着一切众生性。一法性之中,遍含着一切法性。一一法性,皆出自同一真性。六祖大师云: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法句经云:森罗之万象,一法之所印。三祖大师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若识得一真性,则一真一切真。故法法皆圆,性性皆真,唯是一性,更无别性。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天上一真月普现在一切水中,一切水中的月影都是天上一真月所现。万法的实性亦复如是,都是一真性所现。因有一真性,故能现于一切法性中。六祖大师云: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若见一真性,则见一切法之实性。若见一法之实性,则见一真性。 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诸佛法身即是我之本性,我之本性即是诸佛之法身。我性与佛性无二无别,我身与佛身更无两样。 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业。一心地上,具足一切心地。一心性中,具足一切心法。悟得心性时,我说不思议。何以故,一心一切心,无相无形,非色非空,非心非行,不可思议。 弹指圆成八万门,刹那灭却三祇劫。悟得一心地,则不见有少法可得。方知万法,皆从一性建立,本不实有。故刹那间圆成八万四千方便法门,一瞬间灭却三大阿僧劫修道时间。楞严经云:销我忆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一切数句非数句,与吾灵觉何交涉。一切数句、文字、名相,皆从妄想生,乃诸佛方便安立,非实有法。金刚经云: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如是一切名相、概念,皆虚妄不实,本无其法,与吾灵觉性,了无交涉。永嘉大师指示学人,不要迷在研究理解名相、概念这些虚妄有为功用上。这些名言数句,与见吾本性了无交涉。 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勿涯岸。佛性犹如虚空,无一切相,无边无际,无能无所,求其实性,了不可得。故云毁不得,赞不得。其体如空,故无边表,无涯岸。三祖云: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若欲见性,言下即见,拟思悬远,转寻转失。不离当下,性自湛然。动念即乖,寻思即差。古人云:直下犹难会,寻言转更赊。若论佛与祖,特与天地隔。洞山云: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学道之人,千千万万之所以不成就,都是无端寻他言语,随逐心意识,离开言下,转寻转远。五祖大师云:思量即不中用。无上菩提,须言下即见。关于言下见性,也是禅宗之所以难以信受和悟入的原因。因为用心意识是众生无量劫来的无始无明,根深难拔。只有通过大量的方便助道法,才能彻底根除。 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么得。一切法,性自空寂,了不可得。故于一空真性中,但恁么自然作用去,相应去。但只管用,莫作取舍。三祖大师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拣择者,取舍也。于不取不舍之本性中,六根常用的当下,恁么直用直行,方得默契。只么,即恁么。洞山云: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亦不得执恁么。若执恁么,即不恁么。石头禅师示药山云: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若问恁么是何物,恁么!恁么!问什么物! 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壅塞。沉默时,却正说法;说法时,却无法可说。以如是神通智慧,方便善巧,布施一切有缘人,而无任何阻碍。如何是默时说?维摩诘默然,祖师良久,木柱说法。如何是说时默?释迦佛说法四十九年,一字未说。维摩会上诸大菩萨各述不二法门,皆一字未说着。邓隐峰去见沩山,见沩山出来,便卧倒,沩山便归方丈。邓隐峰便离去。少间,沩山问侍者:师叔在否?曰:已去。沩曰:去时有甚么语?曰:无语。沩曰:莫道无语,其声如雷。 有人问我解何宗,报道摩诃般若力。有人问我学的是什么法门,修的是哪一个宗派。我答到,我不学任何宗派,只以摩诃般若波罗蜜为师,承般若力,行一切法。 或是或非人不识,逆行顺行天莫测。对别人问的问题,有时答是。同样的问题,有时答非。有时这样行,有时那样行。有时顺行,有时逆行。天人鬼神都不知道我心所想。三祖云:究竟穷极,不存轨则。永嘉云: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维摩诘云:不于三界现身意。慧忠国师两度被大耳三藏知去处,第三次,大耳三藏觅国师心不得。 吾早曾经多劫修,不是等闲相诳惑。我之所以能这样于法自在,鬼神不知,是因为多生多劫熏修所至,并不是凡夫等闲之人侥幸所至。 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敕曹溪是。法幢者,正法标志,指禅宗顿教法门。宗旨者,诸佛一大事因缘,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禅宗从印度传到中国,到六祖那里大兴,一花开五叶。代代相传,佛佛相授,以心印心。又以衣钵为信,故云明明佛敕曹溪是。曹溪者,地名,六祖弘法所在之地。后以曹溪特指六祖,亦指宗门。 第一迦叶首传灯,二十八代西天记。禅宗第一祖为大迦叶。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故迦叶为禅宗初祖,以下代代相传,至达摩为西天二十八代祖师。 法东流,入此土,菩提达摩为初祖。达摩是印度最后一位禅宗祖师,他的师父般若多罗曾经告诉他,东土中国有大乘气象,将来禅宗会在中国大行。于是达摩来到中国传法,将衣钵传于二祖慧可。达摩祖师虽为印度人,因为在中国弘扬禅宗,所以也被称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六代传衣天下闻,后人得道无穷数。达摩传衣钵于二祖慧可,慧可传法于三祖僧璨,僧璨传法于四祖道信,道信传法于五祖弘忍,弘忍传法于六祖慧能。到了六祖慧能那里,天下尽知六祖是最后一位祖师。从此不再传法,虽不再单独传法,但是得道者无穷无数。禅宗从六祖这里出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两支法系。从这两支又出禅宗五家法脉,禅宗从此大行天下。故云后人得道无穷数。 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真者,是诸佛悟道之人对自证的实相解脱之法的形容,并非有一法名真。所证实相,本来自有,非待名而成立,非修造之所证所成,非法非非法。故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一切圣贤,虽皆自证解脱之道,然非实可证,可解脱,但依世谛,假名觉悟,假名为道。以对治众生幻妄,故立真名。妄者,亦非实有法名妄,以不了根本,逐幻受苦,虚妄颠倒,假名为妄。真妄都是依幻立名,因人而有,并无其实。离此二者,是名真性,非有非无,非空非不空。古人言: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又云:云何一法中,而有法非法? 二十空门元不著,一性如来体自同。大般涅槃经云:善男子,菩萨不但因见三昧而见空也,般若波罗蜜亦空,禅波罗蜜亦空,毗梨耶波罗蜜亦空,羼提波罗蜜亦空,尸波罗蜜亦空,檀波罗蜜亦空,色亦空,眼亦空,识亦空,如来亦空,大般涅槃亦空,是故菩萨见一切法皆悉是空。一切法者,六般罗蜜、十八界,乃至如来及如来所得法,皆是空。如是空法,亦是空,皆不可得。故云二十空门元不著。一性者,一空性,一真性,一佛性,此性离一切法,究竟无少法可得。十方如来,皆悟此一空性,得无所得,故名如来。金刚经云:实无少法可得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这里的“心”是指心意识,指八识。八识心是众生无明之本,造罪的根,是能造之心。法是幻尘,虚妄境界,是众生所贪之境,所造之业。众生失性取心,迷本逐末,以妄为真,故造种种业。不知身心皆是幻妄,故云两种犹如镜上痕。 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能所俱幻,心法双忘,转识成智,不再贪着自心境界,痕垢尽除,自性光明才得显现。 嗟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感叹现在是末法时代,众生被恶业缠缚,善根浅薄,刚强难化,很难信受顿教法门。 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怨害。现在离佛陀出世的时代越来越遥远,邪见盛行,根深难拔,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魔王势力强大,正法力量示微。就算有弘扬正法的人,也被人诽谤、伤害。如六祖被人追杀,达摩被投毒等。 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外道邪见之辈,为了增强自己的势力,获得名闻利养,听到有人宣讲如来顿教法门,担心抢走自己的信众和利养,所以怀恨在心,想尽种种办法欲灭除之。 作在心,殃在身,不须怨诉更尤人。众生无明主宰,心作命令,身为走使。心识主宰身体造种种业,最后受苦的是自己。自己造业,自感恶果,不用去怨别人。 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谤佛正法的恶果非常深,会堕无间地狱。禅宗顿教法门义理高深,行持独特,不拘小节,又没有定法,了无轨则,经常会被一些学法者诽谤。这些人不知道自己诽谤正法,宣传邪法,会把修道者引向邪路,感召的果报是非常可怕。所以,若想不招无间地狱之苦,不要诽谤禅宗顿教法门。就算自己不能理解禅宗,不能信受禅宗,也不要诽谤禅宗。因为禅宗是佛陀的正法眼藏,众生修行通向究竟解脱的唯一大路。
2022-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