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大师证道歌直解七

发表时间:2022-11-09

浏览量:3776
永嘉大师证道歌直解七
栴檀林,无杂树,郁密深沉师子住。
狮子住在旃檀林中。此林无杂树,树林浓密,异兽远离。狮子独居旃檀林,比喻大乘法要中,容不得外道和二乘人的邪见夹杂。
法华经会上,五千人因不能信受大乘佛法,而退席。佛言:退亦佳矣。此众无枝叶,纯是一贞实。比喻大乘根基的众生,信心坚固,纯一真实。
境静林间独自游,走兽飞禽皆远去。
狮子总是独自一个在安静地林间游走,走兽飞禽看到狮子出没,都吓得跑开。比喻外道二乘之人,听到有人宣讲佛陀正法,都害怕并远离,不敢与之面对。
师子儿,众随后,三岁便能大哮吼。
《大般涅槃经》云:如彼野干,虽逐师子至于百年,终不能作师子吼也。若师子子,始满三年,则能哮吼如师子王。
师子子,即是狮子儿,比喻大乘种性的众生,一旦顿悟如来知见,见地透彻,就算功夫未成就,烦恼未除尽,仍可以替佛宣法,作狮子吼。
若是野干逐法王,百年妖怪虚开口。
而声闻和外道种性的众生,如彼野干,就算跟随佛陀无量阿僧祗劫,以发心不正,与道不相应,终不能宣说如来正法。
《大般涅槃经》云:师子吼者,名决定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善男子,声闻缘觉虽复随逐如来世尊无量百千阿僧祇劫,而亦不能作师子吼。
圆顿教,没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
达摩见梁武帝。梁武帝问达摩:我造寺度僧,有无功德。达摩说,并无功德。达摩并没有因为是皇帝问他,就照顾他的自尊心,卖人情给他,说好话,说有功德,而是如实而讲,并无功德。因为造寺度僧,都是有为功行。若不见性,心存吾我,做再多的有为事业,都并没有功德。六祖说:功德在法身中,见性是功,平等是德。若觅功德,须是见性。
我们看到祖师接引学人,也是如此,并不会因为怕伤害到对方的自尊心,就不批评他。如果对方见地有误,或修行方向偏差,祖师一定毫不留情地予以指出。
如来最上乘圆顿之顿,不讲世俗人情。有疑便可与之辩论。不能为了照顾对方的面子,明明看到对方修行见解有误,而不予指出,如果那样的话,反而是害了对方。修行之人,以道为则,唯道是命,一切以真相为准则。不会因为人情亲疏而有所忌讳,一味地随顺对方。对于解脱知见和修行的见地,该论则论,该斥则斥,该争则争,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退让。
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
并不是山僧我逞强,故意抬高自己,而是为了不让学人落入断常邪见。所以在特定的时候,为了震慑外道邪见之辈,祖师不怕担有诤论的恶名,也要和对方一争到底。
过去有很多禅师都会和法师或一些修行人论法,把他们呵斥得心服口服。既障显了禅师的辩才无碍,又让对方能够看到自己的不是,从而回归正路。这正是祖师的智慧和慈悲之处。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里。
修行的见地非常重要,差一点点,就会犯很大的过失。三祖大师云: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学法的见地是错的,还是没错。是对的,还是不对。这对每一个修行人都很重要。不怕千年不开悟,只怕一时走错路。
是则龙女顿成佛,非则善星生陷坠。
如果见地对了,那么就可以像《法华经》中的龙女一样,须臾之间,他方世界成佛去了。如果见地错了,就会像善星比丘一样,生身陷入地狱。
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
吾过去用很多年在经典文字上用功,积累了很多佛法知识,也曾经看很多注释佛经的书籍,一直在末节上用功。
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研究名相概念,理解佛法知见,不知休止。就像到大海里数沙子一样,被困在名相概念中无法出离。
却被如来苦诃责,数他珍宝有何益。
如是学法,早就被佛呵斥为错用功夫。看的都是别人的语言文字,未曾有一点智慧从自心中流露。就像数别人的钱财一样,于自己半分利益都没有。
从来蹭蹬觉虚行,多年枉作风尘客。
这么多年来,一直在生灭有为中虚度光阴,徒受尘劳,如今既自觉悟,方悔前非。本来是佛,枉为众生。众生学法,总嫌过早。一切丧灭,方知是空。
法眼文益禅师云:何必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种性邪,错知解,不达如来圆顿制。
种性邪,是指非如来种性,亦特指外道及声闻种性。二乘及外道种性的众生,不能领悟佛陀正法的真实含义,或执断灭为涅槃,或执自我为真如,故云错知解。
以见解偏颇错误的缘故,不能修学并了达如来教法,所以自不得解脱,亦令众生不得解脱。
二乘精进没道心,外道聪明无智慧。
二乘修行人虽多劫勤苦修道,尽名有为,不能得道。以不发菩提心,不度众生,故虽然精进,不名道心。道心者,无上菩提之心,利益众生之心,自觉觉他之心。二乘无此心,故与道不相应。外道虽然聪明,但无智慧。以其不能如实了达诸法实相,只在心意识中做活计,自缚缚人。
亦愚痴,亦小騃,空拳指上生实解。
二乘和外道的精进和聪明和真正的大乘智慧相比,只能算是愚痴小智。不仅二乘和外道如此,世间修道之人,亦多有无智小根之人,在文字意识上生实解。这里的空拳比喻文字及一切心意识,并无实法。即便是佛所说法,亦皆是假名,修道之人不可执为真实。若执以为实,则为空拳指上生实解。何以故?如来以种种文字之指,引导众生了达实相,非文字语言即是实相也。
执指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虚捏怪。
若执着经论和文字为真实,则会落入法执。比如认为佛陀所说三大阿僧祗劫修成佛道是真实的,就算用尽功夫,也是白白修道,永不成道。三僧祗劫修成佛道,是如来秘密说,方便说,非为真实。真实者,唯见性成佛,自性是真佛,离此性外无别有佛。
六祖大师云: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
若执文字和如来所说法为真实,是为执指为实,永不见所指之物。金刚经云:若谓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此之谓也。
文字语言,皆从心意识中出,虚妄不实,故云根境法中虚捏怪。楞伽经云:大慧,譬如有人以指指物,小儿观指,不观于物。愚痴凡夫,亦复如是,随言说指,而生执著,乃至尽命终,不能舍文字之指,取第一义。大慧,譬如婴儿应食熟食,有人不解成熟方便,而食生者,则发狂乱。不生不灭,亦复如是,不方便修,则为不善,是故宜应善修方便,莫随言说,如观指端。
大慧,实义者,微妙寂静,是涅槃因。言说者,与妄想合,流转生死。大慧,实义者,从多闻得。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善义者,不随一切外道恶见,身自不随,亦令他不随,是则名曰于义多闻。欲求义者,应当亲近。与此相违,著文字者,宜速舍离。
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
不见一法为实有,即见如来。黄檗禅师云:若有一法不空,摩诃衍不能胜出。《大般涅槃经》云: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名大涅槃。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大涅槃中,不见一切诸法性相,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有所得者,名二十五有。菩萨永断二十五有,得大涅槃,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复云:一切菩萨住九地者,见法有性,以是见故,不见佛性。若见佛性,则不复见一切法性。以修如是空三昧故,不见法性。以不见故,则见佛性。
复云:善男子,汝言见空,空是无法,为何所见者?善男子,如是如是,菩萨摩诃萨实无所见,无所见者,即无所有,无所有者,即一切法。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于一切法,悉无所见。若有见者,不见佛性,不能修习般若波罗蜜,不得入于大般涅槃。是故菩萨见一切法性无所有。
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夙债。
若能于此佛性真实了达,无有丝毫遮障疑惑,无我无人,能所俱泯,则能断除无量劫来一切业障。若未了达真实本性,则过去所造之业,遇缘即发,以不了真实性故,取妄为有,堕于因果,故云受报,亦名还债。
饥逢王膳不能餐,病遇医王争得瘥。
众生以业障重故,虽遇无上佛法,不能生信。犹如饥饿之人,虽遇国王设宴,以畏惧故,不能食之。又好像重病之人,病入高肓,纵遇到大医王,亦不得治愈。
涅槃经云:善男子,如我先说若遇不遇,俱不瘥者。是义云何?有人命尽,若遇不遇,悉不可瘥。何以故?以命尽故。
如我先说若遇善友、诸佛菩萨闻说深法,若不值遇,俱不能发。是义云何?善男子,一阐提辈,若遇善友、诸佛菩萨闻说深法,及以不遇,俱不得离一阐提心。何以故?断善法故。
法华经引穷子譬喻,以明其理。穷子走失,在外伶俜辛苦五十年。虽遇其父,以不信故,不得受用本有家财,二十年除粪,待业尽情空,方得信受自己是大富长者之子。众生修道亦复如是,虽然本有佛性,以烦恼障故,不得见之。待烦恼断尽,方见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