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菩提之花在众生中盛开
菩提之花在众生中盛开诸道友!你们来道场修行,是只为自己修行而来,还是为了护持道场、利益众生而来?反观自己的内心,看一看自己修行的动机和初发心。到底是为他和为己?反观这两种心,就看出了你的根基和对佛法的领悟。诸法眷属!你留在道场,是为了自己的修行?还是为了护持道场、服务大众?反观自己的用心和动机到底是哪一种?就能看出你的根基和对佛法的领悟。诸同参!你来善知识这里求法,是仅仅为了解除自己的困惑和烦恼而来?还是抱着也能解除他人烦恼的心而来求法?反观自己的用心和动机,看看自己是哪种心,你就会知道自己的根基和修行的方向。你可以抱着为自己修行的目的一次次来道场,你也可以为自己的解脱而一次次亲近善知识。毕竟,没有人一开始就有利他的觉悟和心量。但是,如果你总是为了自己而来道场,总是为了自己而修道,总是考虑自己的得失而留在道场,总是无法理解诸佛菩萨的悲心,而选择利己,以断灭空见,不见众生苦。这样的心,不能与无上菩提相应。你以为把自己修好,不去管别人,在家里或自己的精舍、三五个人的小道场修行,不用去想更多的人,是一条简单易行的近路,而实际上,你在背道而驰。许多人还在这条背离正道的狭小路上行走,越走越偏,却不自知,甚至自以为是,沾沾自喜,自作聪明。你以为自己可以一直回避利他,你以为自己可以一直住在自己的茅棚、山里的小屋,小资的禅堂、茶楼、装满佛像的精舍悠闲地度日,你以为你可以一直享受这种无为和自在。你忘记了无常和生老病死,你忘记了你还有根深蒂固的我执未除,你忘记了你还有父母恩、众生恩,佛恩,国土恩未报。你忘记了你还有恒河沙烦恼惑未断。你忘了你的厚重的我所执未除。你忘了你还有贪爱未断。你忘了你还有懒惰、自私、冷漠未灭。你忘记了你所拥有的一切都不是凭空而来,你还有债未偿。你忘了你的安乐只是暂时的,诸佛常乐我净,你还没有获得半点。而你这一切习气和无明,只有在觉他的过程中才能逐渐断除。你狭隘的见解和放逸的习惯只有在众生中才能打磨干净。佛言:不发无上菩提心,而能成佛,无有是处。能发无上菩提心,才是真智慧。能发利他心者,才是真佛菩萨。莲华不生于干燥高硬之地,乃生于低卑湿泥之中。请谨记诸佛无上教诲:佛乃于众生中成,菩提之花乃在烦恼中盛开。
2022-10-16
-
偏见
偏见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你看到一个人做了什么,在没有更进一步了解事实的情况下,你已经在心里认定了他是什么样的人。你会在一个人身上看到各种缺陷,你以为那都是真的,而大多数时候,那都来自于你的偏见和想象。你会在一件事上看到各种负面的信息,你以为事情一定是那样的,而大多数时候,那都是你的偏见和猜测。偏见深深地藏在我们心里,那是无数观念的固化,是无数僵硬的教条,是出自狭隘角度的看法,而几乎与你看到的事物无关。偏见会让你和所有的人事物分离。偏见像一个巨大的屏障,把你和真相隔开。偏见就像在门缝中看事物,看不到全面。偏见就像一把剑,插在你和别人的心上,伤己伤人。偏见来自于你的臆想和猜测,那是你的自我在作祟,而你毫无察觉。偏见是我执和无明的显现,而你却把它当成真理。偏见产生于机械的头脑,让你我的心灵越来越干涸。偏见里满眼全是自己,根本体谅不到别人。偏见会产生偏激和固执的行为,迷失在自我之中。同样是一颗西红柿,有的人认为吃了它可以保护胃,有的人认为吃了它会伤害胃。当人们谈论西红柿的时候,很少有人能站在客观的角度去分析西红柿的作用,全都立刻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评判西红柿是好是坏,而否定别人的观念。只有心里没有太多关于西红柿观念的人,才会以平常心对它,对它既不偏爱,也不讨厌。古人云:一切二边,良由斟酌。但莫赠爱,洞然明白。当你离开爱与憎时,你会明白什么?明白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明白万境无辜,心造万物。明白你看到的一切,都是心识的妄计和编织,真实之中,未曾发生过一件事。所谓偏见,非善即恶,非此即彼,非是即非,由取舍爱憎两边故,心即不如,故受种种苦。看到早就存于心里的偏见,而不被它所骗,粉碎那些观念,就是修行。批评别人之前,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那个人换成是你,你会如何。有这样的心,即是慈悲。再看任何一件事时,想一想,你心中的想法是来自偏见,还是来自理解和包容。能停下来想一想,这就是止和观,定和慧,觉知和正念。再遇到令你愤怒的事物时,反问自己,是不是又是偏见在激怒你。当你能反观自己,那即是解脱。不要被自己的偏见蒙蔽,虽然它总是披着美丽的外衣,对你百般游说。放下心中的偏见,让理解与接纳占据你的心,你的世界将变成净土。发现偏见,你开始觉醒。远离偏见,你已经觉悟。
2022-10-12
-
以无我人众生寿者相修一切善法
以无我人众生寿者相而修一切善法问:师父好,最近一直在家受持读诵金刚经。您一直在强调发愿,而金刚经中却强调无相布施。发愿和修一切善法都是有为和有相的修行,而解脱需要悟到无相的智慧。那我受持金刚经,还要发菩提心,发利益众生的大愿吗?答:金刚经主要是讲第一义谛,但是,金刚经在开示如何与第一义谛相应时,也讲到受持、读诵、持戒、修福,包括发愿,明明是一部开示最上乘的经典,为什么还要讲这些有为法呢?可见,第一义谛并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不能与世谛完全割裂开来。佛法中的发愿是从世谛和有为法的角度讲的,是实实在在利益他人的愿望。这是修行最重要的助道法。佛法是为了引导众生入第一义谛,但是如果没有世谛,不经过有为的修道,不发菩提心,不发利益众生的大愿,对于任何修行人,都无法完成对第一义谛的真实领悟,更不能真实解脱。所以,六祖大师说:常念修行,是愿力法。金刚经亦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法不说断灭相。又说:以无我人众生寿者,修一切善法,即成无上佛道。无相,与修一切善法,如鸟二翼,缺一不可。如果一味地把佛所说法理解为第一义,着于无相空理,理事不同,那是断灭相。自利利他的愿望,是实实在在的愿望。修行人成就之路,必须依靠利他的历炼,才能断除自己无始以来的习气和俱生我执。没有人可以跳过这个环节而成就。如果不发利益众生的大愿,不管你如何精进修行,都是与道相违。为什么?道者,无我无人,无主无执。而众生修道,之所以不成就,都是为了自己。永嘉大师云:二乘精进没道心。为什么二乘精进,却没有道心呢?道心者,利益众生之心,无我利他之心,慈悲喜舍之心,如是之心,与道相应。故发如是之心,方得成就无上佛道。二乘之人修行,只想自己解脱,畏惧生死,害怕烦恼,急急求于涅槃,厌离世间,以为己故,虽精进修道,却并无真正道心,与道相乖。所以被佛呵为焦芽败种。何以故?以不生佛法,不能利益众生故。若修行人皆只发利己之心,佛法则成断灭,众生不能出离苦海。所以佛言:宁堕地狱受苦,不学声闻人法。金刚经虽讲无相布施,若不发愿,不在众生中去我执、除习气,则空说无相之理,无明无由得去,我执无由得除,浑成断灭,自欺欺人而已。我见有太多人受持金刚经,或着持诵有为功德,或着无生可度之理,口说般若,解行不相应,皆是不了佛义,受苦有日在。问:感恩师父指点。再请教一下,随缘去做一些实实在在利益众生的事呢?这是发愿吗?感觉这个会容易些。还是找到自己特点和学习一些方便法门去利益众生呢?答:自我放下的越多,慈悲心和愿力就越大,利益他人的事做的就越多,就越容易看到自己的习气和不足,我法二执放下的越彻底。自己反观自照,没有定论。虽发大愿,但不得忘失实相之理,不可着于善法,自恃有功。或虽做利益众生之事,而无智慧,着众生相,起爱见烦恼,不契无相布施之理,堕于苦海。此皆是未明经义,非真受持金刚经也。
2022-10-12
-
以待己之心待人
以待己之心待人在家庭和人际关系中,我们大多数烦恼来自看到对方的种种行为,认为那样“不好”,要求对方变成符合我们心中好的标准。当我们产生这样的心念时,我们就会指责对方、攻击对方、怨恨对方。这时,你的心再也难以平静,你会一直盯着对方的“缺点”,期望对方改变,或者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对方一般都会执着自己的想法,你和对方就会陷入痛苦之中。很久以来,我们被各种各样所谓的“缺点”、“错误”、“过失”的观念所围绕,从来没有质疑这些“错误”的标准是真的吗?你真的那么好?而对方真的那么不好吗?你确定你的标准里的好是真正的“好”吗?你确定你眼中对方的“缺点”是真的缺点吗?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这些标准都不经推敲和质疑。你没那么好,对方也没那么差。古人云: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所有的好坏,都是你内心的观念制造出来的假象,而那,并不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所有相遇并长期在一起相处的人,他们一定是在同一种大的认知中。不冲破这个认识,谁也不会比谁更聪明。既然你能接受自己不那么好,为什么不接受身边的人不好呢?当你再看到谁而觉得他不好时,先定下来,给自己一个觉知。反问自己:你是圣贤吗?如果不是,你凭什么去指责对方,甚至想改变对方?你应该理智地想到,你和对方一样,有各种毛病、习气和缺点。只不过,他在这方面差些,而你在那方面差些。你只是每次看到谁做了什么,由于没有觉知,习惯使然,忘记了自己的不足,而把注意力都投入在对方的不足上了。回到你自己这里来,反观自己,你会惊讶,原来你自己还有那么多缺点未加改变。你怎能有时间整天看别人不是。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圣贤。圣贤看不到谁不好,也不会随便指责别人。六祖大师云: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为什么修道人不见世间人的过失?因为你的过失不比任何人少。你自己的“缺点”和“毛病”一大把,都还没有改一分一毫,却总是花时间看别人的毛病,整天想着怎么改变别人,不是太可笑了吗?我们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那只是从你的角度和认知所得的结果。而你身上显示的缺点也是如此,是某一部分人和社会观念的认定。这两者都并不真实。当你明白这一点,你既不会在意别人怎么看你,你也不再随意评判别人。不要再把自己的观念、认知和标准投放到别人身上。“它们”很可笑,在智者那里,“它们”就像沙子上画出的形象,一股风就吹掉了。那些观念和想法只能蒙蔽愚痴和狭隘的人,使这些人活在自我思想的牢笼中和伤害别人的反作用中,饱受痛苦。用敞开和接纳的心对待别人,回馈给你的也将是被接受和尊重。曾子曰:夫子之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矣。用对己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任何人,你和他们,便生活在天堂。
2022-10-12
-
证量与证悟
证量与证悟有人说,修行有理悟和证悟,证悟又被称为证量。他们说:身体亲自体证的空性和觉受到的清净,包括各种禅定和三昧中的境界,就是证量。只有亲自证到的空性和清净,才是开悟和成就。如是说者,理既未悟,何谈证悟。此正为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但有丝毫身体上的体悟和觉受,皆是识心计度,妄想所证,非真正意义上的证悟,也不是什么真正的证量。如此说者,以能证所证未泯,故非真正证悟也。真正的证悟是转所依识为无所依智。真正的证量是六根常用,而不染万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真证悟。心不住法,亦不取境,如是自证功夫,是真证量。心性从贪嗔痴转为戒定慧,是名证悟。内在的无明习气转为慈悲喜舍,是名证量。我、人、众生、寿者相转变为无我利他,是名证悟。不在生死,不取涅槃,是名证量。悟无所得,证不生灭,是名证悟。烦恼之量减少,是名证量。悟人法无我,是名证悟。若以身体感受与体证为证悟者,阿罗汉应该是佛,却被佛呵。若以身体所悟寂静、清净境为涅槃,舍利弗在林中宴坐,应是证悟,不应被维摩诘呵。就算你证得无量百千三昧,我相人相不除,俱生我执不破,仍是凡夫,何关取证?楞伽经云:彼声闻人,妄计未来诸根境灭,以为涅槃。不知证自智境界,转所依藏识,为大涅槃。维摩诘经云:亦不灭受而取证也。又云:若有得有证者,则于佛法为增上慢。永嘉大师云: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牛头法融禅师云:设有一法过于涅槃,我说亦是梦幻。黄檗云:不可以心更求于心,不可以佛更求于佛。祖佛如是说者,皆指示众生言下当体是佛,无关向外求觅。故知认体悟为证量者,以己微证境界同于如来知见,皆是不识真心相貌,妄取自心幻境,以为究竟,依此修行,永不成道。祖师门中不论禅定、境界、证量,唯要你有真正见地。若能一念不生,不起于坐,便证涅槃,何关各种身体觉受体悟?四大五阴,从识而生,皆是众生妄计所见,本不真实,于不真实之身体中妄取空境,迷于觉受,此是迷中复迷,与真正证悟了无交涉。故修行人,学法修道,见地若错,方向即偏,即入迷途,非但不能出离妄想烦恼,却增人我,与道相乖。
2022-10-03
-
没有人可以替代你
没有人可以替代你别人可以给你指出你要去的地方怎么走,但不能代替你走到那里。别人可以为你倒水,但是没人可以替你喝水。别人可以为你洗衣做饭,但没有人能替你穿衣吃饭。别人可以送你去医院,日日夜夜照顾你,但是没人可以替你承受病苦。别人可以给你刷马桶,但拉屎撒尿你要自己来。别人可以为你做一切事,没有人可以替你放下你内心的执着。老师和师父可以教你怎么修行,但是不能代替你修行。别人什么都能帮你,选择做什么,怎么做,那一定是你自己的事。别人什么都可以给你,唯独一颗自在的心,要你自己获得。别人可以装饰你房子、身份,为你打扮你的面容,但是你自己的心只有你自己可以打扮。一切事,都是你自己的事。没有人要为你负责,即使是你的至亲,你的伴侣。他可以一直照顾你的生活,没办法照顾你的心、你的观念和想法。你的观念和想法才是你的重要部分。它直接关乎到你是否幸福快乐。就算全世界人都在帮助你,你拥有挑剔、狭隘、自私的心,你也无法快乐。哪怕是系鞋带这样的小事,也要你自己做才更自在,更开心。没有人对一定要为你做什么,除非他愿意。有一天,曾经愿意为你做事的人不在了,或者不再为你做事,你会突然间陷入恐慌。所有的事你都要亲力亲为。否则,你会变得越来越懒,越来越依赖别人,越来越无能,越来越幼稚,越来越脆弱,越来越不安。有人问我:如何是佛?我回答说:没人可以替你做佛。又有人问:怎么修行?答:饭要自己吃,路要自己走。经常有人问我这,问我那。仿佛我这里有标准答案一样。不,我这里没有任何准则。我所有的准则,都是自己经历和实践出来的,它们仅仅适用于我。我所有的事很少去问别人,无论多难,都自己想办法解决。尤其是内心的问题和烦恼。所有问题真正的答案一定在你自己那里。为什么总是去问别人?别人为什么要为你的问题负责?那是你的问题,来自你自己的内心、欲望和要求。向你自己的内心去寻找,那里一定有答案。所有的善知识绝不是把他的答案给你的人,他一定是指引你回到你自身那里找答案的人。所有的事,你自己做过了,答案会呈现在每一个瞬间和现实中。如果你不做,它们只在你虚妄的大脑中,永远无法显露。饭要自己吃,路要自己走,佛要自己做。人生,如此简单;觉悟,如此简单。
2022-10-03
-
因果不是决定的
因果不是决定的问:师父,既然因缘果报丝毫不差,那么,很多事都在因果之中,则没办法改变。有些人天生就在富贵之家,长大注定就是富人。有些人天生就相貌俊美,而其他人却身材矮小,甚至身体残疾。有些人天生就有善根,而有些人业障深重。若如此,修行还有什么意义呢?有的人再怎么用功,因为根基和悟性差,所以也不能有什么成就。而像六祖达摩那样的人,天生就是大禅师,稍微用功,就可以有大成就。请问师父,用功修行真的可以改变命运,转变业力,改变因果吗?答:因果非是定法,它们随时在改变。若因果变成定论和死法,小孩子就应该永远不会说话,一个不识字的人就应该永远不识字,一个短跑运动员的成绩再怎么努力也不能提高,一个修行者永远不能解脱烦恼。而事实并非如此。许多事,绝大多数人,都会通过心态、观念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命运。修行亦复如是。所有的修行人一开始都不是觉悟的,而是通过听经闻法,改变思想观念,修行止观和定慧,时节因缘会遇,了达诸法实相。所有人都有改变的可能。所以,除了一阐提,也即善根极度微少的人,佛法几乎会改变任何人,只要他认真修行,直到他成佛为止。我们一定要对佛法和修行生起信心。过去无数诸佛已经成佛,现在正有无数修行人正在成佛,未来亦有无数修行人将要成佛。若修行没有作用,诸佛即不示现世间,讲经说法。若修行没作用,我们应该永远读不懂圣贤的经典。但事实是,我们学习一段时间后,发现以前读不懂的经典,现在能读懂了。以前因为观念,会生烦恼的事,现在改变了观念,不再生烦恼了。这说明,因果虽然会显现,但并不是决定和不可更改的,它会随着缘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众生用心的改变而改变。哪怕极重恶业和定业,都可以通过修行逐渐变轻或消除。以大智慧照破自心暗昧,转变余习,誓不再造,亦可使重业轻受。古人云:不昧因果,亦含有此义。《大般涅槃经》云:佛言:善男子,若一切业定得果者,则不应求梵行解脱,以不定故,则修梵行及解脱果。善男子,若能远离一切恶业,则得善果;若远善业,则得恶果。若一切业定得果者,则不应求修习圣道。若不修道,则无解脱。一切圣人所以修道,为坏定业,得轻报故,不定之业,无果报故。若一切业定得果者,则不应求修习圣道。若人远离修习圣道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不得解脱,得涅槃者,亦无是处。善男子,若一切业定得果者,一世所作纯善之业,应当永已常受安乐;一世所作极重恶业,亦应永已受大苦恼。业果若尔,则无修道、解脱、涅槃,人作人受,婆罗门作婆罗门受。若如是者,则不应有下姓下人。人应常人,婆罗门应常婆罗门;小时作业应小时受,不应中年及老时受;老时作恶生地狱中,地狱初身不应便受,应待老时然后乃受。若老时不杀,不应壮年得寿。若无壮寿,云何至老?业无失故。业若无失,云何而有修道涅槃?善男子,业有二种,定以不定。定业有二:一者报定,二者时定。或有报定而时不定,缘合则受。或三时受,所谓现受、生受、后受。善男子,若定心作善恶等业,作已深生信心欢喜,若发誓愿供养三宝,是名定业。善男子,智者善根深固难动,是故能令重业为轻;愚痴之人不善深厚,能令轻业而作重报。以是义故,一切诸业不名决定。菩萨摩诃萨无地狱业,为众生故,发大誓愿,生地狱中。又云:善男子,一切众生不定业多,决定业少,以是义故,有修习道。修习道故,决定重业可使轻受;不定之业,非生报受。善男子,有二种人:一者不定作定报,现报作生报,轻报作重报,应人中受,在地狱受;二者,定作不定,应生受者,回为现受,重报作轻,应地狱受,人中轻受。如是二人,一愚二智。智者为轻,愚者令重。所以,只要认真修行,我们的身心就会有变化。千万不要存有因果不可改变的宿命论,那是外道法,非是佛法。佛出世,就是为了改变众生的恶业,令入佛道,解脱生死。
2022-10-03
-
柔弱者胜刚强
柔弱者胜刚强大拜最大的作用是对心的调伏。身体的运动与疏通并不是大拜的终极目标。降伏我慢,身心柔和,这才是大拜的终极宗旨。当我们一次次俯下身体时,既能折服我们僵硬的身体,又能软化我们冷漠的心灵。让心变得更加谦卑柔和,对一切充满感恩和敬畏。那是大拜更深层的意义。什么是柔和?最大限度地接纳你周围的一切。你的接纳度越宽广,你内在获得的幸福感、你内心的安宁、你心性的自在度,就会越大。我们都愿意跟那些很少批判、指责和挑剔的人在一起。为什么?因为他们接纳的更多,他们包容的更多,我们跟这样的人在一起会非常放松,没有压力,而且还时常受受到欣赏、称赞和鼓励。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力量,或者也可以说智慧?因为他们内在的观念不是僵化、死板、固定不变的。他们的心是柔和的。柔,则包容接纳。和,则平等共处。一个内心柔和的人,是多么的令人向往,又会有多么大的力量。这个世间如果有这样的人,你见过他一面,就无法忘记。仅仅想起他,你都会变得愉悦。老子云:柔弱胜刚强。真正的强大是柔和、接纳,而不是强硬、对抗。大拜给我们的启发和锻炼,正是要打破我们内心中各种根深蒂固的知见和固化的思想观念。正是这些僵硬不变、带有批判性的观念让我们和他人饱受痛苦。也正是这些观念把我们和所有人隔离开来,明明近在咫尺,却因观念不同,如在天涯。自我的观念让我们看上去如此冷漠和僵硬,如此紧张与恐惧。松开你内在的各种认为正确的想法,融化你的自以为是,那是大拜带给你真正的收获。做一个真正谦卑柔和,能接纳更多的人,让我们变成春风一样的存在。
2022-10-03
-
学山禅院功课简介
学山禅院功课简介学山禅院自2018年至今,为学习禅宗的学人先后设立四门功课、五门功课,到现在已经设立八门功课,陆续建立了八个学法实修群。这八个共修群是利用八种功课作为助道之法,引导学人入于宗门。之所以建这么多功课群,是针对条件和根基不同的学人设立的方便法门。八个群和八门功课是:第一,坐禅群。每天至少坐禅一次,每次四十五分钟。弟二,读经群。每天至少读诵禅宗经论半个小时。读诵以《金刚经》、《血脉论》、《传心法要》、《证道歌》(新增)、《六祖坛经》、《维摩诘经》、《大般涅槃经》为主。熟读这些经典之后,可自行选择读诵其他大乘经典或禅宗灯录。第三,觉知、行禅、行脚群。每天至少行禅二十分钟。可以选择短距离、慢走的觉知练习;也可以选择中等距离、中速的经行练习;也可以选择长距离的行脚练习。第四,诵楞严咒群。每天至少读诵三遍楞严咒。第五,立禅群。每天至少立禅二十分钟。第六,一物不为群。每天至少练习半个小时什么都不做地在一个地方坐着。身体虚弱或有病的人可以选择卧禅或躺着练习,但不能昏沉和入睡。第七,大拜群。每天坚持半个小时大拜。第八,关机早睡群。每天至少九点半前关机,十点前睡觉。睡不着觉,修习卧禅或躺着练习一物不为。以上这些功课的详细做法都在公众号文章里有提到过,学山禅院的网站上也有相应的文章。大家可以在公众号和网站上搜索。群共修的加持力是非常大的。拿大拜群来说,如果不是在道场和群里跟着大家共修报数,许多人是做不到每天半个小时的。再拿诵经和坐禅群来说,有些人在群里共修已经一年多了。如果是自修,可能早就停止了。这几年来,我特别注重带领大家实修,在道场常年领众进行实修,举办以各种功课为主的禅七群,又建了很多网络共修群。已经入群,并坚持做功课的同修,都向我反馈,功课做久了,收益良多,身心安泰,妄想忧虑减少,烦恼习气减弱,定力增强,除了功课本身,所依六尘境界越来越少。再通过一物不为和觉知练习,将佛法道理融入生活中,时时反观求己,不见他非,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达到无依和自在,能够长时间独处,活在当下。所以实修和做功课对现代修行人万分重要,几乎不可废缺。现代人根基差,习气重,染污深,即便明理,无始以来无明习气很难根除。况不明理者,妄想不修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真正发心想做功课的同修,请认真阅读上面的八个共修群的课程内容,再阅读公众号相关的主题文章,跟据自己的情况,考虑好想做哪门功课或同时做几门功课,加我微信,向我申请入群。我的微信是:hz2017sxs 申请时,请务必注明要入什么群。有些人只写进第四个群,不写明具体是什么群,这样我还要去翻看第四个群是什么群,会增加许多工作量。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明具体的群名,第几个不用写。因为申请入群者多,如不注明,会被忽略。关于已经发过的学山禅院实修方案,是根据每个人的需要,在上述这些功课中灵活搭配,大致分为六种,不是固定不变的。有些人只想打坐,或只想诵经,或只想做两门功课,也可以申请入相应的功课群。不一定要按照那些方案来学法。祝您开启实修的路程,那是通往安宁和解脱的唯一道路。
2022-09-27
-
学山禅院实修方案
学山禅院实修功课方案你可能会非常羡慕那些在哪里都能安住、自在解脱的修行人。你不知道的是,他们都是曾经做过大量修行功课的人。或念佛号数十万,或持咒几万遍,或大礼拜上万个,或诵经千部,或坐禅千座,或十几年如一日地专注做一件事。不见法达诵法华经千部,大安禅师坐破七个蒲团,岩头终生读涅槃经,云居晓舜禅师口诵金刚经不辍,永明延寿禅师每日做一百零八种功课。古人尚如是用功做功课,我们怎么可能终日懒散,倚仗小聪小智,不务修行,就能转无始以来的习气,侥幸解脱生死烦恼,成就无上佛道呢?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人。羡慕别人,不如自己耕耘,自己收获。当你在那里胡思乱想烦恼重重的时候,别人已经早早地起来诵经或大拜了。庵婆提遮女问文殊云:明知生是不生之义,为甚么被生死之所流转?文殊云:其力未充。所言“其力未充”者,未曾经过实修转识成智也。《楞严经》云:理虽顿悟,事须渐除。事须渐除者,即是借助实修,渐除无始无明习气也。沩山禅师示众云: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莲池大师云:论病中做功夫处,乃知平日干慧都不济事。若无定力,甘伏死门。彼口头三昧,只自瞒耳。宗门一法,虽以顿悟本心为要,然善护念保任之功亦不可少。古之圣人,悟后皆水边林下,长养圣胎,多年专一用心,不敢放逸。今人未悟道者,三毒炽然,无明根深,习气坚重,更须放下诸缘,精心办道,誓脱生死。刚接触禅宗,一些学人不知道实修从哪里入手,不知读什么经典,不知怎么安排实修课程。 为了督促并鼓励学人进行实修,学山禅院为在家学法之人进行实修拟定几种功课方案,供大家参考实行。现有六种在家学法实修方案:一,时间少的同修,每天三节课。1,每日读诵一部《金刚经》。2,读诵三遍楞严咒。3,坐禅一座,四十五分钟。三个月到一年(时间可以自定)后,可改诵血脉论(或传心法要)。二,时间稍多者,每天四节课。1,读一部血脉论(或传心法要)。可选择一部,两部都读亦可。2,读诵楞严咒三遍。3,行禅觉知二十分钟。4,坐禅一座。三个月或一年后,可改诵《圆觉经》。三,时间稍多者,每天四节课。1,半部《圆觉经》,两天读诵一部。2,行禅练习觉知二十分钟。3,坐禅一座。4,大拜半个小时。三个月或一年后可改诵《六祖坛经》,四,时间更多者,每天四节课。1,每天读三分之一部《六祖坛经》,分三天读完一部。2,坐禅两座。3,大拜半个小时。4,练习一物不为半个小时。三个月或一年之后可改诵《维摩诘经》。五,时间充裕的,每天五节课。1,每天读四分之一部《维摩诘经》,分四天读完一部。2,坐禅两座。3,大拜半个小时。4,练习一物不为半个小时。5,行脚半个小时。三个月或一年之后可改诵《大般涅槃经》。六,可以全天修行的人,每天五节课。1,每天读诵《大般涅槃经》一卷。四十二天读完一部。2,坐禅两座。3,大拜半个小时。4,一物不为半个小时。5,行脚四十分钟。三个月或一年后,可看《祖师集》、《祖师禅》、《禅灯集》、《指月录》、《五灯会元》,祖师悟道因缘等。除了上述实修功课外,大家一定要把做功课时养成的觉知、定力和正念带到生活中。否则,修行和生活脱节,修行就变成了机械和定法,也就没有意义了。大家不要畏惧做功课。只有做功课,才能逐渐降伏我们无量劫来的初重烦恼,消除无始来的粗重业障。犹如病人患重病,不能害怕服药。不论选择哪种方案,在此基础上,学人每天还要尽可能抽出四十分钟阅读我本人讲解的《金刚经讲记和祖师禅讲记》,或听我讲法音频一会。上面课程里提到的读诵经典的音频,学山禅院网站上都有,大家可以下载跟着读诵,效果会更好。读诵经典的次第最好是:《金刚经》,《血脉论》,《传心法要》,《圆觉经》,《六祖坛经》,《维摩诘经》,《大般涅槃经》。此七部经论,是学习禅宗必诵经论。当然,这几部经论从见地和义理上并无深浅之别,都是禅宗修行的重要经典。只是因为篇幅长短,故作如是次第。这几部经论把禅宗修行的见地和方法,以及助道方便都开示的非常详细。学人只要把这几部经论读熟,理解,运用,修行就不会出错。功课因人而异,没有定论。这几个方案主要是针对初学和还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功课的人设定的。已经安排好实修功课的,就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法进行实修即可。学人可根据自身的情况任意搭配和随时调节功课。达摩祖师说:诸业不造,自然得道。我们每天做功课,就没有时间去造业,时间长了,也就能逐渐安下心来。通过实修,摒弃诸缘,心渐安静,便可理解诸法实相,再解行相应,实践解脱。实修方案虽多,但每一种方案长期实行起来都不容易。所以参加共修就变得非常必要。这些方案里涉及的各门功课,学山禅院都有网络共修群。大家如果想得到加持,可以参加网络共修,每天群里报数,督促自己完成功课。有意进群共修者加我微信:hz2017sxs
2022-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