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认真做事中获得大涅槃
在认真做事中证得大涅槃我们平时做事,很容易迷失到做事的结果中,而忘记做事情本身,就是最好的修炼。带着功利心去做一件事,在做事的过程中会患得患失,既不能享受做事的快乐,又很难把事情做好。同样,在做任何事的过程中,心中有太多挂碍,不能全神贯注,也无法把事做好。比如你研究物理,或者学习绘画,如果你一心只想研究出一个成果或画出一副好画,得到更多人的赞誉,你的心就会经常离开研究和绘画本身,而错失做事过程中的快乐。当你的身心是分离的,那对你才是最大的损失,不管你因为做某件事获得了什么。外在的奖励和众人的称赞转瞬即逝。内心通过做事收获的安宁,那才是无价之宝。通过做事而训练出的安定、专注、觉知的能力,这才是智者重视的。因为这直接关乎到我们的身心健康和内在真正的安乐。做任何事都要认真,认真本身就是道,而不是认真所获得的结果。道不是在某个点上或某个结果里,它遍布一切处。没有一个三心二意,做事马马虎虎,心不在焉的人会感受到认真做事带来的安心和快乐。也没有一个心神不定,恍恍惚惚的得道之人。道人行处,在处一般,心神安定,身心一如。那些认真工作,专心做事,专注地做好当下任何一件事的人,都在收获着他们的快乐。就算他并没有感受到特定的快乐,至少,在那段时间里,他的身心并没有分裂。这就是禅定的意义。禅定并不仅仅是坐在那里打坐才能获得。所有身心专注的行为都是禅定,所有身心没有分开的状态都是禅定,所有没有离开当下进入意识分别的时刻,都是禅定的时刻。所以,禅定不仅仅是静态的,它也是动态的,是遍于生活中的一切时,一切处。这样的禅定,不会因为形式的变化和外境的干扰而消失,从而变成一种智慧。真正的禅定又叫三昧,三昧是定慧一体的别称。从日常生活中做每一件事来训练真正的禅定吧,以此获得的专注力和觉知力,进而默契于实相,在做事中直接获得开悟和解脱。在穿衣、吃饭、走路、读经、坐禅中训练自己活在当下的觉知力和安住力,涅槃就在那里发生。
2022-11-23
-
怎样才能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
怎样才能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大家都想过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所以不停地存钱,买房子、保险,想把物质生活筹划的没有任何不足。担心自己生病如何,没钱如何,年老体弱没人照顾如何,一个人孤独如何,这些如何让我们陷进了一片恐慌之中。不知不觉会对未来有各种各样莫名的担忧。无忧无虑的生活来自自己一颗无所求的心,来自于一颗完全自主、独立和自律的心,来自于看到当下,活在当下的心。而不是来自物质生活的保障和富足以及对亲情和家庭的依赖。无忧无虑不是为自己准备好未来的一切,不愁吃,不愁穿,什么都计划的圆圆满满,天衣无缝,才能获得。那不是无忧无虑。能安心的活好今天,满足于现实,接受因缘发生的一切,那样才能享受无忧无虑的生活。因为你对未来计划安排的再好,它们也会被无常和因缘随时打破。在无常面前,任何人为的造作和安排都是不长久的、徒劳的。练习看破因缘和合的虚妄,接受因缘的发生,随顺因缘,心无挂碍,那样才能在无常来临之际,心无溃散,亦无慌乱。不论外境如何变化,以一颗清醒的心,接受无常的变化,放低各种生活的要求和期待,那才是获得无忧无虑的生活的根本之道。而大多数人面对当下和未来时的用心,全都迷在了为自己的身体、欲望和无明服务上了,而很少为了解实相做足够的准备。如果你想过真正无忧无虑的生活,先解决自己内在的问题,为自己的觉悟做充分的准备吧。当我们的内心完全知足、无惑、独立,自然会对一切无欲无求。内心无求,那才是无忧的正因。以一颗少欲知足的心照顾好自己的每个起心动念,不再计划未来,不再安排生活,不再追求物欲的享受,减少对人与物的依赖,进行这样的修行,练习这样去用心,我们才能每天安好地生活,不被妄想心带到未来的荒漠和恐惧中去。时刻小心意识和妄想侵入我们的内心,不要被它编织的各种故事欺骗。意识的特点是一会儿让你开心,一会儿让你担心;一会儿让你高兴,一会儿让你不安。一会儿让你希望,一会儿让你绝望;一会儿让你向往,一会儿让你悲伤。远离对这二边的执着,你会活在当下。既不逐乐,自然无苦。既不有求,复有何忧?既能知足,更求何乐?既自心安,更须何寄?既自给足,何向外求?既自无执,更虑何失?活好今天,活好当下,接受因缘,直面无常,无忧无虑,少欲知足,是真潇洒,是真通达。
2022-11-20
-
在迷梦的世界里,轮回是真实存在的
在迷梦的世界里,轮回是真实存在的对于凡夫来说,只有到了他死亡的那一刻,他才会发现,他不会死。他活着的时候所带有的贪嗔痴和无明,还会一直跟随着他。有一点是他完全没有想到的,那就是,有那么一瞬间,他知道自己并没有真正死去。那时,真相的世界才微微向他开启大门,然而,在那一刻,因为业力和无明的牵引,他已经无法为进一步认识实相做任何努力了。一刹那间,他就会又投胎受生,一个新的带着过去无明的生命瞬间形成。但极有可能,那已经不是一个人,而有可能是动物、饿鬼或地狱中的众生。这听起来就像是在吓你。但是,这对于一颗迷失的灵魂,这是无比真实的。这些都是佛陀亲自经历和证明过的,当然,我们自己也曾无数次经历过这些,只不过忘记了。这也是你来到这个世界的真正原因。你可以不信我说的话,当你再一次经历这一轮回的瞬间,你会相信的。死亡和轮回在每一个瞬间等着我们,甚至,当我们还未死亡时,它们就一直发生着,只是我们完全不知不觉。用固有的、颠倒的观念生活,轮回无时无刻不在上演,以至它一直延续到生命的终结。如果你想在临命终时避免成为动物、饿鬼或地狱中的众生,那么,只有在你现在还活着的剩余时光里好好修行,扭转业力,参透生死,觉悟无生,了达实相,你才能永脱六道轮回,亲证诸佛法身,获得真实永恒、自在解脱的生命。如果你相信佛陀的话,你怎么可能不悚然惊醒?你怎么可能还浑浑噩噩地浪费如此宝贵的生命?你怎么可能还执着于世间俗情和享乐?你怎么可能还在那里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你会立刻放下这些无意义的事情,开始学习佛法,着手修行,愿意付出一切,去解决你的生死大事。你生命中没有任何一件事比认清生命实相,出离生死轮回更大的事。你生命中没有任何一件事比觉悟诸法无我更要紧的事。你的宝贵的生命不是用来虚度的,而是用来觉醒的。在无明的世界里,轮回是真实存在的。诸佛并没有恐吓我们,祖师也没有欺骗我们,这是真实的。如果到现在你还沉睡不醒,那只有等苦报来临,让它把你叫醒吧。
2022-11-20
-
你自己的问题解决了吗
你自己的问题解决了吗?我们经常会迷在怎么帮别人上。在你不能真正帮助自己之前,你无法帮助任何人。在你有同样的问题之时,你无法帮助别人解决这样的问题。在你未真正觉悟前,你谁也救助不了。我们总是忘记这一点。你可能会资助一个人上学,借钱给你的朋友,在家照顾老人,甚至为一些慈善机构做了多年的义工,但是你并没有真正帮助到任何人。只有帮助一个人认清自己的本质,那才是真正的助人。当有人向我们求救,希望我们帮助他们解决各种烦恼,我们的心一下子就被拉到对方那里,而忘记了自己正处在同样的问题中。经常有居士问我,他的老伴身患绝症,他该怎么办?他的母亲即将离世,他该怎么帮助对方寻求解脱?是为其诵经,还是请人超度?也有人问我,朋友的妻子出轨,他非常痛苦,该如何劝导他?又有人问我:孩子贪玩,不好好学习,该怎么教导他?而我的回答是:在你考虑他们的问题前,还是先好好考虑自己的问题吧,将来你有这么一天,你该如何面对。好好静下心来审视自己还有哪些问题、那些烦恼、哪些忧虑没有解决?如果你自己的问题已经堆积如山,你怎么可能有能力去帮助别人?你能解决自己的问题,才有办法帮别人解决问题。不要以为只有他会有问题。下一个出问题的就是你,而且非常快就轮到你。不要看到身边的人离开这个世界,以为自己没有那么一天。不要看到身边的人得了重病,就以为自己永远健康。总有一个医院的大门为你敞开,总有一张病床属于你,总有一个太平间等着你的到来,总有一个骨灰盒上写着你的名字。不要以为别人骨肉分离,车祸灾难,你就可以完全幸免。阎王爷的生死簿上写着每一个人的名字,除非你好好修行,觉悟诸法无我,否则,你一定无法逃离这场劫难。如果你身边的至亲、朋友,发生了这些事,你一定要明白,它们是来提醒你无常就在你身边。如果你还不惊醒,还如此麻木,浑浑噩噩,那么,下一个惊恐和受苦的就是你。你就不再会替你的家人和朋友来问这些问题,而是替你自己。而我,仍旧无法给别人任何答案。事先不准备,等事情来了,才想到求佛求法,不是太晚了吗。除了用平常心看待这一切无常,难道谁还有通天的本领能避免它?连佛陀也不能免除无常。他和我们不同的是,他视离开这个世界为平常。就算你成了一个觉悟的人,你仍旧无法替任何人解决任何属于他们自己的问题。在你未觉悟前,你的精力和主要时间不是考虑为对方做些什么,因为无论做什么,你都无法改变对方的命运和路程。你能做的只有为自己厄运和无常来到的那一天,做好充分的准备。你要做的是完全地清醒,丝毫不被这个幻梦的世界所惑。你要清楚,没有人能逃脱无常和死亡。你要清楚,不管你的爱人是否出轨,你们都必将分离。你要清楚,不论你的孩子学习成绩多好,那都不是你快乐的原因。你快乐的原因不在那里,而在于知道你是谁。提早看清实相,参破你是谁,不再恐惧生老病死,那才是解决一切问题和痛苦的根本之道。
2022-11-20
-
莫认贼为子
莫认贼为子我们在坐禅或安静下来的时候,往往能看到自己突然生起的妄念和烦恼,这时,我们会看到这些念,会生起观照的智慧,会误以为在这些妄念的背后有一个清净本然的觉性,有一个不动纯粹的觉知,这个觉可以照破生起的一切妄念和烦恼。这时生起的觉虽然能照破烦恼,但是,它仍然是对治门,是有为法,非是真觉也。然而无数修行人,把这个能观,能觉的,自以为不动的、所有妄念背后的了了灵知当成了佛性。不知这所谓的“清净本然”、“了了灵知”,只可默契、自证,不可定义、思维。若以为实有此灵灵觉知,以为佛性,仍是我们的妄想,不离心意识。真正的佛性,意识永远无法触及。那什么才是佛性?没有什么特定的能被感知的叫佛性。金刚经云实无有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就没有佛性了吗?没有什么有佛性无佛性。佛性是诸佛对自证实相的一种描述和形容,它只有默契和自证,非诸言说思维所能了达。我们只是静坐在那里,或做一切事的当下,任何烦恼心、对治心、觉观心、迷悟心及一切妄念未生起时,那种放松无所住的状态,正是诸佛证悟佛性之处。虽然没生起这些心,却有见闻觉知的作用无间断地生起,而且没有任何滞碍和停留。在见闻觉知的直接作用上,如果有烦恼心、妄想心生起,亦不必排谴对治,让它自己消失,自己过去,这是诸觉悟者的用心。故六祖大师云:以智慧照破烦恼,是羊鹿等机,二乘见解。上智大根则不如是,大智之人,了达烦恼菩提,其性不二,故不必对治,不必排遣。当然,修行人在对境的过程中,起心觉观,加以对治,也是一种方法,但能不执于对治,对治亦可运用。这个不断的作用,见闻觉知的当下,六根作用时而未生用想,那时无所住的状态,假名为佛性。所以佛性并不是被限于一念不生,或妄念背后清净本然的才是。那都是众生的自心妄念。而事实上,连这不住的状态也是妄想,也并能生执取心。所以,劝诸同修,莫认任何一法为佛性,莫认觉为佛性,莫认灵灵觉知为佛性,莫认知为佛性,莫认清净湛然为佛性,莫认玄、不可思议、空、不空等任何概念为佛性。那些都是觉悟者用来形容佛性的名字而已,而真实佛性,千圣尚不识,更何况凡心意识又怎能测度。如果错认了佛性,则是认贼为子,不知不觉落入轮回的圈套,成为意识的俘虏,变成妄想和我相的奴仆,被它无明役使,本未觉悟,却以为悟。还有我相未破,根本无明未除,却自以为得道,自欺欺人。自错过失犹小,若以此教人,一盲引众盲,过失大矣。古人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此之谓也。
2022-11-20
-
真正的庄严
真正的庄严一首音乐反复听,也不腻。一道小菜,每天吃,都好吃。一条乡间路,走了上千次,还是那么喜欢。一个人,天天见,还是那么亲切。音乐真的那么动听吗?小菜只是一碟萝卜干。乡间小路上不过是有一些树。那个人,可能是卖早点的大哥,也可能是小区的门卫。为何你如此快乐幸福?不是你喜欢的事物有多么精彩,而是你心里有一个精彩的模板。不是小溪、青草、细雨有多美,而是你心中有一只神奇的画笔。不是因为清晨或午后有多么温暖和惬意,是你心中充满了阳光。我爱你,你可能很美,但那不是我最关心的。我最关心的是能否保持这样的爱,让你在我心里一直那么美。就算你变老了,不在我身边,那份爱和美,依然留在我这里。一间屋子,并没有太多的家具,你每天看着它却心满意足。不是小屋有多华丽,而是你的心不再贪求更多。每天早晨醒来,你都会微笑,并不是今天有什么好事,而是今天又是平常的一天,你还好好活着的一天。即便是在阴雨连绵或生病的日子,你还是不会灰心丧气,不让自己活在阴郁伤感之中,因为你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它们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来来去去,这才是生命的常态。最重要的是,你心里有一片永远晴朗的天空,你心性中有一个永不生病的寿星。它们湛然不动,无去无来。一部经,你每天都在读诵,但从来没感到厌烦。一个禅凳,你每天都会坐在上面打坐,你总是像第一次见到它,那么新鲜,那么安静。香樟树上的鸟每天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你每天都会欣喜地倾听它们。并不是经文和禅凳有多么神奇,也不是鸟声多么动听,让你如此安心和喜悦的,是你心中装满了专注和知足。发现你的心是多么清澈,发现你的心是多么的圆满,让它自然映出所有事物的本来模样,拥抱它们,满足于它们,那边是真正的庄严。
2022-11-20
-
当人旬自由的,真正的接受才会发生
当你是自由的,真正的接受才会发生大多数人并不理解什么是接受。接受并不是被迫去接受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而是可以选择做任何事,然后心无悔恨,亦无纠结。无论做什么,你都是主动的,自由的,没有障碍的,那才是接受。包括反抗本身,也是一种接受。只是,无论你做什么,无论你对外境或人是接收,还是抗拒,你是自由的,你可以自由选择你的行为,那才是接受的本质。你对自己所做的一切不去批判和抱怨,不去纠结和计较,完全接受自己的行为,你的心是合一的,没有分裂和自责,这才是接受的真相。比如当我说,家庭就是你的道场,大多数人就会认为你必须要接受家庭,才叫接受。但是,当你不喜欢你的家庭,你逃离了它,难道那就不是接受吗?不,那也是接受。你面对你的家庭是完全自由的,那是一种心态,而与你是否在家中无关。当你不想留在家里,你随时可以出离。你接受了你的出离。在你出离时,你完全自由,完全无碍,完全没有负罪感。如果你想逃离,又没有逃离的自由,又放不下逃离,或者逃离后,心中总是愧疚,总是不安,这时,你处在分裂中,那不是接受,而是地狱。如果你想逃离家庭,但并没有逃离的能力和条件,你仍然是自由的。你可以重新调整心态,重新接受你的家人,这叫接受。而不是根本无法离开家庭,却一直想要离开它。如果你已经离开家庭,就接受自己的离开,重新选择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你仍然是自由的。但是,你要知道,你早晚要在一种状态中完全地接受自己,不再反抗和逃离外境,那便是究竟的接受。所以,接受并不是一种外在的行为,不是一种形式,不是我接受了什么东西或境界,而是心对自己的接纳与消融,对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自由。只有当你不自由时,撕扯时,纠结时,你没有接受自己。如果一团火要烧到你,难道一味地被火烧才是接受吗?不,逃离火的伤害,那也是一种接受。如果在某种特殊的境遇里,比如在火中救人,比如被困在火中不能逃脱,你不得不接受火的烧烤,那才是真正的接受。接受的重点并不是外境和对象,而是自己自由自在,寻求解脱和放松的心。所以,什么才是真正的接受?我接受家庭,那意味着我有随时离开家和留在家的自由和能力。我接受你的好意,那意味着我也同时拥有拒绝你的自由和能力。我接受火热,那并不意味着我一定要扑向火或一定要逃离火,而是我有面对火时的自由选择。接受,那是心的智慧和自由,与你要什么或不要什么无关,与你在哪里或离开哪里无关,与你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无关。它只关乎你的自在和解脱。
2022-11-20
-
家庭,是你的道场
家庭,是你的道场家庭中真的有那么多烦恼吗?如果你面对家中的事务时,能够随顺因缘,心无所求,以平常心面对,你所有的烦恼都会消失。家庭真的是枷锁吗?如果你自己不给自己安枷锁,你对家庭减少一些要求,家庭,这个虚妄的概念能给你带来什么枷锁?所以,让你烦恼的一定不是家庭和琐事,而是你是你在纯粹的家庭上增加的各种故事和要求。是你对家的不信任和操控造成的你的烦恼,而不是家庭本身。家庭,多么美好的一个地方。家庭,多么圣洁的地方。家庭,多么无辜的一个地方。然而,它却成为许许多多求道者摒弃、厌恶和远离的地方。不论你远离原有的家庭到了哪里,你仍旧要建立新的家庭。只是成员不同,地方不同,周围的环境不同而已。你要面对的问题一直存在,你要处理的关系一个都不会少。不管你的家庭成员中只有你一个,还是有其他人,不管你新的家庭是工作单位还是修行的道场,你都要生活在关系之中。就算你独自一人住在山林,你也要和山里的居民,各种野生动物、昆虫和植物组成新的家庭,建立新的关系。如果你不去除我执,在山洞里,你一样会对岩石生闷气。如果你不去除无明,你和一只小狗在一起,也会打架。如果你内在净化了,家里怎么会成为牢笼?如果你彻底歇下了求觅之心,家中怎么可能衍生烦恼?如果你内在的慈悲生起,你怎么可能舍近而求远,不爱自己的家人而去爱天边的陌生人?所有有爱,有理解,有接纳的地方,都可以成为家庭。家庭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温馨的地方。因为人们不能在家中互爱互敬,不能放下各自的执着,佛陀才建议人们出家修行。如果你能泯除人我和高下心,放下对立和胜负,你的家庭,就是寺院。你家庭在哪里,你的道场就在哪里。你当然可以扩充自己的家庭。但是,在那之前,先把你眼前的家照顾好吧,用无我的智慧来随顺你的家人,你再也不会感受到任何捆绑。所有的捆绑来自于挣扎。当你放下了厌弃和逃离,生起了接纳和包容,哪里有什么牢笼?对大多数人来说,家庭才是你的道场和成道之处,而不是在其他地方。既然你离不开家庭,就把它锻炼成熔炉,打造成寺院,成为你的菩提树下。既然你放不下自己的家庭,就安心地住在那里,把它转化为你的阿练若,你的山谷。维摩诘说:道场何所在?直心是道场,深心是道场,布施是道场,慈悲喜舍是道场,方便是道场,伏心是道场,舍有为是道场,诸烦恼是道场,众生是道场,三界是道场。诸有所作,举足下足,无非道场。既知道场在心,云何向外求觅,生种种执着。一次次把心从意识编织的各种远方的绚丽梦境中收回来,回到眼前的见闻觉知中来,回到空无故事中来,回到寂静中来,那才是你真正的道场和得道之处。回到眼前,回到当下,满足于眼前,无求于当下,是真道场,是真修行。
2022-11-13
-
你何时歇下求觅之心,何时得道
你何时歇下求觅之心,何时得道如果我当时在家中就知道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家人,知道修行是转变内心,而不是改变外境,我就不用选择出家。在家中,在任何地方,一样能修道,悟道。还好,我出家多年之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在大众之中,结识了法眷属,组建了新的“家庭”,我待他们如家人,我们在一起各自观心,各修己道,各做息虑妄缘的功课。不管你做了什么,去了多少地方,认识了多少人,能看到自己的心,认识自己的心。你经历的一切,都是修行,那些经历都不是徒劳无益的。如果你一直在各种境界中颠簸、寻觅,而不知道停下来观察自己的心,觉悟自己的心。那样,即便你身穿袈裟,端坐讲台,徒众围绕,或是身处山林,持戒精严,能诵千经,坐穿蒲团,你都不是修行,也不会悟道。如果我没遇到佛法时就知道万法唯心造,我就不用苦苦在经文中搜罗钻研真理,也不会在坐禅中苦苦寻找开悟。我就可以不用学习佛法,一样能心得自在,离苦得乐。还好,我在读诵佛经中沉淀自己向外驰逐的心,在坐禅中歇下了很多的造作,在服务大众中看到了自己的各种执着。虽然做这一切事并没有使我直接成就,但是它们为我的觉悟铺垫了道路。如果,如果,没有那么多如果。你遇到的人,经历的事,都是你必然要遇到和经历的。但是,这并不能成为你继续受苦的理由。发生的,你无法再让它改变;经历的,也无法抹除它。但是,在这些经历中,你要反思如何让自己不再重复原来的痛苦,在将来的经历中,用什么方法停下自己造作的心。那样的经历,才有意义。我们经历的一切,若不能成为觉醒的养料,那才是毫无意义的。我们经历的一切,如果像一个恶梦,不停地上演,那才是可怕的。我们经历的一切,如果只是在无明里重复恐惧和不安,那才是要摒弃的。珍惜你眼前正遇到的一切,那里一定有帮你觉悟的东西。你只需停下来观察自心,看清楚一切都是唯心所造,离心无物。如果你错过了眼前的觉悟,你再去多少地方,见多少人,经历多少事情,你都无法觉悟。只有歇下向外驰求的心,回到当下,妄心不生,即得道矣。如果你能在自己的卧室觉悟,你何必一定要移到厨房?如果你坐在轮椅里就能快乐,你何必要安上一双假腿?如果你在家就能觉悟,何必经历千里万里?如果你戴发就能解脱,何必剃去头发?如果你一无所有就能安心,何必拥有世界再求安心?如果你满足于当下,何必再去向未来奔波?如果,如果,没有那么多如果。如果你不能在一个地方、在言下顿悟,就移到下一个地方、下一秒。释迦牟尼佛,于燃灯佛前,无量劫中修道,向外求觅,终不得道。遇燃灯佛后,妄心一歇,即得菩提。遇燃灯佛者,非遇外佛,只是看清了自己的心灯,觉悟了无所得。经历你一定要经历的吧,但是不要忘了提醒自己,眼前、当下,做最简单的事,回过头来,停下脚步,永远是你得道之时,证道之处。
2022-11-13
-
你只有先爱上自己,才能爱别人
你只有先爱上自己,才能爱别人一个不能完全接纳自己的人,也无法接纳任何人。一个人不能了解自己,也无法了解别人。一个人不懂反观自心,他不可能了解这个世界。一个能认识自己的人,能了解一切存在。一个能爱上自己的人,才有能力去爱别人,爱这个世界。因为真相是,一切都从你这里发出,你是一切的创造者。不搞定自己,如何搞定外境?不安抚好自己,如何安抚你创造的世界?六祖大师云: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爱自己,并不意味着执着自己。正好相反,爱自己,是指放过自己。在一切时中,一切事上,觉悟自己并没有实体。那才是真爱,是唯一的爱。爱更多的意义并不是予乐,而是拔苦。不再把自己当真,那才是真正的爱自己。不再把自己当真,才能不把任何人当真,人们之间才能减少冲突,远离忧恼,和谐共存。爱并不是指任何无明带来的行为,而是深刻地反观自己,觉悟自己的本质,不再伤害自己,不再迁怒他人。当你不再伤害自己,你才能不再伤害任何人。不伤害,那已经是爱了。除此之外,哪儿还有别的爱?没有苦恼,那便是极乐。离此之外,哪有极乐?一个不能与自己和平相处的人,也不可能与他人和平相处。一个不懂得原谅自己的人,又如何原谅他人?当你能好好爱自己,理解自己,认出自己,你也会认出一切人,理解一切人,好好爱一切人。因为,一切人,都是你自己的折射。离开你的折射,哪里有什么世界和别人?离开你的了解,哪里有什么爱?离开你的觉悟,哪里有什么真情?在无明中,你所有的爱都指向伤害。付出和索取,那并不是爱的关键。活在真实之中,那才是爱的实质,对一切的爱,对自己的爱。一旦你觉悟并没有真实的自己,你安静地坐在椅子上,也是真爱。你看一朵花,倒一杯水,静静地站在那里,也是爱。你说什么,不说什么,做什么,不做什么,那都是爱。当你想去爱别人,对别人好之前,先去爱自己,了解自己吧。爱自己,不仅仅是照顾好自己的吃、穿、住、行,而是照顾好自己的心,不让它生活在紧张、对立和憎恶中。爱自己,不仅仅是心里只有自己,而是能随时照顾到别人的心。如果你真实地发现,对方是另一个与你同体的自己,你怎么可能对他不好?你怎么可能不爱他?爱自己,并不是把一切都给予自己,而是让自己毫无保留。爱自己,不是装满自己,而是清空自己。从这个意义上,付出,会更接近爱。但是,如果付出中有所图报,想要收回或得到什么,那又会远离爱。因为,毫无保留,清空自己,才是自己的真实面目。在认识自己的真实面目之前,你无法爱任何人。你只有了解了自己并无实质,你才能了解一切生命都并无实质,然后,再把这一真相传达给别人,那才是真爱。那是你爱别人的唯一意义。在你没能不求回报地付出之前,不要轻易对别人好;在你没能真正了解自己之前,不要轻易地爱别人。当你能够真正爱自己,你才能爱别人。然后,你们就可以像两朵浪花,一片片树叶,一阵阵芳香那样,在空幻的世界里尽情交织,任意游戏。
202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