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蜜蜂与玫瑰花上的刺
蜜蜂与玫瑰花上的刺早晨,你在一条小路上行走,那里鸟语花香,空气清新,阳光明媚。你浑身轻松自在,忽然,一群蜜蜂朝你飞来。你并没有害怕它们,也没有攻击它们,而是轻松地从它们中穿过,它们也没有去追逐你、伤害你。晚上,太阳快要落山,夕阳的金辉铺满小路,天空飞过一群大雁。另一个人同样走在这条小路上,还是这群蜜蜂朝他飞来,他吓得要命,以为这些蜜蜂要伤害自己,他抓起一根树枝拼命地攻击蜜蜂,结果被蜜蜂蛰得遍体鳞伤。一个人在路上遇到一条大黄狗,他并没有把它当成一个野兽,而是向它投向一个友好的微笑。他不能确定大黄狗是否接受到了他的善意,但是他能确定的是,在那一刻,他内心中并没有恐惧。而另一个人,同样在路上遇到一只大黄狗,他第一念想到的是大黄狗很凶恶,它一定会咬他。当他再看到大黄狗的眼睛时,发现大黄狗正恶狠狠地看着他。虽然大黄狗并没有朝他扑过来,也没有咬到他,但是他已经吓得心脏突突直跳,好像被咬到一样。疾病和任何我们认为可怕的事物就像这群蜜蜂和这只大黄狗,它们从来没有有意要攻击我们。它们之所以会攻击我们,大多数是因为我们的恐惧和内心对它们的攻击。在我们还没有付诸任何行为时,我们的心念已经在把它们当作仇敌,并开始碾压和驱赶它们。它们只不过捕捉到了我们的恐惧和敌意而做出了同样的反应,只不过,它们的反应表现在行为上,而我们的表现是在心里。所以,表面上看,你被蜜蜂蛰了,被蛇咬了,被大黄狗吓到了、被疾病侵蚀了,而事实上,你都是被自己的妄念蛰到、咬到、吓到、侵蚀到。所以,我们被伤害的实质并不来自于外物,而是来自于自己。一味地驱赶和消灭你害怕的事物,那根本解决不了我们内心的恐惧。如何友善地对待蜜蜂和疾病,那才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如果一味地与它们为敌,用尽心思去除掉它们,那样做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其实,最终受苦的只有我们自己。或许这些蜜蜂中有一些会蛰到我们,有一天我们也会被狗咬到,但是,被蛰的伤痛远远小于我们反击它们而受到的伤害。如果我们不小心被蜜蜂蛰到或感染上疾病,我们千万不要紧张和恐惧,因为身体的伤害已经发生,剩下的问题是,我们怎么去面对这些伤痛从而保护自己的心不再遭受任何恐惧和伤害。把疾病当成清晨路上的小蜜蜂吧,或者把它们当成玫瑰花枝上的刺吧,由于种种原因,当然也包括我们的恐惧和不小心,我们被小蜜蜂和玫瑰花上的刺伤害到,但是,那只是一些疼痛而已。我们不要忘了自己走在清晨的阳光里,不要忘记自己还在花园里,不要忘了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鸟语花香,不要忘了蜜蜂的蛰痛早晚会过去,不要忘了玫瑰花上的刺无意刺痛我们。放松自己的心,接纳和包容那些伤痛,而不是带着厌恶和仇敌的心去赶杀它们。那样,我们得到的回馈将是平静与柔和,友好与善意。而这些,对于我们的心灵才更为重要,才更有意义。
2022-12-25
-
道不属知,不属不知
道不属知,不属不知静坐时,我们能更容易看到自己的妄念。当妄念歇下来的刹那,我们会认为有一个很清晰的知在。别被这个“知”所骗,那并不是我们的本性。但很多人会认这个“灵灵觉知”为自性。关于这一点,古人百般提醒我们。“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这个知只是本性随缘而现的一个作用。佛性随缘起。所有的见闻觉知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不要住在这个知里,也不要刻意离开这个知。知与不知,皆是识心妄计,非是真实。古人云:“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经云:“不住调伏心,不住不调伏心。”不分别自心境界,任六根自然随缘起用,虽有见闻觉知,而不住见闻觉知。那个不住一切状态的“状态”假名涅槃,亦名解脱,亦名不生不灭。而事实上,并没有这样的“状态”。因为当你认定它是一个“状态”时,那已经是你的妄想,而非真实的本性的状态。我们的修行就是为了认识这个真实的本性,觉了它,而又不住于它。虽然能够觉悟到它,但是本性的特点恰恰是不能被定义和住着。所以,二六时中,但能不住一切所是,即相应也。不住是真正的功夫,也是实相之理。所以禅宗祖师种种手段只是让学人悟到此不住之性,实证此不住之性,应用此不住实性。种种言说方便,皆为此也。关于不住的功夫和见地,需要在任何时候保任和修行。此需要学人花大量的时间去实修和自己去观察和证实,这即是楞伽经中所言的如实法和自证法,真实之义,不在言说。不仅坐禅时如此,一切时中亦如此,乃至临命终时亦如此,保任这种不住的功夫,在更多的时候让心成为流动的云与不住的风。养成在更多的时候觉察到自己住着幻境的能力,然后从那里转身离开,不住知与不知,放心自在,即不被识所骗,直出生死,直证涅槃。
2022-12-25
-
怎么花钱
怎么花钱我们想一想,我们平时把钱都花在什么地方?我们都为谁花了钱?我们花了钱都得到了什么?答案几乎都是,我们平时把钱都花在吃喝玩乐造业上,我们都为自己和自己的子女至亲花钱,我们花钱其实并没得到快乐,反而得了一身病,带来一身灾难,增长了贪欲、悭吝的习气。我们总以为把钱花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才是爱他,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爱才是对他好,却不知道帮助更多的人,利益更多的众生,然后把功德回向到自己的家人身上,那样孩子和亲人获得的福报才是最长久的。这个世间谁才是最会花钱的人,怎样花钱才能为自己带来无止境的福报?怎样花钱才能永远花不完,越花越多?越花反而越存?把钱花在三宝身上,把钱花在利益众生身上,把钱花在种善根上,把钱花在修习布施上,把钱花在减少贪欲上面,把钱花在修习无我上面,把钱花在与道相应上。这样的人,才是真正会花钱的人,才是真正会存钱的人,才是真正大智慧的人。只可惜,很多人以为这样的人是傻瓜,以为这样的人不现实,以为这样的人很少。其实,这样的人很多,也最现实,一点都不傻。那些大善根大福报的人,都是这样种的善根和福报。学会花钱,那也是一种修行,而且是很重要的修行。造业,还是消业和陪福,全在我们自己。
2022-12-25
-
当你不再追逐快乐
当你不再追逐快乐你当然可以为了追求快乐而活着,并且为了快乐一直去努力寻找和创造因缘。但是,你要知道,只要你追求的快乐不是以灭为乐,那种快乐就不是恒常的。当有一天,你会发现,那些快乐会同样给你带来痛苦,更重要的是,你发现那些快乐都是幻梦,是空中花,水中月,虚妄不实,骗人心识,劫夺你的慧命,损害你的善根,减少你的法财,侵蚀你的智慧,你会醒悟,不再去追寻快乐。就算你很难一下子改变追求快乐的习惯,你还是愿意努力进行改变,你开始启动刹车措施,停止追逐浓烈的享受,而慢慢体会清淡的味道。因为你已经在自己身上看清快乐是苦恼的根源,所以,你相信了诸佛所讲的话。只是,一开始你的力量还很微弱。随着你对实相了解的越来越深,你对快乐的面目认识的越来越清晰,你就会越来越能割舍以前的劣习,而让自己的生活发生根本的变化。这时,你的需要越来越少,你对物质生活和外在环境的要求越来越低,你四处劳累奔波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你忧虑担心的事情也越来越少。通过一定时间定慧止观的修习,你发现自己已经变了一个人。你能随时随地享受一个蒲团的寂静,你能随时随地享受一个人做一些最平常的事,你能一个人在溪边或公园里散步几个小时,你能一次只吃一块馒头加一碟咸菜。一碗粥或一份清汤同样能让你感到满足。一阵雾或一场雨一样能带给你惊喜和兴奋。你能既把生活过得极其简单,又能把生活过得极其精致。你的诗意不再来自远方,而是来自你身边触目可及、触手可得的事物。窗台上的一株小花也会让你觉得惬意,你的诗意可以来自你亲手调制的一杯果汁,来自你院子里落下的树叶,来自你每天散步路上的蝴蝶和灌木。你会更近距离的观察各种植物和很多昆虫。你也愿意接近小动物,对它们施以爱心。你甚至会经常和这些生灵对话,完全不在乎是否被别人听到。你对身边的人不再冷漠或暴躁,你与亲人不再争吵,也不会再和任何人争个你输我赢。你能静下心来倾听很多人的倾述,也愿意理解更多人的心声。你愿意尽可能的帮助别人,你也有了拒绝身边一些恶人坏事的智慧和勇气。你发现自己终于获得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不再被任何人绑架或裹挟,即便是你至爱的家人。因为减少了对快乐的贪求,而多了静心的修持,你发现自己越来越有耐心,越来越有觉知,越来越沉稳和冷静。你多了遇事不慌的力量,也增加了从是是非非的境界中转身的能力。你的我执越来越轻,你的慈悲越来多。你的知见越来少,你的智慧越来充盈。你越来越喜欢淡泊无为、简单平静的生活。你也越来越能享受寂灭安静,平淡如水的日子。因为你看到了一切有为的生灭,领悟了诸行无常的真理。你觉悟了以寂灭为乐的真相,也长养了自助助人的愿力。这一切都是因为你远离了虚妄的快乐,而以佛法的修习为你生命中更重要的功课。你放弃了以往醉生梦死的生活,而以佛法的智慧为生命的导航。每一个人都能过这样的生活,只要你追寻诸佛的脚步,践行觉悟者的引导。
2022-12-25
-
改变坏习惯,开启修行之路
改变坏习惯,开启修行之路我们使用手机,大多数是在无明的驱使下,以为看到一些东西,听到一些东西,就会心安。但事实正好相反,我们越是到手机里寻找充实和满足,就越会感到不安。想要得到安宁,你应该朝相反的方向行走,练习另外一种生活习惯:不再抓取六尘。这个时代,只要你放下手机,你基本上会立刻清净。而只要你拿起手机,即使你是在学法,你也会立刻进入各种故事和幻境。尤其在夜晚,我们已经养成了一直攥着手机划来划去的习惯,根本想不到放下。就算想到了,也迟迟不愿放下手机。然后我们就沉浸在各种娱乐和信息里,饕餮贪沉,欲罢不能。那些信息除了一点点地麻痹我们的身心,挖空我们的精力,没有任何意义。直到眼睛胀痛,眼皮下垂,手指已经划不动,脖子也已转不动,不得已才放下手机。那时,再闭上眼,却怎么也无法入睡…然后第二天,浑身难受,浑浑噩噩…由于长期熬夜,身体各种虚症出现,各种器官出现病变…不仅身体出现问题,精神也变得焦虑、抑郁,生活毫无乐趣。殊不知,是业识掏空了我们的身体,是心神过度的消耗导致身体早就负债累累。而我们却还在向深渊飞奔,不知停止。我们和手机在一起的时间太久了。一拿起手机,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一个晚上过去了。我们不停地在虚幻和空无中捞摸。越抓取,越空虚。越捕捉,越恐慌。越寻觅,越不安。越猎奇,越混乱。越探寻,越沉迷。停下来吧,不要再沉迷于手机和六尘。找一段时间好好诵一部金刚经。寻一个安静的地方好好打一座禅。安排一段期限,去亲近善知识,好好听经闻法。用布施持戒来代替声色犬马。用佛法和智慧来代替感官享乐。用息虑忘缘来代替在空中寻觅。用淡淡无为来代替六识的各种暴舔。一旦人养成了某种瘾,再去戒除,就会非常难。所以,减少手机的使用,一定要借助佛法和修行。从发心读经开始,从练习打坐开始,从训练觉知开始,从缓缓行禅开始。放慢自己的生活节奏,减少世缘,合理有度地安排这些功课,身体力行,坚持不懈。用做功课来替代无聊。以此幻药,对治自己的幻病。一点点戒除手机和晚睡,还自己的身体以康健,还自己的心神以安宁。在无依中享受真正的安心,在觉知中感受真正的满足。改变每天浸泡在手机里的这个习惯吧,给自己多一些独处和亲近大自然的时间,训练自己不再依赖六尘而活着。那样,我们的身心才能恢复自然,我们的世界才能恢复清净和本然。
2022-12-25
-
心净则佛土净
心净则佛土净你把家装修的再漂亮,不如让自己的心一尘不染。家会散坏,心净则永长。你把自己打扮得再美,不如让自己的心地无是非。人会变老,心地则常青。你把身边的人照顾得再好,不如搞明白自己是谁。别人都是人生的过客和陪衬,自己才是自己永恒的恋人。我们总想遇到最好的人和最好的环境,却总是遇事不顺,遇人不淑。我们也总想过最好的日子,却总是把生活过得一塌糊涂。我们也经常说,要善待自己,善待别人,却总是伤害别人或被别人伤害。在你成为自己之前,你无法遇到最好的外境。在你真正成熟之前,你不可能与任何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佛说,心净则佛土净。众生心净,佛则自现。心是万境之源,众物之本。当你接纳了全部的自己,你才会看清这个世界对你从来没有敌意。当你对自己满意了,你才会对一切满意。你不用去追求任何成功,拿下自己,那是人生最大的成功。你也无需装点世界,先庄严自己,你的世界自然明亮。无论你怎样努力,不改变旧有的习惯和固有的认知,你的世界就不会改变。一旦你改变了内在的思维和用心习惯,你的行为自然会随之改变,你外在的世界也会悄然改变。所谓修行,只是修证错误的认知和颠倒的观念,而那,与世界和他人无关。你遇到的世界和人还是原来的世界和人,然而,当你松动观念,改变想法,他们忽然变得娴静、美好、焕然一新。不是他们改变了,而是你看他们的角度和观念变了。如果你一直在那里幻想未来,期望世界和他人发生改变,你永远无法对这个世界满意。如果你从当下就开始改变自己,专注眼前,把握现在,佛国已经在你脚下运转。有的人五年、十年中认认真真做一件事,不仅做好了事情,内在的品质也得到了提升。有的人五年或十年中懒散放逸,稀里糊涂,不仅一事无成,生命状态依旧如前一样消沉沮丧,几近腐烂。你自己的世界,只有你自己能创造,别人可以给你一时的风景,却无法给你看待风景的眼光和欣赏世界的心境。眼光和心境,那是你自己的功课。角度和观念,那需要你自己去修炼。没有人为你的不幸负责,只有你自己的内在的观点。谁也不会为你创造快乐,只有你自己的智慧和观念。
2022-12-13
-
生死双美
生死双美生固美之,死何尝不美?犹如日美之,夜何尝不美?之所以不美,以分别取舍故。迷人于一法中见二,于无生中妄见生灭,于一真中妄见种种幻境,于一空中妄见种种善恶境界,故名无明,而有轮回。智者见生不生生想,见灭不生灭想,于生灭中见不生不灭,故超越轮回,迥脱生死。生本来如夏花之绚烂,死亦如秋叶之静美,而人们妄分别之,谈生则喜,谈死则忧。本来生如开门,死如闭户,而人们妄分别之,见生如得,见死为失。生如穿衣,死如脱衣。生如醒来,死如睡去。生死如然,生死本然,生死寂然,生死淡然,生死循然,生死自然。生死,再平常不过的事。生死,再亲切不过的事。为何世人见生喜乐,见死哀凄?以不知生死是幻故,不了生死唯识故,不知生死是妄想故,不达生死如梦故。以不知生死本无,唯是妄心分别妄眼所见,所以人们对待生死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并因此受种种苦恼。由爱生故,而畏惧死。由执生故,而不愿死。由生立我,所以囤积我所,因而有爱,由爱有取,固成无始无明,卒难拔除。一旦见本性,悟无生死,便能不舍妄身,即于生死中证大涅槃。一旦转识成智,悟无生灭,便成如来,于一念中,历恒沙劫,法身不灭。生死从来不是两个相对的状态,而是一心所现两种幻影,犹如光与影,犹如冰与水,犹如暗与明,犹如日与夜,形影相随,时时交替,不可分离。自古悟道者,皆视死如归。何以故?以达生虚妄故,死亦不可得。以不恋生,故不厌死。以不贪生,故不惧死。古人云:已死必应生,出生还复死。冰水不相伤,生死还双美。在生死幻梦中,彻见不死之人,则再见生死,便欣然微笑。在生灭妄念中,了达不动本尊,则回顾生灭,似如见故人。世间哪有什么达人,唯参破生死者,乃真正达人。尘世中哪有什么珍宝,唯超脱生死者,乃是真宝。法界中哪有什么神圣,唯彻悟无生者,是真神圣。你本释迦尊,我亦无量寿。从来未曾生,复于何处灭?迷时有你我,觉后谁是谁?一大海潮中,波浪无来去。生死两不知,死生永相随。
2022-12-13
-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人们生活在好事和坏事中。要么有好事可期待,要么有坏事要担心,否则,生活就没了意思。这就是世人的生活,众生的心态。在未来给自己安置一个理想、幻梦、来憧憬,为此而努力去经营它、实现它,创造出更多的事来奋斗,这是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如果抽掉理想,人生似乎顿时暗然失色,也变得毫无意义。无事,对于大多数人是无法忍受的。宁可找些别扭的事,做些坏事,寻些烦恼的事,整些刺激的事,也不能甘于无事。所以,自古以来,世人们发明了无数娱乐和趣事,以驱赶寂寞和无事。在获得快乐的过程中,也尝到了无数的痛苦。无事,对于生活中拥有梦想的人,那几乎是一种灾难。如果你告诉一个健康的人,你的余生将在无事中度过,他会恐惧,甚至会疯掉。无事的可贵几乎少有人知。能去践行无事的人,更少之又少。只有佛菩萨才会选择过无事的生活。无事并不是指每天呆呆地坐着或躺着不动,而是不再沉迷世俗的乐趣,不再去追求自我的价值和意义。事因心有,有心去做有所得的事,各种事情和烦恼便来了,得失成败也因此而生。诸佛菩萨也做事,但是他们无心去达成什么,只是随缘度日,随缘度生,穿衣吃饭。所以,他们在做事的过程中不会有任何忧虑和挂碍,因为他们并不会掌控事情的发生,而是随顺因缘。自古得道之人,都是无事人。无事意味着以简单平常、寂寞安心为乐。只有彻悟诸法如梦,万事皆空,人法无我的人,才肯过无事的生活。对于了解实相的人来说,好事不如无。为何如此?有好就有坏,有喜就有忧,有得就有失,有盛就有衰,有顺就有逆,有成就有坏,有乐就有苦,有幸就有悲。既然好事非常,不如平常无事。既受喜忧煎迫,不如无喜亦无忧。凡夫以贪乐故,受无量苦。以求好故,得无量坏。今天开心,明天沮丧。为此高兴,为彼烦忧,被此善恶二大波旬宰割。一切二法,皆是铁围山,皆是魔王波旬。才起佛见,便有众生见。才起涅槃见,便堕生死法。才起觉心,便入无明。不了不二之性,总被贬向二铁围山,受二波旬宰割。凡夫贪功德天,故被黑暗女劣夺性命家财。有智之人,二俱不受。世人尽求好事,故被魔获,丢进镬汤炉碳中煮燃。地狱三途,皆为寻好之人准备。有智之人,远离好坏,只守平常。好事是化了妆的坏事,别被好事瞒。快乐是美过容的烦恼,别被快乐欺。清醒之人,提防好事,就像提防恶贼。修道之人,远离乐事,就像避开火坑。若不贪好,坏亦不厌。既不昧好,于坏何碍?先舍得了好境界,坏境界自然无伤。故觉悟者于好坏事、顺逆境,一种平怀,泯然俱尽。诸人谨记,莫被好欺,不被顺迷。过得平常,受得寂寞,能行无味,是真三昧。
2022-12-13
-
认识自己是人生的头等大事
认识你自己,人生的头等大事认识你自己,永远是最重要的事。学习再多的处世本领,不如了解你自己。认识了你自己,你掌握了一切的秘密。了解了你自己,你会了解万事万物。没有什么事比认识你自己更迫切的事。没有什么事比认识你自己更有意义。读万卷书,阅人无数,不如熟读自己、搞明白自己。行万里路,追随名师,不如看懂自己、追随自己。读懂自己这本书,你能读懂世间一切经书。看透自己这本书,你能瞬间读懂世间万象。我看到有太多的人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学习各种知识和技术,搞各种研究和创作,却很少有人专门花时间去钻研自己,去了解自己。佛法是世间唯一专门并深入从事这件事的工作,它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认识自己的方法,然而,这需要因缘和契机。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需求和相信佛法能解决这个问题。自己,并不是一个概念,而是所有真实中最真实的存在。你,并不是一具身体,一种思想,它超越了一切的想象。自己, 那不仅仅是头脑定义出来的观念,那更多的是直觉和体验,是智慧和反观。你可以在一切事中反思这个问题,参透你是谁?参透了你是谁,你就认识了你自己。了解你自己,只能通过不断的学习佛法,进行实修、实证和经验的积累。在修行中,认识自己,有两条路必不可少。一是理悟什么是自己,二是实证自己。世间所有的学问和艺术都是向外去观察,唯有佛法,是反过来指向自己。认识自己如此重要,甚至比生命本身更重要。若不识自己,就会在幻梦和虚妄中轮回、受苦,无有止境。若自己一时间无法认识自己,先须参访过来人,去见那些已经认识自己的人,向他们询问关于认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但是,就算你去问他们,他们也无法直接给你任何答案。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会让你做一些功课,让你绕一些圈子,甚至会教你做一些与认识自己全然无关的事。但是,没关系,即便那样,你还是会遇到能给你真正启发的人。你去问一个法师:如何是自己?法师说:万物都是自己。听到这样的回答,你感觉自己终于找到了答案,但是没过多久,物是物,人是人,你是你,这样的答案根本无法解决你的问题,你还是不认识你自己。你去问一个开悟的人:如何是自己?开悟的人说:既是自己,何必更问自己?你不太明白。但也许有一天,你会突然明白。你去问一个禅师:如何是自己?禅师说:你是坐火车来的?还是坐飞机来的?你更是一头雾水。但有一天,你一拍脑门,忽然知道禅师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也因此而开悟。你去问一个经师:如何是自己?经师说:你先去读金刚经吧,那里可以找到答案。你读了很久的金刚经,还是不知道如何是自己。但是有一天,你在某个瞬间,忽然明白了佛陀的真实用义。认识你自己,哪有那么简单。有的人,终其一生修行佛法,也不认识自己。有的人,经过三大阿僧其劫的修行,还是不认识自己。有的人,不经意间,一回头,一抬脚,就认识了自己。不管怎样,认识自己,那是你生命的头等大事。一切可以拖延,唯独这件事不能拖延。这是你的必修课,是所有生命的目的。如何是你自己?怎么认识你自己?谁也无法回避这个问题。回避它,意味着无明和轮回。不认识自己,意味着受苦和恐惧。
2022-12-13
-
自己给自己的才是永恒
自己给自己的,才是永恒我给你再多的爱,都不如你好好爱自己。我给你再多的帮助,都不如你养成自助的能力。我给你再多的关注,都不如你专心地做好每一件事,安住于自己的每个动作。我给你再多的指导,都不如你静下心来倾听内心的声音,遵循实相的法则。当我们迷茫的时候,我们确实可以求助于别人,但那些帮助只能解决我们一时的外在的问题,最终的内在的问题还要我们自己去面对和解决。当我们做一些形式上的功课时,我们只是做一些觉悟前的辅助和准备工作,真正的功课,无法通过任何有相的形式来完成,它只能通过我们内在思想的转化和心性的觉悟来完成。善知识可以带着你行禅、诵经、拜忏、发愿,但是做这些功课时你如何用心,是否专注,能否提高觉知和定力,这些只有你自己才能完成。别人可以帮助你建造修行的道场、助印经书、为你剃度出家、受戒、与你共修,但是放下烦恼,远离执着,悟无所得,亲证解脱之路,你需要独自一人走完。在大众之中精进共修,你经常会感到充实和幸运,并不觉得寂寞与恐惧,但是回到寮房,或一个人走在黑夜之中,或自己面对疾病和烦恼,你能毫无困惑,亦无不安,这需要你自己不断修习止观,长时间独处,练习无依,才能真正达成。家人的围绕、物质生活的丰富所带给你的安心,那并不长久。无论在哪里,你都能自处、自愉、自乐、自足,那才是安心的真正资质。饮着清茶,感觉惬意,放下茶杯,一样悠然。与众一起,心地柔和,独自一人,心亦安宁。获得这样的本领,才是自由。在城市中不觉闹,在山林里不觉寂;读经字字不错,走路步步踏着;吃饭不打妄想,穿衣只是穿衣;有你与你并肩,无你我自怡然。养成这样的本领,那才是本色道人。这个世界能给予你的不多,你自己给你的,才是无限。别人给你的帮助很快就消失,你自己给予自己的力量,那才是永恒。快快长大,莫当巨婴;快快成熟,莫再飘零。快快独立,不再捉取;快快觉悟,莫再糊涂。
202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