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义空和佛性妙有

发表时间:2022-11-07

浏览量:1432

第一义空,即佛性妙有

涅槃经中讲到福庄严和智慧庄严。狮子吼菩萨对佛说:您讲福庄严,慧庄严,这是二法啊。世尊你错了,您怎么还有个慧庄严,还有个福庄严,这不是掉入二法里了吗?大家仔细看,是他掉入了二法,还是佛陀掉入了二法?他是自己掉进二法里了。为什么?我们看后面,就知道他这样问,是一种诡辩和质问,其实不是正问。有些人就会犯这个毛病,有些人会想:佛怎么还在这分别?还有个慧庄严,还有个福庄严?如果具足这二种庄严,不应该问一种二种,不应该问什么是福庄严什么是慧庄严,可是佛现在明明在给我们讲这个福庄严和慧庄严。

“云何世尊说言能答一种二种?”为什么还要给我们讲这两种庄严?你不是说诸法是不二的吗?怎么在这又给我们分别了呢?“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无一二种”狮子吼在解释自己为何这样讲。一切诸法没有二相啊。为什么呢?一种二种也就是二相、二法,常与无常、有与无、色与空,一切诸法的一种二种是凡夫相。我们看他这一句,如果是单说,没有问题。但是他在这里这样问佛陀,就有替众生来发问的意思,有问难的意思。

我们看佛怎么回答的。“佛言:善男子,若有菩萨无二种庄严,则不能知一种二种。”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二种庄严,不懂得福慧双修,你就不知道什么是不二。你也不知道怎么善于分别诸法相,怎么方便讲这两种。“若有菩萨具二庄严,则能解知一种二种。若言诸法无一二者,是义不然。”如果你一上来就说:“诸法没有二。”那你这句话是从哪来的?你这一句话都二了多少次了,是不是?“何以故?若无一二,云何得说一切诸法无一无二?”你说不二,你本身就用了一个二字,大家看是不是这么个道理?你说诸法不二,不二之性,这句话的前提就是假立了二法。你已经用了二,你已经二了!所以这个不二也不能住,也不能知解,也不能执着。

这就跟有人告诉大家“不许说话!”他先要说话,才能告诉大家不要讲话。有人说,有了文字,就不是禅宗了。执着禅宗不立文字,那这个观点是不是文字?你已经立了文字了!那我请问你:立文字是不是文字?你可以立文字,但不要着文字即可。

为什么你可以立文字,别人就不能立文字?所以说我们对佛法的理解千万不能变成一种悖论,变成一种戏论、争论、抬扛。它是智慧的体现,是为了解除烦恼,而不是为了确定什么真理。是为了断除众生对虚妄的执着,而不是强求一个真法。不被幻迷,就是真法,并没有实有的真法可得。

禅宗倡导“直指人心,不立文字”,但是禅宗留下来的文字是所有法门中最多的。它留下的文字很多,它仍然可以说不立文字。因为这些文字就是为了让你去明白:没有实有的法,没有实有的文字。如果你执着了一个“不立文字”,你就会被不说所缚。别人一问,我就不说。你爱说不说,谁管你?这个大家现在听懂了吧?就是他问的问题其实是一种问难,本身是不合实相的这样一种状态,虽然他假以这种不二的、实相的口吻来讲,但是他自己反而堕入了二法。

佛就说了:若无一二,若没有这两种,若没有世间的二法,你怎么知道不二呢?

“善男子,若言一二是凡夫相,是乃名为十住菩萨,非凡夫也。”如果说二法是凡夫相,凡夫会分别二法,凡夫自己知道这个东西吗?不知道,他不知道这是二。世间人也说二,但他那个二跟我们这里的二是完全不一样的。它那个二就是二百五、二二乎乎的、糊里糊涂的,一会儿就犯混、犯扯、犯傻。这里的二是指一切的对立的法。凡夫也不管什么对立不对立,而如果你知道这是二法,慧庄严和福庄严这是方便分别的二法,如果你清楚这个东西,你知道它是不二之性,这就不叫凡夫了,这是十住菩萨的智慧。只有十住菩萨才能够清楚地了达所谓的二其实是不二。

“何以故?一者名为涅槃,二者名为生死。”就是善于分别诸法相。这里的“一”是不二。涅槃名为不二。“二者”就是二法,二法就是生死。这里的一二不是第一是涅槃,第二是生死,不是这个意思。这里的“一者”就是不二,也就是不异。异就是区别,不异就是一的意思。“二”呢就是不一,就不是一,就是异,那二其实就是生死,就是我们凡夫所有烦恼、无明的因,就是因为他着了一个二法。狮子吼菩萨问这问题的时候着了一个不二,其实着这个不二和着二是一样的。如果住在了一个不二的概念上,这还是二法里面的一个边见,还是两头。所以真正的不二是非常难的,一定是离心意识,离住离分别的。最后到维摩诘那里也只能默然。到了诸佛那里,也只能哑口无言,到了祖师那里,也只能竖拂、回寮、今天头疼。“一者”就是不二,名为涅槃;“二者”就是二法,有为,生灭,名为生死。

“何故一者名为涅槃?以其常故。”因为它不二嘛,因为它常住嘛,因为它不在两边嘛,所以是涅槃。那我们怎么去领悟这个大涅槃?其实就是领悟不二之性,领悟佛性。佛性就是中道,中道就是不二。“何故二者名为生死?”为什么二法就是生死呢?“爱无明故。”二法里边就有我和我所,爱无明就是能和所,就是贪,就是导致一切的颠倒的根本。所以说,所谓“生死”就是因为有爱,有无明,有能,有所,妄见一个能,妄见一个所,所以叫生死,所以叫二法。“常涅槃者,非凡夫相”。“常涅槃者”也就是不二之法,非凡夫相。“生死二者,亦非凡夫相。”为什么?凡夫他不知道生死二法,他不知道一切对立之法、对治之法、一切二法是生死相。如果知道生死相是二法的话,就不会着生死了,就解脱了。生死二者,也是非凡夫相。

这里的一二并不是第一第二的意思,是不二和二法的意思“以是义故,具二庄严者,能问能答。”所以,只有具这两种庄严才能如是问,才能如是答。

我们看狮子吼菩萨问的问题也不是凡夫所能问的,凡夫是根本没有这样的智慧去发问的,而佛如果没有这样的智慧也是没有办法回答这样的问题的,一下就会被狮子吼的问题给搞懵了。

就像有些人会反问:“禅宗不是说不立文字吗?你怎么天天还在讲经啊?禅宗不是无为法吗?怎么还带人大拜,搞那么多有为呢?这种问难本身就是自己不明白,着在了一个无为和无文字上。如果你自己不通达的话,被人家一问就问傻了,你就没办法回答了。

我们看下面这一段关于第一义空的开示。

“善男子,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好,刚才课间我就问了大家这个问题,什么是“第一义空”?为什么这里要讲一个“第一义空”?平时佛不是只讲一个空吗?为什么这里要讲“第一义空”?

后面的经文里就有答案。我们看答案,后面都写了。“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这里的“空”是指什么?这里的“空”是佛方便所讲的一个空,对治有的一个空,声闻乘所理解的空,不见空与不空的空。我们看后面的一句话,就知道这里的空,不是佛所讲的真实空,空性的意思,而是对治法里的空。后面一句是,智者见空与不空。所以如果见空就可以了解诸法实相,佛就不需要再引用一个“第一义空”的概念了。那“第一义空”其实是见空与不空,见常与无常。什么意思啊?不跑两边。不跑两边的意思是不茫然趣两头,就叫“第一义空”。所以有个第一义,其实是中道空,是佛性空,是无所有空,是真正的空。是中,你又不能执个中。这一句话“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如果你不了解,不真正了解“第一义空”的话,这一句话就把你弄懵了。

这个空,明明写着不见空与不空,很容易引起歧义。也就是有人会把它理解为:见到真正的空的人,不见空相和不空相。如果这句话不在这里,放在另外一个地方,没有上下文的联系,这样理解也没有问题。但是联系前后文,就不是这个意思了。不然,后面怎么会有智者又见空与不空呢?这就是很多声闻乘人,不见性人完全迷惑的地方,他根本没办法理解,因为他着了一个空相。着了一个空,就看不到不空性,或者他只能见空,或只见不空,他不是同时见空与不空。所以叫“不见空与不空”。

“所言空者”就是断灭空,或者是说知解里的空,他要么只见空,要么就见有,他一定是跑两边的。“第一义空”是不跑两边的,就是智者所见的。智者既能见空又能见不空,既能见常又能见无常,既能见苦又能见乐,既能见我又能见无我。但这里就是善于分别诸法相,而于第一义不动了。这里并没讲不分别,而是详细地分别什么是“见空与不空”?哪个是空?哪个又是不空?“见空”是指什么?“见不空”,哪个又是不空?这里有这么细的分别,有这么具体的内容,而不是一下子全都空了。

这里所说的“智者见空”什么空啊?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槃”,什么是不空啊?常乐我净,解脱,智慧。这是见空和不空。后面包括“常与无常”,什么是常啊?佛性是常,什么是无常啊?一切诸法是无常。“苦之与乐”,什么是苦啊?无明、颠倒、烦恼是苦解脱、智慧这是乐。中间就省略了啊。直接就是“乃至无我者”什么是无我?“无我者,即是生死。”什么是我者?“我者,谓大涅槃。”

“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你只是见一切空,见诸法全是空相,会落入断灭,你不知道还有一个不灭的佛性,还有一个不空的,所谓大涅槃。声闻人或邪见者,容易堕入这个空。那你就不叫中道,你就没办法见性。“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者”,这个“我者”是佛性,常住的佛性,一切诸法所生的根源。如果说一切法都无我,连这个涅槃都不存在的话,这本身就不成立。你这是妄想,这是语言意识中的无我,非佛性无我。你这个一切的作用从哪来的呢?所以说一定是有一个不空的,一定有一个真实存在的。所以“我”又叫真实,叫常住,叫妙有。妙有并不是诸法有叫妙有,而是不思议性叫妙有,佛性是妙有,诸佛常乐我净是妙有。妙有又叫不空。所以涅槃经里所说的不空,跟我们平时理解的不空,完全是两个概念。涅槃经是从佛性有的角度讲不空同,这个要跟其人所讲的不空区别开。

“我”并不是指心意识里边的一个跟我有关系的,跟你这个人有关系的我,那个不是“我”,那不是涅槃中所说的真我。真我是指真实,是指实相,是指涅槃、大涅槃。  

“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易,无明覆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声闻缘觉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你就知道只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能见性。“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于我。”亦不得见性。凡夫正好是颠倒的,该见空的时候,他见不到空,他见一切有我,他见不到无我。该见不空的时候,他更见不到,他见的不是佛性,而是幻有。凡夫他见一切都是有,但他见的有,并不是佛性有,而是以幻为有。外道也是这样,都是颠倒的。所以“以是义故,不得第一义空。不得第一义空故,不行中道,无中道故,不见佛性。”我们就知道了第一义空和空的区别,它是能见空与不空,能见我与无我,能见常与无常,能见苦与乐,不颠倒。

我们再看下一段:“善男子,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有因者,即十二因缘,因因者,即是智慧。有果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果者即是无上大般涅槃。”这几句呢也很难懂。但是如果你确实明白了,你对佛性完全领悟了,这一段也不难懂。

“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我们看什么是“有因”?佛性的“因”是什么?这里面讲到的是“即十二因缘”,这个“即十二因缘”其实是十二因缘的观智,简单讲叫十二因缘。也就是你能观察十二因缘,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也就是这十二因缘,它是没有实体的,它也是佛性的一个用,佛性十二因缘,每一个都是佛性的因。一切法其实都离不开十二因缘,一切法都离不开人,离不开意识,那对于人来讲,其实就是十二因缘。这里“有因者,即十二因缘”,这是佛性的一个因,因因是什么?也就是十二因缘前面还有一个因,就是智慧。你看其实这智慧又回到佛性这来了,因为智慧也是从佛性起的。这里就是从因和因因上来认识佛性,也就是说我们本性本来就具有这样的智慧,只是被无明盖住了,你不能生起智慧。你生起智慧,就能见十二因缘,见十二因缘性空就能够见佛性。这是因和因因。

我们看果,佛性它处在一个中道的位置,它前面有因和因因,后面有果,有果果。其实这是善巧分别。佛这样讲,是帮我们对佛性有一个比较直观的理解。也就是佛性是中道,它前面有因,有因因,后面又有果,有果果。那它直接的果是什么?直接的果就是得无上正等菩提,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果者是什么?见佛性,得大涅槃。因是佛性,果就是见性。通过修行你见性,见性是其中的一个果,这个果后面又有一个果,那就是常乐我净,大涅槃。大家听得懂了吗?其实见性就是大涅槃,但是方便分别它就是两个状态,好像有两个状态,其实是一个。见性了就能够得常乐我净,就能够解脱,就能够入大般涅槃。这是果和果果。

其实你要说因和因因都是一个因也没有问题,因为十二因缘和智慧它是一个,你甚至说它们都是佛性,所以说就是方便分别。继续再分别还有因因的因呢,还有果果的果,可以这样无限地分别下去。这就是为什么佛说声闻乘人他只是知道很粗的一个意思,而佛能分别出无量义来。你只有在完全见性的情况下才能够解说,才能够知道这些意思,才有这个智慧。你不见性,不了解佛性,是没有这个智慧的。你也不知道还有个十二因缘,还要去观十二因缘,还要去观十二因缘是空的。为什么观十二因缘空呢?你不观十二因缘你就不知道原来一切都是从无明起的,原来有爱,有取,有有,才有生老病死,才有这些个苦恼。你知道了,观察到了,在这个地方你不再执了,不再执取,取断了,无明就没了,名色也没了,这些一下全都脱落了。

刚才课间有人问了我一个问题,什么是不放逸?以前她的理解的是:观诸法苦就是不放逸。其实真正的不放逸就是实修。在你对佛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信受的情况下,你真正去做这个不放逸,就是远离六尘。自律也是一样,自律就是收摄六根,不去染六尘,不去贪染这个虚幻的六尘境界,不去熏修识心,这就是不放逸。你只知道一个苦、空、无常、无我,它的力量是远远不够。如果你的习气不转,识心的习惯不转,只知道这个理远远不够。你知道一切都是不生不灭的,并不能真正得无生法忍。不放逸才能得无生法忍。一定是牧牛,收摄六根,不犯苗稼。

所以说,具足了福庄严、慧庄严你才能问,你问了就有这二庄严了。你不仅是为自己问,你还为很多人问,不仅是你有这个问题,有些人他很害羞,他不敢问,有些不知道问啥,但是你一问了,他会说我也有这个问题。

后面:“无明为因,诸行为果,行因识果。以是义故,彼无明体亦因亦因因,识亦果亦果果,佛性亦尔。”所以佛性如果我们用世间的一个词来讲,用哪个词特别接近它?它是一个客观的,它是一个中性的,它不善不恶,它也没有觉也没有不觉。就是你得认识到它,你认识到它你才能解脱,才能入大涅槃。你不认识它,就跟它相背,就叫无明。相违背就不在中道里边,就不是客观的,不是一个中性的,不是男就是女,不是阴就是阳,反正你就是跑两边。跑两边,就被十二因缘所缚。十二因缘,就变成了生死。见到了佛性,同样在十二因缘中,但不会迷,在十二因缘中成就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