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叫于念离念

    什么叫“于念离念”    师父,什么叫于念离念?我看了你今天发的于念离念做功夫的文章。我不喜欢做功夫,我一看到做功夫,就会让我难受,不自在。因为以前修了很长时间“保持觉知”,所以觉得很累。诵经和念咒打坐我喜欢,这种虽然也是不能很好的专注,但是没有在生活中保持觉知那么难受。还是我误解了于念离念?    答:你所有的烦恼和不舒服的感觉都是因为住在了某些你没察觉的“念头”里,将念头创造的幻境当成真的,于中妄生取着,不能离开那些念头,不知道如何转念,所以才会不安、烦躁和恐慌。你可以反思一下,每次你的烦恼是不是因为自己想到了什么?是的,一定是一些念头或观念让你不舒服的。那些念头未出现时,你是怎样的?想一想?你是安好的。    是的,没有那些念头,你会很安心。比如,昨天有人骂了你一顿,你很生气。今天你已经把那件事忘了。可是,一想到那件事,你还会觉得不舒服。但是,只要离开那个念头,去做其他的事,或者忘了那个念头,或者不相信自己被人骂了是真实的,你就没有任何烦恼。这就是“于念离念”在现实生活里的操作和训练。在你生起了让自己烦恼和不安的念头的刹那,离开它,就是于念离念。这样的功夫只有通过训练,通过有意识地练习,才能养成。    通过打坐、诵经、专注地做事这些方便,我们可以让自己内在逐渐安静下来,能培养看到自己妄念生起的功夫。能看到妄念,才能转念,才能离念,才能解脱烦恼。如果自己一直在妄念中转动,被自己的感觉和念头欺骗,被它们牢牢地抓住,那就是所谓的“生死轮回”。没有别的生死轮回。相信自己的念头,在念头中受苦、恐惧与不安,即是三恶道。出离妄念,于念离念,就是解脱。    不相信那些因执着而生的烦恼的念头,质疑那些念头,不住于那样的念头,离开那样的念头,烦恼因此而消失,就是“于念离念”。        《六祖坛经》云: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

    2019-10-31

  • 做于念离念的功夫

    做“于念离念”的功夫    我们所有的烦恼都来于不知不觉住于自心妄念,随念流转,于生灭幻境中得失取舍,自做自受,自画自怕,不能自拔。所以,能离妄念,是真修行。    六祖大师说,人性本净,由妄念故,覆盖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    虽知烦恼因念而有,为何诸修行者还是会落入念头,烦恼不断,随念流转?原因有二。一因染习久矣,执取深固,粗执尚未断离,细念更是难以察觉。二,未久久训练“于念离念”的功夫。    所以欲离妄念,首先,应当方便远离自心所取幻境,放下对世间亲情名利等种种粗重的执着。其次,于安静处踏踏实实做于念离念的功夫。更要于日常行住坐卧,善护于念,不忘做此修行。    十方诸觉悟者,皆因于念离念而得解脱。若欲解脱,不修此行,无有是处。    于念离念,应当训练。于此深用其心,久久反复练习,时到方成,功深才就。若心存侥幸,以为佛法但悟其心,不用修行,无须用功,是为大错。古人所说不用功者,是不错用功,不于心外求法,不做种种有为功行。非是不做此心行转念功夫。若不做此功,无始妄习力大,依旧循它诸境,于自心妄念中烦恼不断,生死不出。    佛陀六年苦行,树下静坐,方得觉悟实相,正是做此功夫。五祖弘忍大师“昼则混迹驱使,夜则坐摄至晓,未尝懈怠,精至累年”,正是做此功夫。六祖慧能大师于五祖会下八个月舂米,于猎人堆里十五年藏匿,正是做此功夫。永嘉禅师“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正是做此功夫。赵州几十年来除二时粥饭是杂用心处,其余所有时间正是做此功夫。香林澄远四十年打成一片,正是做此功夫。法达十年诵法华经,虽不理解经意,正是不知不觉做此功夫,所以烦恼断尽,一朝闻六祖开示法要,即得开悟。僧智通诵楞伽经千余遍,亦是做此功夫。    石巩慧藏禅师一日在厨作务次,马祖问曰:你在干什么?慧藏曰:牧牛。马祖曰:怎么牧?曰:一回入草去,便把鼻孔拽来。祖曰:子真牧牛。慧藏牧牛,即是做于念离念的功夫。    六祖开示智通: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转处不留情”者,正是于念离念的功夫。    六祖开示怀让“只此不染污,诸佛护念。”此“不染污”,是不染污于“念”,即是于念离念的功夫。    百丈说,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此“但离妄缘”即是于念离念的功夫。    黄檗禅师说:离即是法,知离者是佛。此“离”之法,即是做于念离念的功夫。    金刚经云: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此“善护念”者,即是于念离念的功夫。    一切修行,尽归于念离念。除此于念离念,别无修行。离此至功,尽属有为,不会修行。过去诸佛祖师,现在无数行人,未来诸修行者,不论根基大小,不管悟性高低,欲得真实解脱,都要做于念离念的功夫。若欲转无始劫来识心取相,妄念流转的习惯,唯有训练于念离念,才能转识成智,成自在人。    今学人之所以不得成就,多年修行,烦恼不断,皆因不肯息下心来,不能踏踏实实做此功夫。即便偶尔做之,功夫不够,时间不足,用心不专,断断续续,所以于烦恼面前,无力消融。    学法修道,欲渡烦恼大海,出离无始以来生死习气,侥幸不得,怠慢不得,欺骗不得。当付出时间,方便远离世间俗务,肯做此“于念离念”的功夫。以大毅力,久久坚持,方成佛道,没有例外。

    2019-10-31

  • 烦恼的息灭验证你的修行

    烦恼的熄灭是验证修行的唯一标准    师父好,最近发现如果不把经历的一切视为“我”在经历、而是每一瞬间的见闻觉知才是“我”,而非一直以为的、存在一个四大聚合的身、心的实体“我”,比如当身心出现某种痛苦觉受时,不是“我”感到、或承载着痛苦,而是包括这个痛苦和当下觉知到的一切感受、念头和环境的集合本身是“我”,每一瞬间的“我”即刻出生即刻消亡,这样似乎过去未来会直接断开、消散,也不存在需要对待的对象。这样,似乎一切问题都没有了。请师父指点,这样去观照,修行方向对不对?因为觉得它太简单轻易,自己也没怎么刻意用功实修,不敢确认是不是摸对了门路,接下来就按这个方向去经历、然后放下就行了?恳请师父开示。 答:修行不管如何用功,如何对治,学什么法门,烦恼的熄灭是验证修行是否走对了方向的唯一标准。你之所以对自己的修行还存有疑惑,就是因为没有真正领悟到菩提自性,本来清净,由妄念故,覆盖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自己起心住妄而不觉察,没有“于念离念”的功夫,所以陷入自心所设的无明烦恼里。当你能够看到自己念头的生起,通过真实用功,长时间的训练,有了“于念离念”的功夫,在每一次烦恼生起的时候,以般若智慧观照,念念圆明,不住于法,烦恼自然熄灭。烦恼熄灭,对自己的修行自然无惑。纵十方诸佛在你面前说你修错了,也瞒不了你。修行最主要的不是无端地要去证明什么,而是当有烦恼和痛苦时,去观察它们如何生起。观察到一切痛苦和烦恼是因为住在了念头和知见构成的是非对立中,离开这个念头,不相信念头构成的故事世界,从幻境和烦恼中出离,修行就完成了。修行是在每一次烦恼的出离刹那终结。如果没有烦恼,则不需要任何的修行,也不需要观察和对治。烦恼未生的刹那,就是心未生、念未住的刹那,那样的状态很平常,就是我们每日穿衣吃饭的状态,只是没有住在念头的幻觉和执着中而已。那样的状态不需要修行,如果你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而且有了这样出离的功夫,修行和解脱是易如反掌的,甚至没有什么修行的痕迹。六祖大师说“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至于你描述的状态和你的悟处,如果因此而对一切没有困惑,烦恼起时,你的观察也会使烦恼消失,那就是做对了功夫。如果它仅仅是你对实相的一种领悟,那没有任何意义。在没有烦恼的时候,我们根本不需要去理解和领悟什么,因为没有什么实相需要领悟。不被假相所瞒,就是实相。知幻即离,离幻即觉。    如何去验证自己是否做对了功夫,修行的方向是否正确?验证的标准只有一个:是否有烦恼?烦恼起时能够快速地出离是唯一的修行。真实出离烦恼是验证一切修行功夫的唯一标准。纵然讲出再多再精确的道理,如果烦恼依旧,都如说食不饱。别人永远无法证明你修行的功夫是否用对,只有你自己知道,因为自己有无烦恼,内心有无执着和挂碍,只有自己知道。所有的修行只是在烦恼生起时才有意义。修行的方向可以参考前人觉悟者的方向。但真实行道,如何用功,要亲自实践,亲自证明,亲自受用,真实解脱。

    2019-10-31

  • 坐金刚座,开妙莲花

    坐金刚座,开妙莲花看再多的文章,不如静坐一柱香。今日学人,说道看道者多,行道悟道者少。走马观花者多,潜心静修者少。能歇下心来做真实功夫,胜读万卷经书。读经明理,只是为了歇下妄心,让浮动的心休息下来。若只是看他文章论说,明些佛法道理,一生如是蹉跎因循,以为修行,那是自欺。不做真实功夫,不彻底休息种种妄想,不转变识心分别取相的习气,即使读遍三藏经论,欲得解脱,无有是处。    能停下心识向外攀缘,不求一切法,胜过一切修行。一切烦恼,皆因心向外驰。一念心出,则造地狱天堂,六道三途,皆是虚妄,徒劳悲喜,总被自心所诳。一念心回,天堂地狱顿然消失,六道三途自无,安稳寂静,原来如此。    实现所有的心愿,不如看到愿望是空,诸法无愿,愿止心息,是诸佛之愿。达成所有的梦想,不如无梦,一切梦终究是空。解决一切事端,不如无事,无事才是真实。    所有问题,因心而起,心若不起,是名大智慧,能解一切问题。心不起处,是名威音王佛以前,是名金刚三昧,是名到彼岸,是名大般涅槃。心灭一切苦自无,心灭是大修行。    见烦恼因念而起,因住而有,于念离念,烦恼自除。所以古人云“知离者是佛,离即是法。”但能于烦恼生处、不如意处,不舒适处随时回到没有任何故事和是非的寂静处、安乐处,回到意未生,法未立,没有概念的真实处,清净处,是真正修行。除此之外,无别修行。以此长养,以此用功,无功可用,无力可养,是真大力人,是真正智慧。    如是修行,不拘方所,不碍诸行,没有行迹,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向外人道不得。但能于烦恼起处、是非生处,以般若智慧观照,一念回本,即得菩提。    纵说得十二部经,百千弟子围绕,说空说有,说如来藏,不识此清净处,回不得此寂静处,还是凡夫,不免生死。    智者心行,迷人眼看。万万人中,谁行得此法,谁得解脱。若不心行,烦恼尘劳不断,不知从心生出灭法,念念滞着,纵多劫修道,只是向外驰求的莽汉,三途常客,非是道人。道人截断众流,心法不生,烦恼不起,生如来家,坐如来坐,真性无染,坐金刚座,开妙莲花。

    2019-10-31

  • 遁入空门

    遁入空门    一扇门,原来门框门楣上什么都没有,你走进门口,什么也没想。门上本没有任何故事,关于门,干干净净,那是一扇空门。人们对之甚至视而不见。当有人在门框上贴上过年的对联,门板上贴着福字,门旁边的窗上贴着窗花。人们再看见这扇门,于是“年”的世界进入了人们的心里。年本来是没有的,几个字,几张纸,几个图样,就造出了一个世界。    如果人们在门上贴着“喜”字,看到“喜”字的人,还没进门,仿佛就看到了一对身穿礼服的新婚夫妇。人们透过一个剪纸的“喜”字,就会看到一个“结婚”和“喜气”的世界。    如果门口摆着花圈,门上贴着挽联,门前挂着幡,人们会看到有人去世了。那扇门被赋予了一个死者的世界。    如果门上贴着一个“佛”或者一个“禅”字,人们会立刻看到一个修行者的世界。种种关于佛和道的故事会在看的人头脑中联想出来,这种联想的速度之快,几乎难以察觉。    如果门上贴着茶庄或者饭店的名字,你会看到一个商人经商的世界。    门还是那扇门,但是因为写了不同的字,摆了不同的装饰,你会看到不同的世界。    事实上,你并未看到什么窗花和喜字,也没看到佛道和修行,你也没看到饭店或茶馆,你看到的是自己投射的意识、心念和知识。    几张纸,几个字,一点装饰无法构成世界。一幢大楼,无数房间,很多员工,也无法构成一个公司。无数城区,工厂、街道、居民、住宅也无法构成一个城市。世界、城市、公司来自于我们的头脑的想象和创造。头脑里产生的千万种观念和联想,构成了过年,结婚和死人的世界。    万事万物并非来自于外部,而是来自于你的分别和妄想,皆出自于你。你造世界,你生诸法。你用什么观念看世界,你怎么看世界,你的世界就是什么样。但是,无论你怎么看世界,那都是影像的世界,不真实的世界。    意造世界,识生诸法,心造万物,念成境相。外境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外无法,法从心生。去看那心未投射任何概念的“世界”,去看不带任何故事的“门”,去看意未到达事物之前的本来面目。走进那扇没有故事的“门”,那才是真正的风景,那才是寂静的世界,那才是真正诸佛所在的地方。那是真正的空门。    诸行者,不被自心的分别所骗,跟我一起“遁入空门”。

    2019-10-31

  • 停止有求之心,诸苦自息

    停止有求之心,一切诸苦自息    幸福的人只有一个特点,知足,能知足,所以常乐。不幸的人,只有一个特点,贪求。求之不得、求之又失,得之不满,复而更求,所以痛苦。    时下患焦虑、抑郁、空虚等各种精神疾病的人越来越多;觉得生活没有意义,百无聊赖,每日被负面情绪笼罩,一点也不快乐的人数不胜数。人们看不到自己痛苦的根源,也找不到治愈身心疾病的方法,所以如陷泥淖,不能自拔。    一切的痛苦来自有求之心。减少自己的欲求到最低处,接受自己的任何现状,所有的逆境立刻消失,所有的痛苦瞬间息止。    千千万万人学习佛法,修行用功,得解脱者少之又少。八万四千法门,没有一法胜过无求。欲行解脱大道,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着。    如果你现在正在病榻之上,生命垂危,你的痛苦不是来自你即将离开人世,而是来自你还想活着,你在求活。放下这个欲求,接受死亡,你的痛苦和恐惧立刻结束。    如果你现在没有工作了,整日无所事事,你焦虑、绝望。你的焦虑和绝望不是来自于你没有工作,而是来自于你想拥有一份更理想的工作。降低这个欲求,或者放下这个欲求,你可以找一份自己能胜任的工作,不管收入有多低,只要能填饱肚子即可。如果你连这一点都做不到,你可以选择去乞讨,去出家,或者一直躺在家里等死。只要你愿意,没有什么是不应该的,在智慧的人心里,不存在积极和消极,只有如何选择快乐地活着。你可以选择任何一种生活方式,只要你开心,只要你没有痛苦。快乐跟尊严、道德、价值没有任何关系。跟尊严、道德、价值有关的是痛苦。    如果你没有任何原因的感到沮丧,看不到生活的意义,也没有兴趣做任何事,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你因此而抑郁、不安、彷徨,那么,让你抑郁的不是看不到生活没有意义,而是你看不到生活本来就没有意义,你在求有意义的生活,你在摘一朵空中花,你在无中求有,所以你不安,你惶恐,你痛苦。放下想在生活中寻找意义并让自己过得很充实的这个欲望,不仅减少外在的需要,也减少自己内在的需要。只要能活着,能呼吸,能睁着眼睛,能吃饭,能走路,甚至只是躺在床上,什么也不做,你都很满意,你会成为最快乐的人。    把自己放在生活的最低处,让自己的欲望减少到只要能活着,看清自己所有痛苦的根源都来自过多的欲求,放下这些内外一切的有求之心,解脱立刻来到你面前。    你的烦恼和痛苦永远不是来自拥有的太少,而是想要的太多。甚至想博得别人的一句赞美,都会让你陷在烦恼中。有求皆苦。    如果你甘心做一个废人、一个无用的人,一个生活最底层的人,一个没有任何理想、期望的人,一个得过且过,一个随遇而安的人,你的一切痛苦都会无影无踪。如果你甘心做一个乞丐,一个不要身份,不需尊严,一无所有的人,你会立刻活在极乐。    如果你甘心自己只要能呼吸,只要能看到今天的太阳和天空,你就很满意,你是世界上最富足和幸福的人。

    2019-10-31

  • 庭前一枝花,经年也不开

    庭前一枝花,经年也不开    阿弥陀佛,师父好。请师父开示:既然往生和极乐是当下的事,那么,往生与极乐就是一种内心的精神状态。那么,人死了去了哪里?肉体化为灰尘,神识去了哪里?随业流转吗?    答:如果你真正领悟了当下,就没有这些问题了。当下并不是指一种内心的精神状态,而是实相,是超越时间、空间和思维意识的如实“状态”,你根本找不到任何比喻能形容当下,除非你不去思维和形容它。在你没进入头脑和概念的刹那,也即六祖大师开示慧明上座“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的这个“正与么时”,那一瞬间,勉强称为“当下”。但其实根本没有任何的“那一瞬间”与“当下”,因为当你形容“那一瞬间”或“正与么时”时,它早就过去了。任何事物和状态从来不会停留,刹那都不会停留,所以时间和状态是不存在的。    死亡、往生、生死是建立在虚妄的时间假相中的概念,从意识而有,并非真实。一旦你真正领悟了实相,远离了头脑因分别而产生的时间和生死概念,你就进入了“当下”,那是无生的世界,是真正的极乐,是不生不灭处。“那里”并不是一个方所,也不是什么状态,它超越了意识的理解,非心能测,佛亦不识;“那里”并没有身体,没有神识,没有生,没有死,没有变化,没有物质,没有精神,没有状态;“那里”无一切法,无一切概念。    “人”、“肉体”、“人死了”、“去哪里”、“神识”、“业”、“随业流转”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虚妄的头脑中的妄计所执法,人不知不觉就会堕入这些概念编织的幻象世界,佛把众生的这种无明和习惯假称为“随业而转”,事实是,并没有什么业和恶趣,一切唯心所造,唯识所现,唯念流转,虚妄不实。识与念皆是虚妄,所以,从根本上说,并没有什么在流转。心生则随念流转,心息则流转自息。    此事超心意识,向他人描绘不得,唯自悟自修,自觉自证,默契方知。众生纵明此理,未得用功修行,未转识心分别妄计的习惯,还是会堕入于自心妄念所造的虚幻三途中。一念生,即五阴生,世界起,诸法有;一念灭,则五阴灭,世界空,诸法寂。此事须亲证,此事须心行,口说当下,戏论极乐,穷劫不得亲见极乐安享当下。拟心即错,动念即乖。唯大智根熟之人,于石火电光刹那之际,窥得那一念未生之本来面目,妄心一歇,歇即菩提。所以古人云,目前无法,意在目前。    若不想流转三途,直下极乐,莫在这里想它肉体神识这些名相之粪,徒劳无用。但看:庭前一只花,经年也不开。你道为何?再来,再来!

    2019-10-31

  • 专注但不执著地做事

    专注地做事不是执着地去做事    顶礼师父!请求师父开示:我经常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而和家人吵架,明知吵完架就完事了,就应该放下,但事后还会很痛苦。看到师父“专注地做事”的文章,那请问师父,专注地吵架时,是“有力的修行”还是正被头脑欺骗而不察觉?    专注地做事,不是指执着和专注地生烦恼。吵架并不是我要说的专注的做事,它已经被头脑所骗,是一种自我执着的习惯性表现,但即使这样,吵架本身不会带来长久的痛苦。吵架过后耿耿于怀,一直念念不忘,才会带来长久的痛苦,或者,每次遇到同样的事都会争吵,每次都会很痛苦,这就需要注意了。佛法是对治执着和住着的,只有掉入头脑,被念头欺骗,才有可能在一件事已经结束后还坚固地执着它,或者在同样的事情上经常痛苦。    离开念头的执着,就是有力的修行,不管你专注地做什么,只要你没纠结在念头认定的对错中,没有深深的执着幻境,都是有力的修行。专注地做事,正是离开念头的住着的一种智慧和善巧方便。我说的专注的做饭,专注地走路,专注的工作,不是一直永远在那里做饭,干活,工作,不是一种机械性的重复劳动,更不是消极地去做事,而是不打妄想,不落入故事,没有执着和痛苦的做事,是自然而轻松的行为。专注的做事的目的就是为了出离头脑,甚至是休息头脑,不是去自寻烦恼。        如果你因为习惯,没有忍住和别人吵了架,没关系,吵过架就立刻放下,忘掉,出离头脑对吵架的住着,这才是你的修行,而不是给吵架贴个“专注地吵架”的标签,以此为由认为吵架是对的。如果那样的话,你也可以说,我专注的痛苦,专注的烦恼,专注地骗人,专注地纠结,全都是有力的修行,那就变成诤论了。佛法不是诤论对错,而是没有执着和痛苦地生活。

    2019-10-31

  • 不被头脑欺骗

    不被头脑欺骗        师父,我学法已经四五年,从开始的吃素念佛,到后来的放纵自我,到现在的迷惑茫然。虽然每天在工作,但每天都在想这些事,不知道什么时候“法”这东西已经渗入血液里了。我迷惑茫然,好像做什么都不对,学了四五年佛什么都没有用啊!我不知道什么是我的心啊!我很无奈。        答:你真的每天都在工作吗?在我看来,你并没有好好工作,你工作的时候没有专注,而是在打妄想,并且这些妄想还带到了你工作之余,所以你会觉得累,觉得迷惑和茫然。        也并没有什么“法”渗入你的血液里,而是你落入了自己的妄念中没有发觉而已。你更不需要知道什么是你的心,只要能不起妄念,自然就会安心,而那与有没有心没关系。“心”也是我们的一个妄想而已。但有一法,不离妄想;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我们所有的烦恼都来自没有安住当下。当你没有专注地做好一件事,而是落入了头脑的妄念中,这时,你就会不安心,你会被你的妄想带着不知不觉制造出无数的问题和可怕的幻境。真正的修行是从认真专注地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开始,从此刻开始,而不是专门去做一些形式上的“修行”。所以,你自认为的学了四五年佛法,有可能真正连一天都没有在修行。        如果你在打坐或诵经时而妄念纷飞,想着工作上的事,为此而纠结分心,事实上,你没在打坐,也根本不是在修行;如果你在工作时,没有想着修行上的事,而只是专注地工作,其实你不仅在工作,同时你也在进行着最真实有力的修行。修行跟我们做什么没关系,而跟我们做什么时候是否专注有关。        专心地做事,没有妄想,没有烦恼,没掉进头脑的幻境中,这才是真正的修行,这才是真正地学法。如此学法,进行一天,胜过在妄想中修行一年。如此专注地做事,虽从未有意识地在修行,却是真正的修行。        因为从来也没有专注地做事,没有好好地休息头脑,所以,即便工作结束了,自己无事可做的时候,你还会被带到自己的妄想中,甚至妄念会更多,而产生了上面的诸多问题。        如果你实无法找到更好的方法休息你的头脑,在你没事的时候,你可以试着去做一些轻松的事。比如,去厨房看看灶台周围是不是有很多油渍,然后找出厨房专用的去污剂,好好把灶台周围清理一遍。清理污渍不是主要目的,让自己有事可做,做事的时候,让自己不再胡思乱想才是目的。如果家里没有去污剂,那就去超市买一个厨房专用的清洁剂,然后把厨房好好的清理一下。        你什么问题都没有,就是因为从来没有专注地做事,没有好好地休息头脑,而习惯于活在妄想中,掉进了妄想制造出来的问题里,给了头脑无事生非的机会。以后再有类似的问题,就去专注地干活,去买菜,去烧饭,去看电视,去擦马桶,去洗衣服,去做点儿什么,一切问题都没了。在上班的时候,专心地工作,把所有关于修行的概念,修行的问题和方法全放下,安心而专注地工作,那才是你真正需要用功和修行的地方。只要一有问题,就去专心地做事。直到你能在任何事上都安心,不再被自己的头脑欺骗,你就可以歇着什么也不做了。

    2019-10-31

  • 疾病呼唤爱

    疾病呼唤爱人们因不理解疾病,讨厌疾病,对治疾病,而加深了患病的程度。所有的疾病的来源于误解和讨厌。所有的“疾病”本来是都身体上出现的正常变化,并非疾病,也并不真实,就像身体上健康的部分一样。因为被赋予了“病”(不好的状态)的观念而被心念区别待之,因而讨厌它,对治它,驱赶它,想赶快地除掉它。“疾病”因此而被孤立和分离,从虚幻变成了真实。事实上,没有任何东西是能被厌恶和分离的,最终导致被厌恶和分离的只是念头,念头的自我对抗、纠结和痛苦折射到身体,产生了身体的变化,然后恶性循环,形成了“疾病”的观念。治愈“疾病”的最好方法,首先放弃以“疾病”的观念去投射自己的身体,忘掉自己的身体,不相信自己“病”了。如果做不到这点,那就去爱自己的“疾病”,爱那些“疾病”的观念,爱身体上那些正常的变化(我们习惯性地认为不好的变化),不要去厌弃它们,不要老是想着把病治好,把病赶跑。厌弃“疾病”,治病,是生产“疾病”的真正原因。当你理解了“疾病”只是一些观念和因之产生的厌恶情绪,你会发现,根本没有什么东西是“疾病”。你将不再去厌弃身体上的变化,身体会自动康复。就算身体没有恢复如初,它也不再使你困惑和痛苦。让你困惑和痛苦的是你对身体上那些变化的厌恶,是那些负面的念头和情绪。那些念头足足可以使一个人疯掉,甚至杀死一个人。罪魁祸首是那些虚妄的念头,但我们却把病归咎于身体。真正的疾病是厌恶,是对治,是分别,是分割,是分离,是清除。所有讨厌的情绪都会滋养“疾病”,所有的否定和指责都会带来痛苦。最好的治愈是爱,是接纳,是理解。理解“疾病”,理解身体的变化,不再厌恶身体的变化,接纳身体的变化,爱身体那“变化”的部分,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疾病”,是治愈一切疾病的最好方法。疾病出现在我们的生命中,就像天使一样,它不应该被我们厌弃,它来是唤醒我们的,它来启发理解,它来呼唤爱,让我们变得勇敢。“疾病”会让我们学会爱,它会让我们看到自己完全“健康”。当你完全接受身体的任何变化,放弃了对治,不再厌恶“疾病”,甚至用理解和爱去对待“疾病”,疾病会消失,“疾病”的概念会消失,“疾病”会成为理解和爱。

    2019-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