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衣钵

    衣钵祖师所传衣钵者,为表信心,为传心印。人若得信心,此人得佛祖真正衣钵。若披此衣,即名佛祖。  佛祖非是外人做得,自己是祖佛;衣钵非自外来,有天生紫磨金衣。佛之庄严,不过此衣。祖之妙智,皆从此衣出。  自己之衣钵,无形无相。自己之真佛,我心无我。所以云: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  古人云:但自向衣钵下会取。会取个什么?如何是自己之衣钵?若于此处能提衣契领,是名巧手,又名大力士,又名金刚智。  昔日六祖将达摩所传袈裟放在石头上,慧名提掇不动。非是衣有神异,亦非祖有超能。此衣表法,法身超重。此衣表信,群魔难动。此衣非但慧明提掇不动,十方诸佛亦提掇不动。此衣无间无隙,遍覆十方。此衣伸手不得,须是无心者穿。此衣穿凿即失却,须是无作人得。  若人识得此衣,方知衣不离身,身不离衣,长在肉里,嵌在骨中。从未穿着,脱亦不去。不从有来,不从无去。悟之者,名锦襕袈裟。得之者,名柔和忍辱。故经云:如来衣者,柔和忍辱是。  古人云:我有一领衣,非是世间绢。众色染不着,晶晶如素练。此衣非圣人有,凡夫亦有。非我人有,先天地有。此衣刀不能裁,线不能缝。永无破漏,却能放光。人人本具,家家珍藏。展则成净土,收则香积国。能生七宝树,能结法林果。触之成妙觉,见之佛眼生。  一切众生,以得此衣,名为道人。能穿此衣,是名铠甲。见得此衣,方名参禅。识得此衣,是名师承。若得此衣,何须授记。亲见此衣,不须印证。  若识得此衣,能裁一切世间衣。若穿得此衣,能馥蔽群迷。说此衣者,是名法师。描此衣者,是名作家。示此衣者,真善知识。贩此衣者,诸天捧花。所以云:不识者,千金难买。识之者,分文不取。  此衣是佛母,此衣出般若。此衣说妙法,此衣开莲花。   此衣超美,十方享誉;此衣难名,佛口难形。若见此衣,日光丽丽,若睹此衣,万法皈依。

    2019-11-09

  • 我闻并信受

    我闻并信受问:须弥纳芥子,大中包含小,此处甚分明,为何佛却说,芥子纳须弥?一尘一佛国?有情有佛性,无情无佛种,为何佛却说,有情与无情,同成于佛道?烦恼明是苦,菩提本是乐,为何佛却说?烦恼即菩提?贪嗔痴是道?生死是轮回,涅槃是解脱,为何佛却说,生死即涅槃?无缚无解脱?护生是救命,杀生是害物,为何古人说,老僧不慈悲,护生须是杀?佛是清净觉,烦恼是为魔,为何祖师说,佛即是烦恼?行非道解脱?明明是佛说,为何祖师说,佛经是魔说?畜牲愚痴行,为何祖师说,当行畜牲行?明明离爱憎,为何祖师说,爱嗔不爱喜?狗子是有情,经云有佛性,为何祖师说,狗子无佛性?如是诸问题,仁者如何会?答:若着相而解,是则见二法,自性相违背。若悟于实性,则知诸法空,一切无障碍。芥子与须弥,凡夫见为实,是故成二法,互不相容纳。智者见其空,其性无有二,是故互相容。一尘与一国,亦是虚妄想,究竟无实物,是故假名说。有情与无情,凡夫妄分别,是故成二法。智者了达空,是故同成佛。佛是假名字,莫作于佛想。烦恼与菩提,愚人妄所计,谓实有其法。达者知无性,俱是假文字,是故并清凉。生死如幻化,涅槃亦非实。无智者见二,谓实有其法。智者达其幻,其性唯是空。护生幻中事,杀亦不真实。慈悲不慈悲,缘是于有法。无慈亦无悲,慈悲亦不少。愚人取自心,见之为实有。智者不取相,自心无分别。祖师玩笑语,莫要当真实。以此导世人,离妄想分别。是故说护生,等杀如梦幻。佛是假名字,烦恼亦非实,二者俱非真,故说佛烦恼。愚人生实解,所以堕生死。智者知空相,是故见如来。经不离文字,从意思想生。但诳无智者,是故云魔说。佛说与魔说,俱空无实义。是故古人说,全是魔所说。报化非真佛,法身无法说。无说真说法,实无法可说。畜牲与诸佛,俱是空名字。是故祖师说,做山下水牛,能行畜牲行,是为真佛行。祖师随口说,本来无实义。以显智慧性,实无智慧得。爱憎无实义,无法名嗔喜。老僧亦是幻,何妨爱与恨。嗔性非嗔性,喜亦不可得。是故老僧说,爱嗔不爱喜。智者通达空,不着假名字。狗子非狗子,众生妄所计,从识分别有。佛性亦如是,本不可思议。无名可名之,名之于佛性。若以意识解,错解佛真实。若人不分别,得见佛真性。若人不取相,于法不生心。心不取于法,是名无生忍。能见真实性,能达万法空。了音声法门,是名陀罗尼。若能见空性,将西叫做东。若悟无法得,通达一切性。是故经中说,智慧与愚痴,通唤为般若。山河与大地,并是妄想生。是故祖师说,我不爱天堂,亦不畏地狱。又谤佛毁法,是非顺与逆,皆语言三昧,字字生般若。愚者生实解,故谓谤佛法。智者不生心,天人不得测。一切诸法性,不离性解脱。我闻并信受,俱是假言说。

    2019-11-09

  • 无事最尊贵

    无事最尊贵如果你有一百件事要做,你的头脑就要转得像个陀螺,要飞速地运转,去策划经营那些事情。如果你有十件事要做,你的头脑就像一辆汽车,你要飞快地奔驰在这些事情中,跑前跑后。如果你只有一件事要做,你的头脑就可以像一个漫步者,或者像一辆马车,你就可以慢慢地想自己做的事,享受做的事,甚至可以暂时把它放在一边,去找另外一件事做。        如果你没有事可做,那么,你就可以彻底让头脑休息,一件事也不用考虑。你就可以做一条鱼,一只龟,一只鸟,一片树叶,一滴雨。你可以慢慢地走路,慢慢地吃饭。你可以一直睡觉,也可以一直发呆。你可以去任何地方,也可以呆在一个地方。你可以漫步,也可以奔跑;你可以晒太阳,也可以在雨里赏花;你可以当老师,也可以做农夫;你可以去赚钱,也可以去乞讨。        如果你无事可做,无事一定要做,什么事都可以不做,你就可以做上万件事,你的世界变得广博,所有人为你铺路,所有的事不谋而成。        因为你不再执着任何一件事,不再要求自己成功,你做什么都可以,不做什么也可以。任何事,你做成也不兴奋,做不成也不失望。你活在没有压力的世界,你活在没有期待的悠然中。        佛说,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无心道人,就是无事人。做佛不如做无心道人,做国王不如做无事人。世间最美者,无事;世间最自在,无心。世间大富者,于无事者总是穷人。世界最睿智,于无心人,总是庸汉。修一切法门,不如一法不学。行六度万行,不如一功不用。心中无事,量周沙界;心中无事,慧日常明。成就天大之事,不如一事无成。建立多少佛国,不如无事在胸。        心中有佛,被佛障。心中有法,被法障。心中有父母,被父母障。心中有妻儿,被妻儿障。心中存事,被事障。心中有理,被理障。心本无物,妄添诸物,总不自在。心中但有一物,总被障。不如一物也无,是真富贵,是大自在人。        无事最易,放弃一切努力,甘于最低;无事最难,求有之心不死,不耐寂寞。        无事是贵人,无事最尊贵。做无事人,诸天奉花;做无事人,诸佛咨叹。

    2019-11-06

  • 感谢生命中的天使

    感谢生命中的天使    不管是谁,你来到我面前,我怎能对你视而不见?除非我的脚步过于匆忙,除非我正迷失在妄念的森林中。    不管是谁,你坐在我的面前,你怎么可能不美?纵然你个子矮小,纵然你自惭形秽,纵然你一言不语,你都是一颗钻石。除非我的眼睛正看向别处,我以为天使都是华丽的样子。    不管你身穿什么样的衣服,你的眼里是忧愁还是喜悦,不管你是一朵无名的小花,还是一头凶恶的猛兽,你怎么可能不是我寻觅的佳人?除非我被自己的头脑灌醉,否则我怎么会连自己的至爱都认不出。    不管你叫什么名字,不管你是什么形象,你是我生命里的天使。你是我心,你是我肉,你是我骨。你是那个与我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你是那个我正对其吼叫的人,你是那个我一次次厌恶和抛弃的人。你是我的客户、老板、朋友,你是我的敌人,你是我的真主。    如果我认不出你,就不可能得救。你来见我,从来不是为了寻求帮助,虽然我一次次地对你居高临下,轻视你就像轻视垃圾,你从来没有厌弃并离开我。    我总是寻求一个看得见的怀抱,但是当微风吹到我身上,我看见了你。我总以为上帝遗弃了我,但是,当我的屋檐还能避雨,当我吃着简单的食物却感到味道美极无比满足的时候,我知道你正莅临我心。我总以为自己孤单一人,但是,当我仰望夜空,被暖暖的夏夜浸泡,我知道,那一刻我正沐浴爱河。    过去,我总是寻找看得见的人,迷恋世俗的爱情。真正的爱情怎么可能有迹可寻?我生命中的天使怎么可能是一个模样?我们相约的地方怎么可能只在桥上?你我的对话怎么可能被刻在石头上?    看那山脊的起伏,看那火红的松林,听那不知名的鸟的叫声,闻那栀子的花香,摸一摸那栅栏上的老树枝,为了我,你化身无限。你有通天的手眼,你有神奇的大能,你时而化成卑微的尘土,时而为我涂抹彩虹,然而我依旧认不出你来。    你在清晨、午后和傍晚敲我的门,你在深夜化成星河让我浮想联翩。我为何仍认不出你?因为我被头脑所困,因为我从不知足,因我的心镜被自己遮蔽,我害怕认识我自己。    你从来没因此而放弃寻我,你从来没有因我认不出你而不来见我,你从来没因我认不出你而不为我飘香吟唱。

    2019-11-06

  • 方便远离,好做功夫

    方便远离,好做功夫    师父,做这“于念离念”的功夫为什么要方便远离世间俗务呢?不是要在生活中锻炼定力吗?既然静坐,诵经,舂米都可以是在做功夫,那为什么赵州粥饭二时是杂用心呢?是不是功夫不熟的初修行者需要多些静坐时间?真的比较困惑,可能是因为我还处在听经闻法领悟的阶段,对要不要刻意静坐一直比较疑惑。烦请师父开示!    答:众生执着幻境的习惯正是因为频繁地染污六尘境界,不知不觉习以为常,将幻境当成真的,所以才会妄生烦恼,于中沉迷轮回。方便远离世间俗务,正是切断频繁染污六尘的外缘,让自己能真正有效地静下心来做功夫。不远离世间俗务而做功夫,就好比如你不想让自己身上有油烟的味道,就要离厨房远一些。只要你在厨房里,身上很难没有油烟的气味。又好比如你想扑灭一堆火,应该少添柴火,而不能一边添柴,一边去灭火,如果两者同时进行的话,那是很难把火灭掉的。修行不方便远离俗务,就会如此,一边染污,一边断除,永远无法养成功夫。又好比如让一个刚学游泳的人到深水处练习,一定会淹到,反而达不到练习的目的。又好比如一个病重患者,应该多加休息,而不能让他干体力活。如果在他病危的时候,还让他干重活,声称那是为了让他提高抵抗能力,那等于是立刻要了他的命。一个初期修行者,甚至很多久修佛道的人,都没有真正长期有效地做过“于念离念”的功夫,把修行当做每日看看文章,读读经论,妄称“在生活中历练,在生活中修行”,可仔细想来,又有多少时间在忙老板交给的任务正焦头烂额时,还能提起正念做功夫,只是自欺欺人罢了。有多少人在和家人争吵,在为了孩子上学的问题而郁闷的时候还能提起正念?那时早就把专注和于念离念抛到九霄云外了。所以,说道容易行道难。大多数人都只是用头脑在修行,口说般若,而没有真正的用心行道,所以烦恼不断,众苦不息,不能真正出离生死。    至于要做多久的“于念离念”功夫,在什么时候    做,那要因人而异,因他自己的条件而异。在家之人工作繁忙,还要处理俗事,照顾家人,没有那么多时间专门去修行,所以不得已,要在生活和工作中历练,去专注的做事。而有条件的,就要远离世缘,专门地去做功夫,那样更有效果。    至于选择什么方法做功夫,则有很多种。有的人喜欢专注的坐禅和诵经,有的人喜欢走路时安心正念,有的人在吃饭的时候练习正念,有的人说话的时候练习专注,有的人在工作中练习定力,只要他能够有意识地抓住任何机会,他都可以练习专注,练习于念离念,训练觉知。专注与于念离念是一回事。专注地做事才能看到妄念,才能离念。于念离念,才能专注地把事做好,活在当下。    练习于念离念,训练觉知,只是帮助我们看到实相,得得大解脱,大自在,不可执着。若执着做功夫,反而成为法缚,反不自在。所以,不必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去练习专注,都去做于念离念的功夫。于念离念只是离妄念,离执念,离烦恼念,离纠结的念。赵州禅师二时粥饭杂用心,那是放松和休息。我们做功夫也要懂得行中道,要学会放松。圆觉经说,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熄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就算我们一天全部用来做功夫,还是会打妄想,还是会有很长时间住在妄想境中。那正是本性自然起念,是我们休息的时候。    要想深入明白这些道理,能更有效地实践佛法,养成功夫,不管是初学,还是久修,都要有意识地远离外缘,一定要有意地训练自己坐禅,听经,闻法,诵经,经行,找一僻静之处,好好做于念离念的功夫。

    2019-11-06

  • 生灭是念

    生灭的是念头,那不是真的        师父好,古人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师父也说,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万物都是心念创造出来的。但是,我没生心的时候,山还是存在啊。我心生的时候,想到一棵树的时候,树也没出现在我眼前啊。请师父开示,为什么说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明白这一点对解脱有什么帮助。        答:外境的那些带有“山”的形象的并不是山,也不是法,它们只是一些来自我们头脑的影像,是心识折射出来的幻境。我们把这些形象和影像命名为“山”,被概念命名之后的“山”,成了一个符号和观念,成了一个法相,这才是佛陀设立的法的概念。所以佛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为世界。        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是指心向外境投射相应的观念时,法相的概念生。心不投射观念,法相的概念灭。而不是外在的幻境和影像有生灭。生灭,是指心念的生起和息灭带来的法的概念的生起与息灭。        心投射概念如此之疾速,是不可思议的,以至于你认为自己看到的是事物,而不是自己的念头。你会认为世界是先你意识而存在的。事实不然,是意识先于世界而存在。        所以,当你没生心的时候,你觉得山还在那里。当你没生心的时候,身体还在那里。你没生心的时候,世界还是存在的。当你生心的时候,也不会凭空出现你想的事物。其实,你没生心的时候,只是你没有生起事物的概念,“山”和“身体”的法相没有生起,关于“山”和“身体”的故事没有生起,而不是说,你没生起山的念头时,山就消失了,只是山的观念消失了。        生灭是发生在意识里的错觉,诸法是心的影像,心法非一非异,非真非幻,非生非灭。生灭的是观念,实相里并没有事物出生和灭掉。        因为心念有生灭的错觉,所以我们才会感觉到外面的世界有变化,是无常的。而事实上,山从来也不会变,一棵树也不会枯萎死去,身体也没有出生和腐烂,宇宙从来没有过任何变化。说山、树、身体、宇宙没有变化,并不是说这些事物存在,然后没有变化,而是根本不存在这些事物。事物存在和变化的是我们赋予的观念和妄想,是一个错觉,它发生在念头中,而那并不是真的。        既然实相中没有任何事物变化,为什么佛还会说诸法无常,还会说心生则法生,心灭和法灭呢?        佛说诸法无常,说心生法生,是想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来自我们的观念,外境并不真实,更不存在。我们觉悟到这一点,可以去除对外境的执着,断除一切烦恼与无明。我们会看到一切都是唯心所现的影像。从这个意义上说,诸法无常,正是法性真常、性相一如、不二无分别、不生不灭的实相。

    2019-11-06

  • 超越生死不是天方夜谭

    超越生死不是天方夜谭    师父,看到您的文章,您说疾病和生死都是人们投射的概念,尤其那些重病患者,比如癌症和白血病患者,好多都是过多的对治,不断地向自己投射绝症与恐惧的概念,最后被自己吓死的。那么请问:如果是一个三五岁的孩子患了白血病或其他绝症,他们对疾病还没有形成固有的概念,本身对自己所患的疾病也不是太恐惧和担心,但他们还是没能治愈疾病,最后还是死掉了。这又如何解释呢?请师父有时间为学人开示,如何才能真正超越生死。    答:不断地投射疾病和死亡的观念确实会影响身体,但是,身体的变化又不完全并单一地受自己的想法影响。身体有身体自己的变化因缘,我们阻止不了每一个身体自身的规律,但是,我们能改变自己对身体和疾病的看法。身体“患病”或遭受“伤害”,我们会感到“疼痛”,但是“疼痛”不是永久的,它是无常和虚妄的,它会消失。但是,如果患者不接受自己身体的变化,抗拒“疾病”,恐惧“疾病”,那么,“疾病”就不仅仅是“疼痛”而已,而变成了“苦”和“不幸”。我们无法改变身体因疾病导致的一时之痛,但可以因为了解到实相,而改变自己的苦,让自己不会因为患病而久久活在恐惧中,甚至变得不幸。         是的,孩子们即使没有形成疾病或绝症的观念,也不会受太多疾病观念的负面影响,但是他们还是会患病,还是会死亡。可这并不是真的。疾病和死亡并没有真的发生在孩子身上,它们更多地是发生在孩子的家人和相信疾病和死亡的人身上。除非孩子们自己也强烈地认定了疾病,相信自己死亡了,并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困扰和恐慌。疾病与死亡所包含的更多的信息是人们头脑意识创造的“痛苦”、“可怕”、“损害”、“悲惨”和“不幸”等心理经验,而只有极少部分来自身体本身的痛苦。    不管一个患者身上的疾病是治愈了,还是恶化,甚至死亡,那都不是真的。真正的疾病和治愈永远不是发生在身体上。    疾病、治愈与死亡更多的是发生人的世界里那些相信了这些虚妄概念的人身上。即使他身体没有患病,也并没有死亡,他们也有可能正在患病并经历死亡。怎么经历?在头脑和妄想中经历,在意识和想象中经历。所以,如果从这个角度看问题,那么你曾经看到的一切都不是真的。你看到的猪并不是猪,不是畜牲,因为猪并没有猪的意识,它不知道什么是猪,什么是畜牲。“猪”和“畜牲”的概念来自于人的头脑,它是人们创造的。所以,“猪”这个概念,这个词,它指向的永远是人类自己,是人们对自身的无明和愚痴的一种折射。猪是人,说猪是猪的人,是猪。同样身体永远没病,“病”从来也没有发生在身体上,身体没有病的概念和意识,“病”发生在人的头脑和意识中。身体没有病,有病的是“人”,是头脑,是意识。因为是意识在认定“病”,是意识在创造“病”,是意识在经历“病”,是意识和头脑在创造“出生”、“死亡”,在经历“生死”。    所以,“生”与“死”、“治愈”绝不会发生在一棵树,一朵花,一只虫,一匹马,一个孩子,或者一个失去记忆的人身上,也不会发生在不相信它的人身上,不会发生在觉悟者身上,而是发生在那些创造了“生死”、“疾病”、“治愈”并相信了它们的头脑里。    看到万事万物都是从虚妄的头脑意识中创造,没有一个事物是真实存在的,不被头脑欺骗,不被幻象困惑,接受幻象世界里发生的一切变化,活在没有任何概念的真实世界里,就可以治愈一切疾病,彻底超越生死。    超越生死并不神奇,也不是天方夜谭,不是只有那些参禅信佛的道人才能做到,只要认识到实相,人人都可达成。

    2019-11-06

  • 做一个“专家”

    做一个“专家”    世人时时刻刻在妄念中,吃饭时打妄想,走路时打妄想,看风景时打妄想,甚至连鸟叫的声音都很难专注地去听。而一个道人,只是一个很简单的人,他吃饭时只是吃饭,晒太阳时只是晒太阳,听鸟叫就听鸟叫。    一个武林高手即使正在吃饭时,后面有人偷袭他都不能成功,为什么?因为他的警觉心,他有专注力,他在没有妄想地吃饭,他养成了专注地做任何事的习惯。所以他身边发生的事,他都会比常人更能觉察到。    一个跳水冠军也是如此,当他专注地站在跳板上准备跳水的一刹那,就算有人掉到水池里,也不会影响到他。如果他做不到这一点,他会被其他的事影响,他就不会成为世界冠军。他活在清净的觉知里,周围的一切他都知晓,但是他更清楚自己要做的事。这就是定力,也是专注力,更是观察力,也是智慧力。    一个优秀的射箭运动员,在他瞄准靶心的刹那,周边的环境很难影响到他。如果他轻易地被其他事情影响,那么,他不是一个好的射箭运动员,他一定没有经过严格的专注训练。经过专注训练的射箭手,他活在觉知里,而不是妄想中,他随时都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    一个数学家,是因为他有能力专注地计算,一个出色的画家,是因为他可以专注地画画,一个好的农夫,是因为他可以专注地种地,一个快乐的女人,是因为她可以专注地织毛衣。如果他们都专注地做自己的事,而没住在妄念带来的烦恼中,他们就活在真实和寂静的解脱世界,也一定是一个幸福和快乐的人。    一个好的禅修者,一定是一个专注的活在觉知里的人,而不是活在妄想中的人。他的觉知不是通过想和知而觉知,而是通过专注地做事,息止了种种妄想,从本性里自然作用出来的觉知。他喝水的时候不会把水洒到自己的身上,起身的时候,不会碰到沙发前的茶几,该快的时候快,慢的时候慢。这样的觉知,即戒即定即慧,即止即观即觉,即体即用即空,皆从本性而起,因无妄念,所以六根自然运用而无碍,清净无染,常用不失。    一个真正的禅修者,同时也一定是一个武林高手,一个优秀的运动员,一个数学家,一个专家,一个快乐的人。做一个专注而自然觉知的人,做一个“专”家,做一个没有痛苦和烦恼的人。    培养自己专注地做事,观察自己是否住在妄念中,及时出离妄念而回到当下,是一个修行者最重要的修行。    诸修道者,从当下开始,练习专注,觉知而活。

    2019-11-06

  • 自行自觉自证境界

    自行自觉自证境界    师父:我有一个问题很想请教您!就是现在世界各地通过灵修课程,而在短时间内就觉悟到本源的人们很多(比如拜伦凯蒂的功课),他们所领悟到的本质其实和古大德们苦修几十年所领悟的是一样的。是我们自己一直都把“解脱”这件事想象得过于神秘或艰难?还是像很多人说的,证入空性的多,大彻大悟的少?    答:你无法证明有多少人通过学习任何课程,包括佛法和禅修,学了多久,而领悟实相,你也不能知道每个人领悟的是什么,是否相同。你能证明的只有你自己是否通过如实地观察和了解实相,并如实地解脱一切烦恼和最深的无明。    只要如实地解脱一切烦恼,都可以达到觉悟,所以,不否定现在通过灵修或接受佛法之外其他教授而有觉悟实相的人,但是,那不应成为一个真正想觉悟的人所关心的。一个探求真理的人关心的永远不是外在的世界与人,不是他人觉悟到什么,不是他人用了多长时间觉悟,不是他人使用什么方法而觉悟,不是依赖外在的某某善知识而觉悟,更不会去想象和猜测“觉悟”,而是深入地观察自心。通过观察自己一切时中的起心动念是否给自己带来烦恼并如何离开烦恼,那才是他永远关注的事情。    对于一个如实的修行者,名相或是从他人那里得来的经验不重要,每个人和每个人的自身特点、因缘际遇不同,修行方法和用功程度也都不同,所以,修行人要着眼于自己的修行和自己的问题,亲自观察、实践并证明出来的东西,才可信。其他道听途说的关于别人的修行,都不足以为信。    不论任何人,使用任何方法,他们觉悟的实相是一样的,那就是,所有的世界都是自心的影像,因念头而造的幻境,没有任何真实的东西。除了念头,除了意识,一切都不存在。一切万法,心想而成。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只有真实地了解到一切法都因念而有,质疑念头,不相信念头造成的困惑与烦恼,不再被念头迷惑和欺骗,才能看到真实的世界:那寂静、无生、离苦的世界;那解脱、自在、清净的世界;那空空如也,没有任何东西存在的“世界”。那样的世界,就是真相的世界。它有很多名字:自性,佛性,真心,涅槃,真我,空性,解脱,自在等等,其实,你永远都看不到也找不到一个“真相”、“自性”、“空性”的世界,它们也仅仅是些名相,它们是对解脱诸苦的一种形容,都指向烦恼和虚妄的消失。    修行难易,觉悟快慢,是否真正觉悟,这些不能通过想象来认识,也无法在别人那里证明。只有通过自己认真地去实践和观察,达到烦恼熄灭,诸苦止息,自然一切无惑。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借鉴一些前人的见地和方法,不管他们是否觉悟实相,你可以沿着你信任的人提供的方向,采用他们的方法,吸收对你解脱有益的部分,然后去亲自实践,不是验证他人的经验和方法是否正确可信,而是借之验证自己是否真的解脱。你不仅可以借鉴觉悟的人,你甚至可以向任何人,甚至任何事物来学习,但是你学习的目的,都是解脱自己的痛苦,而不是证明谁对谁错。修行是自行圣智境界,无有定论,它变化多端,因人而异,无法攀比、研究、归纳。觉悟无法传授,只有通过自悟自修,自己解脱,才有意义。

    2019-11-06

  • 不立概念

    不立概念         问:师父好,曾经听您讲过只有学禅宗才能见性,教下和其他法门是无法见性的。您能具体开示一下,为什么这样讲?        答:所谓禅宗,又称宗门,直指人心,不立文字,不可思议。有人错解此意,认为不立文字就是不能用文字表达。比如说,学人问:如何是佛?祖师答:三两。三两就是文字,但是你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意思。所以,不立文字不是不用文字,而是不立意思,不立观念,不立概念,不立想法,不立知解。于真性之上,不立一法,不除一法,无法可得,无法可除。若立法,即方便为之破除,破而无所破。        和其他法门不同的是,禅宗不立不破,直指本心,是无法之法门,假名为“禅”,实无“禅”之概念。故名见性成佛。“见性成佛”虽亦是概念,但其所指,已超越概念。其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亦无定论。若学者立知见、概念,祖师则用多种手段为学人破除概念,所谓解粘去缚。六祖说,随方解缚,假名三昧。        不立概念,破除概念,是禅宗唯一的特点,也是它唯一的“概念”。禅宗的见性,非是概念,超心意识,离一切分别拟议。见性不是文字中见,不是意识中见,不是概念中见。怎么见性?十方诸佛亦说不得。见性只有禅师做得,行得,悟得,相应得。其他诸方善知识做不得。何以故?诸方有法可得,有法可断,不离心意识,不了本心。       教下其他种种法门之所以不得见性,是因为其立宗皆不离经教文字,不能识破文字和名相,于其教门中立种种概念,于种种概念之上,复立终极概念,成为定论,故违背法性。        如净土宗,则立净土的概念,不知净土者,但有空名,了无实义。于此空名文字,生种种法,取种种相,起种种心,不知一妄全妄,不见真实。有人说,净土是心。心亦是概念,不出名相,亦无有实义。所以真正的“净土”,须是宗门言下见性,透文字相,离于分别。若至此处,“净土”已非净土宗之净土,而是宗门所说见性成佛。        又如天台宗,则立一心三观,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等,以为宗旨极则,以此种种概念来标实相,然皆不出识心计度。        如唯识宗,立第九识第十识为真如,不出识心分别。        如涅槃经,立佛性为终极实相,仍不出文字知解。被六祖诃为知解宗徒者,即是此类。        如楞伽经,立五法三自性为法相,以正智、如如、圆成实性,来标实相。皆不出名、相、分别,仍是识心计度。        如华严宗重重无尽法界,亦不出名相识心。        如密宗,有大圆满,大手印,虹身,伏藏,即身成佛等,皆是心识概念,纵有百般神奇,千般描绘,不如喝茶去。       如经中种种三昧境界,皆不出识心计度,乃至意生身,等妙二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只是法身名相之异名,不出识心计度。       以上如是种种教下及法门,乃至义理透彻,究竟无碍,入如来禅,皆是不了本心,不破名相,于知见概念上做种种分别,不出意识妄想。若欲究竟识自本心,见自本性,须入宗门,会祖师禅。       所以有世尊拈花,迦叶微笑之公案,有曹溪五家法脉之传承,以显宗门之奇特,手段之超脱,越于心识,言下顿见“本性”。       纵学人讲得十二部经论,证得虚空法界皆是自己,种种微妙法门,总不如嗑瓜子,更省心力!宗门一法,微妙难达。若欲相应,须铁牛下小牛,石头上开花。        

    2019-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