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切法从妄想生

    一切法从妄想生一切法皆从自性显现,这是佛法中最大的一个误区。然而,世界上大多数老师都在这么讲。人们探讨自性、空性、佛性、灵性、道、天父,不知这一切皆是众生妄想。当有人说,一切法都是自性的显现,他不知道他所说的自性已经变成了一个妄念,而他早就错过了真实的自性而毫无察觉。如果这是个真理,人们知道这个真理又有什么意义?它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能解决我们问题的才是实相。如果一种被称为实相的东西使人们迷的更深,那它一定是伪装了的实相。人们相信一切法都从自性显现,就会问,那自性是什么?不论你给出的任何关于自性的答案,一定是你的妄想,而不是真正的自性。真正的自性?那不过是佛陀和觉悟者自证境界的一个名字而已!!!哪有什么真正的自性!实无有法名为自性也。若着于探讨真正的自性,这个问题只会把我们带入更深的意识,带到更多的妄念和分别中,使我们永远也无法休息下来而默契于自性。还有关于一心三藏,一念未生时即是你本性,灵灵觉知,觉性的种种论述,皆是识心妄计,非真实性。但有说真实性者,必不识真。识真者,不说真,唯破众生识心住着处。六祖大师云: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故知世间说真说性,说觉说悟,皆是颠倒汉!自尚迷背,如何为人解缚?自性,它不是去探寻,越寻越远。而是息心,默契而已。一切法皆从妄想生,这才是适合我们修行的见地和真理。一切法不从自性生,一切法真实无生。无生者,非有生,非无生,超心意识,但有名字,名字亦空。一切法,但有名字,名字亦空。一切法从心想生,从妄念生,从识而生。虽生而实无所生,故名为空。愚人迷法,住着妄念,不见真性。以思维心,知解佛性,不悟真性。不知息虑忘念,佛自现前。空性,佛性,涅槃,亦复如是,都是佛陀施设的假名,并无实法名为空性、佛性、涅槃。若有一法生,皆从识心来。心生则种种法生。当你真正明白这一点,你开始息虑忘缘,开始善护念,开始不相信念头。你开始不再分别自心境界,开始放弃生灭心,开始休息头脑。当你开始休息头脑,真正的修行才刚开始,而解脱从这一刻已经发生。修行就是转变一直用意识知解的习气。为何要转变此习气?因为生灭与轮回,正是从识心的住着和知解生。一念住着,即是轮回,即是生死。一念无住,一念解脱,一念涅槃。

    2021-04-27

  • 静坐与静心

    静坐与静心一旦你开始不安或烦躁,这时静坐是最好的安心办法。你之所以不安或烦躁,是不知不觉被妄念所骗。你不知道静下来,是心没有觉知的能力。你不知道所有心的苦是追逐妄念所导致。这时如果你能静坐下来,静静地看着是什么样的念头让自己不安的,观察它们的实质,看着它们来去,不要加以干涉和驱赶,只是在旁静静地观察。你观察的越久,它们越无力量。那些念头就会随着你的观察而减弱,甚至消失。如果你坐下来,但是心还是很乱。那怎么办?那没有办法。没有办法是说,没有立刻就能让心安静的办法,不是没有慢慢解决的办法。这时,先不要去想如何安心。先发现一件重要的事:即便你坐下来,心还是不安,说明你的心太散乱而难以安静,说明你从来没有练习过止和观,说明你的心一直是向外驰逐而没经过修习,说明你需要付出时间通过练习静坐来变心的习惯。发现自己的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从发现自己的心如此散乱开始,慢慢地练习静坐。所有的习禅者,都是从发现自己的心不安开始的,都是一次次练习而慢慢安心的。没有人能例外。你羡慕的那些能够静心的人,他们不过是比你先开始练习的。心一直在寻找乐趣来娱乐头脑。它不知乐趣的实质是空,乐趣是无常,乐趣与苦相伴。看清所有的乐趣都会带来苦,求乐之心才会止息,你才肯歇下来。当你静下心来,你才发现根本没有外面的世界,你一直在自己的心里打转,一直跟自己的妄念游戏。只要你还在追求乐趣,你还有多余的精力,还需要做事,你就无法默契诸佛觉者的寂灭为乐。当你一次次靠做事来安心,你无法真正安心,你只有停下来。从另一个方向寻求永久的安乐之路。慢慢习惯停下来,练习静坐。在停下来时看清诸法的实相,在静坐中观察诸法唯心所现。心不附物,即同如来。静心才是解决一切问题之道。一切问题从心想生。心能安静,所有的问题自然消失。所有的佛法和修行,不过是安心,降伏心,与心和解的过程。静坐是安心最好的方法,通过静坐,你能够随时看到自己的起心动念,乃至能在动中观察它们,看着它们来去,消失,而不须用力干涉,这时的静心已经超越了形式上的静坐。你在任何时候,行住坐卧中,做事中,都能静坐,都能安心。那就是佛所说的涅槃。心静则一切静,心安则诸苦灭。

    2021-04-27

  • 病人行

    病人行当你开始步入实修,你要行于病行。病行者,借病人之心行,比喻修行人之用心。在实修的过程中,你的每一举一动,就好像自己是一个重病患者,刚刚做过手术,正在恢复期。你的起心动念,每个行为,都非常缓慢、小心,不敢放逸。所有事情都要放下,除了保护身体,其他一切事交给别人,不再操心。手术后留下的刀口需要很久才能复合,稍有不慎,伤口就会破裂,不但要重新做手术,还有生命危险。重病带来的心力微弱也需要很久才能调整和改善。所以,你的每个心念,每个行为,都直接关乎你的生命安危。当你开始实修,你是一个生死轮回大海中刚开始探出头的大病初愈的患者,以无明习气尚未根除,所以不能放逸,当远离五欲淤泥,善护诸根,坚持禁戒,莫口说般若,心不行般若,否则自招罪殃。世间大病初愈者,医生给你开的每副药后面都有一个宗旨,好好休息。如果不好好休息,服再好的药都不能治病。修行也是如此,佛之大医王给我们开的所有药都是为了服一药:善护念。好的修行人将善护念一事,做善护生命想。将休息一事,当救命想。当你开始实修,你需要做的事只有一件事:休息。不论你读咒、诵经还是打坐,只有一个宗旨,好好休息身心,心不造做,心不外驰。带着觉知做每一件事,一举一动,都要缓慢,都要回到觉知上来。就像一个刚刚做完手术的病人一样,他的每个动作都要轻缓。他要时刻记住,自己才刚刚走下病床,不能劳累,更不可操心任何事。所有的事都要放下,唯有恢复身体,那才是最重要的。恢复身体,无第二种方法,唯有休息。不论做什么,都是休息。修行亦复如是,欲破无明习气,真实出离生死,唯休息一事。以众生无始劫来攀缘造作,心向外驰的习气根深蒂固,所以才自招烦恼无明之苦。若欲真实解脱烦恼,唯有放舍一切,休息一途。如何休息?行病行。病行者,非真实有病,借病人心行于无事行,以病人心,行休息行,以病人为喻,行保护行,以病人为鉴,行不放逸行。此病人行,是改习气行,是行微细行,是行觉知行,是行无妄行,是行安稳行,是不急行,是不躁行,是不管世间行,是守命行,是誓出生死行,是遵医王嘱行,是无力行,是大人行,是大力行,是越三界行,是离苦行,是涅槃行。世人患病,遵医休息,或三月五月,或一年两年,即可病愈。生死无明大病,多劫养成,习气深固,此病人行,非一朝一夕能愈,须长年累月行,须时时念念行,是生命中最前行,是第一行。稍有放逸,前功尽弃。经云:放逸趋于死。以行病人行,念得调伏,心得安稳。心得安稳,觉性现前,始知自心从来无病,终不颠倒,远离一切苦。

    2021-04-27

  • 觉悟者都坐在“轮椅”里

    觉悟者都坐在“轮椅”里师父好,我是个残疾人,整天坐在轮椅里。以前没学法时,心灰意冷,每天活在绝望和痛苦中,不知如何解脱。学佛后,心态变得好些。自从看了师父的文章,开始进行实修,但是心还是不老实。还是经常会生起能走路的妄想,渴望像其他人那样到户外去禅修和打坐,在大自然中练习觉知。请问师父,我如果一直坐在轮椅里,能解脱生死吗?答:我知道有些学法的人眼睛看不见,每天只能听别人讲法的音频。还有人耳朵不好,只能看文字。而你,眼睛和耳朵都很健康,只是不能走路。在我看来,不能走路,对一个修行人,反而是一种有利条件。老天爷给了你一个修行的最好礼物。走路对很多人来说,只是攀缘和妄心的显现。当一个人不能安住寂寞,他就会走来走去,到处乱走,做这事做那事。即使把他绑在椅子上,他的妄想心还是不能停下来。就像你,即使不能走路,心还是不能彻底休息下来。带给你烦恼的并不是你失去走路的能力,而是你不肯歇下来的心。一旦你歇下来了,能不能走路,走的多远,就不再是你烦恼的根本原因。坐在轮椅上,和坐在禅凳上一样,正好可以逼迫我们休息身心。一旦我们的心和身同时休息下来,你将不再烦恼。你的烦恼来自于身体活动受限,但思想和意识不甘心休息。练习觉知,在哪里都能练。坐在轮椅上,能更安静地察觉自己的动作、行为和观念。因为你奔忙的习惯减弱了,造作的条件没有了,所以你不得不安静下来,动作变慢,觉知增强。就像一个盲人,他的听力会增强。一个聋子,他的嗅觉或视觉会增强。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个哑巴的眼睛非常明亮,就是因为他减少舌根的使用,而增强了其他五根觉知的能力。凡夫被动地坐在轮椅上,而一个觉悟者主动地“坐在轮椅上”。凡夫因为不能走路不得不休息身体。觉悟者因为觉悟到一切如梦如幻,任何事物都是空中花,而自动停下妄心和攀缘,自觉坐在“诸法空的轮椅”上。你很难看到一个觉悟者每天到处奔忙,走来走去。他们大多数时间不是坐在椅子上,就是躺在床上。除了必要的穿衣吃饭,他们的生活几乎和你一样。甚至,他们还不如你。他们不仅很少使用腿,同时他们也很少使用眼、耳、鼻、舌、身、意。他们全身心都处在一个几乎“残废人”的状态。在世人看来,他们就是一群“废人”。他们的生活看上去了无生机。但是,那只是世人眼中所看到的,是一种外在的生活。觉悟者过的是内在的生活。他们可不是残疾人。他们使用六根有度,而不是废弃不用。他们转八识成四智,活在寂灭无苦的世界里。而这样的生活,每个人都能获得,与他能不能看到听到或者是否坐在轮椅里没有关系。只要能认真地修行,如理如法长期地训练觉知,学会牧牛,不被妄念所骗,安心活在“轮椅里”,以诸法空为座,享受大自然所给予你的视听,一样能成为真正的觉悟者。

    2021-04-23

  • 无事真无事

    无事真无事师父好,很多人云淡风轻,活的洒脱,是因为他们不做事。如果让他们做事,可能就不洒脱了。您怎么看他们的洒脱?答:如果让他们做事,这是你的妄想。正是因为他们看破了一切事的虚妄,放下了做事的心,所以才活得云淡风轻,才有时间享受那份自在洒脱。你无法洒脱,正是因为放不下做事的心,要依赖做事来让自己安心,当然无法享受云淡风轻。问:那能不能既做事,也能洒脱自在?答:你这念心就不是洒脱的心,如何过得洒脱?问:师父,您说做事不可能享受寂静,您现在不就是做着弘法利生的事,您建道场,讲经说法,不就是在做事吗?您在做事的同时,不也能享受清风明月吗?答:什么是做事?什么是不做事?于所做事中有所求,有功利心,有所期望,有所执着,是名做事。于所做事中有苦,有紧张,有压力,有抱怨,是名做事。于所做事无所求,无得失心,无目的心,虽做事,却是无事人。如人穿衣吃饭,听雨观花,弹琴吟唱,坐禅诵经,待人接物,言谈举止,亦是做事,却不同世间人做事。何以故?以无所求故,以无攀缘故,以无苦故。弘法利生,讲经说法,那是你心中的事。我若有你这些想法和做你认为的事,就有我执与我相,在做事的过程中就会有苦、有烦恼,则不能享受清风明月。我只是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在那里生活、修行,写写文章,做一些简单的事,不费力的事,穿衣吃饭而已,所以能在那里享受清风明月。有人喜欢过这样的生活,来到这里,向我寻求一些经验,如果大家能和睦共处,并相信我,我欢迎。有人来找我向我问法,我可能会讲一些佛法,我总要说话,也愿意在某些时候说。如果我不想说,我就给他指向天空,让他听天空说法。或者起身便走,留他在那里打妄想。我确实无事可做。做事,是你在做事,你的心在做事。若我有事可做,我心自知,不必骗你。若心里有事可做,心知肚明,心即被事所障,则无法全心享受风淡云轻。我若把弘法利生当成事做,就会有心,即有疲倦,即不能自在无事的活着。有人看我整天说法度众生,带众修行,觉得我很苦。不,我享受那样的生活,觉得苦,那都是他们自生妄想。人们总是用这样或那样的观念来给自己做事找理由。他们无法空掉心,所以不能了却事。佛是无事人,无事真无事,非是在做事中无事。以无为心做有为事,那是愚人的想象,是有事人的座右铭。

    2021-04-23

  • 无佛

    无佛师父,您经常说,无佛。您如何确信没有佛呢?您怎么能证明您说的无佛不是您的妄想呢?答:此是自证自觉观察所知所证,非头脑妄想分别而能证知。如人知疼知痒,知冷知热,只可自知,无法向外人证明。若欲证明,但自观心,深入觉照,即得证知一切诸法,皆从妄想而生。如尝酸甜,但自尝去,即得证明,非是言语劝说所能证知。诸法无我,亦无人,亦无佛,此是觉心自证,法尔如是。但观世间一切诸法,皆是无常,须臾变灭,唯心无境,一切法,从识而生,无有实性,众生亦然,诸佛亦然。一切法无自体性,没有实在的个体存在。若有佛存在,必存在众生妄想中,唯识无佛,唯识无法。心生法生,心灭法寂。故知佛从心生,从妄想有。佛者,觉悟之心,觉悟之性,非觉悟之人。说人是佛,只为初学法者说,为着相者说,是方便说。所以古人云: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又云:佛举金色身,为诸世间说。佛自于经中说,实无有法名为佛也。复于般若方等经典处处说,无佛无众生。此是佛自证实相,亦是一切觉者所证。所证什么?所证人法无我,所证无佛。又说,若人以为佛出生,佛出家,佛修道,佛说法,佛涅槃,是名声闻邪曲知见。若有佛,则有个体性存在,有实法存在,违背法性。法性无我,法性无佛。若有佛,则有人有我,有法有性。诸法无性,是名真性。真性无少法可得,若有佛,即有法,即乖实相,非觉心所证。佛者,从意识出,从妄想有,假名无实,实无佛也。又无佛非是头脑意想而知,自心反照深入观察而实证人法无我,故知无佛。无佛者,自证圣智所行境界,非言语意识分别所能知之。若以意识分别有佛无佛,俱是妄想。以众生执着有佛故,故说无佛。无佛者,但无佛之妄想耳,非无佛性。佛性者,自心异名,亦是假说,真佛性者,超心意识,非关名相。若欲证知,息心便得。

    2021-04-23

  • 感应道交

    感应道交有人说,众生有求,佛必有应。众生有求,佛真的有应吗?什么是佛?什么是应?有人说,佛与众生感应道交。真的存在感应道交吗?还是感应道交,别有他意。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外无佛所感,心外无众生有求。感应道交者,唯一心幻梦游戏耳。诸佛无感,亦不与众生有任何交应。感应道交不会发生在诸佛的世界。感应道交是只发生在凡夫妄念的世界里,自心起妄念,自心以妄念回应自心,把自心的回应当成诸佛的感应,这是无明和妄想。诸佛于众生所起之心,并无回应。何以故?并无诸佛。诸佛乃众生妄想耳。诸佛知其心不可得,不可更起于心而应心外之法,故无感亦无应,无道亦无交。随顺于世间,说名感应交。佛若不实,其谁相应?故知感应道交者,但自心妄想自感自应而已。只是自己和自己感应,自己和自己道交。一切都是自心自作自受,更无别法。众生起心,回向自己,其知此者,是名感应道交,非自心外别有诸佛感应。众生明了实无心外之佛,亦无心外之感,于此妄念不生,不取自心境界,于一切法,不即不离,不然不着,是名感应自心佛,与同体大道相交。实无感应道交也。故知,佛是自觉,自度,自感,自应,非心外别有法,有众生可度可应。若佛有心,即不名为佛。若佛起应,即不名一切智者。若佛有感,即同凡夫。若佛有交,即成生灭。诸佛觉者,但唯自心。悟自心者,亦名为佛,非实有佛也。会此心者,知心外无法,不必更有所求,安住自心,即一切道自行自交,自感自应。所感所应,所交所行,唯自心妄想耳,并无实法可感可应。知此者,是名觉悟,亦名诸佛。诸佛但有所做,不离此实相,不动妄念,不分别自心境界。一切关于诸佛用心神通智慧境界者,皆众生自心妄想。佛无诸心,亦无神通,亦无智慧,更无少分境界可得。以众生不了此理,终日心外求佛,外感求佛,不知自心是佛。有事即向外求,求佛求祖,求加持求护佑,求感应,求灵验。不知一切所求,皆是妄想,诳骗心识,愚弄自我,智者不为。智者但看自心,一切从自心起,还从自心灭。实无少法可得,亦无一法可生可灭,是名真心实感,无为道交。一切感应道交,非从外来,皆是自作自受,自感自应。明此理者,用心合道,不更将心用心,亦不于法求法,妄心一歇,歇即得道。所言得道者,实无有道可得,以无所得故,说名得道。

    2021-04-23

  • 管好自己,天下大吉

    管好自己,天下大吉师父,有一件事一直是我心里的负担,就是我与丈夫的关系。刚才和我老公吵架了。我们经常因为观念的不同而吵架。我因此就会想到他这一生诸多的愚蠢,气的恨不得他立刻从眼前消失。每次当我劝他干什么,他都很犟,不听劝,也不爱学习,不求进取。他做的决定也很失策,损失了很多钱财。我看他哪儿哪儿都不顺眼,一想到这些种种就恨不得赶紧离婚。我已经很多次想离婚了,他都不同意。我发现我俩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尤其学佛之后,他就更不合我心意。我们吵过没多久,还会因为同样的事再吵,没完没了。好像永远有解决不完的烦恼。我想离婚,想从这段糟糕的关系中快点解脱出来。答:有太多的人,把自己生活的乐趣建立在另外一个人身上。他们不知道如何活好自己,如何面对自己的亲人,如何在观念的碰撞中互相尊重彼此的选择,所以引来了无穷无尽的问题和苦恼。这些问题,看似是别人的问题,其实都是我们自身的问题。人们都活在自己认知的世界里,很少去理解他人的行为和观念。正因如此,才有争吵、怨恨和敌对。深入地观察自己,照破我执,减少自我的执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冲突和烦恼。看不到自己的问题,一味地指责别人的问题,在我看来,这才是人类最大的愚蠢。插手别人的事,指责别人不对,自己成了裁判和法官。但是,每个人都是裁判和法官,你拿什么去说另一个法官有罪。离不离婚,那不是问题的重点。我们随时拥有选择的自由和权利。但是,无论你选择了什么,接受你选择的后果。别活在自责、气愤或内疚中。别把你的选择跟别人联系在一起,那是你自己的选择。我们总以为自己的生活快乐取决于环境和遇到的人,不是。它取决于你活着的态度,你为什么活着!如果你觉得谁做错了什么,那他自己会承担后果。每个人都要承担他的用心和行为带来的后果,那应该是他要操心的,而不是你要操心的。除非你把他的生活和自己的生活搅到了一切。那你要做的不是指责对方,而是尽量把自己从他的生活里剥离出来。只要你的心从他那里抽离,离不离开,已经不重要了。做好你应该做的,你在生活中处处用对了心,那才是你要关心的。如果对方信任你并听你的,你可以建议他做什么,但是要用平等和尊重的心与对方交流,而不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心去教导或强迫。但即使对方完全听你的,你还是要把对方的事交给他自己,不要过多干涉。那是他成长必须要经历的。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认清关系中两者的实相。也即,你们只是住在一起的一对旅客,一对邻居,纠缠在一起的两个幻梦而已,你们并不真实。不要把他当成你的,你也不是他的。你们甚至都不是你们自己的,你们各自无所属。不但你们如此,所有的人都如此。谁也不属于谁。世界上任何关系的实质都是幻梦,没有关系,那才是真相。如果你不执着自己的观念,也不再不操控他人,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所有的烦恼,是因为我们用错了心,来自干涉别人,来自越界。每一个人应该关注的是自己,在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后,再用智慧去帮助别人。如果你无法解决自己用心的问题,你谁的问题也解决不了。无论你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在哪里居住,和这个人结婚,和那个人结婚,同居,还是找伴儿,你都无法绕开自我的问题。是对自我的执着和对外境的操控产生了一切问题,而不是我们生活的情境。当你改变心态,从向外看,转变成向内看,将他的生活交给他,你只负责照顾你自己。这时,解脱实现了。从哪里解脱,从我和我所中解脱,从幻梦中解脱。

    2021-04-20

  • 没有那个就是

    没有那个就是居士:师父好!请问睡着了感觉不到身体存在了,一个念来了知了自动不住没了,过一会儿第二个念又来了又知了,就这样一直延续一段时间,这个是见性吗?有个朋友聊起她曾经几天都在这状态,说是见性也认下来了,我也体验过,但不确认。还有人说,那个不动的、一切背后的东西就是佛性,见到那个,就是见性。也有人说,能见的、能听的、听闻的、能感知的,背后的那个,就是我们的真性。答:所有身体上的觉受,包括感觉不到身体了,这都是识,都是妄想,刹那不可得,不可住。你却住在了早就过去千万念之后的识心上还不知道,还问这是不是见性?可见,学这么久佛法,连门还没摸到。居士:嗯,又跑到过去心了。回复:所谓开悟见性,解脱涅槃,名异义同,皆是心无所住。无所住非是意识分别出来的无所住,但恁么行去,亦不作行想,假名无住。佛不住涅槃,涅槃不住佛。觉性亦复如是,无住之异名。但有丝毫住着,皆是识心妄想。开悟见性,亦复如是,无有实法名为开悟,亦不可得知解思惟开悟。但有少分境界可得,有刹那住着心,皆是分别自心境界,是妄非真。若问如何是真?是问尽非真,问真反迷真。真不更觅真,觅真反失真。修行先把这个理弄明白了,知道开悟是不住,开悟不可得,假名有开悟,实法无开悟。再去做息虑忘缘与牧牛的功夫,时节因缘成熟,自然功夫现前,自证无住。不是出现什么境界叫开悟,更不是想象出来有个开悟见性。一念不住,一念假名开悟,实无开悟。所以一念住即众生,一念无住即佛。实无无住,以不住妄想分别,假名无住。但是如果错认了开悟,那就整个修行都会错,会念念错失当下,念念跑到过去心,未来心,本来是佛,却四处找佛。居士:怪不得有朋友说师父只除妄不立真,不给人指认心性,原来师父是这个意思,谢谢师父!回复:不指示真性,亦无实法可断除,以此法眼即可识别世间说法之人,凡立灵灵觉知为真如佛性,或意识思维知解佛性,或有个真心可守,或言那个就是,或认前念不生,后念不灭处为佛性,但有人指出佛性,必是妄想分别,是识非性。或执着对治法,认实有烦恼可断除,皆是不了真性。诸佛祖师,只是为学人解黏去缚,除其住着处,脱去一切知见。古人云:菩提无是处。又云:一切无有真。皆是此意。一切境界现前,都做不得数,都只能骗不真正明理之人。但能明理,自会修行,即不被天下善知识舌头骗。

    2021-04-20

  • 过好内在的生活

    过好内在的生活你可能永远无法想象,你的高血压病既不是来自饮食,也不是来自遗传,更不是来自血液,而是来自你拿起一个杯子时的用心。你同样无法理解,你的心脏病,胃溃疡,并不是来自吃什么东西,也不是来自你的体质,而是来自你和万物之间的割裂。你无法想象,你的忧郁症、焦虑症,是因为你看到一株野花时却心不在焉,因为你关门的时候失去了觉知。人们身体患病,便去寻找外部原因。认为身体出了毛病,然后借助于药物来治疗。他不知道,是他的用心出了问题。外境,居住环境,生存条件,身体,饮食,药物,当然也是心的一部分,只不过,我们从来也没有觉察到这一点。我们并没有很好地对待自己的生存环境,没有很好地对待自己的心,它当然会出问题。我们总是以为自己是单独存在的个体,每件事物也是单独存在的。这种个体以及对立的思想,导致我们活在狭小的认知空间里。是这样的认知,这种狭隘的观念,这些对立和自我保护的思想,在伤害着我们的身心。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紧密相连的,整个时空法界,犹如一个统一的身体,一个有机的生命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处用心乖背,处处动荡不安。与境不能和谐共处,是为自伤。疾病从对自心境界的态度而来。一颗真正温和的心,待一切都温和。以不违物,故不自害。带着觉知去做每一件事,在每一件事中都看到自己的用心,在每一个动作中都透露着温和、善意与理解,即是修行。不要在细小的事之外别寻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就在你身边所有平常而细小的事中。只要你拥有觉知,那些小事就会变成你生活的大事。你不再去寻找意义,你会把自我彻底甩掉。若能如是修行,所有的疾病都会被治愈。包括最难治愈的抑郁症。抑郁症患者就是因为错失了对当下细小的事情觉知,而进入头脑中寻找意义却再也找不到满足头脑的东西。疾病的原因是心对待万物,也即对待自己的态度。当你紧张、对立、把控于外境,错失当下,神不舍守,魂不附体,你的身体就会得病。当你不相信你遇到的,当你频繁地放出自己的念头,不停地分别自心境界,对立于你的境遇,你的身体就会有压力。疾病在那时产生。魂不附体,并不是你的灵魂真的离开身体,而是你放出了太多的念头到外境中。智慧的人从来不关注他的身体有什么变化,他会关注如何用心。道人才不关心外在发生了什么,他关心他的内心正在进行什么。如果他的内心正在进行贪嗔痴,他看到它们,转化它们,他的身心便健康了。觉察自己内在的生活,就是修行。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己内在发生了什么,即便给你全世界最好的灵丹妙药,最好的养生产品,最佳的生存空间,最完美的生活资料,你一样会得病。治愈疾病的秘诀,在你的用心处。看到自己如何用心,那便是修行的功课。

    2021-04-20

1616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83848586878889

...

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