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摩诘经第三十一讲

    维摩诘经第三十一讲我们刚才学习到起心动念,有所执着,不知不觉,妄立一个我,妄认为有个我,求什么,修什么,证什么,这都是二法。都是不了达本性无少法可得,如果通达无法可得,一切法都是自心妄计出来的。不起心,不动念,没有一个执念,没有一个所求,是为入不二法门。善眼菩萨曰:一相、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善眼菩萨说,一相和无相是为二。有不少修禅定的人,他认为身心与外界合到一块了,一合相,感觉虚空就是自己,整个法界就是一个自己,在意识中感知到一如,不知道一如也是意识中的妄念,认为这一灵灵觉知之如相是自性。这是真正的自己吗?不是,还有个一相,有个一合相,还有个一如相,有个合到一起了的相。这个一相本身是自心妄计出来的,会有一个虚空是自己吗?没有,这都是妄心,是妄想分别出来的,所以说一相也是分别出来的。包括无相,无相本身是对离相的一种形容,其实并没有所谓的无相。如果执着有个无相,思惟无相,知解出来的无相,那不是真正的无相,那还同有相,还是相。真正的无相,不言有相,不言无相,超越一相无相,是名无相。佛所讲的无相,是离于一相、无相,离有无相,是名无相。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也就是说,一相的当相就是无相,就是空相,就是无所有相、不可得相、不思议相,是为入不二法门。亦不取无相,这个取本身就变成有相了,就不是无相了,所以亦不取无相,不取无相也不取,是真无相。能够入于平等,最后也是无所入,是名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所以这个有相啊,无相啊,一合相啊,虚空法界,一如啊,如相啊等等,佛陀所用的这些名相本来都是表不可思议性,表不二性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离于言说,离于分别,离于心意识的。当你讲出来的时候,他已经变成一个名相了。所以我们要离,不取,连这个如相,连这个无相,连实相都不要生意识心去取着,去对待,去想象,这是假名真如相。妙臂菩萨曰:菩萨心、声闻心为二。观心相空如幻化者,无菩萨心,无声闻心,是为入不二法门。如果你还分别有个菩萨法,有个声闻法,还有菩萨心,还有声闻心,你认为舍利弗、须菩提他们是声闻,观音、普贤、地藏他们是菩萨,如果你还有这样的分别,这是二法。观心相空,一切诸心,皆为非心,没有一个实有的阿罗汉心,也没有一个实有的菩萨心,阿罗汉心,菩萨心,皆是空。也没有一个实有的佛心,也没有一个实有的众生心,地狱心,畜牲心,饿鬼心,都不实有。如果能观心相空如幻化者,无菩萨心,无声闻心,无辟支佛心,无佛心,无凡夫心,无外道心,无一切心,是为入不二法门。弗沙菩萨曰:善、不善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无相际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世间人总是执着一个善和不善,就善避恶,是凡夫的一种习惯。一般人都喜欢好人、好事,不喜欢坏人、坏事。执着善恶法为实有,迷在善恶二法里面,迷在生死里面,迷在幻化相里面。实相里没有善与不善,善与不善,是我们妄心分别出来的。本觉性不会执着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他不会起一个执着心。有的人会讲,那作用呢?作用都是虚妄的,不实的,人会执迷于作用,所以才有善恶是非好坏。所以正是因为作用是不实的,是虚妄的,所以才说善不善为二。若不取善,不取不善,是为入不二法门。入无相际,就是通达善不善等,等于虚空,等于梦幻,等于幻化,等于空无。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去执着一个善法,或者是憎恶一个不善法。修人天福报,或者执迷世间法,在世间法里面,确实有善恶,有福报,有善恶业,但是那个都不真实,是梦里,颠倒妄想,分别才有的。你想大解脱,契入实相,了达实相,一定要超越对善与不善的执着。超越并不是说违背他,去刻意的破坏善不善,去坏世间相,不是。而是不被它迷惑,不被它障碍,不被它束缚。也不是断灭空,完全的没有善与不善,而是善于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随缘示现,如六祖大师说: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不会认为实有一个善与不善,这是入不二法门。师子菩萨曰:罪、福为二。若达罪性,则与福无异,以金刚慧决了此相,无缚无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这个罪、福,就是业障和福报。没有罪,也没有福报,通达此者,以此空性智慧,自在无碍,是名入不二法门。大家学佛初期,都会执着有个罪,有个福报,我修功德。师父我诵一部金刚经有多少功德?我求文殊师利菩萨加持,是不是我孩子就能考上大学了?我多给他诵几部金刚经,回向给他。和那没关系啊。你孩子考上大学考不上大学和你诵了多少部金刚经没有任何关系。但是我们会认为有关系,大家都这么传,都认为会有作用。你认为有关系,你就去做好了。你怎么想的就怎么去做,但是我告诉你,除了打妄想,没有任何关系。没有关系,并不是说你不用去做,你愿意去做就去做,你认为有就有,你做了安心,你就去做。有没有关系,不在你孩子是否考上了大学,而在于你做这件事时的用心,作用在你身上,而不是在你孩子身上。这就是佛法不可思议的地方。虽然你是迷信,但它对你仍然会起解脱的作用。因为这个东西谁也看不到,因为这个是无相的,是不可思议的,它不在有无,它的作用远远超过了你的心意识。你觉得你做了这个有功德,你就去做,虽然这是自欺欺人而已,但你读经就会读经的作用,也没有错。你认为有你就去做,反正你最后都要醒来,最后你发现这些都是没有关系的。所以福是空的,罪也是空的。师父真的没有罪吗?心生即是罪生时。住着即是罪。你住了,就有罪。不住,即无罪。你认为有就有,你认为有罪你就烦恼。通达罪福性不可得,就解脱。别人跟你怎么讲,那没有关系。别人再怎么给你讲,诸法无自性,不实,空的,罪福皆不可得的,皆不住,这是实相,谁也改变不了。你放不下,放不下就先端着,先烦恼着,烦恼到一定程度,你想解脱了,就知道这个东西并不实有,就放下了。罪、福为二,为二的意思就是不可得、空的意思,虚妄的、无常的、生灭的,是幻化出来的。若达罪性则与福性无异,罪、福都不可得,以金刚慧,这个金刚慧就是波若的智慧,实相的智慧,空性的智慧,不取不舍的智慧,了达实相的智慧。以此智慧,决了此相,觉了罪性福性都不可得,自然不再有任何的业障束缚你,也不会有一个功德让你解脱。不会,因为一切都是虚妄的,都是我们分别出来的。所以能以金刚智慧觉了罪与福无异,是为入不二法门。在《法华经》里边,龙女有一个偈子:深达罪福相,遍照于十方。其实龙女这个偈子也是开悟的一个偈子,她深达罪福相不可得,性空,所以遍照于十方。解脱其实就是解脱于对虚妄的善恶,罪福二法的执着、因惑。不再被它束缚,不被它障碍。心里没有挂碍着罪与福,心无挂碍。所以五祖会下很多人学法,五祖劝他们,你们不去领悟实相,执着修福慧,怎么能出离生死轮回呢?在佛门里面,出家修福报修得快,所以五祖就喝斥他们,不要执着修福报,生死是大,福报救不了你们,努力的领会实相,只有实相能让我们真正的解脱。生死烦恼,福不可救,一切都是无常的。执着修福,这个对很多人是一种束缚,觉得自己业障重,过去做了很多错事,犯了很多的戒,造了无量无边的业,不孝敬父母,杀盗淫妄,伤害别人,把这些都当成真的,然后放在心里边,成为了一种负担,想起来就觉得肯定得堕三恶道,造这么多业,多修福吧,多消业吧,不知道业性本来空。不去领悟实相,在有为里修,只会更造新业,消不了旧业。不知道并没有一个我,更没有我去造的业,也没有自己去修的福,所以才会迷在一个虚妄的罪和业里边,这就是没有深达罪福相。如果深达罪福相,一定是遍照于十方。师子意菩萨曰:有漏、无漏为二。若得诸法等,则不起漏不漏想,不著于相,亦不住无相,是为入不二法门。前面是师子菩萨,这个是师子意菩萨,哥俩,一个老大,一个老二。今天晚上有足球,八强,法国对乌拉圭是吧?两个队都很强。心里老想着晚上的足球,所以不二法门真不愿意讲,都是废话。你讲得再好,其实都不相关,不能解决问题。如果有执着,有烦恼,知解的再好,有什么用啊?让音乐歇会儿,太吵人了。啥玩意儿,乱七八糟的。这就是我,刚才还赞美这音乐,真好听。现在突然间就嫌吵了,变的真快。是的,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用着音乐的时候,音乐真好听。听腻了,真吵,把它关掉。生活就得这样,过河就拆桥,用铁就砸锅,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需要他时,挺好挺好。不需要了,扔掉,及时的扔掉,扔了再买新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在你这根树上吊死?需要的时候再拿过来。师父,你这个样子,容易让人寒心。这个不好,这个你别学,你也学不来。除非你谁也不依赖了,除非你谁的账都不买,谁都绑架不了你。否则,你还是老老实实地还你的人情。如果你心无挂碍,你就可以卸磨杀驴,过河就拆桥,用的时候尽情用,用过就扔掉,这都是大成就者才能做的。在世间有大作为的人,才有这样的魄力。咱们不听音乐了啊,音乐你先歇会儿,咱们开始入正文。师子意菩萨曰:有漏无漏为二。在佛法里,有漏是指在凡夫地,还有贪嗔痴慢疑等烦恼。无漏是指证到阿罗汉,三毒已断,烦恼已尽,诸漏不生,是名无漏。但是实相中,有漏也不可得,无漏也不可得。提起有漏无漏,我想起过去祖师们之间有段公案。僧问:什么是有漏?师云:笊篱。笊篱你不知道?笊篱就是吃饺子捞饺子、捞面条的那个,全是眼儿的,那个就叫笊篱。什么是无漏,勺子,勺要是漏了就不叫勺了。勺要漏了就叫笊篱,笊篱不漏就叫勺。什么叫有漏无漏?大家会了吗?所以你别一讲有漏无漏,你就奔道上会,如果只会奔道上会,那就叫外道。你执着道,反而成了外道。有人认为男人是七宝男,女人是五漏之身,这都是偏见。有的人认为有欲望,就有漏。无欲望,就是无漏。这也不是正见。所以你要知道什么是有漏,什么是无漏。妄心一起,是名有漏;心无妄想,是名无漏。不管是有漏,还是无漏,皆为二法,都不真实。若得诸法等,则不起漏不漏想,不起男相,也不起女相,不起欲想及无欲想,不起凡圣想,那才是真无漏,才是入不二法门。净解菩萨曰:有为、无为为二。若离一切数,则心如虚空,以清净慧无所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学法的人都执着于一个无为,当然也都执着一个有为。不了达实相的时候去修功德,去供养,诵经、念佛、打坐,这是一种有为。最后明白原来无法可得,又执着无为,什么也不做,住于无为。有为无为,都不是定法。如果你分别有为无为,那都是有为。如果离一切数,离于有为无为想,既不执着有为,也不执着无为,这是清净慧,是般若。则于一切法,没有障碍。于有为也没有障碍,于无为也不住着,这是真无为,也是真作为。这里的真无为真作为都是菩萨行,都是解脱行,不会住于有为无为上,他是随缘示现,法性施为,是为入不二法门。所以有的人没有完全通达法性,看到别人做了什么,就觉得这不对那不对,就开始分别。众生一定在自己的状态境界层次里边去修道,对于他来说,没有什么对与不对。他的因缘没到,他一定会执着什么。到了自然就不再执着。所以有为无为都是我们分别出来的,不要有一个定论。离有为无为想,离于分别,是为真入不二法门。菩萨的修行是以自觉觉他作为基础,他不会入断灭,既不贪着世间,亦不执着无为。不落生死,不住涅槃,是为入不二法门。那罗延菩萨曰: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为入不二法门。那罗延,梵语的意思是个大力士,有很强大的力量。那罗延菩萨说,世间和出世间为二。我们都知道世间法,出世间法,是相对的。尤其学佛的人,一张嘴就是出世间法,就是佛法,就是修行。好像多厉害似的,一张口就是世间人怎么怎么样,我也爱这样说,好像咱自己是出世间人似的,习惯了,不知不觉就当真了,把自己当成出世间圣人,高高在上,俯视芸芸众生。错了吗?没错。别当真就行,方便说。谁让你不解脱的,谁让你有烦恼呢?你有烦恼,我就说你是世间人。这样好说话,不然怎么说?你烦恼一大堆,我还说,这些佛们,烦恼一大堆。这说不过去。你有没有烦恼,自己最清楚。有没有恐惧,有没有挂碍,自己清楚,对吧。你真清净,真解脱了,大家就会仰视你,会尊重你,会跟你学。虽然我们都知道,确实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但是谁有烦恼自己知道。我们还需不需要认真的努力的去修行去觉悟?去长养去熏修?当然需要。这是依幻说幻,说于世间,出世间。你学法了,迷悟了,出生死了,假名出世间。你轮回,烦恼,执着,假名世间。解脱是自己解脱,轮回是自己轮回。所以这个讲世间、出世间很容易,好像出离世间很容易似的。但是,真正有一个出离心,有一个不染世间的心,就很难了。我们看看自己每天的心思,你的精神,你的精力,你的脑子,每天在想什么?都用在什么地方?你是每天想着修行解脱出离烦恼,看到实相如梦如幻,真正有出离的心?还是每天都在五欲六尘中去迎求,水中捞月?自己去观察,观察自己,不要观察别人,看看这个世间,是不是还有任何一个法,任何一个人,一个事物能触动你。如果有,那就是你修行的地方。所以不二法门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就很难。别说不二法门,就一个出世间,都很难做到。再去圆融,就更难了。真正通达世间法如梦如幻不可得,这就是出世间法,而不是说我离开了世间,我去别处找一个出世间法。不是。通达世间性空,而真正不去执着的时候,你就是一个出世间人,你就在行出世间法。你真正觉悟了,你的样子,你的行为,你做的事情,都没有变化,只是用心不一样了。你心里清清楚楚不再执着任何事物,你每天的行为举止,待人接物,会越来越通达无碍,越来越豁达,而且对事物的观察会越来越清楚,不会落在什么上面,不会执着于什么。不溢不散,就是不会每天失了慌神的,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心念散乱,收摄不住心神。不会。你为什么会散乱呀?心里面挂碍的太多,心里边想的事情太多,身体也放不下,家庭也放不下,子女也放不下,领导说一句话,心里挂碍好几天。工作也做不好,走个路都不能踏踏实实地走,想七想八,这就是又溢又散。溢就是内心散漫,向外流溢,心向外驰。为什么散漫?心不能安住于实相。随着自己的习气妄想分别,又去追逐于世间,吃的呀,喝的呀,穿的呀,住的呀,孩子呀,父母呀,等等。所以真正能够看破世间也不容易,我们不要嘴上讲的都象入道似的,自己的行为,却处处招致烦恼,这不是不二,是二,太二了。修行功夫养成了,觉悟了,可以很好地圆融世出世间法,不再对立。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不会再执着一个离于世间而求解脱,像二乘人那样。不会。而是在世间而实现解脱。这是真正的入不二法门。善意菩萨曰:生死、涅槃为二。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无缚无解,不然不灭,如是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二乘人会把生死、涅槃当成两个法,实有的法,妄见生死,妄取涅槃。不知生死涅槃,皆不可得。于生死生怖畏心,出离于这样的生死,躲避这样的生死,所以他想找一个清净的地方去修行,不与人接触,也不去营求世间的种种,彻底地远离世间,去求取一个涅槃,去求取一个寂静解脱。这就是他没有通达实相,没有通达一切生灭生死相本身就是涅槃相。关键是你看破没看破,执着没执着,你执着,假名叫生死。不执着,看破了,当下即是涅槃。首先理上有这样一个正知见,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法不即不离,保持一个恰当的距离,不要再去染,也不避畏惧。不染世间,不离世间,这就是生死相即涅槃相。生死和涅槃都不实有,生死和涅槃是二法,我们不要执着于二法,既不要畏惧生死,也不要贪恋涅槃。也不要贪恋解脱,也不要畏惧一个虚妄的生死,求取虚妄的涅槃。二俱虚妄,二俱不可得,是名不二性。通达二法都不真实,这就叫不二,就叫佛性,就叫解脱性,就叫清净性。那就是不生不灭,那就是实相,是实际,也没有缚,也不用求解脱。如是领悟者,是为入不二法门。现见菩萨曰:尽、不尽为二。法若究竟,尽若不尽,皆是无尽相;无尽相即是空,空则无有尽不尽相。如是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尽不尽为二,不着尽不尽,入不二法门,也是针对二乘声闻乘的修行,破除他们的知见。尽就是前面我们学到的,取无为入正位,证果,他认为修行有个尽头,有个终结,有个果报,法有个尽相,有个灭尽相,所以叫灭尽定。虽然他取了一个灭尽相,反而不真实,不究竟。是有余的涅槃,反而是不尽。二乘人容易执着尽相,而凡夫执着轮回,执着于生死,他妄见一个我,妄见生死。都最后一口气了,还在想,哎呀,我还有好几万存款呢,谁都不知道,给谁呢?算了,谁都不给了,带身上吧,万一到了那个世界还要用呢。不想死,真不想死,还执着一个无尽相。最后一口气了,还贪生怕死,还留恋生死。所以凡夫执着有,二乘执着无。尽就是一种断灭,不尽就是一种轮回。常与无常,尽与不尽,都不真实,都是我们分别出来的。诸法实相,超越心性意识,离于分别。这个尽与不尽,是虚妄的,不究竟。法若究竟,尽就若不尽,尽本身就是不尽。为什么?因为尽与不尽皆不可得,皆是空。所以尽即是不尽。尽若不尽,若是等于的意思,犹如的意思。皆是无尽相,这个无尽相,不是尽与不尽的无尽相,而是远离二法的真无尽相,是真如相,是不可思议无尽相。离于尽与不尽,叫真无尽,真正的无我佛性。离于我与无我,叫我无真性。真正的无为也是,离于有为无为的分别是真无为,真性无为,法性施为。真正的空也是一样,也是离于有,离于空,是真性空,本性空。这个空不是你分别思想出来的,不是你对待出来的,不是二法的空,是本来空,是超越语言名相的空,是实相如此。所以这个无尽,无为,空啊,所有这一切,都是超越了对待分别,都是不二法,都是真性。后面的无尽相就是空,空则无有尽不尽相,都是指回归到真如性,回归到真实性,不二性。如是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普手菩萨曰:我无我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的。见我实性者,不复起二,是为入不二法门。刚才我也讲了,我和无我都是方便讲,当然也有实义上的我和无我,但是二乘人错会,他会执着一个无我,凡夫会执着一个实有的我。所以佛会讲无我,讲真我,都是破除二乘人和凡夫及外道的邪见。佛讲我与无我,都是方便讲。一个觉了实相的人,他不会错解我和无我,我就是佛性,无我也是佛性。但一般人会错解佛说的我与无我。所以离于我与无我的分别,离于二乘的无我,离于凡夫的有我,是真性的无我,也是解脱的无我,又是真性的常我。这个无我,并不是说把这个我去掉了,断灭了,没有我之真性,只是不执着有我的作用。我的当下就是无我,凡夫的我与二乘的无我,都不可得,都不实有,皆离于心意识,皆不可取,也无法厌离,不即不离,这就是解脱心,是为入不二法门。见到了我和无我的真实性都是不可得性,空性,不可分别性,法而如是性,实相性,真如性,清净性,离性,解脱性,这就是入不二法门。晚上有足球,法国和乌拉圭的,都是两强,唯一可惜的是,法国如果胜了,巴西如果胜了,他们两个队会在四强里相遇,最后得淘汰一个。没办法,早晚要碰上。大家看球,看球和学法一样,我们学法的时候是居一切时不起妄念,看球时是于诸妄想亦不熄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两条腿走路,你别天天的只会诵经,心里只想着学法坐禅,不会休息,不懂得将修行带入生活,享受生活,那样越学越傻,委曲了自己的真如本性。你就跑一边去了,就执着了,学法修行就变成了负担,会累。 

    2021-02-23

  • 维摩诘经第三十讲

    维摩诘经第三十讲大家有读过《涅槃经》和《华严经》的人都知道,佛在讲第一义谛,讲深入实相的法时候,一开始会说很多,做很长的铺垫,包括讲《大般若经》,六百卷大般若经,一直在重复一句话,一个义理。佛陀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不一上来就给大家开示实相?先要做这么长的铺垫?因为这个甚深的佛理需要安静下来才能听得明白。需要止息一切妄想,你才能听得懂。佛先用这一大段冗长的看似枯燥的、无聊的、寂静的时间来考验你,你能过得了这段时间,就能看到后面的精彩部分。所以,有的人读《华严经》,读着读着,就读不下去了。为什么?太无聊了,太没意思了。读到第一百页,二百页还在讲名相,还在讲哪个世界,哪个佛土,根本就没入正文,这场球的热身时间太长了,热了半天也没有正式开始比赛,大部分观众已经离开了赛场。所以你想听法,你想真正的深入修行,是需要有一个相应的心,需要一个止息的、安静的心才能够入真正的实相法门。佛在讲《法华经》的时候也是一样,在讲《法华经》之前,一直在卖关子,绕弯,然后,说一些他方世界佛与佛之间的关系,听众听起来也不知道佛要讲什么。最后有五千比丘、比丘尼、优婆赛、优婆夷退席了。他们听不下去了,他们听佛陀在讲成佛的事,完全不理解,以前没听说过。也不知道佛在那干嘛,说啥,不是已经成阿罗汉了吗?怎么又成佛了,这个那个。讲成佛你倒是讲啊,也不直接讲,吞吞吐吐,急人,欲言又止。成心要赶走一些人似的。舍利弗三次问佛陀,世尊都不直接回答。世尊说,我若直说,一切天人,一切众生都会惊讶,会恐惧,就是不说。最后逼的五千人退席了,才开始讲《法华经》。《华严经》里更厉害了,讲了很多特别无聊的东西,一般人根本不愿意看。《大般若经》,一句话重复七八遍。《涅槃经》,一开始讲与会的大众,和序幕,就讲了将近两卷,那个啰嗦。如果你只想听佛陀开示诸法要义,你会非常着急,一直在讲这个神,那个神,这个眷属,那个眷属,都来看佛,没完没了。看着你那个着急呀,就是让你着急。能过了这一关,你才能够进入修行,你才能听到干货。你想听法,哪那么容易?你以这么轻慢的心,这么易得的心,想听无上佛法,那是不可能的。好,我这关子也卖的差不多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维摩诘经,这一品是不二法门品第九。刚才我们说到,佛在开示实相,开示第一义谛,讲大乘方等经典之前,一般都会做一个铺垫,一个很长的铺垫,当然有些经典,简短精要的经典,像《金刚经》、《圆觉经》,就没有做太多铺垫,这是对上上根基的人讲的。在讲一些大部头的,内容比较详实,比较充实的一些经典的时候,会做很长的铺垫,这个也是世尊的一个方便,先让听众把心沉甸下来。一般过去祖师、禅师们在上堂之前也是,不是一上来就讲,而是坐在那里,一坐就坐很久,把很多人坐急了,离开法堂,再讲。这个也是一种智慧和方便。这里边有一段,中国的韩愈,大家都知道,他是中国唐宋时期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去参大颠禅师的时候。好几次他都对佛法升不起信心来,有一次他就请问大颠宝通禅师,弟子军中事繁,佛法省要处乞师一语。大颠禅师太慈悲了,接待了他。他来一个弟子公务繁忙,没有时间学法,希望师父给我来一句简单的法要,让我一听就明白。你想什么美事了!不过,大颠禅师也不是吃素的,很厉害,怎么个厉害?我发现我现在也会倒茶,会沏茶了,以前沏茶的时候总是打妄想,沏茶的时候想着吃啥,吃饭的时候想着玩啥。现在沏茶的时候能沏茶了。你沏个试试,能专心把茶沏好的,不容易。看得见吗?你别小看这个沏茶,很厉害。那些表演茶道的茶艺师们都是修行人,是给咱们示现的,不仅沏茶不简单,煮个面条,你不安下心来,你会把面条煮驼了。要不就是煮太生了,要不就煮太熟了,快烂了。煮面条,沏茶,削土豆,都一样。不好好削土豆,削手了,就连煎个鸡蛋包,如果你不专注的话,都会崩你眼,要不就是煎嫩了,要不就是煎老了。有时间你就学习倒茶,练练茶道,倒回来又倒回去,反反复复这样倒,再练习拿起杯子喝茶,反反复复地练习,就知道什么是当下了。韩愈向大颠禅师请问一句省要处,说他军事繁忙,您讲一句简单的。大颠禅师怎么回复的他,(师父沉吟很久),师父,你这个关子卖的也宇宙第一了,又是背景音乐,又是茶,又是大颠禅师,您忘了您是干嘛来的?没忘。怎么可能忘了呢?就是先要把你搞懵。咱们在讲大颠和韩愈之间的一段轶事,音乐播放,响起拉德斯基进行曲。感觉这曲子一响起来,婚礼就来了。大颠禅师怎么回复的韩愈,师良久。这个师良久,太难表演了,我看了一些野史,也记载过,也不是野史,禅宗的野史,禅宗的一些后人搜集到的,说大颠禅师有个爱好,爱逗蛐蛐,正好赶上韩愈问他这个问题,大颠禅师沉吟良久之后,就把他那蛐蛐罐拿出来,开始巴拉,巴拉半天,两蛐蛐也不咬。大颠禅师把罐咣倒下来了,拿他那拂子梆梆两下敲死了,嘴里叨叨着,这两废物,白养你们这么多天了。这个不是刻意的,这个绝对不是刻意的,这是智慧。灯录里记载的。师父,哪个灯录?我们怎么没看到这段?你要看到了,还要我干嘛?师良久,哇塞,当时大颠禅师一句话也没讲。良久,就是在那沉默了半天,其实是看死蛐蛐了,玩蛐蛐半天,也没理他。公罔测,韩愈在那不知道大颠是什么意思。罔测是什么呢?罔是不的意,罔测就是莫测,不知道他什么意思,纳闷。这时候三平为侍者,大颠的侍者,叫三平,也是挺有名一个禅师,敲禅床三下。当当当,师曰:作么?大颠就问侍者:你想干嘛?敲我禅床?我这禅床刚从旧货市场淘来的,好几万呢,你没事敲我禅床干嘛?三平曰:先以定动,后以智拔。这个先以定动,后以智拔,这个出自涅槃经。刚才我们讲到,听音乐,卖关子,铺垫,好家伙,这个铺垫米饭都快焖熟了。先以定动,后以智拔。打个比方,刚开春,要种地,地太硬,一上来就种,种不了,所以先要拿铁撬,先要拿四齿把地翻一翻,然后把杂草除除,再拔那些草就好拔了。拔了之后,再撒种子。当然,三平禅师,他的本意,不是这个意思,是什么意思,我们也罔测。但是韩愈听到这个回答,愰然大悟。韩愈就感慨的说道,和尚门风高峻,弟子于侍者边得个入处。大家会了吗?韩愈听到了什么,在三平侍者那里得了个入处。我们今天讲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就要给大家渲染一个这样的气氛,虽然说不是刻意的,但是这种氛围恰到好处。又来了,又来了,你说这东西也巧了是吧,打昨天,是昨天吗?对,昨天下午,讲着讲着,突然讲到不二法门品,突然就有装修的音乐,不想讲了。这不是我存心的,真不是我存心的,一直向后拖,一直拖,本来说是晚上讲,晚上吧,又有事,其实也没啥事,不知道啥事,又忘了讲。说今天上午讲的,本来我惦记今天上午讲的,一睡又睡过多了,十点半才醒。下午了,好不容易熬到讲到入不二法门品了,这还铺垫,这铺垫,铺垫一天了都,还没入正文呢。你说这事能预测出来吗?谁有这么大的先知先觉对吧?谁会这么刻意地讲一部经,去拖延,去卖关子。包括我选的这些曲子,这些背景音乐,都是随机的啊,就是好听,听着听着,就不愿讲法了,听音乐多美啊。我不是刻意选的,你看这些曲子随机选的多好。如果你有智慧,听这些音乐,你已经听完入不二法门品了。对吗,我这些铺垫这才是主角,才是正文。我们要讲的那是副文,是不是,读过维摩诘经的就知道了,什么是真正入不二法门品?维摩诘默然。什么是维摩诘默然?音乐响起。好几十个菩萨讲一大堆,好像都在讲入不二法门品,讲了一大堆,最后全都不及格啊。最后维摩诘默然,才把真正的入不二法门品讲出来。所以我们现在才是在讲入不二法门,不然的话,真的就没有咱们禅宗了。如果这一品入不二法门品,我们正正当当的把它讲出来,就太二了。当然正常情况下也是随缘,可是一到正文,就被打断,这也没办法啊。到了昨天下午,他自然就断了,我没有刻意,自然就断了,这就给了你一个启发。佛法就是这样的,不定,不可思议的,他是随缘而示现的,不以人的意志力为转移,你主载不了,你想讲也不让你讲。那天讲着讲着邻居开始装修,就是为了让你拖延,恰到好处。小根小叶的一听就急了。打个叉,做个铺垫,把别人搞懵了,这是给大根大叶的讲,看你听得明白听不明白。如果我们讲法一直都是照本宣科,一句一句的解释,就没有我们禅宗了,没有禅宗这一支了。禅宗教外别传,讲维摩诘经已经是大堕落了。一句一句地按经文这样讲,已经是千古笑话了。但没办法,末法时期,我们只能这么学佛。大家看不懂维摩诘经,连如来禅都看不明白,祖师禅更别提了。禅宗不立文字,它不是你能事先预测,能准备出来的。真正的佛法不住在文字里边,这东西你想你永远想不到。你怎么把这品讲好了?你一想,就背道而驰了,所以只能随机,随缘。你想准备,准备不出来,彻底的放松。尔时,维摩诘谓众菩萨言:诸仁者!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各随所乐说之。会中有菩萨名法自在,说言:诸仁者!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这时维摩诘对众菩萨说道,诸位仁者,各位大菩萨,什么是菩萨入不二法门?各随所乐说之。你们不要有顾虑,把自己对入不二法门的领悟表达一下。这时候会中有菩萨名法自在,第一个出场,一直跃跃欲试,早就在家里背好了答案,就等着维摩诘问这个入不二法门。在家里把这话背的滚瓜烂熟的,这个人叫法自在。诸仁者!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我们在会的很多人,一问他死的时候怎么办?往往就会随着死这个名相而生种种妄想。但是,学了经典之后,我们都知道实相中,没有生,也没有死。你问他,什么是如来?他也会告诉你: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如来者,诸法如义,不生不灭,是为入不二法门。说得特别漂亮,乐了吧,对,每个人都这样,都知道本来没有生,没有灭。师父,这是你的功劳啊,你天天给我们讲的,你说这话说得最多,最溜。对,大家背得都不错,学得都不错,到时候一感冒就坏了,一感冒买,五斤康泰克,买一口袋水果,每天买一堆大补的东西,住院观察,大夫都撵了,回家去吧,好了。不行,还得输,再输五瓶液,这还没好利索呢。这就是讲理的时候,讲得头头是道,遇到事的时候,哎呀,怂,胆小,怕死。说的时候,都不生不灭。到时候生死一来,傻眼了,大夫都不让住院了,还不走,我有钱,你别赶我,我有钱。郭德刚相声听多了。所以祖师的东西,佛经你看多了,你比他们还厉害,你比佛比祖师还厉害,最起码你嘴上说得比他们好听。哎呀,实际功夫,谁看你实际功夫,大家都看你怎么说。你背地里,你怎么做,谁看得见呀,我们活着就是为了在人前显摆,对吧。人前显摆,人后自己烦恼去,这就是大修行。太搞笑了,我们可千万不能这样。人前显摆,人后烦恼,自己赚自己玩儿,太搞笑了。最后你谁也骗不了,只能骗自己,自己吃苦。比如有些人出不了家,到他那儿,出家人算啥,小根小叶的,在家人,隐居于家庭里边,在家庭里边磨炼,才是大修行呢。话说的真跟维摩诘似的,可是烦恼多的,跟提婆达多似的。提婆达多也是佛啊,又来了。你总是抬不过他。自已出不了家,只能给自己找这么个借口。佛陀、祖师为了给在家人自信,说在家修行一样成就,不是给你贪恋尘世理由和借口,更不是给你生烦恼的理由。你出家人,你是出世俗,我们在家人,是出第一义谛。能出第一义谛,那才是真出离。若论口说,这样的话,谁谁一学就会。但事实可不是那么回事,一块钱的菜钱还和卖菜的大娘争来争去,讨价还价。别人说一句,脸色立刻就变了。别人说自己家孩子怎么怎么着,立刻就不高兴了。这样的人,先从烦恼里出来再说吧。德守菩萨曰:我、我所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无有我,则无我所,是为不二法门。我们学这个入不二法门,你看这些菩萨们讲得都非常好,但是如果你在现实生活里边不会用,你不懂得应用,你这理和事就脱节了,那你最终只落一个佛学,学了一大堆佛学知识,佛学理论,你不得受用,你不得解脱。但是这个理,并不是没有意义,没有用。我们首先要明这个理,相信实相就是这样的道理,然后我们慢慢的去做,这个也是可以的。所以说,佛经还是要学,我们学的是义理,把这个理吃透,思惟透,再去熟练地用这个义理,用这个理论,以实相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德守菩萨,第二个菩萨又说了,我和我所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在本性上也没有我,也没有我所。本性不知不觉升起一个作用,然后执着了这个作用,把这个作用当成我,立了一个我,然后我所就有了。一切法都如迦陵提鸟,做着伴来的,所以我和我所就是二法,二法就是不实之法,对待之法,对立之法,虚妄之法。如果你能了达没有我,自然也就没有我所,这是为入不二法门。无我无我所,这是实相的理论,我们先要去了解、去领悟,再去观察,去验证,是不是真的没有我,没有我所。到底有没有我和我所?你找这个我在哪?你去观察我所是否是常的?我在意识在头脑里,我所也是一样。我们直接用本性生活的时候,没有起一个定论,一个定义,思维没有住着的时候,其实这时候就没有我了,没有我所了。我、我所一定是升起了一个心意识,一个分别心。比如说我们正在听一段非常优美的、非常震憾人心的一段音乐的时候,你很专注在听的时候,那个时候就浑然无我无我所,无知无觉,那就是解脱、清净的状态,不住的状态。虽然看上去住在一个音乐里,其实是不住的,是念念不住的。因为念念没有执着,念念没有心意识升起,他是在用本性,在用直觉在听。不眴菩萨曰:受、不受为二。若法不受,则不可得,以不可得,故无取无舍,无作无行,是为入不二法门。这个不眴菩萨非常有意思,这个名字,他的名字,根基好的人一看这个菩萨的名字就开悟了。什么叫不眴啊?我瞟了你一眼,这就叫不眴。有了这样一种心态,什么你都不屑一顾,不入你法眼,一切都入不了你眼,你就成了。总是邪着眼看人,不屑一顾的那种姿态,那种表情,不是说对某些人啊,对所有的事物,对所有的人,你都是这样,你都不理不睬,这叫不眴。不眴菩萨,就是不关注世间外在的一切。可是这个不眴菩萨在这里讲的,还是知见,与他的名字还是不般配。不如他的名字更有穿透力。示现嘛,对吗?如果他真正不眴的时候,你也看不懂,你还以为他轻视你。所以当我们领会了不眴菩萨这种神态,当你喜欢了他这种神态,甚至不知不觉也能演示出这种神态,谁还听他讲什么不二法门呢。讲的再好,早就是二了。你讲出来的,早就二了。可是谁让咱小根小叶呢,就喜欢二,喜欢听二法。这个很有魅力的不眴菩萨,就喜欢斜着眼看人。他说道:受不受为二。所有这些菩萨讲不二法门时,先是讲二法,讲什么是生灭,有为,然后再讲不二,再讲不可得,再讲空,再讲不可思议性。而且他不是光讲理,如果他光讲理就没意义了。所以,这些菩萨所讲的法,都是包含实际修行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有的人,自己坐禅的时候会感觉到轻安,会忽然觉得上半身好象没了,或者觉得腿没了,要么觉得自己的身体拉长了,是什么?这是受,一种觉受。甚至觉得整个身体都没了,都融入了虚空,象空气一样,根本找不到一个身体,这就是受蕴的觉知。但这里的受是什么?是意识里边的,还是你的思想,是意识,是你觉知到一个无,是你觉知觉受到一个空,并没有离开妄想。所以这里讲的受,与不受为二,声闻、罗汉,他们境界就是证五受蕴空,而不再受一切法。正好落到受与不受二法中。所以你有受或无受都是受,是为二法,所以受不受为二,为二就是为生灭,为有为,为无常,为不定,为虚妄。若法不受,则不可得。你要了达真性是离于受与不受的,也不可得的。以不可得故,无取无舍。所以你就不会去取着一个空,或者一个有,或者一个轻安,或者一个禅定,或者一个散乱。既不会取禅定,也不会舍散乱。因为你知道受与不受,禅定、散乱都是二法。本性是无受无不受,无取无舍,无作无行,是为入不二法门。德顶菩萨曰:垢、净为二。见垢实性,则无净相,顺于灭相,是为入不二法门。什么是垢净?人们认为西方是净,娑婆是垢;菩提是净,烦恼是垢。如果你认为西方实有,娑婆也实有,菩提实有,烦恼实有,这叫二法,你就落入了幻相,落入了生灭,落入有为了。如果你见到垢和净的实性是空性,是不可得性,垢也不实,净也不实,是名真净。那就不会取一个有为的净相了啊。真净,则无净相。如果你见了垢的实性不可得,那净的实性也不可得,这是真净。就不会执着有一个净相,所以说,见垢实性,则无净相。顺于灭相,这个灭就是寂灭相,真净相,无所有相,空相,也是第一义相,无为相,清净相,解脱相,极乐相,心地相,能如此见,是为入不二法门。我们想想自己的起心动念,自己平时的发心,自己的心行、思想意识,愿望是什么?平时我们一张口,就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着了一个什么相?净相。你发心往生西方,一定是认为那里清净,那里美好。认为娑婆世界不好,娑婆世界烦恼重,娑婆世界造业,你一定有一个垢相,一个净相的分别,所以你才要发愿往生西方。你没有通达垢净实性,皆不可得。没有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西方净土。真正的西方,没有垢相,没有净相,顺于寂灭相,默契于无为相,就是在哪儿都是寂灭相,在哪都是实相,在哪都清净。这时候你就不会再发一个往生的愿,而是随所住处恒安乐。这是入不二法门。入不二法门,就是入于实相,不二就是代表实相的意思。所以我们学维摩诘经学入于不二法门品,不要光在理上去解释一些东西,一定要和我们的修行对照好,纠正平时错误的观念和修行。看我们用心是不是用错了,是不是入到二法里边了,入到生灭里去了,你这个能明白了,其实也就不需要善知识,不需要老师了。这一品入不二法门品学明白了,能纠正我们许多错误的行为,错误的知见,错误的发心,错误的起心动念。善宿菩萨曰:是动、是念为二。不动则无念,无念即无分别,通达此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是动是念,就是你起心动念,心生则种种法生。起心动念,是起妄念,起执着心,生分别心,是这样的一个心行。其实是一种有所得的心,造作攀缘的心。不知道本性不立能所,起了一个妄想心、执取心,这个能执取的心就是二法,只要你在本性上立一个东西,就是二法,就成对待。本性绝妙不待,一尚不可得,何况二?你立一个出来,就是二,相对的就出来了。有一就有二。所以不二就是一亦不立,连不立也不立,你就永远找不到一个定法,找不到一个实有的法。当我们这样讲的时候,其实我们还是在意识的法里边,不过这已经是没办法的办法,是一种方便。所以你起个心,动个念,只要有执着在里边,就成二法。这个起心动念,不是说不知不觉起了一个念,不是指这个,是指起了一个执着心,你要找一个什么东西,这叫是动是念,是则为二。不动则无念,不动是不起心的意思。若不起心,则无念无不念,无法无非法。所以一切法都从心想生,从念头起。你了达了,起心动念也是不无住的。所以这里的不动,一是不起妄心的意思,还有就是真如自性起念,而不住于念,不念上生念,不生烦恼念。这也是不动。并不是死物不动。就是你了达无法可得,不会让自己的心去妄动,去妄为造作,去执着一个什么东西,去想一个什么东西。不动则无念,无念即无分别,无分别是不在本有的见闻觉知上不再去找一个实有的东西,能够通达此者,是为入不二法门。不动则无念,也是《圆觉经》里面讲的居一切时不起妄念的意思。但是不起妄念,不要错解,后边还有一个于诸妄心亦不熄灭。不是断灭,会一直有作用,只是不妄起作用。这叫不起心不动念,也是禅宗里面讲的拟心即错,动念即乖。

    2021-02-23

  • 维摩诘经第二十九讲

    维摩诘经第二十九讲同修们下午好,我们继续来学习维摩诘所说经。刚才跟大家分享的直播背景音乐是古典音乐,西方古典音乐,古典音乐他的特点就是富于变化,戏剧性强,融入了人的诸多感情、经历,就像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一样,所以他能经久流传,经历很长的时间都被人们喜欢,被世界各地的人们喜欢,听了会有一种庄严的感觉。会听法的一听音乐也能开悟的。这部经维摩诘经里有一个香积国,他是用香饭来说法,香饭和音乐是一个意思。我们仔细听,可以听到无情说法。维摩诘经说的经书禁咒术 ,工巧诸技艺,尽现行此事,饶益诸群生。以世俗的艺术来表法,也是在行饶益众生之事。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或时作地水,或复作风火。这一切都在演法,日月天,梵王,世界主,都是法身示现。不是说某个人去变现成日月天、世界主,以前看这段经文,总觉得是菩萨有神通变成这些日月天,不是的,不是菩萨变化的,是唯心所现,是法身幻影。不是某个人变现成日月、梵王、世界主,而是法身会现种种的像来开示学人,所以这也叫无情说法,有时候现做地水火风来演法。劫中有疾疫,现作诸药草。劫就是劫难之时,世界变坏之时,到处都流行疾病,其实也是比喻末法时代,人们执着五欲六尘,贪着世乐到了极至,还会有菩萨觉者来示现世间,为众生开示法要,治疗众生的各种身心疾病。我们现在这个世间,到处都有得各种病的人,身体患各种疾病,五花八门,心理的病、精神的病、抑郁症等等。现做诸药草,若有服之者,除病消众毒。如果能服大乘法药,就能够除掉这一切的心理疾病,身心的疾病。经文有无量的意,看你怎么读,怎么理解。佛以一音言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你从世俗法上面理解也可以,从第一义谛上理解也可以。你从无情说法上理解也可以,从法身示现上理解也可以。这都是菩萨的法乐,也是他的生活和他的事业,他每日每天,每时每刻的生活都是和修行融为一体的,水乳交融,完全和在一起。他的心思从来不会放在在营求世间的财富和快乐上边,所做一切,都是为了利益众生,都是在表法、在弘法,在自觉觉他。菩萨所行的一切都是圆满自己无量劫来的大愿,而且这个大愿尽虚空遍法界无有尽止。众生无尽,悲愿无尽。所以不管是在劫中示现有疾病,他会以法药来开示众生,还是世间出现了饥馑的时候,没有粮食,大家都挨饿,菩萨也会为大众提供饮食,解除众生的饥渴。比如耶稣在给众人讲法的时候,大家饿了,没有饭吃,耶稣就让他的门徒拿个篮子,去弄点饼去,弄了一篮子饼来,一篮子饼二十来个饼,下面坐一千多个人,两千多个人,上千人,不够吃的怎么办?没关系,吃吧。大家就从这篮子拿呀,拿呀,怎么拿这篮子里还是二十张饼,拿不完。这个事情你就没法理解,那我们也只能理解为耶稣他的智慧,他的慈悲,是无竭无尽的,没有尽头的。能为无量的众生提供法乐、法食。所以劫中有疾疫,有饥馑,有刀兵等等,都能够以他的神通,智慧,善巧来度化众生。不管怎么示现,不管他这个示现到底是不是有这个神通,最后都是要启发众生了达实相。先救彼饥渴,却以法语人。先让你身心泰然,然后再给你开示法要。这就是菩萨的智慧,所以我们不要执着于他那神通到底是怎么回事,到底有没有,那不是重点。我也不想给别人讲,主要我也不知道,我实话实说,我一丝一毫神通都没有。有好多弟子都互相传,说学山师父有他心通,有宿命通,有这通那通,我实话实说,任何通都没有。我就是饿了吃饭,冷了添衣。这就是我的通。通马桶勉强可以,通别的,一概不会。饿了就吃,少一顿也不行,少一口我也不饱,憋得慌就得上厕所,实在没地方我就随便找一个地方。所以是先救彼饥渴,却以法语人,重点在后边给他开示法要。劫中有刀兵,为之起慈悲,化彼诸众生,令住无诤地。刀兵劫来的时候,打仗了,虽然作为战斗的一方,两方有不同的世界观,有不同的归属,都为自己这一方战斗,但是菩萨经过,会找到机会给你两方讲讲,让大家最后和平共处,放弃战争。这个事情不是没发生过,过去二战的时候,在历史上记载,曾经有一次战斗,最后双方自觉就停战了。估计有大菩萨在其中示现,示现一头小鹿在两个队伍中间,两方中间示现一头楚楚可怜的小鹿,大家一举枪的时候发现这小鹿给挡着了,你也打不着我,我也打不着你。最后觉悟了,开悟了,放下枪,都回家了,回老家了,种地去了。过去邓隐峰禅师也是,有一次他行脚,碰到两军交战,他把锡杖向空中一扔,自己也腾空而过,以此神通,阻止了一场战争。所以维摩诘到处示现,你别以为你身边的人都是普通人,他们很有可能都是菩萨示现来度你的。你的媳妇,你那个倒霉天天看着不顺眼的老公,也许就是维摩诘再来,他就是让你别扭的,让你觉悟的。天天跟你吵,跟你争,跟你论,最后你烦恼到极点,最后你发现,哎呀,我跟他吵什么呀,是自己太执着了。那他就是你的维摩诘,能让你翻然悔悟。所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佛,都是维摩诘,每个人都是法身示现,每个人都是提婆达多,你是我的提婆达多,我是你的提婆达多。你别以为光你有提婆达多,别人没有啊。每个人都有陪练,你也是陪着别人练的,我们都是彼此互相成就。若有大战阵,立之以等力,菩萨现威势,降伏使和安。刚讲了,邓隐峰禅师,是马祖的高徒,也是石头禅师的弟子,很厉害,这个人既有智慧又有神通。有一次他赶上了中国和外国打仗,当时唐朝的军队和外国军队打仗,他在两个军队中间腾空而起,把他的锡仗往天上一扔,自己飞到锡杖上去了。他这一上去把两边打仗的人都吓坏了,吓着了,然后在上边,给大家念: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又如电,应作如是观。你们还不回家去。大家一听都开悟了。碰到大的战争,他也会随缘用神通示现。因为士兵,你来软的,他很难接受。先得给他示现点奇异的东西,示现在空中一飞,把他给震住了,立之以等力,菩萨示现威势,才能降伏他们那狂傲的心,使之和平安宁。一切国土中,诸有地狱处,辄往到于彼,勉济其苦恼。苦难的贫穷的地方都会有再来的诸佛菩萨示现。像特雷莎修女、甘地这些人,他们都示现在贫穷的、饥苦的国度,度化贫穷无家可归的人,很令人感动,在地球上最穷的地方去帮助那些病人、穷人,令他们心灵得到安息。一切国土中,畜生相食啖,皆现生于彼,为之作利益。这个其实也是比喻有些国家,黑社会蔓延,人们也没有文化,到处都是流氓、地痞、无赖,到这样的国度去示现,像畜生一样互相残杀。《华严经》善财童子去参一个善知识,那个国家,人们都非常凶恶,国王也用一种很凶狠的手段来惩治人民,人们都变成了象畜生一样,互相残杀,互相伤害,菩萨也能到那样的地方去教化群生。并不是说世界最黑暗的,最可怕的地方就没有佛菩萨示现了,不是。其实总体来说,这个娑婆世界,恶多善少,五浊恶事,现象世界里边,人们道德伦丧,人性泯灭,干尽坏事。表面上看象个人,其实行的都是畜生行,所以越是这样的国度,越是这样的地方,越有佛菩萨示现。这部经里讲到,他方佛土的菩萨来这个地球,看到地球人身体那么小,而且看到地球人所做的事,生起了轻视的心。佛陀嘱咐这些菩萨们,你们不要着相,不要轻视娑婆世界的众生,他们虽然示现成这样,但他们其实都是有大功德的,好多佛菩萨在里面示现。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佛菩萨,没有一个不是的,大家都是示现,只不过有的人还不知道。最后你会发现,连你自认为是一个大凡夫的一个大傻瓜,业障最重的,你都是佛示现的。有一部经典里就这么写的,说地球上业障最深的那个人,最没有智慧,最无明的人,造了无量的罪业的那个人,五逆之罪都造的人,他原来是某某佛国里的一尊高大上的佛,我一看到那部经我就释然了,我对这个娑婆世界中所发生的一切都不当真了。都是佛示现吗,都是影像。以前咱也造了不少业,那尊佛就是你我,你我就是那尊佛再来的。你也肯定是佛再来,你不可能是别的再来,对吧。佛现在不值钱,知道吗?民国时代,人民币贬值,买六千张黄纸要花八千块钱,八千块钱买六千张纸。我干嘛还买纸烧纸,最后不买了。为啥不买了,我直接烧钱就完了,八千块钱才买六千张纸,我还不如烧真钱呢,对不对。这个时代佛也不值钱,你佛再来,别以为你了不得,他也佛再来,我也佛再来。猫也佛再来,狗也佛再来。佛不值钱。过去一说谁谁佛再来,我们立刻就觉得多么了不起。那是一个不明理的时代。这个时代不一样了,公布了答案,大家都佛再来。当然如果有些人觉得佛再来对自己有加持,这是好事,佛法就是安慰你的。示受于五欲,亦复现行禅,令魔心愦乱,不能得其便。这就厉害了,示现贪着五欲,其实他是在坐禅,他的心不动,但是表面上看这人,他不是修行人,贪着于五欲,就是个世间俗人。魔本来惦着障碍他,但是因为菩萨不畏五欲,亦不着五欲,所以魔不得其便。二乘人不行,魔一眼就看出来谁是二乘人,所以魔王波旬才会带着天女去找持世菩萨,因为魔王知道持世菩萨是二乘人,他不敢要这个东西,所以就逗他玩。他要知道维摩诘是大修行人,他就不带天女去了,所以魔只能在二乘人那里做点手脚。对通达的人是没有办法的,因为你看不出他到底想干嘛,你看他放逸了,就放过他了。永嘉大师有一句话叫顺行逆行天莫测。就是你根本看不出他在行正法还是行邪法,所以拿他没有办法,鬼神都捉他不得。示现贪着五欲,但是在行禅,在修行,另魔心愦乱。魔都不知道这个人到底干嘛,吓得只剩下逃跑。火中生莲花,世可谓稀有,在欲而行禅,稀有亦如是。我们都知道莲花是长在池塘里,长在泥和水里的。火中生莲花,这是世所稀有,是根本不可能的。火中能不能生莲花?能。师父,我怎么没看见过呢?你没智慧。不仅火中能生莲花,你的眼里也能生莲花。示受于五欲,亦复现行禅,令魔心溃乱,不能得其便,火中生莲花,世可谓稀有,在欲而行禅,稀有亦如是。你示现行贪着五欲,而心不动,没有贪着,这个是太稀有了。永嘉大师证道歌里有一句,在欲行禅知见力,火中生莲终不坏。这句话出自维摩诘经。你就知道永嘉大师的《证道歌》,就是东拼拼,西凑凑,这抄一句,那抄一句。没办法,谁让人家佛经看得多,又看得透彻呢。你佛经看多了你也能写证道歌。一部《证道歌》,到处都是引经据典。有二比丘犯淫杀,波离萤光增罪结,维摩大士顿除疑,犹如赫日销霜雪。出自维摩经。波离萤光,优波离的智慧就像萤火虫的光那样微弱,非但不能给犯戒的人开脱,还给他增罪。而维摩诘的智慧就像太阳的光一样,一下子就把霜雪融化了。雪山肥腻更无杂,纯出醍醐我常纳。涅槃经里边的。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水遍含一切水。华严经里边的。你经典读多了,你也能写证道歌。人家只是稍微变了个词,好象自己创造的一样,很厉害。经典看多了,再加上自己真实的修行,真正的悟处,再写出来,就有了自己的味道。所以千古文章都是抄来的,没有一个是谁独创的。你看着好,看着新鲜,是你孤陋寡闻,是你自己没智慧,没修行。你看多了,有了自己的悟处,再看任何东西,也就不新鲜了。或现作淫女,引诸好色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以前也经常听别人跟我讲,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后来发现那些讲这些话的人,全都被欲钩住了,出不来了,佛智没入了,连人的智慧都没了。但是,对于佛菩萨再来人就不一样了,他们有这个能力,他们示现有欲心,有情执,都是为了接近众生,度化众生,既能自己不着欲境,也能不让众生贪着欲境。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但这句话不能成为我们修行人纵欲、贪着的借口,那样就把你自己害了,也把别人害了。你自己有没有修行,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接近众生,你自己要了了清楚。佛经里确实这亲讲了:先以欲钩牵 后令入佛智。别到最后发现光是以欲钩牵了,被欲钩牵住了,没让对方入了佛智,自己也沦陷进去,那就太搞笑了。前半句挺好,后半句忘了。千万不能断章取义,读佛经就读那段让我们开心的,难的我们就给舍了,这是普遍现象。不过佛法不可思议就在这了,你想把后边那段扔掉也难,佛法一旦入心,就很难忘记。佛法就是这么不可思议,最后一定会入佛智,或现作淫女,引诸好色者。初学佛的时候看过一个电影,观世音菩萨他就示现一个女人,有不少男的喜欢他,观世音菩萨就和他说,你们谁能读一部普门品,然后我就嫁给你。最后有三个人读了。又说:你们谁能读一部金刚经,我再嫁给你。最后有两人读。最后,你们谁能够读一部法华经,还能背下来,我就嫁给你。最后有一个人背下来了,然后观音菩萨就嫁给他了。这是菩萨的智慧和善巧。观音菩萨示现成一个女人,来度化众生。经也读了,为了让对方修行,先承诺对方想得到的。对方为了能娶到她,答应可以修行。楞严经里,阿难和摩登伽女是多生多劫的夫妻。佛陀为了度化摩登伽女,告诉她,如果你好好修行,我就允许你和阿难在一起。摩登伽女一听,同意了。认真修行,证得阿罗汉,也知道了佛陀的用意,才息掉了种种的欲心。都是这里所写的,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这里所写,并不是说光女人可以去以相好来去引诱别人学佛,男人也可以。你没有阿难相好庄严,你姿态低一点,你哄哄别人,没事你擦擦地,洗洗衣服,做做饭,然后哄老婆,跟我一块诵经吧。每天多用爱语,骗他跟我一起打坐吧。先把家务打扫了,多付出一些。行行,没问题,我来做。饭我做,碗也我碗,但答应我,和我一起打坐二十分钟。你全都抢着干,哎哟真勤快。跟我一块诵经,让他跟你诵经,一点点引导他。虽然我们没有色相,但是我们有耐心,有时间,有愿力。这招我用得也比较好,天生丽质,你看直播的时候,再加上美颜的效果,小伙子,怎么就出家当了和尚呢。大家一看,这小伙子挺俊,本来讲法讲得什么也听不懂,但这孩子看上去蛮精神的,多听他讲两句吧,听着听着,听到自己感兴趣的,也开始接触佛法,了解佛法了。其实全是美颜的功效,现实中,脸上全是黑斑、老年斑、痦子还有狐臭呢,噶着窝臭着呢,浑身都是臭的。但是咱们既然亮相,就给观众一个明亮的感觉,手机用华为的,美颜效果最好的,下面还有灯光打着呢,专门找工人安的灯,奔下打,打得亮亮的。所以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先让你爱看,至于讲的好坏,咱先搁一边,先欣赏着。 或为邑中主,或作商人导,国师及大臣,以祐利众生。这个邑是城,示现为城中的主人,或者做商人里边的领导,或者做国师和大臣,来利益众生。其实我们也知道,不仅古代,现在很多大企业家领导,包括一些身份高贵的人,政府官员,其实他们都是佛菩萨示现,都在示以正法。用各种方法来引导员工们,培养他们各种品质,教育他们。世界有名的大企业总裁都是很厉害的人物,你看看人家做人、做事,为什么能成功,不是偶然的。虽然人家不学佛,但是人家很有修行,有涵养,有心量,很慈悲,很智慧,很多思想和行为都是觉悟的人才有的。不然的话,一般人做不出来那些事情。很多修行十年二十年的人,根本做不出那些事来,没有那个心量,没有那个格局。甭看我们在这说的有来道去的,真让我们去做那些事情,我们一点也做不来。那需要心量,所以都是佛菩萨示现国师、大臣、商人、邑中主,以祐利众生。咱别抬杠,师父,不见得所有的领导都是佛菩萨吧。你别较真,我们把他们看成佛菩萨,难道会吃亏吗?世间所有人都是佛菩萨,当然我自己也是佛菩萨。有的人特别谦虚,变成虚伪了。一张嘴就是,世间所有人都是佛,唯我一人是凡夫。你这是分别,你分别心太重。大家都是佛,唯独你是凡夫,你特殊化呀,你怎么这么了不起?对不对,不要这么骄傲。你这也太傲慢了。大家都是佛,就你一个是凡夫。你想干嘛?有这么突出自己的吗?所以我们谦虚也别谦虚的太过分了,让人一听,非得把你自已拔得那么老高,对吧。诸有贫穷者,现作无尽藏,因以劝导之,令发菩提心。有贫穷的人你就给他示现,你看我学佛的人,我多富余,富富余余的,你也学佛,学佛的不用上班,不用挣钱了,一直播就全都挣了银子。其实,这里的无尽藏,是指法财,是指法宝无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现作无尽藏,因以劝导之,令发菩提心。告诉他,你发菩提心,你学佛,你上班也好,工作也好,你碰到人都是好人,遇到的事都是好事,一切吉祥如意。告诉他,你好好学佛,你的买卖不知不觉就好起来了。其实这不是骗人,这是真的,你要好好修行,修对了,踏踏实实修行,缘缘一点点就聚过来了。  我心骄慢者,为现大力士,消伏诸贡高,令住无上道。有的人骄慢,你就得示现比他还厉害,绝对不能被他们给压住了,示现比他还骄慢。让他知道,佛子们绝对不是软杮子,不是可以随便捏的。有些人总觉得学佛的人软弱,好欺负,那是没把佛学好的人。过去药山禅师下边有个弟子,天天看着药山在上面做威做福的,动不动就掀禅床,有一次跟药山禅师也学,他也把药山禅师的桌案也给掀了。药山禅师气坏了,你要造反是吗?第二早上挖个坑,要给他埋了。他一看这阵事,吓得就跑了。所以你再怎么狂妄,别在祖师、得道人的面前得瑟啊。只许他得瑟,你只有看着的份儿,老老实实先学着。别想在觉悟的人面前显示骄慢,你要骄慢,他绝对比你还骄慢。他不是真骄慢,而只是为了降伏你的骄慢。他做的一切,最后都是让你好好修行,把你引向佛道这个是最终的目的。其有恐惧众,居前而慰安,先施以无畏,后令发道心。我来到杭州,我发现杭州人是挺好的,杭州的居士们性格啊、心性啊都很柔软,但是有个毛病,胆太小,说话声音都太柔弱,哎哟,你在他面前,吓得不行,心脏病都犯了。看了他一眼,师父,你的眼光好犀利哟!咱也不知咱这眼光有啥犀利的,没关系。你们害怕我,就示现成跟你们一样,小猫咪,天天说话也柔声细语的,我就安慰你,跟你一样,那不是太简单了吗?居前而慰安,最后,我被他们同化了,本来是一个很直爽很豪爽的北方汉子,到了杭州以后,就变成了小女人了。有时候自己看着自己也觉得堕落了,被南方这帮温文尔雅的人给同化了,连男带女都一样,都柔柔的,男人都像女人似的。南方不能呆太久,呆太长时间,最后都给同化了。先施以无畏。你们别害怕,有师父在前面给大家挡着呢。带大家去坟地,没事儿,到了每一座坟头,害怕的,先跟人家打声招呼,我师父让我来的,你有什么事找他去。对,就这样讲,一切事都找我来。先施以无畏,让大家都别怕,慢慢深入,后令发道心。有什么事,我在前面给你挡着呢。或现离淫欲,为五通仙人,开导诸群生,令住戒忍慈。也会示现为一个清净的离于淫欲的人,行梵行的五通仙人,来开导诸群生。过去释迦牟尼佛,做忍辱仙人,但他是个觉悟者。中国的吕洞宾吕祖,是一个开悟的人,但是他学的是道家,道教五通仙人,得了仙法,也有神通,但是他是个开悟的人。其实道家也有不少开悟的人。师父,道家有开悟的人,正好我对道法比较有兴趣,打住。老老实实学佛。说道家就跑道家去了。你学哪个也开不了悟,你就老老实实学佛,给我们做陪衬就完了。我们这红花,需要你这朵绿叶给我们陪趁一下就行了。各有各的道,色类各种道。所以外道里边,道家里边,比如说老子啊,庄子啊,王阳明啊,这些人都很有修行。虽然我们不去评论他们开不开悟,但是他们都是通达的,给人一种通达的印象。所以示现五通仙人,来开导诸群生,令住戒忍慈。见须供事者,现为作僮仆,既悦可其意,乃发以道心。有的人喜欢被人奉承,被人称赞,你就对他多多赞美,在他面前多做事。这样,你和他讲佛法,他就愿意听。这样人,你就示现给他做僮仆。有的人这一点做得特别好,其实人家很有修行,在你面前总是显现一种非常谦卑顺从的样子,让你看了就欢喜,他讲什么你都爱听。又给你沏茶,又给你倒水,一直忙前忙后。这是人家有修行,有觉悟,让你高兴,最后你不知不觉被感化了。自觉发菩提心,心甘情愿去修行。人家修行这么好,咱也跟人家学吧,最后是诚心诚意的去学法,去修行。这就是菩萨行,不可思议。所以菩萨的修行,他的手段、方便,无量无边。他的一个根本的特点就是无我,他示现什么都可以,只要能利益众生。反正没有我,高贵也可以,高傲也可以,谦卑也可以,做奴仆也可以,现喜悦的样子也可以,现嗔怒的样子也可以,示现正法的样子也可以,示现邪道的样子也可以,做男人也可以,做女人也可以,做大富长者也可以,做穷子也可以,都是可以,都是示现。随彼之所须,得入于佛道,以善方便力,皆能给足之。他需要什么,你就尽量满足,逐渐渗透,循循善诱,渐渐地就把他给渡化了。如是道无量,所行无有涯,智慧无边际,度脱无数众。菩萨度化众生,皆从自性起用,从自觉出发,引出无量的妙行,皆为利益众生。甚至可以不择手段,只要能度化你,豁出去了。我不去地狱,谁去地狱?我不示现先以欲钩牵,谁去示现?这个多好啊,这个太好了。但是,不要忘了,为令入佛智。这个目的别忘了,这个才是最重要的。不要忘了最关键的。我们去做,做一个角色,不要忘了你的任务。最后别弟子与师俱陷王难,俩人都出不来了,那不行。让你当间谍,你潜伏到敌人的队伍里边,最后被敌人给同化了,那不行。我们来世间,来到五欲六尘中,为的是度化众生,不是把自己给搭进去。我们绝对不能被五欲所同化,最后要想着入佛智。所以一个大修行人,一个菩萨摩诃萨,他是无我的,他的智慧无边无际,如大海一样。他会示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姿态,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方便,来接近众生,摄受众生,觉悟众生。从这个角度看,声闻二乘人和菩萨的境界是天壤之别了。声闻人只想着自己怎么解脱,而这恰恰增加了他的俱生我执,无始无明。菩萨自觉觉他,以无我的精神践行菩萨道,那才是成佛的最快途径。我们看禅宗祖师,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喜欢禅师?就是因为禅师们都是活泼的,生动的,变化多端,精彩纷呈,总是让我们在嬉笑怒骂,在开心的当下就觉悟了。假令一切佛,于无数亿劫,赞叹其功德,犹尚不能尽。所有的佛用无数劫的时间来赞叹菩萨的心量和智慧,赞叹他的方便,都赞叹不完。通过维摩诘这位菩萨,示现的在家菩萨,我们在他身上就看得到菩萨的善巧方便,智慧无量无边。谁是维摩诘?你不要一说维摩诘,就想起印度那个维摩诘。今天他已经变了身份了,他来到了中国,你就是维摩诘。这部经里面讲到的这些手段,这些智慧,这些方便,都是在说你,都是在启发你,在让你这样去行,只有这样,你才能过解脱的人生,你的人生才能真正精彩。现在觉悟了,原来我就是维摩诘。原来一个菩萨可以这么自在,这么潇洒,有这么多的花样,这么多的手段,可以有这么殊胜的修行,去弘法,去利益别人。谁闻如是法,不发菩提心?谁听了这样奇妙的法,还修二乘法呀,对吧。除彼不肖人,痴冥无智者。除了那些太愚智的人,顽冥不化的人。不肖人,就是愚痴的人,愚蠢的人,玩冥不化的人。谁听了这样的法不觉得殊胜,再去修小乘法呢?你学了维摩诘经肯定和以前不一样了。其实我们学法最后解脱,你觉悟以后,什么也不用放弃,也不用抛下,也不用舍掉,一切还都是在你面前,只是你比以前看得越来越清,你的心态越来越富有,越来越开心,越来越快乐,越来越通达,视野越来越广阔,心量越来越广大。而一切都能为你所用,所使,又不会被任何一法所牵绊。所以你还不学佛法吗,你还不深入吗?谁闻如是法,不发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痴冥无智者。 

    2021-02-18

  • 维摩诘经第二十八讲

    维摩诘经第二十八讲前边文殊师利讲到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维摩诘替大众发问,为什么说六十二见是如来种?文殊师利开示:因为二乘人得少为足,本来没有解脱,自认为解脱。将来他发现还有个我,那个时候会起大烦恼。声闻乘人他所证的是有余涅槃。因为一切法都是不定的,它不会定在那儿。而他执著着一个定法,将来发现那个是无常的,他会升起大恐怖心、大烦恼心。还得重新发无上道意,还要去求究竟解脱。所以文殊师利讲,宁起我见如须弥山,都能发菩提心,都能够了达实相。就怕你堕入一个无为正位里,一个虚妄的境界里出不来。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一看这个话,我们都如释重负。我跟大家一样,最早看维摩诘经这段话,哎呦!觉得太好了!我烦恼多,原来我如来种大。烦恼越大,种性越大。好像我的烦恼多了去了,虚空法界你随便看,都写着我的烦恼。原来烦恼越多,佛种越大。大家一听这个都兴奋了!哎呦!师父在说我。对,就是说你。就给你解脱了,无所谓了。你烦恼再多,你都不如我多,不如我的烦恼多。所以啊,看维摩诘经特别爽。全都是写着我们不好的地方,但是最后都给我们翻牌了,都给我们正过来了。所有我们认为不好的东西全都是好东西,颠覆我们以前对自己的判断。我们可千万别迷,一这样说,你又美啦!烦恼不是好东西。这就是实在看你苦得不行了,给你安慰几句,给你放松一下。大家可不要认为这里讲到烦恼是如来种,要入烦恼大海,你就自寻烦恼去啊。佛法就怕缺心眼的人学,缺心眼的人学着就跑一边去了。这句话不能成为我们生烦恼的理由。你没办法了,你已经生了烦恼了,已经有了大烦恼了,但是你不要灰心,你离解脱很快。你知道苦了,就再也不会去造作了,你就能安于现状、安于平常简单了。当我们生起烦恼的时候,正是你成道的时候,正是你觉悟的时候。没有苦你是不会求解脱的,没有烦恼你也不知道清凉的滋味。没有烦恼你也不会去想,到底烦恼是什么,它来自哪里。所以当你觉得烦恼的时候,你会怎么着?你一定会求解脱,你一定会观察烦恼。所以古人有一句话:因地倒者,还因地起。摔倒了是因为地,起来也是因为地。没有地你也摔不着,没有地你也起不来。让我们烦恼的是烦恼,让我们解脱的还是烦恼。大家学法都知道烦恼即菩提,但是我们一定不要错解了这句话。认为烦恼和菩提是两个实有的东西,然后它们相等。错了啊!烦恼也不可得,菩提也不可得,是名烦恼即菩提。菩提是对待烦恼而设的一个假名,就像真心是对虚妄设的一个假名。而真实性,它是离于名相,离于二法,离于两边,离于对待,离于思维心意识的。这里讲一切烦恼为如来种,是说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虚幻的烦恼而看到真实性。你别一说,一切烦恼为如来种,你生烦恼了,你理直气壮地说,我生烦恼是对的,维摩诘经里面都说了,一切烦恼是如来种。达摩祖师也讲过,不要认为烦恼即是如来。如来没有烦恼。烦恼能促使你觉悟,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烦恼即菩提。你要看破烦恼不可得,没有一个实有的法叫烦恼,不住烦恼,烦恼即成菩提。而二乘人呢,他只断了一个事上的烦恼、事障,所知障没有断除,还有恒河沙的微细烦恼、法执没有断。所以他看上去也没有烦恼。他不是彻底地没有烦恼,他是避开了自己真正的执着,用一种强制地、有为地、有条件的修行,给自己营造出来一个没有烦恼的境界。所以他失去了究竟解脱,失去了这个基础,他没有如来种。他的佛性如来种被有为的、刻意的、造作的东西给限制住了,给覆蔽了。而一个好的修行人,他不会强迫、强制、限制自己的本性。所以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其实任何一个修行人,他都是在烦恼逆境、在自心所现的境界里执取,然后生了苦、生了烦恼,然后去观察苦因,这样反复地去历练去锻炼,而得解脱。比喻修行只有在烦恼的大海中才能得无价的智宝,一切智宝。最后他发现一切都不可得,一切都空。这就是无价的智宝,连智慧都不可得。他一定是一次次地锻炼历练,经验过来的,而不是在头脑里面、在思维里面想出一个如来种、想出一个佛性、想出一个解脱。你想是想不出解脱的,一定是在生活中历练,在境界中、在唯心所现的万法中实现自在解脱。一开始肯定是取着,最后发现怎么取也没有、怎么取都是烦恼,最后不想烦恼了,不取着了,解脱了。最后你发现烦恼根本不住,烦恼性空,了不可得,就彻底解脱了。如果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我们千万不能因为这里这样讲,我就自寻烦恼,然后还执著于烦恼,还认为烦恼是对的。你的烦恼让你解脱这个才对,而你越来越烦恼,你也不想求解脱,你还执迷不悟、还继续沉迷,那是自找苦吃,谁也帮不了你。尔时,大迦叶叹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快说此语。诚如所言,尘劳之俦,为如来种。大迦叶一听这个,兴奋了,感慨万千。为什么?其实他一直以为,他潜意识里觉得文殊师利和维摩诘刚才讲得是对的,但是没人给他证明。他就一直觉得我的这个解脱,感觉不老对劲呢?对,迦叶他是有根基的,一听到维摩诘和文殊师利这样讲,大乘人的境界,究竟的境界,他来劲了。他怎么来劲了?啊,太好了!文殊师利!善哉善哉!赶紧你再多说几句吧,讲得太好了。我特别渴望你开示的法语的滋养。我也有这方面的认识,但是我没有信心,你赶紧多说几句。快说此语,诚如所言。你说得太对了。尘劳之俦,为如来种。我的烦恼这么多,原来都是好事。就跟我们似的,一听师父讲维摩诘经:哎呀太对了,我就这样。师父你赶紧多讲点,多讲点邪法。我这人就邪,就喜欢听邪法。你多讲点行于非道,是名通达佛道。咱们是一丘之貉啊,我也愿意看这一段,讲这些的时候把时间都忘了。人家维摩诘经里面是示入邪济,而以正济度诸众生。咱是示入邪济,而依然执著邪济也没有度众生,最后落在邪济里面了、出不来了。迦叶很可爱,大迦叶很可爱啊。一听说一切烦恼为如来种,很兴奋啊,热血沸腾,其实自己有很多这样的想法而又不敢。自己已经在涅槃灭尽定里,在禅定里呆不住了,太枯燥了,如处地狱一样。但是又没有人给他讲是吧,佛也没有给他讲。他一听这个,快说此语。尘劳之俦,为如来种。尘劳之俦就是一切烦恼尘劳,俦是种类,一种概说,一切的尘劳都为如来种。我等今者,不复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无间罪,犹能发意生于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发?譬如根败之士,其于五欲不能复利。配着后面的背景音乐,这法讲得波澜起伏,节奏啊!能把佛法讲得这么自如的人,也是太少了。罕见的,未曾有也。指挥上来了噢!这一段我们好好欣赏欣赏,比维摩诘经要精彩。大迦叶一听到文殊师利和维摩诘讲什么是如来种的时候,自己那个感慨万分哪,他说,我们这些声闻弟子,已经再也不能够发无上菩提心了,已经老了,错过了修行大乘的时机。甚至就连犯五逆罪的人都还可以再发菩提心,再修大乘。造再多的业的人都比我们强,为啥?他没定啊,他没把自己定在一个地方。他是可以变化的,他是可以发菩提心的。他可以长养佛种、他有种子,他的种子没有坏掉。而我们死在了禅定的觉受里,我等永不能发无上道心。我们已经成了定性声闻,我们定在有余解脱里面了。当然这是迦叶的一种示现。他能这样讲,他肯定不会定在那里面的。不过这就是一种表法,对那些个还执著声闻解脱的人的一种激励、一种斥责。譬如根败之士,其于五欲不能复利。根败之士,根儿都坏了的人,不能再利益众生。他畏惧五欲六尘,害怕世间这个生死,不愿意接触大众,他再也不能利益世间了。这个声闻乘的人一听到这个时候都哭了,知道吗?好像流血一样很悲哀。法华经里面是舍利弗一听世尊讲一切众生都能成佛。讲你们这不是解脱,还有一个更大的解脱。全都哭了。哎,世尊你怎么不早点儿讲呢?我们现在都老了,快入涅槃了,你把实相才告诉我们。可是我们已经没有那个心力了。哭得老泪纵横。要的我,我也哭。这么大的宝贝自己不去求取,只执著那个瓦砾,执著那个破瓦片。所以你这一生啊,你不学禅,不学大乘法,真是太可惜了啊!不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药。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世间一切都是可怜悯者啊。这个得看直播,听音频的人是看不到这一幕的啊,这么奇妙美妙的一幕。能看这一眼也能开悟。这个夏天好火热,这个夏天好清凉。你说怎么这么巧呢?这个小配乐配得忒好。如是声闻诸结断者,于佛法中无所复益,永不志愿。是故文殊师利!凡夫于佛法有反复,而声闻无也。声闻乘人他断了诸结,他认为有贪嗔痴慢疑,他断掉了。他不知道那些都是如来种,都是从佛性起用,本来是空。不知道贪嗔痴性即是佛性。他把诸结当成一个实法去断除,强压不起,通过外在的环境和自身的修行断除了这些东西。他要求自己永远不能起这个结使,结使就是能把自己捆住的东西。不能起这些东西,不就成一个死人了吗?这些东西本身又没有障碍,这些东西本身又不是固定不变的。他畏惧贪嗔痴,畏惧堕地狱,畏惧堕三途,畏惧投胎受生,不愿意片刻地在生死之中,急急求涅槃,取证禅定。不知无生死可得,生死即涅槃。所以他于佛法中不能再去利益众生,而且不想再去进一步求解脱,永无志愿。是故文殊师利!凡夫于佛法有反复,而声闻无也。所以者何?凡夫闻佛法,能起无上道心,不断三宝。正使声闻终身闻佛法,力无畏等,永不能发无上道意。虽然凡夫他不像二乘人那么精进修行,但是凡夫的根基是不定的,是可以转变的。只要他因缘到了,能够信受大乘,比声闻人成就的还要早。为什么这样讲呢?凡夫的种性、他的特点是活的,能变化,能反复,也能这样,也能那样。而声闻乘人他就定在一个地方,定在一种错误的解脱知见里,就算他一生都在闻佛法,他对见性成佛都没有兴趣,没有信心,不能重发无上道意。尔时,会中有菩萨,名普现色身,问维摩诘言:居士!父母妻子,亲戚眷属,吏民知识,悉为是谁?奴婢僮仆,象马车乘,皆何所在?于是维摩诘以偈答曰。普现色身菩萨很有智慧,知道维摩诘有大智慧,能为众生开示无相妙法,所以就问他:既然您居家修行,示现有父母妻子、奴婢僮仆,那他们都是谁?给我们介绍一下。其实是想让他给大众讲无上佛法,给他个契机说法:你又示现家亲眷属、妻子、奴婢、踩女、车马,这么富有,你对这些东西是怎么认识的?你给我们讲讲。我们看到这里,就知道佛经里面处处引用的名相,都有更深的寓意。比如父母有世谛的意义,有出世谛的意义。包括妻子、儿女、象马、车乘、奴婢、头目、脑髓,这些都是有寓意的。什么忍辱仙人、什么断臂、燃身等等,都有第一谛的喻意的,有法义的。所以凡夫看不懂,凡夫着相。达摩祖师在破相论说,花呀、灯呀、塔呀,其实它都是在表法,不是让你执著供养灯、供养花、绕塔去转。可是凡夫看不懂,凡夫执着于相,执着于有为的修行。正是因为大家都执著于相,所以维摩诘抓住这个机会给大家开示什么叫法喜、什么叫法乐、什么叫法味。维摩诘以偈答曰: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觉悟的人都是把智慧和方便看作修行中最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智慧和方便,你无法自利利他,没办法觉行圆满。以智慧为母,以方便为父。当我们看到文殊师利这个名字的时候,不要错以为这是个人,文殊师利就是表智慧。所以说文殊师利是七佛之师,你也不要认为某个人是七佛之师。智慧是一切诸佛的老师,所以这里讲,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无不由智慧和方便生,无不乘般若而生。谁才是你真正的父母?智慧和方便。你还会执著世间的父母吗?有时候佛法也会把无明贪爱比喻为父母,那是从另一面讲。作为一个修行人,要把智慧、方便看成自己的父母,当作法身父母。法喜以为妻,慈悲心为女,善心诚实男,毕竟空寂舍。这就回答了善现色身菩萨,你问我什么是父母?什么是妻子?什么是儿女?我告诉你:智慧是母,方便是父,法喜是妻子,慈悲心是女儿,善心诚实是儿子。毕竟空为房子。以对智慧的了达,佛法的通达,对修行的喜爱,把这种法喜,当作妻子来陪伴自己左右,时刻都不离。与世间人找一个有形有相的人作妻子是完全不一样的。世间人以人作为妻子,作为伴侣,一定会有烦恼、会有冲突、会有矛盾。而以法喜为妻子,不会有任何的烦恼、不快、矛盾、冲突,而且这个是真正的形影不离。每天总是充满了法喜。慈悲心为女,也不会执著世间谁是自己的女儿,是以慈悲心作为自己的女儿,而这个慈悲心是舍不掉、一刻都不会舍离的。把正直、诚实、善心作为自己的儿子,以拥有这样的心为子。以毕竟空为自己的舍宅。所以维摩诘这间屋子就是空的一个象征,他的家庭就是法的比喻。弟子众尘劳,随意之所转,道品善知识,由是成正觉。以弟子众生,在尘世中不辞劳苦,以此为修行的土壤,以度化众生作为成佛的一个工具。但是又不执著众生。随意之所转,度化众生如举手抬足一样,非常简单。因为不执著,所以能随意之所转。道品善知识,以三十七道品作为善知识,由此成正觉。以法为善知识,以智慧为善知识,而不是执著于某个人。这里全都是在讲法而不是让你着相。这段偈子,其实就是一部破相论。可是我们再看看自己,每天老执著于一个外在的善知识、师父、法师、老师,天天执著、天天去求、去找,而不以自己真正的修行,不以身心的觉知作善知识。三十七道品主要是通过四念处、正念、觉知等安住身心,这样的修行才是自己真正的善知识。自己不深入佛法,老希望让别人带着你修,自己不会用功。师父带着打坐就打坐,师父带着学习经典就学习经典,带着读咒就读咒,一不带就自己就玩儿、就放逸、懒惰。诸度法等侣,四摄众妓女,歌咏诵法言,以此为音乐。什么是诸度法?就是六度万行。以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师、智慧作为自己的伙伴、伴侣、朋友。以四摄法,布施、爱语、同事、利他为仆女、为妓女,以自娱乐。歌咏诵法言,以此为音乐。以什么为音乐呢?以诵经、读经、读论、诵咒、讲说佛法,以这些为音乐来娱乐自己。所以修行人他有自己的乐趣与爱好。他的乐趣和爱好都不离于法,其实有很多的事情能做。总持之园苑,无漏法林树,觉意净妙华,解脱智慧果。哎呀多美啊!以这个总持门作为花园,园苑就是花园。所谓的总持就是不离自性,不离实相,心不外驰,包括实修,怎样牧牛,修行的关键。能抓住修行的根本,它的精髓。所有的佛法都能抓到它的最根本的地方、它的心要,以佛法的心要作为自己的花园。常游于这样的花园,游于佛法的总持。以无漏法为园林中的树木,沐浴在清凉的微风中。不让自己生烦恼,起烦恼,以清净法作为园林,每天欣赏自己花园里面的风景。这个无漏不是二乘所修的无漏,它是智慧的无漏,是了达实相的究竟无漏。觉意净妙华,花园里也会有花,以觉知,以微妙意根作为净妙之花。觉意就是清净智慧,就是妙观察智。以此为花朵,悦愉自己的心智。以解脱智慧为花果,为果实,为自己园林里面的果实。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满,布以七净华,浴此无垢人。以八解脱作为浴池,以禅定为池水。这里的禅定是外不取相,内不动心,不离自性,所以叫定水湛然满,是圆满的自性定,无动无静,自然解脱。池子上边布以七净华。七净就是净法,转识成智,七识变成七净之法。以这些妙法来浴此本来无垢之人。象马五通驰,大乘以为车。你问我什么是象马?什么是车乘?我告诉你啊:五通是我的象马,大乘是我乘之车。调御以一心,游于八正路。调御就是驾御,以一心为驾驭者。佛法修行理事皆不离一心。这是一种比喻,以一心为调御,游于八正路。这个驾御并不是控制的意思,是调伏自心烦,降服自己种种习气和不善的用心。相具以严容,众好饰其姿,惭愧之上服,深心为华鬘。以相好庄严为自己的容颜,具足了慈悲喜舍,让众生喜而乐见。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来摄受众生。相好庄严是指修行人由内而外显露的气质,一种亲和的力量,不是说单纯的长相,它是一种气质、涵养、内涵。有很大的感染力。以惭愧为衣服,经常会生起惭愧之心。不会无惭无愧,不会胡作非为,不会放逸。以深心为华鬘,道心坚固,永不退失。富有七财宝,教授以滋息,如所说修行,回向为大利。七财宝是法财,以法财为财富,随缘给众生开示,长养自己的智慧功德,好像生利息一样。不仅能说佛法,最重要的是如说修行。如果天天给人家这样讲,自己不去做,这叫骗人。你长养不了法身功德。如说修行本身就是回向,不用再起一个心回向。你自己好好修行,就能够依报随着正报转,已经就把修行的利益回向给身边的众生。四禅为床座,从于净命生,多闻增智慧,以为自觉音。以四禅为床座,长养于法身慧命。以广学多闻来增长智慧,为自己法身的营养。甘露法之食,解脱味为浆,净心以澡浴,戒品为涂香。以法食为甘露。以解脱为浆水,为饮料。以净心来洗澡。以持戒作为涂香,让自己散发一种清净解脱的气质。摧灭烦恼贼,勇健无能踰,降伏四种魔,胜幡建道场。以烦恼为贼,绵绵密密做功夫,善护念,不给烦恼可乘之机。其勇猛精进无人能比。能够降服自心的种种妄想、执著,高举胜幡,建正法道场,护持正法,宣扬正法,自觉觉他。虽知无起灭,示彼故有生。虽然知道本来没有生灭,但是为了利益众生,示现生死。悉现诸国土,如日无不见。随处都能看到他的形迹,就像太阳一样,清清楚楚,没有照耀不到的地方。一个觉悟解脱的人,他的行为光明磊落。他不会藏着掖着,不会掩盖着。举足下足都是道场,都能利益众生而大有作为。供养于十方,无量亿如来,诸佛及己身,无有分别想。虽然也知道诸佛国土一切法皆空不可得,也没有一个实有的佛菩萨,但是还是会随缘去供养、去表法,为众生表法,而不起分别想。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虽然知道诸佛国土不实有,但还是不知疲倦地自利利他,而圆满自己的国土、自己的功德,教化众生。诸有众生类,形声及威仪,无畏力菩萨,一时能尽现。以智慧力,能一时示现种种的形色,示现声闻、示现缘觉、示现菩萨、示现佛。应以何身得度者,示现何身而为说法。是一时能尽现。如千江之水,有千江之月,都是一月之所现。并不是指外在的声闻形象,而是一心包含着无量的智慧力、功德力、解脱力,能现无量的妙法。以这样的智慧去度众生,以各种方便手段度根基不一样的众生。觉知众魔事,而示随其行,以善方便智,随意皆能现。知道什么是魔的心行,但是又不会畏惧他、逃避他,能够示现与其同事。跟他去同时做一样的事情,以善巧方便智慧而随机度化,都能够随意示现而没有障碍。或示老病死,成就诸群生,了知如幻化,通达无有碍。示现生老病死,也会患病,以老病死来警醒成就众生,来随缘为众生开示什么是病、什么是病本;什么是身、有没有身体,有没有五蕴。比如维摩诘,这部经就是以他示现疾病来为众生讲法。这是示老病死,而成就诸群生。虽示现老病死,但是对老病死没有畏惧,没有烦恼。以身演法,了知这一切都如幻化而没有障碍。或现劫尽烧,天地皆洞然,众人有常想,照令知无常。示现劫火烧尽,而没有畏惧,这是这部经里不可思议解脱神通法门。这里面讲到或现劫尽烧,天地皆洞然,就是讲法身会现种种无常之相,来警醒世人,令其觉知无常,好好修行。凡夫,他认为一切法都是实有的,是常久的,家亲眷属,自己的所有物,这一切都是存在的,但是法身会现无常相,警告世人一切无常。无数亿众生,俱来请菩萨,一时到其舍,化令向佛道。无量无边的众生都来请菩萨给他讲法,他能够一念到所有的众生前,这是神通和智慧。如果你认为众生是实有的,那你肯定到不了他面前。有人说意生身可以到。意生身是法身的别名,也是智慧、空性的别名,如芥子纳须弥。莫作芥子须弥大小想。没有一个法叫意生身。这一切在一念之间完成,是不可思议的。知一切法无生,这叫一时俱现。宛陵录一开始,就有人问黄檗禅师,和尚开示法要,山里有几个人得度?你讲这么半天,有几个人听明白了?黄檗禅师说:得者不测其数。如果有人,有众生、有学道的人,那是有数的,那是从世谛上讲。比如说马祖下边出八十四员大善知识,说六祖下边有十个得真传的,这都是从世俗谛上讲,不究竟,不是实相。实相不测其数。为什么不测其数?没有人,没有数量,没有人得度。所以这里面无数亿众生,都能现到他面前,这就知道没有众生,没有心去现,这叫一时到其舍,化令向佛道。比如我们现在听法对吧?表面上有个师父在讲法,大家在听法,其实这一切都是幻化、虚幻的。这叫一时现其前,化令向佛道。经书禁咒术,工巧诸技艺,尽现行此事,饶益诸群生。不管世间的经书,甚至说咒术等,菩萨也会研究这些有为的东西,包括工巧明,诸技艺。比如去拉小提琴,吹笛子,研究足球,对不对?也去马路边上给人修自行车是吧。他不是去贪这些。如果做一些事能够度化众生,他都会去做,而且会做的很好。给你讲球,告诉你怎么踢怎么看比赛,你一听有可能就开悟了。哪儿哪儿都有佛法,踢球要有悟性的都能踢开悟。我们看巴乔,意大利的明星,球踢得很有艺术性。罗纳尔多,什么梅西、齐达内,法国的齐达内,那球踢得!非常具有欣赏性。虽然一时冲动,用头给别人撞了一下。但撞了一下也无法遮掩他踢球时的那种智慧、技巧和想象力。不妨大雅。我们看郭德纲的相声,那临场发挥的智力,那口才,太像禅师了。包括齐达那踢球的动作,太美了。郭德纲讲相声,单口的、双口的,都讲得那么好,让人在开心快乐的时候就突然有所觉悟。哦,原来佛法就是这样开心快乐的。工巧诸技艺,尽现行此事,饶益诸群生。在世间,很多人身上的才艺出众,都是大菩萨示现,才能给我们带来那么多的快乐。当然你别执著这个快乐,你要因为他示现的快乐,要悟到点什么。他才没白忙乎。世间的明星、影星、各种艺术家啊,很多有成就的人,他们也不是凡夫,都是给我们做示现的。人家有那个本事、有那个能力、有那个悟性,才能够在台上熠熠生辉,让我们在劳苦、烦恼之余解脱。虽然不究竟,但是如果我们有智慧,看到他们那样的示现,自己也能一下子悟到点什么。觉悟的人,任何人都一样,他绝不会生一个我要度化人的心,都是我们自己去领悟。太阳没有照人之心,我们会被别人照耀。世间众道法,悉于中出家,因以解人惑,而不堕邪见。世间所有的法门,他都可以去示现,随其学法,随其出家,所以你不要认为修行人都是在佛教里面,在佛法里面。好多觉悟的人都在各个道上。道家有大修行人,基督教里面有大修行人,有大菩萨,艺术家、哲学家中有大修行人,就连修表的、修自行车的人中都有大修行人。外道里边,种地的,卖东西的,哪个道里都有觉悟的人。往往打着修行旗帜的人,反而不一定有修行。都是我哥们兄弟。大家下来的时候都商量好了,你去这道,你去那道,你去下水道。你们脸皮厚的,到畜牲道去;有修行的,你去给家人做陪练,去人道。我没有修行,我去佛道。都安排好了,都分配好了。所以道家有大成就者,基督教有大成就者,学庄子、老子的也有大成就者。印度教、伊斯兰教,个个教派里都有大修行人,世间算卦的、周易的、烧小房子的、占星的、催眠的,都有。各个道上都有再来人示现。所以我们谁也不排挤,谁也不诽谤,因为都是法身示现的嘛。没有一个真实的邪法、邪人,你还在那里抨击,还做佛法的裁判、警察、道德法官。说这不对、说那不对,就你对。你是当真了。我们有时也会说说别人,那只是稍稍说说,不会把你当成仇人,不会认为你真坏。所以世间众道法,悉于中出家。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或时作地水,或复作风火。劫中有疾疫,现作诸药草,若有服之者,除病消众毒。这个就更玄了。这里讲到了无情说法。我这天天对着一个手机说法,面前其实真的一个人都没有。讲得还这么有来道去的,这么生龙活虎,真不容易。一是不容易,二是也很了不起。只有你们这些人、虚拟世界里的,从来没见过面的听众,陪着我学习这部经。也无比的感恩大家。整理这一讲的文字稿时,正值新春佳节,祝大家时时观自在,处处常安乐。年年开心花,日日结佛果。

    2021-02-18

  • 商人与渔夫

    商人与渔夫如果你不能当下晒太阳,你永远无法晒太阳。一个商人在海边遇到一个渔夫在一艘破渔船边晒太阳。商人问渔夫:为什么不修修这艘船?渔夫回答:为什么要修它?商人说:修好了可以去打鱼啊。渔夫问:打了鱼呢?商人说:可以卖钱,买更大的船。渔夫问;买更大的船干嘛?商人说:打更多的鱼,赚更多的钱。渔夫问:然后呢。商人说:然后可以盖一幢别墅。渔夫问:再然后呢?商人说:可以在别墅的阳台上晒太阳啊。渔夫说:我现在已经在晒太阳了。人们活着,大多像那个商人,一生都在经营房屋、财产、家庭的奔忙中度过生命,很少有人能休息下来好好晒太阳。人们也渴望晒太阳,但是却把晒太阳的日期无限地拖延到未来。即使偶尔坐在那里晒太阳,也是心不在焉。你盖上了别墅,真的就能安心满足地坐在阳台上晒太阳吗?不能。如果你不能立刻晒太阳,你永远也无法晒太阳。如果你一生的时间都在妄想中度过,你不停地熏修妄想,而当太阳一次次出现的时候,你总是会错过它。如果你不能无条件地晒太阳,你很难在拥有一切时晒太阳。如果你不能在拥有一条破船时晒太阳,你也无法在游艇上晒太阳。如果你没办法一个人沐浴春风,你和谁在一起,也无法沐浴春风。如果你不能立刻休息身心,你永远都无法休息身心。休息,那是言下的事。顿悟,无法等到下一刻。生命的觉醒,来自今天,而不是明天。解脱,不需要任何的经营和努力。停止经营,不再用力,解脱立刻现前。阳光、微风、田野,不在你的户外,不在你的心外,不在未来,不需要有一个大阳台。它就在你眼前,随时可见。只要你的心从妄想中休息下来。去做那个渔夫,立刻过上国王般的生活。成为那个商人,终其一生都是妄想的奴隶,自在的门外汉,可怜的穷人。修行和解脱,是现在的事,今天的事,言下的事。休息和富有,不是向外求得。但歇诸心,得道须臾。

    2021-02-18

  • 声闻人身上的花

    声闻人身上的花接纳什么,什么就会消失。对立和讨厌,使你对立和讨厌的东西存在。当你接纳疾病,疾病消失了,疾病不是治愈消失的,而是接纳。当你接纳衰老,衰老消失了。衰老不来自年龄的增长,而来自于讨厌年老。当你的身体被人伤害,你的伤痛并不自那伤口,而来自你对那伤痛的厌恶与耿耿于怀。一旦你接受你被伤害是正当的,伤痛立刻消失。当你接受死亡,死亡消失了。死亡并非来自肉体的坏灭,那只是个假象。死亡来自你畏惧、厌恶与拒绝生命的坏灭。你被关在一间狭小的房子里。狭小并不存在,当你接受它。如果你讨厌、对抗狭小,你住在了狭小的屋子里。狭小在你里面,没在外面。疾病亦如是,丑陋、牢笼、乃至一切法亦复如是。你接受什么,什么便消失了。消失于空性,消失于一心,消失于不二,消失于无所有。驴被拴在一根木桩上,当它没有想逃离木桩的时候,木桩与绳索并不存在。它也一样可以自由自在地围着木桩活动。即便它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它仍然是自由的,无苦的。当它想挣脱木桩而不能时,它被更大的一根木桩拴住:渴望自由的妄想。自由从来不来自于更广阔的天空,不来自于方所,不来自于外在。它来自接受。当你接受现状,满足当下,自由忽然而至。世人皆以为自由在外,所以穷尽生命,也找不到自由。自由在内心的觉悟与满足。我们习惯性的以为驴的自由来自脱离木桩与绳索,事实并非如此。驴的自由来自接受它的现状。该拉磨时拉磨,该耕地时耕地,该休息休息。不管有无绳索,接受现状,那才是获得自由的唯一方式。非但被拴的驴如此,我们亦如此。栓住我们的永远不是外物,而是内心的对抗与挣扎。让我们痛苦的永远不是疾病和伤害,而是拒绝与讨厌。你讨厌什么,什么便存在。你拒绝什么,什么便成立。你逃离什么,什么便跟随。你除去什么,什么便粘着。所以声闻人谓此花不如法,尽其神力,不得去花。菩萨花不着身,何以故?以接受故。不见性人,欲除烦恼,反生烦恼。欲断无明,反增无明。觉悟之人,不断烦恼,便入涅槃,知无无明,便成正觉。生活与修行同理,不可分割。除什么,增什么。接纳什么,什么便消失。何以故?无二故,唯一心故。

    2021-02-18

  • 咒语的作用

    咒语的作用问:师父,您说楞严咒只是一个工具,就像一串数字一样。但是我们还是不会去读一串数字?那么咒还是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吧,是不是带有佛的加持?答:我说楞严咒像一串数字,并没有说它是一串数字。它的作用和一串数字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它在文字、声音的形式上不单调,你会诵楞严咒,而不会去读一串数字。除非你更喜欢读一串数字,并知道读数字和读咒的意义完全一样。所有的咒语和文字,都没有任何意义,是我们的妄想赋予它们很多的意义。就像一句佛号一样,它跟任何四个字都没区别,但是因为人们对这四个字赋予了太多神秘的意义,相信念这四个字具有不可思议的加持,所以才去念佛号。一旦你知道它们的本质都一样,你就不会再执着咒语、佛号或数字本身了。如果你能坚持念圆周率3.1415926…一直念下去,念四十五分钟,那和你每天念五遍楞严咒的作用完全一样。楞严咒没有任何加持力,是你专注地念它,心没有向外驰,你的用心产生的安住力。正是因为楞严咒它的文字长,每个字没有意义,音调变化多,我们读诵的过程中会有一种想读下去的吸引力,不会去试图了解这些文字是什么意思,不会产生识心的分别,是这个力量让我们能够长时间读诵。有的人不愿意读,就是因为它太长了。而去念佛号。不论念什么,都不是所念的咒语和佛号有什么作用,而是你的用心和信心产生的作用。问:那么为什么不念短的佛号?是因为太短太熟悉了,念的时候容易有妄念吗?答:是因为有的人觉得四字佛号太枯燥了,摄受不住他的妄想和散心。而有的人因为对佛号产生了很多的想象,相信了佛的方便说,对佛号产生了很大的信心,所以才会去念。但是那种信心,并不是实相。念佛的理念和目的与和我们诵楞严咒用心、方法及目的完全不同。我们对楞严咒本身没有任何迷信,反而是知道了它的实质没有任何意义,再去念它,它就只是一个息虑忘缘的工具而已。在我们念诵这些没有任何意义的文字咒语时,因为咒语本身的无意义,使我们在念诵的过程中,不用意识心去分别字的意义,长养了不分别、不知解、不生心的力量,使我们能安住法性,心不外驰,久而久之,获得于念无念,解脱烦恼的能力。 

    2021-02-10

  • 读诵楞严咒的关键

    读诵楞严咒的关键问:师父好!我平时都是打坐闭眼默诵楞严咒。看您朋友圈发的看书念诵楞严咒。那我以后就看书默诵可以吗?我一直是不出声默念的。答:读诵楞严咒主要是为了训练觉知,它和经行、坐禅的作用是一样的,目的也一样,训练觉知和安住,开放六根,直取佛性作用,熏修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有的人问我,师父,您有禅修群吗?我说,我有诵楞严咒群。他问:您有没有专门的坐禅和禅修群?我说,读诵楞严咒就是禅修,就是坐禅,就是牧牛。因为不明理,不知道如何禅修,所以才会有这样的问题。读诵楞严咒时,可以小声诵,但不要不出声。这样你就的舌根舌识和意识同时起用,更加的灵活,更加摄受身心,而又不紧张,不会过度专注而转移到禅定里。这样读诵,对于训练觉知和不住更有效。我们读诵楞严咒其实就是在练习觉知。平时我们经行的时候,主要是把觉知放在身识,也即脚和身体的觉知上。读诵楞严咒主要是把觉知放在眼识、耳识和舌识上。而不是为了读咒而读咒。更不是执着读诵的多快,读诵多少遍,是否会背诵,这些都不重要。大家读诵楞严咒,千万不要执迷到楞严咒身上。楞严咒只是一个工具,它就像一串数字一样。怎么利用这个咒,怎么读它来训练定力和离念的智慧力,那才重要,那才是我们读诵楞严咒的目的。读诵楞严咒的关键是眼看、耳听,舌读,意念,四根直用,身根放松,鼻根敞开,六根透脱,无染无着。不要因过度专注于其中一根而入到任何定境中去,也不要因为读诵太快太熟而给妄念可乘之机。我们读诵楞严咒的目的和其他法门念佛、坐禅、入定、达到一心不乱不是一个目的。我们要达到的不是禅定的一心不乱,而是心地无乱无定的自性定,达到心地无非自性戒,达到在六尘六根的使用中不染而直接解脱。所以,修行的理念不同,做功夫的用心和方法,所达到的结果完全不同。我们读诵楞严咒的目的是息虑忘缘,减少所依,转识心住着的习气,直接在六根接触六尘的当下而修行,解脱。在念诵的当下,不需要任何的思维和分别,不需要再去求佛法,再去觅真断妄,只恁么念去,熏修去,保任去,解脱去。直用见闻觉知性,而不立见闻觉知解。若在读诵的过程中,有任何妄念、住着和烦恼,拉回来,即是修行,除此之外,只恁么念,单纯的读诵,不做修行想。诵楞严咒时,准备一张楞严咒卡片,或楞严咒的书,读诵的时候,摄受眼根,每个字都要尽量看到。可以放其他人读诵的音频,选择适合自己速度的跟读。读的时候,也尽量能听到,不要背诵。即使背诵的很熟,也不要背诵。诵的太熟太快,妄念会进来。闭着眼背诵,眼根就不能得到使用,周遭发生的事也不清楚。虽然在读楞严咒,但是周围的一切都清清楚楚,这才能实现佛性当下的解脱和妙用。读的也不要太慢,太慢也易打妄想。不快不慢,六根齐用,不即不离,则为心要。希望大家坚持读诵楞严咒,长养自己安住和转念的能力。解脱就在这点点滴滴的用心中达成,安心就在这踏踏实实的功课中实现。希望我们携手同行,互相加持,在这浮躁的世界里,为彼此,为周遭,为我们生活的地球,建立一块儿宁静的净土。把诵咒当成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对待,你就不会偷懒,就不会放逸。如果你已患绝症,想活命,你一定会遵医嘱咐,按时服药。我们都是无明烦恼的病人,那么持诵楞严咒,是佛陀医王给我们开出的最具疗愈的妙药。你一天再忙,心情再不好,也不要忘了读咒,直到你生命终结。人们修行难以成就,就是因为得少为足,不能坚持,朝三暮四,半途而废,没有长远的道心。解脱之路,深远幽长,少有人行。何以故?无志愿,没有方法,没有明确的方向,解脱知见不清楚。今我等有缘遇正法,方向明确,方法明确,加上坚固大愿,假以时日,必成圣道。

    2021-02-10

  • 怎样安心

    怎样安心如果你能无依而心安,你无论和谁在一起都会心安。如果你不能无依而心安,你和全世界所有的人在一起,也不会心安。如果你不能满足当下的无依,给你再多的所依,你还是不满。如果你无法无条件的安心,有条件的安心会消失,你最终还是会空虚与不安。你无法透过任何外在的东西来让自己安心,除非你能无条件的安心。如果你能心安,你一个人,还是很多人,在家里,还是在大街上,白天,还是夜里,坟地,还是娱乐场所,你都会心安。如果你心不安,你在哪里,有任何东西陪伴,你都无法心安。即便你正吃着美食,享受着音乐,与最爱的人在一起,你怀抱着整个世界,你还是无法安心。问:如何安心?答:知心无心,即得安心。觅心不得,即得安心。问:若不得顿悟,如何方便相应?答:与觉知在一起,与身、受、心、法在一起,与自己在一起,与最近的人事物在一起。不依六尘而住,不依识心而取着。通过坐禅、觉知、牧牛、一物不为,来训练自己无依地活着。经云:稽首如空无所依。先练习独处,再练习觉知,最后不费心力,让心自觉。如果你不能和自己在一起,你也无法与任何人在一起。如果你不能活在空中,你就无法生活在有中。多练习独处,再练习无依,那样获得的安心,才是究竟恒常的安心。

    2021-02-10

  • 和自己在一起

    和自己在一起不论你和谁在一起,最终都是为了和自己在一起。如果你不能很好地和自己在一起,你也很难与别人在一起。人们习以为常地认为自己和别人是两个人,是完全相对独立的两个个体。所以才会把自己当真,把对方当真。但那不是真相。真相是,你和他,并不是两个人。那是一个人吗?不,也不是一个人。那是什么?那是自心的两个影子。或者说,是自心和自心。无论你在一个人身上看到什么,你看到的都是自心的影子。清楚地了解这一点,不论遇到什么,不再向外探寻和质疑,反观自心,理解自心,一切问题随之消失。如果你对自心的影像产生执着和爱憎,向外寻求解决问题之道,除了自寻烦恼,别无所获。有的人想认识自己,却无从下手。那么,先从观察离你最近的存在开始。认识自心,先从观察自己的身体开始,觉知你身体的各种觉受,眼看、耳听、鼻嗅、舌尝、身触、意知。直用见闻觉知,而不去分析见闻觉知。不住着见闻觉知,即能认识真正的你。真实的你如同神奇的空气,随用随有,随用随空。但是却不可捉摸,不可把握。同时,你也可以从离你最近的家人和亲密关系中认识你自己。每个人来到你面前,都不是偶然的。他一定是带着你自己的印记来到你的面前。他的一举一动,都是你心的反光。从你对他的理解、投射上认识你自己。不对那人产生执着和厌离,对自心的幻境攀缘和抓取,那才是真正的自己。人们无法看到自我是由心识和观念组成的,不知道所谓的自己,是一些观念的集成。当你领悟这一点,不用执着对境,从你对外境的态度上就能观察到自心。你对你的身体、亲密关系,甚至你生活其中的环境,你所坐的椅子,你住的房子,你屋前的树、山峦,从你对这一切的态度上认识自己。一切外境都不是真实的你,但却能反应出真实的你。你如何对待他们,从那上面认识你自己。如果你想让自己安心、快乐,不要在意对方对你做了什么,你的关注点应放在你如何对待对方。那才是一个智者认识自心所要注意的。你完全地接纳并理解外境,那才是圆满真实的你的唯一途径。你因他们而认识自己,那才是你与他们在一起的唯一意义。当你认识到真正的自己,你才能与自己在一起。当你能和自己在一起,你才能与千千万万个你在一起。

    2021-02-10

1541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85868788899091

...

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