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语开示

    法语开示再美的语言也无法安抚一颗波动的心。文字从意识出,从妄想有。贪着文字,只能增加心的波动,而无法给它带来真正的安宁。真正的安宁从智慧生,从定力有,从息虑忘缘而得长养。 

    2021-03-24

  • 快乐的秘密

    快乐的秘密你所有的烦恼来自不满。你所有的缺陷来自于不满。不满,让你的生活处处不如意。不满意你的工作,你就会在工作中备受苦楚;不满意你的家庭,你就无法在家庭中得到乐趣;不满意你的孩子,你就无法在孩子身上看到美好;不满意你的性别,你就把自己局限于一半的人性。当你满意于你的工作,那里成了你的天堂,因为那是你花时间最长的地方。满意于你的工作,不代表那份工作受人嘱目,或是一种被人尊重的职业。你的工作场所有可能只是一间普通的工厂,也有可能是一块农田,甚至有可能是流浪街头,在大街上乞讨。你满意于它,那才是你生活在天堂里的理由,而不是你干了些什么。当你满意于你的家庭,那里成了你的乐园,因为那是你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你满意于你的家庭,并不代表它是一个富裕的家庭,或是一个名声显赫,一个子孙满堂的家庭。也许那个家庭只有三个人,或两个人,甚至一个人。不管你的家里有几个人,你都满意。也许那个家,只有一间茅草屋,你还是满意。是这样的满意,让你活在乐园中。而不是家庭的状貌。当你满意于你的妻子、老公、孩子、父母,你成了世间上最快乐的人。你满意于他们,并不意味着他们要美丽,要优秀,要聪明,要慈悲,要出色,而是无论他们是什么样子,你都满意,你都接受。你都知足,你都尽可能地尊重他们,爱他们。当你满意于自己的性别,你才发现,那单一的性别里蕴藏着整个人性。你才会爱到圆满,而不是残缺。如果你不接受你的性别,那么,你是你不接受的那部分。这是一种智慧,满意的智慧,接受的智慧,圆满的智慧。有太多的人对圆满充满着艰辛的想象。不,圆满是这个世间最容易获得的。只要你能满足于你的现状,满足于你当下的所有,不管是什么,你都满意,你都满足,那便是圆满。圆满是不需要努力就能达成的。圆满不需要过程。所有需要过程的努力,带来的只是暂时的圆满。只有当下的满足,不需要任何努力的圆满,才是真实永恒的圆满。满足于你的身份、年纪、相貌;满足于你的收入、心智、才能。满足于你的身高、体重、肤色;满足于你的学历、性别、健康程度。当你对这一切都满意,你就是世间最完美、最富足、最智慧、最幸福的人。完美、富足、智慧、幸福哪有什么绝对的标准。如果有,那就是满足你当下的样子。你完全不需要改变什么,只要你满意,你的心里融入了满意,充满了满足,你就是一个快乐的人。满意,满足,快乐的秘密,幸福的秘诀。

    2021-03-24

  • 净土是化城接引,非真宝所

    净土是化城接引,非真宝所师父好,看到您破斥净土宗的文章,我是学净土宗的,我很疑惑,不知何去何从?请师父慈悲开示,净土亦是佛说,为何您不认可净土的修行?如果像我们这样根基的人学禅宗学不上去,又不念佛,会不会堕三途。按照佛经和净土大德所说,念佛至少不会堕三途,甚至能带业往生。是不是这样?希望听到您的开示。答:净土虽是佛说,但要知道佛说的净土和当今学人所修的净土不是一回事。佛说净土是心,从心上净一切法,知一切法本净,是名净土。而净土学人,不识自心,妄求他土,以为净土。不识自佛,妄求他佛接引,非佛说净土之本意。佛虽说弥陀经、无量寿经等净土经典,犹如佛初期说法,说四圣谛,苦、空、无常、无我。说五戒、十善,说戒律,说六度,说菩萨行,一样,是方便说。佛后于金刚经、维摩诘经、涅槃经等实相经典,复说般若第一义谛、常乐我净、佛性真我,复于其他经典广说实相。故不可执着佛一时说法,方便说法,不了义说法。又如佛在法华经中所说化城,非真宝所。净土实是化城,是众生修道歇脚之处,非真宝所。宝所在心,心是宝所。心遍一切处,但能心净,则一切法净,一切佛土净,一切诸佛净。不论行者所修何法门,不契实相,皆不能解脱。堕落三途跟念不念佛,学不学禅宗,学的好学不好没关系。跟如实了达实相,如实修行有关。并不是学净土法门,就能不堕三途。若人我是非无明贪嗔不断,当下即是三途,何等临终。若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顿断无明,一切烦恼不生,当下即是净土,不必更待临终往生而到。欲生净土,当识自心。识得自心,随处净土。经云:地狱天宫,皆为净土。若净土在西,即净土不遍一切处。若不遍一切处,如何成为净土。净土唯心所现。心净则一切净,心净则众生净,心净则佛土净,心净则佛法净。心若不净,妄求净土,如沙蒸饭,无有是处。若欲成佛,先识得何者是佛。佛是自心,离心之外,无别有佛。弥陀者,自心之假名,非离自己之外别有弥陀。若以为心外有佛,凭外佛接引,外佛不可得,心外无佛。弥陀是众生妄想,从心想生。心若不生,非有弥陀,非无弥陀。一切法亦复如是,非法非非法。佛是自心作得。若知自己是佛,更念佛者,无有是处。如同知我是我,更念我者,无有是处。又如知己是谁,更念己者,亦无是处。知我是我,若仍念我,或是愚痴,亦或疯狂。故念佛者,必不识真佛,若识真佛,终不念佛。如同念自己名者,必不认识自己。若仍念自己,愚痴疯癫,非健全人。

    2021-03-24

  • 满足

    满足只要还能走在原来的小路上,就很满足。只要还能听到鸟叫,闻到菜香,就很满足。只要有一块馒头,一碗米粥,就很满足。看的见油菜花和嫩嫩的柳枝就很满足。有把伞打在雨中的小路上就很满足。能一个人无牵无挂地呼吸就很满足。满足哪需要那么多。一点点就能让心满足。不满足的是欲望,是心念,是意识和思想。不满足就会苦。不满足的心会骗你离开当下去渴望一个事情的完成而获得满足。那种期待完成什么而得到的满足还会产生更多的不满。小心被念头骗,骗你去经历种种而获得满足。经历种种只会越来越不满。满足是当下就满足,靠经历什么而满足,永远不会满足.静静地坐在那里,一下子就满足了。满足哪需要恒常的东西陪伴?接受无常,就能满足。满足不在千里之外,就在脚下。满足不在未来,就在此时。满足不在做些什么,什么都不做,就能满足。满足不来自于意识,而来自于意识的出离,不住于意识。满足无关年纪、身份、男女,它来自于智慧,来自于自制,来自于善护念。放逸会让你越来越不满足。贪着会让你越来越不满足。拥有会让你越来越不满足。不知一切如梦如幻,无得无失,就无法满足。放松,放下,放手,满足神奇地出现。只是看,只是听,只是闻,只是尝,只是触,只是知,而不生别想,不生染着,就会带来满足。若于见闻觉知上别生种种心,起种种见,存种种想,不满足立刻即至。若只是见闻觉知,不更立知,便是神光,即是圣贤,何须别求?心无物才能安,不是填充一堆事物。越填越不满,欲壑难填。心知止,才能满足。心满足,才能究竟离苦,远离颠沛流离。

    2021-03-24

  • 念佛不能成佛

    念佛不能成佛念佛若能成佛,念钱就应有钱,念饱不必吃饭,念什么就能来什么。事实则不然。念什么都是打妄想。佛是自心做得,是自己做得,不是念得,不是靠他人成得。佛是自己悟得,是心是佛,离此心外,无有他佛。弥陀佛,迷驮佛,迷了才驮佛觅佛,不知自己是佛。若知自己是佛,更念佛者,无有是处。如同知我是我,更念我者,无有是处。钱须自己挣得,付出劳动所得,不是念得,不是无缘无故妄想而得。念佛亦复如是,念佛只是念妄想。念佛若是修行,念一切皆得修行。何以故?诸法平等,无有高下。念其他而不得力,念佛凭何得力?若念佛得力,亦是靠自心妄想而得虚妄之力,自欺欺人,实无力也。佛只是人,人无神奇。诸多神奇,皆是众生妄想加之。纵有神奇,与你我何关?佛无神奇,以无神奇故,而生一切智,故有慈悲方便。是故佛说念佛,空拳诳小儿,方便哄众生。饱须吃饭,钱须去赚。吃饭方能解饱,干活方能赚钱。念再多的饭,念再多的钱,也不能解饱,也不能变富。念佛亦复如是。念再多的佛,佛也不会出现,也不会成佛。佛不是靠念得,是识得什么是真佛,是当下做得。去掉一切关于佛的概念和妄想才能成佛。念佛亦能成佛。若知自心是佛,念自心佛,于念而无念,应念成佛。知佛无佛,念亦无念,是真念佛。若知一切念无实性,真如自性起念,一切言语文字,皆是佛念,皆是空声,不可得音,是名念佛。经云: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如是念佛,即得成佛。愚痴众生,终日念佛,不知佛是自心做得,期佛接引,如同终日念钱,期望钱从天而降,不知钱是挣得,永无得钱之日。佛藏经云:如是法中,乃至小念尚不可得,是名念佛。是念佛法,断语言道,过出诸念,不可得念,是名念佛。决定毗尼经云:若有比丘常念佛,此则非真非正念,常知佛从分别起,实不可取亦不生。达摩大师云:不得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六祖大师云:迷人念佛求生西方,智者自净其心。维摩诘所说经云:心净则佛土净。是知,佛是自心,离心无佛。佛须自成,别成非佛。

    2021-03-24

  • 坐下来,无上法宝

    无上法宝,坐下来不论你此时此刻多么难过,多么痛苦,多么空虚,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坐下来,坐在那里,放松,停止思虑,放弃任何的努力和对治。坐下来,不是坐下来几秒钟,或几分钟,而是尽可能长地坐下来。给你的难过以时间结束。给你颠簸的心以安静下来的时间。给你从幻梦中抓取的习惯停下来的时间。给它们自行退去以时间。在你以为遇到绝境的时候,不要再想任何办法对治。停下来,停下一切的对治和解决之道,那是最灵验的根本解决之道。它虽然不能立即解决你的困境,但那是唯一的办法,它只需要你的耐心,需要你的智慧,给它时间。切忌对治。一切对治,皆是魔业。生死烦恼,万恶之源,皆从对治生。坐下来,停下来,休息下来。不要乱动,莫找任何解决问题的办法,让问题自己消失。这是一切智者面对任何困境的秘诀。如果你昏倒在地,或遇到任何突发事件,莫急急对治,先自救,莫求他救。最好的自救就是不救。无论何事,最好的解决办法是立刻停止一切身心的活动。平躺下来,不仅是身体,心也要平躺下来。放松,停止思虑。休息,放手,莫抓紧。让心接受一切的发生,不要对抗,不要想任何办法去解决它。然后一切会奇迹般的好起来。除了停止所有的活动,你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办法来解决你遇到的所有问题。所有的对治,只能加深问题的存在,而不能根治问题。对治只是从表象上清除了问题,但产生问题的根源依然存在。问题的根源是对治的心没有清除。所以它还会产生无数问题。休息产生并对治问题的心,那才是彻底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人们面对空虚和寂寞时,急急地对治,寻找外在的依赖,虽然一时不再空虚,内心深处却越来越不安,越来越空虚。完全不能独处或安静地呆一小会儿,就是因为不知道坐下来才能让自己真正安心。抓取什么去对治空虚,那只会让你活在恐惧与不安之中。就像吸毒一样,它只会让你越来越依赖。因为一切终将消失,而你的抓取也毕竟幻灭。到那时,你的心因为无东西可抓,地狱境界即便现前。朋友,你还在捉自己的尾巴吗?你永远也捉不到,休息下来,尾巴就在那里。你还在拼命寻找什么以求安心吗?你永远也找不到。休息下来,心便自安。坐下来,久久地坐下来,休息身心,停止寻找与对治,那才是无上的法宝。

    2021-03-24

  • 你准备好了吗

    你准备好了吗你准备好迎接一切,尤其是死亡吗?当我们还有极强的生的欲望,如果你忽然患病,或即将离世,你就会遭受巨大的恐惧。恐惧是疾病或死亡带给你的吗?不是。是你对活着的执着和贪恋,是你不肯接受死亡这个幻梦的发生。生死是一场梦,而所有的人都把它当真。有的人身患绝症,不停地治疗,导致身心多年遭受无比难忍的痛苦。是绝症让你如此痛苦的吗?不,是你对生命的挽留,对活着的执着。一旦你忽然明白,死亡并不可怕,死亡只是一个幻影。你内心深处那只手不再紧抓着活着,你会瞬间解脱。而那解脱,无关生死。如果你不提前做好接受死亡的准备,让心平静地面对死亡,无论你将死亡推迟多久,你都会在临命终时遭受巨大的痛苦和恐惧。如果你不能在患癌时放舍对生命的执着,那么,你痊愈了,更不能放舍。你只能更加执着于活着,而不能接受死亡。我看到很多人身患绝症,最后杀死他们的并不是绝症本身,而是恐惧。对失去生命的恐惧,想活着的强烈欲望,极力抵抗死亡的紧张。是这些内心的无明加速了身体的病变,最后导致迅速死亡。如果老天立刻把你的生命拿走,你会不会恐慌与痛苦?这并不是让你放弃生命,选择死亡,而是说,当有一天,你不得不离世时,你是否能内心平静,甚至充满喜悦。如果你对活着怀有强烈的欲望,你就无法接受死亡。如果你在世间还有特别依恋而不能立刻放舍的东西,你就无法欣然死去。当你不再执着生,也就不再害怕死。不再执着生,从现在开始,而不是等到老天拿走你的生命。你要随时为那一天做好准备。在无常剥夺你的一切之前,你要提前把你拥有的一切交出去。如果你被动放弃那一切,你就会非常痛苦。如果你认识到一切如梦如幻,你可以主动放手,从心上舍离它们,而让自己提前进入寂静,从而免受死亡的恐惧。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一直是从当下延伸的。当下的状态,就是你未来的样子。所以解脱是顿悟的,修行是言下的。平淡无味,那才是生活的常态,生命的常态,安住的常态。不要以为无常和死亡离你还很遥远。一个月的生命,一年的生命,十年的生命,三十年、五十年的生命,都是一样的,转眼即到。放下对生命的执着,看到活着的虚妄,安住当下,不再营求与造作,接受平常,满足于平常,以平静的心过好每一刻。生命只是一场梦,活着只是一个梦,死亡也只是一个梦。没有任何事值得欣悦,也没有任何事可怕。平静地接受它们,一切将变得美好。从现在开始,为迎接生命的真相,安住于寂灭与无生,随时做好准备。

    2021-03-24

  • 常乐之道

    常乐之道快乐是虚妄的,它只能带来苦。而寂灭才是永恒的,它才是常乐之道。就像你无法避免死亡一样,一切快乐的消失也无法避免。如果你贪着感官心识的乐趣,以为可以无限延长那乐趣,最后,你只会迎来幻灭与空虚,而那,会让你无比的痛苦。若不现在看清快乐的虚假,在快乐失去时,你就会无限痛苦,而不能舍离。寂灭才是永恒之道。生灭之乐,终是无常。回归寂灭,才是安身立命之处。期望未来放下快乐,立地成佛,那是痴心妄想。希望永远快乐,就像期望永远活着一样,只有愚蠢的人才会那样。看破生之虚幻,放下一切乐着之心,证得寂灭,满足于寂灭,才能彻底解脱轮回之苦。如果你现在不能面对死亡,那你永远也无法面对死亡。如果你现在还留恋活着,那你就会永远畏惧死亡。如果你现在没准备好随时离世,你永远无法在离世的时候安心。无论你活多久,如果你现在不能不觉悟活着的虚妄,你就永远贪生怕死。觉悟是从当下开始,看破生的虚妄,永远不会太早。如果让你现在离世,你还情有不舍,那么,百年之后,你还是情有不舍。情有不舍,即是轮回。分享给大家一个故事,希望这个故事能给贪恋活着的人以启发。有一个伟大的国王,他的名字叫作亚亚提,当他一百岁的时候,他生活过得非常好,他享尽了人间的一切。 死神来临,告诉亚亚提说:准备好,你的大限已经到了。我要来带你走。 亚亚提看到死神,虽然他是一个伟大的战士,打过很多胜仗,但他面对死神还是会颤抖。他说:但是现在太早了。 死神说:太早了?你已经活了一百年,甚至连你的小孩都已经老了,你的大儿子也已经八十岁了,你还想要怎么样?亚亚提有一百个儿子。因为他有一百个太太。他要求死神说:你能不能帮我一个忙?我知道你必须带走一个人,如果我能够说服我的一个儿子,你能不能再给我一百年,而带走我的一个儿子? 死神说:如果有别人要跟我走,那没有问题。但是我不认为,如果你没有准备好,你的儿子就会准备好吗?你是父亲,你已经活了比较久,而且你已经享受过每一件事,你为什么还想活着?亚亚提招来他的一百个儿子,年龄较大的那些都保持沉默,没有人说什么。只有一个最年轻的儿子,他只有十六岁,他站起来说:我已经准备好了。甚至连死神都为那个男孩感到遗憾。他告诉那个年轻人说:你太无知了。你没有看到你那九十九位大哥都不敢吭声吗?有的已经八十岁,有的七十五岁,有的七十八岁,有的七十岁,有的六十岁,他们都已经活过,但是他们仍然想要继续活下去,而你根本都还没有生活过,要把你带走甚至连我自己都觉得难过,你再考虑一下。 那个男孩说。不,看到这种情形我就能够完全确定,我并不觉得难过或遗憾,我做这个决定是带着全然的觉知。我可以看到,如果我的父亲在一百年里面都无法满足,那么我停留在此还有什么意义?我怎么能够满足?我看到我的九十九位哥哥,没有一个满意的,所以,为什么要在这里投资时间?看到没有人可以满足这种情况,我可以彻底地了解一件事:即使我活到一百岁,我也不会满足。所以,我今天走和九十年之后再走是一样的。你现在就把我带走吧! 死神就带走了那个男孩。经过了一百年后,死神又来了,亚亚提的情况还是一样,他说:这一百年过得真快,所有我那些年老的儿子都过世了,但是我还有另外一群儿女,我可以再给你一个儿子,你就饶了我一命吧。故事就这样继续到一百年,死神来了十次,有九次他都带走其中的一个儿子,然后亚亚提就再多活一百年。第十次,亚亚提说:虽然我还是跟你第一次来的时候同样地不满足,现在,虽然不愿意,但我还是得走.因为我不能够继续要求你帮忙,已经太过分了。对我来讲,有一件事已经变得很确定,如果一百年还无法帮助我满足,那么即使再过一万年我还是不满足。 这个故事只是一个寓言,它并不是让我们主动放弃生命,而是告诉我们,当你面对死亡时,如果你早就看到死亡是一种假象,而能完全地接纳。当你接纳时,死亡就不是一种苦,而是清凉和解脱。

    2021-03-24

  • 见毁戒人,起救护想

    见毁戒人,起救护想见了破戒的人,要起救护自己这样的念头,而不是看其过失,生救护他想。诸法无行经云:若人分别戒,是则无有戒。若有见戒者,是则为失戒。戒毁戒如梦,凡夫分别二。实无戒毁戒,知是为导师。 又云:于持戒则生利想,于毁戒则生碍想,以不学佛法故。这个和前边的,见来求者,为善师想,是一个意思。不是把自己当成善师,而是把对方当成自己的善师,是来救自己的。一般情况下,我们会觉得谁谁破戒了,我要帮他,要救他。这是从度他的角度讲,是迷时才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从自度的角度讲,遇到这样的人,就应该反观自己,看看自己是不是执着有人持戒,有人破戒,自己会不会分别,会不会见他人过。这里的起救护想,不是去救护别人,而是人家到你面前来示现,来提醒你,来救你的。要这样想,才是智慧。见破戒的人,他破戒了,我要去救他,他有烦恼了,我要去救他。这是有为法,这是世人的见解。世间法里面会有这样的思想观念,他遭难了,不幸了,我状况比他好,我比他优越,我比他吉祥,然后我帮帮他,以一个高姿态的心去看待对方,这是世间人,这是不平等心,这是有为心生灭心。那这里面讲到,见毁戒人,起救护想。起救护谁想啊?起救护自己。看看自己是什么样的心态,对方破戒了,那是自己心生的法相,自己在分别,才会有破戒。这时候要提醒自己,是不是在分别。如果分别了,毁戒的人正好是自己,而不是对方。所以一个破戒的人,他是来救我们的。见一个破戒的人,是着相。没有破戒的人,那才是实相。破戒的人,是你投射的关于破戒的念头,才看到这样的人。就拿这部经来举例子,有两个比丘犯了重戒,犯了淫戒和杀戒。找优波离来了,优波离是一种什么心态?优波离的心态就是凡夫的心态,他要给这两个比丘去说戒,他想帮这两个比丘,他非但没帮了,反而把这俩比丘弄得更烦恼了。本来就戴着一层枷,是想让优波离帮着解缚的,结果优波离没给人家解缚,反而又给人戴上一层枷锁。这就是起了救护对方的想法,才导致的结果。到了维摩诘那里,维摩诘看不到对方有真实的罪,真的破戒了,直接除其罪想,这才是佛法。最后,两个比丘受到启发,直接解脱。从烦恼中解脱的不仅是这两个破戒的比丘,其实优波离也听到了维摩诘的开示,也豁然开朗,他因这两个破戒比丘而对持戒有了更深的认识。所以,优波离他心里应该想,哎呀,多亏这两个比丘破戒了,才能听到维摩诘的开示,才知道自己以前修错了。这就是会修行的人,知道反观自己,而不会执着外境对错,甚至想去帮助对方。如果你认为有人破戒了,你要去帮他,这叫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像诸法无行经中说:若有人分别,是持戒毁戒,以持戒狂故,轻蔑于他人。是人无菩提,亦无有佛法。但自安住立,有所得见中。一个好的修行人,无论看到什么,都知道那只是一个不实的虚妄的影像。不论看见什么,都是来提醒自己,是自己分别出来的,是让自己悟到心地无非自性戒。应该感激对方,知道对方是来救护成就自己的。所以起的是救护自己想,而不是救护别人。所以无为法,无相的法门,实相的法门,真的是和我们平时诸多的用心是正好相反的。我们平时的用心,会让我们的心念、心性,一直在起伏波动,一直心向外驰。我们会有挂碍、有烦恼、不安。而实相是,你安住实相,出来的智慧和见解,会让我们很安心,让我们的修行有明显的提高。一旦你的认识不同了,你的用心发生了转变,你整个人就变了,就舒服了。就不会自寻烦恼,就不再去关注外境,不去关注、评判别人,更不会因之生烦恼。因为你一关注别人,你就是在分别,就有了二法。有了二法,就与实相不相应,就会卡在那里。所谓生死轮回,就是分别自心。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正是这个道理。

    2021-03-24

  • 禅宗与净土宗的区别

    禅宗和净土的根本区别禅宗的解脱是言下可以自证的,而净土宗的解脱不能亲证和自证。禅宗的修行是当下心体离念,于念而无念,可以自证断于烦恼,无明不生,心得解脱。净土修行,将解脱推于未来妄想中,在妄想中修行,不得亲证解脱。即便如佛所说,见到佛来接引,亲见净土种种境界,与无我之真性,了无交涉,故不能自证断烦恼,不能自证心得解脱。佛法的目的是自证烦恼与苦的息灭,而不是见到有相的佛或证得任何境界。见佛,见种种境界,不能代替无明与执着的解除。而禅宗修行,亲见本性,善自护念,不染万境,可以自证无明与诸苦的息灭。就算依净土修行,亲证西方极乐世界种种受用,见佛菩萨来接引,那只是禅定和妄想中的境界,与断烦恼没有任何关系,与解脱也没关系,与见真实佛性更无关系。解脱是通过了达实相,正确的修行而当下可以自证的。禅宗的自证与亲证并不是证到什么境界,而是亲自证得不住于念,心得解脱。禅宗的修行,通过牧牛与离念,可以亲自证得心无所住,即烦恼不生。亲自证得心不住法,即心体清净。亲自证得无所住而生其心,即心得自在。而净土宗的修行只是佛的一时方便之说,只能引导众生信佛,却不能令众生得见实相,亲证解脱。净土宗的修行只能见到境界,却不知境界唯识所变,皆是虚妄。净土宗的修行不识真佛,凭妄想中的佛接引或往生于他国,烦恼无明不断,我法二执未除,能得解脱,无有是处。禅宗修行,是自行圣智境界,如人饮水,行者自知自证,言下即亲证佛法解脱之实效,非待将来,亦不必依于言说,更不必向他证明。净土修行,是在未来心中修行,在妄想中生种种心。纵能念念弥陀,不知所念是何。虽然口中称念弥陀,人我是非不断。纵功夫成片,有所得心不灭。纵念至一心不乱,只是三昧现前,没有少分智慧。纵然念至一念不生,不知真如自性起念,念性是空,修行非是一念不生而得解脱,而是达念性空,念念不住而得解脱。故净土修行,念念痴迷,念念住着,念念有为造作,不合法性,与道相悖。禅宗修行则不然,当下妄心不生,亦不住不生。居一切时,心无妄想,亦不断妄想。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做分别想。在生死而证涅槃,正烦恼而悟菩提。言下见性,心得解脱,学人个个可以亲证,人人实修可以亲得。又言禅净双修,此是愚人所说,与理相悖。何以故?禅净二法,见解不同,迟疾不同,方向不同,修行方法不同,如何双修?如水与火,两不相融。禅与净,不能相合。净土修行,不识本心,不见本性,我相不断,如何解脱?禅宗见性成佛,默契法性,念念自知自证,真切不疑。故知禅宗修行,乃是佛法之本怀,是正法之眼藏。而净土只是佛陀说法之一期方便,引导众生修行之权假,非是真实佛法。佛于佛藏经及其他经典中,所言分明,念佛往生,皆是无明,妄想颠倒。只是愚人不知,执迷净土,虽亦学佛,却是谤佛毁法。古人云:若人作业求佛,佛是生死大兆。又六祖大师言:迷人念佛求生西方,智者自净其心。可不是乎?

    2021-03-18

1541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80818283848586

...

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