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住寂寞,才能不寂寞
安住寂寞,才能不再寂寞顶礼师父,您的道场我也去过,待了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因为每天有五节功课要做,还有两天放香的时间,因为是去道场学习的原因,在道场的这段时间还挺充实。道场很清净,确实是一个实修的好地方。平时还有放香时,看到您和一些同修经常一个人坐在院子的角落里发呆,有时我会生起一种恐惧和不安的心,难道您和这些同修就这样在这里过一辈子吗?这样无所事事,没有事干,是不是太寂寞无聊了,感觉大家像被关在一个监狱里一样。短时间可以,一辈子都这样过,如果是我,我就觉得很可怕。请问师父,您是怎么看待您的修行生活?答:人们都会经常生起一些念头。这很正常,也无法避免。但一个好的修行人和其他人的不同之处是,他不会相信自己的妄念,不会住着在这些妄念带给自己的不安上。道场的生活没有你想的那么长,它只有一天。我的日子也没你想的那么寂寞,我有鸟语花香相伴,有溪水青山娱乐。你活在自己放出的妄念和想象中,我只要把眼前的这杯水喝好,把路走好,把饭吃好。你活在未来心中,而我只想着度过今天。我们住在道场,这里平时关着大门,放香的时候敞开大门,中午或晚上也会开门,大家出去散步,去镇上买些东西,到山里打打坐。我经常跟同修们说,我们这里跟监狱差不多。大家都开心地说:是的,师父,我们很开心生活在这样的监狱里。如果你看到一个地方是监狱,你可以放眼望去,世间哪个地方不是监狱?家是监狱,小区是监狱,工作单位是监狱,地球是监狱,你的思想、观念、信仰,无不是监狱。如果你错解了佛法和修行,那是更大的监狱。如果你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你渴望有一个地方,做一些事能给你带来自由,那么,不论你在哪里,你做什么,那都是监狱。自由不在任何地方,它在你接受当下,满足当下的心里。我们的道场不大,我们的生活很简单。但是,我们很知足,我们很惬意。所有不安和恐惧的想法,来自于你,而不来自于我们。寂寞者,无别原因,正是因为耐不住寂寞,才更加寂寞。你看到的是你心里想象的世界,而我们活在自己现实的世界。看清外物的虚幻,放下心里的种种营求,不向外投射妄念,心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宁。不再痴迷于做事和享受带来的趣味,才能真正的不寂寞。世人愚痴,以为变换生活的样式,寻找乐趣,便不寂寞了。他们不知道,他们变换的越多,就越寂寞。越想驱赶寂寞,就越发的寂寞难耐。如饮鸩止渴。只有歇下求乐趣的心,看清一切乐趣的本质是苦,是幻,安住寂寞,休息心识,才能真正不再寂寞。如果把安宁寄托在改变环境,在舒适的享受中获得充实,环境是无常的。当你寄托的环境消失了,你怎么办?把心从外境那里收回来,把念头从乐趣那里召唤回来,回到心上,一切问题消失了。道场的生活和修行就是为了认识这一点,并且实践这样的生活,享受这样的生活。一旦拥有了这样的智慧和生活能力,再到哪里,都一样安乐,一样自由自在。
2021-04-20
-
静心才是关键
静心才是关键人们总是庆幸或抱怨自己遇到的人与事,迷在人与事中,或喜或忧。不知道从事情中跳出来,才能无喜亦无忧。最大的幸运不是你遇到了谁,而是能活出自己。最大的悲哀不是遇到什么倒霉的事,而是认清一切事都是梦事。一切都在你那里,而没在境中。迷人向外寻求,制造问题,营造人生,以此充实自己,不知给自己造了无数的幻屋,打造了无数幻门,进进出出,永远走不出那迷宫。智者知道一切事物的钥匙都在自己心里。只有停下来,一切幻屋消失,一切幻门打开。静下心来,才能找到一切问题的答案。静下心来,才能看到所有的事物原来都是客观而纯净的,只是我们的心出了问题,才看到种种问题。你遇到再美好的事,它都无法使你安心,除非那事能让你看到自心的圆满。你遇到再好的人,它都无法陪你永远,除非他能警醒你认识空。你什么都不用练习,练习静心吧。静心会让你看到根本。静心会让你看到本来。静心能通一切佛国。静心能醒一切迷梦。到心中去找答案,一切都在那里呈现。前提是,先静下来,观察它,了解它,与它和解,与它和谐。
2021-04-20
-
修行于第一念上着手
修行于第一念上着手师父好,看了你的文章,修行不是提出问题,而是不生起问题,我的理解就是在第一念上觉察。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在第一念上觉察,它和解脱有着什么样的关系?答:你看,你现在问我这个问题,如果你自己不能察觉,又不知道止息,又没有人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你就会经常想着这个问题,而错失了本来解脱的当下。如何是本来解脱?法相未生时,心未随妄念流转时,直用六根时,心不住法时,即是本解脱。你问我为何于第一念上做功夫?若看不到自己的起心动念,念上生念,一切妄想尘劳,生死无明,随之而生。比如有人跟你讲修禅定才能解脱。你的问题来了,如何修禅定?入了禅定还要怎样修?如果此时看不到自己关于禅定的疑问,你会被禅定这个概念带入更多的妄念和行为中,从而离开当下,执着幻境,不悟当下非动非静,不劳施功,本来寂灭的自性真定。随时从念和识上出离,才是真修行,是真功夫,是真道理。若不如是,随便一个问题,就会把你带到识海。识海者,生灭动荡之心,轮回机制,无明者是也。若不知在第一念上觑破它,识心就会带着你在虚妄的概念中转,无有了期。诸法唯识,诸法是念,一切法但有名字,而无实义。诸法皆是识心妄计,本无实法。佛说一切法,都是要告诉我们这一个事实真相:没有法。所有的法都是识,是妄,是念,是空。修行者,不明此理,于第一念中而不觉,于第一法相上而住着,前念后念,念念分别,便入识海。入于识海,分别名相,思维概念,以为真实,恰是堕生死,不得出生死。何以故?生死者,识之异名,念之别称。以住着故,说名轮回。所以,修行若不从第一念上觉,从第二念上息,则念上生念,念而不止,转转迷背。第一、第二念者,只是假名,非实有一二念也,不可执着。若执着,便成第五第六念,千念万念去也。佛陀说法,方便施设,种种修行,不过止息我等妄想分别。妄心若息,都无实法。故知修行只是妄心不生,于第一念上勘破。故名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又知祖师门下棒喝之理,夺杀之意。哪里出头哪里打,直打得你无头可出,妄心全歇,如缩头乌龟,方有少分相应。做得缩头乌龟,方骑得露地白牛,稳坐归家。
2021-04-20
-
放下一定怎么的心
放下一定怎么的心我们的痛苦来自于一定要怎么样!没有一定。一定,那是观念的要求,头脑的把戏,莫被它骗。在一定要怎么样而不能时,转变个想法,换个方向,解放思想和观念,所有的困难都消失了,心立刻获得了解脱。当你一定要做什么,你会发现,即使你克服了种种艰难做了你一定要做的事,你还是不满。绕了一大圈,做成了一切之后,你发现自己又回到了原点。这之间你所受的一切都是徒劳,所经历的一切都毫无意义。它唯一的意义是,让你休息下来,不要再重复同样的坚持。那一定要怎么样的心,就是我。只有我才持捉着知见。无我者,但无知见耳。无知见者,即是忍辱仙人。当内心牢牢地执着一种见解,这种见解成了一把刀剑。它会对所有持有不同见解的人剑拔弩张!心因为操起见解之刀,而变得紧绷、扭曲、难过。心本流通,念念不住。它不被任何东西缠绕和阻止,只是被知见与观念阻拦。正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者,无数的观念。回头者,不再追寻认定那些观念。屠刀者,知见和意见。立地者,但无知见,即如如佛。经云:实无定法名为无上正等菩提。又云:无有定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谓定法者,相信一种不变的观念,认定一种固有的想法。当你执着一种观念,它会让心住着而受苦。当你痴迷一种理论,它会让心焦虑而分裂。世间所有的行为、造作、探索和营求都受观念和信念的指导。强烈的观念可以引导我们上刀山,下火海,让我们不达目的不罢休,让执迷不悔,让我们受尽艰辛。除非那是一种活的、不定的、能让心解脱的观念,否则,固有的观念会成为捆绑我们的枷锁。当一种观念不再决定,不再固执,不再要求什么,它已经不是观念,它从观念转化成智慧。当一种观念能松开我们所有的观念,这样的观念被称为正念,又称般若。佛法就是启发我们远离知见,用心生活。心只是穿过它自己,只有知见才会嵌入头脑,迂回心识,侵蚀心体,让心枉受痛苦。定论和观念隐藏在你心中的各个角落,潜藏在你的八识田中,只有高度地觉知,安静的心智才能发现它们。在你生起观念与知见的地方,发现它,转变它,放逐它,心就会得到自由和解脱。
2021-04-20
-
梦幻空花,何劳把捉
梦幻空花,徒劳把捉无论你做多少事,绕多大一圈,最后都要回到原点,回到寂灭,回到一无所有。迷人终日奔忙,徒劳身心;悟者言下顿歇,坐享圆寂。禅师祖师悟道者,为什么哪儿也不愿意去,什么事都放得下,找一个地方,终老山林?就是因为他们真正醒过来了,他们很清楚地看到人生是一场梦,到头来一场空,不论你做什么,做的多好,都是一场梦,诳骗心识,徒劳无益。如果等到临终的时候再发现这一点,再去放下一些东西,就晚了。那时想放下,就放不下了。随着习气与无明,随着神识不自觉地抓取,依旧轮回。无常随时会收回租赁给你的身体和财物,疾病与死亡随时都在警告你,你什么都不拥有。你不过是个租客,你的一切活动,不过是在短暂的租赁期里。除非你活在大梦中,以为租期很长。世间租客,交还租物,尚有定期。生命租客,交还生命,没有定期,随时会来。你做好随时交还生命与所使用的一切的准备了吗?你为觉醒做好准备了吗?如果不提前做好准备,当无常收回你的生命和拥有的一切时,你会非常难舍,非常痛苦。知幻即离,离幻即觉。若只知幻而不离,是不知幻也。若离幻而未觉,复又入梦,不是真觉。真觉知幻,真知必离。古人云:梦幻空花,何劳把捉。何必零落,方知是空。
2021-04-20
-
佛法须亲证
佛法须亲证佛法所有的理论都是修行者亲证过来的智慧和经验,而不是听闻或知解出来的。佛法是自证圣智境界,非言语意识分别境界。佛陀说法有二种,一,言说法,二,如实法。言说法,动荡生死之相,为初学设,引导学人入如实法。如实法者,自证所行,离心意识,非言语思维所能解了。好比如一个医生要写一篇论文,讨论一项医学理论。这种理论一定是自己多次临床实验观察和证实的结论,而不是从医刊杂志上抄袭过来的理论,更不是从别的医生那里听来的理论。抄袭或听来的理论如果未经自己证实而直接用在患者身上,可能会有各种危险。对待不同的病人,对他的临床观察和随时取证,这才是一个医生应有的治医精神。修行者亦复如是,自己应随时观察自心,随时总结解决自身问题的理论,而不是一味地执取佛法的知见。医学是要治病,修行是要解脱烦恼。它们都不是单纯的理论研究。所有的理论,都是暂时的,是不定的,是会变化的。只有实修和亲证者的理论才对修行者有借鉴,而这个借鉴只是提供方向、方法和结果,亲证结论的实修过程和验证方法是否有效,需要其他的修行者去亲自完成。而如果一个修行者,只是学习觉悟者的知见,而不去实证和亲历修行、觉悟和解脱,那等于说食而不饱。有修行者,终日传播他人的解脱知见、修行成果,或者因袭他人的理论见解而错以为是自己的修行,不肯于平日中做实际的功夫,是大愚痴。何以故?如数别人的钱财以为是自己的,等到用时,方知自己分文没有。修行者当然可以随时记录并表达自己的修行观念和解脱见地,但那一定是来自修行者的切身经历和实际观察,以如实得解脱故,说名为智,又名修行。一个亲证解脱的人,不愁没有佛法可讲,他所讲的一切,一一皆从自性中流出,但为众生解粘去缚,除此之外,无有实法。如果没有经历实修和亲证的过程,而一味地宣说佛法的道理,听闻诸多的道理,是名口说般若,耳听虚言。是自诳诳人,穷劫不能见性。诸行者,文字言说从意识出,从妄念起,从知解生,非关修行,不得作数。若欲真实修行,须脚踏实地,死去一切贼心,认认真真牧牛,减少世缘,做大布施,所谓布施眼耳鼻舌身意,布施色声香味触法,布施生,布施死,布施世法,布施佛法,乃至一切心灭,方得相应。参不得半点虚假。何以故?解脱是你个人的,有功无功,得不得力,莫问别人,但问自己。
2021-04-16
-
放下与放心
放下与放心放下并不是放下物或人,把它们丢下,而是把提着的心放下。放下并不是厌弃和否定什么,而是把它放置在那里,对它完全放心。放下就是放心,那永远不是逃避,它是一种智慧,而且是最好的智慧。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超越放心。将事物交还给自己运转的规律,把你的关注与担心从它那里撤离。放心意味着你相信当你不管它时,它依旧会好。相信它依旧会好,并不是指相信它永远不变,而是会接受它一切的变化。而担心是意识对现实和变化的一种操控。担心是徒劳的,因为现实永远有它自己的轨则,而那是意识无法捕捉的。放下你担心的,那是对你和你放下的事物最好的安置。放下,需要对诸法实相有真正地领悟。只有领悟诸法随性而缘起,缘起而无生,意识无法干涉和操控,才能对事物的发生与变化放心。当你放心,佛性自然起用。当你放心,因缘接替所有的工作。当你放心,般若从性而起。你提起心,则佛性被盖。你生起意,则心性昏蒙。佛性本来无盖,以妄念故,覆盖真如,假名被盖。心性本来清净,以诸识动,蒙蔽心性,说名昏蒙。脚落在地上,心放在胸里,莫向头脑处奔逸,莫放出你的各种担心。守心护意,即是菩萨。善护诸念,即真护法。我自安住当下,一切交给因缘。我自清风拂面,一切放心任运。
2021-04-16
-
心会做出选择
心会做出选择你的每一次行为,都是你的现实。从你很小的时候,心就知道该做什么,该选择什么。无论它面对多么艰难的选择,它都勇敢地选择了。即使他一直犹豫,一直纠结,迟迟无法做出选择,那也是一种选择。心最终一定会面对它自己,它无法逃开。所以,你一次次地遇到一些事,一些人,那都是心实现它自己要经历的。你无法绕开它们,除非你能让心直接从那些事物中穿过,没有驻留。让心直接过去,这是佛法的核心,也是所有修行者要面对的问题。如果你从一开始就对自己的选择没有疑惑和评价,并且在你做出选择之后,并不后悔,那么你并不会受苦。只是你逐渐在选择中加入了越来越多的观念,加入了你对幻境的执着,当你开始患得患失,你的心开始停滞,你开始在纠结中受苦。你的每一个选择,都没有问题。你选择了的,都是心需要那样做的。如果你不知道该做什么,心会有答案,你接下来的行为就是向导,你所做的就是心的选择。它一定会把你带到该到的地方。跟随心的指引,少受观念的影响,你就会少受很多苦。什么是心的指引?那些你必须要做的事,你不做身心就会很难过的事,最后总是超越观念和理智所选择的。但有时,我们虽然跟随了心的选择,我们还是会很痛苦。你痛苦,是因为在不知不觉中,观念又进入了你的内在,在干涉和扰乱你。是那些强烈的分别与批判的观念给心带来了压力和痛苦。看清那些观念的虚妄,让心轻松地不带任何压力地去选择。在选择做出的行动之后,立刻放下,心就趋向自在和解脱。心不会真正选择让它难过的事,除非它陷入一种观念和迷茫。当你的心做了它难过的事,它会反思下次要不要再做同样的事。它会一次次地寻找更好的应对方式,它会一次次地摸索,一次次地修正,直到它彻底放过自己。心一定会通过,住着只是暂时的。因为那是心的本质。心是最好的老师,无论你面对什么选择,心会直接穿过那层层的问题,直达最正确的方向。但是观念总是瞬间出现,来阻止你做出选择。是各种观念在暗处的对你指手划脚让你烦恼重重。人生的烦恼不在于你选择了什么。无论你选择了什么,它都绝对没有问题。问题出现在选择前的犹豫、纠结、衡量、计较、猜忌,和选择后的后悔、内疚、指责、抱怨、沮丧,是其中的观念导致你的心有所住,是心有所住导致你难过,而不是你已经选择做了的事。无论你做了什么,放过它。放过它,心固有的紧张就会放松,过去习惯性的反应模式就会松动,它就会清醒地知道下一次面对这样的事情该如何应对。所有的问题来自你的分别和抗拒。你越是分别和抗拒它,你越会在下次面临同样的事时,继续犹豫和纠结,继续你那固有的反应模式。所以,智者永远会听心的指导,而不会在正做的事中加入观念的干涉。哪怕他的行为被所有人指责和嘲笑,他也全不在意。因为他想要的是心的安宁和解脱,而不是痛苦。人类的苦恼来自观念的纠结。没有什么真正会影响和伤害你,除了观念的捆绑和住着的心。没有什么会给你压力和烦躁,只有你自己对自己的碾压。发现自我内在心行的习惯反应,在做出应对和选择前,带入觉知和正见,给自己下一步的行为以缓冲,改变心行的习惯。一次次地发现内心对事固有的反应模式,改变心的反应模式,在实践中掌握什么样的选择会给心带来最终的安宁,这便是修行和解脱之道。
2021-04-16
-
修行是从问题走出
修行是从问题里出来,而不是进入问题师父好,问您,如果理明白的很透,是不是自然就会改变一些习气,自然就提升一些功夫?答:修行不是生起问题,而是息掉生起问题的心。这是所有修行环节的最后一环,也被称为最上乘修行,最直接的修行。直接从所有问题跳过,跳回到原来,跳回到心没有生起任何问题之前。佛法的功夫体现在当下的息虑忘缘,而不是生起问题并在妄想中渴望结果。真正的理必然伴随着言下的休息功夫。真正的休息功夫中一定体现着如是的微妙道理。不能让你立刻休息的道理,不是真正的理。不能让你立刻休息的功夫,不是真正的功夫。而人们一直被头脑和意识中伪装了的佛理所骗,一直在妄念和识心中修行,不停地询问,不停地解答,从来不知息虑忘念,功自现前。如是迷于知见妄想,纵多劫修道,总是不成。多少修行人,边做形式上的修行,边打妄想,不懂言下做好善护念的功夫,终日迷于心识的驰骋,不知守意妨心,才是真修行。在头脑和意识中寻觅佛理,那不是佛理,那是无明和妄想,是自我的把戏和识心的诡计。修行功夫,不是一次次生起问题,而是一次次看到生起问题的心,看到那些问题的虚妄,息掉那念心,回到没有生起问题的状态。那时你可能在散步,也可能在做饭,也可能和人闲聊,甚至在打妄想而住妄想境,这都没关系,只要你没有生起有问题并执意探寻问题的心。真正的理和真正的修行是同步的。永远不生出任何有问题的心。当生起这样的心,瞬间看到,立刻察觉,息掉那念心。修行就结束了。说修行结束了,是指那一念心起心灭。若心复起,觉而复灭。如是反复练习,直到妄心不起,白牛调直。这样的修行,可能要伴随你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生。故修道者多如牛毛,悟道者少如麟角。何以故?以不知如是道理,不会如是修行,不能坚持如是修行。全部的佛理和修行都汇聚到这里:不生起任何有问题的心。在此之前,你的一切修行都是助道法,助于此道,助于此行,助于此理。所有的佛法,只有这一个道理,没有第二个道理。只有这一种修行,没有第二种修行。佛陀所施设的其他道理,都是为了让我们明白此理,做此修行。修行之理,非世间之理。世间之理,引我们进入思维,进入识城。佛法之理,则不如是,非理是理,无道理可理,无定理可理,直接跳出一切道理,不可有丝毫迟滞。若于祖师门下,对待你之此问,可以不做如是回答。或举起茶杯,或喊一声你的名字,或问今日几何,或说阳春三月花似锦,或直接起身走开。此是佛法真正之理,亦是禅门真正修行。你的问题只能引你进入更多的问题,不能有益于你的修行,反而在削弱你的修行。在你生起这个问题的当下,看到它,放过它,继续你刚才的事,那才是最硬的道理,那才是大修行。跳出道理,才是直截根源,彻法源底。直截根源,非进入意识幻城中直截根源;彻法源底,非迷到知见海中探寻源底。古人凡会得此理,会得此行者,皆是言下顿悟,自修行去,于牧牛功夫,日夜不肯忘失,更不问一切佛法道理,如人间蒸发一般。何以故?除此一种,实在更无第二道理可论。如是领悟,如是行得,修行才能得到的提升,习气方能看到从而转变。如是道理和修行,永远始于当下,绵绵密密,多年保持,不可疏忽懈怠。人们不明此理,不会用功,不守本心,总想投机取巧,一步登天,总被识心妄念所骗,念念错失当下,从来耽误修行。若不如是当下息虑忘缘,真正休息身心,而进入头脑中寻找答案,渴望悟理并提升功夫,如南辕北辙,穷劫不能。
2021-04-16
-
解脱从实修中来
解脱从实修中来全部的佛法最后都导至到休息。一念休息,即是一分功夫。一念休息,即是一念实修。一念休息,即是一分解脱。休息的程度,决定解脱的力度。休息的程度,决定习气的转变。休息到一定程度,才能转所依,才能默契于空。全部的佛法是行法,所有的理中携带着实修。不指导实修的理,是妄非理。理事不同步的理,是识非智。解脱从实修中来。如何是实修?于何时实修?于此问处而觉察,不住心识,回到当下,即是实修。善恶都不思量,但行日间常事,无诸妄想,即是实修。一切时中,一切事中,会得休息身心,即是实修。于坐禅、诵经、穿衣、吃饭时,不杂用心,即是实修。会休息,即会实修。休息是言下的事,是念念的事,是时时的事。懂得随时休息的人,才是会修行的人。古人所说的牧牛,就是做休息的功夫,尘劳妄念才起,妄想分别一出,即拉回当下的见闻觉知中来。做功夫时,当用全心。不可三心二意,心猿意马,攀缘附事。如狮子捉兔,须全其力,捉象捉牛,亦全其力。咬住即不放松。抓住关键处,一处用心,一用到底。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会得修行,念念做功,时时警觉,不向后安排拖延。古人云:学道如钻火,逢烟不可休。待到金星现,归家始到头。禅门功夫,唯休息一种。种种助道坐禅,读经念论,持咒观照,皆为此一事,辅佐休息,导归休息。休息到一定程度,狂心全歇,歇即菩提。休息既是终点,也是开始。在大休息中,才有真正的作为。在大休息中,才能法性施为。在大休息中,才能随顺缘起。在大休息中,才有成所做智。在大休息中,才能直用直行,心无染着。在大休息中,才能不断佛种,正法常住。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不妄起心,才能离相。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此事是行门,解义明理皆为行来。有一些学法的人,整日游在各种佛法的知见里,看了无数的文章和解脱知见,却不懂得真正的修行是息虑忘缘,是蠲除一切知见。他们迷在文字带来的意识的满足里,不愿做功课,不知道坐下来休息身心才是佛真正要教导的。我们在看别人的文字时,会觉得安心,觉得全都明白了,以为自己也解脱了,如同数别人的钱以为是自己的一样。而一遇到事情,稍微有个境界现前,就会起心动念,烦恼重重,不知如何做功夫,不知如何解脱烦恼。就像数完钱之后,才发现自己半文钱都没有。为何如此?整日看文字,整日熏修识心动转,不知搜罗文字之心,正是无明。一想要独处就害怕,一说坐禅就懒散,一说休息就心神不宁,到处抓东西,心停不下来。佛法的文字是引导众生休息的,我们可以看经读论,学习善知识的开示,但一定要实修,行一定跟上解,事一定随着理。而有的人却迷在了文字里,不知休息,不践行佛法,依旧轮回生死。
202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