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第三十八讲

发表时间:2021-05-18

浏览量:2435

维摩诘所说经直说

第三十八讲

上节课我们学习到:见来求者,为善师想。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修行者应该有的心态,见有人来求自己帮助,向自己询问、问问题,我们不要把自己当成师父、当成老师、当成善知识,当成能够帮助他的人,而是把对方当成来给我们创造修行机会的善知识,把对方当成善知识,而不是把自己当成善知识。

舍诸所有,具一切智想。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他是不会贪着世间的财富、财产、名闻利养,一切世乐的享受。当然,他也不畏惧这些,也不需刻意的回避,只是不染着。他能够随时舍下地位啊、财产啊、钱财啊,一切的我所,包括家亲眷属,他都能放舍,因为他知道这一切都虚妄不实,都不为自己所有。放舍这一切为了什么?为了具一切智,为了真正的解脱,为了觉悟法身,为了常乐我净,为了换取真实永恒。一切都可以放舍,甚至自己宝贵的生命。

当他不贪着这一切的时候,其实就是一种智慧,自然具足一切智。只有凡夫,只有不明白实相,不能够了达唯心所现的人,不知道一切如水中月、镜中花的人,才会执着我与我所,才会取着虚妄。所以叫无智众生,又叫可怜悯者。通达实相的人,什么都不会去贪着。世间人,他的喜怒哀乐,他的快乐、他的烦恼、他的痛苦,都建立在身命财的得失上面。得到就开心,失去就开始烦恼。百般的营造、营求、钻营,然后计较、算计,和别人争、和别人斗。他拥有的越多,越不安、越不快乐、越有负担。心里有很多的挂碍,有很多的忧虑,会为钱财、感情、家亲眷属操心,操不完的心,为它们做牛做马,给它们当奴隶,其实都是给自己的欲望当奴隶。不知道真正的快乐是少欲知足。

你拥有的多少还不是主要的问题。如果你通达一切都不真实,都不属于你,你只是受用身心及与世界,而不去拥有它们,这时候你就自在洒脱了,你就无忧无虑了。因为你知道它们本来就不是你的,它们只是暂时借给你用的。就像你借用的自行车,借用的帐蓬,借用的家具,借用的房子,你要还给人家的时候,不会难过,因为你很清楚,那些东西本来就不属于你。你不会牢牢地抓着它们不放。当你失去它们时,也不会痛苦。但是如果你忘了这一点,你不想还车,不想还家具,不想还房子,不想还你借用的父母、妻子、儿女,以为他们永远属于你,那你就痛苦了。世间凡夫就是这样,他把自己生下来得到的一切都当成是自己的,而忘记了那一切都是你这一期生命暂时从上天那里借来的,你只是一个租客,一个过客,你随时随地都要还。回忆起你什么都没拥有,你就轻松自在了。

有一个香客,不远千里来看望一个大师。他来到大师的住所,发现大师的屋子里只有一张床和一个炉子。

香客问大师:为什么您的屋子里没有家具?

大师问:你为什么没带家具?

香客说:我是一个过客啊。

大师回答:哦,我也是。

不论你拥有什么,你都是在梦里拥有。你的一切,包括你的生命,都是暂时借来的,用这个短暂的生命去觉醒,去修道,还是沉睡在大梦里,这才是你应该真正思考的。

这是舍诸所有,具一切智想。舍诸所有,不是舍属于你的东西,而是舍掉你从来就未曾拥有的东西。舍掉你的错觉和妄想,舍掉你对这个世界和自身的错误认知。舍一切无明,只有这样想,才是具一切智。当你这样想的时候,就生起实相的智慧。具一切智,你知道这一切都唯心所现,本自具足,随用随空,随空随用,无穷无尽,这是一种更大的自在、大解脱、大富有的状态。

但是不论怎么自在怎么富有,都没有执着,都知道没有什么东西是可得的、是永远的、是永恒的。只有这种智慧、这种洒脱的心态,这种不即不离,既不占有,也不拥有,亦不逃避,这样的智慧,这个才是永恒。

见毁戒人,起救护想。见毁戒人,起救护想

见了破戒的人,要起救护自己这样的想法,而不是看其过失,生救护他想。

诸法无行经云:若人分别戒,是则无有戒。若有见戒者,是则为失戒。戒毁戒如梦,凡夫分别二。实无戒毁戒,知是为导师。

又云:于持戒则生利想,于毁戒则生碍想,以不学佛法故。

这个和前边的,见来求者,为善师想,是一个意思。不是把自己当成善师,而是把对方当成自己的善师,是来救自己的。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觉得谁谁破戒了,我要帮他,要救他。迷时我们会有这样的想法。一个好的修行人,遇到这样的人,就应该反观自己,看看自己是不是执着有人持戒、有人破戒?自己会不会分别?会不会见他人过失?这里的起救护想,不是去救护别人,而是人家到你面前来示现,是来提醒你,来救你的。要这样想,才是智慧。

见破戒的人,他破戒了,我要去救他,他有烦恼了,我要去救他。这是有为法,这是世人的见解。世间法里面会有这样的思想观念,他遭难了,不幸了,我状况比他好,我比他优越,我比他吉祥,然后我帮帮他,以一个高姿态的心去看待对方,这是世间人,这是不平等心,这是有为心生灭心。那这里面讲到,见毁戒人,起救护想。起救护谁想啊?起救护自己想。看看自己是什么样的心态,对方破戒了,那是自己心生的法相,自己在分别,才会有破戒。这时候要提醒自己,是不是在分别?如果分别了,毁戒的人正好是自己,而不是对方。

所以一个破戒的人,他是来救我们的。见一个破戒的人,是着相。没有破戒的人,那才是实相。破戒的人,是你投射的关于破戒的念头,才看到这样的人。

就拿这部经来举例子,有两个比丘犯了重戒,犯了淫戒和杀戒。找优波离来了,优波离是一种什么心态?优波离的心态就是凡夫的心态,他要给这两个比丘去说戒,他想帮这两个比丘,他非但没帮了,反而把这俩比丘弄得更烦恼了。本来就戴着一层枷,是想让优波离帮着解缚的,结果优波离没给人家解缚,反而又给人戴上一层枷锁。这就是起了救护对方的想法,才导致的结果。

到了维摩诘那里,维摩诘看不到对方有真实的罪,看不到对方真的破戒了,所以才能以智慧直接除其罪想,这才是佛法。最后,两个比丘受到启发,直接解脱。从烦恼中解脱的不仅是这两个破戒的比丘,其实优波离也听到了维摩诘的开示,也豁然开朗,他因这两个破戒比丘而对持戒有了更深的认识。所以,优波离他心里应该想,哎呀,多亏这两个比丘破戒了,才能听到维摩诘的开示,才知道自己以前修错了。这就是会修行的人,知道反观自己,而不会执着外境对错,甚至想去帮助对方。

如果你认为有人破戒了,你要去帮他,这叫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像诸法无行经中说:若有人分别,是持戒毁戒,以持戒狂故,轻蔑于他人。是人无菩提,亦无有佛法。但自安住立,有所得见中。一个好的修行人,无论看到什么,都知道那只是一个不实的虚妄的影像。不论看见什么,都是来提醒自己,是自己分别出来的,是让自己悟到心地无非自性戒。应该感激对方,知道对方是来救护成就自己的。所以起的是救护自己想,而不是救护别人。

所以无为法,无相的法门,实相的法门,真的是和我们平时诸多的用心是正好相反的。我们平时的用心,会让我们的心念、心性,一直在起伏波动,一直心向外驰,一直分别自心境界。我们会有挂碍、有烦恼、不安。而实相的智慧和见解,会让我们很安心,让我们心向内安住,让我们的修行有明显的提高。一旦你的认识不同了,你的用心发生了转变,整个人就变了,就舒服了。就不会自寻烦恼,就不再去关注外境,不去评判别人,更不会因之生烦恼。因为你一关注别人,你就是在分别,就有了二法。有了二法,就与实相不相应,就会卡在那里。所谓生死轮回,就是分别自心。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正是这个道理。

诸波罗密,为父母想。修行人,不是以世间父母做父母,不执着世间家亲眷属,而把六度、把六波罗密,把般若智慧,把诸法实相当成父母想。为什么要当父母想?六度可以长养我们的法身,六波罗蜜 可以度我们的无明,般若智慧可以让我们见到实相。所以,把诸波罗蜜当作父母想。但是诸波罗蜜也是法,也不可执着。以不执着故,名诸波罗蜜。

道品之法,为眷属想。把三十七道品助道法,把无量的修行和善巧方便,把专注、觉知、四念处、把修法的快乐当成眷属,而不要执着世间的家亲眷属。前面维摩诘说的一个很长的偈子: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法喜以为妻,慈悲心为女,善心诚实男。把这些当成家亲眷属想。

发行善根,无有齐限。发行善根,就是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种诸善根,亦不执着所修。不得少为足,不尽有为,不住无为。这个善法的心是无限的,佛性的善用是无量无边的。无齐限就是没有终止,生生世世示现世间,利益众生。不死在一个境界里,利益众生,无有穷尽。

以诸净国,严饰之事,成己佛土。我们随时随地的觉知和修行,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一切举足下足,都是我们的道场,都是我们的修行,都是庄严净土,是我们修行的下手处。不离这些平常之事而别有净国严饰之事,就是这些日常琐事,就是我们的佛土。我们的世界是心的智慧庄严的,而不是靠改善外在的环境。不论在工作岗位上,在家庭生活中,在待人接物上,在和朋友、家亲眷属、同事、邻居相处交往的过程中,我们都善用其心,这就是成就自己的佛土,也是庄严自己。我们对人对物都心生恭敬,普行恭敬,推己及人,视一切众生为自己。有了这样的见地和智慧,有这样的心态,有这样的功夫,慢慢长养,自然就会创造出自己的佛国和极乐。

行无限施,具足相好。就是一切都能够施舍,一切都不执着,然后自然具足相好,由内而发的,而不是说长的怎么样,而是由内而发的一种气质,一种亲和力,一种正能量。

除一切恶,净身口意。生死无数劫,意而有勇;闻佛无量德,志而不倦。在身口意,在自己的起心动念上去下功夫,关心自己而不是关心外境。常见自己过,而不分别他人的过失,知道一切法都是自心所现,心外无法,心外无境。只看自己,不论他非。不论多少劫,多少时间在生死大海里沉浮,都不会生畏惧之心,也不会生厌烦之心,也不会生恐怖之心,也不会逃离,也不贪着。为什么?因为抓住了修行的关键与核心。不论遇到什么,都不再畏惧,因为知道都是唯心所现,虚妄不实。这即是生死无数劫,意而有勇。最后学明白了,知道真实中并没有时间,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一切没有发生,所以就更勇猛无畏了。不畏惧生死,因为知道生死是幻化,是不可得的。不要一提轮回,就害怕,我相就出来的。天天怕,我要堕三恶道了,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什么都不能做,自己吓自己。畏惧是一种我执和我相,是根深蒂固的我相。最后就把自己绑死了。生死无数劫,意而有勇。要有勇气,勇于面对烦恼和生死,好好修行,觉悟实相中并无生死。不是说让你造恶去,不是,是让你勇猛精进,好好修行,不要太挂碍生死这件事,不要一想就是轮回,一想就是三恶道。听闻佛有无量的功德,要像佛一样,也有出世的志愿和魄力。

石头禅师小时候,家里人带他去寺庙,他一看佛相好庄严,大家都礼拜。他就问父母:这个像是什么,大家都礼拜他?家人回答他:他是佛。石头说:我看他就像个人,他能做佛,我也能做佛。这么小的孩子,他就知道,佛是人做的,他也能做。也就是说,他也能像佛一样这么庄严、这么自在、这么洒脱。他对此非常有自信。六祖大师去参拜五祖大师,五祖问他,你干嘛来了?弟子不为别事而来,唯求做佛。我们也要做佛,做佛并不是多难的事情,有这信心和志愿,直接就做佛了,这是志而不倦。

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出阴界入,荷负众生,永使解脱。所谓的智慧剑,破烦恼贼,就是能够了达并没有烦恼可得,并不是说去跟烦恼斗争,去对治烦恼。一生起烦恼了,住在烦恼上,再想办法对治,就更烦恼了。生起烦恼的当下,就能看到烦恼是妄念,烦恼不可得,烦恼性空,烦恼不住,让烦恼的念头自己流过。看到念头对自己的执着,是念头的住着才产生的烦恼,看破这一点,就叫智慧剑。而不是说,去除这个烦恼,去解决事情,想躲开这个烦恼。能够深入的观察到,所谓的烦恼,是一种妄想,虚妄不可得,这叫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出阴界入,负荷众生。所谓出阴界入,就是知道阴界入也是唯心所现,了无实性,阴界入性空,所以能够荷负众生,永无疲倦而使解脱。

以大精进,摧伏魔军。自己的烦恼诸魔就是因为懈怠而生妄念,住在妄念中,烦恼魔就在这时不知不觉滋生了,其实就是被念头缠住了。迷在了念头里,就是被烦恼魔捉住了。怎么摧伏烦恼魔?精进办道,精进修行,练习觉知、牧牛,日夜精进。诵经、打坐,不让自己有空闲想东想西,打妄想,不给烦恼魔任何可乘之机。

常求无念,实相智慧。这里的常求无念实相智慧,其实就是不住妄念,于念而无念,安住当下,悟念性空,悟念本无念,当下能于念无念,即是实相智慧。

于世间法,少欲知足;于出世间,求之无厌,而不舍世法。虽然身处世间,但少欲知足。虽然少欲之足,但不学二乘声闻法,不避开世法,在世间而能觉悟世间。

不坏威仪,而能随俗。既能在世间随顺众生,随缘度众,又能不坏威仪,为大众作表率。

起神通慧,引导众生。以各种神通智慧,方便引导众生,令其信受佛法。

得念总持,所闻不忘。所谓总持门,即修行的关键,修行的方法。比如觉知、牧牛、不现心意识、于念而无念。这都是念总持,是解脱的要领和关键,是所有修行最后汇入的地方。

善别诸根,断众生疑。知道众生的根基,能为众生答疑解惑,不错教佛法。

以乐说辩,演说无碍。因为通达诸法实相,所以具辩才无碍,乐说佛法。

净十善道,受天人福。以十善道为基础,令人天大众皆得佛法利益。虽然学习实相法门,但不高高在上,于诸众生和光同尘。

修四无量,开梵天道。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度诸天人。

劝请说法,随喜赞善,得佛音声。身口意善,得佛威仪。能随时机请善知识为众说法,亦随喜赞叹诸说法者,感召声音柔美,得佛音声。勤修身口意善法,具诸威仪,得佛庄严。

深修善法,所行转胜。所修所行,深入坚固,越来越殊胜难得。

以大乘教,成菩萨僧。不贪小乘法,勤修大乘,成大修行者。

心无放逸,不失众善。心常在正念,不放逸六根,不轻视善法的累积。

行如此法,实名菩萨不尽有为。能如是行,如说修行,是名菩萨不尽有为。

何谓菩萨不住无为?谓修学空,不以空为证。学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但是不以此为证,不以此为实。知道空是本空,而不需要去观空、取空、证空、修空、觉空。所以,不以空为证。

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三解脱门里边先讲空,然后再讲无相无作。这个无相、无作,也是本性本来无相无作,没有相与无相,没有作与不作,是名无相无作。如果你取了一个无相和无作,那就是以无相无作为证了。如果以无相无作为证,就有法可得,就与真实解脱不相应了。所以,也修无相无作,但是不以无相无作为证。

修学无起,不以无起为证。无起就是不起妄想心去修道。虽然不起妄心修道,但又不住于无起。日常一切起心动念,随缘自然,法性施为,这是不以无起为证,即不着于无起,不是一潭死水。过去古人讲:死水不藏龙。

观于无常,而不厌善本。虽然也观诸法无常,但又不住于无常。观诸法无常,是提醒自己不要执着唯心所现的一切诸法,但是并不会落在一个无常的知见里,不会厌弃世间,不会对诸法实相止于无常的认知。不会对这个世间起蔑视、厌恶、厌弃的心念。所以不会堕入两边,虽然也观无常,但是不厌善本,不会厌世。也不会评判别人,看着别人做善事,修有为,就瞧不起人家,不会。知道一切众生都各住其位,在自己的妄想境界里,谁都不影响谁。但是我们自己能够觉悟、能够觉醒、能够离于对自心妄想的执着。看到有善根的人,想求解脱的人,为其开示佛法,这是不厌善本。

观世间苦,而不恶生死。虽然也知道世间苦,但是知道这个苦是虚妄的,执着才有苦,不执着,就没有苦。不是离开世间而解脱诸苦,而是看清一切如幻,不执一切法,当下就离苦。所以不会畏惧世间生死,知道生死也是妄想,动念分别才有生死。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就没有生死,所以不厌世间生死。

观于无我,而诲人不倦。也知道本来没有我人众生寿者,但是还能够随缘说法,以幻心为幻众说法,度自心众生,而不执着众生。以无相的智慧来启发众生,说法不倦,诲人不倦,而不会堕到一个无我无为里。有些人执着于无说无示,每日沉默寡言,问他法,他只会说:不可说,不可说。再问他,他就会说:没有我,也没有众生,说什么法。这样是一种偏见。你是不会说,是没有真正通达无我,所以说也说不出来,光给自己戴个高帽子,有不少这样的人。堕到一个无我里,堕到不说法里。那也是有我,那个我还不小。所以这个无我,不是二法,不是边见,是中道。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的人,修了三分,认为得了八分的人,都会这样,说什么法啊,没有众生可度,讲什么讲啊,禅宗不用文字,你这不用文字难道是用鼻子说的吗?不知道自己天天说的话也不少,对吧?说就大大方方地说,方便说,有智慧,别执着自己所说的就可以了。但有的人不行,开口就说,这个不能讲,一讲就错。是你不通佛法,执着在一个不可说里。这是人们的一种普遍观念,一讲就错。不是一讲就错,是你不明白时,一讲就错。如天女问舍利弗,舍利弗怕说错了,默然不答。天女反问舍利弗,为什么不说话?舍利弗说,解脱者没什么可说的。天女就乐了,说,解脱者,一切皆解脱,怎么一个语言文字就把你障碍了?然后天女就告诉舍利弗:文字语言,皆解脱相。这个智慧,舍利弗没有,他执着在一个不可说上。所以他才沉默。会的人,终日说,亦无妨。不会的人,终日默,亦不会道。

观于寂灭,而不永寂灭。知道诸法本自寂灭相,但是不去证取寂灭,不住寂灭,不执着寂灭。二乘人就住在一个虚妄的寂灭境界里边,不知道那是识心境界。他执着无为,执着清净,执着无我,执着苦、空、无常。他认为有一个寂灭可住,他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寂灭。火山冒火了,才叫寂灭。我安心地走在路上,那就叫寂灭。甚至两个扫马路的在那儿打起来了,那也叫寂灭。为什么?没有那个相,你着了相,才看到不寂灭。你看到无相,一切当下就寂灭了,不待更灭。但是佛法不讲边见,不讲断灭。如果你看到两个人吵起来了,去给人家拉架,最后人家把你给打了,你非常气愤,气的住进了医院,一下子脑溢血,快死了,这就是你不对了。我们不能说,烦恼即菩提,一切法本自寂灭相,就去自寻烦恼,就去轮回生死。这不是佛法,这是无明。气的都不行了,那个时候你别说寂灭了,你说寂灭也叫便宜个嘴,你的心得真正平静下来,不管做任何事,心都没住法,都无所住,那才是佛说的寂灭,才是本来寂灭。才是观于寂灭,而不永寂。这里的寂灭,是说智慧,是说不染,你真不染,那叫寂灭。如果你住于寂灭,那也叫染,就不叫寂灭了。我们自己要执着了,你就该反观一下,你是把虚妄的当真了,又开始折腾而已。寂灭是本性,本性不可得,本性不可观,本性不可取,本性不可住,本性没有我人,没有能所。六祖大师说,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这是寂灭。

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是寂灭,实相如此,只不过人于这一切相妄生分别取着,生心动念,自寻烦恼。发生是一种幻觉错觉,其实什么也没有发生,知道生的当下就没有生,这叫寂灭。而不是有心去改造什么,让这个世界变得很美好。希望所有的人都学法,所有人都不造业,这是打妄想。大家全都和和睦睦的,没有一句吵嘴的,像极乐世界的菩萨一样,大家都互相恭敬,这是妄想,这不叫寂灭,这也不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就是互相吵架,吵完架就忘,忘了再吵架,大家讨价还价,上街买菜,大爷大娘吃完饭以后,茶余饭后,张家长李家短,这叫寂灭,这是生活。

大家都在梦里,梦里其实是没有好坏的。你梦里,多少人骑着马,千军万马,或相厮杀,全是假的,全是寂灭。所以寂灭只需要我们领悟,而不需要去求证。领悟了就是证悟,你不要说理悟只是解悟,看你悟的是否透彻,是不是亲自领悟的。领悟透了,就是证悟。有的人说,你这是解悟,不是证悟。证悟需要有悟境,要亲身体会。你又来个解悟,姐没痦子,姐就是姐。真正的悟就是证悟,真正的悟就是把所悟的行出来,就是证悟,而不是证得什么境界。没有丝毫的疑惑,就是证悟。真正了达一切法是唯心所现,虚妄不实,全都圆满,不可改变,因为不实有,所以不需要改变。也不需要去影响、去干涉、去求取、去造作,都不需要。你起了一念求取的心,起了一念改变的心,那就是歌利王向外游猎,那就是文殊被贬至二铁围山了,那就是忍辱仙人被割了。所以什么心念都不需要动,这就叫寂灭,这就叫智慧。古人说:一念不生全体现。

所以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法性施为中,但无妄想,即得相应。我没开悟吧?你打了个妄想。那我真的开悟了?你又打了个妄想。

观于远离,而身心修善。虽然也乐远离,也知道诸法不能染着,也修远离心,但是不堕到一个远离法里边,还是继续修行,长养善根。

观无所归,而归趣善法。知道万法没有一个定论,没有一个皈依的地方,没有一个处所,但是又能随缘应对一切,不灭善法。

观于无生,而以生法荷负一切。虽然知道一切法都不生不灭,没有一个实有的一个事物发生,没有一个实有的人出生,而又示现生死,不辞辛劳,以生法荷负一切,觉悟众生。

观于无漏,而不断诸漏。了达诸法如幻、不生不灭,无我无人,无根尘识,但又不断诸漏。这个不断诸漏,是指不断六根的作用,不像二乘一样,执着无漏,畏惧生死,求证涅槃,如救头燃。二乘人怕度众生,怕被众生拖累。所以远离众生,断灭诸漏。菩萨虽通达诸漏不实,但不执着于无漏,不像二乘人一样,时时保持自己的清净,处处都无染,跟众生保持距离,不去接近他们,嫌弃众生,住在一个无漏里。二乘人不悟法性,所以导致他们的行为不合道,执迷于自我的修行,反而不能真正解脱。我们学菩萨行,学大乘法、实相法,是不住无为,不住无漏的。

观无所行,而以行法教化众生。知道诸法无行,没有体相,没有作相,没有生相,也没有灭相,而以行法教化众生。如果要度众生,就不能着于无所行,一定会示现出一个样子来,这是以行法,以种种善巧方便度众生,而不是天天像个木头疙瘩在那儿杵着,没有智慧,没有方便,住于无行无作。谁也不接触,把自己弄的高高在上,玄而又玄,其实就是着于无为。水至清则无鱼,曲高和寡,大家都亲近不了你。如果度众生,就要下心含笑,和光同尘,示现的跟大家一样,这时候才能够利益别人。所以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卑湿淤泥乃生此花。

观于空无,而不舍大悲。虽然也知道一切法空,一切诸法空相,不生不灭,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些都知道,都会背。会背没用,要真正了达。你会背,到时候烦恼来了你空不了,那有什么用呢?说的时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时候色就是色,空不知道什么是空。千万不要背佛法,佛法不是靠背,佛法是靠抄的。笑了。不是靠抄的,是靠行的。虽然观诸法空相,而不舍大悲。这个空,是空诸所有,空掉自己的执着,而不是落入思惟出来的空,不是断灭空,诸法空相,这里的空相,是非空非不空,假名为空。就如一个瓶子,瓶子里什么也没有,但是瓶子不是没有。这样讲,是不让你落入断灭。所以不舍大悲,不住于空。大悲就是佛性,佛性你不用去找,慈悲喜舍心就是佛性,无我利他心就是佛性。虽行慈悲喜舍,虽行利他,但不住于慈悲喜舍,不住于利他心,即是佛性。佛性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有人整天研究佛性,那是打妄想。佛性是要行出来的,发挥作用的才是佛性。如果落入概念,思惟研究,一切诸心,皆不实有,诸心非心。但也不是无。离诸有无,但恁么行去,是名入不二法门。

观正法位,而不随小乘。大家修行肯定都是为了解脱,但在修行的过程中,经常会得少为足,未得谓得。都想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这个正位,这个正解脱,是了达诸法唯心所现,不待修证,不是小乘声闻的境界,它是真正了达诸法实相后,舍弃一切有为造作的心,休息诸根,常用诸根,而无染无着,自然而相应的。所以真正悟得诸法正位的,是不会随于小乘解脱的。

观诸法虚妄,无牢无人,无主无相,本愿未满,而不虚福德禅定智慧。虽然观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现,不实、虚妄、如幻,不牢固,也没有一个主人,也没有一个牢固的、永恒的东西,是无相的,是无主的。但是没有圆满的时候,又不执着于一个无为里边。不虚,就是不放弃,不放弃对福德、禅定、智慧的长养和修行。

又具福德故,不住无为;具智慧故,不尽有为。不断善本,具诸福德,所以叫不住无为;行诸佛法,又不执着佛法,所以叫不尽有为。

大慈悲故,不住无为。看到众生同体,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所以不着于自我得度,这是不住无为。

满本愿故,不尽有为。集法药故,不住无为。随授药故,不尽有为。知众生病故,不住无为,灭众生病故,不尽有为。

为满无始以来诸佛清净愿力,不尽有为。为集诸佛法身功德,用诸法药,方便度生,所以不住无为。随众生根基,而应病与药,所以不尽有为。知众生病皆从妄想起,方便救护,所以不住无为。为灭众生烦恼,所以不尽有为。

诸正士菩萨,以修此法,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是名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正士菩萨,是对所有认真修行的人的概称。也包括初发心的菩萨。声闻乘人,离开以前的知见,也是正士菩萨。佛对这些修行人说:此法门为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尔时,彼诸菩萨,闻说是法,皆大欢喜,以众妙华,若干种色,若干种香,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供养于佛,及此经法,并诸菩萨已,稽首佛足,叹未曾有。言:释迦牟尼佛,乃能于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现,还到彼国。

这一品讲完了。大家一直都在直播间里供养,随喜大家供养的功德,也回向给你们,回向给大家身体健康,六时吉祥,一切所做吉祥如意,具足法乐,觉悟法身,常乐我净。

其实只要我们能够听经闻法,这个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不知不觉的在长养我们的出离心和解脱力。你的点点滴滴修行,是功不唐捐的。每个人每一个时间、每一个地点,你的心态,你的心情起伏,都和你平时点点滴滴的修行有直接的关系。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吉祥如意,平平安安?因为他点点滴滴都做到了,他善用其心,用心之处,皆合于道。有的人总是不如意,总是坎坷,总是逆境,总是遇到障碍,为什么?他在待人接物上错用了心,而自己又不知道。觉得这些都无所谓,不知道修行就在平时的用心上,而执着于形式上的修行,那是没用的。佛法不离世间法,大家平时用心用对了,合于道,就圆满了,自然就吉祥如意了。点点滴滴都没有白做的,不能脱离有为,高谈空谈无为。不能在空中建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