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下与放心

    放下与放心放下并不是放下物或人,把它们丢下,而是把提着的心放下。放下并不是厌弃和否定什么,而是把它放置在那里,对它完全放心。放下就是放心,那永远不是逃避,它是一种智慧,而且是最好的智慧。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超越放心。将事物交还给自己运转的规律,把你的关注与担心从它那里撤离。放心意味着你相信当你不管它时,它依旧会好。相信它依旧会好,并不是指相信它永远不变,而是会接受它一切的变化。而担心是意识对现实和变化的一种操控。担心是徒劳的,因为现实永远有它自己的轨则,而那是意识无法捕捉的。放下你担心的,那是对你和你放下的事物最好的安置。放下,需要对诸法实相有真正地领悟。只有领悟诸法随性而缘起,缘起而无生,意识无法干涉和操控,才能对事物的发生与变化放心。当你放心,佛性自然起用。当你放心,因缘接替所有的工作。当你放心,般若从性而起。你提起心,则佛性被盖。你生起意,则心性昏蒙。佛性本来无盖,以妄念故,覆盖真如,假名被盖。心性本来清净,以诸识动,蒙蔽心性,说名昏蒙。脚落在地上,心放在胸里,莫向头脑处奔逸,莫放出你的各种担心。守心护意,即是菩萨。善护诸念,即真护法。我自安住当下,一切交给因缘。我自清风拂面,一切放心任运。

    2021-04-16

  • 心会做出选择

    心会做出选择你的每一次行为,都是你的现实。从你很小的时候,心就知道该做什么,该选择什么。无论它面对多么艰难的选择,它都勇敢地选择了。即使他一直犹豫,一直纠结,迟迟无法做出选择,那也是一种选择。心最终一定会面对它自己,它无法逃开。所以,你一次次地遇到一些事,一些人,那都是心实现它自己要经历的。你无法绕开它们,除非你能让心直接从那些事物中穿过,没有驻留。让心直接过去,这是佛法的核心,也是所有修行者要面对的问题。如果你从一开始就对自己的选择没有疑惑和评价,并且在你做出选择之后,并不后悔,那么你并不会受苦。只是你逐渐在选择中加入了越来越多的观念,加入了你对幻境的执着,当你开始患得患失,你的心开始停滞,你开始在纠结中受苦。你的每一个选择,都没有问题。你选择了的,都是心需要那样做的。如果你不知道该做什么,心会有答案,你接下来的行为就是向导,你所做的就是心的选择。它一定会把你带到该到的地方。跟随心的指引,少受观念的影响,你就会少受很多苦。什么是心的指引?那些你必须要做的事,你不做身心就会很难过的事,最后总是超越观念和理智所选择的。但有时,我们虽然跟随了心的选择,我们还是会很痛苦。你痛苦,是因为在不知不觉中,观念又进入了你的内在,在干涉和扰乱你。是那些强烈的分别与批判的观念给心带来了压力和痛苦。看清那些观念的虚妄,让心轻松地不带任何压力地去选择。在选择做出的行动之后,立刻放下,心就趋向自在和解脱。心不会真正选择让它难过的事,除非它陷入一种观念和迷茫。当你的心做了它难过的事,它会反思下次要不要再做同样的事。它会一次次地寻找更好的应对方式,它会一次次地摸索,一次次地修正,直到它彻底放过自己。心一定会通过,住着只是暂时的。因为那是心的本质。心是最好的老师,无论你面对什么选择,心会直接穿过那层层的问题,直达最正确的方向。但是观念总是瞬间出现,来阻止你做出选择。是各种观念在暗处的对你指手划脚让你烦恼重重。人生的烦恼不在于你选择了什么。无论你选择了什么,它都绝对没有问题。问题出现在选择前的犹豫、纠结、衡量、计较、猜忌,和选择后的后悔、内疚、指责、抱怨、沮丧,是其中的观念导致你的心有所住,是心有所住导致你难过,而不是你已经选择做了的事。无论你做了什么,放过它。放过它,心固有的紧张就会放松,过去习惯性的反应模式就会松动,它就会清醒地知道下一次面对这样的事情该如何应对。所有的问题来自你的分别和抗拒。你越是分别和抗拒它,你越会在下次面临同样的事时,继续犹豫和纠结,继续你那固有的反应模式。所以,智者永远会听心的指导,而不会在正做的事中加入观念的干涉。哪怕他的行为被所有人指责和嘲笑,他也全不在意。因为他想要的是心的安宁和解脱,而不是痛苦。人类的苦恼来自观念的纠结。没有什么真正会影响和伤害你,除了观念的捆绑和住着的心。没有什么会给你压力和烦躁,只有你自己对自己的碾压。发现自我内在心行的习惯反应,在做出应对和选择前,带入觉知和正见,给自己下一步的行为以缓冲,改变心行的习惯。一次次地发现内心对事固有的反应模式,改变心的反应模式,在实践中掌握什么样的选择会给心带来最终的安宁,这便是修行和解脱之道。

    2021-04-16

  • 修行是从问题走出

    修行是从问题里出来,而不是进入问题师父好,问您,如果理明白的很透,是不是自然就会改变一些习气,自然就提升一些功夫?答:修行不是生起问题,而是息掉生起问题的心。这是所有修行环节的最后一环,也被称为最上乘修行,最直接的修行。直接从所有问题跳过,跳回到原来,跳回到心没有生起任何问题之前。佛法的功夫体现在当下的息虑忘缘,而不是生起问题并在妄想中渴望结果。真正的理必然伴随着言下的休息功夫。真正的休息功夫中一定体现着如是的微妙道理。不能让你立刻休息的道理,不是真正的理。不能让你立刻休息的功夫,不是真正的功夫。而人们一直被头脑和意识中伪装了的佛理所骗,一直在妄念和识心中修行,不停地询问,不停地解答,从来不知息虑忘念,功自现前。如是迷于知见妄想,纵多劫修道,总是不成。多少修行人,边做形式上的修行,边打妄想,不懂言下做好善护念的功夫,终日迷于心识的驰骋,不知守意妨心,才是真修行。在头脑和意识中寻觅佛理,那不是佛理,那是无明和妄想,是自我的把戏和识心的诡计。修行功夫,不是一次次生起问题,而是一次次看到生起问题的心,看到那些问题的虚妄,息掉那念心,回到没有生起问题的状态。那时你可能在散步,也可能在做饭,也可能和人闲聊,甚至在打妄想而住妄想境,这都没关系,只要你没有生起有问题并执意探寻问题的心。真正的理和真正的修行是同步的。永远不生出任何有问题的心。当生起这样的心,瞬间看到,立刻察觉,息掉那念心。修行就结束了。说修行结束了,是指那一念心起心灭。若心复起,觉而复灭。如是反复练习,直到妄心不起,白牛调直。这样的修行,可能要伴随你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生。故修道者多如牛毛,悟道者少如麟角。何以故?以不知如是道理,不会如是修行,不能坚持如是修行。全部的佛理和修行都汇聚到这里:不生起任何有问题的心。在此之前,你的一切修行都是助道法,助于此道,助于此行,助于此理。所有的佛法,只有这一个道理,没有第二个道理。只有这一种修行,没有第二种修行。佛陀所施设的其他道理,都是为了让我们明白此理,做此修行。修行之理,非世间之理。世间之理,引我们进入思维,进入识城。佛法之理,则不如是,非理是理,无道理可理,无定理可理,直接跳出一切道理,不可有丝毫迟滞。若于祖师门下,对待你之此问,可以不做如是回答。或举起茶杯,或喊一声你的名字,或问今日几何,或说阳春三月花似锦,或直接起身走开。此是佛法真正之理,亦是禅门真正修行。你的问题只能引你进入更多的问题,不能有益于你的修行,反而在削弱你的修行。在你生起这个问题的当下,看到它,放过它,继续你刚才的事,那才是最硬的道理,那才是大修行。跳出道理,才是直截根源,彻法源底。直截根源,非进入意识幻城中直截根源;彻法源底,非迷到知见海中探寻源底。古人凡会得此理,会得此行者,皆是言下顿悟,自修行去,于牧牛功夫,日夜不肯忘失,更不问一切佛法道理,如人间蒸发一般。何以故?除此一种,实在更无第二道理可论。如是领悟,如是行得,修行才能得到的提升,习气方能看到从而转变。如是道理和修行,永远始于当下,绵绵密密,多年保持,不可疏忽懈怠。人们不明此理,不会用功,不守本心,总想投机取巧,一步登天,总被识心妄念所骗,念念错失当下,从来耽误修行。若不如是当下息虑忘缘,真正休息身心,而进入头脑中寻找答案,渴望悟理并提升功夫,如南辕北辙,穷劫不能。 

    2021-04-16

  • 解脱从实修中来

    解脱从实修中来全部的佛法最后都导至到休息。一念休息,即是一分功夫。一念休息,即是一念实修。一念休息,即是一分解脱。休息的程度,决定解脱的力度。休息的程度,决定习气的转变。休息到一定程度,才能转所依,才能默契于空。全部的佛法是行法,所有的理中携带着实修。不指导实修的理,是妄非理。理事不同步的理,是识非智。解脱从实修中来。如何是实修?于何时实修?于此问处而觉察,不住心识,回到当下,即是实修。善恶都不思量,但行日间常事,无诸妄想,即是实修。一切时中,一切事中,会得休息身心,即是实修。于坐禅、诵经、穿衣、吃饭时,不杂用心,即是实修。会休息,即会实修。休息是言下的事,是念念的事,是时时的事。懂得随时休息的人,才是会修行的人。古人所说的牧牛,就是做休息的功夫,尘劳妄念才起,妄想分别一出,即拉回当下的见闻觉知中来。做功夫时,当用全心。不可三心二意,心猿意马,攀缘附事。如狮子捉兔,须全其力,捉象捉牛,亦全其力。咬住即不放松。抓住关键处,一处用心,一用到底。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会得修行,念念做功,时时警觉,不向后安排拖延。古人云:学道如钻火,逢烟不可休。待到金星现,归家始到头。禅门功夫,唯休息一种。种种助道坐禅,读经念论,持咒观照,皆为此一事,辅佐休息,导归休息。休息到一定程度,狂心全歇,歇即菩提。休息既是终点,也是开始。在大休息中,才有真正的作为。在大休息中,才能法性施为。在大休息中,才能随顺缘起。在大休息中,才有成所做智。在大休息中,才能直用直行,心无染着。在大休息中,才能不断佛种,正法常住。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不妄起心,才能离相。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此事是行门,解义明理皆为行来。有一些学法的人,整日游在各种佛法的知见里,看了无数的文章和解脱知见,却不懂得真正的修行是息虑忘缘,是蠲除一切知见。他们迷在文字带来的意识的满足里,不愿做功课,不知道坐下来休息身心才是佛真正要教导的。我们在看别人的文字时,会觉得安心,觉得全都明白了,以为自己也解脱了,如同数别人的钱以为是自己的一样。而一遇到事情,稍微有个境界现前,就会起心动念,烦恼重重,不知如何做功夫,不知如何解脱烦恼。就像数完钱之后,才发现自己半文钱都没有。为何如此?整日看文字,整日熏修识心动转,不知搜罗文字之心,正是无明。一想要独处就害怕,一说坐禅就懒散,一说休息就心神不宁,到处抓东西,心停不下来。佛法的文字是引导众生休息的,我们可以看经读论,学习善知识的开示,但一定要实修,行一定跟上解,事一定随着理。而有的人却迷在了文字里,不知休息,不践行佛法,依旧轮回生死。

    2021-04-13

  • 心如工画师

    心如工画师想当然,会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当我们看到什么一些事,我们总是按照自己内心的观念去扭曲我们看到的,联想很多的情节,而最后我们会发现,我们看到的事很单纯,而我们想的很复杂。往往我们心里编织的故事和所发生的事并无关系。我们经常会编各种各样的故事来吓自己,让自己的心难过。你编织的故事,其实一直都在你心里。除非有一天,你心里不再有那些观念,你才不会从外在的事物中看到它们。你心里有傲慢,你就会看到各种各样傲慢的人,傲慢的事。你心里有不平,你就会看到各种各样不公平的事。你心里有愚痴,你就会看到愚痴的人。你心里有鬼,就会看到鬼。你的想法可以瞬间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而让你窒息。你的观念可以瞬间为你造出烈焰,让你活在地狱之中。你的妄想飞速地壮大,能瞬间变成洪水,立刻把你淹没。你相信什么,什么就会变成火柱油锅,灼痛你的神经。你的心是一只笔,它可以成为一把剑,也可以变成一股风。你越信什么,你的笔越坚硬,你画的东西越刺痛你。当你不信,你的笔就画在水里,画在虚空里,它不再有任何的锋芒。想多了,不一定会带来恐惧。但是相信所想的,痛苦就会现前。A:我觉得你肯定是这样想的。B:你想多了。事物只是纯粹的事物,所有的意义都来自于你的观念和看法。而你的修行和解脱,则取决你用多长时间跳过那些意义,不再相信那些想法。看到自己内心有一只笔,你的整个世界,包括你的身心,都是这支幻笔所画。这是你第一次觉悟。选择画画的心态和角度,而不是被无明和观念带动去画什么,尽量把你的梦幻世界画得美好一些,那是你第二次觉悟。看到它画的一切都只是幻影,所有的意义都是你的心之幻笔赋予的,而实际上没有任何意义。无论画什么,都不进入所画的故事,无论怎么编织,都不进入迷梦,这是你最后的觉悟。修行从看到心画画开始,一次次地从画面的意义中走出,进入实修。最后回到心那里,获得解脱。觉林菩萨偈: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丛生,无法而不造。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做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2021-04-13

  • 西游记,你自己的一部修行史

    西游记,你自己的一部修行史西游记里的角色和故事带有很多佛法的寓意和影射的色彩。比如孙悟空去学道的地方有一座山,叫灵台方寸山,山里有个洞,叫斜月三星洞。灵台方寸,喻指心地。斜月三星是心的字的影射,亦暗指心。孙悟空之师,须菩提,取佛弟子之名。故知悟空所学道家神仙之术,只是比喻,非为学仙,实乃学佛,学道,学禅。孙悟空的名字也很像佛经里菩萨的名字,一见其名,就知道他是个修行者,所以孙悟空又有另一个名字,叫孙行者。如同维摩诘的名字叫净名,有的人一看到这个名字,就会对佛法生起一种信心和领悟。孙悟空于须菩提处,一切不学,唯学不生不死之道。在学成之后,于阎罗殿,将自己的名字和同类的名字从生死簿上一笔勾销。喻孙悟空有解脱生死之志,不复轮回之心。后自封齐天大圣,大闹天宫,被压五指山下,随唐僧西天取经,喻孙悟空,性本天真,任性逍遥,不受约束。无耐习气深重,须回入尘劳,历炼佛性,度诸众生,方得圆满。最后助唐僧取经成功,功德圆满,恢复真身,名斗战胜佛。故知孙悟空一路西行,降妖伏魔,皆喻于烦恼尘劳中,觉悟菩提。孙悟空原是一只石猴,天地孕育而生。猴者,猿也。形容众生心性,初如猿猴,四处攀缘,无有止息。若不加修道调伏,终日放逸造作,终成三途。生于天地,喻从缘生,从空化生,本来虚妄,非实有心,亦非有猿。猿者亦喻于缘。缘本无缘,非是缘生,实乃无生。唐僧师徒五人。孙悟空,喻心如猿猴。又孙悟空性多嗔恨,喻于嗔习。知心无心,即是悟空。西行历炼,故名行者。白龙马,马喻意。众生意识、妄想,分别,犹如奔马,难调难伏。皈依观音,喻初调伏。助道护法,终成正果。猪八戒者,喻贪爱,见境生心,起种种欲。西行历炼,转贪爱成悲心。降妖伏魔,化烦恼为菩提。沙僧者,喻愚痴。沙僧,傻僧,一呆僧也。无主见,无智慧,人云亦云。皈依佛门,助僧弘化,终知智慧愚痴,通为般若。外现痴纳,本体如然。此四徒,喻心性中贪嗔痴,通过修行,觉悟无明实性即佛性。唐僧者,喻四大色身,五蕴生命。一路西天取经,种种修行历练,终悟幻化空身即法身。此五人者,正喻一切众生身心世界,本来是佛。取经者,喻于修道。西天者,喻于悟道解脱。孙悟空所使如意金箍棒者,一切身语意合道者。一路降妖伏魔者,降伏自心种种妄想烦恼。九九八十一难者,非外境实有难者,皆自心种种得失取舍,以有所得,故成众难。无字经者,本是真经,为上上根人说。再取来有言有字之经,反是假经,为初机众生说。六耳猕猴者,六根六贼也。孙悟空头戴紧箍咒者,一切知见、观念、定论也。五指山者,五蕴也。五蕴本空,以不识其空,百般经营造作,抗拒对治,故成压迫。花果山者,自在解脱之地。水帘洞,无忧无虑之乡。山中所遇樵夫,世间隐伏圣人。须菩提者,世间大善知识。西游记不是一部世间神异小说,而是每个人的西游记,是一部佛法修行的童话,是修道的指南。不会看者,看神话,看故事,看孙悟空大显神通。会看者,看心路历程,看修行,看自己,看如何降伏自心烦恼。悟空是你,沙僧是你,白龙马是你,八戒是你,唐僧是你。悟此五者,终是空相,是名如来。樵夫是你的引路人,须菩提是你的教授师。此二人者,不在别处,正是你的身心。你住在花果山,水帘洞。你取自家真经,你成本尊真佛。

    2021-04-13

  • 真如自性起念

    真如自性起念我执,无明,恐惧,只是佛性的一个作用,念头抗拒、阻挡它自己,我执、无明就生。念头允许它自己流过,不再阻挡或扭曲它自己,这便是觉悟。念头想达成什么,就让它去完成。不想达成什么,就不去想它。想与不想,都是念头的工作,是它的职能。允许包括这双向的允许,而不是一味一向地允许。一向之中,仍是无明。放逸与造作即是一向地允许造成的。允许念头是自然轻松完成的,里面没有阻挡。本来在想什么,拼命让自己不想什么,或本来没有什么想法,要求自己去想什么,这都是对念头的阻隔和控制。比如修法的念头,如果我们可以完全没有必要通过修法就能自在,就不需要修任何法。但是如果因为修法而让自己不安的心安静下来,就自然地修法,如果不能自然地做到舍法而强迫自己舍法,就是对念头的干涉,就会带来苦和恐慌。再比如想出家而出不了,会痛苦,这时如果放弃出家,念头就解脱了自己。放弃出家,就是允许自己选择不再出家的念头,而不是阻止它。若阻止放弃出家的念头,就会带来痛苦。相反,如果不出家就会非常痛苦,念头一定要通过实现出家才能平息,那最终一定会通过出家而解脱念头。无论生起什么样的念头,它的归宿都是消失。让它过去,它就会消失。让它完成自己,真如自性就不会受阻。为何如此?真如自性起念,它只想通过它自己。是知见与观念再阻碍真性。什么情况下念头会受阻?会阻隔自己?观念。受观念的影响,我们就会在该想什么时而不想,在不需要想什么时而打妄想。是对念头的控制造成心的压力与痛苦。是观念随时地给出意见对本来单纯的念头给予八面阻击。每一种观念都会阻止念头不能自然轻松地完成自己。包括想做什么和不想做什么的念头。允许念头的发生,不是一个方向地允许什么或不允许什么,而只是允许念头完成它自己。当念头允许它完成自己,我执、无明随之消失。所以,要想完成念头自身的工作,需要打破观念,不再相信任何实法,不再被知见所骗。让真如自性所起之念自然地完成它自己,不进行人为观念和意志干涉,是解脱烦恼苦的关键。观念进行控制,这是无始以来的习气。想随时看到观念的插手和干预,让念头完成它自己,还心清净,需要止观的修行,需要觉知和正念,这也是所有修行的目的。 

    2021-04-13

  • 香积法门

    香积法门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号释迦牟尼,今现在。于五浊恶世,为乐小法众生,敷演道教。彼有菩萨,名维摩诘,住不可思议解脱,为诸菩萨说法,故遣化来,称扬我名,并赞此土,令彼菩萨增益功德。彼菩萨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无畏,神足若斯!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饶益众生。这个香积国有更微妙的法门,只要一闻饭香,连吃都不用吃,一闻这个香味,就解脱了,就开悟了。你不要认为这个香积佛国在别的地方,它就在你家里,在你身边,随处都是,所以叫做其香遍满一切世界。佛所说的一切的经典、一切佛国、一切佛号、一切菩萨众,其本怀都指向我们自己,要回到我们这儿来,不要掉到故事里。如果只是听故事,而不向自己脚跟下理会,那经典就没意义了。增益功德,就是增加智慧、了悟解脱的见地,我们用世间法来说就是增加见解,其实是智慧。让你知道开悟并不是多么神奇的事,而是非常简单,简单到你无法相信。只要你有根基,有悟性,大家都能够学此法门,从此法门而得开悟。我们有最幸福的修行方法,为什么要去修苦行呢?在家里做饭的时候,就是修此法门的时候。香积佛国的香饭你也会做,只要带着觉知,安住每一个细节,从洗菜、切菜、烧菜,到端菜上桌,菜香扑鼻,到拿起筷子,把饭菜送入口里,带着觉知去感受饭菜的香味,直用六根,不生用想。能如是做,如是直用见闻觉知,直接开悟,直接解脱。这就是香积法门。每天,每时都如此安住,如此修行,如此解脱。所以一说香积佛国,你别真的以为度四十二恒河沙。为什么叫度四十二恒河沙?是因为没有安住在香味,没有通过鼻识而安住当下,解脱当下。说远,是你不认识。认识了,香积国就在你身边!你怎么想都想不到,所以才那么远。每天鼻子闻东西的时候,却在打妄想,所以要度四十二恒河沙佛国。你鼻子闻到了香味,真正闻到了,正闻的时候没打妄想,一下就度了四十二恒河沙国土。你鼻根接触嗅尘的刹那,度了四十二恒河沙佛土。就因为你没有活在当下,你在打妄想,所以那个佛土离你很遥远,遥远是因为你活在妄想里,没有活在觉知里,没有活在空性里,没有活在根尘的当下。维摩诘所说经其实就是把这个秘法开示给你,最上乘的法就在你家厨房,香积佛国就在你家的厨房里,你家那个灶台就是香积佛,你家那个油,就是香积佛诸菩萨众。只要你能真正闻到那香气,即得解脱。如果厨房是香积佛国,那花园是吗?当然是;草地上是吗?当然是。有香味的地方都是。只要你直用鼻根,而不染着,鼻识起用的地方,就是香积佛国,闻下见性。我们都知道言下见性,同时,见下可以见性,听下见性,闻下见性,嗅下见性,触下见性,思下见性。所以说,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你家厨房,你家小区的花园,甚至是超市,所有有香气的地方,都是香积佛国。这一品就是告诉大家,闻香味就能修行,就能开悟,就能解脱。现在知道了,六根清净,闻啥都喜悦,见什么都清净,闻啥都能受用,有无量的美味,为啥我们不解脱呢?因为执着于世间的一个蝇头小利,执于一端。本来有无量的妙香、妙色、妙音,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为我们所用,闻香气都能解脱。为什么你就认准了一个芝麻,而丢了西瓜?就捡那个瓦砾,而迷失了摩尼宝珠呢?这时候大众全都看到了香积佛国,菩萨坐在那里闻香,正在修法,其实并没有起修法心,只是自然地闻香,又不住于闻香,心性直接解脱!这太美了,这国度的修行太好了,也不用诵经,也不用念佛,也不用回向。个子都老高老高的,四万多由旬。一看见娑婆世界的人全都傻眼了。还有蚂蚁这么小个的众生,搁手里玩都没法玩,太小了。什么叫娑婆世界的众生,心里事多,所以个子就小。个子小是一种比喻,是心量小,容的事多。为什么香积佛的菩萨每天闻香就在修行,就能悟道?因为心里没事,他们无事可做,只剩闻香。就好像我们到户外禅修一样,心无挂碍,只剩下闻草香,听鸟叫,一天就这样悠哉游哉地过。

    2021-04-13

  • 一根鱼竿

    一根鱼竿从前有个年青人,拿着一根细竹竿,绑上一根塑料线,买了一个渔钩,做了一根简单的鱼竿。挖了些蚯蚓,或者自己用面和成面疙瘩当鱼饵,有时间的话,随便找一个水塘或河沟,在那里钓鱼。那样半天或一天下来,他过的很开心。即使一个上午只钓到几条小鱼,他仍然很快乐。后来,他看到一个钓鱼的人使用的鱼竿很漂亮,线也结实,能钓到大鱼,他又花钱去买好鱼竿,买漂亮的鱼线。又后来,他遇到了一个钓鱼爱好者,看到那个人带着一个很舒适的板凳,还背着一个工具箱,里面装着吃的、喝的、用的,他也想去买一个板凳和工具箱,可以带更多的东西去钓鱼。他可以一边钓鱼,一边喝茶,一边吃零食,甚至一边听着摇滚乐。再后来,他看到很多钓鱼爱好者去更远更大的河边或湖边去钓鱼,需要骑车或开车,他不得不努力工作,挣钱买交通工具。又过了很久,他开着车,带着舒适的椅子,拿着金色的渔钩,从后背箱中拿出一个大大的背包,躺在一个巨大的人工湖边开始钓鱼时,他发现,他的身心已经很疲惫。即使他很快就能钓到一条大鱼,他也不是很快乐。他并没有因为改善了钓鱼的条件而获得轻松和快乐。相反,他早年拿着一根破竹竿去钓鱼时的那种快乐已经不复存在。他开始反思,为什么我有了这么好的钓鱼条件,找到这么好的环境来钓鱼,反而失去了钓鱼的乐趣。当他坐在那里返本溯源,回忆自己的初衷时,他才发现。他去钓鱼,只是为了度过一段休闲自在的时间,而不是去享受钓鱼的条件和环境的舒适。他明白自己为什么不快乐了。他扔掉了所有的装备,找了一根最普通的鱼竿,回到了以前去过的小河边…亲爱的,你过的快乐吗?如果你过的不快乐,一定不是因为你拥有的少,而是因为你背了太多的东西。放下一些,再放下一些,重拾儿时的快乐,重回简单的乐园。

    2021-04-09

  • 自觉而觉他,还是共沉沦

    自觉而觉他,还是共沉沦好比如母子俩人,或夫妻二人,两个至亲,同时落在水里,一个人可以游到岸边,而另一个人却在水里挣扎。可以游到岸上的人想去救自己的亲人,怎么拉也拉不动,无法救他。有智慧的人,会游到岸上,先自己得救。如果有时间和条件,再去找工具去救水里的亲人。如果救不了,也不会自责和难过,而是庆幸自己活了下来。凡夫与愚人则不如此。在水里挣扎的人认为,就算你能游到岸上,你也不能抛弃我,如果你抛弃我,就是自私。你只顾自己活命,你可恨。你必须和我一起淹死,必须和我一起受苦,一起轮回,那才是道德的,才是对的。而可以游上岸的人,如果认为自己不能抛弃对方,就会被迫留下。认为抛弃对方,良心会不安,自己活命,于心不忍,就只能陪着对方受苦。那就会和快淹死的人一起淹死。六道众生亦复如是,我们想学法,想修行,想解脱,却被家亲眷属牵绊,要和他们一起轮回,一起入生死,这样才罢休。他们看不得你放下,看不得你轻松,看不得你解脱。智者则不同,不会受绊于家亲眷属,也不会心存不忍,而是毅然决然地游到岸上,再去寻找办法,去救水里的人。即便水里的人,若有智慧,也会欣慰于自己家人的选择,赞叹他们选择活命,而不是与自己一同沉沦。当他能那样想时,即便立刻丧命,也心无恐惧,能生善处。同修,你是做那个智慧的上岸者,然后再去想办法救人,还是愚蠢地和对方一起淹死?你选择和家人一起在六道里轮回,一起沉沦受苦?还是选择先修行觉悟,再去救度家人?你愿做世俗观念的受害者,还是独立智慧的觉醒者?一切选择在你。

    2021-04-09

1541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77787980818283

...

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