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灵灵觉知的误导

发表时间:2025-02-25

浏览量:183

关于灵灵觉知和一真法界的误导

大家看下面这段开示,这是典型的知解佛法,认一个意识里的灵灵觉知为一真法界,如是见解,既不能真正解脱生死,更不是真正见性,恰恰是根本无明,生死之本。如是见解,只能诓骗无智之人:

怎么见到一真法界呢?

就是当你不思善、不思恶,一切妄念不起时,回光一见,这个一念不生, 了了分明又非同木石的是谁?

现在大家可以当下试验, 一念不起时, 看这时是不是了了分明? 它是不是像石头一样无知无觉?

显然不是,它还是了了分明听得明明白白, 看的清清楚楚像镜子照东西一样的朗照,只是不起分别没有纤毫的爱憎之心和取舍之念这个不起分别的了了灵知, 就是我们的本性——一真法界

——摘自某某

注:很多学法之人全都停在这种见解,把妄想当成了佛性而完全不知,立了一个灵灵觉知为自性这样的见地只会让我们进入心识,而不能转身出离极微细的心意识。不知解脱烦恼的关键是出离妄念,而不是进入知解。所以,虽然自认为已经见性了,可是又总是有疑惑,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又不肯面对自己,自欺欺人,以盲引盲,大家不可不知。

真正的见性非常简单,一切时中,直用直行而不生用想,不要那回光一见,亦不立一念不生、灵灵觉知、非如木石这一见,就相应了。只得言默契,不可言哪个境界是。古人云:菩提无是处。不起这念妄想心,恰恰是应生无所住心。

佛性和一真法界只是诸佛觉悟之人自证解脱不得已而立的一个假名,并非实有法名为佛性,亦实无有境界为一真法界。

因为多了这一回光一见,便成了知上立知,即无明本。古人云:回趣真如,法还不净。三祖云:归根得旨,随照失宗。作为善知识,在这里不可随便指认,模糊笼统,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古人云:切忌道着,道着则头角生。

有人说:不起那回光一见,又怎么知道直用直行即是?虽直用直行,常用诸根用,不可生即是想,若生即是想,还是妄想,还是知解。只得言默契和相应,言默契,早已不默契了。所以云:古佛过去久矣。若于用处,立一个灵灵觉知和一念不生,岂不是天大的妄想和知见。

那如何知道相应呢?正用而不生用想时,相应而不生相应想,心无所住,妄想烦恼无所存,言下解脱,故云诸佛自证圣智境界,又云千圣亦不识,非思议所能知之。

大家可以去翻阅所有禅宗祖师的开示几乎没有任何一位祖师会给你指示什么是一真法界,更没有回光一见,灵灵觉知一说。

六祖虽然说过不思善,不思恶,阿哪个是明上座父母未生时本来面目,这是六祖引导学人当下息心,去默契自证本来面目,并没有指认一个叫佛性东西。

佛性只能默契和自证,不可以识识,不可以智,不可向他证明,一但产生知解,能所就出来了,那就不是佛性了。

洞山禅师云: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只有独自往,也就是该干嘛干嘛去,完全不起那一念返照甚至觉悟之,才得逢渠,也即默契相应也。

大家再反复阅读传心法要,黄檗禅师一次次说,直下无心,默契而已。绝诸思议,默契而已。就是说,你不用起一个觉,一个知,一个认领的念,不用起任何念就相应了。只要起一念想见性的心,想认定什么是实相、什么是自性的心,就是头上安头。

有很多时候,我们都歪打正着,傻乎乎什么都没想,该做什么就做什么时,那时都见性之中,却不知道。故圆觉经云:一切众生皆证圆觉。而那些以为自己见性了的人,反而并没见性。

这里大家只能去自行自证,说再多,都只能是引导各自息心默契,不可执着义理的对错

若一味在道理和意识中争论,则一样了无交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