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我门下,莫存知解

    入我门下,莫存知解        一个人不论知道什么,与道了不相关。道无知解,知解是妄。如同做梦,当你醒来,你发现梦里知道的一切都毫无意义。        觉悟的人不再执迷于知道什么,他开悟于无须知道,他解脱于什么都不知道。        觉悟的人只知道一件事:他什么都不知道。他站在这个实相上,不再求于能知和所知。他看到:没有真实存在的事物,没有能知的心,没有需要知道的事。        只有凡夫,迷于自心所现诸法,妄见我与我所,求于知,求多知,执着于知道,以为知道的越多,越有智慧。他不明白,知道的越多,越背于真实。世人的一切烦恼和痛苦不是来源于不知道,而是来自于知道。        你知道什么,就被什么所诳;你知于什么,就障于什么。能知是妄,所知是障。能所俱空,是名大道。        若悟道,则不再求知。若求知,则迷于道。        古人云:心王本自绝多知,智者只明无学地。又云:多知多解,翻成雍塞。若求知心不死,即道心未活。若见道心,一切求知心自灭。世人学道所以难成,皆因迷于知见,求于知解,而不会道。若会道,自然无学。        无学是道,无求是法。若有一学,是生灭心,若有一求,不合道也。古人根利,一闻绝学,便即开悟,消声混迹,做保护的功夫去了。保护什么?保护真心不被知见盖覆。如何保护?不再摄取世出世间知识和概念。觉悟者,佛法尚不学,更何况世间知识。古人云:惺惺了知,见网转弥。若有丝毫觉知之心尚不是道,更何况精勤求于知解。        六祖大师说:我不会佛法。五祖会下五百人学佛法,唯六祖学道。学道者,一切不会,一切不知。只此一切不会,一切不知,是真智慧,是名会道。悟道之人,安心于无学,享受于无知,活于真性,不落断灭。因无学,而自在。因无知,而无畏。        今日学人所以不得道,病在学知见,而不学道。只知摄取知识情见,覆蔽真心。广求文义,不知止足,徒劳一生,不会学道。学道者,弃一切知识见解,了本真心,直用本心,见闻觉知,从性起用,天真活泼,善分别相,于义不动。经云:蠲除诸法戏论之粪。        我们向古人和祖师学习,只是学习祖师悟道之心,学其无学的智慧,学他一切不会的超脱。        黄檗云:百种知解,不如无求最第一也。无求即无学,无学即合道。        所以,若欲学道,先学无学。若能无学,则近于道。知识是妄,求知无功。只增生死,长于无明。若得入我门下,第一莫存知解。若得默契于道,一切都不知道。    今引黄檗禅师传心法要,开示无学之旨:    我此禅宗从上相承以来,不曾教人求知求解,只云学道,早是接引之词。然道亦不可学,情存学解,却成迷道。道无方所,名大乘心。    第一不得作知解,只是说汝如今情量处。情量若尽,心无方所。此道天真,本无名字。只为世人不识,迷在情中,所以诸佛出来说破此事。恐汝诸人不了,权立道名,不可守名而生解。    沙门果者,息虑而成,不从学得。汝如今将心求心,傍他家舍,只拟学取,有甚么得时?古人心利,才闻一言,便乃绝学,所以唤作:绝学无为闲道人。今时人,只欲得多知多解,广求文义,唤作修行。不知多知多解,翻成壅塞。唯知多与儿酥乳吃,消与不消,都总不知。三乘学道人,皆是此样,尽名食不消者。所谓知解不消,皆为毒药,尽向生灭中取。真如之中,都无此事。故云:我王库内,无如是刀。从前所有一切解处,尽须并却令空,更无分别,即是空如来藏。如来藏者,更无纤尘可有,即是:破有法王,出现世间。亦云:我于然灯佛所,无少法可得。此语只为空尔情量知解。但销镕表里情尽,都无依执,是无事人。三乘教纲,只是应机之药,随宜所说,临时施设,各各不同。但能了知,即不被惑。    第一不得于一机一教边守文作解。何以如此?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我此宗门,不论此事,但知息心即休,更不用思前虑后。    此段开示,学人当时时读诵,领悟于心,默契于行,直成道人。不可草草错过,转身又学他佛法知见去了。

    2019-09-20

  • 善知识不教授概念

    善知识不教授概念        我看到许多善知识用 “臣服”、“大我”、“允许”、“接受”的理论来教导学人。不管他所用的“臣服”、“大我”、“接受”是什么意思,那都是一个概念,是一个被意识确定了的观念。        真正的善知识不教授概念,他引导学人随心、随性,直接活出解脱。他不教授定法,或者说,他教授不定之法,甚至,他根本不教任何法。法是观念、是非,他教你去除法的束缚。    他会用种种善巧阻止你进入意识去领悟实相。与大多数善知识教导的相反,他不告诉你实相,他只是把你领出意识,然后你自己会看到实相。        如果一个善知识不停地向学人灌输某个概念,即使是为了引导学人去践行那个概念,它也很容易将学人引入意识和知解。那意识会障碍学人的本性,善知识自己也被那知解障碍。一个善知识如果一直强调无我,学人不会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无我。他不知道,一个非常自我的人,可能是无我的人。而一个处处都表现无我的人,却有可能是一个我执很深的人。        佛经里说,佛性是常。学人不知何意,去问六祖。六祖说,无常者是佛性。学人说佛经里不是这样说的。六祖说,佛经里所说的无常才是真常,而佛说真常,正是无常之意。学人如果依概念和理论,就无法理解六祖所说。六祖所说,超越了知见和观念,而是指示学人直用其心,直接进入实相。        你真正明白祖意,就不会执着“臣服”,“作主”里亦有“臣服”。你不会一味去除“小我”,“小我”里亦有“大我”。你不会去执着“允许”,“拒绝”同样是“允许”。你不再一味地去“接受”,“抗拒”里也有接受。你不再执着对立于二法从而落入一边。你会超越二法,解脱于知见。        解脱知见,不是关于解脱的知见,而是解脱于知见。解脱于边见和知见,是名解脱知见。        古人说: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两头者,思维、分别、观念、知见。住于头脑,则成知见妄想,层层系缚学法之人。无量学人,皆系缚于自心分别。        存观念必有是非,有是非必落取舍。有取又舍,所以偏执,不如实相。所以文殊菩萨才起佛见法见,即被贬二铁围山。        学法之人,切忌将知见作为智慧。佛无知见,知见属魔。乃至佛见、祖见、解脱见、涅槃见亦不得执,若执即落邪见。知见是头脑的产物,它无法触及实相,只能离实相越来越远。        所以求知见者如牛毛,学道者如麟角。求知见者,在观念中学法、修行、悟道,自欺欺人,不出轮回。求道者,善护自己头脑,于一切法不受,不学,于一切知见不惑,不信,是名学道。        金刚经云:善护念诸菩萨。善护念者,念不执念,不被观念所骗。古德亦云:善自护持。护持者,护持自心不被见惑。            真正善知识无法与人。你去他那里,他装作看不见你。你问他法,他抬头看天。你跟他论法,他总是“善逝”。真善知识深知,佛法就在求法者自己身上,日用而不知,不知却不失。古灵神赞禅师一日替受业师洗澡搓背。他一边摸着师父的背,一边说:好所佛堂,而佛不圣。他师父回头看他。他又说:虽佛不圣,且能放光。        此放光佛,人人本具,分毫不少。只是被他妄想情见一时遮蔽,忽遇善知识指示,一念回光,受用自在,得大解脱。

    2019-09-20

  • 我只负责我的安宁,你的安宁你负责

    我只负责我的安宁,你的安宁你负责        当一个母亲的快乐建立在孩子身上,一个妻子的快乐建立在丈夫身上,一个病人的快乐建立在医生身上,不幸埋伏在那里。        当你的快乐建立在别人身上,你很危险。当你的安宁依赖于他人,你会不安。       女儿考试没考好,她很不高兴。她告诉了妈妈,妈妈的情绪也跟着一起低落。甚至,还会指责孩子为什么没有用功学习。孩子考试没考好,她开不开心,由她自己来负责。妈妈若不开心,妈妈过错了人生。她活在了女儿的世界里。        妈妈无法对女儿的考试结果负责。如果她受女儿的情绪影响,变得焦虑、沮丧。她一定是不想过自己的生活,她想过女儿的生活。        女儿的婚姻不幸,一个智慧的母亲不会跟着女儿一起难过。母亲应该继续过她自己快乐的生活,在可能的情况下,用她的快乐来感染女儿,而不是跟着女儿充满怨恨。        如果你深爱的人发生了不幸,你平静地站在他身边,那是对他最好的帮助。你可以照顾他的生活,但是,你无法参与他的情绪。如果你和他一起难过,你在帮助他进入更深的不幸。你在他难过的时候保持安宁,一开始他会不理解,总有一天,他会发现你是对的,并向你学习。       保持平静、安宁和快乐,是每个人的权利,是他唯一的责任。一个人是否快乐,只由他自己负责。        大多数人都在过别人的人生,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儿子出了什么事,父母比儿子还焦急。老公出了事,妻子惶惶不安。人们过错了生活,活错了人生。在错乱的生活里,人们互相指责、抱怨、期待、失望,不可能有真正的安宁。        一旦我们活到别人的世界里,我们就会把我们的安宁交给别人。你进入他的生活,首先是你打搅了他的安宁。他自然也不会顾及你怎么想。这时争论一定会发生。        凡夫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他的一举一动,喜怒哀乐都受他人的影响。一个人将自己的快乐与安宁交给别人,那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        你不应该对任何人负责,而是对你自己负责。别人是否安宁快乐,应该由他自己负责。如果你想帮助某个人,那么,深刻地领悟这一点,并把它告诉他。        这是唯一的慈悲、智慧和爱。在这个基础上,才谈得上祝福与期待。否则,你我只能双双沉沦。       一对父女要爬到一根很长的竹竿上表演杂技。父亲对女儿说,表演的时候,你看着我,并提醒我不要出错。我看着你,也会提醒你该怎么做。女儿说,父亲,您应该看着您自己,我看着我自己。我们互相照顾好自己,就不会出错。        一个真正独立而觉醒的人,不会受别人的情绪影响,不会因为别人身上发生了什么而变得不安。他深知,别人的事应该由别人自己负责,而他,只负责他自己的事。他如果不安了,那一定跟别人没关系,是他自己没有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掉进了幻境中。        有人说:他人就是地狱。如果你被他人影响,如果你把自己和他人当做是真实的存在,如果你活在情绪的世界里,你和他人都是地狱。如果你洞察自己和他人只是自心的折射,是不真实的存在,你来到了极乐。        我可以和你分享快乐,但不会和你分享难过。不与你分享难过并不代表离弃你,我会用我的安宁陪着你。       你负责照顾好你的安宁,我负责照顾我的安宁。这是我们彼此对对方最深的爱。

    2019-09-20

  • 烦恼之烛,照亮解脱

    烦恼之烛,照亮解脱        不仅快乐能让我们执着,我们也更爱执着烦恼。        当你想起一件烦恼的事,你会不停地想。就算你知道,只要你不去想,就没有烦恼,你还是会想。你不得不想烦恼,你喜欢烦恼,你不想让自己安安静静地呆着。        你不习惯于什么都不想,你没有练习过什么都不想。你没享受过无烦恼的宁静,你还没有习惯什么都不想的快乐。        烦恼和快乐都是假象,它们只存在你的妄想中。当我们住着于想念时,我们就会烦恼。如果能够于正起念时而不住于念,了达所想一切,尽是虚空,烦恼消失得无影无踪。        烦恼因想生,思想生烦恼。思想不真实,烦恼亦复然。知思想是空,烦恼则不住。知念无实性,任想念出入。        没有人喜欢烦恼。但是我们却好像离不开烦恼。烦恼真的很烦人,我们陷入了一个悖论,一个迷团。我们烦什么,就爱想什么。我们想什么,就烦什么。什么都不想,是最难的事。        你不必烦烦恼、讨厌烦恼。烦恼虽然很讨厌,但它有时却无比珍贵。若无烦恼,你看不到自己住在了妄想中。因烦恼故,你得见妄念。出离妄念,你获得了解脱。        烦恼是双刃剑,是两面人,是一把标尺,是一道虹光。烦恼即菩提。        若想烦恼,只会更烦恼。不离于想,只会更讨厌。若讨厌烦恼,莫着于想。若欲无烦恼,但不住想念。欲无烦恼,无第二路:莫信于念,莫住于念。练习转念,练习离念。先看到念,知念性空。烦恼起时,看到念头。莫住念头,烦恼消失。如此反复练习,就在烦恼出现的时候与自己的习惯较劲。就在烦恼出现的刹那觉悟实相。就在烦恼出现的时候解脱自己。就在烦恼出现的时候开启修行。就在烦恼出现的时候不再烦恼。        看到烦恼,即看到自己住进了念头。看到念头,即知烦恼因之而生。看到念头虚妄,即知烦恼虚妄。看到念头无生,即知烦恼不存。不相信念头,烦恼失去力量。不住于念,烦恼了无踪迹。        烦恼很烦,同时烦恼很珍贵!它像闪电一样难遇,它像昙花一样难见。若见烦恼,即见菩提。若遇烦恼,来到解脱门口。若无烦恼,你不知修行。若不遇烦恼,你不知诸法空寂。        莫讨厌烦恼。当你烦恼时,莫住于念,那是解脱的契机。当你烦恼时,莫住于念,那是本佛的营救。当你烦恼时,莫住于念,那是光明的引导。当你烦恼时,莫滞于念,那是离苦的大门。        当你烦恼时,认出它来自于妄念,体无真实,了不可得,烦恼成了你觉悟实相的道友。        莫贪烦恼,莫厌烦恼。住于烦恼,除了烦恼,没有任何意义。离于妄念,不住烦恼,心得安宁,烦恼意义实现,烦恼之烛烧完。

    2019-09-18

  • 所有的关系都不真实

    所有的关系都不真实        你迷在男女关系里,被男女关系所缚。        你迷在和父母的关系里,被父母所缚。        你迷在和子女关系里,被子女所缚。        你迷在师生关系里,你被师徒所缚。        你迷在朋友、同事关系里,被朋友、同事所缚。        关系不缚人,迷在关系里,你被关系缚。        你爱谁,被谁付。你粘谁,被谁缚。你将谁当实,被谁所缚。        爱而不粘,不须打破关系,不被关系缚。        你所有的家亲眷属、血缘关系,都不真实。亲人非是亲人,爱侣非是爱侣。只是一时聚合,如水上浮萍,幻中相聚。及至醒来,水尚不有,何况浮萍?人生在世,与所有人相遇,皆是梦事。及至醒来,自己尚无,何来血亲。        世人皆迷于亲情的温馨,却看不到那后面的锁链。人们醉于爱的美好,却不顾那后面的无常。及至所有美的烟花破灭,生命中只剩下烟雾和空虚。        对家人的执着,使我们忘记了自己是谁。若看透家人非实,爱人是幻,超越家亲,一切苦终。        从一切关系中超脱,孑然独立,而无独立想,便是自在人。从一切血亲关系中看破,不须远离,但不粘着,即得出离世间情狱。        练习独处,不依他活。习惯独乐,不赖他喜。享于自在,不依物存。安于寂寞,不抓六尘。若觉悟我不真实,一切关系不散而散。若发现物非实有,一切依赖不离自离。        不粘于一己之关系,则享于无限之关系。不缚于家亲之妄情,则受于诸佛之法爱。解脱于血缘亲情,自由于慈悲喜舍。超越于世间俗执,豁达于天地广阔。        若了万法如幻,不离幻而得解脱。若知唯心无物,不施功即佛道圆成。

    2019-09-18

  • 当你不再关心别人,你解脱了

    当你不再关心别人,你解脱了        你所有的烦恼是因为你太关心于别人。        当你的心念离开自己而投射到任何一个外境时,你要小心,莫住着在那里。若住那里,必生烦恼。当你开始感到累了、疲乏了、紧张了、不安了,你的心一定是住在了某个人身上。        我们关心的人,一定是你执迷的人。不管他是你的家人、佛陀还是你的上师,那都不真实。当你不再关心你父母,你是一个好儿子。你不再关心子女,你是好父母。你不再关心师父,你是最好徒弟。你不再关心弟子,你是好师父。你不再关心佛陀,你自己做佛。        不管是谁,把心从他那里拉回来,你立刻清净。不再向外投射,一切幻境消失。        关心别人,你就会习惯帮助别人。莫帮助别人。帮助别人,一定带来不幸。若帮助别人,即迷失自己。只管好自己,你帮助了别人。        所有的外境都无心迷惑于我们,是我们错认它们而生执迷。所有的一切都在提醒我们,那一切并不真实,返回心念出来的地方,那才是真实的地方。不再关心外境,烦恼无处出生。        烦恼生时,你要看到:你的心跑到了别人那里。当你过度关心一个人,你丢掉了本土。如果你总是关心别人,你陷入了敌营。        别人是幻影,别人是幻境。住着于幻,必生忧患。于幻生心,幻上套幻。在幻缠幻,幻幻何穷。        我们总以为在别人那里可以得到快乐。是的,但你也同时得到烦恼、恐惧与绝望。别人是无常,人心不确定。莫任心逐空,莫将心捉妄。快乐不在别人那里。当你的心念不在别人那里时,是名回到自己。实无自己。        不再关心别人,那是你解脱的第一步。也不执着自己,连解脱都不需要。        涅槃经云:善男子,譬如国王,安住己界,身心安乐,若至他界,则得众苦。一切众生亦复如是,若能自住于己境界,则得安乐,若至他界,则遇恶魔,受诸苦恼。自境界者,谓四念处。他境界者,谓五欲也。        自境界者,即四念处。四念处,即是自心,念头未向外投射,心未向外驰,即是自境界。五欲者,即他人及一切外境。        放掉别人,即放过烦恼。安住自心,即是法王。当你不再关心任何人,你立刻强大。当你的心不住在外面,你立刻安全。不再执迷于别人,即觉悟真实自己。不再关心任何人,即是自在王如来。

    2019-09-18

  • 怨恨来自观念的干涉

    怨恨来自观念的干预        你怎么可能讨厌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如果你认真地看着他的眼睛,如果你静下来聆听他的声音,如果你良久地注视他的愤怒。如果你能抽出一切你加之他的干涉,它净若琉璃。若没有你对他的干涉,他无辜如婴儿。        就算是一只豹子在残杀猎物,如果没有你的观念,哪里有残忍和杀害?你又怎么可能去指责豹子?        一个人笨手笨脚有什么问题,若你不执着于聪明伶俐?一个人嘲笑你,他有什么问题?若你想到你也经常嘲笑于别人。嘲笑不可恶,可恶的是你觉得嘲笑讨厌。        你不可能会怪他,如果你去用心看他,理解他,就像看自己,就像理解自己。        你怨恨一个人,一定是因为你觉得他不应该是那个样子,而应该是你认为的某个样子。那怎么可能?别人是什么样子,怎么能由我们决定?别人说什么样的话,怎样思维,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没有人能决定,包括他自己。我们凭何因为他们不是我期望的样子而对之失望并怨恨?        我们怨恨,不是因为别人是什么样子,而是因为我们要求他们是什么样子,是我们执着于自己的妄想,迷失在自己习惯性的操控中。        看到那习惯性地对一切的评量和控制,然后放弃它,那才是你要做的事。而不是与对境争吵,怨恨某个人,或希望他变成什么样子。        放弃自己的执着才是幸福的秘诀,而不是改变外境。外境不可改,外境随缘变。外境如梦幻,外境控不得。对治于外境,如水中捞月。但劳累身心,穷劫不可得。        如果你开始抱怨,不论你抱怨什么,请看到是你执着的观念,是你的操控在让你抱怨,而不是某个人或某件事。请放下那观念和执迷,你立刻不再抱怨。若你坚持你的观念,你伤害不了任何人,只会伤害你自己。        请像理解自己一样理解任何人,请用心地去寻找别人身上的美,扩大之,赞叹之,让自己的心活在美好中。而不要凝视你定义出来的丑而放大之、抱怨之,让自己活在怨恨里。        请用智慧生活,莫用法则生活。        请在一切人身上抽掉自我的执念,松开自己的控制,把所有的生命从自己观念的锁链中解放。        请解放自己的执着,你的心立刻柔软。莫执着于外境的显现,立刻拥有佛眼。                      

    2019-09-18

  • 你真的需要吗

            我要买条裤子。你真的需要买裤子吗?仔细想想,你的衣柜里有几条裤子?是因为裤子不够穿,或者旧的裤子短了,你必须要买裤子,还是因为其他原因你要买裤子?买裤子会让我快乐。买裤子真的会让你快乐吗?想想上次你买过裤子之后你快乐了吗?还是你迷在了一个妄想中的快乐里,你习惯了买裤子。如果你只是习惯性地买裤子,买来也未必穿,也并不快乐,那么,看到这个习惯,停止买裤子,这就是一种觉悟和修行。        不要觉得这是一件小事。在这件小事上看到自己的习惯,看到自己是否真的需要一件东西,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做什么,你会远离很多劳累很痛苦。        你要去旅游。你真的想去旅行吗?你是不得不去旅行,还是你只是觉得无聊,要给自己找点事做?你仔细想过没有,你去的那个地方真的能让你变得更充实、更快乐吗?回来之后呢?如果你还是空虚和无聊,你怎么办?这才是你要考虑的问题。         这个问题如果你不考虑清楚,你很有可能花了很多钱,去了某一个地方,非但没有得到快乐与充实,反而身心疲惫,变得更烦躁。如果去旅游无法解决任何问题,仔细想想,你真的需要旅游吗?        你想换房子。你真的需要换房子吗?一而再再而三地考虑清楚这个问题。不要被想换房子这个想法带走,带到一片迷雾和荒漠中。如果你不及时觉醒,你本来清净的生活,就会被换房子这件事彻底打破:你开始找房子,付房租,搞装修,买家具。你开始考虑所有跟换房子有关的事。你成了奴隶。当你身心劳累了一年过后,你换了房子,住进了你想象中的美好房子,你发现自己并不快乐。        你想去见一个人。你真的需要见他吗?见了他之后你真的会满足并快乐吗?那不可能。如果见一个人之后你就能快乐并满足,为什么你已经见了他很多次,你还是会想他,你还是不快乐,你还是不满足。仔细地想想,见了他之后你会如何?是的,你还是不会快乐。如果你能在冲动地去见他之前想到这一切,去见他的热情会减少一半。你甚至会觉得见他已经没有意义。你不再想见他。你因为不去见他,你取销了因去见他而导致的身心波动和所有劳累。        当你需要什么东西时,请给自己几分钟,安静地想一想,你真的需要那件东西吗?你为什么会穷?你为什么要不停地工作?为了买东西,为了你需要的东西,为了你的欲望和幻想,你成了你的需要的奴隶。减少需要,你会变富。不再需要,你会解脱。        当你想做什么事时,请给自己一段时间,好好考虑一下,你真的需要做这件事、去一个地方,或者去见一个人吗?做了这些,你真的会安心并满足吗?如果你不做这些事也能安心并满足,为什么要让自己身心劳累?为什么要折磨自己?        看到是妄想和习惯在主宰自己的身心,看到无明和欲望在控制自己的念头,脱于那妄想,离于那念头,你不再被物所累,你不再被念奴役。

    2019-09-18

  • 在婚姻关系中修炼

    在婚姻中修炼       一个人能够不和自己爱的人吵架,那才是修行。       一个人总能让着对方或被对方让着,那才是福气。       如果你爱一个人,怎么忍心和她吵架?       如果你爱一个人,怎么可能去强迫他接受你的观念。除非他和你有着同样的观念。如果你们的观念不同,请尊重对方的想法,就像尊重自己的想法一样。        不要吵架。吵架会两败俱伤。        不要吵架。吵架是自相残杀。        如果和你爱的人都无法和谐相处,你无法和任何事、任何人和谐相处。        在婚姻关系中最能展露一个人的全部天性和心理状态。        有形的寺庙只能修炼出清净,在无形的婚姻中修炼,可以看到实相。       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关系,它是你和所有生命的关系,是你和自己的关系。        在婚姻这座寺院中,尊重是它唯一的修行。        在婚姻这段关系中,无诤是它长久的纽带。        在任何关系中产生矛盾和摩擦只有一个原因:固执己见,我执深重。        不论你和任何人争吵,请看到是谁在坚持获胜?看到那个坚持自己观点的“人”,他是你一切不幸的原因。只要你肯放弃你坚持的观念,你不可能会痛苦。你什么时候放弃你坚持的东西,你什么时候解脱。        “我”非常狡猾,他总是不肯放弃自己。他要掌控并决定一切。如果你不听我的,我就要攻击你。让别人听我的,仿佛我在主宰对方。那是深深的无明。当你想掌控某个人、某件事,甚至某次谈话,你成了被掌控者。        当你想说服别人,你掉进了自己的圈套中。没有人能被你说服,除了你的执着,除了你的妄想。        你无法说服任何人。如果你坚持要说服于别人,那是人类灾难的开始。不要轻视任何两个人哪怕因为很小的事引起的争吵,没有比这种执着更深的执着。生命的我执在争吵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看到是那虚妄的自我渴望突出自己,看到是那无明的我执在要求胜利,看到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那个我,你会停止争吵。        除非你喜欢互相伤害,除非你想生活在割伐中。否则,请停止争吵。       如果你爱某个人,请不要与他争吵。       如果你想和任何人建立和谐的关系,请远离争吵。

    2019-09-18

  • 无依道人

    无依道人    当你需要完成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才能让自己安心,不如听一首音乐就能安心。当你需要听一首音乐才能安静下来,不如只是躺在那里什么都不做就能安静下来。因为你不可能永远有事可做,因为你无法一烦躁就去听音乐,你不能一直依赖某件事让自己安静。你有不需要做任何事就能安静下来的潜力,只是你还没有发现,还没有发掘。    当你需要走路才能让自己安静下来,不如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坐在那里更省事,更简单。如果你能坐在那里什么都不做就很安心,你不需要走太多的路。你无法靠一直走路来安心,因为你总有走不动的时候。如果你的身体已经老了、动弹不了了,而你的心还没学会休息,你会焦虑,会不安。    当你需要与别人有说有笑地走路才能让自己安心,不如一个人静静地走路更能让自己安心。不会总有人和你在一起走路,也不会总有人陪你说话。能一个人安静地走路,不带耳机,不听音乐,不太关注风景,需要不多,那是你独立的资本,是你超脱的风采。    当你无事时,你需要靠不停地吃零食、看电视与家人聊天来打发时间,不如靠修饰一下家里的花草,喝一杯清茶,缓慢而专注地打扫房间来充实自己。因为后者更简单,你不容易对之产生依赖。不停地依赖六尘来让自己安心,那很危险。有一天,当外境变化,你无法再抓住什么的时候,你会慌张、恐惧、无所适从,甚至会发疯。  如果你一定要靠不停地做家务、喝茶、遛鸟、整理花草来让自己安心,不如练习只是躺在沙发上休息、打盹或者睡觉来让自己安心。你不必一整天都躺在躺椅上,但是,你可以躺很久,只要没有一定要做的事,你可以经常躺在那里休息。如果只是躺着休息你就能安心,你何必要去庙里朝圣?你何必去认识佛陀?你何必通过更种修行来让自己安心?    如果只有诵经、打坐、念咒才能让自己安心,不如坐在水边看水,躺在树林里吹风,坐在太阳下晒太阳更美。大自然的咒语无处不在,而它不需要你去持诵。美妙的经典也不需要从你嘴里发出,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出。后者多么轻松、惬意、简单、省事。我们的天性更喜欢简单、轻松的事,只是后天养成的一些习惯,使我们依赖的越来越多。    减少你的需要,远离各种依赖,学会独立而简单地生活,学会享受那些用之不尽唾手可得而又不会上瘾的事情。    做一个无依道人,做一个无事人,做一个会休息的人。    做一个安静的人,做一个独处的人,做一个不抓取的人。    练习无依,养成无依的习惯,享受于无依。    看到一切外境六尘空幻无实,看到自我亦空幻无实,才能甘于无依。不再依幻,亦不离幻。如风无寄,如空无系,无依之美,众妙之极。

    2019-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