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烦恼之烛,照亮解脱

    烦恼之烛,照亮解脱        不仅快乐能让我们执着,我们也更爱执着烦恼。        当你想起一件烦恼的事,你会不停地想。就算你知道,只要你不去想,就没有烦恼,你还是会想。你不得不想烦恼,你喜欢烦恼,你不想让自己安安静静地呆着。        你不习惯于什么都不想,你没有练习过什么都不想。你没享受过无烦恼的宁静,你还没有习惯什么都不想的快乐。        烦恼和快乐都是假象,它们只存在你的妄想中。当我们住着于想念时,我们就会烦恼。如果能够于正起念时而不住于念,了达所想一切,尽是虚空,烦恼消失得无影无踪。        烦恼因想生,思想生烦恼。思想不真实,烦恼亦复然。知思想是空,烦恼则不住。知念无实性,任想念出入。        没有人喜欢烦恼。但是我们却好像离不开烦恼。烦恼真的很烦人,我们陷入了一个悖论,一个迷团。我们烦什么,就爱想什么。我们想什么,就烦什么。什么都不想,是最难的事。        你不必烦烦恼、讨厌烦恼。烦恼虽然很讨厌,但它有时却无比珍贵。若无烦恼,你看不到自己住在了妄想中。因烦恼故,你得见妄念。出离妄念,你获得了解脱。        烦恼是双刃剑,是两面人,是一把标尺,是一道虹光。烦恼即菩提。        若想烦恼,只会更烦恼。不离于想,只会更讨厌。若讨厌烦恼,莫着于想。若欲无烦恼,但不住想念。欲无烦恼,无第二路:莫信于念,莫住于念。练习转念,练习离念。先看到念,知念性空。烦恼起时,看到念头。莫住念头,烦恼消失。如此反复练习,就在烦恼出现的时候与自己的习惯较劲。就在烦恼出现的刹那觉悟实相。就在烦恼出现的时候解脱自己。就在烦恼出现的时候开启修行。就在烦恼出现的时候不再烦恼。        看到烦恼,即看到自己住进了念头。看到念头,即知烦恼因之而生。看到念头虚妄,即知烦恼虚妄。看到念头无生,即知烦恼不存。不相信念头,烦恼失去力量。不住于念,烦恼了无踪迹。        烦恼很烦,同时烦恼很珍贵!它像闪电一样难遇,它像昙花一样难见。若见烦恼,即见菩提。若遇烦恼,来到解脱门口。若无烦恼,你不知修行。若不遇烦恼,你不知诸法空寂。        莫讨厌烦恼。当你烦恼时,莫住于念,那是解脱的契机。当你烦恼时,莫住于念,那是本佛的营救。当你烦恼时,莫住于念,那是光明的引导。当你烦恼时,莫滞于念,那是离苦的大门。        当你烦恼时,认出它来自于妄念,体无真实,了不可得,烦恼成了你觉悟实相的道友。        莫贪烦恼,莫厌烦恼。住于烦恼,除了烦恼,没有任何意义。离于妄念,不住烦恼,心得安宁,烦恼意义实现,烦恼之烛烧完。

    2019-09-18

  • 所有的关系都不真实

    所有的关系都不真实        你迷在男女关系里,被男女关系所缚。        你迷在和父母的关系里,被父母所缚。        你迷在和子女关系里,被子女所缚。        你迷在师生关系里,你被师徒所缚。        你迷在朋友、同事关系里,被朋友、同事所缚。        关系不缚人,迷在关系里,你被关系缚。        你爱谁,被谁付。你粘谁,被谁缚。你将谁当实,被谁所缚。        爱而不粘,不须打破关系,不被关系缚。        你所有的家亲眷属、血缘关系,都不真实。亲人非是亲人,爱侣非是爱侣。只是一时聚合,如水上浮萍,幻中相聚。及至醒来,水尚不有,何况浮萍?人生在世,与所有人相遇,皆是梦事。及至醒来,自己尚无,何来血亲。        世人皆迷于亲情的温馨,却看不到那后面的锁链。人们醉于爱的美好,却不顾那后面的无常。及至所有美的烟花破灭,生命中只剩下烟雾和空虚。        对家人的执着,使我们忘记了自己是谁。若看透家人非实,爱人是幻,超越家亲,一切苦终。        从一切关系中超脱,孑然独立,而无独立想,便是自在人。从一切血亲关系中看破,不须远离,但不粘着,即得出离世间情狱。        练习独处,不依他活。习惯独乐,不赖他喜。享于自在,不依物存。安于寂寞,不抓六尘。若觉悟我不真实,一切关系不散而散。若发现物非实有,一切依赖不离自离。        不粘于一己之关系,则享于无限之关系。不缚于家亲之妄情,则受于诸佛之法爱。解脱于血缘亲情,自由于慈悲喜舍。超越于世间俗执,豁达于天地广阔。        若了万法如幻,不离幻而得解脱。若知唯心无物,不施功即佛道圆成。

    2019-09-18

  • 当你不再关心别人,你解脱了

    当你不再关心别人,你解脱了        你所有的烦恼是因为你太关心于别人。        当你的心念离开自己而投射到任何一个外境时,你要小心,莫住着在那里。若住那里,必生烦恼。当你开始感到累了、疲乏了、紧张了、不安了,你的心一定是住在了某个人身上。        我们关心的人,一定是你执迷的人。不管他是你的家人、佛陀还是你的上师,那都不真实。当你不再关心你父母,你是一个好儿子。你不再关心子女,你是好父母。你不再关心师父,你是最好徒弟。你不再关心弟子,你是好师父。你不再关心佛陀,你自己做佛。        不管是谁,把心从他那里拉回来,你立刻清净。不再向外投射,一切幻境消失。        关心别人,你就会习惯帮助别人。莫帮助别人。帮助别人,一定带来不幸。若帮助别人,即迷失自己。只管好自己,你帮助了别人。        所有的外境都无心迷惑于我们,是我们错认它们而生执迷。所有的一切都在提醒我们,那一切并不真实,返回心念出来的地方,那才是真实的地方。不再关心外境,烦恼无处出生。        烦恼生时,你要看到:你的心跑到了别人那里。当你过度关心一个人,你丢掉了本土。如果你总是关心别人,你陷入了敌营。        别人是幻影,别人是幻境。住着于幻,必生忧患。于幻生心,幻上套幻。在幻缠幻,幻幻何穷。        我们总以为在别人那里可以得到快乐。是的,但你也同时得到烦恼、恐惧与绝望。别人是无常,人心不确定。莫任心逐空,莫将心捉妄。快乐不在别人那里。当你的心念不在别人那里时,是名回到自己。实无自己。        不再关心别人,那是你解脱的第一步。也不执着自己,连解脱都不需要。        涅槃经云:善男子,譬如国王,安住己界,身心安乐,若至他界,则得众苦。一切众生亦复如是,若能自住于己境界,则得安乐,若至他界,则遇恶魔,受诸苦恼。自境界者,谓四念处。他境界者,谓五欲也。        自境界者,即四念处。四念处,即是自心,念头未向外投射,心未向外驰,即是自境界。五欲者,即他人及一切外境。        放掉别人,即放过烦恼。安住自心,即是法王。当你不再关心任何人,你立刻强大。当你的心不住在外面,你立刻安全。不再执迷于别人,即觉悟真实自己。不再关心任何人,即是自在王如来。

    2019-09-18

  • 怨恨来自观念的干涉

    怨恨来自观念的干预        你怎么可能讨厌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如果你认真地看着他的眼睛,如果你静下来聆听他的声音,如果你良久地注视他的愤怒。如果你能抽出一切你加之他的干涉,它净若琉璃。若没有你对他的干涉,他无辜如婴儿。        就算是一只豹子在残杀猎物,如果没有你的观念,哪里有残忍和杀害?你又怎么可能去指责豹子?        一个人笨手笨脚有什么问题,若你不执着于聪明伶俐?一个人嘲笑你,他有什么问题?若你想到你也经常嘲笑于别人。嘲笑不可恶,可恶的是你觉得嘲笑讨厌。        你不可能会怪他,如果你去用心看他,理解他,就像看自己,就像理解自己。        你怨恨一个人,一定是因为你觉得他不应该是那个样子,而应该是你认为的某个样子。那怎么可能?别人是什么样子,怎么能由我们决定?别人说什么样的话,怎样思维,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没有人能决定,包括他自己。我们凭何因为他们不是我期望的样子而对之失望并怨恨?        我们怨恨,不是因为别人是什么样子,而是因为我们要求他们是什么样子,是我们执着于自己的妄想,迷失在自己习惯性的操控中。        看到那习惯性地对一切的评量和控制,然后放弃它,那才是你要做的事。而不是与对境争吵,怨恨某个人,或希望他变成什么样子。        放弃自己的执着才是幸福的秘诀,而不是改变外境。外境不可改,外境随缘变。外境如梦幻,外境控不得。对治于外境,如水中捞月。但劳累身心,穷劫不可得。        如果你开始抱怨,不论你抱怨什么,请看到是你执着的观念,是你的操控在让你抱怨,而不是某个人或某件事。请放下那观念和执迷,你立刻不再抱怨。若你坚持你的观念,你伤害不了任何人,只会伤害你自己。        请像理解自己一样理解任何人,请用心地去寻找别人身上的美,扩大之,赞叹之,让自己的心活在美好中。而不要凝视你定义出来的丑而放大之、抱怨之,让自己活在怨恨里。        请用智慧生活,莫用法则生活。        请在一切人身上抽掉自我的执念,松开自己的控制,把所有的生命从自己观念的锁链中解放。        请解放自己的执着,你的心立刻柔软。莫执着于外境的显现,立刻拥有佛眼。                      

    2019-09-18

  • 你真的需要吗

            我要买条裤子。你真的需要买裤子吗?仔细想想,你的衣柜里有几条裤子?是因为裤子不够穿,或者旧的裤子短了,你必须要买裤子,还是因为其他原因你要买裤子?买裤子会让我快乐。买裤子真的会让你快乐吗?想想上次你买过裤子之后你快乐了吗?还是你迷在了一个妄想中的快乐里,你习惯了买裤子。如果你只是习惯性地买裤子,买来也未必穿,也并不快乐,那么,看到这个习惯,停止买裤子,这就是一种觉悟和修行。        不要觉得这是一件小事。在这件小事上看到自己的习惯,看到自己是否真的需要一件东西,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做什么,你会远离很多劳累很痛苦。        你要去旅游。你真的想去旅行吗?你是不得不去旅行,还是你只是觉得无聊,要给自己找点事做?你仔细想过没有,你去的那个地方真的能让你变得更充实、更快乐吗?回来之后呢?如果你还是空虚和无聊,你怎么办?这才是你要考虑的问题。         这个问题如果你不考虑清楚,你很有可能花了很多钱,去了某一个地方,非但没有得到快乐与充实,反而身心疲惫,变得更烦躁。如果去旅游无法解决任何问题,仔细想想,你真的需要旅游吗?        你想换房子。你真的需要换房子吗?一而再再而三地考虑清楚这个问题。不要被想换房子这个想法带走,带到一片迷雾和荒漠中。如果你不及时觉醒,你本来清净的生活,就会被换房子这件事彻底打破:你开始找房子,付房租,搞装修,买家具。你开始考虑所有跟换房子有关的事。你成了奴隶。当你身心劳累了一年过后,你换了房子,住进了你想象中的美好房子,你发现自己并不快乐。        你想去见一个人。你真的需要见他吗?见了他之后你真的会满足并快乐吗?那不可能。如果见一个人之后你就能快乐并满足,为什么你已经见了他很多次,你还是会想他,你还是不快乐,你还是不满足。仔细地想想,见了他之后你会如何?是的,你还是不会快乐。如果你能在冲动地去见他之前想到这一切,去见他的热情会减少一半。你甚至会觉得见他已经没有意义。你不再想见他。你因为不去见他,你取销了因去见他而导致的身心波动和所有劳累。        当你需要什么东西时,请给自己几分钟,安静地想一想,你真的需要那件东西吗?你为什么会穷?你为什么要不停地工作?为了买东西,为了你需要的东西,为了你的欲望和幻想,你成了你的需要的奴隶。减少需要,你会变富。不再需要,你会解脱。        当你想做什么事时,请给自己一段时间,好好考虑一下,你真的需要做这件事、去一个地方,或者去见一个人吗?做了这些,你真的会安心并满足吗?如果你不做这些事也能安心并满足,为什么要让自己身心劳累?为什么要折磨自己?        看到是妄想和习惯在主宰自己的身心,看到无明和欲望在控制自己的念头,脱于那妄想,离于那念头,你不再被物所累,你不再被念奴役。

    2019-09-18

  • 在婚姻关系中修炼

    在婚姻中修炼       一个人能够不和自己爱的人吵架,那才是修行。       一个人总能让着对方或被对方让着,那才是福气。       如果你爱一个人,怎么忍心和她吵架?       如果你爱一个人,怎么可能去强迫他接受你的观念。除非他和你有着同样的观念。如果你们的观念不同,请尊重对方的想法,就像尊重自己的想法一样。        不要吵架。吵架会两败俱伤。        不要吵架。吵架是自相残杀。        如果和你爱的人都无法和谐相处,你无法和任何事、任何人和谐相处。        在婚姻关系中最能展露一个人的全部天性和心理状态。        有形的寺庙只能修炼出清净,在无形的婚姻中修炼,可以看到实相。       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关系,它是你和所有生命的关系,是你和自己的关系。        在婚姻这座寺院中,尊重是它唯一的修行。        在婚姻这段关系中,无诤是它长久的纽带。        在任何关系中产生矛盾和摩擦只有一个原因:固执己见,我执深重。        不论你和任何人争吵,请看到是谁在坚持获胜?看到那个坚持自己观点的“人”,他是你一切不幸的原因。只要你肯放弃你坚持的观念,你不可能会痛苦。你什么时候放弃你坚持的东西,你什么时候解脱。        “我”非常狡猾,他总是不肯放弃自己。他要掌控并决定一切。如果你不听我的,我就要攻击你。让别人听我的,仿佛我在主宰对方。那是深深的无明。当你想掌控某个人、某件事,甚至某次谈话,你成了被掌控者。        当你想说服别人,你掉进了自己的圈套中。没有人能被你说服,除了你的执着,除了你的妄想。        你无法说服任何人。如果你坚持要说服于别人,那是人类灾难的开始。不要轻视任何两个人哪怕因为很小的事引起的争吵,没有比这种执着更深的执着。生命的我执在争吵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看到是那虚妄的自我渴望突出自己,看到是那无明的我执在要求胜利,看到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那个我,你会停止争吵。        除非你喜欢互相伤害,除非你想生活在割伐中。否则,请停止争吵。       如果你爱某个人,请不要与他争吵。       如果你想和任何人建立和谐的关系,请远离争吵。

    2019-09-18

  • 无依道人

    无依道人    当你需要完成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才能让自己安心,不如听一首音乐就能安心。当你需要听一首音乐才能安静下来,不如只是躺在那里什么都不做就能安静下来。因为你不可能永远有事可做,因为你无法一烦躁就去听音乐,你不能一直依赖某件事让自己安静。你有不需要做任何事就能安静下来的潜力,只是你还没有发现,还没有发掘。    当你需要走路才能让自己安静下来,不如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坐在那里更省事,更简单。如果你能坐在那里什么都不做就很安心,你不需要走太多的路。你无法靠一直走路来安心,因为你总有走不动的时候。如果你的身体已经老了、动弹不了了,而你的心还没学会休息,你会焦虑,会不安。    当你需要与别人有说有笑地走路才能让自己安心,不如一个人静静地走路更能让自己安心。不会总有人和你在一起走路,也不会总有人陪你说话。能一个人安静地走路,不带耳机,不听音乐,不太关注风景,需要不多,那是你独立的资本,是你超脱的风采。    当你无事时,你需要靠不停地吃零食、看电视与家人聊天来打发时间,不如靠修饰一下家里的花草,喝一杯清茶,缓慢而专注地打扫房间来充实自己。因为后者更简单,你不容易对之产生依赖。不停地依赖六尘来让自己安心,那很危险。有一天,当外境变化,你无法再抓住什么的时候,你会慌张、恐惧、无所适从,甚至会发疯。  如果你一定要靠不停地做家务、喝茶、遛鸟、整理花草来让自己安心,不如练习只是躺在沙发上休息、打盹或者睡觉来让自己安心。你不必一整天都躺在躺椅上,但是,你可以躺很久,只要没有一定要做的事,你可以经常躺在那里休息。如果只是躺着休息你就能安心,你何必要去庙里朝圣?你何必去认识佛陀?你何必通过更种修行来让自己安心?    如果只有诵经、打坐、念咒才能让自己安心,不如坐在水边看水,躺在树林里吹风,坐在太阳下晒太阳更美。大自然的咒语无处不在,而它不需要你去持诵。美妙的经典也不需要从你嘴里发出,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出。后者多么轻松、惬意、简单、省事。我们的天性更喜欢简单、轻松的事,只是后天养成的一些习惯,使我们依赖的越来越多。    减少你的需要,远离各种依赖,学会独立而简单地生活,学会享受那些用之不尽唾手可得而又不会上瘾的事情。    做一个无依道人,做一个无事人,做一个会休息的人。    做一个安静的人,做一个独处的人,做一个不抓取的人。    练习无依,养成无依的习惯,享受于无依。    看到一切外境六尘空幻无实,看到自我亦空幻无实,才能甘于无依。不再依幻,亦不离幻。如风无寄,如空无系,无依之美,众妙之极。

    2019-09-10

  • 一物不为

    一物不为    一切修行都为一物不为而做准备,一切觉悟者都做一物不为的功夫。一切有为各有不同,一物不为同归一路。    一物不为是造作的止息,是妄心的休息。一物不为是悟得本心,是通达法本无法。会一物不为,则不妄施功。会一物不为,即不增不减。    一物不为者,非有为,非无为,凡不可测,圣不能识。一物不为非凡夫之无所事事,若于一物不为生无所事事想,亦是有为也。无所事事者,心不能安,妄不能歇,必欲有所为。而一物不为,通达诸法空,觉悟无所得,是究竟安心处。    一物不为,非为什么,非不为什么,只是保护,只是防护。保护自己不妄用功夫,防护自己不生妄念。若用功夫,若生妄心,如牛吃草,即拉回来。一物不为即古人牧牛,古人牧牛,皆一物不为。    药山一日在石上坐次,石头问曰:汝在这里作么?    药山曰:一物不为。    头曰:恁么即闲坐也。    药山曰:若闲坐即为也。    头曰:汝道不为,不为个甚么?    药山曰:千圣亦不识。    石头以偈赞曰:    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可明?    一物不为重点不在表象,心不为事,心不做事,心中无事,是一物不为。心无牵挂,心无依倚,心无妄念,是一物不为。心不外驰,心不颠倒,心不攀缘,是一物不为。    若通达实相,了悟本性,则一切时,一切处,做不做事,皆一物不为。若妄念不断,心事重重,分别不止,乃至闲坐,皆是有为。所以一物不为唯觉者能行,一物不为,唯悟者能修。    一物不为是不依外境而独享寂静。能一物不为,就能独处,再也不怕寂寞。能一物不为,就能独立,再也不觉空虚。能一物不为,才会安心,再也没有恐惧。    一物不为,先从不做事开始,先从无事练习。能一物不为,才会心无挂碍,远离妄想攀缘。能一物不为,就不再被外境的变化所动,随处安乐。若心有一事一系,则不能一物不为。    凡夫内依妄想,外依六尘,不知内外虚妄,念念攀缘,心无定止,恐惧颠倒。觉悟之人,知心无常,了境如幻,息虑忘缘,一物不为,合性而活,顺寂而生,所以悠游自在,天高地广。

    2019-09-07

  • 去行脚

    去行脚  当你坐在那里想着过去发生过的事,在那里后悔不已,自寻烦恼时,起身去行脚。迈开双腿,接触大地,六根齐用,走着走着,刚才的胡思乱想消失了。  当你和家人吵架,双方谁也不想让着谁,这时,扭身走开,去行脚。当你来到户外,一股清新的空气立刻吹散了你心里的郁闷。一开始,你还是会想着刚才的吵架,走了几分钟,你的呼吸开始匀称,你的心安静了下来,你为自己刚才的情绪失控感到可笑。  当你身体虚弱,心慌意乱,总感觉自己身体出了毛病,想入非非,自己吓唬自己时,起身去行脚。一开始,你的步伐缓慢,呼吸急促,慢慢的,当你把心放在脚上,当你把注意力集中在走路上,一想事情,就把念头拉回到路面,这时,你的步子变得沉稳,你的呼吸变得均匀,你本来以为只能走一会儿,你却发现自己可以走得更久、更远。你对自己的身体已经不那么担心,你更相信自己是健康的。  当你没有工作,百无聊赖,无所事事,情绪低落,对未来充满恐惧,生活没有任何目标时,起身去行脚。行脚就是你的工作,身体就是你的道场,安心脚下就是你的修行,能简单的活着就是你的未来。走出平静,走灭妄想,走掉欲求,走出自信,你的恐惧消失了,你的沮丧不见了。  当你读经读累了,起身去行脚。当你打坐坐久了,起身去行脚。当你一直在人群里和别人说话,思虑不停,走开,一人去行脚。让你的头脑休息,让你的六根放松,让你的身心融入大自然。 去行脚,不是为了看山看水。不经意间,你看到了真正的山水。你有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佛眼。  去行脚,不是为了听鸟鸣。不经意间,却听到了迦陵频伽的声音。你有了听到天籁的佛耳。  去行脚,不是为了去往某个目的地。不经意间,你却走进了佛国,踏上了净土,走入了安宁,走成了涅槃。  去行脚,刚才还喧嚣的娑婆,忽然变成了寂静的山林。刚才还在头脑意识中不能自拔,立刻发现自己从未迷失。刚才还在与自我角力,立刻放过了自己。刚才还在地狱,忽然来到天堂。  去行脚,走出是非,走出分别。走出善恶,走出垢净。走出执着,走出纠结。走出住着,走出想念。走出生灭,走出幻境。走出名相,走出妄想。  去行道,去行禅。   道在脚下,禅离禅想。去行道,莫妄想。  行在脚上,禅非纠缠。去践行,莫滞留。  去行禅。从头脑里出离,从道理中抽身,从妄念中走开,从思想中走掉。

    2019-09-04

  • 不断诸法,唯断取著

    不断诸法,唯断取着        修行一切不须断除,唯断取着。一切相无碍,以有性故,故相无尽,不可断。以无我故,相无实性,不可贪着。故欲解脱,不断诸相,唯断取着。何以故?诸相即是佛性,若生取着,即是我,佛性即堕众生中。若不取着,众生即是佛。        经云:不断我见,唯断取着。何以故?我见者名为佛性。        有人贪心炽盛,而欲断之。欲断欲烈,而生愁恼。贪欲不可断,唯断取着,欲性不可断。何以故?贪欲性即是佛性。佛性不断,故欲性不可断。佛性无我,故贪欲性不可着。若生取着,即是有我。欲性是空,实无有我,亦无有住,于无所有法而生取着,故生忧苦。以生忧苦故,佛说贪欲为过为患。只因贪着,或取或断,而有过患,实无有法为贪欲也。       有人嗔心炽盛,而欲断之。断之不得,而生愁恼。嗔恚不可断,唯断过度,嗔性不可断。嗔性即是佛性。佛性不断,故嗔性不可断。佛性无我,故于嗔不可着,亦不可着于断嗔。若着于嗔,即是有我,有我故有苦。若着于断嗔,亦是有我。嗔实无我,亦无有住,于空无所有法而生嗔恚,或欲断除,是名烦恼。以生烦恼故,佛说嗔恚过患。只因迷于嗔心及断除之,而有过患。但见嗔无实性,嗔无有我,不取不断,不为所害。        有人愚痴无智,而欲增长智慧,断除无明。断之不得,故生烦恼。痴性不可断,唯断见痴实有,于智慧生贪着。无明不可断,无明实性即佛性。智慧无明,总是二法。若见二性无异,是名见佛性。佛性不可断,故痴不可断。所以古人云:向异类中行。若见愚痴为碍,见智慧则喜,是人不得真智慧,不善学于空法门。若见无明实有,而欲除之。除之不尽,是名无明。见于二法,而生取着,不了不二之性,是名无明,非实有无明可得。        有人持戒不得,屡屡破戒,而生烦恼。戒性如虚空,持者为迷倒。戒性不可破,戒性是佛性。无人能破于戒,何以故?戒是空故,戒无所有故。但无执着,是名严持戒律。不见是非,是名究竟戒律。不见持者、戒律及与破戒,是名究竟毗尼。若言我持戒,此是增上慢者。若言我破戒,此是颠倒人。若见他持戒破戒,尽为邪见,被贬至二铁围山。        有人久修禅定而不得,故生愁恼。得于禅定,复失禅定,亦生烦恼。有得有失,非是禅定。禅定者,心不乱为禅,相无惑为定。不取法为禅,不断法为定。无生禅想为禅,不见定相为定。顿见本心为禅,用而不住为定。如是禅定,不可得,不可修,不可证,不可失,不可断。何以故?禅性即是佛性,不可于佛更觅于佛,不可于禅更修于禅。若见散乱及禅定,此是散乱,非禅定也。不见二相,是如来禅定,是祖师所修禅定。        有人厌于生死,而于涅槃生着。既不能出离生死,又证不得涅槃,故生烦恼。生死不可灭,涅槃不可得,生死性即涅槃性。只可言生死不真实,不可着于断生死。不可离生死别觅不生不灭。若见生死可厌而别爱涅槃,此是生死法。若也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唯断生死之心,不断世间生灭之相。何以故?世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生死是常,不可断故。以众生妄见生死,着于生死,贪生畏死,佛说生死无常,生死过患。实无生死,亦不可离于生死别见无生。但断取着,不断生死。    从上以来,诸佛祖师无实法与人,但随方解缚,解粘去著,将虚妄药,治虚妄病,故名修行,亦名佛法。若无病,即不须药。若于佛法生著,此是大病。故百丈云:佛病最难医。        修行唯断取着,不断我性。若于我性生于执着,当离执着,见无我性。若于无我而生取着,当见佛性真实。但离执着,即名中道,即解脱法。本心不立不破,若执于立,即为破除。本心亦立亦破,立即方便立,破即无所破,是名佛法,是名佛教,实无有法名为佛法也。六祖大师云: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是知修行,唯断取着,不断一切法。

    2019-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