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无可恋,才能视死如归

    生无可恋,才能视死如归    问:师父好。学佛法是为了解脱生死。但是,我对死亡还是有畏惧之心,一想到临终或死亡,就紧张害怕。请问师父,怎样修行才能真正克服对死亡的恐惧?    答:“死亡”和“恐惧”只发生在头脑和意识中。它们在“想”中进行。当你没进入“想”中,或者出离于“想”,或者看到“想”不真实,“死亡”和“恐惧”就消失了。    所以,解脱生死,只是解脱关于“生”和“死”的概念,解脱关于它们的“想”,从住于生死之“想”中出来。    进入想,也即念头、意识和思维,则进入生死。从中出离,不被想黏缚,则得解脱。从观念中出离,是一个修行人需要面对的唯一修行。    这听上去很简单,操作起来却很难。因为把所想当真,执着于观念,被想法所束缚,是我们很久以来的习惯,改变这个习惯,可能需要几十年,一生,或者无数劫。它需要如理地观察,正确的方法和实际地练习。    从思想和观念中出离并不是指压制思想观念,不是不让思想观念出现,而是不相信它们的真实性,不被它们蒙骗。    在出离想之前,先要看到所想观念和想法的不真实,不再相信它们,才能不离思想而出离思想。    我们为何会怕死?因为执着有我,有我生,有我活着,有我所拥有,有我之父母、妻儿、子女,有我之身体、生命、思想。以有如是颠倒知见,妄见有生,故贪生,妄见于死,故怕死。故名众生。若悟无我与无生,自然无死亦无惧。    以生为实有欢乐,是人皆求生,着于生之乐,故怕死。见有生,则见死。乐于生,则畏死。若不恋生,不求于生,随缘于生,则视死如归。故畏死者,以其偷生故。怕死者,以妄见生故。若欲真不死,当见于无生。无生则无死。不求生,何谓死?不见生,何为死?不恋生,何拒死?    经常有人说:我生无可恋。你真的生无可恋吗?你只是一时找不到满足你的快乐而已。你生无可恋还怕死?生无所恋还不高兴?真正生无可恋之人,一切不恋,而无不满。真正的生无可恋,一切皆好,而无忧郁。真正的生无可恋,视死如眠如开关门,如闭目,如呼吸,更无奇异。    生死如幻,生死是妄,生死非实,生死由念,生死从想,生死因住,其知是者,不住不着,不思不想,即生而无生,死而非死,即无生死,即得解脱,即得自在。     凡夫畏死,以其有我故。觉者觉于无我,故爱死如生,不见真实生死,游戏于生死,如视梦幻。    只知无生死,不能无生死。无生死不在言说,不在论义。达于无生死,证于无生死,真实无生死,乃是无生死。若能如是知无生死,达生死出于妄念,于念而无念,有生死之想则不住,有畏惧之心而知空,以智慧观察,久久训练,功夫纯属,自然不被生死妄念所拘,超越生死。

    2019-10-23

  • 送你一世玲珑

    送你一世玲珑       问:师父好,我看到有人这样论述佛性,请您开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佛性本空。万法皆空,佛性亦空。众生不得觉悟诸法实相,正是因为着在佛性是有,即心即佛,我就是佛,我有佛性上。佛性是妄,佛性是空。六祖大师说,本来无一物,就是指佛性无。这个无包括佛性。佛说“万法皆空”,这个万法包括佛性亦空。    师父,我觉得这种说法有问题,很不严谨,容易误导别人。但是哪里有问题,我又说不上来。请师父指正。    答:“佛性”这个词是佛陀用来形容“真实”的一个名相概念。真正觉悟的人觉悟世间一切万法都虚妄不实,而有一种真实恒常存在,佛称之为常乐我净,称之为解脱,称之为大涅槃。但是,这种真实超越意识和思维,无法被思想捕捉。对这个真实贯以一个名字,佛称为“佛性”,或称为“实相”。它不属有无,非是造作而得。它本有,故名为有。它无一真实之法可得,故名为空。佛性有之与空,所说角度不同,皆非真实。    佛性、涅槃、常乐我净,作为名字,作为概念,无有实义,但其所指,其所喻,则真实常住。    涅槃经云:一切诸法皆是无常,佛性是常,涅槃是常。故知,佛性常住,非为虚妄。涅槃体常,非为坏灭,故云常乐我净。    佛性真实是有,非为无也。只是,佛性之有,非有无之法,非意识思维分别所能知之。    我们学法,先要了解什么是佛性。“佛性”作为一个概念,作为头脑中的产物,它不是真实的,只是一个空名,没有实义。一切万法,但有名字,皆无实义。你用头脑和意识去思维“佛性”,你无法见到“佛性”。当你思维它时,它只是你的念头,是识,是妄,是无所有,是空,是有为生灭之法,是“无明”。但是,这并不表明没有佛所说的“佛性”。佛陀所说佛性,是自证圣智境界,真实是有,超越言说,离心意识。佛陀施设“佛性”这个概念,就是告诉我们这个词后面的那个真实,“佛性”所指的是真实,是真实存在。只是,如果你着在了“佛性”的概念上,你着在了意识所想的“佛性”上,着在了“存在”的概念上,你思维分别取着佛性,那里什么都没有,那里都是你的妄想,佛性是空。    众生不了此事实,或着佛性有,或着佛性无,皆是妄想。佛性唯自证得,道眼见得,真实解脱得,无作无为得,具足无量功德得,无所得中只么得,不从心想得,不从有为得,不从概念得,不从知见得。    学法第一不得执着于文字,第二,要领会文字所指。文字无障碍,只是自心着于文字,才有障碍。“佛性”真实是有,非为无也。佛性真实存在,非为空也。“佛性”一切众生有之,非是无也。只是,佛性之有,超越意识之有,超越心想之有,超越概念之有,超越有无之有,超越有所得有,不可思议,拟心即错,动念即乖,当体便是,不做是想。唯可顿悟,不从想得。悟时不做悟想,得时不做得想,证时不做证想,正用时不做用想,不可离,不可即。        为破着一切空者,佛说佛性是有。为破着意识中佛性有者,佛说一切法空,般若空,大般涅槃空,法性空,佛性空。如是有之与空,因人而论,因机示教,尽无实义,皆不可着。    佛性非有非无,是有是无,是有非无,是无非有。若人解此四句,不可定言佛性有无,执其一句。佛性者,南头岭,北头葱。春三月,放风筝。佛性者,跛飞跳,哑出声,少白头,作老翁。若君偃卧溪边,送你一世玲珑。

    2019-10-23

  • 世间是小网,佛法是大网

    世间是小网,佛法是大网        你可能觉得世间万物,光怪陆离,如梦如幻,犹如织网,束缚人心。于是一心向佛,转学佛法,期望解脱。但是,有一天,你发现,佛法修行是一张更大的网,你在其中迷失了很久。        对于有的人,世间难出,佛法难入。但对另外一些人,佛法易入,修行难出。        执着世间会苦,执着佛法亦会苦。佛法是为了离苦,一旦你越学越苦,你要反省是否落入了佛法的迷网。        世间之网易识,佛法之网难认。世间之网有始终,佛法之网无始终。世间之网有形,佛法稠林无边。世间之网易出,佛法之网难离。        人于世间能生傲慢,于佛法能生大傲慢。人于世间可起执着,于佛法可起大执着。人于世间会痴狂,人于佛法会疯癫。        世法困人,终有时节因缘。佛法困人,穷劫难脱。人于世间执迷易醒,于佛法中执迷难觉。人于世间求尊贵,于佛法中生大我。人于世法会沉迷,人于佛法会疯狂。人于世间造恶,于佛法中成魔。        人于世间奔波劳碌,终有歇时。人于佛法探寻,难于止息。人在世间繁华过后,易归平常。人于佛法中越修越见殊胜,越行越带光环。        几次打击你会看到世法无常,于佛法中你会执迷不悔,越挫越勇。本为求于解脱而学佛法,反而因学佛法越陷越深。未学佛法时,还近人情。学佛法后,唯我独尊。未学佛法时,常态居多。学习佛法,一切反常。未学佛法时,一切无忌讳。学习佛法后,处处是禁忌。未学佛法时,想做就做,学习佛法后,寸步难行。        学法之人尽赞佛法殊胜,却看不到它的危险。学佛学道,本为去迷开悟,若越学越迷,越学越痴,此非佛法,非是修道。        佛法通透,大道至简。佛法光明,能出幻梦。佛法平常,无玄无奥。佛法无碍,无网无缚。若不如是,是错学佛法,是误入法网。        修行只做凡夫事,行凡夫行,莫住于佛念,莫痴于佛行。若住于佛念,则入大网。若强行于佛行,则入魔窟。        佛法无谬,以我执迷,故被自心所困,非佛法咎。佛法教人离执,不教人迷信。若于佛法生执,等同外道迷信。       善知识,不迷于世间,完成了修行第一步。从佛法中走出,完成了最后一步。

    2019-10-23

  • 空虚不是问题,无苦就好

    空虚不是问题,无苦即好    问:师父好,看了您的文章,您说自己每天大多数时间都是一个人坐着。您不觉得寂寞和无聊吗?您平时生活中有什么乐趣,还是总是一个人发呆,什么都不做?还有您建议我们做四门功课,其中做一物不为的功课时,我的妄想很多,总有空虚和不安的感觉,怎么对治这些问题呢?    答:寂寞不寂寞,空虚不空虚,都不是问题,我从不关心我的心上生起什么感觉,也不去制止它们,它们自然来到我心里,然后又自然消失。我只关心我是否难过?我是不是苦?我有没有疑惑?我有没有不安?  一个人无聊,没关系,若无苦,即好。一个人寂寞,没问题,若无不安,就好。    一切都没问题,一切都不须对治。当我难过时,当我有了疑惑,当我陷入烦恼,我会告诉自己:你进入了妄想,相信了念头,那不是真的。当我内心对自己这样说到,所有的烦恼消失了。    不管我是不是一个人,人所有的情绪和感觉,我都会有,我不是一块石头。一个修行人不是要把这一切自然而然的感觉修没了,而是看到它们不真实,不被它们欺骗。    我并不害怕并讨厌寂寞、空虚、无聊、忧郁,我非常清楚,它们只是一些不实的情绪而已,它们只是一些友好的客人,不会住在我心上,除非我对它们产生执着并让自己不高兴。然而我不会让自己不高兴。有时我也会像孩子一样开心、喜悦、兴奋。当我看到电视中出现一幅美丽的画面,我会惊叫:太美了!当我听到好听的音乐,我内心会很享受,很愉悦。当我听到忧伤的旋律,心绪也会自然地随之波动。  我从来不封闭自己的内心和情感,我会让它们自然地流露,有时我甚至还会气愤,还会与人争论,但是,我会在自己过度执迷于这些感情和状态时,告诉自己,这一切都不是真的。    当我吃到好吃的东西,我决不会告诉自己,你不应贪吃。我会享受美食,可能那只是一份简单的米粥,也有可能是一道大餐。我偶尔也会感到孤单、寂寞,那是我的心念,我无法阻止它们,我允许它们自然地涌现,然后消失。但我不会因此陷入悲伤、痛苦或是不愉快的回忆。我会生气,但我不让它伤害到我,我不会让那不舒服的感觉在我心上停太久,如果我有办法转移我的念头。如果不能,我就会听之任之,反正我知道,它迟早会消失,它自己会消失。    寂寞、无聊、空虚、生气、恐惧,它们没有任何问题,我不想对治它们,因为我知道它们不真实,它们无须对治。我允许它们。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会执着这些感觉,然后让它们笼罩着我,让我沉迷或恐惧。    寂寞和无聊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安于寂寞,耐不住无聊。不安于寂寞,然后去寻找刺激。耐不住无聊,然后无事而生事。所以众生忙忙碌碌,轮回生死,烦恼不断。    做一物不为的功课,只是一期方便对治之法。我们习惯于依赖根识而生活,所以通过不做事,来改变贪着尘境的习惯。妄想多很正常,正是我们从来没有休息过六根,所以忽然之间停下来,才会有这么多妄想,所以需要减少造作。通过训练,慢慢妄念就会减少,但是不能执着于无念。念从自性而起,无能断绝。空虚不安,亦是不习惯于无事,多加练习,慢慢适应,如理观察,见于实相,自然心安,亦无空虚。

    2019-10-23

  • 三月花开,十里飘香

    三月花开,十里飘香        只可言二法不实,不着于二法,不可言二法错误。只可言相无实性,于相而无相,不可言相是断灭。只可言世间无实性,故名为幻,不可说世间错谬。世界无错谬,以颠倒心执以为实而生取着,故名为妄。故父则称父,母则称母。男称男,女称女。不可倒称。虽顺世称,知其不实,不名颠倒。若唤男为女,唤父为母,是名颠倒。    只可说生无自性,不可着生,不可说生是错谬。故亦不得着于无生。若着不二、无相、无生,还同于二法、有相、有生。何以故?意识思维,不离二边。虽言无法,不离有法故。        佛法不离世间法,真不离妄,所以有世谛实谛。如是二谛,不相舍离。众生着于世谛,佛说第一义。于佛,世谛即是第一义谛;于众生,第一义谛则成世谛。若都无执着,则无一谛二谛。佛法唯破执着,不否定幻相。唯断取着,不断见闻觉知。因世人着于有法。故大觉世尊说于无法。若达于实相,有无不相关。佛与祖师,有所言说,皆是对治众生妄想,随方解缚,拔钉去粘,假名三昧,实无有法名为三昧也。若悟真实,一切语言文字,皆无实义。故学道者,不可于语言文字生实解。        为令众生不着于二法,故云不二法门。若以不二非议二法,是为悖谬。如以头否定脚,无脚头何以立?如以真否定假,无假何来真?若无有“二”,何立“不二”?故头不离脚,真不离假,不二不离于二,涅槃不异生死,烦恼即是菩提。        佛法只对治执着,不坏一切幻相。幻相称幻相,以其不真实。若不真实者,非真亦非虚,无名可名之,故名为如幻。诸法如幻相,即是真实相。一切相常住,是名真常性。        如涅槃经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若诸菩萨具足二庄严者,不应说言一种二种。一切诸法无一二种。一种二种者,是凡夫相。”         佛言:“若言诸法无一二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无一二,云何得说一切诸法无一无二?善男子,若言一二是凡夫相,是乃名为十住菩萨,非凡夫也。何以故?一者名为涅槃,二者名为生死。何故一者名为涅槃?以其常故。何故二者名为生死?爱无明故。常涅槃者,非凡夫相;生死二者,亦非凡夫相。以是义故,具二庄严者,能问能答。        所以佛说,无常者即佛性。何以故?以众生执着死常为佛性,故佛说无常。若执无常身心为实有,佛亦不说无常,乃说佛性是常。        若都无执着,佛不说佛性是常是无常,唯说三月花开,十里飘香。

    2019-10-23

  • 佛法不关注对错,它关注苦的息灭

    佛法不关注对错,它实现苦和疑惑的止息        问:师父好,我经常看您的文章,我有一个问题:既然您一直强调一切都不真实,那么请问师父,认识到这一点的又是什么?如果一切都不是真的,这种认识是不是也值得怀疑?怎么能确定一个人所觉悟的东西就是实相呢?        答:好比如我们乘船过河。船非彼岸,然而借助于船,我们可以到达对岸。虽然所有的认知也不真实,但不真实不代表是错误的,不代表不可以借用。我们修行佛法,如理观察,有所觉悟,没有问题。只是,不能执着于有所觉悟,亦不能执着于有人觉悟。因为觉悟本身非是有法,所谓觉悟,正是觉悟到一切都不可得,包括觉悟本身。通过观察和觉悟,我们见到实相,但是你不能执着于这种观察就是真理,你也不能离开这种观察而看到真理。我们正是借助于这不实有的观察和觉悟,可以看到真实。看到实相,发现所借助的一切工具和觉悟本身同样没有实性。        又好比如通过发射火箭,把卫星送到太空。卫星是我们要送往太空的目标,但是要借助于下面一节一节火箭的推送,才能实现这一目标。不能因为火箭不是卫星,就否定火箭的作用。        又好比如我们用火取暖。但是,火不是凭空而来,我们是点燃了木头才取的火。不能因为木头不是火,就否定木头不能产生火。        众生修道亦复如是,众生虽幻,然而能以幻治幻,以幻修幻,以幻知幻。如汤消冰,冰热俱泯,唯剩一水。众生修道亦复如是,以心修法,而见于道。见道之时,心法俱泯,道性独露。沸水消冰,冰沸俱消,唯剩于水。水则可见。众生修道,以幻修法,幻灭法亡,道性炳然。然而道不可见,唯有智慧能达。幻能知幻,法可达法,修与修者,同于寂灭,故名不实。不实非无,亦非是有,假名为幻,亦名不定,亦名不实,亦名无着,亦名无住,亦名为空,亦名解脱。名字虽一,其义不二。义虽不二,俱无真实。如薪木燃烧,木尽火出。众生修道亦复如是,以烦恼木,燃智慧火,烦恼薪尽,智慧火出,能达解脱。         佛说一切诸法,性无真实,是名无性,亦名空性,亦名实性。无性实性,其性不二,是名佛性。见于佛性,不执有法,不落无法,不执是非,不住对错,超越识心,故得解脱。        观察实相的智慧所要达到的是解脱,不是认定对错。而头脑和意识的特点不是去如实了解实相,实现解脱,而是去评判对错。实相无关对错,它只和真实有关,和解脱有关。        你无法确信任何一个人觉悟到的是否是实相,只有实现解脱者本人知道,所以佛法又称自证圣智境界,无法向外人证明。它不是逻辑学,它是实修实证。修证什么?修正错误的用心,颠倒的想法,坚固的知见。证明念头的虚妄,诸法的不实,烦恼苦的熄灭。觉悟实相不是佛和圣人的专利,所有人都可以试着去经历,去观察,去质疑,去验证一个觉悟的人提供的关于认识实相的方法是否是真的。而这,与头脑分析对错无关,它需要你去修行,用智慧去观察,去亲证。

    2019-10-23

  • 三三昧

    三三昧        养成不做事的习惯,你会培养出冷静的观察力。一次或者短时间的不做事不足以培养出这种定力,它需要长久地练习。    佛陀说三解脱门,又名三三昧:一者无作,二者无愿,三者空。此三种三昧都跟不做事,跟休息有关。无作不仅是一种理念,更需要实践。欲无作,先无愿。欲无愿,先悟空。若悟诸法空,自然诸妄休息,诸愿不起。愿不起,则所做之事俱息。所做之事息,则心识缘灭,观智现前,故能如实观察诸法实相。    此三解脱门,三三昧,先从不做事,少做事开始练习,然后行住坐卧,皆得安住,不违法性。    不做事时,妄念会像尘埃一样落下,理智使你观察到自己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意识和念头,来自于妄想。你被自己虚妄的意念缠住了。    所以,所有问题都可以坐下来解决。所有事情都可以停下来解决。所有的烦恼都可以通过不做事解决。    不做事不表明下雨了,你还坐在外面的椅子上淋雨。你会回到屋子里,你会去找毛巾擦掉身上淋的雨,你会去洗澡。不做事不代表你不会去超市买菜,不自己做饭,不去收拾家务。不做事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超脱。不做事是:不去做过分的事,不去做折腾人的事。    不做事是不需要做事时不找事做,不做事是不去做让自己劳苦、奔波、费心的事,不做事是不去做让自己情绪波动、心里不安、压力重重的事,不做事是不去做颠倒无明愚痴的事。做简单的事,做轻松的事,做有益身心健康的事,是我所说不做事。    为了改变一直靠做事而安心的习惯,我会让自己每天找出几个时间练习什么都不做。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安静角落,坐在那里休息。仅仅是坐在那里休息,既不是打盹,也不是打坐,也不是睡觉,只是安静地坐在那里,清醒地坐在那里。没有刻意地想或不想什么,也没有要求自己去观察什么,只是当发现自己想到不舒服的事时,提醒自己,那是假的。然后继续坐在那里。    或者是坐在屋内的沙发上,或者是小区的藤椅上,或者是河边的长凳上,或者是湖边的石头上。只要我手边没有必须要做的事,比如做饭、洗衣、看书,整理学法资料,回答学人的提问等,我就会有意识地提醒自己,放下手机,放下书籍,关掉音乐,去找一个地方休息。大多数时间我会坐在屋子里,有时觉得闷了,就到小区或河边坐着。有时我会和一些同修一起练习静坐。    当我把什么都不做地坐着当成一门必修课,我会要求自己每天都坚持会练习。时间长了,我发现单纯地坐着变成了我的一个习惯。后来,我发现那不仅仅是一种习惯,而是一种秘诀,也是一种享受。    每当我念头不停地在思考什么,或者一直在对某个人说话,或者手机看久了,我想到了过去或未来让我操心的事,这时,我会立刻坐下来。不管多么严重的问题,一分钟之内就消失了。    而当我实在没有任何事可做,习惯性地觉得有些寂寞和无聊时,我也会立刻坐下来。没多久,空虚和无聊也消失了。我很快就安静下来。    所有的情绪和内心的波动都与心识的习惯有关。心识习惯性地抓取色声香味触法,所以,它不喜欢不做事。不做事,会让心识产生不安和躁动。但这只是一种习惯和错觉,它不是不能改变的。一旦你习惯了无事,习惯了坐在那里什么都不做,习惯了一物不为,空、无作、无愿对你来说不再是一个空洞的理论,它变成了现实。你实现了三解脱门,你实现了解脱。    朋友,佛法不是学问和研究。它是实践,是生活,是修行。它并不复杂,也不艰难,不需要你去研习太多的经典。只要你掌握了方法,剩下的只需要练习,演练。从此刻开始,找一个地方坐下来,哪怕只有几分钟,改变自己的习惯,享受自己新的习惯:什么都不做地坐在那里。    你的生活和修行将从这个很小的习惯开始,变得无比的美妙。

    2019-10-23

  • 留下吧,肿瘤君

    留下吧,亲爱的!        问:顶礼师父!我今年49岁了,我得脑瘤到今年快4年了。因为我的生活贫困,付不起高昂的手术费,手术费50多万。我就放下了手术,走进了佛门学习佛法。我走进佛法是从学习因果教育开始的,一点点的学习到今天,没有拜什么师父,现在网络很方便,就在网络上学习。师父!我的脑瘤是长在大脑里的。有照的图片。师父!我是一个病苦的女人,请您指导我,我怎么能脱离病苦?        答:疾病是众生颠倒知见最明显的一个表现。长脑瘤是个错觉,那只是一块肉,一块让你感到疼痛的肉,一块和其他肉不太一样的肉,但仅仅是肉而已。虽然短时间内无法改变这块肉,身体也确实会因此感到疼痛,但是,让脑瘤仅仅是身体的疼痛,不要让它变成一种心里上的苦,一种可怕的精神折磨。        所有的疼痛,所有的觉受都是无常的,它们会加强,也会变弱,直到消失,如果你根本不去关注它。但是,对一件虚幻事物的过度对待,对它的执着就会长久、牢固、壮大,以至于无休无止。被人用刀刺过一次,可能一个月伤口就好了,如果对那个人心存怨恨,对这件事耿耿于怀,心里的伤口可能会跟随你一辈子。身体的病苦会消失,但是对它的态度和排斥,会长久地留在你的心里。这才是疾病的可怕之处。        脑瘤不可怕,是人们把它想象得可怕了。是你对它的错解和恐惧让你变得更加痛苦,而不是脑瘤本身。当有一天你发现人们对脑瘤的种种认定都是骗人的,脑瘤对你只是一块多出来的肉而已。        一次次地看清这个实相:脑瘤并不可怕,是人们和你把脑瘤想的可怕,所以你才会越来越紧张!你拒绝身体的变化、衰老和死亡,所以才对脑瘤充满恐惧。你可以用一支笔在纸上无数次地写下“脑瘤”这两个字,有一天,你不再畏惧这两个字,你发现它们没有任何意义,是你的头脑赋予了它负面的意义。        身体出现的一切变化,甚至疾病,甚至癌症,一点问题都没有,都很正常,即使有些变化会让我们身心痛苦,但是,它不应该成为我们精神恐惧和紧张的原因,不应该成为我们的不幸。一切都没问题,一切都可能发生,一切的发生都很正常。是我们对待发生之事的态度出现了问题。那才是疾病的实质,是疾病真正的面孔!        我们要重新面对疾病,重新认识疾病。人类所有的疾病不是发生在大脑的器官上,没出现在身体里,没在血液、骨骼和细胞里,而是发生在观念和思想里,发生在对事物错误的认识中。        当我们拒绝接受身体出现的变化时,这时,我们患的不是身体上的疾病,而是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是思想上的观念导致我们处在恐怖和痛苦的状态中,从而导致着身体加速变化、病变和恶化,并且使身体更加痛苦,精神更加紧张。        如果我们通过如实观察,了解真相,放松心情,调整心态,简化生活,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不再讨厌自己的身体,不去一味地驱赶疾病,而是视之平常,以超脱的智慧看待它,看透它只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坦然地接受它(除此之外,你又能怎样?)它就不会伤害我们。即便疾病没有消失,脑瘤还在,它们已经被我们治愈了,被我们的接受治愈了。        还有一点:所有疾病的出现,都是一个讯号,是一种警告,是一次启发,是我们觉醒的契机。脑瘤是你真正的善知识,是它把你引入佛门,是它督促你修行,是它提醒你人生是苦,是它让你彻底休息下来,是它让你不再造作。脑瘤是你的贵人,脑瘤是你的恩人,所以,不要憎恶它,不要驱赶它,欣然接受并感恩它。如果它要走的话,你甚至还要挽留它,让它陪伴你到人生的终点!        切记:伤害我们的永远不是事物,不是疾病,不是变化,不是脑瘤,而是我们对待它的态度,是我们自己的观念和妄想。不要试图去改变外境,外境无好丑,外境无疾病。疾病起于心,痛苦来于念。外境没问题,身体没有苦。痛苦颠倒有,恐惧从想生。        有一部电影叫“滚蛋吧!肿瘤君!”不,那是愚人的思想,弱者的台词。在我心里,我会对来到我身体里的一切说:“留下吧,亲爱的!”        心念若变,一切吉祥。

    2019-10-23

  • 关于于念离念

    关于于念离念与学人问答  问:顶礼师父,看到师父两篇文章,自己脑子有点绕,有两个问题,请您开示。一,这个在“一物不为”时什么都别想,是不是让脑子空净,有念头就断?二,我练习牧牛肯定是时时起觉照的心,怎么您说不用时时起觉照的心,又不用一味地离念,否则功夫是徒劳的呢?    答:一物不为的重点在于什么都不做地坐在那里,能不想什么尽量不去想,控制不住想了就想了。别跟想不想较真!于念离念也是,能转念就转,知道念头无实性,不相信它就好了。当我们如实地看到念头不真实,念头可能会消失,也可能会再来。但是,不管念头来与不来,我们都不会因它而烦恼,除非你坚持要消灭它,不让它起来。虽然知道念头是空的,它可能还会不停地涌现。这时转不了念,就不要执着离念与转念,更不须观照。继续打妄念就好了,不用时时看念头,更不用一味地离念头,否则,看念与离念便成了法执,成了又一个妄想!念头自己来,自己去,知道它不真实,自然就不会执着于有念无念,也不会执着于离念,自然就不会被念缠缚,从而解脱。这就是圆觉经中所说的,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熄灭。    做四门功课的重点,主要在改变过去依于六尘而生活,练习独处与无为,而不是练习对治念头。放过念头的事,随它起灭,只管好好做功课就好了。平时注意多听经闻法,这些疑惑自然就没有了。    这四门功课做久了,你的正念和觉性会提高,你会自然地看到自己起了妄想或烦恼,然后非常清楚它们毫无实义,这时自然不住,转身解脱。而有些妄想和念头,对我们没有任何伤害,不管相不相信它们,更不需要观照它们是空的,它们自己就会消失。这就是圆觉经中所说的“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通达此理是需要长时练习四门功课并与听法明理同步进行的。     问:师父好,我想请教关于牧牛的问题。    您说牧牛是于念离念,出离烦恼,又说有些念不用拉,这个尺度该怎么掌握呢,我觉得一些时候不烦恼的念会发展成或者说引出烦恼的念。赵州禅师说在南方三十年,只有二时粥饭是杂用心处。真正的牧牛是否是尽量于一念不生处用功呢?尽量淡化到真正的一物不为,念起即觉,觉之即无?    答:念起念灭不是你能控制的。我们能左右的只是通过学法和如实观察,看到念头没有实体,空无一法,从而不被念头缠缚。我们无法主宰念头的来去,但是可以不相信念头的真实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叫离念,又叫解脱。解脱不是有念或无念,而是如实通达念不真实,不信于念。离念不是没有念或念不生,而是不住在念头中想是想非,分别幻法,让自己徒生烦恼。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过的许多事会在头脑中留下记忆,这样的念头都是本性自然起作用而生起并熄灭的,所以,你没办法不让它起,你也无法把它们赶走。无论它怎么起,它都没有任何问题,除非你不知不觉地相信了它们,并且因此而评判、取着、难过或烦恼,这时,你要告诉自己,它们是空的,那里面什么都没有。当你看到这个真相时,不管有没有念头,你都不会烦恼。不然,如果你一味地执着不想起念,而有些事情,就是到死,你都不会忘记。你根本无法不让它消失,但你却执着于离念和驱赶念头,这本身又成了你另一个烦恼和妄想。所以离念是指不相信念头,而不是不起念头。如法地牧牛和于念无念需要你对念头没有真实性这一实相有一个特别深刻地领悟。这种领悟就是见地,见地清楚了,才好做功夫。如果对牧牛还有疑惑和问题,那么说明你理不透,多看祖师法语,把理彻底搞明白,然后在做四门功课时多加体会与练习,自然知道如何牧牛,如何实现解脱。

    2019-10-23

  • 谁是圣人,他们觉悟到什么

    谁是圣人?他们觉悟到什么?    问:师父好,我有几个问题想请教您:第一,老子是不是一个悟道的人,他留下的《道德经》究不究竟?可不可以作为佛法修行的指南?第二,经常看您文章,也听您讲法,您多次提到过耶稣和外国的一些圣人,还有他们的经典,比如《圣经》,似乎您很认同他们也是觉悟的人。那他们到底是不是像佛陀和祖师一样真正觉悟实相的人?第三,圣人之间觉悟的实相有没有区别?    答:我不关心老子或是耶稣、默罕默德是否开悟?至于他们留下或学习的经典,也不是我特别关心的。我会在我的文章中提到这些人和他们的经典,是因为他们身上有我可以学到的东西。他们的经典中也有能够启发我的一些见解。但这并不代表我对他们内在的觉悟有一个明确的认定。    我无法认定任何人是否开悟或得道,甚至包括我自己。我可以看到在某些时候我没有执着和烦恼,在有些时候我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对一些事物和自己的念头有所执着,并因此而烦恼,但我不去想这是不是开悟。虽然有时会有执着和烦恼,但是我知道怎样能让自己解脱。我会离开关于那件事的想法,我会从自己的念头中离开。然后,我回复了自己的平静。    我只能看到自己是如何执着于幻境并产生烦恼的:住在了头脑认定的想法和妄念中。我也知道怎么做能离开那些烦恼:从那些妄念中走开。这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觉悟和修行。对我来说,这才是我真正关心的,而不是已经不在这个世间的老子或耶稣是否觉悟。就算他们今天还活着,或者以其他的方式存在着,他们如何思想,如何修行,如何觉悟,怎么觉悟,我都无法确定。    我甚至对自己的任何状态都无法确定,也不太关心,因为我深知关于我的一切都不真实。除非我对某些事物产生执着,我因为某些想法而烦恼,这时,我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从那种想法和观念中走开,从我的妄念中脱身。至于那是否叫开悟,或叫什么名字,我并不关心。    我只想没有压力和负担,没有挂碍和烦恼的活着。如果我看到了什么让我开心的文字,我会借过来编织在我自己的歌里,借助它们表达出我对自己某时某态的满足和喜悦。安宁和喜悦永远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那是我唯一关心的。开不开悟,那不是我要想的事,那不重要。    在我学习如何让自己安宁和喜悦的过程中,我不仅会提到像老子、耶稣、佛陀、六祖这样的人,有时我也会提到我的父母,我的家人,我的邻居,我在小区见到的保安,玩耍的孩子,我过去的同事,小时的朋友,甚至还有花丛里看到的野猫和蝴蝶,忽然吹过来的风,天上的云,夜空里的繁星,我会向我遇到的这一切学习,从他们身上领悟自在、开心、解脱与真实。    当我有一天看到真实时,我发现没有一个人在去认识真实,也没有绝对的真实被什么认识。我看不到任何实有的存在,包括我这个观察者。    当我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时,我才知道,并没有一个真实的圣人存在。所有的圣人不过是认识到这一真相的幻影。在他们觉悟时,他们看到了自己并不真实。    对我来说,圣人和开悟的人决不仅仅是那些众所周知的伟人,如佛陀、老子和六祖。任何没有烦恼的人,都是圣人,他们可能是我们身边最平常的人。他们未必永远没有烦恼。当他们满足于自己的平常生活,在那些没有烦恼的时刻,在他们没有特别执着什么的时候,他们正处在觉悟中,而不是正在觉悟。对我来说,觉悟是不可避免的,是不可寻求与证明的。当你错以为你没觉悟或者你正在捕捉觉悟,或你以为自己已经觉悟,就在那时,你从觉悟中滑脱。    一只猫和一头牛也是圣人,小虫和猛虎也是觉者,一个罪犯休息的时候,一个老人打盹的时候,一个小偷吃饭的时刻,他们都是天真佛,是本性佛。当他们恢复自己的习惯,又去贪着、造作并自寻烦恼时,他们又变成了众生。但不管他们做天真佛,还是变成众生,那都不是真的。    觉悟不是某个人觉悟,而是心的状态,是心没有烦恼,没有捆绑,没有不安,没有知见,没有评判和分别,没有固执己见,没有争吵的一种状态。甚至连这样的状态都不真实,唯一真实的是心本身,它超越了一切状态和认知。所以真觉无觉无不觉,超越觉无觉。    如果你问我,圣人之间觉悟的实相是否相同?我会说,圣人根本就不真实,一切都不真实。如果你问我那些不真实的觉悟者觉悟到什么?我会说,他们不是因为觉悟到什么而成为圣人,而是觉悟到空,觉悟到任何存在都不真实,觉悟到无所有,觉悟到无能觉无所觉,他们其实什么都没觉悟到。

    2019-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