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你要关心的

    什么是你要关心的问:我们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答:你和这个世界都是个错觉。没有你,也没有真实的世界,更没有来到。问:如果没有了爱和关系,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答:没有了爱,你会有慈悲。没有了爱,你会从恐惧和忧虑中解脱。没有了爱,你会得到宁静。佛说:由爱生于忧,由爱生于怖。若能离于爱,无怖亦无忧。问:爱和慈悲有什么不同?如何在爱与慈悲中融合?答:爱与慈悲,都不真实,都不可执着。所以,你不须关心怎么去调和爱与慈悲,无论怎么调和,那都是你的想象。你要关心的是如何觉悟实相,如何实现解脱。如何觉悟实相?去亲近善知识,听经闻法,如理思维,如说修行。问:佛法会不会让人变得消极?答:世法有消极和积极。佛法既不积极,也不消极。它超越了人的一切情绪。它要告诉人的是客观的实相。它不会因人的消极或积极而有所改变。问:按照您对修行和解脱的阐述,世间能有几个人觉悟?答:你不须要管别人。只需要问自己:我有没有烦恼和无明?如果有,怎么解决?修行是自我的觉悟和觉醒。没有人强迫你必须要觉悟。智者不会关心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修行和解脱,他只关心自己要不要好好修行。问:您怎么能证明自己的见解符合真理和实相?答:真理和实相是自证圣智境界,它需要自己践行和证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果你想得到证明,那么自己去实践和经历。这是唯一的方法,自证。如果你想知道苹果的味道,自己去咬一口就知道了。如果让我证明苹果是甜的,你永远都不会相信。我能做的,只是告诉你苹果的存在,并把它放在你的面前。问:您说禅宗是正法眼藏。难道其他法门就不是正法眼藏吗?答:法门和名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修行顺于实相。顺于实相,即便是世间凡夫法,也是正法眼;背于实相,即便学习禅宗或你认为更殊胜的法门,也无法解脱。禅宗只是一种默契于心解脱的代名词,它并不代表一个人真正的修行。真正的修行超越了所有的名相和定义,超越了思维和概念。有了正确的见地和修行方法才能真实达到解脱。问:末法时代,禅宗还能兴盛吗?答:世谛有正法末法,第一义中正法尚无,何况末法。法因人说,人若非实,何有其法。故云:法本法无法。本来没有法,因人而假立。经云:非法非非法。不见法非法,是则见真法。能见真法者,是名禅兴盛。此是假名言,随世方便语。真实一义中,非禅无兴盛。问:末法时代,在家修行更容易得道还是出家修行更容易得道?答:得道无关在家出家。道从心得。心无所得,是名得道,非关是谁,人在哪里,是何身份?道由心悟,心若悟空,八十老汉,市集婆子,道士艺人,农夫小贩,皆得悟道。心若不悟,纵讲得三藏十二部,坐法王宝坐,聚千徒众,成大法师,亦是盲人,非是道人。道人只是闲人,是无事人,是心空的人。问:我学习禅宗已经有三年了。我有一个问题,常看到古人得道需要很多年。像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学习禅宗又如实修行的人,是不是也需要很多年才能悟道。答:迷人拖悟道于将来,不知见性须当下。一念执心不起,即是解脱,即是觉悟,无别法得解脱。一念执心起,即是六道,即是生死,无别有生死。所谓执心者,有所得心。若谓有法可修,有道可悟,是不名学道,是名学有。学有者如恒河沙,学道者无一二人。何以故?学有,以有所依,心得暂安,骗汝神识。学道,无所得,无所依凭,故千万人望而生畏。何以故?惧无我故。无处安置识心,所以不得解脱。众生不达此意,所以念念执迷,以为道是修成,悟须将来。错了也!若起修道心,此人不会道。道心若不起,谁修复谁成。无修亦无成,假名为大道。大道实无道,随俗立于名。若真修道人,一切时无妄。念随性而起,无执病即除。修道在言下,言下不可及。言下尚不及,更于何时期?将心待于悟,如同石栽花。一心若不生,谁立凡圣名?凡圣尽非真,迷悟亦诳人。不起迷悟心,亦无恁么时。堂前草荣荣,树下花味浓。起身正离坐,忽见西天红。

    2020-09-25

  • 你的专注力不够

    你的专注力不够你和朋友吃饭,朋友点了饮料,你随手拿过来就喝了,你觉得那饮料很好喝,就看了看饮料的名字。你以为你记住了那名字。后来,你想起那次和朋友在一起的饮料很好喝。但是你根本想不起那饮料叫什么名字。你明明记得当时为了记那饮料的名字,你还特意看了一眼。但是为什么却忘了呢?虽然你特意看了饮料的名字,但是你的觉性不够,专注力不够,你并没有带着真正的觉知去看那名字。对那饮料,你没有投入更多的理解和注意。时隔不久你忘了它,说明在你看那名字的时候,你真正的注意力在别处。有时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而错失了当下。这种错失被称作无计或妄想。只不过,这样的妄想并没有针对什么,而且非常地迅速、微细,以致你根本无法察觉。这就是我们会经常忘失一些事情的原因。当然,忘失有时并不是一件坏事,我们不可能记住所有的事。但是,有一些事却对我们的生活和解脱非常重要。比如对曾经听闻过的佛法和真理,如果你没有真正投入和用心,你看过的东西就会丧失在这样的遗忘中。只有时常从头脑那里回到当下,专注于现实生活,觉知才会转变成觉性、觉悟。带着真正的觉知,找到那杯饮料,重新看一下它的名字。这次你记住了那名字,你会记住很久。如果没有这样的专注力,就算我们看再多的佛经,听再多的道理,研究再多的佛法,它都无法深入我们的内心,从而转变成智慧。通过觉知,使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更加清晰。有了专注和觉知,我们才会培养出定力与智慧。诸佛祖师不是凭空觉悟诸法实相的,而是在长年止观的修习中,因缘成熟,顿悟佛法真理。训练觉知和专注,就是止观的修习。止者,止诸妄念,观者,观诸法空。止观同运,定慧养成。止观同时,定慧同生。止即是观,观中有止。定即是慧,慧中有定。在觉知、专注、止观、定慧生起的刹那,即是觉照,即是觉悟,非离觉知止观定慧外别有法能觉所觉。虽有觉用,不可住觉。觉者如空,究竟无物。觉悟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处着手。有一天你能看到西红柿上的光泽,看到竹笋间错落有致的阴影。你能看到拖把立在墙角,看到门把手已经磨掉了一层薄薄的漆。你躺在床上看着天色一点点亮起来,鸟的叫声从一只到两只到许多只。你会发现,这一切都才是真正的“治愈系”,治愈你在心识大海里颠簸、求索而无所得的疲惫,治愈你迷失于妄想的不安。在一切时,一切处,养成把注意力从头脑的妄念中拉回到眼前、身边、当下的习惯。人在哪里,心在哪里。手在哪里,心在哪里。眼在哪里,心在哪里。头脑之城,将不在成为心识的禁锢。满足于当下的最简单的生活,带着觉知陪伴着自己,那才是人生最惬意的事。

    2020-09-25

  • 关系的本质

    关系的本质你还在关系里,就不自在。我说的关系是你执着那样的我与人的关联、我与物的关系,把那关系的双方当真。一个人只有超脱关系,不在关系里,才能真正解脱。关系,关住和系住。关系,不管是任何关系,那一定是纠缠在一起。不在关系里并不是说我们凭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与人交往,不建立任何关系。而是说,虽然你是一个儿子,你也尽量会做到一个儿子应该做的,但你不会真的认为你属于谁,你是谁的孩子,从而失去自己的独立性。如果你认为你是谁的儿子,你被“父子”或“母子”这层关系套牢。那将是你一生甚至多生的枷锁。同样“我的丈夫”、“我的身体”也将把你关押在那层关系里。你是谁的儿子?你隶属于谁?那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是谁?知道你是谁,你会从一切关系中解脱,包括从你自己那里解脱。你只是一念妄想的沉迷,是一念执着的累加。并没有一个实质的你。任何人与物都是如此。经云:妄计所执。自心妄计出一个我来,我便诞生了。而真实中并无那样一个“我”。甚至连“自心”都是它自己的妄计。关系的双方都是一念幻觉,所以不存在任何真实的关系。如果人尚不实,其他的一切更无立足之地。因为一切都因人而建立,而那是虚妄的。如果建立这一切的主角是虚妄的,当然一切都是虚妄的。所以,这个世界上一旦“人”这个事物不再真实,那么人与物,物与物的关系也不再成立。它们通通都是空与空的关系。色不自色,因心故色。心不自心,因心故心。经云:芥子纳须弥。又云:一切法从心想生。如果认为关系双方属实,那除了执着和捆绑,除了无明,没有别的。关系是束缚与捆绑的代名词。除非你清楚地认识到关系的实质:空。除了空和妄想,这个世界上没有你和你所属的关系。关系是我和我所的另外一个名字。你认同一种关系,就等于认同我和我所,就会有“我的儿子”、“我的妻子”、“我的房子”、“我的学生”等,而那“我和我所”,是一切痛苦和无明的根源。你不仅不是一个真实的儿子,同时,你不是一个真实的男人或女人。你不是一个真正的丈夫或妻子,你不是一个实有的父亲或母亲。你不是一个真实的老师或学生。你如同空气一样,如同影子一样。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父亲或母亲、妻子或丈夫,你就会堕在关系里,你会因此而做很多事,那些事会让你受苦和不自由。你会被那关系“关住”和“锁住”。打破所有的关系才能解脱。从所有的关系中挣脱出来并不是让你和父母断绝关系,让你去离婚,让你摆脱上下级的关系,让你去冷待万物,而是要觉悟那关系的不真实。觉悟关系双方并非真实的存在,关系就被打破,而你和你的对应物同时获得了自由。这是最好的礼物,也是你对任何关系最好的交待,也是你唯一的奉献。而你依然还是一个儿子、丈夫或妻子。但你将不再受关系的捆绑和摆布。你将成为一个自由的人。

    2020-09-24

  • 独立的勇气

    独立的勇气谁谁伤害了我,某某让我受了很多的苦,谁谁给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境。你相信这些说法吗?你当然相信。可能直到现在,你心里还对一些人心怀怨恨,认为他或她曾经深深伤害过你。你无法忘记那伤痛,一辈子也不能原谅他。这真是个天大的笑话。谁能伤害你?如果你对别人没有执着和依赖?谁能让你受苦?如果你不是那么执着自己。谁能给你困境?如果你没有想得到什么的贪心。伤害你的人永远是你自己的执念。认清这个事实,你永远不会怨恨任何人,你将不再怨天尤人。让你受苦的人也永远不会是别人,而是你自己。觉悟这个真理,你将从痛苦的阴霾中走出。也不会有任何人给你困境。困境来自于你的贪婪和执着。没人能困住你,除了你自己不能放手。所以,不要把你的生活寄托于别人身上,即使是你的至亲至爱。如果你把自己和任何人捆绑在一起,那等于是自杀。你经历的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选择,没有人逼你一定要做什么,你完全可以反抗。你没有拒绝别人,是因为懦弱,是因为依赖,是离不开别人。如果你认为谁谁跟你有关系,你完蛋了。你的生活将被他覆盖和遮蔽。你活在了错误的地方。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饮一啄,都和你有关。他的一切变动都牵扯着你的心。他的好坏,成了你的好坏。他的喜乐,成了你的喜乐。他的成败变成了你的成败。他的痛苦也一定成为你的痛苦。你将背负着自己的同时,还要背负着他的一切。你成了他的奴隶和囚徒。六道众生就是如此缠缚在一起,生生世世轮回其中,无法解脱。以有我故,以有我所故。将幻梦中的我人众生认为实有,为他生,为他死,为他受尽痛苦。不要说是谁捆住了你,是你自己不能独立。也不要说谁能伤害你,是你的软弱无能。你可以无数次求助于人,但是有一天你会发现,求助于人只能让你更加恐慌和不安,那些问题和困境还会变着方式再次来到你面前,你还要经历同样的恐慌。所以,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只有靠你自己。真正能帮助你的,也只有你自己。只有不再回避问题,不再向他人求助,自己解决了最根本的问题,才能不再恐慌,实现真正的自在和解脱。这个世界上除了独立,没人能在关系的痛苦中解脱。有我,即有我所。有我所,他就是你的深渊。学会独立,是你人生唯一的必修课。获得独立,那是觉悟的最重要筹码。独立,是每个人真正的天职和本性,而我们却被自己的妄想、无明、懦弱遮蔽,没有勇气面对它。面对真实的自己,正视孑然独立的真性,那才是你来这个世间唯一的使命。有人跟我说,学习禅宗要从一切的关系中超脱出来,这是不是太冷酷、太残忍了?修行是实相和解脱对你的要求,而不是禅宗和祖师。没人逼你做任何事,但是独立,将永远在解脱的门口那里等着你,没有人能绕过它而得解脱。修行之路无他,一切时中,莫依倚一物。

    2020-09-24

  • 独立,是觉悟的前提

    独立,是觉悟的前提你如果足够自立、强大,怎么可能依附于任何人。没有依附,怎么可能被人抛弃?又何来忧虑恐惧?凡是被抛弃的,一定是一个寄生者。凡是心有恐惧者,一定是一个不能自立的人。独立自主的人不会依附任何人,也不拥有谁。心无挂碍,亦无能所。所以,抛弃或是离弃在他那里不会发生,恐惧在他那里也不会存在。被拥有,才可能被抛弃。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在独立的,为什么要把自己嫁接给另外的人,把自己的生活寄托在别人身上?除了无明和贪爱。如果你依附于人,不管他是谁,你迟早要被抛弃。就算不被人抛弃,也会因无常、别离、死亡而被迫分离。那是一种更加残忍的抛弃。如果你被人抛弃,你会绝望,甚至因此而觉醒。你因无常而被迫与人分离,你还会抱着希望继续寻找他。轮回就在那里开始。独立,是觉悟的前提。无法独立而能觉悟者,无有是处。独立不仅仅是人格、精神、经济上的独立,更是心识上的独立,不依六尘的独立。只有真正独立,才能活在当下。活在当下,才能超越一切所依,获得真正的自在与解脱。一个还要依附感情、家庭、事业这些外在条件而生存的人,必定要面临这一切消失后的孤独和无依。那时,因为不习惯这种寂寞,孤独和无依变成了地狱。想要避免不被抛弃的厄运,从独处开始,从早早独立开始,从坐禅、一物不为、练习觉知开始。看看你离开一切所依是否还能安心。如果不能安心,说明你已经习惯依附于虚妄而活着。赶快醒来,练习独处,习惯无依。主动地撤销所依,你受的苦会少很多。当你的一切所依消失而你被迫接受无依时,你会发疯,你会恐惧的要死。与其被他人或无常抛弃,不如向死而生,向寂灭求活,主动适应无依的生活。生死路上,莫待临渴掘井,下雨补屋。当随时做好准备。时不待我,无常随时会来。你准备好了吗?

    2020-09-23

  • 不要让身心成为妄想的奴隶

    不要让身心成为妄想的奴隶有时你不得不去做一些事或去一些地方,比如你胃痛或得了什么病,你要去医院。你这样做,是为了免除身体受更多的苦。你要去上班,是为了挣钱养活自己。你要去很远的地方找水,因为你地处荒野,你非常渴,附近又没有水源。这些时候,你为了缓解身体的苦,你愿意付出更多的辛苦。你为了让自己平安、无苦,你做了一些事,你付出了一些牺牲,你得到了满足,你不会因此而受更多的苦。但是,有很多时候,你去做一些事,见一些人,到一些地方,只是为了寻找快乐。你甚至从来也没有想到过,是什么在支使你去寻找快乐,你能真正如你所愿找到快乐吗?当你为了寻找快乐而去做事时,这是人的最大的无明和无知。只有愚痴的人才会相信快乐单独存在。比如你去喝酒。喝酒的时候那种头脑被迷醉的感觉很爽,但很快那爽就消失了,接下来你要接受的是胃和整个五藏的灼烧,而且,它们可能会持续一天、两天甚至更久。比如你想去一个地方旅游,你费尽周折到了那里,嗨皮了一个小时,然后回到家中,你疲惫了一个星期。比如你已经有了一个很安稳的房子住着,那间房子已经解决了你需要遮风挡雨的基本问题,甚至那个房子还很舒适。但是你觉得那间房子还不够太好,你想要更大的房子。你贷款买了新的房子,满足了你的虚荣心,你高兴了几天,但从此你成了一个房奴,你每天都要拼命工作。你要为你几个月的兴奋付出一生的辛苦。虽然你已经后悔,但为时已晚。比如你想找一个女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你得到了她,但同时你的整个人生都卖给了这个女人。你成了她和她带给你的孩子的奴隶,而且是生生世世。这一切的苦背后都是因为你不满足当下,你以为有比当下更好的生活,有比当下更快乐的事。那是头脑的许诺,而它从来没有真正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你成了无明、贪欲和妄想的奴隶。你被自己的妄念使唤来使唤去,干这、干那,你完全被妄念之胶粘住了。觉醒,就是从头脑和妄念的驱使那里觉醒,从那无形的缰绳里挣脱,从六根六尘六识的主宰那里解放出来。看到自己身心的每个行为背后的主使,是只为了解决最基本的生存之苦,还是想获得更多的快乐被妄念所骗。看清之后,决然摆脱,成为真正的自由者。

    2020-09-23

  • 安心

    安心顶礼师父,经常看到善知识开示“安心”、“安住”便是究竟,弟子不明,到底如何是安心?心安住在哪里才能安住?怎样才能安心?答:安心者,非有能所。无安心处,是名安心。无心可安,是名安心。心非实有,亦非断灭,了心无心,是名安心。安心者,不着文字,不执法相,但心行默契,一切不住,假名安心。“安心”者,自行圣智境界,非言语思维分别所能了知。“安心”者,觅心了不可得,是名安心。心无所住,是名安心。不灭六根,不厌六尘,亦不依六尘,于中无染,即得安心。不灭凡情,唯教息意,心自得安。于三界不现身意,即得安心。若欲安心,先须识心。心若不悟,能安心者,无有是处。心如虚空,无我无法,能所俱寂,非取非舍。通达此者,不须安心,心自安矣。若不达此理,不识本心,欲强安心者,是增虚妄,头上安头,不得安心。故知安心者,非有心能安可安,究竟无心处,是名安心。无所住而不断灭此心,是名安心。住无住处,亦不着无住处,是名安心,亦名安住。若起心觅安心处,求解脱处,想涅槃处,是名不安,非是安心。若谓心有所住,乃至寂静涅槃,皆非安心,是名虚妄,又名昏沉。经云:佛不住涅槃,涅槃不住佛。又云:无所住处,是诸佛住。诸佛住者,实无方所,亦无心可住。无心者,诸佛异名。无心即是本性,非离无心外别有本性。故虽言无心,非是意想断灭之无心。诸修行人皆欲安心,然心有所依,依于十八界,依于三界,依于人我,依于能所,依于寂静,故心不得安。若欲安心,心无所依,自得安也。无有少法可依可安乐住,是名安心。实无有心可安也。若有少法可依、可执、可凭,皆是众生妄想无明,是名虚妄,非得安心。

    2020-09-23

  • 太美了,骗了多少人

    太美了!骗了多少人!如果你还活在感官的快乐里,那离道还尚远!见到什么或听到什么,你总是惊叫:太美了!你还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美!古人云: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又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能见如来者,是真美!如来者,非色非非色,非音非非音。不可以眼见,亦不离眼见。但见平凡,山是山,水是水,不假思索,非有动荡,是见美也。而你我嘴中所言美者,不过骗取心识之六贼而已。太美了,骗了太多的人。人们为一念太美了,甘愿多劫轮回生死。人们被一间太美的房子,一个太美的人,一段太美的经历,甘愿付出一生辛苦,甚至轮回其中,不愿出离。太美了,那是世间艺术家的座右铭。太美了,那是妄心的食物,是生灭世界里的花朵。你眼中的太美,一定是瑰丽、绚烂、刺激的,一定冲击着你的心识。如果你对着一株墙角的小草说:太美了!那一定是发自内心无声的赞叹,那是真的美。如果你的呼声来自静默和智慧,那才是美。如果你在风吹过面颊的时候说:太美了!那一定是洗尽铅华后内心的满足。那美一定来自你对平常和简单的领悟。如果你喝一杯白水也能像喝一杯浓茶那样惊叹:太美了。那美一定不是出自你的感官,而是出自觉性。真正的美,那是识到智的转变。太美了,那一定是从根尘里觉醒。太美了,那一定是觉悟到诸法寂静。太美了,必是无所得。若有所得,有所感,必是赚你心神。能给你美者,亦能给你忧愁、厌恶。能让你美者,定会把丑留给你。让你痴迷的美,还会加倍让你受苦。让你惊叫的美一定是刹那间便消失。真正的美会驻足在你的内心,那只是一份安宁和无依。让你攀附和趋向的一定不是真美。真美就在你的身边,就在你的眼前,在你的耳边,源源不断。若见真美者,必见物物皆美,无有不美者。莫被美迷,当觉真理。真理真美,绝诸思议。

    2020-09-23

  • 你的人生从何时开始沦陷

    你的人生从何时开始沦陷    世间律法,有牢狱戒之,易警易觉,不易破犯;三界牢狱,六道关押,无形无象,难于察觉,故众生蜂拥而去,叫唤不回。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该如何以警觉心随时守住自己做人的底现和原则,不要违犯法律,否则必自食其果。修行者对无常和无明的警觉,同样特别贴切。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法身慧命负责,对自己的解脱负责。哪怕你轮回六道,那一定是你自作自受,没人替你买单。所以,要常常思惟,你与无常和无明交手的这盘棋,到底是从哪一刻起疏忽、大意、怠慢、放逸从而堕落的呢?你之所以在修行这盘棋中必输而继续进入轮回不在于外境,而是你自己没有警觉、没有把握好修行的时机,频频违犯戒律,放逸妄为,拨无因果,不知约束身心。为什么在同样的幻境中,有的人勇猛精进,番然醒悟,自律自修,超脱自在。而你却不知不觉间,被六尘幻境引诱,不知停歇,进入了僵局和恶性循环,欲罢不能。直到临命终时,无常与无明将你收入网中,你才猛然惊醒,但却为时已晚。每个人降生到这个世间,都在不知不觉间又一次陷入这场梦幻中,不愿醒来,无法醒来,从此继续轮回,沦陷于幻境中。这样的沦陷,已经不知过了多少劫。如果我们有了觉醒的因缘,我们遇到佛法,遇到有人想要把我们叫醒,一定要把握时机,收摄身心,不再放逸,如法而行。不然,就像触犯法律的人一样,自己从什么时候被贪嗔痴掐住命脉、陷入沦陷,被带入监狱的都不知道。世间不得违背者:法律与良知。修行人不得违背者:戒律、因果。一旦违背,自作自受。世间犯法而被捕者,多是抱有侥幸心理,以为自己不会被逮到;生死轮回中而被捕者,亦是抱有侥幸心理,以为自己会幸免轮回。法律放过谁?轮回放过谁?世间法律,不犯容易;生死轮回中,不犯无明者,少之又少。世间狱者,尚有出期;三界六道牢狱,难有出期!仁者何不惊觉!人生的对手是自己,修行人的对手也是自己。稍微放纵、把握不住自己,就会被习气和无明带进陷阱,久久不能觉察。当察觉到时,已经回天无力,直奔三涂。一个修行人平时不好好用功,临时抱佛脚,毫无力量。一个修行人在大梦中沉迷,堕入地狱诸恶境中,再想修行,为时晚矣。人生如棋的这个隐喻太醒目,太刺激,太直白。如果我们此刻还不醒来,那就如同犯人被警察逮捕,直到坐进警车,还不知道自己从哪一个毁掉自己的生活。我们有一天忽然被无常逮到,再来悔恨没有修行,悔之晚矣。此事耽搁不得,拖延不得。有智之人,可不慎乎!可不醒乎!了却今生须努力,谁能累劫受余殃!

    2020-09-23

  • 佛与祖的教化

    佛与祖的教化师父好,佛陀也说,要想圆满修行,需有大慈大悲怜悯众生之心。又祖师说,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佛陀鼓励众生发菩提心,祖师又处处叮嘱学人只管自己,莫管他人。请师父开示,如何在大慈大悲和自悟自修之间融汇?又如何圆融佛与祖师的不同教化?答:大慈大悲与自悟自修皆是汝现前一念妄想,真修行者,随缘饮啄,随事契理,过好当下。有缘即行,无缘即歇,哪来那么多计较分别。若自不悟真理,不成佛道,何来大慈大悲?若真大慈大悲,必不见实有众生可度,不见自他、觉与不觉,随性施为,随缘了事,皆是道人本分,何必安慈安悲?故知慈悲者,依幻而说,假名而已,实无慈悲。诸佛祖师教化于人,量根施教,随众生根而有种种方便善巧,非实有其法,学人不可不知,不可于方便法上而生执着。说慈执慈,说悲执悲,说自修执自修,说发菩提心执发菩提心,皆是自心妄计,不了诸佛祖师真实之意。诸佛祖师真实无意,是名本怀。本怀者,唯令众生悟无所得,了诸法空而已。离此之外,但有少分意,皆是自心计着。非关祖佛。故古人云:祖佛本无谩人之心,自是众生错解祖佛意,自谩人去。学人与祖佛善知识边学法,切忌执他文字语言,将为实法。六祖大师云:若谓吾有法与人,即为诳汝。汝若反观,法在汝边。佛祖教法本无二端,一以贯之,为令众生明见佛性,得真实解脱。但众生根基有别,佛陀多用语言名相之指而诱导之,令入真实修行。而祖师多以实相之法直指学人本性,令舍一切法。然而祖师直指亦不离文字方便。诸佛经论大乘了义,亦直指第一义。故佛与祖一鼻孔出气。学人不可于方便或究竟生执着。若执第一义,第一义成毒药。若滞于文字方便,则永远不悟第一义。所以学法之人,当知法为幻药,疗众生幻病。觉幻无幻,药即不存。执病执药,反增幻病。但是,若众生幻病未除,幻梦未醒,不可废药,不可除法,口说般若,而无实行。若不观根基因缘,一味除法,唯说第一义,执于无生,是则甘露成毒。经云:无慧方便缚也。以无慧谷,不能方便解除众生烦恼缚,不得入于真实第一义。是不名大慈大悲也。若达此理,自然明了佛与祖师教法无二,只是因人因时因机而别,不可将祖佛教法截然对立。若如是对立祖佛教法,是名执着,又名障碍,障碍自心,非关他人。慈悲与自觉,发菩提心与自证境界,本来无二,皆从真性而有。不悟真性,何谈自觉觉他?但增妄想而已。若真悟本性,一切都如梦如幻,有大智慧,施大法药,真成菩提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油然而生,现于心行,非从思想意识而生。

    20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