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为什么不愿读楞严咒
你为什么不愿读楞严咒有的人不愿意读诵楞严咒,一看这个咒这么长,很多字都不认识,非常难读,就害怕了,自己就给自己设了限制,认为自己肯定学不会,然后又告诉自己,我不用学这个咒,也可以修行,也能解脱。佛说,没有比受持读诵这个咒更好的修行了。佛难道会骗人吗?除非你自己的修行和读楞严咒时的用心完全一致。你真的能保证自己在做别的事或通过其他的方式修行时,像读楞严咒一样吗?你有没有深入地反观自己为什么不愿意学这个咒?我想,对很多不愿意读楞严咒的人来说,并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咒长。更因为懒惰、放逸,舍不得放弃享乐的心,是这个原因使他不能读诵楞严咒的。有的人宁愿享受烦恼也不愿意忍受无聊。有的人宁愿干其他的事累死,也不愿意借助一个长的咒语休息。有的人宁愿活在恐惧和不安里,也不愿意读那么枯燥的咒语。人们宁愿痛苦,不愿意没有意思。人们宁愿消极地活着,也不愿宁静地做一件无趣的事。是的,人们不愿意读楞严咒,其实并不仅仅是因为它长,它难读,而是因为这个咒没意思,因为它枯燥,因为它无聊。读诵楞严咒,对很多人来说,就像让你把一块不太重的石头搬到一个地方,然后再搬到另外一个地方,然后再搬到另外一个地方,这样不停地搬同一块石头。几乎很少有人去做这样的事。而对另外的人来说,他们会选择搬石头,因为他们想借助这个工作,来锻炼身体,来给自己找些事做,而又不会太累,不会有任何压力。读诵楞严咒,对一个修行人来说,就像搬石头,看上去似乎没什么意义,但是,在搬石头过程中,这个人的身体和心态得到了锻炼与陶冶。读诵楞严咒的过程中,虽然没有看得到的利益,但是我们的心智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休息和转化,我们的心不再向外驰,定力和专注力都得到了训练,观智也得到了提升。而这是很难理解的。除非你自己亲自去读,去做这件事。就像一个病人,已经没有任何药物能治疗他了,但是有位很有智慧的医生,知道他,经过长时间的身体锻炼,会对他的康复有利。这个医生告诉这个病人,你每天爬到一座山的山顶,那里有一棵树,那是一棵神树,每次绕树三圈,连续跑三个月,每天都要祈祷树神,你的疾病就能不治而愈。病人为了活命,相信了医生的话,坚持三个月爬到山上,他的身体果真恢复了。治愈他身体的并不是树神和自己的祈祷,而是他自己的运动。读诵楞严咒也是如此,让我们解脱的并不是楞严咒的神力,而是我们坚持读诵它时的那种专注、认真和心不外逸。我们无始以来的无明、放逸、攀缘之病,通过诵咒可以很快地转化。这种能力,只有靠亲自去读才能养成。而懒惰和愚痴的人,不去读这个咒,自然无法养成休息六根,出离妄念,转识成智,解脱烦恼的能力。诸同修,你相信读诵楞严咒能带给我们直接解脱的神奇作用吗?那作用不是用头脑去理解的,而是亲自受持、读诵,自然产生的。
2021-02-08
-
莫妄想,大神咒
莫妄想,大神咒时刻不要忘记,你打的妄想没有任何意义。你打的任何妄想,只是自心戏弄于自心,自己玩弄于自己。你以为重要的事,不过是妄想执迷于它自身罢了。没有什么会因你打的妄想而有所改变,除了你自己妄以为会发生的。如果发生了你不喜欢的事,除了受苦以外,你的妄想不会给你任何东西。停止妄想,接受现实,那是你唯一需要做的事。无论你的想法你认为多么奇特、真实、有意义,那都是一堆没有任何意义的念头而已。如果你只是起了一些念头,而没有把它当真,那并不是我所说的妄想。如果你有一些想法,而不是坚固的执着,那也不是我说的妄想。当你生心动念,并对自己的想法信以为真,于其住着,想而复想,烦恼丛生,这是我所说的妄想。看到这样的妄想,不相信这样的妄想,不住这样的妄想,是所有会修行人的修行。所有的修行,只有莫妄想,才是正修行路。所有的功夫,只有不再相信妄念,才是真正的功夫。古人所做的牧牛,善护念,皆是在做莫妄想的功夫。所有保任、长养胜胎的功夫,皆是在践行莫妄想。经云:居一切时,莫起妄念。如果说有一法宝能让你迅速出离烦恼,那就是莫妄想。如果说有三个字应被十方诸佛顶戴,那就是莫妄想。如果你爱自己,莫妄想;如果你不想自己烦恼,莫妄想;如果你想让自己在宁静中度过,莫妄想。一念莫妄想,一念身在极乐;一天莫妄想,一天生于佛国。莫妄想,莫妄想,常应诸根用,而不做用想。诸佛所有的教导都把我们引到这三个字面前,剩下的,就是二六时中,莫妄想。此三字易知而难行。需有善巧方便。方便者,坐禅、觉知、读经、诵咒,所有前行。如是前行助道相佐,莫妄想则不难也。能做到莫妄想,那才是修行人真正的成就。修行人所做的一切功夫与莫妄想相应,那才是解脱的真正筹码。若想是想非,人我不断,思前虑后,所做一切修行,皆无利益,皆是徒劳。一切尘劳诸苦,皆从妄想生。妄想者,非是生心动念。于心上生心,念上生念,知上立知,见上取见,相上生相,认妄认真,知解佛性,是名妄想。于此妄想,念念不停,住着纠结,自心取自心,一切烦恼无明,皆由之生。莫妄想,不于念上生念,于念而无念。不于心上住心,于心而无心。则烦恼之贼,不能得入。则虚明自照,不由心力。如果你想受持一句咒语,那么,莫妄想这三个字,是真正的无上神咒,是真正的楞严咒。你可以受持任何一句咒语,长咒、短咒,大悲咒,大明咒,阿弥陀佛圣号,佛顶尊胜咒,楞严咒。不论你受持任何咒语,它的意义都是莫妄想。莫妄想,才是所有咒语的灵魂,才是所有佛教的目的。莫妄想,如果这三个字能被供养,你要把它供养在最庄严的佛龛前。莫妄想,这三个字如果能被携带,我希望你能把它刻在你的脑门上。莫妄想,受持这三个字,胜读三藏十二部经论,胜于坐禅百座千座。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烦恼来时,提起此咒,烦恼应念而消。此咒如汤销冰,以幻制幻,幻幻相灭,汤冰俱泯,真水现前,非幻不灭。
2021-02-08
-
一念不生
一念不生问:师父好,有人说,前后际断,一念不生时,灵灵觉知现前,即是我人佛性。了了见于此灵灵觉知,即是见性,这种说法对吗?答:前后际尚不可得,如何有前后际断处?不见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又云:得念失念,无非解脱。又云: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若实有一念不生,灵灵觉知可得,是识非智,是住非心,是妄非真,是妄计所执,非是佛性。经云:实无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问:古人说:一念不生全体现。又云:妄念不生,即是涅槃。又云:众生心灭,则佛法生。此义如何?如何证明一念不生时,即是佛?答:没有什么一念不生或不一念不生。古人所言一念不生者,是方便说于佛性正应诸根用,没生用想的正恁么时,是自性作佛,自性是佛,非有实法名为佛也。若于一念不生而生知解,则非一念不生,早不是了也。若认一念不生或了了灵知是佛,是认贼为子,错认定盘星。一切法不住,乃至涅槃亦不住,如何有一念不生或了了灵知时?佛性正起用而未生用想时,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是正与么时,一切烦恼都不会生,一切法相亦不会生,一切生死皆不可得,自性自在解脱。正恁么时,佛及诸自证者,自知自证,亦不住证知,方便称为佛性,亦名为佛,亦名解脱,亦名涅槃。此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能向外人证明。若欲求证,但自行去,即得证明。故佛法是自行自证境界,非言语思维逻辑所能证明。问:那禅定中所证得的六根脱落,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能所俱泯,唯剩一灵灵觉知,这样的境界,不是见性和涅槃解脱的境界吗?答:乃至证得如来所有三昧,皆是识心计度,非是见性,亦非涅槃。性非灵觉,非不灵觉。佛不住涅槃,涅槃不住佛。若欲证涅槃,摸得自家眼眉,是名涅槃。若欲见性,见男是男,见女是女,是名见性。如此见得,不假用心,但直见闻觉知,不做见闻觉知想,是真根尘脱落,是真虚空粉碎。
2021-02-04
-
自我保护是苦的根源
自我保护是苦的根源我们总以为自我保护能让自己安全。恰恰相反,所有的不安和伤害,正来自自我保护。一个婴儿从一辆飞快的汽车上摔落下来,几乎不会受到任何伤害,那是因为,婴儿没有自我保护的意识,或者说,它的自我保护意识极其微弱。正因如此,婴儿不会受到伤害。伤害我们的,永远不是外境,而是自我对抗和保护的心理。于无我法中妄执为我,那才是所有苦的来源。当我们身体得病,病对我们的伤害只是身体的一些苦受。接受并安住于那苦受,它会很快地变化甚至消失。真正让我们痛苦的并不是那些苦受,而是对那苦受的拒绝和抵抗。所有的恐惧、不安、紧张、焦虑都来自自我保护。自我保护和对抗,使本来虚妄的作用加强了。越是对抗,那作用越长久,心越会受苦。心受苦,不是外在事物强加在心上的的,而是心执取并保护自己产生的。真正让我们处在痛苦和烦恼中的是自我保护。自我保护给本来赤裸的我们穿上了一层坚硬的铠甲,是这层铠甲让我们难受的,而不是外在的敌人或刀枪。所有的人,所有的语言,所有的污蔑、诽谤和攻击都不会伤害到我们,唯有对自我的认同伤害的到我们。当你认同自己,执着自我,保护自己,你在让自己受苦。当你保护自己,你在伤害自己。坟地、黑夜、鬼神、野兽、强盗、恶人,所有的罪恶,都不会伤害到我们。真正伤害到我们的是自我和自我执取的观念。为何如此?本来无自己,妄取自己,妄认自己,故成劳患。是妄想妄取妄认而带来苦,带来伤害。所有的疾病都是虚妄的。只有对自我的执着和保护,才是疾病的本质,而这同样是虚妄的。认识到这一点,一切疾病自灭,不治而治。不觉悟这一点,愈治病愈烈,愈护愈伤害。自我之所以会保护自己,是因为它没有意识到自我是不存在的。当自我觉悟无我后,那层保护,自然消失。这个世间并没有苦,也没有伤害,如果不再执取自我并保护自我。就像婴儿一样,把自己交给工具,把一切交给大地,把一切交给因缘。没有保护意识,那是最安全的。没有保护意识,那才是真正的智慧,那才是对自己最高明的保护。金刚经云: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又云: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诸行者,觉悟诸法无我,撤销内在深处的自我保护意识,那才是离苦得乐,解决一切人生问题的真实钥匙。
2021-02-04
-
真实妙有
真空妙有你经常会听到有人跟你讲真空妙有。你知道佛法里的真空妙有是什么意思吗。真空是空一切法,空一切有,空一切幻,空一切世界,空一切众生,空一切妄。一切法真实是空,一切烦恼、一切文字,一切名相,一切心识,三界六道,真实是空,非是空诸法性,非是空诸法实相,非是佛性空。佛性空者,非空其性,乃空其相、其法、其妄。所以佛说常乐我净,说不空如来藏,说佛性真实是有。恐学人落于常见,不直说有,而说妙有。非意识思想有,如其实际而有。故所言妙有者,非诸法也,乃佛性妙有,佛性不空,佛性非妄,佛性是实,是真,是善,是常,是我,故云妙有。佛说空者,于真性中,空诸妄想分别,空诸虚妄不实,空诸无明分别,非空真性,非空实相。若空实相,是名断灭。而学人以为空者,以断常见,知解佛性,不识法身,不见佛性,流于断灭。又妙有者,非意识有,乃如如之体,不即不离,不一不异,佛性之假名,涅槃解脱妙有。说其妙有,以别于有无二法之有。此佛性真实是有,虽性是有,而无形无相,无有痕迹,无大小方圆,无此无彼,无能无所,无内无外,无一切相,故名妙有。涅槃经云:又解脱者,名空不空,如水酒酪酥蜜等瓶,虽无水酒酪酥蜜时,犹故得名为水等瓶,而是瓶等不可说空及以不空。若言空者,则不得有色香味触;若言不空,而复无有水酒等实。解脱亦尔,不可说色及以非色,不可说空及以不空。若言空者,则不得有常乐我净;若言不空,无有法受是常乐我净者。以是义故,不可说空及以不空。空者,谓无二十五有及诸烦恼、一切苦、一切相、一切有为行,如瓶无酪,则名为空。不空者,谓真实善色,常乐我净,不动不变,犹如彼瓶色香味触,故名不空。是故解脱,喻如彼瓶,彼瓶遇缘,则有破坏。解脱不尔,不可破坏。法身亦复如是,不可坏灭,故名不空,又名妙有。人们说极乐世界是妙有,十法界是妙有,六道是妙有,一切法是妙有。此是颠倒。以颠倒故,妄生取着,认幻为真,如同认贼为子,迷失真性,不得佛性常乐我净。极乐世界,娑婆世界,一切诸法,真实是空,了无实性。维摩诘经云:十方佛土,亦复皆空。佛土若空,有何不空?若有不空,必是真性。真性不空,故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万法者,唯心所现,真实非有。故所言妙有者,譬彼佛性。又云真实,又云是善,又名为我,又名可见。大颠宝通禅师初参石头。头问:哪个是汝心?颠曰:见言语者是。头便喝出。经旬日,大颠却问:前者既不是,除此外何者是心?头曰:除却扬眉瞬目,将心来。颠曰:无心可将来。头曰:元来有心,何言无心?无心尽同谤。大颠于言下大悟。大颠于言下大悟者,非悟无心,乃悟真心。无心者,无诸妄心,无识心,无见闻觉知之心,无诸因缘和合乃至自然妄计之心,无此诸心,即是真心。又六祖云:离假即心真。经云空不空者即是,又名无我真性。石头云:元来有心。元来者,本来也。本来有心,即本有佛性,却言无心,故云:无心尽同谤。又二祖慧可见达摩,请达摩祖师安心。祖问:将心来,与汝安。可曰:觅心了不可得。祖曰:与汝安心竟。慧可所言,觅心了不可得,非是悟无真心,乃是觅识心不可得,觅不安之心了不可得,觅妄想心了不可得。以觅如是诸心了不可得,即悟真心。故知无心者,非无真心,乃无一切妄想无明之心,故名无心。诸学法者,多将无心同为真性,将无我同于究竟,此正是二乘断灭见。断灭者,非断灭一切诸法,乃断灭佛性,不见佛性,执一切空,一切无我,一切是苦,而不得佛性真实妙用。又楞严经云,阿难误将见闻觉知为真心。阿难问佛:若见闻觉知不是心,我等无心。若是无心,其谁修证无生法忍?佛言:若认见闻觉知是心,见闻觉知,是幻非心。诸法唯心所现,根尘识心,十八界,乃至一切法,亦复如是,是幻非体,非为心者,非不心者。见闻觉知虽空,从妙净明体起用,故非心体。妙净明心,非无自体,非是空也。若以根尘识心灭,真性亦灭。则汝法身,同于断灭。但真性亦不离见闻觉知而有,非即是心,非不是心。但莫认见闻觉知是心,即不认贼为子,则免轮回。黄檗禅师云:唯是一心,更无别法。唯是一心者,假名一心,非有无心,佛性异名,不可思议,唯证乃知。故知诸佛无上妙法,是自性自行自证圣智境界,非是意识思虑妄想分别所能知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切诸法真实是空,一无所有,如梦如幻,随顺世谛,说名是有,说名为法。唯佛性是常,非是断灭,此需亲证,不在知解。
2021-02-04
-
宗门和其他法门的区别
宗门和其他法门的区别对于初学宗门这一法的人,在对禅宗的认识上,也即见地上有很多错误的认识。见地错了,就会导致修行的方法和方向完全错误,无法觉悟真心,顿悟菩提。 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下禅宗和其他法门在见地和做功夫上的根本区别: 他宗,对治;禅宗,不对治。他宗,以身心觉受上的对空的感知为证境;禅宗,浑然无觉,穿衣吃饭,一切平常,不灭五蕴,而顿悟法身本来空寂。 他宗,渐修,次第取证;禅宗,顿悟,顿修,顿证菩提。 他宗,以生灭心行求于菩提;禅宗,以无住心知一切法即菩提相。 他宗,有所得,有所证:禅宗,悟本圆成,不待修证,得无所得。 他宗,见地、功夫脱节,理事分离;禅宗,见地即是功夫,功夫即是见地,理事无二,心法一如。 他宗做功夫,是于自心作用外别去求真断妄;禅宗做功夫,自心直用之处,即是功夫,不别做功夫。于枉用功上,觉察、转身而休息之,是禅宗所做功夫。 他宗,依戒定慧,次第修证;禅宗,心地戒定慧,但莫染污,名为修证。 他宗,所谓保任,以意识心,保妄想佛性,认贼为子;禅宗保任,善护念,不以心求心。常应诸根用,而不染万境,是为保任。 他宗,有众生可度,有佛可成;禅宗,无众生可度,无佛可成。 他宗,精进用功,意识知解;禅宗,息业养神,直用其心。 他宗,于见闻觉知外觅心求法;禅宗,不离见闻觉,超然登佛地。 他宗,以断思绝意为功夫,以一念不起为究竟。所谓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禅宗,不断思想意识,只是心不住法。所谓,慧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他宗,依禅定妄求解脱,不知禅定是障;禅宗,不论禅定解脱,唯论见性。他宗,不识本心,心外求法:禅宗,识自本心,见性成佛。 他宗,妄求根尘脱落,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不知皆是识心造作;禅宗,悟根尘虚妄,不待脱落。大地平实,虚空无碍,妄念不生,即如如佛。 他宗,除烦恼,除习气,除无明;禅宗,不见有烦恼可除,不见有习气可灭,不见有无明可尽。 他宗,于自心外妄见种种法,建立种种法,得种种法。妄见神通、三昧、果位;禅宗,于自心不见有少法可得,方便建立一切法,而不住一切法。 他宗,未来见性,未来成就。以念念觉为修行成就,住清明境,守涅槃心;禅宗,言下见性,动念即乖。一念迷即众生,一念觉即佛。迷与觉皆不住,众生与佛皆不可得。得念失念,无非解脱。 其他法门与禅宗的区别,究其根本,只有见不见性。若真见性,则自然知修与不修,所证所悟,是真是妄。若不见性,学一切法,皆是颠倒,皆是无明。 大家如果向往于宗门,而对自己的修行见地和用功方法还有疑惑,可参照此文,对照自己平时的用功,即能知非辨错。也可反观自己是否对宗门真正了解,并能如实践行。
2021-02-04
-
不信念头,非是诤论
不信念头,非是诤论问:不相信念头,这个念头可信吗?答:不相信念头,既有质疑念头,也有不住于念的意思。念本无念,依妄说念。念性不实,故云不信。不信的意义是不住,是信。信其不实,信其不住,信其虚妄。信亦不可住,不信亦不可住。故不信即信,非是二法。若有住著,认是认非,皆成戏论。你理解的不相信念头,已经住在这个不信上了,所以成了戏论边见。自不知过,反欲为是,此是世间诤论,非是佛法。以此修行,穷劫不得。何以故?错用心故。古人云: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正说此病。又六祖云:无常者即佛性,亦是除众生边见、断见、常见。为除见故,诸佛说法。为除对二法之执,说不二法。若无执,二法何咎?不相信念头虽亦是念,以不住故,而亦是智。如人因地而倒,亦因地起,非离地有起有倒也。一切念亦如是,非离性别有信与不信。住即成法成念,即信即有;不住即空即智,即幻即脱。说真说幻,说信不信,皆不可得,不可住。不可住亦不住,亦不可得,是我说不信。故佛法难信难入,以住着故。以众生住着坚信妄念故,知解佛法故,说不信对治。若无坚信,亦无不信。故所言不信,非是定法,亦非定论,更非知解。此需实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为解脱故。又如幻药治幻病,若成诤论,反增无明,自赚无益。
2021-02-04
-
维摩诘经第二十二讲
维摩诘经第二十二讲尔时,长者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仁者游于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国,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师子之座?文殊师利言:居士!东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国,有世界名须弥相,其佛号须弥灯王,今现在。彼佛身长八万四千由旬,其师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严饰第一。于是长者维摩诘现神通力,即时彼佛遣三万二千师子座,高广严净,来入维摩诘室,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见!其室广博,悉皆包容三万二千师子之座,无所妨碍。于毗耶离城,及阎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见如故。这一段其实是在讲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的一个续,一个开头。早年第一次读维摩诘经的时候,一读到这里就觉得,哎呀!太殊胜了,太不可思议了,能拍成电影多好。这么老远的佛国土,这么庄严的佛,还有狮子座等等,佛身长八万四千由旬,就想得多长的身体,头脑里一幅画面就出现了,现在知道了这些都是故事,我们不要当真。虽然是故事,却是在考与会的声闻弟子,考一些学法之人通达没通达实相。长者维摩诘现了这样的神通异象之后,须弥灯王和他的弟子们也都来到了维摩诘的屋子里面。一间小小的屋子容纳这么多人,这么多师子座,一点也不拥挤。悉见如故。很自然的样子,一直都是这样的。这一个悉见如故,就把我们点醒了,这一切似梦似真,影像、故事,是一种相,大家不要执着,像梦一样,悉见如故。尔时,维摩诘语文殊师利:就师子座,与诸菩萨上人俱坐,当自立身,如彼座像。其得神通菩萨,即自变形为四万二千由旬,坐师子座。诸新发意菩萨及大弟子,皆不能升。维摩诘经里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公案,大家可以参一参。自古以来,似乎没有人明确地把这个公案从维摩诘经里提出来。今天,我们就来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大家参一参,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一段其实是在讲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是在讲祖师禅。这里有一个问题,大家好好参它,虽然是故事,其实这里面蕴藏着实相,看你有没有智慧,会不会修行。这时候维摩诘跟文殊师利说着话,就坐到了高八万四千由旬的师子座上。得神通的大菩萨们,一下子变身为四万二千由旬,也坐到了八万四千由旬的师子座上。但是,与会的新发意菩萨及大弟子,就是声闻弟子,却坐不上去。为什么坐不上去?得神通的菩萨能坐上去,新发意的菩萨和声闻的弟子却坐不上去?这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你知道这点,就开悟了。也就是说,开悟的人都能坐上去,你坐不上去,就说明你没开悟。自己有没有修行一看就看出来了。这么高的法座要让你坐上去,你怎么坐?大家想一想,假如佛也请你去维摩诘家里,面对这么高的师子座,你怎么坐上去?大家都坐上去了,就剩你一个人,你怎么坐这个座?我估计一下子就冒汗了,紧张的。你怎么得这个神通?怎么坐这个高八万四千由旬的宝座。我们看,佛经里也有千佛不传的宗旨,也有向上一路。只不过,我们读不懂,我们也不会看。这个神通不是那么好得的。大家会坐了吗?会坐的,于此下一转语,便可互通消息。有的人问我,师父,如果你在这间屋子里,你怎么现神通,坐此高广宝座?如果是我,我就会对大家说:学山不坐此破座。然后转身离开。尔时,维摩诘语舍利弗:就师子座。舍利弗本来心里就嘀咕,就难堪,怕人家看出来,维摩诘还非得哪壶不开提哪壶,一直躲着维摩诘的目光,还是被他逮着了。维摩诘知道舍利弗坐不上去,对舍利弗说:舍利弗,赶紧来,跟我们一起坐上来,我们等着你呢。拿这个问题一试,就知道舍利弗开没开悟。舍利弗言:居士!此座高广,吾不能升。哎呀,居士你别为难我了,我还没学到这个法门,我还是坐不上去。一试便试出来了,舍利弗自己承认,他坐不了这个宝座。舍利弗不会。维摩诘言:唯,舍利弗!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乃可得坐。我们看维摩诘多么智慧啊,多么聪明,他为什么要说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为什么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就能得坐?这里给大家示现一个精彩的公案,这是一个千古都没有迷底的公案。大家参一参,为什么维摩诘说,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就可坐得此座?维摩诘这样说,说明他会祖师禅,末后一句,他完全通达。于是新发意菩萨及大弟子,即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便得坐师子座。这个问题我过去问过一些弟子,一些弟子跟我讲,须弥灯王如来就是自己,给自己顶礼,知道是自己,就坐上去了。还有类似的什么宝座是空,声闻人证人无我,还有法执,所以不能登宝座。四万二千、八万四千是表法,没有实义等等,这些回答都无法坐此宝座。这样的回答,永远上不了这座。那师父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我要给你讲出来那不就是我的意思了嘛,让你自己去参。到底怎么回事?为什么文殊师利菩萨不能出那个女子的定,而罔明菩萨他能,这是一个公案。都是一个意思,你这个地方明白了,就开悟了。大家参一参。为什么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就能升座?维摩诘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那些大菩萨就能升,那些新发意菩萨就升不了这么座?都是一个道理啊,你也升不了。如果这个事南泉问赵州,你们想想赵州会怎么回答?你就知道了,但是这个有可能是鹦鹉学舌,这个得你自己真正悟到,真正会修行,真正坐得了这个座,真正得神通才行。然后这些新发意菩萨及大弟子,便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便得坐师子座。我们就知道佛讲故事,讲得天衣无缝。须弥灯王如来在哪呢,我也不知道。想给他顶礼,我也不知道他在哪儿了,那到底我们怎么才能坐上这个宝座?你还是要参啊,故事里面也是有那么回事的,师父,你又开始骗人。就是骗你,一次次骗你,天下所有人,说的所有的话,包括佛祖师的话你都不会被骗了,你就彻底解脱了。学者恒沙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若能左手摸左手,须弥诸佛顶上坐,这我加的话啊。后面这些全部是在讲智慧,讲神通,讲异象,讲维摩诘神变,讲不可思议解脱,讲芥子纳须弥,讲左手托须弥山,右手举四大海水,这个东西讲出来就没劲了,其实这个东西是需要你自己去悟的。这帮人终于被维摩诘费了半天劲给拉到座位上了。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广之座,于毗耶离城,无所妨碍。哎呀太殊胜了,原来没坐这个法座上,自己的眼睛就像老鼠一样看不点,一坐在上面,哇塞!原来实相是这个样子,原为解脱这么简单。坐在这个高广之座上才发现维摩诘是只狐狸变的,五百世做野狐的原来是维摩诘啊。南泉斩那只猫,原来是维摩诘啊。一切全都明白了,一坐这个八万四千由旬的高广之座上全都看明白了,一切法都通了。那么小的一间屋子竟然能容受如此高广庄严殊胜的景象。又于阎浮提聚落城邑,及四天下诸天龙王鬼神宫殿,亦不迫迮。就是这间小屋子不仅容受这么高广之座,还能够容下阎浮提整个聚落城邑,还有四天下诸天龙王鬼神宫殿都在这里显现,十方世界都现于此维摩诘的屋子里面,悉见如故,清清楚楚,我们就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了啊。维摩诘言:唯,舍利弗!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知,己之所入,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我们看这个名字,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你是不是有所领悟,你领悟个什么?我给你讲出来了,那还叫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吗?你就知道为什么会有禅宗,为什么禅宗拟心即错,动念即乖?为什么叫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你就老老实实呆着去,该干嘛干嘛,可是我们习惯去思维去解释它,听法的去想,说法的去解释,弟子与师俱陷王难。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娆鱼鳖鼋鼍水性之属,而彼大海本相如故,诸龙鬼神阿修罗等,不觉不知己之所入,于此众生亦无所娆。当我们讲到鱼鳖啊什么诸龙鬼神啊,你不要生法相,你一动念你就是龙鬼神你就是鱼鳖鼋鼍水性之属,你想什么你就是什么,随心所现,心生则种种法生。又开始解释,我不能怕做鱼鳖我就不说啊,我要示现鱼鳖啊是不是,我不做鱼谁去做鱼,地狱肯定是不去啊,做个鱼嘛倒无所谓,鱼那么自由是吧。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断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轮,著右掌中,掷过恒沙世界之外,其中众生,不觉不知己之所往。一伸手,能够断取三千大千世界,把三千大千世界拿手里面,一扔就扔恒河沙世界之外。我们读到这里,以为这神通这本事太大了,你也会知道吗?你每天都在做这些事情,只不过你不知道。又复还置本处,都不使人有往来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我们学法,你真明理了,你真通达实相了,这些不再是问题了,你都能做到。有些人会想,这怎么可能?太不可思议了。是的,不会的时候,怎么想也想不通,也不知道这些经文是什么意思。会了,就完全不一样了。又舍利弗!或有众生,乐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萨即演七日以为一劫,令彼众生谓之一劫。有的众生想久住于世,如果你想度这样的人,你可以把七天演为一劫。我们每个人在修行学法的路上,你是什么样的境界,什么样的层次,什么样的智慧,你对这个故事就有相应的理解,最后到了祖师禅这里,就能做到演七日为一劫,而为久住世者说法。或有众生不乐久住,而可度者,菩萨即促一劫以为七日,令彼众生谓之七日。有的人不想长久住世,你会把一劫缩短成七日,让他觉得这么长的时间很短就过去了。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一切佛土严饰之事,集在一国,示于众生。又菩萨以一切佛土众生置之右掌,飞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动本处。又舍利弗!十方众生供养诸佛之具,菩萨于一毛孔,皆令得见。又十方国土所有日月星宿,于一毛孔,普使见之。又舍利弗!十方世界所有诸风,菩萨悉能吸著口中,而身无损,外诸树木,亦不摧折。所以真正开悟的人啊,他一张嘴,十方世界都进来了,庞蕴去参马祖,问:如何是佛?马祖说:你如果能够一口吸进西江水,我再向你讲。庞蕴当时一下就懵了,后来有所领悟,原来我真可以一口吸进西江水。当我可以一口吸进西江水的时候,我也不用你给我讲了。我不但能一口吸进西江水,恒河沙世界诸佛国土都在我鼻孔里。所以这里十方世界所有诸风,菩萨悉能吸著口中,不是菩萨能,你也能。而身无损,身体没有任何损伤。外诸树木,也不摧折。又十方世界劫尽烧时,以一切火内于腹中,火事如故,而不为害。六祖大师讲,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如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如果你不随着我说的话而生解、当真,那就赞叹你了,你才知道少分。又于下方过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取一佛土,举著上方,过恒河沙无数世界,如持针锋举一枣叶,而无所娆。把恒河沙等诸佛世界举在手里就像一个针鼻针尖那么大的东西托着枣叶一样,而无所娆。这些全都是在讲祖师禅,全都是在用故事讲千圣不传的妙法。会了全都会,不会干瞪眼。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能以神通现作佛身,或现辟支佛身,或现声闻身,或现帝释身,或现梵王身,或现世主身,或现转轮圣王身,又十方世界所有众声,上中下音,皆能变之,令作佛声,演出无常苦空无我之音。及十方诸佛,所说种种之法,皆于其中,普令得闻。舍利弗!我今略说菩萨不可思议解脱之力。若广说者,穷劫不尽。还略说,我的天啊,已经说的够啰嗦了。是时,大迦叶闻说菩萨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叹未曾有。谓舍利弗:譬如有人,于盲者前,现众色像,非彼所见;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不能解了,为若此也!哇!声闻乘人以前还以为自己那个境界很殊胜了,一听维摩诘讲菩萨的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目瞪口呆。哇塞!还有这么大的智慧,还有这么大的神通,还有这样一个解脱法门,我们跟本不能理解,不能解了,大脑就像瘫痪了一样。能做这么殊胜的佛事,能把三千大千世界断取,一抓就抓过来了,里面的众生都不觉不知,这是什么样的境界?而我们以前修的那些禅定啊,苦空无我啊,简直不值一提了。所以大迦叶一听这个,太赞叹了。菩萨所修的法门,他们的智慧神通,声闻跟菩萨比,就像盲人跟视力正常的人相比一样,没法比。而且他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就知道殊胜,就知道了不起,但是他不知道为什么,为什么能断取三千大千世界于手掌,然后一扔就扔恒河沙世界之外,为什么一张嘴所有世界的风都吸到嘴里了,他不知道为什么。所以这是智慧,他的智慧到不了,智慧就是神通,神通就是智慧,声闻乘人也有神通,但他的神通跟菩萨的神通跟开悟的人的神通,不是一个境界,天壤之别。智者闻是,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有智慧的人,真正修行的人看到这样不可思议解脱的境界,谁不去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求于佛智?谁还会去求声闻的智慧,声闻的神通,声闻的解脱?我等何为永绝其根?我们这些人为什么执着于涅槃的境界里,执着声闻解脱,而跟这个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永远断绝了因缘,为什么我们这么得少为足,遗憾自己跟大乘失之交臂。于此大乘,已如败种!就像焦芽败种一样,自己的修行没办法进步了。我们已经住在了定性的声闻解脱里面了,也都老了,现在一看维摩诘示现这样的神通变化,不知道怎么能有这样的神通智慧,本身对这个示现他就不知道,他不知道到底怎么回事。就跟我们现在一样,听得云里雾里。师父,你一会讲这是故事,一会又讲这里面有道理,你跟我们讲得稀里糊涂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就为了让你稀里糊涂,你要明白了我怎么讲你都明白,你要不明白我讲的再清楚你也被我骗。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皆应号泣,声震三千大千世界。声闻人听这个不可思议法门都应该哭的三千大千世界都能听见,冤啊太冤了。我们怎么就不明白呢?如果明白了,才知道佛法原来是这样的。一切菩萨,应大欣庆,顶受此法。我们都是这些菩萨,你不管听懂听不懂你都是菩萨,太欣慰了,原来还有这样一个法门,这么不可思议。好好学这个法,受持这个法。师父我不明白,向须弥灯王顶礼就明白了。须弥灯王在哪儿了?管他在哪儿,尽管顶礼去。顶了,还是不明白。不明白最亲切。顶受此法就对了,你要把这部经顶脑门上,顶受此法!就对了!没事你就顶着维摩诘经,你就顶受此法,这就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赵州顶鞋,你顶维摩诘经,一个意思。没事就顶个书打座,别掉下来,有一天,你就会忽然开悟,就知道为什么要顶书了。若有菩萨信解不可思议解脱法门者,一切魔众无如之何。如果谁能够真正明白通达领悟这个不可思议解脱法门,那一切众魔都不能侵扰。无如之何?就是不能对你怎么样,就是任何都不能障碍你了,任何烦恼,任何魔众,所以的事情都不能够困惑于你了。为什么啊?因为见地和功夫到了,自然魔不能扰,妄念插不进来。谁能够明白为什么新发意菩萨和诸大弟子升不了师子座,为须弥灯王如来顶礼,就能够升到宝座上,谁要明白这个,谁就是活赵州,谁就会了末后一句,向上一路。大迦叶说此语时,三万二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说,谁能够明白马祖说的,你能够一口吸进西江水我就给你讲什么是佛,谁要明白马祖为什么这样讲,就会明白新发意菩萨为什么坐不了师子座。据说西江水喝了能怀孕,生不了孩子的喝了能怀孕,所以大家挣着抢着喝西江水去。西游记看多了,女儿国的那一段看得太多了。尔时,维摩诘语大迦叶:仁者!十方无量阿僧祗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故,教化众生,现作魔王。修行路上,我们都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逆境,其实都是考验你来的。都是你解脱所必须要经历的考验。又迦叶!十方无量菩萨,或有人从乞手足耳鼻、头目髓脑、血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马车乘、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珂贝、衣服饮食,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而往试之,令其坚固。前面如果你通达了,后面的哄你要眼珠子,哄你要媳妇,哄你要手要足要脑袋,你都能给,要脑袋,拿去,我这脑袋正好我不想要了。要媳妇,拿去,媳妇正好缺心眼儿,拿走。没媳妇,有媳妇就不给了是吧,媳妇丑,正好你要了给你,俊媳妇肯定不给你。金银珠宝砗磲玛瑙随便拿,反正都是假货对吧,都是二手市场上买来的。能向你要这些东西的人,他也是通达的人。我们看禅宗祖师,能真正问你很刁钻问题的人,几乎都是明白人。比如问:无手人如何使舵?把你的第三只脚给我。或者问:借一片阴阳地来用用?能这样问你问题的,都不是一般人。世间俗人肯定讲不出这些话来。能把你的眼给我吗?能哄你要这些的都不是凡夫,都是不可思议解脱菩萨示现来的。所以我们也都知道了,二祖断臂求法,怎么回事你也就知道了,你也甭当真。还有人问我,师父,二祖断那个臂在哪了,我想把它弄过来供上。所以者何?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有威德力,故行逼迫,示诸众生。不是有威德力,而是有智慧力,威德力就是智慧力,这个逼迫,不是逼你干什么,而是有智慧问你可以考验你修行的问题。这个逼迫是演戏,会演这出戏。如是难事,凡夫下劣,无有力势,不能如是逼迫菩萨。凡夫,他不能这样去砥砺大修行人,就比如释迦牟尼佛有一世,涅槃经里记载,他为了求半句偈,投崖舍命,把自己的身体布施给罗刹,就为了半句偈。罗刹试探他说,我好久没吃饭了,我吃的饭跟别人不一样,我专门吃活的热的血,还不能冷了,冷了都不行,这血还热乎乎的,这肉一定还要有热量,你要给我这样的肉,我就告诉你后后面的半句偈。他前面说了一句,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然后就不说了。来试探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一听这个,哎呦,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这不是凡夫说的。这到底谁说的?好像后面还没说完。这时候罗刹现身了,说我知道这后半句,但我好几天没吃饭了,你要想跟我求这后半句,你得给我弄些热的肉来。佛想,我从哪找热的肉来,除了我自己,我没办法弄肉来。我为了求这半句偈子,投崖取肉,佛想到,我生生世世为了这个色身,我一直在轮回,一直在受苦。那受的苦,比取这些肉苦多了。现在终于有机会了,能听闻无上解脱大法,我用这个没用的身体来换取解脱的智慧,太值了。这个身体,我要它干嘛呀,投崖舍身,为求后半句偈。真正求法的人,为了法不贪身命,所以你就知道得道觉悟的人,他们的心思都用在什么地方。凡夫下劣,无有力势,不能如是逼迫菩萨。他不会觉得解脱究竟有多重要,他不会哄你要这个命,也不会舍这个命,但是罗刹就能去逼迫释迦牟尼佛,我们就知道罗刹他多有智慧,他并不是真想要那个带热量的肉,他就考验释迦牟尼佛去了。哎呀,太厉害了,你太厉害了,你为了这半句偈,你连命都不要了。你也不要跳,我也不要你这个肉,这都是试验,试验修行人,为了成就他。你不要听这个故事,觉得跟神话一样,离你很遥远。我们每天经历的困境,逆境,烦恼,这些个扰乱你的,都是来成就你的,都是罗叉现身,向你索要你最珍惜的。你那点小烦恼,跟佛跟大成就者比都不算什么。你还在那烦恼伤心,你有什么可伤心的,你老婆也有,媳妇孩子也有,父母都在,工作也有,就有点小烦恼,你还在那执着,等哪天回家一看,媳妇也跟人跑了,房子也着火了,父母也都死了,突然之间孩子抑郁了,那个时候就是你解脱的时候。你再想想你现在这个时候,挣得钱不多,日子过得还可以,自己长的本来也不俊,没灾没祸的,就是不知足。想想那些灾难,你的小烦恼都不叫问题了。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里不管你遇到什么样的境界、逆境,想想维摩诘经里这些考验,你都不用经历,都没有人向你要老婆孩子手足什么的,你就释然了,你就觉得自己太幸福了。譬如龙象蹴踏,非驴所堪,是名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智慧方便之门。龙象蹴踏,龙象的行迹,它的行为,它的生活方式,不是一般动物所能比拟。蹴踏就是它走的一步,那是驴能够相比的吗?大象走一步,咣一脚这么大,那驴一百步也填不满。龙在天上飞,驴一瘸一拐在地上走,没法相比。大修行人,他的心量和修行、智慧,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里受点打击,受点磨练你不要烦恼,跟你无量劫来轮回生死的苦相比,那点烦恼算什么呀。一切都不是终点,不是定法,不是定论,殊胜还在后面呢,越黑暗黎明越近,你越痛苦离解脱越近。不痛苦你还不想解脱了,苦得你没法了,你再也不敢贪了,你再也不会贪那些东西了,你就想解脱。不刺激刺激你,你还沉迷呢,还不知道醒呢。你还觉得这花花世界多好呢,还在堕落,不停地向幻梦里沉。所以大家不用担心,只要你遇到佛法,老实修行,毕竟解脱。一切都是引导你向解脱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好事情,都是最好的安排,你遇到的所有顺逆境界,都是不可思议解脱菩萨,都是法性因缘在试炼你,在成就你。是名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智慧方便之门。这里讲了,是方便之门,没有实法,大家都不要当真。你多痛苦,你多烦恼,不是真的,我们是在梦里啊,等你醒来的时候,你发现你毫发无损,你一直都是圆满的,你从来没失去什么,你从来也没得到什么。你失去的一切都是妄想都是无明,你得到的一切也都如梦如影。你发现你从来没得到什么,也没失去什么。你真正觉醒的时候,就再也不会患得患失,不会迷在世间的快乐,享受,妻子,家庭,眷属,事业,名闻利养里,这些全都是如梦如影,什么都没有。我们学法就是为了醒来,看到自己过去的执着,是多么的虚妄,曾经的烦恼,是多么的没有意义,多么的愚痴。为了那个虚妄的蝇头小利,为了那个根本就找不到的不真实的东西去绝望,去痛苦,去纠结。但那也是我们一定要经历的,我们不经历那个痛苦,我们就不会醒来。我们不经历那个如梦如影,那个幻境,不经历苦,我们不能发现那是梦,那是幻化的,我们也不愿意也不甘心也不情愿醒来。苦到一定程度,最后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抓不到什么。自己就放下了,放弃了,不再追求什么了。所谓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是自性毕竟解脱,毕竟清净,毕竟圆满,诸法本自解脱,不待思量。若本解脱,则根本就不存在解不解脱,不存在一个实有的烦恼,一个束缚,除了你自己的执着,除了执迷不悟以外,没有烦恼,没有束缚,没有人捆你,没有人伤害你,没有人给你烦恼,没有人套住你,除了你自己的执念,自己的妄想,自己的贪着。所以我们不用怨天尤人,不用怨自己,反正都是假的,自己在做梦。也不用去纠结一些东西,过去了就完了,什么也留不住,所有的一切都是梦幻空花。恒河沙世界,诸佛,净土,所有的一切都犹如空花,乱起乱灭,不真实。多好的事情,多坏的事情,都是梦。你就找不到一个事情不是梦。你曾经多么兴奋的,甚至包括你曾经的修行解脱法喜充满,这些全都是梦。世间的那些烦恼啊、孩子、老婆跟人跑了啊、孩子成绩不好,等你最终闭眼的时候,才知道全都是梦。如果你好好修行,当下就醒了。听师父这么一讲,全都不真,全都是假的,都没有意义,我们活着还干嘛呢?我们活着就是为了知道这一点,不再执迷任何事物。到最后,不是消极,而是喜悦,是平静,是清凉。
2021-02-04
-
维摩诘经第二十一讲
维摩诘经第二十一讲不思议品第六尔时,舍利弗见此室中无有床座。作是念:斯诸菩萨大弟子众,当于何坐?长者维摩诘知其意,语舍利弗言:云何?仁者为法来耶?求床座耶?舍利弗言:我为法来,非为床座。下面这一段开示也是祖师们经常引用的,也很经典的,就是怎么来求法。一个求法之人应该为法忘躯,我们都知道六祖大师到五祖那里去求法,八个月自己一个人在碓房舂米,而且身上绑着石头。为什么身上绑着石头?砥砺自己,提醒自己,让自己信心坚定,同时也在做保护的功夫。五祖看着他绑着石头舂米,就赞叹他,学法之人当如你这样,为法忘躯。舍利弗看维摩诘的屋里连个座位都没有,大家站半天了,维摩诘跟文殊师利两个人只顾搁那儿矫情,矫情半天了,舍利弗看他俩聊的差不多了,这时候忍不住了,其实舍利弗他不矫情,这就是给我们表法,表某一部分人学法的时候,嫌累了,你这屋里连个座都没有,他还挺会说,他不说自己累了,他来个斯诸菩萨大弟子众当于何坐?大家都累了,有没有坐的地方?其实就是他累了,他天天在屋里躺着,禅床上,过去这帮声闻弟子都有禅床,因为禅床是很舒服的,就像我们现代社会的吊床,在树林里面用个网子吊两颗树上,过去他们都是这样修行,躺惯了,所以站屋子里一会儿,就嫌累。师父,是你躺惯了吧,舍利弗好像一直都在打坐吧,打坐不也是躺着嘛,别矫情啊。大家都累了,你这屋里连个座都没有,我都站累了。这样直接,也不嫌寒碜,对吧。如果是我,我就这样问他,舍利弗也要脸要面儿,他没这样说,他说斯诸菩萨大弟子众坐哪呢?其实还没说呢,动这么个念头,维摩诘知道他动这么个念头,就告诉他:怎么着舍利弗,你是为听法而来,还是为床座而来?六祖坛经里,慧明上座追六祖大师,到了大庾岭,六祖大师藏起来了,最后慧明没办法了,说到,请大师出来为我讲法,我不是为了衣钵而来,我是为法而来,对!我们要为法而来。先为了法为修行而来,最后为了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平平淡淡的活着,简简单单的活着。舍利弗说,我为法来,非为床座,真不好意思,让您见笑了。维摩诘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贪躯命,何况床座。可逮着了机会了,维摩诘活着就是逮漏,看着你们谁有毛病给你们来几句,这是他的使命。真正求法的人连自己的身体、生命都不会执着,都不会爱惜,法华经里有一句话也非常好,过去我经常用这个话来激励自己: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自己一累了,一难受的时候,其实是玩累了,其实是造业造的,安慰自己,修法修的,学法学的,我为了学佛,为了出家,为了修行,我身体再差,我也无所谓,不执着这个身体。这叫智慧,反正不管发生什么事都往道上归,给自己一个合理的、正面的、积极的理由,让自己能厚脸皮的活下去。其实你仔细观察,历代、历来所有大成就、所有真正想修行的人,他都是不贪躯命的。我们都知道密勒日巴尊者的故事对吧,他为了跟他师父玛尔巴学法,盖了七次房子,拆了七次房子,多少次都掉下了眼泪,都要走,最后为了修行为了修道,强忍着留下来了,受再多的苦都忍着。他不在乎他的身体。看密勒日巴写得那个诗歌,他在山洞里面坐禅修道,自己身体都长了醭了,长毛了,长啥醭?类似于大家都知道的菜花,绿的菜花,长成那样。为啥?天天吃菌类植物,吃那些个野草,野菜,吃到最后自己身体上都长绿的东西了。冬天冷得自己瑟瑟发抖啊,也没衣服,风吹得他就像刀刮骨一样。他那诗歌让你看得哎呀,好像自己也去那修行了一样,吧嗒吧嗒直掉眼泪,他姐姐和他媳妇去找他,他连看也不看一眼,俩人在那哭,他就在那坐着,身体都瘦得不行了,头发长得也不行了。其实我们修行没有必要像密勒日巴那样,说没有必要,是给你个台阶,其实你根本也做不到,是吧,你能做到他百分之一,十分之一,你也就成了,让你深更半夜找个地方去经行,去打坐,你都不敢,总怕小鬼把你怎么着,你没小鬼好看,鬼都比你强,看不上你,你放心,没人惦记你。你到哪也没人惦记你,你就放心去吧!你该去哪去哪,就你那样,谁能伤害你啊,对不对?谁那么没眼,没水平,倒贴估计都不要。别害怕,你出去我跟你讲,你一出去,全军都溃败了,吓得。我们现在修道,如果拿出古人十分之一的毅力和精神,早成就了。自己坟头边坐坐去,总怕小鬼怎么着你,小鬼看你来了,坟头都挪窝了。说真正的,求法者不贪躯命,谁有这个精神,谁都会得法。我们再看看我们自己,冷也不行,热也不行,怎么都不行,少吃一顿也不行,住的差一点也不行。道人啊,修行人,不畏寒暑,不贪饮食,不执着居所,也不害怕一个人,一个人独处,这是修行人必须有的素质,能独处,这才有点像那么回事。有个电视,叫百年虚云,演虚云老和尚的传记,那个电视剧拍得很好,我们看虚云长老,他一个人在山里修行,很艰苦,自己瘦得不行了,爸爸找他来,媳妇找他来,都无动于衷,早把生死置之度外,道人才不关心这个身体呢,他只是关心道。凡夫执着身体,关心身体,像舍利弗这样的凡夫,舍利弗都成凡夫了?对,你得看跟谁比。其实舍利弗很精进的,只是精进没用在对的地方。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识之求,非有阴界入之求,非有欲色无色之求。从这里开始,到下面几段的开示,是关于如何求法的,可以说这是这部经的正法眼藏,也是这部经的见地明镜。大家平时可以拿这几段关于如何求法的开示来对照自己的见地和用功。和这里的开示相应,你的修行就没有偏差。和这些开示不相应,说明你偏离了正修行路。首先求法的人不要执着五蕴,不要执着色受想行识,就是你不要在色受想行识上下功夫,不要把心关注在这上面,不要执着受蕴。你要通达五蕴非有,色受想行识不可得,所以非有色受想行识之求。非有阴界入之求,阴,是五阴。界,是十八界。入,是六入。也就是说你不应该着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不要执着十八界,不要执着诸识。我们反观一下我们的修行,比如说我们入禅定了,入了禅定,你就执着五蕴了,禅定有受嘛,有个受蕴,有个空,你求法不要有这些个求。我要见光,着色了,十八界里的色,我眼睛看见白天黑夜都有光,着到十八界里面。我身体拉长,我身体变软,都是十八界,不离十八界。非有五蕴求、非有十八界、六入求。非三界求,欲、色、无色之求,四禅八定都没离开三界,只要你起一念心,就在欲、色、无色里面。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我们看看我们自己,先着了一个佛,几乎所有学佛的人,先着了一个佛求,而真正的求法,不着佛求。黄檗禅师有一次在礼佛,有个小沙弥,身份也挺高贵的,是个王子,将来要当国王的,笑话黄檗,对黄檗禅师说,经云,夫求法者,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不知和尚你礼个什么?黄檗跟小孩也没太在意,就说,我礼如是求。我所礼拜的,就是一个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我如是礼。你要跟人论法,你多少得读些佛经。尤其祖师门下,一般都是通宗通教,引经据典。你一张嘴股票怎么样了,哪个牌子的汽车好,都是世间的东西,你怎么跟人论法啊。过去禅师们之间,他们论的东西,好多都是佛经里的典故,比如大悲千手眼,哪个是正眼?太多了。要看祖师的东西,先要看一些佛经,这样再理解起来,就更明白了。这一句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就出自维摩诘经。夫求法者,无见苦求,无断集求,无造尽证修道之求。声闻乘人,他见到苦集灭道,他要断苦、离集、修道、证灭,而真正的求法者看不到苦,所以不见苦求;无断集求,看不到有法集聚,所以也不断集;也不见有道可修,所以不修道;不见有法起灭造作,所以也不造作,也不尽证,就是不去证道,不去求寂灭。所以者何,法无戏论。若言我当见苦断集灭证修道,是则戏论,非求法也。法无戏论,就是法性自己不会说,我要去见苦、断集、灭证、修道,法性无知无觉,非觉不觉,非知不知,不属识,不取自心。所以法无戏论。如果你说见苦、断集、灭证、修道,是戏论,不是求法。唯舍利弗,法名寂灭。若行生灭,是求生灭,非求法也。这一品一开始,句句都在讲实相,在讲法性,在讲佛性。希望大家认真用心地来学,来体会这每一句对法性精僻的领悟。这里面的每一处讲到法,都指法性,菩提性,涅槃性,解脱性。不是单纯法相的意思,而是诸法实相的意思。法本寂灭,本自涅槃,如果你想修,你想证一个涅槃寂灭,是妄非真。你以一个生灭的心来求法,那是生灭,而不是求法。法名无染,若染于法,乃至涅槃,是则染着,非求法也。真法清净无染,没有少法可得,如果你起心动念,想于真净法上安着一物,或者改个什么东西,变个什么东西,染个什么东西,乃至于你想证到涅槃,都是虚妄的,因为诸法本自涅槃相,非别有法名为涅槃。本来也没有什么涅槃,当你诸妄都息,自然默契诸法实相。所以你生一个涅槃的心取一个涅槃的法,证一个涅槃的境界,都是染着,是则染着 非求法也 。为什么我们学习禅宗这一法门这么殊胜,要求这么高,就是因为实相难以通达,众生无始妄心难以休息,念上生念,念念执着,以幻为真。起心即向外游,动念即成窠臼。修行人都是如此,不识自心,向外驰逐。不识清净本性,不了达诸法实际,于无所有法中安了无数个东西,妄修妄造,妄安妄住,妄减妄增,就是不能彻底歇下来,不甘于寂寞,不甘于无为,不甘于无事,总是去造作,总是以生灭心染污心,以有可得心求于实相,以妄想分别心来修道,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这一段关于怎么求法,就是告诉你怎么修行,如何是错用心,怎么避免错用心。避免错用心,就是道心,就是无你用心处。只有了达法性是什么,在用功上才能相应。才能不施一功,便证涅槃。永嘉大师云:觉即了,不施功,一切有为法不同。一切有为法不同,即是一切有为法无用,不相应,枉施功的意思。法无行处,若行于法,是则行处,非求法也。大多数修行人都是在行一个法,做修行的样子,在心性上心地上没有领悟,没有了达无法可得,不能老老实实的休息,不能歇下那颗攀缘造作妄动分别取着的心,随着自己的妄念而流转,妄修佛道,妄见诸佛,妄见于法,于无生中妄见生灭。这个妄是虚妄,本来没有,所以叫妄,一切都如幻如化,当真了所以叫妄。真法真性,没有一个住所,没有一个固定的样子,没有一个行处,它不需要你去造作,它不是修造出来的,所以如果你行于法,那是行法,不是求法。法无取舍,若取舍法,是则取舍,非求法也。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么得。因为诸法不实有,没有一个实有的法可得,真性取不得,舍不得,如如实际,动念即乖。如果你生一个取着的心或舍心,或者靠近的心,或者离的心,都不是真正的求法,真正的求法要明白什么是法,明白没有一个实有的法,无法才是真法。不即不离,不取于相,不增不减,不断妄,不求真,了知二法空无相,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所以你真正能够做到不取于法,也不舍法,一定是通达本性,你通达本性,才能够不取不舍。如果你不了达本性,随着自己的妄想,随着自己的起心动念,住在这个心念里面,住在名相、法相、概念里,而自己还不觉知,就随念受苦、缠缚、轮回了,轮回就在当下,在念念之中。随着你的习气、你的贪着、你的执着,你肯定不知不觉要取一个什么东西,比如取一个境界,取个舒服,取个禅定,取个智慧,取个出家,取个闻名利养,取我想当善知识、当导师,我想建道场,我想成佛,我想开悟,我想见性,我想讲经说法等等,这都是取,都是着。我想断烦恼,我想离开家庭,我想离开这些个业重的众生,我想消业,我想出轮回,这都是舍。不知道这些都是空的,本来就没有烦恼,没有什么家庭,没有什么业、众生,根本就不需要你舍,你不知道,所以总在相上有取舍,生取舍心。而法无取舍。如果你的起心动念都是取心舍心,那你是行于取舍,而不是求法。法无处所,若着处所,是则着处,非求法也。学净土的人这里注意了啊!如果你还在信西方极乐世界,今天上午还有人问我了,师父给我们讲讲西方极乐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到底有没有西方极乐世界,要不要发愿往生。西方西方,息方息方,没有方所。极乐极乐,无苦无乐,是名极乐。我们看这一句,给那些个还在求生西方的人敲了警钟,我们看一看,本身求西方,你要往生西方,这个没有问题,但你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西方。有方即非西方。法无处所,没有处所!如果你安了一个地方叫极乐世界,那是妄想,那是方所。如果你觉得西方极乐世界在某个时空里面,在某个空间,在某个方位,在某个地方,在某个方向,错了,那是着相,那是着了处所,若着处所,是则着处,非求法也。你说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但佛说有,极乐世界是佛说的,维摩诘经也是佛说的,维摩诘还说了不但我这个屋子空,诸佛国土亦复皆空,那你到底信哪部经?所以我们要明白实相。不管哪部经,都是让我们觉悟实相。西方极乐世界有无,都是妄想。过好当下,言下解脱,把这种智慧和功夫,称为往生,称为无生,称为极乐,都没关系。但是如果不是当下解脱,于方所别求极乐,是则背道而驰。学净土的人我们就不去管他了,你跟他讲三大阿僧祁劫,他还是相信那个有相的世界、有相的佛,他信他的,我们学我们的。这也是习气,一提到念佛、净土,就惦记多讲点,希望那些执迷净土,把佛的方便说当成真的人早点从大梦中醒来,早点觉悟西方极乐世界只是化城,若着化城,能至真宝所,无有是处。咱学咱的无方所,不管他们,反正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在他自己的认知里,也没有对错,谁爱怎么活着怎么活着,反正这个极乐净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领悟。谁是不是真正生活在极乐净土,活在真正的西方安养世界,谁自己清清楚楚。没有烦恼是净土,没有执着是西方,每天开开心心的那是往生。你说你愿力再大,你每天念十万声佛号,你示现的是烦恼,你还有恐惧,忧虑,贪嗔痴慢不断,疑心重重,看上去就不开心,我不知道哪个佛会接你,接你那个是阿弥陀佛吗?我也不知道。法名无相,若随相识,是则求相,非求法也。真法无相,若着相求菩提,穷劫难到。着相求法,这叫若随相识。昨天还有人问我,我都没理他,师父,我这几天经常眼前冒白光,师父,我也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可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你知道个屁啊,我也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还问。你知道什么?你知道还会问我吗?你一问,已经着这个相了。你一念住在白光上,已经着相轮回了。我这几天经常眼前会出现白光,你一住在这个相上,就会生出无量的妄想。其实还是想知道这是不是好事?楞严经里说了,若做圣解,着魔了,不做圣解,是善境界。你一问师父这个是怎么回事,总有光是怎么回事,是不是我清净了,你认识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吗?没认识。你认识到了,哎呀跟做梦有啥区别啊,白光、红光、蓝光,反正是相!早就灭了,真正的光是智慧,是无相的,是常。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无常的幻相,不能执着。非得我给他回一个神经病!他才说哦,原来一切都不可得,都不住。你自己咋就不能想到呢,非得问我,我告诉你,你才明白。这个东西也是,这个光没在某个人眼前出现,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容易。我估计如果要在某个人眼前亮个光,大家都会着一段时间,都会动念生心,想知道为什么?都忘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们这些人,我估计都有这样的经历,到五台山,一看啊祥云,都认为文殊菩萨显灵了。我们那天晚上到西湖,来时,天很阴,突然之间天空出现了各色的彩云,非常状观,我也在那瞪眼看,从来没看见过这么漂亮的天空和彩云,还以为今生终于看见一次瑞相了。扫兴,原来是印象西湖用设备打的光,人间特效弄的,光打上去的,打得老高老高的,给我气的,想着个相都不让你着。内外明澈是内外都不可得,内外什么也不执着,这叫内外明澈,而不是说看见明晃晃的、清清澈澈的东西,那不是着相嘛。佛法有个明有个无明,这个明无明不是说亮不亮,而是通达。你别一说明你就着明,一说内外明澈,你就着明澈,本来身体不实有,它能内外透明嘛?你想透明是不是概念,透明是意识,是想象的透明,其实你仔细反观一下,你着的很多的东西都是头脑里的概念,都是你想象的东西,而不是一个实有的东西,包括我们说唯心所现,一说唯心所现,你会想哎呦,诸法像个影子。你说如梦如幻,这是一个方便、比喻,别一说比喻,你又着比喻去。哦,师父说,法如影子,影子不也是个相吗,我们是打比喻。 所以啊,什么根尘脱落,虚空粉碎,大地平尘,这些都是指智慧,是指离相,而不是说突然之间找不到眼睛了,有的人在禅定中确实找不到六根了,根尘脱落了,突然之间啥都没有了,那是意识,禅定是意识,不是真的。你找不到眼睛了,突然之间什么都没有了,大地也没了,虚空也没了,说,心经说的真对,无眼耳鼻舌身意。心经里的无眼耳鼻舌身意不是这个意思,不是意识中感受不到的无,而是诸法实相中无有法名眼耳鼻舌身意,不劳禅定证得,法尔如是。你在禅定中一切都感受不到了,这是不是相啊?这是不是境界啊?是相,是境界,所以若随相识,是则求相,非求法也。法名无相。只要你能形容出一个境界,只要你拿脑子拿嘴能描绘出形容出一个状态,或者你亲身经历的,你觉得那个殊胜,那个一定不是实相!那个只是一个相而已,它一乍现就没了。那个不是开悟见性。实相没有一个定法,实相没有一个固定的境界,实相不可得,不可觉,不可悟,不可住。本觉,还需要再去觉吗?这个无眼耳鼻舌身意,本来没眼,谁在说没眼了?不还有个东西看到没眼吗,不还有个识吗,对吧?这个没眼就是老老实实吃西瓜,没做有眼想,没做没眼想,那叫没眼。睁着眼吃西瓜这叫没眼,不是说我要去体悟一个没眼,去求证一个没眼。法不可住,若住于法,是则住法,非求法也。我们看看那些经历殊胜境界的人,都是有个觉悟,有个领悟可住,有个觉受可住。总是有人私底下跟我讲,师父,我前两天又经历了什么什么。又体悟了一些境界,你看看这个是不是?非常清净,非常好,一直以来都没有这样。我这几天精进修行,忽然觉得整个身体很轻,找不到身体了,清清净净的,只有一个灵灵觉知。然后内外一如,如如不动,念头也很少很少,特别的清净,也很清楚,自己起任何心都能看到,师父你看这是不是挺好的,这是什么状态?就问我。你一问我,是不是住在一个虚妄的妄想上了,那个境界是不是过去心,早就不住了,而你还在那里回味。那个东西早就过去了对吧,我们知道法是不住的,你自己在想这个东西,还在问,不管你经历的那个境界是多么清净,那是你自己的妄想。真正的清净是一刻不住的,可你还在这体味,还在沉浸。回趣真如,法还不净。过去了就完了,千万不要回味体味。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话如果真正实证了,你什么问题都不会有。你问的一切问题都是相,只要你还在疑惑,还在问,还在回味,还在分析,还想求一个印证,那都是相。你自己经历过了,放下了,就没了,就清净了。不住,才是真正的清净。所以法不可住,若住于法,是则住法,非求法也。若住于法,不是真法,那是迷在法里面,迷在一个假法里面,所以非求法也。真正求法,不住了就是求法。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一个意思,就是我们自己在修行过程当中经历的一切境界,过去了就完,不能停在见闻觉知上,以为那是真的。任何境界都离不开见闻觉知,那只是见闻觉知而已,只是一个虚妄的作用而已,我们不能说没有作用,但你把这个作用当成永恒的,你想住在一个或见或闻或觉或知的境界上,那是住于虚妄,那是求见闻觉知,并不是求法。我们再遇到什么问题,你就拿这段话,怎么求法来对照自己。先要认识法是什么,然后你再看看你求的那个法,那是真法吗?你跟这个实相相应不相应?这一段非常精彩,总结的非常精僻。我们都会犯的通病,都在这段里面了。着相的,有为求,见闻觉知求等等。法名无为,若行有为,是求有为,非求法也。所有修行人不能得道,皆是行于有为,以有为心求于无为法。有为就是有所得,有所行,有所造作,以生灭心来修行。乃至出六道、证涅槃、出家、修行,若心行不灭,皆是有为,非求法也。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怎么求法?无所求是真求法。这一句总结了前面所有关于求法的论述。前面强调错误的用心,错误的求法。这一句是真正的求法,是无所求,是修行最关键的地方。这一句是求法心要,是所有人都应铭记在心的。于一切法,应无所求,是名真求法也。说是语时,五百天子,于诸法中,得法眼净。所谓的法眼净就是不见一法是实有,以智慧见到了诸法实相,没有一个法眼,也没有净,叫法眼净。这一段我们要常读常念常诵,时常熏修。这一段也是禅宗祖师经常会引用的。黄檗禅师的传心法要里面说,一切佛法都不用学,唯学无求无着。跟维摩诘经这一段遥相呼应,夫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这个是总持,是陀罗尼门,是正法眼,是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是理事一如。希望大家都用心去领会,你的一切修行都是以这个为核心,以这个为关键。不管你做不做功夫,怎么做功夫,你的见解如何,只要与这句相应,你就是真修行,就会修行。你看看你每天的用心是有所求还是无所求,与这一句话相不相应,就知道自己修行上路没上路了。
2021-02-04
-
维摩诘经第二十讲
维摩诘经第二十讲上一讲我们学习到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可能有人会问非凡夫行这个比较好理解,为什么还要有非贤圣行呢?我们学佛、修行,不就是要成为圣贤吗?我们学佛其实并不是要成为圣贤,而是为了要通达实相,要知道没有任何一个法是实有的,圣贤也不实有。你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圣贤,而不是要成为你所理解的一个有相的圣贤。真正的圣贤是无相的、不定的,是智慧的,他没有一个固定的身份、没有一个形状、一个形象,没有一个特定的法叫贤圣。这样一个贤圣你怎么成?你成不了。只有通达实无定法,名无上正等正觉,名为佛、名为贤圣,这个才是真贤圣,而这个贤圣不是有为的。你通达了实相,一切都不执着了,与法性相应了,这叫真正的贤圣行。也就是祖师们讲的平常心,平常的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也是真正的凡夫行,但不是这里讲的凡夫行。最后其实成就了、解脱了,就是做一个凡夫,而那样的凡夫,其实才是真正的圣贤。而不是像声闻乘人,走路眼帘低垂,也不能提弄甩褂,坐着也不能翘二郎腿,对吧,说话也不能说粗言粗语,这样的人我跟你讲,看着是挺贤圣的,不过太累。首先他看不惯那些自由自在的人,到处给人立规矩,累己累人。我不喜欢一个人总是有板有眼的,当然,也不能太没规矩,自自然然,正正常常的就好,不用太死板。所以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你别一讲:哦,师父讲了不用去做贤圣,做凡夫就行了。非凡夫行啊,这给你拖着呢,就怕你又跑那边去。你也别执着凡夫行,执着凡夫行你就轮回,也别执着圣贤行,执着贤圣行你就有束缚,你就得不到大解脱,这两者都不能执着,是菩萨行。非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也不染污六尘,也不去贪清净,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莲花虽然在淤泥里生,但是与泥不共和,又不离淤泥。圣人、解脱的人,也是这样,虽然示现在世间,生活在人们中间,生活在世俗里,但是不同流合污,表面上看没有区别,但是他行清净行。这个清净行你是看不出来的,它是离垢离净,所以叫非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如果你一味地离垢,一味的离弃众生,自己跑一个僻静的地方,以为那是清净,这叫净行,执着净,那你就没法利益众生了,你把自己跟众生画出界限来了,你干净了,这不是真正的清净行。还有,执着禅定中的境界,执着寂静,都无法真正见到实相。所以真正的清净,真正的净行,是不见垢净,没有垢行,也没有净行,是菩萨行,是清净行。我们学经典不要太执着文字的意思,经典所讲全都指导是我们的行为,这里讲的全都是菩萨行,是修行,不是单纯的理论。所以这些经典是指导我们的行为,在生活中你要把非凡夫行,非贤圣行做出来,这是讲行的。如果你学完了,又去示现凡夫,或者又去装圣人去了,天天又以圣人要求自己,这就错了。经典是指导行为的。非垢行,非净行,也一样,你别老打坐,老在那求禅定,老惦记空掉自己。我刚才虽然讲了,和所有人保持距离,我没有让你变成怪物,见人不理,没有那样。都是对治你某一方面的执着,把你往这边拉,是不让你跑那头去。这里面的度,大家要把握好。既能够清静、快乐,又不离众生,不要把自己跟众生完全分开。这个需要智慧,和光同尘。虽过魔行,而现降伏众魔,是菩萨行。这个虽过魔行,说起来大家可能真是没法理解,如果能做到这个,也早就成就了。世间人,我们不管你是学什么的,你是学法,还是世间道德伦理,还是善法,都超不过世人的知见、成见和善法。在世间来讲,善是最高的,大家都没法超越善,都是惦记、奔着圣人去靠近,一说这个人行为有点偏、有点邪,就吓死了。这个虽过魔行是什么意思呢?当然是示现的,就是他的有些行为看上去比魔还要疯狂、还要偏执、还要邪。读过法华经的人就知道在介绍富楼那弥多罗尼子的时候,也有这样的开示,富楼那他会示现一些邪见、邪行,会让有些人会疑惑。为什么法华经里讲外现声闻相,内密菩萨行,只要能利益众生,他会突破一些观念、戒律。但是二乘人他就不敢,他持戒精严,修行如救头燃,一心只想证取涅槃。他丝毫不敢违犯善法和戒律。所以祖师经常讲,大修行人,入的了佛境界,也入的了魔境界。也就是说,能够得大自在。比如对一个持戒的比丘来讲,祖师有的时候会考你,让你去斩一条蛇,杀一个蚯蚓,打死个苍蝇,或者让你去一次妓院,弄个二八少女让你抱一抱,来考你。基本上都过不了关。抱一下就吓坏了,就破戒了。我们看前面两个比丘犯戒了,吓死了。一说打死个苍蝇,哎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打死个苍蝇还好点。要让他杀个鱼、杀个鸡,我估计就咣咣磕头了。你要说老百姓他打个苍蝇、打个蚊子,还美的呢,是吧。要是你,你做不到,学法的人、学佛的人,让他再打苍蝇、蚊子是很难很难的。我试过,真的很难。让你扔佛像、撕经书,杀虫子,受菩萨戒的破一些菩萨戒,真的很难做到。反正我告诉你,祖师公案里有这样的记载,有杀生的、有喝酒的、有去妓院的、有偷盗的、有妄语的,都有。虽过魔行,而现降伏众魔,虽然能做出这样的行为来,但是其实并没有这样的执着和心念。他能够降伏自心的这些习气,但是为了度化众生,会做一些超过魔行的行为给别人看。让你看见一个解脱的人,是都能入,入的了佛境界,也入的了魔境界,不会说你一个大解脱人,给你送点天女来,你就吓死了。你像前面的持世菩萨,魔王波旬给他带天女来,可备扫洒、可备使用,然后哎呦,开始给人家说教:你要好好修行,你不要拿这些非法之物来诱惑我这个沙门释子,此非我行。吓着了,是吧,不自在。当然主要是要面子,是吧,怕别人说,哎呦,持世菩萨弄一堆天女搁家扫地、使唤。不行,名声不好听。反正总是有挂碍。你讲的容易,你没有受戒,你不是出家人,你没受三坛大戒,你没受菩萨戒,你没接受戒律的熏陶和灌输。受了菩萨戒,让你去给别人敬杯酒,你试试,你敢吗?菩萨戒里可讲了,给别人敬杯酒,五百世没手。我都不知道给别人敬多少回了,我在想我到时候没手怎么办呢,吓人呢!过去我们村里就有一个发小,跟我特别好,他在村里的车床上班,机器割铁的那个厂,他不小心就把手弄掉了,单位、村里也赔了不少钱。一想到五百世没手,像我那个朋友似的,我也害怕。所以你没受戒,你不知道这些,你觉得无所谓,反正你也干了。不是说没受戒,就没有这个果报的,没受戒果报更重,五万世没手。所以一个解脱、通达的人,如果你处处受这些观念思想的制约,那不知道你解脱了什么。哦,你只是做善事,碰着善事,你抢着来,恶事你就全躲着、避着,让别人去当坏人,对吧。好人你度,坏人你都离的八百米远,都吓死了,那你这叫平等、慈悲、通达吗?如果你执着贤圣行,你是不是就害怕染污,你是不是一点坏事都不敢干,你是不是所有世间法里所谓的坏人都不敢接触,那你这个怎么能够圆满呢,你没法儿圆满。你怎么行平等慈,怎么行虚空慈,怎么行大慈大悲呢?所以这里讲,虽过魔行,而现降伏众魔。不是说,以过魔行来为自己贪嗔痴找借口,那是自欺欺人。而是自己清清楚楚知道自己有这样的定力和智慧。这个不是鼓励每个人去做坏事,而是根据每个人的因缘、根基、智慧、定力,你自己对法的理解,透不透彻,随缘去示现,只要能帮助众生,利益别人,你可以做一些在很多人看来都是偏邪的事。并不是说我天天把自己围得严严实实的,坚持禁戒,丝毫不犯。就看你在什么过程和境界。你初期学法一定要严持戒律,但你想得大自在,不能够被戒律束缚。不能束缚不是鼓励让你去破戒,是让你去通达诸佛实相。求一切智,无非时求,是菩萨行。什么叫无非时求啊?其实这就是一种对佛、对法、对修行的一种信念,就是你对待修行有多少的用心,有多大的诚心。一个真正的修道之人,即便他在吃饭、在睡觉,在干什么的时候,表面上看跟修行毫不搭边,其实他也没有离开佛道。我们看维摩诘居士,他遇见所有的人,不管别人跟他请教什么,他都把这些个人往佛道上领,往修行上领,给他们开示诸法实相。问你从哪来?我从道场来。这就叫求一切智,无非时求,就是没有不求的时候。这并不是说表现在外在,我一直在修行,给别人一种我在修行的感觉,不是。就是他心里面很重视修行,他知道修行是我们解脱唯一的路,众生最后都归到解脱道上来。可能他也在工作,也在世间和别人做一些很平凡琐碎的事情,但是他这个志愿,修行的这念心,从来都没有忘记,这叫求一切智,无非时求,是菩萨行。但这个不是说我执着,我每天一定要精进用功,这个不是。就是他这种修行的大愿,从来不会忘失。他的心思从来没有远离过佛道。无非时求,还有一种理解,就是不在因缘不到的时侯妄求。有的人修行,还没学多长时间,躐等求于开悟,求见性,求智慧。求不到,就生烦恼。也有这个意思。这是告诉我们,学法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种子还没播下去,就希望开花结果。虽观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萨行。虽然知道诸法没有生灭,但是不去证一个涅槃,不求一个解脱的境界,他不会。他不会住涅槃、不会住解脱,不会住无生、不会住无为。若菩萨有住,则为非住。若着诸法无生,即是有生。皆从识心分别故。虽观十二缘起,而入诸邪见,是菩萨行。知道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这些之间的因缘和关系。虽然他知道法是这样演变的,但是能够入诸邪见。什么是入诸邪见?有邪见吗?没有。是为了破除二乘人对于正见邪见的执著。你越执着正见,我就跟你讲邪见。比如维摩诘为须菩提说法,你得跟外道修行,才能乞食。你得还俗,不堕僧数,才能乞食。你得谤佛、谤法、谤僧,才能乞食。全是邪见。你要通达外道的理论,而不被外道所迷,以善巧方便度化外道,这是入诸邪见。释迦牟尼佛示现六年外道苦行,拜了很多外道的人做老师,也是观十二缘起,而入诸邪见。其实大成就再来的佛菩萨们,基本上都是世间法、出世间法都通达,以各种各样的方便去利益众生。别人以什么能得度,就示现什么。比如说基督教,如果他也有因缘学佛,入实相,就先示现把佛法跟基督教的理论联系起来为他讲述,然后慢慢再引导他入于实相。但是,如果你自己对基督教没有完全了解,一个基督徒,他对佛法感兴趣,问你关于佛法教义和基督教教义的区别,你就没法融会贯通。所以应以基督身得度者,示现耶稣而为其说法;比如说有的人学道教,老子道德经你也要通达;有的人学弟子规,儒家你也要通达,让他看到出家人不光是懂点佛法,这是菩萨行,这是大修行者。你再讲别的什么法门,他都知道,所以叫多闻,这就是讲大修行者,菩萨摩诃萨。他有那个智慧,有那个精力,有那个余力和条件去广学,但无论学什么,都不离佛法。你讲外道,讲各种世间的哲学宗教,都能导入第一义谛、导入佛法,不离实相。虽摄一切众生,而不爱著,是菩萨行。摄受众生,总是使点手段、方便、善巧,牢牢的吸引着你们,大家都喜欢这个人,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喜欢听他讲,能够摄受众生,但是又不执着众生,于诸众生没有障碍和执着。他不会去贪着、执着弟子,不会控制弟子。一开始跟这个人学,后来又跟别人学习,心里不会难过,不会说,你这个忘恩负义的,不会。你爱跟谁学跟谁学,但是我会尽力地用真诚心对你,然后认认真真讲法,包括讲些笑话、讲些你爱听的,逗你,让你开心、让你高兴、让你对这个人生起信心,等你因缘具足,为你开示实相。但是有一天,你有了别的因缘,或者你认为这个讲的不太对,对自己不起作用,他也不会执着。作为一个弘法的人,首先自己没有烦恼,自己不会贪着众生,才能行菩萨道。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是菩萨行。就像维摩诘似的,他也有家亲眷属,他平时他不跟家亲眷属在一起这么近,乐远离行。但是不依身心尽,不像二乘似的,彻底躲开人,去深山老林独处,证寂灭去了。二乘人完全不说法,不度众生了,除了用神通以外,没有智慧度众生。他一心求取涅槃,求证寂灭。而菩萨呢,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不把自己弄到极端,不去贪取身心寂灭。还会来到众生面前,随缘开示、随缘讲法。但是又不粘着众生,和众生保持一个恰到好处的距离。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行于三界,却不坏世间法,也不坏法性,随顺诸法因缘,了达因缘即是佛性,是菩萨行。虽行于空,而植众德本,是菩萨行。给众生开示空性、开示般若、开示无法可得,但是又不舍善法,不舍一切助道法,植众德本,不堕于无为里面,不堕于空。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并不是说知道没有众生可度,知道众生幻化的,就全都不管了。虽知诸法如梦如幻,亦不取断灭。行于无为,而不离中道。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平时做一个无事人,无为无做,但是还是生生世世来示现,不舍众生。不会像阿罗汉似的,不受后有,不来了,住在灭尽定中,以心量小故,未得真实解脱,以为真实解脱。你不来了,谁不来?还有一个不来?就是我相未尽。你来也得来,不来也得来,来了没来,不来也没来。所以这个来或不来,不是我来或者没来,不是我受不受身,而是心性无染,心性随缘示现,而不执着有个我,这叫不来,这叫不受后有,当下一念未生时,就是不来,就是不受后有。如前面文殊师利所言,不来相而来。人明明过来了,但没有来的相,这是不来,这是不受后有。而不是说我有意不投胎了,我主宰自己,不让自己再来。那不究竟,不是真正的涅槃。菩萨示现世间,虽然是再来,但是跟凡夫随业力投胎是不一样的。它是大悲示现,虽行无作,而现受身,只要有缘,只要能够利益众生,来示现。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这里所讲,都是针对二乘人的执着,破他们执着无为无作,无起无动的心行。大乘菩萨也修三解脱门,但不住于三解脱门。他是心性是无为的,但不住于无为。表现在外在,是行中道。这个虽行无起,就是心没有大的动荡,没有打妄想,不去执着什么,但是起一切善行,而不住一切善行,是菩萨行。虽行六波罗蜜,而遍知众生心心数法,是菩萨行。也行六度,但是知道众生的心念、根基,了了见于实相,不为幻相所骗,如实了知实无众生可得,亦无众生心可得。虽行六通,而不尽漏,是菩萨行。声闻乘人成就六通,执着神通。菩萨也示现神通,但不执着神通,理事究竟无漏,非是有为上的无漏,所以不尽漏。外在示现凡夫的样子,示现有漏,但心行无漏,持自性戒,不住戒相。虽行四无量心,而不贪著生于梵世,是菩萨行。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它是升天人、升梵天的因,但是又不执着我要去升梵天,去享受福报去。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是菩萨行。这里的不随禅生,就是禅宗祖师所说的,不生禅想,也即是不住禅定。就是不生一个我证禅定了,我清净了,我轻安了,不起这样一个想法。像过去祖师也有入禅定的,但是他不会执着,他不会认为我入定了,就是一种休息。于禅定不生禅想,禅性无生,不住禅寂。为什么不随禅生?诸法无生,禅性亦无生。若住于禅,即是有生,非是禅也。虽行四念处,不毕竟永离身受心法,是菩萨行。四念处有声闻、小乘的四念处,主要就是给小乘声闻人讲的四念处。四念处指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虽然也行四念处,比如说古人也坐禅,也行脚,也经行,也观诸法空,观心不可得。佛也行四念处,但这个四念处,他不去取证,他不去执着一定要离身、受、心、法。因为他知道身、受、心、法本来空,不是说我住在觉知身念处、受念处上,我要觉这个身空无。不用去觉、不用去观、也不用去离。不是我一定要让自己没有身体觉受,没有心,身心都空掉,不用。他通达诸法实相,知五蕴本空,四大非有,不必灭受而取证。只是以四念处法助道修行,于念离念,转识成智,断除习气。所以他不必离身受心法,他不用去证身心寂灭。他安住于身受心法的修持上,以此来牧牛,于念无念,于相无相,很专注地做事情,扫地就是扫地,穿衣就是穿衣,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与人说话就是说话,一直安住于当下,安住于身受心法中,不离这个身受心法,不被身受心法所障碍,知四念处空寂,了不可得,这是四念处,方便讲是大乘四念处。对于初学者和无方便入手的禅宗学人,也可以修持四念处,在做事的情况下,妄念比较多的时候,通过觉知而离妄念,让心安住。比如可以安住在扫地上,洗衣服,拿手洗个袜子、衬衣,拿点香皂在那搓,安住,一想别的就回到这个衣服上,回到身念处、受念处上来。四念处不是截然分不开的,就是一个东西,当下。你做什么事情就把心思放在做什么事情上面,比如说打坐,你念头多就观呼吸,把念头放在呼吸上面,这就叫受念处,也叫心念处,也叫法念处。虽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虽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虽行五根,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是菩萨行;虽行五力,而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虽行七觉分,而分别佛之智慧,是菩萨行;虽行八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行。从前面所讲的四念处,到这里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一起是三十七道品,一般来讲是声闻乘、二乘人的修法,但是又不绝对,大乘菩萨也修三十七道品法,涅槃经中佛陀从大乘了义的角度重新讲解了三十七道品,都是助发认识佛性的必要修行。但是大乘和小乘所修的三十七道品用心不同,目的不同,结果不同。大乘三十七道品,是休息身心,不做修想,以无所得而为修行的目的。虽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自在神通是智慧。虽行五根,这个五根其实是一种定法,但是呢,又不住于五根的定解。能善于分别众生诸根利钝。虽行五力,而乐求佛十力,佛十力是智慧力、禅定力、三昧力,当然佛十力名相上有专门的十力,这里面概括起来就是佛的智慧。虽行七觉分,而分别佛之智慧,以实相来行七觉分。行八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简单讲是八正道,放开讲,所有能助发道心,增长道力的,都是佛法,所以乐行无量道法,是菩萨行。虽行止观助道之法,而不毕竟堕于寂灭,是菩萨行。止观是奢摩他、三摩钵提、毗婆舍那、禅那。虽然也修方便助道之法,但是不去证寂灭,不住无为,不住涅槃。虽行诸法不生不灭,而以相好庄严其身,是菩萨行。虽然知道诸法不生不灭,是无为法、是无做法、是无愿法、是空,但是示现相好庄严,也打扮打扮,对吧,没事也赶个时髦,穿戴整法、大方、不失庄重。对不对,画个妆,让大家看得也开心。不是说整天蓬头垢面的,显得你像个道人似的。穿个裤子,到处都是窟窿,当然现在有的时装也是带窟窿,那个可以,你别弄的自己穷的可厌,胡子也不刮,衣服破破烂烂的。然后身上臭臭的,谁到你跟前把人熏死。你要是寒山拾得,这个可以,你又不是寒山拾得。你是张三、李四。虽现声闻辟支佛威仪,而不舍佛法,是菩萨行。像须菩提、舍利佛这些人,大智慧,包括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看着很低调,也不张扬,但人家真比咱有修行、有涵养、有忍辱、能够谦让,一吵架都是我们先急,最后呢,还是我们不依不饶,我们还自诩为一个学佛的人,对吧。你看这篇文章表面维摩诘是主角,如果没有舍利佛、没须菩提这些绿叶托着,能有维摩诘的光彩吗?对吧。这个事情咱们都要看到它的内涵、本质。我们昨天看足球,巴西队胜了,墨西哥二比零,大家光看进球的前锋了,没有后卫行吗?最主要没有守门的行吗?对吧,守门的就是在门前晃过来晃过去,多无聊啊,多别扭,是吧,但是他就是不能离开,一离开就会城门失守,非常重要。你前锋再好,没守门员也不行。但是大家如果踢一个球,一个队里面,大家都想当前锋,没有人去当守门员,这个球你能赢吗?所以永远都是有做配角的,永远是有当守门员的,永远都有在球场旁边捡球的,还要有输球的队。有裁判,有一个助理裁判,光看裁判在那跑,风光了,累了,助理裁判也跟着跑,你看不见,一场戏缺了谁也不行,对不对?随佛出世的这些声闻弟子就是这么厉害,而且他要三大阿僧祇劫才圆满,我的天,所以从这一点来看真的不容易,所以叫外现声闻相,内密菩萨行。我们今天从这个意义上也顶礼一切的佛的出家众、声闻弟子,其实就是个名字。你说没有阿难、大迦舍这帮人,我们今天连佛经都看不到,都是他们集结的,对吧。佛讲完了,就拍屁股走了,把这么重要的工作都留给他的弟子。所以我们别老轻视、忽视这些声闻弟子。法华经里讲到,对声闻既不赞叹,也不诽谤。赞叹呢就怕别人学他的法;诽谤,也是三宝也是示现,我们既不毁也不赞。有些声闻确实是菩萨示现的,是佛再来,这个跟佛一起出世确都是示现,但是讲这个就又远了。哪个佛哪个佛再来?哪个佛也没来。但是经典里面也会写,文殊师利是哪个佛再来,央掘魔罗是哪个佛再来,观世音菩萨是正法明如来等等,对吧。舍利佛是哪个佛再来?谁也没来,都是假的,说他是佛再来,都是假的,我们还是要明白没有一个实有的佛。虽随诸法究竟净相,而随所应为现其身,是菩萨行。知道一切诸法毕竟清净、毕竟解脱,无有少法可得,但是能够随缘示现,不堕落在一个境相里面。这个而随所应为现其身,就是他以什么身能得度,法性就示现什么身,就跑你跟前去,跟你一块儿去生活、修行去。在法华经里面就讲到,一个穷子离家多年,在外面迷路了,找不到家了。后来遇到他父亲,他父亲发现他了,让别人去找他,让他帮着干点杂活。他一开始不敢去,嫌他们家太富,我到那他们别再欺负我,对吧,后来他父亲让两个仆人穿上身份低点的衣服,再去接近,告诉他,你去我们家除粪去,我们也是干这个工作的。他这才愿意了。人就是这样,你做,他就跟着做,从众心理。这叫而随所应,为现其身,他只能接受一个比较低的姿态,那你就示现低的姿态亲近他。他喜欢什么,你就示现什么到他身边,这就叫智慧和慈悲。虽随诸法究竟净相,而随所应为现其身,是菩萨行。因为你一示现跟他一样的,他就能够接近你了,慢慢就听你的教化了。如果你在他跟前姿态总是高高的,他看到你就害怕,你就没法接近他了,也无法帮助他了。虽观诸佛国土永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是菩萨行。也知道诸佛国土亦复皆空,但是还是能够示现其中而不被染污。其实我们的身心及器世界全是清净佛土,清净佛土不是仅指外在世界,比如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身心本身就是净土。古人云:终日拈香择火,不知身是道场。又云:自色身是城,六根即六门,心是地,性是王。虽得佛道演法入于涅槃,而不舍于菩萨之道,是菩萨行。随时都能在涅槃中,而不取涅槃,不舍于菩萨之道。你像过去祖师们,其实都是明心见性、开悟见性,都成佛了,但还是会建道场,还会随缘为众生答疑解惑。虽然说不度众生,看到根基好的来了,还是会不厌其烦、老婆心切的给你开示。虽然早就入了正位,早就彻底解脱、大彻大悟了,但是还是会给你开示,就是不舍菩萨之道。甚至还上堂讲法,像长沙景岑禅师,他说我若一向举扬宗教,法堂门前草深三尺。没有办法,因为毕竟最上根基的人很少,所以还得上堂讲法,还得罗罗索索地讲。举扬宗教,就是祖师禅,末后一句。忽然间给你云里雾里的来一下子,或者丢过来一句,问取柱子,你就开悟见性了。但毕竟能这样一下就让人开悟的太少了,还得委曲的演说文字方便之法,这叫不舍菩萨之行。今天这一会我们讲到这,这一品也讲完了。我们每天能这样学习、坐禅、听经、讲经、闻法,我也头一次感到这么法喜,都是大家给我这么大的加持,有你们在,督促我深入学习经典,和大家一起修行、进步,谢谢大家。我们也是一台戏。我们学这部《维摩诘经》会理清、纠正很多过去错误的见地,会改变很多修行和理上的偏见,所以这部经非常的殊胜,也很圆满,不是一味的讲实相,也讲很多方便和善巧,讲声闻乘回小向大,讲发菩提心,讲圆满菩萨行。最关键的实相开示得特别透彻。不管你是学习净土,还是其他法门,学习这部经都能让我们从实相的角度去修行。
2021-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