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性与保任

    见性与保任师父好,您所说的悟后起修,悟是悟到自性吗?那修又是指什么?还有悟后的保任是指什么?很多人都讲开悟就是见性。怎么才叫见性?我听有的善知识说,见到那个能听的、能见的、能闻的、能触的,就是见性。这种说法对吗?我觉得,就算见到那见闻觉知的本性,似乎也无法解脱烦恼和种种疑惑。请师父不辞辛苦,为弟子解惑。答:见性与开悟并不是悟到或见到什么能见能听能闻能触的。那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悟和见性。能离一切相,即是见性,非有性可见。祖师云:离假即心真。经云:离幻即觉。皆见性之谓也。开悟与见性更多的是指一个人的心行,而不是头脑的思维。它所指向的心行能令学人毕竟出离妄念,不取于相,究竟断除烦恼,即是开悟,即是见性。开悟和修行方法不可分割。也就是说,悟前悟后所修及正悟之时,都是烦恼的脱落,无明的消失,执着的减少,那才是真正的开悟和见性。正起念时,而不住于念。正生烦恼时,而不住于烦恼。正进入头脑分别时,而回到觉知上来。正纠结问题时而回到眼见色的当下,回到耳识上来,回到触觉上来,回到嗅觉上来,回到不思善,不思恶上来,而不住于此见闻觉知,即是开悟,即是见性。于法不生心,于一切境界无所住,即是开悟。开悟只在言下。言下不悟,无有悟时。何以故?悟者不住,住者不悟。说于言下,已过言下,悟过久矣。开悟和修行并不是分开的,会修行,才能开悟。真开悟,才会修行。正开悟时,即是修行,所有的修行,都相应于开悟。所以开悟后的修行又称为保任。开悟与修行不可分割。如何是保任?保护心行始终与实相相应,任运此心念念不被烦恼所缚。保护心行不住妄念,任运此心直用直行。如是保持开悟,任运开悟,护持开悟时的解脱状态,是名开悟,又名悟后起修。一念住于识心,一念即迷于本性,即非开悟。一念出离识心,回到见闻觉知上来,而又不住见闻觉知,即是见性,即是开悟,非实有性可开可见可悟。但能离于假,即是性真时。六祖云: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即开悟之谓也。古人根利,才闻此说,即会修行,即会开悟。不像现今时人,终日闻法,而不开悟。终日修行,而不会修行。如是言下顿离妄念,离一切相,顿回当下,是名开悟。如是修行,如是开悟,才能真实解脱烦恼,出离生死。而诸人所说,见到能见能闻的,即是见性,此能见能闻,非但不是佛性,恰是生死无明之根,意下之贼。故学法之人,将识为性,能断烦恼,无有是处。古人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学法修道,莫认贼为子,将意根下黑窟窿当成佛性,以为见性容易,自谓保任此性,实是熏修我执,所以烦恼不断,是名愚痴,非是修行。真实行者,念念断于烦恼,心心流入性海,着衣吃饭,无染无着。不做修想,不做不修想。不做悟想,不做不悟想。时时不离当下,处处自在无拘。见不见性,开不开悟,悟后如何起修,莫问别人。但问自己,会不会解脱烦恼,能不能不住于念,会即会,不会,妄说开悟及悟后起修,有何意义!

    2020-11-05

  • 因地不真,果遭迂曲

    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学法修道之人,个个想开悟,人人想见性。但是开悟见性,需要无量因缘具足,方能成就。如同考大学的人,人人想上一流大学。但是真正考得上的,需要有天赋和超出常人的勤劳和努力。学法想开悟,因地要真。所言因地者,万缘放下,布施六根,远离世乐,心如墙壁,废寝忘食,专心致志,深悟佛理,于自家活计,了如指掌,方有可能。若诸事不休,诸妄不歇,这个也贪,那个也爱,而又滥侧修道之列,觊觎解脱之果,是自欺欺人,自赚无益。如同一个人想考一所好的大学,却每天贪玩,也不复习,也不用功,荒废学业。即便有一定的天赋和聪明,对所学知识,而不加修习巩固,总难考出好成绩,胜于别人。学法之人,但尽凡心,别无圣解。凡心不除,无明日厚,反欲修行,而期圣果,痴心妄想。你想开悟,他想成佛。凭什么?大家何不反问自己一句?你想见性!他想解脱。凭什么?你做了多少与见性开悟相应的事?你想考最好的大学!凭什么?你付出了多少努力才有资格上最好的大学。世间大学再好,世间善法功德再大,不如选佛去。庞蕴居士有选佛偈云: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大家都学佛,都修行,凭什么你得解脱,你有成就?唯有真正心空者,方得及第而中,考得佛去。心若不空,说禅说道,论佛论法,闭目端坐,日诵万课,烦恼不断,我执不除,不得见性。学法修道,若执着贪爱不去,只在有为形式上做功夫,非是修行,不得成就。故修道之人,欲得佛心,而得佛果,先觉佛心,而行佛行。佛法是行得,非是说得及想得。说与想,痴人所为。行与做,智者所归。心不相应,而欲其果,只增迂曲,徒劳无益。故声闻人,发声闻心,得声闻果,非是究竟。凡夫人,起贪嗔痴,得三途果。纵修善法,得人天果,非是究竟。外道人,心外求法,于幻身意识而做功夫,得外道果。菩萨者,发利他心,得利他果,亦非究竟。唯诸佛,立坚誓,具出世大志,行大布施,觉悟自心,而起大悲,自觉觉他,方得觉行圆满,果真无曲。诸行者,汝若欲开悟见性,得于佛果,莫问他我,莫向他我求,但问自心,但问自己,所发道心是何心,所行诸行是何行?心若不相应,凭何期珍果?行若不恁么?何得恁么觉?古人云:欲得恁么事,须是恁么人。既是恁么人,不愁恁么事。恁么事,即难得。恁么人,是何人?诸人自省,不可自赚。

    2020-11-05

  • 观音法门

    观音法门《法华经》普门品原文: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注:若有众生于诸事幻缘,起心动念而生住着,起烦恼时,忽听耳边鸟声、水声、风声、人声、车声、虫声或任一声音,觉知此声,清净无染,观其音声,不即不离,妄念都息,烦恼顿灭,是名观音法门。 闻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者,返闻根尘幻音而出离妄念,不住烦恼,觉悟自性,无法非法。故闻观世音菩萨者,非闻心外有相菩萨,但闻自心根尘所起鸟声水声等。一心称名者,非称观音名号,而只是听自然法音,无情说法,顿离妄情,回归当下,自性应时解脱。 昔有瑞岩彦和尚,每日自唤:主人公!复自应:喏!乃云:惺惺着!复云:喏!他明异日,莫受人瞒!复云:喏!喏!此亦是自念观音,自修观音法门者。 又华林善觉禅师,常持锡杖,夜出林麓间。七步一振锡,一称观音名号。有人问其佛法,只云:山僧常念观音。古人所言“念观音”者,但无妄念,直用其心而已。非有观音可念可想。原文: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注: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念念不离自心,念念安住当下。设入大火,入烦恼火。火不能烧,由听闻耳根音声,念观音名号,觉知此音声非从外来,内亦不实,烦恼亦而,内外不可得,而不住烦恼,故云火不能烧。以烦恼不住觉知,觉知不住烦恼,故观其音声,而得解脱。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识自本心观音之力,见自本性本有威力,闻音刹那,不住于闻,即得解脱。原文: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注:大水所漂,沉溺贪爱之水。称其名号,一念觉之,贪爱无有相,贪心不可得。即得浅处,称名既久,觉知力强,悟理既透,日久功深,贪爱浅薄,不能为害,故名浅处。原文: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车、马瑙、珊瑚、虎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注:求于金银七宝者,入法性海,而得一切智宝及解脱果。黑风吹其船舫者,自心所起嗔怒之相。飘堕罗刹鬼国。一念住于嗔心,便堕无明三途。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乃至一念觉察,回光返照,回到五根觉知上来,不住于妄念,亦不住于觉知,是名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或自称名,返闻音性,或闻风鸟音声,而顿离妄念,顿断烦恼,顿见佛性者,是名观音法门。乃至眼见青山,鼻闻草香,舌尝饭食,身触微风,意想前后大小,而无所住,皆是佛法,皆得顿悟,故名观世音。

    2020-11-05

  • 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

    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问:师父好,禅宗的修行有没有次第?禅宗的用功是在悟后用功,悟后用功并无次第,亦无区别,只是善护念而已。诸方觉悟之人,用功方法,唯休息身心,不妄起心,于法性海中着衣吃饭,同归一途,并无二径。所有佛法中的次第,都是指未悟前而言。未悟前所修的一切法,有浅深,有前后,有差别。所谓方便有多门。戒定慧、六度、八正道、诵经持咒、忏悔发愿、一切善法福德资粮,皆归次第。悟后所修,唯保护一门,妄心不起,千圣同辙,诸觉一轨,故无差别与次第。所谓归元无二路。又禅宗亦有次第。其次第不在修行方法上,而在修行的理念和整体的观念上有所不同。涅槃经云:于乘缓者,是名为缓。于戒缓者,不名为缓。此义云何?乘者,大乘实相之理,诸佛心印,如来知见。修行于大乘之理,心地法性的领悟上,也即于修行见地和方向上,其所修习,不能迟缓,必居其先。若理有误,方向有偏,见地出错,则所用功,徒劳无益,如南辕北辙,转修转远。故学法修道之人,于理于悟,不得滞后迟缓。于戒定慧次第方便之法,可得稍迟而行。犹如盖楼,必先盖框架与整体,复填充局部和细节。框架不成,先成局部,而能成楼者,无有是处。修道亦复如是,先明佛性,复转所依识心,从性自觉而修,严戒定慧,保护圣心,方是学法修道之正路。有人不明此理,开始修行,便执次第,勤修戒定慧,处处着相,不了佛性,不悟大乘之理,所以不得成就。于乘迟缓,于戒不缓,纵经尘劫修道,只增生死,熏习无明,不得成道。遇大善知识,发明心要,顿见佛理,识自本心,复息虑忘缘,不染万境,严持净戒,心心不异,无错用心,直趣菩提。有人以为禅宗悟后起修,方法有所区别,是名方便有多门。此非真悟,若是真悟,则归元无二路,并无方便可言。所言方便者,诸佛诳小儿,为令入佛道,但有言说,皆无实义者也。古人云:见月休观指,归家罢问程。此之谓也。学道之人,不可以为悟后尚有方便可得,亦不可错认定盘星,以为悟后还有所修,还有佛可成,有性可见。悟后之修,但不修之谓也。楞严经云:理虽顿悟,事须渐除。顿悟者,佛心妙理;渐除者,诸妄习气及有为心行。顿悟者,不得迟缓之大乘心;渐除者,可得迟缓之戒定慧。顿悟者,经云一大事因缘;渐除者,众生无始以来贪嗔痴。顿悟者,宗门向上一路;渐除者,自解作活计、牧牛、于念无念,转所依识、不染污、但自怀中解垢衣。故禅宗修行,心先明见,了了见于佛性,复言修道。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方好修行。悟后起修,于修行方法皆归一路,休息而已,并无次第差别。所言差别,但不见性,于门外做功夫者,则有差别。若见性,诸圣同一直心道场,同游涅槃路,同是法性施为,达者自知,更无异议。

    2020-11-05

  • 普门品

    普门品    原文: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注: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苦恼众生,闻此观世音菩萨名号,知其是自心法身佛之异名,回心反照,一念相应,即得言下顿见佛性,成就法身,生证涅槃,应时解脱。原文: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注:若法性于你身上示现为释迦佛、然灯佛、阿弥陀佛,你就好好做你的释迦佛、然灯佛。虽做报身佛,而不自生做佛想。佛不是佛,你不是你。知身如幻,心亦不实,幻无定相,是名应以佛身得度者,法身为现佛身说自证圣智法。原文: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注:如果法性于你身上示现声闻、辟支佛身,你就好好外现声闻相,内行诸佛心,不改其身,亦不必更脱辟支佛行,但于佛心相应即得。虽行诸佛心,而不生做佛想。虽现辟支佛身,而不生独觉想。但为度化众生,而于报佛或无佛处示现辟支佛、声闻法。是名应以辟支佛、声闻身得度而法身示现辟支佛、声闻身而为说自性解脱法。原文: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注:如果法身于众生身上示现梵王、帝释、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大将军身等,你就好好地做你的梵王、帝释、大自在天、毗沙门、小王,但于自心佛性如实通达,于自证圣智勤加修习,心莫外驰,不必更修他法或成他身,言下即得现身成就法身。原文: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注:如果你现今已是年老长者,不必于年老生难过想,更不必自谓学法修道难。当知己身如幻,不迷己形,不被幻惑。悟此幻身是法性于汝形而做示现,非是真实。以自觉所行之法,于诸世间,心都息灭,不被幻身之所欺骗,见自心佛性,更无疑虑,亦无他想,是名应以年老长者身得度,法身而为示现老年身说法。原文: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注:你身若是居士,亦无出家因缘及其志愿,则甘于居士身,不更他想。悟己法身,与诸佛僧毕竟无二。见自心佛,于一切时中,着衣吃饭,不更起异心妄想,于家宅之中,无染无着,所行不背法性,更不必出家做沙门,是名法身佛为汝现居士身而为说自性虚通法。原文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注:若你现在身居官职要位,或为贵族,不必更离目前身份而去修行,但觉悟自心是佛,二六时中,觉知在前,安住当下,认真工作,将佛法与现实融合在一起,妄心不起,即成自在法身佛。不必更有其他修行,更别有佛可成,是名法佛于汝宰官贵族之身而为说法。原文: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注:若你已出家或受在家五戒及在家菩萨戒,当觉悟自心佛性,而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行于世间,为诸众生而现三宝,内行自觉之法,外成最胜福田,不必更成他身或学他法,即名法身佛于汝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自觉圣智所行之法。此法亦名大乘,亦名宗门,亦名为禅。原文: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注:如果你现身为年老女人、居士女、女官员、女贵族等,那么,安于自己的女人身,不生自卑想。身虽为女,而知佛性不二,不行烦恼行,不起男女见,于自心佛性如实通达,是名法身现于女人身而为说法。原文: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应以执金刚身得度者,即现执金刚身而为说法。注:若你是孩童身、天龙八部身及护法身,而以此诸身份修行佛法,应自觉自心佛性,安于己身,心不外驰,不更别求法身。于此肉身,即得成佛。是名法身应以童男、童女、天龙、护法等身得度而为示现说自性实相法。原文: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注:无尽意,此法身佛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现种种相,度脱众生。众生不解,著于其形,枉为众生。若一念觉悟,知形虽异,法身不二,念念不生异想,即得成就真实功德,见性成佛。观士音普门品者,众生不改其面,个个是佛。但能自肯、自信,见自心佛性,不必外求,亦不必修造,顿悟顿修,即个个圆成,是故名为普门广大真实如意妙法莲华经。其所不成就者,只缘不见性,不肯做自己,执修执作,执成执悟,执涅槃执解脱,欲得自心外别成于佛,羡他慕他,学他做他,迷失自己,背道而驰。若能一念回心,方知不从外得。

    2020-11-05

  • 修行的密钥

    修行的密钥一旦你拿到修行的密钥,修行将变得非常的简单。一旦你掌握了正确的修行方法,修行就如同上路回家。人们一听到“密钥”、“秘方”、“密法”就会以为有一种最快捷的办法可以完成修行。就会立刻问:是什么密钥?什么方法?密钥和方法确实有。可是,在拿到这个密钥前,你可能要做很久的准备,你要为这把密钥付出很多的艰辛。就算有人把这把密钥交给你,有善知识直接指示给你正确的修行方法,不会使这把钥匙,你不去实践和练习那方法,你还是无法打开解脱之门。绝大多数人只想拿到密钥,而不愿意为熟练使用这把密钥付出时间和努力。人们都想一步登天。有太多的人每天想的都是不劳而获。现在还有一批自以为聪明的人奉行懒人的精神,想过“懒人”的生活,却没有懒人的智慧和真正“懒”的品质。他们只在学法精进上懒,而在贪嗔痴上不懒,在享受上精进。在你拿到修行和解脱的密钥前,你不可能坐享其成。在你真正知道自己是谁前,你不可能高枕无忧。在你没有为一幢大楼做好一切准备前,你不可能盖起大楼的框架,更不可能享受大楼带给你的舒适。修行的密钥无他,不再相信自己固有的观念和想法。不再确信自己曾经信过的一切。古人所谓“善护念”者,即是那把密钥。大安禅师所谓“牧牛”者,即是唯一的修行方法。解除所有的坚信和观念,你将不再被自己的想法捆绑。无念捆绑,是此密钥。于念无念,是解脱关键。此钥诸佛同握,万圣同行。所谓归元无二路。然而,就算十方佛将此密钥开示给众生,人们还是不会使用。人们沉浸在意识的海洋中不能自拔。这把密钥就算到了每个人手里,大家还是被烦恼贼捉获。因为你对你的观念信太执着了。因为你心中有太多的执着和挂碍。你很难一下子改变自己固有的想法。你很难不去关注你执着的人和事,就算你每天告诉自己一万遍,不要相信自己的想法,你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贪着、纠结和烦恼。就算你把自己的念头看得再紧,你还是会被自己的念头骗。你没有为拿住这把离念的钥匙做准备。你没有减少世缘。你没有减少识心的造作。你没有真正休息身心的动荡。你不懂为自己创造一个练习活在当下的环境。你没有来到善知识前聆听他的教诲,向他学习如何掌握这把密钥的开启方法。你不肯布施六根的享受。你不愿息虑忘缘,心如木石。解脱的钥匙吸引着无数的修行人,然而只有那些肯十年磨一剑的人才能真正拿到这把钥匙。只有那些能够卧薪尝胆、深深海底行的人,才能真正稳坐归家。

    2020-10-31

  • 苦乐的麻醉

    苦乐的麻醉凡夫生活在情绪颠簸的世界里,受着苦乐的煎熬。苦乐就像一把锋利的锯子在割着每一个无明众生的心。如同一个人开车,开到一条干净畅通的大路上,心情很舒适。没过多久,车开到了一条拥挤的小路上,车只能慢下来,甚至停下来,开车的人心情立刻不舒服。开心与不舒服如此快地转化,也无法警醒开车的人看到这两者的虚妄。又好比刚刚有人赞叹你,你心里非常高兴;没过多久,就被上级骂一顿,心情立刻跌倒谷底。又好比大家聚在一起喝酒聊天,气氛融洽,每个人都兴致勃勃,非常爽。喝过之后,酒精烧心,兴奋过后的空虚让每个人都心情低落,又回到无聊寂寞里。充实与兴奋如此快地被酒精调动起来并浇灭,然而人们没过多久,又去寻找那刺激,以为那充实能永远伴随着他。刚买了一块名牌手表,被同事们羡慕,心里美滋滋的。没过多久,自己的车被别人蹭到了,刚才的高兴立刻无影无踪。在同一天里,儿子考上了重点高中,全家都跟着高兴。晚上女儿发高烧,住进了医院。全家人都沮丧起来。女儿的病好了,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饭,大家有说有笑,忽然间电话铃想了,父亲被查出患了绝症。家庭的温馨刹那消失,整个家中弥漫着让人绝望的气息。人们愚蠢到竟然无法发现,每个快乐的后面都隐藏着痛苦。人们依然故我地追逐着快乐。当你不停地追逐快乐时,只有慧眼才能看到你追逐的是黑暗和深渊。佛云:不知后世苦。众生的快乐建立在短暂的感官意识上,那快乐完全不真实,然而人们就被这虚幻的快乐带的团团转,在幻觉里欲罢不能,受尽折磨。生灭的识心与觉受欺骗着所有的人。就算是学法修道之人,仍旧迷在意识的境界里无法出离,或贪禅定,或迷说法,或着寂静,或乐涅槃。经云:以爱涅槃故,而著于生死。如何看清生灭有为快乐的虚幻,而从生死泥潭中抽身出来,这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如何在修行中,不致心外求法,勿错用心,这是每个道人都要面对的问题。古人云:随顺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花。以平常心过简单宁静的生活,满足于当下,那才是一个觉悟者的所为。  

    2020-10-29

  • 活着的瘾,你如何戒除

    活着的瘾,你如何戒除?问:师父好,我一直看师父的文章开示,也有打坐和练习觉知,但怎么觉得活着好无聊?答:因为你不肯真正休息造作和抓取的心,识的习气还没转所依。独处和无事的习惯,那需要多年的练习。众生总是想抓取感官上的快乐,被习惯牵着走,要做很多事,要见人,不停地说话,来满足意识的需要。但又抓不到什么,或者只是暂时抓取一些东西,感觉的享受一过,瞬间就又陷入到无聊中。所以大家都会觉得活着空虚无聊。一个人呆着,那是大多数人不愿意去做的事。人们总是要和某个人、某件事待在一起,而且几乎一刻也不能停止。人们就是在这样忙碌的一生幻梦中度过,很少有人去思考为什么活着,也很少有人能真正地独处。有些人也一个人生活,他需要不停地工作、做事、享乐、打妄想。那并不是我说的独处。我说的一个人呆着,并不是整天和电视、美食、游戏待在一起,和自己的工作、梦想、希望在一起,和自己的烟瘾、酒瘾、牌瘾、吃瘾等在一起,更不是和自己颠倒的知见、价值观和我执待在一起。而是减少对六尘境界的依赖,以最少的需要而简单地活着。这种简单的意义是不再带来苦。当一个人不停地依赖识心的快乐而活着,那种快乐消失时,他就会变得非常痛苦。所以,感官的快乐永远无法给心灵带来真正的安乐。一个人到湖边静坐,或在僻静的地方散步,做一些家务,干简单的工作,整理花草、庭院,这是一个淡泊明智的人所选择的生活,因为这样的生活里没有情绪的起落和烦恼苦。即便在家人的陪伴下,自己依然能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满足于做自己的事,而无心关注和干涉别人的事。这种独处和无依的本领是需要透过修行、觉知和练习才能达成。带着觉知静坐、走路、喝水、吃饭、做事、生活,果断而冷静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境遇,减少对外在事物的依赖,从容自如,自信自在,活在当下,那才是真正健康而智慧的生活。过那样的生活,才能真正摆脱无聊和空虚。一个人如果不能自觉地练习独处和无依,也不知道为什么要那样做,就会经常升起无聊和空虚的感觉,不知道那是意识的欺骗,是无明和习气使然。想彻底摆脱无聊,就需要寻找善知识,向善知识请教修行心要,多在道场参加共修,练习觉知。约束自己放逸和抓取的习惯,养成独处无依的本领。如果不经训练,不管你有没有朋友,跟谁在一起,一闲下来,你就会无聊,而且是永远的。生活就像吸毒,不修行和觉悟,没人能幸免生活的毒品。尘世的乐趣就像毒品一样诱惑着所有的人。除了觉悟者,无人能在世间的乐趣面前保持冷静而不被侵蚀。一旦染上尘世感官快乐之瘾,就很难戒除。即便遇到善知识,时时提醒鞭策,想改变自己的习气,认真坚持修行,都很难。更何况因循旧习,顺生死流而行,必定轮回。独处的关键先从减少世缘,少与人来往开始,多一个人呆着,增加听经闻法、坐禅、觉知的时间。一个人早晚都要面对独处和无依。越早练习独立,越早结束无聊和孤独的恐慌感,结束多生多劫抓取的习气。大家都很懒,都想走捷径,喜欢在头脑里修行,如饥似渴地看修行的文章,羡慕别人的修行和解脱,一旦让自己放弃世乐,用功修行,就很难实行,更难坚持。道理容易懂,看开示也很享受,而实践和操作难。这是现前所有学法人的通病。而那些善根深厚的人,一旦领悟修行的关键,便开始认真对待实修。一旦有了开始,坚持下去,修行就不再困难。你别无选择,要么依旧轮回业识大海,要么息虑忘缘,舍诸世乐,潜心修道,誓出生死,得于常乐。六祖大师说:常念修行,是愿力法。立下大誓,自觉地去实践佛法,然后发心觉他。这才是我们来到世间唯一的任务和意义。不然空过一生,自赚无益。而且还要随业受报,无有出期。

    2020-10-29

  • 诸佛的摇蓝

    诸佛的摇蓝你遇到一张笑脸。你不是从今天遇到那张笑脸的。那张笑脸早就刻在你心里。你每天都在描摹它、创造它,直到它出现在你面前。你遇到一朵开放的花。那花不是此时开放在你面前的。那花早就在你心里绽放,而且从来没有枯萎过。你遇到了一条清澈的小溪。你以为你今天才遇到它。那小溪早就在你清澈的心底流淌。你遇到一个快乐的人。你的心外哪有那样一个人!那快乐早就在你心底生根发芽。那快乐的人在你心里已经落户很久了。你遇到一尊佛。佛的眉宇、眼神、额头、发髻,它安详的身姿,静穆的轮廓,无比清晰地出现在你面前。你以为是第一次看到他。不,佛的庄严早就营养在了你心里。是你在心里诞生了佛陀。你才是真正的佛母。你才是诸佛的摇篮。你来到一座青山的脚下。古人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你的满目也是青山。青山在你心里屹立了多劫。它从未荒老。不老的青山,倒影着你天真的心。你看到水牛、白鹭在溪中闲立。那不过是你心中悠闲和自在的折射。你看到它们的刹那,看到了自己的心。那份悠闲、自得在你的心里一直盘旋。你抬头看到了清澈的天空。朵朵彩云飘荡,清风徐来。那浩瀚深远的虚空怎么可能在心外?它来自你的心。它是你的心。你的心才是真正的虚空。那清风怎么可能吹自他处。你的心才是那风的山谷。你遇到一颗纯净的心。那怎么可能是外在的一颗心。那份纯净一定早就印在了你心里。它早就和你心心相印。它只等着你的目光和它相遇。万法唯心,万法是心。只是你还未看到。万法早就在你心里。只是你还未醒来,还未看到。万法都是你自己。你时时遇到自己。只是你还不知道。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逢得渠。你遇到的不可能是别人,那一定是你自己。

    2020-10-26

  • 一双空手

    一双空手一个人来到市场上买了一根漂亮的丝线拿在手里。他很喜欢这根线,总怕它会从自己的手里滑落,所以一直紧紧地抓住它。他离开了市场,来到一片果园面前。他很想摘一个果子吃。但是因为手里有那根丝线,他不想放弃那根丝线,所以没办法摘到果子,只能叹口气离开了。他来到一条河边,看到一条小船停在河边,他很想在河里划船游玩一会儿,但是他不想失去手里的线,他不得不再次放弃自己很想做的事。路上,他碰到了一个老人。老人送给他一个漂亮的手杖,他很想接受这份礼物,但是他太爱惜手里的那根线,所以不得不再次拒绝那根手杖。凡夫众生贪爱六尘境界,而放弃涅槃常乐,就像一个人贪爱一根漂亮的丝线,而丧失了更多的自由和快乐。悟道的人就像一双空手,他随时可以拿起任何事物,又随时可以放弃对任何事物的执取。一双手,随时拿起和放下,才是真正的手。如果一直握着某件东西不放,所拿的东西就成了手的桎梏,而手也将变成一个死物,不再成为手。心亦如是。它什么都不占据、不拥有。它接触一切,却不粘着一切。它显现一切,却不被一切束缚。一个觉悟者,他会变成一只空手,成为一个空心。一切事物,在他那里,只是使用,而不拥有。包括他自己,都是用来悟道、解脱、自在的工具。他享受一切,却不被一切所迷。一切都为我们所用,而不为我们所有。当你想拥有什么,你错失了一切。我们作为法性而存在,不是作为我们而存在。我们作为空而存在,不是作为拥有而存在。觉悟之心,犹如一双空手。它任一切从手中穿梭,而什么都不保留。若有一物挂心,总不得自由。凡夫因为想拥有什么,所以错失了更多。因为抓取一端,而丧失了所有。诸法如线,但诳痴人。智者放手,取之自然。凡夫执取幻尘,迷弃实相,如人买椟还珠。修行人着法,不肯放舍法执,犹如金屑虽贵,在眼为翳。若有一法不空,摩诃衍不能胜出。若有一物在握,一双圆满之手被隔。学法修道之人,乃至若起一念修法成道之心,则覆盖真性,与道相乖。丝线虽美,总是障碍。空手虽寂,曼妙从生。

    2020-10-26

1541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949596979899100

...

154155